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严法师] 静思语 第一集

[复制链接]

4429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16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15:53 | 只看该作者
附 录

一九八九年编辑缘起

  证严法师是「慈济功德会」的创始人。

  二十五年前,慈济功德会成立时,法师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三年前慈济医院成立时,法师还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今年,慈济护理专校创校开学了,法师依旧是布衣芒鞋、和敬宽柔——法师做了那么多利济苍生的事,开展了那么多雨露广布的志业,启悟了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然而法师从无迟疑,从不懈怠,始终如一、克勤克俭的耕耘在他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间大爱里。
  
       二十五年过去了,慈济功德会自当初的三十人汇聚成如今的三十六万人;自济贫开始,而一步步扩展到慈善、医疗、教育、文化这四大志业的落实和成长,那是一条怎样心力瘁劳、血汗交融,而又坚毅弘忍的路啊!
  可是法师无怨无畏,坦然怡然的伴携着随行的弟子们、会员们、委员们,众心一志的走过来。

  曾经,法师在和委员们的谈话中说过!

  「开始的时候,我们象是一头犊牛,拉着一把车在草原上行进;今天,虽然有些收成,但却是包袱满载的爬在坡上,而且这只牛也有了年岁,我们决不能让自己停一下、喘口气因为还在爬坡,一停就后退下来了……我们一定要持志不懈、日益精进,一口气走到峰顶。」

  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力和脚力,一分愿力和慧力,恳挚信实的鼓舞着众生、教育着众生,播种在法师殷殷期勉的「福田」上——

  慈悲喜舍,勤植万蕊心莲;

  子乐拔苦,同造爱的社会。

  多少年来,法师慈心柔语,悲智双运的引领慈济功德会的朋友,走过风、走过雨,走过烈日炎炎的旱地,济世救贫、抚病助人。常常,在心志脆弱的时候,法师给予慈济人坚定的力量;在彷徨摸索的时候,法师指点了慈济人的方向;在阡陌纵横的人世交错里,法师的声音梳理着人们紊乱的思绪;在复杂诡谲的感情纠葛中,法师的容色平和了人们胸怀的波澜——法师亲切智慧的语言、温润关爱的态度、慧心澄澈的行谊,清晰沉稳的扎实了愈来愈多的慈济会员们为人处事的规范。

  当然,古往今来,多少圣哲贤人,都曾为我们立下典范、留下教言。可是,现实人生里,曲折变易,有些话、有些事,年代久远了,地理区隔了,焦距模糊了!或者太深,或者太专,对生活的大众往往难以企及,甚至缓不济急!更何况,许多人在迈入社会以后,接受教言的机会相形的减少了。因此,在一般情形下,人们面对实际的生活时,总会有些困扰难以解决,总有些事理无法圆融的境遇;有些时候,往往日常最细微的小节,也会把人们绊倒——

  然而,法师却平易近人地在慈济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各人深切的指引。他那自然而然的随机开悟、随缘善导,既真实又亲和、既深邃又浅白。尤其是他那身教言教的道德典范、躬亲实践,特别生动有力地匡正了、滋养了,并且提升了慈济人。

  法师向来少做惊人语,但却经常是一言点醒梦中人;法师的话,不用深典、不重华词,却每每从小地方发真智见、在答问中抒大启示;法师不曾疾言厉色过,可是温温婉婉间自有天地的横阔与庄严;法师平日教诲弟子或会员时,常以出世之心,谈入世之事,语诚而敬、素朴明莹,随意俯拾都是良言嘉语,都是人间慈爱、人性善美的信念与德行。

  法师的言语,又大多是从现实人生里出发,从个人实践中体悟,自每天的生活中契入,是活生生的说法,不知曾救了多少人、多少家庭;也实质帮助了许多人开创事业、调理人情,在立身行事中不仅知所进退、欢喜平安,也能助人为乐,和睦向上。

  因此,慈济功德会的委员在满怀感激中,希望把法师平日向弟子、会员或社会人士开示的话辑录下来,让更多有心的朋友,能够亲近它、掌握它;无论做人、做事、励志、修身,或济贫教富、或淑世助人,皆可随机翻阅、随缘索引,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能有所吸收与发挥——信疆忝为慈济志工,受托编录,虽力有未逮,却义不容辞。乃与元馨携手同工,在何国庆、洪素贞诸慈济友人的倾力协助下,自法师的答问开示、学佛专论中,自慈济的书册报导、随师记行间,采撷吉光片羽,以类相从,汇录成册。

