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七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2:3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4 22:35 编辑

(10楼 & 11楼用时,约2小时40)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学习解说
阿难! 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的所有一切轻重罪障,如果有尚未忏悔的,若能够读诵、背诵、书写此咒,佩带在身上,或者安置在住处、庄园、宅院、园馆,无论过去累积多少的罪业,都可以像热汤洒在冰雪上而马上融化,最后,终究证得无生忍(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

无生忍
 (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FROM:【佛学大辞典】

无生忍
  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FROM:【三藏法数】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学习解说
阿难! 再者,可以令想要怀孕的女人如愿,只要至心忆念此咒,或是身上佩带此咒,就可以生下福慧具足的宝宝。想要求长寿者,就可以如愿增长寿命;想要求果报速圆满的,就可以速得圆满;求身体、寿命、色力也是如此的。然后,一直随身佩带此咒直到老死,命终之后,就可以随着自己的愿力而往生十方佛国净土,绝不会出生在难以见闻佛法的地区或出身为下贱之种族,也更不会堕入三恶道或其它杂形业报的地方。

身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煗识为体。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色力
  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FROM:【三藏法数】

边地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阅「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阅「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 p6707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学习解说
阿难! 一切国土的洲、县或村落中,如遇有饥荒、瘟疫、刀兵难、贼难、斗诤,甚至于一切有厄难之地,只要写此咒并安置在城的四门及诸支提(举凡塔庙、灵庙、庙、方坟等)脱闍(幢)上,令这个地区的所有众生奉迎此咒,恭敬、礼拜、一心供养此咒,并令其地区的人民各各随身佩带,或是各各安置在其所居住的屋宅,那么,一切灾厄就会全都消除。

疫疠
[国语辞典(教育部)
ˋ ㄌㄧˋ
瘟疫。汉.王充《论衡.命义》:「饥馑之岁,饿者满道,瘟气疫疠,千户灭门。」《三国志.卷五七.吴书.骆统传》:「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

小三灾
 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的发生。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的逼迫而死亡;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的互相瞋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支提
[佛光阿含藏
支提(cetiya)(),即坟墓、塔庙、祠堂、纪念塔。「支」,圣本作「枝」。

支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caitya,巴利语 cetiya。又作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积集之义。又译聚相。释尊荼毘时,曾积聚香柴而成大[/,此为「支提」一名之起因,其后于佛陀之灵迹等堆积甎土而营造之,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故举凡塔庙、灵庙、庙、方坟等,皆称支提。此外,穿凿石窟之特殊构造,亦称支提。
塔(梵 stūpa,音译窣堵波)与支提有别,依摩诃僧祇律之说,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者为支提。后世多混用之,地持经论即主张不论有无舍利,皆称支提。又据阿育王经卷七载,佛之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称四支征,而世所广知者则为「四大灵塔」,亦是混用之例。另有说总称为「塔」,别称「支提」者。
现今印度称为支提之石窟颇多,其中,七叶窟(梵 Sapta-parna-guhā),及史达玛(Sudāma)、洛马斯利夕(Lomas Rishi)等窟,被视作原始支提。又如帕贾(Bhāja)及贝达沙(Bedsā)等窟,则被视为支提之大成。〔起世经卷七、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有部目得迦卷十、法华经文句卷八下、法华义疏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 p1416

脱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Dhvaja,译曰幢。楞严经七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长水疏七曰:「脱闍云幢。」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vaja,巴利语 dhaja。音译为驮缚若、驮嚩若、脱闍。又作计都(梵 ketu)。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梵 patākā,巴 patākā),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翻译名义大集即将 ketu 译为幢,将 patākā 译为旛。
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三上):「梵云驮嚩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彩摽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旗旗密号,如兵家画作龟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
依大日经疏之说,驮缚若与计都之形态、大小相同,惟特别强调计都与军旗之关连,谓如同王或将军于旗上加种种动物之印记,佛菩萨所用者即附以印有代表佛菩萨之文字的垂饰。另依日本高田修所译之巴利语本生经所载,幢、旛皆为军旗之意。谓王、将军以军旗之幢,统领军旅以向敌军;而佛陀以智慧之幢,抵御一切烦恼之魔军。以幢象征摧破之义,故被视为庄严具,用于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
于密教之庄严具中,一说幢与幡相同,如灌顶三昧耶戒场所用之幡称为幢,乃以三、四段方形之布,其上连以三角形之钩鐶,复以四、五段布缝合于幢身,于方形布之四角及顶端之三角形布中央各垂挂一条帛,最下复垂以四个条帛,各方形布并绘上佛菩萨之三昧耶形。一说幢为竿柱高高突出之旗,乃密教大菩提心之标帜。又于幢竿之顶端安上如意宝珠者,则称为宝幢、如意幢、摩尼幢。又称与愿印,乃宝生如来、金刚幢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等之三昧耶形。在日本,则幢与幡乃为同一物。〔佛所行赞卷一、八十华严经卷二十六、无量寿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九、大悲胎藏三昧耶曼荼罗图、密教法具便览〕 p5980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学习解说
阿难! 在任何一个国土的众生,只要随身佩带此咒,天龙欢喜,风调雨顺,五谷富足,人民安乐,而且此咒能够镇伏一切恶星及任何的变怪之事,可以消灾解厄,人们不会遭到意外横祸,也不会被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拘束人的自由,昼夜都能安稳入睡,不会有恶梦。

