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7:23:3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4小时)


★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学习解说:药王、药上两位法王子以及一起在法会中的五百梵天,都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从无始劫来,都作世间的良医,口中尝遍了这娑婆世界的草木和金石(金石,即金属和石头),名目和数量共有十万八千之多,对于这些的苦味酸味咸味淡味甜味辣味等等味道都能知晓,并且这些事物和合后发生变异的情况,是冷是热是有毒还是无毒也全部都能知道。

但在承继奉事佛陀之后,知道了味性不是空,不是有,不是身心,也不远离身心,因为这样以智慧观照来分别味尘由此开悟,

蒙佛陀印可我们兄弟二人,命名为药王、药上二位菩萨。现今在法会中为法王子(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犹如世间国王和王子的关系),因为了悟味尘而明心见性,登上了菩萨之位。

佛陀现今问获得圆通之法,就如我所实证的那样,以实相智慧观照味尘来修持是其中最上等的。】

——

【药王菩萨】
药王,梵名 Bhais!ajya-ra^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净平等大慧。时众中有星宿光长者,闻说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欢喜,以雪山之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众僧,并发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若有众生闻己名者,愿其得灭除三种病苦。时长者之弟电光明,亦随兄持诸醍醐良药供养日藏及诸僧众,亦发大菩提心,愿得成佛。其时,大众赞叹星宿光长者为药王,电光明为药上,后即为药王、药上二位菩萨。同经并载此二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药王菩萨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梵 Vimala-netra);药上菩萨亦成佛,号净藏如来(梵 Vimala-garbha)。
 又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载,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日月净明德如来,其佛寿命为四万二千劫。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修习苦行,精进经行,一心求佛,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乃服诸香,饮香油,燃自身供养佛一千二百年。命终后复化生于净德王之家,受日月净明德如来之付嘱,于彼佛灭度后造八万四千塔。其自身亦于七万二千年间,燃臂供养其塔。或谓彼“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今之药王菩萨。
 另据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载,于过去无数劫,有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说法华经。时有国王名妙庄严(梵 S/ubha-vyu^ha),夫人名净德(梵 Vimala-datta),二子名净藏、净眼。其王邪见炽盛,信外道之法。夫人与二子乃共设种种方便,使王至宿王华智佛所,听闻法华经,共得利益。净藏、净眼二人即今药王、药上二菩萨。
 药王菩萨之形像,一般为顶戴宝冠,左手握拳,置于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无名指执持药树。三昧耶形为阿迦陀药,或为莲花。真言为“唵(om!)鞞逝舍罗惹耶(bhais!ajya-ra^jaya,药王)莎诃(sva^ha^)”,或“曩莫三曼多没驮南讫叉拏多罗阎攒莎诃。”(灌顶经卷十二、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法华经文句卷十下、图像抄卷五)p669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王子】
(术语)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佛地论曰:“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智度论三十二曰:“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注维摩经一:“什曰: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天】
(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凡有】所有;一切。—摘自在线汉语词典

【昆季】兄弟。—摘自在线汉语词典

【味因】
味因即味尘也。谓药王、药上二法王子等,于无始劫,为世良医,一切草木金石之味,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皆是本然清净妙味,从是开悟,得入圆通。故云如我所证,味因为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学习解说:跋陀婆罗菩萨以及与他同伴的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们先前在『威音王佛』(又叫『寂趣音王佛』,是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处听闻佛法出家,

在僧众洗浴的时候按照次序入室沐浴,忽然领悟水因(水尘)既不洗尘也不洗体(注:其实这个忽然领悟也并非偶然,而是菩萨们闻法后一直在思维和实修,因缘到了,就当即契悟真道了),只是安然的在其中间,得[无所有](又言无所得,空之异名也)

因为累世修习没有忘失的关系,所以(我)得以跟从佛陀出家,现今获得了无学位(阿罗汉的果位),佛陀命名我为[跋陀婆罗](即贤护的意思),以不可思议的实相智慧宣示明悟真性,成就了[佛子住](佛子,这里指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住;是指入理般若)

佛陀现今问获得圆通之法,就如我所实证的那样,以实相智慧观照触觉来修持是其中最上等的。】


——

【跋陀婆罗】
 (菩萨)又作軷陀、颰陀波罗、颰陀和、颰陀和罗、跋陀罗波黎、跋陀罗波梨。贤护菩萨之梵名。法华文句二曰:“跋陀婆罗菩萨,此云善守,亦云贤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参见:贤护)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六开士】
指显教经论中普遍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又作十六大士、十六正士、十六贤士、十六善丈夫、十六丈夫众、十六菩萨。即贤护、宝积、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胜意、增意、善发意、不虚见、不休息、不少意、导师、日藏、持地等菩萨。有关十六开士之名称,诸经所出略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宝积经卷一一一、无量寿经、碧岩录第七十八则)p392
FROM:【佛光大辞典】

【威音王佛】
威音王,梵名 Bhi^s!ma-garjitasvara-ra^ja。又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大九·五○中):“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梵 Vinirbhoga),国名大成(梵 Maha^sam!bha^va)。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中略)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可知威音王佛乃多数佛之佛名。
 另据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本载,诸佛同名为威音王者,即显说法华之音声,如王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其后禅宗以此佛表示遥远之古代,以“威音王佛已前”比喻人类本有的纯正之精神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正法华经卷九常被轻慢品、天台法华疏义决卷六本、五灯会元卷十九、祖庭事苑卷五、法华开示抄卷二十三)p377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所有】
(术语)又言无所得,空之异名也。楞严经上曰:“安然得无所有。”佛藏经一曰:“忆念分别无所有法,或说断常,或说有作,或说无作。”仁王经中曰:“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
精微、奥妙、绝妙、不可思议等之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宣明】: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2.显明,毫无遮蔽。3.谓使显明。4.宣扬,显扬。

【佛子】
(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
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
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
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
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佛子】
(术语)别教菩萨,始到初地,即证我法二空之真如,故谓为生于如来家之真佛子。唯识述记九末曰:“绍继佛种,令不断绝。乃至般若证真法界,名于中生,名真佛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者,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学习解说:摩诃迦叶(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头陀(苦行)第一)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在过去劫(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劫]叫[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出世度众的佛;之前的一个劫叫[庄严劫],也有千佛出世)在这个娑婆世界中,当时遇到有佛出世叫『日月灯』,

令我得以亲近(善知识)(注:佛陀就是最大的善知识)闻法修学(注:【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也说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详见: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佛灭度后又供养舍利、燃点上灯延续光明(注:这更深层来说,是承继佛陀正法,延续佛法光明辗转破除黑暗利益众生的意思,相关内容一起学习:[达摩破相论]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之实义

并用紫光金(最上等之金)涂佛形像,从那以来,获得世世生生身体恒常有圆满紫金光聚(紫金,又叫紫磨金,是金中最上品,佛身为紫磨金色身,有忍辱柔软之相,称“紫磨忍辱”)的果报
这紫金光比丘尼,是我的眷属(紫金光比丘尼又叫妙贤比丘尼,出家前为摩诃迦叶尊者的妻子,后来在佛法里出家也证得了阿罗汉果,相关内容可参阅:[修行要小心]迦叶之妻~ 投错了出家的门路),同时发心,我观察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能常住最终会要变坏,唯有观察诸法[空寂](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修习[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这样身心才能一弹指的时间度过百千劫的迷惑到达觉悟的彼岸(注:众生因为迷于虚妄的十八界,所以形成了世界(时间和方位),累世在其中迷惑颠倒,长久无法出离,所以要出离生死,必然要超越六根、六尘、六识的障碍方能成就,一旦破除十八界的障碍,回归真心自性,一切的迷惑颠倒就都当下灭除了)。

我是以修持空法成就阿罗汉的。世尊说我头陀行为第一(也就是「苦行第一」,相关内容可学习: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以此妙法开明了真心自性,销灭了一切烦恼欲漏。

佛陀来问我们成就圆通的方法,如我所实修实证的,观诸法因缘本自空寂,是最上等的修法。】


——

【紫磨金】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又称紫磨黄金、紫金。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观无量寿经中,阐明九品往生者之相,谓上品中生者临终时,阿弥陀佛持紫金台来迎,行者身作紫磨金色。此外,佛身为紫磨金色身,有忍辱柔软之相,称“紫磨忍辱”。(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无量寿经卷上、普曜经卷五、续博物志)p519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寂】
 (术语)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心地观经一曰:“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灭尽定】
(术语)梵语Nirodhasama%patti,又名灭受想定。二无心定之一。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也。不还果已上之圣者,为假入涅槃之想而入于此定,极长者为七日,属于非想天,外道所入之无心定,名为无想定。属于第四禅。俱舍论五曰:“如说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如是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灭尽定。”大乘义章二曰:“灭尽定者,谓诸圣人患心劳虑,暂灭心识。得一有为非色心法,领补心处,名灭尽定。”同九曰:“灭受想者,偏对受想二阴彰名。想绝受亡,名灭受想。灭尽定者,通对一切心心数法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为灭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
渡过之意。指从此处渡经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之彼岸。出家为觉悟之第一步,故称出家为“得度”。又梵语 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意译度、度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解脱涅槃之彼岸。(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大智度论卷十二)p3778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漏】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一下):“诸漏已尽,无复烦恼。”p630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因】
法因即法尘也。谓摩诃迦叶等,因观世间六尘变坏,悟法性空,遂修灭尽定,以灭意根,受想不起,妙法开明,消灭诸漏,得无生灭,遂入圆通。故云如我所证,法因为上。(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而证此定也。诸漏者,谓由一切烦恼漏落生死也。从憍陈那至迦叶,是于六尘悟入圆通。)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阿那律陀尊者(也叫阿那律,是佛陀大弟子中“天眼第一”)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着佛陀说:我最初出家的时候,很喜欢睡觉(注:睡眠也是烦恼之一,相对于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此则称为随烦恼,但也很障蔽善法和智慧,应当要如法修行来断除),如来就呵斥我这样贪睡下去会堕入畜生之类,我听闻佛陀的呵斥后悲啼哭泣自责不已,七日七夜不睡不眠最终双眼失明

世尊很慈悲的开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由此不用眼睛就能观察见到十方世界,见精纯真能洞悉一切犹如看手中的果实,如来就印可我成就了阿罗汉果。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就如我所实证的,将见由原本向外看,旋转为循着真心本元向内观,这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睡眠的二十种过患】~发觉净心经

