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2-24 14:50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 4 小时 )
-- [经文] --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
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我如今这样开明启示引导教化,真实的告诉你,你还是未能开悟,迷惑以为自然(外道—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相同。
阿难!如果是自然(万物是依因缘所生),就需要辨明,应当有自然(万物依因缘所生)之体。
你现在观察这妙净光明的见性之中,以什么为自然(万物依因缘所生)之体呢?
这见性是再以光明为体呢,以黑暗为体呢?以虚空为体呢?以阻塞为体呢?
阿难!如果是以光明为自然(万物依因缘所生)之体,应当见不到黑暗,都是光明;如果要以虚空为自然(万物依因缘所生)之体,应当不见到阻塞,全是虚空。
如此这般类推,(如果)以种种黑暗等相状,认为是自然(万物依因缘所生)之体,那么在光明时,见性就断灭了,为何还能见到光明呢?”
注解: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FROM:【佛光大辞典】
【甄明】:辨明,明察;通晓;显明。摘自百度
-- [经文] --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
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末学解说]▪
阿难说:“必定是这妙明见性不是自然(万物依因缘所生)的。
我现在启发阐明它是因缘性(详见下方注解),但心中还是未能明了,所以想请教如来世尊,这(见性)义理如何以因缘性(详见下方注解)和合呢?”
注解:
【因缘性】:(术语)为诸法生起原因又为依托之性也。四缘性之一。大乘小乘,其解不同。(一)小乘于诸法之原因六因中,除能作因外,余五因为因缘性。如此因缘性,义既通于六因中五因,故其意颇广,且举一例,如眼识之起,以有发识取境作用之眼根为因,所对之色境为缘而生。故眼根与色境,为眼识生起,有为因缘之性云。(二)大乘于六因中,唯以同类因为因缘之性,余五因总为增上缘之性。详言之,则同类因通于因缘性与增上缘性。余五因唯为增上缘之性。因类因为引生等流果之原因,又名自种因。即过去之善法,于现在之善法为因,现在之善法,于未来之善法为因。恶法无记法亦然。如此诸法之亲因缘种子,为因缘性,又熏生此种子之现行法,为种子之因缘性,更生后自类种子之前念种子,为后起种子之因缘性,毕竟离为诸法原因之种子,不可立因缘性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
汝今同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
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末学解说]▪
佛陀说:“你讲到了因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那么我再问你。
你现在见到种种物象,于此同时见性(能见之性)示现在前,那么这见性是因光明有见性?因黑暗有见性?因虚空有见性?因阻塞有见性呢?
阿难!如果是因光明有见性,应当不会见到黑暗;如果是因黑暗有见性,应当不会见到光明。
如此类推,乃至是因虚空有见性、因阻塞有见性,等同于见不到光明、黑暗的道理。
再有,阿难!这见性又是以光明的因缘有见性吗?以黑暗的因缘有见性吗?以虚空的因缘有见性吗?以阻塞的因缘有见性吗?
阿难!如果是以虚空的因缘有见性,应当不会见到阻塞;如果是以阻塞的因缘有见性,应当不会见到虚空。
如此类推,乃至是以光明的因缘有见性、以黑暗的因缘有见性,等同于见不到虚空、阻塞的道理。
由此应当知道,这精觉妙明的见性,没有因由、没有助缘,也不是自然(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而生、也并非“不自然”而生,没有不是与是、没有是与不是,脱离一切万相,是一切法(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
你现在为什么要在中间用心,去以种种世间的戏论(含有游戏性和不切实际的言论)名相而进行分别呢?
如同想要用手掌要去聚合摩挲虚空,那只是自己白白辛劳!虚空如何能够让你执取捕捉得到呢?”
注解: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措心】:用心。摘自百度
【戏论】:含有游戏性和不切实际的言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名相】:1、耳可以听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楞伽经说:“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2、佛教的名词术语,叫做“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FROM:【佛光大辞典】
【法】:梵语 dharma,巴利语 dhamma。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一>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
于色法、心法等一切诸法言之,法系指所有之存在。同时,诸法又分为有为与无为、善与不善、色与心、有漏与无漏、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可见与不可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等二法。又就诸法之分类而言,最常用以赅括诸法者有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唯识宗之五位百法。
若就规范、教法等含意而言,佛典中常见之用语如:佛陀之教法,称为佛法、教法或正法,即泛指佛门中一切行为之规范、教说。盖真理为普遍不变之真实道理,称之为法;阐说此真理者,即为佛之教说。佛之教说以外的外道教法,称为邪法。又因听闻佛法而获得之喜悦,称为法喜、法悦。总括聚集佛法者,称为法聚、法蕴、法藏、法集、法宝藏。佛法之义理,称为法义。透视诸法性空缘起真理、观察诸法者,称法眼。同一法门系统者,犹如世俗之亲友眷属,称为法类、法眷;继承者称为法子、法嗣、法弟、法孙;其相承次第,称为法脉、法系、法流、法统。述说佛法之经论文句,称为法文。诸法之自性,称为法性、法体;其自相则称法相。佛法之威力、正法之力,称为法力。佛之自体,称为法身。佛法为进入涅槃之门户,称为法门;其中之教理旨趣,称为法味;受用此等法味,称为法乐;爱乐于其中,称为法爱。为人宣说此等正法,称为法施。以正法教化世人,称为法化;蒙受教化之利益,称为法益、法利。又以正法能降伏烦恼之魔军,故称法剑。佛之说法,称为转法轮;正法之规准、象征,称为法印;佛之遗教,称为遗法。以佛法比喻闇夜灯火,称为法灯、法光、法炬。以其能滋润一切生物,故以雨水为譬喻,称为法雨、法水、法润。又正法蒙受迫害,称为法难;圣教之灭尽,称为法灭。
此外,尚有法海、法山、法声、法音、法鼓、法幢、法螺、法道、法雷、法镜、法筵、法苑、法桥、法衣、法师、法会、法具、法名、法号、法主等名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一、中阿含卷二十八诸法本经、大品般若经卷四句义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八)
<二>于六境中,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对境各称色、声、香、味、触;相对此五者,第六识(意识)所缘之对境,特称为法,或法处(梵 dharma^yatana)、法界(梵 dharma-dha^tu)。(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俱舍论卷一、法蕴足论卷十处品)
<三>因明用语。性质、属性之意。于因明(论理学)中,宗(命题,即论证之主张)之宾词(后陈)称为法,主词(前陈)称为有法。此即依宾词能显示主词所欲表白、界定之性质。(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二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参见:邪正)3032、“体”692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是义云何?”
