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四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21:0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17 21:0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佛在不同的佛经中都有讲供养诸佛的好处:
17,
阿难!若不得受记菩萨,瞋恨受记者,而共诤竞,恶口骂詈,若爱惜萨婆若,随其起念,一念却一劫,尔乃还得发大庄严。」
(注: 什么是受记菩萨呢?现在很多人喜欢去找上师灌顶受记,其实佛经上早就明白清楚的讲到~如何得到受记了,只要读诵受持书写演说供养妙法莲华经,就会得到佛受记,所以佛弟子不用妄求受记,只要好好修持,十方诸佛没有不受记的
由上面这段经文可看出,佛弟子不仅不应该争论,更不该恶口咒骂受记者,例如修法华经的行者,一念恶,修行就要退却一劫,才能再发起大庄严心,真是败坏修行啊!下面阿难问除罪的方法,佛慈悲的回答)



学习注:
从这句经文中,不难看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身语意,否则修行一退,又回到原点,到那时也不知能否再发起修行之心,如果这样就只能一直轮回了,而且诤心必堕恶道

18,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19,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
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圣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丰足,
六者、疾疫不临,
七者、离水火灾,
八者、无盗贼厄,
九者、人见钦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转男身,
十二者、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从,
十八者、眷属欢乐,
十九者、诸横消灭,
二十者、业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
二十六者、聪明利根,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互相乖违][兴诸斗诤]。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欢喜忍受][展转悔愧][慈心相向]。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炽盛恼乱身心常不安乐。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皆得[离贪欲等][身心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20,
楞严经~楞严咒
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
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21,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精进。何等为十?所谓:

身清净精进,承事供养诸佛菩萨及诸师长,尊重福田不退转故;

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

意清净精进,善能入出慈、悲、喜、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无休息故;

正直心清净精进,无诳无谄,无曲无伪,一切勤修无退转故;

增胜心清净精进,志常趣求上上智慧,愿具一切白净法故;

不唐捐清净精进,摄取布施、戒、忍、多闻及不放逸乃至菩提无中息故;

摧伏一切魔清净精进,悉能除灭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一切烦恼、诸缠盖故;

成满智慧光清净精进,有所施为悉善观察,咸使究竟,不令后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

无来无去清净精进,得如实智,入法界门,身、语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无所著故;

成就法光清净精进,超过诸地,得佛灌顶,以无漏身而示殁生、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具足如是普贤事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精进。



22,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喜。何等为十?所谓:

发菩提心清净喜;
悉舍所有清净喜;
不嫌弃破戒众生而教化成就清净喜;
能忍受造恶众生,誓愿救度清净喜;
舍身求法不生悔心清净喜;
自舍欲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令一切众生舍资生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见一切佛恭敬供养无有厌足,法界平等清净喜;
令一切众生爱乐禅定、解脱、三昧游戏入出清净喜;
心乐具行顺菩萨道一切苦行,证得牟尼寂静不动无上定慧清净喜。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喜。」
——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23,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精进。何等为十?所谓:
身清净精进,承事供养诸佛菩萨及诸师长,尊重福田不退转故;
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
意清净精进,善能入出慈、悲、喜、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无休息故;
正直心清净精进,无诳无谄,无曲无伪,一切勤修无退转故;
增胜心清净精进,志常趣求上上智慧,愿具一切白净法故;
不唐捐清净精进,摄取布施、戒、忍、多闻及不放逸乃至菩提无中息故;
摧伏一切魔清净精进,悉能除灭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一切烦恼、诸缠盖故;
成满智慧光清净精进,有所施为悉善观察,咸使究竟,不令后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
无来无去清净精进,得如实智,入法界门,身、语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无所著故;
成就法光清净精进,超过诸地,得佛灌顶,以无漏身而示殁生、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具足如是普贤事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精进。


24,
「若诸菩萨离此慢业,
则得十种智业。何等为十?所谓:

信解业报,不坏因果,是智业;

不舍菩提心,常念诸佛,是智业;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其心尊重终无厌怠,是智业;

乐法、乐义无有厌足,远离邪念,勤修正念,是智业;

于一切众生离于我慢,于诸菩萨起如来想,爱重正法如惜己身,尊奉如来如护己命,于修行者生诸佛想,是智业;

身、语、意业无诸不善,赞美贤圣,随顺菩提,是智业;

不坏缘起,离诸邪见,破暗得明,照一切法,是智业;

十种回向随顺修行,于诸波罗蜜起慈母想,于善巧方便起慈父想,以深净心入菩提舍,是智业;

施、戒、多闻、止观、福慧,如是一切助道之法常勤积集无有厌倦,是智业;

若有一业为佛所赞,能破众魔烦恼斗诤,能离一切障、盖、缠、缚,能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能随顺智慧摄取正法,能严净佛刹,能发起通明,皆勤修习无有懈退,是智业。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一切善巧方便无上大智业。」

——十种智业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21:0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18 19:5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佛在不同的佛经中都有讲供养诸佛的好处:
25,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何等为十?所谓: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
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
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
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
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
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
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
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
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
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十种魔,十种魔业,十种舍离魔业,十种魔所摄持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26,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供养诸佛,诸佛所说[十二部经](附注:大乘12部经,请详见[大般涅槃经]),[修妒路](附注:就是[修多罗])乃至[忧波提舍](附注:就是[优婆提舍]),是菩萨[闻持诵利][心观了达]。了达故得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能起[无碍智],起无碍智故所生处乃至[萨婆若]终不忘失。亦于诸佛所种善根,为是善根所护,终不堕恶道诸难。

以是善根因缘故,得[深心清净]。得[深心清净]故,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以善根所护故,常不离真知识,所谓诸佛、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能赞叹佛法众者。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

27,
(附注:以下四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菩萨准则)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修正行时。
1.于具功德诸有情所。常乐现前供养恭敬。
(附注:对有功德的众生恭敬供养)
2.于具过失诸有情所。常乐现前发起最胜悲心愍心。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附注:对有过失的众生能发起悲悯心,随力断除众生的过失)
3.于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
(附注:对怨恨自己的众生能发起慈心,真诚的利益怀怨者,令其安乐,令其自然消除怨嫌)
4.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
(附注:对于恩人,能以财力或劳力来尽力偿还)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 [依极真智][修正加行]。
(附注:这才是菩萨无戏论真正有智慧的增上修行)



28,
[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咨问深法。受持不失。作是愿言。
1.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无量世受大苦恼。不于菩提生退转心。
2.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
3.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奴婢]之身。
4.复愿令我身有自在力为他给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驱使我。
5.愿令我身诸根具足。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裔之处。常生豪姓。 (附注:豪姓即是富贵之家)
6.色力殊特。财宝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

7.凡有所说。闻者乐受。离诸障碍。无有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
8.常为众生作大利益。为利众生不贪身命。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众生时莫求恩报。
9.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能坏众生恶见恶业。
10.一切世事所不能胜。既得胜已复以转教。(附注:指佛法)

11.善治众生身心重病。见离坏者能令和合。见怖畏者为作救护。
12.护已。为说种种之法。令彼闻已。心得调伏。

13.见饥施身。令得饱满。愿彼不生贪恶之心。当啖我时。如食草木。
(附注:布施自己给众生吃)

