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光明遍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十善业道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0:3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35 编辑

十、远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清净的行为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学习解说】
世尊又继续告诉龙王:如果远离恶口,不骂人,就能成就八种清净的善业,那是哪八种呢?

第一、说话必定不会有失风度,而且又有担当

第二、说出的话必定都是利益众生

第三、说出的话必定是契合真理

第四、经由口中说出的语言必定都是柔和美妙,能令众生感到愉悦

第五、说出的话必定能让众生都可以接受、承认

第六、说出的话必定一言九鼎,不会推诿

第七、说出的话必定不会被人挑理讽刺讥笑

第八、说的话大家总是都非常爱听,因为很有道理

======================================

什么是恶口?
「恶口」:就是叫骂或粗口或中伤,或所谓的「国骂」或恶毒的话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在【佛光大词典】中这样定义[恶口]

[恶口]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

恶口的果报在世间会被众人(亲戚)所讨厌驱除,而命终则堕入三恶道,受尽种种苦痛
弥勒!众生复有五种因缘,常被于人之所厌逐,乃至至亲亦不喜见。云何为五?

一者、两舌;

二者、恶口;

三者、多诤;

四者、多瞋;

五者、巧说相似之言,以行诽谤。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附注:[恶口]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经常被人恶骂或流传坏名声,或者2.一讲话就会和人吵架,甚至上法院打官司)
——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而且,在地藏经中说,恶口者,来世就常常会与亲人产生矛盾,互相起争执甚至互相对抗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
——造何种恶业会有何种果报? ~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所以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如何远离恶口?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必修]五戒十善

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恶口,让自己的口业清净,而且

清净口业也是菩萨行者的必要修行
[真实远离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真正断除四种说话的过失,[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恶口相应于恶心,所以作为修行者,应时时检视自心,让正向心念光明自己,好好守护自己的口业,千万不能挑拨离间或粗野恶口


【词解】
【净业】
 (术语)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乖度】意思是失当;违度。——摘自百度

【契理】
契合真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承领】意思是答理,承认。——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20:1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37 编辑

(接续楼上 12楼—13楼用时约3.5小时以上)

十一、远离绮语能够成就三种决定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如果能够远离绮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

就能获得三种决定性的成就,是哪三种呢?

第一、一定会被有智慧的人所喜欢

第二、一定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如实的回答众生的问题

第三、在人、天人中,一定是威严福德最殊胜的一位,没有丝毫的虚妄

以上就是远离绮语所获得的功德成就,如果能将这些功德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授记,告知将来什么时候成佛

所以平时所做的一切功德福报都不会白白浪费

====================================

什么是绮语?
「绮语」:就是风花雪月或男女挑逗或情色笑话,或不着边际的空论,或对生死解脱无意义的话

在【佛光大词典】中这样定义[绮语]
[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绮语的果报也是会被众人(亲戚)所讨厌驱除,而命终则堕入三恶道,受尽种种苦痛
弥勒!众生复有五种因缘,常被于人之所厌逐,乃至至亲亦不喜见。云何为五?

一者、两舌;

二者、恶口;

三者、多诤;

四者、多瞋;

五者、巧说相似之言,以行诽谤。
——为什么人会出生在落后或者没有佛法的地方? 为什么有人常会被(亲)人讨厌?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附注:[绮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说话没人接受,没人愿意听,不被认同,或者2.说话时常讲不清楚意思,或者时常被误会误解)
——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华严经十地品

所以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如何远离绮语?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必修]五戒十善


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绮语,让自己的口业清净,而且

清净口业也是菩萨行者的必要修行
[真实远离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真正断除四种说话的过失,[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词解】
【绮语】
梵语 sam!bhinna-prala^pa。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5888
FROM:【佛光大辞典】

【威德】
 (术语)可畏为威,可爱为德。法华嘉祥疏七曰:“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虚妄】意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摘自百度

