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7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严法师] 静思语 第一集

[复制链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11 12:12: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静思语 第一集


转载自:网络


 




编辑缘起--高信疆

  证严法师是「慈济功德会」的创始人。

  廿五年前,慈济功德会成立时,法师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三年前慈济医院成立时,法师还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今年,慈济护理专校创校开学了,法师依旧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法师做了那么多利济苍生的事,开展了那么多雨露广布的志业,启悟了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然而法师从无迟疑,从不懈怠,始终如一、克勤克俭的耕耘在他那「无缘大慈、同体大慈」的人宏愿里。

  二十五年过去了,慈济功德会自当初的三十人汇聚成如今的三十六万人;自济贫开始,而一步步扩展到慈善、医疗、教育、文化这四大志业的落实和成长,那是一条怎样心力瘁劳、血汗交融,而又坚毅弘忍的路啊----

  可是法师无怨无畏,坦然怡然的伴携着随行的弟子们、会员们、委员们,众心一志的走了过来。

  曾经,法师在和委员们的谈话中说过----

  「开始的时候,我们象是一头犊牛,拉着一把车在草原上行进;今天,虽然有些收成,但却是包袱满载的爬在坡上,而且这只牛也有了年岁,我们绝不能让自己停一下、喘口气。因为还在爬坡,一停就后退下来了......我们一定要持志不懈、日益精进,一口气走到峰顶。」

  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力和脚力,一分愿力和慧力,恳挚信实的鼓舞着众生、教育着众生,播种在法师殷殷期勉的「福田」上----

  慈悲喜舍,勤植万蕊心连;

  与乐拔苦,同造爱的社会。

  多少年来,法师慈心柔语,悲智双运的引领慈济功德会的朋友,走过风,走过雨,走过烈日炎炎的旱地,济世救贫、抚病助人。常常,在心志脆弱的时候,法师给予慈济人坚定的力量,在彷徨摸索的时候,法师指点了慈济人的方向;在阡陌纵横的人世交错里,法师的声音梳理着人们紊乱的思绪;在复印杂诡谲的感情纠葛中,法师的容色平和了人们胸怀的波澜----法师亲切智慧的语言、温润关爱的态度、慧心澄澈的行谊,清晰沉稳的扎实了愈来愈多的慈济会员们处事为人的规范。

  当然,古往今来,多少圣哲贤人,都曾为我们立下典范,留下教言,可是,现实人生里,曲折变易,有些话、有些事,年代久远了,地理区隔了,焦距模糊了,或者太深,或者太专,对生活的大众,往往难以企及甚至缓不济急,更何况,许多人在迈入社会以后,接受教言的机会相形的减少了。因此,在一般情形下,人们面对实际的生活时,总会有些困扰,难以解决,总有些事理无法圆融的境遇;有些时候,往往日常最细微的小节,也会把人们绊倒----

  然而法师却平易近人的在慈济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各人深切的指引。

  他那自然而然的随机开悟、因缘善导,既真实又亲和、既深远又浅白,尤其是他那身教言教的道德典范、躬亲实践,特别生动有力的匡正了、滋养了,并且提升了慈济人。

  法师向来少做惊人语,但却经常是一言点醒梦中人;法师的话,不用深典、不重华词,却每每人小地方发真智见、在答问中抒大启示;法师不曾疾言厉色过,可是温温婉婉间自有天地的横阔与壮严;法师平日教诲弟子或会员时,常以出世之心,谈入世之事,语诚而敬,素朴明莹,随意俯拾都是良言嘉语,都是人间慈爱、人性善美的信念与德行。

  法师的言语,又大多是从现实人生里出发,从个人实践中体晤,自每人每天的生活中契入的,是活生生的说法,不知曾救了多少人、多少家庭;也实质帮助了许多人开创事业、调理人情,在立身行事中不仅所进退、欢喜平安,也能助人为乐,和睦向上。

  因此,慈济功德会的委员,在满怀感激中,也希望把法师平日向第子、会员或社会人士开示的话,辑录下来,让更多有心的朋友能够亲近它、掌握它;无论作人、作事、励志、修身,或济贫教富、或淑世助人,皆可随机翻阅,随缘索引,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能有所吸收与发挥----信疆忝为慈济友人的倾力协助下,自法师的答问开示,学佛专论中,自慈济的书册报导,随师记行间,采撷吉光片羽,以类相从,汇录成册。

  至于辑录的原则,则以人世的经纬万端作对象,人性的来去自如当目标,以德行的修养提升、善美的浸润持一为主轴。期待它的印行,不仅可作为慈济人的觉行指南,也可提供有缘的社会朋友,一部挚切可行的生活辞典。深盼能让更多的人分享法师的智慧、慈悲和容忍;也分享那成就了无数济志业的巨大力量。

  但愿人人都能行走在这一条救心、救身、救世的道路上,并肩学习、奋力实践;如果能因此而为我们的时代添福祉,为我们的先人增荣光,为我们的后代留榜样,那就更是慈济人衷心莫大的祝愿和感激了。

  (完)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三》山来照山·水来照水

  ——《证严法师的故事》

  彭树君

  一粒种子落在土里,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露的摧折和润泽,终会长成一株大树。然而尽管它的枝叶再茂密,桠条再延伸,它所覆盖的绿荫依然有限。

  可廷,树木的数量若能无限增加,福荫的范畴也将无限绵延,终将成为一座无尽的森林,让所有身历火宅、心陷悬崖的人,都能分得一钵菩提的清凉。

  澄严法师,就是那撒种子的人。

  身无挂碍 一切随缘

  那是五十多年前了。

  伊生于台中县清水镇,出生不久即承嗣给叔父,后随父母移居到丰原。伊俗名锦云。

  锦云从小即爱耽于沉思,人生从何处来?人死往哪里去?伊想,在生与死之间,人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十五岁时,伊的母亲罹患胃穿孔,需要开刀。在当时,开刀是很危险的。锦云侍母至孝,小小年纪即发愿为母亲消灾,向观世音菩萨祝祷:

  「菩萨啊!请听我说,母亲若能病好,锦云情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

  也许是她的孝心果真感动了天地吧!后来母亲的病竟奇迹似的好了起来,锦云心存感谢,开始茹素。但当时她对佛法并没有颖悟,只是出于一片纯孝而已。

  五年之后,晴天霹雳一般,伊的父亲因脑溢血突然撒手西归。锦云悲恸至深,隐隐觉得人力与天力果真是一场胜负悬殊的拔河。伊想,人命何其单薄,因缘何等无常啊!

  伊开始渴望投身到天涯海角,去寻求皈依之处,去追踪人生的源头与尽头,去探看一切无常的谜底。

  二十四岁那年,夏秋之交,伊经过某寺附近的稻田,看见两位尼师在割稻,因平素原已相熟,就加入他们的行列。稻浪汹涌,在风中飘摇为一句偈语,说给伊听。伊割着割着,顿时心有领会,豁然开朗,剎那间万般喜悦,彷彿一切天机尽在胸壑。暮色已降,割稻的活儿告一段落,是告别的时候了。其中一位年轻尼师突然问伊:
  「妳想不想跟我们走?」

  对这个天外飞来的问题,伊丝毫不惊,因为其实早巳决定。「好,现在就走吧!」

  另一位年长些的尼师将伊纤瘦的手合在自己掌中,目光灼灼,直望入伊的内心深处,问:

  「身无挂碍吗?」

  伊点头说:「身无挂碍。」

  在车站,尼师又问:「北上?还是南下?」

  「哪里的火车先来就往哪里去,一切随缘。」伊安详回答,决定了自己此后前行的路途:心中涌起泉水奔流的声音。

  火车的方向决定了答案,伊如一朵蒲公英,随风飘落于鹿野。

  民国五十年的鹿野,落后而荒凉!村里的山坡上有间简陋的王母庙,年久失修,四壁萧条,隐在野地丛林间,乏人问津。伊却随遇而安,落足于此,从此挂单苦修。

  鹿野村村民清苦,伊坚持不受村民供养,只是上山摘野菜生果煮水疗饥,或下山捡拾农家田间残留的花生蕃薯借以果腹。这般原始生民的苦修梵行,伊却有甘之如饴的喜乐心情,彷彿一切都落实了。

  伊是自己剃度的,而不是师父为伊剃度。佛门规炬,若是没有剃度师,便不得受戒。伊却也不急,反正一切随缘。冥冥之中果然有巧妙安排,在一连串机缘下,伊得见佛教界最为人敬重的印顺长老。伊当下即认定印老就是自己的师父,要求拜他为师。一向很少收徒弟的印老,看着眼前这个自己落发的单薄女孩儿:心生欢喜,竟然应允,为伊取法名——证严。

  「我们因缘很特别,我就收你为徒吧!既然出了家,就要时时刻刻心怀佛教、心怀众生啊!」

  伊将师父这句简单的叮咛别在僧衣的襟上,从此走入佛门:心怀众生,此去无悔。

  千手千眼 救苦救难

  伊正式出家,移单至花莲。因讲经的缘故,结识了许多信佛弟子,遂一起结伴修行。他们的日子很苦,所居仅得遮风挡雨,所食亦仅能稍稍果腹,但伊仍坚持不受供养,因为众生更苦

  伊带领弟子度日,潜心礼佛,一不赶经忏,二不做法会,三不化缘。他们自力更生,到工厂拿原料回来加工打毛衣,把水泥袋改装成小型纸袋当作饲料袋,以种种坚苦的方式维持基本的生活,挣得简单的温饱。

  伊吮吸了浩瀚佛经典籍的甘露,之于自己的个人修行以臻上乘。然而这并不够,伊想:心怀众生,应有另一番方式。

  民国五十五年,一位信徒因胃出血入院,伊走了长路去探望。当时东部医疗设备落后,人民生活清贫,生病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伊亲见医院里的呻吟病患:心生不忍,当下发愿要为东部千万同胞奉献一切,解决社会的贫病问题。伊想,佛教的宗旨不只是在求一己生命的解脱,如何本慈悲之怀造福一切众生,才是主要精神之所在。

