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7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七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2-6 17:3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5:43 编辑

缘起:2020年度清净道场四十九日楞严坛法会(11月10日—12月28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楞严会上诸佛菩萨


弟子净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智慧增上,看懂佛经深义,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目前仅供参考]

点评

②分享清净光明专辑中的内容:【若一念开示楞严于末法众生 能灭四重十重罪 】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66  发表于 2020-12-7 01:19
①随喜师兄学习[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发表于 2020-12-7 0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4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5:39 编辑

卷第七 内容大纲

7-1 世尊说明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如何才能免除魔事
    7-1-1 首先要『摄心为戒』- 断淫、断杀、断偷、断大妄语 #3
    7-1-2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咒 #3
    7-1-3 末世欲坐道场,如何成就真正清净的戒律 #3

7-2 末法时期修行如何建立清净道场及结界,才符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4#5

7-3 阿难及与会大众一心听闻世尊宣说楞严咒 #6

7-4 楞严咒的说明及功德利益介绍 #7#8#9#10#11#12#13

7-5 天龙八部及非人鬼神等众发心要护持如是修学善人 #14

7-6 阿难询问世尊修正定三摩地,求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的修行阶位 #15
   7-6-1 世尊宣说要如何修学圣道
       7-6-1-1 要[二转依号] #16
       7-6-1-2 要知道[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这两种颠倒的因由 #17

7-7 世尊开始宣说[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的因由
   7-7-1 众生颠倒 #17
   7-7-2 世界颠倒 #18
       7-7-2-1 十二种众生的生命型态及形成由来 #19
                                7-7-2-1-1 卵生  #20
            7-7-2-1-2 胎生 #21
            7-7-2-1-3 湿生 #22
            7-7-2-1-4 化生 #23
            7-7-2-1-5 有色 #24
            7-7-2-1-6 无色 #25
            7-7-2-1-7 有想 #26
            7-7-2-1-8 无想 #27
            7-7-2-1-9 非有色 #28
            7-7-2-1-10 非无色 #29
            7-7-2-1-11 非有想 #30
            7-7-2-1-12 非无想 #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8: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8 08:26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本楼用时,约1小时30)


阿难。汝问摄心。
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 为何我会说『摄心为戒』?
初学者若想要入正定三摩地,修学种种微妙的法门,求菩萨道,那首先就要守持这四种戒律-断淫、断杀、断偷、断大妄语,令内心洁净明亮、没有瑕疵,如同冰和霜一般,本体纯净之后,那就不会横生枝节(指干扰和障碍),心三(贪、瞋、)口四(妄、绮、两舌、恶口)也就无从生起。
阿难! 如果修行者能够好好守持这四种戒律,心也不缘色香味触尘,那么,任何魔事也就不会发生。

身口七支
[佛光大辞典]
十恶业中之七种。即身业之杀生、偷盗、邪婬,口业之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三口四,故称身口七支。若再加上意业之贪欲、瞋恚、愚痴,则为十恶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p3015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囉]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学习解说
修行者如果有过去生的负面习气却苦于无法灭除,那就一心持诵[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囉]无上佛咒,此是如来无见顶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依心成佛)从佛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的心咒。

宿习
 过去世的善恶习气。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
 (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FROM:【佛学大辞典】

无见顶相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FROM:【佛学大辞典】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婬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学习解说
而且,就像您(阿难)宿世与摩登伽女历劫以来的因缘及恩爱习气深重,并不是只有一生及一劫而已,然而,我(世尊)一宣扬楞严咒,摩登伽女爱心永脱,马上就证得阿罗汉,摩登伽女是淫女,本来就无心修行了,但由于楞严咒的威神力加持,令摩登伽女很快就证得无学(阿罗汉)的果位,而阿难您们及在法会上的声闻众,想要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这就好比沙尘(修行者)在顺风中(楞严咒的加持力)飞扬,(修行)畅行无阻,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楞严咒的加持力,对于摩登伽女这样的条件都可以证阿罗汉果了,阿难您们求最上乘决定成佛,又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无学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法华嘉祥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FROM:【佛学大辞典】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学习解说
末法时期,若有比丘(或修行者)欲坐道场,首先就要守持比丘清净禁戒,而且应当要选择戒行清净者,第一沙门,作为自己的授戒师,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真正的清净僧,那么,行者也就无法成就真正清净的戒律。


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学习解说
如果有遇到这样真正的清净僧,那么,行者也就会成就真正清净的戒律,戒行圆满后,行者身着新净衣,燃香,闲居静处(山林兰若,依止无愦闹处),修摄其心,诵此心佛所说的楞严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结界
 (术语)建伽蓝,或作戒坛,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地。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婬,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学习解说
阿难! 末法时期若是有这样的清净比丘,或比丘尼、白衣(在家人)、檀越(施主),心灭贪婬,持佛净戒,并于道场中发菩萨愿,每天昼夜六时精进办道,也不睡眠,如此连续二十一天,我(世尊)就会现身至这位行者的面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檀越
 (术语)Da%napati,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资持记曰:「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三藏云:具云陀那钵底,此翻施主。」
FROM:【佛学大辞典】

六时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六时不断
 (术语)每日昼夜六时勤行佛事而不断绝也。
FROM:【佛学大辞典】

摩顶
 (术语)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法华经嘱累品曰:「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FROM:【佛学大辞典】

摩顶
 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通常佛不是为了付嘱大法而抚摩弟子之顶,就是为了授记而抚摩弟子之顶。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11:40:49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学习解说
阿难询问世尊:「世尊! 我(阿难)承蒙如来无上悲心教诲,如今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那么,末法时期修行若欲建立道场,要如何结界才能符合如来世尊的清净轨则呢?」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末法时期,若有人发愿建立道场,首先,要取雪山大力白牛的粪便,牛吃的是山中肥厚油腻的香草,也只喝雪山的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栴檀搅拌混合在一起,然后涂抹在要建立道场的地面上,若牛粪不是取自雪山的白牛,那就比较臭秽,也就不适合涂地了。
不同于平坦广阔的原野,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这十种细罗筛筛之为粉,和黄土搅和在一起成泥状,也可以用此涂地。

