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四卷)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6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15:1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7-31 17:08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36】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阿难言:“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你虽然博学多闻,但还没有灭尽一切习漏,心中只知道颠倒的原因,可当真实的颠倒显现在前时,其实还是不能认识,恐你虽有诚心,但还没有信伏(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我现今姑且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解除你的疑惑。”

这时,如来令罗睺罗(佛的儿子,也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击钟一声,问阿难:“你现今是否听到了呢?”

阿难与大众一同说:“我们听到了。”

在钟声停止后,佛陀又问:“你们现今是否听到了呢?”

阿难与大众一同说:“听不到了。”

这时,罗睺罗又击钟一声,佛陀又问:“你们现今是否听到了呢?”

阿难与大众一同又说:“我们都听到了。”

佛陀问阿难:“你认为如何能听到?如何听不到呢?”

阿难与大众一同对佛陀说:“如果撞钟发声,就能听得到,撞击很久之后响声消失,声音、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

如来又令罗睺击钟,问阿难:“现今是否有声呢?”

阿难说:“有声。”

歇了一会,声音消散,佛陀又问:“现今是否有声呢?”

阿难与大众答说:“无声。”

过了一会,罗睺再来撞钟,佛陀又问:“现今是否有声呢?”

阿难与大众一同答:“有声。”

佛陀问阿难:“你认为叫做有声?怎样叫做无声?”

阿难与大众一同对佛陀说:“钟声如果撞击后发出声,就叫做有声,撞击很久之后响声消失,声音、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无声。”

佛陀对阿难以及法会的种种大众说:“你们现今为什么言语自相矫乱呢?”

大众与阿难同时问佛陀:“我们现今如何矫乱呢?”

佛陀说:“我问你们是否听到,你们都答听到了;又问你们是否有声,你们就答有声。一会而答听到,一会儿答有声,对于闻与声的回答不定,这样的回答(以声当作闻,以闻当作声)为何不是矫乱呢?阿难!声音消失没有响动,你就说无闻(听不到),如果真是无闻(听不到),闻性就已消灭,如同枯木一样,那么,当钟声再撞击时,你如何能觉知呢?觉知有、觉知无,自然是因声尘的或无、或有,难道那个能闻的自性是因为你的需要而或有、或无吗?如果闻性实在绝对没有,谁能觉知这个闻性是无闻呢?

所以,阿难!声在能闻的自性中,自己有生有灭,并不是你能闻的自性有生有灭,不是因为声生声灭,而使得你的闻性,也跟著变有变无
。你尚且颠倒,迷惑的将声认为是闻,难怪你会昏迷不悟,认为真常的自性会断灭了。你也不应该说,脱离种种动与静、闭塞与开通,就没有能听闻的自性。比如深睡的人,在床枕睡熟(虽然睡得很熟,但闻性依然存在),其家有人在那人睡觉时或捣练即槌衣(古时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这人在梦中听闻到舂米杵声,和捣衣砧声,认为是他物发出的声音,也许是击鼓、也许是撞钟,就在梦中自己奇怪撞钟为什么发出木石的响声,此时忽然醒过来,才知道是杵捣的声音,自己告诉家人:‘我正在作梦时,迷惑的将此舂米的声音认为是敲鼓的声音。’

阿难!这人在梦中,难道会记得什么是动、静、通、塞?只是他的身体虽然睡着了,但他能闻的自性却没有昏迷。同样的道理,纵然你的身形消灭,寿命随光阴而流转迁谢,这个能闻的自性为什么会因为你的身形而销灭呢?只是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依循诸色、声、香、味、触等尘,追逐妄念流转不停,从来不能开悟自性是清净明妙真常不灭的,不能依循净妙真常的自性,只去追逐生灭污染的识心,所以就生生世世杂染(合杂乱和污染,即指烦恼,通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为一切有漏法的总称)而流转轮回,不得解脱;如果能够舍弃生灭无常之分别识心,坚守真常不变的自性,久而久之,自性真常的光明就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以及诸虚妄心就会立时销灭陨落。思想的现状,就是清净自性的渣尘;意识情念的作用,就是清净自性的污垢,如果二者都能远离,则你的法眼就可以立时清明,如何能不成就无上知觉呢?”

学习笔记:

阿难虽然博学多闻,但还没有灭尽一切习漏
虽然知道颠倒的原因,可当真实的颠倒显现在前时,还是不能认识
因此,佛陀用尘俗通俗的道理来作譬喻,为阿难及大众解除疑惑

通过譬喻,佛陀以敲钟,证明闻性是不生灭,有声无声,闻性都是存在的
而阿难和大众问题就出在“无闻”,以为无声就无闻
其实能知道无闻,就是闻了。如果真的是无闻,则什么都不知道了
声尘之有无,肉耳之聋不聋,其实都不关闻性之事
因为闻性是圆融周遍,不生不灭的

再以熟睡的人错认舂米之声为钟鼓之声为譬喻,因为平时多闻钟鼓声,故在八识田里,有了钟鼓种子,所以就错觉变钟鼓声
说明梦时睡时能闻声,便是闻性功能,错认作他物,是分别心念,独头意识作怪,能支配你的梦
人有颠倒行为,也如同梦中错觉一样,不知不觉就把行为颠倒了

末学思维这部分最重要核心的内容是: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依循诸色、声、香、味、触等尘,追逐妄念流转不停,从来不能开悟自性是清净明妙真常不灭的,不能依循净妙真常的自性,只去追逐生灭污染的识心,所以就生生世世杂染而流转轮回,不得解脱;如果能够舍弃生灭无常之分别识心,坚守真常不变的自性,久而久之,自性真常的光明就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以及诸虚妄心就会立时销灭陨落。思想的现状,就是清净自性的渣尘;意识情念的作用,就是清净自性的污垢,如果二者都能远离,则你的法眼就可以立时清明,如何能不成就无上知觉呢?”

