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经正见,实修要点] 修行成佛的过程~ 菩萨的次第[菩萨的50或51,52或55位阶]

[复制链接]

4305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634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7 22: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行成佛的过程~ 菩萨的次第[菩萨的50或51,52或55位阶]

[节录编辑][白话解说]:首楞严三昧


转帖末学在台湾部落格的文章给大家参考,如下

2008/11/20 16:54

今天整理给大家的是修行成佛的过程~ 菩萨的次第

菩萨的50或51,52或55位阶
首先当然是能信, 信后能住, 住后能行, 行后回向众生, 回向后四加行, 四加行后成登地菩萨

50位是讲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楞严经讲[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从[干慧地]开始往上55位阶[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 [十地] [等觉菩萨]
每本经讲的位阶数字不太相同, 有的佛经只有简单提到, 不过都是楞严经讲的加加减减, 例如少了四加行

为什么讲菩萨的位阶  
因为就算我们学世间学问也要读书了解种种名词定义, 然后做实验来验证得到经验

今天我们学佛, 如果连修行的名相次第和内容都搞不清楚, 更不用说想实证了  
而且连佛经内容都不清楚, 这样就很有可能被(附佛)外道所迷惑所骗  
也很有可能盲修瞎练, 自以为成就, 大妄语, 误入魔道, 终堕地狱  
如果您读熟楞严经, 就会发现世间上这种人很多, 再也不会受骗了
我们自己看清楚佛经讲的菩萨位阶的要件, 也就不会犯了​​自以为自己有实证的错误
佛告诉我们明白这些修行次第叫做正观, 不然就是邪观

下面提供两种佛经原文( 金刚三昧经, 楞严经)内容和位阶解释,以及 佛光大辞典的解释, 让诸位参考
更多更详细内容请参考[华严经]


金刚三昧经云
菩萨无不无相。 非言说地。 何以故。 真如之法。 虚旷无相。 非二乘所及。 虚空境界。 内外不测。 六行之士。 乃能知之。
大力菩萨言。 云何六行。 愿为说之。
佛言。 一者十信行。 二者十住行。 三者十行行。 四者十回向行。 五者十地行。 六者等觉行。 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楞严经云
是善男子。 欲爱干枯,根境不偶。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 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十信)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中道纯真。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 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 真精发化。 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 纯以智慧。 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 明性深入。 唯进无退。 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 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名愿心住。

(十住)
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 名发心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 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 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 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名生贵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 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长成。 陈列灌顶。 名灌顶住。

(十行)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 十方随顺。 名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 名无瞋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 名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 名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 一一异相,各各见同。 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 名无着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 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 名真实行。

(十回向)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 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 回无为心,向涅槃路。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 远离诸离。 名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 觉齐佛觉。 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 互相涉入,得无挂碍。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 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 性圆成就,不失众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唯即与离,二无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 名无缚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 名法界无量回向。

(四加行)
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 犹如钻火,欲然其木。 名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 名为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非怀非出。 名为忍地。 数量销灭。 迷觉中道,二无所目。 名世第一地。

(十地, 这就是一般讲的菩萨有十地)
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 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 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 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 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名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 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 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 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 名善慧地。
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 亦自此地名修习位。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 名法云地。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 名为等觉。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以上55位如果加上干慧和妙觉(成佛) 共57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05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634

[布施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22:44:0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解释引自佛光大辞典网路版

五十二位 解释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
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
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
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瞋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着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
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菩萨戒义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五至卷十四〕(参阅「菩萨阶位」5221) ?p1044


十信 解释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
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所列之十种,即:
(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又鸠摩罗什译之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所列之十种为: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以之为习种性十心。
梵网经卷上所列之十种为: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以之名坚信忍中之十发趣心。
楞严经卷八称之为十心住,即: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历来以此十信配菩萨之位次即有各种异说。四教义卷五等以之为别教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圆教又别立六即,配以相似即,为六根清净柔顺忍之位。
华严五教章卷二中,援引梁译摄大乘论之语,谓如须陀洹道前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位,
于愿乐行人,则有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四种;
于始教,以十信等四位为资粮位;
于终教,入初地位之前唯有三贤(十解、十行、十回向),因十信未达不退位之故。
唯识家亦言十地之前仅有三十心,十信不立位。

〔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仁王经合疏卷中、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下、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参阅「菩萨阶位」5221)?p454

