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10:08:1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1楼 共用时3小时)

四、世尊为金刚藏菩萨宣说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用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1、金刚藏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既然众生本来能成佛,为什么还会有无明?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

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感恩您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说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渐次方便法,我与在座众生承蒙您的教诲,犹如患病的眼睛,终于获得了清净

世尊,如果众生本来能成佛,为什么还会有一切无明?如果这些无明本来就有,如来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能成佛?如果十方众生本来能成佛,无明是后来生起的,那么一切如来又会在什么时候生起无明和烦恼呢?

唯愿世尊慈悲,为诸菩萨开示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以及令末法一切众生都能听闻此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远断除疑悔

金刚藏菩萨说完这些话,五体投地,向佛顶礼,连续祈请三次


名词解释: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大日经疏卷三)p426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遮】
(杂名)宽容物而无遮也。圆觉经曰:“惟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楞严经一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设无遮广大供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经】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说:"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也同此记载,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又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说:"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已,持于梵本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月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同《疏钞》卷四之上又说:"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此说恐谬:……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一、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二、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三、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四、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五、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六、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七、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八、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九、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十、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十一、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十二、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获古来本《圆觉经》下卷一帖,见此贤善首章佛说至"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贤善首当知,……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一百十三字,这实是此经已脱佚的文字可知(见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册、《圆觉经佚文》)。由于现存最古的此经注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来,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在公元九世纪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脱落了的。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段从"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众护祐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究竟说"(《贤善首章》),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即因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经中所说:"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金刚藏章》)、"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七至十一章),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至于此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弘传,实倡始于唐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即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荆南(惟忠)、遂州(道圆)的南宗禅系,对于此经极为欣戚,自称"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圆觉经大疏》序),而殷殷致力于此经的弘阐。所著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大疏钞》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钞》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场证义》十八卷,精详地显发了此经的义蕴。此外,他还著有《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等(见《义天录·海东有本见行录》)。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之下中自称:"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宗密遂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率愚为《疏》,至(长庆)三年(823)
  夏终,方遂终毕。"于此显示宗密著《疏》的内容和他教禅兼弘的宗旨。因此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经的著疏已有四家,即唐京报国寺惟慤《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疏》二卷、荐福寺坚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诠《疏》三卷。宗密当时皆反复研味,认为"互有长短,谓慤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有宗;诠多专于它词,志可利于群俗"(《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闻江淮间也另有疏流行,但未亲见(同《疏钞》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义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无传(见清远《圆觉经略疏钞随文要解》)。宗密以后,至十一世纪间,贤首宗学者杭州慧因寺净源,曾据宗密的《道场修证仪》删订为《圆觉经略本道场修证仪》一卷,用以便于修习。十二世纪间,毗陵华严寺观复撰有《圆觉经钞辩疑误》二卷,以勘定当时《疏钞》刊行本的错误。随后有西蜀龙翔寺复庵道辉撰《圆觉经类解》八卷,经镜庵行霆加以修订行世。至宋孝宗则以禅学思想撰《御注圆觉经》二卷。毗陵华严寺清远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又当时教禅一致的风气流行,于时有龙江章江禅院如山撰《圆觉经略疏序注》一。此外尚有大轲撰《乐性乐》二卷、德素撰《玄议》二卷、法圆撰《经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观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见《义天录》)。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观撰《圆觉手鑑》一卷,澄觉神焕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云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见《佛祖统纪》卷十四~十八)。十三世纪间,苕水古云元粹依天台教观,参考神焕、居式、可观、慈室诸《疏》,并据宗密《疏钞》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经散佚的天台诸家的注解。潼川居简序此书云:"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数万言,……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于戏盛哉。江淮荆蛮稍若不競,天台再造于五季乱离之际,鼓行吴越间,作者辈出,巉然见头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胆楚越,咫尺云壤。"于此可见台、贤两宗学人并重此经而见解各别。稍后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聪撰《心镜》六卷,居士周琪撰《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这都是阐述教禅一致的理解之作。至十七世纪以来,有武林陆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润撰《近释》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译林》二卷(现存上卷)、禅宗罗峰弘丽撰《句释正白》六卷、贤首宗徒通润撰《折义疏》六卷、净挺撰《圆觉连珠》一卷等。这是由于宋、明以来佛教界形成禅教融会的风气,而此经乃契其机,因而讲述颇盛。

