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8-6 21:01:58 | 只看该作者
八、法藏比丘的愿望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学习解说】
我发誓在我成佛的时候,一定也要按照这样的愿行去做,让世间众生都能远离恐惧,愿我的愿行能够给众生带去安心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学习解说】
假如有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众生供养诸佛所获得的功德,也比不上求取无上道心并且意志坚定不言退却

【词解】
【坚正】
坚定正直。
© 汉典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学习解说】
譬如如恒河沙一样多的诸佛世界,不计其数,无数国土都被佛的光明照耀着,我也要向佛那样精进,获得如佛一样无量的威神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学习解说】
如果有一天我成佛,我的佛国净土一定是最殊胜的,佛国中所住的众生也都是奇妙无比,修行道场超过其他一切佛国净土
我的佛国净土就如寂静涅槃一样,没有相同的佛国净土会出现

【泥洹】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隐。】

【学习解说】
我当哀悯一切众生,救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凡是跟随我修行的十方众生,内心都无比清净,常常充满喜悦,将来命终往生到我的佛国,就会无比的快乐安宁


【幸佛信明,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学习解说】
有幸能够得到世自在王如来的信任,这些都是我真心想要实证的,我在上面发下的愿心,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实现他

【词解】
【信明】相信。© 汉典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学习解说】
十方世界诸佛,智慧通达自在,没有障碍,愿诸佛世尊能够知道我心所想,行所做,假如我的身心陷入世间种种苦难的毒害中,我还是会勇猛精进的修行不会退却,我会以忍辱之心面对苦难永远不会后悔自己所发的愿心

【词解】
【无碍 】
1.没有阻碍;没有妨碍。 2.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7 22:04 编辑

(接续楼上 (11—12楼用时约3小时20分)

九、法藏菩萨恳请世自在王如来说法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说完这个偈诵后对世自在王如来说:世尊!我在这儿发起要成就佛道的愿心,恳请世尊为我广泛的宣说经法,我一定按照佛经中所教导的方法去如实的实修,吸收诸佛国净土中殊胜的地方来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使我能在来世快速的成就正觉,拔除掉一切众生生死轮回中勤苦的根本

【无上】
 (术语)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摄取】吸收——摘自汉典


【佛语阿难:“时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当时世自在王如来告诉法藏比丘,按照你自己刚才所说的去修行,如何庄严佛土,你自己应当知道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对佛说:成佛的法义博大精深,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愿世尊为我广泛的演说诸佛如来成就净土的方法,我在听闻到佛所宣讲的法门后,一定按照佛的教导如法修行,以此来满足成就我的愿望

【弘深】
1.宽广深沉。 2.指博大精深。
© 汉典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学习解说】
这时,世自在王如来已经了知法藏比丘智慧通达、志向广大、发愿弘深,于是就为法藏比丘宣说经法:譬如大海中的水,一个人去取,在经历了无数劫之后也可以使海底露出来,从而得到海底中埋藏的珍宝。人如果又有真诚的心,在求道的路上日日精进永不停止,那么就一定会收获成果,有什么那的愿会得不到呢?


【高明】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摘自汉典

【斗量 】形容数量之多。© 汉典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学习解说】
于是,世自在王如来 就为法藏比丘分别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个诸佛国土中天人的善恶、国土之丑陋殊胜的地方,按照他心中的愿望,全都显现在他面前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学习解说】
那时法藏比丘听闻到世自在王如来口中所述说的那些庄严清净的国土,眼前都清晰的可以看到。法藏比丘更加的发起无上殊胜的大愿,此时他的内心安住在安详寂静的禅定之中,他的志向没有任何的执着,世间没有一切人能比得上法藏比丘。就这样法藏比丘经历五劫时间,都在思维吸取各个佛国的庄严清净之处


【寂静】没有声音;安静
屋子阴暗而寂静
© 汉典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世自在王如来佛国的寿命有多长呀?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这个佛国寿命有四十二劫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学习解说】
那时法藏比丘已经吸收了这二百一十亿个清净佛国的庄严清净的修行,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如实的去修行完善。之后来到世自在王如来的住所,跪下来顶礼佛的双足,然后再从右边开始绕佛三周后停下来合掌对佛说:世尊!我已经吸取了如何来庄严我佛国净土的清净修行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学习解说】
世自在王如来告诉比丘:你今天可以说说你将如何庄严你的佛国,现在正是时候,让大家都能生起欢喜之心。也令在座的菩萨们听闻后,因为你的修行这一个因缘而使得他们也能够发起无量无边的大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告诉佛:惟愿您慈悲的听我述说我的大愿,接下来我详细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21:2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8 21:15 编辑

十、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下成佛四十八大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设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净土中还出现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设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寿终后又堕入到三恶道,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全身不是真金色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人、天人身形有不同形色的或者有漂亮的或丑陋之分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人、天人没有宿命通,不能知道百千亿那由他劫中过去的事,那么我就不成佛

【宿命】
 (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不能获得天眼通,乃至不能看到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国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设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不能获得天耳通,乃至听闻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的法后却不能受持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天耳】
 (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设我成佛,如果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不能获得他心智(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乃至不能知道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的心念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他心智】
 (术语)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大乘义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论二十三曰:‘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使我成佛,如果我佛国中的人、天人不能在获得神足通,在一念间不能超过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国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神足】
 (术语)神足通也。又曰神境智证通。略曰神境通。五通之一。(参见:通)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8-8 21:1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8 21:1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20分)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如果也会生起世间种种的贪欲和世间各种谋划,也就是还执着于世间的种种欲望,那么我就不成佛,说明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已经放下了我执,内心清净光明没有世间杂染

