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09:39:11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学习解说]:

佛告富楼那,你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了,但你还有少量的疑惑没有消除
我现在用世间上的事情问你,你听没听说过室罗城中有个人叫演若达多

他早晨照镜子,喜欢镜子里的头眉毛眼睛,却嗔恨自己没有那样漂亮的头等相貌
甚至还以为自己是个魑魅鬼,无缘无故狂走出去

你认为呢富楼那,这人为何无缘无故狂走出去?
富楼那说:这个人因为心里发狂,没有其他原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学习解说]:

佛说,真心自性,本圆明妙
现在既然把它叫作妄,原因是什么呢
既然妄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还要叫它妄呢

这些妄想辗转相续,从最初的迷积累到后来更多的迷,甚至经历很多劫
虽然佛将真相告诉众生,但是众生还是不能迷途归反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学习解说]:

这个迷惑的因,是因为迷才有
如果知道这个迷是没有原因的,妄想就消除了

好比梦醒的人,说梦中事
自己心里虽然明白,但无法将梦境给拿出来

更何况本来就没有原因,就像演若达多哪有什么原因呢
只要狂性消灭,就知道头并没有丢掉,所以 并不是从外面找回来的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学习解说]:

富楼那,虚妄就是这样发生的,哪有一个原因呢
你只要心不分别,那么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就会断灭,也不会再生出相续的因缘

你心中的狂性自然就会停歇
心只要不向外攀缘,真心佛性就会显露出来
这个胜净明心原本就是周遍法界的,不需要从外面获得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学习解说]:

就好比有人的衣服里系了一块如意珠
可是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反而四处流浪,乞食过日
虽然这么贫穷,但如意珠从来没有消失过

如果遇到智者告诉他身上有如意珠,就能免受诸苦,获得富饶
这时他就会明白,如意珠不需要从外面获得,因为自己本来就有

--------------

这里的如意珠,就相当于众生的佛性,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求
只要清净自心,去除分别执着以及一切凡夫妄念,佛性自然显露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来到佛前
对佛说:世尊说断除杀盗淫三种恶因,心中的狂性就会停歇

妄念停止,心清净,就会生出智慧
所以智慧不是从外面获得的,而是要清净自心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学习解说]:

(阿难接着说)这应该就是因缘法啊,为什么如来说不是因缘呢?
我也是从十二因缘法而开悟的

世尊,这个道理,并非只有我是这样获得开悟的
包括有学声闻,还有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
他们也是听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发心修行获得开悟,证得无漏的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志】
(术语)Brahmaca%rin,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伦记十九曰:“梵者西国音,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志是此方语,志求于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论三十四曰:“婆罗门至彼王所,王言:梵志从何所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演密钞二曰:“梵志者,梵净也。谓以净行为志者名为梵志。”俱舍光记十二曰:“婆罗门,此云梵志。”【又】对尼乾子谓在家之婆罗门云梵志。法华文句记九曰:“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干。”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论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棃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学习解说]:

可是世尊现在又说菩提不是从因缘生
那么王舍城拘舍梨等人说是自然的道理,难道是对的吗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们开示真义,消除我们的疑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10:21:25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比如城中的演若达多

他的狂性因缘如果灭除,那么不狂性自然就会出来

因缘和自然在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的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学习解说]: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在的
可是,为何会心生恐怖发狂出走?

如果头本来是自然的,只是借着照镜子的因缘让他发狂出走
那么,他为什么不自然发狂呢?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学习解说]:

头本来就没有丢失,发狂恐怖的心是妄念而生的
头一直都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要说是因为照镜子而丢失呢

狂性如果也是自然的,本来就有发狂恐怖的心
那么在他没有发作之前,又是潜在在哪里的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学习解说]:

如果说不狂才是自然的,为什么又会发狂出走?

如果知道头本来就在,应该不会发狂出走才对

所以说不论因缘或是自然,这些都是戏论之说

所以我说,如果能断除三缘(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

菩提心就会生出来,菩提心一生,生灭的心就会灭除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学习解说]:

只有将生灭的心灭除,才能无功用道(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才有定力不随妄念转
反之如果是自然,就有生灭了

无生灭的叫做自然,比如世间诸相混杂和合成为一体,叫做和合性
不是因为和合成为一体的,叫做自然性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6 09:35:34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25分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学习解说]:

你现在离修证成佛还很遥远
还要经过累劫辛苦修行才能证得

你虽然能忆持十方如来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如恒河沙那么多的清净妙理
但是这些只不过都是戏论(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而已

-----------------

关于戏论,善知识教导:
【对于佛法名相的真知实证
这是要透过生活和时间来考验
要透过行菩萨道的历程来验证
不是口头说说或讨论就能代表的
所以,如果堕入文字相中,即是戏论,非真智实证】

(详见: [略说]如何真知实证?)