  至于辑录的原则,则以人世的经纬万端作对象,人性的来去自如当目标,以德行的修养提升、善美的浸润持一为主轴。期待它的印行,不仅可作为慈济人的觉行指南,也可提供有缘的社会朋友,一部挚切可行的生活辞典。深盼能让更多人分享法师的智慧、慈悲和容忍,也分享那成就了无数慈济志业的巨大力量。

  但愿人人都能行走在这一条救心、救身、救世的道路上,并肩学习、奋力实践;如果,能因此而为我们的时代添福祉,为我们的先人增荣光,为我们的后代留榜样,那就更是慈济人衷心莫大的祝愿和戚激了。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9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16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21:51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二》水晶石与白莲花


  在花莲盐寮海边,有一种石头是白色的,温润含光,即使在最深沉的黑暗中,它还给人一种纯净、光明的感觉。把灯打开,它的美就碰然一响,抚慰人的眼目。把它泡在水里,透明纯粹一如琉璃,它给人的感觉不象是人间之石。

  我一向非常喜欢石头,捡过的石头少说也有数千颗。不过,这水晶石使我有一种低回喟叹的感受。在雄山大水的花莲,竟然孕育出这许多透明浑圆、没有缺憾的石子,真令人颤动呀!

  疑似水晶的石头原不产在海里,它是花莲深山的蕴藏。在某一个世代,山地崩裂,石块滚落海岸,海浪不断的磨洗、侵蚀、冲刷,使其成为圆而晶明的面目。

  疑似水晶的石头比水晶更美,因为它有天然的朴素风格。它没有凿痕,是山林锺秀的孕生,又受过海浪永不休止的试炼。

  疑似水晶的石头使人想起白莲花,白莲花是穿过了污泥染着的试探,把至美至香至纯净的花朵高高标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滚过了高高的山顶、深深的海底,把至圆至白至坚固的质地轻轻地滑到了海滨。

  天地间可惊赞的事物不少,水晶石与白莲花都是:人世里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莲的证严法师就是。

  第一次见到证严法师,就有一种沉静透明如琉璃的感觉。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必言语就能给人一种力量,那种力量虽然难以形容,却不难感受。证严法师的力量来自于他的慈悲,还有他的澄澈。佛经里说慈悲是一种「力」,清净也是一种「力」,证严法师是语默动静都展现着这种非凡的力量。

  他的身形极瘦弱,听说身体向来就不好:他说话很慢、声音很清细,听说他每天应机说法、不得睡眠,嘴里竟生了疮;他走路很从容、轻巧,一点声音也无,但给人感觉每一步都有沉重的背负与承担。他吃饭吃得很少,可是碗盘里不会留下一点渣,他的生活就像那样子一丝不苟。

  有人问他:「师父天天济贫扶病,每天看到人间这么多悲惨事相:心里除了悲悯,情绪会不会被迁动?觉不觉得苦?」

  他说:「这就像爬山的人一样,山路险峻、流血流汗,但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对不想爬山的人,拉他去爬山,走两步就叫苦连天了。看别人受苦,恨不能自己来代他们受,受苦的人能得到援助,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我想,这就是他的精神所在了。慈济功德会的志业,现在已经全国都知道了。它也是近代中国最有象征性的佛教事业,大家也耳熟能详,不必赘述。我来谈谈两次访问证严法师,随手记下的语录吧!