佛告弥勒菩萨云:“弥勒!于中菩萨当观二十种睡眠诸患。何等为二十?弥勒!夫有菩萨当乐睡眠者,
1当有懒堕,身体沉重,肤皮不净;
2皮肉粗涩;3诸大秽浊;4威德薄少;
5饮食不消;6体生创疱;7多有懈怠;
8增长痴网;9智慧羸弱;10善欲疲倦;
11当趣黑闇;12人不恭敬;13禀质愚痴;
14多诸烦恼;15心向诸使;16于善法中而不生欲;
17一切白法能令减少;18恒行惊怖之中;
19见精进者而毁辱之;20至于大众被他轻贱。
弥勒!菩萨乐于睡眠,有如是等二十诸患。若菩萨观时,当乐发精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身体沉重无寂定,  懒堕懈怠形不端,
  皮肤秽恶不清净,  若乐睡眠随顺行。
  涕唾风等及黄癊,  彼于身体多饶有,
  诸界撩乱不平等,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食饮食不成熟,  身体粗大无光泽,
  彼于音声而嘶破,  若乐睡眠随顺行。
  身体多有诸疮疱,  昼夜随顺睡眠者,
  其于身体多生苦,  若乐睡眠随顺行。
  多有懈怠离精进,  诸乐甚远无财分,
  恒常睡醉无正意,  若乐睡眠随顺行。
  恒常增长痴罗网,  诸见颠倒甚难治,
  彼无正念意所夺,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诸法损减无禅定,
  远离智慧及正住,  若乐睡眠随顺行。
  知彼懈怠不勤学,  恒为非人夺威德,
  住在兰若常恐怖,  若乐睡眠随顺行。
  恒常蒙愦失正念,  彼有读诵不能住,
  所说正法常忘失,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常护助烦恼等,  恒乱迷惑性轻躁,
  彼于后时生悔心,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有多业灭尽者,  追忆求时生恼悔,
  增长诸使烦恼地,  若乐睡眠随顺行。
  于诸善事无求欲,  于诸法中无求心,
  数数行于非法中,  若乐睡眠随顺行。
  即是远离菩提道,  一切功德悉减少,
  灭于白净至黑闇,  若乐睡眠随顺行。
  无有无畏严炽心,  彼不尝生欢喜念,
  睡眠所执宽慢行,  若乐睡眠随顺行。
  彼自知己懈怠处,  妒他住于精进力,
  彼于精进说非善,  若乐睡眠随顺行。
  智者若见如是患,  谁当喜乐共睡眠?
  一向生痴多见网,  无欲正法灭功德,
  智者谁不乐精进?  若能灭苦净诸闇,
  未来恶道皆悉尽,  诸乐根本得甘露。
  世间所有诸才艺,  及出世间诸能处,
  能发精进不为难,  智者何不力精进?
  若欲真住胜菩提,  彼等当知睡眠患,
  精进无怠不放逸,  我于如是发觉彼。
  故无放逸与恐怖,  发于精进禅定心,
  舍于诸患离睡眠,  守护菩提及种子。”

——


【睡眠】
闭目休息,为不定地法之一,亦是五盖之一。适当的睡眠,不多亦不少,能休息脑力,调剂疲劳,则属善法,若太多太少,皆陷于昏沉,则属恶法,所以列为不定。不定者,善恶须看情形,事先不能断定其为善恶也。至于五盖中之睡眠盖,则情形分明,如栏中猪,吃了倒头便睡,以致终日头脑昏昏沉沈,无清醒时,能盖覆心性,不生善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周利槃特迦尊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因为累世少诵持的缘故,没有多闻的善性,在最初遇到佛陀听法出家后,忆念诵持佛陀教导的一句偈颂(句颂),在一百天内或是想到了前面遗忘了后面,得到了后面又遗漏了前面,佛陀怜悯我愚钝,就教导我安居专门调出息和入息。

我在观察气息微细没有穷尽,而生住异灭没有断绝,在生起到灭失的如流水般变化的过程中,心性豁然打开(其实是尊者这样持续专注一境的观照出息入息,生发了实相智慧)获得了大自在,以至于最终成就了没有烦恼的阿罗汉,在佛陀座下得到印可成为了无学果位的阿罗汉。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就如我所实证的,以智慧观照出息入息毕竟为空,由此明悟真心自性,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

【周利槃特】
梵 Cu^d!apanthaka, Cullapatka, Ks!ullapanthaka, S/uddhipam!thaka,巴利名 Cullapanthaka, Cu^^lapanthaka。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又作周利槃陀伽、周稚般他伽、注荼半托迦、昆努钵陀那、咒利般陀伽、朱利槃特、知利满台、周罗般陀。略称般陀、半托伽。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梵 Maha^panthaka)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遂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后略)
FROM:【佛光大辞典】

【伽陀】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安居】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20:35:1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4小时)



★  
骄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骄梵钵提尊者(意译是牛王、牛相)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造有口业,在过去劫之前轻视戏弄[沙门](出家修道者),导致生生世世有牛呞病(像牛那样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注:过去劫所犯的过失,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还在受报,可见业果的不可思议,因小果大,切切要引以为鉴啊)

如来就开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以除灭妄想生灭之心而入[三摩地](即禅定),以实相智慧观照所食之味非体非物,一念间得以超越世间一切烦恼,于内脱离自己虚妄身心的束缚于外解脱虚幻世界的颠倒限碍,远离[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谓之有)犹如鸟儿出笼一样自由自在,脱离尘垢消灭尘染获得[清净法眼](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又作净法眼、清净法眼)成就阿罗汉果,如来亲自印证我登上无学果位成就阿罗汉道。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就如我所实证的,将原本向外尝味旋转为向内观照,以觉性来了知味性的虚妄,由此明悟真心自性,这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

【憍梵钵提】
或云憍梵波提、伽梵婆提、笈房钵底。此翻牛呞。法华疏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哨,余报未夷,时人称为牛呞。楞严云: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尔雅作齝与呞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亦翻牛王,又翻牛相。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沙门】
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后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叶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云云)。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或以沙门翻勤息。垂裕记云: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遍息内外诸恶者,圆融沙门。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诸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诸烦恼也。总摄三界之诸烦恼为三漏。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漏已尽,复无烦恼。”(参见: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界】
梵语 loka-dha^tu,巴利语同。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
 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世界”一语本与“世间”同义,包含有情世间、器世间,然一般惯指器世间(山河大地)而言。
 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众生,可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之别。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称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色界;无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无色界。然于大乘诸经论中,则载有诸佛净土存在于上述三界以外之说。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载,于六道之外另立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总称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国土。又如华严五教章卷三依据华严经而举出十佛境界之所依为国土海、世界海二种。即:(一)国土海,乃十佛自体之所居,为不可说圆融自在之依报。(二)世界海,乃舍那十身摄化之处,又分为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重世界海、无量杂类世界海三类。(起世因本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卷九十三)((参见:一佛世界)45、“世间”1524、“国土海世界海”4431)p1517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有】
(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
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
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
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
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眼净】
梵语 dharmacaks!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又作净法眼、清净法眼。
吉藏之维摩经略疏卷四谓,小乘于初果见四圣谛之理,大乘于[初地]得“真无生法”,均称为法眼净。
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于见道以前尚未完全断惑,
或断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见道者,生法眼净,得预流果;
断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净,得一来果;
断除欲界九品乃至断除无所有处之惑者,生法眼净,证不还果。
其中所说之法眼异于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当于大乘之法眼净,唯菩萨有之,系二乘之人所无;
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见四谛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则于初地得真无生法者始有。
经中常载有佛陀说法,令诸长者、天人、外道等远离尘垢,证得法眼净之事迹,
如杂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四上):“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华经卷七、无量寿经卷下、四分律卷三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一)p3388
FROM:【佛光大辞典】



★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毕陵伽婆蹉(意译为余习、恶口)尊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初发心的时候,跟从佛陀修学入道,数次听闻如来说这个娑婆世间不可贪乐之事(世间一切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宫室园苑皆是恶事,心生猒离,不可乐着),在城中托钵乞食的时候,心中还在思惟佛陀所讲的法门,不觉之间被毒刺刺伤了脚,心中觉得全身都疼痛,知晓这疼痛是因为觉而觉痛,但是如果内心清净觉性清明(不堕入妄念)就没有(凡夫以为的)痛和痛觉,我又思惟这一个身体难道有两种觉知吗?这样正念观照收摄凡夫的心念没多久时间,身心忽然就空掉了,经过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断除烦恼和虚妄心成就了阿罗汉果,得到佛陀亲自印证,由心发明获得了无学果位。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就如我所实证的,纯入觉性彻底超越身体的觉受,这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

【毕陵伽婆蹉】
梵名 Pilinda-vatsa,巴利名 Pilinda-vaccha 之音译。又作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略称毕陵伽、毕陵。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 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 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谓其言语粗犷,不避尊贵。大智度论卷二载,毕陵曾渡恒河乞食,因骂恒河神,神至佛所告此事,佛使毕陵向恒河神忏谢。并谓其因五百世以来生婆罗门家,常自骄贵,轻贱余人,故为本来所习之口言而已。盖“余习”又有“恶口”之称,系基于此。又师亦擅长神通,有部毗奈耶卷五载师曾以神通力救助其被劫夺之甥。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谓其身患诸疾。(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法华玄赞卷一)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世间不可乐想】
谓观世间一切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宫室园苑皆是恶事,心生猒离,不可乐着。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贪乐,是名世间不可乐想。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学】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法华嘉祥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须菩提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从[旷劫]来(对很久远的过去叫做“旷劫”,若对很久远的未来则叫做“永劫”),内心已经自在无碍,自己忆念过去受生的次数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注:尊者已具足宿命通),初初在母亲胎中的时候,已经知道诸法空寂以及十方世界其性本空的般若实相义理,也令众生证得了空性的道理,承蒙如来发明真如之体觉悟[真空](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实证圆明的空性,获得了阿罗汉果,顿时得入如来宝明空海,与[佛知见]同(佛知见,指的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云知。又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见),被印记获得无学果位(成阿罗汉)。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就如我所实证的,一切相都非真实,超越有无两边,将对有为法的虚妄觉知,向内旋正为以智慧观照归于般若空性,这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

【须菩提】
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旷劫】
对很久远的过去叫做“旷劫”,若对很久远的未来则叫做“永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觉】
(术语)真如之体,不由于他体自觉,体自明,故云性觉。楞严经四曰:“性觉妙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知见】
(术语)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云知。又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见。得此佛知见,有开示悟入之次第,初于十住位断一分之无明,得少分之知见,谓之开佛知见,乃至于十地终断尽无明,知见圆明,谓之入佛知见。释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为开示悟入此佛知见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法华文句四曰:“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曰:“灵智寂照名佛知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舍利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从[旷劫]来(对很久远的过去叫做“旷劫”,若对很久远的未来则叫做“永劫”),心见(即眼识)已经清净,了知这样受生的次数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注:尊者已具足宿命通),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变化,只要一见到就都获得通达没有障碍,我在行路的途中与迦叶波(佛的弟子)相逢,二人同行宣说因缘的道理,由此领悟真心没有边际,于是追随佛陀出家,由眼见发明的觉性并得以圆明,获得了大[无畏](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成为阿罗汉和佛陀第一大弟子,我是听佛陀宣说正法而生出的、得佛陀教化正法而生出的。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就如我所实证的,由真心而见生发光明,光明至极而能知见一切原理和相貌,这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

【心见】
心见即眼识也。谓舍利弗于旷劫来,心见清净,后于路中,逢迦叶波,宣说因缘,从佛出家,于一切法,照了无碍,悟入圆通。故云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者,由心见发明,而圆照万法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合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普贤菩萨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已曾经给恒河沙那么多的如来做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导弟子们,要增长菩萨根性者应当修习普贤行,就是从我这里建立名称的。
世尊,我是用心闻,来分别了知众生所有知见的,如果他方恒河沙世界之外,有一位众生心中发起了普贤行,我当时就乘着六牙白象,分身百千来到此人处,即使此人因为业障还很深还无法见到我,我会暗中对这人摩顶,拥护他发心行普贤行,安慰其心让他能够最终成就。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我所得成圆通的根本之因,是[发起大愿心]以此来发明真心自在了知分别一切,这是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这里分享清净光明专辑中善知识的文章:[略说]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 楞严经
帮助我们厘清:【能够[心闻洞十方],,,这是来自于大愿心】【普贤菩萨的部分不是在讲耳识】


——

【根】
(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普贤行】
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孙陀罗难陀尊者(为净饭王第二子,释尊之异母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姿端正,具三十相,与佛相比唯缺白毫相及耳垂肩相。佛成道后度其出家,证阿罗汉果),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刚刚出家跟从佛陀修行佛道,虽然圆满守持戒律,但是对于修行[三摩提](即禅定),还是内心经常散乱浮动没能断尽烦恼。世尊就教导我和俱絺罗(即摩诃拘絺罗尊者)观照鼻端的白相,我初初以智慧观照经过三七二十一天,观见鼻中有气出入像烟,与此同时身心从内发明圆满洞彻世界,全部变成空虚寂静就像琉璃一样,随后观照形成的白烟相销除,鼻子的出息入息变成了白色,真心完全打开烦恼全部断尽后,出息入息都化作了光明之相,照耀十方世界获得了阿罗汉果,佛陀印记我将来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

