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4|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27 10:2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
——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弟子焰光明,发心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祈愿在诸佛菩萨和师长们慈悲护念加持下,把善知识在上述【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帖子中列出的经文都学习一遍,

祈愿透过经文的思维学习,并结合日常实修,能真正增上智慧,愿早日与佛菩萨心心相印,长成合格的有能力护持一方的菩萨行者!


以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2:06:37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修习[慈心三昧]的无量功德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

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

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

[学习解说]:(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如果有善男子(见学习注1)、善女人,有听闻这部修习慈心的经典的,

则能够销灭无始以来的恶业罪障(相关 见学习注2),能远离疾病与厄难,被一切人所爱戴尊敬,

在修慈的期间,或是一直到临终的时候,还必定能拜见十方诸佛,并获得诸佛给予成佛的授记,

或是获得三昧(心一境性,详见词解③),或是获得法忍(见学习注3),或是能得以进入佛法修持的总持门(详见词解④)

而且,修慈行者的内心安隐,没有对死亡的畏惧,永远脱离一切恶道的痛苦,必定能往生到清净极乐佛国净土。

------学习注1:关于善男子,根据词解,善男子是指~佛称呼修持五戒和十善的男子为善男子,而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

因为,如果按照[无量义经]教导的无量义的意思,因为修行次第的不同,善的标准就会不同,善男子也是。

具体请学习:怎样才是「善男子」?标准到底如何?


------学习注2:众生的恶业和罪障、疾病与厄难,都是从心念的贪嗔痴和执着而起,

修习慈心,放下了心念的执着和造业,业由心转,自然就能销除恶业罪障、远离疾病与厄难。就像,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道理, 也没有学习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这就会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而与其他众生互相干扰, 形成共业引力而沉沦

如果您能知道这道理, 学习超越困境苦难和欲望贪着,
这样就能逐渐超越表相而成佛, 这就是罪性本空的道理,
因为罪就在于一念之间, 所以一切佛法都要以心为根本, 罪从心忏, 戒从摄心
所以,佛已经成佛了, 就算提婆达多怨恨他, 佛依然成佛了, 这就是自主性的原理——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学习注3,关于法忍,是三忍之一
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象是[众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能忍,所以叫[生忍],此尚执着[众生相]
[法忍]对象是[法],就是对一切法能信受奉持,所以叫[法忍],此尚执着[法相]
[无生法忍]则是不着[忍][不忍]两边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帖子详见:如何发无上大愿,成就无上法财? ~ 优婆塞戒经

佛子!譬如有人,于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于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如来于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学习解说]:(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譬如与人,在三千大千世界总,装满了七宝,每天早中晚三时,向佛陀奉上做供养,这样用了整整一劫的时间,这个人的功德很明显是很大的;单是供养布施就有这么大的功德,更何况是按照佛陀的教导进行修习呢(法供养是最殊胜的),其所具有的功德,即便是无量的佛用一劫的时间来宣说,也无法说尽其功德之多。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诸来梵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佛说完这部慈心三昧经后,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来的梵天众,都皆大欢喜,相信佛的教导、依教奉行。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竟)




[词解]:

①【善男子】佛称呼修持五戒和十善的男子为善男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三昧】(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

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
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
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
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
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
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本次学习完成,深深感恩佛菩萨师长们慈悲护念教导,感恩护法圣众护持,感恩成就此次习经的一切因缘,感恩众生,感恩清净光明净土。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2:03:0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该思惟,我对于现今所给与众生的安乐,唯有这样来正观想念:这些都是如幻如化的,

就像做幻术的人所做的虚幻的事,我也是这样的,来给与众生种种安乐。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又犹如虚幻的事物没有自性,一切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和我所这样的属性。

学习注:-----四相都只是众生妄想分别生出来的,众生执着的只是幻象,因为执着这些,所以无法看到真相、真实。那么
什么才是真实?
如经上所说,一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非空非非有、非即空非即有,这就是真实的状态
简单说,就是空有一如,就是不二,也就是空有一体,亦非空有一体
也就是如虚如幻、亦真亦假、亦非真非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切,在现象上是无止尽的变化,随心念而转,心念所及,如真似幻
而其中真正的根本和真实,就是纯真,就是佛性,这才是一切变化中的唯一真实
如果没有依止纯真佛性(真正的清净光明),就是随凡夫心念而不断混沌和流转,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佛性代表的就是幻灭的唯一真实,真正的清净光明自在,是本体,是根源,也是特性
而在生命真假虚幻的当下中,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就是心念
每个心念,每个念头,在无止尽生命的洪流中,都有其定位与意义,也就是会影响其后果,这就是因果
因此,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念头,就非常重要,这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与结果
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些,而能端正念头,学习契入佛性本体,那么,未来就会迈向光明
相反,如果你不相信或怀疑或毁谤,心念不在正途,那么当然生命就会堕入无止尽的混沌与轮回之中
——帖子详见:佛法与心念产生的电疗或精神出体现象


又如渴鹿,于阳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当知亦尔。

[学习解说]:又像饥渴的鹿儿,
因为妄想执着把阳焰(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当成是水,勤苦的奔跑追逐,

我做慈心的修行,也应当这样(明白观照实修的那些景象也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只是修行的方便))不应该执着。



又如阳焰,水不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我性。

[学习解说]:又像阳焰(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看着有水,其实水并不可得,

一切诸法,也是如此,看着有种种表相,其实没有不变的我这个属性(只是因缘和合所形成)。也就是

「法」只是因缘、依报,随缘生灭,「佛性」才是成佛的根本,所以称「法性」毕竟空,而「佛性」「常乐我净」
——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又如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谓为实事,及至觉时,了无所在,应知诸法皆亦复然。

