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20:21:20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想念,这些一切宝幢(详见词解①)幡盖,衣服等物品,所构成的所有微尘,都光明朗然非常耀眼,胜过日光,

并且都柔软细滑,就像接触到天人的身体一般,其中放出的香味,就像牛头旃檀(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详见词解③)香那么好闻,

颜色都很清净,就像毗琉璃宝一般,因此,一切事物景象都能在其中显现。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该想念,这些诸佛如来,一一佛身构成的微尘,在柔软性、光明、色泽上,都转而更加的殊胜,比之前(观照的)微尘,胜过百千倍。

(这段以下,开始以空破有)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观察,我所思惟系念的一切众生,本性是空(详见注解①)是无我的,如梦如幻,又如阳焰虚妄不实、又如眼病所见的影子并非真实存在(相关内容见注解②)

那些思惟观照出来的诸佛也是一样,其各自的属性都是空寂的,本来就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只是凡夫没有智慧,在虚妄之处而有执着,认为有我有自性(认假为真,不知五蕴皆空),因此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学习解说]:

还应当观察,一切诸法,根本来说,体相(本质和外相,详见词解④)是非常微细的,析分下去都是空寂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凡夫众生,是因为妄心分别,才产生了种种境界(相关内容见注解③),众生在这些自心分别而成的境界中,继续系缚着自己,不明白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就犹如在梦中,虚妄的贪着各种境界(无法放下)(相关内容见注解④)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

[学习解说]:

还应当(进一步)观察,三界中的一切其本性都是空寂的,空与空之间不会相互障碍,而我现今的慈心,还是很狭小。又应当思惟想念,就像(上面观照)一切众生以及诸佛,都是缘起性空没有实我的,应当知道,这个“小我”也是一样的(缘起性空 没有实际),乃至一切国土也要如此这般来(正观)想念。




[相关注解]:

①关于【空】:何谓[空]? ~ 大般涅槃经



其实众生实有,但是,不是众生所认为的实有
其实众生非实有,但是,也非众生所认为的非实有
因为众生不论如何认为都有执着, (注一,以下说明)
真正达到没有执着的状态, 就不会有[实有]和[非实有]的问题,
而能随缘随处幻化, 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注一)这分开两方面来说,

一个就是众生对自己(我)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我相寿者相(就是生命)
另一个就是众生对外在众生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人相众生相

以众生来说, 因为执着于自己,所以八识变现为实有,这会产生[虚妄]的[实体]而不断轮回
[实体]就是因为我们确实活着而且都有痛苦, [虚妄]就是说其实这个[实体]也是幻化的
所以说亦实亦幻, 就像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生命的执着也是同理
这是对于自己来说, 所以一位菩萨行者想度化众生,可是自己真的认清楚自己了吗?
这点是要好好思维的

另外,我们对于外在众生也是如此,和上面道理相同,所以菩萨行者也要认识清楚众生
这些其实都不容易的, 所以有观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四无量心中的大乘实相义舍观
观照众生佛性本然圆满光明,众生和我们自己都平等圆满,
这样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例如众生很难度,刁难我们)
这时候就该用这个光明舍观, 就能够释怀了
或者直接观照刚刚上面讲的金刚经实义,也能够放下度化众生的执着

我们确实需要去救度众生,而且是用[真心]
其实这[真心]就是在救度自己,会因此圆满契入佛性本然而成佛
但是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破除自己对四相的执着——帖子详见: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本性清净,就是佛性
法性本清净,就是一切法界
所见诸有因妄念起,就是因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

这道理和上述的不二是相同的
外性(法性)只是特质现象,就是特性,
这并无实际,因为和清净佛性不相干,所以只是虚幻
问题在于众生执著攀缘能见所见,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相应作用
这时候诸性诸有才变成对凡夫有意义,所以相应诸有诸性而轮回

举个白话的例子来说比较容易了解
就像丑女和美女,只是表相,与您的清净佛性无关,
但是如果起攀缘,就会产生阿赖耶识的无量神通作用
能见,所见,见性,法性,和第八识的关系,(如上如下)
这些道理用下面两点来理解就容易明白
1.「三摩钵提」由清净佛性幻化神通诸有以方便普渡众生
2.或者凡夫妄想执著而变化六道轮回,这也是由第八识所创造
这就是第八识的力量,轮回或者成佛,都是由自己第八识所变化
第八识如果净化无染,就是由佛性起作用,由清净心自在变化,这就是成佛
第八识如果妄念杂染,就是由妄心起作用,由执著起变化,这就堕入六道轮回
——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12楼
(学习注:再次温习这段教导,内心唯有惭愧忏悔,善知识说得多清楚啊,为什么自己还要贪嗔痴妄想执着,任由第八识去变现轮回境界呢?真的太愚痴了!)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相关体会]: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如果不转凡夫思维为佛思维,不转凡心为佛心,那么就是习以为常的一直轮回。

因此,真正要解脱轮回,必然要学习正念正观,以正知见入佛知见,这样才能入水入大海,融入法界光明,随而启发自性光明。
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当下的一念,这每一个当下的一念,就决定未来的走向
世俗的一切终究会消逝和随着轮回而幻灭,
而当下的一念却可以决定我们逐渐走向光明还是不断陷入浑沌——帖子详见: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而我们,是否真正在改变当下这一念呢?!