丰殷
拼音:fēng yīn
释义:丰盛,富足。
© 汉典

兆庶
犹言兆民。
© 汉典

横夭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ㄏㄥˋ ㄧㄠ
遭遇意外而短命早死。《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周瑜孺子,料必横夭,再不敢正觑我兵!」

杻械枷锁
[佛光大辞典
    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六下):「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天台宗祖智顗于观音义疏卷上解释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以枷锁作为譬喻者,有观音义疏卷上(大三四‧九二八上)所引之经载:「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又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四七‧五O一上),对于四宾主中之宾看宾,谓「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护国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说十王经(敦煌出土)、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琳音义卷十八、碧巖录第十一则垂示、佛光禅师语录卷九〕p41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21:1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5 21:14 编辑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学习解说
阿难! 在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其中由二十八大恶星(即二十八宿,分布于东南西北四方,[东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昴毕觜参井鬼柳,[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星张翼轸角亢氐,[西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房心尾箕斗牛女,[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虚危室壁奎娄胃)而位居首位,又有八大恶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侯星、计都星以及慧星)以为其主师,作种种形象出现于世时(星宿的反常),导致众生发生种种灾祸怪异之事。
然而,只要有此咒,就可消除一切灾祸怪异之事,十二由旬(若以40里为一由旬者,十二由旬就是480里)成结界地,一切恶事灾祥就永远不能进入。

二十八大恶星
[「三菩提」佛学百科
基本解释
二十八大恶星即二十八宿,分布于四方,佛经所说与中国所说略有不同。
依孔雀经之说,东方七星为昴毕觜参井鬼柳,而中国则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星张翼轸角亢氐,而中国则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七星依孔雀经为房心尾箕斗牛女,而中国则是奎娄胄昂毕参觜;
北方七星依孔雀经为虚危室壁奎娄胃,而中国则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可能孔雀经所说,专指灾变而言。中国则就常度而言,天下无故,则四方四七,各住自位。灾难将起,则四方星位,递互交错。

八大恶星
[「三菩提」佛学百科
基本解释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侯星、计都星以及慧星。

二十八宿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ṣṭāviśati nakatrāṇi。即月球于一个月间运行之白道有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之说夙行于印度。又佛典中如摩登伽经卷上、大集经卷四十一、宿曜经等皆有载及,以之度日月年纪,或论其星宿之性,或配以人之生辰测其吉凶福祸。密教亦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四方一一绘其形像。中国自古即见其说如史记天官书卷五,尝论二十八宿与十二月之关系,前汉书律历志卷一下定二十八宿之分度,算寒暑年纪之别。中国所传之二十八宿说虽类似印度,然亦有颇多相异之处。二十八宿如附表。(参阅「7815p270

