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心按照次序补齐上述佛经,故本次学习《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令弟子通过本次学习能够了解“法华三昧的观行,以及甚深忏悔”,同时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习经目录:







(增补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楼 共用时2小时)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 Dharmamitra)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
 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卷十、开元释教录卷三至卷五)p6965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学习解说]:

(阿难)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诉诸位比丘三个月后将般涅槃,尊者阿难马上从座位站起来整理衣服,合掌绕佛三圈后向佛顶礼,双手合十单膝跪地目不转睛的看向如来,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也从座而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名词解释:

【般涅槃】
(术语)译为入灭。常略曰涅槃。(参见:涅槃)。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梵云般涅槃。槃,此云圆。涅槃,此云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时】
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
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昔在耆阇崛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


[学习解说]:

这时,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位大士同时对佛说:世尊,如来灭度后,众生如何发起菩萨心、如何修行大乘佛法、如何正念思维一实境界?如何不忘失发无上菩提之心?又如何不断烦恼、不离五欲而能六根清净、灭除诸罪?如何用父母所生的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佛告诉阿难,你要仔细听善思念之,如来往昔在耆阇崛山以及其他住处已经广说一实之道,今日在这里将为未来世想要修行无上大乘者和想要修学普贤行者宣说忆念之法,此法不论见到普贤菩萨或不见普贤菩萨都能除却罪业,我现在就为你们宣说


名词解释:

【一实境界】
<一>指平等而真实之悟境。
 <二>指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占察经卷下(大一七·九○七上):“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
 <三>指如来之法身。p76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大士】
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三大士。FROM:汉典





“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

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学习解说]:

阿难,普贤菩萨生在东方净妙国土,净妙国土的相貌在《法华经》中已有详细解说,我今日在这里简略说说

阿难,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法者、发大乘愿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都应当修学《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修习《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功德能除去一切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只需诵持此经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且不离大乘发心,一日至三七日就能见到普贤菩萨;如果业障较重的人七七四十九日后便能见到普贤菩萨;业障再重一些的人当生能见到普贤菩萨、或者业障再重一些的人二生能见到普贤菩萨、或者业障再重一些的人三生能见到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原本是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但是想要在娑婆世界现身要先入自在神通将身体缩小,这是为了与烦恼障、业障、报障深重的阎浮提人看上去一样的缘故

普贤菩萨所乘的白象有六个牙齿和七条腿,站立在地上时有七个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有一朵莲花,白象洁白的身体是雪山颇梨所不能比的,象身高四百由旬,身长四百五十由旬

在白象的六条腿上各有六个浴池,每个浴池中生长着十四朵莲花,这些莲花开放如天树王般美丽,每个莲花上有一位红颜美丽的玉女,手中自然化现五箜篌等乐器,周围还有各种飞鸟和花卉装饰,象鼻上有花,花茎就像赤真珠色,花含苞欲放的金色


名词解释:

【三障】
(名数)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烦恼障,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见涅槃经十一。【又】一、皮烦恼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贪嗔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应而起。如皮之在身外。二、肉烦恼障,三界中之见惑也。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如肉之在皮内。三、心烦恼障,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烦恼障。见孔目章。【又】三重障也。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贪欲重障。见瑜伽大教王经五。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楼 共用时2小时)

(接续楼上~)

“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化佛眉间亦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


[学习解说]:

观见上面的事相后,应当进一步以忏悔至心谛观思维大乘佛法心不懈怠,然后观见盛开的莲华都是金色金光,莲华台是赤色宝,美妙的如意宝珠作为花鬘,金刚宝珠作为花须,观见化佛坐在莲花台上,众多菩萨坐在莲花须上,化佛眉间放出金色光明照进象鼻中,再从象鼻出来照进象眼中,再从象眼出来照进象耳中,再从象耳出来照进象的头顶化作金台


名词解释:

【化佛】
(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摩尼】
(物名)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名义集三曰:“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或加梵字显其净也。”Brahma-man!i。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甄叔迦宝】
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 FROM:【佛光大辞典】





“其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蹑虚而游,离地七尺。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

