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6:5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26 16:41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20 分钟)

-- [经文] --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你的问题很好!能够帮助诸众生不再有邪见。你现今认真听!我来为你解说。

阿难,一切众生自性本体是真实清净的,因其妄心而生起种种知见,从而有了虚妄习气的作用;因此分为内分、外分的现象。

注解:
【邪见】: 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 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见】:虚妄的见解,如我见、边见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习】:(术语)妄念妄想之习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

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

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末学解说]

阿难!内分即是内在(自己身心)对众生的作用,因为各种爱染(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著染污之心),引发了虚妄情识(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

这些情识(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不断累积且不停息,能生出爱水(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

所以当众生心中忆念美味时,口中会有口水流出。

当心中忆念前人,或者爱怜或者怨恨时,眼中会有眼泪充盈。

当贪求财宝时,心中产生贪慕垂涎,身体光滑润泽。

当心中执着行淫,男女二根会自然流液。

阿难!种种贪爱虽然有差别,但是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内在被爱水润湿,不能升华,自然就会下坠,这名为内分。

注解:
【爱染】: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著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著之心之总称。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下):“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FROM:【佛光大辞典】
【妄情】: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二上):“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顺正理论卷二十三)FROM:【佛光大辞典】
【爱水】: (术语)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中略)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涎】: (术语)由爱欲情而垂之涎也。楞严经八曰:“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

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

心持咒印,顾盼雄毅;

心欲生天,梦想飞举;

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末学解说]

阿难!外分是外在对众生的作用,因为种种思慕敬仰,引发光明之想。

这些想念不断累积且不停息,能生出胜气。

所以当众生心能持守禁戒时,全身会轻安清净;
善知识解说:如果持戒,身体就会清净而不沉重,有助日后飞生)

当心能持守咒印时,相貌会勇武刚毅;
善知识解说:如果持咒,就容易神采飞扬、有威力,有助破除障碍)

当心想要生天时,梦想便能飞升高举;
善知识解说:如果心想生天成为天人,梦中就会有飞翔的梦境)

当心中存念佛国时,圣境便会现前;
善知识解说:如果心念佛国净土,佛国圣境也会在冥想禅定中显现)

如果侍奉善知识,具有通智,便能自轻身体与生命。
善知识解说:如果侍奉、追随善知识,得知真理,当然就会舍弃我执和表相,重法轻命)

阿难!种种想念(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虽然有差别不同,但产生的作用是相同的,想念轻清飞升不沉落,自然就会超越,这名为外分。

注解:
【渴仰】: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大一·四七九下):“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三上):“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遇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又如安乐集卷上(大四七·四下):“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亦表示闻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颔首闻法,称为渴仰首,为“解脱耳”之对称。(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大般涅槃经卷一、高僧法显传)FROM:【佛光大辞典】
【咒印】:(杂名)陀罗尼与印契也。楞严经八曰:“心持咒印,顾盻雄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天】: 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知识】:<一>知,通智。即大乘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即指能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等诸境界之作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二>即朋友之异称。吾人平时所谓知人一语,即指知其人之心识,此处乃引申为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识之义。故就为人而言,其人若善,则为善友、善知识;若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称善知识,又单称知识。又如劝善友,使其欣喜三宝,则称为劝知识、唱知识。(旧华严经卷五十八入法界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参见:善知识)4884)
 <三>日本佛教界转用为劝化、募缘之意。故凡捐赠予寺院之财物,称为“知识物”;书写劝化旨趣之文,称为“知识文”;以劝化为主旨而写就之经典,称为“知识经”。FROM:【佛光大辞典】
【身命】:(杂语)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暖识为体。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想】: (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唯识论三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末学解说]

阿难!一切世间,生与死是相连续的,生时顺从逐渐累积的世俗习气,死后随从这些习气而流转轮回。

在临命终还未舍灭暖气的感触时,一生的善恶全都会立时显现。

此时,死逆生顺之习气相互交错。

(善知识解说:
这是说一切众生在世间中生死轮回,出生后顺从世俗习气,死后就随这些习气而投胎至六道中
到了临命终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未断气的时候,一生中的善恶行为和念头都会全部突然出现
在此生死交关之刻,各种顺逆正反的习气都会相互出现,交会在一起)

-- [经文] --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末学解说]

纯净之思想会飞升,必然生到天上。如果心中升华之境,兼有福德与智慧,以及具有清净之愿的,自然心能开悟,见到十方诸佛、一切净土,随发愿往生佛国净土。

(善知识解说
这是说临命终如果能保持不情绪化、不对情感执着,而能纯粹理性思维和正观,这样神识就能飞生天上
(神识是佛经中的用词,可参阅《大乘显识经》
「灵魂」与「神识」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飞是形容神识离开肉体、投生他处的状态,生是指投生,依《楞严经》前面经文的说法有12类生)
这样理性正观的人飞生过程中,如果生前有修福慧、也有佛法上的清净愿心(指往生净土、面见佛陀)
这样心念就会随佛法教义而开阔,而能与诸佛相应、见十方佛,因此能随心愿往生净土
(所以,断恶修善、广修福慧、学佛都要趁早,也要趁早发愿往生净土,这样临命终才能派上用场
因为临命终看的是你当下的习气惯性,如果自己无法提起正念,生前又没有广结善缘,没能得到善友助念、帮助提起正念念佛
又或者因为自己生前造恶太多,负面习气影响自己死前的念头,又加上造恶所产生的负面因缘债主干扰和障碍
这样就很难能保持纯想正观而飞生天上或往生净土))

-- [经文] --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

或护禁戒,随持戒人;

或护神咒,随持咒者;

或护禅定,保绥法忍;

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末学解说]

情绪少思想多,就会轻轻举起却不能高远,就会成为飞仙(飞行空中之仙人)、大力鬼王、飞行夜叉(飞行空中之夜叉神)、地行罗刹(地上行动之罗刹),游行于四天,所去没有障碍。

其中如果有善愿善心,护持我佛法;

或者守护禁戒,跟随护持守戒之人;

或者守护神咒,跟随守护持咒之人;

或者守护禅定,保护法忍安宁;

这等众生如同亲自安住于如来座下。

注解:
【飞仙】:(术语)飞行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中略)地行罗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飞行夜叉】:(异类)飞行空中之夜叉神。楞严经八曰:“大力鬼王,飞行夜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地行罗刹】:(术语)于地上行动之罗刹也。未得飞行之通者。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乃至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忍】: 1、对佛所说之法信受不疑。 2、三忍之一。(参见:三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这是说:虽然也有理性正观,但是也有情绪或情感纠结、或不正确的知见或邪念(如一般民间信仰或外道邪见)
这样临命终飞生天上或往生净土的力道就不足,没有办法太远,就会随不正确的知见或情绪、情感纠结而变成飞仙类众生
这种飞仙类众生其实也称为鬼神类,因为这类不是天人,又比饿鬼道有福报和能力,所以,此处虽称飞仙,但是他处都做鬼神类
这种鬼神类,例如有: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很明显,这些都是常见的有能力的鬼神类
就是因为修行的知见不正确(例如有外道邪见)、又或者因为情感上比较暴躁、纠结或执着,所以不能成为天人或往生净土
这种鬼神类中,如果生前为人就有善愿善心(因为生前大都也有修行),死后成为鬼神后也愿意护持佛法、或维护戒律、护持戒子
或随自己的修行和愿力而护持相应的佛咒或神咒,也护持相同修行的人,例如跟随持咒者,随时保护他,或保护修禅定者,让他安住法忍中
(不论是持咒或禅定或诵经,这些在各种佛经中都可看见曾经发愿护持佛法、佛经、佛咒和修行者的各种鬼神)
这样的飞仙类或称鬼神类,就变成如来座下的「佛教护法」(佛教护法有不同次第,可以是护法鬼神,也可能是护法菩萨)

-- [经文] --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末学解说]

情绪思想平均相等,既不飞升也不下坠,会投生于人间。思想如果光明就会聪慧,情绪如果幽暗就会愚钝。

注解:
【想】:(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唯识论三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知识解说
感情和理性相互掺杂都差不多的人,无法飞生也不堕入恶道,而会再次投生于人间
如果思想明朗,这种人就比较聪慧;如果容易堕入情绪和幽暗,这种人就比较愚钝)

-- [经文] --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末学解说]