  当伊从医院出来,看见门口水泥地上有一滩血,然而人们来来往往,漠不关心。伊讶异地问:「地上怎会有一滩血呢?」

  在伊探听之下,有人说:

  「是一个山胞妇人小产了。她的家人走了八小时的路将她抬来医院,到这里早巳昏死过去,可是医生说要先缴八千元医疗保证金才肯为她动手术。山地人没钱,医院也不愿冒险,只好又将那位妇人抬回去了。」

  伊跌坐椅子上,一阵晕眩。「人与人之间竟然如此冷酷!」回去的路上,伊含泪默想,人间不够的,伊来做吧!但自己的力量有限,如何去做?伊一介贫尼,以什么来帮助穷苦无告的人们?。

  不久,花莲有三位修女来到伊简陋的净舍,就彼此的教义交换心得。修女原是要向伊传教,最后却折服于伊的坚定信仰,了解佛陀慈悲,一如天主的博爱般值得崇敬。但是,「佛教对社会缺乏具体表现,佛教徒似乎只求独善其身,而较少顾及兼善天下。不然,为什么在基督教盖学校、设医院的同时,却很少看到佛教徒有所行动,对社会有所帮助呢?」

  修女这一席话,给伊极大的启悟。是啊!伊想,佛家说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是要世人学习佛陀的慈悲:千眼是到处观察,千手是任何事都做,只要众生需要。可是佛教徒做奸事向来不欲人知,各做各的,潜藏的善愿虽深厚,却因淡泊的观念而无法彰显。若能集合众人的善心与力量来济贫救难,那么像那位山地妇人的悲剧将可减到最低。满腹的善愿未求实现,好比私藏甘泉,白白让众生焦渴,不是罪过吗?

  「佛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独善其身又有何用?」

  伊动心一念,埋下了「慈济功德会」的嫩芽。

  千里之路 始于初步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凡夫在千里之路的起步,而佛在千里之路的终点;在起步与终点之间的这段距离,就是菩萨道。

  伊说,人与菩萨之间并无界限,只要把凡夫的人格往菩萨的境界提升,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而菩萨慈悲,当济世救人。

  要救人,自然也得考虑经济上的力量。

  伊如此算计着:寺里的六人做婴儿鞋,每人一天增产一双,每双可得台币四兀,六人一天可多赚二十四元,一个月有七百二十元,一年即可多出八千六百四十元。有了这笔钱,就可拯救像那位山胞妇人同样陷溺于悲苦的人工一命了。

  伊又亲手从寺后竹林中锯下三十个竹筒,发给三十个爱戴伊的信众,她们都是纯朴的家庭主妇。伊要求她们每天买菜之前,先投五毛钱到竹筒里去,这样每个月就可省下十五元,一年之后盈余也就很可观了。

  「为什么要每天攒五毛钱呢?」信众们觉得不解:「我们一个月缴二十元不是比较简单吗?」

  「不一样的。」伊摇头说:「一个月缴一次钱,一个月才发一次善心。每天存五毛钱,钱虽微薄,可贵的却是日日存有那颗救人爱人的心。」

  随着「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说法口耳相传,这件事在花莲各菜市场很快的传扬开来。许多家庭主妇跟着响应,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终于蔚成一股风气。于是在五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一群手挽菜篮的主妇,写下了慈济历史的首页。而伊的心愿,亦总算根苗初具。

  从那天起,慈济救助的工作就无休无歇地展开了,二十四年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第一个领受慈济恩泽的,是一位由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慈济主动找上她,为她送饭、打理一切:老太太病了,慈济将她送医照顾;老太太西归,慈济替她诵经、安葬……。类似的救济工作普及展开,在法师坚定的信念感召之下,慈济会员迅速增加,一日比一日更福泽绵长。

  这些可敬的慈济人,他们主动去发现需要救助的人们,主动伸出援手,需要照顾的就照顾,需要用钱的就布施。二十四年来,领受过慈济德慧的众生不知凡几?许多人存这分感念之心,也自愿加入慈济,再去帮助比他们更穷更苦的人——慈济与爱的力量如海潮,向四面八方汹涌而去。到今天,慈济的会员已增加了一万倍,由当初的三十人到现在的三十万余众;由原先的家庭主妇到如今的社会贤达,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事业。

  今日慈济的泱泱规模,不是法师伊行神迹,而是伊那分悲悯胸怀感化苍生,所以聚沙成塔。如伊所言:

  「发多大的心即有多大的力,发多大的愿即有多大的福。」

  「佛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佛心。」

  知缘惜缘 再造福缘

  本身是一所建设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亿万财产的何先生,工作繁忙之余,却甘心利用仅有的假日,奔走于台北花莲之间,做慈济的自愿志工。
  「台湾太有钱了,但财富给了我们什么?打开报纸,不是大家乐就是六合彩,不是绑票就是抢劫,功利主义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只见一片纸醉金迷。目睹这等情况,有心但灰心的人很多。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走了又怎样?台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我们的家,你能丢掉它不管吗?但是怎么做呢?」面对社会的百病丛生,何先生有只手难起沉痾的沉痛心情,直到他与慈济结缘。

  「但是我发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证严法师所领导的慈济功德会,师父的济贫工作是那么扎实的嘉惠于民。有人说师父是佛教的革命家,但师父说他只是复古,佛陀时代的教法原本就是落实在生活中。中国佛教一直让人觉得太艰深,但师父说:佛教人间化,佛法不是高不可攀。启发良知、发挥良能,人人都可以做菩萨。」
  何先生的质朴善心委实难得,在日理万机的事业经营下,还躬身力行为慈济奉献。但何先生并不觉自己值得褒扬,他认为自己只是做分内应做的事,而慈济的每个会员都是像他一样的想法,其中不乏位高权重的政府首长或家财万贯的企业巨子。

  「该感谢的是师父!他不仅救贫,同时也教富,是他老人家的慈悲,才让我们这些人有福田可耕。」

  一位慈济的师姊说:「师父的担子这么重,每一点力量都是慈济不可缺少的。如果今天我在路上跌倒抓到一把沙,也要带回慈济给师父。因为任何一点力量,在慈济都会发挥最大的效果。」

  慈济的影响力无远弗届,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已以亿计算。但每一笔捐款,从几块钱到几千万元,都条列得仔仔细细,决无分毫闪失。这般公正诚信,确实感动了无数心存善念的人们纷纷解囊,共造慈济福业。以去年来说,台北市政府所发出的救济款项总数是三千余万元,而慈济单是救济一项,就付出了二亿四千多万元。凡携手并肩,共同耕耘这方福田者,莫不知缘惜缘,再造福缘。

  今天的慈济虽已是全省影响力最大的慈善事业,可是法师和伊身边的弟子们,依旧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他们在「静思精舍」旁边辟了菜圃,清晨四时就起床课诵、耕作,每天以简单的手工劳动做豆粉做陶瓷,维持自力更生的生活,二十余年如一日,不曾改变。

  入世担当 嶙峋风骨


  民国六十八年,慈济功德会成立的第十三年,法师在长期的心劳力瘁下,罹患了心绞痛,随时都可能猝然死亡。伊觉得担忧。

  伊倒不是挂怀自己个人的生死,这些伊早就不放在心上。伊忧的是,功德会虽是福泽广被,但这种工作若要长久,光靠出家弟子的劳心攒聚和在家居士的捐献是不够的:这彷彿是没有源头的水,终有一天会枯竭。伊想,必须为慈济找一处源头活水。

  于是,伊决定办一所医院。

  在此之前,东部缺少一所完善的医院,东部同胞若有重病,因当地医疗单位设备不足,只有往台北送;但许多人都因为时间耽搁,使病情恶化而回天乏术。

  就在这年,「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的蓝图成形了,随即展开一条苦乐参半的迢遥路。募款工作的艰辛自不待言,但经过六年的朝暮奔走,终于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于七十三年二月五日,由当时的省主席李登辉先生主持破土典礼。医院的总工程费约八亿,可是这时募得的款项只有三千万元。登辉先生知道这种情形,忧虑问伊:

  「没问题吗?」

  「没问题!」法师坚定的回答:心中充满对明日的希望与对人们的信心。

  藉破土之缘,登辉先生亲临慈济本会——静思精舍,参访并用膳,正逢慈济委员为全省贫户准备冬令赈济品。登辉先生目睹慈济为每一户每一口的贫胞,细心的准备了衣、食用品,并依地区户别分别装袋、装箱,再由货运分送各地,由当地委员将一份份年节用品转送到贫户手中。登辉先生不禁赞叹:

  「政府做的社会工作,还不及你们周全啊!」

  当晚,身为基督徒的登辉先生捐出了新台币三万元,并满心欢喜地表示:「从今天起,我也是慈济的会员了。」

  八亿元终究不是个小数目,工程中时有因募款困难而面临停工之虞,但都在千难万险中撑过来了。起初在筹建经费仍一无着落的时候,曾有一位日本人愿意捐出两亿美金给慈济。在当时,两亿美金相当台币八十亿,真是一笔令人眼花的大数目!慈济信众听到这个消息莫不欣喜,可是法师却不为所动,淡淡的说:

  「我们不能接受。」

  伊自有道理,缓缓道来:

  「为救众生而盖医院,真正可贵的是每个人发愿付出那颗心,涓涓滴滴除了将钱聚少成多,更可贵的是同时也汇聚了千万颗诚意可感的慈心。若凭空获得这两亿美金,我们如何体会众沙成塔那种力量?又如何体会自己做主人的踏实感?盖一所医院救助自己的同胞是我们分内的责任,难道还要外国人来帮我们做吗?」