十住 解释 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即:
(一)初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二)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三)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四)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六)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七)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八)童真住,又作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九)法王子住,又作渝罗阇菩萨法住、了生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十)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
(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
(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
(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旧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菩萨本业经十地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释义品、十住断结经卷一至卷四、大乘义章卷十四〕?p430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05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634

[布施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22:44:47 | 只看该作者
十行 解释
  <一>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 又作十行心。 即:
(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三)无瞋恨行,修忍辱,离瞋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四)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 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六)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着,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七)无着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九)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十)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一)厌有为。 (二)求菩提、满佛德。 (三)欲于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 (四)求实际、证法如。 以是故修诸行。
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三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
〔旧华严经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大乘义章卷十四、华严五教章卷二〕
 <二>菩萨之十种修行。 即:
(一)信,信仰佛、法。
(二)悲,拔众生苦。
(三)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
(四)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
(五)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
(六)知经书,指知五明。
(七)知世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
(八)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
(九)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
(十)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
〔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三、卷七、十地经论卷三〕
 <三>十行摄善法。 即:(一)慈悲行(不杀生),(二)少欲行(不偷盗),(三)净梵行(不邪淫),(四) 谛语行(不妄语),(五)明慧行(不饮酒),(六)护法行(不说人过),(七)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八)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九)忍辱行(不瞋恚),(十)赞三宝行。 〔禅戒篇〕
 <四>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参阅「十善十恶」468)?p429

十回向 解释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 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 即: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二)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三)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四)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八)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十)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十回向摄于十三住中之解行住,五位中之资粮位,正当于地前三贤中之后十位,六种性中之道种性。
〔旧华严经卷十五至卷二十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名字品、法华经玄义卷五上〕?p455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05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634

[布施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22:45:14 | 只看该作者
十地 解释 即指十种地位。 又作十住。 地,梵语bhА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 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诸经论所举十地名称,共有五类:

 <一>干慧等之十地:此说见于大品般若经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于三乘,故称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 共地;天台宗称之为通教十地。 大品般若经卷六述及干慧乃至佛之十地,谓菩萨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 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 又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于三乘之阶位。 智顗之法华玄义卷四下、摩诃止观卷六上释其意如下: 
(一)干慧地(梵〆ukla-vidar〆an⑧-bhАmi),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 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 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
(二)性地(梵gotra-bhАmi),又作种性地、种地。 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着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
(三)八人地(梵a〇[amaka-bhАmi),又作第八地、八地。 人即忍意。 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
(四)见地(梵dar〆ana-bhАmi),又作具见地。 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
(五)薄地(梵tanА-bhАmi),又作柔软地、微欲地。 声闻已断欲界九种烦恼(修惑)一分之位,即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 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
(六)离欲地(梵v丶ta-r⑧ga-bhАmi),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 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
(七)已作地(梵kヾt⑧v丶-bhАmi),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 即声闻得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
(八)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
(九)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自后述之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
(十)佛地,指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此三乘共位之菩萨,依无漏智断尽疑惑而开悟;如灯心燃烧,不一定于初焰或后焰燃烧,同理十地之断惑亦不固定于任何一地,而系各自皆能至于佛果,故喻谓燋炷之十地。 〔光赞般若经卷七之十住品、放光般若经卷四治地品、卷十三甚深品、大般若经卷四一五修治品〕