佛陀来问获得圆通的方法,我以摄心观照消除鼻息尘相,久后化为光明,光明圆成烦恼灭尽,为最上等的修持之法。


——

【孙陀罗难陀】
梵名 Sundara-nanda。意译作艳喜。本名难陀,因其妻名孙陀利,故以孙陀罗难陀名之。为净饭王第二子,释尊之异母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姿端正,具三十相,与佛相比唯缺白毫相及耳垂肩相。佛成道后度其出家,证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参见:难陀)6722)p408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提】
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谓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9 19:26:0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4小时10分)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说法”第一)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从[旷劫](对很久远的过去叫做“旷劫”,若对很久远的未来则叫做“永劫”)来已经辩才无碍,能宣说[苦空](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的道理,实际又深深通达[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的道理(注:尊者外现是声闻,实则内密菩萨行),这些是恒河沙那么多无量如来所宣说的秘密法门,我在大众之中做微妙的开示,获得了大[无畏](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教导我发扬以说法的音声来转法-轮,我在佛陀前承侍助佛法化转法-轮,以狮子吼说法成就了阿罗汉

佛陀来问圆通法门,我以法音(演说正法的音声)降伏[魔](关于魔,更多内容请学习:「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对众生的怨害,消灭一切烦恼,为最上等的修持法门】

(注:这段讲到的[秘密法门],其实是应众生根器次第而说的,因为众生根器次第参差不一,所以不能随便对其说甚深法,避免因为业障深重的关系无法信受而产生毁谤,自误误他。所以需要因材施教,次第说法。具体请学习[清净光明专辑]中的相关教导:有没有密法?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


【富楼那】
梵名 Pu^rN!a,巴利名 PuN!N!a。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梵 Pu^rN!a-maitra^yaN!i^putra,巴 PuN!N!a-manta^ni-putta)。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娄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满”是其名,“慈”是其母姓,从母得名,故称满慈子。“弥多罗”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义,故称满祝子、满愿子。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据杂阿含经卷十三、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等所载,西方输卢那人凶恶弊暴,好嘲骂,师闻之,征得佛陀允许,乃前往教化其国,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令其具足夏安居等事,后于彼地入无余涅槃。另据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载,佛陀曾记别师当来成佛,号法明如来。另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载,秣菟罗国之大都城存有师之遗身塔。(杂阿含经卷十、卷十六、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富楼那出家品、满愿子经、道行般若经卷一道行品、分别功德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三、玄应音义卷三、卷八)p4929   
FROM:【佛光大辞典】

【辩才】
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又作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广义指辩才无碍自在之解智,特别以其中之第四辩无碍辩为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分析辩无碍辩,得如次七辩,即:
(一)捷疾辩,于一切法无碍自在。
(二)利辩,能深入通达。
(三)不尽辩,说诸法实相,词不穷尽。
(四)不可断辩,不为问难所断绝。
(五)随应辩,随应众人要求而说法。
(六)义辩,能说到达涅槃之种种利益。
(七)一切世间最上辩,能说一切世间第一之大乘。
以上七辩或作捷辩、迅辩、应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八辩指不嘶喝、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九辩指无著、无尽、相续、不断、不怯弱、不惊怖、不共、天人所重、无边辩才等。(大品般若经卷八、胜天王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十五)p6873
FROM:【佛光大辞典】

【苦空】
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p3946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即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狮子吼】
(喻)佛陀说法,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慑伏,好像狮子一叫,百兽降伏一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怨】
指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故称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大八·九○○上):“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说无垢称经卷二、卷六)p6887
FROM:【佛光大辞典】



★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优波离尊者(意译为化生或上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如来灭后,与五百圣人,在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律藏),就是由其诵出的;经藏则是阿难尊者诵出)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亲身经历佛陀越城出家,亲身观见如来勤苦修行六年(成就圣道),亲眼看到如来降伏天魔制伏外道,解脱了世间种种的贪欲和一切烦恼,承蒙佛陀教导戒律,这样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到性遮二罪(见下方注解)全都获得了清净,身心到达涅槃寂静的境界成就了阿罗汉,我是如来法中守持戒律的[纲纪](注:即为大众做典范),佛陀亲自印证我的真心,推举我持戒修身是大众中最上的 无人能超过。

佛陀来问圆通法门,我以持戒修身令身自在,次第增上摄心为戒令心获得通达(断除一切疑惑),然后达到身心一切都通畅,能如利刃般破除所有障碍,为最上等的修持法门】


——

【优波离】
<一>梵名 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
  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二>巴利名 Upa^li。又作优婆离。十八世纪泰国僧。奉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斯王(Borom Kos)之命,组织僧团,至锡兰传授泰国式戒法。西元一七五三年,依泰国僧团仪式,为萨罗难迦罗及五位锡兰沙弥授比丘戒,开创锡兰暹罗派(Sya^ma-vam!sa)之始,后入寂于锡兰。p6404
FROM:【佛光大辞典】

【优波离】
梵语优波离,华言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也。如来灭后,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毕钵罗,西域记云:即菩提树也。梵语毗奈耶,华言善治,即律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净心诫观法以小乘、大乘之不同著眼,而谓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又八宗纲要卷上谓僧戒与尼戒不同,僧有二百五十戒,即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三百四十戒,即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考诸文献,最早采用三千威仪之名目者,或即袭用自我国古代成语,即中庸之“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法华三大部补注卷十一、大藏法数卷六十八)p524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利】
(术语)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也。法华经序品曰:“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同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性遮二罪】
性罪、遮罪之并称。性罪全称自性罪,又作性重、实罪;遮罪又作制罪、遮制。性罪,即自性罪过,不待佛陀制禁,性自是恶,犯之即有罪报;遮罪,则为避免世人之讥嫌,佛陀乃因应时间、地点、情况所制定之禁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余戒,若犯之则获遮制之罪。
 律二十二明了论(大二四·六六七上):“佛所立学处有三种:一性罪,二制罪,三二罪。此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恶业所摄,或由随惑及惑等流故犯,复于此过犯中,故意所摄有染污业增长,与此俱有罪相续流,是名性罪。异此三因所犯,或由不了别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过犯。此中,若无惑及惑等流,又无念念增长,是名制罪。若具二相,是名制性二罪。”
 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北本涅槃经卷十一、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三、俱舍论卷十四等谓,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为性罪;成实论卷九“十善道品”等谓,杀、盗、淫、妄及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恶为性罪。又大乘义章卷十谓,十恶中之前七项为性罪;摩诃止观卷四上谓,十恶中之前七项加上饮酒一项,称为性罪。
 除性罪所摄之外,其余为遮罪,即指突吉罗等诸罪,依北本涅槃经卷十一、菩萨戒本(昙无谶)、菩萨地持经卷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梵网经卷下等,均称之为轻罪或轻垢罪。又关于饮酒,诸论皆称为遮罪,唯俱舍论卷十四谓之为性罪。(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九、顺正理论卷三十八、优婆塞戒经卷六、梁译摄大乘论卷下)p3241
FROM:【佛光大辞典】




★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大目犍连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于中“神通第一”)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最初在路边乞食,遇到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即迦叶三兄弟,原本都是事火外道,后来被佛陀摄受修行佛道),向我宣说如来教导的因缘法的深义,我当下顿时发心智慧得到大通达,如来恩惠我袈裟加身须发自落跟随出家,我游行十方世界没有挂碍,发明了神通,成为众弟子中神通第一者,成就了阿罗汉果。不单单释尊,十方如来都赞叹我的神通之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佛陀来问圆通法门,我以旋归湛然真心自性,发露宣明心光,犹如澄净(心念)浊流久之令其成为清莹,做为最上等的修持法门】


——

【目犍连】
梵名 Maudgalya^yana,巴利名 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aha^maudgalya^yana)、 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 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舍利弗目连缘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载有此事。
 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辅翼佛佗之教化,有关其事迹,于经典中时有记载。又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四十一等经论中,皆特称之为“神足第一”。据载,目犍连亦曾代替佛陀为众经说法。
 另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遂为后世盂兰盆会之由来。晚年在王舍域内行乞时,惨遭嫉恨佛陀教团之婆罗门徒执杖梵志,以瓦石击死,此系佛陀涅槃前之事。佛陀于竹林精舍门边建塔吊之;又于大唐西域记卷四、卷九等,亦有记载。
 此外,于密教中,目犍连系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释迦牟尼佛右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为沙门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于赤莲华座。(杂阿含经卷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三、中阿含卷九瞻波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十二、卷十八、卷二十八、观无量寿经、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p2108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迦叶】
迦叶,梵名 Ka^s/y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一)优楼频螺迦叶(梵 Uruvilva^-ka^s/y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林,故称。其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二)那提迦叶(梵 Nadi^-ka^s/yapa),那提,意为河;以其居止近此河,故称。其心意寂然,降伏结业,精进修行。(三)伽耶迦叶(梵 Gaya^-ka^s/yapa),伽耶,意为城;以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称。能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教化众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成道后不久,即秉佛之教化,归入正法。(增一阿含经卷三、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p591   
FROM:【佛光大辞典】




★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乌刍(chú)瑟摩尊者(意译为不净洁,秽迹,火头等。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在如来前,合掌顶礼佛的双足对佛陀说:我常常忆念先前,在久远劫的时候生性多有贪欲,当时有佛出世名号是[空王],说多淫欲的人会猛火聚身,教导我观照全身四肢百骸(骸,即骸骨,借指身体),将其中的冷暖之气,以精神之光向内凝聚,转化多淫的心为智慧之火,从那之后诸佛都把我召唤为火头,我因为修持[火光三昧](三昧,即禅定)的关系成就了阿罗汉果。并且发起大愿心,诸佛修道成佛,我都做金刚力士的形象在一边亲身降伏魔怨来助佛法化。

佛陀来问圆通法门,我以智慧观照身心暖触的觉受不障碍流通性,一切烦恼销灭殆尽后,有大宝焰(智慧之火)生出,登上正觉之位,做为最上等的修持法门】


——

【乌刍沙摩】
 (明王)Ucchusma,又作乌枢沙摩,乌刍涩摩,乌刍瑟摩,乌枢瑟摩。乌素沙摩。明王名。译曰不净洁,秽迹,火头等。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因之于厕中祭此明王。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云不净洁金刚。”希麟音义五曰:“乌枢瑟摩,或云乌刍摩沙,此云秽迹。旧翻为不净洁,皆讹。新翻为除秽,忿怒尊也。”楞严经五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义疏五下曰:“乌刍沙摩,云火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力士】
 (天名)与金刚神,执金刚,持金刚,金刚夜叉,密迹金刚等皆同。执金刚杵护持佛法之天神也。楞伽经四曰:“金刚力士,常随侍卫。”立于寺门两胁之二王是也。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品记其宿世之事历发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陷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持地菩萨(此菩萨在佛陀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作三道宝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也有这位菩萨做当机众向佛请法)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忆念过去『普光如来』出现世间度化众生的时候,常常在一些交通要道、渡口、田地、险隘(指地势险要的关口、通道),这些有不如法妨碍损伤车马通过的地方,我都填平,或是造上桥梁,或是背来沙土(填充),这样辛勤劳苦的修行经过无量的佛出现世间度众,或者有众生在街市中,需要有人帮着扛重物我就上前帮忙,到了指定的地点就放下所扛之物,即时离开不收取任何的报酬。

