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9:5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17 17:0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学习解说]
阿难虽然再次听闻佛这样教导,但是内心还是不明佛讲的义理,和大众们都沉默着不说话
内心还是非常的期待如来能够再慈悲宣示法音,与会大众都合掌驻足聆听世尊的慈悲教诲

【默然】
沉静无声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舒开兜罗绵网相光手,张开五轮指,教诲阿难以及与会大众:
我在鹿园刚成就佛道时,为阿若多等五比丘以及你们大众说过:
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就菩提以及证得阿罗汉
都是由于众生都深陷在客尘烦恼之中,被这些烦恼耽误而不能出离

佛问阿若多等比丘们: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开启了智慧,成就了现在的果位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学习解说]
这时,佛最初的弟子憍陈那站起来回答佛:
我现在年纪已大,在大众中唯独得到了这个解名,我是因为体悟了客尘这二个字而证得阿罗汉的圣果

世尊!譬如有远方的游客来到旅馆投宿,无论再怎么在旅馆住宿或吃饭
等到事情完毕,他还是要整理行装走向别的地方而不会在旅馆中安居下来

但是如果是这个旅馆的主人那就不一样,他是不会离开这个旅馆的
按照这样的思惟,那么不住在旅馆的就是客人,住在旅馆的实际是主人
不住者就是客人的含义

又譬如雨雪后的初晴天,太阳升起,在太阳透亮清晰的光线照耀下
会发现天空中飘散着灰尘,那些灰尘在摇动,但虚空还是寂静不动

如果以这样思惟:澄明寂静为空,摇动为尘,那摇动就是尘的含义

【憍陈那】
 (人名)Ka%un!d!inya,巴Kon!d!an^n^a,旧称憍陈如。亦曰拘邻。尊者之姓。译曰火器,了本际。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憍陈那,旧云憍陈如,讹也。此云火器,是姓也。阿若是名,亦云初智,以最初悟无生而得智由本愿也。’五比丘之笔头人。初释尊出家求道,净饭王命供奉共为苦行。后释尊观破苦行于成道无效而弃之,彼以此为释尊破戒堕落,与他四比丘共去,后于波罗捺国鹿野园受释尊教化,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长老】
 年高德邵的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长老】
 (术语)通称道高腊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金刚经纂要上曰:‘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曰具寿,寿即是命。魏译曰慧命,以慧为命。’【又】(职位)禅家称住持之僧为长老。敕修清规住持章曰:‘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祖庭事苑曰:‘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行事钞下二之二曰:‘毗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长老。’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俶装 】
整理行装。

【新霁】
雨雪后初晴。

【旸】
1、日出。
2、晴;晴天。

【澄寂 】
清静;静寂。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是这样
这时,如来面对大众弯曲五轮指,然后又伸开,又弯曲,如是几次,对阿难说:
你刚才看见什么了?

阿难说:我刚才看见如来的百宝伦掌在大众面前多次一开一合
佛告诉阿难:我的手在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看见有开有合?

阿难回答:如来的宝手在众中开合
我就看见如来的手自己一开一合,并不是我看见后宝手一开一合

佛说:那么谁是动的谁是静的?

阿难说:佛的宝手是在不停的动,而我的这个见从来也没有静下来,到底谁为无住

佛说:是这样的

【百宝轮掌】
 (术语)百宝为贵重之称,轮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一千辐轮相,故云。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无住】
1.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如来于是从手掌中飞出一轮宝光照在阿难的右边
此时阿难看到右边有光连忙把头看望自己的右边
如来又把一束宝光投射到阿难的左边,阿难的头又回过来看望左边

佛告诉阿难:你今天这头是什么原因而左右摇动?
阿难说:我看见从如来的宝手中飞出奇妙的宝光
一会飞到我的左右,所以我的头左右顾盼,头自然就摇动了

阿难!你看到佛光时你的头就在左右摇动,这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是我的头在动,我的这个见本来就没有停下来,还说什么摇动呢!
佛说:是的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学习解说]
于是如来普告与会大众:
如果有人以摇动者名字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那么你们看阿难,他的头是自动的摇动,但是他的见没有随之在动

你们再看我的手自开自合,而见却没有随着一起舒展和卷缩
那为什么你们现在以摇动看作自己的身体,以摇动看作为境呢?
你们从始自终都是这样念念生灭,遗失真心自性,而颠倒行事
心性失去了真实,一直认那些东西为自己的本性是真实的
这怎么能不在六道洪流中轮回呢?


【舒卷】
1.舒展和卷缩。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18 21:58:32 | 只看该作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以及与会大众听完佛的教诲后身心都显得非常的安然自在
开始反省自己从无始劫以来就失去真性本心,错误的把虚幻当真实,深陷在世俗凡尘中间不能自拔

今天听完佛的教悔后才开始有点明白,如迷路的小儿忽然找到了慈母,于是都合掌向佛行礼
祈愿能听闻如来显示身心的真实与虚妄,显示生灭与不生不灭这二种心性的真实相貌

【本心】
 自己本来的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尘】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学习解说]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问世尊:我过去没有机会承蒙诸佛的教诲告诫
只看见迦旃延、毗罗胝子都说:人死后一切都断灭,不复再生,这就叫涅槃
我现在虽然遇到佛的教导,但是还是心存疑惑,怎么样才能实证得知此心是不生不灭的呢?
我想今天与会中尚未证得无漏的大众,都愿意听闻如来做这样的开示

【诲敕】
1.教诲﹐告诫。

【断灭】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学习解说]
佛告诉波斯匿王:我现在问你:你现在的这个肉身,是与金刚一样常存不会腐朽?还是会毁坏?