牛粪
 (杂名)梵语瞿磨夷,巨磨Gomaya,印度风俗以牛粪为最清净者,净物必用之。密教之仪轨,亦傚之。以牛粪涂坛去污秽为法。大日经疏四,示牧牛场之迹造曼陀罗事曰:「牛栏者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积多时,牛屎尿遍地重积,梵俗以为净。」又说造坛之法曰:「如是次第除诸过已,细治所掘之土稍稍填之,润以牛液筑令坚固,平正犹如手掌。次用瞿摩夷瞿模怛囉Gomu%tra和合涂之,若浅略释者,此是牛粪及液为顺彼方俗以为清净故。」准胝陀罗尼经曰:「瞿摩夷,唐云牛粪。」惟楞严经七曰:「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地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又,Gomayi^
FROM:【佛学大辞典】

栴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檀香。
2.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公尺,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做雕刻材料、香料、或药用。
3.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公尺,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沈水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木蜜」当中投入水中会沉底的即为「沈水香」,质地愈密实、颜色愈深,表示凝聚的树脂愈多,质量也愈好。又译为「沈水香」、「沈香」。

苏合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香名,把各种香加起来煎其汁液,即是苏合香。

乳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薰陆香也。梦溪笔谈云:「薰陆即乳香也。」梵Kunduruka

郁金香
 (植物)郁金,草名。梵语,恭矩磨Kun%kumam%,其花黄而香,可以为薰香。名义集三曰:「恭矩磨,此云郁金。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郁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最胜王经七曰:「郁金恭矩么。」
FROM:【佛学大辞典】

白胶香
 (物名)娑罗树之胶乳也。大日经疏七曰:「白胶香是娑罗树汁。」
FROM:【佛学大辞典】

多伽罗香
[佛光大辞典
多伽罗,梵语 tagara。又作多揭罗香、多伽留香、多伽娄香、多劫罗香。意译作根、不没、木香。多伽罗香系采自多伽罗树所制成之香。然亦有将多伽罗香视为与零陵香(即由生于零陵山谷之薰草所制成之香)相同者。一般常将多伽罗香与伽罗香混同为一物。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四天王护国品」载,修法时应将此香与安息、旃檀、龙脑等诸香各取等分,和合一处,手执香炉而烧香供养。同经卷七并将此香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第十五。〔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四分律卷四十二、慧琳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八〕 p2327

伽罗
 (植物)Tagara,多伽罗之略,香木名。【又】黑沈香。谷响集七曰:「伽罗翻黑,经所谓黑沈香是矣。盖昔蛮商传天竺语耶,今名奇南香也。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如黑沈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又虚空藏经云:烧众名器坚黑沈水。」玄应音义一曰:「多伽罗香,此云根香。」慧琳音义三曰:「多揭罗,香名也。正云蘗囉,即零陵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鸡舌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 ㄕㄜˊ ㄒㄧㄤ, 1.可含于口中用以去除口臭的香料。原产于南方。《野叟曝言.第二七回》:「含了几片鸡舌香儿,叫了四五名家人,吩咐了说话。」
2.丁香花的别名。参见「丁香」条。

重罗面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ㄨㄥˊ ㄌㄨㄛˊ ㄇㄧㄢˋ
用二层罗筛过的面,质地较细。《土风录.卷四.重罗面》:「面之细者曰重罗面。以用细罗筛筛之也。」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砵。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鑪,间华铺设。庄严香鑪,纯烧沈水,无令见火。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
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学习解说
方圆丈六作为八角坛,于坛中间设置一金银铜木材质所造的莲华,每朵莲华的中间都各安置一个鉢,鉢中要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处安放所有华叶,再取八圆镜置于各方角落,围绕华鉢,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隔交错华鉢来铺设。 庄严施设香炉,单纯只烧沈水,但不要见到火光。
取雪山白牛之乳,乳为煎饼,并和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制成上妙之食后再置于十六器中。
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供奉诸佛及大菩萨。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约九点至十二点),取纯蜜半升,用纯酥三合,坛前另外安置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大佛顶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楞严经七,言立道场,时以灵山白牛微细之粪,和旃檀,泥于地。(中略)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之莲华。华中盛八月露水置于钵。更以十六莲华与香灯。参差庄严外围。取白牛乳为煎饼。砂糖。(中略)蜜,于莲华外,各各围绕十六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中略)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当阳张卢遮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金刚藏兼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中略)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安置左右云云。大妙经准之。中央之莲钵,即大佛顶也八圆镜,八大佛顶也十六华炉,八菩萨八金刚也

大佛顶法
[佛光大辞典
又作摄一切佛顶轮王法。密教以大佛顶为本尊,为调伏天变或兵乱所修之法。分成金刚部大日金轮与胎藏部释迦金轮二者。修本法之根据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妙金刚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等。佛顶为如来无见顶相功德之佛格化,计有三佛顶、五佛顶、八佛顶、九佛顶、十佛顶等。大佛顶乃是总摄诸佛顶尊而为最胜尊。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修此法时,应于方圆丈六之八角坛上置一金属莲花,花中安置盛有八月露水之鉢,取八圆镜置于各角,围绕花鉢;镜外另置十六莲花,铺设十六香炉,复取白牛之乳置于十六器,制成各种上妙之食。坛前复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投酥蜜入炉中,烧尽后,以之飨佛菩萨。p1050

