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92|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2 21:3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看懂佛经深义及实修要点
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早日增上智慧,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5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23:02:50 | 只看该作者
(50  用时,  2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譬如有一个人,他用他一只冷手去触碰热手,
若是冷手的冷势是比较多的,那热手的那只就会受到影响而降温;
若是热手的热势是比较多的,那冷手那只就会受到影响而升温。
如是以此这样两手互相接触所产生的触感,和两手分开后的那种感觉是明显不同的,无论是接触(合)或分开(离),都会知道,
而且两只手温度不同,就会因为触碰久了后产生了疲劳的相状,因而成冷或成热。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学习解说】
其实,无论是身体本身和一切触感(包含有接触没接触),也不论触感是舒服(顺)或不舒服(违)
这都是由于尘劳而引发的,也就是一种疲劳现象所引起的,全都是幻觉、假相,
也皆是来自菩提心中的妙觉明体,因心而生,是心的现象,也是心的一个作用。
(本来好好的,只有一个菩提心,本来是没有这些分别的,但是我们却自己在那边分别,而这些分别都会有生灭的现象)

然而,这个身体,因为有了[离][和]二种妄尘(可被触受的对象)
身体为了想要知道它的触受,所以就会有一个知觉的功能(知觉性)
即身根领纳所感触到的,而这个触受被吸进到身根里,然后就分别那个触受,知道是什么样的触感,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知觉」没有依着[离][合]二尘,没有对象可触,那就不会发挥「知觉」的作用。

所以说,以六入的[身入]来说,不论是离、合、违、顺,不论有感觉或没感觉,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这些分别的,
身体,因为[离][合]二尘,而产生了知觉性,
也就是说,因为疲劳(尘劳)而产生了幻相、假相,
但它只要一离开[离][合]二尘,那就不会有知觉性,什么都没有, 表示是假的、不存在的,
因此,它毕竟无体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1:3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7-26 11:41 编辑

(49  用时,  2.5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譬如有一个人用他的舌头去舔嘴唇,舔来舔去,舔久了就产生了疲劳的相状。
这个人若是有生病,那他在舔的时候会感到有苦味;若是没生病,在舔的时候会感到有微甜味。
藉由甜味与苦味来显示有这个舌根的存在,然而,平常若是没有刻意用舌头反覆去舔嘴唇时,就会经常保持一种淡淡的意境。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学习解说】
其实,无论是舌头本身和所尝出的一切味道(包含有味道没味道),也不论味道是甜苦(有味道)或淡(没味道)
这都是由于尘劳而引发的,也就是一种疲劳现象所引起的,全都是幻觉、假相,
也皆是来自菩提心中的妙觉明体,因心而生,是心的现象,也是心的一个作用。
(本来好好的,只有一个菩提心,本来是没有这些分别的,但是我们却自己在那边分别,而这些分别都会有生灭的现象)

然而,这个舌头,因为有了[甜苦][淡]二种妄尘(可被尝的对象)
舌头为了想要尝出它的味道,所以就会有一个知味的功能(知味性)
即舌根领纳所尝到的味道,而这个味道被吸进到舌根里,然后就分别那个味道,知道是什么样的味道,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知味」没有依着[甜苦][淡]二尘,没有对象可尝,那就不会发挥「知味」的作用。

所以说,以六入的[舌入]来说,不论是酸、甜、苦、辣,不论有味道或没味道,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这些分别的,
舌头,因为[甜苦][淡]二尘,而产生了知味性,
也就是说,因为疲劳(尘劳)而产生了幻相、假相。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那么,这个尝味的功能(作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阿难! 其实,这个尝味的功能不是从[甜苦]尘而来,也不是从[淡]尘而来,也不是从舌根自己而出的,也不是从虚空中而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1)以尘境来说
如果是从[甜苦]尘(有味道)而来,[淡]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淡]尘就没办法尝味,又如何知道没味道呢?
如果是从[淡]尘(没味道)而来,[甜苦]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甜苦]尘就没办法尝味,又如何能分辨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变化呢?
也就是说,一旦离开尘那就没办法尝(知味的功能就不成立)
因此在这里,既不是[甜苦]尘,也不是[淡]尘,所以就不是从妄尘而来