波斯匿王回答:我现在的这个身体,终究会是要毁灭的

佛说:大王,你的身子现在还未曾毁灭,又如何得知要毁灭的呢?

波斯匿王答:我这无常变坏之身,现在虽然还没有毁灭
但我观察眼前一切,随着时间的迁移流逝身心都在衰老
年轻的永远都留不住,就如被火烧成灰一样,渐渐的都会消亡
灭亡的这个过程生生不息永不停止,所以我知道自己此身也应当会毁灭

【不朽 】永不磨灭

【迁谢】
1.犹言衰退败落。 2.谓时间迁移流逝。 3.谓身心衰老。

【销殒】
1.消亡﹐丧失

【殒亡】
灭亡。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比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
佛说:的确,大王,你现在的年龄上是已经走向衰老,你的容貌哪能与儿童时的容貌去比较呢?

波斯匿王答:世尊,我在孩童时,皮肤湿润光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浑身血气方刚,身强体壮
如今年龄逐年增长,容貌已经显露衰老相,身心憔悴,精神昏沉,头发花白,面部都是皱纹
也许在世间也不会太久了,如何能与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做比较呢?

佛说:大王,你的容颜,应该不是在刹那之间变得衰老的吧

波斯匿王答言:世尊,这容颜的变化是慢慢来的,我刚开始其实是没有感觉到的!
只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慢慢的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呢?
当我还是年方二十的时候,其实这时的容貌已经比十岁时要老了
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要老;如今我已经六十二了,但是观我在五十岁时,就要比现在强悍多了

世尊,我观察到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变迁,容貌逐渐的衰老
但是这个显现变化的时间应该是以十年为限,但是我现在细细的思惟,这个变化到底是十年或二十年?
其实再想想,是每年都在变化!是每月在变化!是每日都在变化!
再好好的细思观察,变化是在一刹那间!在念念之间!一刻也不曾停止

所以我知道我的身体,终究是要毁灭的

【衰耄】
1.衰老;年老糊涂。

【一纪】
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

【二纪 】
谓日、月。
二十四年。
约指二十余年。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看到自己的身体在不停的变化,明白自己的身体有朝一日终将毁灭
那么在毁灭时,你可知道你的身体中有不灭的东西吗?

波斯匿王合掌回答佛: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不灭的东西!

佛告诉波斯匿王:今天我就为你开示不生不灭的道理
大王!你是在几岁的时候看到的恒河水?

大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带我去拜见长命天,就经过了这条河流,那时我就知道这是恒河水

佛说:大王!照你先前所说,你在二十岁时就要比十岁时衰老
那么一直到六十岁,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每天都在变老
那么你在三岁时看到恒河,到了十三岁时这条恒河有什么变化?

大王说:就如同三岁时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条恒河水就是到了现在,我六十二岁了也还是一样,并没有改变

佛说:你如今头发变白面部出现皱纹,肯定不同于你童年时期的相貌
那么你今天观看这条恒河,与过去你童年时期看到恒河有区别吗?

大王说:没有分别的,世尊!

佛又说:你现在的面部虽然出现皱纹,但是你看事物的本性却没有变化
有皱纹则为变迁,没有皱纹为不变,会变迁的要毁灭,而不变的就没有生灭这回事
为什么认为自己会有生死呢?是不是听信了外道末伽梨说的人死后全都要灭绝的话?

大王听完佛说的话,才开始明白自己的身体死亡后,又会开始投生接续新一轮的生命
与会大众得知这种道理后都非常的欢欣喜悦

【耆婆天】
 (天名)译曰命天。长命之天也。楞严经二曰:‘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长水疏曰:‘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长阿含经曰:‘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毗楼,四名毗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醯兔,九名物罗,十名难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谒】
拜见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赊梨之略。外道名。楞严经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参见:末伽梨拘赊梨)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21:43:0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5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学习解说]
阿难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礼佛,合掌长跪问佛说:
世尊!如果刚才佛讲的人必定不生不灭
那么世尊为什么说我们都是遗失了真心自性,行为做事都是颠倒的呢?
祈愿世尊能够慈悲的为我们洗去心中无明尘垢

如来于是举起金色的手臂,把手掌倒着对阿难说:
你现在看我的母陀罗手是正还是倒着?

阿难说:世尊现在的手按照世间众生的认识是倒着的
但是我已经不知道到底什么样为正什么样为倒

佛告诉阿难:如果世间的人以我现在这个姿势为倒,那么世间人是以什么为正呢?

