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21:33:3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精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原本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如自性呢?
譬如有人用清净明亮的眼睛观看清空万里的天空,那么就能看到天空一片湛蓝而别无其它
观看的人呢这时不会无缘无故的不断的转动眼睛
等到观看的那双眼睛出现疲劳,就会在虚空中看到种种的狂花
再接下去就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乱相
应当知道色阴就是这样产生的

阿难!这些狂乱的妄相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也不是从眼睛中生出来
阿难!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那么即能出来还能进入
但是如果能出来又能进去就不是虚空
如果不是虚空,那么就不会有那些狂乱的妄相起生灭
这就如阿难你自己的身体,不会再容得下另一个阿难一样

如果这些狂乱是从眼睛上生出来的
那么既能从眼睛上显示出来也能再进入到眼睛
既然这个妄相从眼睛中出来,那么自然就能看见
如果能看见,那么妄相去除时就马上能见到眼睛
如果没有看见就是这眼睛生了白斑,就是有眼疾
但是如果又能见到妄相时,这说明并没有眼疾
那为什么一开始说是晴空万里眼睛清明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色阴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自然本性

【狂花】
亦作“狂华”。
不依时序而开的花。

【翳】
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喜好安逸享乐,而且身体也很健康
忽然有一天他好像忘记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状态使他感受不到任何的违顺
有时这人无缘无故的会用自己的二只手掌互相摩擦
这二只手中就会生出干涩光滑冷热等种种感觉,受蕴也是这样
阿难!这些幻触,不是从空无中来,也不是从手掌中出来。

阿难!如果是从空无中来,既然能触到手掌,那为什么不会触到整个身体?
虚空是不会来触这个手掌的
如果是从手掌中出来,那么就不用两只手摩擦后才出来
如果是从掌上出来,双手合起来的时候就能知道
而在双手不合掌分开的时候,那这个触觉就应该回来
这个人的手臂、手腕、骨髓应该知道回来时的踪迹
他一定在心里知道是怎么出去怎么进来的
身中自然有一物或者去或者来,何须等到手掌合时才知道触觉,才会叫做触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受阴也是虚妄的,并不是因缘和合生出来,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宴安】
宴游逸乐。

【百骸】
1.指人的各种骨骼或全身。

【违顺 】
1.犹依违。指模棱﹑犹豫。 2.违背与顺从。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一说起醋或者梅子,就会有口水从口中流出来
脑中想着脚踏在悬崖边,那么足心自然就会感到酸涩
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这样产生的

阿难!就如刚才说的有人说到醋和梅子,口水自然流出来
而这既不是从梅子里生出来,也不是从口里生出来

阿难!如果那种酸味是从梅子中生出来,梅子自己就会说,何须等别人说?
如果是从口中生出来,那口自己就能品尝到,何须等耳朵去闻?

如果要用耳去闻,那这口水岂不是要从耳朵中流出来?
想着足踏在悬崖中心就会感到酸涩也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虚妄,本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自然本性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奔腾的波浪,它们是一浪紧接一浪,而又不相互超越,行阴也是这样

阿难!像这样波浪流转的特点,即不是从空无中生出来,也不是从水中生出来
既不是水本身就有这种特性,也不是能离开空无和水的

阿难!如果从空无中生出来,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中都会流出无尽的水流
那这个世界自然就会被水淹没
如果是水自已本身生出来,那么这水如此的急促凶涌本性应该不是水
如果这就是水的自然本性,那么如果水清澈时就不是水本身了
如果离开空无和水,那么空无就没有水,而离开水就不会有水流了
所以应当知道行蕴也是虚妄,本来就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本性

【逾越】
超过、越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拿来频伽瓶,把它的两个孔塞住,里面装满了虚空,高举着来到千里之外的其他国家
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这样

阿难!像这样的虚空不是从别的地方来,也不是从这里进入
阿难!如果从别的地方来,那么这个瓶子中装满了虚空
那对于本地的虚空就应该少了这一瓶虚空

如果进入本国,打开瓶子盖倒出虚空应该可以看见虚空出来
所以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虚妄,本来就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本性


【频伽瓶】
 (物名)瓶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识之生灭。楞严经二曰:‘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者,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同长水疏曰:‘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空盛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1:36:1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阿难说:为什么六根原本就是如来藏,具足妙明真性呢?
阿难!如果眼睛长时间的瞪着双眼就会感到疲劳
而眼睛和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由于明、暗二种妄尘,引起观见吸收尘象,这就是见性
这种观见离开明、暗二种妄尘,毕竟没有自己的物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观见不是从光明、昏暗处来
也不是从眼根处生出来,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为什么?

