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互动讨论 ] 真正有志解脱的菩萨行者当如何发心?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6 0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有志解脱的菩萨行者,应该要如何发心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面这段佛经的教导

欢迎师兄们一起跟帖互动,分享您的理解、心得感想或体会。

>>>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何等为十?所谓:

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

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

我当令一切众生消灭习气心;

我当断除一切疑惑心;

我当除灭一切众生苦恼心;

我当除灭一切恶道诸难心;

我当敬顺一切如来心;

我当善学一切菩萨所学心;

我当于一切世间一一毛端处现一切佛成正觉心;

我当于一切世界击无上法鼓,令诸众生随其根欲悉得悟解心。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发起能事心。」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10: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17 11:21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让我们能在这里净心思维佛法
随喜师兄们参与讨论及分享心得体会,发表有益解脱的正向思维

在这里,末学也来分享自己从善知识所学到的佛法,以及自己目前初浅的体会
也欢迎师兄们持续参与分享及互动。。。


一. 参与光明互动讨论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世俗的一切对于修行解脱来说有太多太多的干扰和障碍,有时就算只是要放松消除压力而参与上述的任何一项(俗事太多无法一一列出)
却可能因此浪费更多时间且增加许多烦恼和恶习,没得到放松和休息,却可能因此让身心更疲惫
因此,如果真心想修行解脱,应该尽量减少世俗的各项杂染,尤其应该减少看电视和连续剧,多把时间用在摄心修持上
这样才容易逐渐控制心猿意马的心念,心念才能逐渐减少妄念,才能有利于日后禅定的修学和真正的解脱】

【我们累生累世已经累积了很多世俗的观念、欲望、仇恨、嫉妒、担忧、和恐惧
如果,我们不每天念佛、拜佛、诵经、读经、思维佛法,让身心维持清净稳定
那些累世的负面习气种子很容易就会浮现,占据我们的心灵,让身心堕落,身心交互恶性循环
每天阅读佛经,思维佛法,沐浴在超越凡俗的佛法知见中,这样就能逐渐摆脱世俗杂想与妄想,就能脱离凡俗的干扰与障碍】


二. 善友共修及分享讨论的好处

从光明遍照师兄分享的心得体会,其中下面的这段话(#6)马上就警醒了末学,感恩师兄

﹝学佛需要真心,而真心并不是随随便便嘴上说说就可以的
只有通过先发露忏悔,真诚的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由惭愧忏悔心逐渐引发自己的感恩心和光明心,继而真正的发露真心
真正的发起像佛菩萨一样普度众生的大心大愿﹞

末学惭愧,末学自己经常就是那种嘴上说说,或以为(用想的)应该是如何就可以的
自己的业障还是很深重,忏悔作的不够深入,修学也尚浅,所以还是需要多加忏悔
这样,才能在过程中渐渐引发其它的好心
继而真正的发露真心,才能真正的发起像佛菩萨一样普度众生的大心大愿

这里,就谈谈末学自己以前于某次发心要利益众生的体验

记得在那次发心发愿的当下,感受到心中有股正向的力量,彷彿一切障碍都不成问题,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自己的事
全部身心充满了能量,一点都不会疲累,而在做的时侯也确实是如此
不过,末学可能是没有像师兄所说的那样去真正发露真心,而且自己也没有持续发心发愿
所以那一次,那样的体验只维持了约一星期多左右,后来就逐渐淡化没有了

善知识在这方面也有教导过:
[发心]如果不正就会走偏
   [发心]如果不真就无法持续


三. 您是为什么而学佛呢?

发表此次互动的主题,首先,【要弄清楚学佛是为了什么?最终目的是如何?】

关于这点,末学惭愧,因为末学过去几年学佛都没弄清楚是为了什么,以致后来在修行上失去重心,起起落落或者退堕世俗

【修行应该注意自己为何修行的初心(原因),调整为正确的发心,
例如:解脱和智慧或普渡众生或往生净土,这样才能帮助自己真正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经常有一些佛弟子学佛一阵子就开始退心了,又或者读经没感觉了
(末学自己身边有这些案例, 刚好看到论坛也有人发问)

其实, 这和发心发愿有关系, 在许多佛经都有说到深心和大愿心

一般人一开始学佛都是为了改善家庭和自己的经济和情感或疾病问题
等到问题改善解决了, 就会失去学佛的重心
这是因为发心不够大,多以己利为目标, 或者只读少数佛经, 所以容易停滞】


四. 为什么发心发愿?