(2)以舌根来说
如果是从舌根自己而出的,舌根靠自己就有办法有尝味的功能,那就不需要[甜][淡][苦]这些妄尘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前面所说「知味」的作用就不成立,
然而,这个舌头,因为有了[甜苦][淡]二种妄尘(可被尝的对象)
舌头为了想要尝出它的味道,所以就会有一个知味的功能(知味性)
即舌根领纳所尝到的味道,而这个味道被吸进到舌根里,然后就分别那个味道,知道是什么样的味道,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知味」没有依着[甜苦][淡]二尘,没有对象可尝,那就不会发挥「知味」的作用。
再者,如果没有[甜苦][淡]二种妄尘就能够有「知味」,那这个尝的体,就很奇怪了

(3)以虚空来说
如果是从虚空而来的,表示虚空自己有「知味」的功能,自然也能尝到您的舌头,
那这个虚空就很不单纯了,还能叫做"虚空"吗?
如果虚空自己有尝味的功能,这就表示虚空自己在那边尝味,是个独立的个体,那这与您的[舌入]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就很不合理了

由于尘和根是因缘法,而空是自然法
综合以上三个方向来说,因为找不到它的来源可得,所以[舌入]本来就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08:2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7-25 08:25 编辑

(48  用时,  2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譬如有一个人用他的舌头去舔嘴唇,舔来舔去,舔久了就产生了疲劳的相状。
这个人若是有生病,那他在舔的时候会感到有苦味;若是没生病,在舔的时候会感到有微甜味。
藉由甜味与苦味来显示有这个舌根的存在,然而,平常若是没有刻意用舌头反覆去舔嘴唇时,就会经常保持一种淡淡的意境。

舌头平常不去舔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或有没有味道,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舌头还会尝出甜味与苦味? 这个味道又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呢?

这让末学联想到【清净光明专辑】中,善知识对一位佛友在实修现象的教导及回覆,在此学习如下:

几天前我背起大悲咒了哦  现在每晚睡觉前五遍  真是不错啊
念了几天后,我觉得嘴巴时不时有凉爽的感觉,口水的味道貌似也不到同,感觉到甜~
尤其是念大悲咒的时候,如果很专注的话,嘴巴会好像突然间很灵活,凉爽轻松的感觉,
这是好现象么?还是身体太差了的假象~
>>>>>>
这样很好,这很正常,是感应,也是业障逐渐清净的现象,实修后就能知道这些
所以为什么众生问的问题末学大概都能回答,
因为末学苦修很久了啊,所以各种实修现象都见识和体会过

(这可不是炫耀啊!是要您们好好实修,这样自己就能逐渐明白)
其实是凡夫业障重大的时候无法发觉自己的身心污染业障
等到逐渐修行清净之后,就会慢慢发觉这些差异现象
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以前那么糟糕
——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9#

由此可知,不在于所吃的东西或表相
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佛法是心法。
以前也说过(请参阅:[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众生虽不懂心法,但是,心法其实不稀奇,众生随时都在用心法,只是方向和佛菩萨不一样
修行人用的是正向心,所以可以逐渐修行成为佛菩萨,有种种神通变化
凡夫众生用的是凡夫心,所以变成六道各种众生,也造成六道各种相貌和环境,而这些也算是不可思议的神通
不论是佛菩萨的神通或众生心所变造的六道轮回,这些不可思议都来自于第八识心的神通能力
如果正向清净光明,就成为佛菩萨,如果充满凡夫情欲和妄想杂念,那就随着不可思议的念力引力而沦落六道
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众生也离不开心法,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帖子详见:「法器」与「开光」「加持」

因此,
佛法是心法,心纯净,就会有清净的效果,心光明,就能感染一切,相反亦然 ——帖子详见:「法器」与「开光」「加持」

那么,对于实修者来说,应该要怎么正确的吃呢?
首先我们应该:良心和感恩心的吃,才能吃出健康的身心和美好的环境
相反,不尊重生命的吃,贪婪的吃,纵欲的吃,那就会吃坏我们的身心和环境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可能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我们不再专心吃东西,不感恩食物和种植的人们
因为不再用心,忙碌的吃,所以感官变得迟钝,而依赖更重的口味,而不尊重食物和自然以及生命