一世,在『毗舍浮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世上多遭遇了饥荒,我做负重扛物背人之人,不问路途远近,都象征性的只取一钱,或者有车和牛陷在泥土里,我就用神力帮助推动车轮,拔出其陷入泥沼的苦恼,当时的大王设下了斋宴供养佛陀,我那个时候平整好地面等佛来应供,毗舍如来为我摩顶对我说:“应当平整心地,这样世界的地面也会一切平整”。(听了佛陀的教诲)我的心随即得到了开解(注:这也和菩萨之前一直直心做利益大众的善行,累积了福德有关系,所以时机到了听佛讲法就悟道了),观见构成身体的微尘和造就这个世界的微尘是平等没有差别的,微尘自性本空,实际彼此是不相互触摩的,以至于刀兵(砍杀)其实也是没有真正接触的,我因为体悟法性而领悟无生法忍,成就了阿罗汉果。并且将心回小向大,进入了菩萨阶位中,听闻如来宣说[妙莲华]((譬喻)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也是比喻的佛性本心)佛知见地(佛知见,是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我帅先实证为做证明而成为[上首](指大众中的主位)

佛问修行圆通的法门,我以实相智慧观照构成色身和世界两者的微尘,本性平等没有差别,都是本具的[如来藏]虚妄的生发出尘劳之相,这样观照后,尘染销灭佛智圆满,成就无上道,是修持的最上等法门。】

(相关阅读:如来藏 ~ 楞严经


——

【持地】
(菩萨)菩萨名。佛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此菩萨为作三道之宝阶。
观佛三昧海经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从金刚际金刚为轮,金刚为根,金刚为花,花花相次出阎浮提。时四龙王难陀,跋难陀,阿耨达多,娑伽罗龙王等,各持七宝诣持地所。奉上七宝,为佛世尊作三道宝阶。左白银,右颇梨,中黄金,从阎浮提金刚地际上忉利宫。”摩诃摩耶经上曰:“天帝释知佛当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宝阶。”
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中略)化作金银水精。”
造像功德经上曰:“毗首羯磨,并诸天众,知佛将欲下阎浮提,作三道宝阶。”
【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第七位,有持地菩萨。密号曰内修金刚,愿相金刚。其荷负众生,如地之能持万物。故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阛阓huán huì】1.街市;街道。2.借指店铺;商业。3.借指民间。——摘自百度


【擎】往上托;举:众~易举。高~着红旗。——摘自百度

【妙莲华】
(譬喻)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楞严经五曰:“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实觉如幻三摩提。”长水疏五上曰:“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妄常真,在染不染,今得显发,如开敷出水,故以为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漩澓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屋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月光童子(具体事迹见下方名词解释)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忆念以往像恒河沙那么多劫之前,有佛出现世间度众,名号为[水天],教导菩萨们修习水精,以此入三摩地(即禅定),观照身中的水性是不相侵夺的,从最初的鼻涕唾液这样没有穷尽的津液、精血(精与血的统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大小便,在身中漩澓(水旋转回流),而水性都是相同的,到观见身中之水和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即注满香水之大海。据佛教之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为碱水外,其他皆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称香水海)中的水,在本性上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我在最初观照成功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水但还未达到无身的境界,

一次当我正在比丘房室内安静坐禅(即入定)的时候,我的弟子从窗户中看向室内,只看见清水遍满整个房间其他都看不到,弟子因为童稚无知就取来瓦砾投向水中,激起水花发出声音左顾右盼看了之后就离开了,而我出定之后顿时觉得心痛,就像舍利弗尊者在入定时候遭受违害鬼来打头那样(觉得身体不适),我自己思惟到:我已经获得了阿罗汉道,已经很久离开生病的因缘了,为什么今日忽然觉得心痛,难道会(于阿罗汉果)有所退失?


这时,童子很快来我这里说了上述发生的事,我就告诉他:“如果你再看到水,可以随即打开门进入水中去把瓦砾去除。” 童子奉行教导,在我之后入定时又清楚看到水中有瓦砾,就开门除去,于是我出定之后,体质回复如初,在值逢无量佛后,这样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的时候,肉身才亡掉,实证身体的水性与十方界诸香水海,其本性都是契合于真空,两者无二无别,现今于(释迦)如来处,获得[童真]之名,成为菩萨。

佛陀问成就圆通的法门,我以实证水性一味普遍流通整个法界,获得[无生法忍],圆满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最上等的修行法门!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

【月光童子】
(人名)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谏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三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护持我法。(中略)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提支那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能令支那国内一切众生信于佛法种诸善根。时大行王,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养我钵,于尔数年,我钵当至沙勒国,从尔次第至支那国。”(历代三宝纪十二又引此经)。
佛说申日经曰:“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秦土及诸边国鄯善、乌苌、归玆、疏勒、大宛、于填、及诸羌虏夷狄,皆当奉佛尊法,普作比丘。”此童子为月灯三昧经之对告众。其异译月明菩萨经称为月明童男。
宝雨经一曰:“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右绕三匝,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佛告天曰:汝光明甚为希有。(中略)由汝曾种无量善根因缘,今得如是光明照曜,天子!以是缘故,我涅槃后,最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治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于我法广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于一切时常修梵行,名曰月净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香水海】
略称香海。即注满香水之大海。据佛教之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为碱水外,其他皆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称香水海。(俱舍论卷十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佛祖统纪卷三十一)p4009
FROM:【佛光大辞典】

【顾盻】意思是环视,左顾右盼。——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5:49:3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30分)


★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琉璃光[法王子](法王子,菩萨的尊称,佛位的承继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忆念过去恒河沙那么多劫前,有一尊名号为[无量声]的佛出现世间度化众生,开示菩萨们本具的清净觉体真妙明心,教导菩萨们观照这个世界和众生的身,都是因为虚妄的缘起产生风力转动所致。我在那时以智慧观察世间安立不动时、观察世间变动时、观察身动时身不动时、观察心念动时,这些变动都是无二的平等没有差别的。

我那时了知这些诸多的变动性,实质是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的,十方微尘数量的颠倒众生,因为都堕入同样的虚妄之中,这样到三千大千世界,到一世界内所有众生,都如同一个器皿里贮藏的一百蚊子那样啾啾乱叫,在微小的空间里相互鼓动激发产生狂性喧闹。
在遇到佛不久之后,我获得了无生法忍,那时心意得到开解,于是见到了东方的不动佛国(阿閦佛的佛国),成为[法王子](菩萨的尊称,佛位的承继者)奉事十方佛,由此身心发光,洞然明彻无上正觉没有任何障碍。

佛陀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是虚妄而起没有最终的依托之处,由此领悟菩提心(正觉之心)入三摩地(正定),契合十方诸佛传授的妙明真心,为最上等的修持方法。】


——

【法王子】
梵语 kuma^rabhu^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阿弥陀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四、卷三十二、注维摩经卷一)p3340
FROM:【佛光大辞典】

【本觉】
(术语)众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即如来之法身也。然此本心体,无始以来,覆于无明烦恼,隐藏至于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非别,原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即与本觉同一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起信论曰:“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明】
(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千大千世界】
梵语 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观无量寿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往生要集卷八十四)p523
FROM:【佛光大辞典】

【分寸】1、说话或做事的适当标准或限度。2、微小。3、短暂的时间。4、茶叶。——摘自百度
【狂闹】意思是喧闹。——摘自百度
【洞彻】亦作“ 洞澈 ”,彻底地理解。——摘自百度



★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虚空藏菩萨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和如来(即释尊)都是从[定光佛](即燃灯佛)之处得到的[无边身](无边身指佛之身量无边际,这里应该指的法身),那时手中执持[四大宝珠](?),将十方微尘多的佛土都照明化作虚空,由真心自心中显现大圆镜(大圆镜智指的佛性,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其内放射出十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宝光流布浇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到镜内涉入到我身中,而(法)身如虚空没有形质,相互不相妨碍,此身能善于入微尘多的佛国,广大的施行佛事,最大限度的随顺众生的根器因缘给予教导,这样的大神通之力,是来自于我实相智慧的观照,了知地水火风四大没有究竟的依靠,是妄想中而有生灭的,唯有虚空之性无二无别,佛国之间本自同质空无边际,我在领悟真空广大之性后,发明了圆满究竟的[无生法忍]。

佛陀问修行圆通的法门,我以智慧观察虚空无边际而入三摩地(即正定)圆明了本具的佛性无边微妙力,以此为最上等的修持方法。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

【虚空藏】
(菩萨)梵名A^ka%s/agarbha,又Gaganagarbha,又云虚空孕。菩萨名。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包藏一切之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中尊也。大集经虚空藏品谓为从此东方大庄严世界一宝庄严佛所之菩萨,虚空藏菩萨经谓为从此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胜华敷藏如来所之菩萨。金刚界之曼陀罗在贤劫十六尊之中。胎藏界在第六之释迦院与第十之虚空藏院。
注维摩一曰:“什曰:虚空藏菩萨,实相慧藏如虚空也。”
千手经曰:“当知其人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
大集经十四虚空藏品曰:“何因缘故名虚空藏?佛告速辩菩萨:善男子!譬如大富长者多诸民众,无量库藏财宝充满,能行布施,心无悭吝。若行施时,贫穷往者,随意所须,开大宝藏,悉能给与,彼诸众生皆得适意。长者施已,心喜无悔。善男子!虚空藏菩萨亦复如是。(中略)得如来神足力故,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施若财施,尽能施与,皆令欢喜。”
大日经一曰:“次复于龙方,当画虚空藏,勒勇被白服,持刀生焰光。”
同疏五曰:“次于西方画虚空藏菩萨,被鲜白衣,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大刀印,刀印上遍生焰光。及诸眷属皆坐正莲华上。此菩萨持如来等虚空慧。所以持大刀者,利慧之标帜也。被服白衣,明白净无垢,是其教门外饰也。譬如虚空无所分别,亦无所积集,而世间万像依之以生。今此法门亦尔,于毕竟空中出生不思议自在用,无有究尽。如大集虚空藏经中广明,故名虚空藏也。”此菩萨与南方宝生四菩萨之最初宝菩萨同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光如来】
定光,梵名 Di^pam!kara,巴利名同。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出现于过去世,曾为释尊授记之佛。又作锭光如来、然灯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关于其本缘,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所载,过去久远劫有王名为地主,将统领之阎浮里地半分予其臣善明统治,善明之第一夫人日月光生子之际,阎浮里内金光晃然,该子颜貌端正,具三十二相,因而名为灯光。年二十九,出家学道,即夜成佛。善明王与四十亿众诣灯光如来,听其说法,如来又至地主王处,为其说法。此处,地主王乃释尊自身,灯光如来即善明之王子,出现于地主王治下,而受其供养。
 四分律卷三十一,则以定光如来为胜怨王大臣提阎浮婆提之子,受胜怨王之供养,其时,有比丘名为弥却,以花散如来之上,脱鹿皮衣掩泥泞路,让如来踏过,如来因此为弥却记别,此处即以弥却为释尊之前身。又关于定光如来出现之时劫,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佛本行集经卷三等,谓过去久远劫;修行本起经卷上、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则谓过去九十一劫。
 定光如来乃过去佛中最有名者,故诸经论多以定光为中心,而说其前后诸佛之出现,如大阿弥陀经卷上载,定光之后有三十三佛,平等觉经卷一载,有三十八佛。于今印度山崎(梵 Sa^nchi^)塔门浮雕中,有定光如来化作大城之图像,此与四分律卷三十一所载相合。(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卷四十、道行般若经卷六、放光般若经卷六、中本起经卷上转法轮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参见:地主王)2308)p317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边身】
 (术语)佛之身量无边际也。西域记九曰:“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圆镜智】
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刹】
<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法华经卷一序品有供养诸佛、随顺(梵 a^nulomiki^)行大道、具六波罗密之说。同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亦说,世尊甚奇特,所为极希有,随顺(梵 anuvartayante)世间若干之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之贪著。
 新华严经卷三十七中亦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之自性清净,随顺(梵 anuloma)不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之随顺忍(梵 anulomiki^ ks!a^ntih!),而未得无生法忍等之记载。
 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举出十种随顺学法,即不净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光明想、离欲想、灭想、死想;并言欲修习十想,须断十种障碍学法与违逆学法。又举出宿因、随顺教、如理加行、无间殷重所作、猛利乐欲、持瑜伽力、止息身心粗重、数数观察、无有怯弱、离增上慢等十种随顺学法,并一一加以解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成熟品、大乘庄严经论卷二成熟品、俱舍论卷四、法华经文句卷二上)p6352
FROM:【佛光大辞典】



