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7:2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1 17:27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再次宣说此义理,而说偈言:

不假不变的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净心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有为),由因缘而生所以如同虚幻;

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无为)没有起灭,虚假不实如同虚空之花。

说妄念(有为)为了显现诸真(无为),其实妄念(有为)、诸真(无为)都是虚妄

(有为)(无为)仍然都不是真实真性,什么是见、所见是什么呢?

(能见的根与所见的尘)这中间没有真实自性,所以如交芦一样互为因果之法

形成结与解开结,其实都是同样的因,成为圣人与凡人,其实也没有二条路,都是一条路。

你观察交芦互为因果之性,认为是虚空、认为是实有,其实都是不对的;

如果迷惑糊涂就是无明(愚痴),如果显发明了便可以获得解脱。

解开结敷要因循次第,六根如果能够解脱一根,其他根也可以灭尽;

如果六根能够选择圆通,那么就可以入流(谓初入圣人之流)成就正觉。

陀那的微细(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四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属于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的身见等。因为它是最下品,不由作意而生,永远随顺现行,所以称为微细)之识,形成习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成为了烦恼;

所谓的真实并不是真性,由此会产生恐怖迷惑,(所以)我常常不会这样说法。

自己的心取自于本心,不是虚幻生成的幻法(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

如果不由自心而取,就没有所谓的“不是虚幻”,“不是虚幻”尚且都没有产生,幻法如何建立呢?

这称名为妙莲华(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来正觉之德称),

修习如幻(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三摩提(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弹指间可以超过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此阿毗达磨(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新称阿毗达磨。译曰对法。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以智慧对观诸法真之理义),为十方薄伽梵(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嚩誐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一路能够进入证得涅槃妙果之处。”

注解:
【真性】: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不假不变的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净心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空】:(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空】:十八空之一,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即非由因缘所造作。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FROM:【佛光大辞典】
【交芦】:(譬喻)又曰束芦。交叉三干之芦而立者。以譬互为因果之法。楞严经五曰:“由尘发根,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流】: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后多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如《南齐书·王僧虔传》:“谢灵运书乃不论,遇其合时,亦得入流。”也指加入某个行列。如鲁迅《南腔北调·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文贤)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陀那】:(术语)D!a%na,又曰檀,檀那。译曰布施。六波罗蜜之一。【又】(杂语)量目名。译曰一铢。见大乘法数二。【又】(术语)阿陀那(A^da%na)之略。阿赖耶识之异名。楞严经五曰:“陀那微细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微细】: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四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属于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的身见等。因为它是最下品,不由作意而生,永远随顺现行,所以称为微细。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习气】: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佛典中所记载,如难陀之淫习、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嗔习、卑陵伽婆跋之慢习、摩头婆私吒之跳戏习、憍梵钵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之例;唯有佛乃能永断正使及其习气。FROM:【佛光大辞典】
【暴流】:梵语 ogha,巴利语同。又作瀑流。<一>为烦恼之别名。旧译暴河。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亦然,可漂失吾人之善德善品,故称为暴流。诸经中以暴流喻烦恼时,通常分为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等四种。(杂阿含经卷十八、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参见:四暴流)1831、“烦恼”5515) <二>依唯识说,阿赖耶识于轮回之际仍持续不断,犹如暴流。(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卷二)FROM:【佛光大辞典】
【开演】:(术语)说法也。解深密经一曰:“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唯识述记一本曰:“幽隐未显,今说名开。先略难知,广谈为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幻法】:(术语)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莲华】:(譬喻)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楞严经五曰:“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实觉如幻三摩提。”长水疏五上曰:“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妄常真,在染不染,今得显发,如开敷出水,故以为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王宝觉】:(术语)如来正觉之德称。楞严经五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生?是名妙莲华金刚宝觉。”同长水疏五上曰:“无明坚牢最为难坏,一念能破金刚定力。此定尊上更无能过,于法自在,是可宝重如摩尼珠随意生育,无上觉里名王宝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提】:(术语)即三摩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弹指】:梵语 acchat!a^ 之意译。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一)表示虔敬欢喜,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二)表示警告,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三)表示许诺,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四)时间单位,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现今一般常用语“一弹指”即源自佛教经典。(菩萨处胎经卷二、观无量寿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祖庭事苑卷三)((参见:一弹指)78、“刹那”3731)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毗达磨】:(术语)Abhidharma,又作阿鼻达磨。论部之总名。旧称阿毗昙。译曰大法,无比法。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新称阿毗达磨。译曰对法。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以智慧对观诸法真之理义。盖论部问答决择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发达。智慧为对观真理者,故转指论部对观真理者,即谓之阿毗达磨。出三藏记十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大乘义章一曰:“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无比法。阿,谓无也。毗,谓比也。昙,谓法也。”西域记三曰:“阿毗达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玄应音义十七曰:“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音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或云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对法,以智对境故。”起信论疏曰:“今译为对法,谓阿毗是能对智,达磨是所对境法,谓以正智。妙尽法源,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故云对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薄伽梵】:梵语 bhagavat,巴利语 bhagava^ 或 bhagavant。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嚩誐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大智度论卷二、清净道论卷七、大乘义章卷二十)((参见:世尊)1522、“婆伽婆”4453)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门】:<一>指极乐净土。极乐净土乃证得涅槃妙果之处,故称为涅槃门。
 <二>指念佛、信心等。净土宗强调念佛与信心,并谓以之可证涅槃之果,故称之为涅槃门。
 <三>葬所四门之一。此系本自密教金刚、胎藏两界曼荼罗均有四方四门之说,其中,北方为涅槃门,分别配以四智(大圆、平等、妙观、成所)中之“成所”、四德(常、乐、我、净)中之“净”、四佛知见(开、示、悟、入)中之“入”、四季中之“冬”。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门】:进入涅槃城的门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末学解说]

于是阿难以及种种大众,听闻佛如来宣示的无上慈悲教诲,祇夜(意指在经典前段以散文体叙说之后,再以韵文附加于后段者)、伽陀(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相互结合,精妙透彻,义理清晰,眼目开敞、心胸洞明,赞叹前所未有。

阿难合掌顶礼对佛陀说:“我现今听闻佛陀无遮止限制大悲,开示性净妙常的真实法句,心还是未能通达什么是“六解一亡”,舒解结敷要因循什么次第。

只愿佛世尊垂怜,再次慈愍法会以及将来的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无明尘垢。”

注解:
【祇夜】:乃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岐夜、祇夜经。其意为诗歌、歌咏。旧译为重颂、重颂偈。新译为应颂。意指在经典前段以散文体叙说之后,再以韵文附加于后段者。因其内容与经文相同,故称重颂、重颂偈或应颂(与经文相应之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参见:偈)4383)FROM:【佛光大辞典】
【伽陀】:<一>梵语 ga^tha^,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 gai 而形成之名词。gai 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祇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祇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序、善见律(巴 Samanta-pa^sa^dika^)序所载,法句(巴 Dhamma-pada)、长老偈(巴 Thera-ga^tha^)、长老尼偈(巴 Theri^-ga^tha^)、经集(巴 Sutanipa^ta)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祇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见: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阿伽陀(梵 agada)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FROM:【佛光大辞典】
【无遮】:无遮止限制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12:2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4 11:08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10 分钟)


--
[经文] --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览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花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末学解说]

这时,如来在师子座,整理涅槃僧(意译作裙。十三资具衣之一,似尼众五衣中之下裙而稍异)、收拢僧伽梨(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看七宝所成的几案,伸手在几案上拿起劫波罗天供养的花巾,在大众面前绾了一个结,给阿难看并说道:“这叫做什么?”

阿难与法会大众一同对佛陀说:“这叫做结。”

注解:
【涅槃僧】:梵语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十三资具衣之一,似尼众五衣中之下裙而稍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载,四部之殊,以著裙表异,于一切有部,两边向外双褶;于大众部则以右裙蹙在左边,向内而插,使之不堕,西方妇女之著裙,与大众部无别。上座、正量之制亦同于此,然以向外直翻旁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同,尼众亦一准僧众,全无别体。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下列五事:(一)不得倒持下著上,(二)当使四边等,(三)襞头当近左面,(四)结带当于右面,(五)带当三绕,其两头不得下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之二、大唐西域记卷二、慧琳音义卷八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僧伽梨】:(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鸱,僧伽知。译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义净译为复衣。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故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西域记二曰:“僧伽胝,旧曰僧伽梨,讹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讹也,应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译云合,或云重,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余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说诸有部等多则不割。若圣辨部、大众部等则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巾*句]纽而已。”寄归传二曰:“僧伽胝,译为复衣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于是如来绾叠花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如是伦次绾叠花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末学解说]

于是如来挽叠花巾,又打成一个结,再问阿难:“这叫做什么?”