因为如果从光明中来,昏暗就随即灭掉,应该不能观见昏暗
如果从昏暗中来,光明随即灭掉,应该也不能观见光明
如果从眼根上生出来,必定是看不见光明和昏暗
这样的观见,本来就没有自性

如果是从虚空中生出来,那么前面看到的物象应该归于眼根观见
而虚空本自是自观,跟眼根观见又没有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眼入是虚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用两手指使劲塞住自己的耳朵
耳朵因为长时间的不畅通,所以头顶就会发出声音
而耳朵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为动、静这二种妄尘,引发闻性吸收尘象,这就是听闻性
这种闻性离开动静二种妄尘,毕竟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闻性不是从动静中来
也不是从耳根中生出来,更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从静中来,动就随即灭掉,应该听闻不到动
如果从动中来,那静随之就灭掉,应该是听闻不到静的
如果从耳根中生,就一定没有动和静
这样的听闻,本来就没有自性

如果是从空无中出来,那么有听闻就不是虚空了
而虚空本自是自闻,跟耳根听闻又没有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耳入是虚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自随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快速的抽动他的鼻子
这样抽动的时间久了,那鼻子就会感觉疲劳,这时候鼻子就会有一种冷冷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表现为通畅和堵塞,这样就有了种种的香臭气味
又鼻根与劳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为畅通和堵塞这二种妄尘
引发嗅闻吸收尘象,这就是嗅闻的本性
这种闻性离开畅通和堵塞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本体

你应当知道嗅闻不是从畅通堵塞中生出来
也不是从鼻根中出来,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来。为什么呢?
如果从畅通中来,堵塞随即灭掉,那如何知道堵塞?
如果从堵塞中生出来,就嗅闻不到通,那怎么能够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
如果从鼻根中生出来,就必定没有通塞,这样的嗅闻,本来就没有自性
如果从空无中生出来,这个嗅闻应当回嗅自己的鼻子
这个空无本自有自闻,跟鼻根嗅闻又没有关系
所以你应当知道鼻根也是虚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即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不断用舌舔吻唇,时间一久,就会有疲劳相现
这个人如果有病,那么舌上就会有苦的味道,这人若没有病就会有为甜的味道
由甜和苦就能显示出舌根的用处
舌根不动的时候就是淡淡的没有味道
舌根和劳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为有甜苦、淡这二种妄尘
引发知觉去吸取这两种尘象,这就是知味的本性
这种知味的本性离开甜苦以及淡这二尘,毕竟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由品尝甜苦淡可以得知
这并不是从甜苦味中生出,也不是从淡味中生出
也不是从舌根中生出,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来。为什么?
如果从甜苦味中来,那么淡味就随即灭掉,怎么又能品尝出淡味呢?
如果从淡味中生出来,甜苦味就随即灭掉,有如何品尝出甜苦二种味呢?
如果从舌根上生出来,就必定没有甜淡以及苦的味道
所以应该知道这个味根本就没有自性
如果从虚空中生出来,那虚空的味道并不是由你的口就能知道
另外空无只有空无自知,跟舌根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舌根也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21:49:1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把一只冰冷的手放到一只暖热的手上
如果这只冰的手很冷,那么那只暖热的手就要被影响逐渐的冷下来
如果暖热的手很热,那么那只冷手就会被影响逐渐变成热手
这样,把两只手合起来接触,就能感受到冷和热
那么当它们分开时,也是能感受到冷热的
两只手互相影响,是因为它们长时间的接触

身体与劳尘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为离开和和合这两种妄尘,引发知觉去吸收这两种尘象,这就是知觉的本性
这个知觉体,离开离和违顺这二尘,毕竟是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种知觉即不是从离、合中产生,也不是从违顺中产生
也不是从身根中产生,更不是从空无中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从和合中来,那么离随即就灭掉,怎能感觉到离开呢?
违顺二相也是这样
如果从身根中来,就必定没有离合违顺这四相
那你身体的知觉,本就没有自性
如果从虚空中产生,虚空自己有空无的知觉,于身根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身根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妄,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孰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花,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譬如有人身体感到非常的疲倦,便马上熟睡
睡够了以后就会醒过来,就会去回忆以往的事
记不起的就是忘记了,这就是人的颠倒
常活在生起、住下、异同、消灭之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名为意知根
意根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为生灭这二种妄尘,集中觉知吸取内尘,使观见听闻向逆流而不及地
这就是觉知的本性
这种觉知性,离开熟睡、醒来这生灭二尘,毕竟是没有自己的本体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觉知的根本,并不是从睡、醒中来,也不是从生灭中有
不是从意根中来,更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为什么呢?