[佛光大辞典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用以定岁时节气之方法,称为历。一般分为太阴历与太阳历。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顷,因季节之运行,而施行太阴历。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满月之日,称为月初。每个月由满月至晦月,称为黑分(梵 kṛṣṇa-paka,由于大小月不同,或十四日,或十五日),由新月至满月,称为白分(梵 śukla-paka)。一年之中,分为太阳北行之六个月,与太阳南行之六个月。或分为六时:(1)渐热,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2)盛热,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3)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4)茂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5)渐寒,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6)盛寒,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佛教则分为热时(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时(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等三时,或春夏秋冬四时。一年十二月之名称列举如下:制呾罗月(梵 Caitra,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吠舍佉月(梵 Vaiśākha)、逝瑟咤月(梵 Jyeṣṭha)、頞沙荼月(梵 āṣāḍha)、室罗伐拏月(梵 Śravaa)、婆罗鉢陀月(梵 Bhādrapada)、頞湿缚庾闍月(梵 Aśvayuja)、迦剌底迦月(梵 Kārttika)、末伽始罗月(梵 Mārgaśīra)、报沙月(梵 Paua)、磨祛月(梵 Māgha)、颇勒窭拏月(梵 Phālguna,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
    中国自西汉太初元年(104 B.C.)至清末,共历四十六次改历;所用历法与印度相同,大致系采用太阴历。其中,自唐朝开元十七年(729)开始之三十三年间所用之大衍历,为僧一行所编。
    于日本,推古天皇十年(602),百济僧观勒将刘宋之元嘉历传至日本,于十二年开始施行历法。天平宝字七年(763)以来,九十四年间采用中国大衍历。直至贞享元年(1684),日人保井春海编贞享历,日本始有自编之历法,故于此之前,皆采用中国历法。明治五年(1872)以后则使用太阳历。
    佛教之行事与历法有密切之关系,如释尊之降诞、成道、入灭等日期,于印度有各种异说;此系由于历法之差异所致。如今之日本诸宗宗祖之忌日不因改历而有差异,系以旧历之日月换算为相当于新历之日月;例如曹洞宗道元之忌日八月二十八日,换算新历则为九月二十九日。然农村中由于耕作之故,盂兰盆会等行事仍用旧历,或较新历延迟一个月。此外,将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之轨道面与天球相交之大圆,亦即太阳在天球上之视轨道)附近较明显之恒星选出若干,再分为二十八组:昴、毕、觜、参、井、鬼、柳(以上属东方),星、张、翼、轸、角、亢、氐(以上属南方),房、心、尾、箕、斗、牛、女(以上属西方),虚、危、室、壁、奎、娄、胃(以上属北方)等,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之说夙行于印度,然印度认为牛宿与月之运行无关,如外道六论中之竖底沙论亦仅列出二十七宿之名,可知后世印度乃盛行以二十七宿之说为主;又因二十七宿之性各别不同,故以与二十七宿相当之日而论其吉凶,或以人之生年月日配二十七宿而占其命运之法,皆称为占星法。此二十七宿分为七类,即:(1)安重宿:即毕、翼、斗、壁等四宿。(2)和善宿:即觜、角、房、奎等四宿。(3)毒害宿:即参、柳、心、尾等四宿。(4)急速宿:即鬼、轸、胃、娄等四宿。(5)猛恶宿:即星、张、箕、室等四宿。(6)轻燥宿(或称行宿):即井、亢、女、虚、危等五宿。(7)刚柔宿:即昴、氏等二宿。又亚洲诸国自古亦流行一种星辰运行与人之诞生日相关连,而可卜筮吉凶之说法。佛典中摩登伽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宿曜经等,亦有如是之说。在日本,以旧历元旦为先胜,续之有友引、先负、佛灭、大安、赤口等依次轮流,以表示当日之吉凶,称为六曜日,此风俗系源自中国。上述名称则始自江户时代,然命名由来不详。p7815

星宿失度难
  谓二十八宿及金星、彗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等星,各各失其所缠之度,是为星宿失度难。(二十八宿者,角、亢、底、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也。)
FROM:【三藏法数】

灾异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ㄗㄞ ㄧˋ
因事物的反常而造成的灾祸。《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由旬
[佛光大辞典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踰闍那、 踰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1)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毘奈耶卷二十一、大毘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2)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 R. A. S. 1906)〕p2627

由旬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结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建伽蓝,或作戒坛,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地。

灾祥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ㄗㄞ ㄒㄧㄤˊ
吉凶的征兆。《书经.咸有一德》:「惟吉凶不潜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21:5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5 21:53 编辑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学习解说
因此,如来就宣说此咒,也是为了于未来世保护那些初学诸修行人,令其想要修学正定三摩提的,能够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不会有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以来的冤结、横祸、宿业、灾祸、旧业陈债等等来干扰或障碍。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ㄤ, [名]
灾祸。如:「遭殃」、「池鱼之殃」。《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动]
残害。如:「祸国殃民」。《孟子.告子下》:「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学习解说
(阿难)及与会中的诸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还有未来世所有的修行人,依照我(世尊)之前所说建立坛场清净轨则及如法持戒(主要是指四个决定清净明诲),而且也要遇到真正的清净僧,作为自己的授戒师,然后持此咒心,不生疑念和后悔,那么,依照这样来修行的善男子,就算他自己是经由父母所生之身,若不得心通(明心见性),十方如来所说就是妄语。」

