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25

主题

638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371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19 17:47 编辑




(学习用时 1 小时 45 分钟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

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中品上生(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者,如果有众生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持八戒斋(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修行诸戒,不造作五逆(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没有众罪过恶业;以此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回向发愿求取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修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出金色光,来到此人之处,演说苦、空、无常(无有常住)、无我(无有实我),赞叹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得以远离众苦。

修行者见后,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在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作敬礼也)。还未抬起头时,即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

当莲花开时,闻到众音声,赞叹四谛(苦集灭道之四谛也。为圣者所见之谛理,故名圣谛。又圣者正也,为正真之谛理,故名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道,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六通(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具足八解脱(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也);这是中品上生(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者。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中品上生】:(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参见:九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戒斋】:(术语)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智度论等之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也。但八戒必具斋法(不过中食),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智度论十三曰:“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十善戒经曰:“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常】:无有常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礼】:(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谛】:(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ri-A^ryasatya%ni,巴利语Catta%ri-Ariyasacca%ni。一苦谛Duh!kha-a%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Samudya-a%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Nirodha-a%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Ma%rga-a%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圣谛】:(术语)苦集灭道之四谛也。为圣者所见之谛理,故名圣谛。又圣者正也,为正真之谛理,故名圣谛。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参见:四谛)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98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通】:(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参见: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解脱】:(名数)又名八背舍,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同天台疏中曰:“能脱心虑,故名解脱,亦名背舍。背者背彼净洁五欲也,舍者舍是著心也。”(参见:八背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

‘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末学解说]

中品中生(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者,如果有众生,如果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如果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如果一日一夜受持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没有缺失。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戒香(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薰修(又作熏修。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如此修行者临命终时,能见到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出金色光,持七宝莲花来到修行者前,修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

‘善男子!像你这样的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因随顺三世诸佛教的缘故,我来迎接你。’

修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随即闭合,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者。

注解:
【中品中生】:(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参见:九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戒斋】:(术语)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智度论等之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也。但八戒必具斋法(不过中食),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智度论十三曰:“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十善戒经曰:“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参见:戒)2896、“沙弥”2976)p2977  FROM:【佛光大辞典】

【具足戒】:梵语 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四分律卷三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十诵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三)((参见:戒)2896)p3078  FROM:【佛光大辞典】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戒香】: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戒香经(大二·五○八中):“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此戒香无欲无所染,等智而解脱,游处魔不知,故是最妙最胜者。(增一阿含经卷十三、观佛经卷三)p2911 FROM:【佛光大辞典】

【薰修】:又作熏修。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大乘智印经卷一(大一五·四七五中):“若诸有情亲近如来及大菩萨,熏修智慧,三业恭敬。”(观无量寿经、八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回向品”)p6612  FROM:【佛光大辞典】

【善人】:(杂语)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无量寿经下曰:“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中品下生(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者,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也演说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四十八大愿(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闻此事后,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之时,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经七日后,能值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证得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经过一小劫(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依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而为小劫),成就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这是中品下生(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者。这称为中辈生想,名为第十五观。作此观想者,名为正观(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如果作其他观想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中品下生】:(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参见:九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十八愿】:(名数)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陀洹】:旧译为入流,新译为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小劫】:(术语)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依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而为小劫。法华经曰:六十小劫,身心不动。按释氏以劫纪时,从十岁增至八万,减至十岁,经二十返为一小劫。又见法苑珠林。道家以三千六百周为小劫,见云笈七签。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

‘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

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

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下品上生(观无量寿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一)者,或者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首题名字。

因闻如是诸经名的缘故,能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因称佛名的缘故,能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化观世音(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化大势至,来到修行者前,赞言:

‘善哉!善男子!因你称佛名的缘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接你’

作此语后,修行者即能见到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光明,遍满其室,见后欢喜,即便命终。

乘坐宝莲花,跟随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后,生于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才开。当花开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出大光明,住其人前,为其演说甚深十二部经。