  此经从唐以来,在朝鲜半岛甚为流行,据《义天录》有本现行录,可知当时(1090)尚传存有坚志《疏》,以及宗密、净源、大轲、德素、法圆、善聪、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钞》流传最广。同时此经在日本禅教间也盛行传持,著名的注疏有凤潭的《集注日本决》五卷、普寂的《义疏》二卷、大内青峦的《讲义》一卷、汤次了荣的《研究》一卷等。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学习解说]:

世尊称赞金刚藏菩萨能为诸菩萨及末法众生,请问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法门,令诸菩萨能听闻最上大乘的法义和教诲,能使十方菩萨及末法一切众生,获得坚定的信心,永远断除疑悔,世尊叮嘱金刚藏菩萨要仔细听,马上就为他们宣说,金刚藏菩萨与法会大众非常欢喜,默默的等待世尊说法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一切世界无非生灭、聚散、循环、取舍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轮回相,像这样在未出轮回的情况下而分辨圆觉,同样也是轮回

就像云彩从月亮旁边飘过,好像月亮在移动,又像船在水中划过,好像堤岸在移动一样,当轮回流转的垢心没有清净的话,观佛圆觉怎能不迷惑呢,所以你才会提出上面的问题

==============

[学习笔记]: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由上面这段经文,想到下面《楞严经》中世尊对富楼那的相关教导:

楞严经卷第四~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

这两段经文告诉我们,众生因为无明而迷失本心

无明其实来自于自心的分别与执着,因为自心不断的执着取舍世间生灭有无等对立相而轮回流转

经中还教导:“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这是说心念(执念或妄念)如果不停止,轮回是不可能停止的

如果心“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12:20:0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2楼 共用时2.5小时)

2、思惟(或虚妄)心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用譬如解说,就像眼疾的人见到空中花,如果翳病消失后,不可以说:现在翳病没了,什么时候还会生起翳病?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因为翳病和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又好比空中的花消失了,不可以说虚空什么时候会再生起花?为什么呢?因为空中原本没有花,所以根本也没有生和灭

生死与涅槃也是同理,妙觉圆照远离空花和翳病(所以不可以说花和翳什么时候会生起,也不可以说圆觉妙心什么时候会生起迷惑),应当知道虚空既不是暂时有也不是暂时无,更何况如来圆觉随顺,如同虚空一样平等


名词解释:

【相待】
相对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学习解说]:

世尊以金矿为譬喻继续解说,比如冶炼金矿,金子并不是在冶炼后才有,既然已经冶炼出金子了,就不会再回到金矿的状态,而且经过无穷无尽的时间,金子也不会损坏,所以不应当说金子本来是没有的

如来圆觉也是同理,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来就没有菩提或涅槃,也没有成佛或不成佛,也没有妄见引起的轮回或没有轮回这些分别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学习解说]:

但是诸声闻乘人所得到的境界虽然身心语言已经断灭,但是终究不能达到圆满的涅槃,更何况是以有思维的心测度如来圆满的境界,这就如同用萤火虫烧须弥山是不可能的事情,以轮回的心生轮回的知见,想要悟入如来大寂灭海必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说一切菩萨及末法众生,要先断除无始轮回根本

思维的心其实都是六尘妄想缘气,并不是真实的心体,如同空花一样,用这种思维心分辨佛的境界,就像空花结出空果,其实都是妄想,虚妄的心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这样的分别心提出的问题也不是正问


[学习笔记]:

经文~“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

这段经文是说思维心并非真心,我们之所以累世轮回都是因为没有认清这个虚妄的心

如同前面学过的经文,也讲到: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回到本文,世尊也说此虚妄心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这就是告诉我们想要解脱成佛,首先要断除这个无始轮回的根本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1:4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8 11:42 编辑

(本次学习:23楼~25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3、世尊再次以偈语重宣法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学习解说]:

世尊再次以偈语宣说:金刚藏你应当知道,如来寂灭性(寂灭为梵名涅槃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未曾有开始和终止,如果众生以轮回心思维佛境界,只会堕入轮回,是不可能悟入诸佛智慧海

这就像冶炼金矿,金子的特性并非冶炼之后才有的,虽然金性原本就存在,但是必须通过冶炼才能获得,一旦被提炼出来以后,就不会在变回矿石的成份,要知道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都如同空花一样是虚幻相,思维也是幻化,更何况是虚妄?如果消除此虚妄之心,才能求证获得圆觉


名词解释: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1:41:58 | 只看该作者

四、世尊为弥勒菩萨宣说爱欲为轮回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

1、弥勒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如何断除轮回根本?乃至如何设立方便普度众生?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示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令众生深悟轮回的因果原理,以及令他们分辨正邪,布施末法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能见正道之眼),在大涅槃中生起坚定的信心,不再重蹈轮回的错误知见

弥勒菩萨继续请问佛说,如果诸菩萨及末法众生,想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应当如何断除轮回根本?轮回过程中有几种特性?修行成佛过程中有几种差别?回入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称作尘劳)应当设立哪些方便度化众生?

