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3:59:2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3,佛陀询问阿难尊者出家因缘,由此引出「七处征心」


b,七处征心——⑤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我时常听闻佛陀开示四众弟子“因为心生的缘故,种种法生;又因为种种法生的缘故,又有种种心生”。我现今思惟,那么思惟的体性就是我的心性,随着思惟种种法,则是心的所在,而不是之前讲的心在身内或身外或中间。】

[名词解释]
【四众】
(名数)一发起众,如法华经会座因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击扬发动,令如来有所说,是曰发起众。二当机众,正当座之机众也,如诸声闻正闻本经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如文殊观音来自他方,助佛化,庄严法座者。四结缘众,薄福众生,今无证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之因缘者。见法华文句二。
【又】有僧伽之四众:一比丘Bhiks!u,二比丘尼Bhiks!un!i,三优婆塞Upa%saka,四优婆夷Upa%sika%。药师经曰:“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素迦,邬波斯迦。”见法华玄赞一。
【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弥S/ra%man!era,四沙弥尼Sra%man!erika%,即出家之四众也。光宅法华疏一曰:“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出家四众也。”
【又】一龙象众,大天之流也。二边鄙众,大天门徒也。三多闻众,凡夫随顺学人圣者而多闻法者。四大德众,即四果之圣众也。见宗轮论述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在所说的“由于法生的缘故,有种种心生,随着思惟种种法,则是心的所在”,心若是没有体性,就无法和合。如果没有体性而能和合而成的,那么就有十九界是因为七尘和合而成的。但这样是不正确的。又如果有实体,就像你用手捶打自己的身体,你能觉知到捶打的心,是从身内生出来的?还是从身外进入的?如果从身内出来的,还是应该能见到身体内的景象,如果是从外面进来的,则应该先看到自己的面孔。】

[名词解释]
【十九界】
(名数)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尘】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回答:见是眼见,知是心知,而非眼知,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佛陀说:如果单单眼睛就能看见,你在室内能看见门吗?那些死去的人尚存有眼睛,应当能够看到事物。但是如果能够看到事物,那还能称为死人吗?阿难,你觉了能知的心,如果必定有其实体,那么是一体呢?还是多体?现在在你的身上,是遍体的吗?还是没有遍体?
如果是一体的,那么你用手捶四肢之一的时候,应该四肢都有觉知;如果都能觉知的话,捶打的觉受应该没有特定的所在。如果被捶打的时候,觉受固定出现在某一处,那么一体的假设就不成立。而如果有多体的话,就成了多人。如果是遍体的话,就如同前面讲到的捶打的道理一样。如果不是遍体的,那么在碰触你的头部,又碰触你的脚部时,应当头有觉知,但是脚无觉知。但你现今不是这样的(而是碰触头和碰触脚,都会有觉知),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说的与外境相合产生思维的时候而随即有心,是不正确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3:59:1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


3,佛陀询问阿难尊者出家因缘,由此引出「七处征心」

b,七处征心——⑥
心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我也听闻过佛陀和文殊师利等法王子谈论[实相]的时候,世尊也说过:心不在内,也不在外

(注:【实相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死,所以实义佛经中常说不生不灭
只是众生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这就是整个法界的现象】——详见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关于实相,更多文章请学习参阅:
[略说]法界真相
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略说]学习面对人生(生命)的真相(实相)

[建议初学必读]~认识生老病死和法界真相,以及改变命运的原理和方法

像我思惟的,如果心在内但是对身内的景象却无法见到,如果心在身外则身心无法相互觉知,这样心在身内却对身内无法觉知所以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如果心在身外那么身心可以相互觉知就不成立了,所以这样的假设也是错误的。
现今身心能相知,但又无法见到身内景象的缘故,那么心应当是在中间。】


[名词解释]
【法王子】
梵语 kuma^rabhu^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阿弥陀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四、卷三十二、注维摩经卷一)p334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学习解说:佛陀说:你说心在中间,那么对于中的位置一定是不迷惑的,不会不知具体的所在处。
你现今推论说心在中间,那么中又在哪里呢?是在具体处所?还是在身?如果是在身,那么在侧边就不是在中间,如果在中间那么如同在身内。如果有具体的处所,是能够表示方位的,还是无法表示的?如果无法表示,那么等同于无;如果能有所表示的,则其处所是不固定的。如果有人用外表的方位来表示中间的时候,从东看则在西,从南观察则在北边。表体既然都混乱了,心也会相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我所说的中,并不是上述两种。就像世尊教导的:“以眼根和色尘为因缘,而产生了眼识”。因为眼有分别,而外在的色尘没有觉知,眼识在两者中产生,这就是心的所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佛陀说:你的心如果是在眼根和色尘(外在能看到的一切事物)之中,那么心的体性是二者兼而有之,还是非兼而有之?如果二者都有,那么物的体性杂乱,无法体察了知,两者呈现对立,怎么能说是中间呢?如果二者不是兼而有之,不是能了知又不是不能了知,即没有确定的体性,那么所谓的中间又是怎样的相貌呢?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说的,心在中间是不正确的。】