兜楼婆
 (物名)Turus!ka,又作妒路婆。香名。楞严经七曰:「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大日经疏七曰:「妒路婆草,是西方苜蓿香,与此间苜蓿香稍异也。」婆者娑之误。
FROM:【佛学大辞典】

兜楼婆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uruka。又作斗楼婆、兜楼波、兜娄婆、都噜婆、妒路婆、突婆、窣堵鲁迦。意译白茅香、茅香、香草。即指苏合香。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以沐浴。又据大日经疏卷七载,妒路婆草乃印度苜蓿香,与我国苜蓿香稍异,后者即毕力迦(梵 śephālikā)。此外,另有求求罗(梵 guggula),即安息香,亦异于兜楼婆。〔法华义疏卷十一(吉藏)〕p5542

中夜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约九点至十二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18:1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0 18:19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20)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学习解说
令其四面外遍布悬挂幡华,于坛室中的四边墙壁,布置陈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的所有形象,应于当阳,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以及诸大变化观音形像(观音诸像中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变化身),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设置于门侧,左右安置。 另外,再将八镜悬挂于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向是相对的,令其形影重重相涉。

敷设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ㄈㄨ ㄕㄜˋ
布置陈设。如:「敷设地毯」。

 (术语)又曰应供。梵语阿罗诃Arhat之译名。如来十号之一。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之义。涅槃经十八曰:「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妓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
FROM:【佛学大辞典】

当阳
 (杂语)阳者明也,当阳者谓向于明而动作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学习解说
于第一个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之名号,并经常于六时(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夜三时))诵咒围绕坛场,至心行道,一时(六时中的任一时)常行一百零八遍。

六时
[佛光大辞典]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剎那,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又六时之中,初三时称三时,而有三时念佛、三时坐禅之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舍利弗悔过经、十住毘婆沙论卷六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五、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时」596、「时」4121)
(二)指一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际」668、「历」6227)
(三)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大毘婆沙论卷一○一〕p1283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学习解说
于第二个七中,专心致意于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戒律)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囉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学习解说
于第三个七中,于十二时(一昼夜之十二时辰。即竟日),一心诵持佛般怛囉咒,到第七天,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之处,承佛摩顶,于符合清净轨则的道场修正定三摩地,能够令末世修行者的身心明净如同琉璃。 阿难! 若此比丘的本受戒师及同在坛场会中十比丘等,倘若其中有人身心不清净,那么,这样的道场大都是不能成就的。

二六时中
[佛光大辞典]
谓一昼夜之十二时辰。即竟日。印度历法则为六时或八时。〔虚堂和尚语录〕 p189

时分
 (杂语)西天之历法分昼夜有种种。依佛法则以昼三夜三之六时为常法。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大日经疏四曰:「如梵历中说,昼夜各有三时。」【又】其世法分为八时。西域记二曰:「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注曰:「昼四夜四于一一时各有四分。」【又】昼夜分十二时,是依大集经所说十二时神兽之说,支那日本古来袭用之。(参见:十二兽)。【又】昼夜分三十时。俱舍论五曰:「百二十剎那为怛剎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智度论四十八曰:「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时。」【又】昼夜分六十时。大日经疏四曰:「时分者,西方历法,昼夜各有三十时,一一时则有名号。如昼日即量影长短计之,某时作事即吉,某时则凶,某时中平,各各有像类。」
FROM:【佛学大辞典】

三师七证
 (术语)比丘受具足戒。要三师七证。三师者:一、戒和尚,正授戒者。二、羯磨师,读表白及羯磨文者。三、教授师,教受以威仪作法者。七证者,七人之证明师也(自七人而上不厌其多),若在边地则可减为三师二证。见行事钞上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学习解说
在第三个七结束之后,端坐安居(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如是经过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证须陀洹。
如果身心圣果尚未成就,必定自知成佛不谬。

安居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FROM:【佛学大辞典】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 您所询问末法时期修行如何建立清净道场及结界,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23:5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1 00:03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学习解说
阿难顶礼佛足,对世尊说:「自我出家以来,依仗世尊憍爱,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的缘故,尚未证得无为(无因缘造作),遭到摩登伽女邪术所缚,那时心虽知道发生什么事,但身体却无力脱离,幸好文殊师利菩萨实时前来相救,承蒙如来佛顶神咒的加持力,才令我(阿难)得到解脱,可是还没有亲自听闻此咒,因此,恳切盼望世尊大慈重新为我宣说,同时也悲悯此大会中一切的修行等众,甚至于未来(来世)在轮回流转中的众生,承佛密音,令其身心获得解脱。」

多闻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ahu-ś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即:(一)知烦恼资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二)知清净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三)远离疑惑,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四)作正直见,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则为其宣说正直知见,以端正其非心。(五)远离非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等理,无不明了通达,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六)安住正路,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七)开甘露门,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九)为作光明,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十)不畏恶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杂阿含经卷一、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经、卷四十五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智度论卷三〕 p2330

无为
 (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摩邓伽咒
 (杂名)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邓伽种族所传梵天之神咒也,摩邓伽女以之幻惑阿难。鼻奈耶三曰:「时母亦澡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饼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角头,竖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以华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伽咒术。时阿难于祇洹意便恍惚,为咒所缚,如鱼被铁钩,如象随钩。」楞严经一曰:「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大法炬陀罗尼经十三曰:「摩登祇咒,隋言作恶业。」
FROM:【佛学大辞典】

当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应来之世。即来世也。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学习解说
此时,在场的一切大众普皆作礼,殷切盼望能够听闻如来秘密章句。
于是,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全都遍布示现十恒河沙那么多的金刚密迹(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擎山持杵,遍满虚空界,此时,与会的大众抬头观看,畏爱兼抱,求佛哀怜护祐,大众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肉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ṣṇīṣ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ㄩㄥˇ
同「涌」。

