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2-17 19:40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
至心瞻病,将养疗治。
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
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
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
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知如是食、药能除病苦。
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
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
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
病者闻已,或生瞋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
虽复瞻养,慎无责恩,差已犹看,恐后劳复。
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
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
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转施余穷乏者。
若能如是瞻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
▪[末学解说]▪
如果贫穷没有财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即神咒之妙术。诵咒旨在降灾于敌或为己除祸;具此杀人或延寿之奇术,称为咒术),求钱汤药,布施给所须者。
至心(至诚的心)看望病者,帮助其调养疗治。
劝导有财力者和合诸药,或丸、或散、或种种汤。
了知医方后,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为其疗治。
疗治病疾时,善知方便,虽处于不净,但不生厌心。
病增知增,损时知损,还能够善知什么食、药能增病苦,了知什么食、药能除病苦。
病者如果求会增重其病的食药;应当以方便随宜喻语(谓如来说法,为众生根钝,非由譬喻,则不能领解。如师子王以喻佛身,乃至大象王、大龙王、波利质多罗树、七宝聚大海、须弥山、船师、导师若是等喻,皆名喻语),而不能说没有;如果说没有,可能会增加其痛苦。
如果知道定死,也不要言死,只需要教导令其归依三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念佛法僧,勤修供养。
为其演说病苦皆是因为往世不善因缘,而获此苦报,现今应当忏悔。
病者闻后,也许会生瞋恚,恶口骂詈,沉默不报之,也不会舍弃不管。
不断看望照顾,随顺而不要求报恩,即使治好也仍会看望,害怕以后会再复发。
如果见到其恢复原本健康时,心应生欢喜,而不求恩报。
如果其已经死去,当为殡葬。说法安抚宽慰知识、眷属。
不能以增病之食药布施于人,如果病治好了,患者以喜心布施物便可接受之,接受后可以转而布施给其他的穷乏者。
如果能这样看望调养治病,应当知道此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之道。
注解:
【咒术】:即神咒之妙术。诵咒旨在降灾于敌或为己除祸;具此杀人或延寿之奇术,称为咒术。据观无量寿经载,有恶人能行幻惑咒术,令恶王延长寿命,而多日不死。((参见:咒)3113)p3115 FROM:【佛光大辞典】
【至心】:至诚的心。无量寿经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喻语】:谓如来说法,为众生根钝,非由譬喻,则不能领解。如师子王以喻佛身,乃至大象王、大龙王、波利质多罗树、七宝聚大海、须弥山、船师、导师若是等喻,皆名喻语。(梵语波利质多罗,华言圆生,以其枝叶四布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黎、砗磲、码瑙、赤真珠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归依】:梵语 s/araN!a,巴利语 saraN!a。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
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
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若梯、若椽、若索,悉皆施之。
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
无树木处,为畜竖柱。
负担息处,为作基埵。
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
臭秽流处,为作桥隥。
津济渡头,施桥船筏。
不能渡者,自往渡之。
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
路次作塔,种花果树。
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
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
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
远行疲极,当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无床座,以草为敷。
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火衣服温暖,若自为之,若教人为。
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见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谓多饶水草,无有贼盗;宣说非道,多诸患难。
见人靴量、衣裳、钵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
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
施人如意,摘抓耳钩,缝治浣濯,招提僧物,谓坐卧具,厕上安置净水、澡豆、净灰土等。
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赎。
凡所食啖,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
见远至者,濡言问讯,施以净水洗浴身体,与油涂足,香花、杨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毗钵罗舍勒、小衣、作涂油者,洗已、复以种种香花、丸药、散药、饮食、浆水、随所须施。
复施剃刀、漉水囊等、针缕、衣纳、纸、笔、墨等,若不能常,随斋日施。
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
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
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末学解说]▪
善男子!
