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11 11:54 编辑
感恩师兄们对于这句经文【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不讼彼缺]名[质直心]】的光明互动分享,激励了末学
就[常赞人善]来说,末学也来分享自己现阶段所想到某方面的检讨体会
>>>> >>>>
说到这个,很惭愧,末学是不容易去称赞他人优点或善行的,就算是表面上作作样子也不容易 既然如此,就更不用说谈到真心去称赞他人优点或善行了
常言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可是末学实际应用在生活中,反而却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很多时侯,当看到别人的优点或善行时,末学根本就是毫无反应的 觉得那个还达不到末学心中的标准,所以还不致于到了需要称赞的地步,所以也不会去随喜他人
即使他人在表现和能力上都很出色,但自己也没有想到要见贤思齐,虚心向他人学习 反而是,当自己有了一点点成就、长处或优点,就会有很明显的自负心态,然后沈浸在那种自我陶醉之中,孤芳自赏 这种「恃己所长」的心态,久了就不会把他人看在眼里,也进而阻碍了自己的正向学习及成长 (这边不是说末学没有嫉妒心,而是指自己的慢心在这里所占的成份比例会比嫉妒心还要多)
其实,很多佛经中,可以看到有「憍慢」这两个字,在佛学辞典中,这两个字在解释及用法上是不同的 其中的『憍』,就是指仅对自己之种性、色力、财位、智才等有所染着,使心高举之精神作用,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 而『慢』,就是指不仅自恃长处,而且因此还轻视、看不起他人
憍慢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dhi-mā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7615
憍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da,巴利语同。音译末陀。心所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谓不对他人,而仅对自己之种性、色力、财位、智才等有所染着,使心高举之精神作用。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反之,对他人心起高慢,则称慢。依俱舍宗,憍乃小烦恼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则为小随烦恼之一,系以贪爱之一分为体,离贪而别无相用。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三三下):「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又憍有八种:(1)盛壮憍,因元气盛而具。(2)性憍,因血统尊贵而具。(3)富憍,因财物丰盈而具。(4)自在憍,因行为自由而具。(5)寿命憍,因己命长寿而具。(6)聪明憍,因世智辩聪而具。(7)行善憍,因利人善行而具。(8)色憍,因容貌端庄而具。〔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二、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卷二十一、法华文句卷六〕p7613
后来自己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后 当末学想要去称赞他人优点或善行时,那种讲出来的话、声音和语调,末学自己听了都觉得很别扭、不自然 因为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去称赞的,表现于外的就变成这副模样了,末学惭愧
末学忏悔自己累世今生的愚痴无智 末学忏悔自己吝于称赞他人及吝于随喜之心 末学忏悔自己累世今生所造作的嫉妒心及诸多慢心,忏悔轻视他人及生起的种种负面心念 末学在此惭愧忏悔,发愿改过,祈求佛菩萨慈悲加持,让末学能够时时生起惭愧心、谦卑心、恭敬心、感恩心及各种好心
也祈求佛菩萨慈悲加持,让弟子生起智慧能够看到自己更多的过失与恶习,并勇于改过,精进实修,体会心法 早日恢复清净慈悲光明,利益众生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