心念上,一定要放下对世俗的执着,以此真正与佛心相印。




[词解]:

①【幢】
(物名)梵名驮缚若Dhvaja,又曰计都Ketu,译曰幢。为竿柱高出,以种种之丝帛庄严者。藉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或于幢上置如意宝珠,号之为与愿印,宝生如来,或地藏菩萨之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九曰:“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色丝标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号,如兵家画作象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幢】
幢(梵名dhvaja、ketu、pataka)又作脱阇、宝幢、天幢等。为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
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大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在《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中说:“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幢之规制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
幢亦被视为佛菩萨的持物,如胎藏界曼荼罗之地藏菩萨,及风天、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这药王菩萨,及敦煌出土之引路菩萨等都持幢。又,宝幢如来、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风天等都以幢为三昧耶形。此外,幢竿头安有如意宝珠者称为如意幢、摩尼幢、安有人头者则称为坛拏幢或人头幢。FROM:【佛教器物简述】

②【幡】(物名)梵语波哆迦Pata%ka%,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犹如大将之旌旗也。又为祈福立之。梵语杂名曰:“幡,波哆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牛头旃檀】梵语 gos/i^rs!a-candana。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又作牛头栴檀。产于印度,为常绿树,干高约零点九公尺,其材芳香,呈灰黄色,或赤铜色,可用以雕刻,或与根研为粉末,以供焚香,或制香油。昔时优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迄今著名。另据新华严经卷六十七所载,牛头旃檀产于南印度摩罗耶山(梵 Malaya)西南之摩罗耶,故又称摩罗耶产(梵 Malaya-ja)。然据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九载,郁单越有十大山,其第五为高聚山,有五大峰,其第二峰名银峰,盛产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似牛头,故称所产之旃檀为牛头旃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慧琳音义卷三、经律异相卷六)((参见:檀像)6444)p1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p693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20:03:28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作是解已,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

[学习解说]:

做上面那样的信解之后,还应当观察,这所有一切的微尘,一一微尘中,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的国土在其中,

这些国土,都是最至极清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的,超过了之前所有的佛国(详见词解①)

在其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三世一切众生,以及三世一切庄严的事,全部都具足(具备满足,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详见词解②)的。


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餐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

[学习解说]:

三世诸多的劫数都入在一念中(一切都是念力的作用,详见注解②),一一念中,有三世诸佛,坐在一处,普遍示现在众生之前,或是在入禅定、或是在说妙法、或是在吃美食、或是在品尝甘露,

一一佛前,有三世的菩萨和阿罗汉,围绕坐着,都有贯通三世的快乐,在全身充满着;并且看见自己,也是在诸佛的地方,同样享受着三世的安稳与快乐。

还应当想念,每一念中,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身,都拿着上好的供养器具,以此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和声闻众,以及布施给众生们。


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
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从空中,缤纷而坠;
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学习解说]:

在一一念中,从其身上出来种种香云(香烟为云形者,详见词解③),香云中,还有无量宝盖,形成庄严绮丽的装饰,弥漫覆盖在一切佛菩萨和声闻大众,以及六道一切众生之上。

这香云中,还会如雨而下甘露,以及坚黑牛头旃檀香之粉末,还有曼陀罗花(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详见词解④)、摩诃(大的意思)曼陀罗花、波头摩花(红莲华)、拘物头花(地喜花,赤莲花,白莲花,青莲花,黄色花等,详见词解⑤)、芬陀利花(白莲华,详见词解⑥)、妙香(殊妙之香,详见词解⑦)花、妙意花,都从空中缤纷的坠落下来;

闪电的光明十分耀眼,云散日开别有一番景象,雷声震动 听闻者都很欢喜愉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以及一切众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其身心都恒常享受着最无上的安乐(安乐者,无逼恼故。详见词解⑧)




[相关注解]:

①关于【清净】:

十种应常忆念清净法 ~ 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
(学习注:法界中最极清净就是佛,忆佛念佛能清净自心,念佛能成佛)
菩萨业 & 清净 ~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
(学习注:全篇教导了,怎样做才是清净,对照一下,自己真的太糟糕了,深深惭愧忏悔!当深入思维,反观自照,依教奉行!)


②关于【念力】(众生轮回是因为念力,佛菩萨自在神通普渡众生也是因为念力)
一切的秘密就在于[引力]
除了科学所讲的[万有引力], 佛教讲的就是[念力]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但是实际量化对等关系我并不清楚(佛经上好像有记载,记得有看过), 因为我还没成佛
不过, 观念上就是如此

所以重点在于[念力],
如果愚痴无明, 这[念力]就是[欲望执着力],
如果是[佛菩萨] , 就是[无碍的自在神通力]


众生因为对物质和生命有很深的执着欲望, 念念都是世间的生活, 所以念念都无法摆脱,
因此, 就算今生死亡,暂时脱离肉体束缚, 一样因为习惯性执着念力的关系,
又再次和种种缘分执着相吸引而聚合成为再一次拥有肉体的生命型态


所谓的恶业, 也是因为对物质执着深重,才会造恶, 引力非常沉重, 才会变成三恶道众生 ,
如果欲望比较低, 就容易飞升, 物质的[牵引][相吸引力], 就比较弱, 所以会成为比较轻的欲念聚合, 而成为天人

关于这些, 佛经(楞严经)有很深入的说明, 教导我们如何脱离这些引力,
简单来说, 就是空, 空是摆脱物质吸引的方法, 但是[空]还不究竟, 必须[空]和[有]两不执着,才能像佛菩萨一样
就像佛经常说的, 佛菩萨能把宇宙入一毛孔, 能够由一毛孔化出宇宙, 这就是摆脱引力而能自在运用的能力——帖子详见:[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由此可知念力的重要,那么【学佛修行,如何能得念力 ~ 持世经】,详见经文教导: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19




[相关体会]:

①透过这段慈心三昧的经文,体会由慈心的修习来入实相的境界,又由实相--真心,能生出万法。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任何人一开始修行,都是要由凡夫的「意识心」学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后才能逐渐契入佛心而实证「首楞严三昧」
所以,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这当然是由凡夫的「意识心」来学佛而逐渐契入「真心」,所以非一非异,不一不二
也就是说:「意识心」也能入「真心」,「真心」也能生万法(「意识心」),两者意义虽不相同,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个,那是不同个啰?也不是不同个,那是同一个啰?),
不一不二(不是同一个,那是两个啰?也不能分成两个,那又是一个啰?)
这样弄清楚了吗!或换个容易明白的说法,这样会比较清楚,就是:「真心是本质,意识心是变化」。
以现代物理来说就是「质能互变」,以古语来说就是「(本)体」和「(表)相」一如
——帖子详见:《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②做慈心三昧教导的这些事,能获得解脱。对比看看,平时我们都在做什么?就能知道为何无法解脱了。




[词解]:

①【佛国】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国,如娑婆世界为释迦如来之佛国。维摩经嘉祥疏一曰:“净秽等土无非佛国,若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大乘义章十九曰:“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国,约佛辨国,故名佛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三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
<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二>梵名 PurN!aka。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后闻耶舍归佛出家修行,乃与离垢等相携诣佛所出家,终成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p307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香云】
(杂名)香烟为云形者。最胜王经六曰:“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威神之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曼陀罗】
(植物)Manda%rava,又曰漫陀罗。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
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
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
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柔软华,亦云天妙华。”
案曼陀罗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本草,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华经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翻译名义: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又】(人名)高僧名。翻译名义云: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即曼陀罗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拘物头】(植物)Kumuda,又作拘勿头,俱勿头,句文罗,拘物陀,拘母陀,拘牟头,拘贸头,拘某头,拘牟那,屈摩罗,究牟陀,拘物度,拘勿投等。花名。译曰地喜花,赤莲花,白莲花,青莲花,黄色花等。又莲花之未敷者。玄应音义三曰:“句文罗,又曰拘物陀,又作拘牟头(牟或作贸),或作拘物头。此译云:拘者地,物陀者喜,名地喜花。”慧琳音义三曰:“拘某陀花,古作拘勿头,正音拘牟那。此即赤莲花,深朱色。”
法华玄义七曰:“睿师序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
慧苑音义上曰:“拘物头花,其花茎有刺,色或赤白。以其花茎稍短,未开敷时,状即蹴然故,亦或名小白花也。”
续高僧传二曰:“究牟陀,此云黄色华。”
大日经疏十五曰:“俱物头,有赤及青二种。”
又曰:“俱物头,是莲花青色者。”
俱舍光记十一曰:“拘物陀,此云白莲花。”
可洪音义一曰:“拘母陀,亦云俱物头,亦云俱牟陀,此云红莲花也。”
四阿含暮钞下曰:“拘勿度,此云白华。”
名义集三曰:“拘勿投,此云黄莲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⑥【芬陀利华】
梵语 puN!d!ari^ka,巴利语同。又作奔荼利迦化、分荼利花、分陀利花。意译白莲华。属白色睡莲之一,又为五种莲华之一。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载,此花雪白如银,光亮夺目,甚香甚大,多生于阿耨达池,人间少见,茎长一尺余,花色、形状极类睡莲。此花生于泥中而不为泥所污染,故经论中每以之比喻佛性、法性之于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污染。另据妙法莲华经后序之说,此花未开敷时,称为屈摩罗;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正开放时,称为芬陀利。((参见:莲华)6146)p3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⑦【妙香】
(杂语)殊妙之香也。增一经曰:“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杜甫诗曰:“心清闻妙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⑧【安乐】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15:34:39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处定,于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风解,以如是解,摄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

[学习解说]: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比如比丘,入遍处定即一切处定。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详见词解①),将一切事物,都当做地水火风(即四大,详见注解①)来正解(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详见词解②),以这样的正观解义,来摄受心念如法修持自心;

同样的,修习慈心(详见注解②)的人,也是这样,以“慈”作为胜解(即第一义(实相)解)(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详见词解③),来摄受修持心念,令显露自心功德庄严。




[相关注解]:

①关于【四大】
依照佛教的说法:四大是指「地」坚、「水」湿、「火」暖、「风」动 四种特性,而且物质都是由这四种特性所组成的。「四大皆空」就是告诉众生,不要执著肉体和一切外在物质,这些都是生灭不实的
其实,佛法中不只讲四大,例如:「楞严经」中讲「七大」。就是四大+「空」「见」「识」。
一般来说,修行次第愈深入就会愈讲愈细微,而且根器次第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可能会以高破低,以深破浅。——帖子详见: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学习注:种种空性的观念,一定要建立和实修起来,消除对物质的执着,以及消除一切执着,才可能解脱轮回。)


②关于【慈心】,义涵甚深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
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
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
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
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
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
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
大王当知。是名慈心无量。——帖子详见:何谓[四无量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帖子详见:[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学习注:由经文可知,修行四无量心之一的慈心,是成就[首楞严三昧]的基础)

佛告长者。 [慈]有四事。
一曰慈念十方。
二曰如母育子。
三曰极愍念之。
四曰如身无异。
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慈念于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怀极愍念  如身等无异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
一曰身常行慈无怨无结。
二曰口常行慈演深慧义。
三者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
四曰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
五曰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
是为六。

佛于是颂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结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谊 
 心和仁调隐  哀念诸十方 
 护戒不起想  正观十方空——帖子详见:如何快速成就大乘佛道~ 佛说演道俗业经
迦叶。[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行[阿兰若法]。
以[八行]行慈。于一切众生生慈心。何等八。
一者[以慈利益](附注:以慈心利益众生,若心不慈,无法真正利益众生)
二者[以慈乐](附注:以慈心而自欢喜,也让众生欢喜)
三者[无恚慈](附注:真正的慈心不会生气,生气就不是真正慈心)
四者[正慈](附注:俱足智慧才叫做正,慈心不是烂好人,而是俱足智慧)
五者[无异慈](附注:无异就是平等,这就是平等慈,也就是怨亲平等,对众生平等无差别)
六者[顺慈](附注:这是指柔和善顺,不恶口不讥讽,如沐春风,风行草偃)
七者[观一切法慈](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能学一切法,明白一切法,在法义中行慈)
八者[净如虚空慈](附注:这是指破除上一句的法执,真正空有不着,真正不二慈)
迦叶。以如是[八行]于诸众生生慈心。
(附注:对于上述经文名相所做的法义解释,不同行者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无量义经]所说,因为修行人体会不同所以解释不同,小乘行者会用小乘涵义解说,大乘实相义行者,则会用大乘实相义来解说,本经是大乘经典,末学采用大乘实义说,故说不二,感恩佛菩萨加持)——帖子详见:什么是[阿兰若比丘]?[阿兰若法]?(如何修寂静禅定?) ~ 大宝积经