疑悔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心通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即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23:5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6 00:09 编辑

(12楼+13楼+14 用时,2小时35)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之后,在法会现场中的无量百千金刚,全都同时来到世尊面前合掌顶礼,对世尊说:「听完世尊所说的,我们定当诚心保护这样修菩提的修行人。」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学习解说
就在此时,(色界初禅天主)天帝释(又云帝释天,忉利天之主)四天大王(为帝释之外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来到世尊面前同时顶礼,对世尊说:「如果有像这样依照世尊所说的修学善男子,那么,我们一定会尽心竭力至诚来保护他,令他一生所作如愿。」

梵王应
  梵王者,即色界初禅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
FROM:【三藏法数】

天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又云帝释天。
FROM:【佛学大辞典】

四天王应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剎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学习解说
又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剎(恶鬼之名)富单那(布单那,饿鬼名)鸠槃茶(瓮形)毗舍遮(颠鬼)频那夜迦(又云毘那夜迦,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也来到世尊面前合掌顶礼,对世尊说:「们也立护持这样的修行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频那夜迦
 (天名)Vina%yaka,鬼神名。即欢喜天也。(参见:欢喜天及毘那夜迦)
FROM:【佛学大辞典】

毘那夜迦
 (天名)Vina%yaka,又作毘那耶迦,毘那也迦,频那夜迦,毘那耶怛迦,毘那咤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毘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毘那夜迦含光轨曰:「毘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毘那夜迦,亦名毘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毘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希麟音义七曰:「毘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也。应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退治此实类毘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毘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毘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此云大圣欢喜天。(参见:欢喜天)
FROM:【佛学大辞典】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学习解说
又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电伯等,还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等等也在会中顶礼佛足,对世尊说:「们也要保护这样的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学习解说
又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风神王无色界天,也纷纷来到世尊面前,同时顶礼佛足,对世尊说:「们也要保护这样的修行人,助他证得菩提,在这之前,令其永无魔事。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学习解说
当时,八万四千万亿百亿之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足,对世尊说:「世尊! 像这类所修功业,很早之前就成就菩提但却不取涅槃,只为求永利众生,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正定三摩提真正的修行人。

增悲
 (术语)菩萨之种性有悲增智增之二种。速断烦恼而证佛果,谓之智增。不断烦恼,而永利益众生,谓之悲增。又名之为增悲增智。稽古略三曰:「明州普贤忏院幼璋禅师,收瘗台温明三郡饿殍遗骸数千,时人呼师曰增悲菩萨。」祖庭事苑曰:「增悲犹悲增也,菩萨人不取涅槃而利生,曰悲增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学习解说
世尊! 像这样修心求正定(正确的禅定)的修行人,若在道场及其它地方经行,甚至于以散心游走于村落中,我等徒众,常跟随侍卫此修行人,即使魔王大自在天想要找机会来扰乱这个修行人我们都不会让他得逞。而且,诸小鬼神都无法靠近这样的修行人只能距离十由旬(若以40里为一由旬者,十由旬就是400)以上,非是有发心乐修禅定的。世尊! 若是有恶魔或是魔眷属,想要来乱这样的修行人,那么,将会以宝杵把恶魔或是魔眷属的头给粉碎如同微尘一样,并长久令此修行人,所作如愿。

正定
 正确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于一境,不乱不动,是八正道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经行
 (术语)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禅而欲睡眠时,为此防之,又为养身疗病。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经行。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玄赞二曰:「西域地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释氏要览下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勦健(勦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法华经序品曰:「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同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十诵律五十七曰:「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FROM:【佛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23:55:0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学习解说】
阿难马上从座位站起,顶礼佛足,对世尊说:「我们心愚且根性钝,是透过多闻佛法而受持的,尚未求出离烦恼,如今蒙世尊慈悲教诲,对于成佛,让我们明了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来熏修,令我们身心喜悦,获得大法益。

愚钝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心愚根性钝者。行事钞中之四曰:「若论事忏,属彼愚钝。」文类曰:「凡小易修真教,愚钝易往捷径。」

诸漏灭尽
漏即漏落,谓漏落生死也。菩萨以智慧力,所有一切烦恼,悉皆灭尽,则能永断生死诸漏;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也。
FROM:【三藏法数】

