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6|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互动讨论 ] 实修者应当如何正视面对身处的娑婆世界呢?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4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1 08: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善知识教导:
【娑婆世界其实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维摩诘言: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节录经文自: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 ~ 维摩诘所说经)


在这个娑婆世界中,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磨难,也许会有诸多的诱惑

就好像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不同于在校队训练

因为国家队的训练是高强度、高难度、高标准的,所以运动员的付出也会更多、更大、更苦

但是在国家队训练的运动员,其能力水平自然就会高于校队的运动员,也更有希望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所以,虽然娑婆世界的苦难很多、很重、很险,但这里却是进行实修的好地方、好平台、好机会

师兄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和心得呢?请大家一起来思维、体会、分享。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6

[布施勋章]

2#
发表于 2021-3-1 15:38:54 | 只看该作者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净莲师兄发起光明互动


阅读师兄1楼的发起帖,末学还想到了一段善知识的相关教导:

【娑婆世界中修行不易,
但若能一念乃至十念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无非是个最方便最容易的选择
虽然如此,但若能在娑婆中学习破除虚妄而见性,
无论在修行次第和成就速度或往生净土的品位,自非一般行者可比拟
由经上可知,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证例】
(详见 [众生平等]和[怨亲平等] )


由上述教导也可知,
娑婆世界虽然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详见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但是如果能【以正面的心念,感恩[娑婆世界]和[一切众生]给您的考验】
那么娑婆世界也可以【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有说到,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进苦行,能一般人所不能,
所以虽然【晚弥勒菩萨四十二劫发心,却超越九劫成佛】,为我们作出了娑婆世界快速修行成就的最好榜样

释迦牟尼佛以自己的实修经历和圆满智慧告诉我们: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详见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 ~ 维摩诘所说经)


说到[以布施摄贫穷],释迦牟尼佛累生累世都在以十事布施,以无私无我的大慈悲精神,摄取和感化了无量无边的恶世众生

【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
(详见 释迦牟尼佛晚弥勒菩萨四十二劫发心,却超越九劫成佛的原因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因为完全放下自己(我执)
自己清净光明心量宽大,自然能力就大
因此而快速成佛
(相关阅读:[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佛菩萨之所以富贵,是因为超越贪婪自私的心念,累世布施众生(财施法施无畏施),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凡夫众生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执着于小我、执着表相,错误的抓取世俗的种种,以贪嗔痴之心追求表相的财富和荣华
不明白这贪婪自私无明的心念,才是最终导致贫穷和堕入恶道的根源,分享: 佛经故事——悭贪长者受毒蛇身


那么如何能真正由贫转富?如何能真正摄取感化贫穷众生呢?

这边分享《六度集经》里,释尊因地行菩萨道布施众生的一则故事,来给我们正向的启示:


往昔一世,菩萨的身家尤其的贫困(注:这也是一种示现,教导如何通过布施来转化贫穷的果报)

一次,菩萨和一群商人一同前往他国,这些同行的商人也都有信佛的志向,都有布施穷乏济度众生的悲心

当船航行于茫茫海面上,商人们问菩萨说:大家都以财物慈悲恩惠众生,那您将如何布施呢?
菩萨看着洋面,回答说:我的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没有什么不能捐献舍弃的。我看到海里的鱼,弱肉强食,以大吃小,内心非常忧伤。
我应当以自己的身体代替那些小鱼被大鱼吃掉,让他们能短时间得以活命也好。

话音刚落,菩萨当即投身入海。这样海里的大鱼得到了饱足,小鱼得到暂时存活。而菩萨的神识化为了鳣鱼之王,身体有数里那么长。

当时海边有一个国家,国中遭遇干旱,作物干枯无收,百姓陷入饥饿困乏之中,为保性命,甚至相互杀戮吞食,惨不忍睹。

鱼王知道了这个情况,流下悲伤慈悯的眼泪,说到:众生相互杀戮扰乱,是何等的痛苦啊?我身上有数里长的肉,可供百姓食用数月,能暂时缓解几个月的饥荒。
说完之后,随即游向该国,搁浅在岸边,供国人食用。这样举国上下都得以食鱼而活,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大鱼还忍痛维持着性命,保持着鱼肉的新鲜。

天上有天人,被大鱼的舍身心所感动,从天上下来,询问大鱼:您为什么要忍受痛苦到这个地步呢?为什么不舍弃寿命呢,这样可以快点解脱痛苦啊?
鱼王回答说:如果我命终,神识离开鱼身,鱼肉就会很快腐烂,人民又将因为饥荒而相互杀戮吞食,我不忍心目睹这样的情形啊。

天人的心,被鱼王的慈悲深深感动,赞叹说:菩萨啊,您这样慈悲的胸怀,我们实在难以与您等齐啊。
看到大鱼如此痛苦的为了众生延续着生命,天人又伤心地称赞道:菩萨啊,您必定会因此而成佛,并能度化我等一切众生。

之后,有人用锋利的斧头砍下鱼王的头颅回去食用,这时大鱼才安详舍报而亡,结束了一期的生命,神识则因为布施众生的善行而感召成为国中皇太子。

太子生下来就有贤圣的明德,以广大的慈悲回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滋润众生的恩德犹如天地一样普被
因为悲愍人民的困穷,太子说起来就哽咽难忍。

由于国中干旱持续没有缓解,太子净心斋戒,勤恳悔过,说到:民众有不善,罪咎是在于我,我甘愿以生命来换取雨露,以润泽大众。
太子为了民众天天慈哀心恸,就像极其孝顺的儿子失去了圣德的父亲一般的伤悲。

太子无限精诚的悲心,传达到了远方,随即感应各方都有佛率领五百人来到了国中。

国中大王听到这个消息无限的欢喜,恭恭敬敬的顶礼佛陀,迎接到皇宫中。
皇后和太子也都恭敬迎接,以最好的供具供养佛陀一行,太子五体投地向佛顶礼,哭泣着对佛忏悔:都是因为我内心污秽行为浊恶,不能合乎佛法里报答四重恩的教导,使人民遭受了暴虐,一切罪责都在于我。都是因为我品德下劣,致使国内多年干枯干旱,百姓遭受饥荒苦痛。祈愿能免除大众的灾殃,罪报祸患都降在我的身上吧。

这时,诸佛们都回应:你是仁君,能慈悲怜悯仁义恩惠众生,你的德行和帝释天是等齐的,这些诸佛都是知晓的。现今为你授福,不要再哀伤忧戚。快快告诉人民,让其都种下稻谷。

随后,国王按照诸佛的教诲,无论男女,家家户户都种下了稻谷。不久,稻谷长出了果实,颗粒饱满,香气馥郁,举国欢喜,歌叹王的仁德。

四周有仇怨的国家也都纷纷归伏,黎民百姓云集来此,国界日益增长。

举国上下都奉持斋戒,全心全意归命三宝,王和臣民们命终之后都生到了天上,永离灾难与贫穷。

当时那位以身喂鱼的贫穷之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因为累生累世都在以仁德布施、恩惠、拯救众生的缘故,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功德,现今得成了佛果,号为[天中天],为三界中的大雄(能伏一切魔障)。


