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八卷)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12 18:2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9 13:59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1】 (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 ,『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 ,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这些众生,每一类中,又都各自具有十二种颠倒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犹如捏住眼睛见虚空中狂华乱舞,一旦放开手,狂花自散。这种种颠倒,本来都是从妙明真心里面幻现出来,因一念无明妄动而具足虚妄乱想。你现今修行证悟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应当从这颠倒的根本原因,产生妄想处下手,建立三种渐次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方能消除妄想,灭却颠倒。如同在干净的器具中,要除去毒蜜,要用汤水混合夹杂灰香,彻底洗涤,使恢复原来的清洁,然后才能储藏甘露。

什么是三种渐次呢?一是精习助因,必先除去助恶的因缘。二是真修实证,必须铲除罪业之正性,亦即是杀、盗、淫、妄。三是增进修行,必须远离现行六尘境界所起之业。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什么是助因呢?阿难!上面所讲世界的十二类众生,不能自生,要依靠四种饮食的方法,方可活命住世。就是段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触食(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思食(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识食(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食而有。

阿难!一切众生食用甘淡有益的食物便能生存,食用有毒的食物就会死亡。诸众生想要求取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应当要断除五种辛菜(葱、蒜、韭、 薤(音谢)、兴渠)。这五种辛菜,虽然无毒,但熟食会引发淫欲心,生食会产生嗔恚心。像这样世间的食辛之人,纵然能够宣说十二部经,十方诸天人、诸神仙,也会因嫌其臭秽,全都远离。种种饿鬼等,因为其食物的次第(喜欢食用五辛),所以会舔舐食辛之人的口唇。常常与和鬼魅打交道,福德就会日益消散,时间久了自然无利益生长。这样的食辛之人,虽然勤修三摩地,但菩萨、天仙天人与神仙,十方善神,都不会来守护他。大力魔王却会趁此(食辛)方便,化现作佛身,前来为他说法,诽谤诋毁佛立的禁戒,称赞贪欲、嗔恨、愚痴。食辛人命终之后,自己会成为魔王的眷属。把魔福享受尽了,就会堕入无间地狱。阿难!修行菩提(清净究竟之理)者(想提升自己修行的层次),要【永远断除五辛】,这叫做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什么是正性(俱舍以离烦恼)?阿难!如果这样的众生想证入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要先严格持守清净戒律。永远断除淫欲之心,不饮酒,不食肉,用火来净化食物,不吃生的食物。阿难!如果是修行之人,不断除淫欲与杀生,想要出离三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应当视淫欲,就像毒蛇一样,就如见到冤家,劫贼一样。先要持守声闻的戒律,不犯四弃(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八弃(见下方注解),让身体能够不动;然后奉行菩萨之清净戒律仪轨,让妄心能够不起。禁戒能够成就,则在世间永远不会再有相生相杀的业障,不去偷窃劫盗,也就不会再有相互间的负累牵涉,不负债还债,也就能够不再偿还宿世的业债了。这样的清净之人修习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即便用父母给予的肉身,不须等到证得天眼通,就自然可以观见十方世界,见到佛世尊,听闻佛法,亲身奉持佛陀的法旨,获得大神通,神游十方世界,宿命(过去世之命运)清净,没有艰难险阻之处。这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什么是现业?阿难!这样的清净持守禁戒之人,心中已经没有贪淫的意念,所以不会随著外境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到处奔波流逸。因为不流散放逸,所以能够使本元自己旋归。因不攀附外尘之缘,六根就没有相对应的(外尘),于是就会反流,返归本有元明,全体归入唯一自性,见、闻、觉、知、尝和嗅六根的作用也就不会发挥进行了。十方一切国土,了了分明,清净无染,如同琉璃内悬挂明月一般。身心畅快怡然,殊妙圆满,平等自在,获得大安稳。一切如来的密圆(如如不动)、净妙(能生万法),全部都示现其中。这样的人即时获得无生法忍,依从这样的方法按照次第修行,随所发起的菩提心,行大乘道,建立菩提之果位。这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这多佛经,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修行需要是渐次递进的,佛陀教导: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这里汤水譬喻定,灰香譬喻慧,必须用定慧来洗涤,才能去尽习气,才能领受佛法最上法味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三渐次中,前二种为戒定,第三种为慧,所以一切修助行,莫不以戒定慧为根本。

结合清净光明净土的帖子学习

一、初学者该如何开始修行呢?

【如果确定修行目标,应该先皈依并好好受持五戒,多拜忏多念佛多持咒,多阅读基础佛经,多行善布施,多忍辱修行,
以「四正勤」减少贪嗔痴妄想,用正确的观念和心态消除黑暗面的心念思想和行为
这样就能逐渐减少粗重的业障,成为正道人,这样才有日后修定的资粮,才能减少恶报和干扰
然后学习更深入的正确佛法观念,破除「金刚经」讲的「四相」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寿命)相),认识「楞严经」中讲的50阴魔
这样日后修定才能减少或避免干扰,或面对干扰如如不动而破除干扰】
——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二、修行者切切要明白:

【学佛的过程,要随着修行而不断增上次第,逐渐明白各种真相和原理,这样才能真正迈向解脱,得成佛果】——「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修行应该按步就班,不要好高骛远,只要修行不懈怠,就能逐渐进展到更深的次第】——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修行的道理虽有深浅,而且依据众生的因缘根器而有不同法门,但是真实的真相,并没有瞬间能成就的最高法门
虽然义理有深浅,能当下明白就叫作「顿」,不能当下明白而要慢慢修行后才能明白叫「渐」
不过,不论是明白道理上的「顿」「渐」,或根器资质上的「利」「钝」
修行者各自心中的污秽和杂染,都要自己逐渐清除,才能逐渐成就,所以没有瞬间成就的最高法门
这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除
换句话说: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根除习气而恢复自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修行没有最高最好的法门,只有依照众生根器和因缘而最合适个别众生的法门
而那些号称有瞬间最高法门的,大都是以修行名义骗取信徒财色的假行者或已经偏差而堕入魔道的修行者,不可不慎】——修行的次第原理:「见山是山...」,「...练用还圆」

【修行者必须由浅入深,自己逐渐逐一实践经中内容,才能逐渐明白其中各种道理
这样才能逐渐看懂自己原本看不懂的内容和其他佛经,就像骑车,光看不会真正懂,不会真明白】

【佛法也是如此,浩瀚如海,必须自己深入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明白箇中滋味和道理
听了多少,看了多少,学习理解了多少,实践了多少,体会了多少,能讲解多少,逐渐无止尽的循环增上,才能逐渐通达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实践,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佛修行解脱成佛也是如此,必须自己累生累世不断努力实修,才能逐渐迈向解脱成佛之路!
所以,想懂多少,想解脱成佛,先要看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为什么佛经读不懂?就算懂,也有深浅次第不同程度差别?

四、关于心法次第

【例如常听到的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对于初学者,佛陀教导[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透过行善断恶,来断除恶习,消除怨仇
这样可以避免众生结怨而冤冤相报,因果轮回不已
这种轮回的现象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但是到了进阶的修行,就要[自净其意]
由心念上做到断除恶念,增长善念
举例来说,就是[楞严经]讲的断除淫心杀念偷念等
让自己不堕入恶念恶习,不堕入[贪瞋痴]念
这到了后来更深的修行次第,就是实相义讲的[不二]
就是虽明辨善恶,且能知实义与方便
但是不执取[善][恶]两边,不着于[空][有]两边
就是明白一切只是过程,
所以懂修行的次第方法和原理,但是不执着在每个修行次第的阶梯上
举例来说
实修不二的人,
除了上述讲的自己不堕入恶念恶习,不堕入贪瞋痴
还要对于有恶念和恶习的人(也就是俗称做坏事的人)不会感到生气,这样叫做不执恶
同样的,对于外道或魔,
也不会感到任何不平或排斥或害怕
所以,如果还会因为世间的是非善恶或正邪,
而生气或执着或反感或恐惧,或路见不平而义愤填膺,
这样就是执着于过程的表相
所以,真正实修不二的人,了解一切只是过程的现象,
并不会因此而陷入情绪当中,而能正确的引导众生

因此,如果您已经开始深入心法实修
当我们在引导众生或家人学佛的过程
我们除了要能明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明白修行正确的次第方法和原理
更要让自己不堕入这些过程的分别和表相之中
这样才是[不二],
才是明白[是非][善恶][正邪],而不取[是非][善恶][正邪]】——光明心法进阶次第&不二


四、关于修行的次第

【青原禅师将修证的历程分成三个阶段:「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一般的修行,初学的时候大都要有个外表(外相表相)的依据,这就称为「表法」
例如:朝拜身外的佛像,读诵佛经,或嘴里唸唸有词的称唸佛号和佛咒
而且都会说这些修行有无量功德,以此来摄受众生学佛修行
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见山是山」的阶段,就是把山当山,把佛像当佛

而后,就会教导修行者要以「心」念佛,不要执著表相,来得到内心真正的安定
这就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佛像不再是佛,而只是表相,心中的佛才是真佛
所以,不论在何处都能念佛和拜佛,因为佛在心中

再接下来,虽然世人都执著表相,但是表相更容易在世俗中显示存在感
虽然表相的存在不代表真正的真实,但是,表相可以是真实的表相体现
所以,为了世俗众生,需要有「佛像」和「佛经」以及「极乐世界」,来摄受众生和显示佛法的存在
这就到了「见山又是山」的境界】——修行的次第原理:「见山是山...」,「...练用还圆」


相关学习:


相关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颠倒】: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正九·58A):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性起品、大乘义章十四]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修证】: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像法决疑经)((参见:修证不二)FROM:【佛光大辞典】
【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真修】:不假作意,与理体相应任运而修,称真修;FROM:【佛光大辞典】
【三渐次】:﹝出首楞严经﹞ 三渐次者,乃楞严经中,佛欲说修行地位,而先说此三等渐次以为根本。以由一切地位虽有浅深不同,而皆以此三种而为进行之本。故经云:如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也。
  [一、除助因],除助因者,谓除众生助恶之因也。助恶之因,即五种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韭、蒜、兴渠也。谓此五辛食则能发淫恚,邪魅所著,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断除此五种辛菜也。故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也。(兴渠,叶如蔓菁,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
  [二、刳正性],刳,剖也、破也。正性,即众生淫杀之性也。以一切盗妄等恶,皆由淫杀而起,故指此为正性也。若欲修菩提者,当用剖破淫杀之性,勿令毁犯。故经云: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违现业],违者,背也、远也。现业即现行六尘境界所起之业也。谓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故经云: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是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住】: 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淫】: 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天仙】:梵语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卷中谓,五趣之极,称为天;人而有神德者,称为仙。FROM:【佛光大辞典】
【天仙】:梵语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卷中谓,五趣之极,称为天;人而有神德者,称为仙。FROM:【佛光大辞典】
【眷属】:梵语 pariva^ra,巴利语同。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谓佛陀有大眷属与内眷属;内眷属指其出家以前车匿、瞿毗耶等人,以及苦行时之五人给侍、得道时之阿难等;大眷属则指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圣,及弥勒、文殊师利等诸菩萨。
 善导将佛陀之眷属分为在家、出家二种,佛陀有伯、叔四人为在家者称为外眷属,佛弟子为出家者称为内眷属。惟若广义言之,则凡闻道受教者均为佛之眷属。又随附无漏净慧必起之心所及四相,亦称为眷属。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法华经玄义卷六下、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三、大日经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辛】:﹝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性】:(术语)与圣性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性】:唯识说圣性,俱舍说正性,意思则一。唯识以无漏智的种子为圣性,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弃】: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a^rah! pa^ra^jika dharma^h!)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又梵语 Pa^ra^jika,亦译作弃。((参见:四波罗夷)1720、“波罗夷”3442)FROM:【佛光大辞典】
【八弃戒──尼八弃戒】: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淫],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FROM:【佛光大辞典】
【六尘】: ﹝出涅槃经﹞ 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触,即着也。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等,是名触尘。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国土】:(术语)一切有情之住处。有净土秽土等之区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圣位】:<一>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大一○·一四○上):“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俱舍论卷二十四)<二>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参见:须陀洹)5360)FROM:【佛光大辞典】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8-13 14:43: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4 19:42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2】 (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干慧地。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 ,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护佛常凝 ,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屦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 ,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之念已经干枯灭尽,六根与外境不再相对应,现世前世的残存习气不会再相续造新业。到这境地,能令自心断除虚妄显露光明,纯是自性智慧,智慧的性能光明圆满,遍照十方世界,因为此地没有尘障,没有根碍,只有智慧,所以名为干慧地(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

十信(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

因为只是欲习初干,但无明还未破除,所以还不能与诸佛如来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合。以此初得干有智慧之心,在其中流入真如自性的法流,令圆融妙性得以滋润展开,从真心妙圆的境界中,重新启发真实的微妙,不可思议的信心恒常安住。将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在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纯真而行,信心坚固,不再退失,名为信心住。

有了真信,就有真慧,有真慧就能明了一切事理,皆圆通无碍。五阴不能遮盖,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这样从过去到未来无量的时间中,怎样舍身或是受身(生、死),一切习气都能示现面前,是善男子都能够忆念起,并不会再遗忘,名为念心住。

因妙圆之正信,已纯是真智,契合中道理体,成为真实真精,能把无始以来的习气都融通为一体精明。以此精明不断增进,进入真净理体,名为精进心。

既得真净理体,自然心精现前,就能纯以智慧用事,把一切无明习气,皆化成智慧,名为慧心住。

执持明照的智慧,周遍于寂湛理性中,寂静灵妙常凝不动,名为定心住。

心定显发清净光明,光明之性深入自性,唯有增进无退转,名为不退心。

心进入安宁泰然之境,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的气分交接相应,名护法心。

保持真心妙明的觉明之境,能够以智光的妙力,回光映照佛力的慈光,导向佛陀的境界安然而住。好像有两面镜子,光明相互对应,其中妙影,相互重重涉入,名为回向心。

佛光与心光,两光互摄,获得佛之常凝无上净妙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永远不再遗失,名为戒心住。

安住于戒心境中自在无碍,能够游化十方世界,遂心满意,随愿往返,名为愿心住。

十住(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阿难!这修满十信住的善男子,以真实的方便法(修证耳根圆通)发起此十心(前面讲的“十信”),心之真精发明本体光辉,十心之妙用,遍互涉入,圆成唯一真心,名为发心住。

依此妙心,发明妙智,犹如明净的琉璃毫无遮蔽,显现出内在的精金 。以前面所发的妙心契真如之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形成妙明的心地,名为治地住。

由心智的始觉,涉入本觉的理体,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鉴照,理智俱得明了,所以能游化十方,一切皆无障碍,名为修行住。

所修妙行,已与佛行相同,领受了佛陀的真如气分。犹如中阴身可以自求转生父母一样,阴信冥寂融通无碍,入于佛的种姓,名为生贵住。

既入诸佛的胎藏,得为佛种,就是大觉法王之真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儿已完成人形,名为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同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内照真如,心相圆满,也和佛一样,名为正心住。

外貌和内心都已和佛一样,但还如小孩没有佛之大智,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称为不退住。

佛所具有的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灵妙之相,一时全部具足(但还未显著,如胎方成,体力尚未充沛),称为童真住。

佛的容貌已完全形成了,出胎以后,便是佛之真子,称为法王子住。

菩萨既成佛子(佛以智水而灌其顶),如同转轮圣王以国家大事,分一部分交太子管理。犹如刹利王之世子长成,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名为灌顶住。

相关注解:
【善男子】:(术语)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干慧地】:梵语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见:十地)419)FROM:【佛光大辞典】
【圆妙】:(术语)台家释圆教之圆,有圆妙之一义。空假中三谛圆融而不可思议。谓为圆妙。妙者以不可思议而名。四教仪集注下曰:“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圆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谛】: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妙】:(杂语)真实微妙也。教行信证行卷曰:“称名则是最胜真妙胜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精微、奥妙、绝妙、不可思议等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想】:虚妄的思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
  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心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即:(一)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俱舍论卷一载,依愚之差别,为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为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为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
 小乘诸部于三科立有假实之论。其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三科皆实,经部主张蕴、处为假,界为实。俱舍论则以蕴为假,处、界二者为实。依俱舍论,蕴有积集之义,积集多法为蕴,故蕴为假法;处、界二者则不然,故为实。有部认为蕴中之一法有蕴之相,即称为蕴,而不须积集多法始称为蕴,故以蕴为实法。经部则认为“处”乃极微积聚,为识之生门,故为假。华严五教章卷一之十宗判之第四“现通假实宗”列举说假部等之说,即于三科中,以蕴为实,处、界为假,因为处为六根六境相对,界为根境相对、识境相对、根识相对始能成立,蕴则不然。(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八本之末、百法问答钞卷一)((参见:十二处)343、“十八界”356、“五蕴”1212)FROM:【佛光大辞典】
【舍身】:梵语 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又作烧身、遗身、亡身。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载,布施财物为外布施,舍身则称为内布施(所谓内外,意即属主观之身与属客观之物)FROM:【佛光大辞典】
【妙圆】: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上):“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准此,禅林中形容圆满微妙之机要语句,亦称为“妙圆枢口”。枢,原指开闭门扉之轴处;引申为机要之意。从容录第三则(大四八·二二九中):“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灵机。”FROM:【佛光大辞典】
【精明】:(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执持】:坚持不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明】:梵语 vidya^,巴利语 vijja^。音译作费陀、苾驮。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据佛地经论卷二载,由于明能除闇,故以慧为自性;由于明为无明之相对者,故以无痴之善根为自性。据原始佛教经典之三转法轮经载,修八圣道,解四谛理,成就眼、智、明、觉(皆表智慧之语),即得趣入涅槃。FROM:【佛光大辞典】
【明】: 1、智慧的别名。 2、真言陀罗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FROM:【佛光大辞典】
【自在】: 1、是进退无碍的意思。 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男子】:(术语)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住】: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前面讲的“十信”)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地】:<一>指戒。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故称戒为“心地”,乃梵网经中之语。
 <二>指菩萨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心(菩萨之阶位)。菩萨系根据心而修行,故喻心为地,称为心地。
 <三>在禅宗,达摩所传之菩提即称“心地”。FROM:【佛光大辞典】
[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明了】:(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冥通】:冥者离诸妄相而冥寂,通者融通一切而无碍,是赞叹真理的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相】: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己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一时】:(杂语)巴利语翳迦三昧耶Ekam!samayam!之译语。在某时之义。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19:4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4 19:50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3】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种类出生 ,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 ,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诸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 ,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十行(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 又作十行心

阿难!是善男子,(已受灌顶)成为佛的法子后,具足如来的无量殊妙功德,于十方世界中,修行布施,随顺众生(自他俱喜),名为欢喜行。

修持戒行。善于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自己戒德圆满,就能以戒德来感化众生,使众生皆能持戒,皆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名为饶益行。

不但能够自己觉悟明白,而且能帮助他人觉悟明白,对于一切遭遇没有违逆拒绝(嗔恨生于违拒;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名为无嗔恨行。

修精进行。在十二类众生中,都能随类前往化度,穷未来际,过去、现在、未来,平等善入,随类教化,周遍十方,通达无碍,精进不怠,名为无尽行。

常住禅定。能知种种法门,始终没有任何差错,名为离痴乱行。

修智慧行。能在同一的法性中,显现各种差异的作用,在每一种差异的相貌中,又能够见到其共同之处(同异圆融,互现自在),名为善现行。

修方便行。(由善现之行)这般直至于十方虚空界,遍满各个微尘,在每一微尘之中,又可示现十方世界,所现微尘和世界,都互相通融,不相妨碍,名为无着行。

修愿力行。菩萨万行,无不具足,皆能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即无论哪一行门,都能达到最高最上之究竟处,救渡众生解脱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之愿无有休息,诚为可尊可重,名为尊重行。

修力行。这样的圆融通达,能够成就十方诸佛的仪轨和法则,名为善法行。

修智行。以上九行,一一都是自利利他,清净无漏。真理真如,非关修证,因真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缘故,名为真实行。

十回向(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 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

阿难!是善男子,因修满十行,具足了神通(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已经成就诸佛行事,真如之性已纯洁精明,远离各种遗留过患,当度一切众生,断灭能度所度之相,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趣向究竟圆满(超越生死、烦恼)之地,这样来救度一切众生,永无休息,名为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于三宝起不坏信,能灭除度生之相,不著于生死有为法;能远离应当要断离的,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名为不坏回向。

