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复制链接]

4461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4590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4 11: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节录编辑][白话解说]:首楞严三昧


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

下面为佛法中的「甚深法」义理探讨,请务必先详阅上文,斟酌自己的情况,才决定是否参学下面的说明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楞严经

瑜伽师地论: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说明:该如何对「大乘修行有进修兴趣的求法者」开示方便法?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
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

说明:在许多佛经中,除了叙述因缘的前言,或在进入主题之前布置一些问题让众生思维,
当进入主题后,佛菩萨都会一开始就指出最后的正确目标,以防止众生在一开始修行或学习过程中弄错了方向
例如:在「楞严经」中谈到「第一决定义」,「大般涅槃经」中谈到「佛性」,本经中则是谈到「一实境界」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说明:上面说明「一实境界」就是指众生都有无二无别的本体真如真心佛性
无二无别是指特性上,而不是指同一个,就像水的三态变化特性都相同,但是,这杯水则不是另一杯水
就像我们和佛菩萨虽然都有佛性,但是佛菩萨已经成就,而我们则还在轮回
但是,如果水能入大海,则没有水和大海的分别,究竟一如。
同样道理,一般众生常感到苦难孤立无援,但如果能像转电视频道一样调整自己的观念,频道相通就能入法水
以正知见入佛知见,入佛智慧法海,那自然能入法界光明,如水入海,究竟一如没有差别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
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
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

说明:「所以者何」就是以下要开始说明前面所说是「什么道理?」「什么所以?」
上面是说:分别心也是虚幻,五阴(五蕴)觉知等各种心识作用都因无明愚痴因缘执着而生妄境,本质上也是生灭虚幻的



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想。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说明:这边的经文继续前面经文的说明
此凡夫妄心不是真心,不能自觉而把虚妄当成实有,以凡夫认知思维计较我和这个我所执处
而其实这些凡夫觉知也是虚妄的,因为虚妄心终究是生灭没有本体的,随生灭而消逝不可实见
如果不堕入凡夫觉知思维分别中,就无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也无一切法
但是因为众生妄心的凡夫分别的缘故,所以而生一切法而有一切法


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
谓有前外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

说明:这边依然继续前面经文的说明,说明一切都是因为妄想而生,藉由说明妄心而真正是要说明真心佛性本自清净
因为凡夫妄心而有「有无」「你我彼此」「是非」「善恶」等无量无边的分别和想法

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说明:虽说佛法是心法,但真心佛性本自清净无染,所以,一切心法或诸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故因应众生的种种妄心妄想而生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
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说明:这段经文是说妄心是一切境相的根源,虽然妄心和境界相依而生且似乎无先后
相依而生是指相互影响而辗转生出一切相和妄念,就像梦境是因妄念而生,
而又因为梦中境界再影响心念而增加妄想,妄想又产生境相,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非单向情况
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梦中境界也相对的完全消失,所以说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源
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皆因心无明而产生一连串的虚妄境界,而一切诸佛因为没有无明和妄心,所以境界的体性本自空无



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而无有住。
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说明:这段应该很简单明瞭(也因此行者可以此文字做观照,破除凡夫妄想的习气),不再解说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
『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说明:关于心的义理,有两种相貌或说法,一种是「心内相」,一种是「心外相」
「心内相」也有两种,一种真心,一种妄心
「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一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虽如此但细微隐密,众生难以发现,
而且不论众生因生死变异轮回一切处,这真心都恒常不坏
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复次,应知:
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
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
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

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说明:如果以「能量」来看上述经文,似乎能快速明白其中道理
不论外相上如何变化或执着,本质在能量上都是不变的,这就是「能量不灭」或「能量守恒」原理
当然,这只是用类比来帮助了解经文中的道理,而不是说「能量」就是「真如」「佛性」或「如来藏」
就像佛经中也常做一些比喻和譬喻来帮助众生了解,至于真实上如何,这要自己真正契入后才能明白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
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
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
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说明:上面经文是对「如来藏」的解说,类似经文在其他佛经上也有,例如:「楞严经」
有兴趣的实修者可多参照其他佛经所提到的种种名相,这样会更清楚,
例如:「真如」「佛性」「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第八识」「如来藏」「安摩罗识」「首楞严三昧」
上述名相虽不尽相同或不一定代表相同意思,但是这些都代表同一种主题的不同相貌说明



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如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说明:上下两段经文也是很好的经文说明,可细细体会,帮助自己理解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
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说明:如果以能量来看待法身,或能明白上述经文的道理,虽然外相上因为执着而有所差别,但是本质能量上是没有差别的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说明:在不同的佛经中,佛陀讲过种种观照的法门,在本经,此处则是实修观行的重点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
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
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
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
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着。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
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信难可成就。
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
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说明:就是「大般涅槃经」上所说的「佛性」才是真皈依处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
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
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
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
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
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
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
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所以者何?
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如是杂乘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

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

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

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

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一者,摄念方便相;

二者,欲住境界相;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信解,自安慰相;

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 06:49 , Processed in 0.0634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