  「这世间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无可奈何的时候,所以不要太理直气壮,要理直气和。做大事的人有时不免要求人,但更要自己的尊严。」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的本分;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人心乱,佛法就乱;所以要弘扬佛法,人心要定,求法的心要坚强。」

  「慈济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慈济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这世界总有比我们悲惨的人,能为别人服务比被服务的人有福。」

  「现代世界,名医很多,良医难求。我们希望来创造良医,用宗教精神启发良知,以医疗技术来开发良能,这就能创造良医。」

  「我一开始创造慈济的时候是救穷,心想一定要很快消灭贫穷,想不到愈救愈多。后来发现许多穷是因病而起,要救穷就要先救病,因此才盖医院。所以要去实践,才知道众生需要的是什么。」

  「不要把阴影覆在心里,要散发光和热,生命才有意义。」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也要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慈济的工作是实质的表达,我们希望把无形的慈悲化为坚固、水远的工作。」

  「一个人在绝境时还能有感恩的心是很难得的,不过,一个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较不会陷入绝境。」

  「一分菩提心,造就一朵芳香的莲花。」

  「当冒决心要创建一座大医院时,一无所有。别人都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但我有的只是像地藏菩萨的心,这九个字给我很大的力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得过几次大病,濒临死亡。我早就觉悟到人的生命不会长久,但每次总是想:如果我突然离开这世界,那么多孤苦无依的人怎么办?」

  ……

  这都是随手记下来的师父说的话,很像海浪中涌上来的水晶石,粒粒晶莹剔透,令人感动。

  师父的实践精神不只表达在慈济功德会这样大的机构,也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自己种菜、自己制造蜡烛、自己磨豆粉,「静思精舍」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有这种实践的精神。甚至这幢美丽素朴的建筑也是师父自己设计的,连屋上的水泥瓦都是来自他的慧心。

  师父告诉我从前在小屋中修行,夜里对着烛光读经,曾从一支蜡烛得到开悟,他悟到了:

  「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也要点燃才有意义。点燃了的蜡烛会有泪,但总比没有燃烧的好。」

  他悟到了:「一滴烛泪一日一落下来,立刻就被一层凝结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肤』」。

  为了证验这种力量,他曾在左臂上燃香供佛。当皮被烧破的那一剎那,立即有一阵清凉覆盖在伤口上,即是『肤』。台湾话里,孩子受伤,妈妈会说:「来!妈妈肤肤!」这种力量是充盈在天地之间的。

  他悟到了:「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就像受伤了,突然被肤。」

  他悟到了:「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有声更深刻。」

  师父由一支蜡烛悟到的「烛光三昧」,想必对他后来的行事有影响。他说很喜欢烛光的感觉,于是自己设计蜡烛、自己制造,并以蜡烛和人结缘。从花莲回来的时候,师父送我五个「静思精舍」做的蜡烛。

  回台北后,我把蜡烛拿来供佛,发现这以沉香为心的蜡烛可以烧十个小时之久。而且烧完后不流一滴泪,了无痕迹。原来蜡烛包覆着一层极薄且透明的膜,那就是师父告诉我的「肤」吧!我站在烧完的烛台前敛容肃立,有一种无比崇仰的感觉,就像一朵白莲花从心里一瓣一瓣的伸展开来。

  证严法师的慈济志业,三十几万投身于慈济的现代菩萨,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散发光热,但不滴落一忧伤的泪,他们有的是欢欣的菩萨行。

  他们在这空气污染、混乱浊劣的世间,像一阵广大清凉的和风,希望凡是受伤的、跌倒的、挫败的众生,都能立刻得到「肤肤」,然后长出新的皮肉。

  他们以大悲心为油、以大愿为炷、以大智为光,要烧尽生命的黑暗,使两千万人都成为菩萨,使我们住的地方成为净土。

  慈悲真是一种最大力呀!

  我把从花莲带回来的水晶石也拿来供佛,觉得奸像有了慈济,花莲的一切都可以做为天地的供养。连「花莲」这两个字也可以供养,这两个字正好是「妙法莲花」的缩写,写的是一则千手千眼的现代传奇,是今日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节录自民国78年5月5日联合报副刊)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9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16

[布施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三》山来照山·水来照水

  ——《证严法师的故事》

  彭树君

  一粒种子落在土里,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露的摧折和润泽,终会长成一株大树。然而尽管它的枝叶再茂密,桠条再延伸,它所覆盖的绿荫依然有限。

