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妙法莲华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07:09:5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次学习:21楼 共用时2.5小时)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学习解说]:

一些身心清净的佛弟子,他们身心柔软且是利根器,在无量佛所修行甚深妙法,听佛为他们演说大乘经,我说这些人来世必将成佛,因为他们皆以深心念佛和清净持戒的缘故

这些众生听到自己将要成佛心中充满大欢喜,佛悉知悉见众生心,所以为他们演说大乘经,不论是声闻或菩萨凡是听我说法者,哪怕只有一偈将来都必定成佛


名词解释:

【深心】
梵语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又称深信。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中):“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中略)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中列举十种深心之名(大九·五五一上):“何等为十?一净心,二猛利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无足心,九胜心,十大心。”观无量寿经载,若有众生欲往生净土,若发三心即便往生,深心即为其一。善导释为深信之心。另外亦指凡夫执迷之深固,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八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参见:三心)532)p4658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学习解说]:

在十方国土中都只有一佛乘,没有大小乘之分,更没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法,除非是佛的方便说,佛以假名(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为引导让众生证入佛智,所以诸佛出现在世间只为这一件事,根本没有大小乘,更没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诸佛从不会以小乘法救度众生


名词解释:

【假名】
梵语 prajn~apti,巴利语 pan~n~at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略称假。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成实论卷十三灭尽定品分假名为二种:(一)如人乃五阴之因缘和合,称为因和合假名。(二)诸法从众缘而生,无定性,但有名字,称为法假名。盖大乘虽有浅深之别,而人、法并皆假名无殊。至如中观派,则认为于缘生之法在俗谛之上虽为假有,然于真谛之上则是皆空。另瑜伽派主张,如依聚集之义,所集成者,有聚集、相续、分位之性,故称为假有,而心、心所、色等能集成者,由缘而生,则为实有,依此实有之法,得论假有,故依他起性乃通假、实。
 大乘义章卷一假名义就假名设四义(大四四·四七七下):“言假名者,释有四义:一、诸法无名,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贱人假称富贵,如是等也。二、假他得名,故号假名,如假诸阴得众生名,假栋梁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又复大小长短等事,假他得名,大假小故,得其大名,小亦如是。(中略)三、假之名,称曰假名,世俗诸法,各非定性,假他而有,名为假法,树假之称,故曰假名。四者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义云何?废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
 此外,大乘义章同卷又举出一假、二假、三假、四假之别,即:(一)一假,谓一切法皆因缘集起,故为假名。(二)二假,(1)就生、法分别,有众生假名、法假名。(2)就因和、法和分别,有因和合假、法和合假。(三)三假,即名假、受假、法假。(4)四假,即因生假、因成假、相待假、相续假。然摩诃止观卷五下则仅列举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等三假之名。又假名之法非实有,故称为假名有、假有;其性为空,故称为假名空;缘假名之法,则称为假名心;观照之,则为假观、假想观;主张一切法假有无性,则称为假名宗;无实德,唯有名号者,称为假名比丘、假名菩萨。(大品般若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卷二、大智度论卷四十一、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参见:假)4376)p4377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方佛土】
(杂语)犹言大千世界。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学习解说]:

佛自己都住在大乘法中,并以禅定和智慧为庄严,所以必定会以大乘法救度众生

佛自己已经证得无上道获得了大乘平等法,如果佛以小乘法哪怕只教化一人都当堕入悭贪,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有人信佛归依佛,佛是不会欺偏佛弟子的,更不会心怀悭贪和嫉妒,只会心怀慈悲的帮助众生断除恶业恶念,所以佛在十方国土演说佛法无所畏惧

佛以光明之相庄严身体,又将光明遍照整个世间,为众生演说实相印(实相,指诸法实相之义理。此种实相为佛佛相递持的真理之印,故称实相印。一切小乘经以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之,一切大乘经则以此实相印印之)


名词解释:

【实相印】
又作一法印。实相,指诸法实相之义理。此种实相为佛佛相递持的真理之印,故称实相印。一切小乘经以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之,一切大乘经则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p5788 FROM:【佛光大辞典】

【定慧】
(术语)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六波罗蜜多经八曰:“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明本。”六祖坛经曰:“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学习解说]: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原本就立下誓愿要令一切众生都像我一样成就佛道,今日如果所愿因缘已具足,我将教化一切众生皆悟入佛道

如果我不论遇到怎样的众生都一律以大乘法说教,会令那些无智的人心生迷惑,领他们无法领受教法,我知道这些众生善业缺少,而且贪着五欲,因为愚痴而烦恼重重,因此毕竟堕入三恶道,流转于六道遭受种种苦报

这种都是福德浅薄之人才会被种种苦报所逼迫,他们邪见充满,所以深深的贪着和追求世间种种虚妄法,我慢心重,心底不诚实,因此在千万亿劫中都听闻不到佛的名字,也听闻不到正法,这种人很难度化


名词解释:

【谄曲】
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 FROM:【佛光大辞典】

【虚妄法】
(术语)色声等五欲之法,其体虚假不实,故云虚妄。法华经方便品曰:“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见】
梵语 mithya^-dr!s!t!i,巴利语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盖俱舍家谓拨无因果为邪见;唯识家则主张拨无因果及四见以外之所有邪执,均称为邪见。
 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载,五见虽同为邪推度,但因邪见之“无行相”过患特重,故特称之为邪见。又谓邪见坏事,谤因果及三宝,坏法恩、生恩,起法怨、生怨,并破坏现量,为暴恶之见,故别立此名。(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法蕴足论卷一、卷十、成实论卷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八)((参见:八邪行)283、“十善十恶”468、“五见”1099)p3033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学习解说]:

所以,舍利弗,我以种种善巧方便为众生解说断除苦道的方法,令他们超越生死和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我虽然也说是涅槃,但诸法寂灭相原本是不著一切相的,诸佛子只要依法修行,将来一定能成佛

我通过善巧方便为众生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实则一切诸佛都只说一佛乘法,今日在座大众应当消除疑惑,因为诸佛的话没有两样,只有一佛乘没有二乘法

过去无数劫以前无量佛灭度,他们也是以种种因缘和譬喻,以种种善巧方便为众生演说诸法,这些诸佛世尊等都只说一佛乘法教化无量众生令入佛道


名词解释:

【寂灭相】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灭相”。智度论说:“涅槃即是寂灭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学习解说]:

还有,诸佛了知世间一切众生种种欲望,更是以特殊方便助显佛乘

如果众生值遇过去诸佛,听佛闻法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人都已经成就佛道

诸佛灭度后,如果众生人心善良慈悲且柔软,这些人也已经成就佛道


名词解释:

【第一义】
(术语)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无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楞伽经二曰:“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碧岩第一则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异方便】
即指佛为使众生开悟所用之特异方法。后代诸师根据不同经典,所作之解释各异:(一)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下):“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根据此经文,法华文句卷十二乃解释为:若用圆妙之正观,即是实相之方便;若用七方便观而助显第一义,则称为异方便。(二)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根据此经文,智顗之观无量寿经疏认为:异方便即是该经所说之十六观,而非以直观称为方便;又以佛力之故而见彼佛国,亦是方便。(法华玄赞卷四、观经疏玄义分、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上(隋代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中(宋代元照))p515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1:3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21 11:3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次学习:22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颇梨、
  砗磲与马脑、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榓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学习解说]:

诸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的人,建造万亿佛塔并用七宝进行装饰,或者用石头、木材、砖瓦、泥土、栴檀及沉水建盖佛庙的人,乃至小孩子做游戏用沙子堆成佛塔,以上这些人都已经成就佛道


名词解释:

【童子戏作佛事】
(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奉上世尊。无胜在傍合掌随喜。德胜于是说偈赞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鍮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用各种材料雕刻诸佛形像,他们都已经成就佛道了

或者用七宝、白铜、铅锡、铁木及泥等制作佛像,这些人也已经成佛了

或者用彩画绘画百福庄严的佛像,这样的人也已经成佛了

乃至小孩子做游戏,用草木或者笔或者用手指画佛像,这些人也能渐渐积累功德,具足大悲心,最终成就佛道,教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生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度,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到佛塔庙在佛像前用花、香、幡盖恭敬供养,或者请人演奏,击鼓、吹角贝、箫和笛、弹琴和琵琶等等尽心供养诸佛,或者以欢喜心称扬歌颂赞美佛的功德,哪怕只是一句微小的音声,都已经成就佛道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乃至用一枝花供养佛像,也能渐渐见到无数佛,或者有人礼拜、合掌、或者只举起一只手、或者只是微微低下头,以这样的方式供养佛,这样的人也能渐渐见到无数佛,成就无上佛道,广度无数众生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进入塔庙,只要能称念一声南无佛,这样的人也已成就佛道,在过去世不论佛在世或灭度,如果有听闻这部妙法,这样的人都已成就佛道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学习解说]:

未来无量诸世尊也是以善巧方便的方式为众生说法,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以无量善巧方便为众生次第说法,令他们证入佛的无上智慧,所以所有听闻此法的众生没有不成佛的,因为诸佛在因地所立的根本誓愿就是令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未来世诸佛虽然有无量百千亿法门,但其实都是一佛乘,诸佛深知诸法无自性(诸法无存在之实体),“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只说一佛乘,没有其他乘,其他都是佛的方便说

现在如恒河沙数多的十方佛出现在世间,为了令众生获得安稳同样也是以善巧方便次第为众生说法,虽然为众生示现种种道法,但其实都只是一佛乘

诸佛深知众生所想和所行,知道众生过去所造的业力、欲望、精进力以及利钝根器,因此能以种种因缘、譬喻次第说法

我也是这样的,为了令众生获得安稳,便以种种法门引导众生的认识佛道,我以无上的智慧力深知众生心 性、欲,因此能方便说法令他们都心生欢喜


名词解释:

【无性】
<一>梵语 nih!svabha^vatva, nih!svabha^va, asvabha^va。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七下):“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中论卷三、唯识三十论颂、转识论)
 <二>梵语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因明正理门论)
 <三>梵语 a-gotra。法相宗所立五性之第五。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无种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以解脱生死,而永远沉沦六道不能出离。然彼能修人间之善业,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谓“无性阐提”。((参见:五姓)1107)
 <四>指无性菩萨(梵 Asvabha^va)。生卒年不详。著有摄大乘论释十卷,该书为印度大乘诸论释部之典籍,由书中引用陈那(五、六世纪顷)之掌中论判断,无性系陈那之后辈。((参见:摄大乘论释)6844)p5092 FROM:【佛光大辞典】

【两足尊】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足尊】
梵名 Dvipadottama,巴利名 Dvipada-set!t!ha。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等载,佛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之第一。(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日经卷五阿阇梨真实智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法华玄赞卷三、金光明文句记(会本)卷三、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p3070 FROM:【佛光大辞典】

【本誓】
(术语)梵语三昧耶Samaya,一译本誓,原为因本之义。诸佛菩萨在因地所立之根本誓约,谓之本誓。二教论下曰:“各各以本誓加持。”往生礼赞曰:“本誓重愿不虚。”理趣释曰:“三昧耶者名为本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智】
梵语 ana^srava-jn~a^na。指证见真理,远离一切烦恼过非之智慧。为“有漏智”之对称。于小乘,证见四谛理之智,称为无漏智。有法智、类智之分别。证得欲界四谛法理之智,称为法智。证得色、无色等二界四谛法之智,称为类智;盖其境智与法智相似,故称类智。若由境之差别则分为苦、集、灭、道等四智。于无学位又分尽智、无生智,此二智皆证见四谛之法理。小乘谓无漏智于见道始生起,而渐次修习。
 于大乘唯识宗则分无漏智为根本、后得二智,根本智为唯识之性,即证得真如理性之无分别智;后得智由根本智所出,为唯识之相,即了知因缘现起之万象。大乘谓无漏智于初地见道始生起,而渐次修习,遂证佛果。(法华经方便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俱舍论卷二十六、顺正理论卷七十三)((参见:十智)472)p5130 FROM:【佛光大辞典】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学习解说]: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以佛眼观察六道众生无有福报和智慧,他们堕入生死轮回遭受种种苦难,他们贪着五欲就像牦牛贪爱尾巴一样,因为无明贪爱的缘故无法见到光明,他们不求佛道以及断除苦难,深深的被错误知见笼罩以苦为乐

我因此生起大悲心,最初在道场经行经过二十一日就思维这件事情,我所得到的智慧是微妙第一的,可是众生钝根器又迷恋于世俗,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如何度化他们呢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0:5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23 11:00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次学习:23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学习解说]:

这时,所有大梵天王、天帝释、护国四天王(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以及他们的眷属都来到佛的面前恭敬合掌顶礼,祈请佛为他们演说妙法

佛暗自思维,如果称赞一佛乘恐怕深陷苦海中的众生不能相信此法,甚至可能会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因此堕入三恶道,如果这样我宁愿不为他们说法,不如直接入涅槃

转念又想过去诸佛广行方便法,我今日也应该为众生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想到这里,十方诸佛全都出现,并用梵音安慰说,善哉,释迦牟尼佛,你是世间第一导师,获得了无上妙法,效仿一切诸佛的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

我们也获得这无上妙法,并且分别为众生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对于智慧缺少、喜欢小乘法的人来说,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佛,虽然对他们说的是三乘方便法,但最后都是为了教化菩萨修佛乘


名词解释:

【释迦文】
(佛名)释迦牟尼之讹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破法】
众生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与“谤法”同义。(法华经卷五踊出品)((参见:异端)5156)p4234 FROM:【佛光大辞典】

【护世四天王】
又作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增一阿含经卷九、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四天王护国品、阿育王经卷六)p6866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喜称南无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柰。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轮,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学习解说]: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听到诸佛清净微妙的音声,马上心生欢喜称念南无佛,接着又想到,我出世在这五浊恶世,也应当像诸佛那样随顺众生根器为他们次第说法