【授记】
 (术语)梵云和伽罗Vya%karan!a,十二部经之一。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
梵语 vya^karaN!a,巴利语 veyya^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别、记说、记。十二部经之一,九部经之一。区别、分析、发展之意。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载,佛记伽伽罗大臣(巴 Kakkata)命终后生天,其余五十人得斯陀含,五百人得须陀洹。授记主要指证言未来成佛之意,最著名者,如释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之授记,又如弥勒曾经受释尊之授记,阿含经载有此说法。及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说更为普遍,如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法华经卷二记载,舍利弗等声闻之授记;法华经卷四记载,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之女人皆获授记。
 授记成佛之种类甚多,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别之为人与时两种差别授记:(一)人差别授记,就授记时间于发菩提心之前后而言,有未发心授记、已发心授记;就授记者是否显现于受记者面前而言,有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二)时差别授记,系依至成佛期间之一定或不一定而言,可分为有数时授记、无数时授记。又据大日经卷一所载,授记佛果完成,是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而授记未来能灭尽诸障,是为不完全授记,称为有余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举四种授记,即:未发心而与授记、发心即与授记、密授记、现前授记。宝雨经卷六则举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等三种。大智度论卷七十六载有现前、不现前二种授记。旧华严经卷三十九离世间品载十种授记,又同经卷三十七明示十种自知授记法。菩萨璎珞经卷九无著品载如来大众之中菩萨授决,就觉知、不觉知而分成八种;于法华文句卷七上详释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如来性品有速记、远记二种,前者为发速愿,故与速记,后者即为护正法者,故授远记;于法华义疏卷八详释之并说通记、别记之异。
 授记之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等六项,然诸经所记,广略不同。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现微笑由面门放光照十方,其次上座弟子请问微笑因缘,以为发端。又关于为何授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举出三种原由,即:(一)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授记。(二)修证阶位较浅之小菩萨,其成佛之种性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去除其疑,坚固其道心,乃为之授记。(三)令欣求佛果者见此授记,欣己当来亦可得此成佛之授记。另于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载有如来授记之印咒。(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佛本行集经卷四受决定记品、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参见:预言)5700)p458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20:5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41 编辑

十二、远离贪欲,就能成就五种自在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众生如果能够远离贪欲,就能成就五种自在,是哪五种呢?
第一、身、语、意三业清净自在,不被世间种种烦恼之所缠缚,于一切事相都能通达无碍,而且容貌端正庄严,无有缺陷

第二、钱财物资可以自由支配,一切怨贼都不能夺走

第三、福德深厚,家中物资全都充裕具足,可以随心支配使用,无有缺少

第四、身处王位,能获得百官大众的支持,所以很轻松自在,国库也不会缺少钱财,因为各地都会有很多的奇珍异宝奉献上来

第五、所得到的一切财物,超过自己的预期百倍,这些都是因为自己过去世不吝啬、不嫉妒、好行布施,今世就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

以上就是远离贪欲所成就的五种福报,如果能将这些福报功德回向成就正等正觉,那么将来成佛时,就能被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特别尊重,并且被三界众生恭敬供养

【词解】
【三业】
 (名数)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参见: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
  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
  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
  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就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悭妒 】
 吝啬而嫉妒;贪悭好妒。
© 汉典


【特尊】
谓三界中唯佛特为尊贵之意。佛智德具足,为三界所特尊者。(大智度论卷一)p4184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三、远离嗔恚,就能获得八种喜悦之心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如果能够远离嗔恚,就能获得八种喜悦之心,是哪八种呢?

第一、没有损人利己之心,自己也没有种种烦恼

第二、对别人没有愤怒怨恨之心

第三、不会与人起争执之心

第四、内心柔和,具有正直之心

第五、有着实证者的慈悲之心

第六、常做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安抚众生心

第七、身体容貌端正庄严,获得众生一致尊重

第八、因为学习菩萨行者忍辱波罗蜜,内心总是一片柔和忍耐,这样就能快速的投生到清净的色界天

以上就是远离嗔恚的八种功德,如果能够回向成就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获得心无所挂碍,令观看到的人不会对其产生讨厌之心

【词解】
【瞋恚 】忿怒怨恨。© 汉典

【诤讼】争辩﹔争论。诤﹐通'争'。

【质直】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据维摩经佛国品载,直心乃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此谓直心者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法华经寿量品(大九·四三中):“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中略)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方广大庄严经卷四)p6184
FROM:【佛光大辞典】

【圣者】
 (术语)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之见道以上也。华严经六十二曰:“唯愿圣者,广为我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20:5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2 08:57 编辑

(接续楼上 14楼—15楼用时约3.5小时)

上面说到远离贪欲、嗔恚就能获得种种的福报功德,然而众生因为愚痴无明,业障深重,又没有福报遇到佛法

所以总是深陷在凡夫的贪嗔痴欲望习气知见中,不断的累世轮回

所以,想要解脱轮回,就必须断除贪嗔痴习气,那什么是贪嗔痴呢?
以世俗观念来说,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却起不正当的贪念,这就是[贪]
[嗔]当然就是生气,而[痴]就是痴心妄想,就是执着或愚笨
如果以解脱轮回的佛法来说,对于六根所贪着的六尘杂染,这全都是[贪]
例如,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若堕入其欲望中,就是[贪]
而或又因此而生气,那就是[嗔],
如果因此而堕入其中引起错误的行为和知见,那就是[痴]
例如认为杀生没有罪过,或认为爱欲不会轮回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因为贪而引发嗔心,继而引起错误的行为和知见而造下种种恶业,必然受到三恶道的果报

这从六道轮回的因果中就能明白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从上面的果报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堕入三恶道或是投生善道或是往生净土,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心念引发的

心念生起贪嗔痴就是堕入三恶道的根源,只有消除贪嗔痴的心念和恶习,这样就能断除恶报的源头

所以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所以,自己应该为自己现在承担的后果负责,不应该再抱怨

