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22:57:0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和60楼,合计用时约4.5小时)


5--c, 入菩萨乘求无上道,【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得易成就



★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学习解说:我(指的文殊菩萨)现今禀白世尊,佛陀出现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真正教法本体在于清净的音闻(因为听闻,而思维,而实修),如果有人想要求取三摩提(禅定),实在应该由清净的听闻来进入(证入)】

——

【教体】
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本体。关于教体诸师所说略有不同,有人是以音声为体,有人是以名句为体,有人是以真如为体。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闻】
耳听。与思、修合称三慧。对于根据经典而来之教说,听闻而信解之,称为闻法、闻信。佛陀之弟子常听闻声教,称为声闻;后世之行人唯依经卷而知佛法,或遇善知识而得闻法。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载,仅信仰佛之教说一半者、不能为他人解说者,及为议论或为得名誉利益而身持教说者,凡此皆为闻不具足。又据无量寿经卷下载,闻其(阿弥陀佛)名号,而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净土,住于不退转之位。又深信佛之光明有摄受救度众生之作用,则称为“闻光力”。p5898
FROM:【佛光大辞典】



★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承蒙[观世音佛]教导,修习[闻薰闻修如幻金刚三昧],
在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里,应化为三十二类身进入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去教化和救度众生,令离苦得解脱,获得了[大自在]力(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
以无畏普施一切众生,成就了十四种无畏功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

【大自在】
(术语)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畏施】
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危难和恐惧,为三施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的音声清净微妙,是法界的梵音,如海潮一般周遍法界,没有任何障碍
众生只要称念,在世就都能获得安宁,更能获得出世间常住不变的真实利益】

(注:【何谓真实利益?
恢复佛性俱足的光明圆满,这才是真实利益】
---详见:[相关帖子辑要]为什么所求不能如愿?



★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学习解说:我(指的文殊师利法王子)现今启禀如来,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

就像有人在静室居住,突然十方同时出现击鼓的声音,

而十方又都能同时听闻十方传来的鼓声,这样能听和所听都没有障碍,如此才是真正的圆融[真实](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

——


【真实】
(杂语)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大乘义章二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华经宝塔品曰:“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学习解说:眼睛无法看到障碍物以外的事物,嘴巴和鼻子也是这样,有阻隔就无法尝味或闻香;
身体要与所对的对象和合,才能显现触觉;心念则总是纷繁杂乱没有头绪,
都不像耳朵那样,可以越过城墙等障碍来听到声音,并且无论远近都能听到
这些都是其他五根所不具备的特性,而这恰恰是其能通向真实的特质】



★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学习解说:音声有发动,有静止,在闻中表现为有或者无
虽然世间人把无声叫做无闻,实际并非真正没有了闻性,
因为没有了音声闻性其实还是不灭的,就像有了音声闻性也不是才随之生出来的
所以,闻性的存在,是离开音声的生灭之相的;无论音声是发动,还是静止,闻性都是常在的,而这才是常住的真实。】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9:08:4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3小时)

★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学习解说:现今这个娑婆世界,有所论述都是通过声音宣讲而得显明
但是众生往往迷惑在表相中(依文解义),随着音声流转,并未按照其中的教导实际去做到
就像阿难即便多闻强记,但是也还是不能避免落入邪思中,难道不是被音声所转,落入轮转吗?
所以,要旋转导致生死的声尘之流,向内观照实修,才能真正脱离虚妄】

——

【声论】
(术语)又曰声明记论。旧曰毗伽罗论Vya%karan!a,新曰毗诃羯喇拏(寄归传),毗耶羯刺谪(慈恩寺传),五明中声明之记论也。有五经四论等。(参见:毗伽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流】
﹝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嗔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学习解说:阿难,你仔细的听,我承蒙佛陀的大威神力,宣说金刚王(金刚中之最胜者,常住不坏的佛性,也是首楞严三昧),如幻如化不可思议,能生出种种佛法的真实三昧。】

——

【金刚王】
(杂语)金刚中之最胜者,云金刚王。犹言牛中之最胜者,为牛王也。楞严经四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母】
(杂语)佛从法生,故以法名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六曰:“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又】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故禅家称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摩诃佛母也。大品般若经十六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敕修清规曰:“绕旋行道称念摩诃佛母圣号。”
【又】释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称佛之姨母大爱道为佛母。
【又】主诸佛如来出生随类形,能生母德之尊体,谓之佛母尊,即佛眼佛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等。但常称为佛母者多指大日之佛母,即佛眼佛母尊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学习解说:你听闻过微尘数那么多的佛,教导的一切秘密法门,但是如不先除去欲望和烦恼习气,就难以真正相应,还可能因为听闻过多,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其中的道理,而实际自己(欲望习气还很多)定力还不足,就可能定慧失衡,致使听闻过多反而成了过失。

(注:就如善知识在[[戒定慧]与[定慧等观]]教导:
【虽然有了正确的观念,但是累世习气和欲望可能还是无法顺利降伏
如果没有定力,往往就会陷入欲望和观念上的幻想,甚至引发外界干扰
这时候就需要修定,才不会因为没有定力而陷入狂慧的着魔状态】
所以修行要戒定慧平衡,定慧等观,才真正符合经中的教导,也才是稳妥的)
听闻了诸多佛陀的教诲,而不能知道实修改习气,何不(当下起)从自己的闻性上着手,做正面正向的思维和修行,令心念转向,开始逆流而上,逐渐成就正定,实证智慧

注:除欲漏的方法,首先是要持戒,下面经文会讲到[四清净明诲](断心淫、断偷盗、断杀生、断大妄语)的具体内容

相关阅读:
如何分辨末法邪师 ~ 楞严经
[楞严经]三增进修行渐次~永断五辛。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
辨别末法邪魔外道的第四清净明诲(默认或自称佛菩萨转世)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

——

【秘密】
(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学习解说:听闻到的,不是自然而生的,种种事物的名字是因为音声而有的,当心由执着外在的音声,转而安住于闻性的时候,就能渐渐不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既然能脱离开来的,就不是本具的,是生灭的,所以只是假名而已】



★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学习解说:由一根(耳根)返回了本源(真心自性),六根也都会解开了缠缚,获得解脱六根见到、听闻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里的一切,就像病眼里生出的空花

