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2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21 08:26 编辑

(本次学习:51楼~54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1)、什么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什么是我相呢?就是一切众生心有所证,比如有人身体健康舒适,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体,等到生病针灸时才知道自己有个身体,所以我的身体是从证取体现出来的,乃至证到如来的境界了知清净涅槃时也都是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名词解释: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
 (1)生(梵 ja^ti),又作生相,即有为法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2)住(梵 sthiti),又作住相,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3)异(梵 anyatha^tva),又作异相,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4)灭(梵 anityata^),又作灭相,即有为法从现在位灭转至过去位。然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出曜经卷一等,则仅说生、老、死等三有为相。
 一切有为法皆具上记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四者,称为随相、小相。相对于此,生、住、异、灭则称本相、大相。盖有为法之生成,必须具有九法,即法之自体,及四本相、四随相,此九法同时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随相之作用,则仅及于各个之本相一法,称为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续而永无差误。
 有部主张刹那生灭,故四相于一刹那间俱有,亦即六因、四缘之因缘和合时,当生起生相乃至灭相。然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就上记之四相而称为刹那有为相、细有为相、胜义谛有为相;反之,就一期相续有为相,称为分位有为相、粗有为相、世俗谛有为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壮之住相、诸根衰损之老相、死时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经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称为一期四相、粗四相。(法华经卷一序品、顺正理论卷十三、阿毗达磨显宗记卷七)
 (二)小乘经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经部就诸法之相续而假立四相,故主张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过未有体、四相实有说,并驳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缘而生起诸法之说,谓诸法之生起非仅藉因缘力。
 (三)小乘其余诸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载,譬喻者谓四相假立;分别论者谓四相无为;法密部以生、住、异等前三相谓有为,以灭相谓无为;相似相续沙门谓色之四相为色,心之四相为心;正量部则以色法为一期相续,声、香、味、触等心、心所法为刹那生灭;法上部、贤胄部、犊子部、密林山部等说法与正量部相同,惟其内容不详。(异部宗轮论、成唯识论卷七、成实论卷七不相应行品、二十唯识述记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说: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法相宗亦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然有部主张未来有体,遂以生相为未来,灭相为现在。
 (五)三论宗之说:仅立生、住、灭 三相。谓万物皆各有其有为相。(十二门论观相门)
 (六)大乘起信论卷中之说:为显示始觉还灭之分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相。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相。
 (七)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1)生相,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3)异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为戏论之产物。((参见:有为)2445 )
 <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一)自性相,观有为法其自性之相,对境如翳,能见如星,识体如灯,皆瞬息幻灭。(二)著所住味相,对所依住之器世间味著之相,此为颠倒之见著于颠倒之境,故观其如幻。(三)随顺过失相,随顺无常身、苦受等过失之相,故观其毕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随顺出离相,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所有,如梦、如电、如云,而随顺无我之出离道。(金刚般若论卷下、金刚经疏论纂卷下、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七)
 <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p1732 FROM:【佛光大辞典】

【我相】
(术语)实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同刊定记四曰:“我者谓自五蕴总相为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24:48 | 只看该作者
(2)、什么是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学习解说]:

什么是人相呢?就是众生心里有去证悟者,悟到有我者就不能认识到佛性真我,所悟到的非我也是同理,虽然所悟已经超过一切证者,但这也都是人相,乃至心有证得圆满觉悟的涅槃也是我相,认为自己有少悟者便去证理,这些都是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名词解释: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
 (1)生(梵 ja^ti),又作生相,即有为法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2)住(梵 sthiti),又作住相,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3)异(梵 anyatha^tva),又作异相,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4)灭(梵 anityata^),又作灭相,即有为法从现在位灭转至过去位。然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出曜经卷一等,则仅说生、老、死等三有为相。
 一切有为法皆具上记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四者,称为随相、小相。相对于此,生、住、异、灭则称本相、大相。盖有为法之生成,必须具有九法,即法之自体,及四本相、四随相,此九法同时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随相之作用,则仅及于各个之本相一法,称为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续而永无差误。
 有部主张刹那生灭,故四相于一刹那间俱有,亦即六因、四缘之因缘和合时,当生起生相乃至灭相。然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就上记之四相而称为刹那有为相、细有为相、胜义谛有为相;反之,就一期相续有为相,称为分位有为相、粗有为相、世俗谛有为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壮之住相、诸根衰损之老相、死时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经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称为一期四相、粗四相。(法华经卷一序品、顺正理论卷十三、阿毗达磨显宗记卷七)
 (二)小乘经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经部就诸法之相续而假立四相,故主张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过未有体、四相实有说,并驳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缘而生起诸法之说,谓诸法之生起非仅藉因缘力。
 (三)小乘其余诸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载,譬喻者谓四相假立;分别论者谓四相无为;法密部以生、住、异等前三相谓有为,以灭相谓无为;相似相续沙门谓色之四相为色,心之四相为心;正量部则以色法为一期相续,声、香、味、触等心、心所法为刹那生灭;法上部、贤胄部、犊子部、密林山部等说法与正量部相同,惟其内容不详。(异部宗轮论、成唯识论卷七、成实论卷七不相应行品、二十唯识述记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说: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法相宗亦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然有部主张未来有体,遂以生相为未来,灭相为现在。
 (五)三论宗之说:仅立生、住、灭 三相。谓万物皆各有其有为相。(十二门论观相门)
 (六)大乘起信论卷中之说:为显示始觉还灭之分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相。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相。
 (七)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1)生相,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3)异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为戏论之产物。((参见:有为)2445 )
 <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一)自性相,观有为法其自性之相,对境如翳,能见如星,识体如灯,皆瞬息幻灭。(二)著所住味相,对所依住之器世间味著之相,此为颠倒之见著于颠倒之境,故观其如幻。(三)随顺过失相,随顺无常身、苦受等过失之相,故观其毕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随顺出离相,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所有,如梦、如电、如云,而随顺无我之出离道。(金刚般若论卷下、金刚经疏论纂卷下、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七)
 <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p173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2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21 08:26 编辑

