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2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2-18 13: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3-20 09:45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恳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令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记住经中内容,领悟经中要点
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因发愿,与佛相应,自利利他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4: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8 14:56 编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学习用时 1 小时 30分钟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善知识解说】

本经功德不可思议, 可令众生远离病苦, 现世富足安乐, 断除邪魔外道困扰, 成就梵行, 命终八大菩萨接引至极乐世界, 恶道众生忆佛就能迅速断除恶道报身转生善道...

[大比丘]一词,佛学辞典认为是指德高年长的比丘, 但是末学认为是指已经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后来末学发现,已故[沈家桢]居士在其解说的[金刚经]中也是如此认为), 所以虽然已证[阿罗汉]果位, 但是已经是发心的初学菩萨, 就像[金刚经]中的大比丘, 金刚经是为这些转小向大的初学菩萨说的大乘空法, 非是小乘法, 这其中差别在于根本心态的不同, 和心量广度的不同, 所以空义也会不同, 就如小乘经多讲个人修行解脱法, 而本经是大乘经, 本经则是让发心菩萨和后世众生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因发愿, 也让末世众生知道可以依靠药师佛得到现世利益

[末学解说]

我从佛陀处是这样听闻的:

说法时,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诸国游行和教化世人,来到广严城(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住在乐音树(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下。

与大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一共八千人,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三万六千,以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居士、天、龙、药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人、非人(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包围环绕佛陀,佛陀为其演说佛法。

注解: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薄伽梵】:梵语 bhagavat,巴利语 bhagava^ 或 bhagavant。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嚩誐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大智度论卷二、清净道论卷七、大乘义章卷二十)((参见:世尊)1522、“婆伽婆”4453)p6510FROM:【佛光大辞典】

【游化】:到处游行和教化世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严城】:(地名)梵语曰毗舍离Vais/ali,译曰广严。在中印度,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药师本愿经曰:“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同古迹曰:“言广严者,梵云毗舍离,或云毗耶离。”行宗记二上曰:“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美。昔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肉团,羞愧不已。封之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广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音树】:(植物)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药师经曰:“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参见:四大圣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说法】:演说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

「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善知识解说】

大乘法除了教导菩萨修行的方法, 例如, [四无量心], [四摄法], [六度波罗蜜], 和[大乘空义], 还有就是[为众生解说诸佛本愿和功德], 让众生得以依靠佛力而解脱, 就像[阿弥陀经]也是如此, 所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此为众生请愿, 期望佛陀能说诸佛本愿法门和佛号功德

[末学解说]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承接佛陀之威神,从座位起身,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鞠躬合掌,说道:

「世尊!惟愿您演说像这样的相类诸佛名号,以及其本弘大愿的殊胜功德,令诸闻者能够业障消除,为利益安乐像法转时(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的一切众生。」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愿】:梵语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FROM:【佛光大辞典】

【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参见:像法)5756)p5757
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

「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善知识解说】

[文殊菩萨]当然知道上面的道理, 所以故意请问佛陀, 就是为了利益众生, 菩萨的角色就是在这边, 菩萨要用种种方便, 让正法显露, 利益众生, 也因此佛陀称赞文殊菩萨大悲

[末学解说]

此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说道:

「善哉(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善哉!文殊师利!你以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劝请我演说诸佛名号、本愿之功德,为帮助拔除业障所缠缚的众生,利益安乐像法转时(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一切有情之故。你现今认真来听,并极善思惟,当为你等进行演说。」

-- [经文] --

曼殊室利言:

「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善知识解说】

这是[文殊菩萨]示现弟子应有的恭敬心和谦卑心, 还有闻法的欢喜心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回答:

「是!愿佛陀演说,我等喜乐听闻。」

注解: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哉】:梵语 sa^dhu,巴利语同。音译作沙度、娑度、萨。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又作好、善、善成、胜、完、正。玄应音义卷十七以“萨”为“娑度”之讹略。古印度于开会议决之际,表示赞成时皆用此语;又释尊或其他诸佛于赞同其弟子之意见时,亦发此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此外,持戒作法时亦用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大二四·四五六上):“娑度(译为善,凡是作法了时,及随时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说者,得越法罪)。”(法华经卷七妙音品、大品般若经卷二“三假品”、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八、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翻译名义集卷五)p4885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劝请】:(术语)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分四方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众也。最胜王经三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三十四(净经子)曰:“劝请者,殷勤之至意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佛告曼殊室利:


「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善知识解说】

上面有提到如来十号, 就是对佛的十种称呼, 其实在佛经中曾经说过, 佛不仅十号好像是百号或千号, 其实我自己也忘了, 因为众生没办法记那么多, 所以最后只留下十号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

「去往东方经过十殑伽沙(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为净琉璃(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在东方之世界也),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 [经文] --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善知识解说】

同样的道理, 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也该发大愿,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以诸佛的愿为本愿, 这样可以与诸佛相应, 其实很多佛的本因发愿也都是以其他佛的愿做思维而形成的, 这点可以参考[大悲莲华经], 或者[无量寿经]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那位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之行迹。乃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时,发起了十二大愿,令一切有情众生,所求都能获得满足。

注解:
【殑伽沙】:(地名)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琉璃净土】:(界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在东方之世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行】: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之行迹。乃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慧远所撰之维摩义记卷一本谓,菩萨所修,能为佛因,故名本行。大宝积经卷三十(大一一·一六六中):“各随本行为其称。”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大智本行,皆悉成就。”题名与本行二字有关之典籍有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菩萨本行经、佛本行赞经、佛本行略经、佛本行赞传、佛本行集经要义等,尤以前二者最为重要。p1957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16:3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9 17:1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
[经文]
--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善知识解说】
所以常念药师佛名号, 就能与药师佛相应, 与药师佛同样相好圆满

[末学解说]

第一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像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目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像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众生如同我一样而没有差异。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十随形好】:(名数)(参见:八十种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像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目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像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善知识解说】
这是药师佛佛光的威力, 可以让恶道众生显露智慧, 随愿转生善道, 行各种善业

[末学解说]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身体如同琉璃,内外明亮透彻,清净没有瑕疵污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焰网庄严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无尽际,犹如帝释天之珠网)超过日月;幽冥(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中的众生,都能蒙佛开晓(开蒙明暗也),随愿所趣,作种种事业。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焰网庄严】:又作焰网庄严。焰,火焰;网,指帝释天之网。焰网庄严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无尽际,犹如帝释天之珠网。FROM:【佛光大辞典】

【幽冥】:(术语)虽为有理,而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又,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无量寿经下曰:“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八十华严经十一曰:“一一毛孔现光明,普遍虚空发大音,所有幽冥靡不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晓】:(术语)开蒙明暗也。药师经曰:“幽明众生,悉蒙开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善知识解说】
只要常念药师佛名号, 就能得到药师佛的庇佑, 生活无缺乏

[末学解说]

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获得无尽所受用物,不令众生,有所乏少。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善知识解说】
由此愿可看出, 如果有亲人行邪道, 或者自己要脱离邪道, 也可以求药师佛, 又可以让小乘行者发大乘心, 转为大乘

[末学解说]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如果一切众生有行邪道(非理之行法也)者,都能令其安住于菩提道中;如果行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独觉(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者,都能以大乘(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而安立之。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道】:(杂语)非理之行法也。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独觉】:(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参见:缘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善知识解说】
因为药师佛这个大愿, 如果我们常念药师佛, 如实修法, 就能成就一切戒, 就算毁犯, 如果念佛不懈, 就能得到清净, 不堕入三恶道

[末学解说]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如果有无量无边众生,于我法中修行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一切众生皆令其获得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具足三聚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假设有毁犯,闻我名后能够还得清净,不堕入恶趣(与恶道同义)!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聚戒】:(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聚戒】:﹝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趣】:与恶道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瘖、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善知识解说】
关于这个大愿, 有个相关故事, 清朝玉琳国师的前世就是面貌丑陋的僧人, 因为面貌丑陋, 令众生厌恶, 因此无法宏扬佛法, 所以一生读诵药师经, 终于下辈子相貌美好,就是玉琳国师, 这段因缘故事也和一位大官的千金小姐有关, 有兴趣的可以参看玉琳大师传

[末学解说]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如果一切有情,其身下劣,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不具足,丑陋、顽愚(指顽劣而愚钝的人)、盲、聋、瘖、哑、挛躄(手脚屈曲不能行动 )、背偻(驼背)、白癞(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颠狂(言谈举止违背常情)、有种种病苦;得闻我名后,一切此类众生都能获得端正颜貌、聪慧灵敏,诸根完整,没有种种疾苦。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FROM:【佛光大辞典】

【顽愚】:指顽劣而愚钝的人。(摘自百度)

【挛躄】:拼音为luán bì,基本意思是手脚屈曲不能行动 。(摘自百度)

【背偻】:背部弯曲;驼背。(摘自百度)

【白癞】: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摘自百度)

【颠狂】:言谈举止违背常情。(摘自百度)

-- [经文] --

第七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善知识解说】
这个大愿就是一般人念药师佛和药师经的主要原因了, 一个是为了解除病苦, 一个是为了家中能富裕丰足, 所以大家应该多念药师佛名号,和药师经,还有药师咒, 这是佛慈悲众生的法门, 所以大乘法中多有诸佛名号功德法门

[末学解说]

第七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如果一切有情有众病逼切,无法救治不能归还,没有医生没有药品,没有亲人没有家园,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都能消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资具即资生之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善知识解说】
诸佛慈悲, 知道为女人苦, 所以不仅念药师佛能转女成男, 几乎所有大乘法都能转女成男, 念阿弥陀佛也是如此, 法华经也是如此, 当然这是指下辈子, 不过现世相貌就会转为庄严圆满, 所以, 如果是真修行相貌都会变好看的

[末学解说]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如果有女人被女子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愿舍弃女人之身;得闻我名后,一切此类众生皆能获得转女成男,具足丈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厌离】:梵语 udvega 或 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成唯识论卷六)p5759FROM:【佛光大辞典】

【丈夫】:梵语 purus!a。音译补卢沙、富楼沙、浮溜沙、布路沙。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谓,人中之最胜者为丈夫。华严经探玄记卷八援引涅槃经,举出丈夫之义有四,即: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另如瑜伽师地论亦载有丈夫之七义,为: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仆非女非半择迦、智慧猛利、发言威肃、有大宗业。小乘之七圣称七丈夫或七士夫。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即称大丈夫相,或大人相。又佛乃人中之雄,故亦称大丈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p714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无上菩提。(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知识解说】
这个大愿可能是一般人所没注意到的, 就是能出破解脱一切魔和外道的束缚, 而入于正见, 所以如果有人着魔或者被外道所控制, 诚心念药师佛名号必得解脱,这真的非常重要, 其实一切佛菩萨都有这种大愿和能力, 重点在于我们的信心和恒心, 至诚必成

[末学解说]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令一切众生能够出破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如果堕入种种恶见(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稠林(以譬烦恼。种种之烦恼,交络繁茂,如稠林也),皆能引导摄受其置于正见,逐渐令其修习种种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快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见】:<一>梵语 mithya^-dr!s!t!i。又作不正见。略称见。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据成唯识论卷六载,恶见以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恶见者多受诸苦。于俱舍论所说六随眠中之见随眠(梵 dr!s!t!y-anus/aya)、五浊中之见浊,均与恶见相同。依行相之差别,恶见分为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又称五恶见;于九结中,前三见为见结(梵 dr!s!t!isam!yojana),则后二见为取结(梵 para^mars/a-sam!yojana)。(俱舍论卷十九、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见)1099)
 <二>在净土宗,特指自力疑心。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举出贪嗔二河之譬喻,谓别解、别行、恶见之人,以虚妄之见解惑乱愿往生西方者之信心。日僧亲鸾之愚秃钞卷下谓,恶见人即指憍慢、懈怠、邪见、疑心之人。((参见:发遣招唤)5164)p4948 FROM:【佛光大辞典】

【稠林】:(譬喻)以譬烦恼。种种之烦恼,交络繁茂,如稠林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止观九曰:“无明戏论翳如来藏稠烦恼林。”同十曰:“邪画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第十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善知识解说】
这个大愿和观世音菩萨很相似, 所以我们在现世如果遇到这些苦难, 诚心念佛或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必得解脱苦难

[末学解说]

第十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如果诸有情被王法所加,缚录鞭挞,关进牢狱,或当被刑戮(刑罚或处死免于刑戮横遭刑戮),以及余他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如果得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之故,皆能获得解脱一切忧苦!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刑戮】:刑罚或处死免于刑戮横遭刑戮。(摘自百度)

-- [经文] --

第十一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善知识解说】
大家都知道的, 念药师佛可以解救病苦, 不过, 药师佛本愿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让众生能现世安乐, 远离一切苦恼, 所以, 如果众生想现世生活无缺乏和病苦, 可以一心念药师佛

[末学解说]

第十一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果一切众生受饥渴所恼,为求取食物之故而造作种种恶业;得闻我名,专念(专注念于一境也)受持(领受忆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即妙法之滋味。又作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安乐(身安心乐也)而建立之。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专念】:(经名)专注念于一境也。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持】:领受忆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味】:即妙法之滋味。又作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天亲之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一上):“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大一○·一三六上):“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中略)愿一切众生,法味增益,常得满足。”(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梁高僧传卷八)p3357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第十二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

【善知识解说】
这边讲的一样是药师佛满足众生生活需求的大愿, 所以贫困的众生更应该多念药师佛, 祈求佛力加持, 另外, 布施众生头脑骨髓手脚血, 这是菩萨的大愿,如果您真的无法布施血, 还不能忍受蚊子的叮咬, 这样可以念药师佛, 虽然不是为了上面所说的衣服, 但是也一定有用的

[末学解说]

第十二大愿:
愿我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 如果诸有情贫穷没有衣服,因蚊虻寒热,而昼夜逼恼;如果得闻我名,专念(专注念于一境也)受持(领受忆持),如其所好即能获得种种上妙衣服,也能获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a%la%,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其满足。

注解:
【来世】: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世尊于“来世”当得成佛。又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大九·一九中)“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之语。此外,直接将来之世,特称顺来生;将来之次世,称来来生;永远之未来,则称未来永劫,略称来劫。一般则指死后之未来。(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p3048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华鬘】:(物名)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a%la%,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大日经入漫荼罗具缘品之余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罗末利,(中略)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鬘。”玄应音义一曰:“梵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按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西域记二曰:“首冠华鬘,身佩璎珞。”苏悉地经三曰:“若欲成就华鬘法者,取阇底华作鬘。”然庄严佛前之华鬘,有以种种之宝刻其形者。守护国界经曰:“以种种宝,用作华鬘,而为庄严。”陀罗尼集经六曰:“若月无花,刻花安之。”支那日本之风土,难得适当之花,故专用金属所刻之华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善知识解说】
总之, 学佛就是学佛所说, 学佛的行止, 学佛的大愿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这些就是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个微妙无上大愿。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一、发心发愿的重要性
发大愿很重要,愿力能够驱使我们自己,能超越业力,能够真正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所以让末学能不用依靠别人开导,而能自己不断增上的原因
~就是发心开导别人,帮助众生解除疑惑而成佛
当您能发起这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
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应该发起大心,这样就能相应和继承佛菩萨的愿力和法力
就能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增上修行和智慧
就像末学发愿领导众生学佛一样,这其实是对自己实修最大的帮助
如果能认清这些事实和道理,真正发起大心
这样就能顺利的走下去——[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真正发起大心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真正成佛
所以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不是发起无上愿心,且不明白深法,那可能会受到世俗影响而退转——为了现世安乐、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现世解脱轮回和普度众生
佛弟子也应该弄清楚学佛的方向和意义

二、要发起正确的誓愿
在佛经中,
佛陀经常教导我们要发起[菩萨宏愿]或[成佛的誓愿],或学习[诸佛菩萨的大愿]
例如,
常见的[普贤十大愿],或者[弥陀48愿],或[药师佛12大愿],或大悲心陀罗尼经[观音的誓愿]
这些都是属于[正确的誓愿]—— [略说]~[正确誓愿]和[邪见誓愿]
佛弟子发起自己愿意精进成佛和普渡众生,这才叫做[菩萨愿]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所以努力工作,想让小孩能顺利成长,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行菩萨道也正是如此,
发愿的菩萨就像父母一样,视众生如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顺利学佛成佛
所以自动自发,心愿和愿行力都力量非凡
这是因为心愿大,力量就大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工作就特别有力量和拼劲——[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三、要[真行愿]
真正的菩萨行就是,先发大愿,然后马上筹画马上做,
边做边学,这样就是[真行愿](真正行动落实大愿)
——发心发愿不用等
什么是行法,,就是去做,,去做就是行法,,不做就没有行——什么是行法?
(佛经中常说)娑婆恶世中修行并不容易,也因此,若能安忍和超越,成就更大
如果真的觉得困苦、辛苦、难以超越,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方便、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一心信念「阿弥陀佛」并求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个脱离恶世困境而能往生佛国安乐修行的最低门槛,用以救度能「信、愿、行」的苦难众生

不过,如果能在娑婆恶世中深入大乘实义深义、普渡众生、实修实证,
如佛经上所说,那当然不仅能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也能上品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
——「实修」与「压力」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7:02:3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 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

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善知识解说】
这边说明[极乐世界]和[琉璃世界]平等无差别, 都可随愿往生, 这是佛陀慈悲, 知道众生在娑婆世界无法忍受各种苦难, 例如生老病死, 环境变迁, 天灾人祸,所以劝大家念佛修行往生其他庄严佛国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时,所发大愿,以及彼佛土之功德庄严,我若是一劫(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 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或是一劫余,都无法说尽。

那里的佛土,一向清净,没有女人,也没有恶趣,以及诸苦音声;以琉璃为地,金绳为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由七宝而成;也如同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都一样没有差别。

在其国中,有二位菩萨摩诃萨:一位名为日光遍照,二位名为月光遍照。

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次补佛处,都能够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之正法(真正之道法也)宝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所以,文殊师利!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发愿往生彼佛世界。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之道,如修“六度”,即是修菩萨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劫】:<一>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 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时间之最小单位称为念,最大单位则称为劫。释迦氏谱(大五○·八四下):“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其年无数,假以喻显,方可委知。”(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智度论卷七)((参见:劫)2811) <二>指一次之灾厄。此系就世间之成坏而言。p45FROM:【佛光大辞典】

【上首】: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藏】: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p676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

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

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

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

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善知识解说】
这边是讲世道人心败坏, 贪心自私, 不能布施行善, 不能孝养父母, 善待妻子儿女和属下, 何况是来行乞的人. 关于这点, 虽然现在社会真假难辨, 但是行菩萨道一定要能布施结个善缘, 至少量力随喜, 不要一毛不拔. 回说这样一毛不拔的一般人最后死后会堕入饿鬼道或者畜生道, 如果这样的人前世曾经听过药师佛名号, 虽然已经投生为饿鬼或畜生, 但是只要还能想起药师佛名号, 就能结束当世的生命, 而投生为人, 这就是念佛的功德, 所以大家都应该常念佛, 念念都是佛, 这样就算行为不慎犯了重戒而堕入恶道, 如果还能忆念起佛号, 就能还生为人, 而且成为善人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又对文殊师利童子说道:

文殊师利!有种种众生,不能识别善恶,只有贪着自私,不知道布施以及布施的果报,愚痴没有智慧,缺少信根(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

见有乞者来,其心不喜欢,假设不得已进行了布施,就如同割自己身上的肉一般,深生痛惜。

还有无量悭贪(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的众生,积集资财,对其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况是给予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以及来乞讨者呢?

