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1#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07:0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5 09:06 编辑

7.11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虽已证得观空的智慧,却不舍大悲普渡众生之心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学习解说]:

他们都以自在无碍的智慧,为众生演说佛法

他们以平等心观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事物个个都无有自性,虚幻不实

虽然如此却不舍大悲心,仍然立志勤求佛法和四无碍辩,只是为了帮助众生除灭心中无明烦恼之过患


【无碍智】
(术语)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涅槃经八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胜鬘宝窟上末曰:“无碍智者,于世谛法知之自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等观】
(术语)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涅槃经一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无】
(术语)一切事物个个无自性也。注维摩经九曰:“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注“肇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
善巧说法的才干。共有四种,叫做“四无碍辩”。(参见:四无碍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2#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07:0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5 09:10 编辑

7.12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寂灭的,故能断除(父母所)生身的苦报和未尽的烦恼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学习解说]:

菩萨的智慧从清净自性而生,了知一切诸法
如于真如(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

他们善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人生真理,并以音声教化众生
不喜欢讲世间于修行解脱无意义的语言,欢喜讲说佛陀正法

他们广修善法积累功德,志求成佛之道
了知一切诸法和(父母所)生身以及烦恼都是寂灭的,故能断除(父母所)生身的苦报和未尽的烦恼


【如来】
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如】
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语】
(杂名)世间之言语论说。此对于世间之正法而言。无量寿经下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本】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身】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余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参见:二余)。【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余】
(名数)生身之苦果与烦恼之余残也,又加业之余残为三余,就最后身之菩萨谓之余残。无量寿经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07:1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9 编辑

7.13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听闻义理甚深的佛法心不怀疑不惊惧,还能以此教法普度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学习解说]:

听闻义理甚深的佛法,心不怀疑不惊惧,常常能如法修行
他们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心且深远微妙,平等普渡一切众生

他们以一乘之教法度众生至涅槃的彼岸
断绝一切疑惑,信为功德母,智慧自然会从清净心中显露出来,明了一切法性原理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网】
(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该罗】
(术语)兼摄物而不漏也。无量寿经下曰:“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4#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9:5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7 编辑

                                                                                                                   (本楼用时约2.5小时)                                                                                                                       
7.14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无漏善法,智慧之光深广超群,日月所不及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智慧像大海一样深广,定力像最高的山王一样屹立不动

智慧之光远远超过了日光和月光,他们修行的无漏善法已经圆满具足,皆离烦恼之垢染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光】
<一>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慧光明净,超逾日月。”((参见:慧日)6022)
 <二>(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饰弘扬,乃得光大。复作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之注疏。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改任国统,故有光统律师之称。师立志贞静,坚存戒业,举止安详。临命终时,天宫现瑞,示寂于邺城大觉寺,世寿七十。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遗教经疏、华严经疏十卷、十地论疏等十数种。(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华严经传记卷二、律苑僧宝传卷三、佛祖统纪卷二十八)
 <三>宋代云门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夏侯。为慧林怀深之法嗣。住于临安(浙江),世称灵隐慧光禅师。其余事迹不详。(续传灯录卷二十四、五灯会元卷十六)
 <四>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建宁(福建)人。号晦庵。生卒年不详。约与大慧宗杲之法嗣晦庵弥光同时。系乌巨道行(1089~1151)之法嗣,住持江西龟峰山。撰有晦庵光禅师语要一卷。(联灯会要卷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五灯会元卷二十、续传灯录卷三十三、五灯严统卷二十)p6025
FROM:【佛光大辞典】

【清白】
(术语)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无量寿经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圆满。”同慧远疏曰:“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犹如雪山,能照一切功德,平等清净没有分别
又如大地,无论干净或污垢无论是好还是坏,都能心不分别不执著
又如净水,洗除无明烦恼
又如大猛火,烧灭一切烦恼
又如大风,吹过无边世界,无有障碍
又如虚空,对于一切所有能心不执著不分别
又如莲花,在世间能出淤泥而不染


