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习:1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二、【圆觉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们广说净觉(清净之觉悟也)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令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有大增益(意译作究竟、圆满、成就、吉祥、息灾、忆念)。
世尊!我们现今已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如果佛灭度后,末世众生还未得悟,如何能够安居修此圆觉(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清净境界呢?
此圆觉中的三种净观(清净的观法)是以哪一种为首呢?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布施大饶益(予人法益之意)。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觉】:(术语)清净之觉悟也。圆觉经曰:“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又】(人名)名仁岳,自号潜夫。净觉是敕赐号也。初从四明法智学,后背师成一家,世谓之为山外派之泰斗。所著有楞严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楞严文句三卷,金刚般若经疏二卷,发轸钞五卷,弥陀经疏二卷,指归记二卷,十不二门文心解二卷,杂录名义十二卷,义学杂编六卷等。见佛祖统纪二十一。【又】(杂名)魏书曰:“浮屠正号曰佛施,佛施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净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增益】:<一>梵语 sva^ha^。音译为僧莎诃、娑婆诃、萨婆诃、苏婆诃、娑缚贺、僧婆诃。意译作究竟、圆满、成就、吉祥、息灾、忆念。为真言密咒中最后所附之语句,亦是古来印度在供神时,祈求幸福吉祥所唱念之赞叹语。如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二>三种、四种等坛法之一。于密教,为增益福德所修之法,通称为增益法。p5970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观】:清净的观法,如净土之十六观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圆觉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请问如来这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以大饶益(予人法益之意)布施诸众生。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或于佛住世,或于佛灭度后、或于法末时,有种种众生具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性,相信佛秘密大圆觉(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心,想要修行者,若在伽蓝(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安处徒众(弟子之成群者),有缘事(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所以随分思察,如我之前已说;
如果再没有他事因缘,就建立道场,立期限,如果是立长期为一百二十日,中期为一百日,下期为八十日,安置净居。
如果佛现在在世,当正思惟(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如果佛灭度后,应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如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花,经过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真心求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
经过三七日,一直摄念。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伽蓝】: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2、指佛教的护法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徒众】:(杂语)弟子之成群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事】: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叫做“缘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则叫做“缘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术语)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轻安者,谓心堪任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思惟】:梵语 samyak-sam!kalpa,巴利语 samma^-san%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一。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参见:八正道)280、“思惟”3808)p1996 FROM:【佛光大辞典】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末学解说]▪
如果经过夏首(指夏安居之初日。其日期一说四月十六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五月十六日(大唐西域记卷八)),三月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弟子之成群者)。
到安居日,即于佛前这样说: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
踞菩萨乘(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修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行,同入清净,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作为我的伽蓝(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又作平等智。乃四智心品之一,五智之一。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涅槃自性,不系属故。
现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所以不系徒众。’
善男子!这名为菩萨示现安居,经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
善男子!如果那些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夏首】:指夏安居之初日。其日期一说四月十六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五月十六日(大唐西域记卷八)。p4075 FROM:【佛光大辞典】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乘】:梵语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五教章卷一、观经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参见:三乘)593、“五乘”1126)p5220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伽蓝】: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2、指佛教的护法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徒众】:(杂语)弟子之成群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平等性智】:梵语 samata^-jn~a^na。又作平等智。乃四智心品之一,五智之一。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佛地论卷三谓平等性智乃观自、他一切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常相互契合而无间断,故建立佛地“无住涅槃”(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随诸有情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土等种种影像。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示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心地观经卷二(大三·二九八下):“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佗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此外,密教所建立之五智,其中平等性智又作灌顶智,为南方宝生佛之智。秘藏记卷上本(大八六·二中):“平等性智,清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变故,名曰平等性智。”((参见:五智)1161、“四智心品”1771)p191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修习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先取至静(又叫做极静,禅定的功夫达到心静的顶点,叫做“至静”)不起思念,静到极处便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
像这样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也是如此。
善男子!如果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遍满一世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则全部都能够了知,百千世界也是如此;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静】:又叫做极静,禅定的功夫达到心静的顶点,叫做“至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先应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法门,按照次第修行勤苦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修于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先取数门(数息门之略。即数息观也),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名为三观初首方便。
如果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果后末世钝根(愚钝的根机,指悟性不高的人)众生,心想要求道,不得成就都是因为往昔业障,应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除憎、爱、嫉妒、谄曲(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求胜上心,三种净观(清净的观法)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注解: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数门】:(术语)数息门之略。即数息观也。圆觉经曰:“若诸众生,修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异灭分齐头数。”(参见:五停心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威仪】:(名数)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钝根】:愚钝的根机,指悟性不高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谄曲】: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FROM:【佛光大辞典】
【净观】:清净的观法,如净土之十六观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行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想要修行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过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这些名为三净观。
如果能勤修习,这称为佛出世。
钝根未成就者,应当常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能销灭,佛境便可现前。
注解: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正思惟】:梵语 samyak-sam!kalpa,巴利语 samma^-san%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一。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参见:八正道)280、“思惟”3808)p1996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三净观】内容
如[圆觉经]所说,这三种方法都是契入实义的方便法,
由这三种方法,大家就可逐渐实修直到实证[不二]
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
这是学习让自己静心的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人或心念先离开问题处,
让自己有时间或空间运用平常练习[奢摩他]的方式来保持稳定
例如夫妻吵架,先离开现场,运用平常实修取静的方式来平息自己
方式例如静坐或念佛或打木鱼
所以,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这并没有觉照,这是取静而定
但是在佛经中更高深的[奢摩他]就并非如此,这边先不做讨论
以初浅的[三摩钵提]来说
这就是学习让自己[转念]的方法,让自己做[正向观照]
让自己转到好的观念和想法和氛围上
例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可以做慈心三昧观照,或观想佛光普照
以[禅那]来说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这必须要平常多学习实相义佛经,多思维实相义,多思维体会人生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都拿出来运用
就是随时入实相义思维,而不执着两边
这就是当下面对问题,当下觉照
老实说,这确实不容易,
但是还是要练习,而且不是做不到,多练习逐渐就会进步,就会清晰
如[圆觉经]所说,以上三种都可练习,或先单独练习一种或两种——[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