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22:36:12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3,善财童子为何以「善财」为名?     


接续楼上  (继续学习楼上内容约2小时+本楼用时约1小时,合计约3小时)


继续学习——关于「善知识」的相关帖子内容  


②--『45』
是菩萨虽行法性,常赞不坏法而爱乐善知识——所谓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诸能教化,令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帖子详见:[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行]、[类]、[相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学习注:真正的菩萨,虽然知道法性原理,常赞叹涅槃无为之法,但也爱乐善知识,就是所谓的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这些圣众能教化众生,使众生得无上正等正觉者。这应该就是[维摩诘所说经]所说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境界(详细请参阅[大乘菩萨道解脱法]~『尽』『无尽』解脱法门: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②--『46』
适时的白话解说也是需要的
不然末学怎么会在论坛上讲解这么多帖子呢
疑惑没有透过说明是很难由自己想明白的
所以佛经上才会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就是能适时的指导——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95楼

学习注:众生因为无明执着的关系,很难自己将修行中的疑惑解开,如果没有善知识适时引导,就会在各种境界中团团转找不到出路,而善知识是过来人,能带领我们走出迷雾。


②--『47』
转化心念的心法修行并不困难,重点在于1.要不要做
在于2.有没有严师指导,3.对善知识的指导有没有信心,4.是否真正愿意修行成佛
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心法的修行很快就能有体会,一点都不困难——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学习注:实修转念,实修心法,透过心念的改变,转变业报,才能真正解脱。而心法的修行,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严师(善知识)的指导以及看自己对善知识的指导有没有信心,
初学者无论精进实修还是心法实修,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慈悲引导和护念,对善知识有信心,就会由心的净信产生相应力而显露佛性真心来增上修行,所以说「信为功德母」
所谓「信为功德母」,这是因为: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
反之,如果不信或退失信心,那就是由原本或退回被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恶种子习气所主宰——帖子详见:以「法性原理」来看「认『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9 20:44:13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3,善财童子为何以「善财」为名?     


接续楼上  (继续学习楼上内容约2.5小时+本楼用时约2小时,合计约4.5小时)

继续学习——关于「善知识」的相关帖子内容  


想修禅定要有善知识教导,也要先做到基础修行,更要有完整健全的知识
所以要先由佛经学习正确的方法,按部就班增上,才不会出问题

学习注:「大般涅槃经」中教导修行佛法的四个阶段(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第一个就是要亲近善知识,

想修禅定当然也要有善知识教导,给予适时提携,避免修行中的各种魔事。


②--『49』[略说]求法须知
佛经上说~佛法在恭敬心中求
佛法中也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所以求法者应该要多注意自己的用字
至少由文字中表现出自己的诚心和谦卑恭敬
这样才能得到善知识的开导
不然,实修者一眼就能看出发问者的傲慢习气
因此可能就不会回答问题,而会让这发问者因果自负
就是透过现实生活苦报现前,让求法者来磨练消业
等到吃苦后,逐渐放下傲慢心,逐渐有求法的谦下心和恭敬心后,才会给予指导

学习注:以上教导阐述了如何面对善知识求法的正确心态——谦下心和恭敬心,

佛法是心法,正确、恭敬的心念才能承接法水,否则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虽然这是很常见的说法,但真正落实才能真正避免傲慢习气的因果业报,才能得到善知识(深入的)慈悲教导。

一切都在于自心的因果,反观自心即可!


再者,不对傲慢心者说法,也是善知识十种[善说法]的法门之一,相关帖子请参阅:《宝云经》:菩萨复有十法。名善说法。能令众生信受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善说法。能令众生信受。何等为十。
(菩萨有十种法门,名叫「善说法」,因为善于说法,所以能让众生相信和接受)
......
5.不为憍慢无诚心者说法。
(娇贵傲慢者因为自大、自以为尊贵,所以对于佛法和说法者没有尊敬、恭敬的态度,自满则法水不入,所以这「不如法」
而且这种人如果自尊心受损,也大都无法承受,可能激起其怀疑、毀谤或伤害、损坏佛教和说法者的心念和行为
再者,无诚心者就是没有真心想要学佛,许多人卖弄法语或恶心踢馆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地位或能力,无心学习、实修佛法
从原理来说,不论是否有真心,都会呈现相应的相貌、现象、态度、作法、行为,就是都有其内在心念原理和外表相貌行为的相关性
因此,如果真有诚心、真心、求法学法的心,就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反之,行为傲慢者也正反应其傲慢心和没有求法的真心
所以,真正的智者由这些外在表相,就能知道众生的心、性、欲,就能知道众生的心念、习性、欲求,而能断定谁该说、谁不该说)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3-9-10 21:38:0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3,善财童子为何以「善财」为名?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4.5小时以上)

继续学习——关于「善知识」的相关帖子内容  


劝人求生极乐世界
让人有信心往生极乐世界
助人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见佛开慧直至成佛
这就是善知识,

让人失去往生净土的信心,阻碍人求生净土,这就是恶知识

带业往生只是祖师劝人不要担心恶业阻碍往生的方便劝说
善业恶业,人皆有之
只要尚未成佛,都是有恶业,有烦恼业

现代人争执带不带业,分别执着带不带业,不如老实念佛

学习注:佛菩萨的本怀是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修成佛,与此相应而利益众生者是善知识,反之则是恶知识。


②--『51』[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3楼
很多佛弟子一辈子也不明白心法实修
就像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学佛不信佛
就像很多佛弟子,要修行多年或甚至好几辈子才会学般若深法
佛法的次第增上就是这样,很难得,很珍贵,要看信心和发心