<二>欢喜等之十地:此说见于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以下、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经卷上与合部金光明经卷三等。
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 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 长养佛智。 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 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 据十住毗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 依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所举者,十地之名称如下:
(一)欢喜地(梵pramudit⑧-bhАmi),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
(二)离垢地(梵vimal⑧-bhАmi),又作无垢地、净地。
(三)发光地(梵prabh⑧kar丶-bhАmi),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
(四)焰慧地(梵arci〇mat丶-bhАmi),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
(五)难胜地(梵sudurjay⑧-bhАmi),又作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梵abhimukh丶-bhАmi),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
(七)远行地(梵dАra匸gam⑧-bhАmi),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
(八)不动地(梵acal⑧-bhАmi)。
(九)善慧地(梵s⑧dhumat丶-bhАmi),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十)法云地(梵dharmamegh⑧-bhАmi),又作法雨地。
 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觉观品有四十二贤圣之说,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当于前述十地,顺次为:(一)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二)须阿伽一波(道流离垢地),(三)须那迦(流照明地),(四)须陀洹(观明炎地),(五)斯陀含(度障难胜地),(六)阿那含(薄流现前地),(七)阿罗汉(过三有远行地),(八)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九)阿那诃(慧光妙善地),(十)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等。 此外, 梵文大事(Mah⑧vastu)对十地亦另有异说。 然十地之解释固然不一,今据慧远之大乘义章卷十四所释:
(一)欢喜地,又作净心地、圣地、无我地、证地、见地、堪忍地。 即初为圣者,遂起大欢喜心之位。
(二)离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 即舍离起误心、破戒、烦恼垢等之觉位。
(三)明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并修闻、思、修三慧,使真理渐明之觉位。
(四)炎地,舍离前三地之分别见解,以智慧火烧烦恼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体。 即依其觉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
(五)难胜地,已得正智,难再超出之位。 或谓已得出世间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难救众生之位。
(六)现前地,听闻般若波罗蜜,而现前生起大智之位。
(七)远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无相方便地)、有行有开发无相住。 即修无相行,心作用远离世间之位。此位往上更无可求之菩提,往下更无被救之众生,因此沉潜于无相寂灭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谓七地沉空之难。 此时十方诸佛以七种法劝励精进,再鼓起修行之勇气,以进至第八地; 此谓七劝。
(八) 不动地,又作色自在地、决定地、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寂灭净地。 不断生起无相之智慧,绝不为烦恼所动之觉位。
(九)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决定行地、无碍住。 菩萨以无碍力说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觉位。
(十)法云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 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觉位。
 菩萨地持经卷九之十二住中,十地相当于其第三欢喜住乃至第十二最上菩萨住;于同书卷十种性第七地之说,初地相当于第三净心地,第二乃至第七地相当于第四行迹地,第八地相当于第五决定地,第九地相当于第六决定行地,第十地及佛地相当于第七毕竟地。此外,或谓初地相当于见道(通达位),二地以上相当于修道(修习位),或七地及其以前为有功用地,八地以上为无功用地。 或初、二、三地为信忍,四、五、六地为顺忍,七、八、九地为无生忍,十地为寂灭忍。 或谓前五地为无相修,六、七地为无相修净,八、九地为无相修果,十地为无相修果成。 或初地为愿净,二地为戒净,三地为定净,四、五、六地为增上慧,七地以上为上上出生净。 如称十地以前之阶位为信地,则十地总称为证地。
 又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时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时为住心,近终入次位时为出心。成唯识论卷九谓,此十地依次修习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十胜行),依之各除异生性障、邪行障、暗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获证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减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依此转烦恼、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 其中初地至七地之菩萨,有漏心与无漏心相杂混合,故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八地以上之菩萨,唯有无漏心,故为变易生死。
 天台宗谓别教、圆教皆各具十地之阶位,然自别教初地之菩萨断一品无明之观点言之,其证智与圆教之初住同等,故谓初地初住证道同圆。 因此别教初地以上之菩萨皆能成为圆教之行人,但实际上并无修成者,此谓有教无人。 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九解释十地,谓由根本言之,即属果海不可说之性质者;由觉证之内容言之,有离垢真如;由觉智而言,即有根本、后得、加行等三智;由断烦恼之观点言,系为离开二障;自修行而言,有修愿行乃至受位行;自所修之成就而言,初地修信乐行,二地修戒行,三地修定行,四地以上修慧行;自修行果位而言,有证位与阿含位;自十地寄乘而言,初、二、三地为人天乘,四、五、六、七地为三乘,八地以上为一乘,系寄其位以示行,相当于十波罗蜜;自十地寄报而言,系尽摄于阎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罗天王等十王,心念三宝,引导众生。 真言宗亦有十地之说,然于大日经中仅举出第八地与第十地,金刚顶经亦仅说初地与第十地,故真言宗乃援引华严、仁王等显教经论而一一设定十地之名目与内容。 真言宗之十地可大别为深浅二义,浅略义之十地与前记所述显教十地相同,深秘十地则归结于密教之实义,即强调初地与十地并无高下之别,初地即极果,此因初地能悟极果之故。 二地以上则分别显示初地之总德,并对所判别之浅略、深秘二义加以解释。 又为表大日如来之果德,故以四佛四亲近之十六大菩萨配以十地。 又自本有与修生两面解之,则本有无垢之十地,暗示所有众生本具之菩提心无所限量,故无高下之别;而修生显得之十地系依三密之行来断三妄执而现本有之十地者,故欲至佛果,犹须断一障。
 日本净土真宗谓,行者若得到他力之信心,即笃信弥陀救度力量之心,必定能成佛,其时内心充满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世亲之净土论一书,菩萨为救度众生,示现种种形相,此一阶位称为教化地。 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谓,此为八地以上之菩萨所有,生于净土而成佛之菩萨,得再依「还相回向」之作用复入迷界。 又教化地一语,意谓教化之场所,即指迷界。
〔菩萨十住经、解深密经卷四、大宝积经卷一一五、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三〕(参阅「十地断障证真」426、 「因分果分」2274、「菩萨阶位」5221)