情绪多思想少,就会轮回进入畜生类受生,情重会投生为毛群,情轻会投生为羽族。

情绪纠结多过理性思维,这类死后会投生变成畜生(横生就是畜生)
业力比较重的就变成长毛、地上跑的动物,比较轻的就变成能飞、长羽毛的鸟类)

-- [经文] --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

身为饿鬼 ,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末学解说]

七分情绪三分思想,就会下沉至水轮,生于火烧之时,承受水气猛火。

投身为饿鬼,一直被火焚烧,被水淹死,不吃不喝,要经受百千劫的时间。

注解:
【水轮】:(术语)成立世界四轮之一。空轮上有风轮,此风论上,光音天之雨,生深十一亿二万之水层,是名水轮。此水轮之上层凝结,即金轮际也。九山八海,安立于此金轮上。见俱舍论十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轮】:世界是建立在五轮之上,依俱舍论等的说法,世界之最下层为虚空论(即虚空),其上为风轮(即大气层)、水轮(即大海洋)、金轮(又名金刚轮,指世界初凝结时一些固体的物质,金刚义即坚固),到金刚轮的边际,就是地轮(即大地),再上便是九山八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知识解说
这类就是变成饿鬼道的众生了,这类鬼类众生没有福慧,所以严重受苦)

-- [经文] --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

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末学解说]

九分情绪一分思想,就会沉下至火轮,身体进入到风火相交之地。

轻者堕入有间,重者堕入无间,二种地狱。

注解:
【火轮】:(术语)旋火轮之异名。回转火作轮形者。此虽见轮形,然无轮之实体。以譬有为法之念念相续,虽见有种种之形,然无其实体也。楞伽经二曰:“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间】:为“无间”之对称。间,间杂或间隔之义。有间,即指各种心识作用互相间杂,或指时间及空间上之间隔。如往生论注卷上所谓之“有间心”,又如日僧法然之“选择本愿念佛集”所说修杂行者对阿弥陀佛之忆念常间断,故称有间。凡此,皆含有时间间隔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无间】:(界名)梵语阿鼻Avici,译曰无间。如无间地狱,无间修,等无间缘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知识解说
当然,这就是地狱众生,地狱也是有各种不同种类和次第
读者可随《楞严经》继续往下阅读,就能更仔细的明白地狱和六道轮回(包含天界的各种情况)的各种情况)

-- [经文] --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 ,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末学解说]

纯粹都是情绪就会完全下沉,堕入阿鼻地狱。

如果下沉于心中,有诽谤大乘,毁坏佛之禁戒,欺诈诬妄宣说佛法,虚假贪图信者之施物,滥竽充数享受信者之恭敬,五逆十重的业障,更要堕入十方阿鼻地狱。

这些循环所造的恶业,虽然是自作自受 ,在共同的业力果报之中,各自兼有其原因和境地。

注解:
【阿鼻】:(界名)Avi^ci,又作阿鼻旨。译曰无间。无间地狱是也。涅槃经十九曰:“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受苦无间断之义。八大地狱之一。是最苦处。极恶之人堕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施】:(术语)谓信者之施物也。观佛经五曰:“虚食信施以此因缘食诸铁丸。”涅槃经十一曰:“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信心檀越饮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信奉者故曰信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FROM:【佛光大辞典】
【十重罪】:(名数)与十恶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恶】:﹝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猒足也。
  [九、嗔恚],嗔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11:3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26 16:40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

-- [经文] --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些都是种种众生自身造业所招感的业果,造十种习气的原因,受与六根相交的果报。

注解:
【十习因】:指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又作十习、十因十果。习,习续之义。习续前念的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念的善、恶、无记之果,乃至习续前世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世善、恶、无记之果。故一前一后,在前为因,在后为果。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列举出能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即:(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之报。(三)慢习因,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四)嗔习因,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五)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六)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毒恶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八)见习因,执己之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九)枉习因,起诬谤、枉屈良善,由此业之感,故受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十)讼习因,因诤讼交喧而生隐覆之心,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六报】: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十因?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末学解说]

是哪十种原因呢?

阿难!一是、淫欲习气交接,引发于相互摩擦。不停的相互摩擦,所以有了火光猛烧,在其中间发动;

如同人用手自己相互摩擦触碰,就会有暖相显现。淫欲习气相燃,就会招感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行淫称为欲火(淫欲之热情,犹如火能烧众生心)。菩萨见到淫欲之习气,如同见到火坑一样要避开。

注解:
【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
【欲火】:即淫欲之热情,犹如火能烧众生心;或以淫欲心如火不可遏止,故称欲火。欲又作欲。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法苑珠林卷四十四)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末学解说]

二者、贪爱习气交计,引发于相互吸引。不停的吸引揽集,所以有了积累冰寒而产生的坚冰,在其中间产生冻裂;

如同人用口吸入风中的气息,就会有寒冷的感触。

贪爱习气相侵,就会招感寒冰地狱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多求(贪习)称为贪水(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菩萨见到贪习,如同要避开瘴海一样。

注解:
【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之报。
【贪水】:(杂语)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末学解说]

三者、我慢习气交陵,引发于相互自恃。奔驰向前不停息,所以有了腾空跨越奔流之波,累积成为水。

如同人的口舌自相绵绕品味,因而生出口水。

我慢习气相互鼓动,就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我慢称为饮痴水(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菩萨见到慢习,如同要避开巨大的水灾一样。

注解:
【慢习因】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
【灰河】:<一>比喻烦恼。据杂阿含经卷四十三载,灰,指欲觉、恚觉、害觉等三恶不善觉;河,指欲爱、色爱、无色爱等三爱。此等觉爱烦恼,障闭众生之心性,使其受到诸种苦恼,犹如置身于灰河中,受诸苦痛而随流漂没。
 <二>地狱名。为十六游增地狱之一。(长阿含卷十九世记经地狱品)((参见:十六小地狱)383)FROM:【佛光大辞典】
【痴水】:(譬喻)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楞严经八曰:“十方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

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

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锉刺、槌击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 。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末学解说]

四者、嗔恚习气交冲,引发于相互背反抵触。

相逆纠结不停息,心中便会发热发火,铸造这股气成为金。

所以有了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

如同有人含冤,产生杀气。

嗔恚习气相互撞击,就有了宫割、斩斫、锉刺、槌击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瞋恚称为刀剑。菩萨见到瞋习,如同要避开杀戮一样。

注解:
【嗔习因】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

-- [经文] --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二习相延,故有杻 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末学解说]

五者、奸诈习气交诱,引发于相互调弄。

相互牵引不停止,所以有了绳木、绞校(绞刑。用绳子木捆住身体或某部位。绞紧受刑,苦不堪言);

如同水浸润田地,同时草木也会因此而生长。

奸诈习气相互延续,就有了杻械枷锁,鞭杖挝棒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奸伪称为谗贼。

菩萨见到诈习,如同畏惧豺狼一样要避开。

注解:
【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

-- [经文] --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

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地、漂沦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末学解说]

六者、欺诳习气交欺,引发于相互蒙蔽。

相互欺骗不停止,心念飞动想要造奸,所以有了尘土、屎尿,这般不洁不净;

如同尘土随风扬起,无法看到。

欺诳习气相互叠加,就有了没溺、腾掷、飞坠、漂沦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欺诳称为劫杀。

菩萨见到诳习,如同要避开踩到蛇类一样。

注解:
【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

-- [经文] --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

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

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末学解说]

七者、怨恨习气交嫌,引发于相互怨恨。

所以有了尘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

如同阴毒之人,怀有毒恶之心。

怨恨习气相互吞容,就有了投掷、擒捉、击射、抛撮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怨家称为违害鬼。

菩萨见到怨习,如同要避开饮用毒酒一样。

注解:
【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毒恶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

-- [经文] --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 。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末学解说]

八者、恶见习气交明,例如执著我及我所等妄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错误见解,各种邪见,引发于相互违背拒绝,产生之时便是相反的。

所以有了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同行路之人,来往时是互相见到的(不是单方面见到一方)。

恶见习气相互交汇,就有了勘问(查问;审问)、权诈(权谋,诈术)、考讯(拷问审讯)、推鞠(审问)、察访(调查访问)、披究(分析研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巧妙的言辞)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恶见称为见坑。菩萨见到各种虚妄偏执,如同遇到有毒的沟壑一样要避开。