自己的本觉已能湛然常照,觉性和佛的妙觉一样相等,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开发明了,就等于佛之果地觉,能含无边境界,能现无量国土,利益一切众生,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一切世界,诸佛如来 ,互相涉入,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得无挂无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是一。各各生出清净之真因,依这些真因,发出智慧之光辉,来取究竟涅槃正果,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异名,但本体是无二,故是平等,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随顺平等善根既然已成就了,就生起大悲心,遍观十方众生都是我本性,即佛性。这即同体大悲心。现在我既圆满成就,也当使众生成就,不能失却众生而不化度,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诸法(不失众生),离一切诸相(皆我本性),不论是即一切法,或是离一切相,对二者都没有执着,名为真如相回向。

真实证得真如之相,体遍十方,再无障碍,无所拘束,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所证性德圆满成就,一毛一尘,皆等法界,无量无差别,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相关注解:
【十行】: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猒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虚空】: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微尘】: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参见:极微)5479)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多】:(术语)又曰播啰弭多,(参见: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术语)Pa%ramita%,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真】: (术语)又名一如。亦曰一实。皆为绝待之真理也。一者无二,以平等不二之故谓之一。真者离虚妄之义,所谓真如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通】:音译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FROM:【佛光大辞典】
【精真】:(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回向】:  ﹝出楞严经﹞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足,成就诸佛所行事已,又当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愿之心为最,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回此无为之心,趣向寂灭之地。经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坏回向],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矣。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本觉者,谓一切众生所具真如之性,本来是觉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之理地,如佛不异。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则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功德无尽。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谓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依正者,依即所依之国土,正即十界能依之色身也。)
  [十、法界无量回向],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精真】:(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挂碍】:(术语)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术语)法者梵云达磨Dharma,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梵语 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8-15 18:5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6 10:52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4】 (用时 3 小时 1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 ,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 :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蝡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 ,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 ?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众生妄习生起。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这个修圆通的善男子,成就了干慧地、十信、十位、十行、十回向,四十一位阶之清净心地的境界,加功用行。渐次进到四种妙圆加行

以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将要觉悟而还未圆觉,这时,就好像钻火,本觉智光欲出还未出;无明之木,将燃还未燃。加功至此就如钻木燃火,先得暖相,名为暖地。

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为佛觉所履,好像有依,但实在又不是依,如同登至高山的顶峰,身已经高入云霄,但是脚还未离开山顶,脚下还有些微阻碍不能完全离地(即心相还未完全破尽),名为顶地。

心佛不二,即心即佛,善能不落两边,圆融无碍。但在将证而未证,这时,心中自己明白,很想告诉他人,又觉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欲说而说不出,如同忍事之人,不会怀有嗔恚烦恼之心也不会做出相应之行名为忍地。
数量(这个名目)消失灭尽(暖地中以佛心为己心,尚有己心的数量,顶地以己心为佛所履,又有佛履之数量,忍地虽是心和佛相同,但还有相同之数量,现在则数量都已消灭),既不迷中道,也不觉于中道。心佛双忘,非心非佛,什么都没有,还归于零字,其实本没有名故勉强起个名字,名为世第一地。

十地

阿难!这个善男子,对无上的菩提大道已能通达,以自心的本觉,与诸佛的妙境,融合贯通,能证诸佛的微妙境界,生出无量欢喜,名为欢喜地。
都能融入如来的平等佛性,就成同性。同性最终也灭尽,(没有差异性和相同性,平等无分别,自性清净离诸烦恼)名为离垢地。

清净至极而真觉显露,灵明无碍,名为发光地。
明极则觉满,觉智圆满,如大火聚,能烧烦恼之薪,名为焰慧地。

一切相同与相异全不存在,没有异同之分),名为难胜地。

无为(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真如实相,本来是清净无染,所以净性亦得分明显露出来,名为现前地。

真如本来无际,能尽其边际,是形容能超越,回归真如,名为远行地。
能尽真如之际,就已得真如全体,一真一切真,亦即如来藏性,无动也无坏,名为不动地。
以上各地已得真如全体,现在发挥真如(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之大用这种大用是大智慧作用,所以名为善慧地。

阿难!这些修圆通行的菩萨,从此以后,修行的功行已告完成,出世的功德亦告圆满。今后只论证,不再论修,因为习修功行,到此为止,所以还是叫这位为修习位。

此地慈悲妙法如大云,覆盖涅槃之海。名为法云地。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而此菩萨从初发心起,入金刚干慧地,经过五十四位,依次第修行,此是顺流而至。始觉和妙觉相交之时,即成等齐之际,故叫做等觉。

阿难!从干慧心,即金刚初心,到等觉菩萨位,这个干慧地也叫金刚后心,已破无明,即生相无明已干,还未和如来妙庄严海水相接,所以叫初干慧地。
 
从干慧地金刚初心到妙觉,要经过重重单(单即一名一位叫做单,如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等觉和妙觉,单有七重)、复(复即一名十位叫做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等,复有五重)十二,方可获得妙觉果位(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成就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

以上种种阶段,都是以金刚藏心的观察妙慧,用十种譬喻((一)观一切业如幻;(二)观一切法如焰;(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观妙色如空中花;(五)观妙音如空谷声;(六)观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七)观佛事如梦;(八)观佛身如影;(九)观报身如镜中象;(十)观法身如幻化。)来观察。在奢摩他法门中修行,用过去诸佛所使用之止观法门来微密观照,一步一步往前精进,才能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这样的修行都是以三摩钵提以及禅那三大增进法门,才能够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之路。用金刚心观察,微密观照,能这样(以根性为因心修不生不灭法)就是正当修行,名为正观(真正之观);若不是这样(执六识为真因,修有生灭法)在是不正当修法,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起身,顶礼佛足对佛世尊说:应当以何名来称名此经?我和众生要如何奉行受持呢?

佛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这部经称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即为十方如来清净心海中的智慧眼。也称名为“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救护修行人离开爱欲的亲因。也称名为“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即须悟自己的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心,依次来修方得证觉果。也称名为“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受持无量诸佛法门,也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称名为“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修此法门能很快将业障消除,冥冥中得到诸佛菩萨来为灌顶,开大智慧。你等应当如是奉行受持。

佛陀宣说之后,这时阿难和诸大众,承蒙如来开示秘密心印,持诵白伞盖神咒的种种利益,和这部经之透彻究竟的的义理。顿时证悟禅那(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修行进入圣位(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增上深妙义理,心中念虑静息。断除三界中欲界前六品之思惑。这是很难觉察的微细烦恼。阿难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合掌恭敬,对佛世尊说:大威德世尊!慈音能普被一切,平等教化一点都无遮盖,又用善巧方便开示众生,破除微细深沉、难知难察的烦恼思惑,令我们现在身心快乐,都得到莫大的利益。

世尊!如果这妙明真净妙心无始以来本就是周遍圆满的,这样乃至于大地、草木 ,蝡动含灵(含灵魂者),都是具足真如自性,也就是十方如来,成佛的真体。既然是佛的真体,为什么还会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这六道的差别呢?世尊!这六道是本来就有的吗?还是因为众生虚妄习气而生出的呢?

世尊!比如宝莲香比丘尼 ,持菩萨戒时,私下行淫欲。还以虚诞言说,行淫不是杀生,不是偷盗,不会有业报。这妄语才说完,就先从其女根生出大猛火,然后一节节被猛火燃烧,最后堕入了无间地狱。还有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大王因为诛杀瞿昙族姓,善星比丘因为妄说一切法空,所以他们不必等死后而生身(凡夫及菩萨之肉身)即堕阿鼻地狱,受大苦报。

究竟这些种种地狱,是有因缘而确定去处呢?还是自然而然随各人的业感,而有各人的报应呢?惟愿您垂怜伟大的慈心,开悟启发(众生的)幼稚愚昧,帮助一切持守戒律的众生,听到这个决定义理,欢喜顶礼,虔敬洁净不会触犯。

学习笔记:

深深感恩佛菩萨加持!末学在还没有学习这段佛经之前,也就是昨天
在拜佛时,突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问题:“既然世界、众生本源即如来藏,为什么还会有六道呢?”
今天习经时,看到佛经中阿难的提问:“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蝡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这个问题和末学想问的竟然是相同的,真是不可思议,深深感恩佛菩萨慈悲教导!

答案在后面的佛经中会学习到,在揭晓答案之前,回想老师曾经教导过,大致意思是:
心就好像吸铁石,如果心存正念,会吸引光明澄净正面的力量,反之,就会吸引黑暗污浊负面的力量
就比如生病了,其实要从自心去找原因
应当诚心忏悔,消除业障;清净自心,消除尘染;融入光明,消除黑暗

末学想再结合清净光明净土中的帖子去试着找找答案
这个宝藏之地都是宝物,自然会找到:

【一切的秘密就在于[引力]
除了科学所讲的[万有引力], 佛教讲的就是[念力]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但是实际量化对等关系我并不清楚(佛经上好像有记载,记得有看过), 因为我还没成佛
不过, 观念上就是如此


所以重点在于[念力],
如果愚痴无明, 这[念力]就是[欲望执着力],
如果是[佛菩萨] , 就是[无碍的自在神通力]


众生因为对物质和生命有很深的执着欲望, 念念都是世间的生活, 所以念念都无法摆脱,
因此, 就算今生死亡,暂时脱离肉体束缚, 一样因为习惯性执着念力的关系,
又再次和种种缘分执着相吸引而聚合成为再一次拥有肉体的生命型态


所谓的恶业, 也是因为对物质执着深重,才会造恶, 引力非常沉重, 才会变成三恶道众生 ,
如果欲望比较低, 就容易飞升, 物质的[牵引][相吸引力], 就比较弱, 所以会成为比较轻的欲念聚合, 而成为天人

关于这些, 佛经(楞严经)有很深入的说明, 教导我们如何脱离这些引力,
简单来说, 就是空, 空是摆脱物质吸引的方法, 但是[空]还不究竟, 必须[空]和[有]两不执着,才能像佛菩萨一样
就像佛经常说的, 佛菩萨能把宇宙入一毛孔, 能够由一毛孔化出宇宙, 这就是摆脱引力而能自在运用的能力】——[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如果能够真正明白六道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脱离六道
由上面这段善知识的教导,重点就在这[念力]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六道轮回的原理
不同的知见观念和行为,就会造成六道中众生不同的轮回结果
就像世俗山水百川大海,各式各样,错综复杂】——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当别人情绪化的时候, 我们自己是可以安祥自在的,
我们是可以不受到别人情绪或精神磁场能量场的干扰的,

其实, 这就是解脱六道轮回的基本观念, 人人都可以超越, 众生都可以成佛——[佛法科学观] 由情绪化 与 精神能量磁场干扰, 来看解脱六道轮回

所以

【人人都应该重新思维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积极找出究竟解脱的方法
佛法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 这不是容易的过程, 也不是马上就能办到, 不过就像冥想一样, 这并不虚幻
简单的放松冥想自己躺在舒适凉爽的草原上或沙滩上, 听着美妙的音乐, 闻着花香
这样简单的冥想, 就能真正令人的精神进入愉悦的境界, 身心都得到休息, 这就是精神念力,最简易的修持】——[初学探讨]为什么学佛?学佛消极?还是积极?