  可廷,树木的数量若能无限增加,福荫的范畴也将无限绵延,终将成为一座无尽的森林,让所有身历火宅、心陷悬崖的人,都能分得一钵菩提的清凉。

  澄严法师,就是那撒种子的人。

  身无挂碍 一切随缘

  那是五十多年前了。

  伊生于台中县清水镇,出生不久即承嗣给叔父,后随父母移居到丰原。伊俗名锦云。

  锦云从小即爱耽于沉思,人生从何处来?人死往哪里去?伊想,在生与死之间,人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十五岁时,伊的母亲罹患胃穿孔,需要开刀。在当时,开刀是很危险的。锦云侍母至孝,小小年纪即发愿为母亲消灾,向观世音菩萨祝祷:

  「菩萨啊!请听我说,母亲若能病好,锦云情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

  也许是她的孝心果真感动了天地吧!后来母亲的病竟奇迹似的好了起来,锦云心存感谢,开始茹素。但当时她对佛法并没有颖悟,只是出于一片纯孝而已。

  五年之后,晴天霹雳一般,伊的父亲因脑溢血突然撒手西归。锦云悲恸至深,隐隐觉得人力与天力果真是一场胜负悬殊的拔河。伊想,人命何其单薄,因缘何等无常啊!

  伊开始渴望投身到天涯海角,去寻求皈依之处,去追踪人生的源头与尽头,去探看一切无常的谜底。

  二十四岁那年,夏秋之交,伊经过某寺附近的稻田,看见两位尼师在割稻,因平素原已相熟,就加入他们的行列。稻浪汹涌,在风中飘摇为一句偈语,说给伊听。伊割着割着,顿时心有领会,豁然开朗,剎那间万般喜悦,彷彿一切天机尽在胸壑。暮色已降,割稻的活儿告一段落,是告别的时候了。其中一位年轻尼师突然问伊:
  「妳想不想跟我们走?」

  对这个天外飞来的问题,伊丝毫不惊,因为其实早巳决定。「好,现在就走吧!」

  另一位年长些的尼师将伊纤瘦的手合在自己掌中,目光灼灼,直望入伊的内心深处,问:

  「身无挂碍吗?」

  伊点头说:「身无挂碍。」

  在车站,尼师又问:「北上?还是南下?」

  「哪里的火车先来就往哪里去,一切随缘。」伊安详回答,决定了自己此后前行的路途:心中涌起泉水奔流的声音。

  火车的方向决定了答案,伊如一朵蒲公英,随风飘落于鹿野。

  民国五十年的鹿野,落后而荒凉!村里的山坡上有间简陋的王母庙,年久失修,四壁萧条,隐在野地丛林间,乏人问津。伊却随遇而安,落足于此,从此挂单苦修。

  鹿野村村民清苦,伊坚持不受村民供养,只是上山摘野菜生果煮水疗饥,或下山捡拾农家田间残留的花生蕃薯借以果腹。这般原始生民的苦修梵行,伊却有甘之如饴的喜乐心情,彷彿一切都落实了。

  伊是自己剃度的,而不是师父为伊剃度。佛门规炬,若是没有剃度师,便不得受戒。伊却也不急,反正一切随缘。冥冥之中果然有巧妙安排,在一连串机缘下,伊得见佛教界最为人敬重的印顺长老。伊当下即认定印老就是自己的师父,要求拜他为师。一向很少收徒弟的印老,看着眼前这个自己落发的单薄女孩儿:心生欢喜,竟然应允,为伊取法名——证严。

  「我们因缘很特别,我就收你为徒吧!既然出了家,就要时时刻刻心怀佛教、心怀众生啊!」

  伊将师父这句简单的叮咛别在僧衣的襟上,从此走入佛门:心怀众生,此去无悔。

  千手千眼 救苦救难

  伊正式出家,移单至花莲。因讲经的缘故,结识了许多信佛弟子,遂一起结伴修行。他们的日子很苦,所居仅得遮风挡雨,所食亦仅能稍稍果腹,但伊仍坚持不受供养,因为众生更苦

  伊带领弟子度日,潜心礼佛,一不赶经忏,二不做法会,三不化缘。他们自力更生,到工厂拿原料回来加工打毛衣,把水泥袋改装成小型纸袋当作饲料袋,以种种坚苦的方式维持基本的生活,挣得简单的温饱。