金刚密迹
 (术语)又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金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常侍佛而忆持佛秘密事之义。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见密迹条。
FROM:【佛学大辞典】

密迹
 (天名)又曰密迹力士,密迹金刚,金刚密迹等。新译为秘密主,手持金刚武器警固佛之夜叉神总名。密迹者,以彼常亲近佛闻佛秘密事迹之本誓,故名密迹也。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中略)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然依玄应师之义则以迹字为译人之蛇足,是不见宝积经之过也。玄应音义一曰:「密迹,梵言散那,此译云密主。密是名也,以知佛三密功德故也。主者夜叉主也,案梵本都无迹义,当以示迹为神,故译经者义立名耳。」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梵Guhyapa%da。
FROM:【佛学大辞典】

金刚杵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一种兵器。在佛教作法器使用,象征智慧如金刚般坚硬,能断一切烦恼。


南无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写 萨怛他 佛陀俱胝瑟尼钐 南无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南无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娑舍囉婆迦 僧伽喃 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三藐伽波囉 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赧 南无悉陀耶 毗地耶 陀囉离瑟赧 舍波奴 揭囉诃 娑诃娑囉摩他喃 南无跋囉诃摩泥 南无因陀囉耶 南无婆伽婆帝 嚧陀囉耶 乌摩般帝 娑酰夜耶 南无婆伽婆帝 那囉野 拏耶 槃遮摩诃三慕陀囉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摩诃迦罗耶 地唎般剌那 伽囉毗陀囉 波拏迦囉耶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 婆悉泥 摩怛唎伽拏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俱囉耶 南无般头摩俱囉耶 南无跋闍囉俱囉耶 南无摩尼俱囉耶 南无伽闍俱囉耶 南无婆伽婆帝 帝唎茶 输囉西那 波囉诃囉拏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南无阿弥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阿刍鞞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鞞沙闍耶 俱卢吠柱唎耶 般囉婆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三补师毖多 萨怜捺囉剌闍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舍鸡野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剌怛那鸡都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帝瓢 南无萨羯唎多 翳昙婆伽婆多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萨怛多般怛蓝 南无 阿婆囉视耽 般囉帝 扬歧囉 萨囉婆 部多揭囉诃 尼羯囉诃 羯迦囉诃尼 跋囉毖地耶 叱陀你 阿迦囉 密唎柱 般唎 怛囉耶 儜揭唎 萨囉婆 槃陀那 目叉尼 萨囉婆 突瑟咤 突悉乏 般那你 伐囉尼赭都囉 失帝南 羯囉诃 娑诃萨囉若闍 毗多崩娑那羯唎 阿瑟咤冰舍帝南 那叉剎怛囉若闍 波囉萨陀那羯唎 阿瑟咤南 摩诃羯囉诃若闍 毗多崩萨那羯唎 萨婆舍都嚧 你婆囉若闍 呼蓝突悉乏 难遮那舍尼 毖沙舍 悉怛囉 阿吉尼 乌陀迦囉若闍 阿般囉视多具囉 摩诃般囉战持 摩诃叠多 摩诃帝闍 摩诃税多闍婆囉 摩诃跋囉槃陀囉 婆悉你 阿唎耶多囉毗唎俱知 誓婆毗闍耶 跋闍囉摩礼底 毗舍嚧多 勃腾罔迦 跋闍囉制喝那阿遮 摩囉制婆 般囉质多 跋闍囉擅持 毗舍囉遮 扇多舍 鞞提婆 补视多苏摩嚧波 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囉 摩诃婆囉阿般囉 跋闍囉商羯囉制婆跋闍囉俱摩唎 俱蓝陀唎 跋闍囉喝萨多遮 毗地耶 干遮那 摩唎迦 啒苏母婆羯囉跢那 鞞嚧遮那 俱唎耶 夜囉菟 瑟尼钐 毗折蓝婆摩尼遮 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 嚧闍那 跋闍囉顿稚遮 税多遮 迦摩囉 剎奢尸 波囉婆 翳帝夷帝 母陀囉 羯拏 娑鞞囉忏 掘梵都 印兔那么么写


(合牛) 唎瑟揭拏 般剌舍悉多 萨怛他 伽都瑟尼钐 虎(合牛)都嚧雍 瞻婆那 虎(合牛)都嚧雍 悉眈婆那 虎(合牛)都嚧雍 波囉瑟地耶 三般叉 拏羯囉虎(合牛)都嚧雍 萨婆药叉 喝囉剎裟 揭囉诃若闍 毗腾崩萨那羯囉 虎(合牛)都嚧雍 者都囉 尸底南 揭囉诃 娑诃萨囉南 毗腾崩萨那囉 虎(合牛)都嚧雍 囉叉 婆伽梵 萨怛他 伽都瑟尼钐 波囉点 闍吉唎 摩诃娑诃萨囉 勃树娑诃萨囉 室唎沙 俱知娑诃萨泥 帝隶阿弊提视婆唎多 咤咤甖迦 摩诃跋闍嚧陀囉 帝唎 菩婆那 曼茶囉 乌(合牛) 娑悉帝 薄婆都 么么 印兔那么么写