如果能够反闻(反观自己的心性)、断除生病的根源(去除无明习气),那么尘染自然就会消除,清净圆满的觉性自然能得以显露】



★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学习解说:待到自心极致清净,自性之光就能通达一切,觉性寂然遍照含受虚空
这个时候再来观照这个世间,就会发现之前经历的就如梦中之事那样虚幻不实
当时以为真实的摩登伽女,其实只是梦中的幻象罢了,既然只是梦中的景象,如何还能(对你施以幻术)留住你的身形呢?】



★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学习解说:就像世间巧妙的幻术师,幻化形成了各种男女的形象,虽然看到这些幻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在动,但是只要将其中的机关枢纽抽除
幻人就会归于既然寂然安静,原本幻化而成的种种特性都会消失灭尽了。】



★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学习解说:众生也是如此,眼耳鼻舌身意本是出自精明的心性,因为在这纯一净妙的心性中,生出虚妄的念想并结成为色,而生出了本不存在六根,
把原本能够圆满见闻觉知的本觉心性,区隔为六种虚妄的觉知;
而一旦能从六根(的一根,一门深入的)返转回去,回复原本精明纯然的心性,

那么所谓六根六识的区别都将不存在,尘垢就会随心念的清净而消除,回归本自具足的圆明净妙

而如果心念还是蒙尘的,尚有烦恼,那就是有学众生,还需要继续修学佛法来清净自心
如果已断除所有烦恼,不再有尘染烦恼,心念已至极清净光明,圆满显露佛性,那么就是诸佛如来】



★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学习解说:大众和阿难,你们要倒转心念(的注意力),由外向内的听闻自己内心的声音,透过观照自己的心性,去除覆盖自心的一切尘染,来由此进入无上道(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修习圆通的方法。】



★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学习解说:这是过去微尘数那么多佛,一路修行,贯穿始终,修行成就涅槃(成佛)的法门;
过去诸佛如来,因为修持这个法门已经成就了佛果;
现今的菩萨们,也透过这个法门进入了定慧圆明的境界;
未来末法的修学行人,也应当依靠这个法门来如法修持
我(指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也是从这个法门中实修而成就的,不单单只是观世音菩萨。

(注:可见这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行者的必修法门——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学习解说:确实如同世尊(为了利益与会大众和末法众生)向我询问的诸多修行方便
在末法时期哪一种是最易成就的能救度众生的法门呢,(我的回答是)成就[涅槃心](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最易,最殊胜的】

——

【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证究竟法身之果。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学习解说:其他(说到的二十四种)方便法门,都是因为佛的威神力加持下,针对特殊的因缘施以教化而得以成就的,末法众生当依此[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修学才容易成就。】



★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学习解说:听了文殊师利菩萨的偈颂教导,阿难尊者和与会大众,身心的疑惑都得到很大的开解,观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和大涅槃,就像有人因为有事外出找不到归还的道路,而明白了回家的道路一般亲切。

整个法会的大众,包括天龙八部、二乘中尚未实证阿罗汉果的有学行者,以及一切新发心的菩萨行者,数量有十恒河沙那么多,都获得了[本心](本原自心),远离一切烦恼,获[法眼净](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小乘为于初果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为于初地得无生法忍)(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谓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于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之得益也。但多就小乘之初果而言);性比丘尼(也就是摩登伽女)听闻了偈颂实证了阿罗汉;无量众生都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觉之心,成佛之心)(之后必定会因此发心而成佛)】

——

【开示】
p1184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开示者:谓他展转所生疑惑,皆能除遣。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云:开示者:谓即显示此应遍知,此应永断等差别故。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本心】
(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远尘离垢】
(术语)远离尘垢也。尘垢虽为烦恼之总名,然今指八十八使之见惑。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谓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于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之得益也。但多就小乘之初果而言。
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维摩经方便品曰:“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十八使】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
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
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
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
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
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
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
七、嗔,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
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
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
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
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
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
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嗔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
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
(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嗔使者,以上二界无嗔故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p1259
瑜伽八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远尘离垢者:
尘、谓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现观有间无间我慢现转。
垢、谓彼品,及见断品所有粗重。令永无故;名远尘离垢。
又复尘者:所谓我慢、及见所断一切烦恼。
垢、谓二品所有粗重。于诸法中者:谓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
言法眼者:谓如实现证唯有法慧。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法眼净】
(术语)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小乘为于初果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为于初地得无生法忍
增一阿含经一曰:“三万天人得法眼净。”
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
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谛,名净法眼。”
注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
同嘉祥疏曰:“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真谛】
又作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其理真实无二,故称真谛;为圣者之所见,故称圣谛。释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说四谛真理,阐明迷、悟两界之因果,成为佛教之根本义理。((参见:四谛)1840)p175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56:3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66楼,合计用时4小时20分)

6,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 楞严经


  阿难整衣服,望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学习解说:阿难整理衣服,望向大众,并合掌顶礼,心迹(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圆满光明,想要利益未来世(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缘故,向佛陀跪拜顶礼说:大悲世尊,我现今已经悟入成佛法门,在此(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中修行,内心已经没有疑惑(知道可以决定成佛),
我常听如来说:"自己虽然还没有度脱生死苦海(出离轮回),但是已经想着要度化他人,这样是菩萨发心(注:修行有利益众生的发心很重要,能由此实践菩萨道,圆满自身的不足,而最终成佛);
而自己已经恢复圆满的觉性并且能令其他众生也获得觉悟的,就是如来应化来这个世间普渡众生的。”

现今,我虽然自身还没有度脱生死,但发愿度化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距离佛陀正法教化的时代越来越远,邪师说法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多的数不过来,我想要令自己和众生,能收摄自心进入三摩地(禅定中),应当怎样令道场安然而立,远离种种魔事的干扰,让已经发起的菩提心不再退转呢?”(相关阅读:
破除魔扰魔障(或非人鬼神干扰)很简单
十种[会遭受魔扰]与[不遭受魔扰]的情况 ~ 大般若经



(注:因为佛陀具足智慧,所以佛的悲心不同于一般,称为大悲,请看《优婆塞戒经》里的教导(详见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注: 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