  在伊那瘦削却庄严的肩头上,实有一分气魄非凡的入世担当与不卑不亢的嶙峋风骨。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排除万难,七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终于落成,在原来一片荒烟蔓车间巍峨矗立,美丽而庄严。凡瞻仰过它的风采者,莫不惊叹:

  「这么坚实浩大的工程,真是功德无量啊!」

  法师深知贫与病是不分的,所以慈济医院秉持佛陀对众生平等的慈爱而设,自然成为苦难心灵投靠的明灯。

  两年多来,关于这所医院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许多不可能的事,都在这里发生了。

  它首开不收保证金的制度,让急病患者一入医院,不论有钱没钱,都能得到迅速的处理与治疗。它不但改变了台湾医疗界的旧制度和恶习惯,也改变了一般人对医生的冷漠印象——为了无法治愈一个患者的绝症,一位慈济医师竟然下跪向这位病患致歉。

  它让医生、护士和病人,甚至是来慈济志愿打杂的志工亲如家人,实难找到一所医院像它一样,充满那么多善意的微笑与亲切的关怀。医院本是汇众一切生老病死的苦难集中地,但在这里,却只觉得如沐春风,平和恬静。

  它的医疗技术进步神速,许多赫赫有名的医生,自愿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来此工作,有人甚至要求与慈济签约至民国一百零七年。民国七十七年台大医学院的实习生,更多以慈济为实习的第一志愿。

  这一连串的事实并非神迹,而是被慈济医院这所济世慈航的精神所感化。在这里,医生都怀抱了救人的热忱,不当名医,宁为良医;在这里,病人都放心的把自己交给医生。是那分相互信赖扶持的诚意,是法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念,让这所新生的综合医院,成为东台湾最动人的现代传奇。

  前台大医院两位副院长杜诗绵(编注:杜先生为首任慈济医院院长,已于七十八年七月初因肝癌过世)、曾文宾(现任慈济医院院长,已于八十八年退休),从建院筹备之初至最后医院落成,都全心参与投入。因此,台大医院与慈济医院一开始就以交换医生的方式做定期交流,来提升医疗的最新水平,一方面使医护人员不虞匮乏,再者医疗作业也能随着科技进步,日益发挥高度效率,使得慈济医院能站在东部医疗的第一线,与西部各大医院平分秋色。

  法师认为「八苦之中,病苦最苦;八福田中,看病第一」,所以穷苦的人在这里能得到细心而免费的医疗。有时病人偷偷跑了,医生还会追到病人家里去——不是为追讨医疗费,而是苦劝病人回医院彻底把病治好。

  对于医生们的饮食起居,法师无不关怀备至;至于对病人们的病况,伊亦是历历在心。每日,伊都要亲自巡回病房,一切都好,伊才能安心。说起比较特殊的病例,伊眉目之间溢满了母亲的关切与疼爱:

  「他好会唱歌。」伊指的是一位十七岁的山地少年,因搬运大理石的车翻覆,下半身全被砸烂,只好自腰部以下切除。医生都说无望了,伊说一定要救,医院终于尽一切力量把少年救活了。「真可爱啊!他坐着轮椅在每间病房进进出出,还笑瞇瞇的对其他病人说:怕什么,我这样都活得好好的。」

  动心脏或脑部手术,慈济都做出了名堂。除了医生的医术高超和病人的信心使然之外,背后最主要的潜因应是那分信仰的力量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常常在黄昏,医院里的护士、医生和病人,就习惯性的众集在走廊与楼梯间,也不拘是谁拨第一道吉他的弦音,是谁起第一缕唇间的歌声,大家就亲爱而虔诚地唱起歌来。那美丽而安详的歌声不绝如缕,穿透了慈济的窗口,回荡在慈济各角落,彷彿在为这个世界的美善做见证,告诉你:人间依然有爱。

  经者道也 道者路也

  一介贫尼,只手撑起这片慈济福业,伊秉持佛陀的慈悲,投入青春年华与滔滔岁月,集千万钧于一肩,荷人生苦于一身,表现了大乘佛教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慈济医院的非凡成就只是初步,还有兴建中的慈济纪念堂(静思堂),医院第二期的扩院工程,今年秋天就要开学的慈济护专,正待破土的慈济医学院,建地已觅得的慈济大学……部在慈济的计划中,不久之后即将二实现。美丽的花莲,将成为东台湾慈善、医疗、教育与文化的重镇。

  不可能的,都已一一成为可能。一颗伟大的心灵来自深慈大愿,成就了不平凡的功德;出家非将相所能为,出家人肩负入世担当,更是不容易。正如伊常说的:「经者,道也;道者,路也。」经是给人实行的而不是给人念的,我们要行经,而不光是口头上唸经啊!

  新闻界名人高先生,因受法师精神感召而辞去某报社长一职,愿为慈济做志工。他说:

  「现在这个社会,讲爱、讲奉献,提倡道德的人很多,但真能实践爱和道德并能贯彻如一的人又有多少?教训别人很容易,自身践履起来又如何?证严法师的例子却让我们看到,今天台湾这个资本蓬勃发展、处处唯利是问的社会,除了钱,还有爱和人心善良的一面在发挥,还有人文良心在跳跃。」

  「证严法师及慈济医院的出现,是台湾富裕化之后的反馈现象。过去贫困,大家都很痛苦!七0年代之后开始大转化,经济与教育都提升了,人们内心隐藏着的那股感激之情与侧隐之爱,被慈济激发了出来,开始默默地回报社会;但公众并不知道,这是台湾无形的良心存底,其道义力量远远大过七百亿外汇存底。而根本上,慈济精神则与中国文化的命脉息息相关;大公无私、济贫救弱既为佛家所认同,也是中国人文主义兼善天下的数千年传统。当然,社会制度的不周全,政治的不完美,人世间无可奈何的幽黯残缺,也都间接培育了慈济的志业。」

  由一位平凡的比丘尼,两袖清风的苦行僧,动员三教九流,从朝到野,盖了一座耗资数亿的现代化医院,做了无数量济世救人、济贫救富的功德,无异是当代传奇!回忆坎坷的来时路,慈济人只有一句——

  「今日的慈济,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伊的慈颜如明镜,山来照山,水来照水,拭净了天地的眉目,也让许多蒙尘或苦难的人心得见曙光,一一映照其它更多的人。伊的慈悲孕育了慈济,而慈济不正是理想国的雏型吗?

  在台湾东部,山明水秀的花莲,你站着,只觉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而自山水间隐隐传来这句话: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事业。」

  《转载自七十八年五月十六日、十七日「自由时报」副刊)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21:51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二》水晶石与白莲花


  在花莲盐寮海边,有一种石头是白色的,温润含光,即使在最深沉的黑暗中,它还给人一种纯净、光明的感觉。把灯打开,它的美就碰然一响,抚慰人的眼目。把它泡在水里,透明纯粹一如琉璃,它给人的感觉不象是人间之石。

  我一向非常喜欢石头,捡过的石头少说也有数千颗。不过,这水晶石使我有一种低回喟叹的感受。在雄山大水的花莲,竟然孕育出这许多透明浑圆、没有缺憾的石子,真令人颤动呀!

  疑似水晶的石头原不产在海里,它是花莲深山的蕴藏。在某一个世代,山地崩裂,石块滚落海岸,海浪不断的磨洗、侵蚀、冲刷,使其成为圆而晶明的面目。

  疑似水晶的石头比水晶更美,因为它有天然的朴素风格。它没有凿痕,是山林锺秀的孕生,又受过海浪永不休止的试炼。

  疑似水晶的石头使人想起白莲花,白莲花是穿过了污泥染着的试探,把至美至香至纯净的花朵高高标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滚过了高高的山顶、深深的海底,把至圆至白至坚固的质地轻轻地滑到了海滨。

  天地间可惊赞的事物不少,水晶石与白莲花都是:人世里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莲的证严法师就是。

  第一次见到证严法师,就有一种沉静透明如琉璃的感觉。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必言语就能给人一种力量,那种力量虽然难以形容,却不难感受。证严法师的力量来自于他的慈悲,还有他的澄澈。佛经里说慈悲是一种「力」,清净也是一种「力」,证严法师是语默动静都展现着这种非凡的力量。

  他的身形极瘦弱,听说身体向来就不好:他说话很慢、声音很清细,听说他每天应机说法、不得睡眠,嘴里竟生了疮;他走路很从容、轻巧,一点声音也无,但给人感觉每一步都有沉重的背负与承担。他吃饭吃得很少,可是碗盘里不会留下一点渣,他的生活就像那样子一丝不苟。

  有人问他:「师父天天济贫扶病,每天看到人间这么多悲惨事相:心里除了悲悯,情绪会不会被迁动?觉不觉得苦?」

  他说:「这就像爬山的人一样,山路险峻、流血流汗,但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对不想爬山的人,拉他去爬山,走两步就叫苦连天了。看别人受苦,恨不能自己来代他们受,受苦的人能得到援助,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我想,这就是他的精神所在了。慈济功德会的志业,现在已经全国都知道了。它也是近代中国最有象征性的佛教事业,大家也耳熟能详,不必赘述。我来谈谈两次访问证严法师,随手记下的语录吧!