阿难与大众又对佛陀说:“这也叫做结。”

佛陀这样依次绾叠花巾,共打成了六个结,每一个结打成,都拿手中所成之结问阿难,这叫做什么?

阿难和大众也都是这样,按照次第顺序,回答佛陀,这叫做结。

-- [经文] --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花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花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


‘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

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我最初挽叠花巾,你称之为结,这挽叠成结的花巾与先前没有挽叠成结的花巾其实是一条,为什么这条花巾挽叠的第二、第三个结,你还是称之为结呢?”

阿难对佛说:“世尊!此宝叠织而成的花巾,虽然原本是同一体,我是这样思惟的:

‘如来挽叠一次,就得一结之名,如果挽叠百次,就有百结之名,何况这条花巾只有六个结,不到七个结,也不止五个结。’

为什么如来只许初时称之为结,第二、第三次挽叠而成的结,不能称之为结呢?”

-- [经文] --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这宝花巾,你知道这花巾原本就是一条,我六次挽叠,而有六个结,你审视观察,巾体是同一个,因有结而有不同。

你是如何想的,初此挽叠打成的结,称之为第一,如此这般一直到第六个结,我现今想要将第六个结称之为第一,可否呢?”

“不可以的,世尊!六结如果一同存在,第六个结终究不是第一,纵然我经历了解其产生的过程,尽其所能去明辩,如何能令这六个结乱掉其名称次序呢。”

-- [经文] --

佛言:“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末学解说]

佛陀说:“六个结虽然次序不同,但因循回顾其本因,都是一条花巾所造,如果令其杂乱,终究是不对的,而你的六根也是同样的道理,其根源终归是相同的,但由此根源而各自产生,到底便有了差异。”

注解:
【毕竟】:表示终归、到底、究竟等意义,表示追根究底,最终所得的结果或最后所达到的状态。“毕”是终止、结束的意思,“竟”是完毕、终于的意思。佛典中常见“毕竟”一词,如:“毕竟空”,谓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终归于空。“毕竟依”,谓佛为众生究竟依处。“毕竟无”,谓龟毛兔角之类毕竟是无。“毕竟智”,谓如实证如一切法总相、别相之智。如此等等。后亦常见于诗文。唐代白居易《题王侍御池亭碑诗》:“毕竟林塘谁是主?主人来少客来多。”李商隐《早起诗》:“莺啼花又笑,毕竟是谁春?”(禹振声)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4: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4 14:33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
[经文] --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你必然对此嫌疑,如果不想有这六个结,想要由一个结来解开,又如何能够获得呢?”

阿难说:“这些结如果存在,那么是非问题会产生于自身,此结不是彼结,彼结也并非此结,如来今日如果全部解除,结如果都没有了,那么就没有彼此之分了,尚且“一”都不存在,“六”从哪里生成呢?”

-- [经文] --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花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末学解说]

佛陀说:“六解一亡,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于你无始以来,心性痴狂迷乱,知见由虚妄而发,引发的虚妄知见不停息,不停息的虚妄知见引发尘相,如同疲劳的眼睛,从而有了虚幻的狂花在湛然精明的自性中产生,无因无故纷杂乱起了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全部都是狂劳颠倒的虚妄之相。”

阿难说:“这颠倒之劳所起的虚相如同那六个结,如何能够解除呢?”

-- [经文] --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末学解说]

如来用手将所打结的花巾向左边拽,问阿难说:“这样能解吗?”

“不能,世尊!”

然后再用手向右边拉,又问阿难:“这样能解吗?”

“不能,世尊!”

-- [经文] --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成解?”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我现今用手向左、右两边各自牵拉,都不能解结,你想个办法,要如何解结呢?”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应当由结心来解,这就能够解开了”

-- [经文] --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是的,是这样的!如果想要解开结,应当要从结心来解。

阿难!我宣说佛法从因缘生,并非是取于世间和合粗相的因缘,如来显发宣明的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能够了知一切的根本、缘由,以及所缘而生出的一切,如是乃至恒河沙那么多的法界之外,一滴雨也能了知水滴的数量,

现前种种的松树为什么是直的,荆棘为什么是弯曲的?鹄的羽毛为什么是白色的?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都可以了知其根本的原因和由来。

所以,阿难!随你心念来选择六根(要修习的一根),根的结缚如果能够断除,尘相自然会灭尽,种种虚妄也会销亡,虚妄的不真又如何还能够存在呢。

阿难!我现今问你,这劫波罗巾的六个结,如果同时去解,能够同时解开吗?”

-- [经文] --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末学解说]

“不能,世尊!这些结本来是按照次序挽叠生成的,今日应当必须也按照次序来解,六个结虽然在同一体的花巾上,但打结的时间却不在同一时,那么要解开结的时候,如何能同时解开呢”

佛陀说:“六根的解除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根得到解脱时,先可以证得人空(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和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到空性圆满光明时,成就法空(指诸法之自性为空)获得解脱,解脱法成就后,俱空(谓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方契本性,是名俱空)不生,这称之为菩萨从三摩地证得无生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

注解:
【人空】: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和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空】:指诸法之自性为空。又作法无我(梵 dharma-naira^tmya)。为二空之一,三空之一。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大毗婆沙论卷九(大二七·四五中):“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于说一切有部,认为法体恒有,故不说诸法皆空,而观一切法无我,以对治我见。然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等谓,五蕴等之法无我,无实在不变之自性,故为空。
 又大乘义章卷一“二无我义”中,就四宗来分别空之义:(一)毗昙立性宗,仅说明生空,而不说法空。(二)成实破性宗,具说明二空。谓苦空无常等之集成诸法,称为法和合。法和合之中,空无定性,故为法空。(三)般若破相宗,亦说二空。谓不须待苦空无常等之离散破坏,凡假名之诸法即为空。(四)显实宗,亦说二空。分为二门:(1)依持门,妄想法之空,称为众生空;所依之真实寂,称为法空。(2)缘起门,真如之体寂,称为法空;缘用之寂灭,称为众生空。其中,破性宗之空为析空,破相宗之空为体空,显实宗之依持门之二空为三性三无性,缘起门之二空为真如之体用。(大智度论卷六、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参见:二空)202、“空”3467、“无我”5087)FROM:【佛光大辞典】
【俱空】:谓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方契本性,是名俱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冀佛冥授。

[末学解说]

阿难以及法会诸大众承蒙佛陀开示,智慧觉性圆满通达,不再有疑惑。

一时,合掌顶礼佛的双足,对佛陀说:“我等今日,身心清净光明,畅快没有障碍,虽然现在觉悟了知什么是“一六亡义”,但还是未能通达圆通的根本。

世尊!我辈累劫漂流在生死苦海,零落于轮回诸趣,从没有想到能够值遇佛陀成为天伦之亲,如同失去哺乳的婴儿忽然遇到了慈爱的母亲,

如果能够再因此首楞严法会之际缘成就无上菩提之道,将所获得的佛陀开示演说的秘密法语还归入本来自性的证悟,否则,就与没有听闻过,没有什么差别。

只恳请佛陀垂怜大悲,惠赐我等秘密庄严之法,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

说完,阿难五体投地行礼后,退回到自己的座位,希望佛陀传授开示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15:2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6 11:15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40 分钟)


--
[经文] --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普告法会大众之中的诸位大菩萨以及诸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大阿罗汉:

“你等菩萨及阿罗汉,生于佛法中,得以成就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果位。

我现今问你们,最初发心证悟十八界,是以谁为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

从什么方便法门证入的三摩地(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呢?”