阿难说:如来竖着臂,把兜罗绵手向上指着上空,这样的姿势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学习解说]
佛立即竖起手臂,告诉阿难说:
就像这样,我的手臂首尾互换一下,世间人就会不断的来观看争执这是正是倒
从这可以看出来,你们的身体与如来的清净法身无法相比
如来法身名正遍知,即真正具足一切智慧,了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
相反你们众生之身就是时时颠倒分别
你们再看看众生之色身和佛之法身,想想为什么众生会被称为颠倒?

【瞻视】
1.观瞻。指外观
2.观看;顾盼。

【正遍知】
  (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
此时,阿难和大众们都瞪着迷蒙的双眼目不转睛的盯着佛,不知道自己的身心颠倒在哪里?
佛慈悲的望着可怜悲悯颠倒的众生,发出如海潮一样的法音告知与会大众:
善男子们!我经常给你们说:众生色、心诸缘以及所有的一切缘聚所生的法,都是由心显现
你的心你的身原本都是清净妙明真心中所示现之物
为什么你们会遗失本自妙明妙圆妙觉之妙性呢?
就是在认知中会错误的以为昏暗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集内缘,摇动不休,向外奔逸
以为这昏暗不羁的外相就是心性

心性一旦迷失,认定这个惑是在色身之内
不知道色身之外的山河虚空大地,也都是妙明真心显现之物
譬如你们无视那无边无际明镜澄清的大海
却只看到一小块水面上的泡沫,就认为这是整个渤海的全潮
你们这些人就是迷中又迷的人,就如同对我的手臂朝上朝下也要执着分别一样
所以如来说众生都是可怜悯之人

【瞪瞢 】
1.亦作"瞪矒"。 2.睁眼楞视貌。

晦昧 词语解释
解释
1.昏暗,阴暗。 2.犹愚昧。 3.隐晦不明;模糊不清。

【浮沤】
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瀛渤 】
1.亦作"瀛■"。 2.渤海。

【穷尽】
尽头;终点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领受佛陀慈悲救渡和深切的教诲,低垂着头哭泣着对佛陀说:
我虽然承蒙佛宣说法义,领悟了妙明真心本来就圆满,是常住不变之心
但我体会佛现在所讲的法义,只是以攀缘之心来仰望观看,也只是徒劳获取了这颗心
不敢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妙明真心

祈愿佛慈悲怜悯我们,能够宣示无上佛法,拔出我们疑惑无明的根底,走上智慧解脱的道路

【缘心】
佛教语。谓攀缘事物之心。

【瞻仰】
仰望、观看
仰慕、敬仰

【圆音】
佛教语。谓佛说法之音。圆,指佛法的完满周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22:0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1-7-21 14:47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2小时10分)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们以攀缘之心来听我所说的佛法
那么这样的佛法也只是与你们结下善缘,你们也不能获得法性

这就如以手指着月亮,他人应该循着指头看向月亮才对
如果看着手指头以为就是月亮,那么此人岂不是即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手指,这是为什么呢?

以所指的手指为月亮,岂不是失去了手所指向的月亮
这也就是不能识别明与暗。为什么呢?
把手的指示当做月亮,这就是对于明暗二性没有理解了

你也是这样,如果你以分别之心来听我说法并把这种心当做你自己的心
那么此心就与我说的法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人来到旅馆住宿,他只是暂时的小住,并不是要长期留下来
而旅馆的主人则是无法离开这个旅馆的,所以就是旅馆的主人
心也是这样,如果是你的真心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那为什么离开了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
其实这岂是只有声音才有的分别心,还有分别我的容貌,离开色相就没有分别了
这样一切都没有分别了,没有色相,没有空相,这是拘舍离等外道的境界
离开诸法没有分别性,那么当你的心都各自所归以后,到底谁是你的主人?

【拘舍离】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离。十外道之第三。译曰牛舍。饰宗记七末曰:‘梵云劬奢离,或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因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楞严经二曰:‘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学习解说]
阿难说:如果我的心性都各有所归的话,那为什么如来说妙明本心是不会去别的地方的呢?祈请如来悲悯众生为我们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拥,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当你看我时,本来是看的很明白的
这个见虽然不是妙明真心,就如第二月,不是月亮的影子
你好好的听着,今天我就为你开示真心是没有所归之地的

阿难!我们现在这个大讲堂的门户是向着东方敞开的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有明亮的光照进来,讲堂室内一片光明
等到夜间月黑没有亮光或是云雾遮天时讲堂就会变得昏暗
我们透过门窗的缝隙就可以看到外面
而对着房屋中的墙,视线就被堵住,看不到外面

在有分别之处,又看到一切境界
顽虚之中全都是一片空性
等尘土飞扬时,眼见则变得弯弯曲曲昏暗无光
到了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又看到清净了

阿难!你们都看到了这些变化,我今天就把它们还给它们本来的出处
什么是本来的出处?
阿难!这些变化中,把光明还给太阳。为什么呢?
没有太阳就不见光明,光明本就属于太阳,所以还给太阳;

