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修日志] 佛弟子[净慧慈光]实修日志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880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1:26:4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真正深入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就能看出每一本佛经的种种要点
例如
故事缘由起末,宗旨,方便说,实义,观修,行法,次第,
适应根器,名相,功德,戒,罪报,以经解经.....
上述这些都要明明白白的 —
法门实修帖 7#

==============


楞严经卷八、卷九》习经共修体会


一、行法

1、上卷经文中说到众生想要获得真正禅定和实证如来智慧,首先应当认清十二类众生因为妄想颠倒而轮回流转,接着这段经文讲到如何具体实修断除这些颠倒妄想,一是断除世间五种辛菜;二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远断除淫心,不饮酒,不吃肉,不生吃食物;三心不随外尘放逸流转,这样就能让心回归清净自性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花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常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二、名相

世尊接着讲到修行成佛的过程~ 菩萨的次第[菩萨的50或51,52或55位阶]
首先当然是能信, 信后能住, 住后能行, 行后回向众生, 回向后四加行, 四加行后成登地菩萨

(1)、干慧地
(2)、十信
(3)、十住
(4)、十行
(5)、十回向
(6)、四加行
(7)、十地

为什么讲菩萨的位阶  
因为就算我们学世间学问也要读书了解种种名词定义, 然后做实验来验证得到经验

今天我们学佛, 如果连修行的名相次第和内容都搞不清楚, 更不用说想实证了  
而且连佛经内容都不清楚, 这样就很有可能被(附佛)外道所迷惑所骗  
也很有可能盲修瞎练, 自以为成就, 大妄语, 误入魔道, 终堕地狱  
如果您读熟楞严经, 就会发现世间上这种人很多, 再也不会受骗了
我们自己看清楚佛经讲的菩萨位阶的要件, 也就不会犯了​​自以为自己有实证的错误
佛告诉我们明白这些修行次第叫做正观, 不然就是邪观 —
修行成佛的过程~ 菩萨的次第[菩萨的50或51,52或55位阶]


三、实义

文殊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应当如何信受奉持?佛告文殊菩萨,这部经叫《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又叫《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又叫《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又叫《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又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阿难及大众听完佛的解说后立即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四、戒及罪(果)报

一切众生原本都是清净的,因为众生妙明真心本来就存在,之所以会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都是因为众生各种爱染之心引起妄情,以及因为种种渴仰之心引发妄想,也就是说因为妄见生起妄习而随业受报,所以归根结底都是众生自业所感,并非菩提的过失

1、十因
2、六报
3、十类鬼道众生
4、十类畜生道众生
5、十类人道众生
6、十类仙人
7、欲界天的六类众生
8、色界十八天
(1)、初禅三天
(2)、二禅三天
(3)、三禅三天
(4)、四禅天
(5)、五不还天
9、无色界
10、四种阿修罗



五、观修与行法

上面世尊已经宣说了真正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接下来如果我们对于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可能出现的微细魔事不清楚的话,可能会因为无法识别而落入邪见,或者被自己的阴魔所困扰,或者被天魔,或者鬼神,或者魑魅所干扰,或者认贼为子,又或者以少为足,比如第四禅天的无闻比丘(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彼自我臆断佛之说法,而修行结果又不符自己所信,遂谤佛难法。无闻比丘即指持此邪见之比丘),妄说自己已经证得圣果,等到天报享尽后衰相现前堕入阿鼻地狱

修行者应当如何避免被魔扰乱?

(1)、色阴十魔
(2)、受阴十魔
(3)、想阴十魔

参考阅读: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楞严经]原文与白话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880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1:02:1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真正深入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就能看出每一本佛经的种种要点
例如
故事缘由起末,宗旨,方便说,实义,观修,行法,次第,
适应根器,名相,功德,戒,罪报,以经解经.....
上述这些都要明明白白的 —
法门实修帖 7#

==============


优婆塞戒经》卷一,习经共修体会


一、故事缘由

‌优婆塞戒经‌是佛陀为善生宣说在家居士应受持的五种戒律: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戒法