【火王】
(譬喻)譬火之猛曰王。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烦恼薪】
(譬喻)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犹如大乘
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之彼岸去
又如厚重的云,由震雷般的法音,震醒还未觉悟的人
又如大雨,以甘露法雨滋润众生
又如金刚山,耸立不动,众魔外道无机可趁
又如梵天王,能修一切善法成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
又如尼拘类树,由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比喻普覆一切众生
又如优昙钵华,三千年开一回,比喻稀有难得
又如金翅鸟,能降伏一切外道
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最胜一筹
又如象王,善巧方便调伏一切刚强难化众生
又如狮子王,为众生演说佛法时,心无畏惧


【乘】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之彼岸去。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群萌】
(术语)如言群生。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无量寿经上曰:“光阐道教,欲拯群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尼拘律树】
尼拘律,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又称尼拘陀树、尼拘屡陀树、尼拘尼陀树、尼拘类树、尼俱卢陀树、诺瞿陀树。学名 Ficus indica。属桑科,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慧琳音义卷十五解释尼拘律树为(大五四·四○二上):“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别译杂阿含经卷八、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智度论卷八、俱舍论卷六)p1885
FROM:【佛光大辞典】

【优昙】
(植物)Udumbara,又作乌昙。花名。具曰优昙婆罗,乌昙跋罗,邬昙钵罗,优昙钵等。译曰灵瑞,瑞应。法华文句四上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八曰:“优昙花,讹略也。正音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同二十六曰:“此云起空,亦云瑞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乌昙跋罗花,旧言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昙花,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法华玄赞三曰:“邬昙钵罗,此云瑞应。”法华义疏三末曰:“河西道朗云:此云灵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现。”翻梵语九曰:“郁昙钵林,亦云优昙婆罗,亦云优昙钵。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同品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同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罗。”同妙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参见:优昙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翅鸟】
梵语 suparN!a,或 suparN!in。音译苏钵剌尼。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梵 garud!a,檗噜拏)。又作妙翅鸟、项瘿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载,此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常取卵胎湿化之诸龙为食。(大楼炭经卷三、卷四、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法华文句卷二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八、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迦楼罗鸟)3974)p3582
FROM:【佛光大辞典】

【牛王】
(杂语)牛中胜者。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譬佛菩萨。涅槃经十八叹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无量寿经下叹菩萨之德。曰:“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大毗婆沙一百七十七释迦菩萨赞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象王】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又以之譬喻菩萨,无量寿经卷下记载,菩萨犹如象王,以其善调伏之故。p5273
FROM:【佛光大辞典】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心如虚空,为了慈悲怜悯众生故
他们已灭嫉妒之心,不会因为别人胜过自己而心生嫉妒
他们真心求取无上正法,心无厌足,常常广宣正法,不会心生疲倦
他们发愿要将佛法像鼓声那样传的更远,建立法幢(比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广为众生演说佛法,放智慧之光(像太阳一样)无所不照,破除众生累世愚痴黑暗的无明业障


【虚空】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参见:虚空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鼓】
(喻)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幢】
1、(喻)妙法高耸,如幢幡之高悬。
2、(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09:0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8 编辑

                                                                                                                                     (65楼~67楼共用时约2小时10分钟)


7.1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世间之明灯,是众生最胜福田,他们功德殊胜,众生无不尊敬


【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大家都共同修六和敬
常常将自己在修行上的实修体会讲给大家听
他们个个勇猛精进,谁都不会退心

这些菩萨他们就是世间众生的明灯,也是最殊胜的福田
常常作众生的导师,平等对待每一位众生,没有爱憎分别之心
他们与众生之间唯有正真师道彼此因为获得法益而心生欢喜,不会忧戚缠心