[名词解释]
【根】
梵语 indriya 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教中经义,有关根之用法甚多,大别之,可有如下两大类:
 (一)乃指强而有力之作用(又称增上)之意。共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二十二根。最初之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其中除意根(心)外,前五根属感觉器官(五官)或是感觉机能,由物质(色)所形成,故称为五色根,简称为五根。数论派认为此五根具有知觉之作用,故称之为知根、五知根。其在五知根外另加五作业根(手、足、口、大便处、小便处)及意根,而立十一根之说。而吠檀多学派则立十四根之说。
 眼等五根分为司感觉作用之胜义根(相当于不可见的神经系统)和有扶助作用之扶尘根(眼球、鼓膜等,乃血肉形成之外部器官),在一切有部认为此胜义根才是五根。
 二十二根中之乐、苦、喜、忧、舍等五根能感受外界之印象感觉,而与眼等五根区别,称为五受根。此外,信、勤、念、定、慧等亦称五根,以其能除烦恼、臻圣道,有其殊胜之作用,故亦以根称之,然为别于眼等五根,而称为五无漏根。又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三根,其本体多为意、乐、喜、舍、五无漏根等九根;未知当知根在见道,已知根在修道,具知根在无学道所引起,此三根又称三无漏根。
 复次,二十二根中之女、男、命根等,指命根与寿命。女根、男根即给予女、男具有性征之力量,特指性器而言。从男转变成女或由女转变为男之移性,称为转根。一般所称之二根,有指胜义根与扶尘根者,或指女根与男根者。
 (二)根有根机、根性之意,表示受教者之性质、资质。因根有优劣之分,故有所谓利、钝二根之别,或上、中、下等三根,利、中、钝等三根之别。若以修道力修炼之,从钝根、下根而渐修至利根、上根,称为炼根或转根。各种转根之中,尤指由声闻(下根)至缘觉(中根),再往上至菩萨(上根)者。(俱舍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四)((参见:三无漏根)629、“五根”1137)p4131
FROM:【佛光大辞典】


【尘】
<一>梵语 rajas,巴利语 raja。为显色之一。即青、黄、赤、白、云、烟、尘、雾等十二种显色,与方、圆、长、短等八种形色,合为二十种色法,共为眼根之对象。据俱舍论卷十二载,尘又有微尘、金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隙游尘等分别,七个极微,合为一微尘;七个微尘,合为一金尘;七金尘合为一水尘;顺次类推。此处,尘意指微细之物质。尘常浮动,且附著于他物而染污之,故喻称烦恼为尘垢、尘劳、客尘,或俗尘。(长阿含卷一大本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转法轮品)((参见:极微)5479)
 <二>梵语 artha, vis!aya。真谛等旧译家将之译作尘,新译作境或境界。为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对境。计有六种,即色、声、香、味、触、法,称之六境、六尘。译作尘,盖取色等六境具有染污情识之义。(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二、卷一三六、俱舍论卷一、卷二、成实论卷四根尘合离品)((参见:境)5765)p576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00:43:1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3,佛陀询问阿难尊者出家因缘,由此引出「七处征心」

b,七处征心——⑦一切无著名觉知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我往昔看见佛陀和大目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论义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四大弟子共转法轮,经常说:“能觉知善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全部都不在。把对一切都没有执著命名为心。”,那么我没有执著能命名为心吗?】

[名词解释]
【转法轮】 (术语)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分别】
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等是。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著】
1.没有执著的意思。
2.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对大众开示,为法相宗之祖。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性】
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说能觉知善分别的心性全然不存在,这个世间的虚空水中陆地和空中飞行的所有物命和现象命名为一切。你所说的不执著,是在这一切的,还是不在这一切的?没有则等同于龟毛兔角(通常龟是无毛的,而兔也是不长角的),本来就不存在,怎么还会有执著不执著呢?有不执著的对象,就不能命名为无;没有一切相状则是无,不是无就会有相状,只要有相状就是有就是存在,怎么能不著呢?所以应当知道,将不执著一切命名为觉知心,是不正确的。】