14.常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宿德]。于[怨亲]中其心等一。
15.常修[六念]及[无我想][十二因缘]。
16.无[三宝]处。乐在寂静。修集慈悲。
17.一切众生。若见我身。闻触之者。远离烦恼。
18.菩萨虽知除菩提已不求余果。为众生故求以弘利。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立愿。
当知是人即是[无上法财长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
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
二者。心不贪着生死之乐。 (附注:无法解脱生死轮回的快乐,意思指凡夫之乐)

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


29,
药师经云: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
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30,
如何寻找往生亲人~ 地藏经第12品见闻利益品

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已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
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
瞻礼供养。
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
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 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 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31,
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
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苾刍僧。
昼夜六时,礼拜行道,
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灯;
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
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褶手,
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注:就是要多放生),
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32,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33,
实义菩萨者。
能听深义。乐近善友。
乐供养师父母善友。
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
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
其心坚固。怜愍一切。
口言柔濡。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
于自身所。不生轻想。
舒手惠施。无有禁固。
常乐修磨。利智慧刀。
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
善知方便调伏众生。
于大众所不生恐怖。
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
勤修精进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
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
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
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
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
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报。
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惜身命。
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
为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如须弥山。
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
于三宝所不生疑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
乐赞人善为开涅槃。所有伎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是名实义菩萨。

34,
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毕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等十二。


一者自性信大乘法。为离小乘狭劣心故。发菩提心。

二者自性成就大悲。为欲具足诸白法故。发菩提心。

三者直心本行坚固。为厌生死向彼岸故。发菩提心。

四者善集一切功德。为欲修满诸愿行故。发菩提心。

五者能善供养诸佛。为欲善起诸白法故。发菩提心。

六者身口意业清净。为离一切诸恶行故。发菩提心。

七者远离诸恶知识。为欲亲近善知识故。发菩提心。

八者闻法如说修行。为不虚妄诳众生故。发菩提心。

九者为欲利益一切畜诸资生不贪不悭故。发菩提心。

十者以得诸佛加护。为离一切诸魔加故。发菩提心。

十一者。于诸众生常起大悲。能舍内外一切诸物。为离悭嫉故。发菩提心。

十二者。具法行力为能成就诸功德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是名十二妙法。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此十二法者。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5,
梵天。菩萨有四法。 [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四。
一者[受无量生死]。(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投生六道)

二者[供养无量诸佛]。
三者[修行无量慈心]。
四者[信解无量佛慧]。(附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并且深入法义)
是为四。

36,
云何[少施得无量福]。
若有众生于菩萨所闻说法已。以一把食施于饿狗。施物既少福田又薄。以能回向菩提道故。所得福报不可称量。
(附注:菩萨能劝化求福者转为求真解脱菩提,真解脱者福不可量)

[有德增长者]。
若有众生先受八斋。菩萨复为分别解说。教令回向无上菩提。

(附注:理由同上,因为八斋戒者多求天上福田)

若有众生深着邪见。一月不食昼断夜食。菩萨即为讲宣正法破其邪心。教令受持八戒斋法。菩萨为破苦不善斋。教令受持善法斋戒。
(附注:破除外道邪法改授正法斋戒)

若有众生欲求解脱不知方便。菩萨为说中道实义离于二边。
(附注: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欲示大道不示小径,故说大乘实义)

若有众生欲得天身投渊赴火。菩萨为破如是现苦。为说持戒现世受乐后受天身。
(附注:如楞严经所说,破除拜火外道,而以生天为方便,劝修六度之持戒)

若有众生为寂静故。读诵解说四毗陀典
(附注:指婆罗门外道典籍)菩萨即以十二部经。教令分别思惟其义。
(附注:如果有众生喜好寂静(禅定)而学习外道典籍,菩萨改教导众生正法~大乘十二部经)

复次菩萨以世所有上妙香华供养三宝。亦教众生复令供养。自向十方无量诸佛发愿供养。亦教众生向十方佛发愿供养。

复次菩萨常修念佛乃至念天。亦教众生令修六念。(附注:详见本文最后)

复次菩萨身口善业。若多若少悉施众生。亦以是法教化众生。
(附注:不论多少,菩萨行善所累积的所有福报都布施给众生,也这样教导众生行菩萨道)

复次菩萨常作是愿。一切众生所有苦事。悉集我身莫令他受。亦以此法转教众生。

(附注:菩萨常发愿~一切众生的所有苦难都由菩萨自己承受,也这样教导众生行菩萨道)

复次菩萨若有过去现在世罪。悉向十方诸佛忏悔。亦以此法教众生行。

复次菩萨自能修集[四无量心]。亦教众生行[四无量]。
有功德者能令增长。坏佛法人能令生信。已生信者能令增长。未淳熟者能令淳熟。已淳熟者令得解脱。


那么我们应如何供养三宝呢?

1,
供养三宝心无厌足。为法舍身而无悋惜。


2,
戒律中有要求佛弟子吃素的时候应该先供养三宝
因此,进食或喝水前,应该先念佛持咒(至少约10秒钟),这样会比较好

3,
善男子。
1.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
2.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
3.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
4.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
5.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
6.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7.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綖至无量綖。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
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

1.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
2.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之所坏处。亦当自治。
3.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
4.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宝塔及作宝像。作讫当以种种幡盖香花奉上。
5.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花种种伎乐而供养之。
6.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花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7.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
8.若白土泥。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彩绵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9.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花贯散花妙绋明镜。末香涂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


10.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附注:由此可知现今烧五谷杂粮之火供,实属外道法)
11.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12.不应造作半身佛像。
13.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
14.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
15.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若自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佐助之。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8 20:4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18 20:5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供养三宝的功德
修供养者,仰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愿令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当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又应别复係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

所以,清净自心
让自己和众生恢复佛性光明,这就是最好供养

能够自度或度他的一切佛法都是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
帮助自己成佛,也帮助众生成佛,这一切相关的精进都是最好的供养
任何精进佛事的奉献身心都是最好供养
佛菩萨早已经成就,不需要这些供养
佛菩萨自己从初修时期就不断供养众生和诸佛菩萨
供养是让我们学佛成佛的方法
供养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因为慈悲众生,2.因为舍离物欲
所以佛菩萨才是真正供养众生的人
因为佛菩萨用佛法普渡众生,才是真正的供养者
我们凡夫只是学习佛法,学习供养当中而已
所以,真正让自己成佛,也让众生成佛,才是真供养
您如果您没钱或环境上限制
发起无上心,愿意恢复自己佛性,也帮助众生恢复佛性
用清净慈悲心发起光明心,融合诸佛慈悲光明愿力,遍照一切众生都光明自在
这样就是最好供养
真心的慈悲和光明就能感染众生也恢复光明自性
让自己和众生恢复佛性光明,这就是最好供养


佛经中教导众生: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那么,什么是法供养呢?
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维摩诘经中也如此教导众生:
『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
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
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
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空、无相、无作、无起;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
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
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
背生死苦,示涅槃乐;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
是名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
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
依于智,不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于法,不依人。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
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供养六波罗蜜就是【法供养】
佛言。善男子。
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咨问若不咨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善男子。
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终不打骂嗔恼众生。先意语言。言辄柔软。见众生已生爱念心。知恩报恩。心不悭吝不诳众生。如法求财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见穷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怜愍一切。见作恶者能为遮护。见作善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远离嗔恚之心。或时暂起觉生愧悔。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善男子。
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嗔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即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呵责嗔恚。说嗔果报多有苦毒。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缘合和。若和合成何故生嗔。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嗔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忍波罗蜜