这些都需要佛菩萨的教导,或善知识的引导

学习注:佛法的次第增上,很难得,很珍贵,要看信心和发心,

这些都需要佛菩萨的教导,或善知识的引导,

所以,能信诸佛菩萨诸善知识的教导、能发心依教奉行至关重要,

这样就能快速而正确的走在成佛路上,所以说「信为功德母」
所谓「信为功德母」,这是因为: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
反之,如果不信或退失信心,那就是由原本或退回被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恶种子习气所主宰
——帖子详见:以「法性原理」来看「认『真』」
自古以来,修行和传承的过程
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磨练
经过这个精进的历程,逐渐反观自照,觉察自己的妄心,才能逐渐相应和印心
如果不能磨掉自己的妄念和习气,自以为是,甚至产生怀疑
怀疑就失去净信
(学习注:[「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失去净信就退失功德,福慧一降低,随之修行就会退转
也因此,往往继而卷起宿世黑业,面临更大的痛苦和考验
如果能在痛苦中反省认错忏悔,才能慢慢脱离苦难,再次恢复修行
如果不能反省,那就只好等吃过众多苦头后,看看是否能觉醒了
——帖子详见:信为功德母  

佛弟子的[慧命]是佛菩萨善知识累世慈悲救度护持,一点一点培育出来的,非常来之不易。是以,【佛子当精进,莫负佛深恩】

【慧命】
把智慧当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当做生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法的智慧最终是要解脱轮回,所以智慧通达之前是没有懈怠的理由的
不然只会一再的堕入轮回——帖子详见:[辨正解析]为什么学佛多年却没有改善生活,智慧也没有增长,对人生也不透彻?

②--『52』[略说]不懂实修次第方法而造成修行混乱的状态
但现在比以前更精进后,一天起码有3、4小时在佛堂,除一如既往地持《楞严咒》外,还读《楞严经》、《金刚经》、《地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大悲咒》、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念佛、施食、放生等,反而没以前的那种感觉,做事不顺心,逆境的多,总是很容易发脾气,有时好象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似的,明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忍不下来。
>>>>>>>
这是因为您不明白念佛持咒诵经的真正用意,以及如何对修行者产生正确的作用
念佛持咒是为了以清净心恢复佛性本然,诵经是为了明白义理,知道正确的修行
一般人念佛持咒诵经却是只读诵求功德,不入观净心思维义理,所以当然读越多越心乱

另外,这是因为您的修行次第没有调整好,没有善知识正确的引导,
所以您们不知道正确的次第和方法,简单说就是乱修一通,
所以产生浮躁的现象,无法摄心守一,就是贪多却嚼不烂

这是因为您的修行没有增上,停留在读诵的阶段,以为用嘴巴读诵很多经就是修行
有人甚至是为了种种功德,当然也有人是因为喜欢读经,
不过却不知道读诵佛经的次第~读诵,入观思维解义,受持修行,为人演说

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实修,功德是指您真正的能力,
是真正智慧和定力的呈现,而不是那种杂乱状态

还没进入到三昧观修状态的人,就必须以量取胜,
所以必须以念佛持咒诵经的数量来达到收摄凡夫粗大的妄念,消除重大的五欲尘染,
透过大量的念佛持咒诵经来练习专心和最初的定力,
这时期不应该杂乱的读诵太多经咒,应该以消业为主,功课单纯,以量取胜
等到逐渐能发觉到清净心,最好还是让自己在更熟练,念佛至少要满千万
然后才学习念佛持咒诵经要入观

以读经来说,初学者业障重大的时候,一开始仅是读诵,既不熟悉经文,也无法了解经义
所以必须大量读诵来精进,等到达成100部后甚至200或300部,这时候因为业障消除了许多,也因为对经文熟悉了,就能逐渐明白经义,而且也具备基础的清净心和定力

这时候读经就可以开始入观思维佛经,归纳重点,
然后运用在生活上,并且逐渐把道理教导给亲人朋友

这样逐渐完全熟悉一部佛经的[读诵][入观思维解义][受持实修][为人演说]种种过程,
这样才算真正实修一部佛经,
这样的过程就会真正熟练[三昧观照],又能真正[明白经义][启发智慧]
然后可以把这经验开始继续运用在其他佛经上

所以初学者一开始读的多不见得好,必须要有人正确的教导才会顺利
最常见的就是贪求功德,而把一大堆佛经都拿来读诵,
不懂按部就班,又停留在读诵阶段,不懂进阶的入观修持,
又因为读诵太多佛经,呈现精神散乱或紧张状态,
这就是不懂念佛持咒诵经的实修道理

学习注:初学修行,每一步都离不开善知识,即便看似简单的读诵佛经,如果没有按照透过善知识慈悲引导,也可能因为发心不正确(贪求功德,读诵太多佛经,呈现精神散乱或紧张状态,),或是方法不正确(不懂按部就班,又停留在读诵阶段,不懂进阶的入观修持),而出现种种问题
所以,修行一定要按照大般涅槃的教导,透过“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这四个阶段来按部就班的增上,佛弟子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才能稳妥的实修增上。


②--『53』[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末法时期想学佛大都会面临到下面的情况
因为科技进步,资料搜集方便,
所以到处都能找到历代各种不同次第的佛经和解说,
而且也到处都充斥外道邪见和凡夫错误学说
所以不论是想学佛的人或想帮助他人学佛的人, 往往不知道哪些资料或经典适合哪些人
都可能不知次第方便而无所适从,或囫囵吞枣盲修瞎练, 又或不辨正邪误导众生
面对这样复杂的现象,若是没有善知识正确的引导,往往可能误入歧途或产生退心

学习注:这段教导,再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初学众生犹如蹒跚学步的婴儿,善知识如父如母,在旁慈悲护念引导,帮助众生免入歧途或产生退心。

所以,学佛必然要谦卑恭敬心亲近善知识,这是修行能上路的关键。否则,我慢高山法水难入,只能自误,这是我们要随时检视自己的。


②--『54』[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
(附注: 下面这段经文把末法现象讲的很清楚, 大家可熟读, 就知道自己确实如此)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化示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

  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成汝所愿。」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

(附注: 佛陀慈悲提醒~汝莫生高下想.众生常因此不能得到善知识的开导)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附注:就是普贤菩萨)、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演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愍为说。」

学习注:[佛陀慈悲提醒~汝莫生高下想.众生常因此不能得到善知识的开导],

学佛要学习谦卑心,是佛心的相貌之一(详细请参阅:真心还是妄心),不可等闲视之。

而凡夫往往越愚痴越高傲,刚强难化,常常因此错失亲近善知识得善知识开导的因缘,这是我们切切要反省和注意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21:16:4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3,善财童子为何以「善财」为名?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3.5小时)