[名词解释]
【龟毛】
(譬喻)譬有名无实之物也。智度论十二曰:“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蛇足监香风色等,是为无。”止观十上曰:“人我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宗镜录四十六曰:“如辩兔角之大小,了龟毛之短长。”楞伽经二曰:“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楞严经一曰:“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兔角】
(譬喻)愚人误以兔耳为角,实则无角也,以譬物之必无。楞严经曰:“无则同于龟毛兔角。”智度论一曰:“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同十二曰:“又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23:59:31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1小时20分)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指。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学习解说:这时,阿难尊者在大众中,从座席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右膝着地,恭恭敬敬向佛合掌,对佛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堂弟),承蒙佛陀慈爱,现今虽然出家,但是还依仗着佛陀的怜爱,所以平时只是多闻,没有实证断除烦恼,不能折伏娑毗罗咒,被邪咒所转,困溺在淫女的舍宅里,都是因为不知道真言的边际所指。只愿世尊大慈大悲哀愍,开示我们[奢摩他]的道路,令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能不堕入(脱离)卑贱的种族。
阿难尊者说完,就五体投地的跪下来,还有与会的大众,也都倾慕渴望的翘首期盼,想要亲耳听闻佛陀的开示教诲】

[名词解释]

【偏袒右肩】
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 ,巴利语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p4374
FROM:【佛光大辞典】

【阐提】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
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
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隳】:毁坏;崩毁。——摘自百度

【弥戾车】
梵名 Mleccha。指边地之卑贱种族。又作弥离车、篾隶车、蜜列车、宜例车、毕嘌蹉。意译边地、边夷无所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恶中恶、奴中奴。梵语原意为言语不分明者,如我国所谓南蛮鴃舌之人;引申指顽愚卑贱、憎恶佛法之种族,相传该族居于印度西方或北方。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及卷一八三谓,此族居于印度西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谓,此族在北印度滥波国以北。(十诵律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瑜伽论记卷六上、续高僧傅卷四、慧琳音义卷二)p6417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从面部发出种种光,这些光晃眼耀目,就像成百上千的太阳一齐普照一样,所有的佛世界都六种震动,就像十方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都一时之间显现出来;因为佛的威神力的关系,令诸多的世界合成为一界,这些世界中所有一切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合掌等候听闻佛陀的教诲。】

[名词解释]【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见:六震)1310)p1307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造种种颠倒的恶业,造业形成的种子自然就像恶叉聚果那么多,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以及不能分别成就声闻、缘觉等道果,以致成了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的眷属,都是因为不知道二种根本,所以错乱修习,就像煮沙想要让它变成饭食,纵然经过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也无法达成。
那么,是哪二种根本呢?阿难,一是导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根本,现今的你和众生,都将攀缘心当做是真心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本清净的本体,是你的识知精明、本来明照的真如觉体,能生出种种因缘。但众生因为遗失了这清净光明的本心,虽然终日与之同行,但是却浑然不觉,反而随着妄心去造业,因此白白堕入恶道去受苦受报。】

[名词解释]
【识精】
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称为识精。宗镜录卷三(大四八·四三○中):“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圆觉经)p6701
FROM:【佛光大辞典】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明】
(术语)又曰元明。本觉之体清净,有大智慧光明,故曰元明。楞严经一曰:“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00:00:0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5小时)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学习解说:阿难,你现今想要知道奢摩他的修习道路,愿意出离生死轮回,我现在再次问你。】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学习解说:这时,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将五轮指弯起来,对阿难尊者说:你现在能看到吗?
阿难尊者说:能看到的】


★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学习解说:佛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阿难尊者说:我看见如来举起手臂,屈起手指,成光明拳,照耀我的心(意识)和目(眼识)】

[名词解释]
【心目】
(术语)心与目,即意识与眼识也。得见色境者,五后之意识与眼识相依而成之,故曰心目。又爱憎所见之境等,独由于五后之意识也。
楞严经一曰:“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色相故,心生爱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学习解说:你是用什么见到的呢?
阿难尊者说:我和大众,都是用眼睛见到的。】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现今回答我的。如来屈起手指成为光明拳,照耀你的的心(意识)和目(眼识),你的眼睛是可以看到。那又以什么为心,来承当我光明拳的照耀呢?】


阿难言:“如来现今徴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回答:如来现在征集心的所在,而我以心推究穷尽寻找追逐,这能推究的,我将其当作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学习解说:佛陀说:咄(叮斥,令警醒的意思)!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学习解说:阿难惊惧的合掌离开座位,站起来对佛陀说:这不是我的心,那么,应当将什么命名为我的心呢?】

[名词解释]
矍然,汉语词汇,拼音jué rán,释义是惊惧;惊视。急遽——摘自百度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是因眼前的色尘而产生的虚妄分别之相,迷惑你,令你遗失真心自性。你从无始以来至于今生都在认贼(指妄心)为子,丢失了你本元常在的真心,所以轮回生死随业流转。】

[名词解释]

【真性】
(术语)不妄云真,不变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我是佛陀宠爱的弟弟,因为心爱佛陀的光明相好,使我生起了出家的心。为什么单单供养如来,以及周遍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修行一切难行能行的法事(佛事)都是用的此心;纵然是毁谤佛法永远退失善根也是因为此心。如果这样显明发露的不是真心,那么我就像没有心的土木一样,离开觉知就更没有心的所在了。为什么如来说这不是心呢?我实在惊惧恐怖,并且与会的大众也都心有疑惑,只愿佛陀垂慈,以大悲心开示盲冥没有明悟的众生!】

