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1-17 09:13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时,终不悕求六波罗蜜果,但以利益众生为事。
菩萨深知生死过患,所以乐处,为利众生受安乐故。
菩萨了知解脱安乐、生死过患而能处之,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
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具足烦恼,于怨亲所平等利益,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菩萨(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修行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时,始终不悕求六波罗蜜之果,只以利益众生为事。
菩萨深知生死过患(过咎与灾患),之所以乐于处之,是因为利益众生,令其能受安乐(身安心乐也)的缘故。
菩萨了知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安乐、生死过患而能处之,这称为菩萨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菩萨所行,不会求恩报,然而受恩之处,却常思要回报。
善男子!一切众生常为求自利(利益自己),菩萨所行,则永远都是求利他(利益他人),这称为菩萨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菩萨摩诃萨具足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对于怨亲(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能够平等利益,这称为菩萨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注解: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利·利他】:自利与利他的并称。指利益自己且利益他人。又作自他利(sva-para^rtha)、自利他利、自他二利、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自益益他、自觉觉他等。‘自利’系指自己为得悟而修行,上求菩提;‘利他’则是为利益他人、救济他人而宣说教法,下化众生。
此二利广通于世间、出世间二法,乃大乘菩萨之所兼修。如《净土论》云(大正47·95a)︰‘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唯识论》卷九亦谓菩萨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若依别相论,六到彼岸、菩提分等为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烦恼】:1、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2、心所名,有六种。(参见:六根本烦恼)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怨亲】:(术语)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二十六曰:“于怨亲中平等无二。”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供师运一念,离自他之异,故曰无遮心,绝怨亲之念号平等。”智度论二十曰:“慈心转广,怨亲同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外道化众生时,或以恶语、鞭打、骂辱、摈之令出,然后调伏。
菩萨不尔,化众生时,无粗恶语、瞋语、绮语、唯有濡语、真实之语,众生闻已,如青莲遇月,赤莲遇日。
善男子!菩萨施时,财物虽少,见多乞求,不生厌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教化盲、聋、喑、哑,愚痴边地恶众生时,心无疲厌,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教化众生时,或以恶语、鞭打、辱骂、驱赶令出的方式,然后进行调伏。
菩萨则不同,教化众生时,没有粗恶语(即恶口,亦即以粗话骂人。十恶业之一)、嗔恚语、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只有柔然语、真实之语,众生闻后,如同青莲遇月,赤莲遇日。
善男子!菩萨布施时,财物虽少,但见到有多乞求者,也不会生起厌恶心,这称为菩萨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菩萨教化盲、聋、喑、哑,愚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边地(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不得见闻三宝)之恶众生时,心没有疲惫厌烦,这称为菩萨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注解: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 FROM:【佛光大辞典】
【粗恶语】:即恶口,亦即以粗话骂人。十恶业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绮语】:梵语 sam!bhinna-prala^pa。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5888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愚痴】:(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边地】: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不得见闻三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有四不可思议:
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
二者、具诸烦恼能忍恶事,
三者、离坏之众能令和合,
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
是名菩萨四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有四种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一者、所珍爱的贵重之物能够布施给他人,
二者、虽具诸烦恼,但能够忍辱一切恶事,
三者、对于离坏之众生,能够令其和合,
四者、临终见到恶说法,能够转之;
这称为菩萨四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注解: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
一者、呵责一切烦恼,
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
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一者、呵责一切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
二者、处于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中,却能不舍之,
三者、虽具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及烦恼业,却能不放逸(指防恶修善的精神作用;即能断恶修善、对治放逸而圆满世出世一切善法的心所);
这称为菩萨三种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注解: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烦恼】:1、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2、心所名,有六种。(参见:六根本烦恼)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放逸】:梵语 apr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参见:放逸)3276)p974 FROM:【佛光大辞典】
【不放逸】: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指防恶修善的精神作用;即能断恶修善、对治放逸而圆满世出世一切善法的心所。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为十大善地法之一,谓其有别体。但唯识家将之摄属于十一种善心所,谓其离精进与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竟不可得,故定无别体。如《俱舍论》卷四云(大正29·19b)︰‘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复何名修?谓此于善专注为性。’《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0b)︰‘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即四法于断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
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
二者、施时为他不求果报,
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
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一者、开始想布施时,会心生欢乐,
二者、正在布施时,是为众生而不求果报(指酬报因业所得的果),
三者、布施后,心欢喜而不生悔恨;
这称为菩萨三种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
注解: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果报】:指酬报因业所得的果。又称为报果。与‘异熟果’同义。《中阿含》卷四十七〈瞿昙弥经〉云(大正1·723a)︰‘信业信果报,此施善人称。’《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云(大正9·47c)︰‘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教化品〉亦云(大正8·828a)︰‘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即其例也。
旧译多称异熟果为果报,如真谛译《俱舍释论》卷二云(大正29·169a)︰‘是业至果报熟时,说名果报。’或认为‘果’与‘报’并非同义,而称由同类因所生的等流果为‘果’,由异熟因所生的异熟果为‘报’。如《法华经玄义》卷二(上)云(大正33·694a)︰‘习果为果,报果为报。’《摩诃止观》卷八(下)云(大正46·112b)︰‘后生起烦恼名习果,苦痛名报果。’即为此意。[参考资料]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二);《法苑珠林》卷六十九;《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注解》。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时,自观其心,我是名菩萨也?义菩萨乎?