继续学习——关于「善知识」的相关帖子内容  


众生不明白毁谤(佛法和善知识)的业障有多大
这种毁谤往往让佛弟子多年或多世修行毫无成就停滞不前

这就是因为不懂深法心要,所以陷入表相困境,业障不断现前,无法脱困
因此,千万不要毁谤深法和懂深法心要的人
如果已经犯了重罪,这要非常深心的忏悔才能转化
不过凡夫不懂深心,所以经常要受很多很大的苦难才能消除业障

学习注:毁谤佛法和善知识,就是与解脱的正法背道而驰,这种邪恶愚痴的心念行为带来的只能是苦难,

这不是谁强加的果报,而是自心不净所感召的恶果,这需要深心的忏悔才能转化,

但是凡夫不懂心法,当然也很难忏悔,要深心忏悔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果报就会一直如影随形。

所以,能有因缘听闻佛法,应该常心生感恩,感恩心能让心柔软,消融无智的毁谤,如果不知谦卑感恩,心怀傲慢,业力蒙蔽下,就容易毁谤,而毁谤必然果报自受。

[清净光明专辑]中有相关教导:
经常,愚昧的人都听信错误的知见而怀疑毁谤智者或佛法或深法
但是,这些愚昧的人自己却不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可能还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愚昧
也因此,就算学佛了,常因为怀疑毁谤的罪过而难以长进,因此而无法接触深法和明白深法

古人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以报
如今末法时期,拾人牙慧,不知感恩,反而毁谤中伤的比比皆是
如果不能真心发露忏悔,彻底悔悟,不仅修行无法增上,最终也难逃怀疑毁谤的因果报应
——帖子详见: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以报

②--『56』法门实修帖 134楼
多数女人或业障深重的人都会如此
(看多了就会知道女人确实业障比男人重)
情绪一直反覆,一直跳脱不开情绪纠结
这也显示您的非人干扰尚未完全消除才会如此

(因为非人干扰大都不只一两个)
您要多练习光明心法(这很重要),或多去佛寺
修行要精进一些,多亲近善知识,这样可以避免干扰
还有让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是佛号或经咒声,这样会有帮助

学习注:众生因为业障的关系,能值遇善知识十分不易,而亲近善知识又十分重要,多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无量法,多亲近善知识可以避免退转。


②--『57』法门实修帖 163楼
有了[惭愧忏悔心]就会学会[谦卑心],
因为谦卑破除我慢,就能接受法水,就能逐渐感受佛菩萨的伟大,
因为感恩佛菩萨就会慢慢体会[感恩心],感恩佛菩萨和一切善知识的心
这个[感恩心]又可以和[惭愧忏悔心][谦卑心]互相辉映增广,就能发起[广大心]行一切善
慢慢实修佛法后,就会呈现功德和福报,就能由心真正体会[欢喜心]
后来逐渐业障清净,对于实相逐渐能体会,就能逐渐体会[清净心][光明心][不二平等心]

学习注: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众生学佛就是透过佛陀和善知识的慈悲教导,才一点一滴破除错误知见,增上定力和正见智慧。
如果面对佛菩萨善知识都没有惭愧忏悔心,那么修行必然无法入门,更可能着魔走偏。

惭愧忏悔心并不简单,【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由浅入深修持惭愧忏悔心,能逐渐体会[清净心][光明心][不二平等心],由此能究竟解脱。


②--『58』[外道知见]和[佛法正见]如何分别?
大般涅槃经上说学佛的四个阶段
1.亲近善知识2.听闻正法3.思维佛义4.思维后实修
佛经拿到手上转,不3.思维佛义,这和佛经讲的背道而驰
所以可看出这是邪见,所以也不是2.听闻正法
而宣扬这种错误知见的也非善知识,正是恶知识

知见的错误是很严重的,这就是十恶业中的邪见
果报就是堕入三恶道

[妙法莲华经]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都有说明学习佛经的阶段
信受,读诵或书写,解义,行持,为人演说
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佛经方向

学习注:宣扬佛经正见的是善知识,宣扬背离佛经教导的邪见的则是恶知识,这是我们要明辨的,方法就是自己要多深入经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03:56:34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4,文殊菩萨智慧观察善财童子后,为其及大众随宜说大乘法,令发菩提心。  (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安慰开谕,而为演说一切佛法。所谓:
说一切佛积集法,
说一切佛相续法,
说一切佛次第法,
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
说一切佛法轮化导法,
说一切佛色身相好法,
说一切佛法身成就法,
说一切佛言辞辩才法,
说一切佛光明照耀法,
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殷勤劝谕,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
作是事已,即于其处,复为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

[学习解说]:

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如上面那样观察善财童子的因缘根器后,以安慰的言语启发开解之,(菩萨知道童子内心清净广大,善根醇厚,所以)进而为演说(演说,是佛法修行的四个阶段之一,是佛子的必修功课,相关学习内容见下方“学习笔记”)一切佛法。所谓:
说一切佛积集法,
说一切佛相续法(相续,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学习注:佛性本心真实没有生灭,清净相续;众生妄心念念生灭,因此而有[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 大佛顶首楞严经,实际是虚幻不实,皆是众生愚痴无明妄想所生)
说一切佛次第法,
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
说一切佛法轮化导法,
说一切佛色身相好法(佛色身相好,通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体见下方词解)
说一切佛言辞辩才法,
说一切佛光明照耀法,
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学习注: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和大众演说的一切法如上,字面意思不难,但是其中的义涵甚深,要真正实修才能逐渐了知。所以,以末学当前的次第,不妄自猜测解说上述佛之境界。但是,只要按部就班实修不退转,以后一定会因缘成熟而明白的。深深感恩佛菩萨师长们累世护持慈悲教导!学生好好努力!)