注解:
【见习因】执己之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
【萨迦耶见】:梵语satka^ya-dr!s!t!i 。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萨迦耶,梵语 satka^ya,又作萨迦邪、飒迦耶。迦耶,梵语 ka^ya,聚集之义,意译作身。萨是有之义,又含虚伪、移转之义。见为梵语 dr!s!t!i(达利瑟致)之意译。故萨迦耶见总译作有身见,或译作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为五见之一,亦为十随眠之一。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著我及我所等妄见。
 关于此见之名义,因诸部派对萨迦耶之“萨”字见解不同,故有诸多异说,兹略述如下:(一)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此部以“萨”为有之义,谓身为五蕴之集合,此五蕴之法体为实有,故称有身;而缘此实有之身,执著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二)虚伪身见,又作坏身见、伪身见,为经量部所立。此部以“萨”为坏、无常之义,谓身为五蕴之假合,生灭无常,无有实体,故称坏身、虚伪身;而缘此虚伪之身,生起我、我所等之执著妄见,称为虚伪身见、坏身见。(三)移转身见,为大乘唯识宗所立。此宗以“萨”为移转之义,亦即有无不定,或非有似有之义;以“身”为因缘和合依他起性,故谓身为非有非无,称为移转身;而于此移转身上,推度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移转身见。
 此外,若就萨迦耶见分别缘于五蕴而论,则可以下列二十句以表之,即:先以色蕴而言,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为“色即是我,如主”;第二句为“我有色,如璎珞”;第三句为“色即是我所,如僮仆”;第四句为“我在色中,如器”。准此而言,受、想、行、识四蕴亦各有如上之四句,总成二十句。在翻译名义大集(梵 Maha^vyutpatti)中,载有此二十句萨迦耶见之梵名。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八载,萨迦耶见若分别缘于二见(我、我所)、三界、五蕴、九地、十二处、十八界等,则可有一句乃至九三六句之萨迦耶见;然若以相续、世、刹那等之法相以分别之,则有无量之萨迦耶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卷四十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七、俱舍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卷八十七、大乘五蕴论、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卷九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九、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参见:五见)1099、“随眠”6351)FROM:【佛光大辞典】
【戒禁取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错误见解,为五不正见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 。

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末学解说]

九者、怨枉习气交加,引发于相互诬陷毁谤。

所以有了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如同诽谤中伤残害良善之人,逼迫冤枉良善。

怨枉习气相互排压,就有了押捺、捶按、蹙漉、衡度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怨谤称为谗虎。

菩萨见到枉习,如同要避开遭到霹雳一样。

注解:
【枉习因】起诬谤、枉屈良善,由此业之感,故受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

-- [经文] --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

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

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末学解说]

十者、诤讼习气交喧,引发于相互隐藏覆盖。

所以有了鉴见、照烛;如同日头在正当午,不能藏匿影子。

诤讼习气相互陈宣,就有了恶友、业镜(冥界写取众生善恶业之镜)、火珠,披露宿业(陈述宿世所作善恶之业因),对验(对证检验)之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把覆藏称为阴贼。

菩萨见到讼习,如同要避开顶着高山行走于巨海一样。

注解:
【讼习因】因诤讼交喧而生隐覆之心,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
【业镜】:(杂名)冥界写取众生善恶业之镜也。楞严经八曰:“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净心诫观上曰:“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曀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资持记下三之四曰:“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伪造之十王经所谓净玻璃镜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火珠】:指塔顶饰物。于塔顶九轮之上,置一宝珠形之饰物,其周围以火焰图案装饰之,称为火珠。((参见:水烟)1491)FROM:【佛光大辞典】
【宿业】:(术语)宿世所作善恶之业因也。长阿含经一曰:“宿世之所成。”顺正理论二十五曰:“行缘识者,显示宿业。”资持记上三之一曰:“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3#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8:5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28 18:59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 2小时 )
                                                                        

-- [经文] --

云何六报?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末学解说]

什么是六报(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呢?

阿难!一切众生,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造业,所招感相应的恶报,是由六根引出。

为什么恶报从六根而出呢?

注解:
【六报】: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六识】:(名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于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禅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禅天以上至无色界之有顶,唯有意识,无眼耳身之三识,以是为识相应而非与禅定相应故也。见百法问答抄,又此六识有体一体别之论。小乘之俱舍与大乘法相取体别,小乘成实取体一。(参见:一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烊铜。

烧息:能为黑烟、紫焰。

烧味:能为焦丸、铁糜。

烧触:能为热灰、炉炭。

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末学解说]

一是见报(眼识所引),招引恶果。眼见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看见梦火燃烧遍满十方世界,亡者的神识,乘着烟气飞坠,堕入无间地狱。

显现出两种相貌:一者为明处所见,因为能够看到所有的种种恶物,所以产生无量的畏惧。二者为暗处所见,寂静看不见,而生出无量的恐怖。

这样见到的猛火,烧至耳根:能感受为镬汤、烊铜。

烧至鼻根:能感受为黑烟、紫焰。

烧至舌根:能感受为焦丸、铁糜。

烧至身根:能感受为热灰、炉炭。

烧至意根:能有星火迸洒,散遍虚空世界。

注解:
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
【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镬汤地狱】:(异名)煮于镬汤之地狱也。观佛三昧海经五说此地狱有十八镬,一一镬,纵广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中满沸铁。五百罗刹,鼓大石炭以烧其铜镬,石火焰焰不灭。镬沸上涌如星,化成火轮,还入镬中。毁佛之禁戒,杀生啖肉,烧山野而伤害众生,及焚杀众生者,命终身心热,又冷如冰,欲得大温水而浴,及生于镬中,其身忽消烂,唯余骨在。又见于正法念经七,经律异相五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

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

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

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

注触:则能为畜为鬼 ,为粪为尿。

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末学解说]

二是闻报(耳识所引),招引恶果。耳闻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看见波涛淹没天地,亡者的神识,乘着流水降落,堕入无间地狱。

显现出两种相貌:一是开听,能听到种种闹声,使精神产生昏乱。二是闭听,寂静听不到,幽魄沉没产生无量恐惧。

这样听到的波涛,注入耳根:能感受为被责备、被质问。

注入眼根:能感受为雷鸣怒吼、恶毒之气。

注入鼻根:能感受为雨、雾,或洒满各种毒虫,全身都是。

注入舌根:能感受为脓、血,或各种杂质污秽。

注入身根:能感受为畜生、恶鬼,或粪便、尿。

注入意根:能感受为闪电、雹子,摧毁震碎其心魄。

注解:
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

-- [经文] --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

冲见:则能为火为炬。

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烊为沸。

冲味:则能为馁为爽。

冲触:则能为绽为烂 ,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

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沙礰,击碎身体。

[末学解说]

三是嗅报(鼻识所引),招引恶果。鼻嗅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闻见毒气从远近充塞而来,亡者的神识,从地面涌出堕入无间地狱。

显现出两种相貌:一是通闻,被各种恶气熏到干扰心性。二是塞闻,不能吸气,憋闷气绝。

这样闻到的气息,冲入鼻根:能感受为被质疑、被践踏。

冲入眼根:能感受为火焰、火炬。

冲入耳根:能感受为被淹没、被沉溺,或者被烊、被沸。

冲入舌根:能感受为腐烂恶心。

冲入身根:能感受为断裂、破碎,或成为大肉山,有百千眼被无量吸食。

冲入意根:能感受为灰尘、瘴气,或被飞沙礰(古代水田里用的破泥块的农具,像碌碡,有短齿)击碎身体。

注解:
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
【肉山】:比丘虚受信众的布施,死后成为一座大肉山,以偿还其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肉身。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

历见:则能为然金石。

历听:则能为利兵刃。

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

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

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末学解说]

四是味报(舌识所引),招引恶果。舌味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见到铁网,猛烈的火焰强烈炽燃,覆盖遍满世界,亡者的神识,向下穿透挂在铁网上,倒悬其头,堕入无间地狱。

显现出两种相貌:一是吸气,集结成寒冰,身体被冻裂。二是吐气,飞升为猛火,骨髓烧焦溃烂。

这样尝到的味道,经过舌根:能感受为承受忍耐。

经过眼根:能感受为燃烧着的金石。

经过耳根:能感受为锋利的兵刃。

经过鼻根:能感受为大铁笼覆盖国土。

经过身根:能感受为弓、箭,弩、能发射之物。

经过意根:能感受为翻飞的热铁,从空中如雨而下。

注解:
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

-- [经文] --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

历见,则能为烧为爇。

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

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

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

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末学解说]