另外,也应明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同样道理,想要修行成就,解脱六道轮回,普渡众生而成佛,这当然也是要消除累世恶业和磨练的】

【是不是菩萨根器、能不能当菩萨根器、能不能普渡众生,这其实都看自己的发心和善知识的引导,
如果心境能不断正向、向上提升,就能不断超越,相反,就可能一退再退。
想提升,当然就像爬楼梯,都是费力或辛苦的,而费力和辛苦就是来自累世负面习气业障,
而能不能超越业障和痛苦,这就考验实修者的决心和毅力,也显示用心与心力、光明与智慧

如果常接触的是负面思维、懈怠懒散,又落实没有正向提升的定课,
那么,当然就会被负面心念和沉重的身体业障所侵蚀和障碍。
所以,忏悔和亲近善知识是初学非常重要的,常忏悔才能改过向上,亲近善知识才能避免退转】
——「实修」与「压力」


相关学习:


相关注解:
【四十一位】:四十一个菩萨修行的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即以此四十一位修行之功德来庄严佛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加行】:﹝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顶加行],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心佛】:<>华严宗所说行境十佛之一。依心而成佛,故称心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大一○·二七五中):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心中所现之佛。
 <>心即佛。(楞严经卷七)
 <>心与佛。
 <>谓众生自心之本性即为佛体,即除自身所具有的真心之外,别无佛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 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也是承认、认可、同意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加行],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世第一加行],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菩提】: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能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明】: 1、智慧的别名。 2、真言陀罗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修习位】: 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故名修习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者,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三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顺涅槃道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等觉】: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平等觉悟一切,故名等觉。 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的菩萨,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与佛相等了,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心】: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于净土宗,则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五)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心菩萨】:大乘五十二个阶位中,第五十一位菩萨,叫做等觉,意思是此觉已经与佛差不多相等了,此时若回顾第十法云地,已经可以叫做佛,若瞻望佛地,则还差一点,所以只叫做金刚心菩萨,或无垢地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干慧地】:梵语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见:十地)419FROM:【佛光大辞典】
【妙觉】: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
 天台四教仪一书说明别、圆二教妙觉位之差异,谓别教之妙觉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之法轮;圆教之妙觉位则以虚空为座,成就清净法身,居于常寂光土。(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四教义卷五、卷六、法华玄义卷四下、卷五上、大乘四论玄义卷二)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观察】:(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如幻】:(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悉怛多般怛罗】:(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a%tapatr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印】: 1、指三宝中的法宝。 2、三法印。 3、指诸佛菩萨种种的印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亲因、直接因】:能生因之一。直接生起自果,谓与自己所生后果之间,无需经过其它事物者,如烟之亲因为火。        《佛学名相》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V1.1】
【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密因】:<一>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楞严义疏卷八之二(大三九·九三三上):“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首楞严经序、大日经卷五)
 <二>指佛菩萨之本地。楞严义疏卷六之二(大三九·九一四下):“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首楞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修证】: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像法决疑经)((参见:修证不二)4050)FROM:【佛光大辞典】
【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莲华王】:(本生)有二人:一,弥勒所问本愿经曰:“过去有太子,号莲华王。端正殊妙,威神巍巍,出游,道见一人,身体病癞,见已悲念,问病者:何药能疗?答曰:得王身之髓涂身,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与髓于病人。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之太子。即我身是也。”(取意)。一,百缘经四曰:“过去波罗奈国王曰莲华,治正天下,人民丰乐。时人民贪食多,故种种病生,各相扶持,诣王所,求医药。王见病人,生大悲心,集诸医,使疗民众。诸医曰:须得赤鱼肉血令食,病乃可愈。我等诸医不能得。时莲华王念今赤鱼钓不得,我当求愿,作赤鱼形,为众生治身中诸病。发是愿已,自投楼下,命终,生河中作大赤鱼。时民众闻彼河中有大赤鱼,各持斤斧割取,食其血肉,病皆愈。其割取处随而复生。如是十二年,给施众生,悔恨之心无秋毫。遂命终,生于忉利天。尔时之莲华王,释迦佛是也。”(取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母】:(杂语)佛从法生,故以法名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六曰:“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又】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故禅家称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摩诃佛母也。大品般若经十六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敕修清规曰:“绕旋行道称念摩诃佛母圣号。”【又】释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称佛之姨母大爱道为佛母。【又】主诸佛如来出生随类形,能生母德之尊体,谓之佛母尊,即佛眼佛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等。但常称为佛母者多指大日之佛母,即佛眼佛母尊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灌顶】: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法有多种,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万行】:一切的行为或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首楞严】:华译健相、一切事竟,为佛所得之三昧名。健相者,好比佛德坚固,诸烦恼魔及魔人不能破坏;一切事竟者,一切毕竟而得坚固。涅槃经说:“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首楞严三昧经中说“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力如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密印】:秘密的印契。印者,诸佛菩萨各有他们的本愿和弘誓,为了标帜他们的本誓,故以两手十指作出种种的形相,作为他们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奥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名目】:(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顿悟】:(术语)有一类大心之众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为顿悟。初得小果,后回入大乘,而至佛果,此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历劫之修行,渐成佛道,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为顿悟。但以初义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其手。”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位】:<一>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大一○·一四○上):“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俱舍论卷二十四)
 <二>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参见:须陀洹)5360)FROM:【佛光大辞典】
【增上】:增强其向上之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理】:(术语)深妙之道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烦恼】: 1、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
  2、心所名,有六种。(参见:六根本烦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恭敬】:(术语)谦退云恭,推尊其德云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妙明】:(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来】:(杂语)无物之始。谓之本来。如云无始以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含灵】:(术语)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大宝积经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诸含灵,一切变为声闻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唎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淫欲】: 谓一切男女,互相贪染,起诸欲事,是名淫欲。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兹列表说明如下:[PIC:p321-322.gif]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女根】:(术语)男根之对,女之阴部也。为身根之一部分,女性之形类、音声、作业、志乐等,异于男性,皆由此根。梵Yoni。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琉璃王】: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星】:(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涅槃经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中略)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失四禅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狱。(中略)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厕下之人,地狱劫住。”楞严经八曰:“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法华玄赞一曰:“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身】:二身之一。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与“法身”相对。又作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一般生身亦可泛指凡夫及菩萨之肉身。(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佛地经论卷七、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见:二身)199)FROM:【佛光大辞典】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FROM:【佛光大辞典】
【大慈】:伟大的慈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决定】: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FROM:【佛光大辞典】
【顶戴】: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十二礼(卍续二·一九五上):“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般舟赞(大四七·四五三下):“现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FROM:【佛光大辞典】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17:01:46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55】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
心持咒印,顾盼雄毅;
心欲生天,梦想飞举;
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 ,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你的问题很好!能够帮助诸众生堕入邪知邪见而受苦报。你现今认真听!我来你们详细解说。阿难,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本来是真如佛性,清净无染的,只因一念妄动,迷失本真,致有无明而成妄见。由妄见从而产生妄习;因此将原本的一真,分为内分、外分的现象。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的分内之事。因为各种爱染(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著染污之心),引发了虚妄情识(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这些情识(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在身内积聚且不停息,能生出爱水(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所以当众生心中忆念美味时,口中会有口水自然流出。当心中忆念前人,或者爱怜或者怨恨时,眼中自然会有眼泪充盈。当贪求财宝时,心中产生贪慕垂涎,身体就生光润。当心中贪著行淫,男女二根会自然流液。阿难!种种贪爱虽然有差别,却同是业力之流的原因,同是心中之结无法解开,总是以润湿为性,内在被爱水润湿,不能升华,自然就会下坠,这名为内分。

阿难!外分是众生的分外之事。因为对身外的胜妙境界,发生仰慕渴求,就有虚妄的想念。这些想念不断累积且不停息,能生出胜气。
所以当众生心能持守禁戒时,全身会轻安清净;
善知识解说:如果持戒,身体就会清净而不沉重,有助日后飞生)
当心能坚定,持咒结印时,就会顾盼雄毅,无所畏惧;
善知识解说:如果持咒,就容易神采飞扬、有威力,有助破除障碍)
当心想要生天时,就会梦中飞升远举;
善知识解说:如果心想生天成为天人,梦中就会有飞翔的梦境)
当心中存念佛国时,就会于冥冥中看见圣境;
善知识解说:如果心念佛国净土,佛国圣境也会在冥想禅定中显现)
如果一心侍奉善知识,就会不惜身命来奉事。
善知识解说:如果侍奉、追随善知识,得知真理,当然就会舍弃我执和表相,重法轻命)
阿难!种种想念(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虽然有差别不同,但其功能作用是相同的,想念轻清就会高飞,不会下沉,自然有超越的性能,这名为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不断。生则顺从逐渐累积的世俗习气而生,死则随从习气而变迁轮回流转,所以在临命终时,气息已断,体温尚存之际,一生的善恶全都会立时显现。求生为顺,避死为逆,死逆生顺之习气相互交错。
(善知识解说:这是说一切众生在世间中生死轮回,出生后顺从世俗习气,死后就随这些习气而投胎至六道中,到了临命终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未断气的时候,一生中的善恶行为和念头都会全部突然出现,在此生死交关之刻,各种顺逆正反的习气都会相互出现,交会在一起)

