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习:39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3)、禅那的修行方便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如果菩萨悟入清净圆满的觉性(即真心佛性),以此清净圆满觉悟的心不取幻相及清净相,因为了知身心都是挂碍,无知和觉明不依身心为碍,所以能永远超越碍与无碍的境界,并且可以受用世界和身心,如同器中锽(在佛教经典中,器中锽也被用来描述一种境界,象征着内心的烦恼必须由心地去解决,别人无法帮忙。在描述这种境界时,器中锽被用来比喻内心的烦恼如同器中的声音,虽然声音来自内部,但可以通过解决内心的烦恼来达到解脱。),烦恼和涅槃也不会相互形成障碍,因此便能生出寂灭轻安,妙觉随顺的境界,了知众生的寿命都是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这种方便叫做禅那(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
=================
[学习笔记]:
所以,
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 [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在实修过程中,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初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所以,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名词解释:
【器中锽】
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含义可能因上下文而异。在古文中,它可能指的是一种古代兵器,具体为斧型兵器,作为兵器时是金属制成,而作为仪仗时则是木制。此外,在佛教经典中,器中锽也被用来描述一种境界,象征着内心的烦恼必须由心地去解决,别人无法帮忙。在描述这种境界时,器中锽被用来比喻内心的烦恼如同器中的声音,虽然声音来自内部,但可以通过解决内心的烦恼来达到解脱。
此外,器中锽也被用来形容一种境界,即“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和“禅那唯寂灭”,这些描述体现了对内心境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例如,“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这段话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的三种境界,其中禅那(寂灭)被比喻为器中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综上所述,器中锽既指一种古代兵器,也象征着一种修行境界,体现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转变和超越。FROM:百度百科
【浮想】
(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那】
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a%na。【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发源西部喜马拉雅山中。南东流经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处。而会于恒河。长八六○哩。联以运河。以便灌溉。灌域约一一八○○○方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