[学习解说]:

象的头顶有三位化人(指经由神通力所变化显现之人),一位手捉金轮、一位手持摩尼珠、一位手执金刚杵,象行走的时候脚不沾地,腾空而行离地面有七尺距离,途径的地面上有印文,印文中间有千辐轮相,每一个轮相中间都会生出一个很大的莲花,莲华上面会生出一个化象,化象也有七条腿,跟随大象一同前行,象在抬脚或落脚时会生出七千象作为眷属,随从大象前行


名词解释:

【千辐轮相】
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巴 het!t!ha^ 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足下千辐轮相、常现千辐轮相、双足下现千辐轮辋毂众相。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业天子所能拟造。此相感得之业因,乃佛于过去世为父母、师长、善友乃至一切众生,往返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之事。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又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说法时,则显现于手掌上之转法轮印,用以指示种种事物;现于齿面,则表示佛说法所宣吐之教理。又自古即有礼拜佛足石之习惯。(杂阿含经卷四、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一)((参见:三十二相)507)p743 FROM:【佛光大辞典】

【化人】
梵语 nirmitaka。指经由神通力所变化显现之人。如佛、菩萨及鬼畜等,以神通力所化现之人。盖佛、菩萨、罗汉等为救度各类众生,常随机变化为各种形相、身分、肤色之人。(华严经卷七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p1322 FROM:【佛光大辞典】





“象鼻红莲华色,上有化佛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

[学习解说]:

象的鼻子是红莲华色,化佛从眉间放出金色光明,如同前面讲过的那样先照进象鼻中,再从象鼻出来照进象眼中,再从象眼出来照进象耳,再从象耳出来照到象颈上,然后渐渐照到象背,化成金色鞍由七宝作为装饰,鞍的四面还有七宝柱,由众宝装饰成为宝台




“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加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

[学习解说]:

宝台中央有一个七宝莲花,莲华须是由百宝合成,莲花台是一颗大的摩尼宝珠,有一位菩萨结跏趺坐坐在上面,他就是普贤菩萨,菩萨身是白玉色,并散发着五十种光,这五十种颜色的光明都是项光,菩萨身上的毛孔散发的是金色光明,金色光明末端有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作为眷属安详缓慢的走着,并将大宝花撒在行者的面前,白象开口时,象牙上有诸池玉女在鼓乐、弦歌,发出微妙的音声赞叹大乘一实之道




“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言:‘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作是愿已,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

[学习解说]:

行者见到都心生欢喜、恭敬礼拜,然后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顶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以及顶礼普贤等诸大菩萨,发这样的誓言:如果我宿世有福能见到普贤菩萨,愿菩萨为我示现色身,发完这样的誓愿后,昼夜六时礼拜十方佛、修行忏悔法、读诵大乘经、思维大乘义、忆念大乘事、恭敬供养受持大乘法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对一切众生犹如父母想




“作是念已,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心里这样想完之后,普贤菩萨会立即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出现这个光明时,普贤菩萨就会现出端严的身相,犹如紫金山一样微妙,三十二相具足,身上的毛孔全都释放大光明,将大象变为金色,一切化象也都变为金色,所有化现的菩萨也都变为金色,这种金色的光明遍照东方无量世界都变为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也都是金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楼 共用时2小时)



“尔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普贤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

“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为我说法。’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学习解说]:

尔时,十方中的每一个方向都有一位与普贤菩萨一模一样的菩萨乘坐六牙白象,因此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都充满了化象,这是缘于普贤菩萨以神通力令受持此经者全部得见

这时行者见到诸位菩萨而心生欢喜,恭敬顶礼说:大慈大悲的菩萨,请怜悯我们,为我们说法,说完这些话后所有诸菩萨都异口同音分别演说清净大乘经法,以各种偈颂赞叹行者,这是观普贤菩萨的最初境界




“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心念大乘,昼夜不舍。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尔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

“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相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


[学习解说]:

行者见到这些事相后,一心系念大乘昼夜不停,于是在睡眠中梦见普贤菩萨为他说法如同醒着的时候没有两样,菩萨安慰行者对他说:你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这时行者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这样修习,令心渐渐通利

