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妙法莲华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8:4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28 10:44 编辑

(本次学习:31楼 共用时2.5小时)


5、世尊再次以偈诵方式为众生解说火宅三车的譬喻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而复顿弊,  
      堂舍高危,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基陛隤毁,
      墙壁圮坼,泥涂褫落,
      覆苫乱坠,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守宫百足,狖狸鼷鼠,  
      诸恶虫辈,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而集其上。


[学习解说]:

舍利弗,因此诸佛将一佛乘以善巧方便分别为众生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世尊再次以偈诵方式说到:比如有位长者有个大宅因为年久失修,柱子已经腐朽,大梁已经倾斜,墙壁泥沙已经脱落,杂草丛生,杂秽到处都是,宅中住有五百人,还有飞禽走兽虫蛇等等各种动物众生,宅内到处都是屎尿,臭味熏天,一片狼藉




   狐狼野干,咀嚼践蹋,
  䶩啮死尸,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竞来搏撮,  
      饥羸慞惶,处处求食。
  斗诤揸掣,嘊喍㘁吠,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
  毒虫之属,诸恶禽兽,
  孚乳产生,各自藏护,
  夜叉竞来,争取食之,
  食之既饱,恶心转炽,
  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鸠槃荼鬼,蹲踞土埵,
  或时离地,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纵逸嬉戏,
  捉狗两足,扑令失声,
  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
  裸形黑瘦,常住其中,
  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
  或食人肉,或复啖狗,
  头发蓬乱,残害凶险,
  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
  饥急四向,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学习解说]:

狐狸和狼在咀嚼死尸,尸骨和血肉被践踏的一片狼藉,还有一群狗他们惊慌失措到处觅食也在争抢食物,宅内非常恐怖

而且宅内到处还有各种吃人肉的鬼怪,还有各种毒虫、凶恶的禽兽,他们相互争抢食物,夜叉恶鬼吃饱以后恶心增长,与其他众生相互争斗,非常恐怖

鸠槃荼鬼蹲在土堆,有时离地一尺二尺高,他们往返游戏,捉住狗的两脚使它们扑倒在地,或者用脚夹住颈部恐吓狗

还有一些鬼他们身材高大皮肤黑瘦常常叫唤着发出恶声寻找食物,还有一些鬼咽喉细如针,还有一些鬼长的类似牛头的摸样,或者吃人肉、或者吃狗肉,这些鬼头发蓬乱,凶狠险恶,被饥渴逼迫的一边叫唤着一边到处走动

还有一些夜叉恶鬼以及各种恶鸟恶兽被恶的到处窥看寻找食物,总之宅内这种恐怖的事情非常多




★   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于后舍宅,欻然火起,  
  四面一时,其炎俱炽。  
  栋梁椽柱,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鸠槃荼等,
  周章惶怖,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饮血啖肉。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竞来食啖,  
  臭烟熢㶿,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头上火燃,
  饥渴热恼,周章闷走。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学习解说]:

这座宅院属于一个人,此人最近外出不久后院就起火了,接着四面都燃起大火,房梁等都发出爆炸声和出现倒塌,宅内诸恶鬼等都大声叫唤,鸟兽等因为出不来都感到非常恐怖,恶兽毒虫都躲藏在洞穴中避难,毗舍阇鬼因为福德浅薄被大火逼迫相互残害饮血食肉,狐类众生先被烧死,其他恶兽都争着来抢夺食物,宅内臭味充满,浓烟滚滚

蜈蚣、蚰蜒、毒蛇类的众生因为大火逼迫都争相走出穴洞,然后被鸠槃荼鬼随取而食,还有一些饿鬼头上燃着火苗,饥渴难耐到处闷走,这座旧宅已经变得非常恐怖又是毒害又是火灾各种灾难一起发生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欢娱乐着。’  
  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灾火蔓延,  
  众苦次第,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及诸夜叉、  
  鸠槃茶鬼,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
  犹故乐着,嬉戏不已。


[学习解说]:

这时宅主站在门外听到有人说他的儿子在里面玩游戏,这些小孩子年幼无知沉迷游戏不知逃离

长者听到后马上进入火宅告诉儿子们这里十分危险,这里有各种恶鬼毒虫正在觅食,还有熊熊大火正在燃烧而且不断蔓延,可是这些孩子一点出离的意思也没有,还在埋头沉迷于游戏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者心想这座宅子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了,可是这些儿子却如此沉迷游戏不听我的劝告,这样下去他们一定会被大火烧身

长者马上又想应当找个方便的办法让他们出来,于是告诉儿子们自己有种种上好的玩具,有羊车鹿车大牛车停在外面,等他们出来送给他们玩,这些儿子听到这里,马上抢着跑出火宅,避免这场火灾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言:‘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魑魅可畏,  
  大火猛炎,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贪乐嬉戏。
  我已救之,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唯垂给与。’


[学习解说]:

长者见到儿子们都安全出离火宅,高兴的说我今日非常快乐,因为生育抚养这些孩子们并不容易,他们幼小无知进入险宅,那里充满各种恶兽、毒虫和鬼怪,又赶上宅内起火,而这些孩子们却在里面沉迷于游戏,今日能将他们救出来我非常高兴

这时这些孩子们请父亲赐与他们三种宝车,父亲兑现先前的承诺,将三种宝车送给他们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砗磲马脑,  
  以众宝物,造诸大车。  
  庄校严饰,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金绳交络。  
  真珠罗网,张施其上,  
  金华诸璎,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周匝围绕,  
  柔软缯纩,以为茵蓐。  
  上妙细㲲,价直千亿,
  鲜白净洁,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
  乘是宝车,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学习解说]:

长者财富丰足藏有很多珍宝,三种宝车都是用各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打造的
宝车四周是栏杆,上面悬挂着铃铛,上面还有幡盖,各种珍奇杂宝装饰,宝绳相互交织,华缨自然下垂,车内还有枕头和铺盖

大白牛肤色洁白,体型健壮,还有很多侍卫服侍,儿子们得到这样的宝车各个都欢喜不已,他们乘坐宝车四处游玩,自在无比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
  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深着世乐,无有慧心。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  
  寂然闲居,安处林野。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多诸患难,
  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  
  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知三界苦,  
  开示演说,出世间道。


[学习解说]:

世尊对舍利弗说,我和那位长者一样,我是世间一切众生的父亲,众生因为缺乏解脱智慧而贪着世间所谓的快乐,殊不知三界如火宅没有安乐处,生活在这里的众生常要面对生、老、病、死等各种忧患所困扰

如来已经远离这些三界火宅并获得永恒的安稳和快乐,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都是我的儿子,唯有我能救护他们,虽然我有教化他们出离三界却不能信受,说明他们对世间贪欲太重,所以我要用方便为他们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让他们了知三界苦再令他们出离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0:46:4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2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接续楼上~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  
  具足三明,及六神通,  
  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说一佛乘。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
  一切皆当,得成佛道。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为无有上,
  佛所悦可,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
  禅定智慧,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学习解说]:

佛弟子们如果能信念坚定,则能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以及拥有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还能获得缘觉果位以及修行不退转,舍利弗,我以种种譬喻为众生演说一佛乘,你们如果能信受我所说的法,将来一定都能成就佛道

这些大乘微妙之法最为清净和第一,在世间没有能超过此法的,一切众生都应当称赞、恭敬供养和礼拜,诸佛如来有无量亿千功德,有十种智力、禅定、智慧等等各种法门,获得这些大乘的佛弟子们常常都能在法喜中游戏和体会其中的快乐,能与诸菩萨及声闻众生透过修行这大乘法最终成就佛道,因此除了佛以方便度化众生外,没有二三乘法,只有一佛乘


名词解释:

【不退菩萨】
(术语)阿毗跋致之菩萨也。阿毗跋致,译曰不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也。分别之有三种四种之异。法华经序品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同譬喻品曰:“有得缘觉,不退菩萨。”(参见:不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通】
(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参见: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学习解说]:

佛对舍利弗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而我则是你们的父亲,你们累劫被各种苦难所烦恼,我现在就为你们拔出烦恼令你们出离三界

我虽然先前说:你们已经灭度,但是并非真正断除生死、并非真实灭度,如果有菩萨在大众中能一心听佛演说实相之法,诸佛世尊虽然以方便法说教,但是接受佛所教化的众生都将是菩萨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  
  为此等故,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  
  深着苦因,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智慧不足深深贪着世间爱欲,世尊便为这些众生说苦谛(四谛之一。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苦患,无有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谓之苦谛),这些众生听后心生欢喜,认为这是从来没听过的法,以为这就是实相之法

像这样如果不知道苦的根源是什么,总是深深的执着苦因不能舍弃,佛便为这些众生说方便法,说诸苦的根源是贪欲,灭除贪欲诸苦也就灭尽了,这是第三谛灭谛,想要得到灭谛就要透过修行远离诸苦获得解脱

这些人在哪里得到解脱了?只是远离了虚妄而叫解脱,其实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所以佛说这些人没有真实灭度,这些人还没有得到无上佛道,所以我不愿意看到众生停在这里,我要令他们都得到真正的灭度

我是法王(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于法自在,为了令众生获得安稳和快乐,所以出现在世间


名词解释:

【法王】
梵语 dharma-ra^ja。<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大五一·九五○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一)不舍道心。(二)劝化他人发意。(三)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参见:阎魔王)6340)
 <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参见:大宝法王)906)
 <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p3339 FROM:【佛光大辞典】

【苦本】
(术语)贪欲者是苦之根本。法华经方便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龙树传曰:“是时始知欲为苦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苦谛】
(术语)四谛之一。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苦患,无有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谓之苦谛。(参见:苦圣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亦闻是法。  
  若人有能,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及辟支佛,  
  于此经中,力所不及。


[学习解说]:

舍利弗,我的法印(法印系指佛教之旗帜、标帜、特质,乃证明为真正佛法之标准)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才说,不是随便宣传的,如果有人听后能够随喜顶受,要知道此人则是菩萨阶位,并且修行不退转

如果有人能够信受这部经典,此人曾经一定见过以及恭敬供养过过去佛,还听佛演说过这些妙法

如果有人能够相信你说的妙法,此人就是见到了我释迦牟尼佛,也是见到了你舍利弗以及比丘僧和诸菩萨

这部法华经是为有智慧的人而说的,智慧不足的人听闻后会心生迷惑和不解,包括一切声闻及辟支佛都无法明白这部经典的真实法义


名词解释:

【阿鞞跋致】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印】
<一>梵语 dharma-mudra^。与“法本末”、“法本”、“相”、“忧檀那”(梵 uda^na)等词同义。法,指佛法、佛教;印,即旗印、印记、标帜。法印系指佛教之旗帜、标帜、特质,乃证明为真正佛法之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动不变之义,例如王者之印,能为证明。吉藏之法华义疏卷六载,印,印定诸法不可移改。又以文为印,将文定理,谓理与文相应者乃为实理,故称法印。后世称杂阿含经卷十所指之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者,为三法印。又称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为四法印、四忧檀那。此四者加一切法空,则称五法印。据法华玄义卷八上载,三法印系小乘之法印,而大乘仅有诸法实相之一法印,即一实相印。(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八、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俱舍论光记卷一)
 <二>日本僧位之一。全称法印大和尚位。即僧正之位,乃日本僧纲之最上位。日本僧位之制度原为满位、法师位、大法师位等三位,僧纲与凡僧二职皆可同授此三阶位,不分位号,亦无尊卑。真雅鉴于此弊,遂于清和天皇贞观六年(864)上奏,请于三阶之外更制定法桥上人位、法眼和上位、法印大和尚位等,以为律师以上之位。法印大和尚位宜僧正之阶位为之,法眼和上位宜僧都之阶位为之,法桥上人位宜律师之阶位为之。因此,真雅亦为日本受赐法印大和尚位僧正之第一人。((参见:僧官)5731)p334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3楼 共用时2.5小时)

接续楼上~



   汝舍利弗!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信佛语故,  
  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深着五欲,
  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此人罪报。


[学习解说]:

舍利弗,对于这部经典你都是因为信受而契入,更何况是其他声闻众生呢,其他众生如果也能信受佛的话便能契入义理

还有,舍利弗,对于傲慢、懈怠、执着我见的人,不要为他们说这部经典,这些人智慧浅薄贪着世间五欲即使听了也不能理解,所以不要为他们演说

如果因为缺乏信心而毁谤此经,就会断除一切成佛的种子(即佛性,为得佛果之因),或者听后皱眉心生怀疑的人都将感召相应的罪报,你要仔细听这些众生将会得到哪些罪报


名词解释:

【佛种】
<一>梵语 buddha-vam!s/a,巴利语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大乘入楞伽经卷五、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如来藏品、佛性论卷二、大乘庄严经论卷七)
 <二>指成佛之种子。即佛性,为得佛果之因。因有四种:(一)众生本来具足之佛性,即缘起之理、中道之理、诸法性空之理等。(二)烦恼,维摩经卷中谓烦恼之外别无菩提,故一切错误之见解及烦恼,均是佛种。(三)菩提心,无菩提心之因,即不得佛果。(四)称名或闻名,依此因则能成佛。(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华手经卷二发心品、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四法品”、法华文句(会本)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p2744 FROM:【佛光大辞典】





   若佛在世,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其影[乞*页]瘦, ([乞*页]:音同窟,秃头的意思)
  黧黮疥癞,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若作馲驼,或生驴中,
  身常负重,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学习解说]:

如果佛在世或灭度后,毁谤这部经典的人,见到有人读诵、书写、受持此经而生轻视心、憎恨和嫉妒,怀恨在心,这种人的罪报你今日要仔细听

他们命终后将会堕入阿鼻地狱一劫时间,一劫过后还将继续展转到其他地狱受报,长达无数劫之久

出离地狱后将堕入畜生道,如果投身为野狗和狐,则是骨瘦如柴,而且全身长满疥癞,人人都讨厌并用棍子打、用石头砸

因此要常常忍饥挨饿,生时遭受这些种种苦,死后还要被埋在瓦石下面,这都是因为毁谤此经感召的罪报

如果堕入畜生道投生为骆驼或驴,常常还要背负重物,被人用棍棒捶打

他们心中每天只想着喝水吃草其他一无所知,这些就是毁谤此经感召的罪报


名词解释:

【野干】
(动物)(参见: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作野干,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之所唼食,
  昼夜受苦,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学习解说]:

如果投生为狐在村庄里寻找食物,因为他们全身长满疥癞,而且只有一只眼睛

村里的孩子们见到后都会用石头追打他们,遭受各种苦痛,有时还会被打死

死后再投生为蟒蛇,身长五百由旬,耳聋无足,移动时需要用腹部前行

他们常被各种小虫啃食,昼夜受苦不得停歇,这些都是因为毁谤此经感召的罪报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
  矬陋挛躄,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鬼魅所著。
  贫穷下贱,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横罗其殃。
  如斯罪人,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学习解说]:

如果投生为人则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愚钝,身材矮小,耳聋、眼盲、驼背,说话别人都不相信

他们口气臭恶,鬼魅附身,贫穷下贱、被人使唤,身体多病消瘦,一生无依无靠,虽然主动亲近他人,但是人家都不在意

如果从事医道,即使开出正确的药方也会增加病患的疼痛或导致死亡

如果自己生病,不但没有人为他治疗,而且即使服用好药也会增加病痛

还有抢劫盗窃等恶事也会常常被自己遇到

这样的人永远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的教化,常常生到灾难的地方

他们耳聋心乱永远听不到佛法,这样的日子要经过无数劫恒河沙那么久

他们长期在地狱受苦就像游公园,在其他恶道受苦时就像在自己家中,这些都是因为毁谤此经感召的罪报


名词解释:

【诸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 FROM:【佛光大辞典】





   若得为人,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垢秽不净,
  深着我见,增益瞋恚,
  淫欲炽盛,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亿百千佛,
  殖诸善本,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学习解说]:

如果得到人身,也是眼盲、耳聋、喑哑,贫穷和衰败伴随自己

或者疾病缠身,会有水肿、疥癞等各种疾病犹如衣服一样常出现在身上,体臭垢秽不净

他们深深执着我见,脾气暴躁,嗔恨心重,淫欲心炽盛,这些都是毁谤此经感召的罪报

佛对舍利佛说,毁谤此经的人如果详细说其罪过无有穷尽,因此我说不要对这些人说这部经典

如果遇到有智慧的人,他们广学多闻又是利根器而且上求佛道,可以为他们演说这部经典

要知道这样的人曾经见过一亿百千佛,他们广种善根信心坚固,所以可以为他们演说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修行精进不懈,常修慈悲心,甚至为求无上佛道不惜身命,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如果有人对法能够心生恭敬,远离一切凡夫愚痴的人,独自在山泽中修行,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舍利佛,如果见到有人亲近善友,远离恶友,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如果见到佛弟子持戒清净,有心学习大乘经,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如果有人心无嗔恨,内心柔软质直,常常怜悯一切众生,恭敬诸佛,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如果有佛弟子在大众中,以清净心和种种因缘、譬喻为众生次第说法,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名词解释:

【凡愚】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学习解说]:

如果有比丘为求无上佛智而四方求法,以恭敬心合掌顶礼受持大乘经典,对于其他经典哪怕一偈也不受持,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如果有人以至诚心像求佛舍利一样求取这部经典,得到后能够顶礼受持,不再求取其他经典,也不曾想过学习外道典籍,这样的人可以为他们说此经典

佛对舍利佛说,我上面说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上求佛道的人有各种相貌说也说不完,这些人能信受和理解大乘法义,你应当为他们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30 11:10 编辑

(本次学习:34楼 共用时2.5小时)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学习完毕,这品主要讲了佛为大众宣说火宅三车的譬喻,进一步说明三乘只是方便,一乘才是真实

下面节录几段印象深刻的经文,思维学习:

1、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这段经文让末学深刻体会到修行其实是自己的事,要自己作出改变才行,诸佛菩萨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正如经中长者虽然自己身手有力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出离火海,可是并不能让那些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们生起出离心

因此长者要使用一些方便法让这些孩子们自己动念出离,否则即使父亲如何善言诱喻还是了无出心(就像佛不度无缘之人)

由此想到,修行成佛也是同理:

成佛则是要靠自己修行,靠自己消除贪嗔痴,佛菩萨只能引导和教导,没办法代替众生修行和成佛

自己的贪嗔痴和妄念,就是要靠自己学习消除

只有靠自己转念和认清法界实相,逐渐消除贪嗔痴,这样才能成佛

这才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原理,真正的原理在佛经中都有说明

想成佛,就是要靠自己实修,清除第八识中的妄念种子,这样才能成佛



累世所累积的妄念习气,是无法靠其他外力清除的

全要由自己先相信佛法,然后依法修行,从实修中逐渐清除自己累世所累积的妄念种子和习气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成就(不论世俗成就或修行成就),都必须自己真才实料的去面对和突破以及增上次第