(学习注:以上行慈的八法都是要实修的,佛法就是要靠实修才能真正明白,而且佛法就是心法


心法是要经年累月在生活中逐渐深入体会的
所以修行要有毅力和恒心,
因为任何事情不可能短暂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所以虽然精进,但是不要心急,急躁就是不明白本心
阶段性的精进实修的后期,要注意的就是稳定力和平等心
而逐渐能觉照差别和平等,让智慧觉念更深层】——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248楼




[相关体会]:

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这里的慈,也可以用“悲”“喜”“舍”“清净光明”。。。等来替代。

总之,就是以正念正观来将心念导向真实,因为,
其实[生命]并没有终结,只有两种情况,就是一直轮回或超越轮回,所以佛经上说实相不生不灭,非生非灭

生命轮回是由[心念]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因为心念是相的制造者,相由心生,但是心又受到外相影响而迷惑,所以形成滚雪球般的巨大谜团,变成累世轮回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心念的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都一样强大

如果[负面心念]主宰自己,那就变成累世轮回的强大业力

如果[正向心念]光明自己,那就会变成佛菩萨同等的威力
——帖子详见:[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词解]:

①【一切处】

(术语)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见法界次第下,三藏法数三十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一切处】(名数)总合一切万有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是也。若住于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禅支,十遍处定。见法界次第十。详出八背舍项中。巴Kasin!a%yatan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遍处定】
  ﹝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
  [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
  [二、黄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故名黄遍一切处定。
  [三、赤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故名赤遍一切处定。
  [四、白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故名白遍一切处定。
  [五、地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地遍一切处定。
  [六、水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水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水遍一切处定。
  [七、火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火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定。
  [八、风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风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风遍一切处定。
  [九、空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定。
  [十、识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定。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一、修不净观,以去除外境的物质观念(色想);
    二、接著去除内心的物质观念;
    三、进一步舍去不净观之心;
    四、入空无边处定,完全去除物质观念;
    五、舍空无边处心,入识无边处定;
    六、舍识无边处定,入无所有处定;
    七、舍无所有处心,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完全舍弃主观感觉(受、想等活动),入灭尽定。请参照八解脱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解】
<一>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系与“信”、“证”相对之词,例如“十解”相对于“十行”、“十住”。此外,作领知之义者,称为领解;作信知之义者,称为信解;作心意开悟之义者,称为悟解、了解、开解;作印持审决之义者,称为胜解、慧解;作义推之义者,则称义解。
 <二>呈申之意。本为下属对上司所呈之文书,后世则不限于官方所用。于日本。一般神社、寺院亦采用之。及后,不论公私,自下向上呈出之申文皆逐渐采用解之形式,称为解状、解文。p5599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胜解】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17:28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那些)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以幻术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学习注:相是随时随心念而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以,根本是在心念,而不应该执着在表相上。)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①关于【我我所】
A,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附注:什么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呢? [我]和[我所]都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
【我所】
(术语)[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注维摩经五:「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是对我之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附注:如何能够不执着[我]和[我所]呢? 这就要不执着二法, 就是维摩诘经讲的不二法门,就是远离两边对立执着)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附注: 什么叫做不二法呢? 就是于[内六根][外六尘]一切法相诸行都平等
【内外空】
(术语)观内六根,外六尘,无我我所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帖子详见: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B,
[圣性]平等如虚空故。
是[性]无别一切诸法[等一味]故。
是[性]远离。离[身][心]相故。
是[性]离一切法。随顺涅槃故。
是[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垢]故。
是[性]无我。离[我][我所]故
是[性]无高下。从平等生故。
是[性]真谛。[第一义谛]故。
是[性]无尽。毕竟不生故。
是[性]常住。诸法常如故。
是[性]安乐。涅槃为第一故。
是[性]清净。离一切相故。
是[性]无我。求我不可得故。
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
——帖子详见:心是什么? ~ 大宝积经
C,
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想。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说明:这边的经文继续前面经文的说明
凡夫妄心不是真心,不能自觉而把虚妄当成实有,以凡夫认知思维计较我和这个我所执处
而其实这些凡夫觉知也是虚妄的,因为虚妄心终究是生灭没有本体的,随生灭而消逝不可实见
如果不堕入凡夫觉知思维分别中,就无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也无一切法
但是因为众生妄心的凡夫分别的缘故,所以而生一切法而有一切法
D,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
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说明:如果以能量来看待法身,或能明白上述经文的道理,虽然外相上因为执着而有所差别,但是本质能量上是没有差别的——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E,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空三昧]。
菩萨深观一切诸法有可说性。是可说性不可说。性中无故。名[空三昧]。

