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0-17 09:3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
——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弟子焰光明,发心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祈愿在诸佛菩萨和师长们慈悲护念加持下,把善知识在上述【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帖子中列出的经文都学习一遍,

祈愿透过经文的思维观照学习,并结合日常实修,能真正增上智慧。愿早日与佛心相印,长成合格的有能力护持一方的菩萨行者!


以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09:45:34 | 只看该作者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8:45:41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一些想法(本楼用时2小时)


近日,末学学习完成了《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这部佛经,

其实之前也学习过两次,与以前不同的是,末学在这次学习过程中,能稍微多些感受“慈心”带来的浅浅法喜,

但是因为实修不足~对法界真相的信心还是不够坚定,还是很多妄念容易堕入世俗氛围。。,因此,这种浅浅法喜的感受能维持的时间不长。


就像上周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经文,当能随文入观,这样身心状态就会很好,这就是正念正观带来的效果,

(实际上,这还只是体现的一些正念正观的附加作用,更主要的,如果能按照佛经上教导的方法,保持正念正观,最终还能帮助我们恢复佛性成佛。

对此,[清净光明专辑]是这样教导的,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但是随着在外面做项目,与同事互动,定力不够的情况又暴露出来了,习经带来的法喜被冲淡了,就又堕入世俗的氛围中了,

上面引用的教导中有讲到,“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如果不能坚持正念正观,那么结果就是轮回,而众生无时无刻不是妄念,所以,念念都是轮回。


末学体会,自己对经文内容的学习,更多还只是字面的思维,没有真正落实实修,深刻在八识里,所以即便有些修行感应,也是很不牢靠的,

一点点外在的境界来,就会把内心扰乱,这样就是没有真正在受持(拥有)一部佛经,而
什么才叫做真正拥有这部经呢
这应该要身心都圆满的落实经上的道理
也就是身心一如,和佛经上的义理合一
——帖子详见:[略说]受持
所以,还是要按照佛经教导的方式(四个阶段)来按部就班学习一部佛经,这样修行才能真正增上
大般涅槃经~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帖子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这样来实修,法义才能由浅入深真正深入内心。

所以,末学想着,这次再次学习这部《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要和背诵结合起来,真正把义理熟悉起来、融入于生活中来体会和实修。说到背经,要有正确认识
真正的背经,,应该要由思维义理,后入三昧,,这样才是正确入三昧的背经方式
这样才能随时由思维法义,入法义三昧,,逐渐练习随时都能处三昧中
以闻思修来说,,一般的背经,,只能算听闻,,,能思维义理,才算思维,,
能将义理融入生活,,于生活中体会,,随时入义理三昧,,才算实修
这样才符合涅槃经讲的学佛成佛正确过程
希望能透过这样一个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能练习思维法义,逐渐能入法义三昧,让义理深刻在八识里,真正对内心起作用。——帖子详见:[略说]佛经该背吗? 该怎么背?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20:07:58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背诵1小时+思维解义约2小时,合计约3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1,法会的缘起(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我是这样听闻的(学习注:我,指的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被称为“多闻第一”,

阿难尊者,随侍佛陀左右二十多年,自然不是普通人,相关学习:【
佛的母亲摩耶夫人是菩萨示现, 阿难要当佛的侍者也非普通人 ~ 四十华严】,

佛陀涅槃后,由佛的大弟子--头陀(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倡导经典集结。


其间,由阿难尊者口述从佛陀那里亲自听闻的讲法内容,被记载整理成册,形成现在我们所读的经藏)

一时(详见词解①。学习注,指的适合说法的时机;根本来说,世俗世间一切都不是实有的,所谓时间也只是适应众生的一种方便说,没有一个真正固定的所指,因此以一时替代)

(福慧圆满的觉悟者,是法会的主讲)在王舍城鹫峰山中详见词解②③④。法会的地点--“王舍城”
的“鹫峰山”,

王舍城是中印度摩伽陀国的国都,该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是佛陀虔诚的信奉者,

该都城的周围有五座山,第一之最高山就是“鹫峰山”,又叫灵鹫山。佛陀宣说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在此山中)