饶益
[佛光大辞典]
(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 p6884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
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学习解说】
世尊! 依照这样从凡夫开始来修证佛三摩地,在还没成佛之前,要如何才能到达干慧地(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
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是要修到什么样的渐次,才得以证得呢?
又要到什么样的境地,才可谓之为进入初地呢? 那又要如何证得等觉菩萨呢?」
阿难问完后,五体投地,与会的大众仰望世尊,一心等待世尊慈悲宣说。

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十二位
[佛光大辞典]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1)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瞋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着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菩萨戒义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五至卷十四〕(参阅「菩萨阶位」6568)p1390

四善根
 (名数)[火*(而/大)],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参见:加行位)
FROM:【佛学大辞典】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干慧地
[佛光大辞典
释文: 梵语 ukla-vidaran-bh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阅「十地」419)p4371

等觉
(一)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参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则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邻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十明品」、四教义卷六、大乘义章卷十七末〕
(二) 在日本真宗,以为得他力信心者必获往生成佛,故以此信心比拟于弥勒菩萨所起之等觉金刚心,而称为横超金刚心,并谓于此世即可入于与弥勒同等之等觉位。 p5175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ㄇㄥˊ, [形]
1.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说文解字.苜部》:「瞢,目不明也。」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2.晦暗不明。《楚辞.屈原.天问》:「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命之瞢,卑以斮。」
3.羞愧的。《文选.左思.魏都赋》:「有腼瞢容,神惢形茹。」
4.忧闷。《左传.襄公十四年》:「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10:2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17 10:38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30)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学习解说
此时,世尊赞叹阿难说:「很好! 很好! 您们能为大众及所有末世一切众生,来询问修正定三摩地求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从凡夫修到成佛之修行阶位,也是为了令末世一切众生知道修行通往无上菩提之正确修行过程,如今,您们可要好好仔细聆听,我(世尊)将要为您们宣说。」
于是,阿难及与会中的大众,一心合掌净心聆听,默然受教。

   
字义
1. 剖开。 2. 挖出;挖空。 3. 剔净;消除。 4. 宰;杀。 5. 剜。
[国际计算机汉字及异体字知识库]

悬示
悬示是汉语词汇,读音是xuán shì,意思是犹垂示
© 汉典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您知道吗? 真如妙性,本自圆满光明,清净无碍,离一切种种名相(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本来就没有世界众生的,然而,因为众生的妄想执着而生起,既然有生起,那就一定会有灭尽的时侯,生灭名妄,灭妄名真(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所以,如今要修圣道,就要[二转依号],就是转舍一切众生的无明妄惑(烦恼)菩提,及转舍一切众生的虚妄生灭(生死)涅槃,所得的菩提涅槃,就是二转依之妙果。」

名相
 (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着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
FROM:【佛学大辞典】

生灭
[佛光大辞典]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又作起灭。与「生死」同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剎那剎那者。
此外,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谓如来藏心随缘起灭,有染净差别,称为心生灭,亦即指有为法。又以时间之最小单位(剎那)论生灭时,亦有剎那剎那之生灭,称为剎那生灭(剎那灭)。对此,论有情之众生,从生到死,其一生涯(一期)中之生灭(出生与死灭),称为一期生灭。剎那生灭与一期生灭又合称为二种生灭。〔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大智度论卷十五、法华经玄义卷二下、大乘玄论卷一、中观论疏卷三〕 p2069

《佛光大藏经.净土藏.著述部.印光法师文钞二.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如来说法,各随机宜,大根则直示真如妙性,令其了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常寂常照,不生不灭,五蕴空而六根清净,四相亡而一心昭彰。从兹称性起修,由修证性,云布慈门,波腾行海,虽慈悲行愿弥纶法界,而复三轮体空,了无自他能所之相。小根则示以三归,作反邪归正之本;示以五戒十善,作得生人天之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恪守伦常,各尽其分。兼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器稍胜者,则示之以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二转依
 (术语)相宗以第八识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为迷悟之所依。今转第八识或真如之迷依,而为悟依,以得菩萨涅槃之二果,谓之二转依。楞严经七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参见:转依)
FROM:【佛学大辞典】

转依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圣道,转舍其第八识中烦恼障之种子,而转得其实性之涅槃。又转舍第八识中所知障之种子,而转得其中无漏之真智(即菩提)谓之转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谓为二转依之妙果。唯识论九曰:「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见百法问答钞八。
FROM:【佛学大辞典】