[名词解释]
【法事】
又作佛事,指宣扬佛法或修行佛法,如诵经、念佛、讲经、法会、斋会等等,都叫做“法事”或“佛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开示阿难尊者以及大众,要令入[无生法忍]心,在师子坐上对阿难尊者摩顶(安慰),并告诉说:
如来常说所生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里的微尘,都是因为心而显现体相。(相关阅读:[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详见 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阿难!如果所有世界一切所有,甚至其中相互连结的草叶,追究它的根源也都是有体性的,纵使是虚空也是有其名字相貌,更何况是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呢?
你如果执着拘泥在妄心的分别和觉受上,认为所了知性必定是心,那么此心就应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种种的尘事,而再有一个全性,就如你现今听我说法,这是因为声音而有分别,但纵然灭除了一切见闻觉知,向内守着幽闲仍然是妄心在分别法尘影事。我破斥你执着的种种观念不是心的所在,是要让你从心性上细微揣摩,如果离开了眼前的色尘而有分别性那么就是你的真心;如果能分别之性,离开了种种尘染之事没有不变的实体,那么就是由妄心分别而有种种虚幻不实之事,一切尘染之法都不是常住的,在变异的时候,依此而有的心,就像龟毛兔角没有实体,这样你的法身就是断灭的,这样谁来修正无生法忍呢?
听了佛陀上述的开示,阿难和与会大众都静默下来,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空虚不足。


[名词解释]
缕结:草名。俗称鼓筝草。多年生小草,茎细长,在地面随处生细根,互相联结,广覆于地面。——摘自百度

【法尘】
(术语)六尘之一。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世间一切修学之人,虽然九次第定现前,但是不能证得断尽烦恼的阿罗汉,都是因为执着导致生死的妄想,错误的把它当做真实。所以,现今你虽然多闻,但是(没有断除妄想烦恼)不能成就依圣道而成的果(即菩提、涅槃)。】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学习解说:阿难听闻佛陀的教诲,再一次五体投地悲咽着流下眼泪,随后长跪在佛陀面前说到:自从我因为见到佛陀而发心出家,自恃有佛陀的威神力,常常思维不用劳动我自己修行,以为如来会以三昧力惠泽于我,却不知道根本来说身心无法相互替代,迷失了我的本心,致使虽然身在出家但是心没有真正入道,就像贫穷的儿子舍下父亲外出逃逝(不知本有家珍),所以,今日虽然多闻,但是如果不修行那么就和不闻是等同的,就像有人终日嘴说食物但是终究不能填饱肚子。世尊,我们现今被二障(上面经文有提到)所束缚缠绕,都是因为不知道寂然常在的心性的缘故。只愿如来哀愍我们贫穷而无恃怙者,令妙明真心得以发明,使我观道之眼得以打开】

[名词解释]
【穷露】
(杂名)贫穷而无恃怙之覆育者。露为露出之义。楞严经一曰:“惟愿如来哀愍穷露。”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3:59:4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3.5小时)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学习解说:这时,如来从胸口的卍字里涌出宝光,其光明亮辉煌,有百千种颜色,十方微尘那么多佛世界一时都有此宝光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之顶,又旋即围绕着阿难尊者和与会大众。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现今要为你建立大法幢,也令十方一切众生,都还能获得无上微密本性清净的正明之心,得清净眼。阿难!你先回答我,看见的光明拳,这拳的光明是因为什么而有的?是怎么成拳的,你是用什么见到的?”】


[名词解释]
晃昱:亦作“晃煜”。明亮;辉煌。——摘自百度

【法幢】
(譬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无量寿经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经慧远疏曰:“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微密】
(术语)微妙秘密也。涅槃经三曰:“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大日经六曰:“吾当一切说微密最希有诸佛之秘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明心】
(术语)正明之心也。楞严经一曰:“唯愿如来哀愍穷路,发妙明心,开吾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回答:是由于佛陀全身的阎浮檀金色犹如赤色的宝山,这是从清净心里生出来的,所以有光明。我实际是用眼睛看到佛陀将五轮指的指端握住,并提起来展示给众人,所以才有了拳的形象。】