与无量大菩萨众一起参加这次法会的,都是大菩萨,数量是无量的。大菩萨是怎样的呢~

大菩萨会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
,详见帖子:[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其中弥勒菩萨摩诃萨是这些大菩萨们的代表


以上这段,主要讲佛经开头,一般都有的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详见词解⑥




[学习过程&相关体会]:

①末学今天是先背诵1小时,随文入观,然后再习经。

末学体会,能随文入观(随时保持正观)很重要,心念契入佛经清净光明的氛围,就能远离世俗意境,

如果心念无法脱离世俗,也就无法摆脱轮回,因为心是根本。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②这段缘起,可能形式上,各部佛经都是类似的,以前大都只是看看过,

今天学习的时候,内心感动,深深感恩佛菩萨贤圣们为救度我们所做的一切奉献,

小童子当好好深入经藏实修,承继佛菩萨的悲愿,做真正合格的佛弟子,自利利他!




[词解]:

①【一时】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王舍城】(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鹫峰】(地名)灵鹫山之异名。又云鹫头山,鹫台。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鹫峰。梵言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山。此云鹫峰,或鹫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言耆阇崛山者。讹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灵鹫山】
(地名)旧称耆阇崛(巴Gijjhaku%t!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译曰灵鹫,鹫头,新译鹫峰,鹫台。又称灵山,灵岳,鹫岳。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如城郭,是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毗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里,灵鹫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旧都东北十四五里(西域记九释迦方志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县北之鹫峰。浙江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成就】<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即:(一)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二)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
(三)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四)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五)在某处,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六)与众若干人俱,称众成就。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智顗之法华经文句、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等,及慧净、智俨、元晓、慧沼、宗密诸师皆用之。
 另由开合不同,而有五事成就、七事成就等异说,梁代宝亮等之大般涅槃经集解、法云之法华义记、唐朝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摄属于住处(处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说;圆测仁王经疏卷上本则举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说,即别立“我”与“闻”为二事。此外,法相宗据亲光之佛地经论,将通序分为:(一)总显已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所化处,(五)所被机。其中,“如是”与“我闻”合称总显已闻。“如是我闻”依经典亦有译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然此语置于经首之理由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所载,佛入灭时答阿难之问,命从三世诸佛之法,故经首皆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而后世一般遂解“我”作阿难之自称。(华严经疏卷三(澄观)、金刚般若经疏卷一、大般涅槃经疏卷一、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上)
 <二>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称为六事成就。即:(一)供养成就,此为成就檀(施)度。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二)学戒成就,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修悲成就,此为成就忍度。修习大悲心以饶益众生,否则忍度不得圆满。(四)勤善成就,此为成就精进。勤修众善,否则精进度不得圆满。(五)离諠成就,此为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定不得圆满。(六)乐法成就,此为成就智度。爱乐佛法,遍历诸佛而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否则智度不得圆满。p1266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成就】
﹝出华严经疏﹞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法体也。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谓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二、闻成就],闻即我闻也。言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三、时成就],时即一时也。言一时者,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谓众生有缘,能感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名时成就。
[四、主成就],主即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谓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五、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也。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梵语摩竭提,华言不害。以其国法无刑戮故。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以其名闻,胜于诸国,又宝物多出此故。)
[六、众成就],众即菩萨、二乘、天仙等诸大众也。谓佛说法,必有菩萨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8:25:53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今日背诵1小时+思维解义约2小时,合计约3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1,法会的缘起(六种成就)

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以众妙供供养于佛。供养毕已,各自坐于众福所生莲华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来梵天,皆亦如是。
[学习解说]:这时候,东方,有十亿梵天众(梵天: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详见-词解①)都是安住在[慈心]中(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详见词解②。慈心有大小深浅的不同,就佛菩萨来说,慈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有甚深的义涵,详见-注解①-③)来到佛所在处,顶礼佛的双足(佛是福慧圆满的觉者,又称两足尊)以众多微妙的供养,来供养佛