那些这类的众生,从此命终后会生于饿鬼界(即饿鬼之世界。乃遭受不得饮食,及受苦无尽之生存境地),或畜生道。

由于其往昔在人间曾得短暂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的缘故,现今在恶趣,能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当即就可以于忆念之时从彼处没,还生于人道中;

能获得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念,害怕恶趣之苦,不喜欢欲乐(五欲之乐也),好行惠施,赞叹布施者,对其一切所有都不会贪惜,逐渐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何况是财物呢?

注解:
【信根】: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p3720FROM:【佛光大辞典】

【悭贪】:梵语 ma^tsarya-ra^ga。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上):“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上):“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悭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对治之。又俗称无情且苛酷为悭贪,盖系由悭吝贪著之义而转来者。(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菩萨本行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四下)p5811 FROM:【佛光大辞典】

【饿鬼界】:十界之一。即饿鬼之世界。乃遭受不得饮食,及受苦无尽之生存境地。(药师本愿经)((参见:十界)457)p6368 FROM:【佛光大辞典】


【傍生】:又作旁生,即畜生,旁者不正之义,言彼因行不正,故得不正之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乐】:(术语)五欲之乐也。最胜王经一曰:“以诸如来断诸欲乐,不取一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则不坏,然毁正见;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善知识解说】
[有情]是指草木金石以外, 俗称有识有灵的众生, 此才在轮回之列, [尸罗]是指戒行,用来防过止恶, [尸罗]含有种种意思,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嶝、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等十义, 所以, 由这些字义可以看出戒的重要性
回说, 上面这段经文全部来说, 是说佛弟子如果犯了种种过失, 例如, 破戒和仪轨, 丧失正见, 或者不多闻听法, 又或者不能深入经义, 或态度傲慢, 批评正法, 与魔为伴, 邪思邪见, 最后当堕入三恶道, 这样的人如果能念药师佛名号, 弃恶从善, 就能不堕入三恶道, 如果因恶行已经堕入三恶道的, 一念药师佛的名号, 恶道身命终后, 就能还生为人, 并能改邪归正, 逐渐修行圆满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如果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虽然在如来接受诸学,但是却破尸罗(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热焚烧之势);有的虽然不破尸罗,但却破轨则;有的于尸罗、轨则,虽然不坏,但是却毁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

有的虽不毁正见但却弃多闻(多闻法文而受持也),对于佛所说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之深义不能解了(会得道理也);有的虽多闻但却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因为增上慢蒙蔽心的缘故,导致自以为是,嫌谤正法,与魔为伴。

[有情]是指草木金石以外, 俗称有识有灵的众生, 此才在轮回之列, [尸罗]是指戒行,用来防过止恶, [尸罗]含有种种意思,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则举出: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嶝、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等十义, 所以, 由这些字义可以看出戒的重要性
回说, 上面这段经文全部来说, 是说佛弟子如果犯了种种过失, 例如, 破戒和仪轨, 丧失正见, 或者不多闻听法, 又或者不能深入经义, 或态度傲慢, 批评正法, 与魔为伴, 邪思邪见, 最后当堕入三恶道, 这样的人如果能念药师佛名号, 弃恶从善, 就能不堕入三恶道, 如果因恶行已经堕入三恶道的, 一念药师佛的名号, 恶道身命终后, 就能还生为人, 并能改邪归正, 逐渐修行圆满

像这样的愚人,自行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又令无量俱胝(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众生,堕入大险坑。此类诸有情众生,应于地狱、畜生、鬼趣无尽流转。

如果能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可以舍离恶行,修行种种善法,而不堕入恶趣;

假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入恶趣者,以这位如来之本愿威力能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于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快速证得圆满。

注解: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尸罗】: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热焚烧之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又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解了】:(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增上慢】:(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俱胝】:<一>梵语 kot!i,巴利语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卍续三四·四四四上):“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二>唐代僧。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咒,世人遂称之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覆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其事,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其后凡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师皆竖一指以答之,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于入寂前,尝谓(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无门关第三则)((参见:俱胝一指)4034)p4033FROM:【佛光大辞典】

【意乐】: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学处】:梵语 s/iks!a^pada,巴利语 sikkha^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载,菩萨有七学处,即:自利、利他、真实义、力、成熟众生、自熟佛法、无上菩提。此外,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分显密而说所学之体,又译之为“学句”。(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p6216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6:2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21 16:3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3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

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 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

以佛神力, 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善知识解说】
悭贪, 嫉妒, 自赞毁他, 这三种事情实在非常容易犯, 现代一般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好人, 不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 所以就像上述经文所说, 最后当堕入三恶道中,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参考佛经, 就能明白圣人先贤的标准, 不会在自以为是, 回说上面经文所说, 人们犯了像这样的恶业, 最后堕入三恶道, 如果前辈子曾经听过药师佛名号, 因为过去世听闻佛号的善因, 今生能够念佛, 诚心皈依, 这样就能依靠佛力, 解脱痛苦, 身心聪慧, 也因为常求殊胜佛法而能常遇到善知识, 永远断除魔扰束缚, 破除无明, 解脱烦恼忧愁和生死病苦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如果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悭贪(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嫉妒,自赞毁他,当会堕入三恶道中,于无量千岁承受种种剧烈痛苦!

受完剧苦之后,从彼命终,来生(如言来世,未来之生报也)人间,作牛、马、驼、驴,一直被鞭挞,受饥渴逼恼, 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或得生为人,而生为下贱,作他人的奴婢,受他人驱役,永远没有自由。

如果这类人往昔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此善因(招感善果的业因),现今能再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佛陀,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

依靠佛之神力(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 解脱众苦,聪利诸根,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譬喻)壳为鸟卵之外皮,无明能生育生死故以卵壳为譬也),竭烦恼河((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又称四相、四苦。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忧愁苦恼。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悭贪】:梵语 ma^tsarya-ra^ga。悭吝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上):“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上):“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悭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对治之。又俗称无情且苛酷为悭贪,盖系由悭吝贪著之义而转来者。(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菩萨本行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四下)p5811 FROM:【佛光大辞典】

【来生】:(术语)如言来世,未来之生报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因】:招感善果的业因。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FROM:【佛光大辞典】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力】:(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壳】:(譬喻)壳为鸟卵之外皮,无明能生育生死故以卵壳为譬也。药师经上曰:“破无明壳。竭烦恼河。”慧琳音义十一曰:“经言无明壳,喻根本无明及以贪爱,包含无量结使烦恼,陶铸有情命业生死,宛转其中不能出离无明窟宅。如鸟居卵壳。故引为喻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烦恼河】:(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老病死】: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又称四相、四苦。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谓,持有、无之见者,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无常经、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四苦)1736)p2062FROM:【佛光大辞典】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如善知识上面解说的,世间大多数人大多时候,都不认为自己做过什么坏事
比如吝啬,嫉妒,傲慢...这些心念或者说是习气,并不会被认为是在造业,会有果报
从观念上,知见上,就已经发生根本性的错误了,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要知道
一切相、遭遇、逆缘、讥谤、苦受、危机,都可以成为学佛成佛的助缘、踏脚石和转机
关键就在于当下的心态是否正确,是否契入佛心,还是随凡夫心随波逐流
如果每个当下都能勉力正念观照,误会就能化解,碰撞也会转为平和,事事都会变成好事
相反,如果随凡夫心起贪嗔痴慢疑,那么也势必结恶缘或牵引累世恶缘业力,恶果也就近在眼前了
也就是,
正确的修行者,心中应该学习舍弃一切恶念(负面思维、不光明的念头)
这样就必定能成为学佛成佛的助力,一切都会化险为夷,都会回归清净与光明,痛苦也会转为安乐
自己也就能真正逐渐契入佛性本心,真正学佛成佛了—— 一心向善、学佛成佛,才能缔造你我双赢的美好未来

可不要小看这些负面思维、不光明的念头,看看其果报是多么的厉害
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 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所以,应当要
多读佛经,学习佛的思想行为,弄清楚因果的道理,
凡事问自己,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有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的转变
——[问题解析] 如何能尽快改善自己的所有情况?

我们累生累世已经累积了很多世俗的观念、欲望、仇恨、嫉妒、担忧、和恐惧
如果,我们不每天念佛、拜佛、诵经、读经、思维佛法,让身心维持清净稳定
那些累世的负面习气种子很容易就会浮现,占据我们的心灵,让身心堕落,身心交互恶性循环
每天阅读佛经,思维佛法,沐浴在超越凡俗的佛法知见中,这样就能逐渐摆脱世俗杂想与妄想,就能脱离凡俗的干扰与障碍——简单的身心健康法则

感恩老师慈悲,引导进行[记录]
就是要帮助我们要随时关注、纠正、断除负面心念
由负面心念转为正向,由黑暗的信念转为光明崇高

因为:
负面心态对于解脱是个阻碍,
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可能还决定日后往生或投生何处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众生之所以会堕入六道轮回,那是因为执着于世俗,而有种种的喜、怒、哀、乐、忧、虑、愁、苦——「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所以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
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想要超越,就要藉由「心法」的修持来修正心念,去除或转化这些负面或执着的念头,就能逐渐超越世俗和六道轮回

心法的用意和功用,就在于:
让众生远离俗念、凡念、杂念、妄念、欲念、贪念、瞋念、苦念,而转为清净、平等、光明、自在、慈悲、圆满、无碍的正念
这就是常说的「转念」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真正的实修者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境,都会用佛法不断的提醒自己
用佛经上讲的种种正观去转化自己凡夫的知见和妄念
这都是要一点一滴实修出来的
——[略说]念头的执着和造业,以及修行转念
什么是修行?
就是按照佛陀所讲的正知见来改变自己的凡夫知见
如果自己遇到问题都还沉溺在凡夫知见上,不随时随地用佛法知见来取代凡夫知见,这就不是真正在修行
实修和假修的差别就在此
佛弟子应该反观自照,好好的审查自己
——[略说]为什么学佛了,甚至学佛多年了,还是满心疑惑烦恼

-- [经文] --

复次、曼殊利室!若诸有情好憙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

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善知识解说】
这段是说, 有些有情众生个性叛逆, 天生喜欢争斗, 自己不能清净, 又常扰乱他人, 造种种恶业, 不能做对众生有好处的事情, 喜欢用各种邪术恶咒杀害众生, 如果有人能听闻药师佛名号, 恶事都会消失, 变成有慈心的人, 变成能够相互安乐利益, 所以, 可以看出念药师佛是帮助我们现世安乐利益, 并破魔除恶非常重要的法门, 如果, 一般人知道药师法门, 也可以化解世人认为佛教只教导消极往生极乐世界的误解, 因此, 佛弟子不仅求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活着的时候更要推广药师法门, 让众生现世富足和平安乐, 远离苦难和邪见, 这也是太虚大师推广药师法门的原因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如果诸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喜好乖离,更相互争斗,恼乱自己和他人,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常做不利他人之事,互相谋害。

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害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夜叉)、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之;厌魅(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蛊道,咒起尸鬼(又作起尸鬼。行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令断彼性命,及破坏其身。

像这样的诸有情,如果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那些种种恶事都不能加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利益安乐,没有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展转】:梵语 param!para^ 或 anupu^rva。又作转转。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p4086 FROM:【佛光大辞典】

【药叉】:夜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n%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a^bhicarika^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a^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刹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p3115 FROM:【佛光大辞典】

【厌魅】:(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梵曰毗陀罗。(参见:毗陀罗)。千手经曰:“厌魅咒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起尸鬼】:又作起尸鬼。行毗陀罗法所用之鬼名。毗陀罗为印度古代之咒法,诵此咒能使死尸起而杀人。(法华文句卷十下)((参见:毗陀罗鬼)3851)p4322FROM:【佛光大辞典】

【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一、着魔的现象、分类
1.欲望的诱惑
非人鬼神通常会用世俗种种欲望来诱惑修行人
让修行人不想修行或厌倦修行,堕落于世俗享乐
然后吸食修行人的精气,直到没有利用价值
所以,只要贪着欲望和执着,那就是有问题的

2.生气或经常忧虑或疑心
让修行人生气或怀疑,而失去正定和智慧,进而离开善知识或舍弃修行
然后进行上述的欲望诱惑,吸食精气,直到没有利用价值
所以,只要是让您生气或怀疑而远离清净光明的修行
那就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应该正受到干扰和误导

3.恐怖的声音或现象或梦靥
非人鬼神大都会用恐怖的声音或现象去干扰一般人
让人疑神疑鬼而陷入恐惧中,进而进行更强烈的干扰或附体
其实,为人只要端正,多行善,保持正念,这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
所以,遇到这些怪异的声音或现象,不要害怕
应该保持安定,专心念佛回向众生清净自在解脱,这样就不会有事
而且应该及时断杀吃素,行善布施,这样才能转化

4.可能诸事不顺,夫妻吵架,家庭纷争,或发生意外伤害,或罹患怪病
这种大都是因果报应的鬼神干扰,所以通常会干扰事业和家庭以及夫妻关系
也会造成种种意外伤害,或各种治不好的怪病,最后弄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种要透过忏悔和修行,才能逐渐改善

5.非人鬼神或魔,为了障碍修行人
通常也可能会合并上述各种现象来干扰修行人
不过,只要按照戒定慧老实修行,就能逐渐突破各种障碍干扰和困难
——着魔的原因和现象
魔有外魔和内魔
内魔是指心魔,外魔就是着魔或成魔的众生(执着深浅不同,魔的次第就不同)
魔其实是指错误的观念和执着
心魔就是内心有错误的观念和执着,就是贪瞋痴
外魔就是内心有错误观念和执着的众生,就是因为贪瞋痴执着过深而成魔的众生
魔扰就是外魔干扰,又或者因为自己的贪瞋痴心念而干扰自己
魔障是指自己心中错误观念对自己造成的障碍(也包含召引外魔而障碍自己)
——破除魔扰魔障(或非人鬼神干扰)很简单

二、着魔的原因
一般来说,会着魔,或有魔扰,或被附体,大概有下面几种原因

1.
修行中,因为自己负面的心态或心念或欲望而陷入魔障(心魔),因此而感召外魔
所以,修行要逐渐放下一切,才不会因为累世负面习气而感召魔扰
不修行就无法解脱,但是,修行的过程也是有凶险的,全在自己的心念是否正确

2.
因为累世恶因,尤其是杀业(因财或感情...),因为因果报应而感召报复
这种通常会被折磨的很惨,可能出现严重的业障病(癌症肿瘤或各种怪病)
或者精神病(例如:忧郁症躁郁症)而导致自杀,或被附体,或意外受伤,最后弄得家破人亡

3.
喜欢到处跑各种神庙或半夜出游,而吸引非人鬼神的亲近
这种也是一般人出现魔扰或着魔的常见原因
通常会出现幻听,或看到奇异现象,弄得魂不守舍,或甚至被附体,或病死
或变成鬼神利用的工具而成为神棍,这要看哪类鬼神而定

4.
碰巧遇到找麻烦的恶意非人鬼神,例如:租屋或旅游,
又因为自己平常没有行善积德,没有护法护持,往往就会受到干扰
如果严重,也会有刚刚讲过的情况
——着魔的原因和现象
心有贪瞋痴就会产生心魔,有心魔就容易召引外魔而形成自己与魔之间的共业干扰
所以,魔扰其实是自己召惹的,是因为自己的心魔(贪瞋痴)而召引外魔
就是自己内心犯了贪瞋痴三毒或七情六欲或恶念或邪念或贪欲而物以类聚,因此召引非人鬼神或魔
又或者因为自己累世干坏事,因为贪瞋痴杀盗淫,对不起众生,而召引报复和非人鬼神扰
——破除魔扰魔障(或非人鬼神干扰)很简单
其实大部分人着魔不是因为学佛才着魔的
1.而是因为累世业障和接触外道
2.至于学佛上的着魔,那是要修禅定阶段才会碰到,
3.又或者因为发心不正或初学无知而接触附佛外道,自己成为魔子魔孙

很多受到一些精魅鬼怪干扰,这是累世造恶,业障的关系
或接触外道,不守戒律,喜欢神通,也常会有鬼神干扰的情况

这种着鬼神精怪魔扰的情况深浅各有不同,情况很多,
在以前的帖子或回帖中,末学已经讲了很多,这边先暂且省略了

大致上都是医院检查说没病,但是身体有各种不舒服的现象和干扰
畏光怕人群神经质,精神状况很差,可能出现各种怪异疾病,
甚至被附体行为怪异...这种很复杂...

