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2-25 13:01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五戒品第二十二
-- [经文] --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
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违官私制,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心不念恶,名如法住。
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
观一切法皆是无常、无我我所,
于一切法心无取着,
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
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
虽具诸根,难得正见;
虽具正见,难得信心;
虽得信心,难遇善友;
虽遇善友,难闻正法;
虽闻正法,难得受持;
能如是观,是名人身。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
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观已,见三不坚,
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
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
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一切世乐常与苦俱,虽复受之,心不染着,犹如寒月求火自暖,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言,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悉不为之,是名以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末学解说]▪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不能学习如是所说,轻视怠慢比丘,为了找出其过失而前往听法,没有信敬之心,奉事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五个星之意。又作五执。即:(一)岁星,即木曜,为五行中木之精,乃东方苍帝之子。(二)荧惑星,即火曜,为火之精,乃南方赤帝之子。(三)镇星,即土曜,为土之精,乃中央黄帝之子。(四)太白星,即金曜,为金之精,乃西方白帝之子。(五)辰星,即水曜,为水之精,乃北方黑帝之子。此五星行一周天之迟速不同,太白星与辰星各须时一年,荧惑星二年,岁星十二年,镇星二十九年半,人每至其命星,而吉凶不等,七曜攘灾决中一一明其攘灾之法)、诸宿(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这样的优婆塞不能称之为坚固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也。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虽然自己不作五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即反于五戒者)之业,但教他人作者,这样的优婆塞不是如法住(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也。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先收取他人财物,许诺为其办事,这样的优婆塞不是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熟悉知晓官府规定,由此税卖估物获取利益,这样的优婆塞不是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治病要计价,通过治病贩卖相关物品,这样的优婆塞不是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违反官法私下制约,则不是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自己不作恶,也不教他人作恶,心中没有恶念,名为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因客尘烦恼(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为‘自性清净’之对称。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造作罪业,作后不能生出惭愧忏悔之心,则不是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为身命的缘故,造作种种恶事,则不是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
如果优婆塞(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虽得人身,却行于非法,则不名为人。
如果能得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能作福德(与善法同义),善修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
能观一切法皆是无常(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无我我所(我者自身,我所者身外的事物,即我所有的简称。无我我所是说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真实的身外之物,一切都是缘生的,似有非实),
能对一切法,心没有执着,
能了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
能了知人身难得(谓因行五常五戒,出离四趣,方得人身),虽能得人身,但难具诸根(谓虽得人身,或有盲聋喑哑,则为残废;六根完具,是亦难得。故云诸根难具。(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虽能具诸根,但难得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
虽能具正见,但难得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虽能得信心,但难遇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
虽能遇善友,但难闻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 s/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虽能闻正法,但难得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
能这样观者,则能名为人身(指生于人界之身体)。
如果有人能观欲界(三界之一,即有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无常(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皆为无常,
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求三恶(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这样观照后,能见三不坚(指身、命、财,乃世间三种无法持久之物相。即:(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发肤,为地、水、火、风等四大假合所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二)命不坚,人寿各有长短,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长留。(三)财不坚,世间财物,集散无常,不可长守),
以不坚身(身不坚,父母所生之发肤,为地、水、火、风等四大假合所成,生灭无常,不可久)转变为坚固之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己亲手布施给与,亲身执作福事,这样即能够以不坚身转变为坚固之身。
以不坚财(财不坚,世间财物,集散无常,不可长守)转变为坚固之财:能够自食用也能用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之人,这样即能够以不坚财转变为坚固之财。
以不坚命(命不坚,人寿各有长短,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长留)转变为坚固之命:修习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和念天)、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证四真谛(又作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一切世间之乐常与苦同在,虽然也在受之,但心不被染着,犹如寒月求火自暖,虽复为之,始终不会作恶。修忍二施(指财施与法施)以润泽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言,所说的言语柔软,善教化众生,令其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住,远离恶友,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都不会作,这样即能够以不坚命转变为坚固之命。