(3)、什么是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学习解说]:

什么是众生相呢?就是众生用心去证悟不能得到的东西,比如有人说我是众生,此人所说的众生不是我也不是他,为什么不是我?因为我如果是众生,就不是我了,为什么不是他呢?因为我是众生,而没有说他是众生,其实众生只要认为有所证有所悟,这就是我相和人相,进而又认为这是别人所不能及的,这就是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名词解释: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
 (1)生(梵 ja^ti),又作生相,即有为法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2)住(梵 sthiti),又作住相,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3)异(梵 anyatha^tva),又作异相,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4)灭(梵 anityata^),又作灭相,即有为法从现在位灭转至过去位。然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出曜经卷一等,则仅说生、老、死等三有为相。
 一切有为法皆具上记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四者,称为随相、小相。相对于此,生、住、异、灭则称本相、大相。盖有为法之生成,必须具有九法,即法之自体,及四本相、四随相,此九法同时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随相之作用,则仅及于各个之本相一法,称为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续而永无差误。
 有部主张刹那生灭,故四相于一刹那间俱有,亦即六因、四缘之因缘和合时,当生起生相乃至灭相。然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就上记之四相而称为刹那有为相、细有为相、胜义谛有为相;反之,就一期相续有为相,称为分位有为相、粗有为相、世俗谛有为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壮之住相、诸根衰损之老相、死时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经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称为一期四相、粗四相。(法华经卷一序品、顺正理论卷十三、阿毗达磨显宗记卷七)
 (二)小乘经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经部就诸法之相续而假立四相,故主张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过未有体、四相实有说,并驳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缘而生起诸法之说,谓诸法之生起非仅藉因缘力。
 (三)小乘其余诸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载,譬喻者谓四相假立;分别论者谓四相无为;法密部以生、住、异等前三相谓有为,以灭相谓无为;相似相续沙门谓色之四相为色,心之四相为心;正量部则以色法为一期相续,声、香、味、触等心、心所法为刹那生灭;法上部、贤胄部、犊子部、密林山部等说法与正量部相同,惟其内容不详。(异部宗轮论、成唯识论卷七、成实论卷七不相应行品、二十唯识述记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说: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法相宗亦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然有部主张未来有体,遂以生相为未来,灭相为现在。
 (五)三论宗之说:仅立生、住、灭 三相。谓万物皆各有其有为相。(十二门论观相门)
 (六)大乘起信论卷中之说:为显示始觉还灭之分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相。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相。
 (七)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1)生相,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3)异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为戏论之产物。((参见:有为)2445 )
 <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一)自性相,观有为法其自性之相,对境如翳,能见如星,识体如灯,皆瞬息幻灭。(二)著所住味相,对所依住之器世间味著之相,此为颠倒之见著于颠倒之境,故观其如幻。(三)随顺过失相,随顺无常身、苦受等过失之相,故观其毕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随顺出离相,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所有,如梦、如电、如云,而随顺无我之出离道。(金刚般若论卷下、金刚经疏论纂卷下、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七)
 <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p173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26:26 | 只看该作者
(4)、什么是寿者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什么是寿命相呢?就是众生心中清清净净和了知觉照,一切众生由于业智却不能自己见到,就像命根一样,如果众生心有照见一切觉悟都是尘垢,就会知道觉和所觉都不离尘垢,比如用热水融冰,冰被融化就没有了,所以认为有我和有个觉悟的我也是尘垢或执着