想到这里,马上去了波罗奈国鹿野苑,以善巧方便为五比丘(一、憍陈如,二、额鞞,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说法,这称之为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然后就有了阿罗汉和法僧等不同叫法,从久远劫以来,我都赞叹这种(超越生死和烦恼的)涅槃法,因为此法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见到无量千万亿立志求证佛道的佛子们,他们都以恭敬心来到佛的住所,都曾听过佛说的方便法,所以我在想,如来出世在世间,就是为了让众生了知佛的智慧,而今日正是时候


名词解释:

【三聚经】
(经名)佛,为比丘说至恶趣法,至善趣法,至涅槃法之三法聚。由一而增至十。摄于长阿含经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法轮】
梵语 dharma-cakra-pravartana,巴利语 dhamma-cakka-ppavattana。又作转梵轮。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 cakra 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关于初转法轮之时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为佛成道三七日之后。十地经论卷一载第二七日后。四分律卷三十一载六七日后。方广大庄严经卷十载七七日后。五分律卷十五载八七日后。大智度论卷七、卷三十四载五十七日后。
 相对于鹿野苑之初转法轮,大乘经典称自经为第二或第三度转法轮。大般若经卷十二无作品载,鹿苑四谛之法轮为初转,开说般若之法为第二法轮转。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鹿苑之四谛说法为初时;般若皆空之说,为第二时;深密中道之教,为第三时。又真谛及玄奘立“三法轮”之说,初时之有教为转法轮,第二时之空教为照法轮,第三时之中道教为持法轮。吉藏所撰之法华游意复依法华经卷二之文,别立三法轮,谓华严一乘教为根本法轮,中间之三乘教为枝末法轮,法华之会三归一为摄末归本法轮。此等皆系就释尊说法之内容,而于转法轮立有诸种分别。
 此外,诸经论亦有就诸佛菩萨所说法之不同,而立法轮之名,如海龙王经卷三女宝锦受决品,谓宝锦女转无动轮、本无轮、无断轮、无著轮、无二轮、无言法轮、清净轮、断诸不调轮、无乱轮、至诚轮、空无轮等诸法轮。悲华经卷五载,菩萨成就四清净法,转虚空法轮、不可思议法轮、不可量法轮、无我法轮、无言说法轮、出世法轮、通达法轮等。旧华严经卷三十一载,一切诸佛转妙法轮、无量法轮、一切觉法轮、知一切法藏法轮、无著法轮、无碍法轮、一切世间灯法轮、示现一切智法轮、一切诸佛同一法轮等。
 新华严经卷五十九载,如来转法轮有十种事:(一)具足清净之四无畏,(二)出生四辩随顺之音声,(三)善能开阐四真谛之相,(四)随顺诸佛之无碍解脱,(五)能令众生之心皆净信,(六)能拔众生诸苦之毒箭,(七)大悲愿力之所加持,(八)随出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九)于阿僧祇劫说法不断,(十)随所说法,皆能生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法。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法华经玄赞卷二、卷四等,广就五门分别法轮之体,即:八圣道为法轮之体;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性等诸法为法轮之境;五蕴之功德为法轮之眷属;闻思修三慧为法轮之因;菩提涅槃为法轮之果。
 又释尊转法轮之像,称转法轮像。说法之高座,称转法轮座。说法之堂宇,称转法轮堂。(杂阿含经卷十五、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卷十四、中本起经卷上、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菩萨处胎经卷五、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十一、卷十二、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一、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一、卷五十二、卷六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卷九十五、转法轮经忧波提舍、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四)((参见:法轮)3423)p6619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比丘】
(杂名)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一、憍陈如,二、额鞞,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为文句四之三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为一、陈如(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三、拔提(又摩诃男),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签六之二列为:一、頞鞞,二、跋提,三、俱利,四、释摩男,五、十力迦叶。是摩男于俱利为别人,一摩男为跋提之异名(文句),一摩男为陈如之异名。除陈如之名而以释摩男之名加于第四,皆误也。摩男为摩诃那摩之略,大名之义,拘利太子之尊称也。是为释氏,故亦云释摩男。非别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奈】
(地名)Va%ran!asi,又作波罗捺,波罗奈斯,婆罗痆斯,婆罗捺写。国名。译作江绕,因在恒河之流域故也。鹿野园在此中今为Benares。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波罗痆斯,拏黠反,旧言波罗奈,或作波罗奈斯,又作婆罗捺写。皆一也。”同二十三曰:“婆罗痆,女黠切,国名也。旧云波罗奈,译云江绕城。”西域记六曰:“波罗痆(女黠反)斯国,旧曰波罗奈国,讹也。中印度境。”法华义疏四曰:“波罗捺,此云鹿林。又翻为绕河城,城有水绕。今谓波罗捺,是其通处,鹿林是其别处。”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三曰:“何故名婆罗痆斯?答:此是河。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是故是城亦名婆罗痆斯。”十二游经曰:“波罗奈,此云鹿野,一名诸佛国。”法华科注曰:“婆罗痆斯国都城东北有河,同名婆罗痆河,河东北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其侧大林名施鹿林,亦鹿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师子】
(术语)佛之尊号也。佛为圣中之王,犹如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法华经方便品曰:“我闻圣狮子深净妙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过于优昙花。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学习解说]: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顿根和缺少智慧的人都有傲慢心,不能相信此法,今日我要在留下的菩萨当中演说无上佛道之法,菩萨听闻这些法能断除所有疑惑,会中一千二百阿罗汉都将成佛

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说法仪式那样,我今日也这样说无分别法(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无分别法),诸佛出现在世间是非常难值难遇的,即便值遇佛出世,但是不一定都能演说妙法,所以也是非常难得的

哪怕无量无数劫,能听闻此法者都是很难的,就像优昙花一开即敛不容易看见,听闻此法者如果能欢喜赞叹,哪怕只有一句赞叹的话,都是在供养一切三世诸佛,此人特别稀有,胜过优昙花

你们不要心有疑念,我是诸法之王,在这里普告大众,佛只以一佛乘教化一切菩萨,没有声闻等其他乘法


名词解释:

【无分别法】
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无分别法。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上):“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p5074 FROM:【佛光大辞典】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  但乐着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学习解说]:

舍利弗,还有法会声闻及菩萨,你们应当知道此妙法是诸佛的秘要(不妄示人之切要法门)

众生在这五浊恶世中只想着追求各种欲望,他们从不知道要求学佛道而获得解脱,未来世的众生如果听佛演说一乘法,还会心生怀疑不能信受,甚至还会毁谤正法,因此堕入三恶道,还有一些清净惭愧的众生,他们立志上求佛道,佛就为他们演说一佛乘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诸佛说法都是一样的,诸佛以万亿种方便随缘为众生次第说法,你们既然已经知道此妙法,诸佛都是随众生因缘次第说法,你们不要在有疑惑了,应当心生大欢喜,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将来也能成佛


名词解释:

【一佛乘】
(术语)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秘要】
(术语)不妄示人之切要法门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同法师品曰:“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广说诸佛秘要法藏。”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法华嘉祥疏二曰:“秘者,盖称叹之辞也。如世秘方,千金不传。今亦尔也。所言要者,宗归一也。”同九曰:“言约理周,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笔记]:

学完这部方便品,对于一佛乘(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教导,认识更加深刻,方向更加明了,信心有所增上!