普贤菩萨教导行者忆念十方诸佛,又教导行者跟随普贤菩萨修习正心正意,渐渐透过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见东方佛,佛身是黄金色,相貌端正而微妙,见到一尊佛后又见到另一尊佛,渐渐见到东方一切诸佛,因为心相利的缘故,接着又遍见十方一切诸佛


名词解释:

【心眼】
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载,频婆娑罗王受其子阿阇世幽禁时,曾以心眼遥见世尊。(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般舟三昧经、法华经玄义卷四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见诸佛已,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见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虽见诸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礼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处、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说是语已,复更忏悔。

[学习解说]:

见到诸佛后,行者心生欢喜的说到:因为修习大乘法的缘故得见大士,因见大士而能得见诸佛,虽然得见诸佛但只是闭眼可见,睁眼就消失了,说完这些话以后,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然后胡跪合掌说到:诸佛世尊拥有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四无畏(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大慈大悲(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三念处(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常住世间,可是我有什么罪业不能得见?说完这些话后,再次生起忏悔之心


名词解释:

【大慈大悲】
(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中略)菩萨大慈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法华经曰:“大慈大悲,常无懈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不共法】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畏】
(名数)又云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四无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力】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念住】
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
第一念住是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中;
第二念住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第三念住是同时有一类众生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清净已,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此人觉已,得法喜乐。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亦常梦见过去七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

[学习解说]:

通过忏悔令心获得清净后,普贤菩萨再次出现在行者面前,行、住、坐、卧不离行者身边,乃至在梦中也会常常为他说法;令行者收获法喜的快乐,昼夜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日后行者获得旋陀罗尼(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得到旋陀罗尼后,对于诸佛菩萨所说的妙法就会忆持不失,也会常常在梦中见到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唯有迦牟尼佛为行者说法,其他诸佛都纷纷称赞大乘经典


名词解释:

【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旋陀罗尼】
(术语)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嘉祥法华义疏十曰:“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已,见东方阿閦佛及妙喜国,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

[学习解说]:

这时,行者再次心生忏悔遍礼十方佛以后,普贤菩萨出现在行者面前,教导行者面向诸佛发露忏悔宿世一切黑恶罪业,说完自己宿世所造罪业后不久便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得到诸佛现前三昧后,便能清晰的见到东方阿閦佛及妙喜国,然后能清晰的见到十方诸佛及上妙国土




“既见十方佛已,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拟六根已,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

[学习解说]:

见到十方佛后,梦到象头上有一个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后,普贤菩萨为行者宣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然后如法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及普贤菩萨说法庄严加持力的缘故,耳根渐渐能闻业障之外的音声、眼根渐渐能见业障之外的事情、鼻根渐渐能闻业障之外的香气,广泛宣说法华经得到六根清净后,身心欢喜无有任何恶相,心中纯净到只有佛法,所以能够常与法相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1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6楼 共用时2小时)

“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发菩提心时皆亦如汝,殷勤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净正遍知身;汝今亦当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汝行大乘,不断法种。汝今谛观东方诸佛。’

[学习解说]:

(接续上文),行者又获得了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各自伸出右手摩行者头说:很好很好!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我们往昔发菩提心时也像你这样持续发心,过去我们因为行大乘的缘故,今日成就清净正遍知身,你们今日也当勤修精进不要懈怠

这部经典是诸佛宝藏、是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因此受持此经者就是持佛身、行佛事,就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的真实法子,你们行大乘法能够不断法种


名词解释:

【旋陀罗尼】
(术语)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嘉祥法华义疏十曰:“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说是语时,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无诸堆阜、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侧;十方世界亦复如是。见是地已,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如是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学习解说]:

说完这些话后,行者见到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手掌,没有任何堆阜、丘陵、荆棘,大地是琉璃,两侧是黄金,十方世界也是这样,见到大地以后,又见宝树,宝树高五千由旬,树上常出现黄金、白银、七宝庄严,树下有宝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放出百宝光明,这些宝树及宝座上全部都有五百白象,白象身上全部都有普贤菩萨