[学习解说]:

又犹如梦中种种事物,堕入睡梦情境的心妄自分别,就会以为实有此事,一直到觉醒之时,才了知之前执着的一切都没有真实的所在,

由此,应当类比知道,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只是犹如幻梦般的轮回景象,虚妄不实)

------学习注: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如翳目者,于净空中,见种种物,谓之为有,其人后得阿伽陀药,治眼翳尽,所见之物,悉皆随灭;

[学习解说]:

又像患有眼病的人,在原本干净的虚空中,会看到种种事物,就把这些说成是实有的,


之后这人获得了阿伽陀药(不死药,详见词解③),治疗眼睛疾病除尽,之前因为眼病看到的那些事物,都会随之而消灭。



如是众生,以有身见及边见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药,灭除此见,所有我想,亦随止息。是故我应如是修慈,如从梦觉,离我我所。

[学习解说]:这些众生,因为有身见(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和边见(执着一边,不符合中道的邪见,详见词解⑥)的缘故,

随而有“我”之妄想,如果能获得智慧之药(药指法门),灭除这错误的见解,所有的我想就会随即止息。

所以,我应当这样来修习慈心,就会犹如从梦中觉醒,远离我及我所。


------学习注:关于“智慧药”,佛经中也有相关教导
尔时世尊复告大迦叶。
菩萨常应[求利众生]。又[正修习一切所有福德善根]。 [等心施与一切众生]。 [所得智药遍到十方](附注:药指法门)。 [疗治众生皆令毕竟]。

云何名为[毕竟智药]。谓:
[不净观]治于[贪淫]。
以[慈心观]治于[瞋恚]。
以[因缘观]治于[愚痴]。
以行[空观]治诸[妄见]。
以[无相观]治诸[忆想分别缘念]。
以[无愿观]治于[一切出三界愿]。
以[四颠倒]治[一切倒]。
以诸[有为皆悉无常]。治[无常中计常颠倒]。
(附注: [无常中计常颠倒]就是”把[无常]当作[常]”的这种颠倒想,以下同理)
以[有为苦]治[诸苦中计乐颠倒]。
以[无我法]治[无我中计我颠倒]。
以[涅槃寂]治[不净中计净颠倒]。
以[四念处]治诸依倚1.[身]2.[受]3.[心]4.[法]。
行者观[身]顺[身相观]不堕[我见]。
顺[受相观]不堕[我见]。
顺[心相观]不堕[我见]。
顺[法相观]不堕[我见]。
是[四念处]能厌一切[身][受][心][法]开涅槃门。
以[四正勤]1.[能断已生诸不善法]。及2.[不起未生诸不善法]。 3.[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4.[已生善法能令增长]。
取要言之。能[断一切诸不善法]。 [成就一切诸善之法]。
以[四如意足]治[身][心]重。坏身一相令得如意自在神通。
以[五根]治[无信][懈怠][失念][乱心][无慧]众生。
以[五力]障诸[烦恼力]。
以[七觉分]治诸法中[疑悔][错谬]。
以[八正道]治[堕邪道一切众生]。

迦叶。是为[菩萨毕竟智药]。菩萨常应勤修习行。——帖子详见:[菩萨毕竟智药] ~ 大宝积经

------学习注:关于“离我、我所”: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附注:什么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呢? [我]和[我所]都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
【我所】
(术语)[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注维摩经五:「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是对我之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帖子详见:
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应当知晓,这修习慈心的行者,就算还不能远离分别心,尚未能不起“我”“我所”见,还是能恒常获得六种和梵天一样的福德(佛学辞典中找到的是梵天的四福,详见词解④);

如果能舍离分别心,远离“我”“我所”,这就称为「广大慈」,

修习广大慈,先前世以来,所有罪障都能够得到除灭,不久就能实证无上菩提而成佛。

------学习注:关于“分别心”
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分别心?还有分别心是怎么来的?
其实分别心是来自于无明愚痴
对于法界(宇宙)真相不明白不透彻,有执着妄想欲望,这时候就会有分别心
所以分别心是来自于根本无明,是来自于愚痴,是来自于妄想欲望执着

所以什么是分别心,其实就是愚痴心,就是妄想心,欲望心,执着心

一般人以为学佛不能分别,却不知道分别是有区别的
佛法(佛经)上称能够分辨真相的分别叫做善分别(善择观),成就的就是分别智,妙观察智
所以学佛不是变成呆子,分别两字要看是凡夫的妄想分别,还是菩萨的善分别智慧——帖子详见:[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众生心量狭隘,就是因为堕入凡夫的分别心,妄想执着,而有-我我所,随之造业,累世轮回。

而修习慈心三昧,能扩大心量,从根本是消融一切妄想执着心带来的障碍,这样外相也会圆满,就能快速成佛。



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

[学习解说]:(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一切菩萨,都应该(如上)这样来修习慈心,你(们)因为修慈,就叫做慈者。

------学习注:佛陀怎么教导的,我们怎么做。只有真正去做到,才能成为真正的慈者,真正的佛子!