唯愿世尊慈悲救世不舍众生,令一切修行的菩萨及末法众生,都拥有智慧之眼,令心趋向清净,圆满的觉悟如来无上知见,弥勒菩萨说完这些话,五体投地,向佛顶礼,连续祈请三次


名词解释:

【圆悟】
(术语)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三谛三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谛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三十岁,从幻有正传祝发。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传之衣拂。历住六大刹,大振宗风。崇祯中年七十七寂。有全录十二卷。见天童密云禅师年谱,五灯严统等。【又】圆悟克勤禅师。(参见:克勤)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劳】
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称作尘劳。如《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因烦恼能染污心性,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累。如清·龚自珍《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后多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如宋·秦观《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防醉卧,尘劳事,有谁听。”又如郭沬若《<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香港回来的,在极端的危险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文贤)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道眼】
能见正道之眼。楞严经说:“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眼】
<一>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作天眼通。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卷下注释目连以道眼观母之生处一文中,道眼即作天眼通解,谓由证道而得,故称道眼。
<二>指观道之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六上):“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p5646 FROM:【佛光大辞典】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大日经疏卷三)p4267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寂灭】
(术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语寂灭海终不能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学习解说]:

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能为诸菩萨及末法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法义,令诸菩萨获得智慧之眼,以及令一切末法众生永远断除轮回,觉悟实相,获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世尊叮嘱弥勒菩萨及大众,要仔细听着,马上就为他们解说


名词解释: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1:4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10 10:10 编辑

2、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应当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以来,由于种种恩爱、贪欲所以轮回,如果世界一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诸众生,都是因为淫欲而受生,那么应当知道爱欲是轮回的根本

由于种种欲望,助发爱性,因此才会生死相续,欲是因为爱而生,命是因为欲而有,众生贪爱生命还是因为欲的根本,爱欲是因,爱命是果,由于欲境有种种违顺,当外境背离爱欲之心就会生起憎恨和嫉妒,进而造作种种恶业,因此感召地狱、饿鬼的恶报

如果知道欲望的过患,舍恶从善,又会感召人、天的果报,如果知道一切诸爱的过患,弃爱乐舍,又会感召有为增上善果(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所以都是轮回业,不能成就圣道,因此众生想要脱离生死免堕轮回,应当先断除贪欲以及去除爱欲之心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菩萨示现回入娑婆,并不是因为爱欲而来,而是以慈悲心为令众生舍弃贪爱,菩萨是借助贪欲给众生演示如何出离生死,如果末法一切众生能舍弃种种欲望,以及断除憎爱,便能永远断除轮回,只要发心勤求如来圆觉境界,那么在清净心中便能获得开悟


================

[学习笔记]:

上述经文告诉我们爱欲是轮回本,其中原理:

就像水往低处流,这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同样的,六道轮回是众生心念的作用,是一种物以类聚结合而成的共业念力作用
如果每天念念都是六道中的俗世,就会在六道中轮回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所以,不论是贪恋世间种种欲望而造作恶业,还是修行种种善业往生天上,其实都无法出离轮回

这是因为不论心念执恶或执善都是有为法,既然有为法就会随缘生灭,所以这样的心念无法真正出离轮回,也说明心念的次第还比较低,还没有提升到佛菩萨的心量中

所以,接下来世尊以菩萨为例教导我们: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如果能以慈悲心取代爱欲或凡夫心,这样就能自他兼利,彼此共同得到提升

如同世尊后面说的“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慈悲心是大乘发心,是实修解脱成佛的正道,我们当如是学!