善男子。
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赞叹精进所得果报。如法得财用皆以理。见邪进者为说恶果。善教众生令修精进。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时不随他语。
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善男子。
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不乐愦闹贪着卧具。不乐听说世间之事。不乐贪欲嗔恚愚痴。先语软语常乐出家。教化众生。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见怨修慈乐说定报。心若逸乱生怖愧悔。见邪定者为说罪过。善化众生置正定中。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善男子。
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嗔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忧受乐不喜。
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那么什么人可以接受众生的供养呢?佛经中也有教导:
我听(附注:允许,许可)[行者][得者]受他供养。不听余人。

舍利弗。云何名为[行者]。
若有比丘决定发心。我于今世断诸结使。当入无余涅槃。修习圣道如救头然。又当除断不善恶法。是名[行者]。
又能一心信解空无相无愿。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断诸烦恼。名为[行者]。
求诸善法常行咨问。名为[行者]。
又能发心度脱一切。名为[行者]。
勤心修习诸助道法。于诸经中如说而行。及有一心求佛道者。舍利弗。于佛法中是名[行者]。

何谓[得者]。
谓得须陀洹脱三恶道。名为[得者]。
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断诸烦恼求道已息。所作已办善学三学。是名[得者]。

我听是人得受供养。是人若受供养。是名[善受供养]。


舍利弗。清净持戒者。开化檀越者。及修多闻读诵经者。谓读诵修[妒路][岐夜][授记经][伽陀][忧陀那][尼陀那]。如是诸经[本生经][方广经]。 [未曾有经]。 [阿波陀那论议经]。是人又能清净持戒无有瑕疵。不垢不浊自在不着。智者所赞能自具足。随顺禅定时时乐坐禅。
如是比丘我亦听受供养。

舍利弗。身证法者无有疑悔。我听是人[高座说法]。虽是凡夫清净持戒。心不贪着外道经义。一心勤求沙门上果。不贪利养善巧定说。多闻广喻犹如大海。乃至失命犹不妄语。不乐诤讼自利利他。唯说清净第一实义。所说如是亦如是行。
舍利弗。如是说者我听说法。如来所说能使诸法不相违逆。谓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舍利弗。求利比丘。为佛出家而破戒品。何用说法。何以故。
舍利弗。我经中说。若人自不善寂自不能护。能令他人善寂自护。无有是处。如人自没污泥欲出他人。无有是处。若人能自善寂。能出污泥欲出他人。则有是处。

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诽谤如来其罪不轻。实语比丘应听说法。非妄语者持戒比丘。则能法施。

舍利弗。高座说法决定断疑。最是上事。
若持戒不净着外道义。我则不听。及妄语者。贵世乐者。求利养者。乐诤讼者。我亦不听。
我听净持戒者。质直心者。通达诸法实相者。高座说法。

舍利弗。破戒比丘宁当舍戒。不着圣人相袈裟覆藏罪垢。密作众恶受人信施。
舍利弗。以小因缘。而于久远受地狱身。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9 21:0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19 21:2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又对与会的菩萨众和善财童子说:我所说的普皆回向就是:
众生从最初的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到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
在这些修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功德全部都回向法界、以及虚空界一切众生
使法界众生都能承蒙这些功德力而获得佛菩萨加持,恒常生活在安心快乐中,身心没有任何的病苦

即使有时会在业力的牵扯中,想要行恶,但总会在一念正念中断除邪恶的念头,不去造作恶业
对于修习的利益众生的善事,都会很顺利的有所成就
因为学习佛法,懂得要断恶修善,这就为众生关闭了一切走入恶道轮回的大门,使众生不误入歧路,也为众生开启了人天的涅槃之路(解脱成佛之路)

如果有众生,因为累世不信佛不学佛,累世都在造作恶业
所以在不断的轮回中,已经累积了很多的恶业,必将感召很重的恶业苦果
对于这些种种的恶报,我发愿都为众生代受,以此因缘来教导众生明白法界真相,因果报应
教导众生止恶修善,学习佛法,令众生都能得到解脱,最终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词解】
【恶趣】
梵语 durgati,巴利语 duggati。又作恶道。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之体为无覆无记,又五趣摄于有情数;即谓由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无记之果体,名之为趣,故说一切有部主张“趣”不通于善、染及器世界。
 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人、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三恶趣若加阿修罗,即为四恶趣。三恶趣加人、天即为五恶趣,又称五恶道、五趣;其中阿修罗包括在饿鬼、畜生、天上三处,或为地狱所摄。五恶趣再加阿修罗即称六道,又称六趣。人类亦可谓于六道中轮回生灭。此六道若以现实人生取譬,嗔恚即为地狱,贪欲即为饿鬼,愚痴即为畜生,斗争即为阿修罗,喜悦则分别为人间、天上。古印度人一生最大之愿望,乃不欲再度受生至人间,故视人道与天道均为恶趣。但此恶趣义摄入佛教之后,恶趣专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天、人为二善道。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一愿为无三恶趣愿,第二愿为不更恶趣愿,此二愿皆为大悲拔苦之愿。(无量寿经卷下、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光记卷八、俱舍论宝疏卷八、玄应音义卷四、慧琳音义卷四十八、选择本愿念佛集卷上)p4950
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
菩萨行者在修行中,都应该以这样的发心把自己所修行的功德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修习佛法获得解脱自在
这样等到众生界穷尽,众生业力穷尽,众生烦恼断尽,我回向法界一切众生解脱成佛的决心没有穷尽
这样的念头念念相续永远不会停止,而我的身语意业从来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关于回向,华严经中这样教导:
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善知识也为众生做了明了的教导:
回向两字的意思是指转向,将心念思维和行为作为转向一个目标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
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
所以目标要远大,回向让自己和众生都成佛,这样才能超越一切
这就是大乘佛法回向的意义


那么众生应如何回向呢?
什么是成就佛道呢?学佛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放开,真正解脱
而怎样才能放下自己让自己解脱呢
佛说为众生就能够放下自己,所以这就是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原因
把心思放在普渡众生,不要任何事情都只想到自己,这样就能逐渐放下自私放下我执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闻声救苦普渡众生呢?就是因为完全放下自己(我执)
自己清净光明心量宽大,自然能力就大

所以如何回向呢?
就是回向自己和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最根本回向(大集譬喻王经)
所以佛经上教导我们[回向法界]或者[回向佛国]或者[回向一切众生](普贤十愿,普皆回向)
这些都是佛教导我们的
另外,回向家人这也是好事,家人也是众生之一,回向家人也是舍己为人
冤亲债主也是众生,而且过去世结怨也是我们应该要化解的,
所以回向冤亲债主也是好事,让大家都解脱,这也是舍己为人

佛陀说广大回向有大功德,因为心量大,所以功德大
所以不用担心功德不够分,因为真正宽大的心量才是真功德
所以先做大回向,[回向法界]或者[回向佛国]或者[回向一切众生]