由这些过程逐渐显露原本圆满的佛性,才能逐渐成佛
能不能成佛,靠的是众生自己要转念,要转邪为正,要消除妄念和习气,要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观念
想成佛必须靠智慧解脱,就是自己在知见观念和实力上提升,恢复到佛性的状态

这过程就必须靠自己实修来消除妄念和习气,如此让佛性显露,就能逐渐成菩萨,最后成佛 —
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2、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由羊车、鹿车、牛车,想到以欲钩牵的善巧方便

很早的时候看到过一个比喻,是说让众生真正放下并不容易,但是如果给他一个更好的东西替代就容易放下

比如众生手上有块好看的石头,这时候你让他放下很难,但是如果你用一块钻石交换,他就很容易放下手中的石头

佛菩萨也是这样,比如藉由极乐世界的美好引导我们发愿往生,众生自然会逐渐放下对世俗的执着

再比如,先满足众生世俗需求和心愿为方便,令生起信心,再慢慢引导逐步增上

这些都是本文所讲到的重点次第说法,更是诸佛菩萨智慧的体现!

经常看到有些不明白深义的佛弟子,不能忍受佛弟子向佛菩萨索求愿望
而且把佛弟子向佛菩萨求愿望当作外道求神的表现
例如,常听到有人斥责说~把佛菩萨当神拜!

其实,一般凡夫众生有所求是很正常的,
多数人念佛拜佛都是为了世俗凡夫的愿望,这是很通俗正常的
所以看看佛经,例如,地藏经,药师经,普门品,阿弥陀经....
佛经上讲佛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这种经文太多太多了
佛菩萨也没反对啊!而且还公开告示呢!

佛菩萨难道不知道众生应该求真正的解脱吗?
为什么还像神教一样,弄这种满足众生的愿望
而且一大堆佛经都讲佛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佛菩萨当然知道,
而且佛菩萨更知道对于一般凡夫众生就是应该要这样普救
而对于已经学佛的佛弟子,则教导要远离外道知见和行为
而对于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则教导要平等看待和救度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邪魔...
这就是佛菩萨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就是教导不同众生的次第方便

所以,一般已经有正知见的佛弟子,是非分明,也知道要远离外道
但是,看看许多民间信仰或外道,也都拜观世音菩萨,菩萨没有斥责和远离,
这就是菩萨的智慧方便,循循善诱,引导众生入正法,引导众生慢慢走向解脱成佛之路
佛菩萨站在至高处,心量无限宽广

佛菩萨教导一般凡夫众生念佛持咒就能满足愿望
佛菩萨也教导众生要分辨是非,俱足正见,远离邪见
佛菩萨也教导另外一些众生要无分别执着,无所求
另外佛菩萨也教导众生念佛持咒退除鬼神魔扰
不过佛在经上也说真正的菩萨久修深法,俱足平等心,不畏惧鬼神邪魔
这都是佛法,只是次第不相同,执着也不相同,心量也不同
真正站在至高处的佛菩萨,心量无边际,才能无所挂碍

所以,没有对不对,只有懂不懂,明白不明白,仅是次第过程的不同 —
[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3、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由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说三乘法不是佛有分别,而是众生并非都能信受大乘法,因为如果不信并加以毁谤,必然感召种种罪报,这样不但没起到度化的作用,反而令他们受苦受报,这不是诸佛想看到的,所以佛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

善男子,有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诸佛慈悲为怀,以护念众生的缘故而说三乘法,讲众生能接受的法,这都是过程和方便,最后都要以大乘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1 08:53 编辑

(本次学习:35楼 共用时2.5小时)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名词解释:

【信解品】
乃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四品。信者,闻而不疑;解者,领悟于心。法华经之第二品为方便品,第三品为譬喻品。因中根之人,初闻方便品之说,虽虚心信受,然未能领悟其意,故世尊便于譬喻品中广引三车一车之譬,而说会三归一之旨。于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始领悟其旨。彼等欲述所悟之旨,乃于此品说长者穷子之譬,以慈悲之长者譬佛,以愚昧之穷子譬三乘,而以财产相续(付财)譬成佛之记别,以自彰其领悟之境界与法悦。此譬喻又分五大要节,天台宗从之建立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等五时之教判,五大要节是指:(一)父子相失,譬喻中途退失大乘心。(二)父子相见,譬喻华严之“拟宜”。(三)父命追诱,表示由阿含进入方等时所受的弹呵之益。(四)领知家业,譬喻般若时之转教。(五)正付家业,譬喻法华之开显。p3721 FROM:【佛光大辞典】





1、众僧之首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通过譬喻说明对义理的领悟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

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这里听到之前从未听过的妙法,还见到佛为舍利弗授记成佛,大家都生起稀有之心,内心非常欢喜,他们从座而起,先整理衣服将右肩露出,然后右膝跪地,一心合掌恭敬瞻仰世尊,说:我们是僧众之首,年纪衰老,自认为已经获得涅槃,便不再进求无上菩提

世尊从过去说法已经很久了,我们听法时常常出现身体疲倦和懈怠,心中只想着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无相(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无作(指无因缘之造作),对于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等菩萨法门无法生起欢喜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教我们出离三界证涅槃

而且今日我们已经年纪衰老,对于佛教化的菩萨法门发无上菩提心不能生起好乐之心,我们今日见到您为声闻弟子授记成佛,心中特别欢喜,今日忽然听闻这稀有的妙法,非常庆幸能获得大利益,而且是不求自得


名词解释:

【无作】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见:无作三昧)5087、“无作戒”5087、“无表色”5097)p508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p510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相】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参见:有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颇梨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学习解说]:

世尊,我们今日想通过譬喻来说一下心中的感受,譬如有人年幼时逃离父亲一直住在他国,随着年龄增长直到五十岁还是穷困潦倒,需要四处打工换取饮食和衣物

后来渐渐漂泊来到自己的国家,他的父亲先前因为寻找儿子不成便在这个城中住下,家业富足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颇梨珠等堆满库房,算是应有尽有,还有很多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也是多到数不清,生意更是遍布他国