在学习过程中内心一直都是不由自主的深深感恩清净光明净土,深深感恩善知识的法布施!

让学生能够提前知道次第说法和佛性等知识要点,因此再与经文结合学习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困惑,读着经文反而觉得很亲切很欢喜,再次深深感恩!

为什么佛只说一佛乘?

由此想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夜睹明星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 摘自百度”

详见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上述经文“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只要能够放下妄想和执著,就能达到觉悟的境界‌ — 摘自百度”

所以,经中讲: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因此,

「法华经」讲「唯一佛乘」,就是说只有成佛才是正途,才是唯一的「道」路,就是要菩萨发起成佛的佛乘「妙心」而显露「佛性」—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然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只是佛随顺众生根器的方便说,并非是终点

回到经中,佛对舍利弗说: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0:38:39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4楼~25楼 共用时2.5小时)


譬喻品第三

1、舍利弗闻佛方便说法后,清楚认识到修行小乘法是自己的过错,并非世尊心有分别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勇跃,得未曾有。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学习解说]:

这时,舍利弗欢喜自在的从座而起,合掌瞻仰世尊说:今日听闻此法内心生起从来没有过的欢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我听佛说法时,见到佛为诸菩萨授记而没有我,因此感到非常伤心,我常常独自在山林和树下心想,我和他们都同入法性(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为什么如来要以小乘法教化我们?现在终于知道是我们的过错,并非世尊心有分别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有听闻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必定修大乘法而获得解脱,然而我们并不了解这些方便法,最初听佛说法便信受取证那时所听闻的法了

世尊,我从过去修行以来终日责备自己,今日听佛宣说妙法,已经断除心中的疑念,身心舒适而安稳,今日终于知道我们也是佛子(信受奉行佛陀教法的人)


名词解释:

【法化】
(术语)正法之教化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宣扬助法化。”华严经二十六曰:“独居其上,宣布法化。”涅槃经七曰:“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又】吾弟子谓之法化。以法化之之意。大广智三藏愿赞曰:“金刚智之法化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口】
又作佛说。指从佛口所出之言语;或指佛之尊贵金口。又形容从佛口所说之经文为“佛口金言”。金言,因尊重佛说而称。此外,若形容口是心非,谓口出之言如佛之慈爱言语,然其内心却犹如蛇蝎之恶毒,则称为“佛口蛇心”。同义语另有“外面如菩萨,内心如夜叉”。p2609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子(梵buddha-putra、tatha^gatasya putrah!,巴buddha-putta,藏san%s-rgyas-sras)】

(一)指信受奉行佛陀教法的人︰与法子、行者同。《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正9·10c)︰‘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吉藏《法华经义疏》卷五释之云(大正34·513c)︰‘悟解一乘,堪绍继佛种,始为真佛子。’

(二)佛称一切众生为佛子︰如《法华经》〈譬喻品〉(大正9·14c)︰‘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在《法华经义疏》中,吉藏设立二义,说明佛子的义旨。此二义即︰(1)众生与佛子同源,众生本性清净,佛子亦然;(2)诸佛之护念众生,如父母之念子,所以称众生为佛子。

(三)《华严经大疏》说佛子有三种︰一切众生是佛子,但凡夫是外子,声闻、缘觉是庶子,唯菩萨是真子;此乃以世俗伦理之譬喻贬斥凡夫与二乘。

(四)受持大乘菩萨戒者也称为佛子︰所以《梵网经》或《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常以‘佛子’称持戒者。而四分律宗则根据《四分律》之序文中有‘如是诸佛子’与‘佛子亦如是’等语,作为该宗分通大乘之佐证之一。

(五)为阿罗汉的通称︰参见附录所引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文。

◎附︰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四节(摘录)
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所以名为声闻)而生,从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了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的大业,所以名为佛子。经中或称之‘佛之爱子’。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解说为(大正8·562b)︰‘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须菩提(Subhu^ti)是著名的圣者,被称为随如来生。如来是从如(tatha^)而来︰须菩提是随顺真如而行的,所以名为随如来(佛)生。阿罗汉,古代是称为‘佛子’、‘胜者之子’,或‘如来之子’的。在‘佛子’中,有如来的长子,如《杂阿含经》说︰‘汝(舍利弗)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在佛经中,每以轮王(cakra-varti-ra^jan)的正法化世,比喻如来的出世法化世。轮王的长子,有继承轮王事业的义务,也就用来比喻舍利弗(S/a^riputra)的助佛扬化。由于舍利弗在佛涅槃以前就涅槃了,所以释尊的荼毗大典,结集经律,由摩诃迦叶(Maha^ka^s/yapa)出来领导,摩诃迦叶也就以轮王长子为喻,表示自己是如来长子了!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八;《佛地经》;《四分律》卷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梵网经》卷下;《佛性论》卷二;《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性】
梵语 dharmata^,巴利语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见: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FROM:【佛光大辞典】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译。是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

  在什译前一百二十年,即西晋太康七年(286),就有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什译后一百九十五年,即隋仁寿元年(601),又有阇那崛多、达摩笈多重勘梵本,补订什译,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以上三译,今皆并存。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十四载:还有《法华三昧经》六卷,《萨芸芬陀利经》六卷,《方等法华经》五卷三译阙本。但据现代学者考证,似属误传,实际只有今存的三种译本。历代以来世所广泛流传,讲解注疏,唯据什译。什译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共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收入什译,构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后又将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编入,而成了现行流通本的内容。今依其品次,简介如下:

  一、《序品》,叙述佛在耆阇崛山说《无量义经》后,即入三昧现瑞,表示将说《法华》的缘起。

  二、《方便品》,佛从三昧而起,告舍利弗:"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于是舍利弗三请,世尊说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法唯有一乘,说二(乘)说三(乘)只是方便,并非究竟。

  三、《譬喻品》,舍利弗于佛前受记,佛为宣说火宅四车譬喻,进一步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之旨。

  四、《信解品》,须菩提、摩诃迦叶等闻佛说法,欢喜踊跃,即以长者穷子譬喻,体现领会佛意,深信理解。

  五、《药草喻品》,佛说三草二木,以喻众生根机有别,"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六、《授记品》,佛为摩诃迦叶等四大声闻授记。

  七、《化城喻品》,佛言昔为大通智胜如来第十六王子时,曾教与会之众。又为说化城喻小法,以示方便,引入佛慧。八、《五百弟子受记品》,富楼那、憍陈如和五百阿罗汉皆受当来成佛的记莂。

  九、《授学无学人记品》,阿难、罗睺罗和学无学二千人皆得受记。

  十、《法师品》,佛告药王菩萨关于聆闻、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的种种功德。

  十一、《见宝塔品》,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释迦说《法华经》。

  十二、《提婆达多品》,提婆达多蒙佛授记,文殊宣扬《法华》,龙女献珠成佛。

  十三、《持品》,药王、大乐说等菩萨大众以及已受记的罗汉众等发愿奉持、广说《法华》。摩诃波阇波提以及耶输陀罗皆蒙授记。

  十四、《安乐行品》,佛告文殊,欲说《法华》,应当安住四法,即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谄等过,修养自心)、誓愿(发愿令人住是法中,修摄自行)四安乐行。