云何[无愿三昧]。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可宣说故。有我有我所。有我有我所故。则名为苦。
菩萨摩诃萨破邪想故。知一切法不可宣说。
是故不着我及我所。无我无我所故更不愿求。是名[无愿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可宣说。以不可说故悉无一切烦恼之相。以无相故名为寂静。修寂静故是名[无相三昧]。——帖子详见: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
(学习笔记:由上面经文可知,语言,就佛菩萨来说是度众的方便,就众生来说则是烦恼的体现。)
F,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空,离我、离我所,无作、无作者,无知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伽罗,离蕴、界、处,永出诸见,心如虚空,作如是念:『不见众生有微少相能损恼我身、语、意业。』何以故?菩萨远离我、我所故,不见诸法有少性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坚固勇猛,不可沮坏,是为菩萨第三无畏。——帖子详见:[十种律仪][十种无畏]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学习注:一般凡夫(包括末学)都觉得有一个实体的我,会被伤害损害,实际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所谓的我,都是众生无明执著,虚妄执着而妄想出来的。)
G,
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

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
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
舍利弗。善法中见。我亦说之名为邪见。何以故。
舍利弗。离欲寂灭中无法无非法。无善无恶。是事皆空。远离诸结一切忆念。是故名离。
舍利弗。无上道中诸欲永息。何等诸欲。谓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诸欲永息。——帖子详见:若人受是我见人见众生见有无见,是人不名供养于我,不名随我出家受戒 ~ 佛藏经
(学习笔记:【其实真正的实修,只是让自己越来越清净,越放下,越没有执著
没有任何沾粘在欲望或恐惧或痛苦或表相上,也不是脱离现实定在某处上
就是心经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不二

所以,无论这世间,或这身体,或家人,或一切任何事物,
或念头,都无法障碍心的清净,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无漏神通
】——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25楼
H,
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憍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相关体会]:

学习关于“无我我所”的经文,体会到法喜,感受到和佛菩萨很亲近。深深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深深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7:39:29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I,
正念佛者。不可思议。不造行不作想。无等等离思惟。无所念无思处。无阴入界生住灭想。无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动非住。非色非识非想非受非行。于识不生识知。于地水火风不生识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亦复如是。如是不缘一切境界。不生诸相我及我所。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心心数法灭不相续(注:,心即心王,即藏识阿赖耶,心数即心所,就是心法,心的作用)。净诸忆想非忆想等。善除爱恚灭因缘相。此彼中间悉断无余。

是法清净无文字故。法无欢喜不动转故。法无有苦不味着故。法无燋热本寂灭故。法无解脱性舍离故。法无有身离色相故。法无受相无有我故。法无结缚寂无相故。法相无为无所作故。法无言教无识知故。法无始终无取舍故。法无安止无处所故。法无有作离受者故。法无有灭本无生故。心数思惟所缘住法。不取其相不生分别。不受不着不然不灭不生不出。法性平等犹如虚空。过于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是名
菩萨念佛三昧

菩萨得是念佛三昧。一切法中得自在智陀罗尼门。闻佛所说悉能受持终不忘失。亦得晓了一切众生言辞音声无碍辩才。——帖子详见:[必修]十二因缘
(学习注:一开始初学的时候,我们透过佛号来念佛,这是学习的方便法。

随着修行的逐渐深入,念佛的方法机会逐渐不同,[清净光明专辑]中说明了在不同次第的不同情况(深深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1.在精进实修时期
在念佛方面
末学都是念[南无]+[佛菩萨的名号],
佛菩萨的名号很多,
末学都有各种名号实修相应的经历

其实念佛应该要知道念佛的用意
,
(请参考下面帖子
也要知道[南无]两字的意思,就是[真心归命],这才是[皈依]
而且更要在念佛的时候,真心归命于佛
而不是嘴念心不念


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念佛,连[南无]的意思都不了解
而且大都是嘴念心不念,没有真心归命
所以祖师才会强调[南无]两字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念[南无]+[佛号]
并且在念佛的时候,真心归命于佛


2.到了心法实修时期
这就不一定要加上[南无]两字了
因为明白心法的时候,当下念佛或随时都是真心皈依
而且这时候强调心法相印的各种修法,例如三昧觉观
所以重点在于心念和法义的相印和觉悟
所以佛经上讲甚深佛法的时候,
念佛都是破除佛号和佛相的
而是注重在正念实相,逐渐达到[不二]的次第
所以这时候不管有没有念南无两字,
其实都是真心恭敬归命于佛的



希望经过以上的说明,大家能有所了解
详细情况请深入经藏参阅佛经就能明白——帖子详见:[南无]+[佛菩萨的名号]和念佛字数的问题解析

由以上可知,念佛最终是要破除佛号和佛相的,更何况其他一切相以及我我所相呢,如果不能破除的话,就无法达到念佛三昧,实证不二。

所以,修行日久,念佛要能逐渐明白深义和深入实修。不过,开始学习,还是要按部就班的来增上,不能好高骛远!)

J,
佛告阿难。于意云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色是无常。

佛言。若无常者。为是苦耶。为非苦耶。

阿难答言。色即是苦。

佛言。若无常苦是败坏法。若有多闻诸圣弟子闻是说已。执于此身如是之色。即是于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色中无我亦无我所。

复次阿难。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是常耶。是无常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皆是无常。

佛言。若无常者为是苦耶。为非苦耶。

阿难答言。如是四阴即名为苦。

佛言。若无常苦是败坏法。若有多闻诸圣弟子闻是说已。执于此身如是四阴。即是于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此四阴者实无有我及以我所。

复次阿难。如是我者不在过去现在未来。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彼一切法。悉亦非我及以我所。
阿难当知以如实智。而观察之诸法无我。
若有名闻诸圣弟子。作是观已便生厌离而得解脱究竟涅槃。
如是修学证此法时。生分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帖子详见:佛陀开示众生[中阴入母胎],[怀胎十月]的[过程]与[出生后的痛苦]  3楼

(学习注:要真正学习佛以如实智(详见词解④)为我们所做的教导,来观察思维一切,来观照诸法无我(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的结合,并没有真正的实体),

以此真正改变凡夫的错误知见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契入实相,否则就会一直无知无觉随凡夫惯性而流转。

我我所,都只是凡夫的错误知见和妄想执着的产物罢了,请看相关教导:

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说明:虽说佛法是心法,但真心佛性本自清净无染,所以,一切心法或诸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故因应众生的种种妄心妄想而生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
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说明:这段经文是说妄心是一切境相的根源,虽然妄心和境界相依而生且似乎无先后
相依而生是指相互影响而辗转生出一切相和妄念,就像梦境是因妄念而生,
而又因为梦中境界再影响心念而增加妄想,妄想又产生境相,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非单向情况
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梦中境界也相对的完全消失,所以说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源
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皆因心无明而产生一连串的虚妄境界,而一切诸佛因为没有无明和妄心,所以境界的体性本自空无
——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相关学习:[略说]法界真相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20:18:18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K,
[法药]者。所谓若起淫欲应观不净。若起瞋恚应行慈心。若起愚痴应观十二因缘。于诸烦恼应正思惟。离于乐众舍我所有
出家三事应当爱护。[三事]者。所谓1[持戒清净]。2[其心调伏]。3[入定不乱]。
——帖子详见:[出家必读]佛陀讲的各种[恶沙门]与果报~大宝积经

(学习注:实修者应当乐于远离大众的愦闹,应当舍离错误观念执着的我以及我所,具体来说,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附注:什么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呢? [我]和[我所]都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
【我所】
(术语)[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注维摩经五:「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是对我之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附注:如何能够不执着[我]和[我所]呢? 这就要不执着二法, 就是维摩诘经讲的不二法门,就是远离两边对立执着)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附注: 什么叫做不二法呢? 就是于[内六根][外六尘]一切法相诸行都平等
【内外空】
(术语)观内六根,外六尘,无我我所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
(附注:什么叫做平等呢?就是[我]和[涅槃]平等)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附注: 这是在说什么呢? 就是不执着[我]和[涅槃], 两者皆是空, [轮回的我]和[追求涅槃的我]即是两边,所以不执着两边,这就是[离二法],也就是[不二法])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
(附注:为什么说[我]和[涅槃]都是空呢?因为名字(名相)是假名,是随缘所生的,所以远离[我]和[涅槃]这些名相假名和执着,这样才叫做空)——帖子详见: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L,
《楞伽经》卷四: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即,三能变)。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注:这是导致轮回的恶知见),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心][意][识][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2楼

(学习注:如来藏识要恢复清净,其中之一是必须破除我我所这些我论的染污。而众生我执深厚,因此一直轮回不止。

执着我我所(认假为真),就会在业力浮现的幻相中迷失,而无法明白【不论在任何情况,不论梦中或轮回中(例如菩萨投生入世),真正的觉照,才是真正的见性,而这才是「法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帖子详见:「真我」与「假我」


执我是轮回境界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能变】
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
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
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但也要倚赖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
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注,所以,清净六根能转(化)业(果))


所以,一定要正观,【其实「自我」(不论肉体或观念上的我)没有真实性(这是从根本和究竟上来说),
因为「自我」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执着虚妄下而形成观念见解上的我,以及因念而投生成为肉体这个我
但是,除了人道和畜生道,鬼道或天道并不是以肉身为身体,而是意念身,
所以,「我」这个身体,从不断「六道轮回」的过程看来,「我」和「身体」以及「观念」都是虚幻变异的,
而且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轮回真相,不知道法界的法性原理,不明白佛性,因妄念执着假象的我和客尘而轮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这就像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所以众生执着的这个自我,就像由各种观念织成的梦境,梦中的我就是由各种观念见解织罗而成的,所以没有真实性
而如果把这种「虚妄性」中的「假我」当成真实,这种认假为真的知见就叫作「恶知见」
——帖子详见:「真我」与「假我」
--------

以上整段佛经的相关原理在于:

「第八识」

不论是「六道轮回」或「解脱成佛」,其中的奥妙和原理,就在于「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有情众生」的「第八识」有不可思议无量神通,能变化一切

「轮回」

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就是因为对世俗「六尘」的爱欲执着,由「六识作用」而形成细微的「第七识」作用而污染「第八识」
又或称「第八识」染污后成为细微的「第七识」现行作用,六识(第1~6识)、「第七识」、「第八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这样,「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就会依照众生各自不同的执着,相对应而产生「六道轮回」的结果

「成佛」

如果「有情众生」能透过修行佛法,逐渐去除「第八识」的染污,消除「无明(愚痴)种子」,
清净后的「第八识」则称「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恢复原本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称为「佛性」
这样的「有情众生」则称「成佛」,有能自主的不可思议神通力量——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M,
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附注:这就是讲不着于[主][客]两边和[对立]两边,
不过有些人误会不执着两边~以为就是对立的两边两种都能做,所以有人说吃肉喝酒也是空
其实这是错误的,所谓真正的不执着于对立主客两边是指~真正超越主客对立两边
也就是说没有吃肉喝酒的欲望,也没有该不该断除吃肉喝酒欲望的烦恼,完全超越[有][无]两边,这才是真正超越两边,没有吃肉喝酒的问题)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   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   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   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   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   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   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   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   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无暗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   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   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   亦无有所著 
 无缚无诸漏   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心不着[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  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   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  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  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   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   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   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   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   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   具足[清净戒]——帖子详见:四种[破戒]却[相似善持戒],与[真正善持戒] ~ 大宝积经

(学习注:这里的持戒,主要是心戒--摄心为戒,整段[善持戒]的内容,都应该受持,其中“无我我所”,就是很中重要的实修要点,

平常就应该随时这样来正念观照,这样才是真正在持戒,由观念上的转变和提升,让心安定,形成三昧力,由此启发智慧,由修慧得到了清净智,能最终具足【清净戒】。)


N,   
    众生知佛性  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  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  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  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  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  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  其性义如是(原理和意义如上述)——帖子详见:【真密&真皈依】《涅槃经》:「如来秘藏真实义」、「真归依处」即是「佛性」