把黑暗还给黑月;把通达还给门窗,把拥堵还给墙壁,把缘还给分别
把顽虚还给空性,把郁孛还给尘土,把清明还给晴天

世间的一切所有都不会出现在这些分类之外
你看这八种变化,它们的见精明性应当还给谁呢?
如果还给明,那么不明的时候就不能见暗了
虽然有明和暗的分别,但是这个见是没有差别的;

那些可以还的变化相,自然不是你的,那不用你还的,那不是你的是谁的呢?
从这儿可知你的本心本来就妙明清净
你是自己迷糊丧失了本心而不断的沦落
在生死轮回这个大染缸中不断的被漂浮溺死,所以如来说众生真是可怜


【晦暝 】
昏暗;阴沉

【墙宇】
1.指房屋

【顽虚还空】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郁】
树木丛生

【孛】
草木茂盛的样子。

【纡】
弯曲,绕弯

【昏】
暗而无光

【澄霁】
1.谓天色清朗。

【敛】
收拢,聚集

【氛】
气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21:31:1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0分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虽然已经认识到这个见性是不能还的,那我怎么知道这是我的真心自性呢?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我问你,你虽然现在还未证得无漏清净,没有使自心清净没有烦恼
但是承蒙佛的加持力,你的知见已达到了初禅的地步,智慧没有障碍

但是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观见阎浮提,就如观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轻松
那些菩萨们更是能见到上百成千的诸佛世界
而十方如来那更是能够看到所有的如微尘一样大的清净佛国
而众生能看到的方圆不过分寸的地方

阿难!现在让我与你一起看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吧
中间可以遍览水面、陆地、空中所有的事物,一切风景尽收眼底
虽然有昏暗明亮种种形象,这些无非是过去种种的分别障碍,你应当在这里分别出什么是自性?什么是他物?

现在我将你放在观见的选择中,你看看谁是我的身体?谁是物象?
阿难!极尽你的思惟,无论你怎么观看,就是从日月宫看,那也只是物不是你
到七金山周边你仔细的审视观看,虽然有种种五颜六色的光线,但那也是物不是你
你慢慢的再看那些腾云、鸟飞、风动时尘土飞扬、还有树木山川、小草、人、畜生都是无而不是你!

阿难!这些无论远近的所有物的特性,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你看这些物象时的见性并没有区别,这精微妙明的特性实诚是你的见性
如果观见的本身是事物,那么你也可以见到我所观见到的吗?
如果我们同时观见则名为见我,那么我不见时,为什么见不到我不见的地方?
如果观见不见,自然就不是那个不见的相貌
如果你不见我所不见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事物,那又为什么不是你的观见呢?

当你现在见到事物之时,你既见到了事物而事物也见到了你,体性纷繁杂乱,那么你与我以及这个世间一切就不能安然屹立了
阿难!你在观见时是你而不是我,这个见性不是你是谁?
为什么要怀疑你自己的真心自性呢?
这就是因为你的信心不真才要到我处来求取真心本性

【无漏】
 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阎浮提】
 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依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那律】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庵摩罗】
 (植物)A^mra,一作庵罗,庵没罗。果名。新称阿末罗,阿摩洛迦,庵摩洛迦等。旧称庵摩罗,阿摩勒,庵摩勒等。译曰无垢清净。谓如林檎。汉字之使用混乱。A^mra相当于庵罗,庵没罗,Amara译曰天果,Amala译曰无垢,通用阿摩罗,庵摩罗等。汉名混用之而不分明。西域记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药果之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涅槃经作呵梨勒,讹也。’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庵摩罗识】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前尘】
 过去的事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观】
1.审视﹐仔细看。

【草芥】
小草

【安立】
1.犹安置。 2.犹安然屹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个见性一定是在我这里
我与如来在观看四天王的藏宝殿、日月宫时,只见四周遍布着娑婆国
等我们退归到精舍时就只见到伽蓝殿,清净的户堂只看到有屋檐和走廊
世尊!这个观见本来是周遍一个世界的,现在在室内为什么只有一室就都装下了,是不是在室内是缩小了的?
或者是被房屋的墙壁夹断了?我现在是真的不知道这个道理,惟愿世尊能够为我们大家宣说这其中的道理

【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庑】
 ◎ 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


【一界】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义二上曰:‘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墙宇】
住宅、屋舍。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窦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大小、内外以及所有的事物都各自属于妄心前现的六尘境
不应该说观见有大有小。譬如有一个方方的容器

中间看得到有方方的空间,我问你,这个方形的容器所见到的方形空间
是固定的方形?还是不固定的方形?
如果是固定方形的,那么如果在它里面安上一个圆形的容器
则方形容器中空的部位就应该不是圆的了
如果是不固定的,那么在方形容器中就不应有方形的空
你说不知道这个道理所在,道理其实就是这样