另外如果学佛了,因为贪着尘染,不守戒律,或喜好神通感应,也会引发非人附体干扰,
这在楞严经卷九-卷十,讲了50种魔境,请参考下面经文


[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 [楞严经]原文与白话

着上面这种魔扰,都是因为自己贪着境界或某些欲望,所以和非人魔鬼一拍即合
因此,这些人不会觉得自己着魔了,反而觉得自己成就了
所以开始招揽信徒,成为一派之尊


总之,修行戒定慧,一定要遵守戒律,然后要学习正确的禅定方式,这样才不会着魔——[问答]修行佛法中或修行禅定中着魔是怎么一回事?
修行如果不先守戒而先修禅定,大都走火入魔
所谓的走火并不是指练气功上的岔气,岔气只是气功影响身体的问题
虽然也很严重,如果没有经过正确处理,时间一久可能容易永久瘫痪
但是所谓的走火入魔是指心念没有达到佛家不二的状态,而
1.堕入邪道和魔道,这是自己成邪成魔
2.遭受非人鬼神干扰附体,这是被干扰

一般人修行都想走捷径或找最高深的
但是,末法时期众生根器太差,欲望杂染沉重
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想学禅定,大都入魔
——[问答]走火入魔
魔扰其实是修行的必经过程,
1.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阴暗面,如果不谨慎,就容易召引外魔干扰
2.只要修行次第逐渐增上,魔宫震动,就会有天魔想要障碍修行人
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的过程也是有一大堆天魔来干扰和障
碍——修行的必经过程:魔考魔扰魔障

三、如何应对、破除?
想要消除魔扰或魔障,其实很简单
就是先消除自己的贪瞋痴,消除自己的杂念妄想,这样就能消除干扰和障碍
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要排除妄想,就能消除一切苦厄,就这么简单
所以,不要造恶业,就不会有种种干扰和魔障,这就是很简单又复杂的因果原理

但是,为什么一般众生总是会遇到魔扰又无法排除呢?
就是因为众生贪瞋痴和七情六欲或种种负面情绪深重,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念或邪念或妄想和杂念
又加上因果报应和有冤仇的非人鬼神(或纯找麻烦的)找上门,这样就容易受到干扰,或自己召引魔扰

所以,上面知道了着魔和魔扰的原因后,要如何真正消除魔扰呢?
首先要断除恶因,这样就不会再造新的恶果,断除恶业,就能避免恶果上门
再者,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要忏悔不再犯,并沟通寻求原谅与和平解决
最后,要行善修定,广结善缘就能得到众多助缘,就能得到正向非人鬼神护法和佛菩萨的帮助
修定就是落实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透过实修禅观,以正确的观念来观照,培养正定力,这样就能断除妄念,就能破除魔扰和魔障

至于实际的观修应该如何呢?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想任何非人鬼神和魔,不要想任何俗事或亲友,心念不要堕入贪瞋痴和七情六欲
总之,就是内心要如如不动,不论看到或听到或感觉或碰触到什么,都不理不管,都不着相
放下对自己肉体的贪着,心境应该保持清净光明平等慈悲,不贪不着,融入法界光明深处,这样就超越魔力的范围

初学者可透过念佛持咒和忆想佛菩萨来保持正念
禅观者可学习禅定的方法或观照正确法义来保持正观
因为魔就是错误的观念和执着,只要我们保持正观,这样就不会有心魔,也不会受到外魔干扰
所以,只要我们放开心胸,融入浩瀚无垠的法界光明,这样自然就能破除魔扰
因为魔就是执着,是有局限的,只要您能超越,不要挂碍自己的肉体,魔就无能为力
因此,只要随时保持正念正观,这样就能消除自己的妄想习气,就不会召引外魔,就不会有魔扰

总之,道理很简单,只要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所以,破除魔扰其实很简单,不是吗?
——破除魔扰魔障(或非人鬼神干扰)很简单
应该以[四正勤]排除万难和所有妄念,尽速恢复内心的清净,更进而增上正念
然后观察自己最近是否有不如法的心念和行为,是否犯戒,尽速修正

最好,修行者平常就应该要有实修定课,而且必须加深工夫
最好定力越高越好,而且要增上对[实相义]的了解,这样就能尽快除障
所以,平日实修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一定工夫,遇到考验通常一考就倒

修行就是如此,不是开玩笑的,而且往往一进入心法观修或禅修禅定的阶段,考验就会来
其实,不同的次第或修行阶段,就有不同的考验
考验其实很多种,例如:
初学者可能考钱财的执着,能不能布施,或考荤素问题,或考信心,或考梦中能不能念佛

不过,只要逐渐实修,后来就会遇到魔扰(魔考)的问题
这和您是修净土或修禅或修密无关,这是指修行上的定和观的问题
不管是修哪个宗派都是相同的,只要进入心法次第,就会遇到定观的问题,就会遇到魔扰的问题
就算您是念佛的,只要念佛逐渐增上次第,修行逐渐触及定观的阶段,这就会遇到魔扰的问题
所以,佛陀才会教导[楞严经],告诉佛子如何观察魔障和破除魔扰
所以,佛陀在经中也明白指出,只要修三摩地(三昧,禅定),就要学楞严经咒,才能破除魔障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修行过程一定会出现魔扰问题呢?
这是因为,修行逐渐增上,一定就会由表法和表相阶段迈入禅定阶段,或进入心法次第
由表相修行逐渐进入到心法阶段,由观照自心而逐渐契入禅定,这是必经的过程
这时候,累世在第八识中细微的无明习气,就会在生活中或观照中或修行中现行
虽然粗的习气在生活中可以透过戒律来约束,但是,终究要面对更细微的习气和考验

因此,如果修行者没有这方面概念和知识,没有看过佛经中的教导,没有注意,没有觉察
就容易因为生活中种种欲望诱惑或不如意或干扰,而让自己堕入贪瞋痴妄念中,而陷入自己的心魔障碍中
如果没有尽速觉察,藉由平日老实修行的定力而恢复正观和清净
就容易由自己的心魔而召引外在的外魔,而产生更大的干扰和魔障
——修行的必经过程:魔考魔扰魔障
过程中,本来就会逐渐看到您自己潜藏的一切正面和负面的心态
这些[第八识]中的负面心态种子显露,相由心生,妄心产生妄相
就会形成身体的种种障碍和念头的种种妄念
所以就会身体不舒服,或内心产生负面的思维和念头而烦闷
这就是一般精进修行过程中的[消业现象]或[重业轻报]或[魔考]或[磨难]


所以,逐渐深入心法,我们自己就能逐渐明白一切[佛心正念]和[妄心妄念]
也能明白修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过程中的一切现象

所以知道这个原理和现象后

遇到这些事情,不论是心里的恐惧害怕,或者反应在身体上的不适
这都是习气显露的[消业现象]或[重业轻报]或[魔考]或[磨难]
这些都是自己的妄心妄念所成,都是虚妄

所以,知道这个原理后,平心静气念佛,用正念光明来转化就行了
不用感到担忧或害怕,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罢了
这不仅是心法修持的经历阶段
而且是任何修持都会经历的阶段,
因为任何修持最终都会进入心法修持
任何修持最后都将逐渐面对自己的心魔和破除一切外魔

末学文章说的很清楚,可是您看的很模糊,或者说您还没静下心来用心看
(这点末学说过很多次,大家要把文章多看几次,不要急躁,慢慢就会明白)

修行的过程都会逐渐真实面对一切善恶,美丑,光明和黑暗
当您修持光明心法的过程,您也会看到您心中的一切善恶美丑光明黑暗种种对立
开心或恐惧只是您心中的幻象

就像昨天以前的种种记忆,也仅仅是心中的记忆,是虚幻不真实的
当您活在今天,难道昨天以前吃的饭,今天能饱吗?
昨天的美味或害怕,对今天来说是真实的吗?
人活在种种的幻象中,只是人们自己不自觉


修行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破除这些幻象,

不论是昨天吃的东西,或者存在心中的记忆,不论是欢喜或恐惧,都是虚妄的
光明心法就是让我们逐渐认清这个事实,逐渐面对自己的真心佛性
真正逐渐断除一切恐惧,而逐渐成佛
——[略说]心法修持过程的现象和原理~[消业现象][重业轻报][魔考][磨难]
魔并不可怕
其实,魔只是六道众生之一,只是观念错误的一般众生,所以并不可怕
只要怀慈悲平等心,清净光明遍照,就能破除一切错误观念和障碍

问题在于众生自己担心害怕的错误习气先产生了,这样就会相由心生,堕入魔扰
修行会有问题,都在于彼此心念是否正确,读经就是用来了解知见观念是否正确,
实修者应该弄清楚这点,不要因为读经而害怕,多读才能增长智慧

所以,观念要正确,要有清净光明心,要有慈悲平等心, 排除担心害怕的习气
或者随时提醒和加强自己对众生()的慈悲平等心,发起大爱就能破除执障
这样就能避免自己的负面心念而引起干扰

破魔很简单,
魔的起源就是内心错误的观念,相由心生,因此产生魔扰.
所以端正自心就能破魔,这也是相由心生的因果,就这么简单
因为心念也是虚妄, 正心就能破除种种妄心的因果

简单说,妄心就会产生有为的妄心因果,
所以只要正心和真心就能破除魔境,
因为真心无际无量,魔无法测,魔扰就会消失,就像光明一现,黑暗即除

所以,请每天念[心经],每天进入[清净光明休息室][光明法坛],修融入光明法界的清净光明心
这用意是加强[清净光明念],避免例如:因为品读[楞严经]时期正念不足而害怕,就像有些初学者读[地藏经]也会害怕
这些都是因为[知见不正][发心不足],所以修行要按照次第增上,才不会因为担忧害怕而坏事
——初学者勿谈魔,应该多念佛想佛,多念清净光明慈悲平等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7: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23 17:1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

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善知识解说】
四众弟子就是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就是已经皈依三宝的出家和在家男众和女众, 这四众和其他善信男女, 如果受持斋戒, 希望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定力信心不足, 如果听闻药师佛名号, 临命终时, 就会有八大菩萨来接引我们去极乐世界, 所以, 药师佛不仅是我们现世生活富足的助力, 更是我们成功往生的助力, 因此, 学佛要有宽大的心胸, 乐于修学各种法门, 即是以四无量心落实法门无量誓愿学, 才不会因为心量狭小误犯谤法之罪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如果有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苾刍尼(即比丘(梵 bhiks!u)一词之女性名词,亦即比丘尼。意译除女、薰女,或沙门尼,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女子)、邬波索迦(谓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其余净信(清净之信心也)之善男子、善女人等,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详见下方注解),或经过一年、或三个月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因为此善根,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处听闻正法而还未达成者,

如果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就会有八位大菩萨,其名为:

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这八位大菩萨会乘空而来,示明其道路,即能于西方极乐世界种种杂色众宝华(至宝之妙华也)中,自然化生(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

注解:
【四众】: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FROM:【佛光大辞典】

【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参见:四大圣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苾刍尼】:梵语 bhiks!uN!i^,巴利语 bhikkhuni^。又作苾刍尼、煏刍尼、备刍尼、比呼尼。或单作尼。即比丘(梵 bhiks!u)一词之女性名词,亦即比丘尼。意译除女、薰女,或沙门尼,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女子。((参见:比丘尼)1480、“苾刍”3942)p3942FROM:【佛光大辞典】

【邬波索迦】:谓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分斋戒】:(名数)与八支斋戒同。药师经曰:“受持八分斋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学处】:梵语 s/iks!a^pada,巴利语 sikkha^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载,菩萨有七学处,即:自利、利他、真实义、力、成熟众生、自熟佛法、无上菩提。此外,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分显密而说所学之体,又译之为“学句”。(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p6216FROM:【佛光大辞典】

【宝华】:(杂名)至宝之妙华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宝华承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生】: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生】:梵语 upapa^duka,巴利语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见:四生)1680)p132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八分斋戒]及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八分斋戒](摘自圣严法师《佛学入门》
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
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凶器,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等,都是犯偷盗戒。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与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经云:“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为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五、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的事。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伎乐——即面上不涂脂粉,不将香水涂身,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观歌舞伎乐(包括电视歌舞节目),或到娱乐场所去。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八、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这八戒斋,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二、[八分斋戒]具体的行法
(1)清晨恭敬跪于佛像前,至心向诸佛菩萨(本师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发愿受持一日一夜(或几日几夜)八关斋戒
(2)八关斋戒要破除一切安逸享乐娱乐和装扮,所以,斋戒期间,不能看电视电影戏剧或听音乐,也不能化妆或使用有香料的香皂,也不能穿世俗衣服(漂亮衣服),应该穿僧服或戒服,在家居士可穿洁净的白色净衣(不可贪图衣服材质,以粗布为佳),或穿「海青」
(3)斋戒期间禁口禁语,避免一切世俗语言,也避免和家人有对话和牵扯或世俗往来
(4)斋戒期间就是在出家,所以也不能睡高床或软床,应该改用单人草席或硬木板,直接铺地上睡
(5)最好日中一食,做不到日中一食可以过午不食,饿了就正观或喝水,以便体验出家乞食的生活
(6)期间应该净心正观,随时保持正念 ,避免妄想和昏沉
(7)受戒结束后到「精进光明共修佛堂」中的『斋戒堂』静(净)思记录修行体会、分享经验,自利利他——<八关斋戒>详细规定内容,请详阅

三、关于[八分斋戒]
初学者贪着世俗感受
实修者贪着三昧觉受
这些都是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而八关斋戒就是戒除初学者感受上的贪着——有关八关斋戒的高广大床的疑问
八关斋戒(一)──关闭流转生死之门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关」是关闭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淫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用这八种管道,关闭八种罪过,得到清净的戒体,此即八关斋戒的意义。

  一般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其实持斋与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为根本,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是清净解脱,趋向涅槃的方法之一。受持八关斋戒,未来就能得到清净解脱的果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屠夫名叫广额,他以杀生为业,天天杀羊数百只,在听闻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开示后,知道自己罪业深重,将来一定会堕入恶道,于是请求舍利弗尊者,受了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广额往生以后因着受八关斋戒的功德而生到天上,最后一生天福享尽,就来人间出家修行,最后成道证果,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实不可思议。
八关斋戒(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杀

  受持五戒功德极大,而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更胜于受持五戒的功德。五戒为终身戒,但属于世间法,成就世间上的功德,而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受持,却能成就出世间的功德,最后就能达到出世的解脱果报。

  八关斋戒的第一条戒为不杀生,意指对于一切众生乃至蜎飞蠕动,无杀心、杀事,常生欢喜慈悯心,行利济事。所谓一切众生包含人、畜生、鬼神,这条戒的意义在于对于一切众生都要以慈悲、平等心去爱护、照顾。

  明白上述道理,就知道不杀生的程度也有深浅。首先要能够不杀人,这是最重要的。杀人罪也有深浅之分,若杀父母、师长、和尚、阿阇黎(教授得戒等师)、已得道证果的圣人,是最重罪,杀普通一般人的罪相较则较轻,杀鬼神乃至于畜生道又轻一点;但是不论轻重,只要是造了杀生的业,将来都必须要受恶报。明白不杀生的道理,更进一步连草木都要爱护,不忍心去伤害,这才是彻底实践「冤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
八关斋戒(三)──构成杀生罪业的因缘

  不杀生的对象是指凡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因此一切众生都不能杀害;若有人对待众生,具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四种条件,就构成杀生的罪过。

  所谓「杀因」,「因」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无论是仇杀、情杀、财杀……,总之有了置对方于死地的想法,这个就是因。产生了这个心念以后,倘若即刻反省检讨,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化解心中的恶念,就不会造作杀生的业报。但是,如果没有觉察、觉照,心中念念迁流,杀心日益坚固执着,一旦遇到会合的因缘,就会发之于身、口,或是自己动手、或叫人杀生,造下罪业。杀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心中残暴不仁,运用种种惨毒的方式致人于死,罪过就愈重,将来所受的恶报就更重。

  动诸行为让对方的生命结束,造成杀生的事实,就构成了杀业。如果对方生命尚未结束,就是造成伤害或是重伤害罪。当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四事具足,杀生的业报构成后,造业者就要受报;无论是现世或未来,当因缘和合时,恶报即会现前。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不可以杀害。
八关斋戒(四)──念念清明离苦轮

  佛法中的不杀生戒,不仅指不杀人,连动物都不能杀。且不仅佛法如此,现在的先进国家亦基于慈悲心的道理,积极推行保护动物政策,只要被发现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即是触犯法律。所以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还要积极的去护生、救生。

  起了杀生的心念,具足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就构成杀生的果报。如果是日常生活中走路或擦桌子,不小心把小虫弄死了,属于过失杀生,所受的罪业较轻,但将来还是要受报──受无心之报、受过失之报。

  以前有一个老和尚,在路上看到一块大石头,起了一念慈悲心,恐怕有人踢到了这石头,会跌跤受伤,就把石头捡起来扔到路边,没想到正好打死一只螺蛳。此即是犯了过失杀生的罪。所谓应注意而不注意,即犯过失罪。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心能够做到处处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业。
八关斋戒(五)──明因识果持守不杀

  这位老和尚因无心之过打死了一只螺蛳,发现了之后马上就为螺蛳授三皈依,并念佛号、诵往生咒,作功德回向给它。螺蛳由于受了三皈依的缘故,得到三宝加持,所以转世为人。螺蛳转世为人,而且得为男身,生来十分聪颖,之后考中了进士,当了县长,正巧老和尚所住持的道场在其管辖区内。县长听说这位老和尚的德行很高,想去供养、请法。不过当他专程前往道场时,正逢老和尚在房间用功。

  县长心想虽然没有见到老和尚,但带了这么多的银子来,还是要供养这位老和尚。于是将这一包银子挂在门板上面,就回县府了。老和尚打坐结束走出房门,稍不留意,这包银子就从门上头掉下来,刚好打到老和尚的头,于是老和尚当场就往生了。这公案就是告诉我们虽是无心之过,依然要受报,只是罪业比蓄意所为要稍微轻一点。

  所以这世间上任何事情,一点一滴,皆为因缘果报感召而来,过去因,现在果,绝非偶然。所以持守不杀生戒,一方面是基于慈悲心、护生、救生;一方面是明识因果,避免未来受恶报。
八关斋戒(六)──持不杀戒 广结善缘

  修行学佛,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就必须要广结善缘。不仅要结人缘,还要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杀生,是缺乏慈悲心的行为。因为杀生,让对方处于惊慌恐怖、承受失去生命的痛苦,就会与对方结恶缘;恶缘结多了,走到那里,处处都是障碍,不仅自己的事业、学业不易成就,要想度众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为人处世当以慈悲为本怀,时时刻刻注意,不要杀害众生的生命。

  基于慈悲心的道理,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而且更积极地来说要做到救生、护生。戒有止持、有作持。不杀生就是止,应该止的却不止,这是犯戒;应该作的不作,这也是犯戒。例如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应该要赶快设法去救他,如果见死不救,缺乏慈悲心,在大乘菩萨戒来说,也算犯戒。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做到不杀人、不杀动物,看到动物受伤害,也要去帮助它,或是放生,这些都是救生的行为。
八关斋戒(七)──不偷盗

  八关斋戒的第二条戒是不偷盗戒,戒文中规定:对于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及非他人给与者,决不妄取,不起贪心,更应常念布施及行布施事。持守不偷盗戒,消极来说是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物品,积极层面而言,不仅不拿他人的物品,进一步还要去救济、布施、行种种供养。不偷盗的范围广含所有的财物,乃至于一草一木,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贪求。