纯想是单单有想没有情,也是专一真诚观想,没有其他念头,观想胜妙境界,就会高飞,死后必生天上。如果纯想在心里升华,一生兼修福德与智慧,以及具有清净之愿的,自然心境开朗,得见十方诸佛,一切净土,可以随愿往生。
这是说临命终如果能保持不情绪化、不对情感执着,而能纯粹理性思维和正观,这样神识就能飞生天上
(神识是佛经中的用词,可参阅《大乘显识经》
「灵魂」与「神识」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飞是形容神识离开肉体、投生他处的状态,生是指投生,依《楞严经》前面经文的说法有12类生)
这样理性正观的人飞生过程中,如果生前有修福慧、也有佛法上的清净愿心(指往生净土、面见佛陀)
这样心念就会随佛法教义而开阔,而能与诸佛相应、见十方佛,因此能随心愿往生净土
(所以,断恶修善、广修福慧、学佛都要趁早,也要趁早发愿往生净土,这样临命终才能派上用场
因为临命终看的是你当下的习气惯性,如果自己无法提起正念,生前又没有广结善缘,没能得到善友助念、帮助提起正念念佛
又或者因为自己生前造恶太多,负面习气影响自己死前的念头,又加上造恶所产生的负面因缘债主干扰和障碍
这样就很难能保持纯想正观而飞生天上或往生净土))

如果是情少想多,虽然也会轻举,却不能高远。会成为飞仙(九想一情)、大力鬼王(八想二情)、飞行夜叉(七想三情)、地行罗刹(六想四情),这些众生,都会飞腾,游于四天王天以下,来去自由并无阻碍。其中如果有善愿善心,护持我佛法;或者守护禁戒,跟随护持守戒之人;或者守护神咒,跟随守护持咒之人;或者守护禅定,保护修定的人;这等众生皆为天龙八部的护法善神,能亲住如来的座下。
这是说:虽然也有理性正观,但是也有情绪或情感纠结、或不正确的知见或邪念(如一般民间信仰或外道邪见)
这样临命终飞生天上或往生净土的力道就不足,没有办法太远,就会随不正确的知见或情绪、情感纠结而变成飞仙类众生
这种飞仙类众生其实也称为鬼神类,因为这类不是天人,又比饿鬼道有福报和能力,所以,此处虽称飞仙,但是他处都做鬼神类
这种鬼神类,例如有: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很明显,这些都是常见的有能力的鬼神类
就是因为修行的知见不正确(例如有外道邪见)、又或者因为情感上比较暴躁、纠结或执着,所以不能成为天人或往生净土
这种鬼神类中,如果生前为人就有善愿善心(因为生前大都也有修行),死后成为鬼神后也愿意护持佛法、或维护戒律、护持戒子
或随自己的修行和愿力而护持相应的佛咒或神咒,也护持相同修行的人,例如跟随持咒者,随时保护他,或保护修禅定者,让他安住法忍中
(不论是持咒或禅定或诵经,这些在各种佛经中都可看见曾经发愿护持佛法、佛经、佛咒和修行者的各种鬼神)
这样的飞仙类或称鬼神类,就变成如来座下的「佛教护法」(佛教护法有不同次第,可以是护法鬼神,也可能是护法菩萨)

如果情想平均,就不会飞升,也不会下坠,而生于人道。思想如果明达,倾于想方面者,便为聪颖之士;情绪如果幽暗,倾于情方面者,便为愚痴之辈。
感情和理性相互掺杂都差不多的人,无法飞生也不堕入恶道,而会再次投生于人间
如果思想明朗,这种人就比较聪慧;如果容易堕入情绪和幽暗,这种人就比较愚钝)

如果是情多想少(六情四想),就会轮回进入畜生类受生,情重,坠落为毛群走兽,轻者为羽族飞禽。
情绪纠结多过理性思维,这类死后会投生变成畜生(横生就是畜生)
业力比较重的就变成长毛、地上跑的动物,比较轻的就变成能飞、长羽毛的鸟类)

七情三想,就会沉到水轮之下,火轮之上,承受水气猛火。结气成形,变成饿鬼,被火焚烧,被水淹死,不能饮食,要经受百千劫的时间。
这类就是变成饿鬼道的众生了,这类鬼类众生没有福慧,所以严重受苦)

如果是九情一想,就会沉沦下去,透过火轮,身在风火二轮相交之地。情爱较轻便堕入有间地狱,爱苦尚有停歇的时间。爱情重者就堕入无间地狱,受苦没有停歇。
(善知识解说
当然,这就是地狱众生,地狱也是有各种不同种类和次第
读者可随《楞严经》继续往下阅读,就能更仔细的明白地狱和六道轮回(包含天界的各种情况)的各种情况)

如果是纯情无想,就堕入阿鼻地狱。如果在沉心之中,有诽谤大乘,毁坏佛之禁戒,欺诈诬妄宣说佛法,虚假贪图信者之施物,滥竽充数享受信者之恭敬,五逆十重的业障,更要堕入十方阿鼻地狱。经无量劫,求出无期。

这些都是循著各人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苦报。虽是自业所招感,自作自受,但在共同的业力果报之中,各自兼有其原因和境地。

相关注解:
【邪见】: 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 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见】:虚妄的见解,如我见、边见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习】:(术语)妄念妄想之习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染】: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著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著之心之总称。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下):“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FROM:【佛光大辞典】
【妄情】: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二上):“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顺正理论卷二十三)FROM:【佛光大辞典】
【爱水】: (术语)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中略)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涎】: (术语)由爱欲情而垂之涎也。楞严经八曰:“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渴仰】: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大一·四七九下):“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三上):“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遇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又如安乐集卷上(大四七·四下):“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亦表示闻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颔首闻法,称为渴仰首,为“解脱耳”之对称。(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大般涅槃经卷一、高僧法显传)FROM:【佛光大辞典】
【咒印】:(杂名)陀罗尼与印契也。楞严经八曰:“心持咒印,顾盻雄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天】: 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知识】:<一>知,通智。即大乘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即指能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等诸境界之作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二>即朋友之异称。吾人平时所谓知人一语,即指知其人之心识,此处乃引申为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识之义。故就为人而言,其人若善,则为善友、善知识;若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称善知识,又单称知识。又如劝善友,使其欣喜三宝,则称为劝知识、唱知识。(旧华严经卷五十八入法界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参见:善知识)4884)
 <三>日本佛教界转用为劝化、募缘之意。故凡捐赠予寺院之财物,称为“知识物”;书写劝化旨趣之文,称为“知识文”;以劝化为主旨而写就之经典,称为“知识经”。FROM:【佛光大辞典】
【身命】:(杂语)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暖识为体。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想】: (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唯识论三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飞仙】:(术语)飞行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中略)地行罗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飞行夜叉】:(异类)飞行空中之夜叉神。楞严经八曰:“大力鬼王,飞行夜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地行罗刹】:(术语)于地上行动之罗刹也。未得飞行之通者。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乃至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忍】: 1、对佛所说之法信受不疑。 2、三忍之一。(参见:三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水轮】:(术语)成立世界四轮之一。空轮上有风轮,此风论上,光音天之雨,生深十一亿二万之水层,是名水轮。此水轮之上层凝结,即金轮际也。九山八海,安立于此金轮上。见俱舍论十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轮】:世界是建立在五轮之上,依俱舍论等的说法,世界之最下层为虚空论(即虚空),其上为风轮(即大气层)、水轮(即大海洋)、金轮(又名金刚轮,指世界初凝结时一些固体的物质,金刚义即坚固),到金刚轮的边际,就是地轮(即大地),再上便是九山八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火轮】:(术语)旋火轮之异名。回转火作轮形者。此虽见轮形,然无轮之实体。以譬有为法之念念相续,虽见有种种之形,然无其实体也。楞伽经二曰:“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间】:为“无间”之对称。间,间杂或间隔之义。有间,即指各种心识作用互相间杂,或指时间及空间上之间隔。如往生论注卷上所谓之“有间心”,又如日僧法然之“选择本愿念佛集”所说修杂行者对阿弥陀佛之忆念常间断,故称有间。凡此,皆含有时间间隔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无间】:(界名)梵语阿鼻Avici,译曰无间。如无间地狱,无间修,等无间缘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鼻】:(界名)Avi^ci,又作阿鼻旨。译曰无间。无间地狱是也。涅槃经十九曰:“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受苦无间断之义。八大地狱之一。是最苦处。极恶之人堕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施】:(术语)谓信者之施物也。观佛经五曰:“虚食信施以此因缘食诸铁丸。”涅槃经十一曰:“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信心檀越饮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信奉者故曰信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FROM:【佛光大辞典】
【十重罪】:(名数)与十恶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恶】:﹝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猒足也。
  [九、嗔恚],嗔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19:3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7 19:33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6】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云何十因?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 。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 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地、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 。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 。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云何六报?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烊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 ,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烊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 ,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沙礰,击碎身体。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肉身。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赴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 ,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这些都是种种众生自身造业所招感的业果,由造十种习气为因,致使六根交互受报。

是哪十种业习为因呢?
阿难!一是、淫欲习气交接,引发于相互摩擦。不停的相互摩擦,所以有了火光猛烧,在其中间发动;如同人用手自己相互摩擦,自然就会有暖相显现。淫欲习气相燃,就会招感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行淫称为欲火(淫欲之热情,犹如火能烧众生心)。菩萨见到淫欲之习气,如同见到火坑一样要避开。

二者、贪婪习气交计,互相计较彼此筹算,尽量吸取,贪得无厌,日夜追求。贪心属水,吸取属风,水和风相遇,必然积寒结成坚冰,所以于自己心中,已现冻冽之相;如同人用口吸气,就会有寒冷的感触同样道理。宿世和现生之贪习互相淩夺,就会招感寒冰地狱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多求(贪习)称为贪水(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菩萨见到贪习,如同要避开瘴海一样。

三者、我慢习气互相陵越,自恃过高,驰心上流没有止境。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静水流,必然奔腾,所以就有腾逸奔波的情势。而自己心中,亦有积水成波的相状。如同人的口舌自相绵绕品味,自然生出口水。前生之积习和今生之新习,互相鼓励,就有了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我慢称为饮痴水(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菩萨见到慢习,如同要避开巨大的水灾一样。