如果从睡醒中来,那么睡着就随即灭掉,那么以什么为睡呢?
这个意根生时就有,灭掉时就没有了,那令谁去受灭呢?
反之如果从灭中产生,那么生随即灭掉,谁能知道生住呢?
如果从意根中产生,睡觉和醒着这二种相随着身体的开合而睡觉醒来
离开这生灭二体,这种觉知等同于虚空中的花,毕竟没有自性
如果从虚空中产生,虚空自己有空无的知觉,于意根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意根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寤】
睡醒

【寐】
睡,睡着

【览】
看,阅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说六根六尘这十二处本来就是如来藏具足真如自性呢?
阿难!你先观察一下这个祇陀树林以及周边的泉池,你怎么认为?
这些是由色境生出眼见,还是由眼见生出色相?

阿难!如果是眼根生出色相,那么看见虚空就没有色相,这个色境就应该消灭
色相消灭了就说明一切都没有了,色相既然没有,那谁明白那个空无的性质?

空也是这样。如果由色尘生出眼见,那么观见虚空没有色相,这个观见就马上消灭
观见消灭那一切都没有了,谁明白那个空无的色相?

所以你应当知道,观见与色相、空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这个色相与观见这二处都是虚妄,本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2:06:4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10分)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再听这祇陀园中,吃饭时就击鼓、撞钟集合
这钟鼓声前后相续连绵不断,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声音传来到耳边?还是耳朵往声音处靠呢?

阿难!如果这声音是来自于耳边,就像我在室罗筏城中乞食,那么在祇陀林就没有我
那么这个声音就必定会传到阿难的耳朵处,目犍连、迦叶应该是听不到的
更何况这里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一听闻到钟声就会一起来到食堂处就餐

如果是你的耳朵往声音那边靠
如果我乞食归来住在祇陀林中,那么在城中就没有我
你听闻到击鼓声,耳朵已经朝击鼓处靠近了
如果钟声一起响起,应该不能同时听到
何况同时听到象马牛羊等种种音声,如果没有来往,也就没有了听闻

所以你应当知道听闻与音声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所以听和声这二处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臭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现在嗅闻到的这座炉中的旃檀香
这香如果再烧一铢,那么整座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都能同时闻到这香气。这是为什么呢?
这香味是从旃檀木中生出来的?还是从你的鼻子中生出来的?还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这香味是从你的鼻子中生出来
既然是鼻子所生那应当从鼻子中出来
而鼻子并非旃檀,怎么鼻子中会有旃檀香味呢?

如果说是你闻到了香味,这香味应当是外面进入鼻子,称鼻子生出香味这就不对了
如果从虚空中生出来,空性恒常不变,这个香味应该经常在,为什么要在炉中烧檀香木?
如果这个香味从檀木中生出来,那么这香应该因为燃烧而变成有烟气,鼻子才闻到的
这股烟气在空中飘散但并不会飘得太远,那在城中四十里内又怎么会闻到这香气呢?

所以应当知道这香臭与嗅闻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所以这嗅与香二处也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铢】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

【爇】
 ◎ 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每天在早晨和中午就会与众生持钵去乞食
在乞食期间就会乞到酥酪醍醐,你就认为这是美味的食物
那这种味道是从空中生出来?还是从舌根上生出来?还是从这些食物中生出来?

阿难!如果这种味道是生在你的舌上
在你的口中只有一根舌头,而这时你的舌头已经吃了酥酪有了酥味
当你再吃黑石蜜时候,这味道应该不会改变

如果不变,那你的舌就是不知道味道
如果这味道变了,那你的舌并没有多个,为什么一根舌头能知道多种味道呢?

如果这味道从食物中生出来,可食物并没有意识,怎么能知道这味道?
如果食物知道味道,这就好像是同他人在吃,你怎么能知道他的味觉呢?