[名词解释]
赩:赤色。——摘自百度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来今天实言告诉你,有智之人要以譬喻而得以开悟。阿难!譬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就无法构成我的拳;如果没有你的眼,你就无法看见。以你的眼根为例说明我握拳的道理,义理上是否均等?】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是的,世尊。没有我的眼睛就没有我所见的,以我的眼根为例来说明如来拳的道理,事项和义理上都是相类似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说的相类似,实际义理上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就像无手的人拳头根本就是灭失的;但是无眼的人却不是全然看不见。为什么呢?你试着问问途中遇到的盲人:“你看到的是什么?” 那盲人必定会回答你:“我现今眼前只见到黑暗,看不到其他。”从这义理上来观察思维,是所见的尘境本自就是黑暗的,哪里会是能见之性有什么欠缺损失呢?】

[名词解释]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那些盲人眼前所看到的只有黑暗,怎么能说是见到呢?】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盲人们没有眼,只能看到黑暗,这与有眼的人在暗室里面见到了黑暗,这两种黑暗是有区别的呢?还是没有区别的?】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是的,世尊,这黑暗中的人和那些盲人所见到的黑暗,比较起来是没有差异的。】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学习解说:佛陀说:阿难,犹如无眼的人所见都是黑暗,忽然眼得光明还复了种种前尘景象,见到了这种种色相名叫眼见。在黑暗中的人眼前见到的全然就是黑暗,如果忽然获得了灯光,也在眼前见到种种色尘,这应该叫做灯见。但是如果灯有见,灯也就不称为灯了;另外如果灯能观见色相那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应当知道,有灯在能显明出色相。这样来说,能见的是眼而不是灯,眼能显现色相,这样的能见之性,是心不是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虽然又听了一次如来教导的言语,但是和大众都默然不知应答,这是因为内心尚未开悟的缘故,所以都还希冀如来能以慈悲的音声宣说开示,都合掌清净自心等候着佛陀悲心的教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学习解说:这时,佛陀舒张开兜罗绵网相光手,张开五轮指,教诲阿难和与会大众:“我最初成道是在野鹿园中,为阿若多(即憍陈如)五比丘等及你们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菩提及阿罗汉,都是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贻误的缘故。’ 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因缘而开悟,成就今日的圣道果位的?】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这时,五比丘中最先证初果的憍陈如站起来对佛陀说:“我现今在大众中为长老,独得善解之名,是因为了悟[客尘]二字成就的圣果。世尊!就像客人投宿在旅店,或住宿或饭食,食宿之事完毕之后,就开始整理行装奔赴前途来不及安住;如果是真实的主人自然会长久安住。这样思惟不住的名为客人、安住的名为主人,将不住者命名为客。又如雪后初晴,旭日生起,天空的光芒从缝隙照进来,使空气里的种种灰尘发明显露,灰尘的本质是摇动的,而虚空则是寂然不动的。这样思维只有澄寂被命名为空,而摇动命名为尘,因为摇动性的关系所以与尘的义理相符”
佛说:是这样的】

[名词解释]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老】
(术语)通称道高腊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金刚经纂要上曰:“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曰具寿,寿即是命。魏译曰慧命,以慧为命。”【又】(职位)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敕修清规住持章曰:“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祖庭事苑曰:“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行事钞下二之二曰:“毗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长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学习解说:这时如来在大众中屈五轮指,屈上之后又张开,张开之后又屈起来,对阿难着:你现今见到了什么?】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我见到如来的百宝轮掌在向大众展示有开有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看见我的手在大众中有打开有合上,那是因为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因为你的见性有开有合呢? 】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回答:世尊,佛的宝手在大众中打开闭合,是我看到如来的手有开合,不是我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

【学习解说:佛陀说:那是谁在动,又是谁是静止的呢?】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佛手屈合不停,而我的能见之性尚且没有静止,谁又能无住呢?】


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佛陀说:是这样的】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学习解说:于是如来从五轮掌里飞出一缕宝光射向阿难尊者的右侧,尊者随即回头向右看;佛陀又放一缕光在阿难尊者的左侧,尊者又回头向左看。佛陀和阿难尊者说:你现今是因为什么而有摇动的?】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我见到如来的微妙宝光照耀我的左右,所以左看右看,头自己就在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学习解说:佛陀说,阿难,你看佛光左右动头,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性在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世尊,是我的头自己在动,而我的见性尚且没有静止,怎么会摇动呢?】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学习解说:于是如来普遍的告诉大众:如果众生,以摇动的命名为尘,以不停住的命名为客,你观察阿难的头自动摇动而见性未有所动,你又看到我的手自己打开合上见性则没有舒张卷合,那为什么你随会动的身和以变动的外境,从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真心自性颠倒行事,认物为己,令自己流转在生死轮回中呢?】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03:02:42 | 只看该作者
【卷二】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学习解说:这时,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听了佛陀的开示教诲,都身心泰安(安定),
想着自己从无始以来迷失忘却了本心,虚妄的认同攀缘色声等六尘,以妄心思量分别世间一切虚幻的事物,
而今日得到佛陀的开示领悟了道理,就像乳哺中的婴儿遇到了慈母,合掌顶礼佛陀
想要听闻如来开显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名词解释]
【缘尘】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分别】
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等是。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
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现前】
梵语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又称现在前。依成唯识论卷九所说,就欲界入见道者而言,色、无色之上二界为不现前界,欲界则为现前界。对四方僧伽而言,常住僧伽称为现前僧伽,其所用之资具称为现前僧物。又菩萨乘十地之第六地,为真如净性显现之位,乃引生无分别最胜般若而令现前之阶位,故称为现前地。又供养眼前之佛身、塔婆等,称为现前供养,为十种供养之一。于授戒时,小乘须具备现前十师,大乘则仅须现前一师即可,称为现前师。(无量寿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p4727
FROM:【佛光大辞典】