如果想转好,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
学习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
这样就能:如是因,如是果
就能善有善报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如果随凡夫心起贪嗔痴慢疑,那么也势必结恶缘或牵引累世恶缘业力,恶果也就近在眼前了
也就是,正确的修行者,心中应该学习舍弃一切恶念(负面思维、不光明的念头)
这样就必定能成为学佛成佛的助力,一切都会化险为夷,都会回归清净与光明,痛苦也会转为安乐
自己也就能真正逐渐契入佛性本心,真正学佛成佛了
——一心向善、学佛成佛,才能缔造你我双赢的美好未来


所以说
佛法是心法,就是教导众生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因此,为什么修行?(可先参考「法界真相」一文)
因为生命并不因为死亡而终结,而是不断的依照心念差别而流转和轮回,真实的现象就是如此
而修行就是为了避免不断的轮回而受苦,避免不断的在轮回中恶性循环,执着表相而不知道真相和解脱的方法

在不断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为没能接受能够超越轮回的正确知见
而导致累世沉沦于世俗的种种欲望和执着,或叛逆斗争或怀疑不信或恶口毁谤等恶习

因为这些邪恶的观念,相由心生,可能因此而堕入恶道,或因错误的邪见而误导修行
可能因为世苦而昏头转向,甚至茫然无觉,这样就很难解脱,而使解脱之路遥遥无期

「守持戒律」就能避免接触外界染污而堕入欲望和执着的深坑
这是第一道防线,透过戒律,如果能有效的阻绝世俗杂染,那将能顺利进入到心念的修行

「修学禅定」就能运用自力的心念能力保持安定而从习气中逐渐解脱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觉照智慧」就能由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逐渐破除错误的认知和邪见而不再堕入恶道
世俗知见令人沉沦于执着而轮回,错误的修行观念(外道知见或邪见)则令人误入歧途,不仅白费工夫,而且无法解脱成佛
只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才是修行解脱的关键,才能指引走向正确解脱成佛的目标

——「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因此,
真正想修行成就的佛弟子,在面对各种人生欲望和执着的时候
应该就要想到六道轮回与法界真相,而好好想清楚自己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欲望和执着
——[探讨]真正想解脱的佛弟子,真的有认真思考规划经营自己的修行吗?


所以,作为实修者
应该随时反观自己的贪嗔痴
以佛法上的正知见来观察工作婚姻朋友和人生的情况,不断的思维调整和修正
这样修行才容易增上
——人生路上停看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21: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43 编辑

十四、远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如果能够远离邪见,就能成就十种功德,是哪十种呢?

第一、为人真诚善良,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同样真诚善良的人在一起

第二、深信佛法所讲的因果,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违背戒律、造作恶业

第三、在这一期生命中,唯有皈依佛,不再皈依其他的外道法

第四、内心正直,时时以佛法正见看待、解决一切事相,永远不会被一切吉凶福祸的现象所困惑

第五、常常投生在人天善道中,不会堕入三恶道

第六、累积无量的福慧功德,在每一次的轮回中都能不断的增长

第七、远离邪道,每一次的轮回中都能遇到佛法学习解脱之道

第八、不会执着于自身这个虚妄的肉体,明白身体是四大假合,是虚幻不实的,舍弃诸多恶业

第九、对于一切佛法正见的认知自在通达而没有一点障碍

第十、不会堕入到种种的苦难中

以上十种就是远离邪见所能获得的功德,如果能将这些功德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将来成佛时,就能快速的实证一切佛法,也能快速的成就不可思议的大自在神通力


【词解】
【意乐】释义为快乐,乐趣——摘自百度

【等侣】
 (术语)同类之人也。报恩经五曰:“共诸等侣出外游观。”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无有等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疑网】
佛教语。四恶之一。 谓众多疑念﹐致人困惑不能解脱﹐犹遭罗网。

【圣道】
<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身见】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碍】
 (术语)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心常安住无阂解脱。”往生论注下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即身成佛义曰:“无碍者,涉入自在义。”往生要集中本曰:“我所有三道,与弥陀佛万德,本来空寂,一体无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通】
 (术语)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是为五种通之一,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法华经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义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参见: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0 19:5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0 21:36 编辑

(16楼—17楼用时约3小时)

上面讲了远离邪见所获得的福报功德,相反邪见的恶果报也很大,那么什么是邪见呢?