注解:
【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八界】:一切众生,内外心境根尘,可以十八界括之。
  十八界者,谓合六根、六尘、六识以言,谓之十八界。界者各成界限也。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眼根色尘,内外相对,于其中间,生于眼识,则成三界。六根六尘,相对而生六识,则成十八界。
  一、六根 亦名六受,又名六入,又名六处。言六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根即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又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有增上力,能生干枝也。言六受者,以能受诸尘之故。六入六处之义,见十二处条下。
  二、六尘 亦名六欲,又名六入,又名六处,又名六境,又名六贼。言六尘者,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色谓明暗质碍等,声谓动静美恶等,香谓通塞香臭等,味谓咸淡甘辛等,触谓离合冷暖等,法谓生灭善恶等。言六欲六境者,谓皆可欲之境也。言六贼者,谓诸尘媒介诸根,劫掠一切善法功德之故。六入六处之义,见十二处条下。
  三、六识 亦名六情。言六识者,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亦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言六情者,谓对境生情故。又既属分别,皆是虚妄之情故。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八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骄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末学解说]

憍陈那等五位比丘,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在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说四谛法的地方)和鸡园(指鸡头摩寺),观见如来最初成就佛道,从佛的法音妙声证悟明了苦集灭道的真谛。

佛陀问比丘时,我最先称已解悟,如来印可我,给我命名阿若多。

佛法音声殊妙密圆,我是从佛法音声而证得阿罗汉。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音声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憍陈那】:(人名)Ka%un!d!inya,巴Kon!d!an^n^a,旧称憍陈如。亦曰拘邻。尊者之姓。译曰火器,了本际。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憍陈那,旧云憍陈如,讹也。此云火器,是姓也。阿若是名,亦云初智,以最初悟无生而得智由本愿也。”五比丘之笔头人。初释尊出家求道,净饭王命供奉共为苦行。后释尊观破苦行于成道无效而弃之,彼以此为释尊破戒堕落,与他四比丘共去,后于波罗捺国鹿野园受释尊教化,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谛】:(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ri-A^ryasatya%ni,巴利语Catta%ri-Ariyasacca%ni。一苦谛Duh!kha-a%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Samudya-a%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Nirodha-a%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Ma%rga-a%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若多】:(人名)比丘名。译曰无知。见阿若憍陈如。楞严经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鸡园】:字义是指鸡头摩寺。——摘自百度
【鹿野园】:(地名)Mr!gada%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堕于此,故名仙人堕处。为诸鹿之住处,故名鹿林。梵达多王以此林施鹿,故名施鹿林。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二曰:“问何故名仙人论处?答若作是说诸佛定于此处转法轮者,彼说佛是最胜仙人,皆是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若作是说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者,彼说应言仙人住处,谓佛出世时有佛大仙及圣弟子仙众所住,佛不出世时有独觉仙所住。若无独觉时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处恒有诸仙住已今住当住,故名仙人住处。有说:应言仙人堕处。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缘一时堕落,问何故名施鹿林?答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
西域记七曰:“波罗尼斯国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于此处大林之中有两群鹿各五百余。时此国王畋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校猎中原,纵燎飞天,凡我徒属命尽玆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收也。鹿王怒曰:谁不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观。王闻之以为不诚,门者白至,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来耶?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此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智度论十六所记与此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末学解说]

优波尼沙陀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也观见到佛世尊最初成就佛道,观见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之相而产生了极大的厌离心,了悟种种色性是从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而生,白骨最终会化为微尘归入虚空,虚空、色尘二者都无,由此成就了无学之位,如来印可我,给我命名尼沙陀。

尘色既已灭尽,显露真性妙色密圆,我是从色相而证得阿罗汉。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色因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优波尼沙陀】:(术语)(参见:邬波尼杀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邬波尼杀昙】:(杂语)Upanis!ad,又作坞波尼杀昙,优波尼沙陀。译曰近少,微细,因等。慧苑音义上曰:“优波尼沙陀分,正云坞波尼杀昙。言坞波者近也,尼杀昙者少也。”慧琳音义一曰:“优波尼沙陀分,梵语算法。数之极也,大论释为微细分析至极之言也。”同十曰:“义译为微细,极至邻虚,名坞波尼杀昙。”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尼杀昙分,又言优婆沙陀分,此数之极也。”能断金刚论下曰:“邬波尼[(?*文)/心]昙,译为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参见:七种不净)11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末学解说]

香严童子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听闻如来教导,认真观察种种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相。

我当时辞别佛世尊,在清净处宴然安处,晦迹韬光,见到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静悄然进入鼻中,我观察这香气,不是从木生、不是从空生、不是从烟生,也不是从火生,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由此意识(虚妄执着)销亡,从而显发证明了无漏(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如来印可我,获得香严之号。

尘气倏忽灭尽,显露真性妙香密圆,我是从香严(香光庄严)而证得阿罗汉。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香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香严】:(术语)香光庄严之略。【又】(菩萨)维摩诘经曰:“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楞严经曰:“香严童子白佛言: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无明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蜜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又】(人名)唐邓州香严山智闲禅师,就沩山灵佑禅师而契悟,法化盛行,死后敕谥袭灯大师。见宋高僧传十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斋】:清净之持斋。斋,庄严洁净之意,尤指饮食、动作、思虑、意念而言。据释氏要览卷下载,民间有辰刻饮一杯水,终日不食之俗,称为清斋。又指茹素戒荤,或指净室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3:2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6 13:3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末学解说]

药王、药上见下方注解二位法王子与法会中五百位梵天(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眷属,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从无始劫以来,作为世间的良医,口中遍尝这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其名称种类总共有十万八千,所以都能够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以及由此和合而生的种种变化、不同,是冷、是热,有毒、无毒也全都能够遍知。

承事供养如来后,了知味性不是空、不是有(没有实体)、不是身心、也不能离开身心,由此分别味尘而得开悟,承蒙佛如来印可我们,命名为药王、药上二菩萨。

现今在法会中为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因为味尘了悟,显露本觉明心,证菩萨位。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味因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药王菩萨】:药王,梵名 Bhais!ajya-ra^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净平等大慧。时众中有星宿光长者,闻说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欢喜,以雪山之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众僧,并发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若有众生闻己名者,愿其得灭除三种病苦。时长者之弟电光明,亦随兄持诸醍醐良药供养日藏及诸僧众,亦发大菩提心,愿得成佛。其时,大众赞叹星宿光长者为药王,电光明为药上,后即为药王、药上二位菩萨。同经并载此二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药王菩萨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梵 Vimala-netra);药上菩萨亦成佛,号净藏如来(梵 Vimala-garbha)。
 又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载,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日月净明德如来,其佛寿命为四万二千劫。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修习苦行,精进经行,一心求佛,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乃服诸香,饮香油,燃自身供养佛一千二百年。命终后复化生于净德王之家,受日月净明德如来之付嘱,于彼佛灭度后造八万四千塔。其自身亦于七万二千年间,燃臂供养其塔。或谓彼“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今之药王菩萨。
 另据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载,于过去无数劫,有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说法华经。时有国王名妙庄严(梵 S/ubha-vyu^ha),夫人名净德(梵 Vimala-datta),二子名净藏、净眼。其王邪见炽盛,信外道之法。夫人与二子乃共设种种方便,使王至宿王华智佛所,听闻法华经,共得利益。净藏、净眼二人即今药王、药上二菩萨。
 药王菩萨之形像,一般为顶戴宝冠,左手握拳,置于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无名指执持药树。三昧耶形为阿迦陀药,或为莲花。真言为“唵(om!)鞞逝舍罗惹耶(bhais!ajya-ra^jaya,药王)莎诃(sva^ha^)”,或“曩莫三曼多没驮南讫叉拏多罗阎攒莎诃。”(灌顶经卷十二、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法华经文句卷十下、图像抄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梵天】:(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末学解说]

跋陀婆罗见下方注解与其同伴十六位开士(特指菩萨。盖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有此尊称),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等先前于威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处听闻佛法出家,按佛制的顺序入室沐浴时,忽然觉悟水因,既不洗尘(如果是水因洗尘而有触觉,尘本是无觉、虚空的,如何能有触觉呢),也不洗体(如果是水因洗体而有触觉,身体本是假合、虚空的,如何能有触觉呢),(根、尘既然都为空,那么触也为空)因此在这中间安然自在,证得无所有(又叫做无所得,空的别名)。

因为累世熏习而没有忘失,一直到现在跟从佛陀出家,现今证得无学之位,威音王佛命名我为跋陀婆罗。

因妙触而宣明真性,成就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住。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触因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跋陀婆罗】:(菩萨)又作軷陀、颰陀波罗、颰陀和、颰陀和罗、跋陀罗波黎、跋陀罗波梨。贤护菩萨之梵名。法华文句二曰:“跋陀婆罗菩萨,此云善守,亦云贤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参见:贤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士】:梵语 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埵。又作阐士。开,明达之意。指开正道,以引导众生者;特指菩萨。盖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有此尊称。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卷一(大二六·五三一上):“开士威力如来藏,三界照明慧眼道。”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下):“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亦为高僧之尊号。(玄应音义卷四)FROM:【佛光大辞典】
【威音王佛】:威音王,梵名 Bhi^s!ma-garjitasvara-ra^ja。又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大九·五○中):“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梵 Vinirbhoga),国名大成(梵 Maha^sam!bha^va)。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中略)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可知威音王佛乃多数佛之佛名。
 另据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本载,诸佛同名为威音王者,即显说法华之音声,如王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其后禅宗以此佛表示遥远之古代,以“威音王佛已前”比喻人类本有的纯正之精神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正法华经卷九常被轻慢品、天台法华疏义决卷六本、五灯会元卷十九、祖庭事苑卷五、法华开示抄卷二十三)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所有】:又叫做无所得,空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子】:(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者,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末学解说]