四者、嗔恚习气互相冲突,互相忤逆。因忤逆而结怨于心,不能自解,遂起嗔恼。心热发出怒火,怒火铸结为金。所以于自心中有了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等相状;如同有人含冤莫白,急欲报复,产生杀气。旧习又加新习,互相攻击,嗔怒更甚,念念在杀,就有了宫割、斩斫、锉刺、槌击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瞋恚称为刀剑。菩萨见到瞋习,如同要避开杀戮一样。

五者、奸诈习气交相诱骗,互为愚弄,相调相欺,不肯止住,所以心中已有绳木绞校之现象,令人入其圈套,不得解脱,如同水浸润田地,同时草木也会因此而生长。过去生和现在生二种欺诈习气相连在一起,互相延伸,就有了杻械枷锁,鞭杖挝棒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奸伪称为谗贼。菩萨见到诈习,如同畏惧豺狼一样要避开。

六者、欺诳习气交相欺骗,诬罔不休,心念飞动想要造奸,所以有了尘土、屎尿,这般不洁不净;如同尘土随风扬起,无法看到。宿习和新习互相增加,诳罔愈甚,就有了没溺、腾掷、飞坠、漂沦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欺诳称为劫杀。菩萨见到诳习,如同要避开踩到蛇类一样。
七者、怨恨习气交相憎嫌,彼此怀恨。怀恨不舍,必想报复,所以有了尘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等征相。如同阴毒之人,怀有毒恶之心,暗算害人。旧恨新仇,怨恨愈深,就有了投掷、擒捉、击射、抛撮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怨家称为违害鬼。菩萨见到怨习,如同要避开饮用毒酒一样。

八者、恶见习气互相争论,互相排斥。例如执著我及我所等妄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错误见解,造种种邪业,不但违背正法,甚且互相矛盾。既然不肯舍己为人,又不肯弃邪归正,总希望有公正的裁判。所以心中已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之类的形相。如同行路之人,来往相见,不能避免。宿习和现习互相交对,辩论是非,就有了勘问(查问;审问)、权诈(权谋,诈术)、考讯(拷问审讯)、推鞠(审问)、察访(调查访问)、披究(分析研究)、照明,还有善恶童子,手执文簿,对诡辞巧辩记载详确,无可逃遁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恶见称为见坑。菩萨见到各种虚妄偏执邪见,如同遇到有毒的沟壑一样要避开。

九者、怨枉习气交加,引发于相互诬陷毁谤。所以有了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同诽谤中伤残害良善之人,逼迫冤枉良善。 宿习和新习互相掩护,枉害不止,就有了押捺、捶按、蹙漉、衡度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怨谤称为谗虎。菩萨见到枉习,如同要避开遭到霹雳一样。

十者、诤讼习气交相宣诉,引发于掩护己过,隐藏罪恶,所以有了鉴见、照烛,其不得隐藏覆盖。如同日头在正当午,不能藏匿影子。宿习与现习争讼交陈,就有了恶友、业镜(冥界写取众生善恶业之镜)、火珠,披露宿业(陈述宿世所作善恶之业因),对验(对证检验)之果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覆藏称为阴贼。菩萨见到讼习,有如头顶著高山,愈戴愈重,足踏在巨海,愈溺愈深,怎能得出?

什么是六报(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呢?

阿难!一切众生,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造业,所招感相应的恶报,是由六根引出。为什么恶报从六根而出呢?

一是见报(眼识所引),招引恶果。眼见与相应的业力相交,见属火,故临终时,先会看见猛火燃烧遍满十方世界,亡者的神识,乘着烟气飞坠,堕入无间地狱。发生二种见相:一者为明处所见,因为能够看到所有的种种恶物,所以产生无量的畏惧。二者为暗处所见,则感天昏地暗,一无所见,而生出无量的恐怖。由见报之火所烧,烧至耳根:耳所闻的莺歌燕语,现在则化为镬汤、烊铜。烧至鼻根,鼻所嗅的芳香,现在则化为黑烟、紫焰。烧至舌根:舌所尝的甜蜜滋味,现在则化为焦丸、铁糜。烧至身根:身所触的腻肌玉体,则化为热灰、炉炭。烧至意根:心中所爱恋的淫欲,现在则变为火星四射,煽满虚空各处。

二是闻报(耳识所引),招引恶果。耳闻与相应的业力相交,闻属水,故临终时,先会看见波涛淹没天地,亡者的神识,乘着流水降落,愈沉愈深,终至堕入无间地狱。这时就发生二种境相:一是开听,能听到种种闹声,使精神产生昏乱。二是闭听,寂然一无所闻,幽魂沉没于黑暗深渊中,不知所适。这些闻报之水,现在流注于闻,就变成指责罪状,质问罪情。现在流注于见,就化为雷击风吼,恶毒气等报。现在流注于鼻,则化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现在流注于舌,就变成脓血,以及种种秽物。现在闻水流注于触,就成为鬼畜,为粪尿。现在闻水流注于心,就化为电为雹,摧碎心魄,这都是流逸奔声之报。

三是嗅报(鼻识所引),招引恶果。鼻嗅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嗅息属气,故临终时,先会闻见毒气从远近充塞而来,亡者的神识,即入地避之,岂知地下也充塞毒气,故再从地涌出,无路可走,不觉又堕入无间地狱。这时也发生二种境相:一是通闻,被各种恶气熏到干扰心性。二是塞闻,气息闭塞,闷极气绝。这样嗅报之气,冲向于鼻息,则变为质讯或公堂,履践于刑具;冲向见根,就成为火焰、火炬;冲听则成为沉没于洋汤沸尿之中;冲味则化为腐烂恶心;冲触则变成绽裂破烂的大肉山,有百千支眼睛,受无量数的蛆虫啖食;冲思就成为灰尘、瘴气,或被飞沙礰(古代水田里用的破泥块的农具,像碌碡,有短齿)击碎身体。这是流逸奔香之报。

四是味报(舌识所引),招引恶果。舌味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味属金,故临终时,先会见到铁网,猛烈的火焰强烈炽燃,覆盖遍满世界,亡者的神识,向下穿透挂在铁网上,倒悬其头,堕入无间地狱。这时就发现二种境相:一是吸气,所吸之气都结成寒冰,身体被冻裂。二是吐气,所吐之气,化为猛火,骨髓烧焦溃烂。这样尝味之报,经过舌根:能感受为承受忍耐。经过眼根:能感受为燃烧着的金石。经过耳根:能感受为锋利兵刃之声。经过鼻根:能感受为大铁笼覆盖国土。经过身根:能感受为弓、箭,弩所射击。经过意根:能感受为翻飞的热铁,从空中如雨而下。这是流逸奔味之苦报。

五是触报(身识所引),招引恶果。身触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见到大山从四面合并,没有出路,亡者的神识,见到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铁枪长毛,被驱赶进入城门,奔向无间地狱。这时发生二种境相:一是合触,大山合并逼紧身体,最后至骨肉裂崩血液溃散。二是离触,刀剑触碰身体,心肝被屠杀肢解。这样触业所感之苦报,经历身根:就成为杵撞杖击,刀插箭射。经历眼根:就化为火烧热逼。经历耳根:就成为地狱道上的惨叫声,狱官前两观的传呼声,判罪厅中的审罚声,阎王案前的宣判声。经历鼻根:就看见布缠囊藏,布缠之后再加拷问,囊藏之后再缠缚,总令罪人透不过气,无从呼吸。经历舌根:就成为犁舌拔舌,割舌钳舌。经历意根:则招感忽而下坠,忽而上冲,忽受煎熬,忽受炙热之苦,这都是流逸奔触之报。

六是思报(意识所引),招引恶果。意识之思与相应的业力相交,意属风,故临终时,先会见到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的神识,被吹到上空,乘风翻转落下,堕入无间地狱。这时发现二种境相:一是不觉,愚痴至极因而荒茫,不停的奔走。二是不迷,什么都晓得,晓得的都是痛苦,无量的煎熬,痛苦深邃难忍。这样邪思所感的苦报,结缠于意根,就看见受罪的方隅处所;结缚于眼根,就有鉴照造业之镜,证据确凿,不能狡辩;结于耳根就有大石相合,风寒冰冷,或尘雾飞扬;结于鼻根就化为大猛火的车,炎火的船和炎火的槛;结于舌根就听见大叫唤,或悔或泣等饥渴苦逼的哀嚎声;结于身根就被恶风吹至忽胀大忽缩小,忽仰卧,忽仆翻。一日之间万死万生,苦不堪言。

阿难!以上就是地狱道的十种习因,六交果报,都是因为众生众生不知道,原是自心所现,而迷于妄见,生起妄情,妄作妄受,终受无量苦报。如果诸众生,六根具足造业之因,于一切时,恶业同造,这样的人要堕入阿鼻地狱,要受无量的痛苦,经历无量劫的时间。若是六根之中,每一根各自造业,当造恶业虽不同时,但兼十因之境,这样的人则要堕入八种无间地狱。如果身、口、意都犯了杀、盗、淫,不是六根交作,也不是十因之境同造,罪业还不算达到极点,这样的人则要堕入十八种地狱。如果身、口、意三业,并非都有造罪,只是三者之中,或一杀一盗,或一盗一淫,或一杀一淫等,都是具二缺一,这样的人则要堕入三十六种地狱。如果只如果六根现身,只见一根,单犯一业如杀盗淫,各各缺二,譬如身犯杀业,或身犯淫业,或身犯盗业,这样罪业又轻于前,这样的人则要堕入一百零八种地狱。由于众生造业不同,则所受果报亦各不同。于世界中,各人差别的众同分地,并不是彼彼发业,各各私受。这都是妄想所生,因惑造业,而有地狱,故不是本来就有的。