‘阿难!如果想要进入到没有方形没有圆形的的容器中
那么就只要去除容器的形状就行了,那样空间就没有方形没有圆形
何况这不能说在虚空中还有空、方等形状所在

如你所问,在入室之时观见已经很小了
仰头观看太阳时你怎么可能看见与真正的太阳一样大呢?
若果房子的墙壁能隔断观见,那么在墙壁上穿一个小洞看看有没有洞的痕迹

所以这个道理不是你问的这样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已经成为自己的事物了,失去了真心自性被外物所转
所以在观见中就会一会儿观见大一会儿观见小
如果能把这个观见转过来,就可以与如来一样,身心妙明圆融如如不动,能够在一根毛的地方容纳十方一切国土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窦】
孔、洞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22:02:3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5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种精妙的能见之性是我的真心妙性
这个真心妙性现在在我面前,那这个精妙的观见一定是我的真实本性
那我现在的身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现在我的身心是有分别的,而那个精妙观见是没有分别的
如果我的真心自性显露,那个精妙观见就是我,而身体又不是我的
那么怎么会有如来先前所的:事物能够看见我?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解除迷惑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有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就像你刚才所说:观见在你的面前,这并不是说观见是一个实体
如果是实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真实的观见到它,那么这个精妙观见就是有方向处所,而不是没有指示

现在你与我坐在祇陀林,纵观四周的树林沟渠以及这殿堂
上至太阳月亮,前面对着恒河
你现在在我的狮子座前,举着手指着种种的相貌
那昏暗的地方是树林,明亮的地方是太阳,有障碍的是墙壁,畅通的是天空
甚至那些小草树枝等非常微细的事物

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是都是有形的,都可以指认出来
如果一定有观见显现在你的面前,你应该用手能够指出是什么样的东西就是那个观见

阿难!如果空是观见,既然这个观见已经在了,那么什么是空呢?
如果事物就是观见,既然这个观见已经显现,那么什么才是这个事物呢?

你可以一点一点的仔细拨开那种种万象,分析那个精明妙见的本然实体,指示给我
看看是不是能同其他许多的事物区分开来

【方所】
1.方向处所;范围。

【纤毫】
比喻非常微细的事物。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我现在在这高高的讲堂上,往远能看到恒河,向上能观见到日月
举起手所指眼睛都能看到的地方,这些指的都是事物,并没有观见

世尊!就如佛所说,何况是我等还是有烦恼、我执的初学声闻
就是菩萨也不能在万事万物面前剖析出妙明精见
使它们能离开一切事物而具有自己的体性

【九重阁】
是指高高的楼阁。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学习解说]
佛说:是的是的
然后佛又告诉阿难:就如你所说,没有一个妙明精见
离开一切物象就能剖出自己另外的自性实体
那么就是你所指的事物之中是没有观见的

今天我告诉你!你与如来一同坐在祇陀林观见这个林苑四周
以及日月等种种物象的不同情况,必定是没有一个观见你能指示出来
你又能够在这些物象中指出什么是不见呢?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今天已经全都看遍了这个祇陀林,在这些中间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不见?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这些树是不见,那么我是怎么看到树的?如果树就是观见,那什么是树?
照这样,如果空不是观见,那是怎么见空的呢?如果空就是观见,那什么又是空呢?

我又思惟这些万象中,发现那些细小的事物本身无不是观见
佛说:是的是的

【微细】
纤细、微小。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学习解说]
在法会中,有一些都还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都还是初学
听闻佛这样讲都还是不知其中的义理,内心非常的惶恐害怕,失去了往常的平静

如来知道他们心里焦虑,非常的同情怜悯众生,安慰阿难以及大众:
善男子们!如来说的是真实语,如实所说不打诳语
不像外道末伽梨胡乱议论四种不死,你们应该认真思惟谛观,不要再增添哀怨思虑了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惶悚】
惶恐而心中害怕

【无上法王】
 (杂语)如来之尊号。以如来于法得自在故也。圆觉经曰:‘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智度论七曰:‘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赊梨之略。外道名。楞严经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参见:末伽梨拘赊梨)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p0461
一、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我是不死乱者。二、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三、或托余事,方便避之。四、但随问者言词而转。如瑜伽七卷六页广说。
FROM:【法相辞典】

【哀慕】
是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的意思。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21:49:1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0分)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学习解说]
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因为悲悯四众,从座位中站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的对着佛说:
世尊!世间大众,不明白佛宣讲的这二种精明观见是色尘空性
世尊!过去所结下的缘分以及那些色尘、空等物象
如果看见了应该能有所指的具体事物,如果没有看见就应该没有可看见的东西
而如今大众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都非常的恐惧,这并不是往昔他们的善根微薄
恳请如来慈悲众生,能为大众说明这种种物象与精明观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它们中间到底有是?不是?