名词解释: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
 (1)生(梵 ja^ti),又作生相,即有为法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2)住(梵 sthiti),又作住相,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3)异(梵 anyatha^tva),又作异相,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4)灭(梵 anityata^),又作灭相,即有为法从现在位灭转至过去位。然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出曜经卷一等,则仅说生、老、死等三有为相。
 一切有为法皆具上记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四者,称为随相、小相。相对于此,生、住、异、灭则称本相、大相。盖有为法之生成,必须具有九法,即法之自体,及四本相、四随相,此九法同时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随相之作用,则仅及于各个之本相一法,称为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续而永无差误。
 有部主张刹那生灭,故四相于一刹那间俱有,亦即六因、四缘之因缘和合时,当生起生相乃至灭相。然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就上记之四相而称为刹那有为相、细有为相、胜义谛有为相;反之,就一期相续有为相,称为分位有为相、粗有为相、世俗谛有为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壮之住相、诸根衰损之老相、死时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经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称为一期四相、粗四相。(法华经卷一序品、顺正理论卷十三、阿毗达磨显宗记卷七)
 (二)小乘经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经部就诸法之相续而假立四相,故主张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过未有体、四相实有说,并驳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缘而生起诸法之说,谓诸法之生起非仅藉因缘力。
 (三)小乘其余诸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载,譬喻者谓四相假立;分别论者谓四相无为;法密部以生、住、异等前三相谓有为,以灭相谓无为;相似相续沙门谓色之四相为色,心之四相为心;正量部则以色法为一期相续,声、香、味、触等心、心所法为刹那生灭;法上部、贤胄部、犊子部、密林山部等说法与正量部相同,惟其内容不详。(异部宗轮论、成唯识论卷七、成实论卷七不相应行品、二十唯识述记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说: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法相宗亦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然有部主张未来有体,遂以生相为未来,灭相为现在。
 (五)三论宗之说:仅立生、住、灭 三相。谓万物皆各有其有为相。(十二门论观相门)
 (六)大乘起信论卷中之说:为显示始觉还灭之分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相。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相。
 (七)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1)生相,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3)异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为戏论之产物。((参见:有为)2445 )
 <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一)自性相,观有为法其自性之相,对境如翳,能见如星,识体如灯,皆瞬息幻灭。(二)著所住味相,对所依住之器世间味著之相,此为颠倒之见著于颠倒之境,故观其如幻。(三)随顺过失相,随顺无常身、苦受等过失之相,故观其毕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随顺出离相,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所有,如梦、如电、如云,而随顺无我之出离道。(金刚般若论卷下、金刚经疏论纂卷下、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七)
 <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p173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10:4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23 09:08 编辑

(本次学习:55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3、若不离四相,终不能成佛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末法众生不了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所以虽然经过多劫勤苦修行,但都是有为法(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不能成佛,不能证得果位(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因此叫做正法末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把我认为是涅槃,把有证和有悟看成是成就,就像有人认贼为子,家里的财宝不能守住,为什么呢,因为心有我爱的缘故,因此爱涅槃同样也是爱,假如降伏爱根则又执着一个涅槃的相,如果心有憎恨,那么厌恶生死轮回也是憎恨心,殊不知爱(恨之心)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厌恶生死轮回者不叫做解脱

==============

[学习笔记]:

藉由这段教导,让末学更进一步了解到修行过程中执着我相的过患

如同经中讲:“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这是说虽然经过多劫勤苦修行,但都是有为法,终不能成佛,不能证得果位

众生因为有我相的缘故,跟着又生出爱与恨的执着,比如爱恋涅槃、厌恶轮回,殊不知这些都是有为法,不叫作解脱,更无法出离生死轮回

那要怎样正确修行呢,由此想到清净光明专辑中有关不二的相关教导:

其实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就是指[不二] — [不二]的探讨

说到不分别执着,这不是说什么都不想就是不分别不执着,要知道
学佛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要对法义清清楚楚却又不分别无挂碍 — [探讨]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所以,
[真正的不二]是指~
虽能分辨美丑和苦乐的表相,却不会堕入美丑和苦乐的执着,能知实相,不堕入虚幻
也就是不会堕入苦受中而觉得很痛苦,也不会陷入享乐的欲望中而沉迷于幻境
所以这样的觉者当然不会堕入酒色财气中,也不会堕入人生的苦难感受中
所以菩萨能入六道普渡众生而不觉苦 —
[不二]的探讨

也就是说,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因为,
[左道]和[右道]可能都是障碍真相的一边
能不能破迷开悟,那要看自己对待两边的心量了 —
智者见真,愚者疑伪

经由上面这些教导,引发末学继续思维,成佛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

是在未来进入涅槃?还是在过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净土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不论未来还是过去,这些都是执着在相中的一种表现,还是没有出离四相,这是因为
提升清净心光明心,体验不二法,光明不思议,当下即净土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名词解释:

【圣果】
<一>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本)
<二>指四种沙门果中之阿罗汉果。(华严五教章卷二)p55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
梵语 sam!skr!ta,巴利语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著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
 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俱舍宗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大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心法(心)、非色非心法(不相应法)三种,称为三有为。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刹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为有为转变。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此外,亦有将住、异二相合并为一,而立三有为相。
 俱舍论卷一曾举出有为法四种异称:(一)世路:世,三世之意;路,即法,乃世所依者。谓过去法是世已行之法;现在法,是世正行之法;未来法,是世当行之法。故有为法为三世之所依,故称为世路。又“世”含有“可破坏”之意,有为法乃可破坏之法,又为无常之所依,故称为世路。(二)言依:言,指以音声为其体之言语,乃“能诠之名言”与“所诠之实义”所赖以表显、依存者。称有为法为言依者,盖以所诠之义,与能诠之名,俱堕于三世而行于三世,故称为言依。(三)有离:离,永离之意,即指涅槃。一切有为诸法终将被舍离,而至涅槃,故称为有离。(四)有事:事,因之义。有为诸法皆从因而生,故称为有事。
 又有为法须藉因果之关系始能成立,即凡为有为之法,必定会引生其果,故有为又称有果。此外,另有“有刹那”之异称,则在强调其刹那间生灭变迁之性质。(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颂疏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二)((参见: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四相”1732)p2445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0:12:2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6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4、如何做到法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如何知道所修的法不能获得解脱呢?

修习菩提的末法众生,如果将自己稍微证得一点点的境界认为是清净,就是还没有从根本处断除我相,如果有人赞叹他的修行,就心生欢喜愿意度化对方,如果有人诽谤他的修行就心生嗔恨,这样就可以看出我相非常坚固,并且潜藏在“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表现在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中从未间断过

因此,修道的人如果不去除我相不能进入清净觉海(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如果众生能够“了知我体乃五蕴之假和合者”,就不会有被毁辱的想法了,另外如果还有我在说法的念头,也说明我相没有完全断除,众生相和寿命相也是同理


名词解释:

【我空】
梵语 a^tma-s/u^nyata^。了知我体乃五蕴之假和合者,称为我空。又作人空、生空、假名空、人无我、众生无我。系二空之一。凡夫于五蕴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皆无自性,不见常一之我体,则为我空。
 大乘义章卷一(大四四·四八五中):“众法成生,故曰众生;生但假有,无其自性,是故名为众生无我。众生性相,一切皆无,说之为空;寄用名人,无我与空,义同前释。性实名我,阴中无我,故曰我空。”故缘无我而起智,以显现真如之理,称为我空真如。(放光般若经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一、成实论卷十二灭法心品、华严经孔目章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明三藏法数卷六、卷十)((参见:无我)5087)p2941 FROM:【佛光大辞典】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众生虽然都有一个心身,但那是五蕴假合而成的,没有实在常一的我体,叫做“我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觉海】
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又“清净觉相”一词,系指本觉之真相(正体),远离染垢。((参见:清净)4667)p4671 FROM:【佛光大辞典】

【藏识】
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识,即阿赖耶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藏识】
(术语)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圆觉经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履诸根曾不间断。”六波罗蜜多经十曰:“藏识为所依,随缘现众像。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华。”业疏济缘记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末法众生执着四相以为是法,所以这些众生都是可怜悯的人,他们虽然精进修行,但只是加重了病相,所以不能进入清净觉海

末法众生不了解四相都是虚妄,即使能以如来解及所行处而修行,终不能成就,或者有些众生没有获得解脱却说已经获得解脱,没有证悟却说已经证悟,见到比自己修行好的人就心生嫉妒,这些众生都是没有断除我相,所以不能进入清净觉海

末法众生希望成就佛道,但是不能身体力行实修实证,只是多闻,这样就会增长我见,所以应当勇猛精进降伏烦恼,没有得到的让自己得到,没有证悟的让自己证悟,心不随境转,不生贪、瞋、爱、慢、谄曲、嫉妒等负面心念,灭除一切你我、恩爱等妄念,佛说这样的人能够渐渐获得成就,求于善知识不堕入邪见,如果所求时心生憎恨和爱恋,就不能进入清净觉海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1:2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24 11:22 编辑

(本次学习:57楼~59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5、世尊用偈语再次为净诸业障菩萨宣说法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学习解说]:

世尊再次以偈语对净诸业障菩萨说:净业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都是由于执着我爱(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导致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如果不能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成就菩提

爱恨都由这颗心生起,因为妄心的缘故,所以迷闷不觉,不能进入清净觉海,如果能回归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先去除贪嗔痴,也不对法心生执着,这样就能渐渐获得成就

如果知道我的色身本来就是四大假合而有,憎恨和爱恋又从何生起?如果能向善知识请教,终不堕邪见,所求时如果心生憎恨和爱恋,则不能获得成就


名词解释:

【悟刹】
刹,为刹多罗(梵 ks!etra)之略称,乃土田、国土之义。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p4112 FROM:【佛光大辞典】

【我爱】
梵语 a^tma-sneha。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大三一·二二中):“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参见:四烦恼)1783)p2943 FROM:【佛光大辞典】

【所求】
于净土教,以西方净土为所求之处。唐代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之十一义门中谓,回向所修之诸功德,愿生弥陀佛国;于上品下生之项中即谓,回向功德之处乃所求之处。日僧证空于观经散善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三谓,所求,意为欣求;指依所爱之行而求之极乐。p324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1:22:06 | 只看该作者

十、世尊为普觉菩萨开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1、普觉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末法众生如何分辨善知识?当修什么法?如何令众生不堕入邪见?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学习解说]:

普觉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们开示禅病(参禅者因未体得参禅之真诀而修禅所招致之各种疾病。禅病有身、心方面之各种疾病,特以陷入妄想妄见者为多),让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喜,心意荡然,获得极大的安稳

世尊,末法众生离佛渐远,贤圣之人隐藏不现,邪法外道充斥世间且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众生应当如何分辨善知识?应当修什么法?去除什么病?如何才能令众生不堕入邪见?说完这些话,普觉菩萨五体投地向佛顶礼,连续祈请三次

世尊夸赞普觉菩萨能够发心为众生请问如来如何修行,布施末法一切众生获得无畏,令众生成就圣道,世尊叮嘱普觉菩萨要仔细听,普觉菩萨十分欢喜,与法会其他大众默默等待听佛说法

关于“贤圣隐伏”,参考阅读:乱世圣人隐


名词解释: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道眼】
(术语)修道而得之眼也。又观道之眼也。佛开解梵志阿颰经曰:“道眼观知可度者。”圆觉经曰:“分别邪正能于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楞严经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注曰:“真妄显现,决择分明,曰道眼。”苏轼诗曰:“道眼已入不二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病】
参禅者因未体得参禅之真诀而修禅所招致之各种疾病。禅病有身、心方面之各种疾病,特以陷入妄想妄见者为多。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又藏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详述禅病之病相及其治法;首楞严经则载五蕴魔境,详述各种身心上之禅病。(续高僧传卷十九释法应章)p6478 FROM:【佛光大辞典】

【贤圣】
贤(梵 bhadra)与圣(梵 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盖佛道修行者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别,而此三乘复有贤圣位之分。(一)兹就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之声闻乘而论其贤圣之别:(1)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所列,以十八学人(有学)与九无学合为二十七贤圣。1.十八学人,即: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2.九无学,即: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又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亦立二十七贤圣,惟其名称与解释与中阿含所说互有异同。
 (2)据俱舍论卷二十二以下之分别贤圣品载,于见道以前立七贤,见道以后立四圣及七圣。1.七贤,即: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顶、忍、世第一法。2.四圣,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3.七圣,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若以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三道与四圣、七圣相配列,则见道即是上记四圣中初果向位中之钝根(随信行),及利根(随法行);修道即前三果后三向位中之钝根(信解),及利根(见至);无学道乃第四果中之钝根(慧解脱),及利根(俱解脱)。至于在此身中得灭尽定之第三果之圣者,则称为“身证”。故总合上记之七贤、七圣,共为十四类。
 (3)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与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等亦立二十七贤圣,即: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家家、一间、中般、生般、无行般、有行般、上流般、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其中,亦以前十八项为有学,后九项为无学。又此一配列法系将随信行与随法行摄于见道以前之方便位,故若再加此二项,则总为二十九贤圣。
 (二)次将声闻、缘觉(辟支佛)、菩萨等三乘共摄于“十地”,而论其贤圣之别,此即大品般若经卷十七灯炷深奥品与大智度论卷七十五等所说之“三乘共十地”,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等十地;其中,以初二地为贤,后八地为圣。另如大方等大集经卷八海慧菩萨品亦列举“出离九种性而入于佛种性”之说。所谓九种性,即:凡夫性、信行性、法行性、八忍性、须陀洹性、斯陀含性、阿那含性、阿罗汉性、辟支佛性,再加佛种性,则共为十性;其中,以初三性为贤,后七性为圣。要之,其旨趣大致与三乘共十地之说相同。
 (三)若仅就菩萨位次而言者,如成唯识论卷九所举,总立菩萨位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并以修习大乘顺解脱分之善根(即暖位等四善根位以前)之三十心为资粮位;以修大乘顺决择分之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位)为加行位;以见道初地之“入心”为通达位;以初地之“住心”以后,至第十地之“金刚无间道”为修习位;以佛果为究竟位。其中,即以初二位为贤,后三位为圣。另如华严经所说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妙觉位等菩萨四十一位,即以前三十位为贤,十地及妙觉为圣。此外,仁王般若经卷上教化品,别于十住位之前另有十信位之说,故总为五十一位;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则详举五十二位之名,即: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心为贤,十地、等觉、妙觉等十二阶位为圣。
 准之上记所叙,贤圣之别,诸经论虽皆有其定说,然亦不宜一概判然定夺之,而仅应别其范围之宽、狭、通、局,如大乘义章卷十七本所说,贤之范围“通”而圣之范围“局”,以贤之范围“通”,故自修道之始至修道之终皆可谓之为贤者,如经中常言“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非谓舍利弗、须菩提定然仅属贤位而不属圣位之人;以圣之范围“局”,故谓见道以前为凡夫位之贤者,而见道以上始可谓之为圣者。另如俱舍论贤圣品于广说七贤七圣之时,即通称为贤圣(梵 a^rya-pudgala)。(旧华严经卷八、卷十一、卷十五、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十七至卷七十二、法华经玄义卷九下、四教义卷二至卷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二)((参见:菩萨阶位)5221)p6180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1: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25 15:41 编辑

2、谁是善知识?以及如何亲近善知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末法众生应当寻求一切有正知见的人当作善知识,心要不住相,不执着声闻缘觉的二乘境界,虽然常住在世间,但心却永远都是清净的,常为众生示现种种过患,赞叹梵行,不让众生违背戒律,如果能寻求到这样的善知识,便能成就佛道

末法众生如果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应当不惜身命发心供养,这样的善知识在行住坐卧中都是清净的,即使为众生示现种种过患也不会心生骄慢,如果能与这样的善知识修行并且不起恶念,便能究竟成就正觉,获得心花开放,智慧显露,照耀十方世界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为我们讲了谁是善知识?以及如何亲近善知识?