[词解]:

①【幻师】(术语)作幻术之人曰幻师。楞伽经一曰:“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无量寿经上曰:“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参见: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它也可以指炽热的阳光。

③【阿伽陀药】阿伽陀,梵语 agada。又作阿揭陀、阿竭陀。原意为健康、长生不死、无病、普去、无价,后转用作药物名称,尤指解毒药而言。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于陀罗尼集经卷八详载其制法。(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莲华顶阿伽陀品、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五)p36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四梵福】﹝出增一阿含经﹞
[一、未起塔处起塔],塔,梵语具云塔婆,华言高显。谓人能起塔者,当来之世,受初禅天福。经云:若有善信男子女人,求梵天福者,未曾起塔婆处,于中能起,是为初受梵天之福也。
[二、补治故寺],谓修补破坏故寺,当来之世,受二禅天福。经云:补治故寺,是为第二受梵天之福也。
[三、和合圣众],谓修习圣道之众,常令和合,不使离散,当来之世,受三禅天福。经云:和合圣众,是为第三受梵天之福也。
[四、劝转法轮],谓闻佛成道,即当劝请转于法轮,利益众生,当来之世,受四禅天福。经云:菩萨初转法轮,若人能劝转者,是为第四受梵天之福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⑤【身见】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⑥【边见】
偏向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五见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20:44:2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处定,于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风解,以如是解,摄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对弥勒菩萨说)佛子(有多重含义,详见词解①)

譬如比丘,修持[遍一切处定](详见词解②-⑪),对于一切事物,都做地水火风来正观理解,以这样的正念悟解,来收摄维持正向心念;

修持慈心之人,也是这样,以观照慈心作为[胜解]
(即第一义解,详见词解 ⑭),来庄严自心,令心得到摄受,并保持在慈心的状态中。

------学习注:佛陀以类比的方式来让我们明白,修遍一切处定(观照四大,偏于小乘)和修慈(观照慈心,这是大乘观法),所观照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是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透过正念正观来收摄凡心、保持正向心。关于“四大”,[清净光明专辑]有相关教导:
四大是指「地」坚、「水」湿、「火」暖、「风」动 四种特性,而且物质都是由这四种特性所组成的。「四大皆空」就是告诉众生,不要执著肉体和一切外在物质,这些都是生灭不实的。
其实,佛法中不只讲四大,例如:「楞严经」中讲「七大」。就是四大+「空」「见」「识」。
一般来说,修行次第愈深入就会愈讲愈细微,而且根器次第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可能会以高破低,以深破浅。——帖子详见: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学习注:这次学习这篇[慈心三昧]的经文,末学有些体会到了法喜,也深深感受到,这部佛经其实是甚深的。如果能深入修持,就能入实相的境界。

透过这部经的学习,末学实际体会到了正观的重要,
学习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随时保持正观
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身心情况,甚至改变家庭和社会以及一切众生
[正观]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人类的理解
只要能打开心胸,就能逐渐明白心念的力量和不可思议
就能明白法界清净光明的力量——帖子详见: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与正观的重要性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略说]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


再者,观照一定要按照佛经教导的方法,不要自以为是的进行观照,这样容易自以为是堕入邪观而不自知。





[词解]:

①【佛子】
(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②【青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③【黄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故名黄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④【赤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故名赤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⑤【白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故名白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⑥【地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地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⑦【水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水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水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⑧【火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火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⑨【风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风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风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⑩ 【空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⑪ 【识遍一切处定】
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一、修不净观,以去除外境的物质观念(色想);
二、接著去除内心的物质观念;
三、进一步舍去不净观之心;
四、入空无边处定,完全去除物质观念;
五、舍空无边处心,入识无边处定;
六、舍识无边处定,入无所有处定;
七、舍无所有处心,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完全舍弃主观感觉(受、想等活动),入灭尽定。请参照八解脱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⑬【八胜处】
梵语 as!t!a^vabhibhv-a^yatana^ni,巴利语 at!t!ha abhibha^yatana^ni。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观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欲贪。(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即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观道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即更同样制胜色处之多分。(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以上(五)、(六)、(七)、(八)系内心已无色想,更观外色青黄赤白,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此八者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前四者均依初禅与第二禅,后四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三禅天乐多心钝。
 又八胜处与八解脱之关系,依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一下):“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何殊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即修解脱于其所缘唯能次第弃背,至舍贪心为止,并未得自在,故更修八胜处,能制所缘,令烦恼终不起,乃是制伏对境得自在。(仁王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五、法界次第卷中之下)((参见:八解脱)304)p296 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解(或称胜解,或称实义解,或实相解)——帖子详见: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9:07:52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5.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作是解已,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


[学习解说]:(修习慈心的行者)作了上面那样的正观理解之后,还应当观察,那些所有的一切微尘,一一微尘,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见词解①)诸佛的国土在其中,

这些国土都是最极清净的,超过之前所有国土,并且国土中三世诸佛和三世众生,以及三世中一切庄严之事全都具足的。




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餐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

[学习解说]:把三世中无量长数量的劫,都纳入到一念中。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所,普遍示现在众生之前,

或是在入禅定,或是在说妙法,或是在食用美食,或是在饮用甘露,

这一一佛前,都有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并且有贯通三世的快乐,在身中充满;

(行者)也看见自身,也是在诸佛之处,享受着这样三世的安祥与快乐。


------学习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智慧者都喜欢亲近围绕福慧圆满大觉者--佛陀。这是解脱的关键,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佛经中,不论是佛陀教导初学者应该「亲近善知识」、或发起「普贤十愿」(常随佛学)的普贤行者(菩萨行者)
不论是初学、初发心或是久修菩萨,重点都应该紧紧的跟随智者(善知识、佛陀),才能不偏离正法且快速成长

根据「法性原理」来说,有「信心」才能常「亲近」(善知识)和常「随」(佛学)
相信「善知识」和「佛」,才能真正相信所教导的佛法
能相信、有信心,心才能真正与「善知识」和「佛」相应、甚至相印,也才能相应或相印于「法」
这样,法才能起真正的效用,而能转变凡心为佛心,才能真正得到心印(心的印证)
能印心,有心印,才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这才算得到传承,也才能传承(他人)
所以,「达摩祖师」才对不同弟子分别说:你得到我的皮、你得到我的肉、你得到我的骨、你得到我的真髓!