相关注解:
【十习因】:指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又作十习、十因十果。习,习续之义。习续前念的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念的善、恶、无记之果,乃至习续前世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世善、恶、无记之果。故一前一后,在前为因,在后为果。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列举出能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即:(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之报。(三)慢习因,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四)嗔习因,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五)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六)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毒恶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八)见习因,执己之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九)枉习因,起诬谤、枉屈良善,由此业之感,故受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十)讼习因,因诤讼交喧而生隐覆之心,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六报】: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
【欲火】:即淫欲之热情,犹如火能烧众生心;或以淫欲心如火不可遏止,故称欲火。欲又作欲。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法苑珠林卷四十四)FROM:【佛光大辞典】
【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之报。
【贪水】:(杂语)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慢习因】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
【灰河】:<一>比喻烦恼。据杂阿含经卷四十三载,灰,指欲觉、恚觉、害觉等三恶不善觉;河,指欲爱、色爱、无色爱等三爱。此等觉爱烦恼,障闭众生之心性,使其受到诸种苦恼,犹如置身于灰河中,受诸苦痛而随流漂没。
 <二>地狱名。为十六游增地狱之一。(长阿含卷十九世记经地狱品)((参见:十六小地狱)383)FROM:【佛光大辞典】
【痴水】:(譬喻)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楞严经八曰:“十方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嗔习因】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
【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
【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
【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毒恶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
【见习因】执己之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
【萨迦耶见】:梵语satka^ya-dr!s!t!i 。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萨迦耶,梵语 satka^ya,又作萨迦邪、飒迦耶。迦耶,梵语 ka^ya,聚集之义,意译作身。萨是有之义,又含虚伪、移转之义。见为梵语 dr!s!t!i(达利瑟致)之意译。故萨迦耶见总译作有身见,或译作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为五见之一,亦为十随眠之一。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著我及我所等妄见。
 关于此见之名义,因诸部派对萨迦耶之“萨”字见解不同,故有诸多异说,兹略述如下:(一)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此部以“萨”为有之义,谓身为五蕴之集合,此五蕴之法体为实有,故称有身;而缘此实有之身,执著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二)虚伪身见,又作坏身见、伪身见,为经量部所立。此部以“萨”为坏、无常之义,谓身为五蕴之假合,生灭无常,无有实体,故称坏身、虚伪身;而缘此虚伪之身,生起我、我所等之执著妄见,称为虚伪身见、坏身见。(三)移转身见,为大乘唯识宗所立。此宗以“萨”为移转之义,亦即有无不定,或非有似有之义;以“身”为因缘和合依他起性,故谓身为非有非无,称为移转身;而于此移转身上,推度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移转身见。
 此外,若就萨迦耶见分别缘于五蕴而论,则可以下列二十句以表之,即:先以色蕴而言,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为“色即是我,如主”;第二句为“我有色,如璎珞”;第三句为“色即是我所,如僮仆”;第四句为“我在色中,如器”。准此而言,受、想、行、识四蕴亦各有如上之四句,总成二十句。在翻译名义大集(梵 Maha^vyutpatti)中,载有此二十句萨迦耶见之梵名。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八载,萨迦耶见若分别缘于二见(我、我所)、三界、五蕴、九地、十二处、十八界等,则可有一句乃至九三六句之萨迦耶见;然若以相续、世、刹那等之法相以分别之,则有无量之萨迦耶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卷四十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七、俱舍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卷八十七、大乘五蕴论、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卷九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九、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参见:五见)1099、“随眠”6351)FROM:【佛光大辞典】
【戒禁取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错误见解,为五不正见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枉习因】起诬谤、枉屈良善,由此业之感,故受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
【讼习因】因诤讼交喧而生隐覆之心,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
【业镜】:(杂名)冥界写取众生善恶业之镜也。楞严经八曰:“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净心诫观上曰:“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曀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资持记下三之四曰:“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伪造之十王经所谓净玻璃镜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火珠】:指塔顶饰物。于塔顶九轮之上,置一宝珠形之饰物,其周围以火焰图案装饰之,称为火珠。((参见:水烟)1491)FROM:【佛光大辞典】
【宿业】:(术语)宿世所作善恶之业因也。长阿含经一曰:“宿世之所成。”顺正理论二十五曰:“行缘识者,显示宿业。”资持记上三之一曰:“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报】: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六识】:(名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于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禅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禅天以上至无色界之有顶,唯有意识,无眼耳身之三识,以是为识相应而非与禅定相应故也。见百法问答抄,又此六识有体一体别之论。小乘之俱舍与大乘法相取体别,小乘成实取体一。(参见:一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
【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镬汤地狱】:(异名)煮于镬汤之地狱也。观佛三昧海经五说此地狱有十八镬,一一镬,纵广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中满沸铁。五百罗刹,鼓大石炭以烧其铜镬,石火焰焰不灭。镬沸上涌如星,化成火轮,还入镬中。毁佛之禁戒,杀生啖肉,烧山野而伤害众生,及焚杀众生者,命终身心热,又冷如冰,欲得大温水而浴,及生于镬中,其身忽消烂,唯余骨在。又见于正法念经七,经律异相五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
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
【肉山】:比丘虚受信众的布施,死后成为一座大肉山,以偿还其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
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
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
【大叫唤地狱】: 谓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鏊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名大叫唤地狱。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业】:(术语)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为业。俱舍论光记十三曰:“造作为业。”即十恶五逆之所作。四十华严经四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六波罗蜜经五曰:“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鼻地狱】: (界名)阿鼻为地下之牢狱,故曰地狱。在此地下之最底,余大地狱重叠其上。见俱舍论世间品。止持音义曰:“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此五无间,乃造五逆业者报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根】:(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根】:  1、能生的意思。 2、增上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间地狱】: (界名)八热地狱之一。梵云阿鼻旨Avi^ci,造五逆罪之一者,即堕于此,一劫之间,受苦无间,故名无间地狱。无间有五种之义:一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此五义,大部补注以为成实论之说而引之,诸师皆效是,然成实论无此义,于五无间条下辩之)。成实论八曰:“次身受报,故名无间。”(成实论仅此一义耳)。俱舍论十一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逾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捺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中略)有余师说,阿鼻旨中无乐间苦,故名无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同分】:(一)不相应法之一︰具称众同分。指有情众生之共通性。小乘以此为十四不相应行之一,大乘以此为二十四不相应行之一。
(二)‘彼同分’之对称︰根、境、识三者各作自业,称为同分(sabha^gah!),不作自业者称为彼同分(tat-s.)。例如眼根取色境,是自业;眼识缘色境,是自业;色境为眼根及眼识所取,是自业。如是,根、境、识相对而作自业的,名为同分;不作自业的,名为彼同分。分谓自己的作用,根、境、识三者同样有自己作用之分,故名同分;又虽非同分,但由于与同分种类相同,故名彼同分。此说取自《俱舍论》卷二等。
此外,旧译《俱舍论》卷二将此同分、彼同分名为等分、非等分;旧译《婆沙论》卷五称其为自分、彼分;《杂心论》卷一说为有分、余有分。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18:1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8 18:15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7】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虫蛊之鬼虫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于循类。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妄虚想凝结。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返征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愚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佷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 ,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再有,阿难,若是诸众生不是破坏戒律仪规,触犯菩萨戒,毁坏佛涅槃。而是其他的杂恶业,则要经历数劫地狱烧燃,偿还其罪业后,还要受各种鬼形,依照他们的习气,而成哪种鬼的形状。

若是本因是因为贪爱外物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然依照他遇物就贪恋不舍的习气,依附成形,名为怪鬼(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

因为贪爱色欲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然依照他的贪淫习气,性好游荡,故遇风而成形,名为魃鬼。

因为贪爱诳惑于人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然依照他的诳惑习气,遇畜生而成形,名为魅鬼。

因为贪爱嗔恨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然依照他的嗔恨习气,遇虫成形,名为毒鬼。

因为贪爱宿怨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然依照他的怨恨习气,遇衰气而成形,名为疠鬼。

因为贪爱傲慢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然依其骄傲习气,因此附气成形,名为饿鬼。

因为贪爱诬罔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因诬罔习气未除,喜欢追逐暗昧,故遇幽成形,名为魇鬼。

因为贪爱邪见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因妄作聪明余习未除,故遇日月的精华而成形,名为魍魉鬼(木石之怪)。

因为贪图自己的名利,诈伪欺人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因诈妄习气未除,故附明,即咒术而成形,受咒术驱使,名为役使鬼。

因为贪爱争讼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仍依旧习,遇人附体,传达吉凶,祸福等事,名为传送鬼。

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纯情(全都是情绪、情感)而堕入地狱,受恶业之火烧干之后,生出地狱还要成为鬼。这都是依真起妄,生了无明而起惑造业,造种种恶业而招受种种苦报。若是能够了悟菩提觉道,本自清净,则在本来妙圆豁明的如来藏性中,根本不会有这一切惑业苦恼。

再有,阿难,成为鬼形的罪业偿还尽了。则情与想二者就都空了。方能够再来到世间。与原先所负之人,冤家相逢。又转生为畜生,继续偿还其宿世之债。

遇物成为怪鬼的,其托附之物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仍有贪物为怪的余习,多数成为枭类(即不孝鸟)。

遇风成为魃鬼的,其托附之风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贪色余习未尽,多数成为咎征(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的一切异类。

遇畜生成为魃鬼的,其托附之畜生死了,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有贪诳余习,多数成为狐类。

遇毒虫成为蛊毒鬼的,其托附之毒虫灭亡了,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嗔恨余习未除,多数成为毒类。

遇衰疠成为疠鬼的,其托附之衰疠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仍有宿怨余习,多数成为蛔类。

遇气成为饿鬼的,其托附之气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傲慢余习仍存,多数成为食类(如猪、鸡、鸭之类)。

遇幽暗成为魇鬼的,其托附之幽暗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仍有诬枉之余习,多数成为服类(服类有二种:一种是蚕虫、貂、狐等类,供人衣服;一种是驴、马、骆驼等为人服苦役之类)。

遇日月精华成为魍魉鬼的,其托附之因缘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仍有贪明余习,多数成为应类(如春燕秋雁之类)。

遇明(咒术)成为役使鬼的,其托附之境灭尽,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诈伪余习还存,多数成为休征(吉祥的征兆)一切诸类(祥麟嘉凤之类)。

遇人成为传送鬼的,其托附之人死亡,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因结党及传送余习仍存,多数成为循类(如猫狗等循良家畜之类)。

阿难,这些众生都是由业报之火烧干烤枯后。还要偿还其宿债而成为畜生的。也都是众生自己虚妄惑业所招感的业果(自作自受,并非外力安排)。了悟菩提自性,原自清净,一尘不染。那么,这些虚妄惑业,本来是一无所有的。比如你所说的宝莲香等。以及琉璃王、善星比丘。这样的恶业,是自己本身引发造作的。并非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冒出的。更不是人为施予的。完全是自己的妄惑所招感,自作自受,不从外来,所以还是要自己来承受这些果报。在菩提心(求正觉之心)中,这些全是虚浮妄想凝结而感的幻境。