这时贫穷的儿子路过这里,来到父亲所在的城市,父亲时常想念儿子与自己离别五十多年,但未曾向任何人说起这事,只是自己一个人思维懊悔年龄已老,可是家中金银珍宝财物却没有一个儿子能够继承,一旦自己命终财物只能散失,没有他人可以继承,因此常常想着如果能找到儿子就将所有财物交给他继承,自己也能放下忧愁,坦然快乐,无忧无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机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学习解说]:

世尊,这时他的儿子展转来到父亲住处,远远的看到父亲坐在师子床,旁边有很多婆罗门、刹利、居士恭敬围绕,父亲身上佩戴着真珠璎珞价值有千万量金,仆人们分别站在两边,屋内铺有宝帐,上面悬挂着花幡自然下垂,地上喷洒香水,还有各种名花和宝物作为摆设,看上去特别庄严有威德

穷儿子见到父亲有这么大的势力马上心生恐怖后悔来到这里,并暗自心想:这家主人或者是国王或者是与国王相当的地位,这里不是我这种人该来的地方,不如去贫穷一点的地方更容易找到工作,如果长时间待着这里恐怕会被他们压迫我做工,想到这里马上快速离开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学习解说]:

这时,坐在师子座上的长者认出了儿子,心中生起大欢喜,心想:我仓库中的财物终于有人继承了,我日夜思念的儿子忽然来到我的身边,既意外又惊喜

长者马上派人将儿子追赶回来,儿子见状惊愕不已,大叫着说:你我互不相干,为什么要捉我?使者怕他逃跑,便强行将他带回来,这时穷子心想自己无罪被抓肯定必死无疑了,想到这里更加惊慌和恐怖最后晕倒在地

父亲远远见到这种情形,对使者说:不要对他强来,先用冷水泼面让他醒过来,然后不要和他说话,为什么呢,因为父亲知道儿子意志低劣卑微,眼前的豪华和富贵不能让他马上适应,长者知道目前要通过方便法让儿子逐渐适应,所以不对任何人说他是自己的儿子,就将儿子放了,穷儿子开心的去贫穷的地方找工作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者使用方便引导儿子,他秘密派遣两个普通人去见儿子,告诉儿子有个地方可以给双倍薪酬,如果答应就把他带回来,如果问是做什么工作就告诉他除粪,然后安排两个普通人与儿子一起做这个工作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瓫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学习解说]:

这时穷子先取得报酬,然后跟着两个普通人一起除粪,过了一些日子父亲透过窗户看见儿子瘦弱憔悴,全身沾满粪土污垢不净,马上脱掉自己华丽的衣服换上粗布旧衣,手拿除粪的工具对做工的人们说,你们要勤快做工,不要懈怠

长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了能靠近儿子,然后又儿子说:你常在这里做工不要离开,我给你加薪,日常各种生活用具我也会让人给你送过来,我会像父亲一样对待你,因为我的年纪已经大了,你还年轻有力,你长年在这里做工都不见你有任何懈怠和怨言,所以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儿子

穷子虽然非常高兴能与长者相遇,但是他还没有摆脱自己是下贱人的身份,因此又在这里做了二十年除粪的工作,经过这些年以后,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者身患疾病自己知道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了,于是对穷儿子说:我有很多金银珍宝堆满整个仓库,这些你都知道,今日你和我就是一家人,所以你要更加用心管理这些财物不要漏失

穷子答应长者会好好掌管这些财物,然而没有想要取得一餐之意,可是他卑微下劣的心仍然没有舍弃,又经过一些时间,父亲知道儿子已经舍去先前卑微下贱之心,逐渐成就了大志,便在临终时召集儿子和所有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等,对他们宣布说:各位应当知道,此人是我的儿子,是我亲生的儿子,他在很小的时候从我身边逃走长达五十年之久,他原本叫某某,我叫某某,之前他在城中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忽然相遇,他确实是我的儿子,我确实是他的父亲,今日我将所有财物都交给他继承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而便自谓:‘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学习解说]:

这时,穷子听到父亲所说的话心生大欢喜,心想:我原本从来没想过要得到这些财宝,今日却不求自得

世尊,这位富有的长者就是如来,我们都是佛子,如来常说我们都是佛的儿子,世尊,我们因为贪着三苦(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所以在生死轮回中遭受剧苦逼身的烦恼,我们迷惑无知贪着小乘法,今日听了世尊说的法令我们清除诸法戏论之粪,过去我们勤行精进只得到涅槃一日之价,却非常欢喜和自以为足,认为已经得到很多了

然而世尊早就知道哦我们贪着小乘法却随顺我们,心无分别的说:你们应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便以方便法为我们演说如来智慧,我们因此得到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已经得到很大的成就,便不再志求大乘佛道,我们还为菩萨说法,可是自己却没有志求大乘法的意愿,为什么呢,因为佛知道我们贪着小乘法,便随顺因缘为我们演说小乘法,我们始终不知道自己就是真的佛子

今日我们终于知道,世尊于法无有吝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原本都是佛子,只是因为贪着小法而无缘听闻大乘法,如果我们发心志求大乘法,佛一定会为我们演说,所以我们就像穷子一样,原本无心求大乘法今日却不求而得,作为佛子应该得到的,今日我们已经全部都得到了


名词解释:

【宝藏】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p6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热恼】
(术语)逼于剧苦而身热心恼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苦】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4 10:35 编辑

(本次学习:增补35楼内容+36楼 共用时2.5小时)

2、摩诃迦叶以偈颂方式通过譬喻向佛述说对义理的领悟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
      砗磲马脑、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学习解说]:

这时,摩诃迦叶再次以偈颂对佛说:我们今日听佛说法十分欢喜,佛说声闻众生也将成佛,如同无上宝贝不求自得

譬如年幼的孩子因为无知从父亲身边逃离去到他国五十余年,父亲整日思念到处寻找未果便在一个城中落脚住下并建造舍宅

后来家业兴旺很多金银珠宝、象马牛羊、田业僮仆、人民众多,生意更是遍布他国,身边围绕很多群臣豪族

可是父亲因为年纪已大,日夜思念丢失的儿子,心想如果自己命终以后,这些家业该由谁来继承呢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注记券䟽。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若是王等。
  惊怖自怪,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


[学习解说]:

这时,穷子四处寻找工作,从一国展转到另一国,有时有所得,有时无所得,常常饿着肚子,身体不但瘦弱还生了疮癣

这次展转来到父亲城中,见到父亲坐在师子座上,上面挂着宝帐,很多眷属和侍卫围绕在身旁

穷子见到父亲豪贵尊严,心想要么是国王要么与国王地位相当,不由得惊慌害怕起来,责怪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个地方

然后心想自己如果长久待在这里恐怕会被逼迫做工,不如赶紧离开,去贫穷的地方找个工作,长者这时认出了儿子,马上派人把他捉回来




   穷子惊唤,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学习解说]:

穷子吓得大叫然后晕倒在地,心想:他们抓我,必死无疑了,我为什么要来到这里

长者知道儿子愚痴卑劣不会相信他说的话,也不会相信自己是他的父亲

便以方便派遣两个身材矮小没有威德的普通人找他,对他说某地有除粪的工作可以做,工钱可以拿到双倍,穷子听到非常欢喜跟随两人过来做工

长者透过窗户见到愚笨卑劣的儿子很喜欢做除粪的工作,于是换上粗布旧衣拿着除粪器来到他的住处,让他勤奋做工

又给他加了工钱,让他饮食充足,铺盖厚实暖和,苦口相劝要他勤奋做工,说自己拿他就像儿子一样看待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真珠颇梨;
  诸物出入,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长者有智慧,渐渐培养儿子掌管家事长达二十年,家中所有金银珍宝的出入情况都让儿子知道

可是儿子还是住在门外的草庵中,自己始终认为不会拥有像父亲一样的财宝

父亲知道儿子的心意,便耐心等待逐渐见到儿子有所改变开阔心量,想要将财物全部给他

于是聚集所有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在他们面前说此人是他的儿子,离开他已经有五十年了

过去在某城丢失的儿子就是此人,经过四处寻找来到这里,今日我将所有家产全部交给儿子继承

贫穷卑微的儿子今日得到父亲所有家产,心生大欢喜,因为他从未想过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也是这样,知道我喜欢小乘法,所以从来不对我说你将来可以作佛,而说我们会获得无漏断尽一切烦恼,成就声闻弟子

佛教导我们演说无上佛道,只要如法修行的人都能获得成就,我们承蒙佛的教导以种种因缘譬喻和方便为大菩萨演说无上佛道,他们日夜思维,勤行精进的实修,最后得到佛的授记,说你们将来可以作佛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隐而不传于人曰秘。蕴蓄于内曰藏。秘藏者称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守护之不妄宣说故也。以非器而妄传,便为破法故)只为菩萨演说,并非为我们二乘人说真实精要

如同那位穷子守在父亲身边,虽然知道财物无量但却无心求取,我们虽然为菩萨演说佛法宝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但是自己却无心求取妙法


名词解释:

【宝藏】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p6764 FROM:【佛光大辞典】

【真要】
(术语)真实精要之理也。法华经信解品曰:“说斯真要。”唯识枢要上本曰:“究畅真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秘藏】
(术语)隐而不传于人曰秘。蕴蓄于内曰藏。秘藏者称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守护之不妄宣说故也。以非器而妄传,便为破法故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同嘉祥疏九曰:“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如人妙宝蕴在于内,故名为藏。”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注“肇曰:秘藏,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涅槃经曰:“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又真言总称为秘藏。大日经疏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漫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同七曰:“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秘之耳,非佛有隐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4 10:35 编辑

(本次学习:37楼 共用时2.5小时)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
  无贪无著,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学习解说]:

我们获得小乘果位便自以为足停留这里,不求他乘,我们即便听闻殊胜的佛国净土以及教化众生也不会心生向往和喜乐,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法皆空(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无有生灭和大小,无漏无为(指远离有漏杂染之法),因此我们对其他乘没有心生向往,长久以来我们对于佛的无上智慧都心无贪求,对于自己所证得的法认为是究竟,我们长久以来修习空法才得以出离三界苦,得到最后身(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证无余涅槃,佛所教化的法真实不虚,我们证得无余涅槃也算是报佛恩

我们虽然也为佛弟子演说菩萨法令他们上求佛道,但是我们自己对于大乘法却一直没有愿求,佛悉知悉见众生心,知道我们不喜欢大乘法,而为我们演说小乘法,如同富有的长者,知道儿子志向低劣,先以方便法逐渐引导调伏卑微之心,最后才将所有家业都交给他继承


名词解释:

【最后身】
梵语 antima-deha,巴利语同。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又作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最后身菩萨与一生所系(一生补处)菩萨之异同,有各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一所载,释迦牟尼佛由睹史多天降生,而于净饭王宫出生之身,为最后身菩萨;其住于睹史多天之身,则为一生所系之菩萨。另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所载,在菩萨修行成满至成佛之三阿僧祇劫中,地前第一阿僧祇劫为第一生,初地至七地第二阿僧祇劫为第二生,八地以上第三阿僧祇劫为第三生,故七地以前为一生所系之菩萨,八地以后则为最后身菩萨。(中阿含卷十四大善见王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卷三授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十、俱舍论卷五、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卷四十七、显扬圣教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七、瑜伽论略纂卷十一、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p504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无为无漏有为】
无为,为真理之异称。无漏无为,指远离有漏杂染之法,为“无漏有为”之对称。无漏无为与无漏有为皆远离有漏杂染之法,故同称无漏。有为、无为之区别,乃从无漏法之本体与作用来分别。无漏法之本体凝寂湛然不动,其作用则自在而应用无穷;故以本体观之,是为无为,若由作用而言则称有为。p5131 FROM:【佛光大辞典】

【空寂】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p348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学习解说]:

佛也是这样,虽然示现稀有妙法,但更清楚明白声闻人喜欢小乘法,便以方便力逐渐引导和调伏,然后再教导无上大乘佛法

我们今日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妙法,并非先前就有所期望,而是不求自得的,如同那位穷子不求自得无量财宝

世尊,我们今日获得道果,远离一切烦恼垢染获得清净法,我们长久以来严谨持戒,直到今日才获得果报

我们在佛的法中长久清净修行终于获得佛果,我们今日是真正的阿罗汉,应受世间一切天、人、魔、梵的供养


名词解释:

【梵行】
梵语 brahma-carya^,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a^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见:五行)1085)p4631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大果】
即佛果。对于等觉而言,称为无上果;对于二乘小果而言,称为大果。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下):“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p5071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法】
梵语 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一下):“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及七觉支、八正道等道圣谛之法,皆无“随增”烦恼,故称无漏法。其中,择灭无为,为灭谛涅槃之道果,以离系(远离烦恼之系缚)为性;非择灭无为,由于缘缺,永远障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无为,仅以无碍为性,皆无作用,非诸漏随增之依处,故皆为无漏法。此即无为之无漏法。又道谛三十七品为有为法,其中,唯有七觉支、八正道属于无漏法,其余之四念住等皆通于有漏与无漏之法。
 此外,说一切有部于十八界中,以意、法、意识等后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法,而以五根、五境、五识等前十五界为有漏法;此部并认为,佛之生身为他所缘,起随增烦恼,故为有漏法,而非无漏法。然于大众部等,则认为佛身永断烦恼习气,与十八界同为无漏法。(顺正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七十六、卷一七三、俱舍论卷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参见:有漏法)2453)p5129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眼声闻】
p0961 瑜伽六十七卷九页云:慧解脱阿罗汉、名清净眼。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学习解说]:

世尊对众生的恩德广大,慈悲怜悯教化众生,给众生带来无量利益,这种恩德无量亿劫也无法回报,即使供养手足,都难以报答

如果将佛戴在头顶或扛在肩上,经过恒河沙劫一心恭敬,或以各种美食种种汤药及各种珍宝,或建立塔庙用宝衣铺地等等做种种供养,经过恒河沙劫也不能报答佛的恩德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学习解说]:

诸佛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能随顺众生根器应机施教

诸佛于法获得大自在,深知众生心、性、欲,知道哪些众生因缘是否成熟

因此能以无量譬喻,随缘方便为众生演说,将一佛乘法分别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主要讲的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四位声闻弟子听佛说法后,通过譬喻方式“以慈悲之长者譬佛,以愚昧之穷子譬三乘,而以财产相续(付财)譬成佛之记别,以自彰其领悟之境界与法悦”

通过本品经文,末学体会在修行过程中[信]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经文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经中说众生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广大智慧,而不是说我们没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佛性)

所以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如法去除妄想执着,最后都能一定成佛,我们自己首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这是凡夫妄念,应当去除

同理可以参考,
发愿当菩萨而能真正行菩萨道的其中一个要件
就是相信自己能真的成就,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是很多佛经上都这样讲的
其实佛性本圆满,没有信心其实就是凡夫的妄念
本来就光明自在,又何来黑暗的负面思维呢
所以[没信心]本身这也是恶种子妄念,
这是无明,不懂佛性原本光明自在 —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金刚经讲~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所以不信佛说这是业障,应当及时忏悔消业,要清楚明白说三乘法不是佛有分别,而是众生并非都能信受

如果我们发心志求大乘法,佛一定会毫无保留为我们演说,就像穷子一样必将获得无量财宝!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4 10:34 编辑

(本次学习:38楼~39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妙法莲华经》第四品 信解品,主要讲的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四位声闻弟子听佛说法后,通过譬喻的方式,“以慈悲之长者譬佛,以愚昧之穷子譬三乘,而以财产相续(付财)譬成佛之记别 -FROM:佛光大辞典”,向佛说明他们对佛意(或法义)的领悟

通过学习信解品,末学体会在修行过程中[信]与[解]尤为重要!

关于[信],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经文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经中说众生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广大智慧,而不是说我们没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佛性)

所以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如法去除妄想执着,最后一定成佛,我们自己首先要有信心,因为没有信心是凡夫妄念,应当断除

同理可以参考,
发愿当菩萨而能真正行菩萨道的其中一个要件
就是相信自己能真的成就,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是很多佛经上都这样讲的
其实佛性本圆满,没有信心其实就是凡夫的妄念
本来就光明自在,又何来黑暗的负面思维呢
所以[没信心]本身这也是恶种子妄念,
这是无明,不懂佛性原本光明自在 —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金刚经讲~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所以不信佛说这是业障,应当及时忏悔消业

我们要清楚明白三乘法的教导并非佛有分别,而是众生自己不能信受大乘法

如果我们发心志求大乘法,佛一定会毫无保留为我们演说,就像穷子一样必将获得无量财宝(宝藏)!


关于[解],

回说《妙法莲华经》“第三品为譬喻品。因中根之人,初闻方便品之说,虽虚心信受,然未能领悟其意,故世尊便于譬喻品中广引三车一车之譬,而说会三归一之旨- FROM:佛光大辞典”

由此可知,能信(信者破邪见)是好事,但是信后若能解(解者破无明)才是真正明白和智慧,才能成就真正功德

所以,信也有很多次第、阶段、深浅以及智慧差别:

例如:误信外道邪见,这叫「邪信」或「迷信」
关于迷信,这不是一定是指在宗教上,也可能是对各种人事物的着迷,这都可叫迷信
例如:有人迷信科学,但是,其实人类的科学相较于宇宙还是很肤浅、也常发生错误,所以这叫迷信科学
又例如迷信偶像,认为欣赏的歌星或影星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或一味的跟随或追星,这也是一种迷信

就算都是「信佛」或都叫「信佛」,那也有各种不同次第上的差别
虽然如此,不过,如果能信佛,总的来说还是好的,而这其中的次第差别则是来自于众生的累世业障
所以,在信佛的过程,因为业障和智慧的差别,就会产生不同次第的信解

例如:把「信佛」当作拜神来看,完全不懂佛法,这种信佛也叫「迷信」
又例如虽然信佛,但是无知、无智、不明白原理,那也还是在「愚信」的阶段
相反,如果能深入经藏的智慧,而明白法性原理和众生性,那就是「智信」
而且,因为通达原理,所以印证真实,所以也叫「真实信」
另外,如果能依佛所说,那也叫「如法信」、「如说信」,虽还不能明白原理或印证真实,但是,依佛所说才是保障

所以,谈到信,那要看信的原因在哪?!
你会相信一个宗教或人或观念或学说,原因在哪?是表相吸引了你,还是道理原理吸引了你?
如果只是因为某人容貌好看,或亲切?如果是这样,是因为喜欢表相,那就是堕入情绪中,还算是迷信和愚信的阶段
虽然,佛菩萨也都相好圆满、亲切慈悲、普渡众生而让众生容易接受和相信
但是,这都还没到明白原理的「智信」或印证真实的「真实信」阶段,还是属于初学者的迷信和愚信阶段 — 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信还要能解,要在学佛修行过程中深入法性原理印证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4 10:32 编辑