  财物可分为人的财物、鬼神的财物、畜生的财物及河里面飘流的财物,如果未经对方同意,拿取了上述任何一样物品,就犯了偷盗戒。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在自己家庭里,偷拿父母、兄弟姊妹的钱财,这也是犯戒;所以,不论是私人的、公家的财物,非经当事人同意,都不可以拿取。或者看到寺院中有人以水果供养佛菩萨,私自拿来食用,就是盗佛菩萨财物。此外,如果在住家附近,有绳子、棍子等物品,未经主人同意拿了这些东西;乃至于在河面上看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东西,占为己有这些都是犯盗戒。

  所以持守不偷盗戒要做到所有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就财物而言应如是持守不犯戒。
八关斋戒(八)──六根收摄方名持戒清净

  要将偷盗戒实践的很微细,不仅要做到不偷盗他人财物,更要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令驰散。如果没有经过当事人的许可,偷看他人的信、偷看别人的书,都是眼睛犯盗戒;同样的,考试时,偷瞄别人的答案,这也是偷看,这些都是眼睛犯盗戒。再微细来说,男众看到漂亮的女众,偷偷多看几眼,这也是犯盗戒。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容易犯盗戒。偷听即耳朵犯盗戒、鼻子偷闻香味,也犯盗戒。所以,真正持守不偷盗戒到最微细,六根不对外攀缘,这念心就不动了,达到寂灭的境界,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能够做到寂然不动,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显发。

  以前有一位比丘,在山上的池塘边打坐。出定了之后看见池塘里有很多荷花,花朵长得很鲜艳,这位比丘就开始欣赏花朵、闻花香。这时水神就现身告诉比丘:「你怎么偷看、偷闻我的花呢?」比丘觉得奇怪,就问道:「我刚才看到有人,不但是看、是闻,还把池塘里的花摘走了,你怎么都不讲一句话?而我并没有拿你的花,只是看一看,怎么说我偷看、偷闻呢?」

  水神回答:「我刚才看到您在这里打坐,一身都是光明,你现在由于偷看、偷闻我的花,身上的光明都消失了!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至于那位路人,烦恼习气重,讲也没有用,所以我就不讲了。」由此可知,不偷盗戒有粗细之分,能够持守到最微细,也能证到寂灭的境界。
八关斋戒(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乐

  弘一大师是近世的高僧,以学律持戒为人所推崇,却自认为连优婆塞所持守的五戒,都未能持守清净;这诚然是大师律己甚严的自谦之词,但却由此可看出,要将戒持守的很清净,确实不易。因为戒有粗、细之分,以偷盗戒为例,微细来说,眼睛偷看,眼睛犯盗戒;耳朵偷听,耳朵犯盗戒;一般人的心始终向外攀缘,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犯盗戒,对外攀缘生分别、起烦恼,使本具的慈悲、智慧无法彰显,就是在盗自己的功德法财。相对的,能够将戒持守的很清净,就能解脱烦恼。

  受八关斋戒,最基本能作到不盗他人财物,即是持戒。一切财物的范围包括非常广泛,一张纸、一只铅笔、一本书都是财物。甚至于打电话,公家的电话只有公事才使用,私事绝对不用,因为在公司打私人电话,假公济私,虽然电话费并不昂贵,还是属于偷盗。明白这些道理,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可以修行。能够作到不偷盗就减少很多的业障,避免了很多的烦恼。

  一切财物只要不属于自己的,见到了以后起了偷盗的心念,并运用种种方法达成目的,构成偷盗的行为,未来就必须要受报。因此,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起贪心,不作非分之取,以上是就消极面来说。就积极面而言,不仅不拿他人的物品,进一步还要去救济、布施、行种种供养,如此才能彻底转化自己悭贪的习气,凡事知足,自然心常喜乐。
八关斋戒(十)──不淫欲戒

  八关斋戒的第三条戒为不淫欲戒,戒文中提到:凡与男女,身相和合,皆名之为淫。受八关斋戒时,在家人亦当断正淫,乃至不得起淫念。

  所谓「男女身相和合」,就是男根和女根身相接触,产生性的行为,这就称为淫。不过不仅是男众与女众,现今社会中,同性之间也会产生淫欲的行为。淫欲,在佛法来看都是不清净的,是一种贪爱的烦恼;做了这些事情,心当中就会打妄想,意识就会昏沉。

  我们身体当中有三把火:淫欲之火、瞋恚之火与饥火。所谓「欲火烧身」,欲火是三把火中最厉害的,大家可以注意反照自己。男众和女众之间,只要起了一个欲爱心、贪爱心,心念一动,这一念心马上就影响生理,身体就会发烧、发热,这就是欲火的作用。这三把火一烧,心中不能作主,失去了智慧、失去了理智,就会造作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堕落、受恶报。
八关斋戒(十一)──欲爱是生死的根本

  净土宗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阿含经》中云:「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有一些些就还有一些些,只要有男女的爱着,这个念头一动,就是受轮回之因,招感未来世生死的果报,所以欲爱、色爱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果起了一念淫欲心,不知道检讨反省、停止恶念,仍继续不断地打妄想的话,这个欲火就会愈烧愈厉害,到最后没有办法停止了,就产生强暴、淫欲、乱伦等行为。所谓「色胆包天」,因为这念心被欲火所烧,会使自己失去了理智、无法自我控制。因此不仅普通凡夫要避淫欲,佛经里也讲:「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即便证到了菩萨的境界,看到男女产生这一种性的行为,都要赶快避而远之。

  欲爱是生死的根本。佛法中无论是禅、净、密、律,各个宗派都是如此提醒世人。因此,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远离淫欲。
八关斋戒(十二)──心中的三把火

  许多医学研究证明,身体与心理互相关连,心中只要一动念头,马上就影响生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火,除了欲火之外,还有瞋火与饥火。例如人在发脾气的时候,面孔一会儿青、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这就是因为瞋火一起,愤怒的情绪马上影响生理。所以,要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时时保持心平、心静、心定与慈悲;以慈悲心化除瞋心,心平气和,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不从净化心念着手,等到身体受损才靠吃药、打针予以补救、治疗,实在很难得到健康。所以要时时保持慈悲心,不起恶念;即使起了瞋心,也要能够马上检讨反省,熄灭瞋火,如此一来,心情平和,自然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第三把火是饥火,一个人肚子饿了,肚子里就好像有一把火在烧。如果没有定力,忍耐不住,加上自己经济状况不佳,为了满足心中的欲望,就会去偷、去抢,如此就造了恶业。儒家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人们享受富贵的时候,心中耽着逸乐,就容易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想到淫欲之事。在贫穷时,为了三餐心生烦恼,这时看到他人享受富贵,心起贪念,就会做出抢劫、偷盗等违法行为,来满足自己。这一切的烦恼,都是因为不知运用佛法的智慧,熄灭心中的饥火,以至于造成种种过失。
八关斋戒(十三)──持戒清净得出世解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火:瞋火、饥火与欲火。这三把火当中,欲火对我们身心的影响最大,不但是异性之间,就算同性之间有了淫欲的行为,都是犯了不淫欲戒。不但是如此,就是自己使自己产生一种性的感受,也一样是犯此罪过。

  持守不淫欲戒能保持心清净,心清净就能得解脱。如来的心就是清净的心,因为身与心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所以心清净,所感召的亦是清净的报身,具足无量的功德与智慧。佛经中提到:「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就是戒,八关斋戒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等戒,假使持戒不清净,所得到的禅定都不是正定,而是一种邪定,成不了佛,却成了魔,由此可见持守不淫欲戒的重要性。

  五戒中有不邪淫戒,而在八关斋戒中则为不淫欲戒,在受持八关斋戒的一日一夜中,即使是在家居士,亦不能有淫欲的行为,因为持守八关斋戒是为了得出世的解脱,必须持戒清净,令心保持清净,才能出离生死轮回,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佛陀真是大慈愍者,为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才制不淫欲戒。

  身、口、意不清净,造作恶业,就会堕落,人生就是黑暗与痛苦。而八关斋戒是出世的戒法,奉行受持这八条戒,能帮助我们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业障消除,本具的智慧显发,就能得到出世的解脱。
八关斋戒(十四)──不妄语戒

  八关斋戒中第四条戒为不妄语,制定大众不得说虚妄不实的话,乃至须远离口四过。看见了说是没有看见,听到了说是没有听见,或没听见说是听见了,做了说是没有做,没有做说是做了,这都是妄语。持守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诚实言,同时更进一步还要远离口业的四种过失: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为什么佛要制不妄语戒?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两种相好就是广长舌相、梵音声相,因为过去生生世世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妄言,才能得到广长舌、梵音声的果报。如果平时打妄语,或说了出家众、在家众等的过失,乃至于产生其他口业的过失,将来舌头就会很短,短到连话都讲不出来的恶报;造了恶业,就会产生诸如盲聋瘖哑的果报,所以为人处世,应当谨慎言行,切莫逞一时之快,造作来世恶报的苦果。
八关斋戒(十五)──不妄语的殊胜功德

  如果有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头一伸就可以到鼻尖上,相反地,如果舌头没这么长,代表前世口业不清净。佛从来不妄语,所以佛的舌广而长,能覆面至发际,称为广长舌相。此外,佛有梵音声,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说法虽然只讲一种语言,但世间上任何国度的人们,乃至于畜生及有情众生都能听得懂,不仅如此,而且一听到佛陀的法音,身心热恼尽消、清凉无比,当下即能契入佛法义理,可知佛说法的音声中,蕴含殊胜的智慧与功德力。

  此外,佛的音声没有远近,无远弗届。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要证明佛的音声究竟能传播到多远,运用神通力,飞了几十个国家,仍然听得到空中有佛陀说法的声音,这就是「梵音声」不可思议的功德。生生世世口业清净,才能成就广长舌相及梵音声的殊胜功德。
八关斋戒(十六)──大妄语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造了口四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将来招感的果报轻者如表达能力不佳,说话词不达意,或经常被人诽谤、欺骗,严重者甚至成为哑巴,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不欺骗他人,更进一步还要不犯口四过。

  妄语中造业最重的就是大妄语。没有开悟说自己已开悟,没有成道说自己已成道,没有得到禅定说是得到禅定了,这些都是大妄语。现今社会上,有些人说自己是罗汉、菩萨乃至于如来佛转世,或是假称自己有种种神通,藉此求取名闻利养,这些都是犯了大妄语罪。《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尊者:「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凡犯大妄语罪的人,因为以邪见诳惑世人,往生后将堕入三涂恶道或无间地狱,受甚苦之恶报。
八关斋戒(十七)──何谓方便妄语

  妄语中有一种方便妄语,这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方便权巧说妄语,非本着图己名利的恶心,所以不算犯戒。过去,有一只兔子因为被猎人追捕,逃命中,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就钻到老和尚的长衫下摆里。猎人追到,问老和尚是否有发现一只兔子?老和尚为了保护兔子的性命,就回答:「兔子已往前面跑走了」。虽然老和尚说了妄语,却是基于大慈悲心,为救护众生而说,并不犯过失。

  以前有位法师出外行脚,看到山谷里放出一道红光,这位法师一看便知道山谷里有修行人,于是就走进山谷里,结果发现一位老太太。法师问这位老太太修持什么法门?这位老太太说道:「我念六字大明咒。」法师心想:「原来是这位老太太精勤持咒,产生定力,所以才会放光。」便再问:「您这六字大明咒是怎么念的?」老太太回答:「俺嘛呢叭咪『牛』。」法师一听就说:「老菩萨,您念错了。应该是俺嘛呢叭咪『吽』才对。」老太太听了一惊,心想这二十年的修行都白费了。这位法师讲完就走了,到了山头再回头一看发现山谷中充满黑气,知道是老太太心中起了烦恼、忧愁,于是赶快返回说道:「刚才我说俺嘛呢叭咪『吽』是考验您对法门有没有信心?其实俺嘛呢叭咪『牛』才是对的。」老太太一听非常高兴,又开始念俺嘛呢叭咪「牛」。这位法师离开后,回头一看,山谷里面又放出红光了。

  因为老太太对这个法门又起了信心,念到相应,产生定力,所以才又放红光。如果这个法师不用方便妄语,可能这位老太太就退失道行、退失菩提心了。不过,开方便也要有智慧,为了利益众生不得已而说,才不至于因滥开方便导致种种过患。
八关斋戒(十八)──远离口四过

  持守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不欺骗他人,更进一步还要不犯口四过。口四过是指: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恶口」就是说不好听的话,有的人经常习惯口出恶语秽言,且不只是骂人,若遇天气不好,连续好几天刮风、下雨,顺口骂风、骂雨,或是生活中,走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马上骂东骂西,这都是恶口。恶口者,此生命尽之后,将堕入三涂恶道,或堕地狱,割舌令自啖食;或堕饿鬼道,口中蛆脓流出;或堕畜生道,食啖粪秽,人闻其声,都心生嫌恶。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臭唇缺,且常遭他人诽谤。

  「两舌」是指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常拨弄是非者,未来将招感聋哑、子女不听话、眷属时常争斗等果报。其次,凡是会令人增长淫念的言辞,或戏论、取笑他人等散乱无益之语,皆是「绮语」。现世所说不为人信,口齿不清、遭人戏弄轻贱,即是过去绮语所感的果报。犯了恶口、两舌、绮语等过失,口业就不清净,所以持守不妄语戒除了不欺骗他人,还要作到远离口四过。

  佛除了有梵音声、广长舌相,还有上味相。一般人口业不清净,所以饮食还要以种种酱料调味。佛陀在因地中修行时即不犯口四过,因此不论是什么食物,进到口中皆为上妙美味。佛能够具足种种功德,都是过去世积极修善因而得来的。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因此,修行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作起,检讨反省自己是否有犯口四过?如果有,马上就加以改进,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口业就会愈来愈诚正、清净,如此才能成就佛的种种功德,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八关斋戒(十九)──不饮酒戒

  八关斋戒中第五条戒为不饮酒戒,在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内,除了要作到不饮酒,更进一步还要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亦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

  不饮酒戒,是禁戒不得饮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饮了能醉人之酒。如高梁酒、米酒、葡萄酒等,无论是五谷杂粮或花果造的酒,皆含有酒精,受此戒者都不能饮用。不但是不饮酒,连想都不要想,因为法从心生,心当中一想就产生了一个恶因,就是一个境界现前。此外,亦不劝人饮酒,甚至连卖酒、喝酒的场所都不要去,一方面防止引发饮酒习气,此外也避免他人对自己产生怀疑,能够作到这些,就是彻底将这一条戒持守清净了。

  《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劝人饮酒,或为他人斟酒,会得五百世无手的果报;堕入畜生道即是无手,即便身而为人,也是六根不健全。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要想求得未来的善果,现在就要不种恶因。

  不饮酒就是不种恶因,因为酒喝多了,会带来许多坏处。如酒能伤身,喝多了酒,会对身体产生种种不良的影响,所以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杀一样。因此不论从自利或利他的角度而言,都应当戒酒。
八关斋戒(二十)──饮酒的过失

  饮酒的坏处很多,酒除了会伤身以外,还会乱性、坏事。饮酒会令人神智糊涂,所以酒后开车会出车祸,另外,神智不清、丧失判断力的情况下,往往会作出许多错误的决定,等到清醒之后,再后悔也已来不及了。

  酒能乱性,饮酒之后迷失了本性,心当中就会产生性的欲望,因为丧失理智的缘故,可能就会出现性侵害乃至乱伦等行为。以前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出外远行回到家中,刚好家人都外出了,由于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壶酒,以为里面装的是开水,便一口饮尽。酒兴发作后,正巧邻人的鸡跑进家中,这位居士就将鸡杀了作为下酒菜。酩酊大醉之际,邻人的妻子来找鸡,便强迫与之产生性行为。邻人发现之后,告到官府,这位居士还不承认。这位居士因犯了不饮酒戒,其余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罪通通犯了,由此可知饮酒的过失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的确有其甚深涵义。
八关斋戒(二十一)──不饮酒戒的制戒缘起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间,并未制戒,只说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证果。但后来人心恶念渐多,根机渐钝,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随犯随制,目的是让弟子依止戒律的规范而断恶修善。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制戒缘起,不饮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时代,某处村庄里有一条毒龙,这条毒龙性极暴恶,时常危害庄稼及当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尊者听说了这件事,就运用神通降伏这条毒龙。因此村民对他极为敬重,纷纷请他到家中接受供养。一天,有一位信徒供养他饭菜及酒,这时,因佛陀尚未制不饮酒戒,所以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养,结束应供之后即离开居士家。快要到达精舍时,酒性大发,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觉,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来,小虫、蟾蜍闻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脸,吃这些呕吐物。

  这时,释迦牟尼佛带领了很多弟子由此经过,恰好看到这个情形,就告诉大众,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龙,而酒醉了之后,不但不能降龙,连蟾蜍都降伏不了。因为这位尊者的示现,让大众明白饮酒有无量过失,所以佛陀制定不饮酒戒。由此可知,戒实非束缚,而是佛陀为避免众生造恶业之慈悲护念。
八关斋戒(二十二)──戒除饮酒 智慧清明

  饮酒有无量过失。中国古代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贪杯中酒的缘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历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为沉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说「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正因酒对我们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

  不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圣先师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饮酒,无论是对自己的事业与道业、以及对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有的人会说,饮酒过度才会造成过失,那只要节制饮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实,人有贪心,初初开始先喝半杯,习惯了之后成了一杯,几杯下来不知不觉就喝了一瓶,到最后上瘾了就成了酒鬼。过去大陆有一位喜欢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马上就抽烟,当时在大陆是抽旱烟,老先生点燃烟草之后,用嘴一吹,因为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烧死。关于饮酒伤身乃至于致命的公案还有很多,都在告诫我们不饮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饮酒戒,不仅要作到滴酒不沾,还要更进一步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及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渐渐将饮酒的习气断除,才能完全不犯恶因,未来即不会招感苦果。
八关斋戒(二十三)──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

  第六条戒是「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环、项炼及华丽的衣服,亦不可赌博。古时印度人喜欢将香花贯串起来,戴在头上或身体上作装饰,此即是鬘。香花鬘为妆饰品的代表,「不着香花鬘」,包括不得戴耳环、项炼、手镯、戒指等妆饰品。