实修者吃东西时候,应该如实发起感恩的心,真正感恩「观世音菩萨」(或您所依赖的其他佛菩萨)
虽然自己还愚痴无智,不能完全舍弃世俗的诱惑,
但是,真正真诚的面对佛菩萨,真正感恩的心,让我们能与佛菩萨相应甚至相印
当下身心就能得到舒适,甚至放下所吃的东西,而不再觉得忧苦恼热
而能得到当下短时间的轻安解脱,眼睛可能突然变得明亮,感官也变得轻松而敏锐
如果我们逐渐放下所有执着,我们就能真正获得解脱,和佛菩萨一样来去自如


如果我们能专心的吃,感恩的吃,就算只是一块传统豆腐,不加任何调味料
我们也能吃出满嘴芳香,散发天然食物本身的自然香甜,也能因此感到非常饱足和满足
而且不会让种种化学毒物或添加物造成我们身体的负担,身心也都会因此而更健康
而由这样天然无负担的美味,冥思观想转为身心的轻安和清净光明,逐渐摆脱表相和欲望的诱惑

恢复我们的良心感恩心和真心,我们就能吃得更美味,而让身心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也能减少粮食的浪费和自然的破坏,更能因此缔造无污染的环境
这就是良善的身心正报,就能改变环境依报,也变得美好


不仅吃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该如此,食衣住行都如此,这样就会呈现最好的生活和身心状态
——帖子详见:「吃」的次第和学问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0:3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7-24 10:41 编辑

(47  用时,  3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继续说:「那么,这个嗅闻的功能(作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阿难! 其实,这个嗅闻的功能不是从通塞二种妄尘而来的,也不是从鼻根自己而出的,也不是从虚空中而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1)以尘境来说
如果是从通尘而来(因通而嗅),塞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塞尘就没办法嗅闻,又如何知道无法嗅闻呢?
如果是从塞尘而来(因塞而嗅),通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通尘就没办法嗅闻,又如何能分辨香味臭味等各种气味变化呢?
也就是说,一旦离开尘那就没办法闻(嗅闻的功能就不成立)
因此在这里,既不是通尘,也不是塞尘,所以就不是从通塞二种妄尘而来

(2)以鼻根来说
如果是从鼻根自己而出的,鼻根靠自己就有办法有嗅闻的功能,那就不需要通塞二种妄尘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前面所说「嗅闻」的作用就不成立,
我们的这个鼻子,因为有了通塞二种妄尘(可闻的对象)而引发能够"嗅闻"的作用,
即鼻根领纳所闻到的,而这个所闻到的被吸到鼻根里,然而就可以嗅闻,吸收这一方面的讯息,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嗅闻」没有通塞二尘,没有可闻的对象,那就不会有「嗅闻」的作用。
再者,如果没有通塞二种妄尘就能够有「嗅闻」,那这个闻的体,就很奇怪了

(3)以虚空来说
如果是从虚空而来的,表示虚空自己有「嗅闻」的功能,自然也能「嗅闻」到您的鼻子,
那这个虚空就很不单纯了,还能叫做"虚空"吗?
如果虚空自己有嗅闻的功能,这就表示虚空自己在那边嗅闻,是个独立的个体,那这与您的[鼻入]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就很不合理了

由于尘和根是因缘法,而空是自然法
综合以上三个方向来说,因为找不到它的来源可得,所以[鼻入]本来就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07:2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7-24 17:09 编辑

(46  用时,  3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譬如有一个人,本来好好的都没事,
但直到有一天,他无缘无故用很快的速度将自己鼻子吸气,一直吸一直吸,不断地吸饱吸满,结果久了就产生疲劳的相状,
此时在他的鼻中嗅闻到冷的感触(正常来说是没有的),因为这样的感触而有了通、塞、虚、实的分别,