------学习注:与佛一处,得佛教化,能获得无上法乐。



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

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

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从空中,缤纷而坠;


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学习解说]:(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想念,一一念中,我过去现在未来的报身,都执持着无量上好的供具,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以及布施给各类众生,

在一一念中,从身上出现各种香云(香烟为云形者),云中有无量华丽装饰的宝盖,覆盖在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道众生之上。

这些香云还还会雨下天上的甘露,及坚固黑色的牛头栴檀香(见词解④)的粉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都从空中,缤纷坠下,伴随着耀眼的雷电,就像云开日出,雷音震动,听闻的人都感受到欢悦;


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或是行走或是止住、或是静坐或是躺卧,在这四种威严仪则中,其身都恒常感受着上等的安乐。


------学习注:由上面经文,末学联想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景象与该处是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大乘光明圆满乐的展现。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一切佛法都在引导众生发起正向广大清净无染慈悲光明愿心——帖子详见:布施[饮食][花][香][灯][药]...一切器物,如何发愿回向 ~ 华严经

------学习注:这次学习,感受到慈心三昧的经文无比殊胜,感恩顶礼善知识在很多帖子里都有提及此经,末学深感惭愧,没有好好重视。

如果能好好修持此经,就一定会感受到快乐,也让众生都感受到快乐。如[清净光明专辑]中教导的:

对众生保持宽容慈悲,就是对自己保持宽容慈悲
因为宽容慈悲是心念,保持好心,自己的凡心就变成好心
心好了,自然就快乐没有痛苦
所以随时保持善心好心平等对待众生,这样自己就容易解脱而快乐——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8楼




[词解]:

①【三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香云】(杂名)香烟为云形者。最胜王经六曰:“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威神之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绮饰】,意思是华丽的妆饰。——百度

④【牛头旃檀】或云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正法念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旃檀。若诸天与修罗战时,为刀所伤,以牛头旃檀涂之即愈。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旃檀。白檀治热病,赤檀去风肿。摩梨山,此云离垢,在南天竺国。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9:25:40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若如是思惟(见词解①),离瞋结已;次应想念,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

是诸如来身量大小,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庄严其身,各各坐于千叶莲花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

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璎珞,周匝垂布,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吹诸宝树,幢幡盖网,璎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

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见词解②)中,游戏快乐。

[学习解说]:

如果(像上面)这样正观思惟之后,已经远离了嗔恨怨结,(那么行者)其次应当想念,十方诸佛,与菩萨声闻大众们,都来到我的这些佛国宫殿之中,

这些佛的身高,超过人的一倍,具足各种相好,长相端正身体香洁,以天衣庄严自身,各各坐在千叶莲花师子之座,每一座位的周围都有无量众生所围绕,

宝座上都覆盖着宝盖,悬挂着宝幡,以及各种璎珞在四周垂布,还有天上的乐器,无人击打而自然奏鸣 ,声音和煦清雅,听闻的人都会生出喜悦之心,

并有香风徐徐的吹动,吹着周边宝树上的幢幡、盖网以及悬挂的璎珞上,发出微妙的声音来歌颂赞叹佛的种种功德;

还有黄金的器皿,是以七宝来庄严,这器皿都有日月般的光明,以及有像坚黑旃檀一样的香气,其中盛满的是甘露,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以及声闻大众。

这些菩萨阿罗汉等,都在佛的最上法(大乘实相佛法)的教化和护念下,快乐的游戏着。


------学习注,[若如是思惟,离瞋结已],这句经文说明——多做关于慈心的[正思惟](八正道之一),能远离瞋结。
这其实就是透过正思维,而远离嗔恨等负面习气。

要知道,负面的心念也只是习气使然,对治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按照正见做正观照,这样就能得到转化。

心念如果转变了,果报也就相应会转化了。对此,[清净光明专辑]有相关教导:
一般都说消业
但是仔细说来应该叫做转业,
然后逐渐没有障碍,障碍净除,就叫做消业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心先转念,改变观念,然后心清净,心的障碍就消除了
行为也跟着改变,这样就能影响外来的障碍和因果业报

外在的话,因为多做善事,
所以我们的心性行为的改变,
就会得到六道众生(天人鬼神,人...)和佛菩萨的认同和支持
以前所造恶业,尚未成果报,就会得到转化
例如,本来想寻仇的,就可能不寻仇了,这样外在障碍和果报就消除了

心理的层次
如果行善是真心行善
这样转凡心为善心,甚至为佛心
这样就能净除以往过去世累积的偏执(贪瞋痴等)

不过如果因为过去世执着深重,
造成愚笨或情欲执着深重或者各种重大疾病或精神病
这种人也不容易自己明白
所以都要透过亲友的帮忙
——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92楼

------学习注②
为瞋恚人说慈悲法——帖子详见:[转]遵佛所说 - 次第说法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这就属于次第说法。



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

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息除劳苦,形神休畅;此亦如是,以法沾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

[学习解说]:

(行者)还应当想念一切众生,都在佛的法座前,听佛为大众演说修慈的行法,

就像我(释迦佛)现在所演说的修习(慈心的)方法,以美妙的语言音声,使众生心生欢悦,令众生受获得最上等的法乐。

譬如有人,获得了甘露浆,用来清洗沐浴,来止息消除劳苦,令身心都得到休息和舒畅;

现在听法的大众也是如此,有佛法甘露沾在心上,灭除了各种烦恼,身心进入寂静的状态,获得了永久的安乐。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学习解说]:还应该想念,如上这般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品,构成的所有微尘,光明朗朗,胜过太阳的光芒,又柔软细滑,就触到天人的身体,