供养完毕后,这些梵天众都各自坐在由众多福德(注:这些福德是从修慈而来,下面经文会讲到,修持能得到六种梵天之福)所生出来的莲华座上,以恭敬尊重的心,心怀敬意的看着佛陀(这都是有善根的表现,以此善根是投生为天人的基础)

这时候,还有从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以及上方和下方的梵天,也都是这样来亲近供养佛陀


(上述梵天众,也是参加法会的大众之一,属之前说到的法会六种成就的--众成就。)




【注解】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
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
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
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
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
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
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
大王当知。是名慈心无量。——帖子详见:[介绍]四无量心... 节录自 法华部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何等为十?所谓:

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
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
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
能至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
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
法缘清净慈,证于如如真实法故;
无缘清净慈,入于菩萨离生性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帖子详见: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学习过程&相关体会]:

①末学今天也是背诵经文1小时,感受到学习佛经的欢喜。深深佛菩萨慈悲护念引导。

②之前一遍学习这部《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感受到,应当好好练习“心一境性”
(词解: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帖子详见:瑜伽师地论: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这样才能逐渐深入明白佛法,否则如果一直浮在表面定不下来,根本无法明白更深入的法义的。

末学反观自己定力是很差的,念佛持咒定课的时候,心念往往都无法始终集中在“一境”上,

这样定力就难以成就,心就会浮躁不安,这样的话,就难以在定境中增上智慧力,心念就会随时跟着世俗流转,

再者,无法保持心定,也是因为正见正观不够深刻(累世没有好好修持的缘故),面对世俗境界还是很容易起心动念(认假为真),这就是慧不足,就是仍很愚痴,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就教导,在写文的时候,随时可能会引用,

但真正到日常中,面对各种境界,是否真的按照这个原理在运用和体会呢?还是觉得外在境相更真实些呢?

末学深深、深深忏悔累世愚痴无智、业障深重,忏悔第八识正见的印象不深刻,忏悔修行不用心,戒定慧不足,总是被外境所转,所以一直无法增上或突破,

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戒]就是避免接触各种让我们起贪瞋痴的因缘,这样就能避免造恶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定力和智慧,所以先要戒除各种犯恶的机会
[定]就是运用观照能力保持定力,不堕入凡夫思维习气当中
通常的方式就是运用念佛持咒和心法观照来保持正观正念
[慧]就是由佛经的义理和心法次第修持,逐渐让我们真心体会正智
1.例如:以惭愧忏悔心的心法修持来说
由心法修持的惭愧忏悔心,藉由感动的案例,运用[四正勤]增广
然后思维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能真正发起,而逐渐深心明白惭愧忏悔心
能真正将心比心,这样就会有谦卑心和感恩心,对众生就会有同情心同理心
这样自然我们对于各种现象就不会起贪瞋痴
2.又例如:以[实相觉照心]来说,
对于法界实相的明白,就会深入不二心,就不会对各种事相起执着——帖子详见:[闭关实修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修行一定要实修戒定慧
从戒律上避免自己沾染习气,由修定来破除干扰,由智慧观念来放下执着
这样就能破除障碍,就能修行增上
反观那些一直无法增上或突破的人, 肯定是戒定慧的修行有所不足——帖子详见:修行路上的种种考验
深深感恩佛菩萨慈悲教导,让弟子看到一些自己修行的不足,

真心祈愿透过这次《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学习,能真正在戒定慧上有所提升,让修行得到增上!