转依
  转依者,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密多。义见后文。
FROM:【佛学次第统编】

二转依
  ﹝出楞严经义海﹞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FROM:【三藏法数】

大菩提(佛教解释)
[「三菩提」佛学百科
  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菩提,是以触证众生本具的真心为入门(开悟明心),能如实现观这个「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悟后起修,逐渐能知此真心的种种微妙运作。因而一切行止皆能转依真心而不再「造业」,能修除无始劫以来含藏在真心中全部「业种」的污染性。如实实修直至成佛。
  菩萨初悟之后,即在世间继续「受生」而行「度尽众生」之事业,因此,在世间无数次「明心见性」。若是圆满「妙觉位」,则能观众生因缘而出现世间,示现成佛;也要再一次示现「成道」(比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开悟)
  这一次的「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佛法就是围绕以上「三乘菩提」而说,能证其中一种,即能出离三界生死,即可不再轮回;这是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之处。因而,若离开三乘菩提而说,则非佛法(比如种种「人天善法」,外道也有,非佛法独有)

大涅槃
 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二法相违
  ﹝出瑜伽师地论﹞
  〔一、烦恼〕,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猒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FROM:【三藏法数】

二转妙果
[佛光大辞典]
    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转得二种胜妙之果。又作二转依果、二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五一上):「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八宗纲要卷下〕p3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23:46:54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1小时)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难! 您如今想要修真正的正定三摩地,直往如来大涅槃(成佛),首先要先知道[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这两种颠倒的因由,颠倒不生,这样才是如来真正的正定三摩地。

二种颠倒
[佛光大辞典]
指众生颠倒、世界颠倒。据楞严经卷七载,二种颠倒即:(1)众生颠倒,指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称众生颠倒。(2)世界颠倒,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迁流为世,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称世界。颠倒指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称世界颠倒。p350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
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所有],非[][所因][][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学习解说
阿难! 什么是众生颠倒呢?
阿难! 由这个觉性明心,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是寂静不动,却能遍照一切法界。
却因众生一念无明妄动,随顺妄惑以为真,从本来毕竟没有演变到结果有了。
众生妄执[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本来就没有根本的,也无所依,虚妄不实,由众生的业识建立起世界及诸众生。
追逐虚妄以为真,却不知心性本来就是圆满光明,具足一切功德的。然而,妄性本来就没有实体存在的,也没有所依,心性本来就是真的,却妄自加个真上去,却已不是原本真正的真如自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起惑造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因此有了众生颠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2:08:56 | 只看该作者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学习解说
阿难! 什么是世界颠倒呢?
因为执取的缘故,所以有了(生命的存在)所有(身有有生死果报之所),然后轮回于三道(惑道、业道、苦道),这三道能亘相通连,由「惑」通向于「业」,由「业」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惑」,遂而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这三者不断地轮转去来,因此(过去、现在、未来)成立了。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指时间)(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指空间),以「世」涉「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种的生命型态。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
2.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3.有了执取,就会受后「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长夜生死流转。
4.?? (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对应的句子)。

所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身有有生死果报之所也。无量寿经曰:「亦无所作,亦无所有。」慧远疏曰:「亦无所有,无果可有。」

三道
 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三道
  所轮回者,不外三道,故三道亦名轮回三道,又名三轮:一惑、二业、三苦也。
  一、惑道 又名烦恼道,为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言惑者,谓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故谓之惑。言烦恼者,谓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
  二、业道 依烦恼而发善恶之所作者。
  三、苦道 因善恶之业,而获生死之苦果者。
  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贯通,由惑起业,由业感苦,由苦复起惑;即惑通业,业通苦,苦更通惑;故谓之三道。此三道如轮转,谓之三轮。
FROM:【佛学次第统编】

名相:分段三道
[佛光大辞典
释文: 即指惑、业、苦等迷界之三道。分段,区别之意,特指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盖惑、业、苦等迷界三道,以果报之别,遂有形貌等之差别相,而以「分段三道」称此三道,其意概谓三道各有果报上之差异。天台宗依此三者轮转之义,而说三道之别,即以见思之惑称为烦恼道,烦恼润业称为业道,招感界内之生称为苦道。(参阅「三道」644)。p1319

世界
 (术语)梵语曰路迦Loka,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于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为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名义集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
FROM:【佛学大辞典】