——

【心迹】
(术语)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楞严经八曰:“六天形虽不动心迹尚交。”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明常寂照】
六祖惠能所说。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学习解说:这是,世尊在大众之中称赞阿难尊者:很好,很好。你所问的,如何安置建立道场救护末法时期沉溺生死中的众生之事,你仔细的听,我将为你解说。阿难尊者和与会大众都恭敬等候佛陀的教诲。】

【安立】
(术语)安置建立之义。
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
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
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
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时常听我讲毗奈耶(即戒律)中,有三项决定(一定)不能改变的法义,具体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被命名为三无漏学(由此依此[戒定慧]三学修行,令日夜漏注的生死烦恼逐渐得到止息,必定能断见思烦恼,而最终实证无漏圣果(阿罗汉果))。
阿难!那我说的摄心为戒具体是怎样的呢?】

——

【毗奈耶】
(术语)Vinaya,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
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
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
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
行事钞中一曰:“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
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
探玄记一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
玄应音义十四曰:“毗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毗奈耶,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云离行,行并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
【又】(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略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无漏学】
上来戒定慧三学,总称三无漏学。此三无漏学,为如来立教之大要。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为无漏学者。若依此而修学,必断见思烦恼,而证无漏圣果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6—a,【四个决定清净明诲——断淫心】


★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如果有诸世界的六道众生,其心中能够不起淫念,那就不会随着这念淫心而接续不断的生生死死,否则即便是修行得到很多智慧禅定得以现前
但是因为心念不清净的关系,必定感召堕入恶道的果报,上品福报的是魔王,中品的是魔民,下品的则是魔女
这些诸魔也有各自的徒众,都各各说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道。我(指的释尊)灭度之后,多有这样的魔民在这个世间昌繁炽盛,广泛的施行淫欲做众生的善知识,令相信其贪爱邪见的众生堕入深坑失去了菩提路(成佛的道路)
所以,你教导世人(末法众生)修习修三昧禅定,首先应当断除淫心,这名叫[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决定,就是一定不变的意思,就是修行禅定一定要遵守的戒律,这样才不会因之着魔)】

——

【淫欲】
(术语)色欲也。圆觉经曰:“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行事钞中曰:“智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故律中淫欲为初。”按淫,除淫汤外,应均从女作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劳】
(术语)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
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
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
止观一曰:“尘劳即是菩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见】
(术语)执著于人而起爱也。
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
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嗔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
楞严经六曰:“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智度论七曰:“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
同二十一曰:“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见】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着,是谓之见。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
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
又贪着五欲为爱,执着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嗔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
若穷究众生之所以缘起,不出此爱着见取二事。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淫欲而修行禅定的行者,就像蒸煮沙石想要让其变成米饭,这样经过千百劫的时间也只能叫热沙(而不会由沙变饭)
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饭食的根本,只是能沙石本身。

就像你想用淫欲之身求取清净的佛身妙果,纵然看着像是获得了微妙的领悟,但是其本质是淫欲,根本上是淫欲所成,是生死轮回的因,必然无法出离[三途](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的果报,哪里会是圆满成佛的实修实证之路呢?
只有使淫欲的根基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彻底断除,并且连断除的想法都没有了,成佛才有真正的希望。

如我这样说的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说的,就是魔王波旬所说。】

——

【三途】
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09:37:39 | 只看该作者
6—b,【四个决定清净明诲——断杀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阿难,有诸世界的六道众生,能够不起杀生的心念,就能不随其而生生死死相续不断的受报。

您学习三昧禅定,本来能够出离尘垢烦恼,但是如果不能断除杀心,就无法真正脱离尘垢,即便修行到很多禅定出现,如果没有断除杀生就必定还是会堕入神鬼道。
上品的人会成为大力鬼,中品的则变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的将会变为地行罗刹,这些鬼神们也都有徒众,各各都说自己已经实证了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时期,多有这样的神鬼在世间昌繁炽盛,说自己是因为吃肉获得了菩提路。

我让比丘们吃[五净肉](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这些肉都是我(指的释尊)以神力化先生成的,本来不存在命根的,你们婆罗门地多湿热,再加上有很多的沙石,草和菜多无法在上面生长,

我用大悲心加持的缘故,藉由大慈悲而将假名这些变现的五净肉为肉,让你们能尝到食物的味道得以维生,无奈的是为何在如来灭度(即涅槃)之后,还有吃众生肉者叫做[释子](释迦佛的弟子)呢。

你们应当知道,这样吃肉的人,纵然看似心开意解获得了禅定,但是内心实质还是大罗刹鬼,命终受报必定要沉沦生死苦海里,不是佛弟子,像这样的人互相杀害和吞食没有止息,要怎么脱离三界出轮回呢

所以,你教导世人修行三昧禅定,其次要断除的是杀生,这叫做[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决定,就是一定不变的意思,就是修行禅定一定要遵守的戒律,这样才不会因之着魔)】

——

【五净肉】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决定】
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见:六决定)1267)p2968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
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杀生而修禅定的人,就像有人自己塞上耳朵,之后高声大叫又想要他人听不到,这就做欲盖弥彰

清净的比丘和菩萨行者,在岔路口行走的时候都不去践踏生草,当然更不会用手去拔;清净者连草都不去拔,而自称大悲的人为什么还要取众生的血肉来充饥呢?