摩诃迦叶(见下方注解)以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在过去劫时,在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以亲近佛陀,听闻佛法修学,日月灯佛灭度以后,我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从那以后,生生世世身相圆满、紫金光聚,这紫金光比丘尼,即是我的眷属,我们同时发心,

我观察世间,六尘会迁变坏灭,唯有以空寂(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修习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身心便可以度百千劫犹如弹指之间。

我因为修习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而成就阿罗汉。

世尊说我是头陀中最精进的,由妙法开示发明真性,销灭一切烦恼诸漏。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法因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摩诃迦叶】:(人名)Maha%ka%s/yapa,具曰摩诃迦叶波。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Pippala,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以别于十力,优楼频罗等之迦叶姓。法华光宅疏一曰:“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所以呼为大者,异于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法华文句一曰:“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亦能映物,名毕波罗。(中略)毕波罗树也,父母祷树神求得此子,以树名之。”法华嘉祥疏一曰:“摩诃迦叶者,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伽陀国之大姓也,从姓立名。别名必波罗者,在必波罗树下生,故名必波罗童子。(中略)十八部论疏云:具足应云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合而言之故云饮光。饮光是其姓。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饮诸光令不复现。今此迦叶是饮光仙人种,即以饮光为姓,从姓立名,称饮光也。又此罗汉亦自有饮光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寂】: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FROM:【佛光大辞典】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法】:(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阿那律陀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开始出家时,常喜欢睡觉,如来呵斥教导我,贪睡是畜生类的习气,我听闻佛的呵斥后哭泣自责,七天没有睡觉而双目失明,

世尊开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因此能够不用眼睛观见到十方,精真妙见、洞达一切,观见十方犹如看掌中之果,如来印可我,成就了阿罗汉。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观见性、循本归元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阿那律】:(人名)Aniruddha,旧称阿那律,阿那律陀,阿泥卢豆,阿[少/免]楼驮,阿楼驮,阿[少/免]驮,阿泥[少/免]豆,阿泥噜多。译曰如意无贪。新称阿泥律陀。译曰无灭如意。佛十大弟子之一。为佛之从弟,迦毗罗城之释氏也。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那律陀,旧言阿那律,亦云阿[少/免]楼驮,亦言阿泥卢豆,皆一也。此云无灭,亦云如意,甘露饭王之子,佛堂弟也。”其传见法华文句三,阿弥陀经慈恩疏上,名义集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周利槃特迦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因为缺乏诵持而没有多闻(多闻法文而受持也)之性,最开始值遇佛陀,听闻佛法出家,记忆受持如来的一句偈颂,用一百天,还是记得前面遗忘后面、记得后面又遗忘前面,佛陀怜愍我愚钝,教导我修习安居(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调出入息。

我当时观察出入息,从微细到穷尽,生住异灭四种相,刹那生灭,诸法皆空,心下豁然通达,证得大无碍,乃至漏尽一切烦恼,成就阿罗汉,在佛陀座下得到印可,成就无学之位。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出入息、循观空性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周利槃特】:(人名)S/uddhipanthaka又Ks!udrapanthaka,又作周利槃陀伽,周利槃特迦,周梨槃陀迦。译曰:继道,小路。新作朱荼半托迦,翻曰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长子,称曰槃特。后又于路上生一子,名曰周利槃特。槃特者,路之义。周利槃特者,小路之义。兄聪明,弟愚钝。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周利槃特,亦云周利槃陀迦。周利云小,槃陀迦,此云路也。”慈恩阿弥陀经疏上曰:“周梨槃陀迦者,不思议经翻为继道。(中略)以兄弟相继于路边生。兄名路边,弟名继道。即周梨槃陀伽。”有部毗奈耶三十一曰:“朱荼半托迦,朱荼是小,半托迦是路。旧云周利槃特迦者,讹也。”增一阿含经三曰:“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利般兔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闻】:(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持】:(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之文,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中空品等是也。亦名孤起,如楞严经中阿难赞佛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是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阿难,华言庆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安居】:梵语 va^rs!ika 或 vars!a,巴利语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于长阿含卷二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等中,记载释尊与弟子安居修行之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出释尊于四十五年间坐夏之地名。关于释尊在成道后与弟子第一次举行安居之地点,诸经典所说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为第一次安居之所在。又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三载,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与诸比丘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支帝耶山(巴 Cetiyagiri)之迦那迦室(巴 KaN!t!aka)坐夏三个月。至今锡兰等南方佛教诸国仍依照律之规定而行安居之制。
 据十诵律卷二十四所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五众应行安居,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则可不行安居。又出家五众中,比丘与沙弥一起安居修行,比丘尼与沙弥尼、式叉摩尼一起安居修行。于巴利律藏大品入雨安居犍度(Vassupana^yika-kkhandhaka)等中,规定比丘等若不行安居,则堕恶作(巴 dukkat!a,突吉罗)之罪。
 关于安居之场所,四分律卷三十七安居犍度举出树下、小屋、山窟、树空、船上、聚落等处,或依牧牛者、压油人、斫材人等安居。五分律卷十九安居法则禁止于无救护处、冢间、空树、皮覆屋、露地处安居。又于安居前,须先修治房舍,并将房舍、资具等物公平分配予大众。至于分配日期,据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床褥法条所举,若安居之处所较近时,可于四月十五日分配;若安居之处所较远,或安居之人数过多,而须移至别处安居时,则可提早于四月十三日分配。又入安居时,须对所依之人(有德之比丘)表白结制安居之旨意,方可入安居,称为对首安居;若无所依之人时,则于心中自表结制安居之旨意,以入安居,称为心念安居。
 于安居期间禁止外出游行,违反此规定者得恶作之罪。然据四分律卷三十七所举,若能即日归回者,可准许外出;或有特殊事宜,获得僧伽之认可,以七日、十五日等为期限者,亦可准许外出,此种方法称为七日法、受日法。此外,若有违规外出者,即得恶作之罪,称为破安居、破夏,将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资格。然若因避离猛兽、毒蛇、火难、水难、王难、贼难、食料难、女人、亲族等障难,或为调解破僧等事而离开安居之场所,则不获罪。
 安居之时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八所举之安居期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关于安居之种类有二说:一说为前安居、后安居二种,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一说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引用涅槃经之说,将结制中之一日分为五分,依次叙述佛陀早起著衣、外出乞食行化,乃至为比丘众、诸天善神说法等一日中之行止。
 安居之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夏竟、夏满、夏解、安居竟。结夏与解夏期间,称为半夏。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解界、结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即于安居圆满后,大众反省安居中之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称为自恣;自恣之日称为自恣日、佛欢喜日。又安居结束时,应解除安居期间禁止外出于结界范围之规定,此为解界。又安居圆满后,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腊一岁。法腊又称夏腊,为出家人定长幼次序之规准。
 一般多于夏季举行安居,然亦有于冬季结制安居者,称为冬安居。我国、西域地方及日本皆有冬安居之制。据大唐西域记卷一羯霜那国载,十二月十六日为冬安居之首日,翌年之三月十五日为终日。
 我国行安居之制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之传译,皆详细解说安居之作法,我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另如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广弘明集卷二十四等,则载有我国僧人结安居之事迹。我国之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然因风土民情之差异,故未全然沿用印度之作法,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如大宋僧史略卷下赐夏腊条所载,中唐至五代时,有未依安居之行仪而赐增夏腊之事。此外,安居在我国亦有随意随处而行之说,即认为修行随处可行,并不限于安居期间,故于年中行事中,未将三个月之安居修行视为必行之事。如百丈清规月分须知章中,记载各月之行事,然却无安居之事项。另据释氏要览卷下解夏草条载,印度比丘于自恣日时,须以茅草(即吉祥草)为僧伽之座,自亦坐于茅草上而行自恣。此种习俗传至我国则有所改变,如宋代江南地方之僧,于解夏日时以茅草赠与檀越。
 日本之安居制度行之久远,约与灌佛会、盂兰盆会等同时由我国传入。于安居期间亦举行讲经,称为夏经。平安时代安居中除讲经外,尚行写经,称为夏书。又于夏解日将夏书收纳于寺社中,称为夏书纳、夏解纳。又安居期间隐居在寺社中,称为夏笼;隐居之堂,称为夏堂;安居中所修之念佛等,称为夏念佛;结夏安居之僧、称为夏僧;安居期间,避离不净之食物,称为夏断。
 日本之安居,系采夏、冬二期并行之制,在形式上历来变化不少,但至今仍被隆重举行。其中,尤以禅宗特重安居之行事,即以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安居之时期,以十月十五日至翌年一月十五日为冬安居之时期。(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月灯三昧经卷五、正法念经、四分律卷五十八、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卷二、景德传灯录卷十七曹山本寂禅师章下、嘉泰普灯录卷十四雪庭元净禅师章下、禅苑清规卷二、兴禅护国论卷下)((参见:自恣)2529)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20:08: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11 12:2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3 小时)