五是触报(身识所引),招引恶果。身触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见到大山从四面合并,没有出路,亡者的神识,见到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铁枪长毛,被驱赶进入城门,奔向无间地狱。

显现出两种相貌:一是合触,大山合并逼紧身体,最后至骨肉裂崩血液溃散。二是离触,刀剑触碰身体,心肝被屠杀肢解。

这样身体的触感,经历身根:能感受为被审视,被审判定罪。

经历眼根:能感受为被燃烧、被焚烧。

经历耳根:能感受为被撞击、被刺、被射。

经历鼻根:能感受为被扎起装入袋子,被敲击、被捆绑。

经历舌根:能感受为被耕、被钳夹,被斩断截开。

经历意根:能感受为被下坠、被抛飞,被煎、被炙烤。

注解:
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

-- [经文] --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

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赴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

结见:则能为鉴为证。

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

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

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

结触:则能为大为小 ,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末学解说]

六是思报(意识所引),招引恶果。意识之思与相应的业力相交,在临终时,先会见到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的神识,被吹到上空,乘风翻转落下,堕入无间地狱。

显现出两种相貌:一是不觉,愚痴至极因而荒茫,不停的奔走。二是不迷,能感觉到苦,无量的煎熬,痛苦深邃难忍。

这样横邪之思维,结于意根:能感受为有方向,有处所。

结于眼根:能感受为被鉴别、被证实。

结于耳根:能感受为大合石,冰,雹子,土,雾。

结于鼻根:能感受为大火车、火船、火槛。

结于舌根:能感受为受大声唤地狱之苦,悔恨,哭泣。

结于身根:能变大变小 ,在一日中万次生后又万次死,倒下,仰身。

注解:
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
【大叫唤地狱】: 谓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鏊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名大叫唤地狱。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些名为地狱的十种因、六种果报,都是因为众生愚痴虚妄所造成的。

如果诸众生,恶贯满盈,这样的人要堕入阿鼻地狱,要受无量的痛苦,经历无量劫的时间。

如果六根各自造业,以及其兼具之外境、兼具之根造业,这样的人则要堕入八种无间地狱。

如果身口意三根造业,做杀生偷盗邪淫之事,这样的人则要堕入十八种地狱。

如果三种恶业不同时兼具,其中可能是一种杀生业,或一种偷盗业,这样的人则要堕入三十六种地狱。

如果只是身口意中的一根,单独造一种业,这样的人则要堕入一百零八种地狱。

虽然众生各作自业,但在世界中有共同的作用而产生共业,妄想的发生,并非本来就有的。

注解:
【恶业】:(术语)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为业。俱舍论光记十三曰:“造作为业。”即十恶五逆之所作。四十华严经四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六波罗蜜经五曰:“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鼻地狱】: (界名)阿鼻为地下之牢狱,故曰地狱。在此地下之最底,余大地狱重叠其上。见俱舍论世间品。止持音义曰:“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此五无间,乃造五逆业者报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根】:(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根】:  1、能生的意思。 2、增上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间地狱】: (界名)八热地狱之一。梵云阿鼻旨Avi^ci,造五逆罪之一者,即堕于此,一劫之间,受苦无间,故名无间地狱。无间有五种之义:一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此五义,大部补注以为成实论之说而引之,诸师皆效是,然成实论无此义,于五无间条下辩之)。成实论八曰:“次身受报,故名无间。”(成实论仅此一义耳)。俱舍论十一曰:“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逾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捺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中略)有余师说,阿鼻旨中无乐间苦,故名无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同分】:(一)不相应法之一︰具称众同分。指有情众生之共通性。小乘以此为十四不相应行之一,大乘以此为二十四不相应行之一。
(二)‘彼同分’之对称︰根、境、识三者各作自业,称为同分(sabha^gah!),不作自业者称为彼同分(tat-s.)。例如眼根取色境,是自业;眼识缘色境,是自业;色境为眼根及眼识所取,是自业。如是,根、境、识相对而作自业的,名为同分;不作自业的,名为彼同分。分谓自己的作用,根、境、识三者同样有自己作用之分,故名同分;又虽非同分,但由于与同分种类相同,故名彼同分。此说取自《俱舍论》卷二等。
此外,旧译《俱舍论》卷二将此同分、彼同分名为等分、非等分;旧译《婆沙论》卷五称其为自分、彼分;《杂心论》卷一说为有分、余有分。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4#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7:26:0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 2小时 )                                                                  

-- [经文] --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末学解说]

再有,阿难,若是诸众生不是破坏戒律仪规,触犯菩萨戒,毁坏佛涅槃。而是其他的杂恶业,则要经历数劫地狱烧燃,偿还其罪业后再变成各种鬼形。

若是本因。因为贪爱外物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物而成的鬼形,名为怪鬼(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

因为贪爱色欲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风而成的鬼形,名为魃鬼。

因为贪爱惑乱于人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畜类而成的鬼形,名为魅鬼。

因为贪爱嗔恨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毒虫而成的鬼形,名为毒鬼。

因为贪爱回忆忿恚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人年灾命衰者入其身而成的鬼形,名为疠鬼。

注解:
【怪鬼】: 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魃鬼】: 谓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也。(魃即旱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魅鬼】: 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疠鬼】: 谓此鬼宿因多嗔,心常忿恚,故受此报;遇人年灾命衰者,便入其身,兴诸苦恼,如疠疫、傅尸、骨蒸之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

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末学解说]

因为贪爱傲慢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气而成的鬼形,名为饿鬼。

因为贪爱欺罔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幽暗而成的鬼形,名为魇鬼。

因为贪爱邪见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精灵而成的鬼形,名为魍魉鬼(木石之怪)。

因为贪爱冤枉无辜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明而成的鬼形,名为役使鬼。

因为贪爱争讼而造作的罪业,当此人的罪业(在地狱)偿还完毕,遇到人而成的鬼形,名为传送鬼。

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纯情(全都是情绪、情感)而堕入地狱,受恶业之火烧干之后,生出地狱成为鬼。

这些都是源自妄想之业障所招引来的恶果。若是能够证悟了菩提则会恢复光明本性殊妙圆满,根本不会有这一切。

注解:
【饿鬼】:谓此鬼宿因多慢,内无实德,空腹高心,陵人傲物,故受此报;寓气为质,不逢饮食,常困饥虚,是名饿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魇鬼】: 谓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魇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魍魉鬼】:谓此鬼宿因邪见,妄生执着,自谓明悟,故受此报;寓山川以托其形,为木石之怪,是名魍魉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役使鬼】: 谓此鬼宿因多枉,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是名役使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传送鬼】: 谓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是名传送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

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虫蛊之鬼虫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末学解说]

再有,阿难,成为鬼形的罪业偿还尽了。则情感与思想二者就都空了。方能够来到世间。

与原先所负之人,冤家相逢。又投身为畜生,继续偿还其宿世之债。

遇物成为怪鬼的,其托附之物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枭类。

遇风成为魃鬼的,其托附之风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咎征(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的一切异类。

遇畜生成为魃鬼的,其托附之畜生死了,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狐类。

遇毒虫成为蛊毒鬼的,其托附之毒虫灭亡了,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毒类。

遇衰疠成为疠鬼的,其托附之衰疠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蛔类。

遇气成为饿鬼的,其托附之气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食类。

注解:
【宿债】:宿世所负之债。即在过去世所造恶业负有往后当须偿还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慧可章之注(大五一·二二一上):“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参见:宿善)4511)FROM:【佛光大辞典】
【鬼业】:谓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宿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于循类。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

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

菩提心中皆为浮妄虚想凝结。

[末学解说]

遇幽暗成为魇鬼的,其托附之幽暗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服类。

遇精怪成为魍魉鬼的,其托附之因缘消失,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应类(应时节而去留)。

遇明成为役使鬼的,其托附之明境灭尽,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休征(吉祥的征兆)一切诸类(祥麟嘉凤之类)。

遇人成为传送鬼的,其托附之人死亡,业报偿尽后。投生于世间多数成为循类(猫狗等循良家畜之类)。

阿难,这些众生都是由业报之火烧干烤枯后。还要偿还其宿债而成为畜生的。这些也都是众生自己虚妄造业所招感的业果。

如果能证悟菩提,那么这些虚妄恶缘从根本上就不会有。比如你所说的宝莲香等。以及琉璃王、善星比丘。

这样的恶业是自己本身引发造作的。并非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冒出的。更不是人为施予的。是自己的妄念所招感的,所以还是要自己来承受这些果报。