  「不香油涂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产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产品,喜欢使用的人认为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闻到这香味就会打喷涕,或认为这味道难闻,所以味道好不好闻是因人心的执着不同而定;又如人们认为粪便是臭,厕所里的蛆虫却认为粪便是香,香与臭其实都是虚妄的。所以仔细去思维便会发现,使用这些物品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还浪费钱财。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脂粉、香水、耳环、华丽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多华丽的衣服、珠宝、项炼,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连走路都要提心吊胆,时时担心自己数十万元的衣服,会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烟烧坏。假使恶人看到自己拥有这些,起了贪心,可能连性命都会因此丧失,体悟到这些道理,就能明了如果没有这些妆饰品及华丽的衣服,心中无所牵挂,实在是很自在。
八关斋戒(二十四)──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戏,作种种娱乐性的活动。「不往观听」,不但自己不作,连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因为这些尘境会使心意识散乱颠倒,失去正念。这些声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暂时的满足,等到刺激一过,心当中依旧空虚、烦恼。这些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追求攀缘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尘就是尘劳,尘就是一种刺激、一种尘境。譬如说我们看外面的东西,起初认为好看,但看久了眼睛会疲劳,接着会打瞌睡,这是因为尘劳刺激眼根,使眼睛渐渐中毒,对生理、心理产生许多副作用;六根染着尘境时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产生病症,才去就医,其实这些病源来自平时贪着外境,不断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后就是生病的果报。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实在是如此的。
八关斋戒(二十五)──远离声色 心得解脱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就现代来讲,不仅是不要去听、去看歌舞表演,连电视、电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这念心清净,真正达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这一日一夜期间要住在道场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电视机,亲人在观看,自己不能不听、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会看到、耳朵也会听到,虽然只是短暂的时间,无形当中持戒就不清净了。

  所以持戒有粗细之分,粗就是不看、不听,不过虽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听,不小心听到或看到了,心当中还是会蠢蠢欲动,这就是六根攀缘所造成的习气。所以持守八关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实践,戒掉粗的习气,然后再慢慢将细微的习气除掉,由浅入深,最后就能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八关斋戒(二十六)──不坐卧高广大床

  第七条戒为「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高广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卧。佛法是先断外缘,譬如大众到道场中打禅七,看到禅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里看到舒适柔软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谓「心随境转」,一般人会随外面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净,我们的心就会产生清净的念头;若身处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环境中,我们的心就会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为保持心念的清净,最好远离种种思念恶法的因缘。

  高广大床的「高」是指高度,从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过如来八指就算高。如来指释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长,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广就是一个人睡觉翻身不会掉到床下的宽度,约一公尺半左右。超过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广。道场中大众睡在通铺,虽然高超过一尺六寸、宽超过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广,因为每个人所睡的空间还等于是一个单人床。

  以上是以尺码论高广,还有以质料论高广,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广大床。坐卧高广大床不但易使人产生淫念,而且会产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所以不要坐卧高广大床。
八关斋戒(二十七)──坐卧高广床座的过患

  在未证到佛果之前,心当中仍有习气存在,易受外境影响,产生种种心念。如坐卧高广床座易引发人们的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恶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佛陀制戒佛弟子们不可坐卧高广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十一岁即出家,出家之后非常精进用功,精通三藏,十三岁就升座说法,唐僖宗还拜他为国师,当时的诗人李商隐非常敬重悟达国师,曾作一首诗赞叹:「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之年祇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沙弥是指出了家受沙弥十戒,但还没受三坛大戒的出家众,所以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没有受过大戒的出家众都称为沙弥。悟达国师在还没受大戒时就升座说法,当时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闻名前来听讲的多达上万人,所以说是「沙弥说法沙门听」。「似师之年祇携瓶」,一般像悟达国师这个年纪的出家众,只是帮师父端茶递水,可是悟达国师却能登台说法给这么多人听,所谓道无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灵;这念心性人人本具,对道有所体悟,非关年龄的大小。
八关斋戒(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为表达对悟达国师的崇敬,唐懿宗特别送他一个沉香座,这个沉香座不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达国师看到连皇帝都来听经,又赠与名贵的沉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盖上,形成一个人面疮,人面疮的眉目口齿具备,还会吞咬食物,令国师痛苦不堪,遍请国内名医诊治,都束手无策。悟达国师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顾过一位病僧,僧人痊癒后感谢悟达国师的照顾,临行之际特别叮咛:「以后如果您碰到磨难,或者有生命的危险,那时就到四川九陇山来找我,那地方有两棵大松树作为标志,只要敲敲松树,我就会出现了。」

  想起过去那位病僧临别的叮嘱,悟达国师便前往四川的九陇山拜访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带悟达国师到岩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来治疗人面疮,当悟达国师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疮时,人面疮忽然出声说:「慢一点!今日迦诺迦尊者赐你『三昧水』洗涤,使我得到解脱,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找你,不过我要把这当中的因果说清楚,让你了解。」
八关斋戒(二十九)──从起心动念处修行

  悟达国师膝盖上的人面疮说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汉朝的时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错,当时我主张削除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国之乱。为了抚平诸侯的愤怒,你建议将我腰斩以平息诸乱。由于你的一句话,使我无辜冤死,从此以后我生生世世都想要报这个仇恨。然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守戒严谨,因为戒德所以举身光明,使我无法靠近。现在因为唐懿宗所赠的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贪心与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机附在你的膝盖报仇雪恨。不过你有很大的福报,供养了迦诺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调解宿世冤仇,我才愿意与你了结这段恩怨。」悟达国师听了,心中不觉凛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诚的心掬起三昧法水清洗膝盖,人面疮随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修。悟达国师十世持戒精严,只因高广床座生起一念贪心,便损福招报,一般人想做到不随外境起心动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不用这么好的物品,就不会起贪心、慢心。持戒是帮助我们先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做到事上远离之后再从心上远离,事上、心上都能远离,就能得解脱。
八关斋戒(三十)──不非时食

  第八条戒为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毘罗三昧经》提到:「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修行学佛,要向佛学习,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言为己言,以佛行为己行,如此实践,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为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为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经上讲,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时节因缘。为了断除六道轮回的因,所以要养成过午不食的习惯。

  修行学佛,先从事上开始养成佛的习惯,渐渐使心得到宁静与安定透过检讨反省,化除所有的烦恼,体悟到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持守「不非时食戒」,习佛所行,先从事上开始练习,事上、理上皆精进,渐渐便能趣入佛道。
八关斋戒(三十一)──不非时食的制戒缘起

   佛陀时代,原本僧众晚上也可以出去托钵。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钵,走着走着来到一位居士家,发现这户人家门关起来了,想去敲门却又担心打扰了居士,就在门外等到有人出来,才上前去化缘。身材高大且皮肤黝黑的迦留陀夷,见到女主人出来后即走上前去,此时刚好天空出现一阵闪电,在视线不明的情况下,这位妇人一看见迦留陀夷尊者以为是个鬼,当场就吓昏了,腹中的胎儿也因此流产。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就召集所有的僧众开会。佛陀告诉弟子们,出家众为了吃一餐饭,打扰居士,惹了这些祸患,所以佛就藉这个因缘讲过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时代,僧众的修行方式是专门听经闻法及静坐,佛即规定吃多了不好,因为吃多了,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沉;不过不吃也不行,不吃没有精神,也容易昏沉。吃多了除了昏沉以外,还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有胀气、排放臭气之虞。

  佛告诉弟子们,打坐的时候,最好只吃八分饱,不要吃太多,如此静坐时就没有昏沉、少妄想,较易与清净心相应。其次,持午又可以断六道因,所以过午不食有种种的利益。
八关斋戒(三十二)──持午的开缘条件

   持不非时食戒有种种的利益。然而有些人体弱多病,为了持这一条戒,身体不健康,没有精神,无法用功,此时就必须开方便,多餐少食。开缘的方法就是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晚上吃东西就好比是吃药,为了要继续用功修行而吃,不是为了满足贪欲而用。

  我们身上有无量的细胞,吃东西是为了提供营养给细胞。众生皆有我执,迷执色身为「我」,于是把细胞当作自己。佛经里提到:我们身上有八万四千户虫,由细胞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是如此的,人类身体里也有许多寄生虫,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因为这些细胞、寄生虫需要吃,所以自己才会饿、想吃。

  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因缘和合即有,因缘不具足即坏灭,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是空性。能够如实了知身体本是空性,破除我执的人,就能够经常入空定,在入定当中,身心清净,即使不吃也一样能健康;可是一旦出定,这些细胞就又要吃了。在人世假借身体来修行,为了调身,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太多;既不能太饿,也不能太饱。因为身体虚弱多病,所以开方便晚上用餐,就称之为「药石」。吃东西要适可而止,这就是从事上来远离不清净的因。
八关斋戒(三十三)──无住生心即是道

   不非食时戒从理上来讲,有其更进一步的意义。禅宗祖师说:「终日着衣,未尝挂一缕丝;终日吃饭,未尝咬一粒米」,一般人觉得很难理解,其实悟通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佛法处处都是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那个好吃、不好吃;知道好吃但不贪心,知道不好吃也不嫌弃。明白吃东西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是在调身;保持能知的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着,不起憎爱取舍。能够做到这些,吃了就如同没有吃一样。

  更进一步,知道一切诸法缘起、一切诸法皆空性,当下这念无憎爱、不落两边的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心就是定慧等持的这念心,这就是菩提心、就是道。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帮助我们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这念无住心、菩提心。
八关斋戒(三十四)──恒顺众生圆融持戒

   佛法告诉我们面对种种境界心要清楚明白,看到好的,不生贪爱;看到不好的,也不嫌弃。例如有些人经常不断地在添购新衣,贪着穿着,不仅是浪费,心念常在贪爱取舍中,也是一种染缘;不在物质中起贪着,心才能有定、有慧。

  虽不贪着穿衣,但也不能因此不穿,庄严的衣服还是可以穿,知道是好的,不起贪爱就好了。如观世音菩萨戴花冠,穿白袍,身披缨络,为了度化众生如此示现,看到菩萨这般庄严,大众马上能生起恭敬心、欢喜心,愿意薰修佛法。以这样的心念来穿衣,又与一般人爱好华丽的贪爱有别。

  受持八关斋戒,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帮助我们契入这一念清净的无住心。回到社会上,就要学观世音菩萨,菩萨有三十二应身,或穿戴华丽、或衣着朴实,随顺时节因缘,运用不同的方便度化众生。若要去度喜欢庄严富贵的人,就可以穿得华丽。若要度喜欢朴实的人,就可以穿一般的衣服。

  如果因为听了八关斋戒,对戒文产生执着,不知融通,就容易出问题。例如女众受了「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之后,回到家里,既不梳头也不打扮,家人看了心里不欢喜,可能就衍生出家庭问题。如果是男众,头发也不梳理,胡子也不刮,邋里邋遢,连基本的整齐都做不到,不仅是错误的持戒观念,别人看了也不敢亲近。所以,在道场中受八关斋戒,就是藉由事上的持戒,从事到理,回归这念清净心。回到社会上,就要恒顺众生,受持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八关斋戒(三十五)──随遇而安 身心自在

   佛陀制不非时食戒,目的就是要减少我们的贪心。人一接触外在尘境就容易起贪着,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心中执着分别,在财、色、名、食、睡中,计较、贪爱,就易堕落、招罪过。

  佛法有事、有理。有些人执于事相,却疏于心上用功;或执于理,却不愿于事上的实践,这些都偏到一边去了。大乘菩萨事理圆融,心恒在定慧,对境不生贪爱分别,因此能随遇而安;以穿衣而言,穿好的也不执着,穿坏的也不烦恼,心中能够定慧等持,不起分别执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则处处都是道场。这念心清楚明白,又能顺应因缘行菩萨道,就是有事有理,将这样的体悟落实在生活中,穿衣吃饭都是佛法。

  禅宗祖师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因为在挑柴运米的时候,这念作主的心始终存在,保持定力与智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知道好坏,没有取舍憎爱,在这念心上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时间、空间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法的真义。
八关斋戒(三十六)──事理并重 进趣佛道

   佛法有事有理,理亦有深浅之分。有人是由理体悟到事;有人是从事体悟到理,无论如何,事和理皆是一体,不可偏废。明白这些道理,可以检讨反省,吃东西是不是还有贪爱?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是不是心当中会有烦恼?一般人贪爱的心未除,面对种种境界都会有分别取舍的烦恼,只不过深、浅有别而已。

  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贪、瞋、痴的念头,就感未来的生死。要想做到完全不起心、不动念,就先要持戒清净,藉由事上的远离,帮助自己的心能契入无住之理。所以佛制戒有其精神及缘起,并不是先把一条一条的戒制好,硬性规定大家去遵守,而是遇到适当的因缘,弟子们真正认知到戒法的重要性后方才制戒,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体弱而开缘用药石,晚上进食之前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如此午后吃东西就没有罪过,就是清净的。但是仍要注意不可以起贪心,这是不非时食戒的根本精神。
八关斋戒(三十七)──时间的感受,因心而生

   不非时食戒的时间是以人间为准。虽然同样身处在这个空间,每一个众生所感受的时间长短都不同。人道的众生烦恼太多,分别、执着、苦恼,正所谓度日如年;而在天上便觉得时间过的快,如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在天上一天,人间已过五十年。

  例如我们坐在禅堂里面听经、打坐,每一个人所感受的心境不一样,所感受的时间观念也会不同。如果打坐打得很好的人,感到身心安详,一个钟头很快就过去了;相反的,初学打坐的人,坐在禅堂里,双腿又酸又麻又痛,真是时间难熬。同样在一个空间中,因为心境的不同,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又好比学生在学校里面上课,专注听课的学生,听到连被蚊虫叮一下都不知道,下课铃一响,会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相反的,学生觉得老师课上得不好,自己也听不懂,东张西望之余,还不断看手表,想着怎么还不下课?愈看愈觉得时间过得愈长。所以对时间的感受是从心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我们这念心的作用,由此可知,心是很重要的!

  佛经中提到:「法从心生」。悟到这个道理,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没有生灭,不动、无住、了了分明,就是最高的戒体。没有达到这个体,就要先从事相做起,实践每一条戒,才能帮助自己真正契入这一念清净心、不动心。
八关斋戒(三十八)──不非时食戒,以人道为根本

   每一个众生对时间的感受皆不同,不仅天上和人间有所差别,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人和畜生对时间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例如,人类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很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同样是一天,对小昆虫来说,它会感觉是好几年。所以众生无量,世界无量,确实是如此。

  佛法提到人体有八万四千户虫,一般人觉得这个身体是自己的,但身体里面的虫并不这么认为,人体对它们而言是依住的地方,是它的世界;我们认为它是寄生虫,很讨厌它,但虫子会认为我们是在妨碍它。慢慢去观察,就会发现同样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众生对于时间、空间的感受都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曾到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看到佛陀到天上,即恭敬地请问:「释尊,您到天上来,这是我们的大福报。我们想以饮食供养您,不过天上和人间的时间不一样,我们要用哪一道的时间为标准呢?」释迦牟尼佛回答:「用人间的时间来供养。」因为佛住在人间,所以是以人为根本,否则如果用天上的时间,那和人间的时间就相差很远了。如忉利天这一层天的天寿是一千岁,天上一日一夜就等于人间一百年,如果要以天上的时间来供养佛,每天供养一次就是人间一百年供养一次,一般人活不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不非时食戒是以人的时间为根本。
——八关斋戒(惟觉法师)

四、受持[八分斋戒]的功德利益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非常大,一共有12条,都是佛经上所说的。这里只扼要的介绍一下。
第一,脱病离苦。《药师经》上说如果要想解除疾病苦,就应该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疾病逐减。
第二,消除业障。我们要想忏悔,必然要受持八关斋戒。《优婆塞戒经》上说得很清楚,能够受持八斋戒,除了犯有五逆罪以外,其它的业障都可以消除。
第三,免除横事。我们要想求得平安,免除各种飞来横事,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四天王经》上说:有人受持八关斋戒,这个地方恶魅远离、必定平安。所以我们只要在六斋日里头精进地持斋守戒,那必然福慧增长,灾难远离。
第四,远离恶趣。如果我们害怕今生去后堕三恶道,那么,我们就应该认真受持八关斋戒。《十善业经》上说得很清楚,能受持八关斋戒的人第一不落地府,第二不落三恶道。阿修罗是可善可恶,也可以划归恶道。
第五,福报优厚。如果有人担心今后世道混乱,会遭到饥苦,那么应当受持八关斋戒。《佛说护戒经》上说:一个人能够认真地受持八关斋戒,他可以得到六十万世不愁吃、穿果报。
第六,成就迅速。如果年纪大了,身体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了,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很殊胜的果报,必须受持八关斋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的方法只要求你一日一夜,时间短,功德大。佛经上举了个例,有一位优陀羡王的夫人,病已垂危,临终前一天要求受八关斋戒,逝去就生到天上。
第七,来世尊贵。如果要想求得来世投生到富贵人家去,那必须受持八关斋戒。《佛说普达王经》上举了这样一个例:有个国王的随从,他曾经跟随国王受持八关斋戒,这个人逝去后,下世就转身为王子。
第八,得生天上。要想求生到天上去享福报,也要受持八关斋戒。佛经上举了一个例,有一位天女,她的相貌非常庄严,人家问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好的果报,她说就是因为受持八关斋戒。
第九,往生助缘。要想求生净土的人,必须受持八关斋戒。佛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关斋戒,就凭这种功德拿来回向求生净土,能够得到中品中生。
第十,临终欢乐。如果我们虽然在念佛,但我们的功夫没有达到一心不乱,耽心临终时没有把握往生,也应该受持八关斋戒。《药师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就凭这个善因,到了临命终时,就会有八位大菩萨接引他往生净土。
第十一,得相好身。《长爪梵志请问经》上说:有一位婆罗门问佛陀,您作什么功德才得这么好的相?佛说受持八关斋戒,就会得这种果报。
第十二,成佛道缘。《阿含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促使我们获漏尽通,入于涅槃城。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我们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说是成佛道的重要胜因。——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

五、要修[五戒十善]
在基础精进实修的修行阶段
五戒十善是根本,这一定要尽快圆满,才能免去修行过程中干扰和障碍

所以一定要
[断杀][吃素](尽量晚上不外出,以免不小心撞伤或踏死众生,也避免邪恶非人鬼神干扰)
[戒盗](除了偷盗,请注意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戒酒](1.断除贪着,2.以免丧失自制力而犯错酿灾,或引发非人鬼神干扰)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远离外道和恶友](才能断除世俗[贪][嗔][痴],才能断除[邪见]和非人鬼神干扰)
避免引起夫妻正淫以外的一切行为
——[必修]五戒十善

六、为何要持戒?
戒:戒律+[老实做功课]都算,戒就是规范,老实做功课就会因戒得定——[略说实修要点]戒定慧三学的实际修持需要平衡发展
[戒]就是避免接触各种让我们起贪瞋痴的因缘,这样就能避免造恶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定力和智慧,所以先要戒除各种犯恶的机会
——[闭关实修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戒律是让有心修行解脱的佛弟子逐渐增上修行的方法
不是让一般人或佛弟子以为没有受持戒律就可以胡作非为的借口
持戒可以让自己有持戒的力量,佛菩萨的加持,护法鬼神的护持,帮助自己修行成就——不受戒,或还未受戒,不代表可以任意妄为,不代表没有因果