闻后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发起无上道心(愿求无上道之心也)。经过十小劫(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依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而为小劫),具足百法明门(照明诸法事相,分别义理,谓之法明。此法明即为入圣道之门户,故云门,又差别他法故曰门),得入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这是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以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下品上生】:(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一。经曰:“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诸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中略)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中略)随化佛后生宝池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等】:梵语 vaipulya,巴利语 vedalla 。音译作毗佛略、毗富罗、鞞佛略、斐肥儸、为头离。译为方广、广破、广大、广博、广解、广、无比等。又作大方广、大方等。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于大乘佛教中,主要作为指大乘经典之用语,后世之小乘三藏(佛教圣典)中并未说及方等;故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主要乃指在内容上说广大平等之理趣者。大乘经典之名称冠以大方等、大方广等语者,系为与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的方等加以区别。以方等意谓大乘经典,故大乘经典亦称大乘方等经典。此外,方广道人之“方广”,亦为大乘之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顺正理论卷四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华严经疏卷二十四、大乘义章卷一)((参见:毗佛略)3849)p1441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菩萨】:(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解】:(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心】:(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明门】:(术语)照明诸法事相,分别义理,谓之法明。此法明即为入圣道之门户,故云门,又差别他法故曰门。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观无量寿经曰:“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地】:(术语)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参见:十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生】:(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638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371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0-20 13:55 编辑



学习用时  1小时 30分钟 以上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下品中生者,或着有众生,毁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八戒(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以及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像这样的愚人,偷僧祇物(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背,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没有惭愧,以种种恶法而自庄严。

像这样的罪人,因其恶业的缘故应当堕入地狱。临命终时,地狱众火,同时来到,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其赞说阿弥陀佛之十力(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威德,广赞彼佛之光明神力,也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的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此人闻后,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化菩萨(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迎接此人。

如一念的时间,即得往生于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过六劫,莲花才开。当华开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安慰彼人,为其演说大乘甚深经典。

闻此法后,应时即发起无上道心(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这称为下品中生者。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下品中生】:(术语)同上经曰:“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中略)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中略)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戒斋】:(术语)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之说,则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犹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遂通谓之八正道也。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智度论等之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也。但八戒必具斋法(不过中食),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智度论十三曰:“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十善戒经曰:“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著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僧祇物】:(术语)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观无量寿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名义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净说法】: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背,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力】:(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p3461  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菩萨】:(术语)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之菩萨身也。观无量寿经曰:“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音】:<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参见:四个法要)1827)p4634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道心】:(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

下品下生者,或者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具足种种不善。

像这样的愚人,因为其恶业的缘故,应当堕入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像这样的愚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种种安慰,为其演说妙法,教导其念佛,彼人因苦所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诉他:‘你如果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揔为表信心至极之词)无量寿佛。’

像这样以志诚的心念佛,令声不绝,具足十念(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称南无阿弥陀佛。

因称念佛名的缘故,于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的时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开时,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除灭罪法。闻后欢喜,应时即发起菩提之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这称为下品下生者。这是下辈生想,名为第十六观。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五逆】:(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命】:(术语)Namas Namb Namo,梵语曰南无。译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揔为表信心至极之词。起信论净影疏上曰:“内正报中,命根为要,故举要命。属彼三宝,名之为归。”起信论义记上曰:“归者趣向义,命谓己身性命。生灵所重,莫此为先。(中略)二归是敬顺义,命谓诸佛教命。”同海东疏上曰:“敬顺义是归义,趣向义是归义。命谓命根,总御诸根,一身之要,唯命为主。万生所重,莫是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表信心极,故言归命。又复归命者还源义,所以者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背自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一心源,故曰归命。所归一心即是三宝故也。”法华嘉祥疏四曰:“归命者,以命归投十方诸佛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念】: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下辈生观】:(此观于下品中,亦分上中下三品)下辈下品上生者,谓或有众生,作诸恶业,虽不谤经,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阤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及化菩萨,至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照其室,即便命终,乘宝莲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二大菩萨放大光明,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也。下辈下品中生者,谓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阤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之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二大菩萨以梵音声为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也。下辈下品下生者,谓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生极乐世界。满十二大劫,莲华乃开,二大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即发菩提之心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无问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梵语南无,华言皈命。初地者,谓十地中初欢喜地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碍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媱、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念者,以十称佛号为一念,十念即百称佛号也。大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说完此语时,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与五百位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广长轮相”),得见阿弥陀佛的佛身,及观世音及大势至二位菩萨。

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证得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五百侍女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世尊全部授记,皆当往生,生于彼国后,获得诸佛现前三昧(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无量诸天(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发起无上道心(愿求无上道之心也)。

注解: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广长轮相】: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广长轮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佛现前三昧】:(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天】:(界名)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心】:(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

“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末学解说]

尔时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随即从座位起身,向前对佛陀说:

“世尊!应当如何称名此经?此法之要义,应当如何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

佛陀告诉阿难:

“此经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名为‘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你当要受持,不要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现生之身)能够得见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及大势至二位大士。

