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一卷)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5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17:25:48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学习楞严经 【9】 (用时  2 小时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此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明亮辉煌有百千种色,十方微尘国土普佛世界一时间被周遍照耀,遍灌十方所有佛土诸如来顶,也照耀至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告诉阿难说:“我现今为你建立大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也令十方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殊妙微密自性清净正明之心,获得清净眼。阿难!你先前回答我,见到了光明拳,此拳的光明相是因为什么而有的呢?如何成为的这个拳呢?你又是如何看见的呢?”

阿难回答:“因为佛陀全体,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如同红色珍宝累积的山,自身的色相清净,所以有光明相,我是以真实的眼睛看见,佛陀以五轮指端屈握为众人示现,所以有拳相。”

佛陀告诉阿难:“如来今日如实告诉你,种种有智慧者要以譬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开智慧、悟道理。阿难!譬如我这个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能握成拳;如果没有你的眼,你就不能看见。用你的眼睛来举例说明我拳的道理,这个理由是相同的吗?”

阿难说:“是的,世尊!既然没有我的眼,就不能形成我所见到的,那么用我的眼睛来举例说明如来的拳,这事实与理由是相同的。”

佛世尊告诉阿难:“你说是相同的,其实不是的。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手,那么肯定就不会有人的拳;那些瞎了眼睛的人,并不是绝对看不见。为什么呢?你可以试试询问遇到的盲人:‘你能看见什么?’这些盲人肯定回答你:‘我现今眼前只能看见黑暗,看不到其他的。’以这样的解义来看,如果尘境自体就是黑暗的,所能看见的都是黑暗,有什么不同呢?”

阿难说:“诸盲人眼前只能看见黑暗,如何能说也有能看见的功能呢?”

佛陀告诉阿难:“诸盲人眼睛瞎了,只能看见黑暗,与眼睛不坏的人处在暗室中所看见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呢?”

“是的,世尊!在此黑暗中,眼睛不坏的人与那些盲人,所见到的两种黑暗没有差异。”

“阿难!若是瞎了眼睛的人,看见的全是黑暗,忽然获得光明恢复视觉,就可以看见种种色相和现象,如果认为能看见是眼睛的功能,那些在黑暗中看见前面全是黑暗,当忽然有了灯光,仍然可以看见前面的种种色相,这就应当说灯光有能看见的功能了。如果灯光能够看见,灯光自身有能看见的功能,那不叫灯,那么有灯就能看见,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应当知道灯只能发光而显现色相。在这个光明中,你能够看见,是因为眼而并非是灯,由此,眼睛只能显现色相,能见的是心性功能,并不是眼睛。”


学习心得:

这一段主要讲解的观点是“能见不是眼见”,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末学反问自己,想的答案其实也是与阿难相同的,会习惯性的认为能够看见的功能就是眼睛啊
佛陀这里以瞎了眼睛的人能看见的黑暗与眼睛不坏的人在暗室中所看见的黑暗进行了譬喻
阿难认为瞎了眼睛的人只能看见黑暗,所以不能说能够看见
佛陀则反问阿难,两种黑暗有是否有分别,阿难回答没有差别
由此,证明这个能见的功能不属于眼睛

佛陀再进一步解说,如果将瞎了眼睛恢复视觉的人可以看见色相,认为能看见是眼睛的功能
那么,在黑暗中眼睛不坏的人,当有了灯光也可以看见色相,按照上面的观点推论,灯光就有能看见的功能了
既然灯光能够看见,跟你还有什么关系呢?
由此,再次证明这个能见的功能不属于眼睛