  伊吮吸了浩瀚佛经典籍的甘露,之于自己的个人修行以臻上乘。然而这并不够,伊想:心怀众生,应有另一番方式。

  民国五十五年,一位信徒因胃出血入院,伊走了长路去探望。当时东部医疗设备落后,人民生活清贫,生病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伊亲见医院里的呻吟病患:心生不忍,当下发愿要为东部千万同胞奉献一切,解决社会的贫病问题。伊想,佛教的宗旨不只是在求一己生命的解脱,如何本慈悲之怀造福一切众生,才是主要精神之所在。

  当伊从医院出来,看见门口水泥地上有一滩血,然而人们来来往往,漠不关心。伊讶异地问:「地上怎会有一滩血呢?」

  在伊探听之下,有人说:

  「是一个山胞妇人小产了。她的家人走了八小时的路将她抬来医院,到这里早巳昏死过去,可是医生说要先缴八千元医疗保证金才肯为她动手术。山地人没钱,医院也不愿冒险,只好又将那位妇人抬回去了。」

  伊跌坐椅子上,一阵晕眩。「人与人之间竟然如此冷酷!」回去的路上,伊含泪默想,人间不够的,伊来做吧!但自己的力量有限,如何去做?伊一介贫尼,以什么来帮助穷苦无告的人们?。

  不久,花莲有三位修女来到伊简陋的净舍,就彼此的教义交换心得。修女原是要向伊传教,最后却折服于伊的坚定信仰,了解佛陀慈悲,一如天主的博爱般值得崇敬。但是,「佛教对社会缺乏具体表现,佛教徒似乎只求独善其身,而较少顾及兼善天下。不然,为什么在基督教盖学校、设医院的同时,却很少看到佛教徒有所行动,对社会有所帮助呢?」

  修女这一席话,给伊极大的启悟。是啊!伊想,佛家说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是要世人学习佛陀的慈悲:千眼是到处观察,千手是任何事都做,只要众生需要。可是佛教徒做奸事向来不欲人知,各做各的,潜藏的善愿虽深厚,却因淡泊的观念而无法彰显。若能集合众人的善心与力量来济贫救难,那么像那位山地妇人的悲剧将可减到最低。满腹的善愿未求实现,好比私藏甘泉,白白让众生焦渴,不是罪过吗?

  「佛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独善其身又有何用?」

  伊动心一念,埋下了「慈济功德会」的嫩芽。

  千里之路 始于初步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凡夫在千里之路的起步,而佛在千里之路的终点;在起步与终点之间的这段距离,就是菩萨道。

  伊说,人与菩萨之间并无界限,只要把凡夫的人格往菩萨的境界提升,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而菩萨慈悲,当济世救人。

  要救人,自然也得考虑经济上的力量。

  伊如此算计着:寺里的六人做婴儿鞋,每人一天增产一双,每双可得台币四兀,六人一天可多赚二十四元,一个月有七百二十元,一年即可多出八千六百四十元。有了这笔钱,就可拯救像那位山胞妇人同样陷溺于悲苦的人工一命了。

  伊又亲手从寺后竹林中锯下三十个竹筒,发给三十个爱戴伊的信众,她们都是纯朴的家庭主妇。伊要求她们每天买菜之前,先投五毛钱到竹筒里去,这样每个月就可省下十五元,一年之后盈余也就很可观了。

  「为什么要每天攒五毛钱呢?」信众们觉得不解:「我们一个月缴二十元不是比较简单吗?」

  「不一样的。」伊摇头说:「一个月缴一次钱,一个月才发一次善心。每天存五毛钱,钱虽微薄,可贵的却是日日存有那颗救人爱人的心。」

  随着「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说法口耳相传,这件事在花莲各菜市场很快的传扬开来。许多家庭主妇跟着响应,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终于蔚成一股风气。于是在五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一群手挽菜篮的主妇,写下了慈济历史的首页。而伊的心愿,亦总算根苗初具。

  从那天起,慈济救助的工作就无休无歇地展开了,二十四年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第一个领受慈济恩泽的,是一位由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慈济主动找上她,为她送饭、打理一切:老太太病了,慈济将她送医照顾;老太太西归,慈济替她诵经、安葬……。类似的救济工作普及展开,在法师坚定的信念感召之下,慈济会员迅速增加,一日比一日更福泽绵长。