从中散发出的香味,就像最上等的牛头旃檀香,并且颜色清净,就像毗琉璃宝,在其中能映照出一切事物境像。


(修习慈心的行者)又应当想念,那些诸佛一一如来之身的每一微尘,柔软程度和光明颜色等,都转而增胜,比之前的微尘,更超过百千倍之多。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

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学习解说]:(修行慈心的行者),还应当观察,我所思之念之一切众生,其体性是空寂无我 虚幻不实的,犹如梦幻,犹如阳焰,犹如因眼花眼病看到的幻象,

(不单众生)一切诸佛也都是如此,自性也都是空寂的,根本来说没有这个(与众生相对应的)小我。

凡夫众生因为没有智慧,才对这些(幻象)产生妄念执着,认定有一个具有自性的小我,所以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学习解说]:(修行慈心的行者)还应当观察,一切诸法,体相非常微小细密,析分下去本质是空是寂灭的,

但是凡夫,以自己的妄心在分别,(以妄想念力)产生了诸多的境界,又在这些虚妄的境界中妄自分别,自己系缚着自己,

以至不能了知自己真实的心性,就犹如活在梦中,以妄心执着着种种虚幻的境界。


------学习注:由上面的经文教导,联想到了[清净光明专辑]的相关教导: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

[学习解说]:还应当观察,一切三界全都是空,而空与空之间不相互妨碍,而我现今的慈心(比之虚空)还非常的狭小。



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

[学习解说]:又应当思念,就像一切众生以及诸佛,都是体性空寂没有凡夫所谓的实体的我的,也应当知道我的这个身体也是虚幻不实的,一切国土也都只是想念而有的。


------学习注:以上这些告诉我们“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想要解脱,必须学习佛经教导的正念正观,这样才能逐渐放下心念的执着,逐渐走向解脱。




[词解]:


2.正思惟:就是正确正向的思考和方向。什么才是正思维呢?什么不是正思维呢?
一切会令众生堕入恶道或无法解脱六道轮回的思维都不是正思维,相反,就是正思维
例如:怀疑正知见,这就不是正确的思维,或者以较低次第的修行观念怀疑甚深次第佛法,这也不是正思维
又或者自己的思考堕入世俗尘染之中,无法解脱,这就不是正思维
又如之前所说,偷盗抢劫杀人或性犯罪等违反世俗法律的计划和想法也都不是正思维
又例如,违反五戒和十善的也都不是正思维
「五戒」就是:戒杀,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就是五戒除戒酒外的前四戒加上其他六项: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不邪见)
「十善(业)」的相反就是「十恶(业)」
——帖子详见: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②【最上法门】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23:13:50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于已有违,心缘于此,不生爱念,

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障我菩提;

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

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亦复然。

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对弥勒菩萨说)佛子,这修慈心的行者,如果在这些众生中,见有一位众生对自己有违背,心系缘在这上面,不能生起慈爱的念头,

就应当以智慧,深入的自我观察,我在过去世中,肯定对这个人,造作了重大的业障,因为这个缘故,还是会在今日,来障碍我们成就菩提。

我如果对这人,不能生起欢喜心,那么对其余一切众生,也不能相应做出饶益。为什么呢?

因为从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没有一个众生在过去不曾伤害过我的,如果我对这个众生,不能心生怜愍,那么对于其他一切众生也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现今应当普遍对一切众生,做有所饶益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原因,决定应当生起慈悲的心念。


------学习注:凡夫众生多是容易堕入情绪和习气,不懂反观自照,无法以智慧观照而转念,这样就会一直盲目造业,随业流转。

------学习注:为什么之前那么美好的景象中,会突然出现自己嗔恨的众生呢?


末学思维,是因为前面的观修,令心清净,消除了初重的习气种子,这样八识中细微的业习种子就会显露,

而这正是对治的好机会  妄念习气的种子如何对治,就是要正念正观来转念。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再者,习气的种子虽然细微,但是本质是无明,而只要有一丝无明不能断除,就无法脱离轮回。

所以,务必要谨记~【清净自心,恢复自性光明,这才是修行的根本和首要】。



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

若我来世,受斯报者,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

‘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还应该继续思惟,以瞋恚为因缘,能令众生感召堕入地狱的果报,如果心中怀有怨恨过结(不能消除),今后必定会生在毒蛇中,

如果我们来世,遭受了这样的果报,就会让那(与之结怨的)人深感高兴。是故,我应当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

如我多有瞋的习气,以及心中多有解不开的怨结,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看到我们这样都会如此忆念我:

为何此人想要追求无上菩提佛果,然而却生起嗔恨以及怨结之心?这愚痴的人,因为嗔恨的缘故,对于自己的苦难都无法解脱,如何能够救度一切众生呢?

多嗔恨习气的众生, 会一生生在在的感召恶毒充满的报身;因为这样的缘故,行者应当修习慈愍的心,永远离开嗔恨怨结之心,平等平等的利益和安乐一切众生。


------学习注:嗔恨的因缘,会让众生堕入三恶道。经中有明确的教导,不可不慎!
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附注:[瞋恚]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常被别人所批评,名誉不好,或者2.时常被人惹生气或伤害,身心苦恼不自在)——帖子详见: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众生之所以会心生嗔恨,是因为有自他的分别,根源在于妄想执着,不明白佛性平等。