  「这世间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无可奈何的时候,所以不要太理直气壮,要理直气和。做大事的人有时不免要求人,但更要自己的尊严。」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的本分;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人心乱,佛法就乱;所以要弘扬佛法,人心要定,求法的心要坚强。」

  「慈济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慈济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这世界总有比我们悲惨的人,能为别人服务比被服务的人有福。」

  「现代世界,名医很多,良医难求。我们希望来创造良医,用宗教精神启发良知,以医疗技术来开发良能,这就能创造良医。」

  「我一开始创造慈济的时候是救穷,心想一定要很快消灭贫穷,想不到愈救愈多。后来发现许多穷是因病而起,要救穷就要先救病,因此才盖医院。所以要去实践,才知道众生需要的是什么。」

  「不要把阴影覆在心里,要散发光和热,生命才有意义。」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也要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慈济的工作是实质的表达,我们希望把无形的慈悲化为坚固、水远的工作。」

  「一个人在绝境时还能有感恩的心是很难得的,不过,一个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较不会陷入绝境。」

  「一分菩提心,造就一朵芳香的莲花。」

  「当冒决心要创建一座大医院时,一无所有。别人都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但我有的只是像地藏菩萨的心,这九个字给我很大的力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得过几次大病,濒临死亡。我早就觉悟到人的生命不会长久,但每次总是想:如果我突然离开这世界,那么多孤苦无依的人怎么办?」

  ……

  这都是随手记下来的师父说的话,很像海浪中涌上来的水晶石,粒粒晶莹剔透,令人感动。

  师父的实践精神不只表达在慈济功德会这样大的机构,也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自己种菜、自己制造蜡烛、自己磨豆粉,「静思精舍」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有这种实践的精神。甚至这幢美丽素朴的建筑也是师父自己设计的,连屋上的水泥瓦都是来自他的慧心。

  师父告诉我从前在小屋中修行,夜里对着烛光读经,曾从一支蜡烛得到开悟,他悟到了:

  「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也要点燃才有意义。点燃了的蜡烛会有泪,但总比没有燃烧的好。」

  他悟到了:「一滴烛泪一日一落下来,立刻就被一层凝结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肤』」。

  为了证验这种力量,他曾在左臂上燃香供佛。当皮被烧破的那一剎那,立即有一阵清凉覆盖在伤口上,即是『肤』。台湾话里,孩子受伤,妈妈会说:「来!妈妈肤肤!」这种力量是充盈在天地之间的。

  他悟到了:「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就像受伤了,突然被肤。」

  他悟到了:「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有声更深刻。」

  师父由一支蜡烛悟到的「烛光三昧」,想必对他后来的行事有影响。他说很喜欢烛光的感觉,于是自己设计蜡烛、自己制造,并以蜡烛和人结缘。从花莲回来的时候,师父送我五个「静思精舍」做的蜡烛。

  回台北后,我把蜡烛拿来供佛,发现这以沉香为心的蜡烛可以烧十个小时之久。而且烧完后不流一滴泪,了无痕迹。原来蜡烛包覆着一层极薄且透明的膜,那就是师父告诉我的「肤」吧!我站在烧完的烛台前敛容肃立,有一种无比崇仰的感觉,就像一朵白莲花从心里一瓣一瓣的伸展开来。

  证严法师的慈济志业,三十几万投身于慈济的现代菩萨,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散发光热,但不滴落一忧伤的泪,他们有的是欢欣的菩萨行。

  他们在这空气污染、混乱浊劣的世间,像一阵广大清凉的和风,希望凡是受伤的、跌倒的、挫败的众生,都能立刻得到「肤肤」,然后长出新的皮肉。

  他们以大悲心为油、以大愿为炷、以大智为光,要烧尽生命的黑暗,使两千万人都成为菩萨,使我们住的地方成为净土。

  慈悲真是一种最大力呀!

  我把从花莲带回来的水晶石也拿来供佛,觉得奸像有了慈济,花莲的一切都可以做为天地的供养。连「花莲」这两个字也可以供养,这两个字正好是「妙法莲花」的缩写,写的是一则千手千眼的现代传奇,是今日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节录自民国78年5月5日联合报副刊)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15:53 | 只看该作者
附 录

一九八九年编辑缘起

  证严法师是「慈济功德会」的创始人。

  二十五年前,慈济功德会成立时,法师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三年前慈济医院成立时,法师还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今年,慈济护理专校创校开学了,法师依旧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法师做了那么多利济苍生的事,开展了那么多雨露广布的志业,启悟了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然而法师从无迟疑,从不懈怠,始终如一、克勤克俭的耕耘在他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间大爱里。
  
       二十五年过去了,慈济功德会自当初的三十人汇聚成如今的三十六万人;自济贫开始,而一步步扩展到慈善、医疗、教育、文化这四大志业的落实和成长,那是一条怎样心力瘁劳、血汗交融,而又坚毅弘忍的路啊!
  可是法师无怨无畏,坦然怡然的伴携着随行的弟子们、会员们、委员们,众心一志的走过来。

  曾经,法师在和委员们的谈话中说过!

  「开始的时候,我们象是一头犊牛,拉着一把车在草原上行进;今天,虽然有些收成,但却是包袱满载的爬在坡上,而且这只牛也有了年岁,我们决不能让自己停一下、喘口气因为还在爬坡,一停就后退下来了……我们一定要持志不懈、日益精进,一口气走到峰顶。」

  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力和脚力,一分愿力和慧力,恳挚信实的鼓舞着众生、教育着众生,播种在法师殷殷期勉的「福田」上——

  慈悲喜舍,勤植万蕊心莲;

  子乐拔苦,同造爱的社会。

  多少年来,法师慈心柔语,悲智双运的引领慈济功德会的朋友,走过风、走过雨,走过烈日炎炎的旱地,济世救贫、抚病助人。常常,在心志脆弱的时候,法师给予慈济人坚定的力量;在彷徨摸索的时候,法师指点了慈济人的方向;在阡陌纵横的人世交错里,法师的声音梳理着人们紊乱的思绪;在复杂诡谲的感情纠葛中,法师的容色平和了人们胸怀的波澜——法师亲切智慧的语言、温润关爱的态度、慧心澄澈的行谊,清晰沉稳的扎实了愈来愈多的慈济会员们为人处事的规范。

  当然,古往今来,多少圣哲贤人,都曾为我们立下典范、留下教言。可是,现实人生里,曲折变易,有些话、有些事,年代久远了,地理区隔了,焦距模糊了!或者太深,或者太专,对生活的大众往往难以企及,甚至缓不济急!更何况,许多人在迈入社会以后,接受教言的机会相形的减少了。因此,在一般情形下,人们面对实际的生活时,总会有些困扰难以解决,总有些事理无法圆融的境遇;有些时候,往往日常最细微的小节,也会把人们绊倒——

  然而,法师却平易近人地在慈济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各人深切的指引。他那自然而然的随机开悟、随缘善导,既真实又亲和、既深邃又浅白。尤其是他那身教言教的道德典范、躬亲实践,特别生动有力地匡正了、滋养了,并且提升了慈济人。

  法师向来少做惊人语,但却经常是一言点醒梦中人;法师的话,不用深典、不重华词,却每每从小地方发真智见、在答问中抒大启示;法师不曾疾言厉色过,可是温温婉婉间自有天地的横阔与庄严;法师平日教诲弟子或会员时,常以出世之心,谈入世之事,语诚而敬、素朴明莹,随意俯拾都是良言嘉语,都是人间慈爱、人性善美的信念与德行。

  法师的言语,又大多是从现实人生里出发,从个人实践中体悟,自每天的生活中契入,是活生生的说法,不知曾救了多少人、多少家庭;也实质帮助了许多人开创事业、调理人情,在立身行事中不仅知所进退、欢喜平安,也能助人为乐,和睦向上。

  因此,慈济功德会的委员在满怀感激中,希望把法师平日向弟子、会员或社会人士开示的话辑录下来,让更多有心的朋友,能够亲近它、掌握它;无论做人、做事、励志、修身,或济贫教富、或淑世助人,皆可随机翻阅、随缘索引,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能有所吸收与发挥——信疆忝为慈济志工,受托编录,虽力有未逮,却义不容辞。乃与元馨携手同工,在何国庆、洪素贞诸慈济友人的倾力协助下,自法师的答问开示、学佛专论中,自慈济的书册报导、随师记行间,采撷吉光片羽,以类相从,汇录成册。

  至于辑录的原则,则以人世的经纬万端作对象,人性的来去自如当目标,以德行的修养提升、善美的浸润持一为主轴。期待它的印行,不仅可作为慈济人的觉行指南,也可提供有缘的社会朋友,一部挚切可行的生活辞典。深盼能让更多人分享法师的智慧、慈悲和容忍,也分享那成就了无数慈济志业的巨大力量。

  但愿人人都能行走在这一条救心、救身、救世的道路上,并肩学习、奋力实践;如果,能因此而为我们的时代添福祉,为我们的先人增荣光,为我们的后代留榜样,那就更是慈济人衷心莫大的祝愿和戚激了。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06:09 | 只看该作者
答人间问(下卷)

第一篇《人事篇》 即境答问



〔谈善美〕


善是什么?

师言:「善就是『智慧』——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有了智慧,就有善和美。」

又言:「善不能以威权行之,亦即不能用善心之名,把已意强加在别人身上。」

慈悲和「善」的关系如何?

师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时也会衍生弊病。例如社会上常有善心人士被骗,如此慈善不权未能达到行善的目的,反而助长了骗徒的恶行。所以,我们要以智慧发挥慈悲,才是真正的善。

有人问「什么最美?什么最乐?」

师言:「『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最崇高的境界。」

世界上真有圆满、完美的事吗?圆满可以追求吗?

师言:「有始就有终,有生就有灭。物质、名利的追求既辛苦又徒劳,既无止境又无保障;由此看来,世间没有所谓圆满的事。

然而,人性的圆满却可以追求,它是一种价值观的追求——因为人性、道德都是可以修为、提升的,是一种反求诸已的美善境界。透过自我的修养和努力,我们可以追求到一分圆满的价值,一种完美的人生态度。」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美?什么样的衣服穿在身上最漂亮?」

师言:「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谈德行〕

什么是「德」呢?

师言:「德是有志于道;于内心下功夫而行诸于外,谓之『德』。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因此,德也是一种自我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规矩。」

年轻的女孩问:「怎样穿衣服才好?」

师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

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如果太牵强、不自然,就不美了。」

某大学的社团负责人来访,问道:「什么叫做造口业」

师言:「所说的话句句皆实话,所说的事完全负责任,就称做『正语』;反之,则是造业。开口动动舌无不是业,却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摄受口业。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会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又言:「和与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违背生活礼节。对人粗声粗气,妄言、绮语、两舌,这都是在声中造业,也就是造口业。」

为什么有的人对熟人比对陌生人,反而显得礼貌不周?