如果有比丘不穿东方(相对当时的印度来讲,多是其东方的国家产有)[丝绵](以茧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绢帛](古代丝织物的总称),以及不穿(当时印度)当地皮毛制成的鞋子和衣服,也不吃奶酪醍醐等动物性的食物,这样的比丘是真正在脱离这个世间,这一期清净修行酬尝宿世因果欠债之后,将不再生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注:因为已经超越了这些导致生死轮回的因,不会再结生死轮回的果,有因必有果,要超越生死,就必须修清净行、清净心)

如果还在[服](吃或者穿)这些东西,那么身体(或者身体的一部分)还是在生死的因缘之中,就像人吃土地里长出的百谷作物,那么脚就无法离地(因为要以此维生,无法斩断联结),必然要身体或者身体的一部分或是身心全部都不再服用和贪恋上述这些物品(动物性的物品),我说这样的人才是真解脱者(注:所以真正想解脱生死的实修者,对于羽绒服、皮鞋、蛋奶之类的事物,都是应该要清净断除的,这个经中写的很清楚。)

如我这样说的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说的,就是魔王波旬所说。】

——

【绢帛】古代丝织物的总称,在没有纸张之前,一直作为重要的书写、画画材料。——摘自百度

【丝绵】用下脚茧和茧壳表面的浮丝为原料,经过精练,溶去丝胶,扯松纤维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摘自百度

【身分】
<一>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大一八·五九二中):“修瑜伽者应善筹量,乃至身分饮食不杂乱出。”
如遗教经论所谓之“身分供养”,即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之身业供养。(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
<二>专指男根。十诵律卷一(大二三·一下):“是愚痴人开诸漏门,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触彼女身。”p301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09:38:28 | 只看该作者
6—c,【四个决定清净明诲——断偷盗】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阿难,如果再有世界中的六道众生,没有偷盗之心,那么就不会因为偷心而生生死死相续不断

你修行三昧禅定本来是要脱出烦恼尘垢的侵扰,但是如果不断除有心,烦恼尘垢就无法真正的出离,纵然有很多智慧出现在前,

但是如果不断除偷盗,那么必然会落入邪道,上品福报好的变为精灵,中品的是妖魅,下品的则是被鬼魅所附着的邪(见)人,这些邪道众生也都有各自的徒众,都说自己已经获得了无上道

在我灭度(涅槃)之后,多有这样的妖魅邪人在世间昌繁炽盛,隐藏在人中虚伪欺诈称为善知识,都说自己已经获得了上德之人的道法,欺骗迷惑恐吓众生让其失去正心,所经过之处,令众生都耗尽家财来供养。

而我(指的释尊)教导比丘按照方位没有拣择的来托钵乞食,令其舍弃贪欲,能成就菩萨道,所以比丘们都不着急烧煮食物(这是当时印度僧人的情况),把三界当做是旅途暂时寄居其中(心不贪恋),示现一次死亡一次投生,之后永断生死不再轮回;为什么现今有贼人偷盗佛门的衣服,假装是出家人以贩卖佛法来牟利造作种种的恶业,所自己所修持的都是佛法,实际却不是真正出家,具足圆满戒行的小乘出家比丘?由此迷惑耽误无量众生堕入无间狱。

如果我(指的释尊)灭度(涅槃)后(末法时期),有比丘发心一定要修习成就三昧禅定,能够在如来形像之前,身上点一盏灯、或者烧燃一个指节,以及在身上爇一炷香来供养,那么我说这人无始以来欠下的恶业宿债都因为这样舍身供养的因缘而得到偿还,命终后将永远告别这个世间脱离生死烦恼
此人虽然还没有即刻明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但是对佛法已经建立了决定不移的信心,若不是用这样舍身的因缘来偿还宿债,那么即便是很小的因果,即便行者已经修行成就了无为果位,但是因果不虚,还是会生到人中来酬偿其宿世的业债,就像我(指的释尊)也还要遭遇马麦之难一样(注:其实佛陀已清净,只是为了教化众生,才这样示现的)。

所以,你教导世人,修行三摩地(禅定)次后应当断除偷盗,这就叫[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所以,阿难,如果不断偷盗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像有人用水灌注带漏的器皿而想让他充满,这样纵然经过尘点劫那么长的时间也是无法让水位平复的。
如果比丘们除了法衣和饭钵之外,分寸都不积蓄,乞食来的饮食除维持自己色身外,余下的分给饥饿众生,在大众集会的场合能合掌礼敬大众,有人捶打辱骂和受到称赞一样于心不动,这样必然能使身和心都捐献和舍弃,身上的肉骨血与众生共有(布施给众生),不将如来引导不同次第众生的不了义经回为自己的见解后来误导初学,佛陀印可这样的人是获得了(佛母)真三昧(注: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

如我这样说的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说的,就是魔王波旬所说。】

——

【佛母真三昧】
(术语)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楞严经六曰:“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10:08:11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63楼-本楼,合计用时4小时20分)

6—d,【四个决定清净明诲——断大妄语】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阿难,如果有世界的六道众生,虽然身心没有杀盗淫,三种行为已经圆满断除;但是如果还有大妄语,那么修行三摩提(禅定)也无法得到清净,会成为爱见魔,失去如来种性。

就是没有获得果位说自己获得了;没有实证说自己实证了;或者贪求世间第一尊贵殊胜,在别人面前说:"我已经获得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的果位或者位阶。"
目的是贪求他人的礼拜忏悔和种种供养,这种人是断善根之人,消灭了成佛的种性,就像有人用刀砍断的多罗木,佛陀印记这样的人,永远殒灭了善根不再能深入正知见,沉沦在生死苦海当中,不能成就三昧禅定。

我灭度(涅槃)后,,教敕菩萨和阿罗汉们应化为各种身份,在末法时期以种种形象度化生死轮转里的众生,或是作沙门(出家人的通称)、或是作在家的居士、或是人中帝王、宰相或官吏、童男、童男,这样乃至一直到淫女、寡妇、奸人、小偷、屠夫或者贩夫走卒,和他们做同事亲近接触,藉此因缘称赞大乘佛法,令他们的身心都能通过修行进入三昧禅定,中求不会自己说出我是真菩萨、真阿罗汉。不会泄露佛陀秘密教敕的因缘,不会轻易向一般未学佛的众生透露身份,除非是临命终有特殊原因才不公开的交付事情的因由,不会像这样公开说大妄语来迷惑和扰乱世人的。

所以,你教导世人修行三摩地(禅定)最后应当断除各种大妄语,这叫做[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


【爱见】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着,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着五欲为爱,执着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嗔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若穷究众生之所以缘起,不出此爱着见取二事。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而修行三昧禅定想要成就,就像是在人粪上雕刻处旃檀的形状,想要求取香味,那是不可能的。

我教导比丘的是,直心是道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切都没有虚假,当然也不会自称已经获得有德上人之法。
就像穷人虚妄的号称自己是帝王,这样只是自取(被真帝王)诛灭,更何况,法王之位是要毕竟成佛才是的,当然无法无中生有的被窃取。
因地不真,果报就会曲折;就像想要修行成佛得无上正觉,但是却还在大妄语,就像自己想要咬到自己的肚脐,这是办不到的