如果善男子及善女人,只是闻到佛名、二位菩萨名,便能够灭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

如果念佛者,应当知道此人即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梵语。花名。见佛经,即白莲花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为其胜友(良友也。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为观音势至之胜友),当坐道场(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生于诸佛家(佛之净土也)。”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现身】:(术语)现生之身。又佛菩萨化现种种之身也。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芬陀利】:(植物)梵语。花名。见佛经,即白莲花也,又作芬陁利。(参见:分陀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胜友】:(杂语)良友也。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为观音势至之胜友。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场】:<一>梵名 Bodhi-maN!d!a。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旧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维摩义记卷二末)
 <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华严经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其目的在观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为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观自心本来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与自心融为一体。((参见:道场观)5649)
 <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隋炀帝即尝下诏,明令天下之寺改称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之场所,称内道场,或称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之场所为道场。日本天台宗之安然,称受戒之场所为道场。(佛祖统纪卷三十九、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七>北魏僧。籍贯不详。又作道长。初从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译出十地经论等,师投其门下,后因故触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间精研大智度论,穷尽其旨。不久出洛阳,专讲智论。复于邺都大集寺大张讲筵,缁素云集,时人尊为“学者之宗”。师平素奉置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画之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后且以之转写于世。生卒年不详,仅知北齐后主隆化元年(576)时,师尚健在。另据安乐集卷下所载六大德相承之说,依次有道场、昙鸾之记载,准之,昙鸾或为师之门人。(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瞻传、广弘明集卷二)p5647FROM:【佛光大辞典】

【佛家】:(术语)佛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经散善义曰:“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又】初地以上为佛家。观经慧远疏曰:“不思议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趣行,名生佛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你好好受持此语。受持此语者,即是受持无量寿佛名。”

注解: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末学解说]

佛陀说此语时,尊者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尊者阿难(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及韦提希(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这时世尊,足步虚空,返还至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

那时,阿难广为大众演说如上之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向佛作礼后退下。

注解:
【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或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梵名 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难同学经、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p3694  FROM:【佛光大辞典】


【韦提希夫人】:韦提希,梵名 Vaidehi^,巴利名 Vedehi^。又作鞞陀提夫人、毗提希夫人、吠提哂夫人。意译为思胜夫人、胜妙身夫人、胜身夫人。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夫人,阿阇世王之生母。依观无量寿经所载,阿阇世将其父王频婆娑罗幽闭于七重之室内,企图将其饿死,夫人以酥蜜和麨涂于身,诸璎珞盛浆,往探频婆娑罗,而触怒于阿阇世,故亦被禁。两人乃于禁闭处念佛,求佛为之说法,佛遂显神通,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故知净土法门,乃佛因韦提希夫人而说。(杂阿含经卷四十六、慧印三昧经、出曜经卷二十)p3989 FROM:【佛光大辞典】

【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FROM:【佛光大辞典】

===============================================

针对【观照】的方法,曾学习相关专题

通过《 [浅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教导原理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观照】相关内容

透过《中阿含经卷第二十 长寿王品念身经第十》,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观照法】的相关内容

善知识教导
透过生理的愉快喜悦,也可以进入氛围和观行(初学者,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而由[观行]和[三昧]逐渐断除生理和心理的贪着(久修者,逐渐断除身心的影响)
所以这是方便和过程,但是不可以此为究竟
[方便法]其实很多,例如[极乐世界]就是方便法
用种种[鸟语花香][八功德水][黄金阁楼]来引导众生,这就是方便

又例如[维摩诘经]中的[香积饭],这也是方便
透过饮食就能清净开悟
这些都是透过殊胜的种种境界来引导众生
这些都还是有观感(感官)上好坏的差别来引诱众生
由[舒适]引导心境逐渐进入清净,
然后再进入[不二],断除是非善恶正邪的两边执着
[观无量寿经]讲观想[极乐世界]和观想[阿弥陀佛]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方法,或例如[慈心三昧]的观想方法,这些都是心识作用
这些佛法和一般外道法的正邪的差别就在于贪瞋痴的执着,
佛法才能真正由浅入深,达到不二,断除杂染——法门实修帖 429楼
进阶的观想或观照念佛,可以是念头的一种感觉,或想像,或忆念,或氛围,
这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一定需要口持或念持名号,(不过学习过程中当然可以持名念佛)
就像您看到您的母亲(或您想您母亲的时候),您知道他就是您的母亲,
但是您不会口叫您母亲的名字,也不会心念您母亲的名字
您的母亲直接就在您的心里,就在您的脑袋里,根本不用去念母亲的名字
这就是真正[观想][观照]念佛的道理,是一种正观——[法门实修]每天早上刚睡醒时的重要实修观行&观想念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0-22 20:22 , Processed in 0.0804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