经中说:“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此,“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由此可知,亲近善知识的重要!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讲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就是要我们“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 — 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尤其,我们身处末法时期,“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

世间人往往好逸乐,在财色名食睡中打转,迷失在错误的知见中,起惑、造业、受苦。若能舍离放逸之心,迷途知返,亲近善知识,念念靠在法上,即能转识成智、转染污成清净。从随业流转中出离,不再烦烦恼恼,如此身心解脱,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自在。— 常近善知识

《华严经》云:「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集广大善。」实修实证的大善知识,提点我们因缘果报之理、戒定慧之法门,乃至直示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引领我们日日精进、远离懈怠,一步一脚印,迈向菩提大道。— 与善知识同行

倘若我们福德具足有幸遇到善知识,当如何亲近供养善知识?

详见佛在《华严经》中的相关教导: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三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
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无令间断。
随顺善知识教诲。不应违逆。
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应生决定。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
因善知识。闻一切菩萨行。
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因善知识。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因善知识。积集一切。菩萨助道法。
因善知识。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
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出离门。
因善知识。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
因善知识。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
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自性心。
因善知识。发明一切菩萨坚固志。
因善知识。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
因善知识。能生一切菩萨清净藏。
因善知识。出现一切菩萨智光明。
因善知识。获得一切菩萨增上愿。
因善知识。得与一切菩萨同一愿。
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殊胜法。
因善知识。得到一切菩萨秘密处。
因善知识。得至一切菩萨法宝洲。
因善知识。得增一切菩萨善根芽。
因善知识。增广一切菩萨智慧海。
因善知识。守护一切菩萨深密藏。
因善知识。任持一切菩萨福德聚。
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受生道。
因善知识。领受一切菩萨正法云。
因善知识。游入一切菩萨出世道。
因善知识。发起一切菩萨大欢喜。
因善知识。获得一切如来菩提果。
因善知识。摄取一切菩萨妙行。
因善知识。开敷一切菩萨功德。
因善知识。往一切方听受妙法。
因善知识。演说一切菩萨心。
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大慈力。
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悲力。
因善知识。摄持一切菩萨自在力。
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菩提分。
因善知识。能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善男子。一切菩萨。
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
由善知识成就。自在受生。
由善知识显示。得宿住智。
由善知识开发。知一切劫。
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
由善知识观察。不毁犯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
由善知识养育。不退失菩萨法。
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
由善知识教诲。不入二乘地。
由善知识引发。得出离世间。
由善知识覆护。能不染世法。
由善知识抚育。修一切菩萨行。心不散乱。
由善知识发起。辨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屈。
由善知识势力。不为业惑之所碎坏。
由善知识任持。不为诸魔之所恐怖。
由善知识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恶言毁辱。
由善知识安慰。于世苦乐心无忧喜。
由善知识生长。能灭诸憍慢常爱乐法。
由善知识守护。能令菩萨净戒圆满。
由善知识威力。能了诸法心无所得。
由善知识安慰。能于三界心无恐怖。
由善知识教示。能知善巧出三界道。
由善知识劝修。信甚深法心无厌足。
由善知识教导。不为名利憍慢逼迫。
由善知识演说。得宿住智知过去因。
由善知识加持。于未来际而得善巧。
由善知识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
由善知识摄受。能转众生依正业报。
由善知识普守护。能内怀惭愧具足众善。
由善知识随顺力。能和颜软语引导众生。
由善知识修行力。能离一切断常诸见。
由善知识随顺守护。能远离利衰毁誉等法。
由善知识显示。不说己能。赞他功德。
由善知识巧示。能勤修习菩提分法。
由善知识决择。能演契经甚深理趣。
由善知识劝修。能爱乐成就头陀功德。
由善知识先导。于诸空法而得善巧。
善男子。由依止承事善知识故。能增长一切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
能清净诸恶法。
能退舍诸盖缠障。
能散灭无明黑暗云。
能解散一切诸见缚。
能引出生死大苦城。
能舍离决定住着处。
能裂坏一切恶魔网。
能拔除一切苦毒箭。
能出离无明深林。
能超过邪见旷野。
能越度诸有瀑流。
能拔出爱欲淤泥。
能不入诸邪恶道。
能显示菩提路。
能令安住不放逸。
能引至修行处。
能清净一切智性道。
能令增长智慧眼。
能令长养菩提心。
能令发起大悲意。
能说一切菩萨行。
能诲示一切波罗蜜。
能安置一切菩萨地。