在【佛光大辞典】中这样定义:
【邪见】
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盖俱舍家谓拨无因果为邪见;唯识家则主张拨无因果及四见以外之所有邪执,均称为邪见。
 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载,五见虽同为邪推度,但因邪见之“无行相”过患特重,故特称之为邪见。又谓邪见坏事,谤因果及三宝,坏法恩、生恩,起法怨、生怨,并破坏现量,为暴恶之见,故别立此名。(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法蕴足论卷一、卷十、成实论卷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八)


由此可以看出,邪见者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也就是不相信过去种善因现在得善果,过去种恶因,现在得恶果

不相信现在自己所承受的无一不是过去世自己所种下的因

因为知见错误,不相信因果,所以总是肆意造作种种恶业,而不断地堕入三恶道,最终就是受到因果的惩罚:
过去他笑你,今日你笑他,对立心起,循环不已,两两轮回,无法解脱

过去他伤你,今日你伤他,对立心起,循环不已,两两轮回,无法解脱

怨家和债主因此而生
对立心仇恨心不除,永堕轮回

灾难是一种过去恶因,现在果报的显示方式
众生在此中若不能化解仇恨和对立
就会形成以后的下一波灾难

该如何做?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了

如果固执不化,
那就难免常见许多怨叹自己人生中为何有种种不幸的人
这就是因果

——什么叫做因果报应?那里来的怨家债主?

所以说菩萨(有智慧之人)畏因,众生(愚痴之人)畏果

[菩萨畏因]
菩萨行者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才是真正的信佛者,真正深信因果


[众生畏果]
反观一般众生(凡夫)
对于任何事情的现象(果报)都无法释怀,
分别执着或斤斤计较,或恐惧害怕,或贪婪执着,这正是不明白因果
这类佛弟子虽然嘴上说信佛,但是对于佛讲的因果并尚未真信或深信
所以对于果报无法真正发露忏悔心,一直执着或争执于[是非对错],
一口气割舍不下,时而生气抱怨,时而感叹哀怨,
物以类聚,而不知道收摄心念,断除妄念,滚雪球般的徒增罪业

——[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这就是智慧与愚痴的区别,错误的知见就是十恶业中的邪见
知见上的错误就是十恶业中的邪见
——从佛经(佛法)上来看,算命不论收不收费都是邪命邪见邪业

错误的知见不能使众生解脱轮回,只能令众生在六道中不断地轮回堕落


也会因为邪见而招引外魔而堕入到邪道,这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为

那要如何远离断除邪见呢?这就要深入经藏,学习佛陀的教导,比如《楞严经》中如何破除五十阴魔

详见:[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所以作为佛弟子不但要深信因果,深信佛的教导,还要时时反观自心

检讨自己的贪嗔痴恶业
而不是怀疑佛法,或错解因果,错误关联,误导众生
这种心念和行为,也是会造成十恶业中的邪见因果的
所以佛经上说,如果自己不能相信深法,那还是要强迫自己相信
这样才能逐渐摆脱邪见习气

——[网路上请谨慎发言]以邪见错解因果,错误关联,怀疑佛法,这因果可不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0 21:3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47 编辑

十五、远离十恶业,广修十善业,时时布施众生,就能获得无量功德利益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继续告诉龙王:如果有菩萨行者能够按照这十种善业修习佛法,能够远离杀业而改为布施众生,那么家中的财宝就非常的富裕,并且不会被别人侵夺,而且寿命长寿不会早死,也不会被一切的怨家盗贼所伤害

【夭】早死;未成年而死。——摘自百度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学习解说】
远离不正当的夺取(偷盗)而改为布施众生,家中的财宝常常很富裕,没有人能够侵夺,家中最殊胜无比的宝藏,就是珍藏了种种关于修习佛法的宝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学习解说】
远离邪淫而改为布施众生,家中的财宝恒常富裕充足,没有人能够夺走,而且其家中的风气都非常的正直,家中也都平安顺利,家中的父母、妻子、子女无一对他的财产有偷窥之意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学习解说】
远离妄语而改为布施,家中财宝常常都是充裕富足,没有人能够侵夺,而且不会被众人毁谤,能够受持正法,安住在正向的佛法中修行,凡是他所发下的广大誓愿,一定能够成就


【摄持】
 (杂语)又谓之门茶。布施行脚僧旅僧之一法。于路傍或屋前出清水或茶汤而使通行之旅人修行僧饮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学习解说】
远离两舌恶业而改为布施,家中财宝恒常都是充裕富足,没有人能够侵夺,家中眷属都和平相处,都有着相同的志向和喜好,家中从来都不会起纷争


【离间语】
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又作两舌。十恶业之一。即离间人与人之间亲和之言语。瑜伽师地论卷八(大三○·三一六上):“复次离间语者者,此是总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集异门论卷二、俱舍论卷十六)((参见:两舌)3070)p6718
FROM:【佛光大辞典】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学习解说】
远离恶语而改为布施众生,家中财宝恒常充裕富足,没有人能够夺走,在一切法会中,众生都会欢喜的皈依他,他所说的话众生全部都会相信接受,没有人会违反抗拒


【粗恶语】
 (术语)十恶业之一。旧译曰恶口,以恶诽谤他之言语也。俱舍论十六曰:“若以染心,发非爱语,毁誉于他,名粗恶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学习解说】
远离说无意义的话(绮语)而改为布施众生,家中财宝恒常充裕富足,没有人能够侵夺,说话从来都不虚情假意,人人都非常敬重他,能时常以种种善巧方便法,为众生排除心中的疑惑