  十五、《从地涌出品》,众多菩萨和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释迦如来礼拜;佛告弥勒,此菩萨众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

  十六、《如来寿量品》,佛应弥勒请问,为说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但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

  十七、《分别功德品》,是说当时与会大众闻法受益,后世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此经,亦皆获诸功德。

  十八、《随喜功德品》,佛告弥勒随喜听受《法华》的种种功德。


  十九、《法师功德品》,佛告常精进菩萨关于受持、读诵等五种法师功德。

  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佛告得大势菩萨有关常不轻菩萨往昔因中的常不轻行和受持、解说《法华》的故事。

  二一、《如来神力品》,佛于众前现其神力,嘱于如来灭后,应对《法华》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和如说修行。

  二二、《嘱累品》,佛以右手摩大众顶,嘱咐受持和广宣此经。

  二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佛告宿王华菩萨关于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并说受持《法华》、《药王本事》的功德,以及命终往生安乐。

  二四、《妙音菩萨品》,佛告华德菩萨关于妙音菩萨过去供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和处处现身说此经典的本事。

  二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为无尽意菩萨解说观世音的名号因缘、称名作用和三十三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二六、《陀罗尼品》,药王、勇施菩萨等各自说咒拥护受持、讲说《法华》者。

  二七、《妙庄严王本事品》,佛说妙庄严王于往古世为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二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普贤问佛,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法华》?佛告成就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四法,当得《法华》。普贤白佛,凡持此经者,必得守护。

  此经全文大段分科,古代主张不一。自从隋智顗作《玄义》、《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以《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并判上十四品为迹门,下十四品为本门后,学人多依其说。

  以上二十八品广泛开演大乘教义。其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它是问世很早的大乘经典。在《大般涅槃》、《优婆塞戒》等经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等论里曾引用其文,世亲为之撰写了《优菩提舍》(论议,亲传,口诀。有二汉译)。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曾长时期广泛地流行。迄今已发现了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写本四十余种,克、疆两地是五至九世纪的,但其数量少而残缺不全;尼、藏两地是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其数量和完整程度都较前者为佳。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在对这些梵文写本从佛学、语言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曾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原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中国西藏萨迦寺的1082年所书的此经梵文贝叶写本。全经共一百三十四页,二百七十四面,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优美,很受专家学者的重视。

  此经曾由日帝觉和智军译成藏文。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对照日译出版了《藏梵传译法华经》。

  十九世纪以来,此经先后译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汉对照、梵文和译、改订梵本以及原文等的出版。

  此经自罗什的汉译本问世后,随即于汉地盛传开来。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于敦煌写经里也是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仅南北朝时期,注疏此经的就达七十余家,陈、隋之际智顗依据此经立说而创天台宗。隋、唐以后,乃至明、清,一直流传不衰。译本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尤其在日本,六世纪就有圣德太子撰写此经《义疏》。九世纪传教大师续开台宗,特倡此经。十三世纪日莲专奉此经与经题立日莲宗。
  现代新兴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和妙智会等教团,都是专奉此经与经题为宗旨的。

  由于流传的因缘殊胜,出现了此经的伪作。早在隋代的《众经目录》中就有《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等三种伪经,《敦煌写经》、《续道藏经》和日本《续藏经》中也都收有附会此经的伪作。

  此经注疏很多,现存主要的有:刘宋道生《略疏》二卷;梁法云《义记》八卷;隋智顗《玄义》二十卷、《文句》二十卷,吉藏《玄论》十卷、《义疏》十二卷;唐窥基《玄赞》十卷,湛然《玄义释籤》二十卷、《文句记》三十卷;宋法照《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慧洪、张商英《合论》七卷;元徐行善《科注》八卷;明一如《科注》七卷,传灯《玄义辑略》一卷,德清《通义》七卷,智旭《纶贯》一卷、《会义》十六卷;清通理《指掌疏》七卷。新罗元晓《宗要》一卷。日本圣德《义疏》四卷,最澄《大意》一卷,日莲《注》十卷等。(本文为王新据原稿改写)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0:39:36 | 只看该作者
2、舍利佛再次以偈颂方式叙述自己闻佛方便说法后已断除一切疑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怀大欢喜,  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  闻亦除忧恼。
  我处于山谷,  或在林树下,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  演说无上道。


[学习解说]:

舍利弗再次以偈颂方式说到:我听到佛说的法心生大欢喜,这是从来没听过的妙法,心中的疑惑也因此而断除,佛的法音殊胜而稀有能消除众生一切烦恼,我已经获得漏尽(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听闻佛说的妙法以后更断除一切忧恼

我在山谷、树林下常常思维和自责为什么要自欺呢,我们也是佛的弟子,都得到“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可是却不能在将来演说无上道法(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  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  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  我为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  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  筹量如此事。


[学习解说]:

佛的金色之身具有三十二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还有十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八十种妙好(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还有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等功德,我都失去了

我独自经行时,见到佛在大众中名声遍布十方世界广利众生,而我却失去了这些利益,是我自己障碍了自己,我常常日夜思维这件事情,想要请教世尊我到底是失去了还是没有失去?因为我常常见到世尊称赞诸菩萨,所以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情


名词解释:

【十八不共法】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 FROM:【佛光大辞典】

【八十种好】
梵语 as/i^ty-anuvyan~jana^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p268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法】
梵语 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一下):“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及七觉支、八正道等道圣谛之法,皆无“随增”烦恼,故称无漏法。其中,择灭无为,为灭谛涅槃之道果,以离系(远离烦恼之系缚)为性;非择灭无为,由于缘缺,永远障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无为,仅以无碍为性,皆无作用,非诸漏随增之依处,故皆为无漏法。此即无为之无漏法。又道谛三十七品为有为法,其中,唯有七觉支、八正道属于无漏法,其余之四念住等皆通于有漏与无漏之法。
 此外,说一切有部于十八界中,以意、法、意识等后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法,而以五根、五境、五识等前十五界为有漏法;此部并认为,佛之生身为他所缘,起随增烦恼,故为有漏法,而非无漏法。然于大众部等,则认为佛身永断烦恼习气,与十八界同为无漏法。(顺正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七十六、卷一七三、俱舍论卷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参见:有漏法)2453)p5129 FROM:【佛光大辞典】

【漏尽】
梵语 a^srava-ks!aya, ks!i^na-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与“无漏”同义。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八○中):“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参见:无漏)5128)p5826 FROM:【佛光大辞典】





   今闻佛音声,  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  令众至道场。
  我本着邪见,  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学习解说]:

今日听佛演说这个方便法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原本心有邪见,是世尊善知我的心,为我拔出错误知见,演说涅槃法

我才断除邪见证得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那时自以为得到了灭度,然而今日发觉并非真正的灭度




   若得作佛时,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  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  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闻佛所说,  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学习解说]:

如果真的成佛了应该具有三十二相,而且天人夜叉龙神等众生都会前来恭敬供养,那时才是真正得到了灭度

佛在大众中说我将来要作佛,听到佛的话我所有的疑惑全都断除了

最初听佛说法时心中生起了大大的疑惑,心想是魔来扰乱我的心吗?