--
[经文] --

骄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骄梵钵提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有口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在过去劫因轻视戏弄沙门(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所以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牛凡食后,常事虚哨,时人称为牛呞也),

如来开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由此得以断灭妄心,入三摩地,观察味的知觉性,不是来自于舌根之体,不是来自于品尝的食物,应念得以超越世间一切烦恼,内脱身心根识,外遗六尘世界,

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之难,犹如鸟儿出笼,脱离尘垢、消除尘染,获得法眼清净,成就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我为无学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味因旋入觉知自性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骄梵钵提】:正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故经云“我有口业,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后,常事虚哨,时人称为牛呞也。异舌者,未见别缘,或可既为牛相,即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异舌知味”。呞,音诗。FROM:【祖庭事苑】
【口业】: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漏】:一切的烦恼。漏即烦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学道】:梵语 as/aiks!a-ma^rga。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又无学之阿罗汉有利、钝之别,钝根者必须待时而解脱,故称时爱心解脱、时解脱;利根者不须待时即得解脱,故称为不动心解脱、不时解脱。(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六十六、卷六十八、卷九十四、卷一○一、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十七)((参见:九无学) 147、“阿罗汉”3692、“解脱”560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

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毕陵伽婆蹉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开始发心,跟从佛陀出家入佛道,多次听闻如来宣说种种世间不可乐事,在城中乞食时,心里一直思惟佛说的法,不觉间在路上被毒刺刺伤了脚,

我的心念可以觉知全身很疼痛,了知此深痛虽然是自己的觉心有疼痛的觉知,但如果觉心是清净心就没有疼痛的觉知,我又思惟,这身体难道有两种觉知吗?

这样收摄妄念没多久,身心忽然便空了,经过二十一日,一切烦恼灭尽,成就阿罗汉,获得佛陀亲自印证,发明证得无学(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纯净的本觉自性舍离身体的妄觉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毕陵伽婆蹉】:梵名 Pilinda-vatsa,巴利名 Pilinda-vaccha 之音译。又作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略称毕陵伽、毕陵。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 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 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谓其言语粗犷,不避尊贵。大智度论卷二载,毕陵曾渡恒河乞食,因骂恒河神,神至佛所告此事,佛使毕陵向恒河神忏谢。并谓其因五百世以来生婆罗门家,常自骄贵,轻贱余人,故为本来所习之口言而已。盖“余习”又有“恶口”之称,系基于此。又师亦擅长神通,有部毗奈耶卷五载师曾以神通力救助其被劫夺之甥。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谓其身患诸疾。(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法华玄赞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入道】:(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门】:指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学】:梵语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俱舍论卷二十四、法华玄赞卷一)((参见:九无学)147、“有学”245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须菩提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从无始旷劫以来,心已证得无碍,自有回忆,受生的次数如同恒河沙的数量一般多,最初在母胎时,已了知空寂(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如是乃至十方世界为空,也令众生证得空性(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

承蒙如来发明,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空性(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圆明,证得阿罗汉,顿然领悟如来的宝觉明心、真空智海,获得佛陀证悟实相的智慧,进而被印证为无学(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能够获得解脱的空性,我最是究竟彻底。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入空性,无生无灭,由空性法门归于真如自性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华译空生、善现、善吉。生时家中宝藏器物,忽然都没有了,故名空生。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又忽然而现,故名善现。请术士卜命,占得吉兆,故名善吉。后依佛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旷劫】:旷,乃久远之意;劫(梵 kalpa),乃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谓久远之时期,即无穷尽之彼时。碧岩录第一则(大四八·一四○下):“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FROM:【佛光大辞典】
【性空】:谓众缘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寂】: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FROM:【佛光大辞典】
【空性】:梵语 s/u^nyata^,巴利语 sun~n~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 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七末)FROM:【佛光大辞典】
【性觉】:(术语)真如之体,不由于他体自觉,体自明,故云性觉。楞严经四曰:“性觉妙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空】:<一>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等均属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参见:空)3467、“真空妙有”4215)
 <二>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
 <三>(855~937)新罗僧。鸡林人。从伽耶山之善融出家,受具足戒后穷究三藏,复游历四方。后住持小伯山寺。高丽太祖二十年(937)入京,甚受太祖礼遇,然未久即入寂,世寿八十三。帝谥“真空大师”之号。(朝鲜金石总览上丰基毗聿真空大师普法塔铭)
 <四>(1204~1268)日本三论宗僧,京都大通寺律僧。俗姓藤原。自幼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深研性相之学,复受两部灌顶,深得小野、广泽二流之秘要。圣一国师自宋返日后,师尝从之习宗镜录。历主高野三昧院、万祥山大通寺、镰仓无量寿院。文永五年入寂,世寿六十五。遗有三论玄义检幽钞、往生论注钞、十因文集等。FROM:【佛光大辞典】
【顿入】:谓顿然领悟。摘自百度。
【空海】:虚空与大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知见】:是指佛证悟实相的智慧。众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开。为此,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之领悟,从而进入佛的知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学】:梵语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俱舍论卷二十四、法华玄赞卷一)((参见:九无学)147、“有学”2458)FROM:【佛光大辞典】
【诸相】: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维摩诘经弟子品)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

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舍利弗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从无始旷劫以来,心见(眼识)已清净,这样经历了如恒河沙数量一般多次的受生,对世出世间的种种差别变化,一见就能明白通达,没有障碍。

我在路中遇到迦叶波(佛弟子名。古佛名。童子名),兄弟先后逐次宣说因缘(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

证悟心是没有边际的,跟从佛陀出家,见觉得以明圆,证得大无畏(心中无所怖畏),成为阿罗汉和佛长子,听闻佛陀说法而生 ,由佛法蜕化而生。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如果像我所修证的,由心见(眼识)显发本性光明,光明圆满同佛知见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见】:心见即眼识也。谓舍利弗于旷劫来,心见清净,后于路中,逢迦叶波,宣说因缘,从佛出家,于一切法,照了无碍,悟入圆通。故云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者,由心见发明,而圆照万法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迦叶波】:(杂名)又作迦摄波。佛弟子名。古佛名。童子名。仙人名。律部名。(参见:迦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缘】:<一>梵语 hetu-pratyaya。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
 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此外,俱舍论卷六、卷七等,举出六因四缘之说,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四缘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其中,六因中之能作因为四缘中之增上缘,其余五因则为四缘中之因缘。然唯识家则以六因中之同类因通于因缘与增上缘,以其余五因为增上缘。同类因,为引生等流果之原因,故又称自种因。亦即俱舍论等以异性之因引生异性之果为因缘之义;唯识家则以种现相望之因果,及种子之自类相续为因缘之义。(杂阿含经卷一、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参见:因)2269、“缘”6123)
 <二>因即缘之义。指四缘中之因缘。因系引生一切诸法之直接内在原因,与诸法有亲密之关系,故称亲因缘。凡具有因缘之状态者,称为因缘性。((参见:四缘)1832)
 <三>梵语 nida^na 之意译。又作缘起。为十二部经之第六。((参见:尼陀那)1888)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心中无所怖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纵彼障深未合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普贤菩萨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已经曾经为恒河沙数量一般多的如来做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导其弟子,要具备大乘菩萨根性,应当修习普贤行,就是从我这里立名的。