【无义语】
 (术语)义者义利也,无益之语谓之无义语。晋华严经二十四曰:“无义语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说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说不能明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学习解说】
远离贪求欲望之心而改为布施众生,家中财宝恒常富裕充足,没有人能够侵夺,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全部都有智慧的进行施舍,对佛的教导绝对的相信从而内心获得胜解,生起坚固的解脱的道心,这种信心具足无比大的解脱威力


【信解】
梵语 adhimukti,巴利语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一>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二二下):“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则称信解。(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四、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
  <二>起信生解之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大一七·九○九上):“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大日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p3721  
FROM:【佛光大辞典】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学习解说】
远离愤怒之心(嗔心)而改为布施众生,家中财宝恒常富裕充足,没有人能够侵夺,而且因为没有种种嗔心,就能快速的成就自在通达没有障碍的心智,身体各处端庄美丽,众人看了人人都生起尊敬爱慕之心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学习解说】
远离邪见之心而改为布施众生,那么家中财宝就恒常富裕充足,累世都会出生在充满正见被众生敬重信任的家庭中,因为善根福报深重,就会得以遇佛见佛,亲耳听闻佛宣说佛法,并且能够有机缘供养佛法僧三宝,安住在佛法的正见中,恒常不会忘记要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成就佛道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学习解说】
以上就是菩萨行者在修习菩萨道时,以十善业为自己的修行标准,广行种种善业,又因为布施的庄严功德,获得无量的大功德利益


【无碍】
 (术语)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心常安住无阂解脱。”往生论注下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即身成佛义曰:“无碍者,涉入自在义。”往生要集中本曰:“我所有三道,与弥陀佛万德,本来空寂,一体无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智】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八·八二八上):“口常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心智】
心是体,智是用,体用双全,叫做“心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士】
 (术语)菩萨之通称也,或以名声闻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称,简别于凡夫而称为大。又,士者事也,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谓之大士。韩诗外传曰:“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言志,谓子路曰:勇士哉!谓子贡曰:辨士哉!谓颜渊曰:大士哉!”管子法法篇曰:“务物之人,无大士焉。”大士文本出儒传。法华文句记二曰:“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简别故曰大等。”四教仪集解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具自他行名上士。大论以菩萨名大士亦开士,普贤观以声闻菩萨为大士,金光明以佛为大士,诸文不同。”释门正统四曰:“宋神宗宣和元年,诏改释氏为金仙,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梵Maha%sattv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21:0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0:55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5小时)

十六、受持六度波罗蜜能获得的功德利益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总而言之,修习十善业道,因为受持戒律的功德,能够生出一切佛法的利益,满足众生所发的大愿

这里说说戒律的功用:
[戒]就是避免接触各种让我们起贪瞋痴的因缘,这样就能避免造恶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定力和智慧,所以先要戒除各种犯恶的机会
——[闭关实修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戒」的用处在于约束那些无法控制自己心念和行为的人,以及在思想观念上无法有所超越的众生
这样的人或众生,就必须用戒来规范和约束,避免出现负面的心念或做出负面的事情而愈陷愈深,直到逐渐除去负面因子
—— 「戒、定、慧」的法性原理
戒律是让有心修行解脱的佛弟子逐渐增上修行的方法
不是让一般人或佛弟子以为没有受持戒律就可以胡作非为的借口
持戒可以让自己有持戒的力量,佛菩萨的加持,护法鬼神的护持,帮助自己修行成就
——不受戒,或还未受戒,不代表可以任意妄为,不代表没有因果
[戒律]要遵守,这样才不会让一些世俗习气影响我们的清净
另外,多净心念佛可得[定],多了解佛经义理可得[智慧]
这样对于世俗自然就能够平静舒适的看待
——[略说实修要点]戒定慧三学的实际修持需要平衡发展

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教导持戒能获得十二种功德利益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持戒]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持戒。能摄一切诸善根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二者持戒。入菩萨道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三者持戒。解脱一切烦恼缚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四者持戒。能过一切诸恶道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五者持戒。能拔恶道苦众生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六者持戒。身口意业不为诸佛如来诃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七者持戒。诸佛如来常赞叹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八者持戒。能入诸有不放逸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九者持戒。即施众生无怖畏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业善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十一者持戒。能得于诸法中随顺自在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罗蜜业故。菩萨应行尸波罗蜜。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学习解说】
因为众生修习忍辱的功德,而获得如佛那样圆妙的音声,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如何修习忍辱?大方等大集经中就有详细的教导

