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0:15:1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1楼~32楼 共用时3小时)

(2)、四种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一切(还未成佛的)菩萨都会有见解上的障碍,虽然菩萨断除了理解(解义)上的疑惑,但是会在见觉上产生执着,因为执着有觉而被障碍不能获得自在,这种人就是属于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名词解释:

【觉性】
能使人觉悟、觉知之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
(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者】
(术语)十六人我之一。确执人我是见者。大乘义章六曰:“计有我人,用眼见色,故名见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取】
(术语)四取之一。取著于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也。三藏法数十八曰:“邪见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著,故曰见取。”【又】见取见之略,五见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
(术语)梵名捺喇舍曩Dars/ana,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通于正邪。止观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俱舍论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五本曰:“推求说之为见。”止观十上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0:16:22 | 只看该作者
(3)、四种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菩萨如果认为有观照和觉悟,其实这些都叫做障碍。所以菩萨正确的修行方向应该是常觉不住,应当消除心中观照与被观照的相

比如有人断掉自己的头,头既然已经断掉了,就没有可以再断的头了,道理就是用障碍的心自灭障碍,障碍的心既然已灭,就没有障碍再需要灭除了

修多罗教(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好比是用手指月,如果见到月亮了,就会知道手指并不是月亮,然而一切如来为菩萨演说种种法义也是同理,这叫做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学习笔记]: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如标月指”,是《楞严经》中的教导: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这是告诉我们,不要把手指当成月亮,要知道佛经相当于手指,为了给我们指出月亮所在的位置,我们不应当执着在手指上

同理,佛在《金刚经》中也有相关教导: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是告诉我们,即使对法也不能心生执着,所以经中世尊进一步指出如来所说的法就像渡人过河的船一样,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带船了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这是因为众生佛性平等,本来就在,所以不需要向外寻求,那样只会越走越远,我们只要向内去除贪嗔痴及各种无明烦恼,终有一天定能显露本自具足的佛性,所以末学体会学佛修行就像是做减法,透过对照佛经反思检讨,只要按部就班逐渐清除一切妄念与染污,定能见到真实,见到那颗无量光明的摩尼宝珠,清净光明的佛性!


名词解释:

【修多罗】
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0:4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12 10:54 编辑

(本次学习:33楼 共用时3.5小时)

(4)、四种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一切障碍即是究竟觉(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这叫做如来随顺觉性

===============

[学习笔记]:

下面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上面三段经文的修行原理,末学理解为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论障碍与烦恼还是觉悟与解脱都是一体两面的情况,烦恼即菩提的修行原理如下: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这是因为在实相中根本没有一个得或者失,所以佛不会有此执着,如同《心经》上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得失只是暂时现象,如果深入真相的人,都能最终都能获得解脱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这是因为佛法平等不二,表面看似有菩萨和外道的区别,其实都是因为众生根器次第而有差别,例如小乘与大乘,所以只要众生恢复佛性,都能成就佛道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这是因为不论智慧与真如还是愚痴与无明,根本原因在于第八识染污程度不同,糊涂就变无明愚痴,清明就变智慧真如,本心只有一个没有两个
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 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这是因为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唯心所现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名词解释:

【有性】
(术语)有出离解脱之性,谓之有性。无佛性谓之无性,即阐提也。圆觉经曰:“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圭峰之略疏下一曰:“有性者三乘性也,无性者阐提性也。非为他日回心,现已齐成佛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性】
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关于“一阐提”能否成佛之说,各宗派有不同之见解。(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圆觉经)((参见:一阐提)85)p243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性】
<一>梵语 nih!svabha^vatva, nih!svabha^va, asvabha^va。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七下):“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中论卷三、唯识三十论颂、转识论)
 <二>梵语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因明正理门论)
 <三>梵语 a-gotra。法相宗所立五性之第五。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无种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以解脱生死,而永远沉沦六道不能出离。然彼能修人间之善业,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谓“无性阐提”。((参见:五姓)1107)
 <四>指无性菩萨(梵 Asvabha^va)。生卒年不详。著有摄大乘论释十卷,该书为印度大乘诸论释部之典籍,由书中引用陈那(五、六世纪顷)之掌中论判断,无性系陈那之后辈。((参见:摄大乘论释)6844)p509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海慧】
(术语)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故名。圆觉经曰:“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失念】
梵语 musita-smr!tita^ 之意译。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中八大随烦恼之一。关于其体则有三说:(一)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说,以念为体,依此之故而为念之一分。(二)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所说,以痴之等流为体,依此之故而为痴之一分。(三)并取前述之二种,以念与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五蕴论)((参见:随烦恼)6353)p1880 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觉】
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又以此觉之位乃断尽无明之惑,通达诸法之实相,至最上至极之位,故称究竟位,即佛果位。反之,金刚喻定以下之觉,尚未能究竟觉证心源,故称非究竟觉。此外,一切之心相终究幻灭,非指心体之灭,称为究竟灭。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八上):“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成唯识论卷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九、卷二十一)p2988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诸菩萨及末法众生,如果能在任何时候不起妄念,对于妄心不刻意熄灭,在妄想中不另外添加自己的想法,也不在自己的想法上去分辨真实与否,众生如果听闻这个法门能够信解受持,心不惊畏,这叫做随顺觉性