这是我们的本师行菩萨道时,以仁德布施摄取贫穷众生的感人案例,是我们实修者在「娑婆秽土」中学佛、成佛的榜样,以此共勉,深深感恩


————



分享阅读:

不同的布施者,有不同的布施内容和修持方法以及心法心要,我们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来落实。具体经中是这样教导的:

[在家菩萨]。住于慈愍不恼害心。应修二施。何者为二。
一者[法施]。
二者[财施]。

[出家菩萨]应修四施。何等为四。
一者[笔施]。
二者[墨施]。
三者[经本施]。
四者[说法施]。

[无生法忍菩萨]。应住三施。何等为三。所谓
[王位布施]。
[妻子布施]。
[头目支分悉皆布施]。
如是施者名为[大施]。名[极妙施]。】
(详见 [在家菩萨][出家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如何布施? ~ 大宝积经)


礼佛塔庙,种种布施,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布施]学问大,您真懂布施吗? 行菩萨道有1.[施]2.[不施] ~ 菩萨善戒经

《大智度论》:[净施]与[不净施]

世上有两种人可以接受信徒布施 ~ 大宝积经

[在家菩萨][出家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如何布施? ~ 大宝积经

[布施清净相]:如何清净布施? ~ 瑜伽师地论

布施[饮食][花][香][灯][药]...一切器物,如何发愿回向 ~ 华严经

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施,戒,忍,精进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3#
发表于 2021-3-2 01:0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3-2 01:35 编辑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净莲师兄发起光明互动
感恩师兄们的心得分享


对于净莲师兄发起帖中的其中一段内容,就末学目前所思维的,想先从这里作初浅的分享及心得

在这个娑婆世界中,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磨难,也许会有诸多的诱惑

就好像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不同于在校队训练

因为国家队的训练是高强度、高难度、高标准的,所以运动员的付出也会更多、更大、更苦

但是在国家队训练的运动员,其能力水平自然就会高于校队的运动员,也更有希望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所以,虽然娑婆世界的苦难很多、很重、很险,但这里却是进行实修的好地方、好平台、好机会

>>>>>>>>


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磨难,就如同不喜欢痛苦一样,厌恶痛苦,但若没有痛苦的衬托,又怎能体现及明白快乐的美好呢?
就像痛苦与快乐总是相随的,若是不想承受痛苦,只想单纯接受快乐,那是不可能的,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以修行上来说,想要成就多大的功果,所需要付出的就会愈多,所承受的苦难也是相对的



。。----。。-----。。-----。。-----。。



善知识有教导,【佛弟子大都为了逃避苦难追求福报而修行
但是实修者应该是为了解脱轮回和普渡众生而实修
所以福报善境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环境,还可能是个堕落的温床
如何在苦难和善境界之间实修不退,这才是实修者应该实修的真正工夫
(详见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


【父母为了小孩,所以努力工作,想让小孩能顺利成长,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行菩萨道也正是如此,
发愿的菩萨就像父母一样,视众生如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顺利学佛成佛
所以自动自发,心愿和愿行力都力量非凡

这是因为心愿大,力量就大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工作就特别有力量和拼劲】(详见 [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这让末学想到,以一位慈爱的母亲来说,对于自己婴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及付出是视为理所当然的,换尿布时更不会觉得脏,也不会觉得辛苦
正因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所以特别有力量和拼劲
这个「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经由这么一想,还特别地有深意

因此,我们发愿行菩萨道,如果能够去除怨亲对待,去除人我差别,去除利害得失
一旦内心没有这些分隔,不被自己的内心所障碍,那么,做起事来也就不会觉得有所困难、辛苦或不易了
这也是末学发现自己有存在这些问题的,也是需要克服的,刚好藉由思维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而得知的


。。----。。-----。。-----。。-----。。


再者,末学想起前些日子所读到的一则佛经故事  --  难忍能忍的须赖
(注: 详细经文内容请参阅 佛说须赖经》 如要观看视频请点阅 须赖的修行)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故事的简要大意是这样的...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极为贫困的佛弟子,名字叫须赖
尽管他的生活非常穷困不堪,但他非常深信佛陀所教导的义理
而且,奉持净戒修行十善,有四等心救济不倦,内性清净我乐无二,至意求佛无上大道,思惟所行昼夜诵习,以善方便导利人物,安贫自守以法为乐
然后,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得知须赖有如此非凡的修行,担心日后他会取代自己的忉利天主的地位
于是释提桓因就以迫害、侮辱、杀害,以及财色利诱等等的方式,想要令须赖自动放弃修行
不过,无论施予种种顺境逆境及考验,须赖则是安忍度过,且不为所动,全都无法动摇须赖一心向道的意志
后来,释提桓因实是在忍不住了,只好自己亲自去问须赖,问须赖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何会如此坚定修行呢? 莫非是想要追求忉利天主的地位吗?
须赖回答说他并不是追求忉利天主的地位,他一心只是想要令众生都能获得究竟解脱而已。。。

所以,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知,须赖的坚定修行及对所遭遇境界的忍辱修持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
为什么须赖可以如此坚定修行,一心向道呢?
因为他是非常确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旦确定了,心有归属、有所向,置心一处,就会产生力量,外在的事物或境界就无法为之撼动


如果【没弄清楚学佛的意义和目标
所以,做起来当然就整个心思和行为无以为继】(详见 [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反观那些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或者意志不坚,或者是三心两意的人,那口头上所说的修行就很容易不攻自破了


善知识也教导过【要弄清楚学佛是为了什么?最终目的是如何?】


也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是要随时检视自己的发心的,因为,发心不真,果遭曲折
如果在过程中有所偏差,那就要调整为正确的发心,不断地修正,这样才能朝向真正的目标迈进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4#
发表于 2021-3-2 11:1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3-2 11:13 编辑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净莲师兄发起光明互动
感恩师兄们分享心得体会

实修者应当如何正视面对身处的娑婆世界呢?

末学认为身为实修者,首先要清楚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为了出离轮回解脱成佛而努力

因为目标不同,方向也不同,对于苦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同
比如(末学身边)有人认为吃素很苦,看到末学常年吃素说这是执着
(注:关于这点请看善知识慈悲教导:喝酒吃肉的修行人是否真正「不着相」、「不执着」?)