【词解】
【计】
核算:~时。~量(liàng )。~日程功。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湿度~。
主意,策略:~策。~谋。
谋划,打算:~划。~议。
姓。
——摘自汉典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使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如果不能安住在正定聚(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 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之中直至证果涅槃,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不取正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聚】
 (名数)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此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义,智度论八十四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说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论之所说,则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已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为实大乘之义。权大乘之相宗,则依智度论之说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无种性之人为邪定,不定种性之人为不定性,菩萨定性之人为正定。又依释摩诃衍论之一说,则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余之凡夫为邪定聚。是亦权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笔削记三曰:‘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性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探玄记三曰:‘若依地论,见道已上,方名正道。’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灭度】
 (术语)梵语Nirva%na,巴Nibba%na之译,有有余无余之二((参见:涅槃)),故皆指命终证果。无量寿经上曰:‘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行愿品钞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使我成佛时,我身上散发出的光明如果有限,乃至不能照彻到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国土的,那么我就不成佛,说明佛光明无量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我的佛寿无限,最少的也有百千亿那由他劫,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如果证得的声闻乘者能以数量计数,乃至在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中缘觉乘者在百千劫中都能以数量来计数,那么我就不成佛,说明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证得声闻乘着和缘觉菩萨的众生不计其数

【词解】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的寿命如果没有无量,除去因为众生发起大愿要生到娑婆世界去救度众生外,如果不是众生寿命无量,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甚至有听闻到佛国中有心不向善的众生,那么我就不成佛,这说明在极乐世界没有恶人,都是人心向善之人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十方世界的无量诸佛如果不赞叹称呼我的佛号,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咨嗟】赞叹。叹息。© 汉典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十方众生以最至成的心相信并且发愿要往生到我的佛国,就能往生我的佛国,甚至只要以至诚心称念十句我的名号,也能得到我的加持而往生到我的佛国,假使众生如法去做不能往生的,我就不成佛,但是如果犯了忤逆重罪和诽谤正法的众生他们这些人除外,这些人不能往生我的佛国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发起菩提心的十方世界的众生,在世间行菩萨行救度众生,修习累积了种种功德,并且一至诚心发愿要往生到我的佛国,他们在临命终时,如果没有佛国的诸菩萨众现前围绕在这人身边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闻我的名号、心系念我的佛国净土,在世间累积种种功德,并以至诚心回向往生到我的佛国净土,如果这些人没有如愿以偿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果遂 词语解释
解释
犹言如愿以偿。
© 汉典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没有圆满成就三十二大人相貌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三十二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他方佛国的诸菩萨众往生来到我佛国修行,最终一定能够实证成佛,除去有菩萨发愿要再回到他方世界教化救度众生,那么也会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为菩萨行者的愿行披上不会退转的铠甲,使菩萨行者能自在的在他方世界度脱一切众生累积自己成就佛国的功德;
他们游弋在他方世界诸佛国中修习践行菩萨行,恭敬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示教化如恒河沙一样多的无量众生,使他们都能安立在无上佛道之上,他们救度众生的菩萨践行超出了一般众生在世间的修行,这样的菩萨行者在我佛国一现前就能修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如果不能做到,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究竟】佛教语至极,最高境界之意。© 汉典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弘誓】
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大愿。
© 汉典