师言:「彼此不熟识时,大家都客气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等到彼此相处日久,互相熟悉后,就『熟不拘礼』,不再讲求礼节。

因此有人说:『恨由爱起。』因为不熟悉时彼此客气相待,并相敬相爱;等到彼此熟识,客套礼节渐失,就会生起一分怨恨之心。所以,我们要求永远保持最初相识时的客气态度,才是待人处事之道。」

开放大陆探亲后,许多返乡同胞看到当地的境况,便生起分别心,言语行止常露骄态。

师言:「回到大陆探亲,大家要心存虔敬的平等观和道德观,不要去伤人家的心,也不要去刺人家的眼。那种清贫生活,我们也曾经走过,难道大家都忘了吗?如果禁不住就自我炫耀,不但伤害大陆同胞,也伤害我们自己。



〔谈生命〕

有人会问:「我们该怎么来观看这个世界才好?」

师言:「打个比方,一般人看世界、看一花一草,是把它放在一张白纸上看;真正的者,是把它放在玻璃上观赏。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放在白纸上看像一幅画,但却看不到一花一草的因缘,因为与真实的草木相隔开来,它没有生命,只能单独的观看。而放在玻璃上看是透明的,一花一草与自然背景、天地万有仍然相互关连,处处都透路因缘与生趣;虽然是花草,但也不只是单独的花草而已。」

青年学者问:「佛家讲『有漏皆苦』,生命既能成长,自然也有所消逝。是否凡是生命,本质上就与痛苦连结在t起?」

师言:「生与死,本来就连结在一起。死,最痛苦的并非死者本身,而是活着的人。每当想到死,精神上自然产生一阵威胁的痛苦。除了肉体的苦,还有爱别离苦;人生所爱的一切,都舍不得离开而又不得不离,这是精神上最大的折磨。人有生的那一天,就一定有死的那一刻。一般所说的苦,是苦在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人生。人生中的是是非非,是像非,非又象是;明知是非如过眼云烟,但总难免被眼前的人我是非牵动而起烦恼。需知一旦生而为人,生命本身就值得祝福。我们应该学习林傅钦小弟弟,人家问他:『你的两条腿都给锯掉了,怎么办?』他说:『我比脊椎受伤的人幸福得多!』你说他苦,他并不以为苦。」

有位青年问:「人生的路,应选择平凡平淡的好,还是冒险激越的好?」

师言:「宁取平淡。冒险应是逼不得已的作为,并非存心为冒险而冒险。」

又言:「生命不过是广大宇宙中极微末的一个点而已。相对来看,什么才真正伟大高超呢?怎样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平淡些,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



〔谈宽柔〕

一般人说: 「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

师言:「理直要气『和』,得理『要』饶人。」

若是「理直气壮」,会有什么问题呢?

师言:「我们若认为自己有道理,什么都要争到赢,这样就太刚强了,太刚强就会破坏人 与人之间的和睦。所谓『得理不饶人』,即凡事有道理就要跟人争到底。因为执着于自己的理,反而会使自己与众生皆造业,这是错误的行径;因此,为使众生培养善业,我们必须『理直气和』。」

又问:何谓「理直气和」?

师言:「人需要爱,太严则会冲失了爱。有理的时候,气度更要宽和,才能圆融爱,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内正』。」

弟子问: 「做人做事要如何才能圆融?」

师言:「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为尖锐会伤害到人,同时也会扎到别人的心。」

一位师姊表示: 「在工作上,常感到很伤心。」

师言:「要打开心门!如果心门大开,任何人出出入人,都能畅行无碍;反之,心门若窄,任何人出入都会彼此碰撞。」

有些人常会这样说:「师父,当我要发睥气时,想到您说的欢喜心,就会把气压下来,但却忍得好难过喔!」

师言:「这是因为还有忍的心才会难过,若能时时培养欢喜心,放大心胸容纳一切,自然就会生起清凉喜悦心,也就不需要忍得那么苦!这就是一步一步的修养,如同细水长流一般,再硬的脾气、再固执的心,也都会被你这分柔和善顺所感化。」

一位慈济委员请示:「每次访问急难贫户,看到他们惶然无助,不知该如何安慰?」

师言:「应先以慈言爱语温暖其无助惶恐的心神,再慢慢建立其宗教信仰,使其精神有所依止,方能应付眼前的困厄。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对苦难众生作实质上的帮忙,于精神上的纾解更为重要——救人急,救心更心!.

什么叫做柔和谦虚和「菩萨仪容」?

师言:「对贫困的众生讲话时,语气要轻柔,态度要谦虚而亲切。因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需要爱。爱的表现在于形态上,所以我们不能有傲慢的态度,一定要温和亲切。

弟子请示: 「如何宽容他人?」

师言:「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没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没有我不原谅的人。如果能具足此『三无』,就能使心理健康并正常发展,自然会宽容人、爱人、信任人。」



〔谈缺失〕

有位委员端出一杯茶,突然发现杯子稍有缺口,她说道:「师父,真是抱歉!这杯子缺一角……:」

师言:「除了那微末的一角外,整个杯口不都还是圆的?每个人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缺点,每个人都是很好的人。」

有人问: 「如何对待犯错的人」

师言:「我们应该像佛陀对待罪恶的众生一样,原谅他、怜悯他、帮助他。人性总有善良 的一面,有时犯错的人其实比被侵犯的人更加痛苦。」

做坏事的人都会痛苦吗?

师言:「做坏事的人,是『自我地狱」里的囚徒。如果不承认他的苦痛,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嘴硬,心里却很惶恐;这种人的内心极为脆弱,不敢面对自己的痛苦。二是精神不正常的人;这种人已经病得很严重,需要心理治疗、需要爱。」

积习未改,时常犯错的人,也该原谅吗?

师言:「积习是一种长期不自觉的习惯,和预谋犯罪不同,应以更大的爱心和耐心来教育他、开导他。有一则故事:『有位小徒弟,虽一心向佛,却很难改掉他的毛病——偷窃。师父每次都原谅了他。某次情况特别紧要,小徒弟竟又犯戒!众弟子无不愤慨,面陈师父,盼赶走小偷徒弟,否则大家耻与为伍,只有离去。但师父回答:即使你们都走了,我也不能赶走他。因为你们都能注意修养,到哪里都受欢迎;唯独他有不好的毛病,到哪都不受欢迎,我怎能为留下你们而舍弃他呢?众弟子闻言,大受感动;小偷徒弟听了之后,也羞愧莫名,感激涕零!于是决心改过,终能自新。』」

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

师言:「能原谅别人的人最快乐。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中的烦苦也同时消失。」



〔谈实践〕

有人请示:如何发心?

师言:「发心要发在脚底上,走得正,站得稳;不是发在口中,只说不行。」

有位青年学者来精舍小住,请示师父:「为何读书人常感苦闷?」

师言:「知识分子虽然文字看得多,但是事理如果无法圆融时,却会苦闷、挣扎不已,这是因为只明理而不实践之故。如能放宽心胸,该做的放手去做,该舍的毅然舍下,岂有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苦闷中?

某社会工作者感叹世道日非,人心不古。

师言:「不要抱怨现在的世间如何?人心如何?倒是应该从这里反省:因为现在的社会已是如此,所以才更需要我们为社会去付出。譬如人有病时,才更显出好医生的重要……。这些问题,正是激励我们好好从事一番作为的力量,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服务众生、实践理想的好机缘。」



〔谈做事〕

一对年轻夫妇问道:「做事业应该把持怎样的态度?」

师言:「以诚以正。」

又问:「但是,在公司里常有很多是非传言。」

师言:「是非止于智者。如果没有是非及人事,也就不是凡夫的世界。」

弟子问: 「凡夫常在人我是非中迷失自己,怎么办?」

师言:「凡夫常被因果所转而轮转于自己的果报中,痛了就一直钻在自己的痛苦中。圣人却能以一分平常心去转业——痛快!痛快!让自己的痛苦快快过去,业障也就被心境转了过去。」

一般人常把苦干与能干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所差别。

师言:「能干的人虽然能积极任事,但难免存有世俗的习性,能任劳却不能任怨;而苦干的人不但尽其所能地发挥才干,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任劳又任怨。」

有人常为负担太重而困扰

师言:「不要担心负担多、责任重,能受天磨方铁汉!只要脚步站稳,力气会愈大!」

人应该如何面对「休息」与「工作」呢?

师言:「休息的意义,应该是换一个姿势,也可说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工作;并非静静地坐着全身不动。我们要多多利用人生,我一分付出,就能多一分成就。」

国外回来的慈济委员在精舍小住时,随众劳作,包装蜡烛。因蜡烛滑手,包装用的胶纸也滑手,且每一包要装填数只蜡烛,委员每每不能圆满完成。师父见妆即为其作示范,剎时而成。委员请示原理。

精舍一位常住师父工作时,发现胶水用完了,便向慈济功德会办公室借了一瓶用过的胶水来使用。

师父得知此事言:「慈济功德会的经费,一分、一缕都是万众会员珍贵捐赠,要作为救世济贫之用,分毫都不可错用。如果临时要借用,如借胶水,就要借一整瓶,并尽快还一整瓶。事情清清楚楚,对会员才能交代。做事不能因事小而大意,要精确地把握分寸。



〔谈本分〕

有人说,这是我的义务;也有人说,这是我的本分。」义务「与」本分「的差别究竟何在?