然后对末学说他们的师父和某某法师都说可以吃三净肉
末学问她,虽然他们说可以吃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吃肉呢
她没有回答(其实她心里也知道,不应该吃肉)

为什么不能吃肉,佛经中说的很清楚
吃肉会与众生结恶缘,令修行产生障碍,以及失去慈悲心,堕入轮回业
很遗憾学佛多年还是缺乏正信,也说明修行解脱的心不真
宁愿选择逃避也不愿勇敢面对和超越,不明白那只是适应众生次第的方便说法

相关阅读:
[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佛涅槃前说:佛弟子不可吃肉 食者得罪(出自大般涅槃经)
不管从佛法,健康,环保,慈悲来看,都不应该有任何藉口再吃肉


其实与累世轮回相比,轮回才是真的苦,而且越轮回越苦,因为业障越积越多
若能看清楚这一点,只要转个念头,一定会发心吃素和勇敢面对修行苦
因为只有解脱成佛才是真乐,而且修行本身就是一个消业的过程
虽然表面辛苦,但是会越修越快乐,越修越清净,这不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吗

可见凡事都有两面性,苦也是一种修行方便,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发心去面对
如果能知苦而觉苦,觉苦而离苦,修行也会不断向上提升


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而且娑婆世界因为有十种善法,是其他净土所没有的
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可以得到的功德,比在其他佛国净土修行百千劫的功德还大
十种善法: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 ~ 维摩诘所说经

可见娑婆世界是最好的修行场所
在这里我们能够直面自心,可以[精锻铜皮铁骨,千锤百炼佛心]
我们只要按照佛经教导如法实修,成就也会更快速


以上,是末学的一点初浅体会

忏悔实修不足,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圆满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4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2:1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3-11 09:01 编辑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随喜师兄们参与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末学想先针对光明互动的这段经文,以自己的次第进行学习和解说

-- [经文] --

“维摩诘言:”

[末学解说]

“维摩诘(菩萨名。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辅助释迦教化众生)说:”

注解:
【维摩诘】:(人名)菩萨名。略云维摩。其义为净名。净者清净无垢之谓。名者名声远布之谓。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即以此菩萨之名为其名字也。(参见:维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维摩】:维摩诘的简称,华译为净名,净是清净无垢之义,名是声名远扬之义,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辅助释迦教化众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末学解说]

此娑婆国土中的菩萨(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有情识者]),对种种众生,救他人苦之心广大坚固,所言所行诚实质直。

然而娑婆国土的菩萨在这一世修行给予众生的丰足利益,要超过在其他国土百千劫(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的修行。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有十种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是种种其余净土中所没有的,是哪十种呢?


注解: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饶益】:(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娑婆世界】: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末学解说]

以布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来摄住贫穷;

以净戒(清净的戒行)来摄住毁犯禁戒;

以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来摄住嗔恚(嗔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以精进(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来摄住懈怠(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也);

以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来摄住种种杂乱的意念;

以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来摄住愚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

演说断除苦难之法,度脱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众生;

以大乘法(菩萨所修的道法)度脱适悦小乘者;

以种种善根(能生出善法的根本。指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救济无德行者;

常常以四摄法(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帮助众生成就(为完成志愿之意);

就是这十种(善法)。」


注解:
【摄】:摄云何?谓为摄菩萨地故,于中略说施等波罗蜜多,此摄略有四种,一种性摄,谓施波罗蜜多等种性相应随顺知。二发心摄,谓差别发心所摄故。发心有二种,谓无差别差别。无差别者,谓愿我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差别者,谓愿我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乃至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当知此中由差别发心摄诸波罗蜜多,此是彼因故。三自他利摄,谓由施摄故摄受一切富乐自在,是名自利摄,由此施故引摄财物为饶益他,是名他利摄,如是所余摄相随义应知。四胜义摄,此复多种,谓或依法界说,以真如是施等共相故,或依智资粮说,以能成办一切智器故,或依智摄受说,以能成满一切智故,或依知随转说,以五波罗蜜多随慧波罗蜜多转故,或依智相说,以慧波罗蜜多是正智自体故,如是胜义以真如及正智为体故,能摄施等,由此略说,所余摄义如理应思。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布施】:(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布施】: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
  一、财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施,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无畏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施】:梵语 da^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或为梵语 daks!iN!a^ 之译,音译为达嚫(嚫又作[貝*親])、大嚫、嚫,意译为财施、施颂、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施财之人,称为檀越(梵 da^napati,布施主之意,意译为施主、檀那主,简称为檀那);而所施之财物,称为嚫资、嚫财、嚫金、嚫钱、堂嚫(对僧堂之僧施物之意)、俵嚫(分与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献上钱财,称为上嚫;施物供于佛前,称为下嚫。于日本,信者所属之寺院,称为檀那寺;而道场所属之信者,称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著,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见:达嚫)5677)FROM:【佛光大辞典】
【净戒】:清净的戒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嗔恚】:嗔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精进】:(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懈怠】:(术语)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也。唯识百法随烦恼二十之一。俱舍七十五法,六大烦恼之一。唯识论六曰:“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励,亦名懈怠。”俱舍论四曰:“怠谓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说勤所对治。”菩萨本行经上曰:“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定】:<一>禅,为梵语 dhya^na 之音译;定,为梵语 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 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见:定)3171、“禅”6451)
 <二>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参见:坐禅)2838)FROM:【佛光大辞典】
【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愚痴】:(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法】:菩萨所修的道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度】: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3、帮助的意思,帮助世人离苦得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要览云:适悦身心曰乐。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善以树根为喻,故名善根。如依《俱舍论》所说,则善根是指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大正28·982b)︰‘能为根,生余善法,故名善根。’同书又举出善根的种类,云(大正28·982b)︰‘善根有三种,. 一无贪,是违贪法;(二)无嗔,是违嗔法;(三)无痴,是违痴法。’此三者称为‘三善根’,为善之自性,亦为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卷十五〈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大悲经》卷三〈善根品〉、〈殖善根品〉、卷五〈殖善根品〉;《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六〈善根品〉;《大智度论》卷三十;《成唯识论》卷六。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摄】:(名数)四摄法,又四摄菩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摄法】:(名数)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经中曰:“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梵Catuh-sam%graha-vestu。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成就】:<一>梵语 samanva^gama,巴利语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乃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然有部之论师亦有持异说者。于俱舍论卷四载,“成就”与“获”均属于“得”之一种。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称为获;已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则称为成就。然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七则以得、获、成就等三者异声而同义。另据同论卷一六二载,得与成就之差别有“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初得而得名得,得已不断名成就”等七说。(顺正理论卷十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见:得)4548)
  <二>梵语 sam!panna,巴利语同。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宝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谓成就。或为完成志愿之意。密教以此为悉地(梵 sidhi)之意译。(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经、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阿弥陀经、俱舍论卷四)
  <三>即印度名著 Sa^dhaN!a^。本书之副题为 Realization of Life(生命之实现)。近代印度文学家、思想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撰。系辑录其于一九一三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多次之演讲稿而成书。本书内容包括有:个人与宇宙之关系、灵魂之意识、恶之问题、自之我问题、美之实现、无限者之实现等八篇。主要阐示:(一)西方都市文化产生“他”与“我”、人与自然之对立;而印度文化则产生人与自然融合一体之意识。现象界虽然呈现千形百状,然真理唯有一个;吾人只要体悟其一,即悟一切。(二)人生之悲剧,系由于以有限之条件,欲升达无限世界之结果,故须实践奥义书中“舍离一切乃可获得一切”之真理;佛陀所说之舍弃自我,即如油灯之舍油而照明;所谓解脱,无非是从无知与贪欲之中脱离而出。文中充满复兴印度精神之热情与理论。(A. Chakravarty, Macmillan: A Tagore Reader, 1961、タゴ─ル生诞百年祭记念论文集)FROM:【佛光大辞典】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000

