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5 17:54 编辑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学习解说】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其实是同一个,指观世音菩萨应化之音,皆胜过世间一切的音声
是故须常心念
观世音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简称观音,菩萨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故名。
观世音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ㄨㄢ ㄕˋ ㄧㄣ 西方三圣之一。观察苦恼众生的音声,而循声解救,故称为「观世音」。参见「观世音菩萨」条
梵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闍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徧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见呗比丘条。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巖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 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梵音 [佛光大辞典] (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参阅「四箇法要」1827) p4634
海潮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法华经普门品曰:「梵音海潮音。」楞严经二曰:「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徧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之义疏曰:「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
海潮音 [佛光大辞典] 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大宝积经卷四十菩萨藏会(大一一‧二三一下):「如来语言随现而转,不可思议,今当略说。舍利子!如来语者易解了语,易明识语,不高大语,(中略)梵天音语,海潮音语,云雷音语,(中略)随虚空量语,一切种妙成就语。」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此系喻佛之音声如同海潮。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此则喻观世音菩萨之应化。上所引三经,大宝积经系说佛的百十语之一即海潮音语。唐朝道暹之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卷十谓,所谓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萨即应而不过时,如潮之不过限。明代一如之法华经科注卷七(卍续四九‧二○五下):「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名海潮音。」此则表示对念观音者之应化,时节不差,如同海潮之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 梵文法华经之海潮音为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系「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云、大洋;garjita 则为「响」之意。藏译法华经中之海潮音为 hbrug-gisgra。hbrug 为雷鸣之意;sgra 为响之意,全句即指「雷之响声」,此与海潮音之译名不符。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学习解说】
念念之中勿生疑惑,观世音菩萨是清净的大圣者
众生由于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堕于轮回之中,是故应仰赖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救度,才能出离苦恼死厄
观世音菩萨(梵Avalokiteśvara,藏Spyan-rasgzigs-dbaṅ-phyug)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为人所知的菩萨,亦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芦吉低舍婆罗、逋卢羯底摄伐罗、��楼亘。又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闚音、现音声、观音。梵名一称Āryāvalokiteś-vara(阿梨耶婆楼吉氏税、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囉)。或称为救世菩萨、救世净圣(Duḥ-kharakṣaka)、施无畏者(Abhayaṃdada)、莲华手(Padmapāṇi)、普门(Saman-tamukha)、大悲圣者(Mahākāruṇikamuni)。
净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依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依赖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大宝积经二十三曰:「世间大依怙,以此乘出离。」
依怙 [佛光大辞典] 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p3056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视一切众生
福德之积聚广犹如大海那样的无量无边,是故应归命顶礼
慈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菩萨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也。
普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观世音之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大日经疏五曰:「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约如来之行,故名菩萨。」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观众生,故名观自在者。」 又一具一切云普法,观普法云普眼。宗镜录九曰:「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中略)眼外无法,乃称普眼。」
普眼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普遍观察一切众生的眼,亦即观世音的慈眼。
福聚海无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福聚海无量 [佛光大辞典] 谓福德之积聚广如大海,无量无限,乃赞叹观世音菩萨福德无量之语。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大慈悲心救济众生,为众生所依怙,其福德无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p5860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