发心发愿在修行上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善知识的教导


【慈悲是最强法术,智慧是无上神通
发心即显,深心即密
要入佛法之门,必须发心
要明白无上法义,必须深心】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佛法是心法,只有逐渐转凡心为佛心,
才能真正体会佛法的好处
才能真正实证佛法的奥妙
才能真正领会佛法的真实不虚】


五. 什么是正确的誓愿?

【在佛经中,
佛陀经常教导我们要发起[菩萨宏愿]或[成佛的誓愿],或学习[诸佛菩萨的大愿]
例如,
常见的[普贤十大愿],或者[弥陀48愿],或[药师佛12大愿],或大悲心陀罗尼经[观音的誓愿]
这些都是属于[正确的誓愿]】


六. 为什么修学佛法要发大心呢?

【其实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尽力修行,光明回向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难
而且最真正受益的其实是修行人自己,因为真正发起大心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真正成佛
所以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由于发愿成佛和解救众生,所以和佛菩萨的悲愿一致
因此就更能得到佛菩萨的教导,真正增上菩提

所以佛弟子发起自己愿意精进成佛和普渡众生,这才叫做[菩萨愿]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所以努力工作,想让小孩能顺利成长,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行菩萨道也正是如此,
发愿的菩萨就像父母一样,视众生如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顺利学佛成佛
所以自动自发,心愿和愿行力都力量非凡
这是因为心愿大,力量就大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工作就特别有力量和拼劲】


七. 心法的重要性,发心不同,果报也不同

可以参考下面这则案例分享,这样会更加了解
佛友提供实际案例体会如下

心法重要性实例一则----众生平等心


末学还在做功课。不过刚有个同修找末学说了这个事情,末学听了真的很感动,感恩师兄226楼的帖子。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有个精进实修的同修,7月佛号就念满了100万,后面地藏经大悲咒拜佛的功课也做了非常非常多。因为他妈妈发烧很久了,医院查不出病因,吃药打针都没用,好几个月了,很明显就是师兄说的业障病。

同修的妈妈前几天已经病危,医院也束手无策,生病原因都找不到,更没法治。他家人不信佛,所以他一直帮他妈妈回向,也真的很精进,放生念佛读经一直在做,但是他妈妈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一直退不了烧。

这同修暂时上不了网,那天看到师兄的226楼的帖子,末学就给他转了下,让他做功课和回向的时候能抱着众生平等的心态。前天给他转的帖子,昨天又和他说了一次,他按照众生平等心对着他妈妈念了药师咒和回向,今天他妈妈就退烧了!!真的很神奇!!

可见做功课时的心,真的很重要,如是因如是果,写出来这些希望能对226楼问问题的那位同修有帮助。



八. 为什么在修行上要随时检讨自己的发心、真心和实际行动呢?

【修行应该注意自己为何修行的初心(原因),调整为正确的发心,
例如:解脱和智慧或普渡众生或往生净土,这样才能帮助自己真正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因此, 佛弟子学佛的过程中, 要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 不断的修正, 迈向深心和大愿心
例如可以普贤十大愿为根本愿, 这也是诸佛成佛的共愿, 请参普贤行愿品
最重要是落实】

【什么是行法,,就是去做,,去做就是行法,,不做就没有行】

【佛弟子也应该弄清楚学佛的方向和意义
发心不真,果遭曲折】

末学惭愧,在发起此次的互动讨论之前,末学在修行上不懂得要检讨自己的发心、真心和实际行动
就以此次主题内容中的十种菩萨发心来说,对于以前看到佛经中有这么多的大心大愿
末学读了会心生欢喜,看着也欢喜,念着也欢喜,然后就会想要发愿,是这样的
在心境上就会有种开阔广大的感觉,纯粹是这样而已
可是末学只会嘴上发愿,却不知道在这方面要如何去做
所以还是需要身体力行,以免空口发空愿,到最后一无所成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18 10:48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也感恩各位师兄的用心分享,真的很令人感动


在这里,末学继续来分享自己初浅的体会。。。


为了避免自己嘴上说说,或以为(用想的)应该是如何就可以的
所以末学在学习思维菩萨的这十种发心之前
想要先来好好的检视自己目前实际状况
可能有很多基础都没打稳,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旦知道了,这样才能不断地自我调整及修正

因为,光是一开始的发心发愿是不够的,要让自己长达地安住在所发的那个心、且不走调,如实行愿,这样才有用
所以从善知识教导的帖子中,先来回溯一下,并好好学习相关的帖子,让自己能够更加了解


