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复制链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45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8 13: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作者:首楞严三昧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敷演大乘经典之处。若有众生闻说大乘。心不乐闻。调弄诽谤。当知则是邪魔眷属。诽谤大乘经典心故。死堕阿鼻受苦无量。复生饿鬼食火屎尿。 无量劫中受苦毕已。后生人中。盲聋瘖痖。病癞不具

瑜伽师地论: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
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 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占察善恶业报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於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虚空藏菩萨经: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

优婆塞戒经: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

大宝积经: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欲说法者,应当安住如是辩才!


请读者先阅读上面经教,切勿对下面的演说生轻视、怀疑、毁谤之心,以免自误!

《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果家中有老人,会发现,人变老后,许多字都会唸错,或者刚讲过的就忘了,又或者连走路都会跌倒
又或者变得「很卢」(台语,就是有理说不清,有的是个性的原因,有的是年老失智的原因),
就是对事情推来推去讲不清,就是噜来噜去,加重语气就变成「卢」
又或者叫「老番颠」,就是人老后变得容易忘记事情,颠三倒四,可是脾气又硬,不肯认错

讲这些,不是要数落老人,而是要说,其实,年轻人也会这样
而且,以佛法的智慧来说,经常,众生没有智慧的时候,连简单的佛经都能读错,都能误解
这以前说过一个案例:【辨析:数珠念佛不能越过母珠?!

另外,有个佛弟子对【一阐提】和【众生皆有佛性】有所疑问,
查询佛学辞典后,疑问反而更大了,还被辞典给误导,认为佛教中对这些有争议
这边,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深入经藏实修,真正往成佛之路迈进,就能启发智慧,就能明明白白,没有争议的问题
至于会有争议或以为有争议,那是因为自己没有深入经藏和实修而没有智慧,所以才会产生争议或认为有争议
至于【一阐提】和【众生皆有佛性】,这在《大般涅槃经》中讲得很清楚,只要有完全读过,而且根器次第智慧足够
那就能完全弄清楚,就会知道完全没有争议的问题,那些争议,都是因为智慧不足而堕入表相执着之中,所以产生争论

下面要讲的情况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常见:
如果真的有深入修行,就会发现,有些人刚读过《地藏经》,马上就忘了,完全记不住
就算有人天天读《地藏经》,你问他内容,他也说不出来,而且,上述这两种人还真不少,真的很多
这就是《地藏经》中讲的业障深重,所以「旋读旋忘」
其实《地藏经》算是佛经中很基础、很容易读懂的经典,连这都容易有这种情况,更不用说其他更深的佛经了
读了就忘、或读不懂、或读了错解,又或者一读就昏沉、打瞌睡或睡着、或妄念横生、或叛逆怀疑毁谤,这些情况都非常常见
尤其,《大般涅槃经》这样的甚深经典,如果根器愚钝、智慧不足,很容易就会把意思读颠倒,意思会完全弄错,弄相反
这是因为佛法的智慧不足,对于古文和佛法法义与法理无法正确的认知和厘清,尤其,经文流传至今,标点不明确,
所以,如果没有实修的智慧,经常会弄错经文中的标点和断句,而弄错上下句的属性和意思,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
不过,更糟糕的是,这些人弄错了意思或执着于文字相而不能明白甚深法义,可是自己却不知道!

例如关于【一阐提】,就是指断善根,不过,这只是一种说法,和「众生都有佛性」并无冲突
「一阐提」是指不信佛性和正法善法,因此这种人就会因为不信因果而造恶,最后堕入地狱,很难出离
但是,佛弟子如果真正明白佛陀讲经或者六祖36对法的说法原理,就会知道,主要就都是在破除众生执着,破除两边
所以,《大般涅槃经》中一开始讲到「一阐提」会严重的说其罪过,就是断善根,堕地狱,无法出离
可是如果没有完整读完《大般涅槃经》,就会错解,就会怀疑这和「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不是抵触了吗?
所以,刚刚说「一阐提」的断善根,这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完全不会离开地狱,也不是完全不会成佛
就像,小乘涅槃,也只是佛陀引导小乘的一种说法,《法华经》中讲得很清楚,小乘涅槃只是一种化城,不究竟
所以,「一阐提」也不是就终结在地狱中,而且,「一阐提」和「佛性」并没有抵触
「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是「一阐提」不信,就像家里埋着宝珠,你不信,不挖开,那就永远看不见
但是,家里还是有宝珠,等到哪天转变心意了,相信了,那就不是「一阐提」了,这样懂吗!
所以,如果没有深入经藏并实修而深入佛智,那就可能只读一两本经,而执着一些表相和某些说法,
却不知道、不懂、不明白佛陀在深经中讲的真正道理和原理,就是因为以少为足,这也难怪会无知无智的执着并和人争执