二、宗旨

《优婆塞戒经》是“初学在家居士都应该明白且遵守的基本知识和戒律,以及发心方法”,教导在家居士如何行菩萨道,如何做一名真正的菩萨的经典



三、方便说、及行法

1、世尊运用善巧方便导正善生契入正见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西方之土属婆楼那天,有供养者,彼婆楼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天则为护助。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彼亦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则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北方即是毗离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下方则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无上无上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2、世尊对善生说,以无量善业因缘和合而如实发菩提心者称之为菩萨,以此引导实修者为众生发心广修善业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3、世尊还是以引导众生发心为主,对善生说求大智慧者称为菩萨,比如为了知一切真实之法而发心,为相貌端庄而有威严、为令身心坚固、为普度众生,甚至不惜身命的缘故而能发心,这样的菩萨称之为大乘菩萨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为退。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



四、观修

众生发菩提心的因缘各不相同,有上中下三种,因此菩提心无有定性

既然众生的菩萨性不是定有,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如实发菩提心,这就好比石头因为和合之后提取金子出来

众生因为有[思],这叫做[欲心],众生以各自所[思]再结合善业因缘而发菩提心,这就称之为菩萨性

这种先前没有,通过后来才生起的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萨性,但是未生起时,不可以说是定有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五、功德

发菩提心的在家居士所得福德胜过一切辟支佛果,而且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都会感到非常惊喜和认可,认为他们找到了人天共同的老师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880

[禅定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1:08:3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真正深入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就能看出每一本佛经的种种要点
例如
故事缘由起末,宗旨,方便说,实义,观修,行法,次第,
适应根器,名相,功德,戒,罪报,以经解经.....
上述这些都要明明白白的 —
法门实修帖 7#

===================


优婆塞戒经》卷一 发菩提心品第二 习经共修体会


一、行法、与观修

佛在集会品中说到唯有菩萨才能如实发心供养六方(即六度波罗蜜)

然后佛又说,得菩提者称之为菩萨,拥有菩提性者称之为菩萨

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菩萨,就一定要发菩提心

佛陀慈悲,深知众生很多时候不懂得为什么发菩提心?

下面佛陀依照众生根器次第,详细举出种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和目的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
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
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知道了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以后,还要按部就班如法落实与实践(修):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
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相比有智慧的人,不是只为自己获利而发心,更能因为体谅众生苦、为救众生而效仿佛菩萨发大菩提心,详见下面经文

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
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

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

发菩提心到底有多重要?
佛经上讲行菩萨道的重点在于不退菩提心,只要不退菩提心就能解救众生,
剩下的只是个人因缘智慧方便善巧的问题,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一切的不圆满,只要不退菩提心都能慢慢解决,所以不退菩提心是首要关键
所以,菩提心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事情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我们都应当发大菩提心!
何谓发大乘菩提心?  ~ 思益梵天所问经           

网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悕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也。
所以者何。一切法无功德利。以无对处故。
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
但为大悲心故。灭众生诸苦恼故。不自忧苦故。生诸善法故。解脱诸邪见故。灭除诸病故。舍我所贪着故。不观憎爱故。不没世法故。厌患有为故。安住涅槃故。发菩提心。
世尊。菩萨不应于众生求其恩报亦不应观作与不作。又于苦乐心不倾动。— 悕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 思益梵天所问经



二、功德、方便说、与实义

1、功德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这是因为,
所谓[业障],就是因为负面的心念行为造作产生的习气和共业,
这[习气和共业]对[修行和解脱]所造成的[障碍和干扰]就是所谓的[业障] —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当佛弟子
逐渐消除自己的习气和众生对自己的仇怨
逐渐改变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也逐渐转化众生对自己的观感
这样就能快速消除自己念头上的习气障碍和外在共业的干扰和障碍 —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因此,
[[想要业障快速消除]]
这要靠发心,靠真心,要靠发起修正自我,真心成佛和普渡众生的决心 —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佛法是心法,就是教导众生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 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发起大心,决心成佛和普渡众生,并且精进实修,体会心法,这样就能在实修的过程中快速消业或转业 — [问答]如何快速消业?