一. 从大小的修法原理来看发心和心量的不同

【小乘法的建立基础在于苦上,
所以小乘法要众生去思维人生的虚妄,要众生知道人生如幻,这就是空法,以空来离苦】
【小乘的观念和实修过程会比较着重在自己身上,心量会比较窄化,心念也比较执着在苦难上】

【大乘的教导着重在众生上,在慈悲欢喜光明上,在真实成就上,在佛的幻化无边和无量佛国上,在整个法界上
所以,大乘行者的心量比较开阔,比较明亮,比较正向思维,也比较不着边际,也更多神通变化和无量方便】
【大乘佛经有无量方便和无量神通,全都以[信]为基础,
引导众生发起大心,而契入佛菩萨光明和佛国光明,甚至法界光明
以清净和光明来解脱一切苦难和执着,不着边际,不着两边,自在解脱,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结果】
【大乘的修法原理就在于心念上,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佛法就是心法,发心和发愿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

犹记得多年前,末学刚开始进入净土学习的时侯,只知道每天要汇报修行定课,其它的都不清楚
所以不知道菩萨的发心是如何,更不知道要发心发愿
在净土几年,虽然自己没有特别想要求什么世俗福报及安乐
但那时的自己确实还是比较着重在自己身上,也就是会在意自己的觉受,所以心量狭小,也比较执着,所以在修行上也只是原地踏步
后来,是善知识提醒了末学有这方面的问题,末学才得以逐渐认知到
渐渐地,善知识也要末学认识及开始学习心法,但自己那时没有对此重视
现在想来,末学着实惭愧,末学业障深重,忏悔当时没有好好把握机会

回到主题上来说,从心量大小,就可得知是否着重在利益众生上面
如果不大,就不太可能会如实发起大乘心的,更不用说是菩萨的这十种发心

此外,也要好好的问问自己,自己是真的有心要利益众生吗?
如果真的有心要利益众生,就必然会如实地去实践,这是无庸置疑的
倘若是真心的,那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所以,这才明白到,一切的源头都是自己的心不真
末学忏悔心不真,忏悔空口发空愿,忏悔没有把心愿实行、并落实成真


二. 大乘和小乘根器的判定

【根器的判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心」和「戒定慧」
就是看修行者自己的「心」:「发心」「心量」「信心」,以及「实修」上的「戒、定、慧」实际情况】

【根本上来说,或由法性原理上来说,「信心」、「发心」、「心量」才是修行大乘或小乘的判定根本】

【以「信心」来说,「信为功德母」,因此,如果不信大乘,那当然就不会是大乘根器
所以,能信大乘,才是大乘根器,例如:能信佛、菩萨、净土、以及大乘法门
反之,如果把对佛菩萨的信仰当迷信,那当然就不是大乘根器
所以,信或不信就能分辨,信是基础,信是功德母,能信才有后续的一切!】

读了这段内容,末学回答自己是信大乘的


【「信」了以后要看「发心」,如果虽信大乘,而发心不足,畏苦怕难,或接触小乘思想,那就可能退居小乘
这样就成了佛经上所说的焦芽败种,所以,对于初发心或初学大乘的行者,要小心呵护,避免退居小乘】

【以「发心」、或「发愿」来说,必须要俱备大乘发心,发起大乘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和「普渡众生」,
「普渡众生」和「成佛」都是大乘的目标,愿意这样发心,才是大乘根器
反之,如果以自我解脱和自己涅槃为主,那就是小乘根器
所以,由设定的目标,就能知道是大乘或小乘根器】

末学惭愧,末学本身其实是畏苦怕难的,发心也不足
但为了超越轮回习气的障碍,发愿解脱成佛度众生,就要持续发心利益众生,就要不怕苦不怕难,迎难而上,精进不懈

另外,对于一个初学菩萨道的佛弟子来说,佛陀在经上教导暂时先远离小乘行者和经典,以免退了初发心
善知识方面也有相关的教导


【以「心量」上来说,心量开阔,能「无我为人」,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能信大乘思想,愿意相信佛国净土
反之,如果局限在自己的苦难上,无法超越,而只求解脱自己的苦难,那就是小乘根器】

自己的心量有比以前好一些,也还在努力之中,也愿意朝向并学习「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所以,「信心」是最简单的筛子,而「发心」是看「目标」,「心量」则是看「心的容量」】
【这些就能简单的看出众生的根器,属于大乘或小乘,而且,这些可由观念行为上去推敲和启发,而让根器显露
因为,众生累世轮回,虽有累世因缘,但是可能今生蒙尘,因此需要点化。】