【铠】◎ 〔~甲〕古代的战衣,可以保护身体。简作“铠”,如“铁~”,“首~”。——摘自汉典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常伦】
1.伦常。 2.常序;常类。 3.一定的规律。
© 汉典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承蒙佛的神力供养诸佛,如果不能在一顿饭的功夫中遍及到无量无数亿那有他诸佛国供养诸佛,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在诸佛前显露自己的功德善行,如果他们想要供养的一切供养器具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如果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不能为众生演说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演说】
说明事理;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
发表的见解 ——摘自汉典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一切智】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不能获得体坚如金刚、力强如那罗延的金刚那罗延身体(谓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也。那罗延Na%rayan!a,译言胜力,或坚牢。天上力士之名。),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金刚那罗延身】
 (术语)谓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也。那罗延Na%rayan!a,译言胜力,或坚牢。天上力士之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以及一切万物都庄严洁净光鲜美丽,形态色泽特殊,微妙之极,不能用轻重来衡量,其他一切众生得到天眼的,如果有能够明白辨别他们的数量,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称量】
测量物体的轻重
© 汉典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乃至那些较少功德的众生,不能了知看见极乐世界道场中的树木所发出的无量光明,或者不能知道这些树木有高四百万里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8-9 20:4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9 21:0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如果能领受、读诵、演说诸经法,但是却不能获得四无碍辩智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讽诵】
讽咏谙诵之意。又作诵经、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 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讽颂经典供养僧,称讽供。于禅林,讽经依对象、时间、场合之不同而分多种,如每日粥罢、斋罢、放参罢之三时上殿讽经,称三时讽经;每月朔望之祝圣讽经;为“具应供之德”的无量贤圣及十六大阿罗汉而讽之应供讽经;此外尚有半斋讽经、日中讽经、土地堂讽经、祖堂讽经、韦驮天讽经、朝课讽经、晚课讽经等。(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条、禅苑清规卷二、禅林象器笺讽唱门)p6312
FROM:【佛光大辞典】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们,他们的智慧辩才如果有限制不圆满的,那么我就不成佛,这就是说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智慧辩才都是不可限量的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我的佛国国土清净明亮,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全都能够照见,在极乐世界看十方世界,就像从明亮透彻的镜子中观看自己的容貌一样清晰,如果不是这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从地面以上一直到虚空,在这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水池河流、花、树,国土中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用各种各样的珍珠宝物和百千种香共同合成,装饰非常的庄严奇妙,超过了一切人天的世界,散发出来的香气飘向十方世界,所有的菩萨们闻到后都按照佛的教导而修习梵行,如果不是这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楼观】
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 汉典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那里所有的众生,承蒙我的无量光明照耀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身心就会变得柔软超过人、天人,如果不是这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如果我成佛时,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所有众生,听闻我的名号后还不能证得菩萨无生法忍的(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以及不得无量甚深微妙总持(1.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无生法忍】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总持】
1.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 2.总地掌握。
© 汉典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有女人听闻到我的名号后,生起欢喜深信快乐之心,并且发起菩提心(求真道之心),厌恶自己的女人之身,在她寿终之后如果又投生为女人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诸菩萨听闻我的名号后,在他们寿终之后,能常修梵行(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一直到成就佛道,如果不是这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梵行】
 (术语)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智度论曰:‘断淫欲天皆名为梵天,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淫行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同八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维摩经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注曰:‘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法华嘉祥疏七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为梵行。故大品云: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法华经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华嘉祥疏三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大日经疏十七曰:‘梵谓涅槃。(中略)梵行谓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槃名为梵。’【又】涅槃五行之一。梵者清净之义,菩萨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离过清净,故名梵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诸天的人们听闻到我的名号后,对我五体投地稽首叩拜,内心非常的欢喜快乐,并且修习菩萨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这样的人诸天人民都会对他们生起崇敬之心;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就不会成佛

【词解】
【五体投地】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稽首】
 (术语)梵语曰伴谈Vandana,或曰伴题Vandi,译曰稽首。下头至地也。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讹名和南。’行宗记一上曰:‘头至地为稽首。’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菩萨行】
 (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想要得到自己所想的衣服,只要自己的念头一转衣服就会穿在自己的身上,就像佛所赞叹:应法妙服(又云法衣。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自然在身一样,如果这件衣服还需要裁缝、染织、洗涤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法服】
 (杂名)又云法衣。三衣之总名也。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法华经序品曰:‘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世以袍裳袍服作法服者,非。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浣濯】
1.亦作"澣濯"。 2.洗涤。 3.指洗过多次的衣服;旧衣。 4.洗雪﹑清除(耻辱﹑过恶等)。
© 汉典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人、天人他们所受到的快乐比不上那些已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们,那么我就不成佛,这就是说在极乐世界的人们比证得阿罗汉的圣者要快乐

【词解】
【漏尽比丘】
 (术语)烦恼断尽之比丘,即阿罗汉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想要观看十方无量佛国的国土,那么就会马上实现他的愿望,他们能在用珍宝严饰的宝树中清晰的看到这个佛国国土,就像在透明的镜子中观看到自己的容貌,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中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号而修行,这样直至到终成佛果,如果诸根(眼耳鼻舌身意)有缺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号,全部都能证得清净解脱三昧,安住在三昧中,在一念之中,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会失去禅定的心思,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逮】
到,及:力有未~。
捉拿:~捕。~系。
——摘自汉典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诸菩萨众听闻我的名号,在寿终之后能够生尊贵家;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我的名号后,欢喜踊跃,都修习菩萨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都能具足功德,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菩萨行】
 (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我的名号后,都能证得普等三昧(普者普遍,等者齐等也,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安住在这种三昧中直至成佛,常常能看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如果不是这样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逮】
到,及:力有未~。
捉拿:~捕。~系。
——摘自汉典

【普等三昧】
 (术语)普者普遍,等者齐等也,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无量寿经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悲华经谓之遍至三昧,分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庄严经谓之普遍三摩地。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我佛国中的菩萨都能随着自己的志向意愿,想要听闻到哪种佛法就自然能够听闻到,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就不成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中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号后,如果不是马上得到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之位,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不退转】
 (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假如我成佛时,在他方国土中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号后,不能即刻获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对于种种佛法的教导不能立即获得不退转之位的,那么我就不成佛

【词解】
【三忍】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退转】
 (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8-10 20:3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10 20:3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十一、法藏比丘以偈诵的方式表明自己成佛建造佛国世界的决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而说颂曰:】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那时,法藏比丘说完自己的四十八愿后,继续说了以下的偈诵,以表明自己成佛为众生建造佛国世界的决心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我已经发下了要超过一切世间佛国的大愿,发愿一定要成就无上佛道
如果我发下的这四十八愿不能满足,那么我就誓不成佛

【词解】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我在今后的无量劫中,如果不能成为一切众生的大施主(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
救济度脱深陷在生死轮回中贫穷苦难的众生,那么我就誓不成佛

【词解】
【大施主】
 (术语)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无量寿经上曰:“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穷,誓不成正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不闻,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当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名号超过十方一切世界
如果十方世界的众生不能听闻到我的名号,那么我誓不成佛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道,  为诸天人师。】