佛在经上说发心功德最大,所以发起大心将功德回向法界成就菩提,这样发心就有大功德
再用大功德成就小功德,再做小回向,[冤亲债主],[家人]
这样就一切圆满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其实回向的用意就是让佛弟子学习要为众生,心量要宽大
心量只要宽大,自然就能和佛菩萨的神通功德相应
因为发起大心才能恢复佛性
众生佛性和佛菩萨的佛性完全相同,平等无差,功德圆满俱足

佛在不同的佛经中也都做了教导:
如何回向

《佛说无量寿经》: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
...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
  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
  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佛说十善业道经》: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明天菩萨即白佛言。云何菩萨少修善本而获大果。或多作功德福报无量佛告明天菩萨摩诃萨。"
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萨作如是回向者。是为菩萨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



[回向]就是为了让众生发起[大乘心],
这种能够让心放下自我而发起大心,才能逐渐实证[功德],也就是恢复[佛性]

而[回向]功德给众生,这其实靠的不是我们的功德(能力),我们只是还正在学习当中
真正有功德的是佛菩萨,所以真正利益改变众生的是佛菩萨
佛菩萨的做法就是让两边对立的众生能放下仇恨,生起善念,
随之改变众生的环境,让众生能好好修行,让众生逐渐恢复自性(佛性)
这就是[超度众生]和[功德回向]的内涵和原理




初学者大都因为发心不够大,
所以,没有经常回向周遭有缘一切众生和法界一切众生,让大家都能解脱成佛
所以就会有些障碍,
天地间的许多众生都知道谁有修行谁没修行
修行人应该主动帮助一切众生,主动回向一切众生
帮助众生脱离苦难,这样修行就会很顺利
主动发起大心,这样法界的清净光明就会随时和自己起共鸣
就不会受到干扰和障碍
(这是求您帮助的得不到满足,加上有怨仇的要障碍您)
所以,修行人要随时默念佛号或持咒,
以清净心光明心慈悲心回向一切众生都得解脱
这样就随时都很顺利,考试也会得到帮助



其实回向的真实义就是心法,
对于初学者,回向是一种透过发大心而引发恢复佛性的心法修持方法
对于菩萨或实修者,回向也是以佛性光明超度引导众生向善的方法
透过广大发心回向,让心清净,不执着于小我
以宽阔无私的胸襟,逐渐就能放下执着,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而且以佛性光明圆满回而救度众生转化众生,普渡众生成佛
这才是回向的根本用意和圆满的实义

所以回向是一种发心增广作用
透过实际的观修,逐渐清除第八识妄念,而让佛性启发功德能力
所以佛经中的观想回向都是先发起大心,与佛相印,然后观想法界光明
最后才做更细部的观想回向以及个别超度



关于[心法]的修持,其实很简单,可以运用在各种佛法的修行上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放生,超度,施食,回向,全部都可以用上,全都可以把上面讲的种种心用上

以下说明[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放生,超度,回向]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些观念在很多佛经都有提到
所以不论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施食超度回向....,一切法的根本重心在于心法
所以佛经上经常强调[至心][诚心][深心],
也常讲到[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欢喜心]....
藉由这些心法修持,逐渐转凡心为佛心,逐渐显露根本佛性而成佛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所以不论[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超度][回向],或一切外在行法
[重点]都在于[收摄凡心],[契入佛心],然后[恢复佛性]
这才是我们心应该放的位置,就是[放在契入佛心的心境上]
例如~
[清净心][平常心][欢喜心][慈悲心][感恩心][光明心][平等心][舍离心][惭愧心][忏悔心]...
每个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相应次第和情况,运用上述的心境来[念佛][拜佛][持咒][施食][超度][回向]
而且把这心境,把这心法的修持和自己相应的佛菩萨做紧密的结合
至心诚心的心念佛菩萨的名号,用这样的方式来念佛和拜佛
心想佛菩萨光明佛光照耀自己全身,让自己全身都清净光明,消除业障
并且自己发起无上大愿,希望自己能像佛菩萨一样光明自在解脱成佛
也以此光明遍照(回向)一切众生,让众生都脱离苦难,清净自在解脱成佛

以上这就是[光明心法]
就是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绕佛和回向,种种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就是恢复清净圆满自在的佛性

真正发起大愿,真正落实各种佛法修行,并以清净光明心回向一切法界,饶益一切众生,这就是自利利他,才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20:50:2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学习解说】
善男子,以上这十种大愿就是所有的菩萨摩诃萨都应具备的,这十种大愿心是已经具足圆满成就的愿心
如果所有的菩萨行者都能够按照这十种大愿如说修行,深入实践,那么就能随顺引导世间众生断恶修善,明白法界真相和因果报应,放下世间一切欲乐,如法精进实修,脱离六道轮回而进入求取无上菩提之路,如此就是随顺众生实证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圆满普贤菩萨所教化的十种大愿海

所以,善男子,你对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心,应该做这样的领悟

学习注:
教导众生以普贤十愿为愿心,引导众生趣入无上佛道,这就是法布施

怎么样才能做到顺利的法布施呢?
佛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教导:
梵天。菩萨有四法。 [善开法施]。何等四。
(附注:四种方法能帮助法布施)
一者[守护于法]。
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
三者[行善人法]。
四者[示人垢净]。
是为四。


菩萨行者为众生行法布施,都是为了度脱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教导众生如何走上成佛之道,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善业果报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附注:能明白大乘不二空义,也相信因果轮回业报)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附注:没有我执,也不着于顽空,而能对众生起大悲心普渡众生)
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附注:明白真正大涅槃,不追求小乘涅槃,能不畏惧六道生死,入六道普渡众生)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附注:不论财布施或法布施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善业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四种[非菩萨而似菩萨],和四种[真实菩萨]~大宝积经


而且,菩萨行者在做法布施的时候,应该以清净心行法布施,不然就无法成就布施波罗蜜,无法圆满真正的佛道
就算我们想要做法布施,,但是心不清净,,这就没有做到三轮体空,,这样不仅无法做到无漏布施,,更可能结恶缘

所以,
菩萨修六度波罗蜜,就思惟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以后要能所俱空。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词解】

【趣入】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学习解说】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充满了十方无量无边多的说不尽的佛土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一切世界,用世间上最精妙的七种珍宝以及人天最殊胜的安乐来布施一切世界
中的所有众生,供养一切世界中的一切诸佛菩萨,经过无量的佛国世界以及如微尘一样多的劫数,这种布施和供养相续不断,无有停止,这种布施和供养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如果有人,听闻到普贤菩萨说的这十大愿,只要这十大愿传输到耳根,那么众生获得的功德,比起上面说的布施供养无量佛国无量世界的众生和诸佛菩萨所获得的功德要大的多,前功德不及听闻这十大愿的百分之一,千分之,甚至优波尼沙陀分(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的功德也不及能听闻此十大愿的功德

