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觉有情」 
 作者:首楞严三昧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必须是有感的,能感动、也能感动人的,主动发心的,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最被华人所信仰的代表就是「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从世俗对「观世音菩萨」称号的加冕上,就能看出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任、感恩和崇敬
 「倒驾慈航」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已经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请详见《大悲心陀罗尼经》)
 为了慈悲众生、普渡众生,所以,由佛的果位又示现菩萨相,来救渡众生,这样称为「倒驾慈航」
 
 菩萨是大乘佛法修行上的果位称呼,如果凡夫(位)众生也能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那也可以称为初学、或初发心的菩萨行者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就在于修行者所俱备的心量,菩萨道行者必须能苦众生苦、能解众生难(苦难和疑难)
 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心态、发心、愿望和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是大乘或小乘行者的真正因素
 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信心信念)愿(自度度人的愿心)行(真正落实),那么,世俗的证件或称号只是假象
 
 真正的修行不是看学历或皈依证、出家证或世俗虚名,修行看的是真的工夫,真正的信愿行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都必须真正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从「不二」、「中道」来看,一切都是清净无染无差别的
 所以,佛以「首楞严三昧力」十方无量化身,
 以「如来」的果位「倒驾慈航」成为「菩萨」来救度众生(或示现成佛,或32相普入众生界)
 详细情况可参阅: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相关文章:[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
 
 因此,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
 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除了自己在心量上没有真正发起大乘心,另外,在修行的细节上,就是没有真正参与世俗牺牲奉献的公益
 因此,如果严格审核菩萨行的标准,那应该是看发心和愿、行,如果没有真正发起「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
 那又怎能说自己是在修菩萨道、菩萨行呢?怎能说自己是菩萨行者呢?怎能说自己是大乘佛子呢?
 就算自己曾有发心发愿,但是,如果没有真实行,那也是不合格的菩萨行者
 
 世俗上,很多事情都很假,
 例如:徒有虚名,没有实力作为却居高位,又或者各种诈骗集团和诈骗手法
 又例如:假牛奶、假木耳、假米粉、假钻石...,甚至假和尚或伪经,什么都有假的
 
 但是,无论如何,修行这件事情假不了,修行要真修实干,才能真正解脱和成佛
 一切虚假,都会因为心念(自己和众生)引力而产生的共业庞大引力,让自己自食恶果,堕入恶道之中
 
 以上提供参考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有感?无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