鼻子因为有了通塞二种妄尘(可闻的对象)而引发能够"嗅闻"的作用
当鼻子通畅的时候就会有嗅闻的作用,如是乃至香气臭气等各种气味变化;当鼻子阻塞不通的时候就不会嗅闻到味道,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其实,无论是鼻子本身和所嗅闻到的一切味道(包含有闻到没闻到),也不论味道是香的是臭的或如何的变化,
这都是由于尘劳而引发的,全都是假相(所以不要陷入相中而迷惑了)
也皆是来自菩提心中的妙觉明体,因心而生,是心的现象,也是心的一个作用。
(本来好好的,只有一个菩提心,本来是没有这些分别的,但是我们却自己在那边分别,而这些分别都会有生灭的现象)

然而,这个鼻子,因为有了通塞二种妄尘(可被闻的对象)而引发能够"嗅闻"的作用,
即鼻根领纳所闻到的味道,而这个味道被吸到鼻根里,然而就可以嗅闻,吸收这一方面的讯息,
这个嗅闻性,就是所谓「嗅闻」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嗅闻」没有依着通塞二尘,没有对象可闻,那就不会发挥「嗅闻」的作用。

所以说,以六入的[鼻入]来说,不论是通、塞、虚、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这些分别的,
鼻子,因为通塞二尘,而产生了嗅闻性,
也就是说,因为疲劳(尘劳)而产生了幻相、假相

这让末学联想到善知识的相关教导,在此学习如下:

就像正邪
其实正邪只是一种概念, 意思是说正邪其实也是虚妄的

其实不仅是
[正][邪]这对立词,还有[苦乐][好坏][善恶]
我们可以用这些案例来说明正邪是虚妄
(以下就是相貌的案例解说)

为什么说这些是虚妄呢?

比如说:
当我们看到大水引发的灾难,世人就会觉得大水很可怕
或看到飞机失事,也会感到非常恐怖
但是,如果我们想想喝水的清凉解渴,或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或想想飞机的便利
我们又会觉得有水和飞机是很幸福的事情
其实这些[苦][乐]的念头只在一瞬间
你当下想它,它就有,下一秒不想它,它就没有,所以苦乐是虚妄,念头是虚妄
念头如果沉迷于这些苦乐善恶正邪的虚妄中,这就是轮回业

所以地藏经说娑婆众生念念无不是业

这两个例子是要告诉大家,性本清净,飞机和水也是如此
但是痛苦的经验或灾难却会形成负面的思维和概念甚至烙印
美好的事情也可能令人沉溺于欲望之中,或陷入无尽的追求中


关于正邪,也是如此
正邪只是六道现象中的两面,只是两种概念,
就像[坠机的灾难]和[飞机的便利]两种对立性的概念,相对于本性清净,这些只是虚妄
不过,这不是说没有正邪,而是说,如果您没有超越概念和虚妄,就是陷入对立两边的两者之中
就像水和飞机法性清净,但是有种种现象,您如果没有超越,那就是堕入其中
当您还不能超越这些现象和正邪,那就是堕入现象中,那就是堕入正邪的两者之一
有人错解空法,错以为没有正邪,既然没有正邪,那就为非作歹
其实当您为非作歹的时候,那不就堕入邪之中了吗
所以,如果没有透析本性而超越万相,那就是堕入其中

就像水和飞机法性清净,但是有种种现象
性是真的,但外在所呈现的相(现象)是虚妄的、是假的

也因此,
不论是痛苦或美好,或正邪,这些都只是清净本性外的感官虚妄现象
这些种种现象,就是六道中的轮回万象,若不能超越,那就是轮回
如果众生执着于这些感官现象,就无法见性,就无法解脱轮回
而修行就是学习面对真正的真实,学习超越这些六道万相


以上的道理,对于以前没听过的人可能是新奇的或难以接受的或觉得有道理的
不论如何,如果大家能尝试着进入清净冥想,就能逐渐从这些[苦乐][好坏][善恶][正邪]的对立中解脱
就能逐渐明白清净本性的真实,就能逐渐脱离外表假象的虚妄
就能逐渐体会超越物质肉体世界的精神能量世界的真实