【词解】
【上妙】精妙,最好。© 汉典

【安乐】安宁快乐——摘自汉典

【优波尼沙陀】
  清凉疏云:此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应法师云:论中义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宝等,但得三界果报;无漏善法,得佛果也。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优波尼沙陀】
  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以深信心,受持读诵这十大愿,甚至只要书写一个四句偈语,就能快速的除灭堕入无间地狱的重大罪业,消除世间所有的一切身心上的疾病,和世间的种种苦恼,甚至在所有佛国中如微尘那样多的劫数中所造下的一切恶业,也全都能够消除,世间一切魔军以及凶狠的夜叉(八部众之一,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罗刹(恶鬼之总名)鸠盘茶(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毗舍阇(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若部多(生之有情)等,还有那些专门饮食众生血吃众生肉的诸恶鬼神也因众生听闻这十大愿而全部远离,或者这些诸恶鬼神因为众生受持读诵十大愿的功德转而发心亲近守护这位众生,所以如果有人读诵受持十大愿,在世间行菩萨道,就会得到人天鬼神诸佛菩萨的护持,不会有一点障碍,就像虚空中的明月从阴影中跃然而出,四周一片洁净明亮,那些受持读诵十大愿的众生都能被十方诸佛菩萨所称赞,世间一切人、天人都不但应该恭敬礼敬他们,并且一切众生也都应恭敬供养他们

【词解】
【五无间】
<一>即阿鼻地狱。又作五无间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受苦报无有间断。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之果报。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此狱以“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即:(一)时无间,指历劫受罪,无时间歇。(二)形无间,指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限量),一切有情于中受苦,其身形亦广八万由旬,遍满此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无有间隙。(三)受苦无间,诸有情于剑树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锯凿及剉斫镬汤等,备受诸苦,无有休歇。(四)趣果无间,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神鬼,罪业所感,悉同受之。(五)命无间,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大楼炭经卷二泥梨品、起世经卷四地狱品、翻译名义集卷二)
 <二>又作五无间业。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参见:五逆)1142)p1163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
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a^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i^,巴 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三)宫殿飞行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亦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夜叉,因过去世仅行财施,故不能飞行。(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因过去世布施车马而能飞行。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毗沙门天王品载,毗沙门天王有无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军将,及因陀罗、苏摩、婆楼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军将。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序品载,毗沙门天王为上首,庵婆、持庵、莲花光藏、莲花目、颦眉、现大怖、动地、吞食等三万六千药叉众来会。据大日经疏卷五载,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于北门置毗沙门天,其左右绘有摩尼跋陀罗、布噜那跋陀罗、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嚩多、毗洒迦、阿吒嚩迦、半遮罗等夜叉八大将。
 经典中常述及身为正法守护神之夜叉。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夜叉大将,誓言护卫药师如来本愿经之受持者。据陀罗尼集经卷三载,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愿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两国交战时,由护国药叉先行比斗。据孔雀王咒经卷上载,钩钩孙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诸国,降伏怨敌。然经典中亦述及为害众生之各类夜叉。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载,诸夜叉、罗刹鬼等,常作狮、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头两面、三面等,手持刀、剑、戟等,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南本涅槃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亦载有该类夜叉之可怖形状,彼等即为夺人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
 夜叉之梵语 yaks!a,语根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注维摩诘经卷一,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卷二十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或迦叶波,或补罗诃(梵 Pulaha),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毗罗之随从,或为毗湿奴之随从。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密迹力士为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参见:多闻天)2331)p3130
FROM:【佛光大辞典】

【罗刹】
梵语 ra^ks!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梵 ra^ks!asi^,又作罗刹斯)。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有罗刹众及女罗刹;于胎藏现图曼荼罗之外院西南隅有罗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侧二位为罗刹童男、罗刹童女。(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慧苑音义卷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p6673
FROM:【佛光大辞典】

【鸠槃荼】
梵名 Kumbha^N!d!a,巴利名 KumbhaN!d!a。又作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然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之名。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所载,佛尝敕毗楼勒天王(增长天)护持南方阎浮提;天王之下有鸠槃荼大臣,率领众多部众,具有大势力,其下有鸠槃荼兄弟,檀提、忧波檀提、大肚、葛迦赊、摩诃钵湿婆、十手、山行等诸鸠槃荼眷属。(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圆觉经略疏卷四)p5708  
FROM:【佛光大辞典】

【毗舍阇】
 (异类)Pis/a%ca%,又作毗舍遮,辟舍柘,毕舍遮。持国天所领鬼之名称。孔雀王咒经下曰:“毗舍阇,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云毗舍阇,又作毗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颠狂鬼也。”同二十四曰:“毕舍遮,旧经中名毗舍阇,亦言辟舍柘。”慧苑音义下曰:“毗舍阇王,毗舍阇之王,即是东方提头赖吒,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领二部鬼:一名毗舍阇,此云啖精鬼。二名乾闼婆,此云寻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部多】
 (术语)Bhu%ta,已生之有情名为部多。俱舍论十曰:“又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中略)言部多者,显已生义。诸趣生已,皆谓已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部多,已生义,含多解,故仍置本名。”【又】以名鬼类之一种。慧苑音义下曰:“部多宫。部多,此云自生。谓此类从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名部多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20:5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10-21 20:5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20分)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学习解说】
受持读诵普贤十大愿的善男子,以此善心就能实修并且圆满普贤菩萨的所有功德
如此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如普贤菩萨那样快速的证得成就微妙的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
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貌(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

如果这个受持读诵普贤十愿的善男子出生在人间或天上,他所出生的家庭必定是富贵之家
此善男子能够摧毁一切恶道(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也能够远离一切恶友,身边都是一些勤求佛道的佛友,能够制伏一切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
能够解脱一切烦恼,就如师子王用它勇猛的气势摧毁降伏聚集一起攻击的猛兽

这样的善男子当然能够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关于什么样的人能够接受众生供养,佛在佛藏经中这样说:
我听(附注:允许,许可)[行者][得者]受他供养。不听余人。

舍利弗。云何名为[行者]。
若有比丘决定发心。我于今世断诸结使。当入无余涅槃。修习圣道如救头然。又当除断不善恶法。是名[行者]。
又能一心信解空无相无愿。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断诸烦恼。名为[行者]。
求诸善法常行咨问。名为[行者]。
又能发心度脱一切。名为[行者]。
勤心修习诸助道法。于诸经中如说而行。及有一心求佛道者。舍利弗。于佛法中是名[行者]。

何谓[得者]。
谓得须陀洹脱三恶道。名为[得者]。
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断诸烦恼求道已息。所作已办善学三学。是名[得者]。

我听是人得受供养。是人若受供养。是名[善受供养]。


舍利弗。清净持戒者。开化檀越者。及修多闻读诵经者。谓读诵修[妒路][岐夜][授记经][伽陀][忧陀那][尼陀那]。如是诸经[本生经][方广经]。 [未曾有经]。 [阿波陀那论议经]。是人又能清净持戒无有瑕疵。不垢不浊自在不着。智者所赞能自具足。随顺禅定时时乐坐禅。
如是比丘我亦听受供养。

【词解】
【色身】
梵语 ru^pa-ka^ya,巴利语同。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九)p2543
FROM:【佛光大辞典】
()
【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外道】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学习解说】
又坚持读诵受持普贤十愿的善男子,在临命终时的最后一刹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都解体毁坏
此生中的一切亲属好友全都毫不执着的断舍离去,生前的一切威力气势全都退却消失
那些宰相大臣、内宫外城、还有用大象和宝马做成的坐骑辇车、潜藏的种种的珍宝
像这一切的一切此刻都不会随着人身的死亡而跟随着去
唯有这平时读诵受持的普贤愿王的功德不会离开,他会时时刻刻在前面引导他
故而能够在此人临命终时的一刹那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能够得上品上生
即刻面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众菩萨


学习注:
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已经详细的为众生做了解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

『是名上品上生者。 』



末学在学习这段经文时,先以缓慢的速度很有感情的读诵,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融入到经文中的氛围中
感受到经文中种种的正向心念,观想着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带领诸菩萨众现前接引行者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

末学读着也太欢喜了,佛放出无量毫光照耀行者,行者坐着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样的金刚座跟随在后面,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佛的授记,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真是让人欢喜踊跃啊!