★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弥勒菩萨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忆念以前微尘劫那么久远之前,有尊佛出现世间度化众生名叫[日月灯明],我从这尊佛所得以出家,但是心中还是看重爱好世间名声,喜欢在尊贵的族姓之家往来游走。

那时世尊教导我修行唯心识观,修习禅定入三昧正定,从那以来经过多劫以此三昧承事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修学佛法),求取世间名声之心得到了熄灭不复再有,这样到了[然灯佛]出世度众的时候,我才最终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照见尽虚空遍法界如来国土[净][秽][有][无],都是我心(心王,阿赖耶识)变化显现的。

世尊,我了知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道理,由清净的阿赖耶识里流现出无量如来,现今得(释尊)授记,次后当替补佛位成佛。
(注:这里要厘清一点,这边讲到的[心识],不是指的第六意识,而是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具体请学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佛陀问修行圆通的方法,我是以观照十方世界[唯识所现],识心(阿赖耶识)清净圆明入圆满绝待之真实,远离依于他之因缘而起之法和凡夫妄情计度揣测之习,获得无生法忍,以此为最上等的修持方法。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弥勒】
(佛名)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他】
(术语)非自然之法,而为依于他之因缘而起之法,是曰依他法,亦云依他起性。三性之一。成唯识论八曰:“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大势至菩萨法王子(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和观世音菩萨同时发愿,阿弥陀佛涅槃后会先后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法化众生。)(相关阅读:如何由外表区分[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法王子是对菩萨的尊称,佛位的承继者)和祂同来的五十二位菩萨,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忆念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度众名号为[无量光],之后一劫的时间内,相继有十二尊佛出现这个世间,最后一尊佛名号叫[超日月光],这尊佛教导我修行[念佛三昧](相关阅读:念佛三昧 ~ 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譬如有人,一人专门忆念而一人专意忘却,这样的两个人,即便相逢也和没有相逢一样,或是相见和如同没有见到一般,如果二人能相互忆念并且都忆念的很深,这样从一生到一生,彼此就会像影子追随身体一样不相违背不相分离,十方如来怜悯忆念就像母亲忆念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舍弃逃逝,母亲即便忆念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孩子忆念母亲能够像母亲忆念孩子那般深切的时候,那么母子经历一生又一生也都不会相违远去,同样的道理,众生的心如果能忆佛念佛,现前或是将来必定能够见佛离(成)佛不远,不用再藉由其他的方便法,就能自行打开真心(转凡心为佛心),就像常常受香熏染的人身上自然而然会有(佛的功德)香气和光明,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注:透过时时忆想佛菩萨和念佛菩萨名号,仿效佛菩萨的精神,
我们由心性上逐渐改变,心常忆念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光明
借此逐渐由心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逐渐把自己由凡夫转变佛
详见:[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我(即大势至菩萨)本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因为念佛之心而悟入的[无生法忍],现今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归向(西方)佛国净土。

佛陀问成就圆通的法门,我不作其他选择,唯有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令心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净念相继(不断),由此获得[念佛三昧],以此为最上等的修持方法!”
(相关阅读:念佛三昧 ~ 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
【大势至】
菩萨名,为西方三圣之一。观无量寿经说:“以智能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1:25:4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20分)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感恩法师慈悲翻译,阿弥陀佛)



1,【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获得二种殊胜的功德】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学习解说:这时,观世音菩萨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释迦)佛说:

世尊,忆念我往昔在无数恒河沙那么久远劫之前
(注:由此可看出菩萨修菩萨行是多生多劫的,《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也有偈颂赞叹菩萨:[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有一尊佛出现世间,名号为[观世音],我是从这尊佛发起菩提心的
(注:关于更多菩萨发菩提心的事迹,还可参考:[发心不同果报则不同]---读《大悲莲华经》中诸佛菩萨初发菩提心的事迹有感

(注:这是指的观世音菩萨因为亲近善知识而发起了菩提心,因为佛陀是最大的善知识
正确的[发心]并不容易,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详见:[解答]念经念咒-------究竟[数量]重要还是[发心]要紧? ?)),

佛陀教导我从[闻](听闻佛法)[思](思维佛法)[修](实修佛法)入三摩地。


(注:观世音菩萨因地修行的时候,从[观世音佛] 发心发菩提心,再到佛陀教导[闻思修]三个修行阶段
其实也就是[大般涅槃经]里的讲的: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详见: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可见佛菩萨[因地]也是这样修行,这样为我们作出榜样的,

我们当然更应该好好依教奉行,如法实修,才能最终如佛菩萨那样恢复清净光明的佛性真心,普渡众生,自利利他,深深感恩

「因地」是相对于「果地」来说,大乘的「果地」就是指成佛,「因地」就是菩萨行阶段)(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学习解说:最初在修习听闻中,觉察到让自己流转生死的处所,就是执著外在的声尘而产生种种妄念,令心性被染污,所以才会入生死流,不断轮回
所以明白应当截断导致生死流转的[声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一),向内观照自己的闻性,直到[动静二相]都了了然(明明白白)不再生起(一般众生则大都是无知无觉,而不是了了然而不闻)

(注:声尘有动相和静相所以是生灭的,而闻性不会随着动静二相而改变,所以是常在的
这里要厘清一下:一般众生以为没有声音的时候,闻性也没在了,实际上如果无声的时候闻性也随之消失,那要如何知道是无声呢?
所以说闻性是常在的,并非[无声号无闻])

这样再持续增上修行,令听闻和所闻到的声音都灭尽,对一切听闻的音声没有任何的执着,
这样觉性现前、再继续增上,直到所觉处都变为空寂,并且对空的觉受达到极其圆满,

之后不执着空,继续修行增上,待到空的觉受、和所空的对象都空掉了,这样(有、空二种)生灭之相灭尽破除之后,不生不灭的寂灭境界就现前了
就能忽然之间超出世间和出世间的区隔,进入十方真实圆明的世界,获得二种殊胜圆通的功德:

一是,上与十方一切诸佛本具的妙觉真心相契合,获得和诸佛如来相同的大慈悲之力,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二是,下与十方一切六道众生的心相契合,证入同体大悲,切身体会众生的苦,满众生愿,施以无畏,拔济众苦,使获得安乐。】


——

【上合诸佛本觉妙心】
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谓菩萨所证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7:37:2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5小时35分)


2,观世音菩萨为何能【三十二应身广度众生】?——[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首楞严三昧)的妙用之①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学习解说:世尊,由于我供养观音如来,承蒙如来教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具有了和诸佛如来一样大慈悲力的缘故,令我能应化成三十二类身分(具体下面会讲到),微妙的涉入诸佛国土,随众生根器次第因缘而给予度化。

(注:这里讲的[金刚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即佛性。可见佛菩萨都是在[禅定]中度化中众生的

大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 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详见: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般涅槃经))】

——

【如幻】
(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
智度论六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维摩经方便品曰:“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参见: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1】【学习解说:世尊,如果有菩萨们修行入定,向上增进修行达到无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胜解(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末学理解为佛性)即将圆满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现[佛身]为之说法,令其获得解脱。】

词解:
(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p5128
FROM:【佛光大辞典】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2】【学习解说:如果有二乘的[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行者,内心[寂静](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妙明真心显露,殊胜微妙的境界即将圆满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独觉身](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注:独觉行者虽然凭自己的智慧来悟道,但是只能自己解脱生死,不如佛菩萨那样,能觉悟有情,兼济众生。】

——

【寂静】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显扬圣教论卷十三、六门教授习定论、往生论)
<二>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之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法蕴足论卷四、卷六、般若灯论卷二、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四)p4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妙明】
(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独觉】
(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参见:缘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3】【学习解说:如果有二乘的[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行者,】,断除了十二因缘导致的无明生死,胜性显露,殊胜妙明的境界即将圆满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缘觉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注:独觉和缘觉的区别,主要是:【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注:关于十二因缘,请学习:[必修]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其实是讲有情生命的缘起, 就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12个过程

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所以,十二因缘起于第八识1.无明(于第八识中)
然后进入第七识(行蕴,心念瀑布流) 2.行(这里的行就是行蕴,指第七识)
然后进入第六识(就是一般讲的意识) 3.识(这里是指第六识, 生成指意识已经投胎)
4.名色(名指第六识,色指第五识, 此时有意识和肉体, 但是眼耳鼻舌尚未生成)
5.六入(六根生成) 6.触(产生六触) 7.受(因为六触产生六种觉受分别)
8.爱(对六种觉受产生贪爱) 9.取(对六种觉受产生执取) 10.有(因执着而产生现业果报)
11.生(以前面的方式不断出生) 12.老死(不断以前面的方式老死)

——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4】【学习解说:如果有小乘的[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行者,因为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证得空性,修道至入灭(小乘有余涅槃),胜性即将圆满显现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声闻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
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
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
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
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5】【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已经明白领悟欲望心的过患,不再因为欲望而犯种种的恶法恶行,欲望之身已经清净,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梵王身](即色界初禅天主)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

【梵王应】
梵王者,即色界初禅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初禅天】
为色界四禅天之一。乃修初禅定之人命终后所生之处,或指居于此天之众生。以此天之众生已远离欲界之恶法,而生起喜、乐之感受,故此天又称为“离生喜乐地”。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顺正理论卷二十一载,此天众生又分为三:
(一)大梵天(梵 Maha^-brahman),乃初禅天之王,亦为主宰娑婆世界之大梵王。乃广善之因缘所生,系最初生而最后殁者,得“中间定”,威德殊胜。
(二)梵众天(梵 Brahma-pa^ris!adya),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领之众。
(三)梵辅天(梵 Brahma-purohita),即于大梵天之前行列,而为其辅翼之侍卫。又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中,除上述三天外另举出梵身天(梵 Brahma-ka^yika),共计为四。
此外,有关初禅诸天之依处、身量及寿量等之果报,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三、卷七等皆详加记载。又以此天乃大梵天所住之世界,故又称梵界(梵 Brahma-loka),或梵世天。
(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智度论卷九)((参见:四禅天)1846、“色界”2545)p2792
FROM:【佛光大辞典】


=====(1-5这些身,都已经是能成就解脱之因了,因为欲望已经清净,不会再因之而生死流转了,所以称为[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6】【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欢做[天主](诸天之帝主)统领天人,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帝释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注:帝释天,即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王,释尊为报母恩,在这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和大众宣说了《地藏经》)