【前缘】
过去所结下的缘分

【畴昔】往昔;日前;以前

【轻鲜 】
1.微薄。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学习解说]
佛告诉文殊菩萨以及与会大众,十方如来以及大菩萨
在他们各自居住的禅定中,对一切观见与见缘以及一切的所思所想
就如虚空中的花本来就是没有
这些观见以及见缘本就是那妙明清净智慧的实体
哪来的在其中间有是或不是?
佛对文殊菩萨说:我现在问你,就像你是文殊,有没有文殊是文殊还是没有文殊之分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缘】
 (术语)见分之缘影,即相分也。楞严经二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参见:四分)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学习解说]
文殊菩萨回答:是的,世尊!我是真文殊,但不能说是文殊,为什么?
如果说是,那就有二个文殊,而我现在只有一个文殊,没有非文殊
在这个中间实在是没有是和非是这二种相的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学习解说]
佛说:这个妙明清净的观见与那些空尘原来都一样
原本都是无上妙明清净圆融的本真心体,因为众生的种种妄念生起
就有了那些色空境相以及所闻所见,就如第二月,到底哪个是真月,哪个不是真月?

文殊!这里只有一个真正的真月,那么在此中间就没有是月或非月的问题
所以你现在的这种观见与世间的种种尘境都是妄想
不能在这当中分出是或非是
只有真正的精明妙觉真性,才能使你辨别是或非是的指向

【空尘】
 (术语)外道观空,则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此空见尘,属于六尘中之法尘,故曰空尘。即示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也。止观五下曰:‘观心推画,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何关无生?’次文曰:‘即是向者,所发空尘,谓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裟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世尊!诚如文殊菩萨所言,那精明妙觉遍布十方法界而安然常住,自性不生不灭
那与外道修行者裟毗迦罗所畅谈的冥谛,以及投灰等诸外道所说的真我遍满十方世界有什么区别吗?

世尊当年也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菩萨们说过这样的道理
那些外道常说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

而佛法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并不是外道说的那种境界
我现在观察到这个妙明觉性自然就是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好像即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开示才能不被外道的言论所渗透,而获得真实的妙明觉性呢?

【湛然】
释义:1、清澈的样子。2、安然的样子。3、淡泊。4、清醒的样子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敷演】
陈述而加以发挥。
表演。

【大慧】
 (菩萨)Maha%mati,梵名摩诃摩底。菩萨名。于楞伽经会座为一会之上首,是对扬主也。佛地论一曰:‘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又】(人名)禅师名。宋杭州径山之佛日禅师,名宗杲,法嗣佛于果圜悟禅师,高宗绍兴十七年诏使住径山,以二十一年事窜梅州,二十八年诏使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径山明月堂,寿七十五。赐谥普觉,塔曰宝光。孝宗居藩邸师事之,及即位赐号大慧禅师。有语录三十卷,敕入大藏。见五灯会元十九。圜悟尝着碧岩集,大慧烧之。碧岩种电钞一曰:‘此书已成,学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谓云门一棒打杀之高怀也。’【又】唐之一行禅师谥大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自然 】
释义:1、自然界;2、自由发展;3、理所当然。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这样为你开示方便之法,把真实告诉你,你还是没有明白,还是迷惑理所当然
阿难!如果一切事物必定是理所当然,那就需要辩明这个理所当然是以什么为自然体
你先观察一下在这个妙明真心中以什么为自然体?
这个观见是以明为自然体还是以昏暗为自然体?还是以空性为自然体?还是以阻碍为自然体?
阿难!如果是以明为自然体,那么应该是不见昏暗的;
如果是以空性为自然体,那么应该没有种种阻碍
以此类推如果以诸暗等相为自然体,则在明时见性就断灭了,那又怎么能见明呢?

【甄明 】
辨明;明察。
通晓。
显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学习解说]
阿难说:这个妙明觉见必定不是自然而然的
我现在以位这个妙明觉见是有因缘和合而成
但是我心还没明白,恳请如来教导应该如何理清是由因缘和合而成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20:58:1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10分)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学习解说]
佛说:你说到因缘,我来问你。
你如今因为有此观见,这个观见的本性就显现出来
那这个观见是因为有明而见?还是因昏暗而见?还是因空性而见?还是因阻碍而见?

阿难!如果这个观见是因为有明才有,那就不应该看见暗
如果因为昏暗才有,那就不应该观见明
以此类推,如果这个观见是因为空性,那就不应该观见阻碍
如果这个观见是因为阻碍才有,那就不应该观见空性

世尊又问阿难说:
这个观见是攀缘于明亮而见?还是攀缘于昏暗而见?还是攀缘于空性而见?还是攀缘于堵塞而见?

阿难!如果攀缘于空性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堵塞
如果攀缘于堵塞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空性
如果攀缘于明亮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昏暗
如果攀缘于昏暗而见,那就不应该看见明亮

你应当知道这样精绝妙明的观见,并不是从因而生,也不是由缘而生
也不是理所当然也不是不理所当然,没有是或不是
离开了对一切相的分别这就是一切法的本质

你现在为什么会一直在这个相上用心,对世间的戏论名相不断的分别?
就像用手掌想去聚合抚摸虚空,那只是徒劳,虚空怎能被你的手所捉到呢?

【措心 】
1.用心。

【撮】
聚合;聚拢

【摩】
抚摸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世尊!那个精妙觉见不是从因而生也不是由缘而生
那世尊为什么经常与比丘们宣说见性具足四种缘: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这是为什么呢?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我所宣说的世间种种因缘相貌,并不是究竟之真理
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人都说“我”能够观见,那么到底什么是观见?什么是不见?