而如果有比丘,内心就像直弦一样没有任何曲折,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么修行进入禅定是永远不会遭受魔事干扰的,而我印证这样的修行人最终会成就菩萨无上正知觉。

如我这样说的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说的,就是魔王波旬所说。】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17:10:13 | 只看该作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本楼用时约1小时20分)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e,总结: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持楞严咒,可消宿习和魔事 】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学习解说:(佛陀说)阿难,你问的如何摄心,我现今先说的是,入三摩地(禅定)修学的微妙法门。求取菩萨道,最先要修持四种[律仪](戒律、仪则。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具体内容就是之前已经讲到的[四个决定清净明诲]——断淫心断杀生断偷盗断大妄语),持守的程度要像冰霜那样皎洁,这样自然不会由不持戒而生出枝枝叶叶(指的各种障碍和魔扰)来,让内心的贪嗔痴,口里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都没有生起的因。

——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学习解说:阿难,这样的四件事(即指的[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如果能好好受持不漏失,心不但不会再攀缘色声香味触,一切魔事还要怎么发生呢?(当然不会再发生)
(注:这边来了解学习一下,魔事都有哪些内容,可以多反观自照和警觉: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魔事品]
何等菩萨为恶魔所乱?~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书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傲慢自大,互相嗤笑,互相轻蔑,菩萨当知,是为魔事 ~ 小品般若经

如果有宿世习气难以灭除的,你就教导这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这是如来[无见顶相](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上,无为心佛(自性佛)在从顶上生发出的光辉里,坐宝莲华所说的神咒,
你过去和摩登伽女有用[劫]来计算那么长时间的因缘,彼此恩爱的习气不是一生甚至不是一劫(就是还要更久),但我一宣扬楞严咒,(摩登伽女的)爱欲之心就永远脱落,成就了阿罗汉果
像这样本来无心修行的淫女,都能在楞严咒(在佛)的威神力暗中加持下快速证得[无学位](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更何况是你们在法会中的声闻行人,已经发起了求取最上乘(佛乘)决心想要成佛的修行人呢?(当然更容易)就像顺着风向扬起沙尘,顺风顺势,有什么艰难险阻呢?】

——

【无见顶相】
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为梵语 us!N!i^s!as/iraskata^(肉髻相)之意译。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
优婆塞戒经卷一(大二四、一○四○上):“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卷七)((参见:八十种好)268)p508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位】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00:18:4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68楼--70楼,合计用时约5小时20分)


【建立清净道场,要依清净僧得戒才能成就】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学习解说:如果有末法时期,想要安坐道场(不受魔扰顺利修道的),
①应当要先受持比丘清净禁戒,并且要选择持戒清净第一的沙门来做戒师,如果不能遇到真正的[清净僧](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那么你的戒律和仪则就必定无法成就(注:可见清净僧的重要,承担着法脉的延续。不过,如果无法遇到清净僧,也说明自己福慧不够,业障太重)
②从清净僧处得戒之后,穿崭新清净的衣服,燃上香,在闲静处居住,持诵楞严咒108遍
③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恳求十方现在国土所有诸佛,放大悲光来灌顶加持(净化同化)

阿难,这样末法时期的清净比丘、比丘尼、在家人,内心除灭贪爱和淫欲,受持佛陀教导的清净戒律,在这个道场中发菩萨愿,洗澡沐浴干净,这样经过二十一天不休息的经行绕佛持咒,我自会在这些行者前现身,为其摩顶给予安慰令其破迷开悟。】

注:一般说到道场,大众多会想到寺院,这是外部的道场,更进一步来说,还有内在的道场,请看[维摩诘经]的教导:何处是道场?何谓道场?

——

【道场】
<一>梵名 Bodhi-maN!d!a。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旧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维摩义记卷二末)
<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华严经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其目的在观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为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观自心本来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与自心融为一体。((参见:道场观)5649)
<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隋炀帝即尝下诏,明令天下之寺改称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之场所,称内道场,或称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之场所为道场。日本天台宗之安然,称受戒之场所为道场。(佛祖统纪卷三十九、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七>北魏僧。籍贯不详。又作道长。初从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译出十地经论等,师投其门下,后因故触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间精研大智度论,穷尽其旨。不久出洛阳,专讲智论。复于邺都大集寺大张讲筵,缁素云集,时人尊为“学者之宗”。师平素奉置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画之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后且以之转写于世。生卒年不详,仅知北齐后主隆化元年(576)时,师尚健在。另据安乐集卷下所载六大德相承之说,依次有道场、昙鸾之记载,准之,昙鸾或为师之门人。(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瞻传、广弘明集卷二)p5647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僧】
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白衣】
(杂名)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
西域记二曰:“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白衣俗服,佛严制断。
”涅槃经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
遗教经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维摩经方便品曰:“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智度论十三曰:“白衣虽有五戒,不如沙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檀越】
(术语)Da%napati,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
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
资持记曰:“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三藏云:具云陀那钵底,此翻施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00:26:0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末法修行建立道场,怎么结界,符合佛教导的清净轨则】



★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学习解说: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承蒙如来无上悲心的教诲,内心已经破迷开悟,自己就知道修正无学之道已经成就;那么末法时期,修行建立道场,要怎样结界合乎佛世尊的清净律仪规则呢?