如果这味道是从虚空生出来,你吃一下虚空应当是什么味道?
虚空中如果有咸味,那既能使你的舌头变咸,也能使你的脸面变咸
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就相同于海鱼

既然整个身体都是咸的那就不知道淡味道了
如果不能识别淡淡的味道也感觉不到咸味,那就什么味道也不知道了,如何还能称为味觉呢?

所以应当知道味舌与尝都没有安住的处所,即尝与味都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石蜜 】
1.亦作"石密"。用甘蔗炼成的糖。 2.野蜂在岩石间所酿的蜜。 3.樱桃的别名。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唯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在早晨用手抚摩你的头,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抚摩所感到的触觉,是在你的手上?还是在你的头上?

如果在手上,头就不知道,那么是怎么成触的呢?
如果这个触的知觉在头上,那手就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怎么说是触呢?

如果手和头都有这个触的知觉,那么阿难应该有二个身体
如果头与手一接触就产生了这个触觉,则手与头就应该是一体的
如果是一体的就不会有触摸,如果是二体的,那么是谁触谁?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还有你也不可能与虚空有接触
所以你应当知道,觉触与身体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即身与触都是虚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21:53:5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在意识中所攀缘善法、恶法、非善非恶之三性,使他们生成法则
那这法是从心中所生,还是离开你的心在别处另有地方安住

阿难!如果是从心中所生,这个法则就不是尘
不是心所能攀缘的,那怎么会有另外一个地方呢?

如果离开心另有地方安住,那么法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还是不能自知呢?
能知的就是心,如果离开你就不是尘
那就同别人的心量一样,你就是你心,为什么你心会离开你呢?

如果不能自知的,那这个尘相就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貌
那它应该会在哪里呢?
现在色相、虚空都没有显示,不在人间是在虚空外吗?
心没有所攀缘的事物,那么会在哪里安住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这个法则和心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所以意根与法则都是虚妄,即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无记】
 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世尊接着教导,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是本如来藏具足妙真如性?
阿难!就像你所明了的,以眼根与色尘为因缘,所以就生出了眼识
那这眼识是因为眼根所生,还是以色境为界别?

阿难!如果是因为眼根所生,那即无色和空,也就无可分别
纵使你有识别的能力,那又有什么用呢?
你见到的又不是青黄色白之色,没有所标示的东西
那能从什么地方去立界分别呢?

如果眼识是从色境而生
当空无色境时,此时你的眼识应该要灭掉了,那又如何识知虚空性呢?

如果色境变化时,你也知道它的色相已经变迁
但是你的眼识并没有变,那么这个界别从什么地方立呢?

如果眼识随着色境的变化而变化,那界相自然就没有
如果眼识不变,那就永远都常在
既然眼识从色境中生,那就不能知道虚空所在
如果眼识是眼根和色境同时存在
在和合中有分离,在分离中有和合
那么这眼识就会显得非常的杂乱,这样怎么成界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以眼根和色境为缘产生眼识界
这三处都是虚妄的

因此那眼根与色境以及色界它们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十八界】
 (名数)(参见:三科)。谓六根六境六识也。龙舒心经谓眼识色处为眼识界,耳闻声处为耳识界,并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谓之六识界。总为十八界。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比如你所明了的,以耳根和声音为缘生出耳识
那这耳识是因耳根而产生,以耳朵听闻到的为界别呢?
还是因声音而产生,以声音为界别?

阿难!如果耳识是因耳根而生
那这能动和静二种相不现前,耳根就不能知道
耳根都不知道,那耳识是什么形貌呢?

如果耳识从耳闻中来,因为外面没有动静二相,那肯定是闻不到的
云何这耳朵,只是杂色触尘,虽名为耳识界,但这界别到底是安立在哪里呢?

如果这耳识是从声音中产生,那就不关听闻,没有闻那就不知道声音所在的地方
如果耳识从声音中产生,声音因为听闻而才有声音的相貌
听闻应该闻到耳识,不闻非界,那这耳识就同于声音了

耳识已经被听闻到,但是谁又能知道这个闻和识呢?
如果不知道,那此人最终也就如草木一样无情

所以不应该使声音、听闻混杂
没有中间的界别,这样内外相怎么能够成立?