众生若能作如是事,当知是人即义菩萨也。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这些行为时,应当自观其心,我是假名菩萨?还是实义菩萨?
众生如若能作像这样的事,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即是实义菩萨。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
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作如是事,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为如是事,是乃为难。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有二种:
一者、在家(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二者、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菩萨作像这样的事,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作像这样的事,是乃为难。为什么呢?
因为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注解: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梵语 gr!ha-stha,巴利语 gahat!t!ha。又作居家、住家、在家人。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家有二种,一为世俗之家,一为三界牢狱之家。出世俗之家易,出三界牢狱(五欲六尘)之家难。身出家指出世俗之家,心出家则指出三界牢狱之家。在家而归依佛教,受持三归五戒者,亦成为佛教教团(广义之僧伽)之一员,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称为优婆夷。
又因在家人穿著白(即素色)衣,出家人穿著黑(缁)衣,故又称在家人为“白衣”,称出家人为“缁衣”、“染衣”或“缁门”;而在家、出家二者,合称为“缁素”。若一度出家,复返于在家俗人之生活者,称为还俗、归俗或复饰。
佛教认为在家生活易沉湎于物欲、情爱等执著,妨碍佛道修行,故诸经论中广说在家之过患。如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举出多尘污、具缚、多垢等九十九种过患;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举出有障碍、摄受诸垢、行诸恶、尘垢处、溺欲淤泥等九十种(一说九十五种)过患。五分律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等,亦皆有在家过患之说。
然在家人亦有深位之菩萨,如维摩、贤护、胜鬘夫人、庞蕴等,彼等皆在家人证果之典型。大智度论卷八十一举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又谓在家菩萨若福德因缘殊胜,而有大财富,复知罪福,兼能悲悯众生,则其求佛道宜先行布施,次第随因缘行诸波罗蜜。又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在家菩萨归依佛、法、僧三宝,各可成就四法。归依佛可成就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废劝发菩提心,(三)不舍大悲,(四)于余乘中终不生心。归依法可成就四法:(一)于法师人亲近依附,(二)听闻法已善思念之,(三)如所闻法为人演说,(四)以此说法功德回向无上正真之道。归依僧可成就四法:(一)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二)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三)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四)心不住声闻之中。(杂阿含经卷二十、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经、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菩萨善戒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卷十四、大藏法数卷十六)((参见:出家)1558)p232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
针对上面的佛经中的这段内容: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呵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讲菩萨对于【烦恼】的三种事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是对于烦恼应有正确的知见——“呵责一切烦恼”
因为
以佛法来说,这都是自寻烦恼
这在佛经中早就讲的很清楚了
凡夫烦恼不断,从出生开始就因为不懂解脱智慧
而随世俗烦恼而轮回
比如:
还没结婚的烦恼没结婚,烦恼没男女朋友,
也烦恼长相和身材,一颗青春痘也能烦恼很久
发型也要弄半天,出门该如何穿着也很烦恼
烦恼被看不起,烦恼各方面被嘲笑,烦恼实力比不上别人
或烦恼没钱,或烦恼找不到想要的工作,烦恼课业
结婚的烦恼没小孩,有小孩的烦恼养不活,经济差,
或烦恼外遇,或烦恼天灾人祸,烦恼公司争权夺利
烦恼家人相处不愉快,常和家人朋友或邻居吵架
生活如果富裕了,可能得到种种文明病,例如癌症,
或者遭受绑架,或怕遇到各种意外,或争夺家产
烦恼非常多,公司相处不愉快,或找不到工作,或疾病甚至怪病降临
烦恼小孩身体学业交友就业婚姻生育
然后继续烦恼孙子....