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众生曾经已经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累积了很多很多功德,佛说这样的人将成就一切种智(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

[学习笔记]: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这句经文是说不需要刻意消灭妄心,然后去寻求一个清净,因为《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以末学理解为,对于妄心自己有观察到和知道起了妄心就好,知道了就平静的把它放下,不要去理会它,放下的同时就是(当前次第的)清净,而不是再去另外寻找一个清净


名词解释:

【一切种智】
梵语 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p19 FROM:【佛光大辞典】

【植众德本】
(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9:30:5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4楼~37楼 共用时3小时)

4、世尊再次以偈语重宣法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学习解说]:

世尊再次以偈语对清净慧菩萨宣说:圆觉自性不可取也不可证,也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分别,无非都是觉悟与未觉悟者的次第差别,众生被自己的凡夫知见和观念所障碍,菩萨虽然断除了解义上的疑惑,但是会在见觉上产生执着而不能获得自在,入地菩萨才能永远获得寂灭不执着一切相,佛的觉悟圆满无碍,所以叫做遍随顺,末法一切众生如果能不起妄念,佛说这样的人现世即是菩萨,他们曾经供养过恒河沙诸佛,功德已经圆满了,虽然佛法中有很多善巧方便,其实都是随顺众生次第引导成就佛道


名词解释:

【大觉】
指释尊之觉悟。又作正觉、大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心地观经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p91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9:31:23 | 只看该作者
七、世尊为威德自在菩萨宣说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修行方便

1、威德自在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修行人共有几种?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学习解说]:

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宣说几种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悟真心佛性本自清净,承蒙佛为我们宣说圆满法义,令我们未通过实修而能获得大利益,世尊,比如城外有四个门,不论哪个门都能进入城内,所以成佛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及成就菩提也不是只有一种方便

惟愿世尊,继续广为我们宣说一切修行方便,为我们宣说修行人共有几种?令法会菩萨及求大乘的末法众生能够快速开悟,契入如来大寂灭海(大涅槃也),威德自在菩萨说完这些话以后,五体投地向佛顶礼,连续祈请三次

世尊夸赞威德自在菩萨能发心为诸菩萨及末法众生请问如来修行方便法门,世尊叮嘱他们要仔细听,威德自在菩萨非常欢喜,与诸大众默默等待世尊开示


名词解释:

【大寂灭】
(术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语寂灭海终不能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
<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9:31:41 | 只看该作者
2、修行人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学习解说]:

世尊说,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即真心佛性遍布十方,能出生十方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在修行中无有二法,只是众生根器次第差别而有很多方便法,如果依照众生性的次第差别归纳有三种:


名词解释:

【无上妙觉】
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p507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妙觉】
(术语)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故云妙,无有过之,故云无上。圆觉经曰:“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9:35:38 | 只看该作者
(1)、奢摩他的修行方便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如果菩萨悟入清净圆满的觉性(即真心佛性),以净觉心求取寂静,通过澄清各种妄念,在静中就能生出智慧,从此永远灭除身心客尘等烦恼,因此心生轻安,由于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全都显现,如同镜中像,这种方便法叫做奢摩他

===========

[学习笔记]:

【奢摩他】
华译为,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这是学习让自己静心的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人或心念先离开问题处,
让自己有时间或空间运用平常练习[奢摩他]的方式来保持稳定
例如夫妻吵架,先离开现场,运用平常实修取静的方式来平息自己
方式例如静坐或念佛或打木鱼
所以,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这并没有觉照,这是取静而定
但是在佛经中更高深的[奢摩他]就并非如此,这边先不做讨论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佛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有相关开示九种奢摩他的教导: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比丘)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
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说明:这是讲修学「奢摩他」过程的九种状况,或称阶段,或称次第)

云何1.[内住]?
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说明:面对外在一切相和一切境界,寻单一缘而收摄自心,藉此让心系念于内在深处,不让心散乱,这就叫「内住」,也就是初学「内观」,藉由外缘而收摄自心,学习制伏乱心。关于「所缘境界」,例如:自古以来的敲「木鱼」或数「念珠」都是一种所缘方式,「所缘」就是指六根攀缘的六种尘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楞严经」说藉由一根所缘而深入观行来断除杂染,这就叫「一门深入」)