[忍辱勋章]

6#
发表于 2021-3-2 13:3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3-2 13:49 编辑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净莲师兄发起光明互动
感恩师兄们分享心得体会


娑婆世界的苦,末学这两天又亲眼所见
前两天父亲在急诊室看病,末学在急诊室等待不到五个小时的时间里,只见急诊室的病人出出进进已经好几拨(出去的大都被送到住院部治疗),感觉这里就像个菜市场,各种声音嘈杂不堪,医生和护士来来去去不得空闲,有和父亲一样病症的,有急性阑尾炎的,有头部血淋淋的,还有一个女子嘴唇紫黑紫黑,样子吓人,还有医生诊断为败血症,还有许多末学不知道的。。。十几张的急诊床位几乎没得空闲,所以娑婆世界的苦,去医院就能深深的体会到

可是为什么会苦呢?
不学佛的众生,不知道这些苦形成的原因,不知道这些苦都是自己累世造业所呈现的因果报应
所以只会一再的抱怨或哀叹,结果就是随着自己的业力一再的堕入轮回和痛苦的深渊

但是如果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够遇到正信的佛法
并且真正的深入经藏,学习佛陀教导的义理,懂得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了解法界真相
就不会抱怨或哀叹,因为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业力,想要消除累世的业力,必须依靠佛法来转化
所以只有在生为人身的时候,只有当真正经历、遭遇到逆境,体会到人生苦难后,才会真实的发起解脱出离之心
也就会以勇猛超越之心深入精进实修,从而脱离六道轮回转生净土

但是纵观世间人,包括初学佛弟子,因为没有深入佛法,一般都会急着想脱离苦难,追求福报
而佛菩萨是最知众生心性,知道苦难和因果报应有时对众生也是有好处的
它可以使众生反省和检讨,然后改进错误,学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这也许是对众生真正学习深入佛法解脱的一种契机
人们面对苦难可能往往抱怨或哀叹
不过以佛菩萨的甚深智慧来说,佛菩萨知道这就是因果,而且苦难和报应对众生也是好的

因为因缘果报是法界中自然的程序和法则,就像种下什么种子,就得到什么果实
或像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或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或星球的运转原理
这些在宇宙中都有一定的定律轨则

而且苦难和障碍以及因果报应才能使众生反省和检讨,然后改进错误,学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所以,人们或许经常抱怨或哀叹或怨天尤人
但是佛菩萨知道,众生的这些情绪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而苦难和报应对众生也是好的,是一种机会和契机

(——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所以实修者经历苦难也许也是佛菩萨教导众生修行解脱的一种善巧方便

因为如果众生福报深厚,那么就会因为享受世间福报而懈怠修行,因为您想啊:
1.有了健康的身体,您还会想要念佛持咒诵经来治病消灾吗?
2.有了薪资丰厚的好职业,您还会想要求佛菩萨给个好工作吗?
3.有了财富,您还会想要念佛持咒诵经来求财或修行吗?
4.有了美满的家庭,有娇美温柔的妻子,或帅气英挺的丈夫
或者可爱听话的儿女,这样您还会想要念佛诵经持咒修行吗?
还是整天陪着丈夫或妻子和儿女,陶醉在温柔乡中呢?
5.有了这些美满的条件,您还会相信因果吗?您还会戒杀吃素吗?
6.您还会遵守戒律吗?您能不邪淫吗?不想包个二奶三奶吗?
7.这么富贵,能不妄自尊大吗?能不狂妄不妄语吗?能戒酒不乱性吗?
8.有了巨大的财富后,真的能布施吗?真的能舍吗?
9.富贵尊大后能忍辱吗?能谦卑吗?能慈悲对众生吗?还是变成自己最大
10.还能想要探究法界和生命的真相吗?还是沉沦于酒色财气,纸醉金迷呢?
11.当然也不可能戒除美色,练习禅定了,没有禅定,连生天都不可能了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所以说,福报往往使人不想修行解脱,所以才说「富贵修道难」(相关阅读:「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更何况福报比世间人大的多的天人们,整天歌舞升平,仙乐飘飘,享天福妙乐,哪还会想到修行解脱呢!
再来看堕落在三恶道的众生们
投生在地狱道的众生整天都在承受着各种刑具的痛苦刑罚之中,哪有心思和条件想着修行解脱
投生在饿鬼道的众生整天都处在无比的饥渴之中,也没有心思修行
投生在畜生道的众生因为愚痴无明,整天不是吃就是睡觉,哪里知道(懂得)要修行解脱呢!
所以,只有生为人身的时候
既不会像地狱道、饿鬼道众生因为太苦而没有条件修行
也不会像天道众生因为太舒服而乐不思蜀,不思解脱
又不会像畜生道众生那样愚痴无明、无法教导

所以只有当人们正身处苦难中时,如果能遇到(学习)佛法正见
那就会用佛法正见、用正向的心念来知苦、觉苦,面对苦
在安忍中发起勇猛之心精进实修来了苦、离苦
而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修行过程,超越了自身对于外境的干扰,也增上了调伏自心的能力
所以修行者的实修就能快速的增上,也才能彻底的挣断生死轮回的束缚,出离生死苦海

所以善知识教导:
娑婆世界其实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所以,实修者如果正承受身体的苦痛,或者被生活各种所逼迫,不要哀怨悲叹
应生起正向心念,要想着这一切都是给于自己的考验,也是给于自己的消业机会
应怀着感恩的心,始终坚信佛菩萨是我们最可靠的后盾
坚信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给实修者最好的安排,然后
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而且时常自我反省就容易习惯反观自照,就容易解脱负面思维和情绪
这样我们就会有和佛菩萨一样能看清法界真相的智慧
就能解脱过去长期负面心态所造成的痛苦人生,跳出累世轮回的深渊