在菩提心(求正觉之心)中,这些全是浮妄、虚想凝结而成的。

注解:
【宿债】:(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琉璃王】: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星】: (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返征其剩。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愚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佷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末学解说]

再有,阿难,转生为畜生道偿还先前的宿债。如果被偿还者过多获取了应偿还的。那么偿还者还要再投生为人,返过来征回其所多偿还的部分。

如果自身有功力同时兼有福德。那么就会在人道中住留为人形,以此来酬还业力。如果没有福德者,还会变为畜生偿还,直到拉平。

阿难,应当要知道,如果是用钱财物品,或者劳役其力,偿还足了,宿债自然就会停止了。

如果在这中间又杀害众生性命或者食其肉。这样就会乃至在微尘数劫的时间里,互相食啖、互相杀害,犹如车轮不停的转轮,上上下下没有停息休止的时候。除非能够在正定离尘寂静止定的奢摩地中,或者值遇佛陀出世,否则不会停止安歇。

你现今要知道,那些成为枭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愚顽的一类人中。

那些成为咎征(过失的报应;灾祸应验)异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怪异的一类人中。

那些成为狐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庸俗之辈一类人中。

那些成为毒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凶狠残暴的一类人中。

那些成为蛔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卑微一类人中。

解:
【宿债】:(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末学解说]

那些被食用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柔弱的一类人中。

那些被作为服饰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劳苦的一类人中。

那些顺应时节而生之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文思之辈的一类人中。

那些成为休征(吉祥的征兆)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聪明的一类人中。

那些成为循类的众生,偿还完业报后会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参合在通达的一类人中。

阿难,这些众生都是偿还完宿债恢复其形投生于人道中的。他们都是无始以来,因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产生恶业,相互应生相互杀害。无法值遇如来,无法听闻正法。在烦恼之中不停流转沉沦,不能解脱。这些众生,是可怜悯者。

注解:
【宿债】:(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颠倒】:(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劳】:(术语)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止观一曰:“尘劳即是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5#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6:1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31 16:19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 1 小时 )                                                                  

-- [经文] --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靠特殊食材,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因为地气重, 所以无法飞升, 因为别得生理, 长寿千岁, 所以称为仙
靠植物药材,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靠炼丹,吃这些金丹,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靠练习外在动功和静功,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例如, 拳脚功夫,和气功打坐
靠津液吐纳,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靠采气练气,吸收日月精华来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例如, 吸收树气, 地气, 或对天地灵石采气, 或晚上对月光采气

[末学解说]

阿难,又有众生在人道时不按照自性正觉(真正的觉悟)修行定慧的正三昧。而是怀有妄念修行其他法门。

以各种妄想形成固定之形,游历于山林之中,或者人所不能到达之处,这类众生共有十种仙。

阿难,那些众生,通过服用食物,坚固其形不停息。由食物之道达成目的,名为地行仙。

通过黄精松柏之类的草木,坚固其形不停息。由医药之道达成目的,名为飞行仙。

通过服食金丹,坚固其形不停息。由化形易骨达成目的,名为游行仙。

通过修习阴阳动静,坚固其形不停息。由调气固精达成目的,名为空行仙。

通过咽纳津液,坚固其形不停息。由水润之功能达成目的,名为天行仙。

通过吞吸日月精华,坚固其形不停息。由吸纳精粹达成目的,名为通行仙。

注解:
【正觉】: 1、真正的觉悟。 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地行仙】: 谓其服食药饵,能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故名地行仙。(一期者,从生至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飞行仙】: 谓其餐食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故名飞行仙。(黄精,药名;松柏者,谓松柏之叶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游行仙】: 谓其久服还丹,化形易骨,游戏人间,故名游行仙。(还丹者,谓神仙九还之丹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空行仙】: 谓其乘阴阳动静,调气固精,腾身履空,故名空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天行仙】: 谓其能鼓天池,咽津液,不交世欲,故名天行仙。(天池,即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通行仙】: 谓其吞吸日月精华,作意存变,以延身命,岁久功成,遂有异见,通世物情,故名通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

斯亦轮回 ,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靠咒术和禁戒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靠忆念观想,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靠男女行淫双修,采阴补阳之术,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靠精通大自然变化之术天地运行之气, 顺应变化来提升精气神, 达到养生长寿, 例如刘伯温和诸葛孔明,通晓五行之术

[末学解说]

通过修习咒术禁戒,坚固其形不停息。由咒语法术达成目的,名为道行仙。

通过修习系念一境,坚固其形不停息。由澄凝精思达成目的,名为照行仙。

通过修习采阴助阳,坚固其形不停息。由摄卫精气达成目的,名为精行仙。

通过修习大自然变化之术、天地运行之气,由运想化理达成目的,名为绝行仙。

阿难!此等众生都是在人道中时修炼其心,没有修行自性正觉,另求长生之理,可以让寿命维持千万岁,休养安止于深山或大海岛,与人世隔绝。

这些众生还是没有出离生死轮回,还在随其虚妄之念流来转去,如果不修行正知正觉的如来三昧,仙道报尽后,还是会散入各道不断轮转堕落的。

注解:
【道行仙】: 谓其能以咒术持身,术力成就,故名道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照行仙】: 谓其能系念一境,澄凝精思,积久功成,照用显发,故名照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精行仙】: 谓其内以坎男离女为匹配,外即采阴助阳,摄卫精气,故名精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绝行仙】: 谓其存想世间有为功用,运想化理,超绝世间,故名绝行仙。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觉】: 1、真正的觉悟。 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想】: 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5:48:2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 [经文] --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 ,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 ,名兜率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末学解说]

阿难!世间有众生不求常住之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还不能舍弃妻妾恩爱之情。但在邪淫中,心念能够不流散放逸,自性能够清澈而生出光明。命终之后,能与日月相邻,这一类,名为四天王天。

有众生对自己的妻房,爱欲淡薄。但在净居时,还不能全部断除。命终之后,能超过日月光明,居住于人间之顶,这一类,名为忉利天。

有众生每逢淫欲之时短暂相交,之后不会思慕忆念;在人间时,动(念)少静(心)多。命终之后,能在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的光明,向上照射都照射不到。这类人等,自身就有光明。这一类,名为须焰摩天。

有众生一切时候都是寂静的,但对需要有身体接触(夫妻正常房事)的,还不能违背拒绝。命终之后,会上升精深微妙,不会与下届各种人天之境相接;乃至劫坏,三灾(火水风三灾)都不会再经历。这一类,名为兜率天。

有众生自己本没有淫欲之心,因为需回应你,所以行()事,在横躺时,如同嘴里咀嚼蜡烛一般。命终后,会生于超越度化之地(往生净土),这一类,名为乐变化天。

有众生没有世间之心,与世间众生行事(夫妻正常房事),在行事相交之时,能够完全超越超脱。命终之后,能够出离超越化无化境,这一类,名为他化自在天。

阿难!这就是六类天人。身形虽然已经出脱,但其心尚还有交集。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名为欲界。

注解: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淫】: 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忉利天】: 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大智度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名帝释天,三十二人为辅臣,周围列居,而帝释独处其中。又净名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报为天主;有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君臣合之,为三十三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憍尸迦,又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三十二人名字,经论不载。据正法念处经所载,三十三天各有住处,谓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旋行天、金殿天、鬘影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那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焰摩天】:(界名)Ya%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略称焰摩。又,旧称炎摩。译曰善时。新称夜摩。译曰时分。宝积经三十七曰:“灭焰摩天宫乃至遍净天所有宫殿。”无量寿经上曰:“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华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时。去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
【兜率陀天王】: 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以其于五欲尘境,能知足故也。谓难胜地菩萨,修行五地法门,集诸功德,多作兜率陀天王。能伏一切外道邪见,令诸众生,住实谛中,诸所作业,念佛法僧,统领天众,常令自他恒念知足,故云兜率陀天王。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乐变化天】:(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者,谓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天】: (名数)欲界有六天: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也。他化自在天王多具眷属,为佛道之障碍,故称为第六天之魔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界】:三界之一,即有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7:0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6-1 17:06 编辑

(接续楼上)   (上楼、本楼用时,共计约 1 小时 40 分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


-- [经文] --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末学解说]

阿难!世间一切所有的修心之人。若不借助修习禅那(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就不会有智慧。