他们广为众生演说佛法正知见,拔众生种种贪欲
他们功德殊胜,所有众生没有不尊敬这些菩萨的
他们已灭贪嗔痴三毒,能以神通回入世间普渡众生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
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
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
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
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
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施】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余】
无有残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欣戚】
p0829瑜伽十八卷八页云:云何欣戚?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忽然自励,便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或复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励往趣非家;然或为王之所驱迫,乃至或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舍离居家。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深生爱味。窃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无劳稼穑,不事商贾,少致艰辛,足堪活命。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垢】
三毒的别名,即贪、嗔、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道】
(术语)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唯乐正道无余欣戚。”【又】八正道分也。(参见:八正道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09:11:07 | 只看该作者
7.16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种种功德[力]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

正念止观(止息一切妄念观察一切真理),诸(六)通(三)明力

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这样等等力量,一切都圆满具足


【因力】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同论卷十七(大二九·八九中):“若由因力,彼断善根,将死时续;若由缘力,彼断善根,将生时续。”(无量寿经卷下)p2270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力】
指助缘之力量。相对于“因力”而言。佛家以为夙世有修习正法之善因,今生复听闻正法而助其善因之发动,此力量称为缘力。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因力、缘力、意力、愿力,(中略)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p6123
FROM:【佛光大辞典】

【意力】
(术语)求正觉之意思。无量寿经下曰:“意力愿力。”同净影疏曰:“求佛之心,名为意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愿力】
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力】
(术语)方便之力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常力】
(术语)菩萨十三力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力】
(术语)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无量寿经下曰:“常力,善力。”净影疏曰:“依法正修,名为善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力】
梵语 sama^dhi-bala,巴利语同。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禅苑清规卷八)((参见:五力)1043)p3175
FROM:【佛光大辞典】

【慧力】
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为五力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明慧】
即指六通、三明、三慧。六通者,又作六神通,依佛菩萨之定慧力而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妙用,即神足通证、天耳通证、知他心通证、宿命通证、天眼通证、漏尽通证。三明,为至无学位,除尽愚闇,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三慧,指闻思修三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即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参见:三明)569、“三慧”670、“六通”1292)p4799
FROM:【佛光大辞典】

【止观】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7#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09:1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31 编辑

7.17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辩才具足,相好庄严,诸佛赞叹,圆满十波罗蜜,修无量三昧法门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身形色相美好,功德辩才都庄严具足,没有能与他们相等的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十方诸佛常常共同称扬赞叹,深入究竟菩萨诸(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波罗蜜

修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不生不灭等众多三昧法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三三昧】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三昧】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门】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大智度论卷二十八)p582
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
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六波罗蜜指法界次第卷下所列举菩萨修行之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六种。十波罗蜜乃成唯识论卷九所列举菩萨十地之行法,除上记六种之外,另增方便善巧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四种。((参见:十波罗蜜)449、“六波罗蜜”1273)p6306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学习解说]:

阿难,这些菩萨成就如上无量无边功德,我只是简略说说

如果详细的说,即使用百千万劫的时间也说不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8#
 楼主| 发表于 2021-4-29 09:2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28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八、佛劝众生要精进修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解说世间之种种过患

8.1 众生若能一心念佛自然与佛相应,必定横断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往生极乐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还有各天的天人以及人等众生:
极乐世界的声闻和菩萨众生,他们的智慧和功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而且极乐世界这个国土,微妙不可思议,非常清净安乐
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行善业,往生极乐呢

若能一心念佛,自然能与佛相应顺利往生的
所以众生都应当勤奋精进,这样必定横渡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往生极乐
如果人人都往生极乐世界,恶道自然就关闭了

不过,虽然往生并不难,可是如果众生不是用真心念佛,那么没有人能往生
只有真正发愿往生并一心系念阿弥陀佛,这样才能自然的与佛相应,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

所以啊你们何不舍弃世间俗事,勤奋精进上求佛道积累福德?
这样一定顺利往生,并且获得无量无边的寿命和快乐


【长生】
人的寿命长存。无量寿经说:“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横截】
谓横断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于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p6248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恶趣】
(术语)于三恶趣加人、天,修罗属于天。无量寿经下曰:“横截五恶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69#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07:2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33 编辑