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世界
  梵语谓路迦驮都(lokadhatu),原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亦含有地狱、天上等领域)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千世界和华藏世界。世含流迁意,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界含方位意,指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空间。《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后「世界」成为一个偏义复词,侧重于「界」的含义。现在常用时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无名氏)
FROM:【俗语佛源】

世间
 (术语)世为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中之义。堕于世中之事物,谓之世间。又间隔之义,世之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之世间,即与所谓世界相同。大要有二种:一有情世间,谓有生者。二器世间,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唯识述记一本曰:「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注维摩经不二品:「什曰:世间三界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世界颠倒
  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FROM:【三藏法数】

世界相续
  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于清净心体,一念不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诸众生业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坏之劫,坏而复成,成而复坏,终始相续,无有断绝,故名世界相续。(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动摇不定,故有风轮生也。执持世界者,金水土三轮,皆为所载持也。明觉立坚者,一念妄明,坚执不移,故有金轮生也。保持国土者,谓金体贵重,故云保持。火光为变化性者,谓火能变生为熟,变腐为坚等。实(编者注:「实」疑是「宝」)明生润者,谓金能生水也。火光土蒸者,火性炎上,水性流下,如火蒸物,气汗流下,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上所明,乃是三轮相生次第。若论诸轮持于世界,最下空轮,持于风轮,风轮持于水轮,水轮持于金轮,而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故不言也。)
FROM:【三藏法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2:2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0 22:32 编辑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学习解说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这些诸有情众生,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十二种的生命型态由此而轮回流转。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回转,乘此轮转颠倒相故,
因此世界有了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

十二类生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二种生命型态。为《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该经卷七谓(大正19138b)︰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十二种生类,略如下述︰
(1)卵生︰指从壳而生,即鱼鸟龟蛇之类。
(2)胎生︰指从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龙仙之类。
(3)湿生︰指从湿处而受生,即含蠢蠕动之类。
(4)化生︰指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
(5)有色︰指有形碍明显之色,即休咎精明之类。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6)无色︰指无有形色,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7)有想︰指从忆想所生,即神鬼精灵之类。
(8)无想︰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9)非有色︰指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10)非无色︰指因声呼召而能成形,即咒诅厌生之类。
(11)非有想︰指借他之身,以成自类,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12)非无想︰指虽亲而成怨害,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据太虚《大佛顶楞严经研究》所述,此十二生类之所以充塞于宇宙间者,盖由十二轮回颠倒之惑,起为十二乱想之业,乃受此十二流转之苦。兹列表如次︰
图片
┌────────┬──────┬──────┐
            │     
├────────┼──────┼──────┤
│虚妄轮回动颠倒故│气成飞沈乱想│故有鱼鸟龟蛇│
├────────┼──────┼──────┤
│杂然轮回欲颠倒故│滋成横竖乱想│故有人畜龙仙│
├────────┼──────┼──────┤
│执着轮回趣颠倒故│煖成翻覆乱想│故有含蠢蠕动│
├────────┼──────┼──────┤
│变易轮回假颠倒故│触成新故乱想│故有转蜕飞行│
├────────┼──────┼──────┤
│留碍轮回障颠倒故│着成精耀乱想│故有休咎精明│
├────────┼──────┼──────┤
│销散轮回惑颠倒故│暗成阴隐乱想│故有空散消沈│
├────────┼──────┼──────┤
│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忆成潜结乱想│故有神鬼精灵│
├────────┼──────┼──────┤
│愚钝轮回痴颠倒故│顽成枯槁乱想│故有土木金石│
├────────┼──────┼──────┤
│相待轮回伪颠倒故│染成因依乱想│故有水母虾目│
├────────┼──────┼──────┤
│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咒成呼召乱想│故有咒诅厌生│
├────────┼──────┼──────┤
│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异成回互乱想│故有蒲卢异质│
├────────┼──────┼──────┤
│怨害轮回杀颠倒故│怪成食父母想│故有土枭破镜│
└────────┴──────┴──────┘
此中,轮回,指惑之夙习颠倒,指惑之现行。有虚妄之种子,故起动之现行,以真实则无所动故。动则飞沉不定,有如游气,游气成此飞沉相之乱想。想业力故,飞沉不定之鱼鸟等形物乃流衍世间。盖形相皆由业力所成,既有飞沉之想,便卒有飞沉之物。出此一例,余可类推。
关于十二生类的次序,《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七云(大正39923c)︰「有情世界不出十二,动念初起,迷本圆常,影明遂现,故卵生居首,情爱后起,次有胎生,异爱不同,次分湿化,想心纷扰取舍多端成后诸类有色、无色等。」
〔参考资料〕 《首楞严经义海》卷二十一;《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8623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0792