药草喻品第五

【药草喻】
为法华七喻之一。又作云雨喻。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以雨比喻佛陀之教法,以草木比喻众生之机类,而以药草比喻为三乘人之根性。药草有三种,即小草、中草、大草。小草比喻人、天,中草此喻声闻、缘觉,大草比喻菩萨。药草虽有大小不同,若蒙云雨滋润,皆得敷荣郁茂,能治众病;故以之比喻三乘人之根器虽高下不同,若蒙如来慈云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救群生。
 据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载,系以三草二木比喻五乘之机类,然菩萨乘中之大草、二木,诸宗之解释各自不同。在天台宗,依法华文句卷七所说,则以大草比喻藏教菩萨,以小树比喻通教菩萨,大树比喻别教菩萨;即以三草二木比喻为五乘七方便人。((参见:三草二木)603)p6696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对迦叶尊者及其他弟子说,很好,很好,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说,如来有无量无边功德,即使经过无量亿劫也说不完

迦叶,要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凡是佛所说的都真实不虚,佛以智慧方便为众生演说法义,能令一切众生到达佛的智地,如来通过智慧观察知道一切诸法的归趣,也知道一切众生心性欲,又能于诸法究竟明了,因此能开示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学习解说]: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生长的卉木丛林以及各种药草,种类很多,各种各样

当空中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密云普降大雨时,所有卉木丛林各种药草,不论根、茎、枝、叶,是小、是中、还是大,包括所有大树或小树,全都各有所受

一场大雨令所有植物都能得到生长和开花结果,虽然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但随其所需分别不同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学习解说]:

迦叶,要知道如来普度众生也是同理,如来出现在世间如同空中的密云

如来以大音声遍布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同密云遍布三千大千国土

如来在大众中唱到: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能令未得度者获得得度,未解脱者获得解脱,未安稳者获得安稳,未涅槃者获得涅槃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你们天、人、阿修罗都应该到这里听法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学习解说]:

这时,无数千万亿众生都来到佛的住处听佛说法,如来观察众生根器利钝以及精进懈怠等情况,然后随顺众生因缘为他们说法,令他们都心生欢喜很快获得利益,这些众生听闻佛法后现世获得安稳,命终还会生到善处,常常以道为乐闻法修行,因此远离各种障碍,在诸法中次第成就渐渐入道

如同密云普降大雨,能滋润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所有植物都能随其所需,各自生长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学习解说]:

如来说的法都是一相一味(谓佛之说法虽随众生根机之差异而有二乘、三乘与五乘之分,然实质上为同一相、同一味),所谓: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无涅槃的相)、灭相(无生死涅槃的无相)

如果有人听闻后能够受持、读诵、如法修行,所得到的功德很难觉知,为什么呢

因为唯有如来才能知道众生的本性,知道众生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以及为什么要念、要思、要修?还有知道众生以怎样的方式去念、去思、去修?知道众生以怎样的得到怎样的法

众生的因缘次第唯有如来如实明了能见,如同卉木丛林诸药草自己都不知道是上根性、中根性,还是下根性

可是如来知道一相一味(谓佛之说法虽随众生根机之差异而有二乘、三乘与五乘之分,然实质上为同一相、同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无涅槃的相)、灭相(无生死涅槃的无相),终究都归于空,因为佛知道这个道理,观察到众生还有很多欲望,所以为了保护众生才不急着为他们演说无上佛智


名词解释:

【三相】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相一味】
乃指实相一味之法。谓佛之说法虽随众生根机之差异而有二乘、三乘与五乘之分,然实质上为同一相、同一味,故称一相一味。法华经卷三(大九·一九下):“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中略)。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佛亦如是。”盖一相,指众生之心体;一味,指如来之教法。若以一地喻众生心体,以一雨喻如来教法,则一地合一雨,一相合一味,真如之体(众生心体)乃与一实之理(如来教法)相契合而无间隔。p57 FROM:【佛光大辞典】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学习解说]:

迦叶,你们这些人真的非常稀有,能知道如来随顺众生因缘次第说法,而且还能信受,这是非常稀有的,因为诸佛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1

主题

952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7047

[禅定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3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增补39楼习经内容+40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颂方式继续说:佛出现在世间,随顺众生心性欲而演说佛法,如来智慧深远,能长期观察众生根性不急着为他们演说重点要义

如果有智慧的人听了,则能相信和理解,如果没有智慧的人听了,则会永远失去解脱的机会

所以,迦叶,如来随缘度化众生,令他们获得正知见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甘蔗蒲萄,
  雨之所润,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学习解说]:

迦叶,你应当知道,譬如密云遍布上空,雨水普润一切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蒲萄,,干旱的大地也得到了湿润,所有被雨水滋润的植物都长势茂盛

同是一片密云落下的雨水,所有草木丛林随其所需而取用,一切树木有上中下三种,不论大小都各随所需得到生长,根茎枝叶,华果颜色都鲜艳有光泽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学习解说]:

佛也是一样,出现在世间譬如密云遍布一切,为众生分别演说诸法实相的义理

大圣世尊在大众中这样说:我是如来福慧具足,犹如密云能普润一切,所以出现在世间,令众生全都离苦得乐,或得到世间之乐或得到涅槃之乐

诸天人众都应当来到这里一心听法和恭敬礼拜,我是世尊,没有人能超过我

为了令众生获得安稳,而宣说如甘露般的清净法,此法能令众生获得解脱,证入涅槃

佛以一种妙音分别演说法义,常为大乘而随缘说法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我无贪着,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终不疲厌,
  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学习解说]:

佛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没有爱憎之心,佛没有任何贪着,也没有任何障碍,能长久为众生平等说法,不论对一个人还是很多人都是这样说

不论去来还是坐立,始终不会感到疲倦,为令世间众生获得利益,犹如雨水普润一切万物,不论贫穷或富贵、持戒或毁戒、有威仪或无威仪、知见正确或错谬、利根或者顿根,佛都会像雨水一样平等普润,没有懈怠和疲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5 12:15 , Processed in 0.0791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