在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和大众说法之后,继续殷勤的劝告引导,增长善财童子和听法众生爱乐佛法的势力,让他们都生起欢喜心,由欢喜心契入生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
(学习注:对于根器适合的众生,佛菩萨都会引导发菩提心,因为这是急速成佛的方法——【法华经或其他经上都会提到急速成佛的方法,重点就是发起无上菩提心】,原理在于[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由心起修才是根本,由心起修直达根本,成就才快速。关于【菩提心】相关学习,详见7楼16楼

并且又让善财童子和大众忆念起累世所培植的善根(串联起累世的修行)(学习注:深深感恩菩萨无微不至的善护念善饶益众生);作完这些佛事之后,文殊师利菩萨在该处,又为其他有缘众生随因缘次第讲说契合的佛法,然后离去。


————


【学习笔记】——关于[为人演说]的相关内容学习:

A,
依照佛经的说法,修行有几个过程:
(亲近善知识),抄写或读诵,思维解义,实修,演说
经上说(大般涅槃经),「演说」是菩萨行者普渡众生的方法
真正的实修者,「为众生演说」是一项必定的过程和目标——帖子详见:为众生演说佛法普渡众生的实修探讨


B,
学佛的次第有几个阶段
这看妙法莲华经就会明白
经中佛时常说要佛弟子读诵,解义,受持,为人演说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也说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帖子详见: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C,
想要为众生演说,这必定要先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有这真心,才会往这目标迈进
发心后还要不忘初心,随时谨记在心,亲近善知识或由佛经中听闻和学习佛法
透过抄写或读诵来熟悉经文,然后记忆和思维其中义理,并且在生活中好好实修
对不同深浅次第和各种法门实际修行演练,思维体会融会贯通,
然后可依照因缘和次第,尝试对各种众生进行不同的佛法演说——帖子详见:为众生演说佛法普渡众生的实修探讨


D,
重点在于发起大心,只要真心发起成就无上菩提(成佛)的心愿
很快就能依照次第的读懂一切佛经,很快就能明白一切佛法,很快就能普渡一切众生
法华经或其他经上都会提到急速成佛的方法,重点就是发起无上菩提心
而[光明心法]的[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
这都在导引我们真实发露无上菩提心,恢复原本清净圆满光明的佛性
所以就会进步得特别快速
所以您现在就会遇到您可以帮助的人,
这都是佛菩萨为了成就您的大愿,所以暗中帮助您——帖子详见:[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学习注:为人演说,是佛弟子的必修,发心是首要。
1.可以为对方介绍内容,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先读清楚,
先熟知各经内容,博览群经才能适应众生根器为人演说
2.或让众生选择,看众生喜欢哪位佛菩萨,或喜欢哪本经的内容和功德
3.如果您修得不错,能知道众生心,以后一看就知道该给哪部经
首先要发大慈悲心,这样由发心和心法才能逐渐体会众生心
这要由平常就关怀众生,注意各种细节对众生的影响,善护念众生
这就是[华严经]或[大般涅槃经]上讲的菩萨智慧养成的方法
再者,必须要自己熟读各种经书,才知道哪本经适合哪些众生,
然后,自己都要实修过这些经,才知道实修各种经的细节
这样知道众生心知道佛经内容和实修,就能真正引导众生
4.如果还不行,就是还没有真正发心和实修,
这就是体恤慈悲众生的心还不够,这是需要先发心然后实修的
例如有些众生可能会害怕地狱和鬼,所以不敢读[地藏经]
那就推荐可以富裕健康破邪除病和对找工作有帮助的[药师经]
如果对[地藏菩萨]有特别情感的就给[地藏经]

关于该给什么经,有诸多考量
1.要看佛经的内容对众生是否合适,是治病还是超度还是想富裕
2.还有众生比较喜欢哪位佛菩萨,是否生起信心
3.再者就是佛经的文字份量和古文是否对众生太过庞大和艰难而无法负荷——帖子详见:[url=[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url]


[词解]:
【相续】
(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续】
<一>梵语 sam!tati,巴利语同。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陈那之取因假设论(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此言有为法之前因后果连续不绝,称为相续。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载,相续可分下列五种:(一)中有相续,谓死有之蕴灭,中有之蕴生;而中有之蕴续接死有之蕴,称为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谓中有之蕴灭,或死有之蕴灭,生有之蕴生;而生有之蕴接续中有之蕴,或接续死有之蕴,称为生有相续。(三)时分相续,谓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灭,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生;而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接续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称为时分相续。(四)法性相续,谓善法的无间之中生出不善法或无记法;而此不善法或无记法接续前之善法,称为法性相续。其如不善法或无记法之无间亦然。(五)刹那相续,谓前一刹那的无间之中生出后一刹那,而此后一刹那接续前一刹那,称为刹那相续。此五种相续亦可总摄于法性、刹那二种相续中,此因前三者皆不离法性与刹那之相续;法性相续亦可入于刹那相续中,此因一切皆是刹那性之故。又大毗婆沙论等虽认为,善法等之无间生不善法亦称为相续;然相似相续论者则以同类法之相似相续称为相续,异类则不称。又上记之五种相续,随三界五趣而各有分别,欲界具有五种,色界无时分相续,无色界无中有及时分二相续。于五趣之中,地狱无时分相续,其余四趣则五种兼具。此外,又有称人等之依身为相续者,如俱舍论卷五(大二九·二五下):“相续有异,异生、圣者相续起故。”同书卷二十二(大二九·一一六中):“由此比知,以有爱故,能令相续驰趣后有。”故知佛教教义不立常一之实我,人等之依身唯以五蕴之相续而存。由上之说,又可将自己之依身称为自相续,他人之依身称为他相续;一人称一相续,多人则称多相续。(大毗婆沙论卷五、卷三十六、卷一一七、俱舍论卷八、卷十三、顺正理论卷二)
 <二>师父传法给弟子,称师资相承、血脉相承。至于师父去世后,其所留财产,自古以来皆由弟子相续,或分与他人,在律典上皆有各种规定。据摩诃僧祇律,凡衣钵等属于教团,其他则依当时之情形,由教团知事人与众僧等合议分配之。此种财产相续或分与,为近代始有之情形。p3915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
(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
(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
(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
(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
(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
(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开谕】:启发解说;劝告。——百度