能够控制身体,不行淫欲。不论是行还是坐,都没有淫欲的想法念头。能够不生起贪爱染着之情,不会再留在欲界,这样的众生会顺应心念,投生为色界初禅天的天众。这一类,名为梵众天。

淫欲之习气已经断除,脱离淫欲之心显露。能够对于各种戒律仪轨欢喜信乐、随顺受持。这样的众生立时能具有与梵王一样的福德。这一类,名为梵辅天。

身心殊妙圆满,不缺少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能够清净持守禁戒,加上其光明的觉悟。这样的众生立时能统领梵天的天众成为大梵王。这一类,名为大梵天。

阿难!这三种殊胜次第。一切苦难烦恼都不能影响逼迫。虽然还不是正觉修行的真三摩地之法。但在清净自心之中,已不再生出种种烦恼,名为初禅

注解: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a%na。【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发源西部喜马拉雅山中。南东流经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处。而会于恒河。长八六○哩。联以运河。以便灌溉。灌域约一一八○○○方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染】:(术语)贪爱染著之情也。烦恼之名。智度论一曰:“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同三十四曰:“爱染无门。”净住子曰:“洗除心垢,六尘爱染。”王维诗曰:“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界】:(界名)梵名Ka%madha%tu,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众天】: (天名)色界之初禅天众分三级,下级之天众云梵众天,犹如国土之庶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乐】: (术语)爱者亲爱,乐者乐欲,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也。唯识论六曰:“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净土论曰:“爱乐佛法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辅天】:(界名)色界之初禅有三天,第二名梵辅天,大梵天之辅相也。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梵天】: (天名)Maha%brahman,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故特附以梵天之名,其中分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三者。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梵天所得之禅定,称为中间禅。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之禅定也。慧苑音义上曰:“梵谓梵摩,具谓跋滥摩,此谓清净。”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智度论三十五曰:“梵者色界,都名也。”正理论三十一曰:“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彼名为尸弃,译言火或顶髻,彼顶上结髻如火,以表入于火光定,故名。彼在初禅天,最先生。故自念我无父母,自然而生,我为娑婆世界之主。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王。”大般若经五百七十曰:“堪忍世界主,持髻梵王。”智度论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持梵天王名式弃。”法华文句二曰:“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呼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彼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法轮。又常在佛之右边,手持白拂,以对于帝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末学解说]

阿难!梵天的第二种境界。统领梵天之众,修习圆满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能够清净明澄之心不动,寂静湛然生发光明。这一类,名为少光天。

光与光相互交然,照耀无尽之境。能够映照十方世界,周遍一切,如琉璃一般的清澈光明,这一类,名为无量光天。

吸收执持圆满光明,成就教法之体。能够生发光明,净化一切而生清净,应现清净妙用于无尽处。这一类,名为光音天。

阿难!这三种殊胜次第。一切烦忧愁苦都不能影响逼迫。虽然还不是正觉修行的真三摩地之法。但在清净自心之中,种种烦恼已经被调伏,名为二禅。

注解: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少光天】: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量光天】: (界名)色界第二静虑三天中之一。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光音天】:(界名)新称极光净天。旧称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大火灾破坏至色界之初禅天时,下界之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金色之云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天以下至地狱之世界,待世界已成,此天众之福薄者渐渐下生,乃至至地狱界尽见众生(此就大火灾言耳,若大水灾大风灾时,此天处亦破坏,故犹于其上之天处为此事),为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出此天之众生。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二天A^bha%svara,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第二禅第三天也。”经律异相一曰:“光音天,依品云光曜天,语言口出净光无边。”名义集二曰:“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教体】:(术语)释迦一代教法之体性也。此教体以声为体乎?以名句为体乎?将以心为体乎?以真如为体乎?其他可为教体者,有乎?无乎?诸师之意见各异。慈恩之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出四重之教体。贤首于起信论义记上出四门之教体。清凉于华严经疏二出十种之教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一、内净支 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末学解说]

阿难!这样的天人。圆满的光明化成声音,由音声显露殊妙。能够由此生发精进修行,通达寂灭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这一类,名为少净天。

清净空寂现前,由此引发到无边无际。能够身心轻松安定,成就寂灭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这一类,名为无量净天。

世界与身心,一切都圆满清净。能够清净功德圆满成就,殊胜现前,归于寂灭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这一类,名为遍净天。

阿难!这三种殊胜次第。具足了大随顺,身心都得到安稳,获得无量喜乐。虽然还不是正觉修行的真三摩地之法。但心中安稳,已欢喜具足,名为三禅。

注解:
【天人】: 1、天上的人。 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乐】: (术语)五种乐之一。(参见: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乐】: (名数)一出家乐,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此苦也。二远离乐,为色界初禅天之乐。初禅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生禅定之喜乐也。三寂静乐,为二禅天之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四菩提乐,成无上道,于法界得自在之法乐也。五涅槃乐,离生死之苦,入于无余涅槃,究竟寂灭之乐也。见华严大疏钞十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少净天】: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量净天】:(界名)色界第三静虑三天中之第二。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此净转胜,是难限故,名无量净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遍净天】: (界名)色界第三禅天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光音及遍净。”可洪音义一曰:“遍净天,三禅天王也。长阿含云:遍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次复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末学解说]

阿难!还有这样的天人。身心不再被逼迫,受苦之因已经灭尽。喜乐并非常住,如果长久了必然坏生。苦与乐两种心性,都能同时立即断舍。粗重的习气相继灭除,清净福德之性自生。这一类,名为福生天。

断舍之心圆通融合,胜妙的见解清净。福德不会被从中遮挡,能够获得殊妙的随顺,一直到未来无尽际。这一类,名为福爱天。

阿难!从这层天中有两条分叉路。若是在最初心,能无量清净光明。福德圆满光明,由修行证理而安住。这一类,名为广果天。

若是在最初心,对苦乐都感到厌恶。精进研习断舍之心,连续不断。圆满无穷后成就断舍之道,身心都能消灭。若心中思虑凝固,经过五百劫的时间。这样的人以生灭为本因。不能引发明悟,不生不灭之性。前半劫身心俱灭,后半劫身心又生。这一类,名为无想天。

阿难!这四种殊胜次第。一切世间。各种苦、乐之境,不能动摇。虽然并非是无为之道,还不是真正的不动地(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但是所获得之心,功德作用已经纯熟,名为四禅。


注解:
【天人】: 1、天上的人。 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融】: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证】:(术语)修行证理也。像法决疑经曰:“一切众生本是佛,今亦修证还成佛。”传灯录(南岳章)曰:“修证即不无,染污亦不得。”禅源都序上曰:“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生天】:(界名)色界第四禅天之第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广果天】: (界名)Vr!hatphala,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禅天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称为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想天】:(界名)无想有情之天处也。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之广果天,不立别处,上座部于广果天之上,立无想天之一处,俱舍论五曰:“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48:0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1 小时 )                                                   

-- [经文] --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末学解说]

阿难!在此中间(四禅天)还有五不还天。在下界中的九品习气,全部都被断尽。苦与乐都没有了,不在下界而居。根据断舍之心,区分众生次第,安置立于相应的所居之处。

阿难!如果苦与乐两种都灭尽,相斗之心不再交集。这一类,名为无烦天。

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没有烦恼。这一类,名为无热天。

一心在定,定能发慧,于慧心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再没有世界内外之尘象,也没有心地昏沉之垢。这一类,名为善见天。

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没有障碍。这一类,名为善现天。

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这一类,名为色究竟天。

注解:
【五不还天】:(名数)与五净居天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净居天】: ﹝出楞严经﹞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不来即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一、无烦天],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二、无热天],热即热恼。谓此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故名无热天也。(机括独行者,机谓弩牙,括与筈同,谓箭所受弦之处,皆取可发之义,以喻于心也。前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故云机筈独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则无热恼,故云研交无地也。)
  [三、善见天],谓此天于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及一切沉垢,故名善见天也。(十方世界等者,谓一心在定,定能发慧,于慧心中,见十方界圆遍澄凝,更无世界内外尘象,及无心地昏沉之垢也。)
  [四、善现天],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五、色究竟天],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九品】:(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机括:1.亦作“机栝”。弩上发矢的机件。 2.喻治事的权柄或事物的关键。 3.犹机关。机械发动的部分。 4.计谋;心思。

-- [经文] --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末学解说]