【再者,就是「实修」上的问题,这可由「戒、定、慧」的实际情况来判定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由「戒」来看,如果连最简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做不到,基础的「五戒」「十善」也做不到
就算俱备上面的「信心」和「发心」,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发现业障实在太深重】

【那就是虽有「大乘心」,但是,基础太差,仍要修学「大乘」和「小乘」的「共通法」,以补足基础「戒行」和「修行」
(附注:「大乘」和「小乘」的「共通法」就是「三十七道品」,这是基本的基础前行)
这就是下面经典所说的情况:


占察善恶业报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是的,末学连基础的五戒十都做不好,根基很差,惭愧,自己业障实在太深重了
目前阶段还是要好好持戒及多加忏悔,也需要好好学习三十七道品,因为这是基本的基础前行


【关于「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解脱法,但是也是大乘的基础法(因为许多学大乘的人根基很差)
例如:常见的四正勤或八正道,都是一般修行者常学习遵守和运用的】


三十七道品
[佛光大辞典
    道品,为梵语 bodhi-pākṣ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700



明天末学要开始学习思维菩萨的这十种发心祈求佛菩萨慈悲加持,阿弥陀佛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11: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19 11:40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随喜师兄们的持续用心分享互动,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   >>>   >>>


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内容,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末学先从【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开始学习思维以下是现阶段初浅的体会,希望能够利益有缘
。。。

说到度脱一切众生,末学即想到了下面这两段经文:

《楞严经》卷第六有云: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地藏经》有云: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所以可以知道,菩萨发心度脱一切众生,有两种不同的作法
一种是先让自己修道圆满成就后再来度众生
另一种是自己尚未得度但先去度众生,这个就是菩萨发心

记得善知识在这方面也提过,大意是指,菩萨行菩萨道是离不开众生的
如果离开众生,就像一颗光芒闪耀的钻石发挥不了作用,也如同石头一样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菩萨发心,第一个首要之务就是『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
菩萨是离不开众生的,若离开众生,即不名为菩萨了
简单来说,大乘法的着重对象就是在众生上(详见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而在《华严经》这段经文里中的菩萨十种发心,也是将『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列居在第一位的,是有其特别意义的
【佛教的「菩萨」称为「觉有情」,不仅菩萨本身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也负起觉悟其他有情众生的责任】  (详见 [辨析]佛教徒都很无情吗?佛教是无情的吗?)
【修行、行菩萨道,就是要从众生的世界中亲自承受、学习,然后才能开导众生 (详见 堕落或提升是可以选择和学习的)
如果没有将『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作为菩萨的首要发心,那么,后续的种种发心及顺序也将难以连贯起来,也就不成立了


再来,末学要分享的是
末学每当持诵〈楞严咒〉之前,前面都会先读诵一段偈颂(内容如下),在读的同时也是在发心发愿,其实里面已包含『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了
其中尤其读到「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时,经常是热泪盈眶,内心就有股说不出的激动,一副要倾囊而出之势
不知您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呢?

如果只诵〈楞严咒〉而没有在前面读诵这段偈颂,在末学心中就会觉得彷彿少了什么似的
因此,偈颂+〈楞严咒〉,这样才是末学心中的楞严咒

所以,佛教中有一段话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行菩萨道就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
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
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
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
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
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最后,来说一下,为什么要『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呢?

【如果您对法界实相(宇宙真相)和生命轮回的真相有正确的认识】(详见 修行会无聊或无趣吗?)

也知道【一切尚未解脱的众生都不断的在六道中轮回】(详见 如果有来生,您会如何规划您这一生)

难不成您要自甘堕落,喜欢一直被困在六道轮回的牢笼之中吗?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表格(凡夫 VS 菩萨)

明智的您,相信您对于未来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一起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吧!

┌─────┬─────────┬───────┬─────────────────────┬────────────────────────────┐
凡夫 =>│世俗欲望的愿 │  凡夫行     │  生死炽然 + 苦恼无               │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断的轮回受苦        │
├─────┼─────────┼───────┼─────────────────────┼────────────────────────────┤
菩萨 =>│菩萨愿           │  菩萨行    │  学习无量法门 + 普渡无量众生   │  解脱轮回成佛               
└─────┴─────────┴───────┴─────────────────────┴────────────────────────────┘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1: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20 11:38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的互动分享


>>>   >>>   >>>


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内容,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在此结合善知识所教导的帖子,今天末学要继续来分享及学习的是 ---【发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
。。。


首先要知道,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特点就是苦,
在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中,没有人是不苦的,这些在佛经上讲的很清楚】(详见 [佛友案例]和[末学亲身经历]~提供给正因生活困难而烦恼难过的人参考)

【菩萨和凡夫的差别就在于:
菩萨发心回入恶世吃苦、体会苦,由苦来解脱苦,教导众生面对苦、解决苦、超越苦;
凡夫则是陷入苦、沉迷苦、哀怨苦】
(详见 提升生命的次第、超越凡间的苦难与病痛!)