详见:——[行菩萨道]如何修行忍辱? ~ 大方等大集经

修习忍辱波罗蜜的功德利益

复有十三种观修行[羼提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何等十三。


一者忍行。堪忍诸恼能证一切诸法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二者忍行。不见有我为他害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三者忍行。不见众生有怨亲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四者忍行。不见自他身可损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五者忍行。闻毁赞叹心常不动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六者忍行。能断烦恼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七者忍行。能断瞋恨诸结使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九者忍行。能离恶道生梵天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者忍行。能过一切损害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一者忍行。能得尽智无生智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恶魔诸境界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十三者忍行。能见如来无量功德庄严身故。菩萨应行忍波罗蜜。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圆音】
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此外,据法华玄义释签与唯识论载,此土之众生耳根较利,释尊遂依音声,假立名、句、文等,而宣演大法,称为圆音一演;若于诸佛国土,则依光明妙香味等而为说法。(大乘起信论、释摩诃衍论卷一)p5403
FROM:【佛光大辞典】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学习解说】
因为精进修行佛法所获得的功德福报,能够破除一切魔的干扰,而能深入学习佛教导的解脱轮回的宝藏

云何[精进]
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习一切诸善业者。是名[精进]
——云何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解脱? ~ 大般涅槃经

修习精进波罗蜜的功德利益

菩萨复有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精进。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二者精进。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三者精进。能遍十方供养恭敬一切佛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四者精进。所作之业能称一切诸佛意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五者精进。能勤化度一切众生不生厌足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六者精进。能置众生诸佛法中趣解脱门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七者精进。速能令诸一切众生离诸愚痴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八者精进。速能悉与一切众生诸佛智慧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九者精进。速能清净诸佛国土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十者精进行。能建立尽未来际一切劫数。为诸众生行菩萨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十一者精进行。能于一念中遍诸佛国种诸善根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十二者精进行。能遍诣一切诸佛国土成无上道转大法轮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三昧禅定的功德,就能令众生生出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智慧、惭愧、身心轻安等心理状态,令内心清净而有智慧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禅定?在很多经文中都有教导:

[诸经辑要]什么是禅?什么是禅定波罗蜜?

接下里就应该明白如何修习禅定?
[行菩萨道]如何修学禅定? ~ 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略说实修事前须知]戒律与禅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念

在修习禅定时应明白
修行三摩地(禅定)常犯的二十种过失~ 瑜伽师地论

以此在修习禅定时应避免这些过失的发生,如此才会不堕入魔道


要特别警醒的是:
[占察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


修习禅定波罗蜜的功德利益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禅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禅定。能灭一切诸烦恼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常无分别心故。
二者禅定。心住寂静念不散乱。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取诸境界故。
三者禅定。心无所著能满诸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能过三界故。
四者禅定。能出世间不着诸有。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过世间故。
五者禅定。能观胜法心无疲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以为足故。
六者禅定。柔软自在不随禅生。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自在转诸禅故。
七者禅定。得无相心不见诸物。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离诸相故。
八者禅定。心净能照无量境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过有量诸三昧等呵责过故。
九者禅定。能灭观心不见能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寂静心故。
十者禅定。证柔软心灭诸觉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调伏心故。
十一者禅定。心能寂灭一观诸根不动。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
十二者禅定。心能于诸法中有大方便。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能不舍大菩提心故。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念力】
梵语 smr!ti-bala^ni,巴利语 sati-bala^ni。为五力之第三。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大四六·三六四上):“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三惑之所破坏。”遗教经载,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亦不为所害。(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参见:五力)1043)p3207
FROM:【佛光大辞典】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佛法而获得无上智慧,能够断除世间一切虚妄不实的分别见解,不会堕入外道知见中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智慧)
——六(度)波罗蜜 ~ 节录自[金刚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

修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利益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修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慧波罗蜜]。
何等十二。


一者般若。远离诸垢能发光明。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离诸黑暗法故。
二者般若。悉能觉了诸暗障碍。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照除烦恼稠林故。
三者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离一切诸无智故。
四者般若。如犁耕地除诸草秽。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拔诸无明根本故。
五者般若。如利铁钩随意琢斫。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钩断诸爱网故。
六者般若。如金刚杵不为一切诸物所坏。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破碎烦恼山故。
七者般若。如大日轮离诸云翳。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干竭一切烦恼诸淤泥故。
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烧诸秽草。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能焚烧业烦恼树故。
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暗心不迷诸法故。
十者般若。能住寂灭究竟实际。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所有故。
十一者般若。能灭有相心无分别。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无相故。
十二者般若。能成无愿心无求乐。菩萨应修慧波罗蜜。以过三界故。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波罗蜜的功德~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妄见】
 (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21:1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4:5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4小时)

十七、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令众生远离贪欲嗔恚之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学习解说】
因为心生慈心,对于众生不会生起恼怒、加害之心
因为心悲悯众生故,不会对众生生起厌恶之心,也不会舍弃一个众生
因为有随喜心,看到众生修习十善业,不会生起嫌弃嫉妒之心
因为有舍离之心,对于现前的一切顺境或是逆境,都不会生起贪爱嗔恚之心