虽然自己现在与九品往生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佛经中、善知识都一直教导修行一定要有愿心
只有树立目标(愿心),才会有动力沿着目标精进修行,而不轻言退却

末学一定好好努力,要把自己这颗妄动的心好好改造成清净自心
使自心能时刻放在与佛菩萨印心上,这样往生的时候佛菩萨当然就会乘着金刚座来接引众生

阿弥陀佛

【词解】
【散坏】解体;毁坏。© 汉典
【威势】威力权势。© 汉典
【象马】1.象和马,后常指骑乘。© 汉典
【伏藏 】隐藏;潜藏,© 汉典
【金刚台】
 (物名)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观无量寿经曰:“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众色相(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都是非常的庄严端正,种种功德都是圆满具足
这些菩萨众都紧紧围绕在阿弥陀佛身边

并且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众自己都能看见自己于莲花中化生
承蒙阿弥陀佛慈悲授记(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告诉什么时候能够成佛

获得佛的授记后,经过无数个百千万亿那由他的劫数后,又普入到十方多的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中
以自己的智慧力,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来随顺众生的心,不断的饶益众生

正因为菩萨行者一心心系众生饶益众生,不久行者就能安坐在菩提树下
降服天魔们的种种诱惑威胁等干扰和攻击,终于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

之后就不断的为众生转大法轮,能令无量佛土的如微尘那样多的世界众生们都能发起菩提心(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然后随着众生各自不同的根器予以不同的教导,使他们的善根、修行的时机早日成熟

这样一直到未来,经过如大海中的水那样多的劫数,佛始终在世间广泛的做着饶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词解】
【色相】
<一>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五下):“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二>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即华严经卷一所载,无边色相,圆满光明。p2547
FROM:【佛光大辞典】

【授记】
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海】
 (譬喻)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华严经二曰:“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0:55:1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学习解说】
普贤菩萨告诉与会的菩萨众和善财童子,世间一切众生如果能听闻到并且深信这个大愿王
并且能够受持读诵,能广泛的为人演说,他所能获得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除了佛世尊知道外,其他的人全都不能明了

所以你们这些与会的人,听闻到普贤十愿这个大愿王,对他的功德千万不要有怀疑之心,应当完全的相信领受
领受以后就要能读,读了以后就要会背诵,能背诵了就会受持,甚至亲自书写这十大愿,然后广泛的为别人演说这十大愿

那么这些听闻到十大愿并书写读诵为众生演说的人,在一转念中,这十大愿的所有功德全部都能圆满成就,所获得的福报积聚无量无边
能够在这个如大海中的水一样多的众多烦恼中为众生拔苦济难,令众生都能够出离这无量无边的大苦海,都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普贤菩萨说完这十个大愿的修行方法后,菩萨慈悲,想要再次为众生重新宣说如何修学受持普贤十愿
于是向十方四周与会的菩萨众们观察了一番之后,就以偈诵的方式为大家重新宣说了普贤十愿的法义

【词解】
【谛】
 (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拔济】
 (杂语)拔苦济难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学习解说】
在所有的十方一切世界中,无论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中所有的佛世尊
我都以自己清净的身业、语业、意业,恭敬礼拜三世一切诸佛世尊,不会遗漏一尊佛
这都是修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所获得的大威神力,在愿力的加持下,我能够普遍的出现在一切如来的面前
把自己的一个身体转而变化出如微尘一样多的化身,每一个化身都能够礼拜如微尘那样多的佛世尊

这就是普贤菩萨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学习解说】
在每一个细小的微尘世界中,都有无数如微尘那样多的佛世尊,世尊安住的地方都有许多菩萨众围绕
无穷无尽的法界中有如微尘那样多的微尘世界也是这样,住着如微尘那样多的佛世尊
那么多的佛世尊都各自发出如大海一样多的音声,这些多到没有尽头的音声全部都是赞叹佛的美妙的殊胜语
这些美妙的殊胜语即使在未来一切劫中,也都一直在赞叹佛普渡众生如大海一样多的无量甚深功德
未来一切劫没有穷尽,赞叹佛的音声也无有穷尽

这就是普贤菩萨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以诸最胜妙华鬘  妓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学习解说】
我用最殊胜最好的上妙花鬘,用最美妙的音乐、最上乘的涂香以及庄严的伞盖
这些最好最殊胜的庄严的供具我全部都用来供养诸佛如来
不管是最好的衣服最好的旃檀香,还是末香(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烧香、以及油灯蜡烛
每一样多的都像一座座挺拔的高山,我把这些都用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以最广大的信解之心,深信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
我全部按照普贤菩萨所教导的愿行,来普遍的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词解】
【华鬘】
梵语 kusumama^la^,音译俱苏摩摩罗;西藏语 me-tog-gi phren%-ba。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华鬘以鲜花制成,所用种类并非一定,主要择其芳香。亦有以鲜花以外之物作成华鬘者,如以青铜等铸成之金属圆形板,上面刻镂花鸟、天女之形,或以牛皮切割而成(称为牛皮华鬘)。后世主要皆用金属制者。
 又密教有华鬘之印,此印能流出无漏七觉之华及种种华云海,周遍法界之微尘刹土,以为广大供养。古代印度佛教雕刻中屡见华鬘供养,如加尔各答博物馆藏阿摩罗婆提(梵 Amara^vati^)之塔,及由萨忽载州(Yusafzai)地方出土之说法佛等,皆刻有多人运载之大华鬘,华鬘上刻有莲纹。(大日经卷二具缘品、毗尼母经卷五、十诵律卷三十九、大唐西域记卷二,玄应音义卷一,印度佛迹实写、世界美术全集第十一、第十五)p5256
FROM:【佛光大辞典】

【涂香】
梵语 vilepana。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著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以各符其类之涂香供养之。(毗尼母经卷五、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参见:香)4005)p5419
FROM:【佛光大辞典】