有智慧的人求菩提时,假设有很多财宝,也应当读诵如是医方,看望照顾病患,根据病者所须,以饮食、汤药供给之。
如果道路凹陷狭窄,修平拓宽道路;除去刺石、粪秽、不净之物,如果有危险之处,视其所须,或板、或梯、或椽、或索,全都布施之。
在旷路造作井,种植果树林,修治泉潢。
没有树木处,为畜生竖柱。
负担休息处,为其作基埵。
建造客舍,准备好种种所须之物,比如瓶盆、烛灯、床卧、敷具。
在臭秽流处,为其造作桥隥。
在津济渡头,布施桥、船筏。
遇到不能渡者,亲自前往渡之。
如果有老小羸瘦没有筋力者,亲自携手帮助他们通过。
在路中间造作塔,种植花果树。
见到有怖畏者,立即为其救藏,以物善语,诱喻追捕者。
如果见到行者到了险处,立即上前扶接,令其过险。
如果见到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以善言安慰宽喻。
有远行疲极者,当为其洗浴,按摩手足,布施床座,如果没有床座,以草为敷。
热时以扇、衣裳作遮荫,寒时布施火、衣服来温暖,或亲自为之,或教人为之。
贩卖、市易,教令公平,不贪图小利,对顾客不欺诈。
见到行路者,示明道、非道。道者,就是多饶水草,没有贼盗;宣说非道,有诸多患难。
见到有靴量、衣裳、钵盂朽故坏者,会为其缝补、浣染、熏治。
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驱除遣散。
布施于人如意,摘抓耳钩,缝治浣濯,招提僧物(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谓坐、卧具,厕上安置净水、澡豆、净灰土等。
如果自己造作衣服、钵器,先应当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一受用,然后自己用;如果奉上佛者,以花、香赎。
凡所食啖,要先布施于沙门、梵志(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然后自食。
见到远至者,濡言问讯,布施以净水洗浴身体,给与油涂足,香花、杨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毗钵罗舍勒、小衣、作涂油者,洗后、再以种种香花、丸药、散药、饮食、浆水、随所须布施。
再布施剃刀、漉水囊等、针缕、衣纳、纸、笔、墨等,如果不能常常布施,随斋日布施。
如果见到盲者,亲自上前捉手,为其作拐杖示导道路。
如果见到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者,当以财给予,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
善男子!如果能够修集像这样的布施者,则名为净施主。
注解:
【招提】: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为寺院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志】:梵语 bra^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散见于经典中之长爪梵志、螺髻梵志均为著名之佛弟子,亦可知皆出自婆罗门。又梵志之女,或志于梵道之女,称为梵女。(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法句经卷下、大日经疏卷四)((参见:婆罗门)4463)
<二>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二五·四六一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三>相对于“尼干(尼犍)”,而称在家之婆罗门为梵志。法华文句记卷九上载,在家事梵称为梵志,出家之外道通称尼干。然于法华经要解卷五所载则相反,在家之外道称为尼犍,而出家之外道称为梵志。p463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二种:
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乃为难。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有二种:
一者、在家(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二者、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菩萨为净施主(行布施之主人也),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为净施主(行布施之主人也),是乃为难。为什么呢?
因为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注解: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梵语 gr!ha-stha,巴利语 gahat!t!ha。又作居家、住家、在家人。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家有二种,一为世俗之家,一为三界牢狱之家。出世俗之家易,出三界牢狱(五欲六尘)之家难。身出家指出世俗之家,心出家则指出三界牢狱之家。在家而归依佛教,受持三归五戒者,亦成为佛教教团(广义之僧伽)之一员,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称为优婆夷。
又因在家人穿著白(即素色)衣,出家人穿著黑(缁)衣,故又称在家人为“白衣”,称出家人为“缁衣”、“染衣”或“缁门”;而在家、出家二者,合称为“缁素”。若一度出家,复返于在家俗人之生活者,称为还俗、归俗或复饰。
佛教认为在家生活易沉湎于物欲、情爱等执著,妨碍佛道修行,故诸经论中广说在家之过患。如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举出多尘污、具缚、多垢等九十九种过患;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举出有障碍、摄受诸垢、行诸恶、尘垢处、溺欲淤泥等九十种(一说九十五种)过患。五分律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等,亦皆有在家过患之说。
然在家人亦有深位之菩萨,如维摩、贤护、胜鬘夫人、庞蕴等,彼等皆在家人证果之典型。大智度论卷八十一举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又谓在家菩萨若福德因缘殊胜,而有大财富,复知罪福,兼能悲悯众生,则其求佛道宜先行布施,次第随因缘行诸波罗蜜。又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在家菩萨归依佛、法、僧三宝,各可成就四法。归依佛可成就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废劝发菩提心,(三)不舍大悲,(四)于余乘中终不生心。归依法可成就四法:(一)于法师人亲近依附,(二)听闻法已善思念之,(三)如所闻法为人演说,(四)以此说法功德回向无上正真之道。归依僧可成就四法:(一)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二)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三)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四)心不住声闻之中。(杂阿含经卷二十、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经、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菩萨善戒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卷十四、大藏法数卷十六)((参见:出家)1558)p2324 FROM:【佛光大辞典】
【施主】:(术语)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资财而开法会或供养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谓之施主。梵语檀越,陀那钵底Da%-napati,思益经一曰:“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佛言:菩萨能教化众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行由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