云何2.[等住]?
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说明:在初学内观制伏乱心的时候,因为心性粗重散乱而无法让内观的工夫成遍或等同,所以再次依所缘境界为方便,持续让心逐渐澄净,让粗重心逐渐细微,以便让心能定住,这就叫「等住」。此外,「功夫」是指「武功」,所以应该用「工夫成遍」,就像「下工夫」,「成遍」是按照古文和经文来用,意指遍满,现代人则习惯用「工夫成片」,而「功夫成片」则是误用,所以如果不是指武功,应该用「真工夫」)

云何3.[安住]?
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说明:虽然不断依照所缘而内观,并持续加强练习而等住,但是由于偶尔失去正念,心跑到世俗外境上,这就要再收摄乱心回复到内观的境界上,这就叫「安住」)

云何4.[近住]?
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说明:这是指要勤于修行内观,随时亲近不远离观照心念而安定的修行,因为这原因,所以心中必须计算数量来让心安住其内,不让心跑到外处,这就叫「近住」,也就是透过计数而让心随时亲近修定。「数数」:第一个数(发音同「属」)是动词,就是要计算,第二个数(发音同「树」)是名词,就是数量,这就像现在一般数羊帮助睡眠的方式一样,「计数念佛」或称「数数念佛」也是这道理)

云何5.[调顺]?
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说明:这就是直接面对乱心的根源,对于外相色声香味触和男女而起的贪瞋痴,应该直接正视,对这些应该生起罪过和危害的想法,这样想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力,面对这些世俗相才能制伏乱心而不流散,这就叫「调顺」,就是心因为外相而乱了,就调整而归顺)

云何6.[寂静]?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说明:之前的「调顺」是面对外相而引起的,此处则是因为内在的念头想法而引起的贪瞋痴,这时同样应该生起罪过和危害的想法,以便增上抵抗力而止息乱心,这就叫「寂静」)

云何名为7.[最极寂静]?
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说明:突然失去正念而使上述两种烦恼现行,不过却能马上直接断除恶念和烦恼,就叫「最极寂静」,也就是说断就断,发现妄念就能马上断除,这对初学者可能不容易,但是,只要熟练,其实是可以的,念头既然可以突然跑出去,也是可以瞬间转回来的,因为是瞬间,不需要调顺,也不是安住,所以称为「最极寂静」,例如:一般人常感到疲累,但是疲累也是个念头,马上就能断除)

云何名为8.[专注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说明:这是指本身很勤于修行定观的方法,而且有了「真工夫」和能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修行没有中断而念念能持续在三昧禅定的状态中,这就叫「专注一趣」。「加行」:「加」指增上,「行」指修行,「加行」就是精进努力修行。「功用」:「功」是指成功,就是下工夫而有「功」,「用」是指实用运用,能融入生活中实用运用)

云何9.[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说明:这是说透过各种数量次第的实修和学习的缘故,而成为不需要精进加行和运用功能就能工夫成遍,在生活点滴中自然而然念念都处于「奢摩他」境界,随时随地都能在三昧禅定中。这种不需要加行和功用,而心随时都能持续在三昧状态没有任何散乱的情况,这就叫「等持」)瑜伽师地论:[奢摩他]九种心住

名词解释: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客尘】
梵语 akasma^t-kles/a。又作客尘烦恼。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注维摩经卷五(大三八·三七八中):“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又以“尘”之一词,本为色体之极微细者,故以之喻客尘烦恼如尘埃般微小却无所不在,遍布三千大千世界,修道者需祛除此客尘方能成圣果。最胜王经卷一如来寿量品(大一六·四○七上):“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此一说法,于小乘部派时代,即为分别论者所主张,其后大乘佛教承袭此一思想,尤以如来藏系等大乘诸经论特重之,而强调众生之心本为自性清净之如来藏,后受外境之流转所染,遂衍生客尘烦恼。例如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九下):“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中略)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即谓一切动摇不住之物皆为客尘,而非实身实境,然凡愚之人则必以动者为实有之身,以动者为实有之境,遂于终始之间,念念随其生灭,一味颠倒行事,遗失真性。既失其真,反认客尘为自身,遂于轮回之中自取流转。
 此外,佛性论卷四列举一切客尘烦恼凡有九种,即:随眠贪欲烦恼、随眠嗔、随眠痴、贪嗔痴等极重上心惑、无明住地、见谛所灭、修习所灭、不净地、净地惑。(楞伽经卷七、维摩经卷中、大毗婆沙论卷四)p377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2:25:5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8楼 共用时2.5小时)