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善巧方便为我说法,令我今日断除所有疑惑


名词解释:

【灭度】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法】
(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0:27:3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6楼~27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接续楼上~

   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
  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
  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
  得道转法轮,  亦以方便说。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网故,  谓是魔所为,
  闻佛柔软音,  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  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
  转无上法轮,  教化诸菩萨。


[学习解说]:

佛说过去无量诸佛也是以方便法为众生说法,现在及未来无量诸佛也以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演说佛法,如今世尊从出生到出家再到为众生说法都是根据众生因缘次第而演说

世尊说的都是真实正道之法,所以我确定知道并非魔来扰乱,是我自己因为心堕入疑惑中,误以为是魔来扰乱,如今听到佛柔软的说法声,我内心生起大大的欢喜,疑惑也已断除,我要安住在这真实的智慧中,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并且被天人所恭敬,我也要为诸菩萨演说妙法


名词解释:

【实道】
(杂语)真实之正道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10:28:08 | 只看该作者

3、世尊为舍利佛授记成佛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学习解说]:

这时,佛告舍利佛,我今日对着所有大众告诉你,我过去曾在两万亿佛所常常教化你,你也跟随我一起修习佛法,我以各种方便引导你生我法中

舍利佛,过去我就教你立志上求佛道,你今日已经忘记了, 自以为现在已经得到灭度,我今日要让你忆念起过去曾经发过的誓愿,所以我要为在坐声闻大众演说大乘经,名叫妙法莲华,这是一部教导菩萨的法门,是一部诸佛所护念的经典


名词解释:

【宿愿】
过去世的誓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愿(梵pu^rva-pran!idha^na,藏smon-lam-gyikhyad-pa)】

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或菩萨于过去世所发起的誓愿。

佛菩萨所发的本愿有多种。就中,一切菩萨悉皆发无上菩提心,被弘誓铠救度无量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以期成就佛果,此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又分别发净佛国土的大愿,于十方各净其国土,成就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无量寿经》卷上载述之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梵本作四十六愿,异译经典有作三十六愿,或作二十四愿者);《道行般若经》卷六〈恒竭优婆夷品〉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阿■佛国经》卷上所载之二十愿等,皆为净佛国土之本愿。如《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之弥勒十善愿;此等乃秽土成佛的本愿。

此外,另有特别为除众生诸病,或为众生拔除一切苦恼及恐怖而立之誓愿。如《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之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之四十四愿;《悲华经》卷三载述之观世音救苦愿等。又有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初地及初学菩萨所发的十种行愿等。现在初发之愿称为‘唯发愿’,有别于本愿。后者专指过去因位所发的宿愿。

净土宗特称弥陀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为本愿,或王本愿。慧远将弥陀四十八愿分类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三愿。善导解释第十八愿为念佛者即得往生净土之愿,不问何等恶人皆得成就。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则将四十八愿中之重要八愿,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十九、二十等分为真愿及假愿。前六愿为真愿,后二为假愿,此称为真假八愿。在第十八愿中,发誓念佛者若不能往生,则不取正觉,故第十八愿又称若不生者誓。

又,成为本愿所救济之目标或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本愿所誓行之念佛,称为本愿行;赞叹称扬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本愿一语,也用作指人的宿愿、宿志。《俱舍论》卷九云(大正29·46a)︰‘苾刍尼由本愿力故,彼于世世有自然衣。’

◎附︰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二节(摘录)

大乘净土法门,与本愿(pu^rva-pran!id-ha^na)有关。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当初所立的誓愿。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本愿也就渐渐的被作为净土愿了。净土所以重视本愿,是可以理解的。原始佛教所传的七佛,佛的究竟圆满,当然是相同的,但佛的寿量、身量、光明,度化弟子的多少,佛与佛是不同的。这也许是不值得深究的,但释尊的时代,社会并不理想,佛教所遇的障碍也相当多,于是唤起了新的希望(愿),未来弥勒成佛时,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世界。弥勒的人间净土出现了,又发生了弥勒为什么在净土成佛,释尊为什么在秽土成佛的问题,结论为菩萨当初的誓愿不同,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h!)《佛本行集经》所说。依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不同。传说的十方佛净土,并不完全相同,这当然也归于当初的愿力。还有,佛法是在这不理想的现实世界中流传的。修菩萨行的,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面对当前的不理想,自然会有未来的理想愿望。在菩萨道流行后(透过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庄严国土的愿望,是会发生起来的。所以说到未来的佛土,都会或多或少的说到了菩萨的本愿。

阿弥陀净土法门,汉译与吴译本,是二十四愿;赵宋译本为三十六愿;魏译与唐译本(及梵本)是四十八愿。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数目是那样的层次增加!《大乘佛教思想论》,见到《小品般若经》的六愿,《大品般若经》的三十愿,于是推想为︰本愿是以六为基数,经层级的增加而完成,也就是从六愿、十二愿、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愿、三十六愿、四十二愿,到四十八愿。该作者竟然在《阿■佛国经》中找到了十二愿、十八愿,于是最可遗憾的,就是没有发见四十二愿说了。不过,这一构想,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如《阿■佛国经》的十二愿,是无关于净土的菩萨自行愿。《大乘佛教思想论》解说为十八愿的,学者的意见不同,或作二十愿,或作二十一愿,实际上,并没有确定的数目。而且在〈诸菩萨学成品〉中,也有说到本愿的。所以,以六为基数的发展说,只是假想而已!从经典看来,菩萨所立的佛国清净愿,如《阿■佛国经》,没有预存多少愿数目的意思。在净土本愿流行后,于是有整理为多少愿的,如《阿弥陀经》说︰‘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即选择心中所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则奉行之。’对不同净土的不同形态,加一番选择,然后归纳为二十四愿。结为二十四愿,正是整理成二十四愿。所以菩萨本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或是自行愿,如普贤的十大愿,也是自行愿的一类。或是净佛国愿,有的说多少就多少,有的整理成一定的数目,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资料] 玉城康四郎(等)编《佛教思想(二)︰在中国的开展》;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西义雄(等)《大乘菩萨道の研究》;宫本正尊编《佛教の根本真理》;《讲座·大乘思想》第五册〈净土思想〉。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


[学习解说]:

舍利佛,你将在未来世,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并且受持和奉行正法,圆满菩萨道,最终成就佛道

佛号叫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

国土名叫离垢,国土平整,清净庄严,人民安稳快乐,离垢国土地面都是琉璃,黄金为绳界,两旁各有结满花果的七宝树,华光如来也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教化众生




“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

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殖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学习解说]:

舍利佛,华光如来虽然不是出世在五浊恶世,但是因为过去世发过的誓愿,所以也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华光如来出世时,劫名叫大宝庄严,为什么叫大宝庄严呢

因为国土中以菩萨为大宝的缘故,离垢国土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多菩萨,多到用算数譬喻都无法知道数量,除佛以外没有人能知道具体数量是多少

华光如来行走时,足下会有宝莲花出现在脚下

国土中的菩萨并非是初发心菩萨,而是久植善根在无量百千万亿佛所清净修行,常被诸佛称叹,这里的菩萨常修佛的无上智慧,具有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门,志念坚固,就是这样的菩萨充满国土