相关阅读:《瑜伽师地论》:如何依「八正道」实证「闻、思、修」三种智慧?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持】
(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学习解说]:

你虽然对因缘和自然比较明了,人们都称你是多闻第一
但是累劫以来就是因为你一直都是熏习多闻,而缺乏实修实证的功夫
所以面对摩登伽的刁难无法脱离

(可见只是多闻而不实修是没有定力可言的)
否则(如果有实证定力)何必需要楞严神咒来灭除摩登伽女心中的淫欲之火?

摩登伽女现在已证阿那含果
世间贪爱之心已经灭除,你也可以解脱世间欲爱的纠缠了

---------------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修行无法突破、无法增上呢?为什么浮浮沉沉呢?
这是因为,修行是靠实修实证,而多数人一开始修行、听经闻法,这顶多来说只是闻慧
也就是说,这不是自己实修实证的定力和智慧,只是听来的道理
就算自己以为了解,或有人因此以为自己就是上等根器或已经亲自实证,那和真实的实证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这听闻而来的道理,自己尚未真正真实实修,也没有真实的证量
所以,遇到世俗诱惑或考验的时候,马上就会破功了,又或者说根本没有功可破,因为本来就没有实修,又何来破功之说】


【所以,听闻而来的佛法知见,在听闻之后,还是要自己亲修实证的
尤其,如果面对诱惑或考验每每不能突破的修行者,那就是要从戒律上开始,先远离诱惑和恶习
也就是说,您还没有真实的佛法智慧和定力去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考验,这时候就要从基础的戒律开始,避免自己堕落
另外,则是要从实修定课上去培养定力,所以,戒律和实修定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透过守持戒律和实修定课,才能逐渐由「戒、定」的实修而逐渐生起真实的智慧,才能与之前听闻的佛法智慧相应与相印
这样才能真正突破修行的种种关卡,才能真正破除种种障碍,才能真正迈向解脱与成佛之路】


(详见:解析:为什么修行反复,总是无法突破? )


【阿那含】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爱河】
犹言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贪爱之心,执著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亦以河水譬之。八十华严经卷二十六有“随生死流,入大爱河”之语。楞严经亦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之说。p5459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学习解说]:

所以啊阿难,你虽然历劫忆持如来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经
不如修证一日无漏业(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
远离世间憎爱之苦因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学习解说]:

比如摩登伽以前是一位淫女
由于楞严神咒的威力消除了爱欲之心

现在法会中名叫性比丘尼
她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都能悟知过去世之种种善因

知道累世因为贪爱而种下苦因
若能一念熏修无漏善业,便能出离生死,蒙佛授记
可是你们为何还要自己欺骗自己,还在六尘上执着不放呢


【宿因】
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参见:宿世)4509)p450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学习解说]:

阿难及与会大众听完佛的慈悲教诲后疑惑消除,终于明白实相的道理
此时他们身心轻松安祥,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舒适和快乐

阿难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对佛说: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用方便消除我心中的疑惑
又能用种种因缘方便之法,引导一切流浪生死的无明众生出离苦海


【沉冥】
沈者沈于生死,冥者冥于无明。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
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宝王】
佛陀的尊称,因佛陀是以诸功德来作庄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09: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学习解说]:

世尊,我现在虽然承蒙佛的开示
知道如来藏周遍十方法界,包括十方如来国土也在其中

所以您训斥我一向多闻,没有实修实证的功夫
我现在犹如在旅行中飘泊的人,忽然承蒙天王赐予一间华丽的屋子
虽然有了这间屋子,但是要找到门才能进入

惟愿如来不舍弃大慈大悲心,开示我及会中所有愚痴的众生
舍弃小乘,毕竟获得如来无余涅槃(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令诸有学都能知道,如何修行获得陀罗尼
并且清楚明白法性原理,入佛正知正见中


【陀罗尼】
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s/es!a-nirv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参见:有余涅槃)2459)p51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学习解说]:

说完这些话,五体投地,一心等待佛陀慈悲开示

这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众,对于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不得自在
以及为未来末法时期,发菩提心的众生开示大乘修行的方法

于是对阿难及各位大众说:你们一定要先发菩提心
然后在修行过程中,还要能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不放逸不懈怠
这就一定要明白最初发心和二决定义,那么什么是初发心二决定义呢


【五体投地】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乘】
至高无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心】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决定义】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二)审烦恼根本,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之时,故佛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与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无上涅槃,决定可证。p198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学习解说]:

阿难,第一义是指,你们如果舍弃小乘修行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仔细观察因地发心,与所证的果位,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果地】
相对于“因位”、“因地”而言。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觉果满之极位。又作果位、果极。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地各异,而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等。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二上):“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p332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因地发心是以生灭(攀缘)心而修行
想要上求佛道,证得不生不灭的果,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你应当观照这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坏灭的
阿难,你观察看看世间哪一样事物,是不会发生变化和坏灭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学习解说]:

但是从来没听说过虚空会烂坏的
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会被主观造作,所以自始至终都不会坏灭

在你身中坚固的地方好比是大地,湿润处好比是水,温暖的地方好比是火,动摇处好比是风
由于这四种缠缚,让你的妙觉真心分成视、听、觉、察,由四大变成了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礙,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什么是浊呢?
阿难,比如清水本来是清洁的,尘土和灰沙的本质是留碍的
如果有世间人取来一把尘土投入清水中,土就失去了留碍,水也失去了清洁

二者参和在一起就变成了浑浊的状态,这样就称之为浊
而你身中的五叠浑浊也是这样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21-8-30 09:47:0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见虚空遍布十方世界
虚空的空性没有本体,虽然能见但是没有知觉

可是当看见和虚空相互交织起来,世间虚妄之相就出现了
这就是第一重浊相,叫做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礙,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学习解说]:

你的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和而成的
见闻觉知被这个假和的身体所留碍,就是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相合

根尘相互交织,妄相就出现了
这就是第二重浊相,叫做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学习解说]:

又由于你心(八识)中存留的记忆,形成错误的凡夫知见,且不断攀缘六尘
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则没有体相可得,反之六尘离开六识也是一样没有可得之相

所以六识和六尘就这样相互交织,将错误妄念的种子留在八识田,形成浑浊
这就是第三重浊相,叫做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学习解说]:

还有,你由于从早到晚,生灭的凡夫妄心没有停歇
而且念念都是与世俗习气相应,最后随业流转到别的国土
这种生灭不停歇的妄见和果报相互交织,就形成第四重浊相,叫做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学习解说]:

你的见闻觉知原本没有异样
只因被六尘隔离,无缘无故生出异相

然后不断相互交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
这是第五重浊相,叫做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从见闻觉知上,契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那么应当认识清楚生死的根本,依照不生不灭的自性来消除无明妄想
只有以不生不灭的自性为因地发心,并且精进用功修行,才能证得佛果


【常乐我净】
<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佛性论卷二)((参见:四德)1829)
<二>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参见:四颠倒)1852)p4533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学习解说]:

比如想将染污的水变清,需要将它倒入静止的容器中
慢慢沙土就会自己下沉,清水浮现,这是初步降伏客尘烦恼

接着再把沉底的泥土清理出去,剩下的就只有清水了
这样叫做永远断除根本无明

内心清明了,就不会再被一切外相所烦恼
这样才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境界,获得清净妙德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德】
(术语)文殊师利(Man^jus%ri)菩萨之译名。法华文句一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释门正统二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学习解说]:

第二义就是,你们必须要发大乘心,也就是菩提心
对于大乘佛法要拿出勇猛精进之心,并且决定弃舍小乘诸有为法

应当仔细观察烦恼的根本
都是无始劫来【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
其中到底是谁在造业?谁在受报?