(2)、三摩钵提的修行方便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如果菩萨悟入清净圆满的觉性(即真心佛性),了知心性(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与根(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幻化的,然后以幻相消除幻相,甚至变化诸幻开导未觉悟的众生,由于菩萨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缘故,便能心生大慈大悲和轻安,一切菩萨都是这样修行且逐渐深入。菩萨的幻化不同于凡夫的幻化,但是菩萨观察的幻化也是幻相也要远离,这就是菩萨圆满妙行,如同大地生长出秧苗,这种方便叫做三摩钵提

===============

[学习笔记]:

以初浅的[三摩钵提]来说
这就是学习让自己[转念]的方法,让自己做[正向观照]
让自己转到好的观念和想法和氛围上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由于凡夫妄念特别多,所以世尊教给我们这种以幻修幻的方法,先与清净光明相应消除粗重妄念,然后在远离一切诸幻,这也是诸佛的慈悲用心与善巧方便,比如,

可以由美味的觉受而转化入观清净光明(这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可以由观照佛菩萨光明形象而转化苦受,入观清净光明(这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总之,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也就是说,
「三摩钵提」就是观,就是冥想,就是想像,也就是神通的原理,也是「四正勤」的3和4步骤,许多大乘观行,都是这原理。—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另外,在方法上也有深浅次第不同,
观想不是每一种都要表相化,这样很累,心力愿力清净力不够就会更累
可以义理性的氛围化,意境化,简单化,万有归一
所以圆觉经讲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些都有很深的实修方式 —
法门实修帖 77#

名词解释:

【毗婆舍那】
(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妙行】
(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性】
(术语)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为真空,圆教立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法华玄义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识论二曰:“众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观大意曰:“不变随缘故为心,随缘不变故为性。”【又】心性二字,空宗与性宗等解说不同。惟禅宗则毫无区别。黄檗传心法要曰:“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曰:“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1:10:0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9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3)、禅那的修行方便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如果菩萨悟入清净圆满的觉性(即真心佛性),以此清净圆满觉悟的心不取幻相及清净相,因为了知身心都是挂碍,无知和觉明不依身心为碍,所以能永远超越碍与无碍的境界,并且可以受用世界和身心,如同器中锽(在佛教经典中,器中锽也被用来描述一种境界,象征着内心的烦恼必须由心地去解决,别人无法帮忙。在描述这种境界时,器中锽被用来比喻内心的烦恼如同器中的声音,虽然声音来自内部,但可以通过解决内心的烦恼来达到解脱。),烦恼和涅槃也不会相互形成障碍,因此便能生出寂灭轻安,妙觉随顺的境界,了知众生的寿命都是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这种方便叫做禅那(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

=================

[学习笔记]:

「禅那」就是觉,就是法义、法性的通达,就是不二,就是中道。简单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分析和明了而不执着两边。—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所以,
[圆觉经]上[禅那]的修行法,就是[觉照不二] — [不二]的探讨

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在实修过程中,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初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所以,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这三个禅观方法是成佛的必学法门
这是相当重要的三个方法
不过,只要深入经藏,就会知道佛说这仍然是方便次第, 不过已经是很高的次第了
这三个方法,又可以延生很多更方便的次第法...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名词解释:

【器中锽】
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含义可能因上下文而异。在古文中,它可能指的是一种古代兵器,具体为斧型兵器,作为兵器时是金属制成,而作为仪仗时则是木制。此外,在佛教经典中,器中锽也被用来描述一种境界,象征着内心的烦恼必须由心地去解决,别人无法帮忙。在描述这种境界时,器中锽被用来比喻内心的烦恼如同器中的声音,虽然声音来自内部,但可以通过解决内心的烦恼来达到解脱。

此外,器中锽也被用来形容一种境界,即“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和“禅那唯寂灭”,这些描述体现了对内心境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例如,“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这段话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的三种境界,其中禅那(寂灭)被比喻为器中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综上所述,器中锽既指一种古代兵器,也象征着一种修行境界,体现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转变和超越。FROM:百度百科

【浮想】
(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那】
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a%na。【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发源西部喜马拉雅山中。南东流经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处。而会于恒河。长八六○哩。联以运河。以便灌溉。灌域约一一八○○○方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11: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40楼 共用时3小时)

3、圆证[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即成圆觉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这三个法门:“[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都是获得圆满觉悟的法门,众生应当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就佛道,十方菩萨种种方便都是依照这三种法门,如法实修实证者能成就圆觉(圆满佛道)

世尊继续说,假如有人修行圣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教化百千万亿众生成就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不如有人听闻这部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间随顺修习此法门



名词解释:

【圣道】
<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
(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2 11:29 , Processed in 0.0982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