由于我们还只是初学,所以除了发大乘心外,我们还应当按部就班老实实修,因为:

一般在红尘世俗的佛弟子很难修行成就
因为世俗欲望和仇恨以及烦恼等等的干扰非常严重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或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各种媒体所传播的贪嗔痴讯息都非常频繁,口味也越来越重
在这些欲望和纷扰的洪流下,凡人实在难以抵挡
所以,就算学佛多年也可能少有进步,对于解脱生死没有一点把握

佛陀在圆觉经上说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因此,佛陀教导佛弟子

1。培养慈悲心,行善布施,让欲望升华,逐渐放下对世俗的贪着和执着
2。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3。忍辱,能忍才能避免一再造恶,才能避免恶念恶行滚雪球般的变大
4。常行精进,透过实修实做,逐渐消除习气,产生定力
因为世俗的诱惑实在很多很大,所以要更多的实修功课来帮助自己不退转
5。要远离世俗纷扰处(尤其网路诤讼处),寻求寂静处(阿兰若处),以利禅定的修持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俗的引诱和干扰非常严重
透过日常生活和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媒体,就算佛弟子也难以抵挡诱惑和干扰
6。深入经藏,逐渐明白甚深实相,以出世间智慧破除世俗烦恼和疑惑
智慧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根本,所以实修者应逐渐深入甚深智慧

实修者对于以上六项重点都要一一检验和落实
这样逐渐落实六度才能有利修行,避免被世俗欲望所吞蚀,解脱生死轮回才能逐渐有把握

再者,对于四宏愿要能真实面对,好好落实,不要变成有口无心的口号

实修就要做好抉择,然后好好落实,这样才能逐渐看到成果
若是心口不一盲修瞎练或一曝十寒,那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最后,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 —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名词解释:

【爱渴】
(术语)又曰渴爱。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圆觉经曰:“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
(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始】
(术语)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胜鬘宝窟中末曰:“摄论云:无始即是显因也,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梵语杂名曰:“无始,阿努婆嚩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10:30:3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6楼~27楼 共用时3小时 + 增补25楼学习笔记)

3、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一切众生因为贪欲而发起无明,显示出五种差别性,依照事理二种障而现深浅不同

什么是两种障呢?

一是理障,“指根本无明、邪见等理惑,障碍正知见,使不达本觉真如”

二是事障,“指贪、嗔、慢、无明、见、疑等之烦恼;此等烦恼能令生死相续而障涅槃,故称事障”

什么是五种差别性呢?

善男子,如果理事二障都没有断灭,就是没成佛

如果众生永离贪欲,已断除事碍未断理碍,只能悟到声闻、缘觉境界,还不能显住菩萨境界

如果末法众生想要悟入如来大圆觉海,应当发愿断除理事二障,如果能断除这两种障碍就能悟入菩萨境界,理事两种障碍都已断除就能悟入如来微妙圆觉境界,满足菩提及大涅槃的修行

一切修证圆觉的众生,遇到善知识并依照他们因地的修行方法实修,便能得到顿渐两种次第

如果遇到如来无上菩提正确的修行路,不论根器大小,都能成就佛果

如果众生想求善知识,却遇到邪见的人,没有得到正向的引导和领悟,就是外道种性,这是邪师的过错,并非众生的过错,以上就是众生五种性的差别


名词解释:

【五性成佛】
据华严经疏卷二载,依众生成佛种性之不同,而分为五,即: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指根性不定。谓不定性者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菩萨,则亦随顺而习其法。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称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之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称无种性不成佛。
(三)声闻性不成佛,声闻指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谓声闻根性,唯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证真空涅槃之果,乐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称声闻性不成佛。
(四)缘觉性不成佛,缘觉指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理者。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证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称缘觉性不成佛。
(五)菩萨性全成佛,谓菩萨能自觉、觉他,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集众因,证菩提果,故称菩萨性全成佛。((参见:五姓)1107、“五种性”1179)p1111 FROM:【佛光大辞典】

【事障】
二障之一。指贪、嗔、慢、无明、见、疑等之烦恼;此等烦恼能令生死相续而障涅槃,故称事障。与“理障”相对称。理障则指根本无明(又称元品无明),乃有碍正知正见,而障本觉真如之理者。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六中):“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参见:二障)241)p3045 FROM:【佛光大辞典】

【理障】
二障之一。“事障”之对称。指根本无明、邪见等理惑,能障碍正知见,使不达本觉真如。(圆觉经卷下)((参见:二障)241)p4721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菩萨是以大悲方便回入世间启发没有觉悟的人,甚至以种种形象或顺逆因缘与众生同事,引导教化众生成就佛道,菩萨之所以能这样发心,都是依照无始以来清净愿力使然