囉闍婆夜 主囉跋夜 阿祇尼婆夜 乌陀迦婆夜 毗沙婆夜 舍萨多囉婆夜婆囉斫羯囉婆夜 突瑟叉婆夜 阿舍你婆夜 阿迦囉 密唎柱婆夜 陀囉尼部弥剑 波伽波陀婆夜 乌囉迦婆多婆夜 剌闍坛茶婆夜 那伽婆夜毗条怛婆夜 苏波囉拏婆夜 药叉揭囉诃 囉叉私揭囉诃 毕唎多揭囉诃 毗舍遮揭囉诃 部多揭囉诃 鸠槃茶揭囉诃 补丹那揭囉诃 迦咤补丹那揭囉诃 悉干度揭囉诃 阿播悉摩囉揭囉诃 乌檀摩陀揭囉诃 车夜揭囉诃 酰唎婆帝揭囉诃 社多诃唎南 揭婆 诃唎南 嚧地囉诃唎南 忙娑 诃唎南 谜陀诃唎南 摩闍诃唎南 闍多诃唎女 视比多诃唎南 毗多诃唎南 婆多 诃唎南 阿输遮诃唎女 质多诃唎女 帝钐萨鞞钐 萨婆揭囉诃南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波唎跋囉者迦 讫唎担 毗陀夜闍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茶演尼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摩诃般输般怛夜 嚧陀囉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那囉夜拏 讫唎担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怛埵伽嚧茶西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摩诃迦囉 摩怛唎伽拏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迦波唎迦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闍耶羯囉 摩度羯囉 萨婆囉他娑达那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赭咄囉 婆耆你 讫唎担 毗陀夜闍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毗唎羊讫唎知 难陀鸡沙囉 伽拏般帝 索酰夜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那揭那舍囉婆拏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阿罗汉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毗多囉伽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跋闍囉波你 具酰夜具酰夜 迦地般帝 讫唎担 毗陀夜闍 瞋陀夜弥 鸡囉夜弥 囉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么么写


婆伽梵 萨怛多般怛囉 南无粹都帝 阿悉多那囉剌迦 波囉婆 悉普咤 毗迦萨怛多砵帝唎 什佛囉什佛囉 陀囉陀囉 频陀囉频陀囉 瞋陀瞋陀虎(合牛)(合牛) 泮咤泮咤泮咤泮咤泮咤 娑诃 酰酰泮 阿牟迦耶泮 阿 波囉提诃多泮 婆囉波囉陀泮 阿素囉 毗陀囉 波迦泮 萨婆提鞞弊泮萨婆那伽弊泮 萨婆药叉弊泮 萨婆干闼婆弊泮 萨婆补丹那弊泮 迦咤补丹那弊泮 萨婆突狼枳帝弊泮 萨婆突涩比犁 讫瑟帝弊泮萨婆什婆唎弊泮 萨婆阿播悉摩犁弊泮 萨婆舍囉婆拏弊泮 萨婆地帝鸡弊泮 萨婆怛摩陀继弊泮 萨婆毗陀耶 囉誓遮犁弊泮闍夜羯囉 摩度羯囉 萨婆囉他娑陀鸡弊泮 毗地夜 遮唎弊泮 者都囉 缚耆你弊泮 跋闍囉 俱摩唎 毗陀夜 囉誓弊泮 摩诃波囉丁羊 叉耆唎弊泮 跋闍囉商羯囉夜 波囉丈耆囉闍耶泮 摩诃迦囉夜 摩诃末怛唎迦拏 南无娑羯唎多夜泮 毖瑟拏婢曳泮 勃囉诃牟尼曳泮 阿耆尼曳泮 摩诃羯唎曳泮 羯囉檀持曳泮 蔑怛唎曳泮 唠怛唎曳泮 遮文茶曳泮 羯逻囉怛唎曳泮 迦般唎曳泮 阿地目质多 迦尸摩舍那 婆私你曳泮 演吉质 萨埵婆写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突瑟咤质多 阿末怛唎质多 乌闍诃囉 伽婆诃囉 嚧地囉诃囉 婆娑诃囉 摩闍诃囉闍多诃囉 视毖多诃囉 跋略夜诃囉 干陀诃囉 布史波诃囉 颇囉诃囉 婆写诃囉 般波质多 突瑟咤质多 唠陀囉质多药叉揭囉诃 囉剎娑揭囉诃 闭隶多揭囉诃 毗舍遮揭囉诃 部多揭囉诃 鸠槃茶揭囉诃 悉干陀揭囉诃 乌怛摩陀揭囉诃 车夜揭囉诃 阿播萨摩囉揭囉诃 宅袪革 茶耆尼揭囉诃 唎佛帝揭囉诃 闍弥迦揭囉诃 舍俱尼揭囉诃 姥陀囉 难地迦揭囉诃 阿蓝婆揭囉诃 干度波尼揭囉诃 什佛囉 堙迦酰迦 坠帝药迦 怛隶帝药迦 者突托迦 昵提什伐囉 毖钐摩什伐囉薄底迦 鼻底迦 室隶瑟密迦 娑你般帝迦 萨婆什伐囉 室嚧吉帝 末陀鞞达嚧制剑 阿绮嚧钳 目佉嚧钳 羯唎突嚧钳 揭囉诃 揭蓝羯拏输蓝 惮多输蓝 迄唎夜输蓝 末么输蓝 跋唎室婆输蓝 毖栗瑟咤输蓝 乌陀囉输蓝 羯知输蓝 跋悉帝输蓝 邬嚧输蓝 常伽输蓝 喝悉多输蓝 跋陀输蓝 娑房盎伽 般囉丈伽输蓝 部多毖跢茶 茶耆尼 什婆囉 陀突嚧迦 建咄嚧吉知 婆路多毗 萨般嚧 诃凌伽 输沙怛囉 娑那羯囉 毗沙喻迦 阿耆尼 乌陀迦 末囉鞞囉 建跢囉 阿迦囉 密唎咄 怛敛部迦 地栗剌咤 毖唎瑟质迦 萨婆那俱囉肆引伽弊 揭囉唎药叉 怛囉刍 末囉视 吠帝钐 娑鞞钐 悉怛多砵怛囉 摩诃跋闍嚧 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 夜波突陀 舍喻闍那 辫怛隶拏 毗陀耶 槃昙迦嚧弥 帝殊 槃昙迦嚧弥 般囉毗陀 槃昙迦嚧弥 跢姪他 阿那隶 毗舍提 鞞囉 跋闍囉 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谤尼泮 (合牛)都嚧瓮泮 莎婆诃。
解说
(此為楞严咒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23:5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3 00:24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35)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学习解说
世尊:「阿难! 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十方一切诸佛都是由此出生的。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
 (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FROM:【佛学大辞典】