行菩萨道,【当众生有求于自己(我们),就该帮助众生且相信自己能帮助他,这才是菩萨发心(优婆塞戒经,其他经也有)
感恩对方对我的信任,给我学习的机会,我也会尽力以佛法的智慧来回答】(详见 提升生命的次第、超越凡间的苦难与病痛!)


举个例子【一般人很容易陷入苦受或各种情绪中,
然后整天觉得很苦或很累或很难受或很生气或很难过】

【其实,苦只是一种习气,一种当下负面观念的陷入,
明白这点,当下就能直接断开习气,就能转化,
时常练习,保持清净光明的时间就会变长
这种断开习气的练习是一种更进阶的定力观照修持方式】


【菩萨透过对苦的觉察和思维,就能知道对治苦的方法和方便,就能解救众生离苦
所以菩萨行者能观察自己的无明习气而得智慧方便,以利益众生】(详见 [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所以,【发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
试问,【我们自己有随时好好内观自己的烦恼和观察众生的烦恼吗?有尝试学习各种对治的法门吗?】(详见「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



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内容,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其中第一个【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

其实这内涵、原理及面向是非常庞大广泛的,这第一个发心也就是[四弘誓愿]里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既然发心发愿要度脱一切众生,就【让我们好好想想,那么自己明白「众生性」吗?「众生性」就是众生的差别和个性】(详见「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再者【因为众生无量,众生心无量,众生根器因缘造业都不同
所以有众生界有复杂的六道轮回现象
也因此行菩萨道要明白各种众生的因果现象和适应的修行法门】
(详见 [菩萨行者的清净平等心]理性的分析说明&不堕入对立和仇视)


第二个发心【发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

【知道众生有多少烦恼吗?「众生性」不同,所以烦恼不同,烦恼不同,所以「众生性」不同】
【那么知道「烦恼性」吗?「烦恼性」就是种种烦恼的差别和特性原理,烦恼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为何呢?】
所以就要【真正面对烦恼,观察烦恼,才能逐渐明白「烦恼性」】

【烦恼是众生轮回的根源,想要解脱自己和众生的轮回之苦而成佛,就要明白「烦恼性」】
【就要知道一切烦恼的相貌特征和根源原理,然后才能由烦恼找出解决的方法,所以要明白「众生性」和「法性」】,
这也就是[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幸,佛陀在佛经上教导我们各种法门,我们只要好好学习解脱烦恼的各种法门,
就能逐渐明白「烦恼性」「众生性」「法性」之间的关系和应对方法
所以,真想成佛,就要对治一切烦恼,就要明白相对应的一切「众生性」和「法性」】


另外,为了【要依照不同的众生性而解决不同的烦恼,那就要不同的方法】
因为要用不同次第法门来普渡不同众生
所以我们要【学习不同法门,观察法门和烦恼的对治关系和原理,才能逐渐明白「法性」】,这也就是[四弘誓愿]里的[法门无量誓愿学]
【如果真正想成佛,那么必定要明白一切众生性和烦恼,就要明白一切法和法性】
那么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应该再有所排斥】
(详见「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  -------  -------  ------


末學惭愧,读了上述的内容,认知到这些离自己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自己有很多都不懂,不过末学还是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
再再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阿弥陀佛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21 11:01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的互动分享,随喜各位所付出的努力及坚持


>>>   >>>   >>>


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内容,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今天末学要继续来分享及学习的是 ---【发我当令一切众生消灭习气心】
。。。


因为昨天讲到【发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所以今天在讲这【发我当令一切众生消灭习气心】之前,要先来说说「烦恼」与「习气」的差别:



什么是「习气」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佛学辞典里是怎么说的。。。

习气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āsanā,巴利语同。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佛典中所记载,如难陀之淫习、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瞋习、毕陵伽婆蹉之慢习、摩头婆私咤之跳戏习、憍梵鉢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之例;唯有佛乃能永断正使及其习气。
    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之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中。又将习气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三种熏习,即:(1)名言习气,指依名言(言语之表象)而熏成之种子(即名言种子),系使一切有为法各自产生之直接原因。亦即由名相概念熏于阿赖耶识形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反转过来即成为现实各种事物之原因。若就引生等流果(与因同种类之果)之观点而言,名言习气又称为等流习气。其中又可分依表义名言(以音声表义)与显境名言(缘虑对境之心、心所)而产生之二种习气。(2)我执习气,乃依我执而熏成之习气。亦即由吾人之「我见」熏习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吾人于现实生活中分别你、我及其他种种差别之原因。(3)有支习气,由有支(梵 bhavāṅga),即三有(于三界之生存)之因(支即因之意)所熏成之善恶业种子。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恶诸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获得各种不同果报之原因。若就其招感异熟果(果报)之观点而言,有支习气又称为异熟习气。
    此外,诸善根积习之气分,亦称习气。如旧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所载,第十地之菩萨有菩提心习气(又称本气)、善根习气(成行气)、教化众生习气(下化)、见佛习气(上见)、于清净土受生习气(受生)、菩萨行习气(大行)、大愿习气(十愿)、波罗蜜习气(十度)、出生平等法习气(理智)、种种分别境界习气(量知)等,凡十种,皆由厌伏烦恼之故,于诸行积累熏习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称为习气。除上记之外,另有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或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等之分别。〔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八、十地经论卷十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五本、华严经疏卷五十三〕(参阅「种子」7363p6008


再来看看「熏习」和「习气」有什么不同之处?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著述部.唯识学探源 相宗十讲.唯识学探源》

习气,就是熏习的余气。像一张白纸,本没有香气和黄色,把它放在香炉上一熏,白纸就染上了檀香和黄色。这个熏染的过程,叫熏习;纸上的香气和黄色,就是习气(后代也叫它为熏习)。熏习的本义,是甲受了乙外铄的熏染,甲起了限度内(不失本性)的变化。这虽是甲乙发生关系的结果,但甲是被动的主体,乙是主动的客体,关系不是相互的。


最后,来看看「烦恼」与「习气」的差别,这部份在《大智度论》卷二里有相关的譬喻

《大智度论》卷二有云:

「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婬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

其中这一段内容....「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
这个『香』,比喻烦恼
燃香的过程,指的就是熏习
『余气』,就是指残留的气味,比喻习气
燃香时,在香炉这个容器之中,待香燃尽了,原本的香就全都变成灰了,香就没了,但是这个香炉容器如果拿来闻一闻,还是会有残留的香味的
所以,纵使粗重的烦恼容易断除,但习气或细微的习气是比较难以去除的,大致的意思是这样

然后这段....「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意思是指,在烧草、烧木头、烧木柴的时侯,会烧出烟来,但是最后烧尽的时侯,还是会有残余的炭或灰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火力不足的缘故
这里的草、木头和木柴,指的就是烦恼
残余的炭或灰,指的就是习气
这段文中讲因为火力不足的缘故,所以说我们若真的要断除烦恼习气,是要先惭愧忏悔认错,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过
并且配合佛经上的教导来实修,要有毅力,随时反省检讨鞭策自己才行的


在佛典故事中,也有习气之例,象是舍利弗之瞋习、毕陵伽婆蹉之慢习、摩头婆私咤之跳戏习、憍梵鉢提之牛业习等
以憍梵波提尊者的案例,因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
所以可以得知,习气所造成的影响力真的是不能小看的,影响一生,以及来生和后世


。。----。。-----。。-----。。-----。。


接下来,我们該如何转化或消除习气呢?  

在大乘唯识学的教理中,就末学目前所查到的,「种子」与「习气」这两者的差别性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异名而已
在此结合善知识所教导的帖子,我们就先【由佛法中的第八识种子来探讨】


【从佛法的甚深原理来看,众生每一分每一秒无时无刻不是在洗脑】

【不论是世俗的、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任何所见所闻,任何观念或想法的形成,其实都是洗脑】

【就算是学佛、学习解脱之道,其实也是一种洗脑,差别只是学佛是学习真正有用能解脱的观念】

【从第八识来看,不论是轮回或解脱,都是第八识善恶种子的增减问题,以现在的白话或世俗话来说,就是洗脑】

【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中,人们出生后就开始学习所在环境的社会认知和国家群众认同,学习众人的观念和习惯,
从原理上来看,这些其实也是一种洗脑】