而透过修习慈心,让心念逐渐导向真实,就会逐渐显露佛性,而能逐渐体会平等心,随而能平等利益安乐众生,(相关帖子学习:平等

就是以本具的佛性光明,来引导众生也恢复清净光明圆满的佛性,这才是最真实的利益,能真正安乐众生。


------学习注:慈心是四无量心之一,由此深入进去,也能最终达成甚深舍心~不二的状态
在修行过程中,由于我们尚未圆满,自己的凡夫习气还很深重
所以,在想要帮助家人学佛,或者普度众生的过程,可能会和众生有所争执
为了避免自己产生退心,这时候除了内省观照并忏悔自己的不圆满
可以练习下面四个观照转念法,去除自己心中的执着
或练习之前所讲的光明法,引导自己转凡性入佛性光明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

喜观
明白众生皆是佛菩萨示现,种种众生相,令我们自己烦恼转为菩提,只有心存感恩欢喜

以上三种是大乘观法,学佛要在道理上能够明白,然后转念安住,这样念佛持咒会比只用嘴巴还有用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23:26:4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约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诸佛国土,青绀琉璃,以为其地,众妙七宝,绮错庄严;

是诸土中,所有微尘,清净细妙,如天上宝,其光晃曜,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阎浮檀金,香气氛氲如乌罗伽栴檀,质性柔软如迦旃延衣,触著于身能生悦乐。

[学习解说]:(修行慈心的菩萨)还应该想念,这样一切诸佛国土,都是以青绀(黑里透红)色的琉璃,为其地面,还有众多微妙的七宝,绮丽庄严的交错装饰其上,

这些国土中,所有的微尘,都很清净,很细微美妙,就如天上的珍宝,光明非常耀眼,就像兴盛明亮的日光,


这些微尘,颜色很美好就像[阎浮檀金](见词解①);香气很好闻就像乌罗伽栴檀(见词解②);质地很柔软就像迦旃延衣(天衣,很轻柔),碰触在身上能生起喜悦快乐的觉受。

-------学习注:佛陀讲法的时候,用了比喻,让众生能够容易明白。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和众生互动演说的时候应该学习借鉴的。



“作是观已,即应想念,从此东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彼诸世界,所有众生,皆亦如是。

[学习解说]:(修行慈心的菩萨)做上面的观照结束之后,还应当这样来想念,


从此地向东方的一切世界,所有众生都来进入我这些国土的宫殿中,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这些世界的所有众生,都一样来进入。



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之相,具足庄严,离诸苦恼,受天快乐。

[学习解说]:还应该想念,这些六道里一切的众生,行住坐卧都是同样有威德有仪则,外貌很相似,身体柔软并且常有香气散发,而又有丈夫(勇健之人,详见词解④)相,具足庄严的气质,远离各种痛苦忧恼,享受着天人般的快乐。


----学习注,
世俗上的一切不平等,那都是来自于凡夫(众生)的贪瞋痴妄想分别,
因为众生堕入世俗的虚幻假象中,才又产生一切一连串的种种不平等观念和执着,循环不已

所以,如果众生能放下一切执着,能破除一切虚幻,
自然有智慧能看到真相和实相,就能领悟佛陀悟道时所见的众生平等
——帖子详见: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按照慈心三昧这样来正念观照,就能逐渐破除妄想分别心,生起平等的慈心。关键在于落实,才能真正逐渐消除凡夫的妄想和思维惯性。一旦能转凡心为佛心,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是诸众生,若须衣服庄严之具,即时往诣劫波树下,随其所须,应念而得,种种众具以为严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复有香风从八方来,其风触身,令心适悦,有诸乐器,无人抚击,随风回动,出妙音声。

[学习解说]:这些众生,如果需要衣服等庄严用具,随时去到劫波树下(即如意树,详见词解⑤),随众生心中所须,相应于对应的心念,就能获得种种用具来庄严美好,就像他化自在天天人一样。


还有香风从八方而来,这风触及身体,让内心感受舒适愉悦,还有各种无人演奏的乐器,是随着风来回演奏,发出微妙声音的。



是诸众生或在宫殿、或游园苑、或有食于诸天美食、或执宝器而饮甘露,或有坐于莲花之台,身佩璎珞,两边垂下,财宝充满,众具备足,随其所好,种种欢娱,面目熙怡,身心悦怿,体常无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势力,皆同一类;无有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

[学习解说]:这些众生或在宫殿中、或在游览园苑、或有享受天上美食、或是拿着宝器而饮用甘露,或有坐在莲花之台上,身上佩带着璎珞,其两边垂下,财宝充满,具足各种用具,能随其心中所好,做种种欢喜的娱乐,面目很开心,身心很愉悦,身体恒常无病,一直都是盛年美好形色的状态,不老不死,功德和威势力,都是相同的一类;没有被人驱使的不自由,都能摧灭淫欲怒火和愚痴,都将会实证菩提,获得究竟安乐。


------注:这是教导的如何正观外境。也是从六根觉受上进行观修,让心能契入慈心欢喜的氛围。这有点和极乐世界的景象差不多 ,都属于观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要知道,外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外境只是依报,【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已经说明了一切,心的垢净,决定了依报是清净还是垢秽。

因此,《维摩经》教导~【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注:慈心三昧的观修,根本是在于转念,从而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词解]:

①【阎浮檀金】
梵语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卷三授记品、起世因本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二)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②【乌洛迦旃檀】梵语 uragasa^ra-candana。又作忧陀伽娑罗旃檀、地毗乌罗伽娑罗旃檀。译作蛇心檀。为旃檀香木之一种。慧苑音义卷下载,乌洛迦本为西域蛇名,其蛇常犯毒热,盘据此香树,以身绕之,毒热便息,因以为名。又谓此蛇最毒,蛰人必死,唯此旃檀能治,故以为名。(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十)p4178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威仪】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菩萨善戒经卷五、大比丘三千威仪经,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八宗纲要卷上)((参见:四威仪)1728)p3771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丈夫】
(术语)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修行不退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劫波树】
梵语 kalpataru。又称劫树。意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劫波,即时间之义。关于此树名称之由来,据金刚顶经卷四载,劫波树能应时产生一切所需之物,如衣服、庄严之饰物、日常用具等,故有此称。另一说则谓,由此树之花开花谢而可测知昼夜时间,故称为劫波树。此外,在印度常有长者将香花、璎珞等宝物挂于树上,普施大众之风习;所用以悬挂宝物之树即称为劫树或宝树,此一风习或系模仿喜林园劫波树能产生种种宝物之说而形成者。又密教金刚界法在供养会中,须结宝树之印契,并诵其真言,以示供养劫树之意。(六波罗蜜经卷三)p281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20:09:34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5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具体的观修方法

佛子,若诸菩萨,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之处,以清净信,摄诸心法

[学习解说] :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如果有菩萨,修习[慈心],应当在空闲寂静的地方(见注①),以清净的信心(见注②),来摄取诸心法(见注③).

------学习注①:为什么要先在寂静空闲的地方修持(禅观)?〈这点就初学者来讲尤其重要,因为初学定力心力不够,在一开始不受打扰的静(净)处修行,有助安全顺利的增上。〉
基本上,修行就是透过心念思想观念,在精神上和行为上的调整,这也是身心进化的方法(尤其在提升精神次第)
不过,过程中,当然也可能受到「精神界」中其他意念思想的侵犯或干扰,所以,也是要小心的
因此,对于初学者,一开始应该选择比较安全(静且净)的环境,避免被干扰或侵犯而对身心产生不良后果
(静就是安静没有物质界的干扰,净就是清净光明,没有精神界的侵犯和干扰,可正心念佛,祈求佛菩萨护持)
等到日后,因为自己心念能力的增加,以及持戒和断恶修善而减少恶缘增加善缘,这样就不容易受到恶意的鬼神干扰
所以,初学者可以选择「默念佛号」、或「净心拜佛」以及「诵经」这些安全没副作用的方式,而不要单纯内观冥想,这样容易有魔扰
——帖子详见:什么是实修?什么是智慧?

------学习注②:说到信心,对于佛法的修学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还没有智慧领会佛法原理的时候,能信是之后能深入和实证的前提,所以说【信为功德母】。对此,[清净光明专辑]中教导,
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切(世俗、六道)都是由心念造作而产生!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根据心念的共振共鸣原理,请参阅:
[视频]: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就是心念的第六识意念作用,会和第八识起交互作用,而和法界起不可思议的神通作用。
按佛经说法: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第八识有造作一切的神通功用。
也就是说:
当您真心相信,心就会产生作用和功能,就会和法界的真理产生相应的共振共鸣作用,就会产生真正的功德。
所以,佛经上说:信为功德母。——帖子详见: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所谓「信为功德母」,这是因为: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
反之,如果不信或退失信心,那就是由原本或退回被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恶种子习气所主宰——帖子详见:以「法性原理」来看「认『真』」

------学习注③:透过这段经文,也在说明,学习佛法要学心法。因为佛法就是心法:【诸经辑要】佛法就是心法



观察其身上下支节,皆微尘聚,地水火风和合所成;复应思惟,即彼一一微尘之内,皆有虚空;是诸虚空,莫不悉以容受为相。又应想念,彼诸微尘,清净明彻外如琉璃,内如紫金,庄严妙好,柔软芬馥。
复应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所有支节,一一支节所有微尘,皆亦如是。若诸菩萨,于自他身一切众生,作于如是决定解已,

[学习解说] :

(修习慈心的菩萨)观察身体上下的支节,都是微尘聚合成的,而这些微尘则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和合而成,

还应该思惟,这些一一微尘之内,都有虚空在,这些虚空之间,也无不是相互包容接受的。

还应想念,这些微尘,都是清净光明透彻的,外表就像琉璃,内部是紫金色,庄严妙好,柔软芬芳。


------学习注:这段是说如何正念观照自身~【侧重的是观空】——透过正观(例如,构成身体的微尘,都有虚空在,而虚空以及虚空能相互涉入)来扩大心量(因为这在凡夫来说日常基本是无法想象的,只是狭隘的认定肉身这个很小的范围是自己),可以消除身心的障碍,成就清净法身。

娑婆众生平时因为内心都是贪嗔痴恐惧担忧等负面心念,以及心量狭隘,如《楞严经》所说,认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为自我,不知道自己有如大海般宽广的法性身,

因为知见观念错误和受限,所以受报成就的是肉身,业障之身,有诸多的限制和障碍。


(修习慈心的菩萨做如上观察思惟后)还应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的所有支节,以及一一支节的所有微尘,都是(如上所述)这样的(庄严美好)。

------学习注:这段是说如何正念观照众生。像这样按照佛经的教导来观照才是正观,众生平时随顺凡夫妄想忆念所成的自以为的自己和众生的形象都是邪观。

一般众生的心念都不清净,所以吸引的是“四大”,众生将这四大假合之身认为是真实,其实

依照佛教的说法:四大是指「地」坚、「水」湿、「火」暖、「风」动 四种特性,而且物质都是由这四种特性所组成的。「四大皆空」就是告诉众生,不要执著肉体和一切外在物质,这些都是生灭不实的。——帖子详见: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所以,应当按照佛经的教导如实正观,这样能逐渐显露佛性,如果不这样做,堕入妄想执着,那是累世轮转,无法解脱。

所以,随时保持正观非常重要,对此[清净光明专辑]是这样教导的: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复应想念自身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佛国;