注解:
【优婆塞】:华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星】:五个星之意。又作五执。即:(一)岁星,即木曜,为五行中木之精,乃东方苍帝之子。(二)荧惑星,即火曜,为火之精,乃南方赤帝之子。(三)镇星,即土曜,为土之精,乃中央黄帝之子。(四)太白星,即金曜,为金之精,乃西方白帝之子。(五)辰星,即水曜,为水之精,乃北方黑帝之子。此五星行一周天之迟速不同,太白星与辰星各须时一年,荧惑星二年,岁星十二年,镇星二十九年半,人每至其命星,而吉凶不等,七曜攘灾决中一一明其攘灾之法。(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宿曜经卷上、大方广菩萨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三)p1119FROM:【佛光大辞典】
【星宿】:(术语)又称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s!atra,十二宫Ra%s/i,七曜Graha之别。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实,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现于宿曜,且由星宿之运行,而豫定个人之运命者也。是为星占法。阴阳师,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传播之。藏经中有宿命智陀罗尼经,宿命陀罗尼,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宿曜仪轨,七曜禳灾决,七星如意轮秘要经,七曜星辰别行法等诸经,民间流布之杂书尤不胜枚举。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于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FROM:【佛光大辞典】
【五恶】:(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即反于五戒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客尘烦恼】: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为‘自性清净’之对称。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大正12·222b)︰‘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云(大正16·619c)︰‘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如上所述,皆谓众生之心本来自性清净,然因客尘烦恼所染污而不净。这种说法在如来藏系之大乘诸经论内,广被唱导。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福德】:<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FROM:【佛光大辞典】
【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常】:梵语 anitya,或 anityata^,巴利语 anicca。音译阿你怛也。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举出二种无常,即:(一)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之刹那生灭。(二)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坏灭,如人寿命尽时则死灭。另据辩中边论卷中所举,就遍、依、圆三性而有无性无常、生灭无常、垢净无常之别。即:(一)遍计所执性,其体全无,称无性无常、无物无常。(二)依他起性,依他缘生之诸法有生灭起尽,称生灭无常、起尽无常。(三)圆成实性,其位乃由垢转变成净,故称垢尽无常、有垢无垢无常。上述之说,不仅以缘生有为之诸法为无常,且认为圆成实性之法亦含有转变无常之义。又据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成无常品,举出无性无常、失坏无常、转异无常、别离无常、得无常、当有无常等六种;另举出刹那门、相续门、病门、老门、死门、心门、器门、受用门等八种无常。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则明示十二种无常之相,即: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另入楞伽经卷七无常品中载有外道之八种无常。
此外,观世相之无常,称无常观、非常观;说明无常旨趣之偈颂,称无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称无常院、无常堂、延寿堂。(杂阿含经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法句经卷上、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见:常无常)4530)p5109FROM:【佛光大辞典】
【无我我所】:我者自身,我所者身外的事物,即我所有的简称。无我我所是说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真实的身外之物,一切都是缘生的,似有非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身难得】:谓因行五常五戒,出离四趣,方得人身。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以其得少失多,故云人身难得。(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阿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根难具】:谓虽得人身,或有盲聋喑哑,则为残废;六根完具,是亦难得。故云诸根难具。(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二·一八八上):“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信心乃为入道之初步,故置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六十华严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一均喻信心为手,称已能知解佛法而无信心者,如无手之人入宝山而无一物可取。此外,仁王般若经卷上等亦以信心为菩萨行之始源,而将其置于菩萨位之首。又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所论之信心,主旨概为信仰佛法僧三宝及因果之理。然净土法门则特为强调信仰弥陀愿力之心,如往生论注(昙鸾撰)卷下言,称名忆念尚不满所愿者,乃因有三种不相应之故,即(大四○·八三五中):“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善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中亦举出“机、法”二种信心,其中,法者有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之别。前者强调信仰弥陀之愿力、释迦之劝说、诸佛之证诚;若异学异见、别解别行之人,纵使化佛、报佛等来,亦不得往生。就行立信则言称名为顺彼佛之愿行,故就之立决定往生之信,并举二河白道为喻,广说守护信心。由上述知信心之重要。(新华严经卷十四、梵网经卷上、十地经论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四)p3715FROM:【佛光大辞典】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法】:<一>梵语 sad-dharma,巴利语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 s/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以为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参见:正像末)2002)p1992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人身】:指生于人界之身体。八十华严卷六十四(大一○·三四六中):“得人身难。”梵网经菩萨戒序(大二四·一○○三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八下):“人身难得,如优昙花。”p255FROM:【佛光大辞典】
【欲界】:三界之一,即有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梵名 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巴利名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闇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由上之三说可略见此天之相状。