再讲个很有力的案例,是个佛教徒喜欢讲的案例
那就是电影《骇客任务》(黑客帝国)(英语:The Matrix)
虽然母体中的一切都是假象,但是在人类的感官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最终,主角超越那些假象,所以在母体中变得能穿透能飞翔,变得无所不能

其实这电影讲的母体中的一切,就是影射六道轮回的一切假象
这也是佛菩萨藉由现代方便,引导导演以电影来告诉众生这个真实的概念
总之,超越肉体感官的一切苦乐
您才能逐渐体会清净本性,才能逐渐迈向解脱之道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08:54:04 | 只看该作者
(45  用时,  2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譬如有一个人,他用两个手指急塞他的两边耳朵,致使耳根产生疲劳的相状,结果头中发出声音,
无论是耳朵本身和所听到的一切声音,这两者都是假相,也皆是来自菩提心中的妙觉明体,因心而生,是心的现象,也是心的一个作用

而这个耳朵,因为有了动静二种妄尘(可听的对象)而引发能够"听闻"的作用,
即耳根领纳所听闻到的声音,而这个声音被吸到耳根里,然而就可以听闻,吸收这一方面的讯息,
这个听闻性,就是所谓「听闻」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听闻」没有依着动静二尘,没有声音可听,那就不会有「听闻」的作用。

那么,这个听闻的功能(作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阿难! 其实,这个听闻的功能不是从动静二种妄尘而来的,也不是从耳根自己而出的,也不是从虚空中而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1)以尘境来说
所听闻的声音可分为有声音和没有声音,有声音就是动尘,没声音就是静尘。
如果是从静尘而来(因静而见),动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动尘就没办法听;
如果是从动尘而来(因动而见),静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静尘就没办法听(觉察)的到。
既然离尘那就没办法看(听的功能就不成立),所以就不是从动静二种妄尘而来

(2)以耳根来说
如果是从耳根自己而出的,耳根靠自己就有办法有听闻的功能,那就不需要动静二种妄尘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前面所说「听闻」的作用就不成立,
我们的这个耳朵,因为有了动静二种妄尘(可听的对象)而引发能够"听"的作用,
即耳根领纳所听到的声音,而这个声音被吸到耳根里,然而就可以听闻,吸收这一方面的讯息,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听闻」没有动静二尘,没有声音可听,那就不会有「听闻」的作用。
再者,如果没有动静二种妄尘就能够有「听」,那这个闻的体,就没有自性可言了

(3)以虚空来说
如果是从虚空而来的,表示虚空自己有「听闻」的功能,那还能叫做"虚空"吗?
如果虚空自己有听闻的功能,这就表示虚空自己在那边听闻,那这又与您的[耳入]又有什么关联呢?


因此,[耳入]本来就是虚妄的,既然虚妄不实,那就不会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耳根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六根之一。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者。即耳官也。

耳根
[佛光大辞典
梵语 śrotrendriya,巴利语 sotindriya。音译戍缕多因姓唎焰。乃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略称耳。指耳识之所依,由此取声境无见有对之净色。依俱舍论卷二所载,耳根之极微在耳穴内旋环而住,恰如卷成筒状之桦皮,能听闻远处之声响。然声响若逼近耳根即不能闻,故与眼根同为离中知,均取非至之境。又耳根于十二处中称为耳处,于十八界中称为耳界。此外,梵语 śrotra,意译作耳、能闻。音译除戍缕多外,又作述噜怛罗、羯[*拏、羯叻拏(梵 karna)。〔大毘婆沙论卷一四二、品类足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卷四、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之五根章、梵语杂名〕(参阅「十二处」343、「十八界」356、「六根」1284、「耳识」2510p2509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2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7-21 08:27 编辑

(44  用时,  2.5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阿难说:「那么,这个看见的功能(作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阿难! 其实,这个看见的功能不是从明暗二种妄尘而来的,也不是从眼根自己而出的,也不是从虚空中而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1)以尘境来说
如果是从明尘而来(因明而见),暗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暗尘就没办法看;
如果是从暗尘而来(因暗而见),明尘就会随即消灭,那对于明尘就没办法看。
既然离尘那就没办法看(看的功能就不成立),所以就不是从明暗二种妄尘而来