【生灭】
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即是无生无灭。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令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陀说:我以往没有承蒙诸佛的教诲敕令,只是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属外道六师之列),都说:‘人死后不再复生,将其命名为涅槃。’我现今虽然值遇佛陀,但是内心仍然犹豫不决,如何充分阐发证知此心不生不灭的境地?令与会的尚有烦恼的大众都乐于听闻。】


【毗罗胝子】
(人名)毗罗胝子者,苦行外道。淘糟饮汁。拔发灰身。六师中之第三师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断灭】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灭】
 (术语)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法之无,谓之灭,有生者必有灭,有为法是也,有灭者必不有生。无为法是也。但自中道之正见言之,则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
佛陀告诉大王:你现在的肉身还存在,现今再次问你,你的肉身是像金刚一般常住不坏呢?还是也会变坏呢?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的肉身最终是要变化灭失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14:2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1小时20分)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学习解说:佛陀说,大王,你的肉身没有坏灭过,那怎么知道坏灭的情况呢?】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说:世尊,我这无常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没有彻底坏灭过,但是我当下的心念,念念都在迁移更新没有停住,就像炭火变成了灰,在渐渐陨灭消亡没有止息,由此,我决定知道这肉身必当坏灭殆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学习解说:佛陀说:是这样的,大王。你现在的年龄已经在走向衰老,容颜相貌和孩童时候相比怎么样呢?】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往昔是孩童的时候,肤腠(即肌肤)滋润有光泽,到了成年的时候,身上血气充足充满,而现在走向衰老的年龄,形体和容色都很干枯憔悴,精神也转为昏昧,头发变白脸上长皱纹,性命将不长久,怎么能和以前气力充足兴盛的年龄来相比呢?】

肤腠:指肌肤。—摘自百度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学习解说:佛陀说:大王,你的形体和容貌,应该不是顿时变为朽老的。】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说:世尊,身体的变化是秘密的,所以我诚然不觉,经过年复一年寒暑的交替,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号称少年,但是容颜相貌比十岁的时候要衰老,三十岁的时候又比二十岁的时候要衰老,今年我六十二岁了,观察五十岁时候的自己,(对比来看)仿佛还很强壮。

世尊,虽然我以十年为限来对比发现身体的凋零情况,其实如果我细微的来思维,这期间身体不是经过一年二年才有变化的,实际是年年都在变化的;并且不仅仅是按照年在变化,也是月月在变化的;兼有每天都是在迁移代谢的,更深入彻底的来思维,是刹那刹那间在变化的,念念之间都没有停住过,由此可以知道我的身体最终是要坏灭的。】

殂落:死亡、凋零。—摘自百度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学习解说:佛陀说:大王,你通过观察变化迁移没有停住的现象,而体悟到你的肉身必然坏灭;不过是否也知道,肉身坏灭的时候,你身中还有不灭的东西呢?
波斯匿王说:我确实不知道!】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佛陀说:那我现在开示你不生不灭的真心自性。大王,你在什么年纪的时候看到过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说:在我三岁的时候,慈母带着我去进见长命天神,经过了河流,当时就知道了这是恒河水】

【耆婆天】
意为命天,即长命之天。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西域诸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此天之庙,以求长命百岁。(楞严经卷二)p4287
FROM:【佛光大辞典】


谒:1.进见。 2.到陵墓致敬。—摘自百度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学习解说:佛陀说:大王,像你所说的,二十岁的时候比十岁要衰老,这样类推,直到六十岁,都是在随着岁月念念间在迁移衰老,那么你三岁的时候看见过的恒河,和你在十三岁时候看到的恒河水有什么区别呢?】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说:十三岁的时候见到的恒河水,就仿佛三岁的时候看到的没有差异,甚至到了今年六十二岁,也是没有差异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学习解说:佛陀说:你现今哀伤自己头发花白脸有皱纹,你的脸一定比童年的时候多出很多皱纹,然而你现今观察这条恒河水的时候,和你是孩童的时候来观察,有没有年幼或者年老的差别呢?】