所以,眼睛自身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
有这个功能的是心性的自体功能


注解:
【卍字】:梵语 s/ri^vatsalaks!ana。又作万字、万字、卍卍字。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刹曩。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卍字。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梵 Amara^vati^)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数个卍字。
 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最早时,古印度人认为此一符号乃存于梵天、毗湿笯(梵 Vis!N!u)吉栗瑟拏(梵 Kr!s!N!a)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视之为吉祥、清净、圆满之标相。在佛教,卍字为佛及十地菩萨胸前之吉祥相,其后渐成为代表佛教之标志。
 卍字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示功德圆满之意。另于宋高僧传卷三则谓,卍字译为“万”并非取其意译,而系准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时不入经传,至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
 然“卍”本为一种记号,而非一字。历来之所以联读为“卍字”者,一方面固因习惯使然,最主要者则因自梵文译成汉文时之讹误。盖梵语laks!aN!a,音译作洛刹曩,为“相”之义;另一梵语 aks!ara,音译作恶刹罗,为“字”之义。或因洛刹曩、恶刹罗两音相近,遂将其字义混同。准此而言,则卍字、万字应作卍相、万相,始符其梵语本义。
 相当于“卍”字之梵语不只一字,以新华严经为例,全经之卍字共有十七处,皆读为“万”,然以梵本对勘之,则其原语共有四种:(一)s/ri^vatsa,音译作室利靺蹉,意译作吉祥臆、吉祥犊。新华严经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下):“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s/ri^vatsa,系指毛发等旋转重叠如海云之相。(二)nandy-a^varta,音译作难提迦物多,意译为喜旋。新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六上):“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字严饰。”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nandy-a^varta,系指佛发右旋之相。(三)svastika,音译作塞缚悉底迦、濊佉阿悉底迦,意译为有乐。新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四中):“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其中,“卍”字之原语即为 svastika,含有“有乐”之义,意指毛发右旋,自成纹样,令见者咸得欣悦之相。(四)pu^rN!aghat!a,音译作本囊伽吒,意译为增长。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八中):“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pu^rN!aghat!a,为“满瓶”之义,意指佛之头部或指节等处圆满隆起之相。由是可知,上举四相之中,除 pu^rN!aghat!a 之外,其余三者皆与毛发有关,然三者之语义亦略有差异,惟诸经论所译一概皆作“卍”字,实与梵本语义有所出入。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别,于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卍表示,女性神多用卍表示。于佛教,现存于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为“卍”,该塔系阿育王时代之建筑物,为纪念佛陀昔时于此入定而建者。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卍,棒教徒则用卍。我国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义与高丽大藏经皆主张卍,日本大正藏亦准之而采用卍,然宋、元、明三版藏经均用卍。卍字产生左右旋之纷歧,主要系由于“立场”之差异。盖经中多处有“右旋”之说,且佛眉间白毫亦宛转右旋,又如礼敬佛菩萨时亦需右绕而行,故“右旋”一词已成定说,惟究竟以“卍”为右旋,抑或以“卍”为右旋,则是争论之关键。若以卍字置于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场观望卍字,右旋则成卍;然若以卍字本身之立场而言,则卍乃符右旋之方向。(普曜经卷二、十地经论卷十二、毗奈耶杂事卷十三、慧苑音义卷二、经律异相卷五、法苑珠林卷三十五、翻译名义集卷六、祖庭事苑卷四、曼荼罗の研究、卍字之变迁及び分布(堀谦德,东亚之光第六之三))FROM:【佛光大辞典】
【晃煜】:明亮;辉煌。摘自百度
【宝刹】:(杂名)佛土之尊称也。又为佛寺之美称。刹者梵语Ks!etra之略,译曰土田。庄严经下曰:“遍覆如来宝刹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幢】: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岩录第二十一则)
FROM:【佛光大辞典】
【明心】:(术语)正明之心也。楞严经一曰:“唯愿如来哀愍穷路,发妙明心,开吾道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阎浮檀金】:梵语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卷三授记品、起世因本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宝山】:(杂名)珍宝累积之山也。心地观经六曰:“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智度论一曰:“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譬喻】: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事义】:谓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义。。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5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20:1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6-29 20:21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10】 (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阿难虽然再次获得听闻佛陀的解说,与诸大众沉默不语,心还是未得开悟,仍希望如来能够慈音宣说开示,合掌清心等候佛陀的慈悲教诲。

这时,佛世尊舒展兜罗绵网相光手(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张开五轮指(指五指。自小指、无名指等依次配于地、水、火、风、空五轮),教诲告诫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佛得道时,在鹿园中,为阿若多(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五比丘等一般弟子们讲说:‘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菩提(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及阿罗汉(详见下方注解),全都是因为客尘烦恼所误导。’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能够开悟,现今成就圣果的呢?”