(2)以眼根来说
如果是从眼根自己而出的,眼根靠自己就有办法有看见的功能,那就不需要明暗二种妄尘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前面所说「见」的作用就不成立,
我们的这个眼睛,因为有了明暗二种妄尘(可看的对象)而引发能够"看"的作用,
即眼根领纳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而这个景象被吸到眼根里,然而就可以阅读、观看,吸收这一方面的讯息,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见」没有明暗二尘,没有东西可看,那就不会有「见」的作用。
再者,如果没有明暗二种妄尘就能够有「见」,那这个见精,这个本性,又是什么呢?

(3)以虚空来说
如果是从虚空而来的,表示虚空自己有「见」的功能,往前看就会看见明暗二种妄尘,回归的时候就会见到眼根,这就表示虚空自己在那边看见,那这又与您的[眼入]又有什么关联呢?


因此,[眼入]本来就是虚妄的,既然虚妄不实,那就不会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0 05:5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7-20 05:54 编辑

(43  用时,  2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为何说[六入]是本如来藏(指隐藏于一切众生之贪瞋烦恼中的自性清净如来法身)妙真如性?」

六入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
  六入之义,前条已叙,兹总明之。六根或六尘,皆谓六入。但分别言,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六入
[佛光大辞典
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大乘义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 p1240

六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六入
  六入者,即六根也。谓四七日后,六根渐渐增长,满足此之六根,能入诸尘,故名为入,是为胎中现在果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FROM:【三藏法数】

【六根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FROM:【佛学大辞典】

六根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剎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剎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p1284

【六入
  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箇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FROM:【三藏法数】

【六入
  ﹝出法界次第﹞
  入,即趣入之义。谓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入六尘,故名六入。
  〔一、眼入〕,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故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味,故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触,故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分别五尘,能入于法,故名意入。
FROM:【三藏法数】

【六根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FROM:【三藏法数】

【六根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FROM:【佛学次第统编】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
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关于前面提到五阴中的[色阴]- 也就是不动目睛,瞪发劳者,在这样情况下看到的一切色相,
无论是眼睛本身和所看到的一切色相,这两者都是假相,也皆是来自菩提心中的妙觉明体,因心而生,

而这个眼睛,因为有了明暗二种妄尘(可看的对象)而引发能够"看"的作用,
即眼根领纳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而这个景象被吸到眼根里,然而就可以阅读、观看,吸收这一方面的讯息,
这个就是所谓「见」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见」没有明暗二尘,没有东西可看,那就不会有「见」的作用。」


妄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妄为虚妄,尘为尘坌,一切世间之事物,体性虚妄,且污圣道,如尘坌,故名妄尘。楞严经七曰:「生灭二种妄尘。」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rajas,巴利语 raja。为显色之一。即青、黄、赤、白、云、烟、尘、雾等十二种显色,与方、圆、长、短等八种形色,合为二十种色法,共为眼根之对象。据俱舍论卷十二载,尘又有微尘、金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隙游尘等分别,七个极微,合为一微尘;七个微尘,合为一金尘;七金尘合为一水尘;顺次类推。此处,尘意指微细之物质。尘常浮动,且附着于他物而染污之,故喻称烦恼为尘垢、尘劳、客尘,或俗尘。〔长阿含卷一大本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转法轮品〕(参阅「极微」5479)
(二) 梵语 artha, visaya。真谛等旧译家将之译作尘,新译作境或境界。为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对境。计有六种,即色、声、香、味、触、法,称之六境、六尘。译作尘,盖取色等六境具有染污情识之义。〔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二、卷一三六、俱舍论卷一、卷二、成实论卷四根尘合离品〕(参阅「境」5765) p5762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指不净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

