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想念,这些一切宝幢(详见词解①)幡盖,衣服等物品,所构成的所有微尘,都光明朗然非常耀眼,胜过日光,
并且都柔软细滑,就像接触到天人的身体一般,其中放出的香味,就像牛头旃檀(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详见词解③)香那么好闻,
颜色都很清净,就像毗琉璃宝一般,因此,一切事物景象都能在其中显现。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该想念,这些诸佛如来,一一佛身构成的微尘,在柔软性、光明、色泽上,都转而更加的殊胜,比之前(观照的)微尘,胜过百千倍。
(这段以下,开始以空破有)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观察,我所思惟系念的一切众生,本性是空(详见注解①)是无我的,如梦如幻,又如阳焰虚妄不实、又如眼病所见的影子并非真实存在(相关内容见注解②),
那些思惟观照出来的诸佛也是一样,其各自的属性都是空寂的,本来就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只是凡夫没有智慧,在虚妄之处而有执着,认为有我有自性(认假为真,不知五蕴皆空),因此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学习解说]:
还应当观察,一切诸法,根本来说,体相(本质和外相,详见词解④)是非常微细的,析分下去都是空寂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凡夫众生,是因为妄心分别,才产生了种种境界(相关内容见注解③),众生在这些自心分别而成的境界中,继续系缚着自己,不明白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就犹如在梦中,虚妄的贪着各种境界(无法放下)(相关内容见注解④)。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
[学习解说]:
还应当(进一步)观察,三界中的一切其本性都是空寂的,空与空之间不会相互障碍,而我现今的慈心,还是很狭小。又应当思惟想念,就像(上面观照)一切众生以及诸佛,都是缘起性空没有实我的,应当知道,这个“小我”也是一样的(缘起性空 没有实际),乃至一切国土也要如此这般来(正观)想念。
[相关注解]:
①关于【空】:何谓[空]? ~ 大般涅槃经
②
其实众生实有,但是,不是众生所认为的实有
其实众生非实有,但是,也非众生所认为的非实有
因为众生不论如何认为都有执着, (注一,以下说明)
真正达到没有执着的状态, 就不会有[实有]和[非实有]的问题,
而能随缘随处幻化, 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注一)这分开两方面来说,
一个就是众生对自己(我)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我相寿者相(就是生命)
另一个就是众生对外在众生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人相众生相
以众生来说, 因为执着于自己,所以八识变现为实有,这会产生[虚妄]的[实体]而不断轮回
[实体]就是因为我们确实活着而且都有痛苦, [虚妄]就是说其实这个[实体]也是幻化的
所以说亦实亦幻, 就像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生命的执着也是同理
这是对于自己来说, 所以一位菩萨行者想度化众生,可是自己真的认清楚自己了吗?
这点是要好好思维的
另外,我们对于外在众生也是如此,和上面道理相同,所以菩萨行者也要认识清楚众生
这些其实都不容易的, 所以有观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四无量心中的大乘实相义舍观
观照众生佛性本然圆满光明,众生和我们自己都平等圆满,
这样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例如众生很难度,刁难我们)
这时候就该用这个光明舍观, 就能够释怀了
或者直接观照刚刚上面讲的金刚经实义,也能够放下度化众生的执着
我们确实需要去救度众生,而且是用[真心]
其实这[真心]就是在救度自己,会因此圆满契入佛性本然而成佛
但是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破除自己对四相的执着——帖子详见: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③
本性清净,就是佛性
法性本清净,就是一切法界
所见诸有因妄念起,就是因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
这道理和上述的不二是相同的
外性(法性)只是特质现象,就是特性,
这并无实际,因为和清净佛性不相干,所以只是虚幻
问题在于众生执著攀缘能见所见,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相应作用
这时候诸性诸有才变成对凡夫有意义,所以相应诸有诸性而轮回
举个白话的例子来说比较容易了解
就像丑女和美女,只是表相,与您的清净佛性无关,
但是如果起攀缘,就会产生阿赖耶识的无量神通作用
能见,所见,见性,法性,和第八识的关系,(如上如下)
这些道理用下面两点来理解就容易明白
1.「三摩钵提」由清净佛性幻化神通诸有以方便普渡众生
2.或者凡夫妄想执著而变化六道轮回,这也是由第八识所创造
这就是第八识的力量,轮回或者成佛,都是由自己第八识所变化
第八识如果净化无染,就是由佛性起作用,由清净心自在变化,这就是成佛
第八识如果妄念杂染,就是由妄心起作用,由执著起变化,这就堕入六道轮回——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12楼 (学习注:再次温习这段教导,内心唯有惭愧忏悔,善知识说得多清楚啊,为什么自己还要贪嗔痴妄想执着,任由第八识去变现轮回境界呢?真的太愚痴了!)
④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相关体会]: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如果不转凡夫思维为佛思维,不转凡心为佛心,那么就是习以为常的一直轮回。
因此,真正要解脱轮回,必然要学习正念正观,以正知见入佛知见,这样才能入水入大海,融入法界光明,随而启发自性光明。
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当下的一念,这每一个当下的一念,就决定未来的走向
世俗的一切终究会消逝和随着轮回而幻灭,
而当下的一念却可以决定我们逐渐走向光明还是不断陷入浑沌——帖子详见: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而我们,是否真正在改变当下这一念呢?!
心念上,一定要放下对世俗的执着,以此真正与佛心相印。
[词解]:
①【幢】(物名)梵名驮缚若Dhvaja,又曰计都Ketu,译曰幢。为竿柱高出,以种种之丝帛庄严者。藉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或于幢上置如意宝珠,号之为与愿印,宝生如来,或地藏菩萨之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九曰:“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色丝标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号,如兵家画作象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幢】
幢(梵名dhvaja、ketu、pataka)又作脱阇、宝幢、天幢等。为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
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大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在《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中说:“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幢之规制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
幢亦被视为佛菩萨的持物,如胎藏界曼荼罗之地藏菩萨,及风天、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这药王菩萨,及敦煌出土之引路菩萨等都持幢。又,宝幢如来、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风天等都以幢为三昧耶形。此外,幢竿头安有如意宝珠者称为如意幢、摩尼幢、安有人头者则称为坛拏幢或人头幢。FROM:【佛教器物简述】
②【幡】(物名)梵语波哆迦Pata%ka%,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犹如大将之旌旗也。又为祈福立之。梵语杂名曰:“幡,波哆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牛头旃檀】梵语 gos/i^rs!a-candana。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又作牛头栴檀。产于印度,为常绿树,干高约零点九公尺,其材芳香,呈灰黄色,或赤铜色,可用以雕刻,或与根研为粉末,以供焚香,或制香油。昔时优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迄今著名。另据新华严经卷六十七所载,牛头旃檀产于南印度摩罗耶山(梵 Malaya)西南之摩罗耶,故又称摩罗耶产(梵 Malaya-ja)。然据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九载,郁单越有十大山,其第五为高聚山,有五大峰,其第二峰名银峰,盛产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似牛头,故称所产之旃檀为牛头旃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慧琳音义卷三、经律异相卷六)((参见:檀像)6444)p1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p693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