此时,憍陈那(详见下方注解)起立对佛世尊说:“我现今为长老在大众中获得善解之名,是因为我觉悟了客尘(即烦恼)二字,所以有此成就。世尊!譬如有游行旅客来到路边供旅人暂时休息的处所,也许住宿也许饭食,食宿完毕后,就会整理行装向前行路,不会长久安住下来;如果真是主人自然会安住不动,不会往来不定。这样思惟,变动不住的名为客,安住不动的是主人。又比如雨雪后初晴,太阳升起,阳光照射到空隙中,就会发露显明出空中种种有尘埃飞扬的相貌,尘埃是飘动的,虚空(空界之别称。六界之一。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是寂静不动的。由此思惟,清澄寂静,是虚空的境界,飞扬飘动,是空中尘埃的状态。”

佛陀说:“是的。”此时,如来在大众中弯屈五轮指,弯屈后又再展开,展开后又弯屈,对阿难说:“你现今看到什么?”

阿难回答:“我看到如来的百宝轮手掌在大众中展开、合拢。”

佛陀告诉阿难:“你看到我的手掌大众中展开、合拢,是我的手有开有合呢?还是你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呢?”

阿难回答:“世尊!您的宝手在大众中展开、合拢,是我看见您的手展开、合拢,并不是能见之性有开有合。”

佛陀说:“谁动,谁静呢?”

阿难回答:“佛世尊的手在动,而我的能见之性随之而没有静过,谁又是不动的呢?

佛言:“是的。”如来世尊于是从掌中放出一道宝光到阿难右边,阿难跟着转头向右方看,佛陀又放出一道光到阿难左边,阿难又跟着转头向左方看。

佛陀问阿难:“你的头现在因为什么原因而摇动呢?”

阿难回答:“我见到如来世尊放出的殊妙宝光来到我的左、右两边,我的视线也跟着向左右方追踪,头就跟着摇动了。”

“阿难!你因为看到光而左右动头,是你的头动?还是你能见之性在动呢?”

“世尊!我的头自己在摇动,我的能见之性追踪左右的光而未曾停止,不明白是谁在摇动。”

佛言:“是的。”于是,如来普广告示与会大众:“如果再有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安住者名之为客,你们看阿难,头是自行摇动的,能见之性并无动摇,再者,你们看我的手自行展开、合拢,而你们的能见之性其实是没有舒展、卷曲。为什么你们现今要将变动的认为是自身、动摇的现象认为是自境呢?从始至终,念念有生有灭,遗失了自己的真性,颠倒行事,心性失去真实,认物为己,自己要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呢?”

学习心得:

这段这要讲的是烦恼形成的原因
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并让已经获得开悟的憍陈如进行解说
憍陈如以投宿的旅客和旅店的主人以及阳光照射尘埃来进行譬喻
说明客尘烦恼是不能安住的,是客人并非主人,也就是说并不是本觉自性
佛陀则继续以自拳的闭、合以及放光到阿难左右侧令其转头进行譬喻
由此说明,众生自始至终,时时刻刻,都将念念变动无住的意念,生起灭了,灭了生起的作用当作自己的心性
反而将真心自性的自体遗失了,以苦为乐,以错为对,以假为真,颠倒行事
认为物理变动的现象就是自己,而堕入生死轮转