师言:」在行事当中,若觉得这是我的义务,便会不计代价去做;如果换成这是我的本分来思考,也会不计代价地做——然而义务是应然,本分是必须;义务是形式的约束,本分却是自然、内在的充实。其间的喜乐、个人觉知,自有不同。」

一位大学教授,看到现今教育事业愈来愈变质,心中颇为伤感。

师言:「从传统中国的礼教社会到现代功利主义的社会,师生相片的真义,都不外乎坦诚、尽本分而已。当今师生关系变质,无非是附带的包袱太多、本分的掌握太少所致。」

一位就读某大学研究的义工,惑于当前手段与目的不分的现实,请示:「手段重要,还是目的重要?」

师言:「要有过程,不要有手段;要有目标,不要有目的。过程是本分和自然,手段则是机巧与权变;目的有得失,目标则是有方向。」



〔谈责任〕

凡人遇到不顺心时会生气,该怎么办?

师言:「应该把握自己,及时反省。生气是对自己的失责,徒然自我消耗精神体力罢了!这种内在的破坏力量,会扰乱心性,也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慧力。人生要达到『定』的境界,既要面对现实,又要不让现实影响自心的清澄宁静。」

会员问:「有些年轻人看到社会上的不公不义,免不了要打抱不平、伸张正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妥当?」

师言:「要有一分『静观』的智慧。否则抱不平、喊正义,往往会把事情变得更复杂、更混乱!许多不公不义并非如表象那么简单,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一时冲动就去抗争、吶喊,这样只会更深陷它的不公不义。应力求自省,想想自己做了什么?能做什么?每一个人都该尽自己应尽的本分,要有责任感甚至正义感。若人人如此,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更公平、更正义。」

又问「责任感与正义感分别何在?」

师言:「责任感是对自己的要求,正义感是对别人的要求。责任感是理性内省,是良知良能的自我奉献;正义感是感性外铄,是快意果断的人我制衡。」



〔谈沟通〕

问:「什么是『沟通』?如何与人沟通?不同习气、不同生活背景与知识程度的人,能否沟通?」

师言:「以现实来说,观念、目标、习气相近者,比较容易沟通,但是起点仍在个人。要先能倾听,捐弃自己的成见,并有虚心接受别人想法的胸襟和智慧,才能有真正的沟通。所谓的沟通,不是要人家和我沟通,而是自己如何与人沟通的问题。若要别人退一步、自己进一步,这就不是沟通,只是说服。」

当前的交通这么混乱,毛病究竟出在哪里?

师言:「如果人心能好好沟通,车道就能畅通。可惜大家都是你争我夺,何尝有平静的心灵作相互沟通呢?」

又言:「马路上经常东挖西补,以致滞碍难行。没有长远、完善的规画,交通自然也就时时交而不通了。



〔谈改过〕

弟子言:「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我会慢慢改啦!」

师言:「你要慢慢改,那干脆不要改!人生无常,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你慢慢消磨?」

弟子问:「师父,为什么其他做错事的人都不必改,老是要我改?」

师言:「想成佛的人就要改,不想成佛的人就可以多多与人计较!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或问:「听时思悟,境来思迷」,应如何克制?

师言:「应提起毅力、决心,立『不二过』之志,并时时惕厉自己。有勇气即可精进。」



〔谈贫病〕

为什么人生会有贫困?

师言:「我用心追其根源,发现多数是因病而贫。只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能工作,就可平平静静过日子;如果遇到病苦,有时一个小康家庭,就会因此而被拖垮。这也是『看病功德第一』的道理。」

有人问:「护理人才的重要性何在?为何要以白衣大士的精神为主导?」

师言:「护理人才是医疗极重要的一环。人们生病时,七分身病,三分是心病。再好的医生和药石,仍需经过护理人员的关心照拂,医疗过程才算完成。因此,护士除了必须具备精良的专业训练,还得焕发出如观音菩萨般的白衣大士精神——一分人伤我痛的慈悲和一分救苦救难的决心,及表现于外的无限温柔与关怀。



〔谈情爱〕

有位少女问男女之情如何才好?

师言:「要专,而且要规规矩矩。」

又问:「专情和私情有何不同?」

师言:「私情是占有,专情是真诚;私情不择手段,专情宁见对方幸福。」

某位先生为情所苦,问「人能断情否?」

师言:「情实难断。菩萨道是觉有情,未尝断情;佛陀的爱透彻无染,亦未尝断情。私情私欲,使众生痛苦;只有长情大爱,才能使众生超脱痛苦。」

现在的孩子受尽宠爱,却仍觉不足,该怎么办?

师言:「父母要制造机会,让孩子亲自参与家事;不要太溺爱,要多运用智慧予以启发和开导。对待外人时,应发挥为人父母的爱心去关怀与付出,这样孩子也会慢慢了解爱的真义。」

有位位置工作者困惑地问:「常见友人献身社会服务、热心公益,对家人却无暇照料。像这样爱尽天下人,独忽略自己的家人,感觉上似乎不对吧?」

师言:「不是『似乎不对』,是真的不对。」

有委员请示:「我们在付出爱心帮助贫困的众生时,应该存着什么样的心理?」

师言:「只有不为任何价值、不求候任何回报的付出,才能得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某慈济委员一家人到法院公证,表示将来往生后愿意捐献器官。

师言:「能看透爱与生命、没有占有心,即是菩萨爱。」

弟子问:「哪里有永恒的爱?」

师言:「当向虔敬里寻,当向最初里寻,当向宗教里寻。」



〔谈婆媳〕

有媳妇对师父说:「我对婆婆已经够好了,但是她仍对我不好。」

师言:「婆婆对你不好是她的事,但是对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晚辈都在看着、学着。既然对婆婆已经好到九十九分,不如就给她满分吧!」

公婆应该如何看待媳妇?

师言:「子女结婚,不是嫁出一个女儿,而是多了一个儿子;不是娶进一位媳妇,而是多了一个儿儿。」

会员请示婆息相处之道。

师言:「对公婆好,使他们心情好、不生病,是为人子媳的福。若不顺公婆,惹他们生气而生病,照顾、看护哪样少得了你?所以,要互相祝福关怀。到市场买菜,不要只想到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而忽略了公婆的喜好。凡事要存一分恭敬的心。」



〔谈育观〕

弟子问:「要怎样管教孩子才算恰当。」

师言:「生养子女如同种植树苗。树苗种植后,若加太多水和养分,根很快就会腐烂。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有充分的水、阳光和空气培育它。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过分的溺爱,反而会害了他。」

常有父母为孩子吵架而烦恼。

师言:「那只是一种游戏,是孩子们社会经验的开始。他们并不一定认为是在吵架,父母不必刻意加强这种意识。」

孩子不乖,不爱读书怎么办?

师言:「其实,父母对孩子只有义务,只能尽责任,没有权力。要多为孩子种福,以母亲的心怀来爱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不要为子女太操心,这样无形中会加重孩子的业。」

有位年轻女子因恋爱受家长阻挠,因此男方另娶,少女心意憔悴,顿思出家。家长难懊悔,却难以劝说,于是请师父开导女儿。

师言:「出家是一辈子的事,和女孩子出嫁一样,都要非常慎重。出嫁,不该是激情、冲动的决定;出家,尤其是清静澄明的坚定抉择。然而,出嫁是走入另一个家庭;出家则是走入如来家,要挑起如来家业,挑起教化普天下众生的责任,和在家人全然不同。这个担子既重又远,万一承受起,,不是更苦吗?要仔细想清楚,不要在感情有波折、烦恼不安时做这个决定。」

又对家长言:「培养子女是家长的责任,但不能施以权威。不能因为是家长,就要子女处处都得顺从自己的主意——这样的爱太苦太严,会令受者、施者都受伤,岂不失去了疼惜子女的本意?」

有位医学教授认为看病功德第一,所以儿子考大学时,一定要儿子以医学院为第一志愿。但儿子志不在此,不愿依从,父亲吩咐家人一定要盯着儿子这样填写。

师言:「固然医生的功德很大,但为人父母者,还是要以开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较好。若以命令强加子女身上,反倒苦了孩子。虽然是以善意出发,却不一定能结出好的果实。做父母的,应以宽柔的心胸、智慧的眼光看待子女,让子女走他愿走、能走的路才好。」



〔新春三愿〕

民国七十二年新春,会员探问师父的新春愿望。

师父的三个愿望是:

一、不求事事如意,只求具足充分的勇气而对现实。

二、不祈求身体健康,只希望时时有一股智慧充足的精神和一分不退转的爱心。

三、不希望减轻负担,只求有更大的力量来承担这个世间所该做的事。



〔谈信仰〕

问:「什么才是生命中最踏实的力量呢?