所以你应当知道以耳根、声音为缘生出耳识的界别,这三处都是虚妄的
所以耳根、声音以及声界这三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2:17:1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则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鼻根和香尘因为互为因缘,所以生出鼻识
那这鼻识是因鼻根而生,以鼻根为界?还是从香尘中而生,以香尘为界?

阿难!这鼻识如果是从鼻根中生出,那在你心中是以什么为鼻?
以那个肉形的如双爪的相貌为鼻?还是以具有能嗅闻能动的这个特性为鼻?

如果以那个肉形相貌的为鼻,那肉质本是身体,身体觉知到了即是触受
所以只能叫身识,不能叫鼻识,触受即是尘物,鼻子还尚无名字怎么去立界分别呢?

如果以能嗅闻的特性去认知鼻子,那你心中到底是以什么为觉知呢?
是以肉质为觉知,那这肉质的觉知原本是身体的触受不是鼻子的知觉

以空无为觉知,空无则自己知道觉知,肉质应该是不能觉知的
如果这样那应该虚空是你,你的身体并没有觉知
那今天的阿难应该不是在这里

如果以闻香为觉知,这个觉知应该属于香味,关你鼻子什么事?
如果香气和臭味都生在你的鼻子上,那这香味和臭气就不会在伊兰和栴檀木中生出

如果这香气和臭味不传来,你自己嗅鼻子,到底是香还是臭
如果是臭就不会香,是香就不会臭
如果香臭二种气味都能闻到,那么你一个人应该有二个鼻子
那么现在正向我问道的有二个阿难,那谁是真正的你呢?

如果鼻子只有一个,香味和臭气呢不会分别
臭即是香,香也是臭
失去了各自的性能,那么这个界限从什么地方建立呢?

如果这个鼻识从香味中生起,那这鼻识因香味而有
就如眼睛能见但不能观眼
那鼻识从香中出来,所以鼻子就不能闻到那股香味
能觉知这香不是从香味中生出来,没有觉知就不是鼻识
香味不知道自己的香味,这香味的界限也就不能建立

鼻识不能觉知香味,因此这界限不是从香味上建立
既然没有中间那就也没有内外的区别了
那鼻根的嗅闻自性毕竟也是虚妄的

所以你应当知道鼻根与香味之间的因缘生出鼻识,这三处都是虚无的
那么这鼻根、香味以及鼻识界这三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伊兰】
草花名。有臭气的恶草。佛经中多以伊兰比喻烦,以旃檀木的香味比喻菩提。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明了的,舌根与味互相为缘而生出舌识
这舌识是因为舌根而产生,以舌为界别?还是因味道而产生,以味道为界别呢?

阿难!如果舌识是因舌根而产生
那世间上的比如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食物应该都是没有味道的
你可以自己尝一下舌头到底是甜的或是苦的?

如果舌根的习性是苦的,那谁还会来品尝舌头?
舌根自己不尝,谁能觉知味道?
如果舌性不是苦的,味道自然不是从舌根生出,那如何建立界别?

如果舌识因味道而生出,舌识自然变成味
那与舌根一样,应该不能品尝自己,那怎么知道是有味还是没味?

又一切的味道并不是由一样物品生出来
味道既然有多种,那舌识应该也有多体了
舌识如果只有一体,那这一体必定从味道中出来
咸的、淡的、辛的都和合一起
诸多不同的味道在一起变成同一种味道,没有能够分别其他的味道了
既然不能分别,那就不能叫它识,又怎么能名舌、味、舌识界别呢?

也不应该从虚空中生出你的心识
舌根和味尘的因缘和合,既然在这其中没有自性,那怎么建立舌根和味尘的界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舌根和味尘互相为缘生出舌识界,其实这三处都是虚妄
舌根和味尘的结合,在这当中都本无自性,那如何能立界别呢?

所以你应当知道舌根和味尘互相为缘生出舌识界,这三处都是虚无的
那么舌根、味尘以及舌识界三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21:22:5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50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身体和触尘相互为缘生出身识
那这个身识是因为身体而产生,以身体为界别?还是因触尘而产生,以触尘为界别呢?

阿难!如果这个身识因身根而产生,那必定没有合和离
以这二种能观见的动作为缘,那么这个身体从什么地方去认识呢?

如果是因为通过接触而产生,那就必定于你的身体没有关系
谁能有没有通过自己身体就知道和合、离开这种能力的呢?