王言:“不也,世尊!”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说:没有差别的,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学习解说:佛陀说:大王,你的面庞虽然有了皱纹,但是你的精明能见之性却没有打皱,会皱的是变化的,而不会皱的就是不会变化的,
会变化的就有生灭,而不变的则是本元 是不生不灭的,既然这样,你又怎会遭受生死流转呢,并且还要引用末伽梨等外道的说法,来说随着这个肉身的死去,一切都会全部灭亡了呢?】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赊梨之略。外道名。楞严经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参见:末伽梨拘赊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波斯匿王听了佛陀如是的教诲,相信肉身死了之后舍掉了这一期的生命,但还会(随业力)趣向新一期的生命(注:实际生命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凡夫众生因为妄想颠倒,而有分段生死),并且和与会大众都因为佛陀的开示而获得从未有过的法喜】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3:59:2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1小时45分)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陀,合掌长跪对佛陀说:世尊,如果此能见能闻之心性,必定不生不灭的话,为什么世尊把我们命名为遗失真心颠倒行事呢?愿世尊兴慈悲,为我洗除内心的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学习解说:这时,如来垂下金色的手臂,将五轮手指朝下,指示阿难尊者说:你现在看我的母陀罗手,是倒的还是正的?】

【母陀罗手】
(术语)母陀罗手。亦云吉祥手。即结决定印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世间的众生,以这样为倒,然而我不知道谁是正、谁是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果世间人以此为倒,那世间人以什么为正呢?】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如来竖起手臂,把兜罗绵手朝上指向空中,这样叫做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学习解说:佛陀竖起手臂,告诉阿难尊者:如果这样颠倒的将首尾相换,世间之人就倒转过来观看,那么由此可以类比知道,你的身和如来清净法身为什么会有区别了,如来之身名为[正遍知](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你的身叫性颠倒(颠倒本性),那么经由你仔细观察你身和佛身,世人被称为颠倒者具体原因何在呢?】

【正遍知】
(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颠倒】
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一)二颠倒,即:(1)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2)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所说出自首楞严经卷七、大明三藏法数卷八等。
 (二)三颠倒,又作三倒,即:(1)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2)见颠倒,错误之见解。(3)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即虚妄。所说出自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大品般若经卷十一、七处三观经等。
 (三)四颠倒,又作四倒,即:(1)有为之四颠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2)无为之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常、乐、我、净者。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或八倒。所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义章卷五末等。
 (四)七颠倒,指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七者。乃上记三颠倒与四颠倒之合称。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卷八、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三等。
 此外,圆测于仁王经疏卷下列举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及贪、嗔、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合为十颠倒。并主张以“四念处观”灭除四颠倒,以三善根观灭除贪等三毒,而以三世观灭除过、现、未三世之执著。又大集法门经卷上谓,有为之四颠倒,复个别具有想、心、见等三颠倒,总为十二颠倒。(六十华严经卷十、法华经卷六、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九、往生论注卷上、慧琳音义卷十五)p6731
FROM:【佛光大辞典】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佛陀这样说的时候,阿难和与会的大众都目不转睛而又懵懂的瞪眼看着佛,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究竟在哪里。

佛陀因为慈悲哀愍阿难和与会大众的缘故,发出犹如海潮般美妙的说法音声,周遍的告知与会的所有大众:诸位善男子,我常恒说:“有形的物质,和各种心的作用(心法)以及其所攀缘的种种法,都是唯心所现”

你的身、你的心,都是妙明精妙的真心所显现之物,为何你们遗失本具的圆满微妙珍宝般光明的正明之心,而错误的将原本觉悟中的昏暗迷惑当作为空,又将空中的晦暗之处纠结为色(物质),色和妄想交织成了虚妄之身,因缘聚合时内心摇动,向外奔放纵逸,就这样以昏扰扰的妄心之相以为是本具的妙明真性。将一念迷乱的妄心当做是真心,迷惑颠倒的认为心决定是在身内的,而不知道无论是色身,还是身外的山河虚空大地,都是自己妙明真心中物。

就像将澄清的百千大海给丢弃掉,只将大海里的一个浮沤水泡认为是自体,将其看做是大海的全部。

而你们就是这迷惑之中的人,就像我上面用垂手来举例说明的那样颠倒没有差别,所以如来说众生是可怜悯者】

【色心】
色和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质;心是指无形的精神。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明心】
(术语)正明之心也。楞严经一曰:“唯愿如来哀愍穷路,发妙明心,开吾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悟】
(术语)觉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觉也。与觉悟同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05

[布施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05:06:4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30分)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承蒙佛陀悲心深切的救度、教诲,垂着眼泪,向佛叉手作礼,对佛说:我虽然承蒙佛陀这样微妙法音的开示,领悟微妙明心本元的所在、领悟圆满常住的心地;然而我领悟佛陀现在说法的音声,是以攀缘心在做瞻仰,不敢将领悟获得的心认为是本元心地的所在。愿佛陀哀愍,宣扬开示圆通的说法音声,拔除我疑惑的根源,归向无上正真的佛道。】

