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2 10:14 编辑
(本楼用时3小时)
★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你虽然知道真心自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可是你并不知道真心自性也不是从和合与不和合而生的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学习解说]:
阿难,我现在还是以前尘来问你
因为你现在还是以世间一切虚妄相而起疑惑,以为证菩提心的也是用这个(妄)心
总之世尊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见性不与明和,不与暗和,不与通和,不与塞和
见性不与明合,不与暗合,不与通合,不与塞合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重新思惟
这个妙觉见性与诸尘相及心念虑不和合,这样对吗
★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你现在又说不和合
我再来问你: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
如果不与明和,那么见与明一定有个边际
你再仔细观察看看,哪里是明,哪里是见,边际又在哪里?
阿难,如果光明没有被见到,那么他们之间就不相关
既然不相关,如何知道光明在哪里,又如何能知道哪里是边际呢
还有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这个道理
★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继续告诉阿难,还说这个妙明见性
是不与明合,还是不与暗合?不与通合,还是不与塞合?
如果不与明合,那么见性与明相应该是彼此背离的,好比耳朵与光明不相接触
既然相互背离,如何能见到光明在哪里,又如何明辨和合还是不和合呢
还有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这个道理
【性相】
1.佛教语。性指事物的本质,相指事物的表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学习解说]:
阿难,你还是没有明白一切有为法的虚幻不实
随缘生灭,妄以为真,不知这些其实都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
甚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也都是缘生缘灭,虚妄不实
所以你不知道生灭去来的真相
不知这些本来都是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妙真如性
然而众生在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中寻求去来生死,这是不可能的
------------------
【其实在宇宙中或法界中,有个甚深的原理,那就是佛法讲的[唯心所现]
这是一种超科学,也是超心理学,目前的人类科学正在研究中(而且远远落后和不足),但是佛陀已经早在佛经中告诉了大家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不过现在大家明白了佛法中的心法和甚深法,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众生都一直在用自己的神通,因为心念没停过,每个心念都在创造自己的未来,神通并没有停过
每个生命的正报和一切外在依报都是众生自己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创造出来的
众生心都是妄念,所以,就是以妄念造就自己的轮回业报,随着自己的妄念,一直轮回,神通并没有停止】
【对「实相」来说,妄念是虚幻的,但是,对众生的轮回来说,妄念就是轮回的根本
妄念就是错误的心念作用,因为妄念的心识作用,所以,造成第八识神通走向六道轮回】
【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
(详见:闲聊「神通」)
【关于[唯心所现],其实,不明白佛法的人都会解释成"一切都是心变现的",也就是"一切唯心造"
而且可能把[唯识所变]的识当作第六意识
佛弟子对于这些名相应该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我们读过楞伽经和解深密经就会知道,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详见:[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尘】
(杂语)一切有为之诸法,浮尘不实,尘翳真性,故曰浮尘。楞严经二曰:“阿难,汝未明一切浮尘幻化相。”同长水疏曰:“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曰浮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