至于「佛性」,
可能有佛弟子对于「佛性」半信半疑,不能真正生起真信,因为「佛性」摸不着看不到,很难理解「佛性」的真正情况
其实,这是难免的,因为,经上说,就算到了「十地菩萨」,还不能完全熟透「佛性」,必须成佛才会完全明白
而且,还说「小乘弟子」根本不知道有「佛性」,就算告诉他们有佛性,让他们转「大乘」,他们可能也不一定相信
所以,一般佛弟子相信有「佛性」,这都是像《法华经》中佛陀说「声闻弟子」信《法华经》一样,
都是因为先信佛,相信佛所说,才相信《法华经》,并不是「声闻弟子」自己就相信《法华经》或懂《法华经》
而相信有「佛性」也是同样道理,因为信佛,才信「佛性」,不然,众生也无法知道有「佛性」或相信「佛性」
这就是佛所说的「信为功德母」,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像佛,没办法理解佛的智慧,没办法知道有「佛性」或知道「佛性」是什么
但是,因为信佛,才能信佛法,才能学习佛法,才能因此而逐渐迈向解脱,所以,「信为功德母」!

也因此,佛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对于深法,如果佛弟子自己不懂,也要勉强自己相信,才能逐渐深入佛法

至于佛弟子,已经学佛了,为什么不知道或不懂「佛性」?
1.为什么不知道有佛性?
因为自己没有用心学佛,没有深入经藏,没有接触善知识,所以不知道,不然,肯定会看到或知道「佛性」两字
2.为什么不懂佛性?对佛性没信心?
这也是因为学佛不用心,如果真有用心,真想知道什么是佛性,想弄清楚,怎不自己深入经藏弄清楚呢?
所以,就是不用心,没有真正为了自己解脱和普渡众生而努力

这是要告诉大家,你如果没有深入经藏和实修,那就不可能真正明白,
因为,这是要真正实修实证,而不是眼睛看看耳朵听听而已

这就像你在书中或报章杂志上看到或歌曲中听到或听说台湾的日月潭和阿里山,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了解台湾和台湾人,而是要真正到台湾玩几天、甚至住上半年或两三年以上,
这样才能慢慢了解台湾和台湾人

也因此,只有真正累世已经真正发起大乘菩萨心的菩萨行者,才会累世不断的深入经藏和为众生演说
也因为深入经藏,而看到佛陀早就为佛子的解说和认证,也因此,菩萨行者就能得到认证而印心而行
而才能逐渐真正明白佛法,才能逐渐见性,才能逐渐了知佛性,才能逐渐成佛
而一般众生或不精进的佛弟子,自己不努力,当然就不会深入经藏和实修,也不会得到印证

另外,许多人为「第八识」或「佛性」而争论,或批判别人
又或者说一些或某修行人的「慈心」和「佛心」只是「意识心」,藉此批判别人、数落别人,
有的甚至把佛教各山头都批判了,好像自己才真懂(佛菩萨也会示现不同次第的方便教导,所以不要乱批判)
其实这是不明白修行的原理,只会依文解字,堕入文字相而相互争执
为什么呢?请参考【真心还是妄心】一文

另外,《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那么,请问上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恭敬心」、「卑下心」是不是「意识心」?
所以,批评修行人的正向心,说实修者不懂佛心,而起争论,这种人就是不懂修行原理(法性),也因此,根本没有「见性」
这种批评别人的情况,往往却正好显示自己的无知和无智,而自己却不自知
所以,修行人还是要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指示,当依「恭敬心」、「卑下心」好好修行,不要随便乱批评修行者!
请详阅:[诸经辑要]佛法就是心法