——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难,但是娑婆世界也是成就佛道最快速的修行地方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不足,智慧不够,还有太多不圆满,愿努力增上修行!阿弥陀佛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6

[布施勋章]

7#
发表于 2021-3-2 21:14:48 | 只看该作者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的光明互动

末学继续分享一些初浅体会,和同修们共勉


维摩诘言: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详见: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 ~ 维摩诘所说经)


----------


上面这段经文中的[此土],指的就是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所谓五浊,具体是这样的:
【五浊 】
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
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
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
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
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众生恶业所感,置身这样的世界(环境)中,无论心念还是行为都很容易再犯贪嗔痴的罪业,并形成彼此坚固的共业干扰

而我们通过阅读佛经,也能了解到:
佛国净土中一切都是清净之因,没有像娑婆世界这般有种种的世俗杂染和物质、情欲等的诱惑
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无论是树、水、风、鸟等一切都在演说法音,都在加深行者对佛法正法的熏修,都在启发佛性光明
所以根本不会激发修行者内在贪嗔痴的业障,和与外在众生的共业干扰,因此根本不需要由戒律来约束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而娑婆世界中【世俗欲望和仇恨以及烦恼等等的干扰非常严重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或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各种媒体所传播的贪嗔痴讯息都非常频繁,口味也越来越重
在这些欲望和纷扰的洪流下,凡人实在难以抵挡】
(详见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佛弟子要【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地藏经说,娑婆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其实念念都有因果
如果习惯放纵自己,只会让自己逐渐失去自制的力量,逐渐被黑暗(负面)思维和欲望给蒙蔽
在念头上逐渐没有正念,没有觉察力,在行为上逐渐偏差,失去威仪】

(详见 不受戒,或还未受戒,不代表可以任意妄为,不代表没有因果)

所以,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守持戒律实在非常重要


说到戒律,

【娑婆世界的佛教戒律是依照众生的种种习气和问题而逐渐订定出来的
因为众生的问题实在太多,种种的习气和问题都会影响修行或引起社会的负面观感
所以,佛陀就针对种种问题而逐渐制定出各种规范,就是戒律】


目的【是帮助修行人能逐渐往「定」、「慧」增上次第而解脱轮回的规范】


不过佛弟子或修行人也有次第上的差别,所以戒律对不同对象而言,作用就有不同:

【对一般世俗凡夫众生来说,因为众生贪瞋痴深重,执着世俗,
所以,戒律对于佛弟子或修行人来说,就变成像世俗法律,必须去遵守,也就是:戒律就是佛弟子的法律。】


【但是,对于比较有善根或慧根的人来说,基本上就不会去想或做那些负面的事情,
所以,这是心念、观念、思想、知见上的问题,也就是属于心量和心法的问题(也就是定、慧上面的问题)
这样的人基本上或根本上就不会去做那些犯罪或犯戒的「事」,所以当然就不会犯「戒」】


【对于心性清净的人来说,正因心量超越世俗一切,所以本心可以超越戒律之上,而达到「定」、「慧」的次第
也因此,就算不知道经文中的戒律文字和种种细则,也可能不会犯戒,(当然,一般人还是要尽量明白并遵守戒律)
因为戒律是因众生违反净心、解脱、世俗法而订定的,而符合净心、解脱知见、和世俗法的人,当然就容易在戒律的标准之上了
所以,这样的人有更崇高的心量和定性,可以修行更高次第的禅定观行和智慧法门,明白法界真相和一切法性】

(详见「戒、定、慧」的法性原理)


而对于度化众生的佛菩萨而言,【虽然对外示现同[凡夫][声闻] 持戒精进,但是实已清净
根本在于其带头示范作用,在于随因缘摄取感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以此在潜移默化中,让众生增上对佛法的信心,由心而发的愿意持戒,真心的持戒。


在此分享两则《六度集经(戒度无极章第二)》中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为菩萨的时候,以[持戒]摄受感化众生的案例,与同修们一起学习、共勉。深深感恩佛菩萨、善知识!

案例一,[佛经动画]慕魄太子


案例二,

菩萨过去世,示现为凡夫的时候,广读佛经,深信罪福的因果道理,还通晓各种医术,并对飞禽走兽的语言无不晓了
菩萨观察世间昏扰浊乱,隐居过活,不涉仕途,尊敬崇尚佛之正法,视为唯一的解脱正途,
(分享阅读:乱世圣人隐)

菩萨为修圣道,甘愿安于清贫穷困,为商人担负重物以维持生计。


一次出行,经过水边吃饭的时候,一群乌鸦聚集一起甚为聒噪,商人内心感到恐惧,竖起了寒毛,而菩萨只是笑笑。

吃完饭食,还归国中,雇佣其的货主问菩萨:乌鸦鸣叫的时候你报以微笑,有什么原因吗?

菩萨回答:乌鸦在说“那人(指的货主)有白珠,价值非常的贵重。你杀了他拿走白珠,我们则来吃他的肉。”,所以我一笑了之。


货主问:那你为什么不杀我呢?

菩萨答:那些不看佛经的人,犯下滔天恶行,却说不会感召灾殃,这实在是自欺欺人啊。
我目睹无上正真之典籍,观察到菩萨的清净仁爱之心,对飞行蠕动的细小虫类,都慈爱不杀,对小如草芥不是自己的东西,都丝毫不取。
所以,要知道,好杀生者不仁爱,好盗取者不清净。我前世就是因为喜好不问自取,才感召了今日贫苦鄙陋的果报,现今做你的雇工来维持生计
如果今日再犯恶业,种无量的罪报之因,那绝对不是佛的弟子。我宁愿守道贫贱而死,也不要以无道取得富贵而生!

菩萨安贫乐道,仁心持戒的善行,深深感动了货主,令其对佛法生起由衷的赞叹和向往之心。

(佛菩萨智慧无量、慈悲无量,会运用各种因缘和身份,来善巧引导和摄受不同次第的众生,令增上对佛法的信心,结下得度的清净法缘。深深感恩,阿弥陀佛!)


____


这边再补充二段善知识关于[戒律]的教导,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戒律的义涵

【真正的戒律,是运用戒相,而让戒子能摄心持戒,由戒心和心戒而在日常生活中破除万相】
(详见 为佛祖做佛事?!)


【对[实修者]来说,佛经上佛所教导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戒律]
[当下领受而实修],就是[受戒]
如果您多看佛经,就会知道,实修菩萨可自皈依自受戒
例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因为[实修]不是为了功德利益,[受戒]也不是表相仪式
[实修]才是[受戒] [持戒]
所以[楞严经]说[摄心为戒]
在大乘中,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做,其实这些就是[实修],就是[戒]
这就是不同修行次第对戒的不同认识】

(详见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4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2:4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3-4 09:17 编辑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分享心得体会

在学习解说经文之后,对其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末学要进行进一步的思维:

经文中讲到,菩萨在娑婆世界修行一世要超过在其他净土修行百千劫,为什么呢?