(注:阿难尊者悲心切切,替末法时期的众生询问如何结界,才清净如法,感恩)】


★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
末法时期,如果有人发愿建立道场(修行佛道的场所、寺院)

① [取雪山白牛粪合上旃檀香来涂地]先取来雪山上生长的有大力的白牛,吃的是山上肥腻的香草,这牛只喝雪山的清水,所以他的粪便是极其细微的,可取来牛的粪便与旃檀香和合在一起,涂抹道场的地面;
如果不是雪山之牛,那么牛粪就会臭秽,不能够用来涂抹场地,那么就会有第二个方法:

或者,[取平原土和合众香来涂场地]

另外,从平原从地皮开始向下五尺,取来其中的[黄土];然后将栴檀(檀香)、沉水(沉香)、苏合(为烧香用之香料,或为药品)、薰陆(如桃之胶,有香气者)、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磨成细细的粉状混合均匀,和取来的黄土混合成泥,来涂抹场地。】

——


【苏合香】
<一>梵语 turus!ka。音译作都卢瑟迦、突缩迦、杜鲁瑟剑。又作酥合香、合诸香草。为烧香用之香料,或为药品。本草纲目谓由诸香之汁煎成,非为自然物。或谓苏合香属金缕梅树之落叶乔木,多产于小亚细亚,自其树皮采得之树脂,称苏合香或苏合油,其香味类似安息香;苏合油为燃灯原料,又用作护摩油。(牟梨曼陀罗咒经、翻译名义集卷三、卷八)
 <二>舞乐之名。略称苏合。乃新乐、盘涉调,属大曲。舞者以苏合药草为甲胄而作舞,故有此名。陈后主所作,一说为中印度之乐曲。据舞曲口传载,阿育王患病,求苏合之药草,经七日而得,病即痊愈,其臣乃以药草为甲胄而作舞,遂有此乐。p6780
FROM:【佛光大辞典】

【薰陆香】
(物名)梵名君杜噜Kundurnka,如桃之胶,有香气者。西域记十一曰:“薰陆香树,树叶若棠梨也。”演密钞六曰:“薰陆者,出于西方,即树胶。夏天日炙,镕滴沙中,在地有香,谓之薰陆。”土耳古语Ghyu|nluk。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薰陆香】
(物名)梵名君杜噜Kundurnka,如桃之胶,有香气者。西域记十一曰:“薰陆香树,树叶若棠梨也。”演密钞六曰:“薰陆者,出于西方,即树胶。夏天日炙,镕滴沙中,在地有香,谓之薰陆。”土耳古语Ghyu|nluk。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郁金】
梵语 kun%kuma。学名 Crocus sativus, Linn。又作茶矩么、茶矩磨(茶为菳之误写)。属球根植物,可制成染料,花可作香,称为郁金香。产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等地。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可知昔时之印度人常以旃檀、郁金等诸香涂身。阿育王传卷四、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十载,末田地那尊者教化恶龙,为支济居民活命,遂自香山拔取郁金香之根移植至当地。又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以之为三十二味药之一。(苏悉地羯啰经卷上、蕤呬耶经卷中、慧琳音义卷三十九、卷七十)p6983  
FROM:【佛光大辞典】

【白胶香】
梵语 sarja-rasa   即娑罗树之胶乳。乃密教修孔雀经法时,所烧五种香之一。依据孔雀经所修之孔雀经法,用以息灾、祈雨等。修法时,于大坛上之五方烧五种香,其中,白胶香系东方所烧之香。(大日经疏卷七、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参见:五香)1126)p2101
FROM:【佛光大辞典】

【青木】青木香一般指青藤香。
青藤香(别名马兜铃根、兜铃根、土青木香、土木香、青木香、蛇参根、铁扁担、痧药、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草质藤本;根圆柱形,外皮黄褐色;茎柔弱,无毛,暗紫色或绿色,有腐肉味。叶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长开花后期近顶端常稍弯,花被基部膨大呈球形,与子房连接处具关节,花药卵形,子房圆柱形,蒴果近球形,顶端圆形而微凹,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摘自百度

【零陵香】(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又名灵香草、香草、排草和佩兰,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株高20-60厘米,干后有浓郁香气。——摘自百度

【甘松】中药名。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或阴干。——摘自百度

【鸡舌香】
(物名)名义集三曰:“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鸡舌香】鸡舌香一般指母丁香。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药用丁香)的近成熟果实,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带有土红色粉末,粗糙,多细皱纹,上端宿萼有4裂片。 丁香是一种进口“南药”,原产于印尼 马鲁古群岛,公元前 3 世纪作为“香药”传入我国。 ——摘自百度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花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花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酥合、蜜、姜、纯酥、纯蜜及诸果子、饮食、葡萄、石蜜,种种上妙等食,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飨佛菩萨。

【学习解说:
②做半径为一丈六的八角坛,

③坛心中安置一朵莲华,使用金银铜木所建造,

④华中放置一个钵器,钵总先盛满[八月露水],水中安置所钵的大小安置好所有的华叶,

⑤取来八面圆镜,围着花钵安放,

⑥圆镜外,建立十六朵莲华,再将十六个香炉间隔着莲华铺设,烧纯沉香来庄严香炉,但是不要有火焰看到,

⑦取白牛乳放到十六个器具中,乳成煎饼状,
并且和沙糖(砂糖)、油饼、乳糜(用乳汁或酥油调制的粥)、酥合、蜜、姜、纯酥(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纯蜜及诸果子、饮食、葡萄、石蜜(冰糖),等种种上妙(上好美妙)的饮食,
放置在莲华外各个外绕着的十六朵莲花外,每到饭食的时候,来奉献供养诸佛如来和大菩萨;

⑧如果是在中夜(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取来蜜半升、酥三盒,在八角坛前另外安置一个小火炉,用[兜楼婆香](即檀香)煎取香水,将香水沐浴炉炭,让炭更更猛更炽热的燃烧,把之前准备的酥、蜜投入炎炉里,等到烟都烧尽了,用来奉上呈送给佛菩萨】

——

【方圆】为面积描述用语,是指一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 。——摘自百度

【乳糜】意思是亦作"乳麋"、用乳汁或酥油调制的粥。——摘自百度

【酥】
是牛羊等乳钻抨成之。或以草叶药而成之。所谓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为上药。大智度论曰:“牛乳驴乳,其乳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石蜜】
(饮食)冰糖也。
善见律十七曰:“广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庶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伽陀者,此是蜜也。”
法华玄义七曰:“言石蜜者,正法念经第三云: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离垢名颇尼多。次第二煎,则渐微重,名曰巨吕。更第三煎,其色则白,名曰石蜜。”
本章曰:“一名乳糖,又名白雪糖,即白糖。出益州,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炼作饼块,黄白色而坚重,川浙者佳。主心腹热胀,润肺气,助五藏津,治目中热膜,口干渴,可止目昏闇能明。”
按根本律,有糖无石蜜。律摄云:糖摄石蜜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中夜】
梵语 madhyama-ya^ma,巴利语 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见:三时)596)p1020
FROM:【佛光大辞典】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知、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学习解说:
⑨把(八角)坛室外面的四周都悬挂上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犹如大将之旌旗也)和华