阿难!物质不是能通过接触而知晓,只有身体才是通过接触而知晓
知觉到身体才知道有了接触,知觉到有接触才知道自己的身体

这个知觉如果是接触而知就与身根没有关系
如果由身体而知觉与触尘没有关系

身根和触尘这二种相本来就没有自己安住的处所
身根和触尘合体就是身体本来的体性,二者离开就如虚空相

外身和内触不成立那还有中间吗?
没有中间的界别,那內触和外身之性也是空的
那你的身识从哪里建立界别?

所以你应当知道身根和触尘相互缘产生身识界,这三处都是虚妄
即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意根与法尘相互为缘产生意识
这个意识是因为意根而产生,以意根为界别呢?还是因为法尘而产生,以法尘为界别?

阿难!这个意识如果因为意根而产生
在你的意根中必定有一个会思考的法,来显露你的意思

如果没有前面会思考的法,那么意根也就无从生起
离开这个法缘,意根也就没有形状了,那么还要意识做什么用呢?

又你的这颗认识之心与种种的思考
它们之间能分别的性能,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

如果是相同的就是意根,那意识还能从哪里产生呢?
如果这认识之心和意根不同,那应该就无所识,那意根又是从何生出来的呢?

如果这认识之心和意根相同,那又怎么分别意根呢?
这相同的和不同的
意根和认识之心这二种根性都不清楚,那这个界限要如何建立?

如果这个意识是从法尘而生
世间诸法不会离开色、声、香、味、触五尘

你再观察一下这色、声、香、味、触法
它们都相状分明,五尘对五根,但都不是意根所摄之法

你的这颗识之之心如果认定是依于法而生
那你如今仔细的观察,这种种法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离开这些相貌终究是没有得到
如果意识生起,那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诸法也生起
意识灭,那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诸法也灭
所因既然没有,只是因为意识生起也有了识之之心
意识没有自己的相状,那这个界别如何建立

所以你应当知道意根与法尘互为因缘产生意识界,这三处都是虚妄的,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五尘】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观】
1.审视﹐仔细看。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21:54:2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40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来经常对众生说和合因缘
一切世间的种种变化都是缘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发生

为什么如来要将因缘、自然二者都排斥呢?
我现在还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惟愿如来慈悲哀悯众生,为众生开示中道的法义
使众生获得真正的佛法要义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
你从厌离声闻、缘觉等小乘法开始
发心要勤于求取无上菩提
所以我在今天为你们开示佛法中深妙的真理
为什么你又将那些世间戏论、妄想、因缘和合等再来缠缚自己呢?
你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博学多闻
但就像那只会说药名字的人
等真药在他眼前出现,他却是不能辨别
如来说这样的人真是可怜呐!

你现在好好的听着,我当为你分别开示佛法的真理
也能令将来学习大乘佛法的众生能够真实的明白实相

阿难默默的在一边聆听佛的开示

【四大】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排摈】
排斥、摈弃

【戏论【戏论】
 含有游戏性和不切实际的言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菩提】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佛能证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就如你所说,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导致发生了世间的种种变化

阿难!如果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不能和合,就不能与其他的物质相应
这就如虚空不和诸色和合在一起

如果四大相互和合一同变化,他们始终相互相成
生灭过程相续不断,生了死死后生,生生死死,就如旋火轮旋转从来不曾休息

阿难!就如水温度低时结成冰,温度高了,冰又融化为水一样
你观察一下这大地的性质,粗狂的为大地,细微的为微尘
至于那邻虚尘,你分析一下它有多少细微
就是把很小很小的细微尘再分成七份,那该有多小啊!
再分析下去,那就与虚空一样了,是实空性了

阿难!如果把邻虚尘再分析就变成了虚空
那应当知道这虚空也能生出色相了

你今天问我:由四大和合故生出世间的种种变化
你先观察一下一粒的邻虚尘,要用多少虚空和合而有呢?

但是不应该用邻虚尘和合邻虚尘
如果邻虚尘一再的分析,一直分析到变成虚空
那要用几个色相才能合成虚空呢?