(学习笔记:这段就说明的佛性是真我,认识佛性,才知道了真正的我我所,[清净光明专辑]中有相关教导:

至于「法我」,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指真正真实的我,究竟的我,根本的我,实相的我,觉悟的我
以佛法中的不同佛法名相来说,简单说就是:
清净后的「第八识」(空如来藏、第九识=庵摩罗识)、或「佛性」、或称「自性」
这些以前讲过许多次,可以参考下面文章和经文:
【真密&真皈依】《涅槃经》:「如来秘藏真实义」、「真归依处」即是「佛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另外,有一点要再说清楚、深入说明的,就是:
不是知道有轮回,就说是知道真相或真我,也不是一直轮回的我就是真我
因为有些外道也知道有轮回,这就像,人都知道人会作梦,但是,不是这样就说人们都明白真相

这差别是说,「听说或知道」不见得真正明白「原理和法性」,也就是说,人人都作梦都轮回,难道说都知道真相?当然不是
只有真正明白原理,而且不论在生活中或梦中都能见性,都能明白原理,都能不堕入执着,这才能说自己明白、契入「法我」
也就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不论梦中或轮回中(例如菩萨投生入世),真正的觉照,才是真正的见性,而这才是「法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帖子详见:「真我」与「假我」】)


O,
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
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著种种戏论诸熏习故。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
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
执著名相故。
能令自心见色相故。
能得苦乐故。
能离解脱因故。
因名相生随烦恼贪故。
依彼念因诸根灭尽故。
不次第生故。
余自意分别不生苦乐受故。

(附注:因为上述这些缘故,所以不能见佛性,无法解脱轮回)

是故入[少想定][灭尽定]。入[三摩跋提][四禅][实谛][解脱]而修行者生[解脱相]。以不知转灭虚妄相故。——帖子详见:如来藏 ~ 入楞伽经,楞严经

(学习注:这段经文是说的,外道因为知见错误,不知道“[如来藏]离[我][我所]”,堕入邪见和妄念(产生念力连结),所以无法断除生死轮回的因。

所以,有志解脱的行者,一定要相信和学习佛所讲的无我我所的教导,破除假我,才能见到真我-佛性。

其实整个【如来藏 ~ 入楞伽经,楞严经】这篇都非常棒,深深感恩佛陀慈悲教导,深深感恩善知识慈悲节录编辑,

小童子当好好思维体会,实修落实!)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2:27:42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J,
菩萨成就如是五忍修集五想。
一者[众生想]。二者[法想]。三者[无常想]。四者[苦想]。五者[无我我所想]。

……

[法想]者。
菩萨谛观。众生者名为法界。名有为法。名有漏法。若是法界还对法界谁打谁瞋。无我无我所寿命士夫。以智慧力作是观时。灭众生想成就[法想]。——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3楼

(学习注:破除四相,要靠智慧力。可知,如果堕入四相,就是没有智慧。

如《大般涅槃经》所讲,着相就是愚痴,因此有生死轮回。因此,当随时这样来提醒自己,做正念观照。

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
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善男子。
夫著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不着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为常。
以是义故涅槃名常。】——帖子详见:吃肉喝酒是空?请看看什么是无相定?定?慧?定慧等观?该怎么修? ~大般涅槃经 2楼  )


菩萨成就如是五忍修集五想。
一者[众生想]。二者[法想]。三者[无常想]。四者[苦想]。五者[无我我所想]。

……

云何菩萨修[无我无我所想]。
菩萨谛观。有诸外道说我是常。我若常者众生无我。何以故。众生者即是五阴。五阴无常。若无我者何有我所。是故[无我][无我所]。
菩萨复作是观我者即是菩提之心。菩萨初发菩提心时。于众生中得一子心。是名[我所]。若我于彼有瞋心者。云何得名[有我][有我所]。我若增长瞋恚心者。不能度脱一切众生。作是观时。成就于忍增长[无我][无我所]心得[无我想]。以是因缘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3楼

(学习注:众生将五阴当成是我,所以堕入虚妄的轮回。佛则教导,应当将菩提之心(相貌之一是~于众生中得一子心),正观为[我所]。来破除错误的执我。)

菩提之心相貌之一是~于众生中得一子心,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心念,如果还在嗔恨或是看不惯众生,那根本谈不上菩提心,这是骗不了人的。

如何能初发菩提心呢?也是有具体教导的,详见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何为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帖子详见:观心陀罗尼,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心地三种秘密无上法轮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1:35:14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又如渴鹿,于阳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当知亦尔。又如阳焰,水不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我性。

又如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谓为实事,及至觉时,了无所在,应知诸法皆亦复然。

如翳目者,于净空中,见种种物,谓之为有,其人后得阿伽陀药,治眼翳尽,所见之物,悉皆随灭;

如是众生,以有身见及边见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药,灭除此见,所有我想,亦随止息。是故我应如是修慈,如从梦觉,离我我所。

[学习解说]:

又如饥渴的鹿儿,在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详见词解①)中,虚妄的生出有水的念想,就会辛勤劳苦的奔波追逐,我的心修习慈心,应当知道,也是这样,是藉由虚妄的现象来(练习)行慈,所以也不应该执着。

又如阳焰,里面没有水可以取得,一切法也是这样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实体的我的属性。

又如梦中看见种种事物,是以睡梦般的心来进行分别的,(梦中)所谓实际存在的事,等到一觉醒来,则发现根本不存在;也应当知道(我们日常经历的)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的(如梦般不实在)

就像有眼病的人,在清净的虚空中,(却)看见有种种的事物,还把它们它当做实有,
而此人后来得到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详见词解②),治好了眼病,患病时候所看见的景物,都随之消灭了。