⑩在(八角)坛室,内部的四面墙壁上,敷设十方如来和诸佛菩萨的所有形象:

⑪应当朝着太阳的方向,陈设铺设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閦佛、阿弥陀佛的形象;

⑫观世音菩萨作种种大变化的形象以及金刚藏菩萨的形象,铺设安置在诸佛形象的左右两边;

⑬帝释天大梵王、乌刍瑟摩(秽迹金刚,主不净处之执金刚也),并蓝地迦(青面金刚)诸[军茶利](金刚的一个别名)、与毗俱知(毗俱胝者,皱之义,此天女从观音额上之皱中生,故名毗俱胝。译曰嗔目。三目四手忿怒形之天女也)、四天王等[频那夜迦](鬼神名,详见下方注解)的形象,张贴于门侧左右安置;

⑭又取来八面镜子悬挂在虚空中,和坛场中(详见第⑤点)所安置的圆镜方位和镜面相对应,使彼此的光线和影子相互重叠涉入】

——

【幡】
(物名)梵语波哆迦Pata%ka%,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犹如大将之旌旗也。又为祈福立之。梵语杂名曰:“幡,波哆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乌刍沙摩】
(明王)Ucchusma,又作乌枢沙摩,乌刍涩摩,乌刍瑟摩,乌枢瑟摩。乌素沙摩。明王名。译曰不净洁,秽迹,火头等。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因之于厕中祭此明王。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云不净洁金刚。”
希麟音义五曰:“乌枢瑟摩,或云乌刍摩沙,此云秽迹。旧翻为不净洁,皆讹。新翻为除秽,忿怒尊也。”楞严经五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义疏五下曰:“乌刍沙摩,云火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秽迹金刚】
(菩萨)即秽积金刚乌刍涩么明王Ucchus!ma,主不净处之执金刚也。经轨作秽迹。秘藏记作秽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俱胝】
(菩萨)Bhrukut!i,又作毗俱知。胎藏界观音院三十七尊中之一尊也。谓之毗俱胝菩萨。又云毗俱胝观音。又云毗俱胝天女(八大观音之一),毗俱胝者,皱之义,此天女从观音额上之皱中生,故名毗俱胝。译曰嗔目。三目四手忿怒形之天女也。

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下曰:“毗俱胝天女,毗俱胝,周言嗔目。”
大日经疏五曰:“观音左边置圣者毗俱胝,其身四手,右边一手垂数珠鬘,一手作施愿印,左边一手持莲华,一手持军持。面有三目,如摩醯首罗像,首戴发冠,如毗卢遮那发髻冠形。”
同十曰:“佛大会中,时诸金刚现大可畏降伏之状,状如无有能伏之者。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西方谓额上皱文为毗俱胝,如今人忿时额上有皱也。此菩萨现身作大忿怒之状,时诸金刚皆有怖心,入金刚藏身中。时彼毗俱胝进至执金刚藏前,时彼亦大怖畏,入如来座下而言:愿佛护我。时佛谓彼毗俱胝言:姊汝住。时毗俱胝即住已白佛,唯佛所教敕,我当奉行。”
苏婆呼经下曰:“苾唎俱胝,此云忿像也。”
陀罗尼集经六,有观自在毗俱胝菩萨三昧法印咒品,具说念诵之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频那夜迦】
(天名)Vina%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参见:欢喜天及毗那夜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欢喜天】
(天名)又云大圣欢喜天,大圣天,圣天。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之形,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长子,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观音化现,而与彼抱著,得其欢心,以镇彼暴者。因称欢喜天。梵名誐那钵底Gan!apati,就其形而谓之毗那夜迦Vina%yaka,象鼻天。善无畏译之大圣欢喜供养法曰:“大圣自在天,乌女为妇,所生有三千子,其左千五百,毗那夜迦王为第一,行诸恶事;右千五百,扇那夜迦持善天为第一,修一切善利。此扇那夜迦王,则观音之化身也。为调和彼毗那夜迦恶行,同生一类成兄弟夫妇,示现相抱同体之形。其本因缘,具在大明咒贼经。”毗那夜迦舍光轨曰:“今说毗那夜迦有多种,或似人天,或似婆罗门,或现男女端正之貌。即分四部,摄众多类。如是种种,作诸障碍。唯大圣天欢喜王,是权现之身,如上所说,为欲诱进诸作障者令入正见故,所以不似余毗那夜迦,而现象头。此是示喻故,谓如像王虽有嗔恚强力,能随养育者及调御师也。誐那钵底,亦复如是,虽现障身,能随归依人乃至归佛者,是故此天现象头也。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迦,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俱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唯今大圣天,其头眼耳鼻舌诸相,皆似象,能随行者也。此天者,即誐那钵底,此云欢喜。”使咒法经曰:“尔时毗那罗曩伽,将领九千八百诸大鬼王。(中略)向于世尊,俱发声言:我以自在神通故,号毗那罗曩伽,亦名毗那夜迦,亦名毗微那曩伽,亦曰摩诃毗那夜迦。如是四天下,称皆不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于初七日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恒于六时诵咒绕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
至第四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学习解说:(作完上面坛城的布置之后)

⑮在第一个七天里,行者们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和阿罗汉,常恒在六时(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持楞严咒,围绕坛场至诚心经行行道,一时(这一段时间)常行(持诵)一百零八遍;

⑯在第二个七天里,一直专心发菩萨愿,内心没有间断,我之前在律藏之中也有发愿的教导;

⑰在第三个七天里,在二十小时里都一直在持诵楞严咒;

⑱在第四个七天里,十方如来一时同时出现在镜子的镜光交际之处,因为承蒙佛的摩顶,在此道场修三摩地(三昧正定),能令这样在末世(末法时期的)修学人,身心清净光明就像琉璃一样;
(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众生要找正信道场修行不易,阿难尊者的这个问法非常重要,让末法众生中真正有志解脱的行者,能有清净的道场来短期克期取证;这也是佛菩萨对末法众生的慈愍)