【菩提心】
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
(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
(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经卷九、旧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四、摩诃止观卷一下)p520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22:49:22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5,文殊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并教导童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以此成就具有一切智(佛智)的最初因缘(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5小时以上)


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利而说颂曰:

[学习解说]:

这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菩萨的地方听闻了佛如是(详见上面的经文)的种种功德功德是指原本就清净圆满的佛性,关于「功德」更多学习内容详见学习笔记①),即发心[一心]勤求无上菩提之心所谓[一心]是指无染心,清净心,佛心,这是指心的状态,关于「一心详见学习笔记②;发无上心才能相应无上法,而正确的[发心]并不容易,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善财童子能发心[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因为累世亲近善知识,在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累世慈悲引导下,今日善根成熟而发心),并随顺文殊师利菩萨的教导,说了如下偈颂:


————


学习注:善财童子的经历,就是典型的因善知识而发菩提心。佛菩萨劝导众生发菩提心的目的在于--【发大乘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因为佛性才是功德所在 恢复佛性本体,自然圆满功德


☆【学习笔记】①——关于[功德]

①--A,[真正的功德]

1,
什么是功德呢?这讲过很多次了
功德是指原本就清净圆满的佛性,这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就是第八识清净后的庵摩罗识,这就会有圆满的功德能力
所以一般人想要有功德,这必须实证,逐渐清净第八识,让佛性显露
这样才能逐渐真正成就自身原本俱足的功德能力

佛经(例如密严经)中讲的很清楚,第八识有无穷的能力
清净的第八识作用能成就一切清净圆满功德,拥有佛菩萨的一切神通变化
相反的,凡夫第八识的恶习气种子则可以造就一切六道生死轮回
所以凡夫妄想神通,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拥有神通,
只是自己弄错了方向,让第八识的神通作用,走向黑暗的一面
这就是法界的真相,这点也讲过多次了
知道这个真相很重要,由这真相就能分辨一般世俗外道和附佛外道
由这真相,就能知道世间一切法门究不究竟,是正是邪
不过这些道理,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是无法相信的
所以一般众生对于功德没有真实正确的认识,只求表相功德

也因此,佛经就有次第和方便的差别,用意就是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所以很多佛经都讲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这些功德法门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方便
只要众生有努力修行,好好念佛持咒诵经,断恶修善,佛菩萨就会满众生的愿望
所以这时候的功德是佛菩萨给的,是来自于佛菩萨的帮助,
是来自于佛菩萨的神通变化,并不是众生自己的功德——帖子详见:[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2,
功就是能力,德就是身心品质的展现,这才是实修者的真实功德
至于一些表相功德,那只是佛菩萨对初学者或着相者的方便引导
学佛日久应该由表相而逐渐契入真心,那才能真正解脱轮回——帖子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3,
佛性才是功德所在——帖子详见:[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4,
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实修,功德是指您真正的能力,
是真正智慧和定力的呈现,而不是那种杂乱状态
——帖子详见:[略说]不懂实修次第方法而造成修行混乱的状态

5,
实证才是真功德,佛性才是真正功德处,真正圆满自在的境界和体现才是真功德——帖子详见:[回答]为什么佛菩萨不现神通救世呢?佛菩萨不可以替我们超度亲人吗?

6
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帖子详见:[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①--B,[表相功德]

1,
一般众生对于功德没有真实正确的认识,只求表相功德

也因此,佛经就有次第和方便的差别,用意就是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
所以很多佛经都讲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这些功德法门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方便
只要众生有努力修行,好好念佛持咒诵经,断恶修善,佛菩萨就会满众生的愿望
所以这时候的功德是佛菩萨给的,是来自于佛菩萨的帮助,
是来自于佛菩萨的神通变化,并不是众生自己的功德——帖子详见:[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2,
至于一些表相功德,那只是佛菩萨对初学者或着相者的方便引导
学佛日久应该由表相而逐渐契入真心,那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帖子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学习笔记②——关于[一心]
所谓[一心]是指无染心,清净心,佛心,这是指心的状态
[一心]是指心的状态和能力,就是心量或心力。这每个人不同,所以合适的法门可能也不相同,就算同一修行人在不同修行阶段或时期也不尽相同,因为心的状态会随着修行而改变,因此,不必特别限定一定要修哪一种法门,或要求别人要和自己修相同的法门,又或者执着于过去的教法不放,这样都会对心形成障碍
真正求[无上佛道]的[菩萨行者]应该要体会[一心]真正的深义,[一心]不仅是专注专一,而更是开阔无染的[佛心],这样心无所碍,才能真正一如,才能真正做到法门无量誓愿学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04:20:34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5,文殊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并教导童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以此成就具有一切智(佛智)的最初因缘(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15分)

三有为城郭,憍慢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池堑。

[学习解说]:

(善财童子随顺文殊菩萨教导(受文殊菩萨光明启发),说如下偈颂:)

三有((三界之异名也,<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或是(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犹如城郭(众生被围困其中不得出离)

憍慢的习气(憍慢,自高傲物之心态)犹如垣墙(院墙、围墙)(阻挡众生入佛法智慧大海见到真实)(阻挡众生获得解脱)
(学习注:憍慢心是和佛心相背的,有此习气,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因此无法学佛解脱。与之相反的恭敬心(相关内容见--学习笔记①)和卑下心则是佛心的相貌,是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慈悲教导的要依之修行十个心要之一,详见--学习笔记②)

诸趣(趣,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趣之分类大致有:(一)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傍生)、阿修罗(修罗)、人、天等,又称六道。(二)五趣,六趣若去除阿修罗则为五趣,又称五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说五趣时,即将阿修罗含摄于饿鬼、天等趣之中。又五趣亦称为五恶趣,乃相对于无漏净土而言,即有漏秽土,亦即迷之世界。(三)将上记之六趣区分为善、恶二类:(1)善趣,即指天、人、阿修罗等三趣,均为善业所生,故称三善趣,又称三善道。(2)恶趣,即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均为恶业所生,故称三恶趣,又称三恶道。又三恶趣亦称三涂、三途(涂、途,道之意,又为涂炭之意),即指火涂、刀涂、血涂三者,通常依序相当于地狱、饿鬼、畜生。又三恶趣加阿修罗,则为四恶趣)就像自家的大门(那样熟悉,随时出入)(相关学习: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佛法科学观] 由情绪化 与 精神能量磁场干扰, 来看解脱六道轮回