世尊!我用心闻(即耳识也),分别众生的所有知见,如果在他方恒沙世界以外,有一位众生发心修学普贤行,我当时便会乘着六牙白象,分身百千,都到他那里去,

纵然其业障深重,不能见到我,我也会在暗中为这人摩顶,拥护安慰,帮助他成就。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认为根本之因,由心闻(即耳识也)发明真心能够自在分别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普贤菩萨】:普贤,梵名 Samantabhadra,或 Vis/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颱-台+(盋-皿)]陀菩萨、邲输[颱-台+(盋-皿)]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在密教中,普贤与金刚萨埵同体,列于金胎两部曼荼罗中,是为密教普贤。金刚界曼荼罗中,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萨之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种子[fan(ah!)](ah!)。三昧耶形为剑形。形像依会之不同而有别,微细会左手握拳安腰,右手执利剑;供养会以二手执莲花举于胸前,莲花上有利剑。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于中台八叶院之东南隅,身呈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拇指、食指执莲花,莲上有火焰围绕之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种子[fan(am!)](am!)。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此外,尚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旧华严经卷六十入法界品、大智度论卷九、法华义疏卷十二、大日经疏卷一、卷九)FROM:【佛光大辞典】
【心闻】:心闻即耳识也。谓菩萨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常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有众生,修普贤行,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摩顶拥护,令其成就。心闻圆通,普贤境界。故云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孙陀罗难陀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开始出家,跟从佛陀修行佛道,虽然具足戒律,但在修习三摩地时,心常常散乱动摇,因而未能获证无漏。

世尊教导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便开始仔细观察,经过二十一日,看见鼻中的气息,出入好像一缕烟一样,由此身心清净、内外明彻,圆照洞达世界,遍成一片透彻、清净犹如琉璃一般,

烟相渐渐消失,鼻息变成白色,心得以开悟,漏尽一切烦恼,出息入息化为一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证得阿罗汉果,佛世尊为我授记,未来会成就菩提(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认为以消除鼻息,由久观鼻端白息而显发光明自性,光明圆照灭尽一切烦恼来修持,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孙陀罗难陀】:梵名 Sundara-nanda。意译作艳喜。本名难陀,因其妻名孙陀利,故以孙陀罗难陀名之。为净饭王第二子,释尊之异母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姿端正,具三十相,与佛相比唯缺白毫相及耳垂肩相。佛成道后度其出家,证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参见:难陀)6722)FROM:【佛光大辞典】
【俱絺罗】:(人名)又作俱祉罗,拘絺罗。新称慧耻罗。罗汉名。(参见:拘瑟耻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11:3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9 11:31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从无始旷劫以来,辩才(善巧说法义之才能)已证得无碍,可以宣说苦空(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之理,能够深达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之义,

如是乃至对恒河沙数量多的如来秘密(法门之深奥)法门(指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我在大众中,微妙开示,证得无所畏(不由他缘,自觉法故)。

世尊了知我有大辩才,教导我以音声轮发扬辩才,我在佛陀前,协助佛世尊转法轮宣扬佛法,因师子吼(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成就阿罗汉,世尊印可我为说法第一。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说法之音降伏魔怨,销灭一切烦恼,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文句云:富楼那,翻满愿;弥多罗,翻慈;尼,女也。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从,诸遂愿故言满愿。弥多罗尼,翻慈行,亦云知识。四韦陀有此品,其母诵之,以此为名。或名弥窒(音质)子,翻善知识。支谦译度无极经:名满祝子,谓父于满江祷梵天而得其子。西域记云:布剌拏梅呾丽衍尼弗呾罗,唐言满慈子。旧讹略云弥多罗尼子。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辩才】:(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苦空】: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秘密】:(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门】:指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所畏】:瑜伽九十三卷九页云:不由他缘,自觉法故;名无所畏。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音声】:(术语)入于耳根者曰音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师子吼】:(喻)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音】:(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漏】:一切的烦恼。漏即烦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

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优波离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亲身随从佛陀离开城出家,亲身观察如来六年的勤苦修行,亲眼见到如来降伏种种魔、制伏种种外道,解脱世间贪欲及一切烦恼,

承蒙佛陀教导戒律,如是乃至三千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八万微细,性罪造的业、遮罪造的业性遮二罪见下方注解全都获得清净,

身心达到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成就阿罗汉,我是如来弟子大众中守持戒律的纲纪,佛陀亲自印可我心,持戒修身在大众中无人超过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持戒修身而身得自在,次第到持戒修心而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优波离】:<一>梵名 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
  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二>巴利名 Upa^li。又作优婆离。十八世纪泰国僧。奉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斯王(Borom Kos)之命,组织僧团,至锡兰传授泰国式戒法。西元一七五三年,依泰国僧团仪式,为萨罗难迦罗及五位锡兰沙弥授比丘戒,开创锡兰暹罗派(Sya^ma-vam!sa)之始,后入寂于锡兰。FROM:【佛光大辞典】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遮二罪】:性罪、遮罪之并称。性罪全称自性罪,又作性重、实罪;遮罪又作制罪、遮制。性罪,即自性罪过,不待佛陀制禁,性自是恶,犯之即有罪报;遮罪,则为避免世人之讥嫌,佛陀乃因应时间、地点、情况所制定之禁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余戒,若犯之则获遮制之罪。
 律二十二明了论(大二四·六六七上):“佛所立学处有三种:一性罪,二制罪,三二罪。此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恶业所摄,或由随惑及惑等流故犯,复于此过犯中,故意所摄有染污业增长,与此俱有罪相续流,是名性罪。异此三因所犯,或由不了别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过犯。此中,若无惑及惑等流,又无念念增长,是名制罪。若具二相,是名制性二罪。”
 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北本涅槃经卷十一、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三、俱舍论卷十四等谓,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为性罪;成实论卷九“十善道品”等谓,杀、盗、淫、妄及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恶为性罪。又大乘义章卷十谓,十恶中之前七项为性罪;摩诃止观卷四上谓,十恶中之前七项加上饮酒一项,称为性罪。
 除性罪所摄之外,其余为遮罪,即指突吉罗等诸罪,依北本涅槃经卷十一、菩萨戒本(昙无谶)、菩萨地持经卷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梵网经卷下等,均称之为轻罪或轻垢罪。又关于饮酒,诸论皆称为遮罪,唯俱舍论卷十四谓之为性罪。(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九、顺正理论卷三十八、优婆塞戒经卷六、梁译摄大乘论卷下)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执心】:(杂语)固执事物而不离之心也。广百论释曰:“非唯空有,亦复空空,遍遣执心。”中论疏三末曰:“方广之流闻无生,乃更增其执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通利】:(术语)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也。法华经序品曰:“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同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

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大目犍连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最初在路上乞食,遇到了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分别见下方注解,为我宣说如来因缘法的甚深义理,

我由此顿时发心获得大通达,如来惠泽我,袈裟着身剃发出家,我游化十方,证得无碍,由此获得神通,被推为无上,成就阿罗汉。

不仅只有世尊,十方如来也都赞叹我的神通之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旋归湛然自性,显露真心光明,好像澄清浑浊的水流,持久之后变成了清洁莹净,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大目犍连】: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垂裕记:问:大经云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目连,何故名拘律陀耶?答:本自有名,但时人多召其姓,故大经云耳。净名疏云:文殊问经,翻莱(音罗)茯(蒲北切)根,父母好食,以标子名。真谛三藏云:勿伽罗,此翻胡豆,绿色豆也。上古仙人,好食于此,仍以为姓。正云摩诃没特伽罗,新翻采菽氏。菽,亦豆也。西域记云:没特伽罗,旧曰目犍连,讹略也。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优楼频螺】:(植物)Uruvilva%,巴Uruela%,又作沤楼频螺,乌卢频罗,乌卢频螺,优楼毗蠡,优楼频蠡,木名。译曰木瓜。智度论三十四曰:“如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文句一之下曰:“优楼频蠡,亦优楼毗,(中略)此翻木瓜林。”又村名。苦行林所在之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伽耶】:(术语)Ka%ya,译曰身。名义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二设利罗,三弟诃,四应伽,此云积集。”【又】Gaya,译曰象。本行集经十二曰:“伽耶,隋言象王,仙名也。”名义集二曰:“伽耶,或那伽(Na%ga),或那先,此云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那提迦叶】:(人名)Nadika%s%yapa,三迦叶之一。又作捺提迦叶簸。新曰捺地迦叶波。迦叶其姓,那提为河名,此人在那提河边得道。故谓为那提迦叶。光宅法华疏一曰:“迦叶姓也,那提者河名也。昔此外道,其人事外神领五百徒众,住在那提河边。值仙受道,得罗汉道犹以昔河为名也。”慧琳音义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记八曰:“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不思议境界经上曰:“那提迦叶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17:2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13 13:22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


--
[经文] --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乌刍瑟摩到见下方注解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对佛陀说:

“我常常回忆先前,在久远劫以前,秉性多贪欲,当时有佛出世,名号为[空王](佛的别名,因佛空无一切邪执),

空王佛宣说,多淫欲的人会被猛火围聚,教导我遍观全身四肢百骸的冷暖之气,神光内凝,转化多淫心成为智慧之火,

从此,诸佛都称我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即第四禅定。与火光定同)力的缘故,成就阿罗汉。