首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六下):“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又此天之寿量,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为八万四千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则分为三品,此天之下品为七万大劫,中品为七万五千大劫,上品为八万大劫;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则称八万劫。(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参见:无色界)5083)p3712FROM:【佛光大辞典】
【三恶】:<一>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一)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二)器量狭小,常怀嫉妒,畏惧他人优胜于己。(三)若知他人胜己,耻而不加咨问。(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一)
<二>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参见:三恶趣)625)p624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不坚法】:指身、命、财,乃世间三种无法持久之物相。即:(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发肤,为地、水、火、风等四大假合所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二)命不坚,人寿各有长短,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长留。(三)财不坚,世间财物,集散无常,不可长守。(本事经卷七)p529FROM:【佛光大辞典】
【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和念天。《佛学词典》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参见:四无量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真谛】:又作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其理真实无二,故称真谛;为圣者之所见,故称圣谛。释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说四谛真理,阐明迷、悟两界之因果,成为佛教之根本义理。((参见:四谛)1840)p1750FROM:【佛光大辞典】
【二施】:<一>指财施与法施。解深密经卷四(大一六·七○五下):“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比较二施之优劣,谓(大七·九四二上):“财施有竭,法施无穷。何以故?财施但能得世间果,人天乐果,曾得还失,今虽暂得,而后必退;若以法施,得未曾得。”
<二>指食施与法施。进学经(大一七.七四四中):“又有二施,饮食美味,以安身命;敷散经典,开微悦听。食施安身,法施迁神,二事虽快,法施为最。”p204F 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
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
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
‘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
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
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
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
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
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得到人身,多饶财物,同时得自在,先应当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从远方而来、开始行路之人,以及疾病所须之人。
所说的言语应柔软,多有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到有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持戒、多闻者,能够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能够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能获得须陀洹果(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电光三昧。
这样观照后,平等奉施。这样布施后,能获得无量福,所以我在《鹿子经》中告诉鹿子母(意译为鹿母、鹿母夫人。又称弥佉罗母、弥迦罗长者母。本名为毗舍佉(梵 Vis/a^kha^),故又作毗舍佉母、毗舍佉弥伽罗母、鹿子母毗舍佉。巴利本法句经注载,毗舍佉乃鸯伽国(梵 An%ga,巴同)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嫁弥伽罗(巴 Miga^ra)之子,后劝其翁弥伽罗归依佛门,弥伽罗甚为欢喜,遂呼毗舍佉为母,后人由此而称其为弥伽罗母,即指鹿子母,后生一子,名为鹿纽(巴 Migaja^la)。关于鹿母称呼之来源):
‘虽然又恭请佛及五百阿罗汉,仍不能得名请僧(法会所请待之僧众也)福。如果能于僧中布施一位似像极恶比丘,仍可获得无量福德果报。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但能够演说三种菩提(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也不会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坚持不变)如来无上胜幡(表示胜利之旌旗。若与敌人征战而获胜,则立胜幡),正见没有错缪。’
如果能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如果能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
如果有人布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获得未来无量功德,也能够自利及利益他人。
能够修慈悲,为破他人之苦,舍弃自己之乐。虽还未得证菩提,但心没有担忧后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但其内心如初没有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也不会疲厌。
乐于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行,不求世间之乐,乐处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能如同解脱人一般不作众恶,能得三种戒——戒戒、定戒(具曰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无漏戒(即圣者入于无漏定时,所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称为无漏律仪)。
注解: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三昧】:<一>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一二·五○九中):“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楞严经卷六、大日经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七)
<二>日本游方僧。曾入唐。籍贯不详。又称三昧。根据唐代段成式撰之酉阳杂俎卷三及续酉阳杂俎卷二所载,师来唐后,转赴中印度,见诸寺多画玄奘之麻屩及匙箸,每斋日膜拜。并游那烂陀寺。归唐后,元和十三年(818),与蜀僧广升诣峨眉山。其他事迹及寂年世寿均不详。为日本文献上所记录最初之入竺者。或谓师别号为法道。(入竺日本僧金刚三昧传考)p3534 FROM:【佛光大辞典】
【鹿子母】:梵名 Mr!ga^ra-ma^tr!。音译密利伽罗磨多。意译为鹿母、鹿母夫人。又称弥佉罗母、弥迦罗长者母。本名为毗舍佉(梵 Vis/a^kha^),故又作毗舍佉母、毗舍佉弥伽罗母、鹿子母毗舍佉。巴利本法句经注载,毗舍佉乃鸯伽国(梵 An%ga,巴同)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嫁弥伽罗(巴 Miga^ra)之子,后劝其翁弥伽罗归依佛门,弥伽罗甚为欢喜,遂呼毗舍佉为母,后人由此而称其为弥伽罗母,即指鹿子母,后生一子,名为鹿纽(巴 Migaja^la)。关于鹿母称呼之来源,俱舍论光记卷八、五分律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等所说不同。