【学习解说】
我一定远离世间种种欲望,深入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之中,以清净智慧之心修习种种梵行
立志要求取至高无上的佛道,成为一切天、人的导师

【词解】
【梵行】
梵语 brahma-carya^,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a^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见:五行)1085)p4631
FROM:【佛光大辞典】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学习解说】
我用神通之力身上散发出大光明,普遍照耀着十方一切世界
以这大光明消除世间众生贪嗔痴三毒,以光明救济度脱众生远离种种灾难

【词解】
【神力】
梵语 r!ddhi,巴利语 iddhi 。又作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诸经中,多处载有佛菩萨显现神力之说,如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谓,世尊尝于百亿万人天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至于上梵世,其一切毛孔均放出无量无数色光,悉皆遍照十方世界。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二十九(大三四·一四一下):“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窥基之法华经玄义赞卷十(大三四·八四一上):“妙用无方曰神,威势能摧为力。”p4244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垢】
垢,梵语 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a^ga)、嗔(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一○三下):“消除三垢,济度厄难,小乘法教,化断三毒,名除三垢。”即以三毒为三垢之说。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十六之上解释毗舍浮佛无三垢之语,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称为三垢。天台家则以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垢。(大乘义章卷五本、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p579
FROM:【佛光大辞典】

【厄难】灾难
© 汉典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闇,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学习解说】
我要开启众生本自具足的智慧之性,灭除众生现在的昏庸盲目愚昧无知
封闭塞住众生陷入三恶道的路途,为众生打开通往三善趣的大门

【词解】
【昏
天刚黑的时候:黄~。~晓(朝夕。亦指明暗)。~定晨省(xǐn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暗而无光:~暗。~黑。
惑乱:~愦。~聩。~庸。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厥(亦称“晕厥”)。~乱。

【盲】
 ◎ 瞎,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从。~动。~目。~人。~区(指雷达、探照灯、胃镜等探测或观察不到的区域)。~流。~人瞎马(喻处境非常危险)。
——摘自汉典

【善趣】
 (术语)六道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为四恶趣,而人、天为二善趣。又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修罗、人、天为三善趣。无量寿经下曰:“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祚成满足,  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晖,  天光隐不现。】


【学习解说】
让我的功德早日得以圆满,让我具足的威神力和光明照耀十方一切世界
太阳和月亮它们的光辉也有隐藏的时候,我的大光明不会消失,在我光明照彻的地方,天空的光辉也都隐藏无法显现

【词解】
【功祚】
 功德福禄。
© 汉典


【曜】
照耀;明亮:“日出有~”。
——摘自汉典

【朗】
明亮,光线充足:~敞。~澈。~然。明~。晴~。开~。爽~。
声音清楚、响亮:~声。~读。~诵。书声~~。
——摘自汉典

【戢】
收敛,收藏:~翼。~影。载~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止,停止:~怒。~鳞(喻蓄志待时)。
——摘自汉典

【重晖】
谓前后相继的光辉业绩。
© 汉典



★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  说法师子吼。】


【学习解说】
在我功德圆满时,就为众生打开佛法中的宝藏,广泛的为众生布施这个功德无量的法宝
我常常深入驻足在大众中,以大无畏之狮子吼音为一切众生演说正信的佛法,吓退一切外道邪魔

【词解】
【师子吼】
梵语 sim!hana^da。又作狮子吼。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又当佛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恶魔生怖畏;犹如狮子吼时,小狮子亦增威,百兽怖伏。
 关于“师子吼”一词之语义,胜鬘宝窟卷上本举出三种:(一)如说修行,谓所说如所行,言行一致而无有虚说。(二)无畏说,谓胜鬘亲于佛前,对大众纵任辩才,阐扬妙法,而无所畏惧。此无畏又有二种:(1)不畏他,谓胜人临座而弘道绰然。(2)令他畏,谓能令外道惊愧,天魔慑惧。(三)决定说,谓依究竟理说究竟教,能上弘大道,下利群生,邪无不摧,正无不显。
 此外,维摩诘所说经注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皆列举多种狮子吼之解释。其中,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并举出佛狮子吼与狮子吼之差别,即:狮子吼能令众兽惊怖,犹如濒临死亡之痛苦;佛狮子吼则无死亡之畏惧,且令闻者生喜乐心。
 另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七,举出十种狮子吼。又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亦举出狮子吼之十一事。
 此外,于后世,一般多援引佛典中“狮子吼”一词,用以形容秉持正义,排除异端,于大众之中大声作激昂慷慨之言论。或用以比喻悍妻所发出之恶声,闻之足以使人坦惧。(中阿含卷二十六师子吼经、长阿含卷十一阿閦夷经、无量寿经卷上、胜鬘经一乘章)p4091
FROM:【佛光大辞典】


★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


【学习解说】
我供养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具足一切善行功德
愿我刚才所发的四十八愿和佛的一切智慧都能够圆满达成,成为三界中最伟大的佛,折伏一切魔障

【词解】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界雄】
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p587
FROM:【佛光大辞典】



★  【如佛无量智,  通达靡不遍,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学习解说】
愿我证得如佛一样的无量无边的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对一切事理都能通达明了,
愿我成就的功德力,与最殊胜的佛陀能够相等
【词解】
【通达】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靡】】
浪费,奢侈:~荡。~费。侈~。
分散:~散(消灭)。
古同“糜”,糜烂。
——摘自汉典