师言:」一个人钱再多,总带不去;才华再高,也不能保障一生的稳定。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那么虚幻、漂浮不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踏实而定安定的力量呢?这必须从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去寻找。一个人有了生命的终极关怀,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困难,总会循着一定的宗旨和方向安危前行,就像航海中有了指南针。

某记者感叹说: 「为什么我工作上一直努力不懈,仍常常觉得很空虚呢?」

师言:「要先找回自己。否则像浮萍无根一样,纵使处处用力、时时用心,到头终是一场 空。」

又问:「如何才能找回自己?」

师言:「归根究柢仍是宗教信仰问题。有正信的宗教精神为中心,便能有定力,才不致被世间的人我是非所蒙蔽。」

有学者道:「常觉得社会不公平,自己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

师言:「人生观不同,心态也会不同。同样能明辨世间善恶是非,无宗教信仰者,抱持不平之心,济世之志愈大,压力也就愈大;有宗教信仰者,欲普度众生,然其善尽本分,责任虽重,心态却很宽柔。」

某居士因为儿子信仰基督教,十分懊恼。

师父开示道:「你该为他高兴呀!有信仰比没有信仰好。」

有委员一心向佛,妻子却是虔诚的基督徒,因此请示: 「不同宗教信仰,应如何相与处」

师言:「宗教像个大海,不管江水、河水、溪水,什么都可以容纳,即所谓万流归宗。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涵量去爱、去包容,去欣赏各种宗教的信仰者。只要自己行得正,谁说谁对都不要计较,千万不要说: 『我对,你不对!』」

问: 「无论是宗教人物或政治人物,都认为自己的理想是好的,可以为众生带来幸福。这其间有什么差别呢?」

师言:「二者当然有差别,而且相差很大——真正的宗教家超越了功利,政治人物却要建立功利。」

师言:「佛教乃承担如来家业,引导人们智信而非迷信。有人为求消灾,以为拜佛,佛就会保佑。其实,佛教是以浩瀚教义来启发人们的智信与良知良能。看得开、放得下,即有心力向前进。总而言之,信仰乃先启发自信,再去引度别人智信。」

青年诗人问: 「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或道德上的实践有无差别?」

师言:「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基本上没什么差别。他们都是人,拥有人所共有的本性与善心。即使不信佛的人,只要能发挥他的本性与善心,也一样做好事。但是信佛的人中,没有『学佛』和有『学佛』就有差别了!学佛的人必须一心傚法佛心佛行,以救人救世为己任,常常舍身就道,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没有学佛的人比较不能摆脱自身利害的考量,常在有意无意间透露积德求庇佑的心态。相对之下,学佛者的行善无所求,正如佛陀是为众生成佛,而不是为自己成佛!」

有位女士因丈夫被崩土掩埋年余,难捱沉重压力,要求遁入佛门、了脱烦恼。

师言:「家中群幼尚需母亲抚养、教导,此时如撒手不管,一则对子女失责,二则更加深自己的业障;理应于家中好好尽一分母亲的天职。」



〔谈学佛〕

现代人往往神佛不分,以为佛即是神。

师言:「佛不是神,大地众生皆有佛性。佛陀乃是超凡入圣、自觉觉他的最尊者,也是真实人生的引导者。」

弟子问: 「为何要将佛圣化而不可神化?」

师言:「神与鬼同道,因为还有瞋心在,所以随业流转于三界内。而佛菩萨疼爱众生,如母之爱子,无怨无求;因此佛是圣人而非神。神离人很远,而圣人却随时在我们的周围。」

弟子问:「为什么我们觉得佛法很深奥呢?」

师言:「若往上推溯到佛陀时代,佛法并不是那么深奥,而是很浅显易懂、平易近人的教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后来因为人们对佛陀尊仰崇敬,难免有各种精深或奇特的描述。若能抱持佛法是日常生活的心灵教育,那么进入佛门之后,自然能了解人生真谛。」

弟子问:「学佛者常跑道场好不好?」

师言:「有些学佛者的心态如海水,常自起波澜,自作烦恼。有的人开始接触佛法时,即迫不及待地拜佛、念佛,对佛法的真义却不去探究。其实,学佛应该将佛陀教导我们的教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直心是道场,正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

弟子问:「佛教徒有三类:一是学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哪一种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师言:「学佛的人才是。我们要学佛的信心、毅和勇气,以及学佛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伟大精神。」

有些人会说:「师父,我很想学佛,但是识字不多,要学唸经实在很难啊!」

师言:「佛陀并不希望大家将他说的教法当成文字经典,只用嘴巴唸唸,而是要把道理拿来力行。其实,佛陀讲经就在讲道,并指引一条路让我们走;所以,我们应当『精勤而行之』,才是真正地『学佛』啊!」

弟子问:「什么是经?为何要唸经门」

师言:「『经』即是『道』,『道』即是『路』。唸经就好比看地图,记下地图中的名称、方向,再按图索骥,我们才知道应该遵循的方向。」

某委员请示:「如何听道才能摄受佛法?

师言:「心若不专,则闻不入——心念不专一,即使听再多的法也听不进去。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耳听、一耳漏,这叫做有漏;靠耳根听,并专心摄受,则称为无漏。以无漏根听法,才能摄受佛法。」



〔谈功德〕

会员问吗:「捐血也是一项孝顺父母的功德吗?」

师言:「我们身体中的每滴血都来自父母。能将父母给我们、流在我们体内的血输到别人身上,救人一命,这是多么的神圣!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

一位妇人问:「诵经真有功德吗?」

师言:「有人以为只要唸经,佛陀就会保佑他、为池消灾,这是错误的观念。众生浑沌,时常迷失自我而误入歧途。佛陀讲经说法,即是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有弟子问:「念佛号的意义何在?」

师言:一念『阿弥陀佛』佛号的人,有上根上智者,也有智识不足者。上根上智者,只消一句『阿弥陀佛』,即能从中吸收无量无边之佛法,体悟佛心;智识不足者,一时无法了解经中的道理,所以也要勤念『阿弥陀佛』,以求消除罪业、澄思定心。」

有人问:「听说一定要念几万遍佛号,方可往生万可西方?」

师言:「他是一直在数念几遍,心念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佛号上。」

弟子问:「听说诵三千卷《金刚经》可以破名相?」

师言:「若能够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玻,诵一万卷《金刚经》也没有用!」



〔谈因果〕

一位会员,一坐定即说:「请师父看因果。」

师言:「我不会看因果,但我们要注意因果。」

有人请示:「因果与环境有关系吗?」

师言:「困果乃业力所致,会牵制环境。」

又问:「可以改变吗?」

师言:「要有毅力,还要有一分善缘。」

一位师姐问:「何时运才能通?」

师言:「心开运就通。日日欢喜过,即得心自在。」

常有人问:「人为什么不能自主?为什么如痴人任凭环境摆布、被命运安排呢?

师言:「只有凡夫才会被命运安排,圣人能安排自己的命运。如何安排命运呢?必须用信心、愿力及智慧,坚毅地破除烦恼恶念;如此,业力一转,就能解脱自在。」



〔谈迷信〕

有些人常问:「算命有用吗?」

师言:「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说的命运或运气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力,既然相信业力,自然就会有命理。但是,佛教有一句名言:『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运所操纵,圣人却能操纵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有人常去算命、问运气?

师言:「其实有一分正信、正念,自己就可以转运。慈济贫户个案中,有很多是算命的。」

常有人为事业不顺或身体不好,而怀疑家申的神位不对或有所冲犯。

师言:「佛门讲定业因果,只要心安处处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方位。」

有人笃信并依行算命之言,惟恐犯忌。

师言:「佛教谈精神超然,心正则气盛。在佛门中,日日月月都是吉祥时。」

某居士问:「一般民众所信仰的法术神通与佛教有关吗?叉一般对深入信仰者谓之迷,是吗?」

师言:「法术不是佛教的产物。至于『迷』字,端看人们如何信仰?一般社会人士因心念惶恐,对事物无法全心信仰,乃取信于签诗茭杯,并没有真正深入教理。佛教是改革人生的科学,而非只是拜拜的宗教。」

一位自称为佛门幼稚生的男众来请法:「真有灵魂吗?」

师言:「迷者为灵魂,觉者为觉识。」



〔谈修行〕

常有人问:「应如何修行?」

师言:「注意外境来时的一念之间。」

有人以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点小事就起烦恼心。

师言:「凡夫心容易起波澜,即是『八风』(注)吹不动,微风吹动了。」(注:人生「八法」如八种风,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或问:「师父,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

师言:「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佛性却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年轻的佛学院学生问师父如何修持?

师言:「每天都是我人生道上的一页,过眼的每个人、每句话,都是页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有二位年轻比丘尼来精舍,问:「法师啊!在您修行的这条道路上,有否碰到困难的事?」

师父反问他们:「什么叫做困难?我从来没有时间去想困难。」

又问:「在人与人之间,您的心难道没有障碍吗?」

师言:「修行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就是因为要脱离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还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有人问:「为何要持戒?」

师言:「人之所以痛苦、惶恐不安,是因犯错的罪恶感所致。持戒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守正于日常生活中并形成规矩,自可避免犯错。」

有人说:「我心好就好,何必修行?」

师言:「你的心好有谁知道呢?真正的心好,是要受过一番洗练,练得非常自动、练得没有一丝一毫的考虑,就能伸出援手帮助别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某先生喜欢参禅。

师言:「参禅不是光坐在那里而已。行住坐卧、担柴运水,无不是禅。我们要行禅,不是坐枯禅。」

另有一委员问:「何谓禅?」

师言:「吃饭专心吃,做事专心做,心无旁骛即是禅。」



〔谈神通〕

有些人以为,修行能修到眼见仙佛鬼神就是「天眼通」,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

师言:「只要能看开世间事物,不去计较争执,就是真正的天眼通了。」

有人学打坐之后,常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以为这就是「天耳通」。

师言:「真正的天耳通,是远离一切烦恼杂念和不清净的言语。不但不听是非,而且还能把是非转为佛法,当作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天耳通。」

很多人以为具有「神足通」的人,能日行十万八千里,其实这不可能的事。

师言:「真正的神足通,是世间的路条条皆走得通。只要我们秉持光明正大的心,抱持诚正态度待人接物,则天下无难事!天下无难事,当然也就条条道路皆行得通。」

别人在想些什么,具有「他心痛」的人真的都知道吗?

师言:「只要我们能抱着坦诚的心意,体谅他人,事事为他人设想,那么他人对我们就没有任何隐瞒。如此,我们怎会不了解他人的心思呢?」

所谓「宿命通」,就是洞悉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

师言:「想知道过去、未来,其实现在就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话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岂不是明显地告诉我们过去和未来吗?」

「无漏通」又是什么?