【发业润生】
谓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此系惑之两种作用,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所谓发业,系指发业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其中更以与第六识相应之分别无明所发之业为主,又通于俱生起之烦恼。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者,此系就行相增胜而言;以分别无明为主者,则是由于与他惑相比而有殊胜之作用。
 所谓润生,系指润生之惑之作用,即俱生起之惑,乃以与第六识相应之贪烦恼为主,例如临终若有贪爱之惑,顾恋自体及境界等,由之遂润“中有”之生,此为增上之用。相当于十二因缘之爱、取二支,能滋润五果之种子,令生现行,故称润生。其中,有正润与助润之别,“正润生”为俱生起之惑,于修道时断除之;“助润生”通于分别起之惑,为见道时所断除。
 此润生之惑,若于凡夫,必有现行,圣者则不然;二乘三果无现行之贪爱,而仅为种子之润生。然七地以前之菩萨,为利他之行,故起惑,是为现行之润生。又俱舍宗以欲界九品之修惑能招感七大生,此乃意谓于欲界九品之修惑上具有润生之作用。另于天台宗之教义,谓三乘共十地之第九菩萨地,为化他之行,乃有“扶习润生”之作用,此即谓菩萨以其誓愿力而添力于见思习气中,并以之发业润生,受生三界。(俱舍论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成唯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惑)4943)p516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学习解说]:

阿难,你想证得无上菩提
如果不仔细观察烦恼的根本
就不能知道六根六尘之间到底哪里生出颠倒

如果连颠倒的原因都找不到
如何能降伏烦恼,证得佛的果位呢


【颠倒】
(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10:28:37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观察世间解结的人
如果不知结(疙瘩)在哪里,如何解开?

不过没听说虚空能被你破坏的
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无相,没有结需要去解

你之所以需要解结,都是因为被眼耳鼻舌身意障碍了
眼耳鼻舌身意就像家里的小偷,偷走了本有的清净自性
所以从无始劫来众生都被缠缚在一起,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之苦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学习解说]:

阿难,什么是众生世界?
世就是迁流的意思,界是方位的意思

你现在要清楚明白,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是[界],也就是方位
过去、未来、现在是[世],也就是时间在迁移流动的意思

方位有十个方向
时间迁流有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学习解说]:

一切众生都是因为执着虚妄之相
所以久久的被色身牵绊其中,限制在世界的相互牵涉中

世界的方位虽然有十方,但是世间人只看到东年西北四方
上下没有固定位置,中间也没有固定方向,所以这些都看不到

总计从始至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各都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学习解说]:

阿难,你在六根中观察看看他们的优劣
比如用眼睛见东西,后面是黑暗,前面全是光明,左右旁边只能看到三分之二

总论眼睛的功德并不完全,功德只有三分,一分没有功德
因此应当知道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耳朵听声,能听十方所发出来的声音,无有遗漏和障碍
所以应当知道耳根最圆满,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学习解说]:

鼻子嗅闻,一呼一吸,有出有入
但是,呼吸之间会有短暂的停滞
所以鼻根功德三分缺一,也是只有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舌根能宣扬一切世间、出世间的道理
说出来的话虽然有地方分别,但是道理都是想通且无穷尽的
所以应当知道舌根功德也是圆满的,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学习解说]:

身体虽有触觉的感受,但是要能和身体接触到才行,一旦与身体离开就不知道了
所以应当知道,身根的功德也是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

意根虽然默默无闻
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世间,还是出世间法
不论圣者还是凡夫,无不包容,尽其涯际
所以应当知道意根也最圆满,具有一千二百功德[/td][/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0:21:27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20分钟)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想要逆着生死洪流(欲望),返求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应当好体验看看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

如果能在六根中悟通,功德圆满的圆通根
那么逆着生死洪流(欲望),转化业力就很快了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学习解说]:

我已经完全说明六根功德,谁最圆满了
随你自己仔细选择,我再告诉你如何增进修行

十方如来于六根六尘六识中依次修行,都获得了圆满无上菩提
六根六尘六识不论依哪个起修,都能成就,他们并无优劣之分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学习解说]:

但是因为你的根性下劣,所以不能体悟圆满自在的智慧
因此我才要为你说明六根功德的圆满程度,令你能够正确选择,然后一门深入

若能一根深入达到没有妄念的境界
那么六根也会同时获得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

如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同时获得清净呢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你现在已经证得须陀洹果
已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即于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然而你还不知道六根中积累了很多无明习气,这些习气都要实修实证才能断除
何况这里面还有生、住、异、灭四相无明在障碍


【须陀洹果】
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所断】
三所断之一,即于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学习解说]:

你先观察六根是一还是六?阿难,如果说是一的话
耳朵为什么不见,眼睛为何不能听,头为什么不会走路,脚为什么不会说话

如果说是六的话,那我现在在法会为你宣扬微妙法门
你的六根,是谁(哪一根)来领受的?