爱水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关于爱水相关经文,详见学习笔记③)犹如池堑(即护城河)(围绕众生令下坠,无法解脱)(相关学习: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


【学习笔记①】——


【学习笔记②】——
以下节录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帖子详见:您懂咒吗? 请看[观世音菩萨]谈[陀罗尼相貌]

【学习笔记③】——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
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帖子详见:内分、外分&情想二习

学习注:爱欲因为无明妄见所生,由虚妄的见解产生爱染习气,其性质是湿润的,阻碍心念和生命型态的提升,产生下坠力,是轮回的根本。


[词解]:
【三有】
(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有】
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
 <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见:四有)1688)
 <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见:有漏)2452)
 <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p548 FROM:【佛光大辞典】

【垣墙】:即院墙、围墙。——百度

【趣】
梵语 gati,巴利语同。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趣之分类大致有:(一)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傍生)、阿修罗(修罗)、人、天等,又称六道。(二)五趣,六趣若去除阿修罗则为五趣,又称五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说五趣时,即将阿修罗含摄于饿鬼、天等趣之中。又五趣亦称为五恶趣,乃相对于无漏净土而言,即有漏秽土,亦即迷之世界。(三)将上记之六趣区分为善、恶二类:(1)善趣,即指天、人、阿修罗等三趣,均为善业所生,故称三善趣,又称三善道。(2)恶趣,即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均为恶业所生,故称三恶趣,又称三恶道。又三恶趣亦称三涂、三途(涂、途,道之意,又为涂炭之意),即指火涂、刀涂、血涂三者,通常依序相当于地狱、饿鬼、畜生。又三恶趣加阿修罗,则为四恶趣。
 此外,有关“趣”之义,诸典籍之诠释各异。据俱舍论卷八释为所往之义。大乘义章卷八末载,趣乃相对“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又摄大乘论释(无性)卷四解释六十二见趣之趣,系指品类之义。((参见:六道)1298)p6184 FROM:【佛光大辞典】

【爱水】
(术语)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中略)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池堑】:护城河。——百度



愚痴暗所覆,贪恚火炽然,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

[学习解说]:

众生的心被愚痴黑暗所覆盖,贪欲嗔恨犹如烈火一样猛烈炽然,内心被魔王占据做了君主(学习注:有贪嗔痴的心念(心魔-内魔),就会感召外魔的干扰或障碍或附体,详细学习笔记④),幼稚蒙昧无知是其心的依止之处(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众生就是因为错误的“依止”无明妄想,所以才累世轮回,其实佛性才是一切无止境变化现象中的唯一真实,[[「佛性」常住不变,是真皈依处]](详见:《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学习笔记④】——

关于魔,从佛法上的根本或究竟上来说,
只要不是「清净光明本性」,不是「佛性」,
一切凡夫性、众生性之中的妄念,都可称为「魔」或「魔障」,
例如:产生贪念、嗔念或错误知见或邪见
(邪见,无法究竟解脱或背离正法的都可称为邪见,能究竟解脱或帮助解脱的知见称为正见)
因为心中非清净光明,那就可称为心有魔障,
而这不是外来的,是内心产生的,所以可称为「心魔」
内心如何产生的呢?
从「识」的原理来说,就是「第八识」中的恶种子,就是累世轮回所累积的错误知见,恶性循环
从原理或习气上来说,就是凡夫性、众生性,就是凡夫习气,就是凡夫特质
以现代科学来说,这属于心理现象,或和生理的交互影响

所以,以上,这是对于魔的其中一种说法,简单说就是常说的「心魔」
而因为众生都有凡夫知见观念,都不是真正俱足正见或佛的大智慧
所以,严格或实际上来说,基本上,也就是人人都会或都可能着魔的,都会陷入心中的魔障的
这是难免的,因为众生都有自己的观念和知见,而这些都不是究竟能解脱的观念和知见,都是凡夫俗见
所以,凡夫俗见通常就会背离佛法和正法,这时候就是陷入魔障,就是心魔
而如果用一般的说法,就是业障的一种,而业障则包含心念和行为以及外来的牵扯与干扰

所以,在「般若经」中说,如果菩萨行者犯了哪些错误,那就是魔事
这边说的「魔」,一开始并不是「外魔」,而是「心魔」,就是知见观念行为错误了
这通常不是指外魔,而是指心念、知见、行为上的错误
这就是魔障的一种,这是心念的障碍

但是,犯了错误的知见和行为的众生,可能因此引来「外魔」物以类聚,
可能被干扰或障碍或附体,或在心念和行为逐渐恶化而产生脱序的行为
而且,因为一般人大都无法看见外魔,所以,即使被影响了,也不知道
除非就是冤冤相报,故意来找麻烦的非人鬼神,不然通常不会现身(示出形象)

而外魔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
其实,外魔也是错误知见和行为的众生转生而成的
所以,这是物以类聚的恶性循环——帖子详见:「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词解]:
【童蒙】:1. 幼稚蒙昧。2. 指无知的儿童。3. 指童年。——百度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梵 a^s/raya)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梵 nis/raya)为八无上之一。
 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则列举菩萨种性之四种依止,即:(一)无量善根依止,(二)无量智慧依止,(三)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又同经卷七度摄品载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即:(一)物依止(梵 upadhi-sam!nis/rita),(二)思惟依止(梵 manasika^ra-sam!nis/rita),(三)心依止(梵 a^s/aya-sam!nis/rita),(四)方便依止(梵 upa^ya-sam!nis/rita),(五)势力依止(梵 vibhutva-sam!nis/rita)。(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广义法门经、小品般若经卷二塔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重显空性品、善见律毗婆沙卷四、辩中边论卷上辩相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法华玄义卷五上)p3051 FROM:【佛光大辞典】