  这些可敬的慈济人,他们主动去发现需要救助的人们,主动伸出援手,需要照顾的就照顾,需要用钱的就布施。二十四年来,领受过慈济德慧的众生不知凡几?许多人存这分感念之心,也自愿加入慈济,再去帮助比他们更穷更苦的人——慈济与爱的力量如海潮,向四面八方汹涌而去。到今天,慈济的会员已增加了一万倍,由当初的三十人到现在的三十万余众;由原先的家庭主妇到如今的社会贤达,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事业。

  今日慈济的泱泱规模,不是法师伊行神迹,而是伊那分悲悯胸怀感化苍生,所以聚沙成塔。如伊所言:

  「发多大的心即有多大的力,发多大的愿即有多大的福。」

  「佛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佛心。」

  知缘惜缘 再造福缘

  本身是一所建设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亿万财产的何先生,工作繁忙之余,却甘心利用仅有的假日,奔走于台北花莲之间,做慈济的自愿志工。
  「台湾太有钱了,但财富给了我们什么?打开报纸,不是大家乐就是六合彩,不是绑票就是抢劫,功利主义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只见一片纸醉金迷。目睹这等情况,有心但灰心的人很多。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走了又怎样?台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我们的家,你能丢掉它不管吗?但是怎么做呢?」面对社会的百病丛生,何先生有只手难起沉痾的沉痛心情,直到他与慈济结缘。

  「但是我发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证严法师所领导的慈济功德会,师父的济贫工作是那么扎实的嘉惠于民。有人说师父是佛教的革命家,但师父说他只是复古,佛陀时代的教法原本就是落实在生活中。中国佛教一直让人觉得太艰深,但师父说:佛教人间化,佛法不是高不可攀。启发良知、发挥良能,人人都可以做菩萨。」
  何先生的质朴善心委实难得,在日理万机的事业经营下,还躬身力行为慈济奉献。但何先生并不觉自己值得褒扬,他认为自己只是做分内应做的事,而慈济的每个会员都是像他一样的想法,其中不乏位高权重的政府首长或家财万贯的企业巨子。

  「该感谢的是师父!他不仅救贫,同时也教富,是他老人家的慈悲,才让我们这些人有福田可耕。」

  一位慈济的师姊说:「师父的担子这么重,每一点力量都是慈济不可缺少的。如果今天我在路上跌倒抓到一把沙,也要带回慈济给师父。因为任何一点力量,在慈济都会发挥最大的效果。」

  慈济的影响力无远弗届,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已以亿计算。但每一笔捐款,从几块钱到几千万元,都条列得仔仔细细,决无分毫闪失。这般公正诚信,确实感动了无数心存善念的人们纷纷解囊,共造慈济福业。以去年来说,台北市政府所发出的救济款项总数是三千余万元,而慈济单是救济一项,就付出了二亿四千多万元。凡携手并肩,共同耕耘这方福田者,莫不知缘惜缘,再造福缘。

  今天的慈济虽已是全省影响力最大的慈善事业,可是法师和伊身边的弟子们,依旧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他们在「静思精舍」旁边辟了菜圃,清晨四时就起床课诵、耕作,每天以简单的手工劳动做豆粉做陶瓷,维持自力更生的生活,二十余年如一日,不曾改变。

  入世担当 嶙峋风骨


  民国六十八年,慈济功德会成立的第十三年,法师在长期的心劳力瘁下,罹患了心绞痛,随时都可能猝然死亡。伊觉得担忧。

  伊倒不是挂怀自己个人的生死,这些伊早就不放在心上。伊忧的是,功德会虽是福泽广被,但这种工作若要长久,光靠出家弟子的劳心攒聚和在家居士的捐献是不够的:这彷彿是没有源头的水,终有一天会枯竭。伊想,必须为慈济找一处源头活水。

  于是,伊决定办一所医院。

  在此之前,东部缺少一所完善的医院,东部同胞若有重病,因当地医疗单位设备不足,只有往台北送;但许多人都因为时间耽搁,使病情恶化而回天乏术。

  就在这年,「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的蓝图成形了,随即展开一条苦乐参半的迢遥路。募款工作的艰辛自不待言,但经过六年的朝暮奔走,终于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于七十三年二月五日,由当时的省主席李登辉先生主持破土典礼。医院的总工程费约八亿,可是这时募得的款项只有三千万元。登辉先生知道这种情形,忧虑问伊:

  「没问题吗?」

  「没问题!」法师坚定的回答:心中充满对明日的希望与对人们的信心。

  藉破土之缘,登辉先生亲临慈济本会——静思精舍,参访并用膳,正逢慈济委员为全省贫户准备冬令赈济品。登辉先生目睹慈济为每一户每一口的贫胞,细心的准备了衣、食用品,并依地区户别分别装袋、装箱,再由货运分送各地,由当地委员将一份份年节用品转送到贫户手中。登辉先生不禁赞叹:

  「政府做的社会工作,还不及你们周全啊!」

  当晚,身为基督徒的登辉先生捐出了新台币三万元,并满心欢喜地表示:「从今天起,我也是慈济的会员了。」

  八亿元终究不是个小数目,工程中时有因募款困难而面临停工之虞,但都在千难万险中撑过来了。起初在筹建经费仍一无着落的时候,曾有一位日本人愿意捐出两亿美金给慈济。在当时,两亿美金相当台币八十亿,真是一笔令人眼花的大数目!慈济信众听到这个消息莫不欣喜,可是法师却不为所动,淡淡的说:

  「我们不能接受。」

  伊自有道理,缓缓道来:

  「为救众生而盖医院,真正可贵的是每个人发愿付出那颗心,涓涓滴滴除了将钱聚少成多,更可贵的是同时也汇聚了千万颗诚意可感的慈心。若凭空获得这两亿美金,我们如何体会众沙成塔那种力量?又如何体会自己做主人的踏实感?盖一所医院救助自己的同胞是我们分内的责任,难道还要外国人来帮我们做吗?」

  在伊那瘦削却庄严的肩头上,实有一分气魄非凡的入世担当与不卑不亢的嶙峋风骨。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排除万难,七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终于落成,在原来一片荒烟蔓车间巍峨矗立,美丽而庄严。凡瞻仰过它的风采者,莫不惊叹:

  「这么坚实浩大的工程,真是功德无量啊!」

  法师深知贫与病是不分的,所以慈济医院秉持佛陀对众生平等的慈爱而设,自然成为苦难心灵投靠的明灯。

  两年多来,关于这所医院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许多不可能的事,都在这里发生了。

  它首开不收保证金的制度,让急病患者一入医院,不论有钱没钱,都能得到迅速的处理与治疗。它不但改变了台湾医疗界的旧制度和恶习惯,也改变了一般人对医生的冷漠印象——为了无法治愈一个患者的绝症,一位慈济医师竟然下跪向这位病患致歉。

  它让医生、护士和病人,甚至是来慈济志愿打杂的志工亲如家人,实难找到一所医院像它一样,充满那么多善意的微笑与亲切的关怀。医院本是汇众一切生老病死的苦难集中地,但在这里,却只觉得如沐春风,平和恬静。

  它的医疗技术进步神速,许多赫赫有名的医生,自愿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来此工作,有人甚至要求与慈济签约至民国一百零七年。民国七十七年台大医学院的实习生,更多以慈济为实习的第一志愿。

  这一连串的事实并非神迹,而是被慈济医院这所济世慈航的精神所感化。在这里,医生都怀抱了救人的热忱,不当名医,宁为良医;在这里,病人都放心的把自己交给医生。是那分相互信赖扶持的诚意,是法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念,让这所新生的综合医院,成为东台湾最动人的现代传奇。

  前台大医院两位副院长杜诗绵(编注:杜先生为首任慈济医院院长,已于七十八年七月初因肝癌过世)、曾文宾(现任慈济医院院长,已于八十八年退休),从建院筹备之初至最后医院落成,都全心参与投入。因此,台大医院与慈济医院一开始就以交换医生的方式做定期交流,来提升医疗的最新水平,一方面使医护人员不虞匮乏,再者医疗作业也能随着科技进步,日益发挥高度效率,使得慈济医院能站在东部医疗的第一线,与西部各大医院平分秋色。

  法师认为「八苦之中,病苦最苦;八福田中,看病第一」,所以穷苦的人在这里能得到细心而免费的医疗。有时病人偷偷跑了,医生还会追到病人家里去——不是为追讨医疗费,而是苦劝病人回医院彻底把病治好。