眼根
[佛光大辞典]
梵语 caksur-indriya,巴利语 cakkhundriya。音译斫蒭。单称眼。为眼识之所依,能看取色境,即为不可见有对(有碍)之净色。五根或六根之一,为十二处中之眼处(梵 caksur-āyatana),十八界中之眼界(梵 caksur-dhātu)。普通所称之「眼」指眼球;然于大毘婆沙等经论分为二种,谓可见而由筋肉所组成者,为扶根(扶尘根);对此,不可见而有能见之作用者为眼,称为胜义根。其中,扶根以四尘为体,为可见有对;胜义根以清净之大种所造之色为体,为不可见有对。
关于眼取境时,是眼识能见色,或眼根能见色等问题,历来有四种说法,而以其中之「根见」为大毘婆沙论所认可,故于论中一一评破其他三说,即:(一)根见,为世友所主张,称为「根见家」,谓眼根观照色境之力用,称为见,眼识则仅能了别眼根所观照之境。若谓眼识能见色,则识为无障之法,故应可见被障蔽于壁外之境,然其识见既不能成立,此即为「根见」之证明,即根为有障、有对之法,故不能见被障之色。(二)识见,为法救所主张,若谓眼识可见色,识应有见相,然识无见相,故识见之理为非。(三)根识相应之慧见,若谓根、识相应之慧能见色,则与耳识相应之慧,亦应闻声,然慧无闻相,故慧见之理非。(四)根识和合见,若谓根识和合而见色,应于一切时皆能见色,以无时不和合,故理为非。
对此根见或识见之问题,大乘唯识主张根识和合见。盖唯识宗认为一切诸法皆为第八识所变现,而无小乘所说的由极微所成之根境,故认为「根」仅具有「识」所借以攀缘而变现「境」之功能以外即无其他功能。又诸经论关于眼之种别,亦有多种说法,或谓异熟生、长养二种,或说三眼、四眼、五眼、十眼等。瑜伽师地论卷三对于眼之种类,记载最详,论中由一种「能见之眼」增数至过去眼、现在眼、未来眼、内眼等之十一种眼。〔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毘婆沙论卷十三、俱舍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参阅「眼」4742、「眼识」4744) p4743

根门
[佛光大辞典]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为漏出种种烦恼与进入种种妄尘之门户,故称根门。杂阿含经卷十一(大二‧七三下):「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 p4137

妄心
[佛光大辞典]
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大乘起信论所举之四种薰习中,即有「妄心薰习」之说。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着,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p2339

无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实之体性也,又无实体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759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47

[持戒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02:22:42 | 只看该作者
(42  用时,  2小时)


关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末学继续从《楞严经》中学习相关的经文。。。
>>>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缾,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缾中既贮空去,于本缾地,应少虚空。
若此方入,开孔倒缾,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说:「这个识阴,就譬如有人拿了一个频伽缾(以缾之形状似频伽鸟而得名。佛陀以频伽缾比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用来装虚空,装满了之后,再把瓶子两边的孔给塞住,这样就(当作)把虚空储存在这个瓶子里了,然后随身带着这个瓶子远行到千里外的一个国家,打算在那个国家继续受用(享用)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这个就是识阴。

阿难! 这个虚空既然被装在瓶子里,那是要怎么在不同的地方出入的呢?
其实这个虚空,不是从原本装满的那个地方而来的,也不是在千里外的国家跑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阿难! 因为如果是从原本在装满的那个地方而来的,而且确实有将虚空储存在瓶子里了,那么照理说原本的那个地方应该会少了一个瓶子的虚空;

如果是在千里外的国家才会出现这个虚空,那么此时将瓶盖打开倒出来,应该会有虚空跑出来才对,而且在这个国家也会因此多增加一个瓶子的虚空,
可是在事实上并没有数量增减的情况发生(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

所以说,识阴本来就是虚妄的,既然虚妄不实,那就不会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


频伽缾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缾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楞严经二曰:「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缾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者,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同长水疏曰:「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空盛空。」

频伽缾
[佛光大辞典
缾,与瓶同。以缾之形状似频伽鸟而得名佛陀以频伽缾比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谓,譬如有人取频伽缾来贮藏空而行千里,开孔倒缾,而不见空出。如是虚空,非彼方来,亦非此方入,识、蕴亦复如是;故知识、蕴虚妄,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 p6364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0 05:27 , Processed in 0.0925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