【最胜尊】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p5045
FROM:【佛光大辞典】


★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人,  当雨珍妙华。’”】


【学习解说】
如果我上面所发下的四十八愿能够实证得果,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应该会感应震动
整个虚空中的天人们,也应当会如下雨一般的洒下珍奇美妙的天花

【词解】

【克果】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当法藏比丘刚刚说完上面的偈诵后,马上普天大地发出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天上下起了珍贵美妙的花雨纷纷飘洒在法藏比丘的身上,在虚空中自然的响起了音乐,并传来赞叹声:法藏比丘一定能够成就无上佛道
法藏比丘已经具足了圆满这四十八愿的广大愿心和决心,他追求佛法的最高境界——涅槃成佛之心,超出了世间一切之人

【词解】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见:六震)1310)p1307
FROM:【佛光大辞典】

【自然】
 (术语)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诚谛】
1.真实而详审。 2.真谛﹐真正的道理或意义。
© 汉典

【寂灭】
 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8-11 20:4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11 20:4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40分)

十二、法藏比丘发完成佛的大愿后,在接下来无量劫中不断的累积功德,并勇猛精进,孜孜不倦修习大乘佛法

【“阿难!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学习解说】
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以及在所有的天人、魔王、梵王、龙神八部这些大众中发下如此弘大的誓愿后,就按照自己的这个弘愿在无始劫中专心致志的庄严着自己殊胜精美的国土。所修造的佛国净土宽阔弘大,超过了其他的佛国国土,是最为精妙绝伦的,建立好以后恒常是这样,永远不会有衰败等其他种种的变化。

【词解】
【开廓】
1.开拓,扩展。 2.开朗阔大。
© 汉典

【广大】[区域] 宽阔而弘大 ——摘自汉典

【常然 】
1.自然之性;常态。 2.一向如此。
© 汉典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学习解说】
在不可思议的无量劫中都是积极的培植着菩萨众们无量的功德善行,使菩萨众都不生起贪欲之知觉、嗔怒之知觉、侵害他人之知觉,更是不起贪欲、嗔恚、害人之念头,不会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种种境界,成就忍辱力,比计较所受得到一切苦。

【欲觉】
 (术语)三恶觉之一。贪欲之知觉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嗔觉害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害觉】
 (术语)欲加害于他人之心。三觉之一。又八觉之一。无量寿经净影疏上曰:‘害觉亦名恼觉,于他人所,念欲加害。’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恶觉】
 (名数)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嗔觉,嗔恚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嗔觉增长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恶觉。见无量寿经上。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众他们欲望很少,知足常乐,没有杂染的贪欲、嗔恚、愚痴三毒,常常安住在三昧禅定的寂静之中,显露智慧无有障碍,没有虚伪让人感觉不真实,也不会为迎合别人而故作娇态状,始终以和蔼的亲切的柔软语不等众生开口提前来向众生询问需要什么帮助,并且自己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为了实现自己发下的大愿的孜孜不倦,无有疲倦,专门寻求学习大乘的佛法

【词解】
【少欲知足】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常寂】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虚伪】
 (术语)虚妄而不真实也。楞伽经三曰:‘无垢虚伪妄想习气。’无量寿经下曰:‘虚伪谄曲之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谄曲】
 (术语)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无量寿经上曰:‘谄曲之心,和颜爱语。’法华经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和颜 】
和蔼的面色。
© 汉典



【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以自己的智慧去利益度化世间一切众生,并且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虔诚侍奉自己的老师世自在王如来;以此大庄严来具备满足引导众生修行,众生在修行中也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法藏比丘安住在空性、无相、无愿这三法中,了知诸法缘生缘灭,无作(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无起(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一切法皆是虚幻不实的法藏比丘始终不说粗恶之言语、更不做那些自害或害人或彼此都伤害的事,时时用众生喜欢听的柔语爱语同众生交流,一直做有利于自己增上修行和能够利益到众生或自己和众生都能受益的事情
法藏比丘放弃自己的国家,丢掉自己的王位,拒绝一切财色。不但自己践行世尊教导的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还教导众生也一起学习践行六度波罗蜜

【词解】
【具足】
 (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庄严】佛家语。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
© 汉典


【庄严】
梵语 vyu^ha,巴利语 byu^ha, vyu^ha;或梵语 alam!ka^ra,巴利语同。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旧华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一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
 又据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弥陀净土有国土、佛、菩萨等三种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合计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大乘义章卷十九阐释净土时,将国土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一)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其中,故谓之净。(二)法庄严,因具诸佛法,故谓之净。(三)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相有关之庄严净。
 诸经中不少就佛菩萨等成就诸种功德法门以严饰其身格而说庄严,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载有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四相好品举出菩萨有发心、修行、资财等三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列举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等四种庄严;旧华严经卷十明法品、卷三十八离世间品、卷四十一离世间品均列举菩萨之十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载菩萨二十大誓庄严。此等皆是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佛殿寺院等堂内辄以幡盖、花鬘等装饰,柱壁、栏楯亦刻绘天人等种种相,凡此皆在表示对佛之崇敬,使敬拜者生起虔敬之心。如印度阿旃多窟院(梵 Ajanta^),正面安置佛像、塔形,天井四壁绘上佛传、本生故事,并以花纹装饰之,佛之后光以莲花为中心,刻绘连珠、连绳、连弧、连瓣、忍冬、唐草等之浮雕,并有宝冠、璎珞、环钏等,颇见丰丽。(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大乘百福庄严相经、陀罗尼集经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十)p477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相】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参见:有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作】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起】
 (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粗言】
 (术语)粗恶之语。又佛有大小乘之二教,小乘之教,谓之粗言,又有劝诫之二门,诫门之教,谓之粗言。涅槃经二十曰:‘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绝去】
拒绝。
© 汉典