【词解】

①【梵天】(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天】
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5:27:02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思维解义约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尔时诸梵天众,在于佛所,各以慈目,递相瞻顾;复共同时,舒颜谛视,弥勒菩萨。

[学习解说]:这时,来参加法会的梵天大众,在佛陀所在处,都以慈目(相由心生,慈目是慈心的外显)相互依次环顾打招呼;并且又同时,舒展容颜,仔细看着弥勒菩萨(想让弥勒菩萨向佛陀请法)


[学习注]:学习这段经文很欢喜,感受到慈心的氛围真好啊,大家都能心意相通,不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刚强难化,彼此分别执着的界限非常明显,所以难以心意互通,甚至有很多冲突和争斗。不过,这也是【唯心所现】,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帖子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诸法性,能正觉了;

[学习解说]:

这时,(应梵天众的请求)弥勒菩萨摩诃萨,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详见词解①),长跪(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详见词解②)下来合掌对佛陀说(其实是赞佛,是普贤十愿之一)

大德(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详见词解③)世尊(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独尊也。详见词解④)是一切智(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的成就者,对于一切法性,能以正觉(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详见词解⑦)之智来明了(注:通达法性原理,才能成就佛智)


---学习注①:佛经中,菩萨向佛陀请法,都是这样恭恭敬敬的,这是在给大众做榜样,
以这样庄重的态度来请法和学法,佛法才能真正入心,也就是佛法真的需要在恭敬心中求,否则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都要我们在实际学习中自己来体会。

---学习注②:【「法性」】
「法性」

相较于「正报」「有情众生」,法界中没有「第八识」的「器世间」,称为「依报」或「无情众生」
「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能成佛,相较于「有情众生」的「佛性」,「无情众生」则称「法性」
「一切法」可泛称「一切正法、非法和一切器世间的物、相」,或依照佛弟子根器而狭隘只称「一切正法」
所以,「法性」就是「一切法」的原理,就是包含一切正法非法的原理和一切器世间的特性
之前谈「法」和「法性」,是从「有情、无情」「正报、依报」和「广义(含狭义)」「因缘」的方向来谈
所以,广义上,「法」可以泛指一切物质、法门、方法(含法、非法),「法性」则是指物质或法门方法的原理特性
狭义来说,法则是指一切法门、方法(正法、邪法),甚至更狭义只指「正法」,而一般佛门所说的正法就是「佛法」
——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词解]:

①【偏袒右肩】


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 ,巴利语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p4374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长跪】


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著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释门归敬仪卷下(大四五·八六三下):“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互跪)1042、“胡跪”3939)p3603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大德】


梵语 bhadanta,巴利语同。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等。贞元释教目录卷十六亦举出临坛大德、百座大德、三学大德、讲论大德、义学大德、翻经大德、译语大德等名称。
 此外,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据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载,唐朝武德初年,以僧众过繁,乃置十大德以纲维法务;大宋僧史略卷下德号条亦列出临坛大德、引驾大德等名称。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别译杂阿含经卷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六、释氏要览卷上)p87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世尊】


(术语)梵语曰路迦那他Lokana%tha,译为世尊,或婆迦婆Bhagavat译为世尊。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独尊也。阿含经及成实论以之为佛号中之第十,以具上之九号,故曰世尊。涅槃经及智度论置之于十号之外。智度论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净影大经疏曰:“佛具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若论胡音楼伽陀伽此云世尊也。”探玄记九曰:“以佛具三德六义,于世独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佛说十号经曰:“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成实论一曰:“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⑥【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了知各种修行法门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易言之,一切智是观空之智,道种智是观有之智,一切种智即双观空有,一方面知空,一方面知有,即前二智之统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⑦【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6:52:28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思维解义约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遍知众生善恶之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赞佛:)

(佛)遍知(完全尽知之谓,详见词解①,这靠的就是之前讲到的一切智,即佛智)众生所造的一切善业(详见词解②)恶业(详见词解③)

知道凡夫众生愚痴(相关特征,详见-注解①)都是因为业力,因此而往来生死中;


(佛)善于按照众生根器次第,以三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佛乘(大乘))之道引导众生破迷开悟(详见-注解②)

最终能指引众生由三乘共同归于一乘(大乘)(详见-注解③)



[相关注解]:

[愚痴凡夫的特征]看看我们自己是吗? ~ 瑜伽师地论


②关于开悟
[开悟]两字在许多佛经中的用法就像[布施]
例如,佛陀在经上教导菩萨行者应该要学习[开悟]众生,就是让众生能[破迷开慧]
这种情况就像[布施],菩萨行者不断的布施众生
同样的,经上教导菩萨要不断运用各种机缘[开悟]众生,让众生[破迷显慧]
而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破迷开慧,智慧不断增上,这就是[开悟]
所以[开悟]是个过程,不是专指特定实证,悟可以有大悟小悟,直到成佛
佛菩萨教导众生就是要让众生不断[破迷开悟]
——帖子详见:[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一乘 ~ 深密解脱经




[相关体会]:

①佛因为有正觉遍知一切的智慧,由此生出大慈悲,以三乘法来适应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器,

循循善诱、无比耐心的方便引导,使众生不断破迷开悟破除无明执着,最终归于大乘(佛乘)而实修成佛。

最近在学习为人演说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智慧和耐心都是非常欠缺的,

当好好佛前检讨,好好深入经藏实修增长智慧,好好学习佛菩萨慈悲众生的精神,不辜负佛菩萨给予的一次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弟子惭愧!

其实每天跪拜佛菩萨是很好的直接增上智慧的方法(就是直接与佛心相应(印)),

末学惭愧,总是会修行不老实(深深惭愧忏悔爱偷懒的习气),没有持续跪拜,这次把这段[清净光明专辑]的教导牢记心中,好好落实起来:
每天拜[观世音菩萨]108拜,一跪一拜共108拜,拜的时候,要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能帮助您,而您也愿意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逐渐帮助众生,拜的时候就是想这些,学习大慈悲心,慈眼视众生——帖子详见: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感恩净莲师兄分享)

②透过这段时间经文的学习,发现保持正念正观非常重要,而且是要严格按照佛经的教导,这样来观照才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来观照就是邪观。

所以我们要警惕,自己平时是否已经落入自以为是的邪观而不自知。



[词解]:

①【遍知】梵语 parijn~a^。又作遍知。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后称如是周遍了知之智为“智遍知”,另又别立一“断遍知”,谓断遍知系以智遍知为因而断除烦恼,以择灭为体。此乃遍知之果,系藉其因为名,故称为遍知。亦即以周遍了知之智来断除烦恼之过程,称之为遍知,通常特称为“遍知所缘断”,意谓执著于所缘之境,原本是人之常情,然若能彻底解脱此种执著,即是遍知之真义,故阿含经亦说“遍知即贪、嗔、痴之灭”,且所谓“遍知”一语,最初即含有实践之意。
 俱舍论卷二十一于断遍知立“九遍知”,即依见(现证)四谛中之苦与集、灭、道三者,各别所断之三类烦恼,分为欲界系与上二界系(即色界系、无色界系)两种,于此六类见道所断烦恼之断,立“六遍知”,同时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系之修道所断的烦恼之断,立“三遍知”,合之为九遍知。(品类足论卷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八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参见:九遍知)152)p561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善业】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载,善业之建立,系依如理作意,如实了知所缘之境,并明其结果。反之,恶业即依邪执著之心,于所缘之境不能如实了知所致。一般有五戒、十善等不同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九、俱舍论卷十五、卷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十五)((参见:十善十恶)468、“善”4873)p4894 FROM:【佛光大辞典】

③【恶业】“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六波罗蜜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参见:善业)4894)p4950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21:50:57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于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赞佛:)

(佛具一切智,能一切众生,根器(主要指的大乘小乘的根器,如何分辨大小乘的根器,详见-注解①)、心性(详见-注解②)的差别,以及虽然处在烦恼(烦恼的本质,详见-注解③)缠盖(缠盖也是烦恼的意思,详见词解①)状态中,但是也具有和如来一样的佛种性(种性,详见词解④),对于这些,佛陀都是普遍全面的明白了知,没有任何错谬失误的。



[相关注解]:

①【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心性」就是看其「发心」和「性、欲」,「性、欲」就是指根性、习性和欲望——帖子详见:《宝云经》:菩萨复有十法。名善说法。能令众生信受