【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我用耳朵(来)听闻
佛说,你的耳朵自己能听闻,为何还要用身体和口呢

你为什么还要用口来说话和提问
为什么要用身体来恭敬承受佛的开示呢

因此应当知道,不能说六根是一个还是六个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学习解说]:

阿难,六根不是一个也不是六个
你因为无始以来颠倒妄见,才会幻化出六根来

你虽然已证须陀洹果,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
但是还没有达到【入一无妄】的境界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比如在虚空中摆放各种模型器具
不能因为模具形状不同,而说虚空是圆形,或是方形的

因为除去模具,虚空就是无形无相的
虚空为何要因为你说不同,就变成各种各样的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六受用根也是一样,非一非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8:46:2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5小时)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学习解说]:

由于明和暗两种尘相相互作用,在妙圆自性中生起妄见

见精与色尘相映,形成眼根,眼根原本是清净四大。形状像葡萄一样

见精寄托在浮尘眼根上,不断攀缘,执着在色相上


【浮根】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学习解说]:

由动和静二相相互攻击,于妙圆自性中发起听闻
闻精与声尘相映结合成为耳根,耳根原本也是清净四大
耳朵像新卷叶一样,闻精就寄托在浮尘耳根上,不断向外攀缘,执着在声尘上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学习解说]:

由于通和塞两种尘相发生,在真心自性中就发生了嗅
嗅精与香尘相映,吸纳香尘成为鼻根,鼻根原本是清净四大
鼻子的形状像双爪下垂,嗅精就寄托浮尘肉鼻上面,攀缘外境,流逸香尘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学习解说]:

由于恬和变两种尘相参杂,在真心自性中就发生了尝
尝精与味尘相映成为舌根,舌根原本是清净四大,形状像半弦月
尝精寄托在浮尘舌根上,攀缘外境,流逸味尘


【偃月】
1.横卧形的半弦月。
2.泛称半月形。
3.指额骨如半月之形。相法认为极贵之相。
4.营阵名。
5.指唐李林甫的偃月堂。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学习解说]:

由于离与合两种尘相互相接触,在真心自性中就发生了觉
觉精与触尘相映,形成身根,身体原本是清净四大,形状像腰鼓颡
觉精寄托在浮尘身根上,攀缘外境,流逸法尘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学习解说]:

由于生和灭两种尘相互相相续,在真心自性中就发生了知
知精与法尘相映,形成意识,意根原本是清净四大
意根好比是幽暗室中见东西,知精寄托在意思上,攀缘外境,流逸法尘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学习解说]:

阿难,以上六根原本都是妙明真心,如来藏性
可是因为觉上加觉,而失去了原本的妙精明性
与妄相相互结合,最终变成了妄明妄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学习解说]:

所以你现在离开明与暗,就没有见体
离开动与静,就无法听闻
离开通与塞,就没有嗅性
离开恬与变,就没有尝性
离开离与合,就没有触性
离开生与灭,就没有了知性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学习解说]:

你若能不随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诸有为相流转

随你从中选拔哪一根,远离妄尘障碍,伏归真心,就能发出本自明耀的作用




【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学习解说]:

清净自性显露后,其他五根也会随之都解脱
不会再被外尘牵引生起妄知妄见,不必依靠浮尘六根,只是寄托在上面
因此六根可以互相为用,不受局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10:03:2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45分钟)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葉,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学习解说]:

阿难,你可知道就在这个法会中
阿那律陀尊者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不用鼻子就能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葉久灭意根不因心念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杂,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那律】
梵名 Aniruddha,巴利名 Anuruddha。又作阿尼卢陀、阿[少/兔]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氏,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起世经卷十、五分律卷十五、众许摩诃帝经卷二等载为斛饭王之子,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则载为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即于其时出家为佛弟子。出家后之阿那律,修道精进,堪称模范。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阿那律品、大智度论卷十一)p3625   
FROM:【佛光大辞典】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殑伽神女】
殑伽,亦云“恒伽”,此云“天堂来”。河从无热恼池南面银象口出,流入东印土,主河之神是女,非鼻闻香。未见其缘。殑,其陵切。
FROM:【祖庭事苑】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
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阿难,你的六根如果能够拔除妄见,就能生出智慧之光
对于浮尘以及器世间一切现象,就能像热汤融冰一样消除妄念,成就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学习解说]:

阿难,再比如世间人特别喜欢依靠眼睛来分辨
如果让他马上将眼睛闭上,黑暗相就会马上现前
这是六根黯然,头和脚也是一样,都看不到了
但是如果让他用手触摸身体,通过手一样能辨别头和脚在哪里
可见能知的觉性始终都在的,不需要六根也能知道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学习解说]:

世间人以光明为能见之因,在黑暗中则什么也看不见
他们不明白本自具足能见的觉性,见性显露,一切黑暗相都不能起到障碍的作用
何况根尘已经销尽,觉明的自性为何不能成就圆融的妙用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您所说,想要证得不生不灭佛果,那么因地发心要与果位相应
世尊,比如这七种果位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虽然是七种名,叫法不同,但是清净圆满,常住不坏,好像金刚王的本性是相同的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学习解说]:

如果见和听,离开明暗、动静、通塞,就没有自体了
好像这念心,离开前尘本无所有
那么要用什么来修因,获得如来七种不生不灭的佛果呢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学习解说]:

世尊,如果离开明与暗,见就没有了
如果没有前尘,这念心就消灭了
所以我经过仔细推求,好像根本没有我的心和我心所在的地方
那么要用什么来修因,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呢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恡。】

[学习解说]:

如来先前说过湛精圆常,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就会成为戏论了
可是,为何如来现在又说用这颗心来修行呢
我实在不知道原因,惟愿世尊慈悲教导,开我只会消我疑惑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你虽然广学多闻,但却没有实证的功夫
心中只知道颠倒的原因,可是真正面对颠倒时,却不能识破它
恐怕你的诚心还没有被信服,现在我就为你解除心中的疑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1204

[禅定勋章]

50#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10:07:20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1小时45分钟)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学习解说]:

这时,佛让罗睺罗击打钟一下
问阿难:你现在闻否?
阿难和大众回答:我闻

钟声消失后,佛又问:你现在闻否?
阿难和大众回答:不闻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学习解说]:

这时罗睺罗又敲击钟一声,佛又问:你现在闻否
阿难及大众回答说:都有闻
佛问阿难:你是如何理解闻与不闻?

阿难及大众回答佛说:
敲钟时发出的声响是有闻;声响消失后是无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学习解说]:

佛又让罗睺罗敲钟一下,然后问阿难:现在有声音否
阿难及大众回答说:有声

等了一会声音消失后,佛又问:现在有声音否
阿难及大众回答说:无声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学习解说]:

过了一会,罗睺罗再一次撞钟,佛又问:现在有声否
阿难及大众回答说:有声

佛问阿难,你是如何理解有声和无声的?
阿难及大众一同回答佛说:钟被撞击时如果发出声响是有声;声响消失就是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你说的话为什么自相矛盾呢
大众及阿难同时问佛说:我们哪里自相矛盾呢

佛说:我问你们能闻否?你们说有闻;我又问你们有声否?你们说有声
一会回答说有闻,一会又回答有声,回答不定,怎么不是自相矛盾?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学习解说]:

阿难,声音消失你说是无闻
如果真的无闻,闻性消灭,会像枯木一样
可是钟声再击,你为何又能知道

知道或不知道,这是声尘或有或无,哪是闻性或有或无?
如果闻性真的没有了,那么如何知道这个没有呢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学习解说]:

因此,阿难,声在闻中会有生灭,并非你的闻性随着声音而有生有灭
你都颠倒不清,将声音当做闻性,难怪会将真常不生灭法当做是断灭法
所以不应该说,离开了动静闭塞开通,就没有闻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学习解说]:

这就好比熟睡的人,家人在他睡觉时捣练舂米
他在梦中听到音声,以为是击鼓或撞钟发出来的声音
于是在梦中奇怪为什么钟会发出木石的声响

醒来后才知道是舂米的声音
并告诉家人,自己在做梦时,将舂米的声音当做是击鼓撞钟的声音了


【舂】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舂米。舂药。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阿难,这个人在梦中,哪还有动静闭塞开通
虽然在熟睡,但是闻性不会昏沉
即使身体消亡生命尽了,闻性也不会跟着你一同消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学习解说]:

众生因为从无始来,追寻色声等尘相而随着妄念不断流转
从来都不知道自性本来都是清净光明不生不灭的

不修真常法,反而去追逐生灭法
因此生生世世流转六道不得出离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如果舍弃生灭无常法,常修真常不灭法
智慧之光显露后,根尘和识心就会消除

想相是尘,识心是垢,远离二者妄想和分别
你的法眼就会得到清明,为何不能得到无上知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7 21:08 , Processed in 0.0992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