另外,按照《首楞严三昧经》的成就「首楞严三昧」方法,
请参阅:[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首楞严三昧经
任何人一开始修行,都是要由凡夫的「意识心」学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后才能逐渐契入佛心而实证「首楞严三昧」
所以,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这当然是由凡夫的「意识心」来学佛而逐渐契入「真心」,所以非一非异,不一不二
也就是说:「意识心」也能入「真心」,「真心」也能生万法(「意识心」),两者意义虽不相同,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个,那是不同个啰?也不是不同个,那是同一个啰?),
不一不二(不是同一个,那是两个啰?也不能分成两个,那又是一个啰?)
这样弄清楚了吗!或换个容易明白的说法,这样会比较清楚,就是:「真心是本质,意识心是变化」。
以现代物理来说就是「质能互变」,以古语来说就是「(本)体」和「(表)相」一如

所以,如果真正懂,真正见性(明白法性原理),那就不会争执,也不会乱批判别人
而那些喜欢依文解字而争执「意识心」还是「佛心」,然后批判别人,其实,不但对修行没有帮助,还让彼此堕入「诤心」中
所以,佛陀在经中警告这种人而说:诤心必定堕恶趣!
[诸经辑要]佛弟子当注意诤论,[诤心]毕定堕恶趣

所以,什么才是正或邪?什么才是真懂佛法?
这就是要由真理来分辨,如果真正见性,真正明白法性原理,那很容易就能分辨世间中哪些正法(人)哪些是邪法(人)
因为,明白这些原理和法性,那才是正,如果堕入争执和批判毁谤,那就是不懂佛法,曲解佛法,就是邪

再者,有人因为佛性摸不着看不着而疑惑或迷惑,其实,这些怀疑或迷惑是多余的,是习气
再说,如果您真信佛,那就应该相信佛性,不是吗?难道佛说的你不信?!
而且,如果您相信真有佛、且真能成佛,那就更该相信有「佛性」,不是吗?佛不是成佛了吗?那还怀疑什么!笨!

再说,看不见不代表没有,道理就像,智慧、聪明、爱,这些能看见吗?能摸着吗?
不然,每个人怎么都能知道智慧、聪明、或爱?难道这些又都能看到摸到?
这样说,难道智慧、聪明、或爱都无法看见?无法知道?其实这也不对,
所以,智慧、聪明、或爱这些能看见吗?不能看见吗?这样懂了吗!

所以,佛性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佛性就是至心,就是究竟智慧,就是不二,不可说,也可说,不可见,也可见,不生不灭
所以,佛陀为了教导众生,用各种方法和说法破除众生疑惑,用破除两边,或说可见,或说不可见(可参阅下面节录的《楞严经》)
而依文解字的众生,开始争论起来,互相争辩,这就是众生性、凡夫性,只会怀疑和争执,不会老实实修

这种情况,在《楞严经》中早就说得(的)很清楚了,
(这边说一下「得」和「的」的用法:
上面的正确用法是「说得」,但是,中文很奇妙,上面用「说的」也行,是省略字的用法,表示「说的内容」
一般来说,「得」的后面通常接形容词,或应该说是副词,用以说明和形容前面的动词,而「的」的后面则是接名词)

请读者或佛弟子把下面前两段经文比较一下,
就知道,现在世俗佛弟子的错谬在何处了,为什么会争论,就是依文解字,执着其中一段文字
而只要深入经藏,就会明白佛陀讲经,最常用正反两个方向,来破除众生的两边执着(六祖慧能的36对法也是如此)
而这句经文『「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已经说明了一切真实情况。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实证又是另回事!
所以,下面最后经文中,佛直说这些人「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用现代话,简单说就是说那些人都是鬼扯!

【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有人可能看不懂这句,顺便说明一下
「离」就是「除」,「否定」的意思,「即」就是「是」,「肯定」的意思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非是非非,是是非是』,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断除两边执着,懂了吗!
就是之前讲过的物理上说的「质能互变」,就是说佛菩萨能千变万化,请问分身是佛菩萨吗?不是吗?
所以,道理懂就懂,不懂的就往往争执个不停,呵,懂了吗!
所以,看到喜欢争执的人,就离远一点,不要被卷进去,除非你能导正他

OK,本篇说完了,就说到这吧!
其实,同样这道理的文章说过好几次了,不过,说归说,看的人能不能明白那又是另一回事啰!

以上简单说明,仅供参考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相关经文和博文:
【真密&真皈依】涅槃经:「如来秘藏真实义」、「真归依处」即是「佛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0:06 , Processed in 0.0664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