慈悲喜舍就是菩萨行者修习菩萨道的四无量法门
何谓[四无量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四无量者。所谓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
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
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
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
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
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
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
大王当知。是名慈心无量。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悲之心。
一者不共大悲。性大悲故。
二者不厌大悲。代一切众生受大苦故。
三者入一切恶道大悲。处在生死度众生故。
四者于诸天人受生大悲。示现诸法悉无常故。
五者不舍一切邪定众生大悲。于无量劫起大誓心庄严成就故。
六者不着己乐大悲。为与一切众生乐故。
七者不求报大悲。自心清净故。
八者除灭一切众生倒心大悲。说实法故。
九者说真法性大悲。知诸法界自性清净故。
十者说空空无所有大悲。不为诸客尘烦恼染故。
大王当知。是名悲心无量。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喜之心。
一者大喜。庆诸众生发菩提心故。
二者大喜。念诸众生舍诸有故。
三者大喜。于犯戒者不生恶心教化成就故。
四者大喜。于诸一切诤讼众生悉令和合得无上智故。
五者大喜。为诸众生常护正法故。
六者大喜。远离世间出世间故。
七者大喜。令诸众生不着一切资生之具常乐正法故。
八者大喜。不共一切难摧伏故。
九者大喜。不坏法界令诸众生常乐禅定解脱三昧相续不断故。
十者大喜。令诸众生专求寂静。除灭乱心得无上慧。远离邪见满足诸愿故。
是名喜心无量。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舍之心。
一者大舍。一切众生恭敬供养。心不加喜。一切众生轻慢毁辱不生恼故。
二者大舍。常行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故。
三者大舍。知器知时。于器非器心行平等故。
四者大舍。不与众生声闻辟支佛学无学法故。
五者大舍。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故。
六者大舍。不叹修行二乘菩提厌生死故。
七者大舍。远离世间涅槃语。非离欲语。戏笑语。恼他语。声闻缘觉乃至一切障菩提语故。
八者大舍。若有众生待时受化。如来于中。暂时放舍故。
九者大舍。若有众生应受佛化。随彼应见种种色像。即能现故。
十者大舍。远离二法。无上无下。无取无舍。无虚无实。观察平等。安住真实。得净忍故。
是名舍心无量。

世尊在《华严经 离世间品》中也有教导菩萨摩诃萨要具足上面十种清净慈、十种清净悲、十种清净喜、十种清净舍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何等为十?所谓:

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
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
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
能至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
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
法缘清净慈,证于如如真实法故;
无缘清净慈,入于菩萨离生性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悲。何等为十?所谓:

无俦伴清净悲,独发其心故。
无疲厌清净悲,代一切众生受苦,不以为劳故。
难处受生清净悲,为度众生故。

善趣受生清净悲,示现无常故。
为邪定众生清净悲,历劫不舍弘誓故。
不着己乐清净悲,普与众生快乐故。
不求恩报清净悲,修洁其心故。
能除颠倒清净悲,说如实法故。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染着、无热恼,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如是知已,于诸众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净为说无垢清净光明法故。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如空中鸟迹,众生痴翳不能照了;观察于彼,起大悲心,名:真实智为其开示涅槃法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悲。」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喜。何等为十?所谓:

发菩提心清净喜;
悉舍所有清净喜;
不嫌弃破戒众生而教化成就清净喜;
能忍受造恶众生,誓愿救度清净喜;
舍身求法不生悔心清净喜;
自舍欲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令一切众生舍资生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见一切佛恭敬供养无有厌足,法界平等清净喜;
令一切众生爱乐禅定、解脱、三昧游戏入出清净喜;
心乐具行顺菩萨道一切苦行,证得牟尼寂静不动无上定慧清净喜。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喜。」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舍。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不生爱着清净舍;
一切众生轻慢毁辱,不生嗔恚清净舍;
常行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清净舍;
于法器众生待时而化,于无法器亦不生嫌清净舍;
不求二乘学、无学法清净舍;
心常远离一切欲乐、顺烦恼法清净舍;
不叹二乘,厌离生死清净舍;
远离一切世间语,非涅槃语、非离欲语、不顺理语、恼乱他语、声闻独觉语,略说乃至一切障菩萨道语皆悉远离清净舍;
或有众生,根已成熟发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时方化清净舍;
或有众生,菩萨往昔已曾教化至于佛地方可调伏,彼亦待时清净舍;
菩萨摩诃萨于彼二人,无高无下,无取无舍,远离一切种种分别,恒住正定,入如实法,心得堪忍清净舍。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舍。」

——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那么作为初学佛者要学习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应如何观照,请看善知识的教导
在修行过程中,由于我们尚未圆满,自己的凡夫习气还很深重
所以,在想要帮助家人学佛,或者普度众生的过程,可能会和众生有所争执
为了避免自己产生退心,这时候除了内省观照并忏悔自己的不圆满
可以练习下面四个观照转念法,去除自己心中的执着
或练习之前所讲的光明法,引导自己转凡性入佛性光明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