贪爱为徽缠,谄诳为辔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诸邪道。

[学习解说]:

贪爱(即贪著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犹如绳索(束缚、牵累),谄诳(奉承欺诳)犹如辔勒(辔勒,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和带嚼子的笼头),疑惑遮蔽了众生的心眼,这些(恶习气)使众生趣入种种邪道之中(即因地不真果报邪曲)

[词解]:

【徽缠】意思是绳索。亦比喻束缚,牵累。——百度

【辔勒】意思是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和带嚼子的笼头。——百度

【贪爱】
即贪著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 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梵语 tr!s!N!a^ 或 anunaya-sam!yojan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著于境之贪烦恼。据胜天王般若经卷一载,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轮回不息,皆由贪爱。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载,爱结为三界之贪,三界之贪于九结中总立为爱结,七随眠中立二随眠,即:(一)欲界之贪,称为欲贪随眠。(二)色、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随眠。于其他经典中立有三爱,即欲爱、色爱、无色爱。((参见:贪)4792、“爱”5457)p4794 FROM:【佛光大辞典】

【疑惑】
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悭嫉憍盈故,入于三恶处,或堕诸趣中,生老病死苦。

[学习解说]:
(众生)内心悭贪嫉妒憍慢盈满的缘故,感召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到三恶道中、或者堕入在轮回的其他各道中,饱受生老病死之苦恼。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1:25:11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5,文殊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并教导童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以此成就具有一切智(佛智)的最初因缘(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以上)


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能竭烦恼海,愿赐少观察!
[学习解说
(菩萨)妙智(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就像清净的太阳平等普照,以大悲心(关于大悲,详见学习笔记①)转动圆满的法轮,能枯竭众生如大海般深广的烦恼(关于烦恼,详见学习笔记②),祈愿赐予众生智慧观察(给予慈悲救度)(妙观察智是佛的五智之一,相关内容见学习笔记③)


--------------

【学习笔记①】——什么是[大悲]
大悲莲华经是讲~
[释迦牟尼佛]和诸佛菩萨(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过去世发菩提心发愿成佛的故事
(读过此经,您会更了解这些佛菩萨过去世的关系)

经中说到~大部分的菩萨都是发愿往生净土,在净土成佛(例如: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
只有非常少数的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在[不净土](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
并且发愿在秽土中成佛,让众生有机会在五浊恶世中见佛
佛说这样的菩萨才叫做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大士),才真正叫做大悲菩萨,
这也就是大悲莲华经称为大悲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就是如此,读过此经才会真正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大悲
也才会真正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五体投地,令佛弟子感受到佛恩的深刻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感动(痛哭流涕)的佛经,建议佛弟子能从头到尾读过一次

以下节录部分经文~要旨在说明[菩萨和大士的不同],还有什么叫做[大悲]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大悲莲华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善男子。若有菩萨在于我前愿取净土。以清净心善自调伏。种诸善根摄取众生者。虽谓菩萨犹非猛健大丈夫也。非是菩萨深重大悲。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取于净佛土者。即是菩萨舍离大悲
(附注:虽然是菩萨但不是勇猛的大丈夫大菩萨)

又复不愿杂二乘者。如是菩萨无巧便慧善平等心
若有菩萨作是誓愿。令我世界远离声闻辟支佛乘灭不善根。无诸女人及三恶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纯以菩萨摩诃萨等为大眷属。纯说无上大乘之法。寿命无量久住于世经无数劫。纯为善心调伏白净成善根者说微妙法。如是之人虽谓菩萨非大士也。何以故。以无巧便平等智故

善男子。若有菩萨取清净佛世界离三恶道及声闻缘觉。摄取调伏善心。白净成就善根如是众生。是名菩萨譬如余华也。非谓大菩萨如分陀利华。以于善心调伏众生。种诸善根作佛事故。

梵志。今听菩萨四法懈怠。何等四。
一者愿取清净世界。
二者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施作佛事。
三者愿成佛已不说声闻辟支佛法。
四者愿成佛已寿命无量。
是名菩萨四法懈怠。是谓菩萨譬喻余华。
非谓菩萨如分陀利。
(附注:余花譬喻一般菩萨.分陀利譬喻稀有花,好花,譬喻大菩萨)

梵志。菩萨有四法精进。何等四。
一者愿取不净世界。
二者于不净人中施作佛事。
三者成佛已三乘说法。
四者成佛已得中寿命不长不短
是名菩萨四法精进。是谓菩萨如分陀利非如余华。是名菩萨摩诃萨。——帖子详见:什么是[菩萨深重大悲]?[菩萨]和[大士]的区别~大悲莲华经


【学习笔记②】——[烦恼]相关帖子学习



【学习笔记③】——关于[妙观察智]

③--A
佛法讲[善择观][善分辨][善分别],
菩萨因此成就[妙观察智而成佛
所以,学佛不是让您脑袋变空了变呆了
这点很多众生搞不清楚,以为什么都不想就是不执着不分别
其实,[不想只是初学方便,让您不要想世俗烦恼,先学会基础的清净
而,真正的不分别不执着是~
[能分辨是非正邪,却不取是非正邪],
可不是教您是非不分啊——详见:法门实修帖 378楼

③--B
实修的过程,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记录下来,都可以深入思维
尤其在记录和思维的过程,自己的逻辑和正念思维会越来越清晰和熟练
这样的正念就容易帮助自己不再堕入妄念和错误知见而解脱轮回
也容易增进自己普渡众生的智慧和能力

逐渐自己的记录,就会由感性(忏悔和感恩)
转为智慧分析修行种种次第的原理方法,明白各种心念和心法
这就会逐渐成就[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详见:法门实修帖 417楼

③--C
再者,
分别也是修行的过程,透过学习佛法正知见
然后用正念和正知见来分辨检验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逐渐就能修行增上,最后成就[妙观察智]

另外有人怀疑修行心法,是否是自己的妄心
其实这正好证明怀疑的人不懂实修原理,也不懂心法
其实众生的心念不曾中断过,不论睡觉或死亡,
众生的心念随时都在,只是众生没有觉察力能够发觉

修行成佛就是学习正确的心念,然后逐渐恢复真心,圆满的佛性
在成佛之前,都是学习佛陀正法,运用佛陀教导的正确方式
由正确的前六识心识作用,思维观照,逐渐清净第八识
所以这是必经过程

学佛不是让自己什么都不想,或什么都不知道
[不想]只是对初学者断除世俗妄想的初学方法
千万别误会了,不然哪有[妙观察智]和[分别智]呢
——帖子详见:[解析]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别心]吗?