2、方便说、与实义
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因为佛法是心法,
有多大的菩萨心量,就会有多大的财富
内心是多么的不执着,就能承受多大的财富
这就是发心的因果
所以佛经上说发大乘菩提心有无量功德 —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2#

所以,
佛菩萨救度众生是以调解众生的心为根本,这才是大智慧的展现 — [略说]如何真正帮助因果业障病患?
心解脱才能真正解脱 — [略说]如何真正帮助因果业障病患?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880

[禅定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2:02:5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真正深入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就能看出每一本佛经的种种要点
例如
故事缘由起末,宗旨,方便说,实义,观修,行法,次第,
适应根器,名相,功德,戒,罪报,以经解经.....
上述这些都要明明白白的 —
法门实修帖 7#

==============


优婆塞戒经》卷一 悲品第三 习经共修体会

世尊在发菩提心品教导过要想成为一名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详细举出种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和目的,然而可能有些众生还是无法生起菩提心。世尊慈悲,接着在本品中又为我们讲了【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然而悲心(悲他之苦之心)是发菩提心的生因(生,生起、启发之意。生因如种子,能生物),因为慈悲众生的缘故便能发心救度众生,所以我们都应当如是修习,详见下面经文~


一、观修

1、如何修悲心?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佛陀解答如下)
1.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2.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3.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4.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5.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6.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7.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8.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9.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0.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1.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醎水。是故生悲。
12.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13.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14.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15.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16.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17.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18.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19.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20.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21.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22.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23.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24.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5.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26.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7.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28.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29.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30.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31.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32.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33.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34.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35.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注: 可能有人看到佛陀讲这么多生出悲心的例子就会跳过去,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智慧
因为慈悲所以讲出这么多,让佛弟子能入观想而产生悲心,因为智慧才能讲出这么多
所以这段千万要好好观想,入心观照,就能生出悲心,这是修悲心最好的观法)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36.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2、在家人应修悲心广行布施,则能具足六波罗蜜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
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
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
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

(注: 这边一样是鼓励在家众,说明在家修行能俱足布施,并说明修悲心就是要"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二、次第

悲与大悲的差别

唯有“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救众生解脱轮回者才叫做大悲!

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注: 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三、实义

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注: 这点很重要,佛陀讲这么多就是要我们在家凡夫能真心发露慈悲心,不是只为了自己的福报)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四、功德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

(注: 这是因为悲心是生因,能生一切善)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注: 修悲心能灭除非常多的恶业,因为修悲心的关系,做少许善业就能得到非常多的福报,
坏恶业就是能灭除断除恶业,须弥山形容很大的意思,
总之,修悲是得优婆塞戒的方法,是目前的一个重点) —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五、方便说

世尊针对不同根器众生,演说相应次第佛法,没有一定,都是对机说法,然而一切佛法都是循序渐进引导众生发心发愿,证得佛智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
如来今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
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
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
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
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六、行法

说到慈悲普度众生,末学最先想到的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具体如何真正落实与实践,请参考阅读:「觉有情」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880

[禅定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9:57:3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真正深入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就能看出每一本佛经的种种要点
例如
故事缘由起末,宗旨,方便说,实义,观修,行法,次第,
适应根器,名相,功德,戒,罪报,以经解经.....
上述这些都要明明白白的 —
法门实修帖 7#

==============


优婆塞戒经》卷一 解脱品第四 习经共修体会

世尊在悲品中讲到悲心是菩提心的生因,悲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想要获得无上菩提者定要修习悲心,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心则不能得优婆塞戒

世尊接着又在本品中讲到,若有修习悲心者能获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这是由于悲心的缘故,透过耳闻和思惟法义,以及智慧布施、清净持戒、广学多闻三种方便能令身口意清净,体指的就是身、口、意,所以身口意清净者则能获得解脱


一、观修、及戒

1、声闻、缘觉、菩萨修此悲心,则能获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接着经文继续讲到,此解脱法并非欲界所能获得,因为欲界众生多有放逸的缘故,看到这里末学深深惭愧和忏悔,心中被敲响一记警钟,修行当勇猛精进、戒掉懒散放逸的习气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
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
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
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
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2、观察此解脱法有两种人可以获得,就是在家人和出家人
因为这两种人能够至心听法,并且认真受持,听闻三恶道苦能心生怖畏,汗毛竖起,甚至涕泣横流,他们能够坚持斋戒,乃至于很小的罪恶都不敢毁犯,这样的人便能获得解脱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
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
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槃人。