【六波罗蜜】
 (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学习解说】
就这样在无数劫中法藏比丘都在不断的累积自己的功德善行,因此无论生在哪一劫生在何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无量宝藏自然就会显现在面前,以此教化安抚了无数众生
法藏比丘真正安住在无上求取佛道之中,在无量劫中或者成为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居士(居家学佛之士)、或生在豪门大家族或生在尊贵之家,或成为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或为国王、或为转轮圣王、或为六欲天主甚至梵天王,法藏比丘虽然以不同的身份示现,但是都经常以四事(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恭敬一切诸佛,这样的功德大的不可称说
法藏比丘身上散发的香气

【词解】
【正真】
确实;名符其实。
© 汉典

【无上】
 (术语)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者】
梵语 s/res!t!hin(音译室隶瑟[女*它]),或 gr!ha-pati(音译疑叻贺钵底);巴利语 set!t!hin,或 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如杂阿含经卷五所载,那拘罗长者已一二○岁,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列举多位特出之长者,如第一智慧之质多长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长者,能说深法之优波掘长者,福德盛满之阇利长者,大檀越主之须达长者,门族成就之泯兔长者。然据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载,印度称豪族、富商巨贾为长者;此则异于前记阿含经之说法,亦大异于我国素以耆年高德者称为长者之风习。又日本所谓之长者,亦含有长老耆宿之意,如藤原氏长者、源氏长者等。
 此外,法华经文句卷五上举出三种长者,即:(一)世间长者,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者。(二)出世长者,即指佛。佛生于真如实际之中,功成道著,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猛而善能降伏诸魔与外道,于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故亦称出世佛大长者。(三)观心长者,即具有观心之智之大智者,其观心之智从实相而出,了知于三谛中含藏一切功德,而善能以正观之慧降伏染著之心,一一彻见中道与权实等事理诸法。(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梵语杂名、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慧苑音义卷下)((参见:长者十德)3601)p3600
FROM:【佛光大辞典】

【居士】
居家学佛之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豪姓】
指豪门大族。
© 汉典

【刹帝利】
梵语 ks!atriya。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参见:四姓)1705)p3732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欲天】
 (界名)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谓之地居天,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谓之空居天。见智度论九,俱舍论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轮圣王】
梵语 cakra-varti-ra^jan,巴利语 raja cakkavattin。音译作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遮迦罗跋帝、遮加越。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诸经论将佛陀与之比拟之处甚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或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又大毗婆沙论等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等,据此说配于菩萨行位,以铁轮王为十信位,铜轮王为十住位,银轮王为十行位,金轮王为十回向位。法苑珠林卷四十三,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阿育王等为军轮王,金轮至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法轮王。
 按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诸经论举其名者颇多,有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实际于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来弥勒出现时,儴伽转轮圣王将出现。悲华经卷三大施品载,于删提岚界善持劫中,有无量净转轮圣王出现。如来智印经载,月髻佛出世时,慧起转轮圣王出现。又俱舍论卷十二载,转轮圣王出现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时。然法华经玄赞卷四则谓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卷四十一梵摩经、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贤愚经卷八、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论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记卷一)p662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事】
 (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诸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口中的气息芳香洁净犹如优钵罗花发出的香气,身体上各个毛孔处散发出旃檀香的香气,这香气普遍熏染着无量世界,法藏比丘的容貌神色端正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殊胜美妙,法藏比丘的手中常常会现出无尽的宝藏,以及衣服、饮食、奇珍美妙的花与香,还有许多伞盖幢幡等庄严的供具。像这样奇妙无比的事情超出了所有的人、天人,法藏比丘对于一切法都能够通达无碍,得大自在

【词解】
【香洁】
1.芬芳洁净。 2.指芳香洁净的粢盛。
© 汉典

【优钵罗华】
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   
 考之梵本,其附加赤(rakta)、青(ni^la)等形容词之语不少。梵文佛所行赞经作 rakta^tpala,法华经药王品(大九·五四下)“应以青莲花盛满末香”、妙音品(大九·五五下)“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等处,则使用 ni^lotpala 一语。(起世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八)(参阅“尼罗乌钵罗华”1896)p6411
FROM:【佛光大辞典】

【容色】
容貌神色。
© 汉典

【相好】
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13 20:3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十三、法藏比丘潜行修行,在世间践行菩萨行,累积了无量无尽的种种功德,终于圆满所发下的四十八愿,成就光明第一的佛国净土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学习解说】
阿难尊者问世尊:法藏菩萨目前是已经成佛了后再取寂灭涅槃,还是目前为止尚未成佛是未来佛?还在现在正在他方国土示现成佛?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法藏菩萨如今已经成佛,现在正在西方,从这里过去经过十万亿个国土就到了,这个佛国的名字叫安乐