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愿,即:供食外来之比丘、远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药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护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获得佛之允许,由目犍连监督工事,历时九月而成,上下二层,各有五百室,称为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四分律卷十、大智度论卷八)p4846FROM:【佛光大辞典】
【请僧】:(杂语)法会所请待之僧众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种菩提】:p0178 显扬三卷十九页云:菩提者:谓三种菩提。如经广说。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乘转依所得寂灭,及趣寂灭道。二、独觉菩提。谓独觉乘转依所得寂灭,及趣寂灭道。三、无上正等菩提。所谓大乘转依所得寂灭,趣寂灭道;及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道。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菩提】:<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又作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以上三乘譬如有三种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为筏,倚之而渡;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渡百千人。上述系出生菩提心经所载。(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
<二>就佛之三身,别为应化佛菩提、报佛菩提、法佛菩提三种。(一)应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为道。(二)报佛菩提,又作实智菩提、清净菩提,此菩提以称理之智慧为道。(三)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实相菩提、无上菩提,此菩提以实相之理为道。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菩提配资成轨、观照轨、真性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则配以解脱、般若、法身。(金光明玄义卷上)((参见:三身)555、“菩提”5198)p631 FROM:【佛光大辞典】
【执持】:坚持不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胜幡】:表示胜利之旌旗。若与敌人征战而获胜,则立胜幡。古代印度即有此风尚,故道场降魔亦树立胜幡,表示胜利。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大一四·五四九下):“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又用以表示胜战之幢旗,称为胜幢。p4868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于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FROM:【佛光大辞典】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戒】:(术语)具曰定共戒。(参见:定共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定共戒】:三种戒之一。也称为静虑律仪、禅律仪。此定属善性,入此定者因定力而自然生起防恶七支(身三语四)之无表业。行六行观之人虽身在欲界,但入色界定时,此无表之定共戒生起,因而七支顿得。此有别于别解脱戒的七支渐得。
此无表之定共戒,系随定心而起,若出定而成散心,此无表乃忽尔灭亡,故亦称随心转。依有漏之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及上地之三近分而得此定者,得此律仪;此系定中自防身语之非,与定共起之律仪戒,故名为定共戒。至于此律仪之所以唯限于色界,系因欲界无定,无色戒有定但无色法,故欲、无色二界均不能起此无表。因此,由有漏静虑所生之律仪,又名静虑生律仪,或略称静虑律仪。静虑之梵名为dhyana(禅那),因此也称为禅律仪。又因系隶属于色界定之戒,故称色廛戒。此律仪系与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能永断欲廛之恶戒及其能起之惑,故特称为断律仪。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漏律仪】:梵语 ana^srava-sam!vara。指断尽烦恼之无漏戒。三种律仪之一。又作道共戒、道生律仪、无漏戒。即圣者入于无漏定时,所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称为无漏律仪。此无漏律仪与无漏道共生共灭,故称道共戒。此戒属无表业。于说一切有部,以无表业为实色,故生于无色界之圣者虽能成就此戒,然必不现起;于唯识家,则以一切无表业为非实色,而于一切无表业中,凡能与色、无色界所有无漏道俱转,并具有断除犯戒之功能者皆为无漏律仪。(俱舍论卷十四、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大乘义章卷十)p513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乃为难。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有二种:
一者、在家(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二者、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菩萨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修行,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修行,是乃为难。为什么呢?
因为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注解: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梵语 gr!ha-stha,巴利语 gahat!t!ha。又作居家、住家、在家人。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家有二种,一为世俗之家,一为三界牢狱之家。出世俗之家易,出三界牢狱(五欲六尘)之家难。身出家指出世俗之家,心出家则指出三界牢狱之家。在家而归依佛教,受持三归五戒者,亦成为佛教教团(广义之僧伽)之一员,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称为优婆夷。
又因在家人穿著白(即素色)衣,出家人穿著黑(缁)衣,故又称在家人为“白衣”,称出家人为“缁衣”、“染衣”或“缁门”;而在家、出家二者,合称为“缁素”。若一度出家,复返于在家俗人之生活者,称为还俗、归俗或复饰。
佛教认为在家生活易沉湎于物欲、情爱等执著,妨碍佛道修行,故诸经论中广说在家之过患。如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举出多尘污、具缚、多垢等九十九种过患;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举出有障碍、摄受诸垢、行诸恶、尘垢处、溺欲淤泥等九十种(一说九十五种)过患。五分律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等,亦皆有在家过患之说。
然在家人亦有深位之菩萨,如维摩、贤护、胜鬘夫人、庞蕴等,彼等皆在家人证果之典型。大智度论卷八十一举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又谓在家菩萨若福德因缘殊胜,而有大财富,复知罪福,兼能悲悯众生,则其求佛道宜先行布施,次第随因缘行诸波罗蜜。又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在家菩萨归依佛、法、僧三宝,各可成就四法。归依佛可成就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废劝发菩提心,(三)不舍大悲,(四)于余乘中终不生心。归依法可成就四法:(一)于法师人亲近依附,(二)听闻法已善思念之,(三)如所闻法为人演说,(四)以此说法功德回向无上正真之道。归依僧可成就四法:(一)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二)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三)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四)心不住声闻之中。(杂阿含经卷二十、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经、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菩萨善戒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卷十四、大藏法数卷十六)((参见:出家)1558)p2324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于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