如果末法一切众生于大圆觉生起增上心,应当效仿菩萨那样发大清净愿:愿我现在住于佛的圆觉境界,值遇善知识不要遇到外道或二乘的人,然后依照这样的发愿如法修行,渐渐断除各种障碍,障碍断尽后愿望就能得到满足,登解脱清净法殿(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证得广大圆满的觉悟佛的大智


名词解释:

【解脱清净法殿】
(术语)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圆觉经曰:“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圆觉】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10:31:06 | 只看该作者
4、世尊继续以偈语宣说法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提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以偈语宣说:弥勒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堕落于生死轮回,无法解脱成佛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如果能断除憎爱及贪嗔痴,就不会被五种差别性所障碍,全部都能成就佛道

理事二障永远灭除,遇到善知识就能获得正悟,随顺菩提大愿,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大涅槃,十方一切菩萨都是因为大悲愿力回入世间,为众生示现解脱之道,末法修行的众生,应当勤修断除一切爱见(爱,谓对事物之染着;见,谓对义理之推度、执着。引申为对事、理所起之烦恼),便能证得广大圆满佛的大智


名词解释:

【爱见】
‘爱’与‘见’之并称。爱,谓对事物之染着;见,谓对义理之推度、执着。引申为对事、理所起之烦恼。《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10a)︰‘烦恼有二种(中略),一属爱,二属见。’又,同书卷二十一谓,众生有二分行,谓爱行、见行。爱多者,着乐;见多者,着身见等行。《中论》卷三〈观法品〉则谓,戏论有爱论与见论之别。吉藏《中论疏》卷一释云(大正42·12b)︰‘一者爱论,谓于一切法有取相心;二者见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即以有所得之心染着事物,称为爱论;执着于错误的见解,称为见论。[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三十。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著。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梵 a^s/raya)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梵 nis/raya)为八无上之一。
 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则列举菩萨种性之四种依止,即:(一)无量善根依止,(二)无量智慧依止,(三)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又同经卷七度摄品载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即:(一)物依止(梵 upadhi-sam!nis/rita),(二)思惟依止(梵 manasika^ra-sam!nis/rita),(三)心依止(梵 a^s/aya-sam!nis/rita),(四)方便依止(梵 upa^ya-sam!nis/rita),(五)势力依止(梵 vibhutva-sam!nis/rita)。(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广义法门经、小品般若经卷二塔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重显空性品、善见律毗婆沙卷四、辩中边论卷上辩相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法华玄义卷五上)p305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0: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8楼~30楼 共用时3小时)

六、世尊为清净慧菩萨宣说圆觉自性无取

1、清净慧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一切众生及菩萨与如来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学习解说]:

清净慧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圈,长跪合掌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们宣说这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我们从没见过也没听过的法,我们今日承蒙佛的引导,身心泰然获得了大利益,祈愿世尊为一切大众重新宣说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菩萨与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希望末法众生听闻您的开示后,能随缘开悟,清净慧菩萨说完这些话以后,五体投地,向佛顶礼,连续祈请三次

世尊夸赞清净慧菩萨能为诸菩萨及末法众生,请问如来一切众生及菩萨与如来在修行上的次序差别,然后叮嘱他们要仔细听,马上就为他们宣说,清净慧菩萨及法会大众非常欢喜,默默的等待世尊开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0:15:07 | 只看该作者

2、一切众生及菩萨与如来圆觉自性无取无证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圆觉自性不可取也不可证,因为在实相中没有菩萨和一切众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如果这些幻化消失后,一定无所取也无所证

可是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没有明白这一切是幻化,也没有灭除这些幻化,便在幻境中有了差别,如果能明白和实证如来寂灭随顺的真实境界,就不会有寂灭或不寂灭以及有无寂灭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主题

8997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3901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10:1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7-11 10:14 编辑

3、四种随顺觉性

(1)、四种随顺觉性: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妄想有我和爱我的人,不曾知道其实念念生灭,甚至被妄念影响随之生起憎爱之心,贪着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

如果遇到善友的帮助令他得到了开悟,了知圆觉自性(即佛性)于生死轮回与解脱的修行原理,便能知道累生累世都是自己劳虑引发,如果有人永断劳虑得到法界清净,那么这个清净的境界又变为障碍自己提升的一个境界执着其中,因此于圆觉的境界不能自在,这叫做凡夫随顺觉性


名词解释:

【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2 11:28 , Processed in 0.0965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