注解:
【兜罗】:梵语 tu^la,巴利语同。又作堵罗、妒罗、蠹罗、兜罗绵、兜罗贮。意译绵、细绵。乃总称草木所生之花絮。种类颇多,四分律卷十九列举白杨树华、杨柳华、蒲台三种;五分律卷九列举柳华、白杨华、蒲梨华、睒婆华等四种;十诵律卷十八列举柳华、白杨华、阿鸠罗华、波鸠罗华、鸠舍罗华、间阇华、波波阇华、杂摩华等八种。惟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等,均以兜罗为树名,谓兜罗绵为兜罗树所生之绵,如柳絮。又佛八十种相好之一,即手足柔软似兜罗绵。(大般若经卷三一一众喻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九、俱舍论卷十一、摩诃止观卷五上、慧琳音义卷六十四)FROM:【佛光大辞典】
【五轮】:<一>在密教中,指五智轮,即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具足众德,圆轮周遍而无缺,故称五轮。若以众生肉身之支分与五大相应,即将自身之五处配于五轮五字:顶(空,[fan(kha)])、面(风,[fan(ha)])、胸(火,[fan(ra)])、脐(水,[fan(va)])、膝(地,[fan(a)]),以便作观,称为五轮观,或称五轮成身观。此系令行者体会肉身即是佛身之方法。金刚界法所作之五相成身观,与胎藏界法所作之五轮成身观乃相对之法。若就众生之身分而言,五轮即五体之意。又色不离心、心不离色之故,得说五大即五智,五智即五轮。若就显色与形色而言,五轮之中,空为团形青色,风为半月形黑色,火为三角形赤色,水为圆形白色,地为方形黄色。(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五轮九字明秘密释)((参见:五字严身观)1077)
 <二>指五轮塔婆。即以五轮之标示,次第堆积成塔形,表大日如来法身之形相。(楞严经卷一)((参见:五轮塔)1201)
 <三>指五指。自小指、无名指等依次配于地、水、火、风、空五轮。(广大仪轨、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四>指金刚界五解脱轮。即于一大金刚轮中敷列五个月轮,表五佛之解脱地。((参见:五解脱轮)1170)FROM:【佛光大辞典】
【成道】: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据传释尊历六年苦行后,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之金刚座上成道,此处即称为成道处。然大乘经论中以在树下成道为示现应身成佛之相,而谓佛陀之报身乃于色究竟天摩醯首罗智处成佛。
 释尊成道之年岁有诸多异说,十二游经、佛本行集经卷十相师占看品、岛史(巴 Di^pavam!sa,Ⅲ)、大史(巴 Maha^vam!sa, Ⅱ)等均谓三十五岁,另有三十、三十一岁等说。成道之月日则有二月八日、十六日、四月八日等说。若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佛陀成道日为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即阴历三月八日;又同书记载上座部谓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即三月十五日。我国盛行腊八(十二月八日)成道之说,而以此日所修之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特受禅宗所重视。又在日本,禅宗于释尊成道日所修之法会,称为成道忌。即从十二月一日至八日晨止,举行“腊八接心”,而于八日晨修成道忌。
 在天台宗,三乘教之菩萨,须经初、第二、第三阿僧祇劫及百大劫等四修行阶段,始可成道,称为四阶成道。然于说一切有部等小乘教则认为四修行阶段应为:(一)三阿僧祇劫,(二)百大劫,(三)菩萨于最后身断除九地中之下八地烦恼,(四)三十四心断结成道。(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道行般若经卷十、大般泥洹经卷下、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十地经论卷下、入大乘论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一○三、翻译名义集卷七)((参见:八相)289)FROM:【佛光大辞典】
【阿若多】:(人名)比丘名。译曰无知。见阿若憍陈如。楞严经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若憍陈如】:(人名)A^jn^a%ta-kaun!d!imya,旧称阿若憍陈如,阿若居邻,阿若拘邻。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文句二曰:“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也,乃至知无耳。无量寿、文殊问、阿毗昙、婆沙、皆称为了本际。”弥勒上生经疏上曰:“阿若多,解也。憍陈那,婆罗门姓之一姓也。憍陈如,讹也。”饰宗记七末曰:“婆沙八十二云:以憍陈那先见法故,因斯号彼为阿若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憍陈那】:(人名)Ka%un!d!inya,巴Kon!d!an^n^a,旧称憍陈如。亦曰拘邻。尊者之姓。译曰火器,了本际。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憍陈那,旧云憍陈如,讹也。此云火器,是姓也。阿若是名,亦云初智,以最初悟无生而得智由本愿也。”五比丘之笔头人。初释尊出家求道,净饭王命供奉共为苦行。后释尊观破苦行于成道无效而弃之,彼以此为释尊破戒堕落,与他四比丘共去,后于波罗捺国鹿野园受释尊教化,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旅亭】:路边供旅人暂时休息的处所。摘自百度
【俶装】:整理行装。摘自百度
【不遑】:没有时间;来不及。摘自百度
【攸往】:长久且圆满态。摘自百度
【新霁】:雨雪后初晴。摘自百度
【旸】:太阳升起。摘自百度
【虚空】:梵语 a^ka^s/a。音译阿迦舍。<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亦为“无为法”之一,即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所说三无为之一,大众部、化地部所说九无为之一,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卷二所举六无为之一,大乘五蕴论所举四无为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等所举八无为之一。经论中多以之作为譬喻用,其义有五:(一)横遍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德王品、净土论(世亲),皆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二)恒常之义,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三)无碍之义,据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品载,世间之中,无障碍处,名为虚空。(四)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五)容受之义,北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载,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又宗镜录卷六举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此外,印度外道中,口力论师以虚空为万物之真因,由虚空生风,乃至生万物,其后还没虚空,称为涅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卷六、外道小乘涅槃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参见:虚空无为)5263)
 <二>空界之别称。六界之一。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然于说一切有部中,虚空与空界则有所分别,以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吾人所见之空为空界,非为虚空。但诸经中多将此两者互用,不作分别。又说一切有部主张空界之色以明暗为体,即为实有,其他诸部则持否定之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二、瑜伽论记卷十四下)FROM:【佛光大辞典】
【寂然】:寂静无事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1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195