所以,对于戒律我们应当持有正确的心念
有人怕持戒,是因为怕犯戒后受到惩罚

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也是懦弱的心态和表现,是一种黑暗负面思维

其实,戒律就像我们的师长父母,就像善知识,可以砥砺我们保护我们

有师长父母和善知识(戒律)的教导可以避免走错路,
有父母师长(戒律)照顾的小孩是个宝,没有师长父母(戒律)教导才可怜呢

虽然我们犯错的时候,会受到师长父母善知识(戒律)的责备或惩罚

但是只要我们诚心向师长父母善知识(佛菩萨)悔过,真心诚意的忏悔

师长父母善知识(佛菩萨)还是会可怜我们原谅我们的,(佛法有很多忏罪法门)

因此,修行不要惧怕戒律,不要怕持戒,

怕持戒这正是愚痴的观念,修行正是要转变错误的观念,

要明白知道~戒是我们的善友,戒是我们的父母师长,

这样修行就会增上,不会变成懦弱不前的人——不要怕持戒~戒是我们的善友,戒是我们的父母师长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7:0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23 17:0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

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

或生刹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善知识解说】
或因为因缘不同, 转生于各处, 但都能够富足聪慧, 不受女人身, 这都是药师佛的佛力功德

[末学解说]

或者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于天上,而其原本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也未穷尽,不会更生于其他恶趣(与恶道同义)中。

天上寿尽后,还会生于人间,或者为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州。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统摄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威德自在,安立(安置建立之义)无量百千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于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道;

或生于刹帝利(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居士(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大家,有很多财宝,仓库充盈满溢,外形相貌端正庄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

如果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能够至心受持,则于命终后不再受女身。

注解: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趣】:与恶道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州。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参考转轮王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立】:(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帝利】:梵语 ks!atriya。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参见:四姓)1705)
FROM:【佛光大辞典】

【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FROM:【佛光大辞典】

【力士】:   《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末罗,梵语malla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长阿含经·游行品》卷二:“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后泛指力气大的人。如冰心《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文贤)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一、为什么女子业障会重于男子呢?
一般来说,女人会比男人更执着,业障会重一些
或许有人不服气
不过, 这本来就是业障的相貌,是因果的相貌

举例来说
同样是蚂蚁,也有不同种类,有的比较凶,有的温驯
同样是猪, 野猪和一般畜养的猪也不同
就算是猫或狗, 也有好命不好命的差别,能被当宠物的,可能福报会好很多
众生都是如此, 人也是如此
这些都是因果相貌,是业障显现的相貌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 就会知道,
人的一生,女人要烦恼的事情,一般会比男人多

例如: 从身上来说
头发要护发美发,发型设计,连吹干头发都比男人麻烦
眉毛,要画眉或纹眉
睫毛,现在有各种假睫毛
还有穿耳洞,戴各种耳环
指甲,现在有各式各样的美化指甲
或除毛美白护肤,或各种美容瘦身,各种化妆品
各种鞋款,各种包包,各式各样的女人用品
........,
这些实在太多太多了,讲不完,自己去美妆店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产品

女人一生花在这些事情上面的时间和金钱,会比男人多很多
业障和执着当然也会更深

不仅这些, 从自身安全和感情, 再到家庭丈夫子女和工作, 甚至一生
女人可能负担更多,受到更多歧视,也面临更多麻烦和困扰,也更执着放不下

相较下, 男人大都能自己做主,只要自己不找麻烦
男人的一生会比女人更自在一些,更多自由和宽容,更少麻烦和负担
——[略谈]男女

二、为何生为男人比较有福报呢?
这在佛经也有许多探讨
例如,[名誉][对待][富裕][学识][智慧][健康][体能][情执][脾气]...的差别,
以及被社会所看待的[社会回馈][社会观感][社会价值][社会期望]...
或者在社会犯罪上,被歹徒所伤害的案件上,可看出女人是比较弱势的
又全球民主富裕国家中女人当上总统的有多少呢...
更不用说,社会上或家庭中,那些暗地里被伤害的女性了
所以总观来说,娑婆世界男人比女人有福报,这是众生共业的结果
福报和恶报只是因果产生的产物,
现在享福者又因为现在造恶,所以以后尝受苦报恶报,就是这样轮回不已
智慧才能超越脱离这些苦难

这些现象是众生自己造成的,
佛只是阐述娑婆世界的因果业报的共业现象,并不是佛对男女有差别心
这些差别业报是众生自己心性善恶差别所造成的共业结果,造成男女业报的不同
佛只是在佛法的方便法上,劝导大家要修善断恶,这样就能避免受苦
佛在佛法究竟上,教导众生世俗一切都是虚妄,教导众生要知道众生皆有圆满平等无差的佛性,皆能恢复佛性而成佛
——[简单说明]佛法对于男女业报的看法

三、女性的84个缺点([转贴]大爱道比丘尼经与女性的84个缺点
记得我第一次读《大爱道比丘尼经》中女人八十四态的时候,深深佩服佛陀的智慧,惊讶于佛陀能将女人的丑态如此细致的一一指出,其犀利程度,让我为之心服口服。边看边心虚的笑,像小偷被人当面抓住一样,无处可藏。而古今很多修行的女众,也将这八十四态视为珍宝。要知道,这看似平常的八十四态,足以障道,这不是不平等,批判女人,看不起女人而小题大做,而实在是佛陀对我们的一片苦心。正因为慈悲才不能姑息养奸而纵容啊。若女人真心修行,就应该虚心接受八十四态,认真改之。如能铲除,必定成就。

身为女众的我,痛恨自己的儿女情长,女人知见。想改变却每每不能奏效。自从得遇《大爱道比丘尼经》,方开始知道着手之处。不敢独享,呈献与此,盼天下女人都能用心读之,下定决心铲除障道之源。也望男人对女人丑态伎俩有所了解,早日出离,永脱缠缚。

因考虑到通俗易解,特奉上八十四态的白话解释。如想通读原文,请仔细阅读《大爱道比丘尼经》。
八十四态白话简释


(摘录参考《大爱道比丘尼经》)

  1、女人喜画眉眼,来妆饰自己。
  2、女人喜梳头,拨弄额前的头发。
  3、女人喜敷抹胭脂,来迷惑丈夫。
  4、女人喜学少妇作态,眯着眼看人。
  5、女人喜擦口红。
  6、女人喜戴耳环。
  7、女人喜著项链、金珠、耳环、手环等一切挂饰之物。(喜欢穿金戴玉)
  8、女人喜欢穿一切华丽美好的衣物。
  9、女人喜欢穿布袜、丝袜等,以显现身材的曲线。
  10、女人喜走路晃动两手臂,故做姿态,以引人注意。

  11、女人喜斜着眼睛来窥视人。(或偷窥,或增加妩媚)
  12、女人喜窥视他人的隐私。
  13、女人想看男子,不好意思让他知道,现出娇羞的样子,故又却缩。
  14、女人偷瞄男子,待男子去后,远远的背后看他是丑还是俊。
  15、女人想见男子,见了面又低头不讲话,作出矜持的样子来。
  16、女人走路时,喜欢摇头摇身,表现女人袅婷的姿态以吸引男子。
  17、女人坐时喜欢摇头摇身,以引人注目。
  18、女人坐时,喜低头不语摩弄手爪现淑女纯洁的样子。
  19、女人喜欢坐着边笑边说话。
  20、女人喜欢用细软声讲话,表现自己的好教养以让对方产生好印象。

  21、女人喜大众前化妆,引人特别注意而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22、女人喜坐在那儿大声吆喝畜生,表现威态以满足傲慢的心理。
  23、女人见男子来,欲迎还拒,吊人胃口,外面表现不屑内心却莫名其妙的欢喜着。
  24、女人贡高,自以为是,憎恨嫉妒他人,不随喜他人的一毫之善。
  25、女人想得夫婿,见面时又假装愤怒表现不可亲近孤傲的样子,欲擒故纵以自抬身价。
  26、女人见夫婿来,假装生气,而男子知趣的走后,却又怒忧心悔。
  27、女人聚在一块共语,见男子来,假装不高兴。男子来,打情骂俏地现态,要赶走男,但内心却是欢喜他们留下来。
  28、男子被骂走后女人就难堪,恼羞成怒,用口诽谤之而内心却很哀愁。
  29、女人随便讲话不经大脑,不识大体不知分寸,恣意任性,口无遮拦,不看时间场合先吐为快,好说是非。
  30、女人喜掌权专制,为所欲为,以权势自我标榜,排除异己以他人为非。

  31、女人以高姿态来压抑欺辱孤寡残弱的人,以势力来强胜他人。
  32、女人仗势欺人,压迫威胁不听自己的人,在语言当中也要占上风。
  33、女人贪心骄慢,不讲道义与信用。轻慢他人的东西,故借东西不还,贷不念偿。
  34、女人喜歪曲别人的想法,认为自己是正直的,以恶加于他人将善归为自己。
  35、女人心情反复无常,自以为比别人聪明。(更常以此无常的方法来戏弄人,而自得其乐。)
  36、女人以贤者自居,好事向自己,而恶事都推给他人。
  37、女人喜欢暗示或标榜自己的功劳,认可自己并以他人的功劳自居。
  38、女人自己辛劳就自怨自哀,看他人辛劳却幸灾乐祸。
  39、女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不愿说真话喜欢说他人过错。
  40、女人以富贵而高傲,看不起他人,以地位的高贵而占尽低地位人的便宜。

  41、女人贫贱时就嫉妒富贵的人,地位低时就可以讪笑挖苦高位的人。
  42、女人喜欢现媚态来讨好上面的人,伪装道德来标显自己。
  43、女人喜欢败坏他人将要成功的事情,也破坏修行人道德或戒律。
  44、女人喜以自私的情态、欲态来迷乱周遭的人,用颠倒的语言和姿态来扰乱道人的视听与道心。
  45、女人喜欢心中怀嫉妒,兴起刺激和严厉的语言来诽谤刺伤他人。
  46、女人喜在背后说人的是非隐私,批判他人的错误,将过失推给别人。
  47、女人喜欢到处去宣扬诽谤依正道而行的清净修行人,想要令他毁败道德,坏乱他的道心。
  48、女人喜忆念人的长短,传播是非,迷惑扰乱修道人,令彼等认识不清而破坏和合。
  49、女人喜欢约他人来一起发誓;若布施他人,却又常常希求回报。
  50、女人喜欢布施,却又无常的生起后悔,责备受他布施及要她布施的人。诽谤侮辱有才华而不随顺她意的人。

  51、女人喜自怨自哀,故作不幸状,对人表达怨恼之事,并咒骂畜生以泄恨,或借此讽刺他人。
  52、女人喜欢现娇柔媚态迷乱陷害有道心的人。
  53、女人憎恨他人胜过自己,不但嫉妒还希望他早死一点。
  54、女人喜欢持毒药作饵来毒害他人,怀毒在心故,心中不平。
  55、女人喜牢记他人的过失,心中常存他人的恶事,不能真心原谅他人。
  56、女人喜任性自以为是,不听他人善意的劝告,用美丽不实的语言来谄媚他人,可是又不信任他人,内心残暴而喜怒不定。
  57、女人喜对自己的亲人刻薄疏远,对关系疏远的人反而表现的很亲密;于邻居间不识大体,将自己家中丑事到处宣扬。
  58、女人喜任性自以为是,烦恼刻薄,轻浮不安,不听从修道人的知道(转贴者注:[指导])。   

      59、女人喜骄慢,贡高成性,敲击锤打无理取闹。没有理由的嗔怒及高兴,要使人摸不着头绪而感怖畏。
  60、女人贪心不能制止,娇纵自己所求,任情自用,现种种令人怖畏的威貌,乱说正法,以正法自居,以此来杵逆修道人。

  61、女人喜欢贪恋男女之事,故心里常怀嫉妒多疑,不能信任他人,慢慢的埋怨、嗔恼与憎恨充满心中。
  62、女人喜欢现生气忿怒的样子,为小事而乱发脾气,态度锯傲放荡无有礼节,毫不谦逊。狂妄,自以为所说的是佛法。
  63、女人喜欢伤风败俗,不堪入耳的话来讽刺诽谤他人,不知尊卑亲疏的分别,口无遮拦,恣意漫骂。
  64、女人喜欢傲慢,任性自用,不知尊卑长幼及身份差别。
  65、女人喜欢以恶的姿态表情与怨恨的心来对待他人,言语不和逻辑,没有次第,前后互相矛盾。
  66、女人喜欢无理由的痴笑,不知庄重,做事任性,不知事情可为可不为,为所欲为,不守法令。
  67、女人喜严管丈夫,不令与其他人说话,消遣,聊天。
  68、女人喜欢以乖违的身心来任性自用,不顺心就以轻慢的语言来毁骂丈夫,出言不知谦逊谨慎和惭愧。
  69、女人喜欢以他人的危险来换取自己的安全,并视他人的危险为乐。
  70、女人喜欢以诅咒诬赖的话来恶言中伤贤人,故作姿态,美言来惑众,使迷乱道德。

  71、女人喜欢诈诡狡猾不实,以美言谄媚来迷惑他人,欺骗他人,并以为他人不自觉知。
  72、女人贪得无厌,喜欢得,讨厌损失,得便欢喜损便愁恼,破口大骂怨天尤人,满口的怨恼恶言。
  73、女人喜欢骂言冷热,风雨的自然现象,及向炊具骂言诅咒,贪嗔心一起就好杀生,没有慈悲以杀生为乐。
  74、女人喜欢教其他的女人堕胎,不希望他人产子。
  75、女人喜欢偷偷在屏处,私下窥视,打听他人的长短,好坏及富有与否。
  76、女人喜欢调笑嬉闹,说些懈怠的话,必迷乱他人的心意而后止。
  77、女人喜欢贪心积富,越多越好,无有厌足。
  78、女人喜欢恼火丈夫,挑刺男子,令男子失去理智无法自我控制。借此以引起男子的重视。
  79、女人喜欢把人家最难堪的事揭发出来,喜欢看到别人的不净,以此贬低他人而沾沾自喜。 
  80、女人喜欢嘲笑盲、聋、哑、跛脚、五根不全的人,以取笑他人之残障与恶事而自娱。

  81、女人喜欢挑拨他人互相打击,诽谤与伤害令他们一同受到灾祸与刑罚。
  82、女人喜欢叫人休去妻子,让那离婚的人失去依靠而穷困。
  83、女人喜欢叫人作恶,互相斗争,打官司而受牢狱之灾。
  84、女人喜欢挑拨是非,引生祸害,任性大笑,内心狂乱颠倒,现种种欲态,令人见了生起淫念。并借此狂傲及淫态更加气焰高涨,对追求他的人予取予求,令智者见了都不由得要感叹女人可怕!

四、女人要特别注意
女人大都是如此,想东想西想太多
没用清净心和光明心在修持
虽然拼起狠劲的时候,修行就会特别用功
可是执着也很深重,一发起嗔心的时候,修行又毁光光
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问答]初学佛,家庭工作健康子女种种问题

由此,弟子净莲认真反省,诚心忏悔
自身女人习气顽固,业障深重

老师慈悲教导:
说到女人,我们往往都习惯性的以为这是一种性别,而没有认识到其实只是厚重的习气

性别只是凡夫世界妄心扭曲成相的一种现象,无论男相或者女相都是假象,都不应执着。

真修行要能破相

从现在起就不再以女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转为学习用清净光明心


末学发愿
来生能不再为女人身,成为真正离欲解脱的大丈夫
离欲解脱大丈夫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1:0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24 18:4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厌魅、蛊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善知识解说】
药师佛的本愿就是要让众生脱离种种病苦, 和鬼魅蛊毒, 或短命横死, 所以, 有情众生想要现世安乐富足, 都可以至诚念药师佛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那位药师琉璃光如来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时,由其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观种种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遇到众病苦,比如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厌魅((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蛊毒所中;或再有短命,或时横死(指非因往世之业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灾祸死亡者,称为横死。又作非时死、不虑死、事故死);能够令这类等病苦消除,所求的愿望获得满足。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厌魅】:(异类)咒死尸使杀害怨敌者。梵曰毗陀罗。(参见:毗陀罗)。千手经曰:“厌魅咒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横死】:指非因往世之业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灾祸死亡者,称为横死。又作非时死、不虑死、事故死。共有九种,即:(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啖,(七)堕崖,(八)毒药咒咀,(九)饥渴所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说九横经、虚空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p624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

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那谟薄伽筏帝,裨杀社窭噜,薛琉璃钵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娑诃』」。

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 受安隐乐。

【善知识解说】
此段经文, 佛入三昧宣说药师咒, 药师咒很短, 容易学习诵念

[末学解说]

这时那位世尊,入三摩地(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名为除灭一切众生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

既入定(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后,于肉髻中放出大光明,在光明中演说,大陀罗尼(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曰:

那谟薄伽筏帝,裨杀社窭噜,薛琉璃钵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娑诃』。

那时,在光明中演说此咒后,大地震动,放出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消除, 受安隐(与安稳同)之乐。

注解: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定】:(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陀罗尼】:(术语)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

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

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 勿令废忘。

【善知识解说】
这边是讲持念药师咒的好处, 持咒一百零八遍就能消灭一切病苦, 如果有所求, 至心持咒, 必能如愿, 无病的也能延年益寿, 命终往生琉璃净土, 不退转直至成佛, 所以, 有这么好的好处, 大家都应当好好持咒, 不要忘失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如果见到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专心一意),为那位病人,常清净澡漱,或以食物、或以药品、或以无虫水、持咒一百八遍,给彼服食,所有病苦都能够消灭。

如果有所求,志心念诵,皆能获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于药师琉璃光如来之世界,得不退转,乃至得证菩提。

所以文殊师利!如果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应常持此咒,不要令其废忘。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一、苦难的本源
痛苦其实是来自于五阴(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六根
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消除)一切苦厄],所以佛法上常讲六根必须清净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起尘染,这样迷失本性(覆盖佛性)就会影响身心,产生痛苦
——[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因为一般人是业障身,业障身是来自于累世的习气
这是由第八识恶种子产生轮回的业报肉身
因为身心不清净,所以会有许多痛苦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欲望]是因,[执着]是因,[无明]是因,[贪瞋痴]是因,[苦报]就是果
有因就有果,杀生吃肉喝酒邪淫是因,苦报就是果