因为在娑婆世界中有十种善法,是其他净土中没有的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这十种善法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一世要超过在其他净土修行百千劫”的外因

有外因,就有内因,内因是什么呢?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是菩萨在娑婆世界对待众生之心以及相应的言行,即是佛经中讲到的:

大悲坚固,诚如所言”——菩萨的救他人苦之心广大坚固,所言所行诚实质直

末学想先从这内因谈谈自己的体会

娑婆世界的种种苦难、众生所面对的境遇是其他净土中没有的,比如:

贫穷、毁禁、嗔恚、懈怠、乱意、愚痴、八难、小乘、无德,包括众生

当娑婆世界的众生面对这些的时候,如果没有学习修行佛法,会怎样呢?

以末学为例,在没有进入清净光明净土学习修行佛法前,面对这些苦难、困境、障碍时

自己是完全堕入其中,随俗流转,以假为真,以错为对,以苦为乐并且无知无觉的

来到清净光明净土后,自己慢慢开始学习修行佛法

才刚刚明白觉知了很多真相,才弄清楚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对,什么是乐

所以,末学体会,想要超越在娑婆世界中面临的这些苦难、困境、障碍

第一步就是要深信佛法,学习佛法,修行佛法

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知见,正念,正观,才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假、哪些是错、哪些是苦

第二步是什么呢?

末学在进入清净光明净土后,开始接触学习了善知识的帖子以及简单的佛经,也开始做定课

但自己还仅仅是停留在了解知道的基础层面,距离真懂实证还相距甚远

幸好有佛菩萨慈悲护念!佛菩萨如同慈母般,这一路给予末学各种实修考验的机会,同时慈悲护念提携着末学,末学深深感恩!

幸好有善知识慈悲教导!善知识,恩师,这一路不断的把末学从黑暗的、错误的、负面的心念、困境中救渡出来,带着末学回到光明之处,末学深深感恩!

幸好有师兄们同愿同行!娑婆世界中很苦很难很险,但自己并不孤单,也无需担忧、恐惧,有佛菩萨在,有善知识在,有师兄们共同前行,相互取暖,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真的很感恩!

所以,末学体会,第二步就是要深信佛菩萨,深信善知识,实修实做

深信佛菩萨,深信善知识,我们的路就不会走错、走偏

而实修实做,是帮助我们做到真懂实证的正途与方法

最后,既然深信佛法、深信佛菩萨、深信善知识,就应当按照佛法、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去做

怎样去做呢?这样去做:“大悲坚固,诚如所言

如果能够学习佛菩萨,令自己具有大悲之心,令此心广大坚固,令自己的所言所行诚实质直

终将超越娑婆世界中所面临的这些苦难、困境、障碍

为什么呢?就如善知识所教导的:

【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心有执着差别,所以时间长远无量,遥远不可期
心无执着差别,所以当下就是无量,一即无量,就能快速实证成就
这就是凡夫心和清净心的差异
因此,凡夫无法明白时空变异,也就是佛菩萨的神通境界
——心念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

末学体会,菩萨以“大悲坚固,诚如所言”超越娑婆世界中种种苦难、困境、障碍的过程

也是菩萨修行佛法,普渡众生,证得菩提的过程

所以,菩萨能够“在娑婆世界修行一世要超过在其他净土修行百千劫”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848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395

[持戒勋章]

9#
发表于 2021-3-3 20:0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3-3 20:20 编辑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分享心得体会


末学继续来分享一些初浅体会


>>>>>


善知识教导,娑婆世界其实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详见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娑婆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但对于实修者来说却是进行实修最好的地方,想知道佛经中是怎么说的吗?

其中,在《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里面,就有提到了这个部份,在此节录部份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于夜后分入无垢光三昧,文殊师利法王子于夜后分入遍照三昧,弥勒菩萨摩诃萨于夜后分入遍炬三昧。

        尔时,尊者舍利弗于夜后分明相出时,佛神力故,从自房出,诣文殊师利房。尔时,尊者舍利弗欲入文殊师利房时,遥见佛精舍边有十千莲花回旋围绕,闻大音乐歌颂之声,彼诸莲花出大光明,遍照祇洹及舍卫国,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尔时,尊者舍利弗便不复见文殊师利房,而自见身在文殊师利前立,见文殊师利结加趺坐而入三昧,即便弹指不能令寤,高声謦咳亦不能寤。
        尔时,尊者舍利弗见文殊师利如此神力,自见其身处大海水,欲从其所以神足力乘虚还诣本所住房而不能去。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文殊师利前结加趺坐,一心瞻仰,目不暂眴。

        时文殊师利与舍利弗东行,过一恒河沙世界到一佛土,其世界名说不退转音声,佛号华光开敷遍身如来,即见彼佛身诸毛孔皆出莲花,其花遍满一万由旬,皆出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华开敷,有百千叶,金刚为根,光网为茎,阿牟茶马瑙为须,阎浮那提宝为台。其花台上有菩萨坐,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得陀罗尼,具五神通,逮得诸忍,以三十二相而自严身,身真金色。
        尔时,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脐中出一莲花,光色严净,有百千叶,金刚为根,青琉璃为茎,因陀罗网宝为须,优勒迦娑罗栴檀宝王为台,其花明净,尘垢不污,空无坐者。尔时,文殊师利往莲花台上结加趺坐,即与花俱上升虚空乃至有顶,还至佛所,右遶三匝,头顶礼敬,还坐花上,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尔时,华光开敷遍身如来知而故问文殊师利:「从何所来?」
        文殊师利白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言:「我从娑婆世界来。」
        尔时,彼佛有二侍菩萨摩诃萨,一名美音,二名妙音,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从莲华台下,整衣服,右膝着地,一心合掌,白佛言:「娑婆世界去此近远?」

        尔时,华光开敷遍身如来告二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娑婆世界今在西方过恒河沙佛土,文殊师利从彼土来。」
        时二菩萨复白佛言:「娑婆世界现在说法佛名何等?」
        佛言:「彼佛名释迦牟尼,今现在说法。」
        复白佛言:「彼佛世尊为说何法?」
        佛言:「释迦牟尼佛说三乘法。」
        复白佛言:「云何名三乘?」
        佛言:「三乘者,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时二菩萨白佛言:「诸佛说法皆不等耶?」
        佛言:「诸佛说法皆悉平等。」
        时二菩萨白佛言:「云何平等?」
        佛言:「一切诸佛皆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是故平等。」
        时二菩萨白佛言:「何故释迦文佛说三乘法?」