人生的烦恼就是这么多,周而复始
看了上述这么多烦恼,就算是没烦恼也累了
所以还是全放下,没烦恼最好
作为佛弟子
那应该想想自己为什么还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好好学习看开这些问题,
事实上,众生都已经累世不断重复遭遇这些问题
但是,为什么还让累世习气困扰自己
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
请您好好思维,确认要不要斩断这些烦恼——[略说]您很多烦恼吗?
二是对于烦恼应有正确的心念——“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遇到烦恼的时候, 能认清烦恼的本质是虚妄,
(注:情绪欲望有生灭的特性,是可转变的,本质上是虚幻变异的,若能不被影响,当下就能清净自在, 这时候烦恼就变成空)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要知道
痛苦其实是来自于五阴(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六根
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消除)一切苦厄],所以佛法上常讲六根必须清净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起尘染,这样迷失本性(覆盖佛性)就会影响身心,产生痛苦
所以
佛法上究竟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清净六根, 放下对于六尘的执着,放下七情六欲,放下财色名食睡,
这要实际不断练习, 先冷静安静下来, 收摄六根, 不要乱想, 可以安住念佛或持咒
六根暂停歇息, 慢慢就能恢复平静,逐渐断除六根妄想, 逐渐佛性就会显露, 佛性的功能就能启发——[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不执着的人最富有,世界尽收眼底,享受世界的美却不执着、不占有,
这样就不用担心害怕,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所以有句话说:「攥紧手,你什么都得不到;放开手,你拥有整个世界!」。
心念会影响来生,如果心无贪执与挂碍,就能超越人间限制而飞升转生天道或往生净土。
相反,如果处处贪心、执着,那就会被自己的心念局限在苦处,而堕入恶道中。——真正的自由自在VS现代人的病态:用伪装伤害自己&划地自限自寻烦恼
因为菩萨心无贪执与挂碍,能够从思维上超越,所以可以“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三是对于烦恼应有正确的修行——“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
作为佛弟子
应该多利用时间修学佛经中的各种教导
多了解戒律并逐步遵守,多参学各种法门和禅定
并且以佛法正知见改变自己的凡夫俗见 重点在于实做才能真正有收获
就像世俗的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努力才可能有成就
修行学佛也是如此,自己修了才知道,这就是因果
做世俗事,得到的就是世俗果
做修行事,得到的就是解脱果和佛果
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因果是科学,是天地万物间的原理根本,不是迷信——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何对治【放逸】呢?
请您先练习下面的光明心法,以此为终身学习根本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在人生的长远过程中,以上述心法为根本心法
然后配合每个阶段自己想学习的[拜佛]或[念佛]或[持咒]或[诵经]
一次一种即可,随您喜欢
逐渐增上后可以调整份量
再者,修行不要问多久可以有成效
因为凡事都要用心,用心程度不同,以及方法不同,所以所需时间不同
因此,只要用心,且方法正确,这样自己就能很快有所体会——[问答]学佛已经十年了,烦恼依旧。如何开始下苦功修行? 一直自怨自艾是没用的,一定要自己振作起来
通常,这要有善知识在旁要求警惕才能改善,如果能有师父严厉教导才不会浪费人生 想要对治这些情况,还是要提起精神好好努力,做个有志气的人
把种种修行方法都落实,这样就不会被外在所干扰
尤其要逐渐修持三昧定力,这样就能安住三昧中,不会受到干扰
此外,要清楚的认识到轮回的可怕,所以自己要有坚决的决心脱离轮回才行
所以发愿应该要发大愿,就是决心成佛,不要只求世俗果报
如果能发起大愿,才能真正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略说]为什么念佛诵经没动力很懒散,该怎么办?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
因此, 佛弟子学佛的过程中, 要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 不断的修正, 迈向深心和大愿心
例如可以普贤十大愿为根本愿, 这也是诸佛成佛的共愿, 请参普贤行愿品
最重要是落实——[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末学当如是学,如是作,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