这个因果不是谁规定的,也不是谁给您的
这个因果现象是自己给自己的
就像您爱上了某人,这是因,
没看到对方就会难过,看到对方会欢喜,这都是果
这就是因果,问题就在于观念的执着,是自己给自己的,是自己造成的

再来,分析一下,这样大家会比较清楚
1.表相上
如果您对某人不好,这是[因],
他可能因此打您,这是[果]
2.内在心理作用上
[因的探讨]
您对某人不好,这是您心理的无明执着才会对人不好,如果不执着就不会有这个恶因
[果的探讨]
某人因此打您,这时候您被打,如果您无明执着了就会苦,如果您不执着就不会苦
这就是因果


所以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无明,所以产生和众生的共业干扰,而有苦报

因为一切都来自于累劫[第八识]的无明执着,只要众生造作无明业,就一定有果报
因为无明想不开想不透彻的是自己,自然就会承受无明所带来的苦
因为苦的来源就是无明执着,自己抓着不放又怎能不苦呢——[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因缘果报是法界中自然的程序和法则,就像种下什么种子,就得到什么果实
或像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或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或星球的运转原理
这些在宇宙中都有一定的定律轨则
——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1.苦乐的来源在于心,就是佛法常讲的第八识
因为累世的身体都是由心幻化而成
也就是由第八识无明种子,因迷恋虚幻,而产生[十二因缘]过程,就这样不断的六道轮回,投胎而成每一世的身体,然后身体产生种种痛苦,又形成第八识习气种子,就这样恶性循环
所以佛法常讲,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因此,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2.福报和苦报,都是第八识种子的显现
真正清净的真心是不著福报和苦报的
也就是甚深佛经中讲的不生不灭(心经)无业无报(摩诃般若经)
世俗人执著于虚妄,所以才会堕入福报苦报的二相中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是无法[自净其意],所以无法脱离轮回
这个[自净其意]就是不著两边,就是[不二]
就是[不二相](不执著两边的相),
故称[不二法]
——[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二、如何避免苦报呢?
真正不想承受苦报,就要去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1.佛法教导众生应该先守戒,逐渐断除欲望,这样就不会受苦
2.再者,佛法教导众生现在承受苦报的时候
要观四相(我,人,众生,寿命)皆空,要观三轮体空
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承受苦报的时候,又因为执着于苦而陷入无明执着中
这个无明执着又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

所以,佛法的教导就是先除苦因
1.一个就是现在对于[欲望]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2.另一个就是现在对于[苦报]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所以我们要对于世间的欲望尽量减少
另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苦报要尽量看开
这就是佛法的因果道理

所以,前面说要[观空]来断除究竟苦
那就要断除一切欲望执着以及对于苦报的执着
这样才能逐渐净除第八识无明,而达到真空的境界

所以一般人虽然嘴上说空,
但是其实贪着欲望,又难以承受苦报,害怕苦果
这马上就显示不是真正的空

简单说,[真空]是不会对于吃肉喝酒行淫有欲望,而且对于苦受也不会执着
这才是[佛性本来清净][罪性本空]的意思,这必须达到[不二法门]的境界
所以对于病苦也不会执着,这请参考[维摩诘经],请参考下列帖子说明

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 ~ 维摩诘所说经

所以,如果真正达到[罪性本空]的境界,自己的心理层面是不会感受任何苦的
所以,如果有过去世的怨结找上门来报仇,自己也是能甘心受报而不觉苦的
虽然报仇者仍有无明执着,所以放不下仇恨,前来报仇雪恨
但是真正实证[罪性本空]者对于一般人所认为的苦受,是不会有任何起心动念的
因为[三轮体空](仇人,自己,之间的伤害辱骂所产生[苦]的觉受)
这才是真正明白且体证[罪性本空]——[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佛法上究竟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清净六根, 放下对于六尘的执着,放下七情六欲,放下财色名食睡,
这要实际不断练习, 先冷静安静下来, 收摄六根, 不要乱想, 可以安住念佛或持咒
六根暂停歇息, 慢慢就能恢复平静,逐渐断除六根妄想, 逐渐佛性就会显露, 佛性的功能就能启发
佛性原本圆满的功德就能显露, 相由心生, 这时候身心就会调整为健康正常, 外在境遇也会改善
——[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1.如果您是个佛弟子,那应该知道因果业报
既然是业报,承受就能消业,一报还一业
若要谈原因,贪嗔痴三毒就是原因
消除贪嗔痴的心念和恶习,守五戒,消除十恶业
这样就能断除苦报恶报的源头
如果还能多方行善,这样就能转化业力
因为报应的来源有二,
一个是自己心念的执著
另一个是来自共业干扰,就是自己无知而对众生做了恶事,而形成外在众生的报复
所以只要多行善布施广结善缘,
这样就能逐渐转化共业

2.许多病痛都是因为众生无智所造成,
而这无智就是业障,也是因果业报,
这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没有脱离轮回的出世间智,
另一个是没有利益人生的世间智慧
没有世间智慧,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就是造成许多病痛的原因,这可以先去医院检查,请教医师,然后修正自己的生活习惯,再者,学习佛法,深入经藏,逐渐就能圆满[世间智]和[出世间智]
所以,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正确的思想行为
那就会因为不断的错误思想行为而造就苦报和恶报
因此想脱离苦报恶报,先要纠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3.如果您是念佛求往生的佛弟子
那就应该要明白重业轻报的道理
无始劫来,众生的恶业数不清,苦报当然不断
念佛求往生的佛弟子应该要安忍种种苦报苦受
这样才能重业轻报,逐渐净业
让自己临命终能顺利往生

4.如果累世曾经有重大毁谤,那也会如此
许多困苦和罪报,可能一生一世都如此,甚至多世
这在许多佛经上都有讲过
这要多忏悔,然后达到真心忏悔
然后精进学佛实修,才能改善

5.如果佛弟子没有好好检查自己的缺失,
修一漏万(虽修一法,可是常犯十恶业)
或又没有好好精进学佛,时常懈怠,那也会如此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业是否清净,要真正纠正改过,才能转变果报——[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三、训练的方法
1.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苦受或各种情绪中,
然后整天觉得很苦或很累或很难受或很生气或很难过
其实,苦只是一种习气,一种当下负面观念的陷入,
明白这点,当下就能直接断开习气,就能转化,
时常练习,保持清净光明的时间就会变长
这种断开习气的练习是一种更进阶的定力观照修持方式

2.虽然可以直接断开苦受,不过,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菩萨透过对苦的觉察和思维,就能知道对治苦的方法和方便,就能解救众生离苦
所以菩萨行者能观察自己的无明习气而得智慧方便,以利益众生

前者是定力观照实修,后者是原理相貌分析
上述两点很重要,就是[定慧等观]的实修,所以特别简单说明
——[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您自己必须在困苦中寻求安定,一心专注在佛号上,逐渐恢复身心清净
为什么需要大约三小时的精进课程,目的就在这里,
在长时间大量的功课下,可以训练自己的专注和耐力,成就一心念佛的定力
而且这样精进下就容易重业轻报,
当您的心逐渐清净,相由心生,肉体就会由心改变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请确实学习下列的方法,就能得到改善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随时练习这个心法, 这个心法非常重要

如果业障太重,烦恼不断,感觉很痛苦,可实行下列方法
一个月内读诵100部地藏经消除业障
娑婆世界众生业障很重,又大都不老实修行,怨天尤人不能吃苦,
所以如果觉得痛苦, 请尽快实行一个月内读诵100部地藏经消除业障
——[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四、要以正确的心念对待苦难
修行人既然要修行, 就要学习去面对这些状况, 和正视自己当时的心态
正视苦, 正视苦的根源, 正视起心动念, 观照空性, 察觉虚妄, 身心解脱
——这样您能不生气吗? 看看我们有多么容易生气和苦恼
老实说, 众生要求太多做得太少, 所以烦恼痛苦不断
心无所求, 自然烦恼就会停歇
有人说”什么都不求,那我要怎么活下去,怎么当人?”
其实学佛就不是为了当人, 学佛就是要解脱轮回啊

用人的思维去要求当然果报就是人
用六道众生的想法去执着去要求,果报就是六道众生
用佛的知见去生活就会成佛

另外,外道和佛法的差别就在于
当收摄六根而由佛性启发身心调整的时候,外道对于身心调整的感应起了执着
所以六根又攀缘六尘,如此违背当初收摄六根的用意,因为贪着神通幻境,所以就堕入五蕴魔当中
因此佛弟子收摄六根的时候,对于一切反应都不要贪着在意,这样就不会堕入魔境中
——[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苦难和障碍以及因果报应才能使众生反省和检讨,然后改进错误,学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请您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而且时常自我反省就容易习惯反观自照,就容易解脱负面思维和情绪
这样我们就会有和佛菩萨一样能看清法界真相的智慧
就能解脱过去长期负面心态所造成的痛苦人生,跳出累世轮回的深渊
——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信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切问题自会解决。
今生一切,转眼即过,不必担忧,念佛往生才是正途、才能解脱!

关于累世业障下的非人干扰和业障病(与干扰、妄想有关),
只有深信因果和佛法并且忏悔业障和老实修行才能
解——如何面对今生苦难和烦恼?如何在修行上真正有所突破?
关于苦,以因果来说就是因果报应(这点请详见讲因果的佛经)
以心法来说,苦念和苦受其实也是虚妄,众生以虚妄为实,所以承受苦果(这点请详见讲般若的经典)
以实修和菩萨方便来说,苦只是某些引导众生方法过程中的方便和工具,而不是目的(这点请详见[瑜伽师地论])
——修行苦吗?
当世俗人为了世俗而烦恼悲苦的时候
您能明白佛法而处之泰然,这分恬静安然,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
何况这还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型态,得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所以说能学佛是莫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

只要我们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和苦难,就能迈向宇宙中真正的幸福
——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佛菩萨为了让众生明白物质和肉体生灭不实,朝向真正实修的心理层面迈进
而且加上众生的业障果报太多,所以还是会适时不断浮现苦难和病痛(这也是为了教化众生)
这时候,佛弟子应该修持的就是真正去认识物质和肉体生灭虚幻的事实,这时候该学习破除有执和
破除我执,对于生命的执着应该要有些认识,应该逐渐学习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
如果这阶段,佛弟子能对苦对肉体执着能逐渐放下,这样业障就会逐渐消除,就能获得清净,修行就会迈向下一阶
段——浅谈[业障],和[学佛不同次第阶段,该如何面对业障,消除苦难和病痛]?
菩萨和凡夫的差别就在于:
菩萨发心回入恶世吃苦、体会苦,由苦来解脱苦,教导众生面对苦、解决苦、超越苦;
凡夫则是陷入苦、沉迷苦、哀怨苦
——提升生命的次第、超越凡间的苦难与病痛!
激情后就是平淡
真累了就会放下
饿到不行就管不了爱情
发烧头疼就顾不了仇恨
困了就不会想面包
渴了就不会想睡觉

抓着手酸,累了就会放下,念佛才是真实依靠

想到自己学佛的清净自在美好未来,就能放下人生的种种执着
想到自己今生命终能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放下今生的种种苦难

今生的执着,轮回转世后,一切就如过往云烟,皆是虚幻

睁开双眼,别再迷糊,认清六道真相,自然就能解脱

六道轮回如幻,自心净土(或念佛求生净土)是真
认清六道真相,别再迷糊,念佛求生净土吧
——提起正念,认清真相,别再迷糊 ~ 给正面临人生苦难的人

-- [经文] --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

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象。

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

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

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善知识解说】
这边是教导我们应该好好受持药师佛名号, 并且造像供养, 抄经, 或, 教别人抄经, 一心是指至诚, 不是不能学其他佛法, 学佛可以有专持, 并且学习其他佛法法门来圆融圆满佛法的见解, 这点有空再另外说明, 回说经文, 对于法师要能供养满足, 不应该吝啬, 这样就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 愿望都能圆满, 直至成佛

[末学解说]

再有,文殊师利!如果有净信(清净之信心)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后进行诵持。

清晨用齿木(刷齿之小木也)清洁牙齿,洗澡清漱干净,以种种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世尊形象。

对于此经典,若自己书写,若教人书写书,专心一意领受忆持,听闻其义。

对于彼法师,应修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一切所有资身之具,全部布施给与,不令缺少。

像这样做,便能蒙诸佛保护忆念,所求之愿满足,乃至证得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齿木】:(物名)刷齿之小木也。寄归传一曰:“齿木者,梵惮哆家瑟托Dandakas!t!ha,惮哆译之为齿,家瑟托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大日经疏五曰:“印度国人,凡请僧食,乃至世人相命,皆先遗其齿木。以种种香华严饰而授与之,当知明日请彼饭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护念】:(术语)保护忆念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7: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25 17:2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


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

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

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

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

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善知识解说】
佛法有三期, 正法, 像法, 末法, 像法转时, 就是变成末法了, 末法众生多苦, 所以文殊菩萨发大悲心誓愿, 让末法众生能够听闻药师佛名号, 甚至梦中让我们觉悟, 关于这点大家一定要相信, 佛菩萨不可思议, 我自己本身在大学时期, 晨间梦昧中, 就见到观世音菩萨为我摩顶, 房间内都是棉花般的云彩, 虽然我从小念观世音菩萨和六字大明咒, 但当时我还没真正学佛, 因业障故, 很快又昏睡过去. 我弟弟小时候也曾经在梦中见到观音菩萨叫他赶快学佛消业, 这里只是为了印证经文, 不是自夸或怪力乱神. 回说经文, 如果能够受持读诵药师经, 又为别人演说开示, 自抄写或教人抄写, 并且种种供养, 这样四大天王和天众就会守护这个修行人, 能受持药师经者不会横死, 也不会被恶鬼神吸夺精气, 就算着鬼神邪术者, 也能康复, 身心安乐, 所以, 诚心受持药师佛者,是不会着邪术, 不会着魔的, 不会被恶鬼神所害的。

[末学解说]

这时,文殊师利童子对佛陀说:

世尊!我当发誓于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以种种方便,令种种净信(清净之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于睡中也以佛名觉悟(觉醒了悟之意其耳。

世尊!如果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又能为他人演说开示;

如果自己书写,如果教他人书写;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进行供养;

以五色(青黄赤白黑为五色)彩,作成袋子盛之;扫洒清净之处,敷设高座,用以安放。

此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会到其处所,供养守护。

世尊!如果此经宝流行之处,有能够领受忆持者,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之本愿功德,以及闻其名号,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会横死;也不会被诸恶鬼神夺其精气,假设已夺者,则会返还此者,康复如初,身心安乐。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像法转时】: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参见:像法)5756)p5757 FROM:【佛光大辞典】

【觉悟】: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载,觉悟乃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相。又六十华严经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由此可知,觉悟有自了悟与从他而觉醒之别,其觉悟之程度亦有深浅不同。(六十华严经卷六、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p6798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色】:(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一、末法时期的种种现象
我们所处的末法时期,诸比丘等比之前佛涅槃1000年时造恶更深,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也比之前更不恭敬三宝。但这个时候三宝的余势并未全灭。

仍有比丘比丘尼等,少欲知足,护持禁戒,修行静虑,爱乐多闻,受持如来三藏教法,广为四众分别演说,利益安乐无量有情。

复有国王、大臣、长者及居士等,爱惜正法,于三宝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护持建立无所顾恋。

当知皆是不可思议诸菩萨等,以本愿力生于此时,护持如来无上正法,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佛经学习] 末法时期仍有菩萨化身比丘比丘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护持正法
佛教的现况却背道而驰,佛法从原本正法到约六祖时期的像法,逐渐迈入现在的末法初期
佛弟子则从正法的明白原理时期,转为执着文字和表相的现象的像法时期,
至今逐渐变成盲信盲从的末法时期,而被现代人认为是无知迷信
——正法与末法的反差现象
古人就算实修一辈子,也不敢随便评论真假;
现代人则相反,如果不随便评论一番,就显示不出自己有真才实学

这就是末法的乱象

老实说,佛经从古流传至今,相当不容易,过程中也可能很辛酸
可惜末法众生不知道珍惜,不知道前人的辛苦,还妄加评断,乱说真伪
如经上所说,末法大都是无智劣根沙门
就是后代的劣根沙门,因为自己没有实修和智慧,正是佛经中佛陀所批判的那些无智愚痴之人
这些人因此就毁谤这些真经和修持这些真经的人,以博取信众支持,才能得到供养

关于这点, 大家只要深入经藏,就会发现这些佛经居然都不被末法出家人所推崇
例如:大般涅槃经,谤佛经....,或甚至[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这是因为这些佛经都直指末法沙门的缺点,所以,末法比丘当然不敢宣扬或讲解,这也是末法的可悲之处
出家人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宣扬经教
结果,末法出家人自己都没有深入经藏,或者看到这些佛陀直指的缺点,更是不敢宣导这些佛经了,甚至毁谤这些佛经
所以,末法还能靠谁呢?反而是在家居士自己深入经藏才能发现这些问题

再者,末法众生,求自己福报的多,真心实修解脱普渡众生者少
能发心深入经藏已经很难得,而真的能深入阅读各种佛经的更难得
不仅深入经藏,还能通达无碍的,那就少之又少了
末法的各种乱象,佛经中都早就提出来了
不过,如果大家没有深入经藏,又怎会知道呢?
就算深入经藏,明白经中所说,又会被无智劣根愚人所毁谤
末法就是如此,娑婆就是如此——末法乱象:妄论佛经真伪

二、末法时期,佛弟子应当如是做

1.应该深入明白佛陀所教导的原理和表相
如果佛弟子本身不明就里(或不明究理),导致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而令众生不信任佛法或佛教,无非也是一种罪过
---------------------------------------------------------------------
附注:
不明就里(不明白内情,这才是成语)
不明究理(没有深入探究原理,虽非成语,但不能说是错误的文字,中文博大精深)
其实,外国文字也有误用而后颠倒的情况,如:
yup 与 yep 何者为是? (见①)   
----------------------------------------------------------------------
有些把佛菩萨当神拜,把佛教当神教
有些执着在文字和表相上起争论,不能透知其中真理,偏离了正法的原义和文字表法的原意
这样而自认是佛教徒或佛弟子,或自认是在弘扬佛法,其实和佛陀教导众生明白实相的目的已经相去甚远
如果佛弟子自己都如此,又如何期望众生能明白佛法