⑲阿难,如果有比丘,以及依止的根本受戒师以及同一法会里的十位比丘等,其中如果有一位不清净的,这样的道场多是不能成就的。
(注:这是一个特别说明,参与法会的比丘若有一位不清净,道场就多不能成就)

⑳从三七(二十一)天后,端坐安心坐禅经过一百天时间,有根器锐利的行者,一直不从座位上站起来成就了小乘初果--须陀洹果(入圣者位了),
纵然有行者身心还没有成就圣果的,但是也必定知道自己一定能成就佛道。

你问的如何建立清净道场,就是上述这样来建立。】

——

【六时】
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
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心】
(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
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
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
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
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奈耶】
(术语)Vinaya,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行事钞中一曰:“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探玄记一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玄应音义十四曰:“毗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毗奈耶,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云离行,行并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又】(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略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时】
近代于敦煌发现之佛教俗曲韵文文献,系流行于唐代之佛教俗曲之一。系以我国划分一日时间之十二支为单位,其文体形式,依相同之字句格式,每一时辰作一首或数首曲,再汇集成篇,此类形式,即称“定格联章”。其字句格式多数为三、七、七、七之体例,亦有三、五、五、五之体例,例如:“食时辰,努力早出尘;莫念时时苦,早取涅槃因。”十二时有多种:禅门十二时、太子十二时、法体十二时、法界十二时、圣教十二时、维摩五更转十二时、天下传孝十二时等。p343
FROM:【佛光大辞典】

【安居】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7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8:18:5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68楼—70楼合计用时,约5小时20分)


【佛陀宣说楞严咒全咒】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唯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自从出家以来,凭仗自己是佛陀的堂弟心生憍爱(憍: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也),平时只是追求多听闻佛法,没有实证无为涅槃的境界。在遭遇了大梵天邪术的禁锢后,内心虽然明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修不够,无法脱离魔扰),无法自由活动,幸亏有文殊菩萨让我获得解脱。
(注:如果实修,只是听闻,不实际修证,是很容易着魔的,这边列出的帖子都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实修的:
[略说]色阴受阴十魔境
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楞严经]原文与白话
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占察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
[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我虽然承蒙如来宣讲的楞严咒得以脱难,但是是间接(暗中)借助了他的神力,并没有真正亲自听闻过。
只盼望大慈悲的世尊,能重新宣说咒语,悲心救度这个法会的修行者,以及未来世(指的末法时期)尚在生死中的轮回者,能承领佛陀微密的音声,令身心获得解脱。

这时,与会的一切大众,都向着佛陀顶礼,等候听闻佛陀宣说秘密陀罗尼章句】

——

【憍】(术语)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也。唯识论六曰:“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恃】依赖;凭仗。


【无为舍】
(术语)无为者,涅槃也,涅槃为人之安宅,故云舍。千手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恃怙,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从佛顶的肉髻(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中,涌出了百宝(百宝指的贵重)的光明,光中又涌出千朵叶子的宝莲华,有化如来坐在宝莲华上,也从顶上放出十道百宝光明,每一道光明中,都普遍示现出有十恒河沙的金刚力士,手中拿着山和金刚杵,遍布在整个虚空法界
与会大众抬头仰观,看到如此诸多的金刚力士,内心都又是爱敬又是畏惧,都向着佛陀寻求依赖和依怙,都一心听佛从无见顶相中放光宣说的神咒:(以下是【楞严咒】全文)】(相关阅读:[持诵][佩带][安置]楞严咒的功德,附咒图请自印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婆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赧(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罗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哆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口+篮](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歧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百)摩诃叠多(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一百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跋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蓝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一百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娑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七)  

  乌[合+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一百四十一)虎[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合+牛](一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合+牛](一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一百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么么写(七十八)

  啰阇婆夜(百七十九)主啰跋夜(八十)阿祇尼婆夜(一百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壇茶婆夜(一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二百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乾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二百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阇瞋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


  婆伽梵(二百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瞋陀瞋陀(八十一)虎[合+牛](八十二)虎[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口+犁]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唎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口+犁]弊泮(三百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口+犁]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罗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三百十一)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啰檀迟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百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

  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三百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三百五十一)闭[口+隷]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三百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乾度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伐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嚧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三百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三百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蜜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姪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隶(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瓮泮(二十六)娑婆诃(二十七)


———

【肉髻相】
梵语 us!N!i^s!a-s/iraskata^,巴利语 uN!hi^sa-si^so。乃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音译嗢瑟尼沙、乌瑟腻沙、郁瑟尼沙、郁尼沙。略称乌沙。意译作髻、顶髻、佛顶。又作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顶肉髻成相、肉髻圆好高胜相、顶肉骨成相、顶发肉骨成相、顶上肉髻高广平好相、顶上现乌瑟腻沙相。
 据佛本行集经卷九载,佛陀顶上肉髻,高广平好。据中阿含卷十一之三十二相经载,大人顶上有肉髻团圆相,称为发螺右旋,此系大人大人之相。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世尊顶上之乌瑟腻沙,高显而广阔,犹如天盖。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四上):“次观大势至菩萨,(中略)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盖此肉髻相,乃佛及菩萨所共有者,惟诸佛之相极殊胜,菩萨之相则稍逊之。据观无量寿经载,观世音菩萨之色身相中,唯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肉髻相之成就,与业因有关,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呈现大人相,乃往古世敬奉贤圣与尊长所修得者。另据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载,若菩萨于自行十善外,并化导众生修行,见修行者即欢喜赞叹;又以无量怜愍胸怀,发弘誓心,摄受众生归趣正法,由此业缘得二种好相,其一即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他诸经中有谓,由持戒、布施等因缘,亦能获得此相。后世所造立之图相中,多于宝髻基部之前面,嵌入红色宝石,或将前顶头部无发处涂成红色,而称之为肉髻相。此系依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一所载(大一五·六四八下):“如来顶骨团圆,犹如合卷,其色正白,若见薄皮,则为红色,或见厚皮,则金刚色。”(长阿含经卷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四、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智度论卷四)((参见:三十二相)507、“无见顶相”5088)p251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3:34 , Processed in 0.0909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