  对于医生们的饮食起居,法师无不关怀备至;至于对病人们的病况,伊亦是历历在心。每日,伊都要亲自巡回病房,一切都好,伊才能安心。说起比较特殊的病例,伊眉目之间溢满了母亲的关切与疼爱:

  「他好会唱歌。」伊指的是一位十七岁的山地少年,因搬运大理石的车翻覆,下半身全被砸烂,只好自腰部以下切除。医生都说无望了,伊说一定要救,医院终于尽一切力量把少年救活了。「真可爱啊!他坐着轮椅在每间病房进进出出,还笑瞇瞇的对其他病人说:怕什么,我这样都活得好好的。」

  动心脏或脑部手术,慈济都做出了名堂。除了医生的医术高超和病人的信心使然之外,背后最主要的潜因应是那分信仰的力量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常常在黄昏,医院里的护士、医生和病人,就习惯性的众集在走廊与楼梯间,也不拘是谁拨第一道吉他的弦音,是谁起第一缕唇间的歌声,大家就亲爱而虔诚地唱起歌来。那美丽而安详的歌声不绝如缕,穿透了慈济的窗口,回荡在慈济各角落,彷彿在为这个世界的美善做见证,告诉你:人间依然有爱。

  经者道也 道者路也

  一介贫尼,只手撑起这片慈济福业,伊秉持佛陀的慈悲,投入青春年华与滔滔岁月,集千万钧于一肩,荷人生苦于一身,表现了大乘佛教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慈济医院的非凡成就只是初步,还有兴建中的慈济纪念堂(静思堂),医院第二期的扩院工程,今年秋天就要开学的慈济护专,正待破土的慈济医学院,建地已觅得的慈济大学……部在慈济的计划中,不久之后即将二实现。美丽的花莲,将成为东台湾慈善、医疗、教育与文化的重镇。

  不可能的,都已一一成为可能。一颗伟大的心灵来自深慈大愿,成就了不平凡的功德;出家非将相所能为,出家人肩负入世担当,更是不容易。正如伊常说的:「经者,道也;道者,路也。」经是给人实行的而不是给人念的,我们要行经,而不光是口头上唸经啊!

  新闻界名人高先生,因受法师精神感召而辞去某报社长一职,愿为慈济做志工。他说:

  「现在这个社会,讲爱、讲奉献,提倡道德的人很多,但真能实践爱和道德并能贯彻如一的人又有多少?教训别人很容易,自身践履起来又如何?证严法师的例子却让我们看到,今天台湾这个资本蓬勃发展、处处唯利是问的社会,除了钱,还有爱和人心善良的一面在发挥,还有人文良心在跳跃。」

  「证严法师及慈济医院的出现,是台湾富裕化之后的反馈现象。过去贫困,大家都很痛苦!七0年代之后开始大转化,经济与教育都提升了,人们内心隐藏着的那股感激之情与侧隐之爱,被慈济激发了出来,开始默默地回报社会;但公众并不知道,这是台湾无形的良心存底,其道义力量远远大过七百亿外汇存底。而根本上,慈济精神则与中国文化的命脉息息相关;大公无私、济贫救弱既为佛家所认同,也是中国人文主义兼善天下的数千年传统。当然,社会制度的不周全,政治的不完美,人世间无可奈何的幽黯残缺,也都间接培育了慈济的志业。」

  由一位平凡的比丘尼,两袖清风的苦行僧,动员三教九流,从朝到野,盖了一座耗资数亿的现代化医院,做了无数量济世救人、济贫救富的功德,无异是当代传奇!回忆坎坷的来时路,慈济人只有一句——

  「今日的慈济,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伊的慈颜如明镜,山来照山,水来照水,拭净了天地的眉目,也让许多蒙尘或苦难的人心得见曙光,一一映照其它更多的人。伊的慈悲孕育了慈济,而慈济不正是理想国的雏型吗?

  在台湾东部,山明水秀的花莲,你站着,只觉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而自山水间隐隐传来这句话: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事业。」

  《转载自七十八年五月十六日、十七日「自由时报」副刊)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2 18:27 , Processed in 0.0726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