由此,学习的重点:

一、分别识心,末学理解,就是指心识作用

1、心识作用的影响

【不论是现实日常生活或梦中或禅定中或死亡中阴状态,
全都随着心识作用而变化或显现,甚至决定众生的轮回去处】
——[梦境解说] 以实义和方便,探究梦中心识作用的涵义

2、心、意、识,分别指的是什么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谓[六识身]。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诸经辑要]~[心][意][识][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心意识】:(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心意识~ 详情请参阅"楞伽经"

【佛教虽然没有「灵魂」的用语,但是,佛教相信「有情众生」在累世生死轮回过程中,存在某个不生不灭的「识」,
那就是「第八识-阿赖耶」或「第九识」(就是清净后的阿赖耶),但是「前六识」会因为生死轮回而生灭
所以,佛教常说「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但是因为被无明杂染所覆盖,所以称为「阿赖耶」
而由不清净的「第八识阿赖耶」掌控生死轮回的一切,随着心中的污染而幻化一切】——「灵魂」与「神识」

3、正视心识作用

【佛则告诉我们,物质生命是由于灵魂意识能量对外在一切的执着而产生
物质(肉体)生命随识流转(轮回),精神能量生命实际则无生死
佛说众生都可以成佛,众生都有机会摆脱肉体束缚,回归精神能量自由自在,这才是生命的真相】
——[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因为众生对于法界真相不明白
所以就容易起心动念,起情绪变化

佛弟子应该要知道~[相由心生]
由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无明种子而生形成种种幻相和梦境——[梦的案例之一]自己的心识作用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定实,
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
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着。


说明:「所以者何」就是以下要开始说明前面所说是「什么道理?」「什么所以?」
上面是说:分别心也是虚幻,五阴(五蕴)觉知等各种心识作用都因无明愚痴因缘执着而生妄境,本质上也是生灭虚幻的】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由于心识作用不停息,产生了分别妄心,生出种种烦恼

4、如何才能转为菩提呢?

有时候当我们忙碌的要命,最后终于结束,在这突然停下的当下,我们可能会有短暂的放空
又或者我们很久没喝水渴的要命,当喝到水的一刹那会有短暂特别明显的安定
又或者我们躺在舒适的草皮上或沙滩上,会有远离尘嚣甚至肉体的特殊安祥的感觉
又或者饿了好久后终于饱餐一顿,那一刻会有忘我的感觉

其实这短暂的放空或者安祥或者忘我,就是来自于欲望被满足的短暂当下
当下的欲望因为满足了,所以没了,而下一个欲望尚未产生,意识因为累了,所以短暂停止思维
我们平常念念相续的烦恼因此停止了
这边就是我要讲的重点,欲望止歇时候的安定,这就是[止],[止][观]的[止]
也就是佛法讲的[奢摩他],就是[静]的功夫, 也就是佛法讲的
"歇即菩提"】——[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
还做不到的人, 只好守戒律, 多念佛修定, 让身心慢慢清净】——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要细细体会善知识的教导,并努力将其放大每一个当下去练习
通过不断的实修,再深入思维,将义理吃透,帮助自己不断增进


相关注解:
【信伏】:(术语)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楞严经四曰:“恐汝诚心未信伏。”梁僧传法曰:“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罗睺罗】:佛的儿子,也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他虽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后来在法华会上,回小向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少选】:一会儿;不多久。摘自百度
【有顷】:过了一会儿。摘自百度
【命光】:指人之寿命。盖寿命随光阴而流转迁谢,故称为命光。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四上):“纵汝形销,命光迁谢。(中略)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情识为垢,二俱远离。”FROM:【佛光大辞典】
【杂染】:杂者,杂乱之义;染者,污染之义。合杂乱和污染,即指烦恼,通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为一切有漏法的总称。参考三杂染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即是无生无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常】:真实、常在的境界,即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光】: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一。即常围绕佛菩萨身边,昼夜恒照之光明。又称圆光、丈光、常光一丈、常光一寻。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谓,面各一寻,周市佛身,昼夜常照之光明,称为常光。大乘经典则谓,诸佛以常光遍照十方,不限一寻。大智度论卷八载,佛唯现一丈之光明,乃因五浊恶世中薄福钝根者,眼微不堪见,若利根福厚者,如来则为之常现无量之光明。至于阿弥陀佛之光明,以因位之愿行,故以常光常遍照十方世界。众生若见佛之常光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平等觉经卷一以常光为头光;观无量寿经则视之为身光。常光与神通光不同,神通光系临时发放之光明,如释迦如来欲说法华经时,所放之光照东方一万八千之土,即是神通光。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四说常光与放光之别,于平时唯有常光,若有因缘始放异光。因若佛常放殊异之光,世间即无有日月星辰、昼夜时节、晦朔弦望,乃至春夏秋冬之别。(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佛不思议法品)((参见:三十二相)507、“光明”2173)FROM:【佛光大辞典】
【尘】:(术语)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根】: 1、能生的意思。 2、增上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识心】:对“心所法”而言,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七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FROM:【佛光大辞典】
【识】:心的别名,了别之义。心对外境明了分别,叫做识。唯识论说:“识谓了别。”又说:“识以了境为自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垢】:(术语)妄惑垢心性,故名垢。烦恼之异名。俱舍论二曰:“垢之与漏,名异体同。”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染污净心,说以为垢。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梵,摩罗。Mal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情有】:(术语)凡夫妄计一切之境界,无理但存情,谓之情有。归敬仪中曰:“人惟情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竟)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15 23:47 , Processed in 0.0575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