【词解】
【刹】
<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学习解说】
阿难又问:安乐佛国的佛成道已经经过了多少劫?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入间,光赫焜耀,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学习解说】
佛说:无量寿佛成佛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劫。他的佛国国土的土地都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这自然生成的七宝合成,场地空阔宽广没有边限。宽广的土地全都相互交杂,相互融入,那自然七宝所显露的光辉,微妙而又奇特绚丽,它的清净庄严已经超过了十方一切世界中的珍宝,它是珍宝中的珍宝,就像是欲界中最高天-他化自在天中的珍宝

【词解】
【恢廓】宽阔——摘自汉典
【旷荡 】空阔宽广;广大——摘自汉典
【光赫】光辉显赫。© 汉典

【焜耀】
1.明照;照耀。 2.光辉;辉煌。 3.萤火虫的别名。
© 汉典

【第六天】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学习解说】
另外,此佛国土并没有须弥山以及金刚大铁围山和一切大大小小的山,也没有大海、小海、小溪沟渠、水井山谷等。此佛运用神力,如果众生想见这些山峦江河,那么自然就会出现在众生面前。此佛国更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也没有像世间那样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区别,那里常年是不寒、不热、常年恒温,天气非常的舒适

【词解】
【须弥山】
须弥,梵名 Sumeru,巴利名同。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略作弥楼山(梵 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二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环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著七海。八山之山名顺次为:由乾陀(梵 Yugandha^ra,巴 Yugandhara)、伊沙陀(梵 I^s!a^dhara,巴 I^sadhara)、诃罗置(梵 Khadiraka,巴 Karavi^ka)、修腾娑(梵 Sudars/ana,巴 Sudassana)、阿沙干那(梵 As/vakarN!a,巴 AssakaN!N!a)、毗那多(梵 Vinataka,巴同)、尼民陀(梵 Nimim!dhara,巴 Nemindhara),铁围山(梵 Cakrava^d!a,巴 Cakkava^^la)。七海之前六海名称,即随其所环绕之山而得名。第七山外有咸海,其外有铁围山。须弥四洲:弗婆提、瞿陀尼、阎浮提、郁单越,各位于咸海中之东西南北四方,吾等众生即居住于南面之阎浮提洲。然关于八大山之名称及顺次,于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大楼炭经卷五灾变品之记载,略有不同。(杂阿含经卷十六、长阿含经卷十九至卷二十二、正法念处经卷十八、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九、大智度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卷十一、卷十二、华严经疏卷十七)((参见:九山八海)127)p5364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学习解说】
那时,阿难继续问佛:世尊,如果这个佛国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大天王以及忉利天依靠什么而住呢?

【词解】
【四天王】
 (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东持国天Dhr!itara%s!t!ra,南增长天Viru%d!haka,西广目天Viru%pa%ks!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忉利天】
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学习解说】
佛反问阿难:那第三炎天甚至色究竟天都是依什么而住的呢?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世尊:众生所做的业不同,所得的果报不可思议
这就是说,众生所居住的地方都是按照自己的业力而居住在不同的天上

【词解】
【二十八天】
谓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十八天,与无色界之四天。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之四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其中,色界之十八天据上座部而立。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大乘亦据上座部立十八天。(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p172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世间业力的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也不可思议,此佛国的众生都是以自己的功德善业而居住在这里的极乐世界,这也都是由众生的善业所决定的

【词解】
【尔耳】
〈书〉如此罢了;如此而已:不过~ㄧ聊复~。
© 汉典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我并不怀疑这个造业受果报的道理,但是为了给将来的众生除去心中的疑惑,所以才向世尊询问这个问题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无量寿佛的威德神通不可思议,其散发出的光明力是最尊贵,也是第一殊胜的,这是其他诸佛的光明所不能比的
无量寿佛的佛光可以遍照一百个佛世界,或者一千个佛世界,换言之,无量寿佛的光明可以遍照东方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国刹土,南方、西方、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等也都是一样,无量寿佛的光明也遍照这些地方如恒河沙一样的的佛国刹土
无量寿佛的佛光不但可以照射近七尺,也可以照射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再翻倍的路程也能照射到乃至照彻整个一佛刹

所以,无量寿佛名号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词解】
【威神】
梵语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卷八未曾有法经、法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377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维】
 (杂名)东西南北四方之中间曰四维。无量寿经曰:‘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四维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摘自汉典

【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 汉典

【由旬】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遇到无量寿佛照射的佛光,那么其贪嗔痴三毒就会在佛光照射下灭除,身口意也变得柔软起来,内心欢喜踊跃,善心善念相继而生
如果有深陷在地狱、畜生、恶鬼道的受苦众生,看到这无量光明,也都能够得以歇息下来,不再受恶道的苦,等到此劫的寿命终结之后就能承蒙这无量光明而得以解脱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知。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大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的光明无量,能够照耀十方诸佛国土,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听闻知晓。今天不但我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也都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如果有众生听闻到佛的无量光明以及无量寿佛的威神功德,能够以至诚之心日夜称诵阿弥陀佛名号,那么就能随顺众生的愿望往生到无量寿佛的佛国净土,也能得到诸菩萨、声闻大众的赞叹,一直到此众生最后成就佛道时,也普遍的为十方诸佛菩萨赞叹他的光明,就像今天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功德一样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不能尽。”】


【学习解说】
佛说:我说无量寿佛的光明威德神通巍巍,殊胜微妙,即使是昼夜不听的说,用一劫也不能说完

【词解】
【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摘自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8-13 20:37:48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19楼—20楼层用时约3小时)

十四、无量寿佛佛寿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众生无量,寿命也无量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无量寿佛的寿命长的不能用时间来计数,你可知道否?