阿难!此五不还天。与那四禅天的四位大王。只独有恭敬所闻,还不能知见。

如今在世间的旷野深山中,圣道之场地。都是阿罗汉所安住持守的。是世间中的粗人所不能见到的。

阿难!这十八天,各自独自存在没有交集,逐渐按照次第累计晋升,从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到四禅九天,成为色界。

注解:
【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
  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民众也。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身半由旬,寿二十小劫。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身一由旬,寿四十小劫。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但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觉观亦云寻伺)。
  二、二禅三天 内有喜故,外感水灾所坏。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三、三禅三天 内有乐故,外感风灾所坏。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
  四、四禅九天 三灾俱不能到。
   一、无云天 自此天以上,云居轻薄,故名无云。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昧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三灾俱不能到。身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大劫。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此上三天,凡夫所居。
   四、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寿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此天外道所居。
   五、无烦天 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身千由旬,寿千大劫。但自此而上,更有增进,永不退转,乃三果圣人,杂修有漏无漏禅下品所感而生。谓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自此以去五天,称为五不还天。
   六、无热天 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身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余如上说。
   七、善见天 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八、善现天 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身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
   九、色究竟天 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均生此天。身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
  此上五天,名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
  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99#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7:1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1 小时 )                                                   

无色界四天

-- [经文] --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末学解说]

又告诉阿难!从顶端的色界边际之处。这中间还有两条岔路。

若在断舍之心能够光明智慧,智慧之光明圆满通达,便能够出离凡尘之界。成就阿罗汉,证入菩萨乘。这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断舍之心,能够舍弃厌离而成就。觉悟的身体成为障碍,把这个障碍消除后悟入诸法性空。这一类,名为空处。

各种障碍已经消除,没有障碍没有生灭。在这其中唯独留下的是阿赖耶识(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以及全在末那识(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审察、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中半分微小细密的我执。这一类,名为识处。

空与色既然全部消亡,意识心念也都销灭了。十方世界寂静无事,距离圆满就不远了。这一类,名为无所有处。

意识自性能不动,以灭性深入研究修行。在无尽之中,发散灭性。似乎存在又不存在,似乎灭尽又并非灭尽。这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这等修行无穷空性之空理还没有到达尽头。从不还天修行的圣道修行者。这一类,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是从无想处各种外道天,修行无穷空性,不归自性。有迷惑烦恼,没有正闻智慧。便要堕入轮回。

注解:
【阿罗汉】: (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乘】: (术语)五乘之一。修六度之行,圆满二利,而到佛果之乘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心】: (术语)回转心而由邪入正也。楞严经五曰:“回心今入菩萨位中。”唯识论十曰:“决定回心,求无上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处】: (界名)无色界总无形色,故谓为空处。此有四处之别,曰四空处,又名四无色处。见法界次第上之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识处天】: (界名)无色界之第二色无边处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所有处】: (界名)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想非非想处】:(术语)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楞严经曰:“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末那识】: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审察、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著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因为末那识的执著而来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然】: (术语)寂静无事之状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注曰:“生曰:寂然者,寂静无事之义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些诸天之上,每一种天上之人。与凡夫一样,善恶之业的果报都要偿还酬答,酬答尽了要堕入轮回。

那些天王,就是菩萨。游行于三摩地,修行次第逐渐增进。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修行佛道之路。

阿难。这四空天(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身体心念都已灭尽。定性能够示现面前,没有善恶业果报之质爱幻色。轮回从此处终止,成为无色界。

这些都是不修行殊妙正觉光明之心。积累的妄念习气因此而发生,虚妄产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这中间妄念会随着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而沉溺。众生各自依从因果归入其类。

注解:
【业果】:由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向】:(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空天】: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蕴实相】: 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色界】: 无色四天:
  一、空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
  二、色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三、无所有处天 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不论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色境界,为其处也。其王三昧,名之为乐。寿六万大劫。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
  钝根阿那含 按经论中,三果圣人,断下四地思尽,得第四禅。于中有二根性,一者乐慧,则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即无烦等五不还天)。二者乐定,则修四空定,生无色界。乐慧根利,即于色界,速出生死。乐定根钝,故于无色界,迟出生死也。此即四空界摄,无别处所,不同净居,别为一有。然虽在无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乃受轮回,是故须别明之。
    无色界(二十八天阶次)

               ┌非想处
               │无有处
      ┌────无色四天┤
      │        │识处
      │        └空处
      │        ┌色究竟
      │        │善现
      │        │善见
      │        │无热
      │     ┌四禅┤无烦
      │     │  │无想
      │     │  │广果
      │     │  │福生
  二十八天┤     │  └无云
      │     │  ┌遍净
      │色界十八天┤三禅┤无量净
      │     │  └少净
      │     │  ┌光音
      │     │二禅┤无量光
      │     │  └少光
      │     │  ┌大梵
      │     └初禅┤梵辅
      │        └梵众
      │        ┌他化
      │        │化乐
      │        │兜率
      └────欲界六天┤
               │夜摩
               │忉利
               └四王

    (三界系统)

                   ┌一、按部陀     ┐
                   │二、厢裂      │
                   │三、阿吒吒     │
                   │四、阿波波     │
             ┌一、八寒─┤五、呕喉      │
             │     │六、青莲花     │
             │     │七、红莲花     │
             │     └八、白莲花     │
             │     ┌一、等活      │
             │     │二、黑绳      │
             │     │三、众合      │
             │     │四、号叫      │
             │二、八热─┤五、大号叫     │
             │     │六、炎热      │
             │     │七、极炎热     │
             │     └八、阿鼻      │
             │     ┌一、黑沙      │
             │     │二、沸屎      │
             │     │三、铁钉      │
          ┌地狱┤     │四、焦渴      │
          │  │     │五、饥饿      │
          │  │     │六、铜镬      │
          │  │     │七、多铜镬     │
          │  │     │八、石磨      │
          │  │三、十六 │九、脓血      │
          │  │  游增─┤十、量火      │三
          │  │     │十一、灰河     ├恶┐
          │  │     │十二、铁丸     │道│
          │  │     │十三、釿斧     │ │
          │  │     │十四、豺狼     │ │
          │  │     │十五、剑树     │ │
          │  │     └十六、寒冰     │ │
          │  └四、孤独、鬲子、轻系等     │ │
          │  ┌一、就形言 羽毛鳞介等     │ │
    ┌一、四恶趣┤  │二、就依处言 水陆空等     │ │
    │     │  │三、就陆地言 有土内山林    │ │
    │     │  │       人所畜养等    │ │
    │     │  │四、就昼夜言 有昼行夜行等   │ │
    │     │畜生┤五、就强弱言 差别甚远     │ │
    │     │  │六、就寿命言 长短无定     │ │
    │     │  │七、就胜劣言 罪福迥殊     │ │
    │     │  │八、就生出言 胎卵湿化     │ │
    │     │  └九、就趣报言 遍五道中     │ │
    │     │  ┌一、无财 一、炬口       │ │
    │     │  │     二、针咽       │ │
    │     │  │     三、臭口       │ │
    │     │  │二、少财 一、针毛       │ │
    │     │  │     二、臭毛       │ │
    │     │  │     三、大瘿       │ │
    │     │饿鬼┤三、多财 一、得弃       │ │
    │     │  │     二、得失┌一、夜叉  │ │
    │     │  └     三、势力┤二、罗刹  │ │
    │     │            └三、毗舍阇 ┘ │
    │     └修罗┬一、天修罗  二、人修罗    ┐ ├六道
    │        └三、鬼修罗  四、畜修罗    │ │
    │          ┌一、北俱卢洲        │ │
    │     ┌一、四洲┤二、西牛货洲        │ │
    │     │    │三、东胜神洲        │ │
    │     │    └四、南瞻部洲        │ │
    │二、人 ─┤    ┌一、地行  二、飞行    │ │
    │     │    │三、游行  四、空行    │ │
  ┌欲│     └二、十仙┤五、天行  六、通行    │ │
  │界┤          │七、道行  八、照行    │ │
  │ │          └九、精行  十、绝行    │ │
  │ │          ┌一、东方持国      ┐ │ │
  │ │     ┌一、四王┤二、南方增长      │ │ │
  │ │     │    │三、西方广目      │ │ │
  │ │     │    └四、北方多闻      │ │ │
  │ │     │    ┌一、善法堂天      │ │ │
  │ │     │    │     ┌一、山峰  │ │三│
  │ │     │    │     │二、山顶  │ ├善┘
  │ │     │    │     │三、善见城 │ │道
  │ │     │    │     │四、钵私他 │ │
  │ │     │    │二、南八天┤五、俱吒  │ │
  │ │     │    │     │六、杂殿  │ │
  │ │     │    │     │七、欢喜园 │ │
  │ │     │    │     └八、光明  │ │
  │ │     │    │     ┌一、波利耶多│ │
  │ │     │    │     │二、离险岸 │ │
  │ │     │    │     │三、谷崖岸 │ │
  │ │     │    │     │四、摩尼藏 │ │
  │ │     │    │三、西八天┤五、旋行  │ │
  │ │     │二、忉利┤     │六、金殿  │ │
  │ │     │    │     │七、鬘形  │ │
  │ └三、六欲天┤    │     └八、柔软  │ │
三界┤       │    │     ┌一、杂庄严 │ │
  │       │    │     │二、如意  │二│
  │       │    │     │三、微细行 │十┘
  │       │    │     │四、歌音乐 ├八
  │       │    │四、北八天┤五、威德轮 │天
  │       │    │     │六、日行  │
  │       │    │     │七、阎摩婆罗│
  │       │    │     └八、速行  │
  │       │    │     ┌一、影照  │
  │       │    │     │二、智慧行 │
  │       │    │     │三、众分  │
  │       │    │     │四、曼陀罗 │
  │       │    └五、东八天┤五、上行  │
  │       │          │六、威德颜 │
  │       │          │七、威德轮 │
  │       │          └八、清净  │
  │       │三、夜摩             │
  │       │四、兜率             │
  │       │五、化乐             │
  │       └六、他化             │
  │ ┌一、初禅  一、梵众  二、梵辅  三、大梵 │
  │色│二、二禅  一、少光  二、无量光 三、光音 │
  │界┤三、三禅  一、少净  二、无量净 三、遍净 │
  │ │     ┌一、无云  二、福生  三、广果 │
  │ └四、四禅 ┤四、无想  五、无烦  六、无热 │
  │       └七、善见  八、善现  九、色究竟│
  └无色界┬一、空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       │
      └三、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     ┘