其中宫殿,琉璃所成,白银为门,黄金为柱,广博崇丽,光影洞彻,宝堂间列,宝墙围绕,宝阁宝楼,处处分布;

其中各有诸天宝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复有无量上好园苑,围绕庄严;

其园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宝而为提岸,黄金栏楯四面周匝,清泉长流引注其中,香末为泥,金沙间错,八功德水,弥满澄净;

波头摩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菡萏开敷,周布其上;其池四边,多诸宝树,真珠为花,光色滋荣;

其果成熟,香味具足,于诸树下,置天宝座;一一座前,宝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满。

[学习解说] :

如果菩萨们,对于自身和其他一切众生,都作了(之前)这样决定无疑的正解(观照),

那么还应该观想:构成自身的这些微尘,一一尘中都有佛国在其中;

佛国有宫殿,是琉璃所成,白银为门,黄金为柱,非常光明庄严,众宝所成的堂屋在其间排列,宝墙围绕四周,处处分布有宝阁宝楼;


堂屋楼阁中各有诸天宝所成的床,上面摆放敷设了好看的华丽的盖被床褥;还有无量上好庭院花园在周边庄严围绕;

这些庭院花园中,都有浴池,都是七宝做成的堤岸,四面是黄金质地的栏杆,清净的泉水长期被引流注入其中,池底以香末为泥,中间还间杂交错着金沙,里面的八功德水,又满又澄净;

池中还有波头摩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菡萏等遍布,争相开放;浴池的四边,还有很多宝树,是以真珠为花,光色很滋润很繁荣;

树上的果实都是成熟的,香味气味全都具足,并且在这些树下,还安置了天然宝物所形成的座位,一一宝座前,都有众宝所成的器皿,里面充满了甘露美食。


------学习注:这段正观~【侧重观有】,这边的有--具体是“观佛国”。“观想佛国” 是常见的大乘观法。

更多的大乘观法,及其作用,请看[清净光明专辑]的教导:
反观大乘的观法
观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观佛像佛相,观佛菩萨光明,观佛国净土,观法界光明,观一切众生光明圆满,观光明不二实相,观常乐我净
(可参阅[观无量寿佛经],[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观普贤行法经],[大般涅槃经],[华严经]...)
一切都在启发众生的发心,一切都在引导众生契入光明圆满的共鸣
因为大乘不可思议,难懂难信,所以大乘以信为首要,以发心发愿为首要,直接以宽广清净的心量契入光明实相,以自利利他为目的——帖子详见: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6

[布施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17:00:27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5.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要常得安乐、快速成就,应修【慈心】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

汝今哀愍诸天及人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 

学习解说:这时,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很好,弥勒,你在我这里,经常有所请问,今天所问的法义,最顺我的心意。

你现今哀愍天人和一切世间众生,为了让无量众生,都能多些获得利益,多些获得安乐,所以能够问我这样的法义,


我应当为你分别解说,让菩萨们,能不经历辛勤劳苦,而能迅速实证成佛。

------学习注:透过上述经文可知,弥勒菩萨经常会向佛陀请问法义,但并非为了自己而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了利益和安乐众生。这就是与佛,心心相印,知道佛陀慈愍众生的心,也是菩萨的功用所在。深深感恩!小童子当如是学。

------学习注:透过读这段佛经,末学也体会到闻法的欢喜心,虽然生在末世,不能亲面佛陀,

但是佛陀要说的都写在佛经里了,佛经中处处有心法(佛法就是心法),

我们当体会经文中佛陀的悲心,这样才能透过文字,更深的体会其中的法义。对此,[清净光明专辑]中有相关教导: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其实佛法的重点就在于心法,一切表法和行法都是为了让众生能契入心法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如此才能破除文字相,而领受一切文字,运用一切文字——帖子详见:[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

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见词解①)之地,

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
(见词解②)、四无所畏(见词解③)、十八不共法(见词解②)、三十二相(见词解④)、八十种好(见词解⑤),最上功德,庄严其身;

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

学习解说:佛子,如果有众生,为了想要求佛菩提,而进行修行,想要恒常获得安乐的行者,应当修持[慈心](慈心是佛心的相貌之一,是四五连心)来自我调伏。

能这样修习[慈心],就会在念念之中,恒常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

因此能快速达到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的境地,而迅速获得圆满无上的佛果,

就会具足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最上的功德,来庄严佛身,

这样从修慈心开始一直到未来,行者能恒常处在安乐中,也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劫轮转以来造作的重罪业障(原理在于--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学习注:透过学习这段经文,感受到修习慈心的殊胜(能念念具足六波罗蜜,能快速成就佛道,常处安乐,消除重罪,这就是心法修行的殊胜),增加了修学的信心。

这就是学习佛经的好处,能对法门生起修持的信心,对心起到正向的作用。

------学习注:[清净光明专辑]中,善知识很多地方(详见本帖3#5#)都跟我们分享了[慈心三昧]这个法门,深深感恩!感受到真正菩萨行者利益众生的悲心。





[词解]:

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象是[众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能忍,所以叫[生忍],此尚执着[众生相]
[法忍]对象是[法],就是对一切法能信受奉持,所以叫[法忍],此尚执着[法相]
[无生法忍]则是不着[忍][不忍]两边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帖子详见:如何发无上大愿,成就无上法财? ~ 优婆塞戒经
「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帖子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③【佛四无畏】
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三十二相】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
(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
(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
(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
(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
(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
(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
(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八十种好】梵语 as/i^ty-anuvyan~jana^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
(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
(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
(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
(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
(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
(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
(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
(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
(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
(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
(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
(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
(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四六)身威严具足。
(四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
(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
(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
(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
(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
(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
(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
(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
(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
(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p26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2:08 , Processed in 0.1008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