 <三>声闻之十地:即声闻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一)受三归地,又作三归行地。 即入佛法受行三归之位。 (二)信地,又作随信行地。 即外凡资粮位中之钝根者。 (三)信法地,又作随法行地。 即资粮位中之利根者。 (四)内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 即内凡加行四善根之位。 (五)学信戒地,又作学戒地。 或指见道以上之信解者。 (六)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 乃见道十五心之位,即须陀洹向。 (七)须陀洹地,即初果。 (八)斯陀含地,即第二果。 (九)阿那含地,即第三果。 (十)阿罗汉地,即第四果。
〔大乘同性经卷下、华严经孔目章卷三、释净土二藏义卷七〕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缘觉十地、独觉十地。 即辟支佛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一)昔行具足地,又作众善资地、方便具足地。 即于过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 (二)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又作自觉深缘起地。 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 (三)觉了四圣谛地,又作觉四圣谛地。 即觉了四圣谛理之位。 (四)甚深利智地,又作胜深利智地。 即起深智之位。 (五)八圣道地,又作八圣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 (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法界等地。 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之位。 (七)证寂灭地,又作证灭地。 即证寂灭涅槃之位。 (八)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 即证得漏尽等六通之位。 (九)彻秘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彻微密地。 即通彻缘起微密之理之位。 (十)习气渐薄地,又作习气薄地。 即断习气至渐渐微薄之位。
〔大乘同性经卷下、证契大乘经卷下、十住心论卷五〕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诸德,计有十种,即:
(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又作最胜甚深难识毗富罗光明智作地。
(二)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又作无垢身威庄严不思议光明作地。
(三)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又称作妙光明月幢宝帜海藏地。
(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净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
(五)火轮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场威藏照作地。
(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又作空中胜净无垢持炬开敷作地。
(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又作胜广法界藏光明起地。
(八)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又作最胜妙净佛智藏光明遍照清净诸障智通地。
(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又作无边庄严俱胝愿毗卢遮那光作地。
(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卢遮那地。
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一六‧六四九中):「此地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戒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傲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 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

以上声闻十地、辟支佛十地、佛十地皆出自大乘同性经卷下,三者与菩萨十地,合称为四乘十地。
〔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华严经孔目章卷三、五教章通路记卷六〕?p419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05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634

[布施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22:46:0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师兄,好像只有出家人和在家单身的才有希望入三摩地。

不用一下子担心太远,逐次渐进就会慢慢做到,

时机和因缘也会逐渐成熟,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必须按照次第说法,
因为如果对小乘或人天乘众生说菩萨法,
这会吓坏众生,众生会心生畏惧或怀疑

所以,修行在阅读了解佛经的同时,也要加强实修
不然没有定力和正念观照的实际能力,或没有落实戒律,
这样很容易就会退转

心法不是靠嘴巴说说而已
除了透过阅读末学的帖子而了解末学常说明的心法,
还要以行法实修心法,
才能透过落实行法而真正体证心法

再者,对于义理比较深奥的佛经,不是靠一次或一阵子研读就能完全理解的
这有两个原因
1.因为这和实修体悟有关系,
有些无法完全了解的部分,必须经过实修一段时间后,慢慢才能明白
2.另外这也和佛经解说有关,有的佛经会讲的比较详细,所以可以参考其他佛经的部分内容,这样互相参照就能帮助理解
所以有一些佛经是要互相参照的
例如先把[楞严经]研读过一个礼拜,然后读[首楞严三昧经],然后读[大般涅槃经](一个星期),再读[密严经][圆觉][楞伽] [解深密经][维摩诘经][小品般若经]
这样花一两个月时间全部读过,就能有约略的了解
然后再次细读勾画重点和法义对照
这样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不过,想要进行的顺利,这要有一定的念佛持咒观照定力才行
还要发起无上菩提心,誓愿成佛,宣扬经教,宏扬佛法
这样就可以得到佛菩萨加持,不然可能障碍重重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16 08:04 , Processed in 0.0692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