“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见宝地、宝座及与宝树,不见诸佛?’作是语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而坐宝座。

“见诸佛已,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闻空中声已,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故,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义。


[学习解说]:

这时,行者顶礼所有普贤菩萨说:我有什么罪业,只见到宝地、宝树和宝座,却见不到诸佛?说完这些话以后,每一个宝座上都有出现一位端严微妙的世尊坐在宝座上

行者见到诸佛后心生大欢喜,进一步诵习大乘经典,空中传来赞叹的音声:很好很好,善男子,由于你修行大乘经典而获得殊胜功德的缘故,因此能见诸佛,今日虽然能见到诸佛世尊,但是不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

行者听到后更加勤奋诵习大乘经典,因为诵习大乘经典的缘故在梦中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宣说《法华经》,演说真实无二的道理




“教已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而作是言:‘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愍念我故,为我现身。’作是语已,见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复铺妙宝师子之座。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

[学习解说]:

行者跪在地上面向耆阇崛山说到:常在世间的如来,请您怜悯我为我现身,说完这些话行者见到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有无数比丘、声闻大众,还有整齐排列的宝树,平整的宝地,还有铺满妙宝的师子座,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此光至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无边、坐师子座,百亿无量诸大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光明所照之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都聚集在一起广说《妙法莲华经》,每一位分身佛都是紫金色、身量广大无边坐在师子座上,百亿无量大菩萨以为眷属,每一位菩萨眷属都行同普贤菩萨,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也是这样




“大众集已,见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

[学习解说]:

这时见到释迦牟尼佛全身毛孔放出金色光明,一一光中有百亿尊化佛,每一位分身佛都从眉间放白毫大人相光,光明流入释迦牟尼佛头顶,见到这个相的时候,诸分身佛也从毛孔放出金色光明,一一光中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




“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

[学习解说]:

这时,普贤菩萨又从眉间放大人相光明流入行者心中,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清清楚楚,与宿命通没有两样,行者因为豁然大悟而获得旋陀罗尼和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




“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床,复见琉璃地如莲华聚,从下方空中踊出。一一华间有微尘数菩萨结加趺坐,亦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彼众中赞叹大乘。

[学习解说]:

行者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坐在宝树下师子床上,又见琉璃地如同莲华从下方空中踊出,每一朵莲花中间都有微尘数菩萨结跏趺坐,又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大众中称扬赞叹大乘法




“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于行者清净六根,或有说言:‘汝当念佛。’或有说言:‘汝当念法。’或有说言:‘汝当念僧。’或有说言:‘汝当念戒。’或有说言:‘汝当念施。’或有说言:‘汝当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萨法。汝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着诸色。以着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着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色使使汝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见。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汝今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害汝多,随顺我语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

[学习解说]:

这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导行者清净六根,有的说你应当念佛,或说你应当念法,或说你应当念僧,回说你应当念戒,或说你应当念施,或说你应当念天,这六念法是菩提心能生菩萨法

你应当在诸佛前发露先前的罪业,至诚忏悔无量世眼根贪着诸色,因为贪着色相的缘故而贪爱六尘,因为贪爱六尘的缘故而受女人不净之身,贪色能迷惑双眼被恩爱所奴役,贪色让你经历三界却盲无所见

今日诵习的大乘经典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今日得见你有审实吗?眼根贪色伤害的是自己,随顺我的劝导才能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的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可以洗除能令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6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2967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9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7楼 共用时2小时)


“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根罪法。

[学习解说]:

(接续上文)~行者遍礼十方佛,面向释迦牟尼佛及大乘经典说:我今日忏悔眼根被业障蒙蔽盲无所见的罪业,愿佛慈悲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众生,听我忏悔眼根恶业,连续这样说三次,然后五体投地正念大乘,这就是忏悔眼根罪障的方法




“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幡盖、说眼过患忏悔罪者,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大乘力故、大乘愿故——恒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他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学习解说]:

称念诸佛名号、烧香、散华、发大乘心、悬缯幡盖、忏悔眼根过患的罪者,此人现世就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及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会堕入恶道,由于大乘力及大乘愿的缘故,此人始终会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能这样想的称为正念,如果不是这样想的则是邪念,这就是眼根初境界相

  


“净眼根已,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见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

[学习解说]:

眼根得到清净后,再次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跪地忏悔说:我为什么只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能得见多宝佛塔及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常在世不灭,我的眼根因为污浊障蔽所以不见,说完这些话后再次忏悔,经过七日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用右手打开塔户,见到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从一一毛孔中流出恒河沙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




“此相现时,行者欢喜,赞偈绕塔。满七匝已,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赞言:‘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说是语已,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浊恶诸众生等。’

[学习解说]:

行者见到这瑞相后非常欢喜,然后绕塔而行满足七圈后,多宝如来发出赞叹的音声说:法子,你能行大乘随顺普贤修习眼根忏悔之法,因此我来到这里为你证明,说完这些话又称赞说: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浊恶众生获得清净




“是时行者见多宝佛塔已,复至普贤菩萨所,合掌敬礼白言:‘大师!教我悔过。’

“普贤复言:‘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惑着、闻恶声时起八百种烦恼贼害。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法处。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缘故见十方佛、多宝佛塔。现为汝证。汝应自当说己过恶,忏悔诸罪。’


[学习解说]:

行者见到多宝佛塔后,又来到普贤菩萨住处,恭敬合掌礼拜普贤菩萨说:大师,请您教我悔过之法

普贤菩萨回答说:你在多劫之中都是耳根追逐外声,听到妙音就心生困惑,听到恶声就生八百种烦恼,因为耳根攀缘外境进而感召恶事以及常常听到恶声,这种颠倒的行为使你堕入恶道以及边地邪见听不到佛法的地方,你今日因为诵持大乘经典的缘故,得以见到十方佛、多宝佛塔,我现在为你证明,你也应当说出自己的过去的罪业忏悔消除




“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着如胶着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着无暂停时。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

[学习解说]:

行者听到这些话后再次五体投地,合掌说到:正遍知世尊为我作证明,我从多劫以来因为耳根攀缘外境,听到恶声心中就随之生起烦恼无有停歇因此堕入三恶道,今日终于觉知,因此向诸佛世尊发露忏悔


名词解释:

【方等经】
(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遍知】
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1 FROM:【佛光大辞典】





“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东方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皆作是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

[学习解说]:

发露忏悔后,见到多宝佛大放金色光明,遍照东方及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东方空中发出声音唱到:此佛世尊叫做善德,也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一切诸佛世尊全都入于普现色身三昧称赞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今日读诵的大乘经典是佛的境界




“说是语已,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着,堕落生死。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闻是语已,五体投地复更忏悔。

[学习解说]:

说完这些话,普贤菩萨再次为行者说忏悔之法:你在前世无量劫中因为贪香的缘故堕落生死,你今日应当正观大乘法的原因,大乘因就是诸法实相,行者听后再次五体投地忏悔业障


名词解释:

【大乘因】
(术语)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大疏九曰:“所谓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南岳止观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既忏悔已,当作是语:‘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供养毕已,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既赞叹已,说十恶业忏悔诸罪。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

[学习解说]:

再次忏悔之后,应当这样说: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然后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眼睛所见全都一一心礼和香花供养,然后合掌跪地以种种偈赞叹诸佛,然后对照十恶业忏悔诸罪,然后说:我在过去无量劫时因贪着香、味、触造作众恶,所以从无量世以来都始终遭受着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的苦报,以上所有恶业今日发露忏悔,愿归向诸佛正法




“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告言:‘法子!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如是众多诸杂恶业;构斗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诸世雄前。’

[学习解说]:

忏悔之后身心不能懈怠,再次诵读大乘经典,以大乘力的缘故,空中传来音声说:法子,你应当向十方佛称赞大乘法,在诸佛前忏悔自己的过失,诸佛如来是你的慈父,你应当自己向佛说出舌根所作的恶业,舌根造作的恶业相比如: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等其他各种恶业,今日在诸佛世尊面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2-5 18:54 , Processed in 0.0794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