能令获得诸忍门。
能出生一切诸善根。
能成辨一切助道具。
能施与一切大功德。
能令普到一切如来所。
能显示一切功德法。
能劝修一切胜利益。
能策励一切所修道。
能显示永出生死门。
能杜绝一切诸邪径。
能令趣入真实道。
能以法光普照耀。
能以法雨普润泽。
能令尊重师长离诸懒惰。
能令入白净法心无厌足。
善男子。
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以善语而诲示故。
善知识者。犹如伴侣。住阿兰若不舍离故。
善知识者。如胜神通。能现种种诸自在故。
善知识者。如金刚剑。能截烦恼及随眠故。
善知识者。如亲教师。能为忏除五犯罪故。
善知识者。如胜静虑。能灭一切随烦恼故。
善知识者。如摩尼镜。令现前证宿住智故。
善知识者。犹如桥梁。能令超度诸有流故。
善知识者。能断疑网。业异熟中善决断故。
善知识者。能善安处。令速入于不退地故。
善知识者。能令深信。微细业果如自见故。
善知识者。善能劝修。毁呰一切不善法故。
善知识者。是智慧眼。一切法中不执着故。
善知识者。心如明灯。顺本觉性而觉了故。
善知识者。如说道者。为大丈夫处会说故。
善知识者。能舍恶友。不入恶人之住处故。
善知识者。舍不律仪。能令增长善律仪故。
善知识者。能教时语。随众生根而发言故。
善知识者。劝随顺修。令舍衣食摄众生故。
善知识者。为先导师。令如所说而修行故。
善知识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
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于饮食知节量故。
善知识者。如瑜伽师。能令趣入相应行故。
善知识者。能为显示。令见菩萨胜境界故。
善知识者。能为觉悟。令于诸法觉本性故。
善知识者。能为安慰。令诸众生无忧恼故。
善知识者。犹如羂索。能摄众生入佛智故。
善知识者。如得王印。于一切法无障碍故。
善知识者。为能引发。令诸众生趣种智故。
善知识者。为法园苑。是诸菩萨爱乐处故。
善知识者。如威猛将。摧伏一切诸魔军故。
善知识者。为大明咒。能除一切诸苦厄故。
善知识者。犹如大船。超过生死至彼岸故。
善知识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圆满故。
善知识者。能为救护。于诸恶道救众生故。
善知识者。为先导相。修佛十八不共法故。
善知识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净法身故。
善知识者。如妙璎珞。庄严发心诸佛子故。
善知识者。犹如长子。能绍佛种使不断故。
善知识者。如贤德瓶。圆满诸佛智功德故。
善知识者。如净摩尼。能清一切垢浊心故。
善知识者。如清净戒。能令三业皆清净故。
善知识者。犹如关钥。能开一切解脱门故。
善知识者。犹如大路。行佛智行所行处故。
善知识者。是佛境界。非诸二乘境界地故。
善知识者。如正智教。非是三乘所知境故。
善知识者。如等流果。从诸种智同类生故。
善知识者。如明净眼。能示众生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如陀罗尼。能持修学诸众生故。
善知识者。为能发起。发起一切智慧明故。
善知识者。为能断灭。断灭一切无明暗故。
善知识者。如最胜药。能除众生诸惑病故。
善知识者。如无尽藏。充满众生种种愿故。
善知识者。如善方便。善巧证得诸佛地故。
善知识者。犹如门户。少欲知足所行道故。
善知识者。如能作业。能令勤修清净业故。
善知识者。如说道者。远离险难诸因缘故。
善知识者。犹如止观。息灭一切渴爱法故。
善知识者。为说慧者。令入甚深无生义故。
善知识者。能为照明。令见因果不失坏故。
善知识者。如闲静地。能静其心修习道故。
善知识者。为示道者。引诣如来集会所故。
善知识者。犹如日月。能为照明甚深法故。
善知识者。如轨范师。能为分别微细智故。
善知识者。为能觉悟。令悟诸法如梦幻故。
善知识者。为胜仪范。随顺众生常护他故。
善知识者。能知世智。去来语默心无乱故。
善知识者。厌不善心。性自觉悟远愚迷故。
善知识者。承奉尊长。无我无人及懒惰故。
善知识者。销灭诸惑。观自他身不可得故。
善知识者。具觉悟智。随顺觉知世出世故。
善知识者。离无益事。能令自他超诸有故。
善知识者。为真实智。普知一切生灭体故。
善知识者。无得无忧。观察过去自业体故。
善知识者。住头陀行。以菩萨法常洗涤故。
善知识者。得义无碍。觉悟差别真实体故。
善知识者。不求赞美。不显己德益尊敬故。
善知识者。具妙忍智。于自业果深觉悟故。
善知识者。远离在家。不以利养而亲近故。
善知识者。住远离行。舍无义语近真实故。
善知识者。修行正境。常勤修习四念住故。
善知识者。善巧问答。于诸问答无不知故。
善知识者。能摧异论。善能安立摧邪见故。
善知识者。不厌贫穷。于彼能生慈愍心故。
善知识者。能为法摄。真实法中令深入故。
善知识者。能以财摄。令诸众生修善行故。
善知识者。常修知足。厌离守护诸过失故。
善知识者。赞叹净戒。于诸种种甚深戒果能体解故。
善知识者。诃责破戒。谓于种种破戒过失深觉悟故。
善知识者。能具足戒。谓无谄诳如理受持正念知故。
善知识者。能善观察。于善不善一切法中勤请问故。
善知识者。能为先导。劝诸众生于佛菩提令勤修故。
善知识者。住不退转。舍四颠倒知倒性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相。普知诸法皆无相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解。谓知识灭名色等法皆不生故。
善知识者。得无所畏。谓觉诸佛甚深法门体相用故。
善知识者。净戒住处。谓于菩萨戒身戒相智普知故。
善知识者。深入定门。谓离欲泥住三昧故。
善知识者。心无垢浊。谓离盖缠住净心故。
善知识者。得诸总持。谓如实演说心无着故。
善知识者。知甚深门。谓能普入法本性故。
善知识者。信心住处。住诸善法根本处故。
善知识者。住寂静教。谓普除灭诸渴爱故。
善知识者。住正直道。谓能普知苦无我故。
善知识者。住菩萨地。谓于十地普了知故。
善知识者。是智慧地。谓于诸法无迷惑故。
善知识者。是诸佛地。谓能出生菩萨法故。
善知识者。住真实道。一切二乘不能知故。
善知识者。得无尽辩。能说如实知见体故。
善知识者。善离忧恼。知生死苦本无我故。
善知识者。非文字境。知语言道不可得故。
善知识者。住无生法。谓知识性不可得故。
善知识者。是能寂静。谓能除灭诸烦恼故。
善知识者。能灭邪见。谓能安住正见中故。
复次善男子。
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种性故。
善知识者。犹如严父。广大利益亲付嘱故。
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
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
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甚深波罗蜜故。
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治种种烦恼病故。
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智药故。
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诸恐怖故。
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生死大瀑流故。
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洲故。
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名词解释: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25 15:56 编辑