名词解释:

【佛慧】
<一>梵语 tatha^gata-jn~a^na-dars/ana。即佛之智慧。乃最高无上之圣智,指诸佛所证之平等大慧。又作佛智、佛知见、佛智慧。如来出现于世,即为说此佛慧。法华经卷一(大九·八上):“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同经又谓(大九·二上)“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其为通达大智,具大慈悲功德故。(无量寿经卷下)
 <二>宋代云门宗僧法泉之禅师号。随州(湖北随县南)人,俗姓时。自幼才敏,依龙居山智门院之信挥出家,受具足戒后,参谒云居晓舜,并嗣其法。初住大明寺,复历住千顷、灵岩、蒋山等名山;又奉诏住于大相国寺智海禅院,谥号“佛慧禅师”。又以师一生遍览群籍,所读之书无以计量,故世人多美称为“泉万卷”。(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一、联灯会要卷二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续传灯录卷十一)
 <三>(1255~1325)即元代临济宗杨岐派灵山道隐禅师。“佛慧禅师”为其谥号。仁宗延祐六年(1319),师东渡日本弘法,其门流称佛慧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参见:道隐)5662)
 <四>(1538~1628)明代临济宗僧。会稽(浙江绍兴)人,俗姓史。号幻也。自幼即立志出家,十四岁时,参礼天台之松谷禅师。后从松谷之劝勉而游历诸方,投燕都(北平)之笑岩德宝门下,并嗣其法。是后,历住燕山(河北玉田西北)之天宁寺、浙江嘉兴之天宁寺。崇祯元年八月示寂,世寿九十一。(五灯全书卷六十四、续灯存稿卷十)p2748 FROM:【佛光大辞典】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学习解说]:

舍利佛,华光佛的寿命是十二小劫,国土人民的寿命是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为坚满菩萨授记成佛,对诸比丘说:坚满菩萨在我之后将成佛,佛号叫华足安行如来,应供,正遍知三号具足,其佛国土与华光佛的国土一样清净庄严

舍利佛,华光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三十二小劫


名词解释:

【像法】
梵语 saddharma-pratiru^paka。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运行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之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
 又正像末三时之时限,有多种说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谓像法为一千年;贤劫经卷三、卷七、大乘三聚忏悔经、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则载为五百年。((参见:正像末)2002)p5756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继续以偈颂方式为舍利佛授记说:舍利佛来世将成佛,佛号叫华光如来,将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因为过去曾经供养无数诸佛,具足菩萨万行,最终证得无上佛道

经过无量劫后,劫名叫大宝严,国土名叫离垢,国土清净庄严,大地是琉璃,绳界是黄金,两边是结满花果的七宝树,这里的菩萨都志念坚固,具有大神通,在无数佛所修学菩萨道

华光佛作王子的时候舍弃世间荣华富贵出家修道,华光佛的寿命是十二小劫,国土人民的寿命是八小劫,华光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正法灭尽后,像法也住世三十二小劫,佛的舍利广泛流布,受到天人的恭敬供养

华光佛的事迹就是这样的,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无有能比的,华光佛就是你舍利佛将来的成就,所以你应当欢喜庆幸!


名词解释:

【两足尊】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足尊】
梵名 Dvipadottama,巴利名 Dvipada-set!t!ha。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等载,佛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之第一。(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日经卷五阿阇梨真实智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法华玄赞卷三、金光明文句记(会本)卷三、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p307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0:5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25 10:5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次学习:28楼~29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

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学习解说]:

这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到佛为舍利佛授记都心生大欢喜,他们都各自脱下穿在身上的衣服用来供养佛

释提桓因、梵天王等,还有无数天子也脱下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佛,天衣在空中回转,空中还有百千万种天乐在同时演奏,还有各种天花如下雨般纷纷落下,这时空中有声音说:佛过去在波罗奈初转法轮,今日将再转无上最大法轮。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㮈,  转四谛法轮,
  分别说诸法,  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法轮,
  是法甚深奥,  少有能信者。
  我等从昔来,  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  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  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  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  尽回向佛道。”


[学习解说]:

这时,各位天子再次以偈颂方式说到:世尊过去在波罗奈国为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等法,今日又说妙法莲华经转无上大法轮,此法甚深一般人很难相信,我们从过去到现在从未听过这种甚深微妙之法

今日能听到妙法我们都心生大欢喜,看到大智舍利佛今日蒙佛授记,而我们将来也将成佛,在一切世间成就最尊无上的佛,真是赞叹佛法不可思议和善巧方便

我愿将过去及今生修行以来的所有福德全都回向大众早日成就佛道


名词解释:

【波罗奈国】
波罗奈,梵名 Va^ra^N!asi^ 或 Va^raN!asi^, Vara^N!asi^, VaraN!asi^,巴利名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又称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婆罗痆斯国、波罗捺写国。旧称伽尸国(梵 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载,此国都城临西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居民殷盛,人性温恭,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僧徒多学小乘正量部法。其大城之东北有婆罗痆河(梵 VaraN!a^),河西有阿育王塔,河东北十余里有弥勒菩萨、护明菩萨之受记旧址,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尔后,佛常游化至此教化众生,系六大说法处之一,今城内有数以千计之印度教寺庙,其中有著名之金寺。
 此地夙以学术兴盛,与北印度呾叉始罗(梵 Taks!asila^)皆为婆罗门教学之中心地,玄奘游历至此时,湿婆派盛行。一一九四年回教徒入侵后,佛教几至绝迹。今则不仅成为印度教之圣地,亦为佛教、耆那教之圣地。又此国古以产棉布著称,著名之波罗捺衣(梵 ba^ra^N!a)即产于此。(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善见律毗婆沙卷六、大智度论卷三、慧琳音义卷十)p3443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0:5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26 08:34 编辑

4、佛为大众宣说火宅三车的譬喻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学习解说]:

舍利佛对佛说,世尊,我今日已经断除一切疑惑,而且已经得到佛的授记,可是在座一千二百有学之人常常听佛教化说:佛法能令众生出离生老病死获得涅槃,这些有学无学之人他们各自已经远离我见等,认为自己已经获得涅槃,然而今日听佛说法让大家又都陷入疑惑之中,世尊,请您为在座弟子解说其中的原因为他们断除疑惑


名词解释:

【学地】
指修学佛道时,尚残留有余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学,而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前三果是为有学,第四果为无学;其中,有学之阶段即为学地。p6215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学习解说]:

佛对舍利佛说,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方便说法为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为教化菩萨而说的

不过,舍利佛,今日我再以另一种譬喻说明这件事,令在座有智慧的人心开意解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学习解说]:

舍利佛,假如有个国土,国中有位大长者年岁已高,有很多财富、田宅、奴仆,家业广大,但是国中只有一扇门,国中所有人都住在这里,可是因为年久日化堂阁朽坏,墙壁破落,根柱腐败,梁栋倾斜,四周又同时燃起大火正在焚烧这座旧宅