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念心。

3、为什么有人都不能得优婆塞戒呢,就是因为没有证得解脱分法,因此只能叫做修戒,不能叫做持戒

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
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
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
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
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修定。

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



二、次第

1、虽然透过布施、持戒、多闻能获得解脱,但是因众生心有差别

有人虽然广行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获得解脱,有人虽然较少惠施、持戒、多闻,却能获得解脱

原因在于众生能否一心观察生死过患和涅槃之乐,如果众生能一心观察并厌恶生死轮回之苦,透彻了解涅槃之乐

所以心是根本,心能解脱,凡事就能事半功倍,终得解脱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
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儿。能得如见解脱分法。
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
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2、此解脱分法有下中上三种次第:下者为声闻,中者为缘觉,上者为佛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



三、实义

为什么学佛的人很多,但成佛者却很少,原因是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



四、行法

1、依照下面经文如法实修,则能增长菩提种子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
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

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
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
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

复有四事。
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

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五、功德

获得解脱分法者,假使堕入三恶道,也不会像其他三恶道的众生那样受诸苦恼,而且能令一切烦恼渐渐消退等

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
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是。
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

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
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
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
以何义故名为喜地。闻不退故名为喜地。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880

[禅定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09:57:3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真正深入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就能看出每一本佛经的种种要点
例如
故事缘由起末,宗旨,方便说,实义,观修,行法,次第,
适应根器,名相,功德,戒,罪报,以经解经.....
上述这些都要明明白白的 —
法门实修帖 7#

==============


优婆塞戒经卷一 三种菩提品第五》 习经共修体会


观修、及行法

世尊在集会品中说【得菩提者,名之为佛】

而菩提有三种分别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

因此,善生代众生请法问佛说:

如果获得菩提者称为佛,为什么声闻、缘觉人不能称为佛?

还有,如果觉悟法性者称为佛,为什么声闻、缘觉人也觉悟法性,不能称为佛?

还有,如果证知四圣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者称为佛,为什么声闻缘觉也有证知,不能称为佛?

下面世尊为善生分别从九个方面解说其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末学体会其实既是观修,也是对照检讨修正自己朝向正确目标迈进的标准或准绳:

1、因为声闻缘觉的智慧是通过听闻和思惟而得,并非实修实证而得,如来则是无师自悟一切法,所以称为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
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
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
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末学从中体会重点在于[修],因为听闻和思惟再多,最终都要透过实修验证成为自己的智慧而快速增上

如同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也说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实修佛法
学佛成佛有四个阶段....佛经为什么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读诵?

2、因为声闻缘觉只知总相不知别相,而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既不从听闻也不靠思惟,完全无师自悟从实修中获得菩提,因此称为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
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
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3、因为声闻缘觉虽然有断烦恼但是习气未断,而如来能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根源,所以称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
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4、因为声闻缘觉乘虽然已经断除烦恼疑,但是没有断除无记疑,而如来烦恼疑和无记疑都全部断除,所以称为佛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
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5、因为声闻厌恶多闻,缘觉厌恶思惟,而佛两个都不会心生疲厌,所以称为佛

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
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6、因为声闻缘觉虽然有清净的智慧但是所行并不清净,而如来世尊不论智慧还是行都是清净的,所以称为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
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
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7、因为声闻缘觉所行有边,而如来所行无边,所以称为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8、因为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除两种障碍所以称为佛,还有因为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所以称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
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
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9、因为声闻和缘觉虽然也有菩提,但没有像佛那样智慧无碍、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和灭结因缘、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等等,所以不能称为佛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
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
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
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
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

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
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

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
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

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
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

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
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花。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
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由此想到,修行不能以少为足,不能
以偏概全,或以少为足,而故步自封
就是安于现况而驻足不前,就是自觉「现在还不错」而失去往前的动力。
或不知修行的次第(层次)、纲领,而以少为多、以少为足,自以为满足。
或将低次第的修行当作是高次第的修行,或是将部份的修行当成是全面圆满的修行。

要知道,
以学佛来说,成佛才是最终目标


以上,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2 21:41 , Processed in 0.0811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