——

【天主】
(天名)诸天之帝主也。最胜王经八曰:“有王法心论,名天主教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
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
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
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
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7】【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欢自由自在的游行在十方世界,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自在天身](即欲界第五天天主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自在天应】
自在天者,即欲界第五天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菩萨即于彼前,应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8【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在虚空中飞行,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大自在天身](即欲界第六天天主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大自在天应】
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9【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统领鬼神、拯救卫护国土,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天大将军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天大将军应】
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0【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统治世界保护众生,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四天王身](28天中的唯一地居天(居须弥山的山腰),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层天--四天王天的天主,是再上一层忉利天,天主帝释天的外将)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四天王】
(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
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东持国天Dhr!itara%s!t!ra,南增长天Viru%d!haka,西广目天Viru%pa%ks!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
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
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
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
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
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1】【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生在天宫之中和驱使鬼神办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四天王太子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6-11说的是,菩萨应众生心、众生性,化现[天身]度众的情况=====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2】【学习解说:如果有人乐于做人中的君主,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人王身](人中帝王)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3】【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主理家族中的事务及于其中受到推崇礼让,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长者身](积财具德者之通称)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长者】
(杂名)梵语曰疑叻贺钵底Dr!ha-pati,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
又,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后长者。”
又,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
又,谨厚者之称。汉书曰:“宽大长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其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4】【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谈论有价值的言论、善言,喜欢清净居住(不喜愦闹),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居士身](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居士】
(杂名)梵语曰迦罗越kulapati,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
辍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
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
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
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著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今为在家修禅者之称。
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著弥深。”
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
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
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十诵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5】【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治理国土,和剖析论断国邦城邑之间的事务,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宰官身](宰相大臣的形象)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6】【学习解说:如果众生中有喜爱数术(例如占卜、看星象、天相等)以及喜欢养生之类的,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婆罗门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注:婆罗门是当时印度四个种族中,最高贵的种姓,其余为刹帝利(即王种,奕世君临,统辖其余之三姓者)、吠舍(即商贾,贸易有无者)、四戍陀罗(即农民及奴,身勤稼穑者)

——

【婆罗门】
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7】【学习解说:如果有男子,喜好出家修学,持守种种戒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比丘身](出家男众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有女子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8】【学习解说:如果有女子,喜好出家修学,持守种种戒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比丘尼身](出家女众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9】【学习解说:如果有男子,爱乐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优婆塞身](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复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0】【学习解说:如果有女子,以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自我约束,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优婆塞身](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女居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1】【学习解说:如果有女子,乐于打理国家内部政务或是家族中的各类事务来协助治理家国之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女君主以及国公的妻子等有封号的大家族中的妇女身份]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2】【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不行男女欲事保持童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童男之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3】【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不行男女欲事保持童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童女之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12-23说的是,菩萨应众生心、众生性,化现[人身]度众的情况=====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4】【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天人身(解脱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天人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注:伦,指的是辈,类的意思)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5】【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龙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龙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6】【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药叉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药叉身](即夜叉,是恶鬼,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夜叉】
梵语夜叉,华言勇健,亦名暴恶。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飞腾,虚空与天二夜叉,皆能飞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7】【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乾闼婆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乾闼婆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乾闼婆】
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阴,即身也。不啖酒肉,惟香资阴,故名香阴。是帝释天主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天主欲作乐时,即上天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8】【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阿修罗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阿修罗身](众生之一,福报次于天人,男的丑陋好斗女的长相端正,根据楞严经记载:天上、人中、鬼里都有其类)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阿修罗】
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以男多丑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谓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行非天也。其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于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地居天者,即三十三天及四天王天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9】【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紧那罗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紧陀罗身](即紧那罗,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乐神)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紧那罗】
梵语紧那罗,华言疑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乐神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0】【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出离摩呼罗伽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摩呼罗伽身](地龙而腹行,也有说是大蟒神而腹行)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摩睺罗伽】
梵语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罗什法师云是地龙而腹行,又云是大蟒神而腹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1】【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为人,修习成就人身的[五戒十善],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人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要获得人身,必然要持守五戒十善,请看《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的教导(详见:[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缺漏不全。
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2】【学习解说:如果一切有形或没有形体的众生,以及有想(从忆想所生的)和无想(想心昏迷,无所觉了)的众生,(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摩呼罗伽身]为他说法,令其成就所愿】

——


【有想】
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想】
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24-32说的是,菩萨应众生心、众生性,化现[天龙八部身]度众的情况=====


深深感恩  顶礼   菩萨慈悲度众的大悲心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学习解说:以上就叫[妙净(无上清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都是因为闻性薰修圆通了[首楞严三昧](相关阅读:[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由此三昧具有的无作妙力(无因缘造作的微妙之力)所自在成就的】)

(注:末学理解,上述也是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四摄法的具体体现,令由是受道)

——

【无作】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9:32:1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4小时30分)


3,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布施众生十四种无畏功德?([闻薰闻修金刚三昧](首楞严三昧)的无作妙力之②)


  “世尊!我复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学习解说:世尊,我还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的无作(无因缘之造作、心无造作物之念、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妙力(微妙之力),悲悯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让众生中有对我心怀悲恋仰慕者,能感应道交,而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具体下面会一一讲到):】

——

【无作】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三昧】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譬犹金刚,坚固不坏,而能碎诸万物,是名金刚三昧。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四无畏】
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即:
(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使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二)知见旋复,在心谓“知”,在眼谓“见”;“知”、“见”之性热,则属于火。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入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三)观听旋复,“观”、“听”之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为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发大慈心,无杀害念,能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与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消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使众生之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众生虽被药叉啹宣暗者来近其侧,然菩萨之精明能使药叉之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无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使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
(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力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使一切性多淫之人不生贪欲,是为无畏。
(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使怀忿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十一)消尘旋明,谓菩萨除暗消尘,旋复性明,能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使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同而无异,是为无畏。p413
FROM:【佛光大辞典】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学习解说:第一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不以妄心分别观听自己听到的音声,而是以觉性来观(以正慧观察事理)照,照破声尘,返归真心自性,让十方世界正遭受生死苦恼的众生(注:众生之所以苦恼,根本原因是将五蕴和合的假我当成是真我,由此衍生我所和诸多的烦恼),因为观照倾听称念我(名号)的音声,而获得解脱。

注:众生因为称念忆念菩萨名号,与菩萨的大悲心起联结,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而获得救度和解脱。】


——

【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经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苦恼】
(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观】
以正慧观察事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学习解说:第二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旋转凡夫知见复原为佛知见,进入无妄想分别不执着的真空实相境界,令被大火所烧的众生,因为观照称念忆念我(的名号),和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起联结(得到护佑),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不会被大火所烧。】

——

【知见】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p3461
FROM:【佛光大辞典】

【知见旋复】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人(编者注:‘人’疑为‘火’字)。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经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六知见】
(名数)又云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
一、我,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为我。
二、众生,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有实之众生而生,故名为众生。
三、寿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之报命有长短,故名寿者。
四、命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之命根,连续不绝,故名命者。
五、生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生起众事,又我来生人中,故名生者。
六、养育,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我生为父母所养育,故名养育。
七、众数,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众法之数,故名众数。
八、人,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为能修行之人,异于不能修行之人,及我生于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人。
九、作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而能任事,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起后世罪福之业,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他起后世罪福之业,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后身当受罪福之果报,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他受后世罪福之果报,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
十六、见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之色相,故名见者。出智度论二十五。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阴】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学习解说:第三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旋转执着外境色相(物质)和声音的看与听,复原为无妄想分别 不执着的真空实相境界,令被大水所漂荡的众生,因为观照称念忆念我(的名号),和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起联结(得到护佑),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被光明同化),不会被大水漂溺而亡。】

——

【观听旋复】
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经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学习解说:第四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已断除灭尽妄想心,没有任何杀害的心念,进入不分别无执着清净的实相境界,令不慎进入鬼国的众生,因为观照称念忆念我(名号),和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起联结(得到护佑),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被光明同化),所以不会被鬼神所侵扰和加害】

——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
  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彼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经云: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是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者薰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学习解说:第五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因为从闻性一门深入向内薰修,令六根虚妄的功能区隔销灭,都还复为本具的真心自性的妙用,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具有了耳听的功能,进入不分别无执着清净的实相境界,令即将要受刑的众生,因为观照称念忆念我(的名号),和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起联结(得到护佑),从而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虽然被刀砍,一段段坏掉的却是刀具本身,使得刀砍向众生,就像在割水一样没有损伤,也像风吹光明,不会令其本性有所摇动。】

——

【熏闻成闻,六根销复】
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经云: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学习解说:第六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一门深入的进行薰修,心精光明日益圆满周遍法界,在佛性光明中,一切幽暗之性都无法周全(无法存在),进入不分别无执着清净的实相境界,令观照称念忆念我(名号)的众生,入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中得到加被和同化,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恶鬼即便能靠近其人旁边,也都因为光明照耀的关系,无法直接目视(更无法伤害加害,甚至也生起安乐之心慈悲之心)】

——

【闻熏精明,明遍法界】
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刹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学习解说:第七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一门深入的进行薰修,音声的虚妄之性圆满消除,由向外看和听返回到内观真心自性,脱离了外在妄想尘染的束缚,进入不分别无执着清净的实相境界,令观照称念忆念我(名号)的众生,入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中消除妄想执着,得到同化,不再被有形的枷锁所系缚,获得自在解脱】

——

【音性圆消,观听返入】
谓受虚妄声尘系缚,不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着身,是为无畏。经云:禁系枷锁,所不能着。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学习解说:第八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一门深入的进行薰修,音声的虚妄之性圆满消除,入不分别无执着的真心自性中,由此自然而然生起大慈力,周遍法界,令观照称念忆念我(名号)的众生,入大慈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中消除妄想执着,得到同化,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令路遇的盗贼都不起加害之心(甚至也心生安乐和慈悯),获得解脱】

——

【灭音圆闻,遍生慈力】
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经云:经过险路,贼不能劫。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九者薰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学习解说:第九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一门深入薰修,六根的区隔消除,证入了清净的真心自性,不再被外在的色尘(色欲)所影响,令观照称念忆念我(名号)的多淫众生,入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中得到同化,(逐渐)消除妄想无明,远离对色欲的贪着,获得清净解脱】

——

【熏闻离尘,色不能劫】
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第十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一门深入的进行薰修,消除了(能听的)耳根和(所听的)音尘之间的分别和界限(注:其实两者本质都是虚妄的),进入不分别无执着的清净实相境界,令观照称念忆念我(名号)的众生,入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中得到同化,远离妄想无明和嗔恨习气,消除恶(共)业果报。】

——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
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令怀忿恨人,嗔恚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第十一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一门深入的进行薰修,消除了六根尘染的束缚,回复了本具的佛性光明,身心光明遍满法界,就像琉璃一般朗然清澈没有任何障碍,能够令一切心性昏沉愚钝有种种修法障碍甚至断善根的众生,因为回心观照称念忆念我(的名号),而入大悲心的光明(法界光明)中得到同化,永远脱离愚痴和黑暗的业障与果报】

——

【销尘旋明】
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第十二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因为修习耳根圆通法门,消融了有形外相的障碍,还归清净无碍的闻性(觉性),证得了法性身,能够不动身心而自在涉入世间,能够不破坏世界而随意遍满十方法界(注:这都是首楞严三昧之力),能去到微尘数多的佛国供养诸佛如来,在各各佛的身边亲近承事做法王子助佛法化,以此功德遍及法界一切无子众生,能得偿所愿,生下福德智慧俱足的男孩。】

——


【融形复闻】
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经云: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第十三种无畏是,我(指观世音菩萨)因为圆通了眼耳鼻身意六根,其间光明无二无别,光明普照含摄十方法界,安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佛性),承继随顺十方微尘如来的秘密法门,都能圆满的领受没有任何缺失,以此功德能普遍惠及法界一切无子众生,能得偿所愿,生下长相端正有福德,生性柔顺为人爱敬的女孩。】

——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第十四种无畏是,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中,现住世间度众的一切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量那么多,都在修持正法为大众做垂范,都各各有不同的智慧和方便,来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成就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而我因为圆满实证了耳根圆通法门,实证法身,身心微妙含容 周遍法界,能令众生受持我的名号,与同时受持这六十二恒河沙这么多法王子的名号,能获得的福德是相等,没有丝毫的差别。

可见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多么不可思议啊,【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深深感恩!】