【第一义】
 (术语)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无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楞伽经二曰:‘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碧岩第一则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学习解说]
阿难说:世间人一般对于太阳、月亮、灯光所发出来的光明,称为观见
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称为观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没有光亮时叫做看不见,那也应该不能见昏暗
如果一定能看见黑暗,这只是没有光亮哪里是看不见?

阿难!如果身处暗中,看不见光亮名为看不见
那么在明亮时看不见昏暗,也还是名看不见
这二种相貌都叫做看不见

如果这两种相貌相互交替,不是你的见性暂时没有了
而是这二种情形都叫做观见,那为什么说看不见呢?

所以阿难!你应当知道,看见光亮时观见并不就是明
看见昏暗时,观见并不就是暗
看见空性时,观见也并不是空
看见堵塞之时,观见也并不是堵塞

这就是四种观见的义理

世尊继续对阿难说:你还应当知道:
在见到这个观见的事物之时,这个观见不是你所认为的可见
这个妙明观见远离一切世俗之见,是世俗的看见所不能比的

我为什么要说因缘、自然以及和合之相?
是因为你们这些声闻小乘行者对于法义理解的太过狭隘没有真正的认识真义
不能通达佛法清净的实相,我今天教导你们,你们应当好好思惟实修
在成就菩提的路上不要懈怠

【自相 】
相互。

【陵夺】
侵凌劫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世尊说:世尊!如来为我们这些人宣说因缘、自然、和合之相与不合和之相
对于这些我们这些人来说,心尚未开悟
现在又听闻世尊说见见非见这个难懂的法义,使我们内心更增加了许多迷惑
祈请如来能广施慈悲,为我们开示这颗妙明真心

阿难说完这些话,流着泪顶礼佛陀,领受佛陀的教导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9:34:3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45分)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 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今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怜悯阿难以及大众,欲为众生演说陀罗尼神咒,以增上众生修行定力和智慧
佛告诉阿难:你虽然能够强记佛说过的法义,但那也只是停留在多闻上
对于寂静摄心的禅定功夫以及细微观照还是没有开悟
你好好的听着,我现在就为你分别开示
也能令将来那些尚被烦恼缠缚的修行者获得菩提的果位

阿难!一切众生在不断的轮回中,都是由二种颠倒分别妄想而导致随业流转
那么是哪二种妄见呢?一种是众生别业妄见,另一种是众生同分妄见

【大陀罗尼】
 (术语)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学习解说]
那么什么是众生别业妄见呢?
阿难!就如有人的眼睛长了白翳
在夜间看到灯光时眼睛就会出现圆圆的影子并且伴有种种颜色重叠,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夜间灯光亮了以后所浮现的圆光
那么这到底是灯光的颜色还是有眼疾的人观见的颜色呢?

阿难!如果这是灯的颜色,那么没有眼疾的人为什么看不到呢?
而灯光中这圆圆的影子只有眼疾的人才能看到?
如果这是观见的颜色,这颜色本就是有的,那有眼疾的人会看到圆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阿难!如果这圆影离开灯光另外也是有的话,那么观看到的屏帐案桌也有圆影出来
离开圆影这个观见另外还有所属,那应该不是眼睛所看到的问题
那为什么有眼疾的人眼睛能看到圆影呢?
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色就是灯光,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到了圆影
圆影和观见都因为是眼疾的缘故才会出现这中情况
但是观见出现问题不是病所致

所以眼睛出现圆影不能说是灯还是观见,不是灯还是不是观见
这就如用手指月,并不是月亮的实体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为什么呢?
因为这第二月,是捏造出来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这样说,这第二月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分别观见还是不是观见
现在也是这样,因为眼疾的原因,出现圆影
现在想要分别这个圆影是灯还是观见,或者不是灯不是观见

【眚】
眼睛长白翳

【几筵】
案桌。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蚀珮玦彗勃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学习解说]
什么是众生同分妄见呢?
阿难!这个阎浮提的娑婆世界除了大海的水,中间还有陆地,有三千个洲,正中央有一个大洲
有二千三百个大国,其余的小国分散在大海四周
这中间有的二、三百个国家,有的只有一、二个国家、有的或有三十、或四十、或五十个国家不等

阿难!如果有一个小洲只有二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的众生共同感受到恶缘
那么这个小洲上的所有众生,都能观看到一切不想的境界
或者会看到二个太阳,或者会看到二个月亮,其中还会出现太阳月亮晕蚀
或者佩玉出现缺口,或者彗星和孛星在空中快速的飞行,还有负耳虹霓等种种恶相
这些只有这个国家的众生才能看见;本来另外一个国家的众生,是不会看见也不会听闻到
阿难!我现在就为你们以这二种情况来说明缘由

【晕蚀】
日月之晕与食。

【珮玦】
有缺口的环形佩玉。

【彗勃】
即彗孛。彗星和孛星。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学习解说]
阿难!就如众生别业妄见那样,看见灯光中显现的圆影虽然像真的境界一样
但终究是因为观看人的眼疾所造成的
因为眼疾看见了圆影并不是灯光所显现出来的,但这也不能怪这个有眼疾的人

例如你今天用眼睛观看到的大地山河以及许多的众生
都是因为你无始劫以来这个观见上的毛病而造成的
此时观见与观见的对象好像就在面前
本来的妙明觉见因为这个眼疾,使这个觉见产生了错误
本来的这个妙明真心,观见事物并不会有错
那个能观见到有眼疾的这个观见,并没有错误
这就是真正能看到,怎么能叫做觉闻知见呢?