【只要是观念不同,接触和同化或改进或改善的过程,从原理上来看,这过程其实都是一种洗脑】

【就像一个已经学习错误观念和习惯的人,就必须用正确的观念和训练,不断的重复,才能改正以前错误观念所养成的习惯】

【就像,整天念佛听经算不算是洗脑呢?
当然是洗脑,只不过这是洗去众生的烦恼,让众生能朝向解脱之路的洗脑,就像吸毒者戒毒的过程
透过学习佛法和佛事,可以洗去众生累生累世所累积的恶种子,让众生恢复法身清净

【所以,从原理上来看,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洗脑(就是习气的养成和累积),】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差别就在于:这些习气是让众生堕入轮回,还是帮助众生解脱】
(详见 洗脑)

。。   。。

善知识也有其它相关的教导,请详见如下:





末学今天先分享及学习到这里,明天继续,阿弥陀佛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22 12:26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善知识慈悲护念
感恩师兄们持续参与互动光明分享


>>>   >>>   >>>

末学再来继续分享及学习。。。


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内容,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善知识有教导修行上最重要的就是发心发愿,若真的有心要普渡眾生,就能夠如實发心,在過程中不退心,真正

【真正发起菩萨心和菩萨行,而形成累世的惯性(例如:慈悲和智慧,以及普渡众生的方法),
这就是菩萨性,就是菩萨的本性内涵,这必须靠累世修行来累积达成,这样才能逐渐契入佛性而成佛】
(详见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关于「菩萨性」的解释,还可以参考下面的经文内容: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行于善果。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一切善法。何等为十?一者、支;二者、翼;三者、净心;四者、行;五者、有;六者、因;七者、器;八者、地;九者、方便;十者、住。

        云何名支?谓菩萨性。菩萨性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支。因此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因。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性。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故,得修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故,则得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名之为支。菩萨摩诃萨随发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支

        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懃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当知,非因发心,懃修精进,有菩萨性。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发心,懃修精进,则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菩萨性,发菩提心,懃修精进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p269]
又复支者,名因,亦名为梯,亦名增长,亦名庄严,亦名依凭,亦名次第,亦名进行,亦名室宅。以是义故,性名为支。
云何名性?性有二种:一者、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言客性者,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是名客性。而此经中以是二种名之为性,是二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性者,亦名为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复有二种:一、细;二、麤。所言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故名为细。所言麤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故名为麤。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二种性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况诸外道。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何故名胜?以清净故。清净有二:一、净智障;二、净结障。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唯识藏.经部.菩萨地持经 菩萨善戒经.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  。。       。。*  。。
。。*  。。       。。*  。。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这两天讲到其中的 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发我当令一切众生消灭习气
那么,对于这两种菩萨发心,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要如何引导众生呢?


也就是,透过[六度波罗蜜]修行的过程,逐渐生起[四无量心],深入[四无量心],然后发起[四弘誓愿],以此为基础
然后以[四摄法]来引导众生


相关学习:
[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 楞严经
[华严经]行菩萨道应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摄取一切众生成为眷属
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 ~ 瑜伽师地论
「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家人不学佛,又障碍自己,该怎么办? ~ 菩萨四摄法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


再者,对于这两种菩萨发心 -- 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 发我当令一切众生消灭习气
想到目前还在进行中的闭关发露忏悔共修(2021/1/1—1/30) 此次的光明互动
对于如何转化或消除烦恼习气,在此结合善知识教导的帖子,末学补充内容如下:


发露忏悔﹞ 佛法的思维修行﹞断除恶念恶习﹞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解脱苦难的原理:

【举例来说,许多修行者容易在犯错后苦恼,不断的犯错而又不断的苦恼】
【其实,只要深入思维,就能明白,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种执着表相,执着在因为欲望而犯错,又执着在犯错后悔的苦恼上
会不断的犯错和苦恼,并且执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佛法的「思维」修行上没有学习并且深入和契入】


【犯错是难免的,但是能否在错误中思维欲望和苦恼的本质,在错误中思维寻找探索解脱的出路,而不是只执着在犯与不犯
这样才是正确的解脱精神】

【为自己和众生在欲望与苦难中思索解脱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明白解脱苦难的真正原理,也就是法性和众生性】

【再者,如果有在思维微细道理上努力,思维本身这个过程,就能断除恶念和恶习,因为思考一个主题就能断除原本所想的恶念】

【尤其以修行佛法而进行的思维,那就是「正思维」,就能进而引起「正念」,甚至进入「正观」
所以,基本上,常「正思维」就能引起「正念」和「正观」,心念就能保持在「正念」上,就是随时「正观」,就是「正定」】
(详见 看似退步是向前)