▪[末学解说]▪
阿难告诉佛陀说:“世尊!如果这精妙觉明的见性,一定是没有因、没有缘的。
世尊为什么常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有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这是什么义理呢?”
-- [经文] --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阿难!吾复问汝。
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末学解说]▪
佛陀说:“阿难!我宣说的世间种种因缘之相,并不是现今所讲的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阿难!我再问你。
种种世间众生,说我能够看见,什么叫做看见?什么叫做看不见?”
注解:
【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末学解说]▪
阿难说:“世间众生是因由日光、月光、灯光而看见种种物相,所以称之为看见;
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那就看不见。”
-- [经文] --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
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末学解说]▪
“阿难!如果没有三种光明时,称之为不见者(看不见),应当也看不见黑暗;如果肯定能够看见黑暗,只是没有光明(照亮),如何会是没有见性呢?
阿难!如果在黑暗时,因为见不到光明的缘故,称之为“看不见”;现今在光明时,见不到黑暗之相,也应称之为“看不见”。这两种相状都称之为“看不见”。
如果是因这二种相状(光明、黑暗)相互侵凌劫夺(导致看见、看不见),那么并非是你的见性暂时不在其中(见性始终都在),
如此可知,这二种相状(光明、黑暗)都可称之为“看见”,为什么称之为“看不见”呢?
所以,阿难!你现今应当了知,看见光明的时候,见性并非是这个光明;见到黑暗之时,见性并非是这个黑暗;
见到虚空之时,见性并非是这个虚空;见到阻塞之时,见性并非是这个阻塞,四种义理是这样成就的。
你还应当了知,见缘(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见性(彻见自心之佛)相对之时,见缘并非是见性;见精尚且不是见性,见缘就更不及了。
怎么还要讲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呢?
你等声闻众,思想狭窄见识浅薄,不能通透了达清净之实相,
我现在教诲你,应当要认真努力思惟,不要对修行妙菩提之路产生疲倦懈怠啊。”
注解:
【陵夺】:侵凌劫夺。摘自百度
【成就】:<一>梵语 samanva^gama,巴利语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乃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然有部之论师亦有持异说者。于俱舍论卷四载,“成就”与“获”均属于“得”之一种。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称为获;已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则称为成就。然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七则以得、获、成就等三者异声而同义。另据同论卷一六二载,得与成就之差别有“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初得而得名得,得已不断名成就”等七说。(顺正理论卷十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见:得)4548) <二>梵语 sam!panna,巴利语同。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宝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谓成就。或为完成志愿之意。密教以此为悉地(梵 sidhi)之意译。(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经、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阿弥陀经、俱舍论卷四) <三>即印度名著 Sa^dhaN!a^。本书之副题为 Realization of Life(生命之实现)。近代印度文学家、思想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撰。系辑录其于一九一三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多次之演讲稿而成书。本书内容包括有:个人与宇宙之关系、灵魂之意识、恶之问题、自之我问题、美之实现、无限者之实现等八篇。主要阐示:(一)西方都市文化产生“他”与“我”、人与自然之对立;而印度文化则产生人与自然融合一体之意识。现象界虽然呈现千形百状,然真理唯有一个;吾人只要体悟其一,即悟一切。(二)人生之悲剧,系由于以有限之条件,欲升达无限世界之结果,故须实践奥义书中“舍离一切乃可获得一切”之真理;佛陀所说之舍弃自我,即如油灯之舍油而照明;所谓解脱,无非是从无知与贪欲之中脱离而出。文中充满复兴印度精神之热情与理论。(A. Chakravarty, Macmillan: A Tagore Reader, 1961、タゴ─ル生诞百年祭记念论文集)FROM:【佛光大辞典】
【见性】:指彻见自心之佛性。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六中):“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景德传灯录卷六中邑洪恩条、续传灯录卷十九胜因崇恺条)((参见:见性成佛)2994)FROM:【佛光大辞典】
【四分】:唯识宗所说识体(包括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相应心所)的四种功能。
一、相分,相就是相状、形相,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
二、见分,见是见照,由见分去见照它、认识它;
三、自证分,这时由心识的自体来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这种证知的功能叫“自证分”;
四、证自证分,自证分证验之后,再度证知其结果有无缪误,这种再度证知的作用叫“证自证分”。四分者,四个部分之义。虽说是四分,事实上仍是一体,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识的自体,相分、见分是识的功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末学解说]▪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佛世尊为我等宣说了因缘以及与自然,种种和合相,与不和合,但自心还是未能开悟;
然而现今又听闻了,见缘、见精并非是见性,更增加了迷惑不解。
伏愿佛陀大慈大悲布施大智慧的眼睛,开示我等能够觉悟自心、光明清净。”
说完之后,悲伤流泪向佛陀顶礼,承受佛陀法旨。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