【末香】
指捣成细末状的沉香﹑檀香等。
© 汉典

【烧香】
梵语 dhu^pana,巴利语同。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又称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天寒时多行烧香,涂香则通于寒时、热时。其后,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
 诸经中多有烧香供养之记载。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载,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处所,并洒扫、烧香。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功德品载,受持、读诵,或解说、书写法华经者,当受种种供养,如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十种供养)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行者当悬缯、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又据宋元明三本之贤愚经卷六富那奇缘品载,富那奇与兄办足供养,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精舍烧香,祈愿归命佛及圣僧,唯愿佛明日临顾该国,开悟愚盲之众生。香烟即如其意,乘虚空往至世尊之顶,相结聚合成一烟盖。据大日经卷八载,烧香,乃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之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自然遍布。
 于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有别。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佛部燃烧沉水香,金刚部燃烧白檀香,莲华部燃烧郁金香。或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以一种香通于三部。
 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亦以之献与诸天,安悉香献与药叉,薰陆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献与男使者等。又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薰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上者,和合而烧之,可通用于九种(三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
 另据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所载,于一般供养法中,应以白檀香混合沉水香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又以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薰陆香、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钵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称为普通和合,可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因所修之法不同,而于烧香之种类亦有差异,如修扇底迦法(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阿毗遮噜迦法(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补瑟征迦法(增益法)应焚作丸香。据不空三藏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载,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悉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另于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亦有上记之说法。
 此外,密教又以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侍者。关于烧香之作法,禅苑清规卷五堂头煎点条中有详明之记述。(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行香咒愿法、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西序头首条、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参见:上香)718、“拈香”3265)p6263
FROM:【佛光大辞典】

【灯烛】油灯和蜡烛;泛指灯光© 汉典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愿】
指修行与誓愿。又作愿行。依据智顗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当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终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言修行与誓愿犹如鸟之二翼,若不能兼备,即不能到达所期之境。p256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20:50:3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学习解说】
我在过去世无始劫的轮回中曾经所造下的无量无边的恶业
全部都是无始劫以来在自己的贪欲心、嗔恚心、愚痴无明之心作用下
从而使自己的身业、语业、意业造下了种种的恶业
对于这些无始劫以来造下的恶业,今天我都在佛前深深的忏悔
忏悔自己的贪欲之心,忏悔自己的嗔恨之心,忏悔自己的愚痴无明
不明生死轮回因果业报,放纵自己造作恶业,最终必将自己承受恶报

这就是普贤十愿之第四愿:忏悔业障
关于如何忏悔,忏悔的重要性请看(7楼8楼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学习解说】
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以及声闻乘中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的有学贤人、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无学圣人和缘觉乘圣者
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与菩萨众,他们所做的功德虽然都不尽相同
但是我对一切众生、二乘圣者、诸佛菩萨所做的功德无有区别对待,全部都随喜赞叹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详细见9楼10楼

【词解】
【有学】
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p245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梵语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俱舍论卷二十四、法华玄赞卷一)((参见:九无学)147、“有学”2458)p5138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果】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学习解说】
十方世界所有为众生破除黑暗照亮内心,引导修行解脱的世间之明灯(指佛)
以及那些最初成就佛道的菩萨行者,我现在全部都要以最至诚的心来劝请他们
恳请他们能够为世间苦难的众生演说殊胜无比的佛法,让众生都能够有因缘学习佛法而修行解脱
这就是普贤十愿的第六大愿:请转法沦(详见:11楼

【词解】
【最初】 刚开始的时候或时期,最初阶段——摘自汉典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学习解说】
如果在世间普度众生的佛世尊因为救度的因缘尽了(就是当下当度的都已经度完了,未度的也已经种下未来得度的善根因缘,)示现出要涅槃寂静的相貌
我就会以最至诚的心劝请如来,希望如来能够长时间的安住在如微尘那样多的尘劫中,为众生带去恒久的听法利益和成就佛道的欢乐

这就是普贤十愿之第七大愿:请佛住世(详见:12楼



【所有礼赞供养佛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学习解说】
用最至诚之心礼敬诸佛,把世间上所有最美妙的语言来称赞诸佛
把世间最上妙的供品来供养诸佛
恳请诸佛能够恒久的安住在世间为众生转法轮,让众生都能因为听闻佛法而解脱受益

对众生发自内心的忏悔我都随喜称赞
以此赞叹和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种种善根都回向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以及回向佛道
愿十方一切众生都能断恶修善,修行佛法,解脱轮回,成就佛道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学习解说】
我跟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学习佛法,修习普贤菩萨种种圆满功德的行愿
并且至诚的供养过去世十方一切诸佛,也至诚的供养现在世十方一切诸佛
以及未来世一切教导人、天人等六道众生出离六道轮回的佛世尊,所有心里的愿望全部都获得了圆满
我愿意时时的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学习佛法,能够快速的证得正等正觉,成就佛道

这就是普贤十愿之第八大愿:常随佛学(详见:13楼16楼

【词解】
【天人师】
梵语 s/a^sta^ deva-manus!ya^N!a^m!,巴利语 sattha^ deva-manussa^nam!。音译作舍多提婆魔菟舍喃。为如来十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大智度论卷二)((参见:十号)480)p1334
FROM:【佛光大辞典】

【意乐】
梵语 a^s/aya。意译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心里所欲之作为,皆称为意乐。显扬圣教论卷三举出贪、嗔、痴等三种阿世耶,俱舍论卷十四则分为善阿世耶、不善阿世耶两类。(大日经疏卷十、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5448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p865
FROM:【佛光大辞典】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学习解说】
所有十方一切佛刹,都是既广大,又清净而且又非常的殊胜微妙庄严
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和声闻缘觉乘众以及诸善男子善女人都在大菩提树下的许多法会现场围绕着诸佛如来
十方所有的众生们都愿意远离种种忧患,通过学习佛法而得到恒久的安乐
所有的众生都在佛的教导下获得了甚深佛法的利益,全部都灭除了世间的种种烦恼,没有一点点的留存下来

【词解】
【正法】
<一>梵语 sad-dharma,巴利语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 s/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以为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
<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参见:正像末)2002)p1992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习解说】
我在世间修习菩提行时,已经在历劫修行中成就了宿命通,今世都能了知过去世的经历,了知自己在无量生中的受报和善恶苦乐
所以在获得人身时,就常常选择出家以修持清净的戒律,使自己能够因清净持戒而远离种种烦恼
天、龙、夜叉、鸠盘茶、以及人、非人等一切众生
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我都会随顺众生,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为他们分别演说佛法

【词解】
【趣】
梵语 gati,巴利语同。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趣之分类大致有:(一)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傍生)、阿修罗(修罗)、人、天等,又称六道。(二)五趣,六趣若去除阿修罗则为五趣,又称五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说五趣时,即将阿修罗含摄于饿鬼、天等趣之中。又五趣亦称为五恶趣,乃相对于无漏净土而言,即有漏秽土,亦即迷之世界。(三)将上记之六趣区分为善、恶二类:(1)善趣,即指天、人、阿修罗等三趣,均为善业所生,故称三善趣,又称三善道。(2)恶趣,即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均为恶业所生,故称三恶趣,又称三恶道。又三恶趣亦称三涂、三途(涂、途,道之意,又为涂炭之意),即指火涂、刀涂、血涂三者,通常依序相当于地狱、饿鬼、畜生。又三恶趣加阿修罗,则为四恶趣。
 此外,有关“趣”之义,诸典籍之诠释各异。据俱舍论卷八释为所往之义。大乘义章卷八末载,趣乃相对“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又摄大乘论释(无性)卷四解释六十二见趣之趣,系指品类之义。((参见:六道)1298)p6184
FROM:【佛光大辞典】