【心地】
1,(喻)心能生万法,如地能生万物。
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心】
(术语)攀缘事物之心。圆觉经曰:“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楞严经二曰:“我悟佛现说法,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音】
(术语)圆妙之声音。谓佛语也。楞严经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
(术语)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
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们尚且还是以攀缘心听法的,这样听到的法也是由缘而起,(还只是听闻到)并非真正实证获得了法性(见①)
就像有人用手指着月亮示导示给人看,那人顺着手指应当去看向月亮;如果是将手指当成月亮来看,那么此人不单单看不到月轮,并且手指起到的指向作用也失去了。为什么呢?
因为错误的将手指当成了其所要指向的明月。
并且不单单是忘失了手指的指向作用,而且也不能识别什么是明什么是暗了。为什么呢?因为将手指的特性当做了明月的特性,所以对于明和暗两者的特性也都无法真正明瞭了。

而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将分别我说法音声的心当做你的真心,那么此心应当是离开所分别的音声而单独有个[分别性]存在的。
就像有旅客寄宿在旅店,时间到了就会离去,不是常恒居住于此。而掌管旅店之人却不会离开旅店去到别处,所以叫作亭主。
同样的道理,如果真的是你的真心,就不会离去。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离开音声,能分别音声的特性也没有了呢?

难道有声才有能分别之性吗?分别我容(此处末学尚不明白),离开了色相就没有分别性,甚至连分别都没有了,不是物质也不是虚空。离开所缘之法就没有分别性,也就是你的心性各有还归之处,这样的话,你的心性究竟以什么为主呢?


「法性」

相较于「正报」「有情众生」,法界中没有「第八识」的「器世间」,称为「依报」或「无情众生」
「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能成佛,相较于「有情众生」的「佛性」,「无情众生」则称「法性」
「一切法」可泛称「一切正法、非法和一切器世间的物、相」,或依照佛弟子根器而狭隘只称「一切正法」
所以,「法性」就是「一切法」的原理,就是包含一切正法非法的原理和一切器世间的特性

— 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拘舍离】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离。十外道之第三。译曰牛舍。饰宗记七末曰:“梵云劬奢离,或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因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楞严经二曰:“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缘】
<一>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下):“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又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称为法缘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参见:慈悲)5805)
<二>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三>指属于同法系之兄弟子孙。意同于法眷。((参见:法眷)3388)p342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说:如果我们以为的心性各有还归之处,而如来所说的妙明元心却没有还归处,时时常在的?只希望世尊哀愍,为我宣示演说。】

【妙明】
(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元心】
(术语)绝待圆满之一心也。为森罗万象之元,故谓之元心。与起信论之一心同。楞严经三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暂且说,你能看到我,是因为见精明元的关系,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妙精明心,但是他像第二月,而不只是月影了,你应当仔细用心的来听,我现在要开示你没有还归处(圆满常住)的本心所在。】


【元明】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拥,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学习解说:阿难!这大讲堂的大门向着东方洞开,太阳升起的时候有光明照耀,到了夜晚的时候,黑月和云雾的关系,则出现昏暗相;门窗的间隙可以看到通达性,墙宇(房屋)之间可看到围绕拥挤性;能分别之处见到的是缘起性;顽虚之中遍布的是空性;郁[土+孛]之的景象则环绕昏尘性;天色清明之际则能观察到清净性】


【顽虚还空】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学习解说:阿难!你看这些所有的变化,我现今都让其还归本来所在的原因处。什么是本因?阿难,这些变化的明都还归给太阳?为什么呢?没有太阳就不光明,所以,明的因归属于日。这些变化的暗,都还归给黑月。通性还归门窗;拥挤性还归给墙宇(房屋),攀缘之性还归给妄心分别;顽虚还归给空性;郁[土+孛]还归给尘;清明还归给霁(即雨过天晴)。而世间的一切所有,都不会超出这些种类。你看到这八类,有哪一类是能见的精明之性的还归处呢?】

【日轮】
(术语)世所谓太阳也,是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貌((参见:日宫))。俱舍论十一曰:“日轮下面,颇胝伽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观无量寿经曰:“金莲华犹如日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精明】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p5882
FROM:【佛光大辞典】



★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学习解说:如果还归于明,那么不明的时候,就见不到暗;虽然明和暗的现象有种种差别,但是能见之性是没有差别的;那些有还归处的,自然都不是你;若不是你那又是谁呢?由此可知,你的本心微妙清净。你自己不能正念观察,所以丧失本心堕入轮转,恒常被生死的长河所漂没溺亡,所以如来称为可怜愍者。
注:【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 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3 14:38 , Processed in 0.0803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