所以你今天看到我以及你自己还有世间的十类众生
这都是观见出了错误,不能观见到有眼疾
真正的妙明真精是不会受到眼疾的影响的,所以你的看见不是真正的观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7

主题

850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1975

[忍辱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7:3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学习解说]
阿难!就如众生的同分妄见,此妄见和有些人的别业妄见一样
一个有眼疾的病人如同这一国家的人们一样,他看到的圆影是因为眼疾所影响

而在这个国家里让你们所看到的不详景象,是因为众生的共业所生
都是无始劫来众生的无明妄见所造成的

例如阎浮提三千洲,还有四大海以及娑婆世界,还有十方世界和所有的众生
本来都具有妙明觉见没有烦恼的真心自性
因为在见闻觉知上产生虚妄,就如病了一样,不断的在虚妄中妄生妄死

如果能够远离这些在见闻觉知中互相攀缘或者不生妄念
那么就能灭除生死妄念,圆满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使真心自性常住不灭

【四大海】
 (名数)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参见:九山八海)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闇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你虽然体悟到妙明觉性不在因缘和合,也不是自然本性
但是还是没有明白妙明觉性的根本,不是因缘和合也不是因缘不合和

阿难!我现在再用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来问你
你现在还是以为世间一切妄想是诸因缘和合而成,所以自己也感到很疑惑
心里想要实证那个菩提心也是由因缘和合而成

那么你现在的妙明本心到底是与光明相和合还是与昏暗相和合?是与通相和合还是与堵塞相和合?
如果与光明相和合,那么你观看光明,当光明出现在眼前时,哪里会再有别的观见呢?

如果观见的相可以辨别,哪还有其他的形象呢?
如果观见的相不可以辩别,那是怎么见到光明的呢?
如果本身就是观见,那怎么说看见了观见?
观见必定是圆满的,那什么地方与光明相和合

如果光明圆满,就不会和这个观见相和合
那么这个观见必定是另外其他的一个光明
有两个光明就失去了原本光明这一名称
也就是如果有两个光明就失去了光明的特性
那么这个妙明本心就不是与光明相和合了
其它的与昏暗相和合,与通相和合,与堵塞相和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前尘 】
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认为当前的境界由六尘构成,都是虚幻的,所以称前尘。后来指从前的或过去经历过的事情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再对阿难说:阿难!你现在觉得妙明见精是与光明相和合?
还是与昏暗相和合?还是与畅通相和合?还是与堵塞相和合?

如果是与光明相和合,那么到昏暗时那光明的相已灭,这时观见即不与昏暗相和合
那么如何看见昏暗?如果观见昏暗时不与昏暗相和合,与光明相和合,应该不是观见光明
既然不见光明为什么说与光明和合?看见光明就看不到昏暗

以下的昏暗与畅通以及与堵塞相和合都是同样的道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学习解说]
阿难问世尊:世尊!我现在思惟,这个妙觉真心与各种世间尘缘以及心念并不是相和合的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说:你现在又说这个妙觉真心不是因缘和合而生
我问你:此妙明真心不是因缘和合而成
是不与光明和合?还是不与昏暗和合?还是不与通畅和合?还是不与堵塞和合?
如果不与光明和合,那么观见与光明就一定有边际

那么你想一想,到底何处是光明?何处是观见?观见和光明以什么为边界?
阿难!如果光明中必定没有观见,则他们两个是不相及的,那就不知光明在哪里了?

那么这光明与观见的边畔怎么成立呢?同理,对于不与昏暗和合,不与通畅和合,不与堵塞和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边畔】
犹边际。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学习解说]
你说这个妙明觉心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是与光明相和合?
不是与昏暗相和合?不是与通畅相和合?不是与堵塞相和合?

如果不是与光明相和合,那这个观见与光明就是相抵触的
就如耳朵与光明毫无关系,观见尚且不知光明到底在哪里
那么如何去分辨合与不合的道理?同理昏暗与畅通以及堵塞也是这样的道理

阿难!你还是没有明白世间一切浮尘一切幻化诸相,他们从哪里出生就在哪里灭尽
幻化妄想称为相,其本性还是妙明觉体
甚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到十八界,他们都是因缘和合虚幻妄念生起

又因因缘别离虚幻妄念灭尽
殊不知他们这些生灭去来,本来就是如来藏
常住在妙明本心中,都是妙圆真如体性
在这些妙明真常中去寻求来去、迷悟、生死,是不能得到的

【乖角】
抵触、矛盾,闹意见。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请参见附表说明。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06:53 , Processed in 0.0910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