  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学习解说:世尊,众生称念(忆念)我名号,与其他众多名号获得的功德是没有差异无二无别的,因为我修习实证了真正的圆通,没有一切相的差别,一些都在实相中得到圆融。以上就叫做[十四施无畏力],能令一切称念忆念我(名号)的众生所具备的福德。】

——

【圆通】
(术语)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以觉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又曰:“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中略)如吾所证,音声为上。”楞严正脉疏曰:“六根互用,周遍圆融,成玆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击鼓,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至动静双除,根尘回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三藏法数四十六曰:“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又】观音为圆通大士。(参见:圆通大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7:10:2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20分)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学习解说:世尊,我因为获得了耳根圆通,实证了[无上佛道],所以又能够善获得四种不可思议[无作](心无造作物之念的)妙德(佛性功德)

——

【无作】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学习解说:第一种无作妙德是,我初初获得微妙的心闻,心精发明消融了单一的闻性,妙明真心本具的见闻觉知不再分隔,成就了纯一圆融的清净(没有烦恼,是为清净)宝觉性(不再有任何的执着和造作)(注:这段是就佛性本体来说的,是清净圆满无染纯一的清净宝觉)

能够适应无量众生,显现众多微妙不可思议的容颜,能够宣说无量无边(注:众生心无量,菩萨随缘宣说无量咒)的秘密(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的)神咒
其中或是显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这样甚至到一百八首,以及一千首一万首直到八万四千金刚首(头);
或是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这样甚至到一百八零臂一千臂一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指的结有密印的手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这样甚至到一百零八目一千目一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眼),或是慈祥或是威武或是安定或是智慧,随时随处救护众生,获得得[大自在](指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注:这段是就佛性的妙用来说,菩萨随度众的需要,以首楞严三昧之力,显现无量多的容颜、金刚首、母陀罗臂和清净宝目,非常的自在)

——

【圆融】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边】
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无自性;若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无边。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秘密】
梵语 guhya,巴利语 guyh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摄大乘论本卷中载,如来之意含有四种秘密(又作四秘密、四种合义、四节、四依):
(一)令入秘密,为导众生入真实智,先随世俗之想法而说。
(二)相秘密,为示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说如遍计所执性等三性。
(三)对治秘密,为对治种种过失,说种种法。
(四)转变秘密,其意义与表面上之言语、文字之叙述全别;真义隐含其中,非如明言所示。此外,一般又将佛教分为显露之教(显教)与秘密之教(密教)两种。另据隋代智顗之说,在佛的说法中,虽系同闻佛之教法,但彼此之理解不同,互不相知,故称为秘密(化仪四教中之秘密教)。(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智度论卷四、卷六十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华严金师子章、法华玄义释签卷二)p4262
FROM:【佛光大辞典】

【烁迦罗】
(杂名)又作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梵音Cakrava%da,遮迦山名。译曰轮铁围,即铁围山也。起世经一曰:“斫迦罗隋言轮围。”正法念经十六曰:“斫迦婆罗山魏言轮山。”慧苑音义上曰:“斫迦罗山正云灼羯罗,此曰轮围山。”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柘迦罗此云轮山,旧言铁围。围即轮义,本无铁名,译人义立耳。”【又】(杂语)又作斫迦罗,烁羯罗。梵音Cakra,译曰金刚,轮,精进。楞严经三曰:“烁迦罗,心无动转。”同长水疏曰:“烁迦罗云坚固不壤也,又翻为轮。”慧琳音义四十二曰:“烁迦罗此名精进也。”梵语杂名曰:“轮,斫羯罗。”碧岩九则颂古曰:“烁迦罗眼绝尘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母陀罗手】
(术语)母陀罗手。亦云吉祥手。即结决定印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母陀罗】
梵语 mudra^。又作目陀罗、母捺罗、莫捺罗。译为印相、契印、密印。略称印。即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证三昧之印。未成佛果之修行人与诸尊之本誓相同,皆为成就三密涉入之义,而于手上结密印,属于身口意三密中之身密。盖“印”者,即所谓标帜之义,以此方便表显诸尊内证之德。((参见:手印)1412、“印相”2231)p2009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
(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切如来决定印】
菩提心的德名,因为发大菩提心的人,决定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自在】
(术语)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学习解说:第二种无作妙德是,由于我(指观世音菩萨),因为听闻和思维佛法,已经脱离了六尘的束缚,就像声音不会再被墙壁所障碍,所以我能应现种种身形,持诵种种佛咒,以这些身形和佛咒布施无畏给众生(去解除众生的怖畏和痛苦),所以十方微尘的国土都把我命名为[施无畏者]。】

——

【垣】1.墙:城~。颓~断壁。2.城:省~(省城)。3.姓。——摘自百度

【无畏施】
(术语)三施之一。以无畏施于人也。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一切众生之无畏无过于此,名曰无畏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说;无畏施是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和痛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学习解说:第三种无作妙德是,由于我修习(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本具的微妙圆通之智(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清净了六根,佛性功德圆满显露,能令游行所经世界的众生舍下身上佩带的种种珍宝(供养我),祈求我慈悲哀愍救拔。】

——
【修习】
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通】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
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
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
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p5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哀愍】
p0880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言哀愍者:谓如有一、由诸善行,无损恼行,哀愍于他。
二解 瑜伽九十一卷二十一页云:当知此中,于诸有情,长时哀愍,熏修其心,住最后有,诸大菩萨,见诸愚夫,堕贪爱河,顺流漂溺,为五相苦之所逼切。既观见已;深起大悲。何等为五?
一者、见彼堕贪爱河,不正寻思,不可爱水,常所逼触。
二者、见彼内外六处,三毒火鸡,住于两岸。
三者、见彼在于欲界,众多忧苦,种种灾横,诸恶毒剌,遍布其下。
四者、见彼在于色界,世间慧眼有所阙故;犹如盲冥,处在其中。
五者、见彼在无色界,世间慧眼、已圆满故;诸圣慧眼、有所阙故;犹如昏闇居在其上。
既见如是堕贪爱河诸有情类,遍于一切,皆不寂静,若触、若岸、若下中上苦逼迫已;发起大悲。是名哀愍。
三解 瑜伽九十八卷二页云:无缘而起利乐二心,无缘而起慈悲二心;当知如此是哀愍义。由哀愍故;不恼于他。是故当知一切哀愍、与彼相违。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大涅槃】
指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学习解说:第四种无作妙德是,我究竟实证获得了[佛心](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不执著于任何事、理之心),此心本具的功德,能以种种珍宝供养十方如来,并惠及法界一切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禅定)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指的成佛)。
注:即满足众生[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所求】

——

【佛心】
其义有三:(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二)指不执著于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卍续一一○·四二二上):“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
(三)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p261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
<一>梵语 sama^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于佛典中,sama^dhi 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俱舍宗视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是五别境之一,且两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但经部与成实宗则认为心所并无别体。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梵 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钵底(梵 sama^patti,等至、正受、正定、现前)及三摩呬多(梵 sama^hita,等引、胜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而不通于散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等三种。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二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惟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一)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二)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三)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之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较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伐(梵 sama^patti,巴同,等至)、解脱、奢摩他(梵 s/amatha,巴 sama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含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门)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数百上千种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与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百八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之说;修此四种三昧之道场,称为四三昧院。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方)、共分修三昧(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三昧、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僧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又莹山绍瑾撰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修三昧之堂,称三昧堂。依修三昧之种类而分,即有法华三昧堂、常行三昧堂、理趣三昧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卷九、卷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十一、集异门足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三、圆觉经略疏注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四上)((参见:百八三昧)2480、“定”3171)
 <二>在日本,火葬场、墓地,亦称为三昧。为祈求死者之冥福,大多在墓旁建立法华三昧堂,并延请僧侣修法华三昧。其法华三昧堂,可简称为三昧堂或三昧。p580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佛陀问成就[圆通](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的方法,我是从耳门(耳根)薰修的,成就圆照三昧,以此得成三摩提(禅定)成就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最上等的修行法门!】

——

【圆照】
(术语)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又】(人名)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姓张氏。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开元年间,奉敕预译经,大历年间,诏两京律师十四人,定新旧两疏之律条,师与超济等共当笔受之任,所谓敕佥定四分律疏是也。年八十二寂。所著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十九种。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昧】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
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
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
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
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学习解说:世尊,观世音佛赞叹我善于证得耳根圆通法门,在法会中给我授【观世音】的名号(与观世音佛相同的名号),由于我能够观照倾听十方圆融明彻,所以[观音]之名,遍布十方法界(无畏普施众生)】

——

【大会】
(术语)大法会也。为佛事而会多众也。般舟赞曰:“一一大会随人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3:58:1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4小时20分)


5,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请看文殊菩萨如何宣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数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坐在[师子座]上(注:佛为人中之师子,故佛之所坐,总名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是故亦名师子座。),从佛的五体(佛顶、左手、右手、左膝、右膝)同时放出智慧的宝光,远远灌注到十方微尘如来和法王子菩萨们的首顶;
十方如来也是这样五体同时放射出宝光,从微尘数那么多的方位来灌注释尊的佛顶,以及灌注法会中所有大菩萨和阿罗汉的首顶
并且林木池沼都在演绎法音,宝光交相织罗相互辉映,就像宝丝所成的网,令与会大众都获得前所未有的法益,一切都获得了[金刚三昧](即首楞严三昧,即佛性)。


这时,(因为诸佛的威神力)天空中有百宝莲华如雨而下,青黄赤白各种颜色都有,纷纷落下,十方的虚空都变成了七宝色,
这个娑婆世界中的大地山河忽然之间都不见了,只看见十方微尘国土和合为[一界](即一世界),梵呗歌咏,在自然的演奏着。

于是,释尊告诉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你现今观察二十五位已成就无学果位的大菩萨(以菩萨来说,成就[首楞严三昧],不复再修学一切法了,详见:[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和阿罗汉(在声闻四果来说,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都说了各自成就道果的最初方便法门,都说修习的是真实圆通,彼此的修行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先后的差别;我现今如果想要让阿难能够破迷开慧悟入佛道,这二十五种行法当中谁为根本呢?并且,在我灭度(即涅槃)后,此娑婆世界的众生想要证入菩萨乘求取无上的佛道,修行哪种法门容易成就呢?(释尊大悲心切切,念念不忘众生,尤其是末法众生,深深感恩,深深惭愧)

——

【师子座】
(术语)佛为人中之师子,故佛之所坐,总名师子座。如帝王之座谓为龙座也。
智度论七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
探玄记三曰:“总依智度论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是故亦名师子座。”
又文殊菩萨以乘狮子为通例,其意亦如上所述。梵Sim%ha%san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体】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凡礼敬三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诚故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右膝],疏云: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也。
[二、左膝],疏云: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也。
[三、右手],疏云: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地震现瑞,证大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左手],疏云: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众生远离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也。(四摄法者,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也。)
[五、首顶],疏云: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七宝】
(名数)诸经论所说少异。
法华经受记品曰:“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
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
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
阿弥陀经曰:“亦以金Suvarn!a,银Ru%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砗磲Musa%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玛瑙As/magarbha,而严饰之。”
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界】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义二上曰:“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呗】
(仪式)法会之声明也。呗者呗匿之略。又作婆陟、婆师。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呗。又曰呗匿。单云呗。翻作止断止息或赞叹,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断外缘,止息内心,方堪作法事,又其偈颂多赞佛德,故云赞叹。
行事钞上四曰:“说戒者坐已,维那打静,小者供养,梵呗作之。若准律文呗匿如法。
出要律仪云: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此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
法华玄赞四曰:“婆陟,此云赞叹。呗匿,讹也。”
楞严经六曰:“梵呗咏歌。”
梁僧传十三(经师篇论)曰:“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绾,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中略)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不存。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余则也。唯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参见: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学位】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门】
(杂语)人家之门口也。具差别与趣入之两义。于法有种种之差别。能使人趣入涅槃,故指经中法为门。
净土论注下曰:“门者入出义也。”大乘义章一曰:“门别不同,故名为门,又能通人趣入名门。”
四教仪一曰:“门者以能通为义,佛教所诠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实相之理,故名为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学习解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尊奉佛陀的慈旨(因为佛为法王,所以这里说慈旨),即时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承蒙佛陀的威神之力,向佛陀说出偈颂:】