    (九地表)

        ┌五趣杂居地─欲界 ┐
        │离生喜乐地┐   │
        │定生喜乐地│   │
        │离喜妙乐地├色界 ├ 三  界
   九  地 ┤舍念清净地┘   │(亦名三有)
  (亦名九有)│空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地│   │
        │无所有处地├无色界┘
        └非非想处地┘

    (二十五有表)

       ┌四恶趣…………四有┐
    ┌欲界┤四洲……………四有├十四有┐
    │  └六欲天…………六有┘   │
    │  ┌初禅┬前二天┐      │
  三界┤  │  └大梵─┴二有┐   │
    │  │二禅……………一有│   │
    │色界┤三禅……………一有├七有 ├二十五有
    │  │  ┌前三天┐  │   │
    │  └四禅┤无想 ├三有┘   │
    │     └那含 ┘      │
    └无色界……四无色……………四有 ┘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补特伽罗】: 或福伽罗,或富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古译为趣向,中阴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云:未至应至处。应至处,即六趣也。又论云: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故谓为趣。涅槃云:中有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瑜伽论:说八种人执,第六名补特伽罗。谓数数取诸趣故,或死于此,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执。又翻有情,又翻人。大毗婆沙论: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经律论等;二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506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2924

[精进勋章]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17:0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6-6 11:5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  1 小时 )                                                   

-- [经文] --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末学解说]

又对阿难说,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还有四类阿修罗类。

若是在鬼道,以护法之力达成圆通而入空。这类阿修罗从卵而生,被摄入鬼道。

若是在天道中,因福德降低而被贬下坠。其所选择的居处,与日月相邻。这类阿修罗从胎而生,被摄入人道。

有阿修罗之王,执掌持守世界,神力无量无畏。能够与大梵王,以及天帝释(忉利天之主),四天王争夺权力。这类阿修罗因为化生而生,被摄入天道。

阿难!另外还有一类低劣的阿修罗。生于大海中心,深水洞穴口。早上游行于虚空,晚上回归于水中住宿。这类阿罗汉因为湿气而生,被摄入畜生道。

注解: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鬼趣】: (界名)又曰鬼道。鬼神所趣之境土也。五趣之一。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人趣】: (术语)六趣之一。有人类业因者之所趣向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趣】: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畜生趣】: (术语)六趣之一。有畜生业因者死所趣之处。即畜生之依住处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摄取】: (术语)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观无量寿经曰:“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罗】: (异类)阿修罗之略。常与帝释天战斗之鬼神也。(参见:阿修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持】:坚持不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帝释】:(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又云帝释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

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 ,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 。

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及阿修罗,精心研习这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都是混沌暗沉各种造作因缘之相,因妄想而受生,因妄想跟随业转。对殊妙圆满之光明,没有作为本心自性,都如同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本元无所依附依着。这虚妄,更是没有根源所循。

阿难!此等众生不能识别本心自性,因而要承受此轮回,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不能获得真正的清净,都是因为不断造作杀盗淫三种恶业的缘故。

相反与这三种,又生出没有造作杀盗淫三业。有三恶业的,有相对应的鬼道,无三恶业的,有相对应的天道。有、无造作恶业,相互不断交替,因而产生轮回之惯性。

如果能获得殊妙而引发成就三摩地(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者,则殊妙可以恒长寂然,造恶业与不造恶业都不存在了,两种妄念也就都消灭了。也就没有了不杀、不偷、不盗,又怎么会再随业造作杀盗淫之事呢?

阿难!不断除三恶业,各个众生就都有私念(分别之心,执着小我)。因为各个众生的私念,所以大众的私念也会随之产生(就有了共业),(心)就没有了安定之处。(因为共业导致)自己的妄想产生,而生出的妄念其实没有本因,(所以)无法追寻探究。

你等修行,想要获得菩提之果,就要断除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三惑不断尽,纵然获得神通(不可测又无碍之力),也都是世间有造作因缘的功德作用。

习气不灭除,会堕落在魔道。想要断除虚妄,却更加虚假不真实,如来佛世尊说这些众生为可哀怜者。你等妄念是自己造作的,并非是菩提的过错。这样宣说者,称为正确的宣说;若是其他不同于这种宣说的,就是魔说。

注解:
【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菩提】:(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惑】: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第一见思惑,是把小乘教中所说见、思二惑合而为一而立此名。见惑是见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知识的错误见解,即意根对于法境,由不合理的推度分别而起各种邪谬的见解。如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我的身见,及于身见上计我为断为常的边见,乃至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又贪、瞋、痴、慢、疑等五钝使,都称为见惑。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欲界苦谛,具足利钝十使;集、灭二谛,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各有七使;道谛,除身见、边见,有八使;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使。色无色二界,只在每谛下除瞋使,其余都和欲界相同,所以二界各有二十八使,合为五十六使。三界相加成八十八使。思惑是思维道(修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情意的颠倒执着。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染着,倒想邪求。如于一切顺适心情的境界所起的贪欲及于一切违反心情的境界所起的瞋恚,乃至痴、慢等,都称为思惑,又叫作修惑。思惑总有八十一品。三界合为九地,地地各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贪、瞋、痴慢(上八地无瞋),合称八十一品。这个见思二惑都是对于三界内的事理迷惑不了,因而招致三界的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又因障于空理,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通共应该断的,所以又称为通惑,而断除这两惑的方法,是用空观,因此把这两惑合称为见思惑。
  第二尘沙惑,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第三无明惑,是一切生死烦恼的根本。昏迷痴暗,障蔽中道实相理,于诸法事理无所明了,所以称为无明。在见思惑中的无明是障蔽空理的惑,是枝末无明;此惑是障蔽中道理的惑,是根本无明,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所以称为界外惑。此惑也只限于菩萨所断,也称为别惑。
  在四教中,藏、通二教以见惑为理惑,以思惑为事惑,即见惑为迷于无常无我等四谛真理的惑,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法事相的惑。别、圆二教以根本开明为理惑,以尘沙及见思为事惑,即根本无明惑为覆蔽中道理的惑,尘沙惑障碍化导,为覆蔽俗谛法的惑。见思惑障碍空寂,为覆蔽真谛法的惑。
  三惑是和三谛不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黄忏华)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神通】:(术语)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是为五种通之一,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法华经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义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参见: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15 13:05 , Processed in 0.1024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