再有,阿难,转生为畜生道偿还先前的宿债。如果被偿还者过多获取了应偿还的。那么偿还者还要再投生为人,返过来征回其所多偿还的部分。如果自身有功力同时兼有福德。那么就会在人道中住留为人形,以此来酬还业力。如果没有福德者,还会变为畜生偿还,直到拉平。

阿难,应当要知道,如果是用钱财物品,或者劳役其力,偿还足了,宿债自然就会停止了。如果在这中间又杀害众生性命或者食其肉。这样就会乃至在微尘数劫的时间里,互相食啖、互相杀害,犹如车轮不停的转轮,上上下下没有停息休止的时候。除非能够在正定离尘寂静止定的奢摩地中,或者值遇佛陀出世,否则不会停止安歇。

你现今要知道,贪物的怪鬼,转做枭鸟一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但余习仍存,所以就参合在愚恶冥顽的一类人中(怪僻刚强,顽固执著,什么道理都听不入)。

那些贪色的旱魃鬼,转做咎征(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异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前世有贪淫习染,故多参合在怪异的一类人中(如胎儿并体,二头四足,六根不正常)。

那些贪诳的魃鬼,转做狐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庸俗之辈一类人中(媚世求荣,庸碌一生)。

那些贪嗔的蛊毒鬼,转做毒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凶狠残暴的一类人中(刚暴野蛮,杀人放火,毫无仁慈之心)。

那些贪著宿怨的疠鬼,转做蛔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余习未尽,故多参合在卑微下贱一类人中(如倡优婢仆之辈)。

那些贪著傲慢的饿鬼,转做食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柔弱的一类人中(因前生慢人过甚,现在反受人欺,软弱无能,不能自立)。

那些贪著诬枉的魇鬼,转做服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劳苦的一类人中(劳碌终生,不得安息)。

那些贪著邪见的魍魉鬼,转做应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文思之辈的一类人中(小有文才,而不是有经天纬地的大才干)。

那些贪著诈伪的役使鬼,转做休征(吉祥的征兆)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聪明的一类人中(为不明大义的世智辩聪之辈)。

那些贪著结党兴讼的传送鬼,转做循类的众生,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因仍有余习,故多参合在在通达的一类人中(通达人情,明白世故之类)。

阿难,这些众生都是偿还完宿债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的。他们都是无始以来,因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产生恶业,相互应生相互杀害。如果不遇如来出世,不得听闻正法,必无从悔过自新,就永远不得解脱。在这烦恼尘劳中,一定起惑造业,因业受报,自然轮转,不能停息。这类众生,虽得人身,仍然凶多吉少,稍有不慎,转眼又要堕落,真正是可怜悯之辈。

阿难,又有众生在人道时不依照菩提正觉(真正的觉悟)不依照菩提正觉来修,不是修正定,楞严大定,反闻闻自性功夫。而是依妄想识心来修,一心存想固守色身,常游踪于深山穹谷,名山洞穴,人迹不到之处,这类众生共有十种仙。

阿难,那些众生,想坚固形骸,长生不死,故用各种药物(或泡炙,或蒸晒,或做饼,或做丸),长期专心服食不间断。日子久了,修炼成功,名为地行仙(可以健身益寿,身体轻清,走路快捷)。

想坚固形骸,不食人间烟火,长期专心服食草木(如灵芝、黄精、松籽、柏叶、茯神、枸杞之类)不间断。日子久了,修炼成功,名为飞行仙(可以步行如飞,登山越岭)。

想坚固形骸,长期专心服食金石(如烹铅、煎汞、炼养丹砂)不间断。日子久了,修炼成功,名为游行仙(可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能超脱而游世外)。

为坚固形骸,就专心一致来修动功(即练拳术,及修静功,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不间断。日子久了,修炼成功,名为空行仙(可以入定出窍,腾云驾雾)。

为坚固形骸,专心致志来吞咽津液(即鼓天池,吞玉液,使水升火降,结成内丹)不间断。日子久了,修炼成功,名为天行仙(可以内润肠胃,外润面容,成为鹤发童颜,不为物累,能乘正气,游于天上)。

为坚固精色,故专心致志来吸日月之精华不间断。日子久了,修炼成功,名为通行仙(可以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

坚固其心来专持神咒,又能严持禁戒不间断。久行不息,修炼成功,名为道行仙(可以养身,可以医病,可以利人济世)。

坚固其心,沉思静念不间断。久行不息,修炼成功,名为照行仙(可以上下交通,形神照应,化成精光)。

坚固其心以成交媾,久行不息,就能感应圆成,名为精行仙(降火提水,得成仙胎)。

坚固其心以穷变化,立志研究物理变化,久而不息,终得修炼成功,名为绝行仙(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填海,还能将四时次序调换)。

阿难!此等众生都是在人道中时修炼第六意识的妄心,没有修行自性正觉,另求长生之理,因为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得到长生的道理,故寿命可延长至千岁万岁。成功以后,多数休养安止于深山或大海岛,与人世隔绝。但这些众生还是没有出离生死轮回,还在随其虚妄之念流来转去,因不是修行正知正觉的如来三昧,故不得究竟。一旦仙福报尽,还是会散入各道不断轮转堕落的。


相关注解:
【怪鬼】: 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魃鬼】: 谓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也。(魃即旱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魅鬼】: 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疠鬼】: 谓此鬼宿因多嗔,心常忿恚,故受此报;遇人年灾命衰者,便入其身,兴诸苦恼,如疠疫、傅尸、骨蒸之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饿鬼】:谓此鬼宿因多慢,内无实德,空腹高心,陵人傲物,故受此报;寓气为质,不逢饮食,常困饥虚,是名饿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魇鬼】: 谓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魇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魍魉鬼】:谓此鬼宿因邪见,妄生执着,自谓明悟,故受此报;寓山川以托其形,为木石之怪,是名魍魉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役使鬼】: 谓此鬼宿因多枉,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是名役使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传送鬼】: 谓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是名传送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债】:宿世所负之债。即在过去世所造恶业负有往后当须偿还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慧可章之注(大五一·二二一上):“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参见:宿善)4511)FROM:【佛光大辞典】
【鬼业】:谓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宿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宿债】:(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琉璃王】: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星】: (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宿债】:(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 1、真正的觉悟。 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地行仙】: 谓其服食药饵,能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故名地行仙。(一期者,从生至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飞行仙】: 谓其餐食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故名飞行仙。(黄精,药名;松柏者,谓松柏之叶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游行仙】: 谓其久服还丹,化形易骨,游戏人间,故名游行仙。(还丹者,谓神仙九还之丹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空行仙】: 谓其乘阴阳动静,调气固精,腾身履空,故名空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天行仙】: 谓其能鼓天池,咽津液,不交世欲,故名天行仙。(天池,即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通行仙】: 谓其吞吸日月精华,作意存变,以延身命,岁久功成,遂有异见,通世物情,故名通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道行仙】: 谓其能以咒术持身,术力成就,故名道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照行仙】: 谓其能系念一境,澄凝精思,积久功成,照用显发,故名照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精行仙】: 谓其内以坎男离女为匹配,外即采阴助阳,摄卫精气,故名精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绝行仙】: 谓其存想世间有为功用,运想化理,超绝世间,故名绝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觉】: 1、真正的觉悟。 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想】: 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928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606

[精进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13:5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19 13:58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58】 (用时 1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 ,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 ,名兜率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世间有众生不知道怎样求证常住之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又不能舍弃妻妾恩爱之情。但在邪淫中,身既不犯,心亦不想。心不想就不会奔流纵逸,爱水澄清,心地自然光明,所以命终之后,就可以上生天界,能与日月相邻,这一类,名为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腰,为帝释外臣,保护忉利天的安全)。

有众生对于自己的正式妻子或丈夫,爱欲淡薄。但在清净独居时,还未能完全清净无欲念。这人命终之后,能超日月之光明,居住于人间之顶,这一类,名为忉利天。

有众生每逢淫欲之时短暂相交,之后不会思慕忆念;在人间时,动(念)少静(心)多。这个人命终之后,就生在虚空之中,安住在一片光明云中,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处。这类人等,自身就有光明,互相照耀,故常在光明中,没有黑暗。这一类,名为须焰摩天。

有众生一切时候都在清净中,已完全无淫念,有时遇有应行之欲触,还未能违拒,犹有顺从之念。这等人命终之后,会上升最精微处,不会与下届各种人天之境相接;乃至世界坏灭的时候,火、水、风三大灾难不能波及。这一类,名为兜率天。

有众生自己本没有淫欲之心,但为继承家业,只得勉强从事。但于玉体横陈时,味同嚼蜡,全无乐趣。这些人命终后,会生于超越度化之地(往生净土),这一类,名为乐变化天。

有众生没有世俗的男女心念,厌恶淫欲不净,故虽有夫妻名分,但于行事时,不只索然无味,而且完全了然超脱。这些人命终之后,能够出离超越一切化无化境,这一类,名为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欲天,在身方面似乎已经出脱,但在心方面还有交集,尚未完全清净,所以就叫做欲界众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竟)


相关注解: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淫】: 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忉利天】: 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大智度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名帝释天,三十二人为辅臣,周围列居,而帝释独处其中。又净名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报为天主;有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君臣合之,为三十三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憍尸迦,又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三十二人名字,经论不载。据正法念处经所载,三十三天各有住处,谓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旋行天、金殿天、鬘影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那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焰摩天】:(界名)Ya%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略称焰摩。又,旧称炎摩。译曰善时。新称夜摩。译曰时分。宝积经三十七曰:“灭焰摩天宫乃至遍净天所有宫殿。”无量寿经上曰:“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华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时。去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
【兜率陀天王】: 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以其于五欲尘境,能知足故也。谓难胜地菩萨,修行五地法门,集诸功德,多作兜率陀天王。能伏一切外道邪见,令诸众生,住实谛中,诸所作业,念佛法僧,统领天众,常令自他恒念知足,故云兜率陀天王。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乐变化天】:(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者,谓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天】: (名数)欲界有六天: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也。他化自在天王多具眷属,为佛道之障碍,故称为第六天之魔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界】:三界之一,即有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4-30 00:23 , Processed in 0.0981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