[精进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6-30 20:2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6-30 20:23 编辑

(本楼用时  2 小时  )

学习思维完第一卷,末学这里想就其中的内容分享自己的粗浅体会:

本卷由吃饭说起,阿难因为乞食在路上遇到摩登伽女,而被迷惑
由此,指出食色性也为人生之大苦恼
我佛慈悲,解说其中的奥妙,指出如能才能获得解脱境界

佛陀问阿难为何出家,阿难回答是因为见相好而出家,心目中因美感一念而来,美感一生,色情继起
佛陀由此提问,如何能知色相之美呢?阿难回答是因为眼睛看见,所以心生爱好
佛陀继续追问,是谁主使心目发生爱好的呢?此问令阿难及大众茫然不知所对
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谁为主使?因此,引出后面的七处征寻心之所在的论辩

七处征心究竟在哪里呢?
阿难回答:此心在身内、在身外、在根处、在内外明暗知见、在思维里、在中间、在无著处
佛陀一一辩证,这些没有一处是心之所在。众生错误的认为,现在应用之心,即为心
佛陀解说,所认为的心其实是妄心,只是应用之现象
心性功能自体,原本清净光明,佛兴慈悲,为界说分别于妄心,名为真心自性
而这里所谓的真,只是名词上为了有别于妄心而假设的
众生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况的妄想,与生理本能的活动,都是心性功能所生的动态作用,也就上面所讲的妄心应用之现象
最后,指出客尘烦恼,令众生困扰,不能开悟自性,得成正觉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烦恼,其实就是妄心作用的产物
反观日常中,常常会有各种烦恼,比如:

【还没结婚的烦恼没结婚,烦恼没男女朋友,
也烦恼长相和身材,一颗青春痘也能烦恼很久
发型也要弄半天,出门该如何穿着也很烦恼
烦恼被看不起,烦恼各方面被嘲笑,烦恼实力比不上别人
或烦恼没钱,或烦恼找不到想要的工作,烦恼课业
结婚的烦恼没小孩,有小孩的烦恼养不活,经济差,
或烦恼外遇,或烦恼天灾人祸,烦恼公司争权夺利
烦恼家人相处不愉快,常和家人朋友或邻居吵架
生活如果富裕了,可能得到种种文明病,例如癌症,
或者遭受绑架,或怕遇到各种意外,或争夺家产
烦恼非常多,公司相处不愉快,或找不到工作,或疾病甚至怪病降临
烦恼小孩身体学业交友就业婚姻生育
然后继续烦恼孙子....
人生的烦恼就是这么多,周而复始】——[略说]您很多烦恼吗?

看看上面这些烦恼,真是多啊,真是烦啊
再细细思维,其实都是在自寻烦恼

善知识教导:
凡夫的忧苦本来就是妄念
因为我们的佛性本来圆满光明具足一切功德,和诸佛菩萨都一样——[略说]凡夫的忧苦,本来就是妄念

【众生所认为的真实人生
其实都是自己与众生共业的结果,都是由妄想所筑构】——梦境是虚妄?真实的人生不虚妄吗? 罪性本空&真妄不二

众生对于自己执着的这些,不明真相,拼命的追逐
所以,要学习佛法啊!这样就能够明白生命和六道轮回的真相


【如果深入生命和法界的原理和真相
就会知道,其实世俗的一切都是各种贪瞋痴的结合】

【如果您了解:生命会随着众生的观念和执着而做不同的轮回转生(请参考[楞严经])
如果您超越了,您就会超越现在的生命型态,而可能飞升生天或往生净土(所以出家人不做世俗工作)
如果您执着了,可能因此堕入三恶道,或在六道中轮回不已】—— 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

【应该正视共业之因,就是烦恼,若无烦恼,自然果报清净】——梦境是虚妄?真实的人生不虚妄吗? 罪性本空&真妄不二

作为修行者,作为佛弟子,应当这样去做:

【佛弟子应该多利用时间修学佛经中的各种教导
多了解戒律并逐步遵守,多参学各种法门和禅定
并且以佛法正知见改变自己的凡夫俗见
以实际修行增上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
广结善缘进而引导众生都能创造光明自在的人生】

【重点在于实做才能真正有收获
就像世俗的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努力才可能有成就
修行学佛也是如此,自己修了才知道,这就是因果
做世俗事,得到的就是世俗果
做修行事,得到的就是解脱果和佛果
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因果是科学,是天地万物间的原理根本,不是迷信】—— 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

【有句话说:「攥紧手,你什么都得不到;放开手,你拥有整个世界!」

心念会影响来生,如果心无贪执与挂碍,就能超越人间限制而飞升转生天道或往生净土。
相反,如果处处贪心、执着,那就会被自己的心念局限在苦处,而堕入恶道中】——真正的自由自在VS现代人的病态:用伪装伤害自己&划地自限自寻烦恼

【真正的实修者在精神思想上能超越物质虚幻和大小的局限,而无远弗届,来去自如
如果心无障碍,见一切相都能清净欢喜自在,那么,整个法界无不在实修者的心中,无不能随一念而往生
相由心生,心量如果就在台湾或大陆上,或生活的种种烦恼上,那么相就那么大,自己就无法脱离这些束缚
反之,如果心量能无限扩展,那么相也是无可限量的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如果心能常慈悲感恩欢喜清净自在光明,心量就会无限大
随之,成就无限大,幸福无限大】——大小的虚妄和其中微妙真理

【按部就班做好该做的事情,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众生,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轮回
这样才是真正正面积极的人生】——[略说]凡夫的忧苦,本来就是妄念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2:46 , Processed in 0.0766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