③--D
只要老实修行,觉察力会越来越好,
逐渐会连自己和众生的细微烦恼和心念都能察觉,
这也是心法修持的重点之一,这就是[妙观察智]的初浅修行
逐渐能觉察一切众生和自己的心念行为,能觉察一切相,一切法与非法
然后以正智思维观察,明白解决问题和引导众生的方法
——帖子详见:[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③--E
「心念影响行为,行为反应心念」,由此观察,可知「众生心」和「众生性」
明白一切「众生心」和「众生性」,自然也能明白一切「物性」和「法性」
这就是「妙观察智」

所以,「妙观察智」就是修行者由生活中的一切思维观察而来,逐渐甚深,深入佛智,则可称为「妙观察智」,故为佛五智之一
——帖子详见:看似退步是向前


[词解]:
【妙智】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6:38:15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5,文殊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并教导童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以此成就具有一切智(佛智)的最初因缘


接续楼上,继续串联学习「妙观察智」相关帖子内容 (本楼用时3小时以上)


③--F
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需要发大心承受的,
不是把它变成别人的工作,,这样我们自己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又如何成就呢
先站稳自己的脚步,,心净就有光明,,有光明,,就不需要做什么外相的事情,,请相信光明的心
如果能真正不分别保持清净心,,然后逐渐成就平等性智来普渡众生,,
而且真正做到以妙观察智来分别众生根器,,广行适应众生的方便妙法
如此即是,,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帖子详见: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③--G
对于众生的种种疑惑和错误知见,要能发愿去破除,,为众生解惑,,搞清楚方便和究竟,,这样就能成就妙观察智——帖子详见:[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初学佛弟子的种种分别执着)

③--H
如果您已经有光明心法的基础,慢慢就能学习和体会这些道理
虽然还没实证拈花微笑心要,但是可以透过发心发愿和观修,逐渐契入而能知众生性,知众生心,知法界性
过程您会逐渐体会妙观察智,然后您能真正知道佛性平等,知平等性,印证平等性智
当然,这边只是简单的说明原理,实修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看个人努力精进的情况

这是需要实修才能体会的心要,道理很简单,但是很难——帖子详见:[浅谈]拈花微笑心法

③--I
学佛也是如此,
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分别智慧,或善择观,或妙观察智,这些要弄清楚——帖子详见:[问题解析]念佛持咒,[音律]准确或错误的问题

③--J
如果以辩论为例,这范围就比较广,例如
这对立两方可能都是外道知见,所以佛菩萨当然不会赞同外道邪见,因此对于两方都不赞同,
如果其中一方是小乘,另一方是大乘,佛菩萨当然是以适应众生根器来分析解说,

再者,如果一方是正法,一方是邪法,佛菩萨当然赞同正法反对邪法.

不过,不论以上各种情况赞同或不赞同,佛菩萨都心无挂碍,这才是[不二],
也就是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是一回事,能无碍于心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一般来说, 世间上很多人无法分辨是非善恶与正邪,

不过有些佛弟子能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但是却不一定能做到[不二],

因此这些还是有实修次第上的差别的,

而佛菩萨当然能分辨这些次第差别而给予众生适当且正确的引导,

这就是佛法五智中的[妙观察智]
所以许多人错解佛法的不分别,这是显而易见的,

最常见的就是许多读过金刚经的人就自以为懂佛法了,其实却错的离谱,

因此学佛还是要深入经藏才好——帖子详见:[不二]的探讨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2:15:05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5,文殊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并教导童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以此成就具有一切智(佛智)的最初因缘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妙观察智」相关帖子内容 (本楼用时约3小时以上)

③--K
其实分别心是来自于无明愚痴
对于法界(宇宙)真相不明白不透彻,有执着妄想欲望,这时候就会有分别心
所以分别心是来自于根本无明,是来自于愚痴,是来自于妄想欲望执着

所以什么是分别心,其实就是愚痴心,就是妄想心,欲望心,执着心

一般人以为学佛不能分别,却不知道分别是有区别的
佛法(佛经)上称能够分辨真相的分别叫做善分别(善择观),成就的就是分别智,妙观察智
所以学佛不是变成呆子,分别两字要看是凡夫的妄想分别,还是菩萨的善分别智慧

回说吃肉吃素问题
吃肉必定和众生结怨,必定牵扯因果业报问题
所以吃素不吃肉,这就是善分别,这是智慧
再者,想吃肉,无法舍弃吃肉的欲望,这就是欲望执着愚痴,这才是真正的妄想分别心
众生无明,所以初学佛者往往分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分别心
透过上述的说明,应该能明白什么是妄想分别,什么是善分别和妙观察智慧了
当然啦,佛的妙观察智慧不仅仅这么简单...——帖子详见:[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③--L
不论有没有「宿命通」能知过去世,
观察「因果」「众生性」「善性」「菩萨性」,就能知道自己和众生的累世至今情况,
这不用「宿命通」也能办到,这才是「菩萨行者」应该学习的「深信因果」和「妙观察智」,
以智慧和观察而能明白一切和其因果与原理,逐渐由明白「法性」而能平等、无二,
这样就能逐渐契入「中道」,实证无漏智慧-「漏尽通」——帖子详见:「隔阴之迷」的分析探讨

③--M
简单来说,随时忆念佛经中讲的实相义真实义,这样就是实相念佛
当下入观契入清净光明平等,以原理和相貌来观察六道轮回现象,这样就不会堕入我执之中,这样就是正观
这样就能为众生说明六道现象而尽量不堕入分别执著之中,也能逐渐体证妙观察智。——帖子详见:无二法&诤讼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3 17:56 , Processed in 0.1069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