长者的孩子们有三十多个都在这个旧宅中,长者见到大火从四面燃起大惊失色,心想,我虽然能从这里安稳出去,可是这些孩子们还在火宅里游戏,他们对燃起的大火不知不觉,不惊不怖,大火马上就要烧到他们了,却仍然没有想要出离的意思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学习解说]:

舍利佛,长者又在想,自己身手有力可以用衣服掩护逃离出去,可是又想,这座旧宅只有一扇大门而且狭小,孩子们认识不到危险系数,还在贪恋游戏,很有可能会被大火烧到,我应当告诉他们这件事情的危险性,避免他们发生不幸

想到这里,快速来到孩子这里,任凭父亲怎么相劝,这些孩子因为被游戏吸引,谁都不肯相信也不担心被火烧,还是没有出离的意思,更不知道什么是火?什么是宅?以及为什么会失火?只顾东奔西跑不理会父亲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者又想,这座旧宅已经被大火燃烧,我和孩子们如果不赶快出去一定会被大火焚烧,我要找个方便办法让他们免受伤害

父亲了解孩子们都喜欢玩各种奇异的物品,便对他们说,我有你们喜欢的玩具,那些玩具稀有难得,你们如果不过来取,一定会后悔的,现在门外有各种羊车、鹿车、牛车可以给你们玩耍,你们如果能从火宅迅速出来,随你们喜欢,随便使用这些车子

孩子们听说有好玩的玩具,正和心意,纷纷争着往外跑,长者见到孩子们都安全出离火宅,非常高兴,这时孩子们问父亲要许诺送给他们的羊车、鹿车、牛车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绞络,垂诸华缨,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学习解说]:

于是,长者分别赐给每个孩子一辆车,车子又高又大,车身用各种宝贝装饰,周边是栏杆,上面悬挂着铃铛,上面还有幡盖,也以各种珍奇杂宝装饰,宝绳相互交织,华缨自然下垂,车内还有枕头和铺盖

白牛肤色洁白,体型健壮,步伐平稳,跑起来犹如疾风,还有很多仆人在旁边侍卫,为什么呢,因为这位长者财富丰厚,各种宝贝都应有尽有,于是在想,自己的财富无量无边,不应当拿劣等的小车给孩子们

他们都是我的亲生儿子,没有偏爱之说,我要拿出七宝大车送给他们每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即使送给一国人民都没有问题,更何况是给自己的孩子呢,这时每个孩子都拥有一辆大白牛车,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礼物,超出所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9933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08:37:4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本次学习:30楼 共用时2.5小时)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舍利弗说,你认为长者赐予他的孩子们珍宝大车,是在说虚妄的话吗

舍利弗回答世尊说,不是,因为长者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的孩子免遭火难,所以不是虚妄语,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能保全身命已经是得到了完好之具,更何况还能出离火宅?

世尊,如果长者连最小的车子都不赐予都不是妄语,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长者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孩子们出离火宅,何况后来不但顺利将孩子救出,还赐予他们每人一辆珍宝大车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学习解说]:

佛对舍利弗说,很好,很好,就像你所说的,舍利弗,如来也是这样

他是一切世间众生的慈父,已经超越一切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已经成就无量知见、十种智力、四种无畏,具有大神通力和智慧力,如来具足方便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心怀大慈大悲,常无懈惓,恒求善事,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来到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火宅中,为度化众生远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贪嗔痴三毒,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众生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所烧煮,又被五欲财利困扰所受苦,因为心有贪着和追求的缘故,不但现世受苦,命终之后还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继续受苦,如果投生天上或人间同样要遭受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种种苦受

众生陷入其中还以苦为乐,无知无觉,更不求解脱,在这犹如火宅的三界中东奔西走,虽然遭受大苦却不以为患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学习解说]:

舍利弗,佛见到这种事情便在心里想,我是众生的慈父,我应当救拔他们出离苦海,教给他们无量无边佛的智慧,让他们在佛智中欢喜游戏

舍利弗,如来又在心里想,如果我只是以神通力和智慧力在众生面前称赞如来种种功德,他们不能得度,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众生连世间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都没有解脱,他们还在三界火宅中遭受众苦,又如何能理解和明白佛的智慧呢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学习解说]:

舍利弗,如同那位长者虽然身手有力而不用,最后以善巧方便把他的孩子们救出火宅,然后赐予每人一辆珍宝大车

如来也是这样,虽然有十种智力,四无所畏而不用,却以智慧方便在三界火宅中救拔众生出离苦海,为他们演说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并劝告他们不要在三界火宅中以苦为乐,切勿贪着这里粗劣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如果贪恋就会被大火所烧

而是应当尽快发心修行出离三界,这样就能得到声闻乘、辟支佛乘和佛乘,我今日为你们保证此事绝无虚言,你们应当勤行精进,如来用这样的方便引导众生,然后又说:你们应当知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这三乘法都是佛所称叹的法门,乘指的是三乘,透过修习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禅定、解脱、三昧等,最终获得无量安稳和快乐


名词解释:

【根力觉道】
(术语)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学习解说]:

舍利弗,如果众生具有一定的智慧,听闻世尊说法后能够信受而且勤行精进,他们为了想要快速出离三界而自求涅槃,这类众生是声闻乘,如同长者儿子为求羊车出离火宅(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载物)

如果众生听闻世尊说法后能够信受并且勤行精进,他们为了求自然智慧,喜欢独自修行,深知十二因缘法,这类众生是辟支佛乘(也叫缘觉乘、独觉乘),如同长者儿子为求鹿车出离火宅(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只能载少许的货物)

如果众生听闻世尊说法后能够信受并且勤行精进,他们上求佛智,能够深入如来知见、十种智力、四无所畏,怜悯安乐无量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这类众生是大乘,菩萨如果上求大乘就叫做大菩萨,如同长者儿子为求牛车出离火宅(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名词解释:

【三车】
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载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只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觉乘】
梵语 pratyekabuddha-ya^na。指到达缘觉果之法门,亦即指十二因缘之法。由此义,亦将缘觉之机类直接称为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即观察十二因缘之理,以期于一向一果中入于涅槃者。((参见:二乘)206)p6134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乘】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称赞大乘功德经、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见:二乘)206)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学习解说]:

舍利弗,那位长者见到孩子们都平安出离火宅到达安全处,想到自己有无量财富应当赐予他们珍宝大车

如来也和那位长者一样,如来也是一切众生的慈父,教化无量亿众生出离三界苦,远离一切怖畏艰险,令众生获得涅槃的快乐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学习解说]:

如来在心里想,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十力、四无所畏等等许多佛法宝藏,所有众生都是我的儿子,应当平等赐与他们大乘佛法,不可以让一些人自己灭度,应当让他们都进入如来的灭度,令出离三界的众生都将证得与佛一样的禅定、解脱与法喜

舍利弗,如同那位长者最初以三种车诱导儿子们出离火宅,然后赐与他们每人一辆珍宝大车,但是长者并没有讲虚妄的话

如来也是这样,虽然以三乘法引导众生,但是最终都要以大乘法令众生获得解脱,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有无量智慧、十力、四无所畏等等很多佛法宝藏,能布施一切众生大乘佛法,可是众生不能全部领受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3:12 , Processed in 0.0918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