如果把几个色相和合,合起来后还不是虚空还是色相
如果把虚空合起来,和合以后还是虚空不是色相

色相尚可以分析,但是虚空怎么和合呢?
你原本不知道如来藏中,色性本是是真空,空性本是真色
它们原本清净本然,遍布周遭法界

它们能随顺众生之心,按照众生的所知量,也根据众生的业力而示现
但是世间的众生迷惑无知,会以为这是因缘和合或自然
其实都是众生自己能分别的心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意义


【邻虚】
 (术语)又曰邻虚尘。新译曰极微。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为色法之根本。胜论外道谓此邻虚于三灾劫末时亦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楞严经三曰:‘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百论序疏曰:‘外道计,邻虚无十方分,圆而是常,(中略)毗昙明亦有邻虚尘,无十方分,具二缘生,故是无常。一因缘,二增上缘。’止观三曰:‘如释论解檀波罗蜜,破外道邻虚云。此尘为有为无,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无极微色,则无十方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实空】
 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2:32:3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火性本来就没有自体本性,它是寄存在各种因缘之中
你可以观察一下这个城市中做饭人家
它们要煮饭的时候,一手手中执着铜镜一手拿着艾草在太阳底下取火

阿难!这就是事物相互和合才能生起火
比如我和你以及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为一僧团
虽然我们是一个集体,但究其根本还是个人归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出生的家族以及各自的名字
就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卢频螺是迦叶波种,甚至阿难你是王族种姓

阿难!如果这火性因事物的相互和合而产生
那么手执着铜镜在太阳底下求火,这火是从铜镜中出来?
还是从艾草中出来?还是从太阳中出来?

阿难!如果从太阳中出来,就能燃烧你手中的艾草
那么太阳照到的林木也都会燃烧

如果火是从铜镜中出来,这铜镜既然能自己燃烧艾草
那这铜镜为什么不会把自己给熔化呢?
你的手拿着它尚没有热相,如何融化呢

如果这火是从艾草中出来
为什么还要借着太阳和铜镜,使光明相聚,然后才能使火燃起来

你再谛观这镜子是用手拿着
太阳从天上照下来,艾草是本地生长起来的
这火是从哪里远游过来的呢?

太阳和镜子离得那么远并没有和合,这火无从生起

你其实不知如来藏中,火的本性是真空,而空性能显示真火
它们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顺众生的心,根据众生的能量而示现

阿难!你应当知道,世间人一处执境,一处就把火生起了
执着镜子遍满法界,那这火就满世间生起
既然是满世间起火,那说明这火并没有固定的住所
只是循着众生的业力需求而示现

世间人无知,迷惑着这是因缘和合以及自然性
其实这都是众生能分别的心在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意义


【阳燧】
是指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铜鉴状器物。其状为一个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先直射在凹面上,再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22:24:4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珠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陷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水的特性就是不稳定,它无论是流动还是停止都不是永恒的
就如室罗城迦的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
他们求取月亮的太阴精用来配置各种迷幻药
这些大幻师在月光如昼的晚上手中执着盛水器皿来取月中之水
那这水是从珠子中生出来?还是空中本来就有?还是从月亮中生出来?

阿难!如果从月亮中来,尚能使远方的珠子生出水来
那么月亮所经过的树林都应该是能流出水来

能流出水来,那为什么还要等方器中的珠子流出水来
不能流出水来,那这水就不是从月亮中降下来的

如果是从珠子中流出来,那么这珠子中应该是常常流出水
何须等待在月光如昼的半夜出来取水

如果这水是从空中出来,虚空空性无边
那么这水也应当是没有边际的
从人到天都会一同陷在水溺之中,此时哪还有什么河海、陆地、天空之分呢?

你更要仔细的观察,月亮是从天上升起,而珠子是用手拿着
承珠的水盘是用人布置安装的,那么这水到底是从何方流到这里的呢?

月亮和珠子离得那么远并没有和合
但是也不应该说这水是无从自有的呀!
你尚不知如来藏中,水的本性是真空
空性生出水来,他们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顺众生之心,按照众生的能量而示现

一处拿着水珠,一处流出水来
如果遍满法界执着珠子,那么就遍满法界流出水来
既然满世间都遍满了水,那么这水就是没有固定的住所
而是循着众生的业力而显现发生

世间人无知,迷惑因缘和合和自然性
这都是因为众生能分别的心在计较的结果
只要有言说,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太阴精 】
指月亮。古人以为月乃太阴之精。

【白月 】
1.皎洁的月光。 2.亦作"白分"。

【方诸 】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 2.传说中仙人住所。

【中宵】
半夜。

【敷设】
布置陈设。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7:24 , Processed in 0.0776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