        佛言:「娑婆世界众生心乐小法,不堪大乘,诸佛如来以方便力,说三乘法,释迦文佛出五浊世,彼诸众生不能堪受大乘之法,以方便故,分别说三。」
        时二菩萨白佛言:「释迦文佛于娑婆世界说法甚难。」
        佛言:「如是!如是!彼佛说法实为甚难。」
        时二菩萨白佛言:「我等今者获大善利,不生彼国。」
        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应速悔过。」
        时二菩萨白佛言:「世尊!我闻彼国说法甚难,乃无一念乐生彼国,何故悔过?」
        佛言:「速舍此语,应当悔过。所以者何?
若于此土二十亿百千那由他劫种诸善根,不如彼佛世界以一食顷说诸波罗蜜,教一众生受三自归,奉持五戒,远离声闻心。如是菩萨所行甚难,何况以出家正法发菩提心而作饶益,如是菩萨倍为甚难,功德无量。所以者何?娑婆世界多秽恶故。」
        时二菩萨白佛言:「娑婆世界有何秽恶?」
        佛告美音、妙音:「娑婆世界秽恶之事,以我神口尽汝寿量说不可尽。所以者何?彼土众生烦恼厚重,多行贪欲、瞋恚、愚痴、无量无边诸不善法,我以佛智乃能具知。」


        时二菩萨即三赞叹:「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善哉!善哉!释迦师子!善哉!善哉!释迦仙王!」作是叹已,一心合掌,忏悔先来诸不善心。若离贪欲、瞋恚、愚痴、无量无边诸不善法,若曾发心求声闻、辟支佛,今悉忏悔。亦欲明净求佛智心、顺解脱心,为得佛智故,为一切众生故,以无着善根相应心,持七宝花。其花皆出百千光色,有百千叶,金刚为根,因陀罗宝网为须,优勒迦娑罗栴檀宝王为台,以一切诸宝王为茎。其花明净,尘垢不污,可以眼识识,不可以手触,犹如幻化果报,从三昧正观生,于虚空中遥散释迦文佛上。所散之花,于虚空中变成花鬘、华云、华盖、宝鬘、宝云、宝盖、缯鬘、缯云、缯盖,供养释迦牟尼佛。

。。。

学习解说经文大意...

文殊师利菩萨和舍利弗入定后,文殊师利菩萨带着舍利弗来到了一个佛土,这个佛土名为「说不退转音声」,那里有一尊佛名为「华光开敷遍身如来」

华光开敷遍身如来的身边有两个小菩萨,名为美音菩萨和妙音菩萨

这两位小菩萨是第一次看到文殊师利的,又听佛说文殊师利是从娑婆世界来的,因为之前没听说过娑婆世界,所以就很好奇的问佛关于娑婆世界那边的事

但问到最后,他们觉得在娑婆世界说法实在是太困难了,还是待在目前这个佛土比较好,简单又省事

于是,两位小菩萨就很坦白的说想要获得大善利,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想去娑婆世界那里

但佛就要这两位小菩萨赶快悔过刚才所说的话,因为这两位小菩萨实在是有所不知呀!  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善利

佛接着说,即使在这个佛土[二十亿百千那由他劫]花那么多的时间种诸善根,还比不上在娑婆世界以[吃一顿饭]的时间宣说诸波罗蜜

或者教一位众生受三皈依,奉持五戒,远离声闻心

如是菩萨所行都这么的不容易了,更何况是以出家正法发菩萨心而普度众生呢?  那更是大大的不容易了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其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娑婆世界多秽恶的缘故,这就是娑婆世界的特色,这也是其它佛土条件中所没有的

结果,两位小菩萨听完后马上忏悔,并赞叹在娑婆世界为利益一切众生的释迦牟尼佛

。。。

从这段经文所获得的启发,这让末学想到众生性的差别

若以众生的凡夫性来看,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畏苦怕难的,也会认为付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

就因为心量格局不大,自然也就看不到、也想不到付出会有什么收获

凡夫性妄想不劳而获, 或处处想着以巧取方式来获得好处和利益,还自认为这样很聪明

殊不知到头来,反而得不到好处和利益,一无所成


所以说,佛菩萨当然知道一般凡夫众生的凡夫性,知道凡夫都怕苦难和退转
知道凡夫众生无法发心在秽土中修行成佛,也因此建立一般常见的诸佛净土
而且诸大菩萨也率先往生净土,引导凡夫众生求生净土,这都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和方便摄受】就是这样的

【如果众生真正发起大心,就会深入经藏,也会熟读「大悲莲华经」,并学习「释迦牟尼佛」累世在秽土中普渡众生和直至成佛
也会明白,如经中所说,真正发起大心在秽土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而且更会相应且相印于佛菩萨的愿力与加持而更加速成佛】

【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这点可能大大出乎一般凡夫众生的意料之外(因为一般众生都怕修行退转而求生净土)
而正因众生的凡夫性,当然无法深入经藏阅读和实修,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这点,这就是常说的原理和相貌的道理,性相的原理】(详辨析:自力?他力?)


最后作个总结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获得大善利呢? 怎样才是对自己的利益最大呢?

善知识有教导,【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详[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886

[布施勋章]

10#
发表于 2021-3-3 22:58:08 | 只看该作者
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光明互动分享心得


末学现在单位的工作,一年中会有一些时间,需要和同事们集中在一个地方(房间)办公完成一个项目
这个过程中,各种性格、脾气、习气的人在一起,就会比较嘈杂和纷乱(这就是娑婆众生相),此时正是考验定力和智慧的时候
而在定力和智慧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就需要忍辱来克制,避免自己堕入贪嗔痴的习气里。

说到忍辱,此次互动讨论的经文中就有讲到:【以忍辱摄嗔恚】

那么[忍辱]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怎样的呢?修行忍辱有哪些好处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中的相关教导:



大般若经

  【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学安忍。】

(学习解说:如果大菩萨从初发求菩提之心修行[安忍波罗蜜多](即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就以和佛智相应为目标而正观修学安忍)

【初发心】
(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波罗蜜】
(术语)Pāramitā,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
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
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
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
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广远,故云度无极也。若依别释,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释则三翻虽异,意同无别也。”
大乘义章十二曰:“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中略)波罗者岸,蜜者是到。”
俱舍光记十八曰:“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萨能到自乘所往圆满功德彼岸处故。”
智度论十二曰:“问曰:云何名檀波罗蜜?答曰:檀义如上说。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复次此岸名悭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
慧琳音义一曰:“播啰弭多,唐云彼岸到,今回文云到彼岸。”
仁王经良贲疏上一曰:“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槃菩提即灭道谛而为彼岸。(中略)言蜜多者,梵语也。此具二义。离义到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作意】
集中精神,令心警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一切智智 】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安忍 】
(术语)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是菩萨摩诃萨乃至为护自命因缘。亦不发起一念忿恚恶言加报怨恨之心。