③关于烦恼及其本质:【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




[相关体会]: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要知道众生有佛性,就必须自己先实证佛性本体,这样才能真正了知。

佛是圆满的实证者,断除一切妄想执着,有透澈一切的智慧,所以能透过任何现象看到本质,能彻知众生都有与佛无异的佛性。



[词解]:

①【缠盖】
缠与盖。缠与盖都是烦恼的别名,缠有十缠,盖有五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盖】
梵语 pan~ca a^varaN!a^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梵 ra^ga-a^varaN!a),执著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二)嗔恚盖(梵 pratigha-a^varaN!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三)惛眠盖(梵 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四)掉举恶作盖(梵 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五)疑盖(梵 vicikitsa^-a^varaN!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又诸烦恼皆有盖之义,然此五者于无漏之五蕴能为殊胜障碍,即贪欲与嗔恚能障戒蕴,惛沈与睡眠能障慧蕴,掉举与恶作能障定蕴,疑者疑于四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为盖。(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一、顺正理论卷五十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摩诃止观卷四下、大乘义章卷五本、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弃五盖)5049)p1194 FROM:【佛光大辞典】

④【种性】‘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着,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3:58:23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

而大悲无尽。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

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赞佛:)

(佛具一切智又能知晓一切法都是空性(即法性本空,详见-注解①),犹如梦境犹如幻境,就如阳焰一般,没有坚固不变的真实体性,

但是(虽然如此),佛又以无尽大悲(详见-注解②),以各种善巧方便,令众生能见到佛色身的微妙之相。

佛(法)身(详见-注解③),实际是般若波罗蜜(详见注解④)所成就的,是自然的、真实的(详见注解⑤),就像虚空一样,常住不变。




[相关注解]:

①关于【法性本空】

「法性本空」

所以,对「有情众生」来说,「佛性」才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一切法」对「有情众生」来说,称「法性空」
也就是说,「一切法」虽有「法性」,「凡夫众生」因为对「器世间」(世俗)「一切法」的执着,所以,堕入轮回
但是,佛弟子若能明白「一切法」,明白「一切法性」,不堕入爱欲执着,就能因此成佛,故称「法性空」
也就是说,「凡夫众生」因为对一切世间相、世间法有所执着,所以堕入「六道轮回」
但是,修行者若能明白一切世间相、世间法、世间性,以及出世间法、性,而不执着,就是明白「法性空」,就能成佛

而修行者如何做到明白一切法、一切法性,又能做到「法性本空」呢?
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可以继续修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回头教导小学生、中学生或高中生
就像爬楼梯回头看,能看清楚下面各个阶梯高低不同,往上爬就不再执着下面阶梯的问题
回头教导低次第众生,这就要明白「法」和「法性」,也就是佛经常讲的:要按照次第说法
而又同时转头进修硕、博士,不执着低次第的「法」和「法性」,这就是「毕竟空」,就是「法性空」

也就是说:一切法随众生因缘而生,随因缘灭,这就是「法性空」;
不过,不是因为「法性空」就不应该明白「法性」,反之,明白「法性」才能不执着一切法,才能解脱,并运用一切法普渡众生
凡夫常误解「空义」,所谓「空」,不是让自己不知不智不觉,而是应该不执着,而想「不执着」,那就要知智觉而后能放下
就像,当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真相,就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就不会堕入世俗的执着中
这就是透过知、智、觉,而能放下世俗执着,能「空」掉世俗,所以,「空」不是不知不觉,而是「无执」

也就是说:不论轮回或成佛,都是因为法(世法和出世法)。执着世间法,就轮回,反之,学习佛法、出世间法,则解脱成佛
明白「法性」「众生性」,就不会堕入执着,就能成佛,而且还能依照「法性」「众生性」来依「次第法」普渡众生。
也因此,「法」只是因缘、依报,随缘生灭,「佛性」才是成佛的根本,所以称「法性」毕竟空,而「佛性」「常乐我净」。——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②关于【大悲】

a,【大悲三念】 ~ 优婆塞戒经

b,
36.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注: 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帖子详见: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c,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
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