[持戒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3:2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22 12:19 编辑

(18楼+19楼+20用时,约1小时50)


阿难。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沈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学习解说
阿难!
生者,卵为「想」生,从壳而生。
有了世界虚妄轮回(惑的宿习),因虚妄轮回(若真实则无所动)颠倒(惑的现行)
和合气成,起了无数的上飞下沈乱想之
既然有了上飞下沈之乱想,随业感报,因此就有了上飞下沈之众生,而感得此生为鱼、鸟、龟、蛇类之报(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则为鱼蛇之类)
所以才有卵羯逻蓝(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流转于国土之,鱼、鸟、龟、蛇之类的众生,到处充满其中。

卵生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受精卵自母体排出,由卵内蛋黄提供营养,在体外孵化成新的个体。如鸟类、鱼类、爬虫类等皆属卵生动物。

卵生
p0707
  如四生中说。
  二解 俱舍论八卷十一页云:云何卵生?谓有情类,生从卵[-+,是名卵生。如鹅、孔雀、鹦鹉、鴈等。
  三解 集异门论九卷三页云:云何卵生?答:若诸有情,从卵而生。谓在卵[-+,先为卵[-+之所缠裹;后破卵[-+,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鹅、鴈、孔雀、鹦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卵而生。谓在卵[-+,先为卵[-+之所缠裹;后破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
FROM:【法相辞典】

五位──结胎五位
  ﹝出析玄记﹞
  〔一、揭逻蓝〕,梵语揭逻蓝,华言杂秽。谓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凝酥,是名揭逻蓝。
  〔二、頞部昙〕,梵语頞部昙,华言疱。谓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是名頞部昙。
  〔三、闭户〕,梵语闭户,华言凝结。谓人于胎位中,三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是名闭户。
  〔四、健南〕,梵语健南,华言凝厚。谓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是名健南。
  〔五、钵罗赊佉〕,梵语钵罗赊佉,华言形位。谓人于胎位中,五七日之后,四支诸根,形分具足,是名钵罗赊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FROM:【三藏法数】

八万四千
[佛光大辞典
数量极多之形容词。又作八万。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皆悉庄严美好,可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此外,无间地狱纵广约为八万由旬,其生苦之具亦有八万四千种,故亦称八万地狱。〔往生要集卷上〕 p300

飞沉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ㄈㄟ ㄔㄣˊ
飞在空中的鸟与沉在水中的鱼。《文选.陆机.悲哉行》:「日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寤寐多远念,缅然若飞沉。」

乱想
[佛光大辞典]
散乱放逸之想,即指一切之烦恼。楞严经卷七(大一九‧一三八下):「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增一阿含经卷一(大二‧五五二下):「去众乱想,逮沙门果。」又凡夫多有散乱之想念,故称散乱粗动之凡夫。 p5386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般若藏.注疏部.金刚般若论外四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心印疏卷上》
梵语仆呼善那,此云众生,以从五蕴和合中生故。今详十种,且约横竖发明。先横详类趣。准《楞严经》,皆以妄想建立,若卵生者,经云:「卵惟想生。」略如鱼、鸟、龟、蛇之类,因飞沈乱想,和合气成。若胎生者,经云:「胎因情有。」略如人、畜、龙、仙之类,因横竖乱想,爱情滋染而有。若湿生者,经云:「湿因合感。」略如含蠢蠕动之类,乃翻覆乱想所成。若化生者,经云:「化以离应。」略如转蜕飞行之类,此属新故,乱想所成。若有色者,经云:「休咎精明。」有色可见者,乃精耀乱想所成。若无色者,经云:「空散消沈。」无色之可见者,乃阴隐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经云:「神鬼精灵。」乃罔象虚无,妄想所成。若无想者,经云:「精神化为土木。」为枯稿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经云:「如蒲卢等,异质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无想者,经云:「如土枭等,负块为儿,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然此十种,不出色心。约色,即有色无色;约心,即有想无想。弘法菩萨若识得色从心现,心亦妄生,正觉现前,众生界尽,更有何生之可度?何心之不可降哉?次竖论三界。胎、卵、湿三,唯居欲界;化生三界通具。有色,止欲界四禅。无色,属空无边处。有想,即识无边处。无想,乃无所有处。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乃非非想处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3 13:40 , Processed in 0.1015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