假如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全部都是身为人身,而且全都获得声闻、缘觉的证果,他们共同集会,深入禅定之中,一心一意,竭尽他们所有的智慧,就是经过百千万劫一起推算计算无量寿佛的寿命长远劫数,也是不能探究到尽头,知道他的寿命极限

无量寿佛国土中的声闻众、菩萨众、天、人等,他们的寿命长短也是这样,不是能用算数譬喻所能知晓的

还有在无量寿佛的国土中声闻众、菩萨众,他们的数量多的也是难以计数,他们的神通智慧个个都通晓透彻,威力自在,能够轻松的在手掌中把持 一切世界

【词解】
【穷尽】尽头;终点 探究到尽头 ——摘自汉典

【洞达】通晓;透彻



【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挍,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无量寿佛第一开法会时,法会上声闻乘众生已经不可计数,菩萨众也是一样不可计数

就像现在的大目犍连那样有神通的阿罗汉,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他们在无数劫中乃至一直到灭度,全部都去计算比较,也不能计算得知有多少声闻众、菩萨众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如有人把一毛拆分开来变成百份,又用一份毛去沾取一滴水,那么会怎样呢?这一滴水相比较于大海之水,是哪里多呢?

【词解】
【初会】 第一次见面——摘自汉典

【阿僧祇劫】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世尊:那一份毛所滴之水与大海中的水相比较,这不是那些精于历算的人能够用计算、言辞、比喻所能知晓的

【词解】
【巧历】精于历算的人。© 汉典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就如目犍连那样的有神通之人他们在百千万亿劫中计算无量寿佛在第一次法会中参会的声闻乘众、菩萨众,他们所知道的数量就如那一份毛随沾到的水滴,不能知晓的就如大海中的水那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8-13 20:4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3-8-13 21:45 编辑

十五、无量寿佛国土中的宝树遍布整个佛国世界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颇梨树、珊瑚树、玛瑙树、车磲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的国土中,用七宝装饰而成的七宝树遍布整个佛国世界,有金树、银树、琉璃树、颇梨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这七种宝物分别严饰而成
又有或者二种珍宝或者三种珍宝或者七种珍宝共同合成的树

先是介绍由二宝、三宝合成的宝树
【或有金树,银叶、华、果;】

【学习解说】
有以金为根茎,以白银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或有银树,金叶、华、果;】

【学习解说】
有以银为根茎、以金子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或琉璃树,颇梨为叶,华、果亦然;】

【学习解说】
有以琉璃(一种青色的宝物。)为根茎、以颇梨(指状如水晶的宝石)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词解】
【颇梨】
指状如水晶的宝石。
© 汉典

【琉璃】
 一种青色的宝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学习解说】
有以水晶为根茎、以琉璃(一种青色的宝物)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

【学习解说】
有以珊瑚为根茎,以玛瑙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学习解说】
有以玛瑙为根茎、以琉璃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下面是介绍七宝合成的宝树
【或车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学习解说】
有以砗磲为根茎、其他六种珍宝为叶子、花和果实的宝树

【词解】
【砗磲】
 (物名)慧苑音义曰:‘梵音正云牟娑罗揭婆Musa%ragaiva,牟娑罗,此云胜。揭婆,藏也。旧名车渠。所未详也。’本草纲目四十六曰:‘时珍曰:案韵会云:车渠海中大贝,背上垄文,如车轮之渠。’后人于字偏加石。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车磲为实;】

【学习解说】
还有的宝树,以紫金为根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花、砗磲为果实


【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车磲为华、紫金为实;】

【学习解说】
有的宝树,以白银为根本、琉璃为茎、水晶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花、紫金为果实


【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车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

【学习解说】
有的宝树,以琉璃为根本、水晶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花、白银为果实


【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车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

【学习解说】
有的宝树,以水晶为根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花、琉璃为果实


【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车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

【学习解说】
有的宝树,以珊瑚为根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花、水晶为果实


【或有宝树,玛瑙为本、车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

【学习解说】
有的宝树,以玛瑙为根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晶为花、珊瑚为果实


【或有宝树,车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学习解说】
有的宝树,以砗磲为根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花、玛瑙为果实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学习解说】
这些宝树行与行之间都整齐划一,非常的相匹配,根茎之间相互对望着,树枝都是一样的标准大小,叶与叶相向而对,花与花之间相顺,果实都是一样大,从茂盛的宝树间发出来的色彩,光耀照人,没有什么能够与之相比
清凉的微风徐徐吹过,发出动听的五种音声(宫、商、角、徵( zhǐ)、羽),那微妙的乐声与自然相合

【词解】
【相值】
1.犹相遇。 2.相当;相匹敌。
© 汉典


【相望 】互相对望——摘自汉典

【荣】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摘自汉典

【光耀】光亮;光辉。耀眼的光 ——摘自汉典

【宫商】
1.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 2.泛指音乐﹑乐曲。 3.泛指音律。 4.可借指诗律中的平仄和声韵中的四声。
© 汉典

【五音】中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时候叫宫、商、角、徵( zhǐ)、羽 ——摘汉典

【相和】 互相应和 ——摘自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6:35 , Processed in 0.0939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