什么才是真实?
如经上所说,一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非空非非有、非即空非即有,这就是真实的状态
简单说,就是空有一如,就是不二,也就是空有一体,亦非空有一体
也就是如虚如幻、亦真亦假、亦非真非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切,在现象上是无止尽的变化,随心念而转,心念所及,如真似幻
而其中真正的根本和真实,就是纯真,就是佛性,这才是一切变化中的唯一真实
如果没有依止纯真佛性(真正的清净光明),就是随凡夫心念而不断混沌和流转,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佛性代表的就是幻灭的唯一真实,真正的清净光明自在,是本体,是根源,也是特性
而在生命真假虚幻的当下中,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就是心念
每个心念,每个念头,在无止尽生命的洪流中,都有其定位与意义,也就是会影响其后果,这就是因果
因此,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念头,就非常重要,这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与结果
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些,而能端正念头,学习契入佛性本体,那么,未来就会迈向光明
相反,如果你不相信或怀疑或毁谤,心念不在正途,那么当然生命就会堕入无止尽的混沌与轮回之中——帖子详见:佛法与心念产生的电疗或精神出体现象




[相关体会]:

①佛种种方便,令众生见微妙色身之相,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众生契入同一法身。法身无相,清净光明,遍一切处。

②虽然佛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本性空寂,无有实体,但这不影响佛以无尽的悲心,百千方便救度众生,

因为有透澈一切智慧,所以能一切都不执着,而圆满成佛。因为圆满成佛,佛性显露,自在运用,不执着而度众生。

也就是,
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这是因为,真正有多少实修,就能做多少利益众生的事情

同样的,真正实际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自己才能从中实修而得证

任何佛菩萨都是如此的,像「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像「阿弥陀佛为众生准备了极乐世界」

所谓的「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究竟一切普渡众生的作为,而且心中没有一点挂碍贪着和执着」——帖子详见: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③透过实修,增上智慧,放下执着,逐渐打开心,越来越感受到自在。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23:31:31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3,如何能见佛?
若有众生,勤修福慧,不随心识,驰骛于境,非如渴鹿于旷野中,追求阳焰以之为水;
如是之人,则得见佛,恒闻说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禀告佛陀说:)

如果有众生,勤于修福报修智慧(详见-注解①),不追随心识(详见-注解②和词解①)的作用,随着各种境界来回快速奔驰,即不像饥渴的鹿儿在旷野中,追求幻化的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当做是水;像这样的人,则能够见佛(见佛的好处,详见-注解③),能恒常听闻佛陀说法,而且能依照教导,如理(如实)的修行。




[相关注解]:

①关于【福慧(智)】:云何为[福]?云何为[智]? ~ 瑜伽师地论

节录其中一段经文,说明要成佛,必须福慧(智)双修。行者修福能少受苦,有智慧所修的福才是正向的,不是邪曲的。
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诸菩萨于福于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于无上正等菩提。


②关于【心识】:

a,
什么是佛门心法?
佛法的心法其实就是~
先透过佛陀的教导,明白法界真相,生命的实相
明白[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然后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作用的正确修行引导,
由正确的心念观行,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这种解脱轮回方法就是佛法的心法


其实心法并不稀奇,
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使用
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用这颗心(心识作用)
每分每秒心识作用都不停息,不断的起心动念
只不过一般人并不明白其原理和作用,而且都用在负面的方向
所以我们凡夫每天都在错误的使用心法
因为一般人常用的是凡夫心,大都是负面黑暗的思维心绪
例如,贪心,嗔心,痴心,爱欲心,仇恨心,烦恼心,恐惧心,狂妄心,傲慢心,忌妒心…
又因为累劫累世这些凡夫心不停的积习增长,
所以我们不断的堕入情绪,执着表相虚妄而生死轮回