悉怛多般怛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徧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ātapatra

般呾罗
 (杂名)悉怛多般怛罗Sita%tapattra之略名,白伞盖咒之梵名也。首楞严经七曰:「一向持佛般怛罗咒。」同长水疏七曰:「悉呾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伽陀
[佛光大辞典
()梵语 gāthā,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 gai 而形成之名词。gai 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祇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祇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vgala-vilāsinī)序、善见律(巴 Samanta-pāsādikā)序所载,法句(巴 Dhamma-pada)、长老偈(巴 Thera-gāthā)、长老尼偈(巴 Therī-gāthā)、经集(巴 Sutanipāta)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祇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阅「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 阿伽陀(梵 agada)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 p2766

伽陀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FROM:【三藏法数】

伽陀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FROM:【三藏法数】

章句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章节、句子。「章」是意义完整的一个段落,「句」是语意完全的词组。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服诸外道。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到无数的国土。

微尘
 (术语)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七倍微尘,为金尘。金尘者,得游履金中之间隙也。俱舍论十二曰:「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
FROM:【佛学大辞典】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无数的国土中演说佛法转大法轮。

转法轮
 (术语)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FROM:【佛学大辞典】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为众生摩顶授记,如果尚未成就佛果,则于十方蒙佛授记。

摩顶授记
 摩顶是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授记是授将来成佛的预记。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相关及延伸阅读:
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
菩萨[授记]凡有四种 ~ 首楞严三昧经
如何得到诸佛菩萨的灌顶授记加持? (请勿乱让人加持灌顶)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瘖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飢渴贫穷,应念销散。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救拔济度众生种种的苦厄,无论是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盲聋瘖哑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苦、大小诸横等都可同时获得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飢渴贫穷,任何苦难也将应念(依此咒心)而消除离散。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瘖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盛苦
 (术语)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次一义,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为五盛阴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经十七曰:「世尊告诸比丘曰:彼云何为担?谓五盛阴是。」然则五阴盛苦,犹单言五阴苦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五阴盛苦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承事善知识,于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供养如意,在无数如来会中,推为大菩萨。

四威仪
 行、住、坐、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法王子
 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祕密藏,不生惊怖。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以慈心摄取众生,令诸小乘行者听闻到秘密法门(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祕而不说,故称祕密)时,不会惊讶怖畏。

摄受
 (术语)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胜鬘经曰:「愿佛常摄受。」唐华严经二十八曰:「普能摄受一切众生。」止观十曰:「夫佛有两说:一摄,二折。」
FROM:【佛学大辞典】

摄受有情
p1459
瑜伽四十卷十页云: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然后给施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于己以法所获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与众同用,自无隐费。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此中所说教授教诫;当知如前力种姓品,已广分别。
FROM:【法相辞典】

祕密藏
[佛光大辞典
祕密之法藏,甚深祕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祕而不说,故称祕密。故祕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祕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祕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祕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祕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祕密藏。〔大日经疏卷三〕 p4267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坐菩萨提树,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入灭后传付佛法事,使之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国土庄严清净,守持戒律,悉得清净。

住持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毘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巖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FROM:【佛学大辞典】

严净
 (杂语)国土之庄严清净也。法华经序品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FROM:【佛学大辞典】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若要说此佛顶光聚般怛罗咒(大佛顶咒之名),即使从早上说到晚上,音声不断,字句也不重覆,纵使经历无数劫那么多还是讲不完的,此咒又名如来顶,您们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烦恼未尽,未尽轮回,发心至诚证得阿罗汉,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场,想要令其身心远离一切魔事,那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21:33:52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50)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学习解说
阿难! 若一切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土的一切众生,使用在当地那个国土所生产的桦树皮、贝叶(贝多罗叶)、素白色的纸、白色细棉布等等来书写此咒,写好后放进香袋中并随身佩带或安置在家宅中,即使那个人心昏尚不能读诵或背诵此咒,您要知道这样的人直到老死,一切种种毒物都不能危害到他。

贝叶
 (物名)贝多罗叶也。印度之人以写经文。慈恩寺传三曰:「经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唯识枢要上本曰:「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参见:贝多罗)
FROM:【佛学大辞典】

dié  ㄉㄧㄝˊ
细毛布,细棉布:“丝履~巾聊取用。”
以细毛布或细棉布制成的大衣类披衣。
© 汉典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学习解说
阿难! 如今我(世尊)为您们再进一步说明此咒,这个咒可以救护世间而获得大无畏,并成就众生出世间智(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FROM:【三藏法数】

出世间智
[佛光大辞典
梵语 lokottara-jñāna。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故称之为出世间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参阅「三智」842p2031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
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学习解说
若我(世尊)入灭之后,末世的众生,若有能够自己读诵或背诵,或是教他人读诵或背诵,那么,像这样持诵的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都不能加害于他。 甚至于诸天、龙神、鬼神、精怪、神祇、妖魔、魑魅,以及所有一切恶咒,都无法对他产生作用,持诵此咒之人心得正定、正受。
一切咒诅、厌蛊(以巫术致灾祸于人)、金毒、银毒、草木虫蛇各种万物毒气,一旦进入此人之口,反而成了甘露味。一切恶星及诸鬼神、或怀有恶毒心之人,对于这样的人不能生起恶心的。
频那夜迦(鬼神名)诸恶鬼王和他的眷属,皆领佛法深恩,经常加以守护持诵此咒之人。

天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天者,梵天帝释等也,龙者难陀跋难陀等也。法华经序品曰:「天龙夜叉。(中略)人非人。」见天龙八部条。