。。。* 。。。* 。。。


这次的光明互动,末学惭愧
之前对于清净光明专辑的帖子读的不多、反覆学习的次数也不多、也没有作归纳整理,而且佛经读的太少
即使之前读过了相关的帖子,自己也是记不太住,也不擅于思维
之前几年退堕于世俗中,在佛法修行上停顿了一段相当长的期间,即使现在已经回到净土修行,但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没有调适的很好
所以每每要下笔时就会感到困难,智慧不够,自己在各方面都很缺乏及不足
阿弥陀佛,末学深深忏悔不能写出利益众生的好文章


尽管如此,诚如善知识所说的
【如果不发心不做,永远都不会
发心了,去思维人生和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教导去解决,然后演说,这才是整个完整的实修过程
如果不发心不做,就不可能明白一切问题的原理和相貌,又如何能成佛呢?
所以,为了众生的问题而思维种种普渡众生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度了自己成就自己】
(详见 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37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4: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1-23 15:08 编辑

感恩佛菩萨和善知识慈悲护念
随喜师兄们参与心得分享及这段期间的努力,第二期光明互动圆满完成


>>>>  >>>>>


此次光明互动的主题是"真正有志解脱的菩萨行者当如何发心?"

其实,我们修行就是为了恢复清净光明圆满的佛性,就是为了成佛普渡众生

发心不真,果遭曲折,因此我们必需在修行的过程中随时检讨自己的发心、真心和实际行动

才能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及方向,且真正朝向目标迈进


净莲师兄在分享的帖子中(#32)有提到: 相信自己能够成佛,这样的自信,自己有吗?

也有其他的师兄对此也作了分享


末学即想到了『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信』上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能信

没有信,后面的一切也就不用多说了


大乘的观念广大无量无边,有无量变化,所以世人难以理解,以为迷信
因此,大乘的基础建立在[信]上,只有信才能深入大乘,所以经上说~[信为功德母]
所有的大乘功德本愿经,都叙述着法界无量众生和不可思议现象,以及诸佛菩萨
这些唯有[信]才能逐渐深入,唯有[信]才能由无量方便逐渐契入真实
因为大乘所显露和教导的就是无量和真实,直接引导众生契入实际,不着在苦难上,而是以[信]解脱
所以,大乘行者只要能信佛,能相信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以此遵守大乘慈悲和戒行,就能往生净土
这完全建立在正向的基础上来离苦,以广大发心的氛围和共鸣方式来契入宽广的法界
以广大心量的方式超越苦难和执着,逐渐契入光明和实相而自在,自在即解脱,无量无边】

(详见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所以,末学想要在这方面作个小小的分享,愿与师兄们共同勉励,愿所有众生都能早成佛道


一.
善知识有教导过:
发心即显,深心即密
要入佛法之门,必须发心
要明白无上法义,必须深心】

如果对于自己成佛没有信心,那我们还会真的发心发愿吗? 这样想想自然就会明白了


二.
还记得我们每次[清净光明净土]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 就是进入[清净光明休息室]

清净光明休息室的引导词中有一段内容。。。

请您生起绝对的信心
相信佛菩萨的悲愿和您本身的佛性
深入感受法界光明的力量.......」

这是佛菩萨的悲愿,所以请您一定要生起绝对的信心
您本有的自性佛光,所以请您一定要生起绝对的信心
就让您自性佛光显露,照耀法界,不要因为凡夫心念而黯淡退没


三.
【光明心法】的第一个大愿:  愿与佛心相印,愿将凡夫心转化为佛心
这样有没有比较清楚了呢?


四.
您想要当菩萨吗? 来看看善知识在这方面的教导:

【发愿当菩萨而能真正行菩萨道的其中一个要件
就是相信自己能真的成就,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是很多佛经上都这样讲的
其实佛性本圆满,没有信心其实就是凡夫的妄念
本来就光明自在,又何来黑暗的负面思维呢
所以[没信心]本身这也是恶种子妄念,
这是无明,不懂佛性原本光明自在】

(详见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五.
与其去想自己能不能够做到、或在这上面去纠结,那还不如换个角度去思维

想着要如何让自己朝向成佛的目标迈进
想着要如何让自己在成佛的路上及各个阶段做好
想着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利益众生
想着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利益众生

这样是不是比较简单多了呢?



以上是末学目前粗浅的分享


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2 08:15 , Processed in 0.1015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