【宿命】
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p451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垢】
<一>梵语 vigata-mala。垢(梵 mala),为烦恼(梵 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又作无漏。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七、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六、有部律破僧事卷六)((参见:清净)4667)
 <二>梵语 nirmala。即无垢者。为“如来”之同义语。
 <三>释尊时代之印度婆罗门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曾与兄弟四人等入山学道,获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为弗那,以耕种为业,见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净饭满钵;一日,弗那至田中,见所生苗稼均变成数尺高之金禾,收割已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尽。此后闻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尽。无垢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欢喜团供养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欢喜团,往诣佛所,大兄取一团置于钵中,佛告以“诸行无常”;无垢复以团置于钵中,佛谓“是生灭法”;第三亦如法置于钵中,佛告以“生灭灭已”;第四亦置团于钵,佛谓“寂灭为乐”;兄弟四人遂各参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趋佛所,出家为僧,得阿罗汉道。(杂宝藏经卷四)p5099
FROM:【佛光大辞典】

【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梵 deva)、龙(梵 na^ga)、夜叉(梵 yaks!a)、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d!a)、乾闼婆(梵 gandharva)、紧那罗(梵 kim!nara)、摩睺罗迦(梵 mahoraga)。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四)((参见:八部众)296)p1368
FROM:【佛光大辞典】

【夜叉】
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a^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i^,巴 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二)虚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风。(三)宫殿飞行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亦举出三种夜叉,即:(一)地夜叉,因过去世仅行财施,故不能飞行。(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因过去世布施车马而能飞行。
 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毗沙门天王品载,毗沙门天王有无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军将,及因陀罗、苏摩、婆楼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军将。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序品载,毗沙门天王为上首,庵婆、持庵、莲花光藏、莲花目、颦眉、现大怖、动地、吞食等三万六千药叉众来会。据大日经疏卷五载,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于北门置毗沙门天,其左右绘有摩尼跋陀罗、布噜那跋陀罗、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嚩多、毗洒迦、阿吒嚩迦、半遮罗等夜叉八大将。
 经典中常述及身为正法守护神之夜叉。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夜叉大将,誓言护卫药师如来本愿经之受持者。据陀罗尼集经卷三载,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般若十六善神),愿护卫念诵“般若波罗蜜”者。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两国交战时,由护国药叉先行比斗。据孔雀王咒经卷上载,钩钩孙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诸国,降伏怨敌。然经典中亦述及为害众生之各类夜叉。据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载,诸夜叉、罗刹鬼等,常作狮、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象,或头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头两面、三面等,手持刀、剑、戟等,相状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饮啜其精气。南本涅槃经卷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二等亦载有该类夜叉之可怖形状,彼等即为夺人精气、啖人血肉之狞恶鬼类。
 夜叉之梵语 yaks!a,语根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注维摩诘经卷一,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卷二十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或迦叶波,或补罗诃(梵 Pulaha),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毗罗之随从,或为毗湿奴之随从。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密迹力士为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参见:多闻天)2331)p3130
FROM:【佛光大辞典】

【鸠槃荼】
梵名 Kumbha^N!d!a,巴利名 KumbhaN!d!a。又作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然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之名。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所载,佛尝敕毗楼勒天王(增长天)护持南方阎浮提;天王之下有鸠槃荼大臣,率领众多部众,具有大势力,其下有鸠槃荼兄弟,檀提、忧波檀提、大肚、葛迦赊、摩诃钵湿婆、十手、山行等诸鸠槃荼眷属。(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圆觉经略疏卷四)p5708  
FROM:【佛光大辞典】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学习解说】
精勤修习清净的六度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那就恒常不会忘记普度众生的菩提之心
凡是障碍我在菩萨行中的一切烦恼和污秽的念头,我都一定要把这些净除掉,不让它有留存,这样在世间所行的一切种种的殊妙的修行方法都能够成就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垢】
污秽,脏东西:污~。泥~。牙~。~腻。~秽。~敝(又脏又破)。——摘自汉典

【妙行】
 (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4

[忍辱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2:08:3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学习解说】
对于因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作下的恶业以及显现的魔障境界,只要(恒不忘失菩提心),都能在世间修行求取佛道中获得破除而解脱
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如虚空中的日月,其实日月并不是安住在虚空中

【词解】
【惑业苦】
 (术语)贪嗔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三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之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境】
魔障之境地。西方合论卷五(大四七·四○二下):“是故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p6888
FROM:【佛光大辞典】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习解说】
全部除去恶道中众生所承受的一切痛苦,平等的给与世间一切众生收获种种的快乐
像这样经过如微尘一样多的劫数,利益十方世间一切众生的心永远没有穷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学习解说】
我常常依顺所有一切众生的所想所愿,在未来如恒河沙一样长的劫数中,这样的随顺没有穷尽
只有恒久的修学普贤菩萨的这十种广大愿行,就能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真正成就佛道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学习解说】
所有与我一起修行实践普贤十愿的同修们,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与他们一起聚集修习
同修们的身业、口业、意业全部都是相同的,没有分别,而且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都会一起修学,不会漏掉其中任何一大愿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学习解说】
所有对我的修行有帮助的善知识,都为我亲身示现普贤菩萨的种种愿行
他们常常同我一起聚集在法会中,常常会让我的心中生出欢喜之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学习解说】
心中常常愿望着能够面见诸佛如来,以及诸佛子围绕着诸佛如来的四周
佛子们都以最真挚的心广泛的兴起供养诸佛如来,这种供养的心穷尽未来一切劫也都不会感到疲惫厌倦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学习解说】
愿意受持修习诸佛如来甚深微妙的种种佛法,在修行中以清净光明心来彰显自己利益众生、实证佛智的菩提之行
对于普贤十愿要以不退之愿心坚持修习实践,就是穷尽一切未来劫也都不会放弃,也要一直坚持修习

【词解】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见:菩提仙那)5205)p5198
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
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学习解说】
我安住在世间一切种种的万象差别之中,我所修习的福报和智慧永远没有穷尽
所以我的禅定力、智慧力、方便法门以及最终的解脱自在,都是因为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后才实证的

【词解】
【诸有】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
FROM:【佛光大辞典】

【功德藏】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大八·八四二下):“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于日本净土真宗专指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之名号。又相对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念佛称为“福智藏”,第十九愿之定散诸行称为“福德藏”,而第二十愿之念佛特别称为“功德藏”。(大乘起信论、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亲鸾))p1569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学习解说】
每一颗微尘中都有如微尘那样多的佛刹,每一个佛刹中都有难以思量的佛世尊
每一尊佛都处在众生听闻佛法的法会现场,我时常观见到佛世尊恒久的为众生演说佛法,教导众生如何修习菩萨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学习解说】
纵观十方世界的所有佛刹,多的如毫毛那样多,每一根的毫毛也经历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世那样的久远
如大海那样多的佛刹与如大海那样多的世间国土,我在经过如大海那样多的劫数后全部都道理那么多的地方修行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学习解说】
十方所有世界的一切诸佛如来说的话语都是格外的清净,如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备了如大海那么多的语言,让不同的众生都能听的懂
都能随顺众生喜欢听的声音,佛的辩才是一流的,佛说的法没有人能够与佛辩论,也辩不过佛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学习解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佛刹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说着无穷无尽的话
都是为了恒久的为众生转甚深微妙之法,我们众生应当要开启智慧普遍的去深入学习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3:27 , Processed in 0.0985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