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6-9卷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4:26 | 只看该作者

4、受持此(楞严)咒者,能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学习解说]:

阿难,我再为你说说此咒,它能救度世间一切众生获得大无畏,能成就众生出世间智慧


名词解释:

【大无畏】
佛菩萨不屈不挠地度化一切众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谓之“大无畏”。“大无畏”出于无我无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释迦牟尼前生为萨埵太子时舍身饲虎,药王菩萨前生烧臂供佛等,均是“大无畏”的例子。再举一例:宋·许申《重修灵山开善院碑记》称:唐代大颠和尚曾参访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得“大无畏法”。后遇暴徒张远凡以刃加颈,大颠神态自若地说:“若(你)必及我,是夙负命;如不负公,残恶在汝。”张远凡惭愧拜谢而去。《大日经》说“六无畏”: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和平等无畏。《大智度论》说“四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烦恼)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和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外,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能令众生离于怖畏,故又称“施无畏菩萨”。又唐代密宗创始人名“善无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阳译出《大日经》并加以注疏。现代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毫无畏惧,奋不顾身,我们称之为“大无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筑路的英雄门,是如何用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艰险的大自然。” (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4:40 | 只看该作者

5、自诵或教他人诵(楞严)咒者,不受水溺、火烧及一切恶心毒害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 ,皆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 、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学习解说]:

若我灭度后,末法众生有能自己诵持、或教他人诵持楞严咒者,应当知道此人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都不能加害,甚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都不能害

因为持咒者心得正受的缘故,所以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都会变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及诸鬼神对持咒者不能起恶心,而且频那 、夜迦,诸恶鬼王及其眷属也会常常守护此人


名词解释:

【正受】
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4:55 | 只看该作者

6、即使以散乱心心忆口持楞严咒,金刚藏王菩萨也会日夜守护与加持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 ,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学习解说]: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楞严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每一种族都有诸金刚众作为眷属,昼夜随时保护持咒者

假如有众生未获得三昧正定,而是以散乱心心忆口持此咒者,金刚王也会常常跟随保护此人,更何况是决定发菩提心者,这位金刚藏王菩萨便会应时加持,令此人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的事情,具有周遍了知的能力,没有任何疑惑


名词解释:

【金刚藏王菩萨】
金刚藏王,梵名 As!t!ottaras/atabhujavajradhara,音译阿瑟吒多罗舍多部惹缚日罗驮落。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最右端之菩萨。全称一百八臂金刚藏王。略称金刚藏。此尊形像身呈青黑色,作十六面(或作二十二面,其中一面为佛面),有一○八臂,表示对治百八烦恼,手持一○八种破除烦恼之武器,如独股杵、轮、索、剑、钩、梵箧、棒、花形杵等,坐于宝莲花中。
 此菩萨于虚空藏院中,与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相对安置,代表虚空藏菩萨福智二门中之智德。“金刚”一词,意谓第八识大圆镜智本有不坏之义;“藏”之一词,即谓此识中含藏万法之义;“王”之一词,则谓此识安住于行者之心中。密号秘密金刚,种子为[fan(hu^m!)](hu^m!),三昧耶形为五股杵,其印相为金刚罗阇一切见法印,真言为“唵 跋折路波婆夜 莎诃”。或谓系金刚萨埵之变化身,又释迦亦为金刚萨埵之变化身,故释迦与金刚藏王能变之体,可谓同一。
 此菩萨之名未见于大日经与大日经疏中,而初见于玄法寺仪轨卷二、青龙寺仪轨卷中;古来皆以之为陀罗尼集经卷七中“金刚藏”之同尊。又依理趣释卷下、大教王经卷二等所说,以金刚藏为虚空藏菩萨之灌顶名号,金刚藏与虚空藏同体。(秘藏记)p3577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5:09 | 只看该作者

7、或读或诵或书或写或带或藏此楞严咒,及尽心供养者,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之处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 ,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学习解说]: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谓来世之身),生生世世不生恶道,此人或读或诵或书或写或带或藏此楞严咒,然后尽心供养,则劫劫不生贫穷下贱的地方


名词解释:

【后身】
(杂语)谓来世之身。郑谷诗曰:“后身惟愿似师身。”宣和书谱曰:“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即今俗转胎之说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5:26 | 只看该作者

8、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常与诸佛同生一处,因此令戒根、智慧等皆得成就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 ,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其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学习解说]:

这些众生纵然自己不修福德善业,但是十方如来所有功德都会送给此人,所以在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能得到无量功德,如同恶叉聚(意译为綖贯珠、金刚子。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与诸佛一同熏修永远不分开

因此,能令破戒的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他得戒;未精进者,令他精进;无智慧者,令他获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名词解释:

【恶叉聚】
恶叉,梵语 aks!a,又作呜噜捺啰叉(梵 rudra^ks!a)。意译为綖贯珠、金刚子。树名,亦为果实名。学名 Eleocarpus ganitrus。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此外,经论中多引之譬喻多数或众多之意。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六(大三○·八四六下):“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类。”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八上):“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恶叉聚之果实呈紫色,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卷五十六、瑜伽论记卷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末、玄应音义卷二十二、慧琳音义卷三十五、翻译名义集卷三)p4945  FROM:【佛光大辞典】

【后身】
(杂语)谓来世之身。郑谷诗曰:“后身惟愿似师身。”宣和书谱曰:“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即今俗转胎之说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5:41 | 只看该作者

9、持此楞严咒者,一时销灭往昔所造一切诸恶业,不论轻重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学习解说]:

阿难,若有善男子诵持此(楞严)咒时,假设在这之前有过犯戒,那么持咒以后所有破戒的罪业,不论轻重,一时全部销灭

纵然饮酒、吃五辛等种种不清净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都不将为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6:12 | 只看该作者

10、诵持此(楞严)咒,令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者,等同作坛行道之功德,没有两样

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 。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学习解说]:

假如有人穿着破烂不干净的衣服,一行一住都会变的清净,纵然不建立坛场,不进入道场,不行道(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只要诵持此(楞严)咒,就等同建坛行道一样的功德,没有两样


名词解释:

【行道】
<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p2563 FROM:【佛光大辞典】

【行道】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又】与经行同用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坛法】
指密教建立修法坛所行之法轨。有一日作坛、七日作坛之别。七日作坛仪轨如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所载(大一八·九二九上):“初日以如来性加持自身,及供养警地神,择地中诸恶物,筑令坚实。第二日于坛内掘一肘,不动明加持五宝等,定圣尊位,五佛、四菩萨白檀点位。第三日置瓶,不动明加持一百八遍。第四日暮次香水真言一百八遍,然后洒净。第五日护身供养,以不动或降三世一百八遍,次持地明。第六日夜,师、弟子沐浴净衣,诣坛如法供养,与印相应,手按中胎,持明一遍一按,乃至七遍,诸尊位亦准。第七日次教弟子,三归忏悔,发菩提心。”
 一日作坛多以观想为之,于一日中作坛。即先至作坛处,诵地天真言,观想除地中秽物;次结掘地锹印,加持锹,另结作坛印作坛,加持泥土;次以一小瓶盛五宝、五香、五药、五谷,埋于坛中;复将未落地之牛粪或其他物涂作坛,用五色粉涂坛,次缠五色丝。
 综上所述,凡掘地等,为七日作坛法,故称土坛;不掘地等,多为一日作坛,故称水坛,因水坛是以观想为主,仅洒水净地作坛,故有此称。我国与日本皆不用土坛,而用木坛。又最简略之作坛,唯结诵锹、马头、大金刚轮等三印言。(陀罗尼集经卷十二、蕤呬耶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四、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p27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3:58:2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8楼~44楼共用时3小时以上)


11、诵持楞严咒者,能灭五逆、四弃、八弃重罪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消灭,更无毫发。

[学习解说]:

若有造作五逆重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堕无间地狱者,以及比丘、比丘尼触犯四弃(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八弃(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者,只要诵持楞严咒,这些重罪都将全部灭除,犹如猛风吹散沙堆一样,丝毫不留


名词解释:

【八弃】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又作尼八弃戒、八弃戒。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参见:律)3789)p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弃】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a^rah! pa^ra^jika dharma^h!)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又梵语 Pa^ra^jika,亦译作弃。((参见:四波罗夷)1720、“波罗夷”3442)p1772 FROM:【佛光大辞典】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3:59:23 | 只看该作者

12、读诵、书写、佩戴、安置楞严咒,能消宿业,不久便得无生法忍

阿难!若有众生 ,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 ,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学习解说]: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作一切罪业不论轻重,如果未能及时忏悔的,只要读诵或书写楞严咒,或在身上佩戴,或安置在住处,一切宿世业障就会像热汤融雪一样消化,不久便能获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名词解释: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83

[禅定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13、诵持、佩戴楞严咒者,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 命终随愿往生十方世界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如果有女人不能生育,很想要个小孩,只要至心忆念楞严咒,或在身上佩戴此咒,便能生个福德智慧的小孩;求长寿者,便能获得长寿;求福德果报快速圆满者,便能快速获得圆满;求好的身命(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暖识为体)色力(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也是一样能如愿获得

命终之后,还能随愿往生十方佛土,必定不生边地(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下贱的地方,更何况是杂形


名词解释:

【边地】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见: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见: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p6707 FROM:【佛光大辞典】

【身命】
(杂语)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暖识为体。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力】
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8:05 , Processed in 0.0916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