正受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mā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鉢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ā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毘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毘昙心论卷七〕(参阅「三昧」580、「三摩鉢底」673、「定」3171) p1989

咒诅
[佛光大辞典]
以祕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v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ābhicarikā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ā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剎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 p3115

厌蛊
[字典网]
拼音:yàn gǔ
厌蛊词语分解
厌的解释 (厌) yàn 嫌恶,憎恶:厌恶(w?)。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满足:贪得无厌。 笔画数:6; 部首:厂; 笔顺编号:131344蛊的解释 蛊 (蛊) gǔ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蛊惑。 人腹中的寄生虫。 毒害人之物:蛊毒。 笔画数:11; 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25221
厌蛊的含义
谓以巫术致灾祸于人。《隋书·赵绰传》:“刑部侍郎 辛亶 ,尝衣绯褌,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又恐 胡后 不可以正义离间,乃外求左道行厌蛊之术,旬朔之间, 胡氏 遂即精神恍惚,言笑无恒, 后主 遂渐相畏恶。”《新唐书·肃宗七女传·郜国公主》:“ 贞元 四年,又以厌蛊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厌蛊,劝公絶之。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ㄣˇ, [
物中杂有沙、土等异物。《玉篇.石部》:「碜,食有沙。」《集韵.上声.寑韵》:「碜,物杂砂也。」宋.梅尧臣〈雨中宿谢胥裴三君书堂〉诗:「夜短竟无寝,困瞳剧尘碜。」
[
丑恶、难看。如:「碜的慌」、「寒碜」。《孤本元明杂剧.齐天大圣.第三折》:「可不知怎么又生下我这样尖嘴缩腮,毛手毛脚这等碜东西来。」

频那夜迦
 (天名)Vina%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参见:欢喜天及毘那夜迦)
FROM:【佛学大辞典】

毘那夜迦
 (天名)Vina%yaka,又作毘那耶迦,毘那也迦,频那夜迦,毘那耶怛迦,毘那咤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毘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毘那夜迦含光轨曰:「毘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毘那夜迦,亦名毘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毘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希麟音义七曰:「毘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也。应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退治此实类毘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毘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毘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此云大圣欢喜天。(参见:欢喜天)
FROM:【佛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23:01:0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学习解说
阿难! 您要知道,此咒常有八万四千万亿百亿之无数之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各各都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假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金刚藏王菩萨还是会经常随从彼诸善男子,更何况是决定发菩提心者。

那由他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数目字,十的二十八次方,比喻相当大的数目。

那由他
  或云阿庾多,或云术那,或那术,此云万亿
FROM:【翻译名义集】

俱胝
  或拘致,此云百亿
FROM:【翻译名义集】

金刚藏王
 (菩萨)金刚藏者,是执金刚之总名,与金刚萨埵异名同体,金刚藏王即金刚萨埵之变化身也。又释迦为金刚萨埵之变化身(金刚萨埵部释之),故释迦与金刚藏王,其能变之体,可谓同一。陀罗尼集经七,金刚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说金刚王之本体曰:「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金刚藏。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属十四部众,一一眷属各有无量徒众相随现在会中,为我驱使。从昔已来,曾持咒法,深奥明了,严秘清净。是故而共执成我法,称我名为摩诃跋折罗波尼罗闍。」(译曰大执金刚王)。次示画像曰:「一切金刚藏菩萨像,通身黄色。而以左脚偏加,斜垂右脚,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宝莲华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视而坐。头戴七宝庄严华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宝绣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头指相捻,而屈中指及无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坚。」楞严经七曰:「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胎藏界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以表对治一百八之烦恼。
FROM:【佛学大辞典】

四种金刚藏菩萨
 (名数)凡密教有四种之金刚藏,百八名赞以文殊为金刚藏,理趣经以虚空藏为金刚藏,又以金刚萨埵为金刚藏,陀罗尼集经八有金刚部之金刚藏。即同名异体四种也。楞严经所说之金刚藏王菩萨为此中第四云
FROM:【佛学大辞典】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剎,及富单那,迦咤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学习解说】
持诵此咒可以消除八识田中的无明烦恼种子,心慢慢逐渐转为清净。
此诸金刚藏王菩萨,启发持咒者之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不会有疑惑。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都不会投生为药叉(夜叉,恶鬼之名)罗剎(恶鬼之名)富单那(布单那,饿鬼名)迦咤富单那(奇臭饿鬼)鸠槃茶(瓮形)毗舍遮(颠鬼)等,也不会转生为诸饿鬼,也不会生于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等等这些恶处。

药叉
 (异类)(参见:夜叉)
FROM:【佛学大辞典】

夜叉罗剎
 夜叉与罗剎。夜叉华译为捷疾鬼,罗剎华译为暴恶鬼,都是恶鬼之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富单那
 (异类)又作布单那。饿鬼名。(参见:布怛那)
FROM:【佛学大辞典】

迦咤富单那
  此翻云奇臭饿鬼。
FROM:【翻译名义集】

鸠槃茶
  亦云槃查,亦云俱槃茶,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梵语乌苏慢,此云厌。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论衡曰:卧厌,不寤者也。字本作厌,后人加鬼。
FROM:【翻译名义集】