心中发起大愿,一切诸佛成就菩提之道,我都会作为护法力士,亲自降伏魔怨。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认真观察身心暖触,获得无碍流通,销灭一切烦恼而生大宝光焰,登上无上正觉,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乌刍瑟摩】:资中:此云火头,此力士观火性得道,故以名也。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空王】:佛的别名,因佛空无一切邪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火光三昧】:(术语)即第四禅定。与火光定同。本行集经四十曰:“如来尔时,亦入如是火光三昧,身出大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力士】:<一>大力之男子。<二> 大力之一族,即末罗族,住拘尸那揭罗城。即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末罗国,佛涅槃时,由其族台佛棺木。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参见:末罗)1946) <三>或作金刚力士之略称。((参见:那罗延天)302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陷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持地菩萨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忆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世间,我当时是一名比丘,常常在一切交通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指地势险要的关口、通道),有不方便妨碍有损车马通行之处,我都会填平,或者建造桥梁,或者背负沙土,

这样辛勤劳苦,历经了无量诸佛出现世间,或者有众生在街市中,需要人扛东西,我便会先帮其扛着,到这人要去的地方,然后放下东西就走,不收取报酬。

庄严劫最后一尊佛、毗舍浮佛住世时,世间多有饥荒,我帮人背负东西,不问远近只拿一钱,如果碰到有车、牛深陷在泥泞之中,我会用神力帮其推出,拔除他们的苦恼

当时国王设斋供养佛陀,这时我在平地等待佛陀,毗舍浮如来为我摩顶并告诉我:‘你要让心平等无差别,那么世间的一切都会平等无差别。’

我即时自心获得开悟,观见造身体的微尘与造世界的所有微尘平等无差别,微尘的自性不会触摩,乃至刀兵相接也不会触摩,我从诸法之性觉悟到无生法忍,成就阿罗汉。

回心(即改变对世俗欲望之追求与邪恶之心,转向善道,并从此皈依佛教,成虔诚之佛教徒。又将邪恶之心改为向佛之心,即称为回心忏悔;反自利之小乘而趋向大乘,称为回心向大;反自力而信仰他力(佛、菩萨),则称舍自归他;自始即能直入大乘者,称为直入之根机;必须靠回心转意者,即称回心之根机。)现今证入菩萨位中,听闻诸如来宣说妙莲华(佛的真知灼见,在染亦不污,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佛知见地,我因先证明(证明于本誓无违越之证言)而成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认真观察身与世界二种微尘平等无差别,本是如来藏,因虚妄显发尘相,尘相消灭智慧圆满而成就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持地】:(菩萨)菩萨名。佛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此菩萨为作三道之宝阶。观佛三昧海经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从金刚际金刚为轮,金刚为根,金刚为花,花花相次出阎浮提。时四龙王难陀,跋难陀,阿耨达多,娑伽罗龙王等,各持七宝诣持地所。奉上七宝,为佛世尊作三道宝阶。左白银,右颇梨,中黄金,从阎浮提金刚地际上忉利宫。”摩诃摩耶经上曰:“天帝释知佛当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宝阶。”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中略)化作金银水精。”造像功德经上曰:“毗首羯磨,并诸天众,知佛将欲下阎浮提,作三道宝阶。”【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第七位,有持地菩萨。密号曰内修金刚,愿相金刚。其荷负众生,如地之能持万物。故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险隘】:地势险要的关口、通道。摘自百度
【阛阓】:街市;街道。摘自百度
【心地】:1、(喻)心能生万法,如地能生万物。 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微尘】:细微的灰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心】:又作回心。本意谓回转心意。即改变对世俗欲望之追求与邪恶之心,转向善道,并从此皈依佛教,成虔诚之佛教徒。又将邪恶之心改为向佛之心,即称为回心忏悔;反自利之小乘而趋向大乘,称为回心向大;反自力而信仰他力(佛、菩萨),则称舍自归他;自始即能直入大乘者,称为直入之根机;必须靠回心转意者,即称回心之根机。 
回心向大之说,出于大乘经典。法相宗于五性各别之立场,认为定性之声闻、缘觉等二乘,无回心向大之可能;唯有不定性之二乘能回心向大,入于无余涅槃。对此,华严宗与天台宗于“一切皆成”之立场,主张二乘皆能回心向大,以至成佛。而二乘回心之时间,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卷二十一载,四果中之声闻与缘觉必经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劫及一万劫之漫长时间,方能成为大乘菩萨。法相宗认为不定性之二乘在入无余涅槃之前,须将阿赖耶识中菩萨种性之种子回心;复以根机不同,故须各以相当之时间始可至十信之初心。华严宗、天台宗等则言,未入无余涅槃前之菩萨回心,并无一定之时间;然一旦入无余涅槃时,其发菩提心则有快、慢之分。 华严宗认为依根机之利钝及厌恶停于无余涅槃之强弱心,其经过时间有所不同。关于此,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及慧远、吉藏皆有异说。
 华严宗于五教中,对始教分为回心与直进二种教,又于始、终、顿三教中,亦用此“回心、直进”等语。(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卷三化城喻品、成唯识论卷十、华严五教章卷三、卷四)FROM:【佛光大辞典】【妙莲华】:(喻)佛的真知灼见,在染亦不污,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证明】:(术语)证明于本誓无违越之证言也。首楞严经三曰:“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三摩地,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漩澓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屋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月光童子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一位佛出世,名号为水天如来,教导诸菩萨修习水精证入三摩地,

观察身体中的水性没有互相争夺,从鼻涕唾液到穷尽身体的津液、精血、大小便,在身体中旋环往复,水性是相同的,到观见身体中的水
与世界外浮幢王刹种种香水海(围绕著须弥山的内海,海水具有八功德,且其味芳香,故名香水海)的水,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我在那个时候,初步修成水观,但只是可以观见到水,还没有得成无身的境界。

当时我是一名比丘,在静室中安住坐禅,我有一个弟子,从窗户窥探观看室内,只看见房间里都是清水,其它什么都没有。弟子年幼无知,取了一个瓦砾投到水中,激起水花有了响声,环视之后便离开了。

我出定以后,顿时觉得心痛,好像舍利弗遇到了违害鬼一样,我便自己思惟:‘现今我已经证得阿罗汉道,已很久离开病缘、不会生病了,为什么今天忽然产生心痛了呢,难道是阿罗汉道退失了吗?’

“这时,童子快速到我面前,说了上面发生的事,我就告诉他:‘你再见到水时,可以马上打开门到水中除去瓦砾。’

童子遵照教导,之后我入定时,又见到水,瓦砾还在水中,便打开门除去瓦砾,我出定以后,身体就回复如初了,

我值遇了无量诸佛,这样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住世的时候,才去掉身相,了知身体的水与十方世界的一切香水海,本体自性都是真实不虚,如常不变,没有差别,因而现今在如来处,获得童真的名号,预入大乘菩萨之会。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认真观察水性,其性唯一,流通内外,没有差别而得证无生法忍、圆满菩提,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月光童子】:月光,梵名 Candra-prabha。又作月明童子、月光菩萨、月光儿。为佛世时王舍城长者申日之子。依月光童子经所载,申日听信不兰迦叶等六师外道之言,设火坑欲加害于佛,月光童子谏之而不听。及佛至,火坑忽变作浴池,申日大为惊悔,归佛开悟,得不退转法忍。另据申日经所述,佛谓于己般涅槃千岁之后,月光童子当生于秦国(中国)作圣君,持守经法,兴隆道化。(德护长者经卷下、宝雨经卷一、月灯三昧经、月明菩萨经)FROM:【佛光大辞典】
【水精】:梵语 sphat!ika。音译颇梨、颇致迦。又作白珠、水晶。增广本草纲目卷八举之,以其晶莹如水,坚硬如玉,故又称水玉。然慧琳音义则谓颇梨古译水精为非,举出颇梨有紫、白、红、碧等色,莹净通明,为宝中之极品,其中红、碧最珍,紫、白次之。(慧琳音义卷四、玄应音义卷六)((参见:颇梨)5949)FROM:【佛光大辞典】
【香水海】:围绕著须弥山的内海,海水具有八功德,且其味芳香,故名香水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与“安心法门”、“安乐法门”同义。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静,则称为安禅静虑。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珠慧海章(大五一·四四一中):“拔生死深根,获见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遮里总须茫然。”
 祖师坐禅修行而成为证迹之石床,被传称为安禅石、坐禅石;此乃源于昔时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之石上而成道之因缘。
 此外,坐禅不受环境之支配,一心自由无碍,而不局限于闲静之山间水畔,称为安禅不必须山水。碧岩录第四十三则(大四八·一八○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1-4-13 16:5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15 17:15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