(学习解说:那么这样的大菩萨即便遇到要守护自己身命的紧要关头,也不会发起一念忿恨之心,也不会用怨恨心来辱骂报复)

【恶言】
(术语)骂詈之言。报恩经三曰:“以一恶言,不知其恩,毁骂其母,喻如畜生。”
证道歌曰:“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是菩萨摩诃萨1.假使有来欲害其命。 2.劫夺资财侵陵妻室。 3.虚诳罔冒离间亲友。 4.粗言骂辱杂秽嘲诮。 5.或捶或打或割或截。 6.或为种种不饶益事。
于彼有情都无忿恨。唯欲作彼利益安乐。

何以故。】

(学习解说:这样的大菩萨,1.即便有人要来谋害性命,2.劫夺资生财物和侵犯欺凌自己的妻子,3.欺骗假冒离间亲友,4.用粗恶的语言来恶骂毁谤、以杂乱污秽的话语来嘲弄讥诮,5,或是来捶打、割裂、截断自己的身体,6,或是做种种损害自己的事


大菩萨对这样对待自己的有情众生都不生忿恨之心,心中只想着能使对方获得利益和安乐。

这是为什么?)

【粗言】
1,粗恶的语言。
2,佛有大小乘之二教,小乘之教,叫做“粗言”,大乘之教,叫做“细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
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利益】
(术语)犹言功德。若分别之,则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
法华文句记六之二曰:“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1.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 2.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
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安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
虽行安忍而不忻求忍所得果。谓1.不贪着由忍所得诸可爱境。 2.亦不耽求由忍所得生死胜报。
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安忍波罗蜜多】

(学习解说:善现(即须菩提),这样的大菩萨1.智慧观照一切法自相都是空寂的,没有生起 没有合成 没有转变 没有灭失,入诸法实相。2.能知一切法无因缘造作,而入诸行之相的根本。

这样的大菩萨成就了[如是](本来如此的意思)善巧方便,恒常入清净光明心增长殊胜的善根。由于恒常都在增长殊胜善根的缘故,所以能行[安忍波罗蜜多],以此也令有情众生成熟善根,令国土庄严清净(也就是[心净,则国土净])

这样的大菩萨,虽然修行安忍之行,但是不希求修忍辱能获得的果报。也就是1.不贪着修忍辱过程中会出现的令人喜爱的境界,2.也不耽湎求取修忍辱能带来的世间果报
只是为了救护生死轮回中没人救护的众生,以及利益想要解脱却尚未解脱的众生,来修忍辱波罗蜜多)

【善现】
须菩提的译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共相】
(术语)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无尽,遂无自相之实体。
唯识述记二末曰:“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中略)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可说极微等为共相,故以理推无自相体。且说不可说法体名自相,可说为共相。以理而论,共既非共,自亦非自。”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起】
(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转】
p1042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页云:无转者:谓贪爱尽故。于诸境界,无转变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无作】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行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
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
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
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
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
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
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如是】
本来如此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善巧】
(术语)善良巧妙之方便也。佛地论七曰:“称顺机宜,故名善巧。”文句二曰:“显善权曲折,明观行精微。”文句私记三末曰:“旧译以方便并为善权,若唐三藏翻为善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方便】
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犹善巧也。谓如来说布施得大富,说持戒得生天,说忍辱得离诸嗔恚,说精进得具诸功德,说禅定得息诸散乱,说智慧得舍诸烦恼,如是种种方便,开化众生,莫不为令超脱苦轮,得诸法乐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严净】
(杂语)国土之庄严清净也。法华经序品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有十三种观修行[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忍波罗蜜]。何等十三。
(学习解说:有十三种观照修行[羼提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忍度)的方法能(令行者)获得大利益,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具体是哪十三种呢?)

【行】
(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
【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羼提波罗蜜 】
(术语)Kṣantipāramitā,六波罗蜜之一。译曰忍度。羼提者忍波罗蜜者度,忍辱之行,为度生死海到涅槃岸之道,故称为度,新译云到彼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一者忍行。堪忍诸恼能证一切诸法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甘心忍受各种不堪忍受的烦恼,实证一切诸法悉皆空寂的真相,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堪忍】
梵语娑婆,华译为堪忍,是不堪忍受的痛苦都甘心的忍受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二者忍行。不见有我为他害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不见有一个实体不变的我被他人所伤害(能破除我执),所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三者忍行。不见众生有怨亲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平等对待众生没有怨亲的分别,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四者忍行。不见自他身可损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不见有自他的分别 不见有身可以被损害(可以破除我相人相),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五者忍行。闻毁赞叹心常不动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听闻毁谤或是赞叹内心能常恒不动,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六者忍行。能断烦恼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断除种种烦恼,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结使】
(术语)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净心诫观发真钞上本曰:“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大乘义章五本曰:“随逐紧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结。”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七者忍行。能断瞋恨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断除种种嗔恨习气带来的烦恼,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忍辱得相好),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三十二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八十种好】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着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着。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九者忍行。能离恶道生梵天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脱离恶道上升梵天修清净行,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梵天】
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2.总称色界之诸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十者忍行。能过一切损害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超越一切痛苦的境界,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损害】
p1252
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损害者:谓现前苦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境界】
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十一者忍行。能得尽智无生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证得[尽智](断尽烦恼时所生的自信智)和[无生智] (大乘菩萨证无生之理之智),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尽智】
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智】
1、小乘所立的十智。
一、世俗智、即见谛以前一切凡夫的智,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
二、法智,即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
三、类智,即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
四、苦智,即知上下界苦谛之智;
五、集智,即知上下界集谛之智;
六、灭智,即知上下界灭谛之智;
七、道智、即知上下界道谛之智;
八、他心智,即知他人心想之智;
九、尽智,既断尽了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的自信智;
十、无生智,即利根的阿罗汉,既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事已毕,自觉已无生而不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智。(上述十智,法智以下之智,皆属无漏智)
2、大乘所立如来所具之十智。
一、三世智,于三世诸法通达圆明之智;
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
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妨碍之智;
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之智;
五、充满一切世间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世间之智;
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之智;
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
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
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
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无生智】
(术语)声闻果十智之第十。阿罗汉之最极智也,已断三界之烦恼,证知我身更不受生于三界,阿罗汉果之智也。【又】大乘菩萨证无生之理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恶魔诸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降伏一切恶魔变现的境界不被障碍修行佛道,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恶魔】
(异类)障碍佛道之恶神之总称。圆觉经曰:“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法苑珠林曰:“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境界】
指与心相对的外境。境随心转,各因心情不同,境界亦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十三者忍行。能见如来无量功德庄严身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学习解说:修忍辱行,能见如来无量功德庄严身,所以菩萨应当修行忍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三种观修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善男子,这些就名为[十三种观修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道))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9:24 , Processed in 0.11872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