8.2 然而世间众生无论尊卑贫富男女老少贪欲心都非常重,无法割舍财物,殊不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
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
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
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
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
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


[学习解说]:

然而世间人凡夫习气深重
在这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做些无关解脱轮回的事

不管地位尊贵或卑下,不管贫穷或富有,也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为了钱财而烦恼
不管钱多钱少烦恼都是一样的多,因为没钱的想要有钱,有钱的想要更有钱

整天久积思虑生活在忧愁和烦恼中
被妄心牵引做它的奴役,没有安稳的时候

有田地的人因为田地而心生忧愁,有房的人因为房子心生忧愁
还有因为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生活用品心生忧愁

他们担心这些拥有的东西受损
比如遭遇狂风暴雨或债主讨债或被劫匪抢劫一空

因此忧心忡忡无法释怀
就像心上打了一个结,都是因为贪心太重才无法割舍

弄得自己身心憔悴
直到生命结束又能带走什么呢,还不是一样都要舍去?


【薄俗】
1.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营务】
1.谋求。
2.军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屏营】
1.惶恐;彷徨。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走使】
1.使唤﹑差遣。亦谓供奔走差遣或递送文书。
2.仆役。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忪忪】
1.惊恐不安貌。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纵舍】
1.亦作"纵舍"。
2.追踪与舍弃。
3.释放;宽放。





【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俱。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俱。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学习解说]:

最贵和富豪的人也有这样的烦恼,忧愁恐惧

那些贫穷低下的人什么也没有

所以对田地房子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生活用品都想拥有

有了一种还想要一种,因此不论有还是没有都会烦恼




【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俱。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学习解说]:

众生如果不懂得节制欲望,贪得无厌无止境的追求,到头来终会散失
可是失去后仍然不能反思检讨,反而重新追求世间欲望,做心的奴役被心牵引

终日身心憔悴,烦恼相随,或者死于非命
这就是不肯通过老实修善来增进福德,因为有福报的人凡事不求而至

命终后还是什么也带不走
不仅如此,还会根据生前的善恶业的牵引继续受报


【适欲】
1.犹言节制欲望。
2.顺遂其欲望。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糜散】
1.破碎;散失。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进德】
1.犹言增进道德。
2.即进德冠。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9

[禅定勋章]

7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7:1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43 编辑

8.3 众生之间应该相互敬爱、断恶修善,否则很小的怨恨日后也会变成大怨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学习解说]:

世间众生不论父子、兄弟、夫妇、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要相互敬爱,不该彼此厌恶嫉妒

不论生活是否宽裕,彼此之间都不应该吝啬,而且说话时口气应当柔和,不该对立和纷争

往往纷争后,虽然当时恨意较轻,但是未来世会转变成大的怨仇




【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学习解说]: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今生你害他,来生他害你

怨恨的心念会自然记在八识田,如果当时不尽快解决,待日后因缘成熟时自然要彼此讨(受)报


【克识】
克,必之意;识,记之意。谓天神记录人所做之善恶时,必无丝毫之夹杂。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自然克识,不得相离。”又同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六中):“天神克识,别其名籍。”p3730
FROM:【佛光大辞典】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

[学习解说]:

世间的人在爱欲生死轮回中尽情造业,到最后只有独自受报,无人可以代替

善业多则投生善道,恶业多则投生恶道,这就是因果,真实不虚而且丝毫不爽

个人随业受报流转于六道,都是因为善恶业所致

大家早晚都要面对与世间亲人分离,各自随业力牵引分别投生于六道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谓人之生死,但独自一身,无人可代,亦无有雷同。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其义同于宗门所常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之语。p6266
FROM:【佛光大辞典】





【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何不弃众事,各曼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学习解说]:

彼此想要在见面,恐怕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了,很难很难再与他们相遇

所以啊,何不舍弃世间欲望,趁着身体强健时精进学佛修行

多积累福德,发愿解脱生死轮回,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获得很长很长的寿命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执着和依靠世间种种(无知造业),有什么可乐之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8:51 , Processed in 0.0931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