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琉璃光法王子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忆念往昔,在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号为[无量声],

开示(,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菩萨本觉妙明的真谛,观察这个世界和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由妄缘(指虚妄不实之缘)风力所转而成。

我在那时,观察世界安立时、观察世界变动时、观察身体动、止时、观察心动念时,种种动相平等没有差别,

我当时了知觉察这所有的动性,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往哪里去,十方微尘世界、一切颠倒众生,都是虚妄的,甚至是三千大千世界,

在这一个大世界里的所有众生,如同一个容器中贮藏着上百个蚊蚋啾啾乱叫,在这个只有分寸大小的容器内鼓动而引发狂闹。

值遇到佛陀后不久,我证得无生法忍(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那时自心获得开悟,见到了东方不动佛国,成为法王子侍奉十方诸佛,因而身心发光,内外洞彻无碍。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没有所依,觉悟菩提心证入三摩地而契合十方诸佛传授唯一的妙觉明心,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示】: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FROM:【佛光大辞典】
【妄缘】:指虚妄不实之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卷下谓(大二五·八九六下):“有为诸法,亦复如是,体性本空,从妄缘有,有缘既散,还复归无。”又内在、外在之事物(缘),系众生生起妄情之缘由,故亦称妄缘。景德传灯录卷九古灵神赞章(大五一·二六八上):“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虚空藏菩萨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与如来同在[定光佛]处修得无边身(佛的身量广大无有边际),那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国刹土化成虚空,

又在自心显现大圆镜,由内放出十种微妙宝光照彻十方,穷尽虚空际的种种佛土进入到大圆镜内,涉入到我身,身体如同虚空因而不会相互妨碍,身体能够涉入到微尘数的国土中,广行佛事,最大限度的随顺众生的根器因缘给予教导,

这种大神力是由我认真观察,地水火风四大无所依从,随妄想而生灭,都为虚空没有差别,与佛国本来就是相同的,在这相同性之中发明开悟,证得无生法忍(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无际,无形无相而证入三摩地,获得圆明无碍的神妙之力,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虚空藏菩萨】:虚空藏,梵名 A^ka^s/a-garbha(音译阿迦舍檗婆), Gagana-gan~ja(音译誐誐曩彦惹),西藏名 Nan-mkhah!i-sn~in%-po, Nam-mkhah!-mdsod;即福、智二藏无量,等如虚空,广大无边之意。又作虚空孕菩萨。此菩萨流出无量之法宝,普施所欲者,利乐众生。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现图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之释迦右方胁侍、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一)虚空藏院主尊,其形像,身呈肉色,头戴五佛冠,右手屈臂持剑,剑缘有光焰;左手置于腰侧,握拳持莲,莲上有如意宝珠,坐于宝莲华上。其所持之宝珠、剑,即表福智二门。密号如意金刚。种子为[fan(i)](i)。三昧耶形为慧刀。(二)释迦院之胁侍,其形像,右手竖掌,屈食、中指,执白拂;左手覆拳安于脐,持莲花,莲上有绿珠;披天衣,立于一平敷之莲华座,面稍向左。密号无尽金刚。种子为[fan(a^)](a^)。三昧耶形为莲上绿珠。(三)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萨位于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之第三位,又称金刚幢菩萨、宝幢菩萨。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左手握拳,按于腰上;右手持莲,莲上有宝珠。密号富贵金刚、圆满金刚。种子为[fan(a^)](a^)。三昧耶形为三瓣宝珠。印相为金刚缚,即二食指作宝瓶状,二拇指并竖。(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四虚空藏品、虚空菩萨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般若理趣经、大日经疏卷五、卷十、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三、卷四、现图曼荼罗金刚界诸尊便览卷二)FROM:【佛光大辞典】
【无边身】:佛的身量广大无有边际。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法华经卷一序品有供养诸佛、随顺(梵 a^nulomiki^)行大道、具六波罗密之说。同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亦说,世尊甚奇特,所为极希有,随顺世间若干之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之贪著。
 新华严经卷三十七中亦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之自性清净,随顺(梵 anuloma)不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之随顺忍(梵 anulomiki^ ks!a^ntih!),而未得无生法忍等之记载。
 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举出十种随顺学法,即不净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光明想、离欲想、灭想、死想;并言欲修习十想,须断十种障碍学法与违逆学法。又举出宿因、随顺教、如理加行、无间殷重所作、猛利乐欲、持瑜伽力、止息身心粗重、数数观察、无有怯弱、离增上慢等十种随顺学法,并一一加以解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成熟品、大乘庄严经论卷二成熟品、俱舍论卷四、法华经文句卷二上)FROM:【佛光大辞典】
【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四七·四九八下):“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传心法要)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3

[精进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17:14: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4-15 17:18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20 分钟 )


--
[经文] --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弥勒菩萨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忆念往昔,历经微尘数量劫的时间之前,有佛出世名为[日月灯明],我跟从这位佛陀出家,但心中依然看重世间的名誉,喜好游走于豪族大姓。

那时,世尊教导我修习唯心识(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定,由此证入三摩地,历经累劫以来,以唯心识三昧(定心一处),侍奉了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求取世间的名利心才得以歇灭消失

直到燃灯佛住世的时候,我才证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穷尽虚空所有国土,不论干净、秽浊,不论是有、是无,都是我心(识心)变化所现的。

世尊!我因了知唯心识的缘故,由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现在得到佛世尊授记,成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以认真观察十方一切都是唯识所变,识心圆明,证入圆满成就真实,远离依他起性(指一切事物虽然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转化而成,不过这些种子的转化,须由缘的牵引)及遍计执性(凡夫不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转化而成的,以为实有外境,于是对之生起种种的执著)而证得无生法忍,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弥勒菩萨】:弥勒,梵名 Maitreya,巴利名 Metteyya。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据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平等觉经卷四等所说,弥勒与佛陀之另一弟子阿逸多为同一人;然据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出曜经卷六及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
 在密教中,弥勒菩萨为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关于其形像有种种异说,如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载,身呈金色,左手持军持,右手掌向外上扬,作施无畏之势。三昧耶形为瓶或塔,密号迅疾金刚。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杂阿含经卷四十三、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杂譬喻经、贤愚经卷十二波婆梨品、旧华严经卷六十、慈氏菩萨修愈誐念诵法卷上入法界五大观门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维摩经略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八、大唐西域记卷四、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参见:阿逸多)3664、“弥勒信仰”6422)FROM:【佛光大辞典】
【微尘】: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参见:极微)5479)FROM:【佛光大辞典】
【心识】:心和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以了别为性,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补处】:(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他起性】:指一切事物虽然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转化而成,不过这些种子的转化,须由缘的牵引,此即依他起。(参见:三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遍计所执性】:凡夫不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转化而成的,以为实有外境,于是对之生起种种的执著,谓之遍计所执,为三性之一。(参见:三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末学解说]

大势至法王子见下方注解与五十二位眷属菩萨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我忆念往昔,在恒河沙数量劫之前,有佛出世名为[无量光],十二为如来在这一劫相继成佛,最后一位佛名为[超日月光],这尊佛陀教导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人专长为记忆,一人专长为遗忘,这样的两个人不论是否相逢,或者是否相见,如果二个人相互忆念,二人的忆念很深,如此这般乃至到生生世世,便会如同影子随行,不会相互对立、分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就如同慈母忆念孩子一般,如果孩子逃走消失了,虽然忆念又能做什么呢?

孩子如果忆念母亲能够如同母亲忆念孩子一般,那么母子即使经历累世也不会相互违背远离,

如果众生心中能够忆佛、念佛,现前今生、当来来生就必定能够见到佛,亲近佛。

不用凭借其它的方便法门,自然可以获得自心开悟,就如同染香之人,身上自然就会有香气,这便称名为香光庄严。

我本在这个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中修行,以心念佛,证得无生法忍,现今在此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之人,引导回归极乐净土。

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只选择收摄六根,清净心念,相续不断而证得三摩地,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圆通的法门!”

注解:
【大势至菩萨】:大势至,梵名 Maha^-stha^ma-pra^pta,音译摩诃娑太摩钵钵罗钵跢。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略称势志菩萨、势至菩萨。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关于其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又据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之身形较观世音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观音院内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大阿弥陀经卷上、悲华经卷二、法华经玄赞卷二、陀罗尼杂集卷一、大日经疏卷十三)((参见:观世音菩萨)6953)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1:37 , Processed in 0.090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