不过,在众生愚痴的情况下,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
就像达摩刚到中国的时候并不被接受,必须面壁闭关九年后才能遇到传法的对象
又或像当初五祖要六祖慧能先逃离躲避佛教徒的追杀,等待日后时机到来再弘法
这些探讨原理和真相的教法和行者,在愚钝的后期信徒眼中,反而可能被认为是异端或邪教
所以,佛经中说,这些演说原理和真相的实相义和真实法,只能对有智慧的众生说
而一般众生或初学者,可能大都从有所求的目的和表相来信奉佛教和寻求佛法的帮助

佛教应该是佛陀的教法,佛弟子应该深入明白佛陀所教导的原理和表相,而不是被当作神化的一般宗教
这样才有助于厘清和明白真相,也才能真正帮助自己和众生解脱
不然,如果执迷在文字表相或迷信,想真正解脱成佛,那要或会花更久的时间

例如:
为什么不能杀生和吃肉?为什么要吃素?真有鬼神?真有轮回?
为什么要拜佛或佛像?信佛?和念佛?佛教就只是念佛求往生?
为什么有种种戒律?为什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这些难道众生都没有怀疑?或佛教不容许怀疑或质疑?
还是因为身为佛教徒,却自己也说不清楚或甚至不明白?
其实,有怀疑或疑问就应该为众生解说清楚,让众生明白原理和现象,而不是盲目和盲从,或断然的斥责怀疑或拒绝疑问
佛教徒如果自己都不明白或弄不清楚或盲信盲从,那又如何要求或教导家人或众生学佛?
依据众生资质和根器,给予不同次第的表相分析和原理解说,
这样才能令众生逐渐由表法而深入佛法的真谛,验证佛法的真实性,实证佛法的智慧

真正的实修者必定能逐渐明白一切表相和其原理,也能逐渐为众生解惑和演说,
因为这也是佛经上说的成佛必经过程,也是验证明师(非名师)的依据
——正法与末法的反差现象

2.应当深入经藏
末法的佛弟子多数可能都已经如佛经上所说[偏离佛法正道]
所以可能不被诸佛菩萨和护法所护持

虽然末法时期大家都强调要念佛, 念佛的人好像很多, 乍看下好像佛法很兴盛
可是强调求生极乐世界之下, 却好像佛法只剩下念佛往生, 宣扬经教的太少, 逐渐丧失佛法的全貌

老实说, 末法时期真正深入经藏探讨和实修, 并且宣扬经教佛义的出家人或在家人并不多
而且能宣扬[楞严经]和[大般涅槃经]来破邪显正的更少
出家人或佛弟子自己都不宣扬佛经了, 也难怪外道或者附佛外道的干扰和误导越来越严重

这一方面可能是佛弟子没有深入经藏,所以当然不知道,更不用说宣扬经论了
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家都怕砸了自己的饭碗,或戳到自己的痛处,所以避重就轻,贪求供养

其实不只[楞严经]和[大般涅槃经],

还有很多佛经都谈到末法外道和附佛外道以及真假比丘真假菩萨的现象
可是如果佛弟子不深入经藏, 又如何能知道佛陀曾经谈及这些事情,
更不用说有正知见来辨别正邪, 以及遵守佛陀的教导了
所以,佛弟子的观念和行为当然偏离正法越来越远

因此,末法时期经常发现有许多佛弟子不合佛法的行为现象
例如,戒律不严谨,乱象横生,贪求供养,杂外道法, 这些都和深入经藏以及落实实修有关
事实不仅如此,
尤其,心术不正的破戒比丘就算知道楞严经和大般涅槃经,也因为私心贪求供养而不敢宣扬正法
甚至,说这些明辨正邪的佛经都非佛说,而这些末法乱象, 其实在佛经中佛陀都早有说明了

因此,末学建议佛弟子应该要求自己深入经藏,才能明辨正邪,逐渐匡正世俗乱象,振兴佛法——[略说]末法乱象&[深入经藏]的重要性

3.应当分辨末法邪师
号称被喇嘛灌顶后可以七世成佛~~~~~~实属大妄语,违背经论
自称或默认佛菩萨转世(转世活佛)~~~~~~违背楞严经第四清净明诲,实属大妄语,也是著50阴魔
男女行淫双修,号称无上瑜珈密法,将诸猥亵,以为传法~~~~~~~违背楞严经,实属大妄语,也是著50阴魔
食屎尿淫液制成的甘露丸,号称可以治百病消业障快速成佛~~~~~~~违背楞严经,实属大妄语,也是著50阴魔
号称修长寿法可长寿,其实是男女双修~~~~~~~这是楞严经讲的想阴第十种魔,长寿法中见执金刚其实是天魔变现
号称肉身活佛~~~~~~违背楞严经,将法身说是自己肉身,代代相传,实属大妄语,也是想阴十魔之一
喜欢预言灾难~~~~~~违背楞严经,也是想阴十魔之一
不断杀生食肉~~~~~~违背楞严经四个清净明诲,必堕鬼神道
不断行淫~~~~~~违背楞严经四个清净明诲,必堕魔道
西藏喇嘛教信奉伏藏空传, 许多违反佛经的喇嘛教义都是这些伏藏空传或者所谓成就者的著作
如楞严经所说,想阴第十魔,男女行淫中见执金刚,这是天魔变现,这些空传可能都是天魔所传
而这些行淫者都成为魔眷属, 佛经说其著作当属魔说
——如何分辨末法邪师 ~ 楞严经

虽然我们在末法时期,又身处娑婆世界,但善知识教导
娑婆世界其实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所以,我们应当如是做
在宇宙中或法界中,有个甚深的原理,那就是佛法讲的[唯心所现]
这是一种超科学,也是超心理学,目前的人类科学正在研究中(而且远远落后和不足),但是佛陀已经早在佛经中告诉了大家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不过现在大家明白了佛法中的心法和甚深法,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一切都要自己努力去学习和落实,这样才能改变和体会
明白原理而实修,契入真心而散发清净光明氛围,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
功就是能力,德就是身心品质的展现,这才是实修者的真实功德
至于一些表相功德,那只是佛菩萨对初学者或着相者的方便引导
学佛日久应该由表相而逐渐契入真心,那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法界真相
如果好好学佛,反而能身心轻安而逐渐自在,当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光明与安乐
不仅今生命终可以求生净土,以后更能由佛法而增上次第,真正解脱一切苦
所以,当下好好学佛才是真正摆脱一切苦难的药方,千万不要再傻到堕入世俗中团团转了,那才是真正自讨苦吃!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如果众生真正发起大心,就会深入经藏,也会熟读「大悲莲华经」,并学习「释迦牟尼佛」累世在秽土中普渡众生和直至成佛
也会明白,如经中所说,真正发起大心在秽土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而且更会相应且相印于佛菩萨的愿力与加持而更加速成佛
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这点可能大大出乎一般凡夫众生的意料之外(因为一般众生都怕修行退转而求生净土)
而正因众生的凡夫性,当然无法深入经藏阅读和实修,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这点,这就是常说的原理和相貌的道理,性相的原理
——辨析:自力?他力?

就像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就在自己!
自己的知见,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实修......
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加油!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83

[精进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7:1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26 17:1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佛告曼殊室利: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

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

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着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 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善知识解说】
这边讲药师法门的供养和修法, 还有功德利益, 求长寿,富足,官位,男女皆愿满, 八分斋戒就是八关斋戒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你所说。

文殊师利!如果有净信(清净之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想要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世尊药师琉璃光佛之形像,敷设清净座进行安处。

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庄严其处所。

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详见下方注解),食清净食物,澡浴香洁,穿着清净衣服,应生无垢浊心,没有怒害心,对于一切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生起利益安乐,慈、悲、喜、 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

还应当忆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法义,演说开示。

随众生所乐求,一切皆遂愿: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注解:
【曼殊室利】:(菩萨)Man^jus!ri,一作曼殊尸利,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参见:文殊师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信】:(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幢幡】:(物名)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驮缚若Dhvaja,译曰幢,梵语波吒迦Pat!a%ka,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观无量寿经曰:“幢幡无量宝盖。”瑜只经拾古钞上曰:“幡者悬于龙头之幢也,旗竿头安宝珠云幢旗,幡竿头置龙头云金刚幡也。”(参见: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分斋戒】:(名数)与八支斋戒同。药师经曰:“受持八分斋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
  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
  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
  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
  八、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 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


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布;

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

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

【善知识解说】
如果梦中遇到不好的事情, 只要恭敬供养药师佛, 就能改善, 如果遇到世间的种种恶事猛兽毒害, 能够至心念药师佛, 恭敬供养, 就能解脱一切苦难,刀兵劫也是如此, 想避免战争就该念药师佛啰, 呵

[末学解说]

如果再有人,忽得恶梦,见到种种恶相; 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

此人如果以众妙资具(资具即资生之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一切不吉祥,全都能够隐没,不能为患。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遍布;

如果能至心忆念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恭敬供养,一切怖畏(恐惧害怕之意)都可获得解脱。

如果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也都能够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

注解:
【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FROM:【佛光大辞典】

【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相关内容学习思维

一、梦是什么
梦其实就是乱想

白天乱想幻想就叫做[白日梦]
所以白日梦能当真吗?
当然不行,就只是乱想幻想

所以如果有人问说白日梦到底是什么原因?
这哪有什么原因,白日梦就是白天没事干胡乱想啊!
就是没事爱作梦,就是幻想罢了!
这种爱乱想幻想就是习气

人晚上睡觉也是如此
睡觉的时候也会乱想和幻想,这就叫[梦]

所以梦是真实的吗?
当然不是,梦醒了不是一切都不见了吗?

所以有人问梦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人问解梦
其实晚上作梦跟白天的白日梦一样
都只是脑袋的思维作用,就是乱想幻想

自己爱乱想,又要问到底梦是代表什么?
其实,梦就是代表自己心中的欲望和愚痴的念头
不明白的人硬是要牵扯什么原因
其实这是恶性循环,由愚痴业又造愚痴业

更深入来说
梦只是累劫以来,存在第八识的无明习气种子现行
所以造成第六意识的思维幻想
而这种累劫的业力都和过去世其他众生有共业因缘
所以梦中都会有其他众生,和各种环境场合
这都只是自己累劫和众生共业干扰所产生的意念,
只是念头的综合想像——[解析]什么叫做梦?梦其实就是乱想,白天幻想叫白日梦,睡觉幻想就叫梦

二、梦的原因、因缘
梦形成的原因很多,
可能因果,可能虚妄,可能干扰,可能教化,可能求助
——[个案解析]佛弟子如何自己解析梦境?
梦境都只是心念作用交织而成的结果
梦境的原因
这只是种种综合的妄想所成

千万别用外道解梦的方式,徒增错误知见
佛弟子用佛法正确的认知梦境的因果即可——[案例说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千万勿以民间外道方式解梦
梦多是心识所现,众生杂染深重,和其他众生的共业也多
所以梦境多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显现,我们凡夫很难真正明白因缘
——[诸经辑要] 梦~的佛经引证和解决方法

三、梦的情况
1.众生因缘成熟,佛菩萨在梦中示现各种梦境,这是对众生的因缘教化
(注1:这在[华严经]和[菩萨善戒经]就有提到佛菩萨能入众生梦境教化众生,好梦恶梦都有可能,这要看众生因缘,这一般只在初学时期方便接引众生学佛.)
(注2:楞严经说~如果众生不吃素守戒,又贪求感应,天魔也可能假冒佛菩萨在梦中出现)


2.非人鬼神干扰障碍(因为众生本身过去世和今世造恶业的关系,所以有非人众生报复干扰)

3.邪魔外道干扰
(因为修行者本身过去世和今世曾经接触邪魔外道或贪求神通附体的关系,所以受到精魅鬼神非人的干扰,请参阅楞严经,飞精附人)

4.众生的过去世或者今世已故眷属或者有缘相遇的非人众生,请求帮助脱离恶道(
请参阅地藏经)

5.众生八识种子翻覆显现,
这就是过去世和今生的所有记忆涌现,形成妄念流,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的显现,其实也是烦恼的翻现,透过正观来转恶梦,就能消业,例如[僧伽吒经]所说,这是消业的情况

6.修行过程的梦中发相,可能是代表修行受到肯定的好相,也可能是魔扰(行者自认修持不错),例如,地藏经(21日梦中开智慧灌顶),法华经(修持法华而梦见...),大般若经(不退转相)都有提到——[诸经辑要] 梦~的佛经引证和解决方法
1.佛菩萨的特殊方便引导
2.有累世因缘的天人护法的预先告知护持
3.非人鬼神利用一般人好奇的心理,诱导众生入迷而着魔
——执着自以为的预梦,易堕入魔扰
所有梦境,可能
1.有时候真的是众生和我们有缘,可能是1.过去世亲人2.结怨仇的人(恶梦)
2.或是今生缘分,
3.或是第八识种子现前的乱想乱梦
4.也有可能是佛菩萨对您的梦中考验——[略说]梦中遭遇和考验,如何应对?
1.有些梦是佛菩萨启发众生善根,让众生能发心学佛

2.有些梦是佛菩萨对修行者的考验

3.有些梦是众生自己累世所累积的妄念贪嗔痴习气种子在梦中现行,
这只是习气,只是虚妄,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因为众生迷恋或恐惧的习气,所以有各种迷恋或恐惧的梦

4.有些梦是已经死亡的眷属或有缘的非人众生请求帮忙

5.有些梦是累世结怨者或外道非人鬼神干扰——[问答]如何消除恶梦?梦境总结解说

四、应当如何看待、对待梦境
关于梦境,其实大都是夹杂自己的思念、妄想,和佛菩萨的教导,或非人鬼神的干扰的
以一般人言,世俗人的梦境,都是对世俗的思念和妄想而成
至于修行者,可能偶尔会有佛菩萨的教导,但是,也有非人鬼神的迷惑和干扰

佛菩萨神通广大、智慧方便不可思议,当然可以利用梦境教导众生,这在佛经中也是有说明的
但是,非人鬼神当然也会用感应或梦境来迷惑众生,这同样在佛经中都有说明的,以前也讲过多次

这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于,因为你相信这些感应或梦境或幻境
所以,佛菩萨如果要帮你,可能也会用这种方式
但是,非人鬼神想要迷惑干扰你,也同样是用这种方式
所以,想要真正解决此一问题,那就要自己超越,超越这些表相
回到一切的本质和修行的根本上

所以,我早讲过,应该以正念、正思维、正知见去分析看待梦境,
而不是堕入梦境的表相中,那反而会走向魔障——超越梦境与妄想执着
只要检视自己的贪瞋痴即可, 因为梦境都是贪瞋痴三毒所成
自己远离贪瞋痴三毒就不会有乱七八糟的梦境
如果有正定三昧, 也就不会受到外在干扰, 而出现干扰的梦
但是过去世我们与众生都有数不清的缘分, 所以难免共业干扰而有梦境
这只要我们多忏悔, 以慈心和光明心将功德回向众生, 就能消除共业干扰
方法请参照诸多佛经, 例如药师经地藏经金光明经——梦中造恶或修行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梦行品
初学者只要发起大乘心,心想慈悲光明,多诵经回向即可,例如地藏经

如果业障逐渐清净,或逐渐有些三昧定力(清净心光明心和寂静的修持),或功德力(善业,善缘,福报,修习大乘菩提,六度万行),这样通常就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这时候的梦境就会比较是单纯过去世所留下的八识恶种子浮现

一般来说,劝人不要胡思乱想,这是正确的,
因为不论物质和念头都是生灭的,都是虚妄的
不过,虽然虚妄,但是众生执有太深重,所以还是会受[有]的影响
例如我们都还有这个肉身,都还会饿会痛,我们还是要吃要喝,还会生病
人与人之间还是会互相影响,打人或被打都会痛,也会生彼此的气
这是本身没有功德定力,以及与众生共业影响,所以人还是会受鬼道影响
所以认为一切都是虚妄,而否定有外界干扰,这也是不透彻的
(这种差别就像两边,就像佛菩萨与六道众生都是实有的)
——[诸经辑要] 梦~的佛经引证和解决方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平静安祥
如果自己能逐渐这样
也能影响众生,带给众生清净平静安祥
这就是心念的能力

念佛持咒诵经也是要这样
以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为根本

然后回向,这样就能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对于梦,不用胡思乱想,不用太过担心
您只要读诵佛经然后回向即可
——[案例说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千万勿以民间外道方式解梦
不要陷入梦境当中,遇到任何梦境,
只要如实的生起[光明心][清净心][慈悲心][欢喜心][平等心]
念您平常念的佛号或者佛咒,
这样1.就能超度他,2.或者退斥干扰,3.就能消除业障,4.就能通过考验

您也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忘记,
只要您不断的复习现在末学讲的这些,相信佛菩萨
这样您以后遇到任何梦中或现实的问题都会这样做
——[略说]梦中遭遇和考验,如何应对?
正确的解梦方式~
以佛法方式借梦来检讨自己心念贪瞋痴问题,
而非以民间外道方式预测吉凶
——[诸经辑要&问题解析]佛经说梦,梦的问题解析
佛弟子对于梦境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1.用梦来检讨自己的修行,
2.而不是像外道算命或预言一样推测自己的吉凶
——[个案解析]佛弟子如何自己解析梦境?
佛弟子应该要知道~[相由心生]
由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无明种子而生形成种种幻相和梦境
因此佛弟子对于梦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
应该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有贪嗔痴
而不是以外道或民间信仰的方式去解梦
例如预测吉凶祸福


此外,
梦境除了可能是自己的心识作用
梦境也可能是佛菩萨为了教导众生
所以对众生的心念投射,用以启发众生善根或考验佛弟子的修行
或累世亲人发起心念的求助
或非人鬼神发起心念的干扰

只要佛弟子保持清净心光明心慈悲心,就能通过考验或不受到干扰——[梦的案例之一]自己的心识作用
佛弟子应该由梦境来检查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向,也就能够正确的解析梦境——梦境只是心的各种念头的综合显现
梦的种类非常多,大都是心念习气业障和共业显现
佛弟子应该检讨自己的贪嗔痴心念,觉照正观
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这样才能透过梦而消业——[问答]如何消除恶梦?梦境总结解说
在实修的过程,日常生活和梦中的考验会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透过这些过程,实修者就会越来越明白实修的种种方法和原理
也更明白佛经的意思和实相义与方便法
——梦中光明心的考验

五、应当注意
修行人如果执着梦境,就像执着禅定中的幻境,或执着神通
只会逐渐被非人鬼神或天魔所利用而着魔

再者,修行者如果自己无法明辨这些事情,
而又以这类事情和错误知见来误导佛弟子,或在佛教论坛中胡乱宣传
这可是有严重邪见因果的
——执着自以为的预梦,易堕入魔扰

相关内容
[佛经解梦][梦境分析]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7:17 , Processed in 0.1380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