(本次学习:60楼~62楼 共用时3小时以上)


3、真正的善知识必定远离四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必定远离四种病,分别是:

一、作病,“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学习笔记: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生心造作的法都是有为法,所以不能获得圆满觉性)


二、任病,“任者即随缘任性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学习笔记: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六道轮回是众生心念的作用”,如果随缘任性或随波逐流,就会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必定堕入轮回,所以不能获得圆满觉性

参考阅读: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三、止病,“止者即止妄即真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诸念,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得故,说名为病。”

(学习笔记: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永息诸念”相当于置心一处暂时将妄念止息,如果一念不生能圆满觉性,那么诸佛菩萨普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及妙有又该如何理解和体现呢,所以不能获得圆满觉性)


四、灭病,“灭者即寂灭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灭相故,说名为病。”

(学习笔记: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彼圆觉性,非灭相故”

虽然世尊依照众生根器不同,会相应做出不同诠释说明:

比如,世尊
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楞严经卷四]中的[初心第二决定义],讲的就是要看清楚烦恼的根源
这根源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贪着六尘,所以,认清楚烦恼所在
由断除六根烦恼,一门深入(此非一般讲的一门深入), 即可实证菩提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但是,在[维摩诘经]中也有深入说明:
在[维摩诘经],由[不二法门]来解[烦恼即菩提]
不二是指[空][有]不二,[正][邪]不二,[是] [非]不二....
这也就是[六祖坛经]讲的36对, 用意在离两边执着
所以,这并不是说[空]就是[有],也不是说[正]就是[邪],也不是说[是]就是[非]
不二不是指唯一, 而是指不着[空]不着[有],不着[正]不着[邪],不着[是]不着[非]


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对立的两边
真正的不二实相义就是不着[烦恼]不着[菩提],两边都不执着,这才是[大乘第一义]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另外,世尊对清净慧菩萨也有讲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两边,要学习中道不二的修行方法才能真正自在解脱轮回

不过,上面说的都是大菩萨的境界

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并不是我们这种凡夫

凡夫应该先学是非善恶, 能分辨是非, 能断恶修善, 能以空破有(第一阶段)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 这样熟悉后, 才学习法身菩萨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用"空有一如"(不二法门)破除空和有(第二阶段), 也就是两边不着, 去除第一阶段的法执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如果能远离以上这四种病,就能见到清净,能够这样做的叫做正观,不能这样做的叫做邪观


名词解释:

【四病】
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一)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二)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三)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四)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圆觉经)p1749 FROM:【佛光大辞典】

【作病】
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任病】
任者即随缘任性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止病】
止者即止妄即真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诸念,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得故,说名为病。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灭病】
灭者,即寂灭之谓也。谓若有人言,我今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灭相故,说名为病。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2 11:25 , Processed in 0.1029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