师言:「学佛不要妄求神通,最重要是能断尽烦恼。接受佛法后能身体力行、发挥菩萨的精神,这种『无漏通』才是学佛者所应求。假如能修到无漏通,心自然能通达无碍;心通则万事皆通,如此,又何必盲目地追求神通?」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54:16 | 只看该作者
静思晨语(上卷)

第十八篇《走向「学佛」之路》 无声的说法


〔无所求的奉献〕
无所求的奉献,及为一切众生而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


〔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不只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教我们如何包容人、不与人计较。


〔极致的修养〕
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都没有丝毫委屈感。


〔爱心加耐心〕
不先培养「爱心」和「耐心」,则佛道难成。


〔做人是成佛之基〕
成佛不成佛,端在做人。


〔人人皆有佛性〕
信佛不是信一个偶像,而是信仰佛陀的人格,再反观自性,相信自己与佛陀有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人人都可发挥真如本性。


〔做自己的主人〕
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了彻此理,才能来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迈向光明的境界。


〔简单就是法〕
教法不必听太多。若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就是真法,就能启发真正的善根。


〔三理四相〕
人生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生理有生、老、病、死。这些道理我们若能透彻,就不会在人与人之间计较;不在人我是非中计较,自然能专心于道,不会在现实的人生中随意起心动念。


〔如来的形象〕
学佛若学得心在宁静中,意在微细分析中,则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是如来的形象。


〔学佛三心〕
学佛要有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学佛前后〕
学佛之前,生命像一张白纸,横写竖画,随心所欲。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写字,要端正规矩才能给人看。


〔无声的说法〕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比有声更为深刻。


〔一贴欢喜良药〕
法譬如水,能洗净众生被污染的心;法譬如药,药无贵贱,能应病即是良药。欢喜心即是一贴良药。


〔妙法贵在应用〕
若众生需要,满山遍野的一草一木无不是药;若非众生所需,则再珍贵的材质也不是药。佛法亦如是,无经不深,无经不浅,无高无低,无大无小。众生的心若能吸收应用,即是微妙大法。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48:10 | 只看该作者
静思晨语(上卷)

第十七篇《修养、修行、禅》 浸润在人性的源头里




〔整体美〕
整体的美,在于个体的修养。


〔四威仪〕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地显露出来。走路有走路的风度,站立有站立的姿势,坐有坐的形态,睡卧有睡卧的姿态……。


〔培养气质〕
有人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人缘并不在于色身,而在于气。气氛则由修养中培养而得。


〔显于外,修于内〕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看得见,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


〔何谓修行?〕
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专用名词,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时时退让一步〕
退让一步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修行靠自己〕
修行得自己下功夫,靠自己的精进来启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望无修自成的果实。


〔了知人性的本然〕
修行不在于长篇大论,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像概念,而是如实、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身心如一〕
静座是为调身、调心、调气,要调得身心如一,动静一致。


〔静坐的用意〕
静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养壑蓄精,反观内心自性,反省过去,慎思现在,警惕未来。亦即:止恶——诸恶莫作;持善——众善奉行。静坐不离此意,即是真修行。


〔活着往生〕
活生生的往生(注),当下即是净土。(注:死后在宗教上来说,为新生命的再启发;是舍掉旧的、更换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曰「往生」。


〔当下转凡入圣〕
修行不是在最后一口气才往生西方,而是当下活生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把凡夫心换成慈悲清净心。


〔两种修行人〕
立志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脱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因为他找到了自我。对后者而言,生活体验与挫折只会使他更加坚定信仰。


〔医院也是道场〕
医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所以,医院应该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力行四摄法〕
修持菩萨道,须力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萨,要不断付出而无所求,将心力、劳力、财力、物力等皆欢喜施舍,则人生自然幸福安乐。

爱语——柔声悦色,令人闻之欣慰、见之敬爱。诚恳的爱语,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解开心结郁闷,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为祥和。

利行——摄持身、口、意行善,利益众生,慈悲济世,即无上功德。

同事——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身处苦难娑婆,应先自我净化、以身作则,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众生一起力行菩萨道。


〔心净意诚则气静〕
一般人常误以为「打坐」才是禅,其实禅修打坐,目的是要修得心净、意诚、气静。禅、静、诚三者不能分离。


〔禅定〕
一切言行举止能精神统一,心念一致,就是禅定。


〔三昧正定〕
正信佛教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磨练所成就,属修道的方法之一。


〔心住于一境〕
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能集中精神一、一心不乱,往兹在兹、念兹在兹,使心住于一境。


〔善用时间〕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无时无刻不是修行参禅的好机缘。


〔参活禅〕
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参禅,要学活禅。能使平常生活中的举止动作无不是禅,才是真正的活禅。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38:58 | 只看该作者
静思晨语(上卷)

第十六篇《「道」与「性」、「信」与「迷」》 有限的人生,无限的世界



〔事世皆虚迷〕
世间言语、文字或名位,缤纷迷离,姿影绰约——因其多彩名变,故不真实。


〔修行的工具〕
变动的道非真道、只是修行的工具而已;故须能取、能舍、能善用而不执迷。


〔舍船就道〕
对修道者而言,语言、文字皆如渡船。为达彼岸,自须善用此船;既达彼岸,即应舍船就道,勿再恋栈。


〔道不能「说」断〕
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非「言语」所能「道断」;尤其潜心向道者,真正的说法、传道。如果只靠语言、文字,「道」即断了!真道须心会意解、躬身实践,不能徒靠文字或语言来传达。


〔真道须力行〕
实实在在的道不是看来的,也不是听来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确切去实践,才能表达出真道。


〔形实如一〕
无「形式」则不足以显「内容」。然形式要取诸「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乱,尤其不可轻忽「形实如一」的掌握。


〔有与无之间〕
事事皆「有」则会迷,样样皆「无」则会断;言「有」则执常,言「无」则执断。


〔不要迷信自己〕
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天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着。


〔贪之迷〕
有些人,没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狱,一直为贪图欲念享受,造作很多损人不利已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狱而贪图功德,这二者都是「迷」


〔必须智信〕
无信与迷信二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信必须智信,不可捕风捉影。


〔勇敢面对现实〕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神问卜。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作主。


〔迷信不如无信〕
迷信不如无信,学佛一定要转迷为智,离开众生的烦恼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信。


〔做个智信者〕
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正信〕
人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人的观念如果不正,就不能正业;观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易于出错。


〔心正则气盛〕
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则气盛,气盛方能自在。迷信就会疑心生暗鬼、问神卜卦,取信于签诗、茭杯,而无法真正深入教理。


〔唯心是佛〕
正信的佛法,不说感应、不说神通,唯心是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37:42 | 只看该作者
静思晨语(上卷)

第十五篇《因缘、感恩与死生》 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


〔对机就是好〕
凡事对机即是好。


〔及时播种〕
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种入土中,并且给与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和空气,才能顺利成长。


〔不要空过因缘〕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不要错失良机〕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就会稍纵即逝!


〔充分使用物命〕
一件东西能充分使用时,就会突显它生命价值的存在;如不加以爱护恒用而任意毁坏丢弃,就如同扼杀了它的生命。


〔人生如舞台〕
人生如舞台。定业来临,会演出令人料想不到另一齣戏。


〔活得心安意足〕
人生在世,一切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对物要心存感恩、爱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安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


〔不要辜负一切众生〕
每天要感谢父母与众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负父母与众生。


〔感恩付出〕
一个人面临绝境时,还能心存感恩很是难得。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较不会陷入绝境。


〔有心才能点燃〕
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暗好。


〔肤的力量〕
一滴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凝结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问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肤」。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来,突然被「肤」


〔死又何曾死?〕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生死死,本来就同在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7

[布施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33:01 | 只看该作者
静思晨语(上卷)

第十四篇《「做事」种种·「事理」种种》 工厂即道场




〔工厂即道场〕
工作就是运动,工厂即是道场。


〔信心、毅力、勇气〕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克服难题〕
尽人事、听人命,不要把「难」放在心晨。人要克服难,不要被难克服了。


〔从失败中站起来〕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立起来。


〔发挥勇猛心〕
人应有卷起裤管下水的勇猛心。如果已经站在水中了,就不必担心流汗或下雨。


〔不要怕烦恼〕
举凡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下——绝对不怕烦恼。若不怕烦恼,则任何困扰都可解决。


〔念慈在慈〕
所谓「念慈在慈」,即是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时,精神就放在嘴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做好安全的准备,以防万一。不要轻视风小、不要轻言火弱,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才智和能力〕
被人支配的人,是有能力的人;支配人的人,是有才智的人。


〔人生无常〕
人生无常!社会需要你,就必须赶快付出;今天走得动,就赶快起步走。


〔人生好比爬坡〕
人生好比爬坡。要找一个上好的目标,以短暂的人生朝这个目标迈进,中途不能懈怠。因为上坡时一旦松懈,就会倒退;也不能把目标设在峰顶上,因为一山比一山高。要选择最佳、最适当的峰顶勇往直前,日积月累,最后功德成就才会大。


〔把稳方向盘〕
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把稳方向盘,任何车都能开。当别人到达的同时,自己也到达了。


〔不要抄捷劲〕
不要走叉路、抄捷径。因为所选择的小路可能是条死巷、走不通,终究还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绕了许多路。


〔无有二念〕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抱持一颗「精进」心。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意即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能做得成,无有二念才会有进步。


〔做才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不是用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不要懂理不懂事〕
现代人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


〔为正义而牺牲〕
在正义之声的呼唤下,愿意牺牲者有多少呢?


〔何谓真理?〕
何谓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以理转事〕
事不能脱离它的「理」,以「理」为中心,诸「事」绵环绕周围。要以理来转事,不是拿事来转理。


〔理圆事圆人圆〕
理与事之间需要的是人,理圆、事圆则人圆。


〔人多力量大〕
天下的米一个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个人做不尽。同样的,一个人也无法成就天下所有的功业。


〔守住原则〕
凡事要守好自己的原则,不要牵强应酬;常去应酬,往往度不到对方,反而会被下水!


〔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影响不了别人,就做自己该做好的事吧!


〔佛陀的三不能〕
即使佛陀也有三不能:一、众生定业不能转,二、无缘众生不能度,三、不能度尽一切众生。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4:42 , Processed in 0.11046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