佛菩萨和圣者因为明白法界和生命的真相
所以用的是正确的心法,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光明心平等心无染心…
因此能解脱虚妄和轮回,而且能在法界中自由自在的变化



我们只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也不明白宇宙和生命的真相
执着于表相和生死,因为恐惧嗔恨和爱欲,所以一直不断轮回



其实我们不仅对于心和心法不了解
我们凡夫对于世间种种物质和物理或化学现象也不够了解
我们一般人对宇宙(法界)和生命的了解更是有限
我们对于每天生活周遭所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动植物或气候环境的原理并不了解
我们不明白地水火风空的特性,或各种元素的化学特性,或物理原理
所以我们对于自然的运用很有限,无法有效的运用科技,而且可能破坏多于有益的建设



同样的,人类对于大脑的运用和开发也很有限
人类对于心识的作用的原理和训练并不了解
对生死的生命真相也不明白,所以无法解脱轮回
[佛法]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也不是现在或几千年前才存在
[佛法]就是教导我们明白上面所讲的心识的原理和真相
[佛法]就是介绍法界真相和众生生命的真相,以及轮回的现象和解脱的方法

[因果轮回]和[法界]一切都只是众生心识作用下的现象
透过[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帖子详见:[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b,
分别心也是虚幻,五阴(五蕴)觉知等各种心识作用都因无明愚痴因缘执着而生妄境,本质上也是生灭虚幻的
「心内相」也有两种,一种真心,一种妄心
「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一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虽如此但细微隐密,众生难以发现,
而且不论众生因生死变异轮回一切处,这真心都恒常不坏
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c,
请您阅读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就能明白其问题
前面20种魔扰就有讲到看到佛土或地狱
其实这些就是修行过程的心识作用.....
这应该找时间好好讲清楚,
很多佛经都要以实务的方式讲清楚
不过因为论坛上大家的问题很多,所以末学没时间讲这些重要问题
(附加说明:
不同佛经会做不同次第和方向或层面上的教导
有的佛经是以某些法门来方便引导众生断恶修善往生净土
有的佛经则会解说其中修行的原理和心识的作用
例如,这些原理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不过楞严经的经文可能比较深,
所以如果不是有经验的实修者,可能不容易明白

以念佛持咒诵经来说,
精进实修者,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在梦中会看到佛国或者佛菩萨或甚至天上鬼道地狱,
以佛的方便愿力来说,修行者只要专注在修行上,
就能逐渐转俗念为正念而和佛菩萨相应,而得到救度

如果由原理上来看,
由楞严经可知,上述现象是属于心识作用的现象,
因为修行者念念都是佛号想的都是佛国佛菩萨和修行,所以梦境就会出现这些,
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虽然如此,但是这种转念对断除俗念有帮助,
不过,如果执着于这些境相,这在修行上就会产生偏差,
可能引发魔扰,或者佛菩萨会示现各种考验来磨练修行者,
这些现象就是楞严经上讲的50阴魔境,
结果是因为魔扰而误入歧途,还是通过佛菩萨的考验,
这就要看修行者学的是外道邪见,还是佛法正知见

所以就算是念佛人,也应该保持清净光明心,这样才容易和佛菩萨的愿力相结合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梦境中遇到恐怖的事情,念佛持咒却没用,
后来一定要专心或入清净心光明心念佛持咒才有用,
这道理就在此,就在心法
所以只要众生着相,就容易出问题,不论是好相或坏相)——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419楼
(相关学习:[略说]色阴受阴十魔境

d,
基本上,「五蕴」或「五阴」就是指众生自己的意念或心识作用,就是知见观念问题——帖子详见:「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③关于【见佛】

a,十种见佛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b,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见佛的功德利益) ~ 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




[相关体会]:

修行要[福][慧](智)双修,不追求虚幻的世俗,这样心才能与真实相应(印),才能见佛。因为佛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本具的真心。




【词解】:

①【心识】
心和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以了别为性,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意识】
(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②【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百度

③【如理】(术语)犹言如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3:28 , Processed in 0.0760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