毘舍遮
 (异类)(参见:毘舍闍)。胎藏界曼荼罗之南方,其位在焉。
FROM:【佛学大辞典】

毘舍闍
 (异类)Pis/a%ca%,又作毘舍遮,辟舍柘,毕舍遮。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孔雀王咒经下曰:「毘舍闍,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云毘舍闍,又作毘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颠狂鬼也。」同二十四曰:「毕舍遮,旧经中名毘舍闍,亦言辟舍柘。」慧苑音义下曰:「毘舍闍王,毘舍闍之王,即是东方提头赖咤,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领二部鬼:一名毘舍闍,此云噉精鬼。二名干闼婆,此云寻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八部鬼众
  ﹝出翻译名义﹞
  〔一、干闼婆〕,梵语干闼婆,华言香阴。谓不噉酒肉,唯香资阴,是帝释天乐神也。(阴,即身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二、毗舍闍〕,梵语毗舍闍,华言噉精气。谓其噉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三、鸠槃荼〕,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也。
  〔四、薜荔多〕,梵语薜荔多,华言饿鬼。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故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诸龙众〕,诸龙众者,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六、富单那〕,梵语富单那,华言臭饿鬼。是主热病鬼也。
  〔七、夜叉〕,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有三种:一地夜叉,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也。
  〔八、罗剎〕,梵语罗剎,华言速疾鬼,又云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也。
FROM:【三藏法数】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学习解说
像这样的善男子,若有读诵、背诵、书写、佩带、安置或恭敬供养此咒,那么,劫劫都不会出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也不会出生在所不喜的地方。
这类的众生,就算他自己不修福报,十方如来所有功德都会予以此人,因此会得到无数无央数劫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就像恶叉这种果实,落地时则大多会聚集一处,同处熏修,永远都不会分开离散。
也因此,能够令破戒之人恢复清净戒体,令还没持戒的发心持戒,令还没精进修行的发心开始精进修行,令没有智慧者的能够增长智慧,令不清净的很快就能得到清净,令还没持斋戒的自成斋戒。

阿僧祇劫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四不可说
  ﹝出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涅槃经中,明四教之理,但可智证,不可言说,以其理本无说故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生生不可说〕,生生者,能生、所生也。谓根尘相对,是为能生,由此根尘相对之时,一念心起,分别好恶,是为所生,即心法也。能所兼言,故名生生。此是藏教所诠,实有生灭之法,法虽生灭,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二、生不生不可说〕,生者即前根尘相对所生之法也;不生者,了此所生之法,当体即空也。既达所生之法本空,故云生不生也。此是通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三、不生生不可说〕,不生者即真空之理也;生者从空出假而起度生之用也。此言别教之人,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了法无生,故云不生;而又不住于空,复于十行中而修假观,起十界度生之用,故复云生也。此是别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脩罗界、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四、不生不生不可说〕,谓理本不生,事即理故,事亦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惑体本空,故不生;智用亦泯,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又无因可修故不生,无果可证故不生,是名不生不生。此是圆教所诠之理,理本无言,故云不可说也。
FROM:【三藏法数】

恶叉聚
 (植物)恶叉者,果实名。形似无食子,落地则多聚于一处,故云恶叉聚。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唯识论二曰:「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同述记曰:「恶叉形,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同演秘曰:「恶叉聚者,于一聚中,法尔而有多品类也。西域有之,人以为染,并取其油。」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无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人,故喻也。」(梵Rudra-aks!a今之金刚子)。
FROM:【佛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2:0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4 22:18 编辑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学习解说
阿难! 善男子持此咒之前若有违犯戒律,只要肯发心忏悔罪业,永不再犯,然后持诵此咒,那么,无论之前是有多少的毁坏禁戒,也无论轻罪或重罪,都可以在一时之间灭除罪业,纵使之前有犯了饮酒戒、食用五辛或有种种不净,若经由持此咒的威神力,也是可以忏除得以灭罪的,一切诸佛菩萨、金刚藏王菩萨、天仙、鬼神都不会将此视为过失。持咒之人就算外表穿着不净破陋的衣服,但在此咒的加持力下是可以转为清净的。持咒之人纵使不作坛场,也不进入道场,也不行道,但只要持诵此咒,就等同于入坛行道的功德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的。
倘若犯了极重的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或是比丘比丘尼犯了极重的罪,比丘之四波罗夷罪(指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杀、盗、婬、妄、触、八事、覆、随),犯了这么严重的罪,就会摒弃在佛法的门外的,但是只要愿意忏悔罪业,永不再犯,然后持诵此咒,也是可以消除这么重的罪业的,就如同猛烈大风(楞严咒)吹散一团沙聚(重罪恶业),一来就随之消散,不会有任何残留的,所以重罪是可以藉此而消除的。

禁戒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ṃ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阅「戒」3653)p6970

饮酒戒制意
[南山律学辞典]
亦名:不饮酒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饮酒戒五十一。凡酒为毒水,饮则成患。令人志性猖狂,广起诸过;妨废正修,招致讥过。生患之本,宁容不禁?」(戒疏记卷一五‧四‧一九)

不净
 (术语)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净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衣服)祈请神佛时所着之清净衣也。真言师各依其修法而异其色(见护摩条),但俗人一般着白衣。

净衣
[佛光大辞典
清净之衣。()受布施之衣。盖比丘自己耕作制衣料,或赖贩卖利益作衣,都为律所禁止;由施主施舍之衣,则不犯此罪,故称净衣。〔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
()行密教修法时所着之法衣,各依修法之不同而异其色。
()精进洁斋所使用之衣。 p4698

五无间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闍黎,华言轨范。)
FROM:【三藏法数】

四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比丘之四波罗夷罪谓之四弃。以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边外故也。见波罗夷条。楞严经七曰:「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

波罗夷
 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八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也。波罗夷译作断头,又作弃,谓犯此罪者,弃于佛法之边外也。楞严经八曰:「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同长水疏曰:「梵云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犹如死尸,大海不受,故名为弃。」见八波罗夷条。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八弃戒──尼八弃戒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婬〕,婬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
FROM:【三藏法数】

相关及延伸阅读:
怎样才是「善男子」?标准到底如何?
[问题解析]喝酒的问题 ~ 以戒定慧来看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五辛是哪些?
《楞严经》中提到〔五辛〕为何物?
佛弟子不可吃五辛~楞严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3 13:33 , Processed in 0.11587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