★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学习解说:觉性甚深,其体性犹如大海,澄清明澈圆满周边;这圆满澄澈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

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但是建立起所照的虚妄对象后,原本绝待的觉照之体就亡失了。】

——

【觉海】
(譬喻)觉性甚深湛然,譬如海也。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长水疏曰:“觉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
续入藏经明神宗序曰:“假筏迷津,施航觉海。”
【又】谓佛教也,佛以觉悟为宗。言海者,喻其教义之深广也。卢思道文曰:“投心觉海,束意玄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元妙】
(术语)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谓之元妙。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元明】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立】
<一>梵语 siddha。所成立之意。(俱舍论卷一)
<二>因明用语。即于因明对论中提出而有待证明之主张命题,亦即因明三支中之宗支。相对于此,因支(理由)与喻支(譬喻)系用以证成宗支是否能确立者,故称能立。(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p3244
FROM:【佛光大辞典】

【性】
(术语)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
唯识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
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
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别为性。”
智度论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
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同下曰:“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
禅源诸诠三曰:“良由此宗(禅宗)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应目为心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立】
<一>梵语 siddha。所成立之意。(俱舍论卷一)
<二>因明用语。即于因明对论中提出而有待证明之主张命题,亦即因明三支中之宗支。相对于此,因支(理由)与喻支(譬喻)系用以证成宗支是否能确立者,故称能立。(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p3244
FROM:【佛光大辞典】



★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学习解说:因为觉性亡失产生迷惑虚妄,所以就有了所谓的虚空,依着虚空又(衍生)建立了世界,
原本澄澈的觉性中有了各种想而有了国土,继而有各种知觉,而依着业力的不同产生不同类的众生】

——
【迷妄】
闇于事理者,称作迷;虚而无实者,称作妄。众生迷妄,故具众苦。(唐译华严经卷四、仁王经合疏卷中)p4330
FROM:【佛光大辞典】

【虚空】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参见:虚空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学习解说:虚空在觉性大海来说,就像大海里漂浮的一个水泡,如微尘那么多的烦恼国土,都是从虚空中虚妄生发出来的;
而实际上这如水泡一样的虚空本来就没有的,何况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呢,更是不复存在的
要回归的觉性本体是无二无别的,而所用的方便法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注:觉性大海甚深湛然,水泡(虚空)相对大海实在微不足道,更何况是依此建立的虚妄的烦恼世界呢,再到众生虚妄执着的个体,更是不足为道。
知道了这个真相,应当发起广大心,发起和佛心相印之心,恢复佛性,令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皆得清净自在解脱
具体的观照方法请学习: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相关阅读:不应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发一愿、得一记、住一忍,生究竟想 ~ [华严经]善财53参

——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
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
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学习解说:真正的无漏智是全部通达的,所以无论顺逆,都能用来作为悟道的方便法门(来适应和利益众生)(注:二十五位介绍圆通法门的圣者,无不是经由智慧圆满的佛陀教导而成就的,所以想要成佛必定不能离开善知识,而佛陀就是最大的善知识)
只是初心(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根器因缘各不相同,所以证入三昧(禅定)有迟缓或快速的区别】

——

【圣性】
唯识说圣性,俱舍说正性,意思则一。唯识以无漏智的种子为圣性,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心】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
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
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学习解说:色想而结成的色相,其实是微尘的聚合,再进一步的精研析分,会发现色相的本质是空,而初学者对此不容易明了透彻,所以无法由这个法门来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优波尼沙陀尊者]解说的[以实相智慧来观照色性]而获圆通的部分)



★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说法的音声是以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本身就是单一表相,如果不能透过名句来体会其中蕴含的心法,就难以明白其中包含的圆融的实相义涵,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无法由这个法门来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骄陈那尊者]解说的[以实相智慧来观照(听法的)音声]而获圆通的部分)



★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对香味的觉知要通过与香味和合才能达成,像这样有合有离,不能恒常觉知(熏修)的观照方法,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香严童子]解说的[以实相智慧来观照香严(香气)]而获圆通的部分)



★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对味道的觉知要通过进食才能达成,如果没有进食的时候,就无法感受到各种味道,像这样味性不是一直都有一直不变,不是恒常都能觉知(熏修)的观照方法,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解说的[以实相智慧观照味尘]而获圆通的部分)



★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对触觉的明了,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才能达成,像这样有合有离没有固定的体性,不能恒常觉知(熏修)的观照方法,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跋陀婆罗尊者]解说的[实相智慧观照触觉]而获圆通的部分)



★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用意识观照的色声香味触等法,被称为内尘,要依托这些尘相来做观照,就有了观照的对象,有能对和所对,就无法究竟圆满的涉入,所以观照法性(本自空寂),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摩诃迦叶尊者]解说的[以观诸法因缘本自空寂]而获圆通的部分)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7

[布施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22:54:01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和61楼,合计用时约4.5小时)


★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眼见之性虽然直观、清楚明了,但缺点在于只能看到前面无法看到后面,左右旁观只能看到三分之二,因此见性并未周遍,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阿那律尊者]解说的[将见由原本向外看,旋转为循着真心本元向内观]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鼻息出入通畅,但是出息和入息两者没有交集,是支离断开的,不能(对其中的一种)做持续的思维观察,所以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周利槃特迦尊者]解说的[以智慧观照出息入息毕竟为空]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涉入】
p0946
瑜伽八十三卷十一页云:涉入者:谓先寻思,于所缘境,作意思惟,心涉入故。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舌头不是无端而有觉知的,因为有食物的味道才能显出味觉,如果口中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就无法持续思维观察味性,所以对初学者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骄梵钵提尊者]解说的[以觉性来了知味性的虚妄]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身和所接触的对象相同,都要依赖和合,才能彼此觉知(所以都不是圆满的觉性观照),无法突破限量,默契相知,因此无法持续思维观察触性,所以对初学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毕陵伽婆蹉尊者]解说的[纯入觉性彻底超越身体的觉受]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涯量】:限度;限量。——摘自百度
【冥会】:1.默契,暗合。2.心灵相通;内心领会。3.谓对玄理的领会。4.谓死后相会。——摘自百度



★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知根掺有杂乱的思虑,终究无法明了清净湛然的觉性,如果不脱离凡夫的念想,对初学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须菩提尊者]解说的[将对有为法的虚妄觉知,向内旋正为以智慧观照归于般若空性]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圆觉】
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
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
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
FROM:【佛光大辞典】



★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第六识)识见,夹杂着(依着)眼耳鼻舌身诸根以及所对应的色身香味触等尘境而产生,从根本上说没有一个真实之相,也就是本身体性就是不定的,依此观照实修,对初学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舍利弗尊者]解说的[由真心而见生发光明,光明至极而能知见一切原理和相貌]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注:这段,请学习善知识的解说:[略说]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 楞严经(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普贤菩萨]解说的[由[发起大愿心]以此来发明真心自在了知分别一切]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观鼻息所出的相状,只是摄心清净的权宜方便,如果能将其看成心的所住处呢。依此观照实修,对初学来说不容易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孙陀罗难陀尊者]解说的[以摄心观照消除鼻息尘相,久后化为光明,光明圆成烦恼灭尽]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以声音和文字来说法,令先前有成就的行者由此破迷开慧体悟真道。但是名(相)(文)句本身就不是无漏之法,对初学来说无法由此修行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富楼那尊者]解说的[我以演说正法的音声,降伏[魔]对众生的怨害,消灭一切烦恼]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戒律的受持和毁犯,是针对有身来说,如果没有身,也就谈不上有所约束,这样有的能约束、有的无法约束,无法遍及含盖一切。对初学来说不易由此修行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优波离尊者]解说的[以持戒修身令身自在,次第增上摄心为戒令心获得通达(断除一切疑惑),然后达到身心一切都通畅,能如利刃般破除所有障碍]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神通是宿世的因缘所感召的,与法的分别有何关系呢?忆念宿世的因缘,则仍是未脱离与外物(外境)的关联。对初学来说无法由此修行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目犍连尊者]解说的[将神通力旋归湛然真心自性,发露宣明心光,犹如澄净(心念)浊流久之令其成为清莹]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如果以地大之性来观照,其性坚凝滞碍,不是通达之性,是有为之相,不属于正性(不是成就无漏智(佛智)的种子)。对初学来说无法由此修行成就,谈不上获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持地菩萨]解说的[以实相智慧观照构成色身和世界两者的微尘,本性平等没有差别,都是本具的[如来藏]虚妄的生发出尘劳之相,这样观照后,尘染销灭佛智圆满]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圣性】
(术语)唯识作圣性。俱舍作正性。其意一也。唯识以无漏智之种子为圣性之体。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唯识述记九末曰:“即依无漏智分别智等俱行五蕴种子为圣性体。”俱舍论十曰:“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余断,嗔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如果以水大之性来观照,有所想念就不是真实之性,想出来的如如之性,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觉观。对初学来说无法由此修行成就,来获得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月光童子]解说的[观照水性一味普遍流通整个法界]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以火大之性来观照,有厌离的对象,就不是真正的离相,不适宜作为初发心者的修持方便,来获得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乌刍瑟摩尊者]解说的[以智慧观照身心暖触的觉受不障碍流通性,一切烦恼销灭殆尽后,有大宝焰(智慧之火)生出,登上正觉之位]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以风大之性来观照,风起是动相,风停是寂静之相,两者是相对的,既然有相对性,就不是无上圆融的正觉之性。所以,对初学来说不易由此修行成就,来获得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琉璃光法王子]解说的[以观察风力是虚妄而起没有最终的依托之处,由此领悟菩提心(正觉之心)入三摩地(正定),契合十方诸佛传授的妙明真心]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以空性进行观照,先前没有觉悟空性的昏钝状态是和无上菩提的实相相违背的。对初学来说不易由此修行成就,来获得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虚空藏菩萨]解说的[以智慧观察虚空无边际而入三摩地(即正定)圆明了本具的佛性无边微妙力]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空性】
 (术语)真如之异名。梵语舜若多S/u%nyata,译曰空性。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非谓真如之体是空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义,几乎息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以识性(阿赖耶识)来观照,未清净前的识心,有善恶的种子并存,仍会随外境的不同而产生分别执着,这样攀缘的心念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对初学来说不易由此修行成就,来获得圆通】
(注:这是针对二十五位圣者中,[弥勒菩萨]解说的[以观照十方世界[唯识所现],识心(阿赖耶识)清净圆明入圆满绝待之真实,远离依于他之因缘而起之法和凡夫妄情计度揣测之习]而获圆通的部分,做的偈颂)



★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学习解说:观照一切外在事物 现象时刻都在无常变化之中,内心的想念也是时刻受外境的影响而生灭不实的,不同的心念则召感今日不同的果报。对初学来说不易由此修行成就,来获得圆通】


(注:以上是观世音菩萨之外的二十四位圣者,在佛陀慈悲教导下,依照个人的根器次第和特殊因缘,修持成就圆通的方法,相对来说对末法娑婆众生不易
所以,这边,世尊又特别和文殊师利法王子,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适合末法众生根器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来利益未来世(我们这个时期的)众生,特别特别感恩佛菩萨的慈悲护念。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3 16:36 , Processed in 0.1009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