这样的众生,因为有身见(详见词解③)和边见(详见词解④)的缘故而有我想,一旦得到智慧良药(药,指法门。详见注解①),除灭了身见边见,那么关于“我”的妄想也随即得到止息。所以,我应当这样来修习慈心,就如从梦中得到觉醒,远离了我我所(相关学习,见本串帖24楼--28楼




[相关注解]:

①关于【智慧药】:[菩萨毕竟智药] ~ 大宝积经




[相关体会]:

文字上领悟一切诸法,如梦幻了无所得,似乎并不难。但是日常中要做到并不容易,

需要时常保持觉照,真正按照佛经教导入观,透过各种境界的磨炼~【精锻铜皮铁骨,千锤百炼佛心】,最终冲破魔境,实修成佛。



[词解]:

①【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

②【阿伽陀药】阿伽陀,梵语 agada。又作阿揭陀、阿竭陀。原意为健康、长生不死、无病、普去、无价,后转用作药物名称,尤指解毒药而言。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于陀罗尼集经卷八详载其制法。(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莲华顶阿伽陀品、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五)p36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一阴为我,余四阴为我所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④【边见】
偏向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五见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⑤【五见】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些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33

[布施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2:34:19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7,修习慈心的好处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应当知道,这修习慈心的行者,就算还没有远离妄想分别,还不能不生起我我所的见解,然而已经恒常能获得六种梵天所具有的福德(详见词解①)

如果还能舍弃妄想分别,远离我我所的观念,这样修慈就叫做广大慈(相关体会①),这样先世以来的所有罪障,都会得到除灭,不久将会实证无上菩提。


“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

[学习解说]:

佛子,一切菩萨,都应该这样修习慈心,你因为修习慈心,所以叫做慈者。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

[学习解说]:

佛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有听闻这部修慈的经典的,就能销灭无始劫以来的恶业罪障,能远离众多的疾病和厄难,被一切人所爱戴尊敬,在这个过程中,或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必然能亲身见到十方诸佛,给予成佛的授记,或是获得三昧(详见注解①),或是获得法忍,或是能实证进入陀罗尼门(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详见词解②),这修习慈心的行者,内心会很安稳,没有死亡的畏惧;能永远脱离一切恶道的苦难,必然能生到清净的极乐佛国。


“佛子!譬如有人,于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于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如来于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学习解说]:

佛子!就像有人,在三界之中,用七宝盛满,每天早中晚三时,用来奉献敬施给佛,这样经过一劫长的时间,这个人的功德,应当知道是无量大的。

更何况有能修习慈心的人,假使无量的佛在一劫中,想要说尽其功德,也是不可能的。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诸来梵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佛说这部经典的时候,弥勒菩萨摩诃萨,以及十方国土来的梵天大众,都得到很大的欢喜,并且能信解受持依教奉行。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竟)




[相关注解]:

(词解: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帖子详见:瑜伽师地论: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相关体会]:

①有我我所的慈,是狭小有边的,不是广大慈。要广大行慈,必须破除我执,平等的于一切众生行慈,

末学惭愧忏悔,自己慈心太微弱了,没能对众生真心的慈悲,是不是还会显露瞋恚的习气,当好好牢记和落实慈心三昧,以及好好实修如下经教:
迦叶。[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行[阿兰若法]。
以[八行]行慈。于一切众生生慈心。何等八。
一者[以慈利益](附注:以慈心利益众生,若心不慈,无法真正利益众生)
二者[以慈乐](附注:以慈心而自欢喜,也让众生欢喜)
三者[无恚慈](附注:真正的慈心不会生气,生气就不是真正慈心)
四者[正慈](附注:俱足智慧才叫做正,慈心不是烂好人,而是俱足智慧)
五者[无异慈](附注:无异就是平等,这就是平等慈,也就是怨亲平等,对众生平等无差别)
六者[顺慈](附注:这是指柔和善顺,不恶口不讥讽,如沐春风,风行草偃)
七者[观一切法慈](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能学一切法,明白一切法,在法义中行慈)
八者[净如虚空慈](附注:这是指破除上一句的法执,真正空有不着,真正不二慈)
迦叶。以如是[八行]于诸众生生慈心。
(附注:对于上述经文名相所做的法义解释,不同行者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无量义经]所说,因为修行人体会不同所以解释不同,小乘行者会用小乘涵义解说,大乘实相义行者,则会用大乘实相义来解说,本经是大乘经典,末学采用大乘实义说,故说不二,感恩佛菩萨加持)——帖子详见:什么是[阿兰若比丘]?[阿兰若法]?(如何修寂静禅定?) ~ 大宝积经

②再次将这部殊胜的《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学习了一遍。

说实话,内心惭愧,因为没有像自己再次开始学习时设想的那样来深入学习,并没有真正把法义在日常中实修出来,

不过,透过这次学习,末学有体会到了一些佛海无涯,体会到了一些佛经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字字句句都是实修的要点,如善知识慈悲教导的:
佛经中的一句一偈都是行法,佛经中也遍满心法——帖子详见:什么是行法?
末学一定要勉力好好深入经藏实修,做真正合格的佛弟子,自利利他!深深感恩无上佛恩!深深感恩无上师恩!深深感恩护法圣众和一切有缘!阿弥陀佛!




[词解]:

①【梵福】
梵语 bra^hma-puN!yatva。即大梵天之福德。与三乘圣果之圣德并称二福。断淫欲之天,称为梵,色界天即属此。又总摄色界、无色界亦称为梵。凡修如下胜行者,可得生梵福,即:(一)建塔供养佛舍利者。(二)造寺施园供养四方僧伽者。(三)令已破和合之佛弟子和合者。(四)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者。(五)为救母命、救父命、救如来命而舍身者。(六)于正法中出家者。(七)度他人出家者。(八)未转法轮处能请转法轮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俱舍论卷十八)p4641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2 22:40 , Processed in 0.0969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