喜观
明白众生皆是佛菩萨示现,种种众生相,令我们自己烦恼转为菩提,只有心存感恩欢喜

以上三种是大乘观法,学佛要在道理上能够明白,然后转念安住,这样念佛持咒会比只用嘴巴还有用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
——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十八、学习【四摄法】,摄化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行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因为学习实修四摄法的功德,常常能够以四摄法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四摄法]就是帮助佛弟子摄受众生法门,如果修行人能落实[四摄法],就能有效的转变家人的态度和观念,成为佛化家庭

[四摄法]是属于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特别适合在家佛弟子
在家佛弟子入世学佛,除了修行自己,也要与人为善,和家人亲友和乐相处
从中体会佛法的益处,让彼此都能有美好人生,以此为基础逐渐体会佛法深义,落实菩萨道而超越轮回
所以建议在家佛弟子都能了解[四摄法],好好落实[四摄法]


[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门,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例如:对于家人或亲友可以不定时送一些小礼物,或随时微笑,适时关怀或鼓励或赞美,或布施劳力做家事,或和颜悦色适时的宣导正知见,
以上这些都是布施的范畴,以此维持彼此良好互动,增进感情和互信,这样就容易引导亲友信受佛法
所以,对家人不要吝啬布施小礼物,不要吝啬微笑和赞美,要布施劳力多做家事,要教导亲友吃素和因果
因此,不是布施外人才叫做布施,布施家人也是修行重要的一环,这点要弄清楚,才不会内外失衡,才不会令家人讨厌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嫌恶嘲讽挑拨恶口只会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人,更不用说修行和普渡众生
因此,和亲友或众生说话,切忌嘲讽挑拨和恶言相向,这也是基本的十戒范畴.如果犯戒就不可能有定慧可言.
再者,嘴巴都管不好,怎能说自己是修行人呢?嘴巴管不好,都是自己的心念出了问题,应该先检讨自己,好好忏悔.
心美就能看到美好处,心好就能看到众生的好处,所以,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以及关怀的言语
赞美鼓励以及关怀更容易使亲友和众生能接受自己


[利行摄]是以利益众生为重,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不在乎自己得失的利人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人,只要是正业正行,都应该支持,并且平常应该多宣扬正确知见和正业以及正行
亲友或众生如果有任何一点一滴的善念或善行,都应该全力支持和帮忙,千万不可轻视或嘲笑或不在乎
例如:如果家人想放生或去佛寺或乐捐,那应该放下自己的私事或定课,陪家人行善
又或者,平常多宣扬正知见,帮助亲友和众生建立正行和善行的基础观念,促发众生能行善,这也是利行


[同事摄]就是与众生同事,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例如:多参与各种文化慈善或爱心活动,加入各种社会服务的义工或志工,关怀病人老人孤儿和弱势或伤残
如果能如此,这样的佛弟子必定是融入社会,受人爱戴和喜欢的人,
如此广结善缘的良好互动,定能得到互惠的回报,定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伴侣,
也更能得道多助,更有实力能帮助众生,以及落实普渡众生的菩萨行
一般人找不到好工作和伴侣,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就是不懂[只要正向的付出,就会有正向的回报],就是不懂因果
如果自己是个光明乐观进取,有爱心有善心,帮助众生又工作认真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所以,只要努力正向的融入社会和人群,就能自利和利他,就能落实菩萨道.
对于家人或亲友或工作伙伴也是如此,学佛后不可就少了和家人说话或相处或少做家事
应该透过相处或共同做家事,或关怀健康上工作上学业上的情况,来增进引导家人学佛的机会


希望透过上述的说明,大家能更正面和深入的认识佛教和佛法,也更明白自己的人生和修行问题所在
因此,对于人生,不要抱怨,不用不平衡,凡事都有因果,想要有美好的果实和人生,就要自己努力耕耘
在家佛弟子如果能先好好学习四摄法,好好落实四摄法,
相信必定能得到家人亲友和工作伙伴的支持和认同,真正成就佛化家庭,成为人间菩萨
——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四摄法】
 (名数)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经中曰:“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梵Catuh-sam%graha-vestu。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九、修习【三十七道品】,趣入菩提道


1、修习【四念处】,让心念安住在正向的观想中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学习解说】
因为学习以智慧观察外境,善于时时修习对于身、受、心、法四念处的观察,集中心念于一处,防止杂念妄想生起,让心念安住在正向的观想中


【念处】
梵语 smr!ty-upastha^na。又作念住。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即以智慧观察对境,而留住意念于此。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念处有四种,系以身、受、心、法等四念处,观自相、共相,而一一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此外,三念住(三念处)又作三意止,则为佛十八不共法之一,指佛所特有之功德。即:(一)第一念住,弟子等热心闻法、行正教,如来不因此而暗自欢喜,失其平静心。(二)第二念住,弟子等若不热心闻法、行正教,如来亦不因此起忧愁,而失其平静心。(三)第三念住,弟子等或热心闻法、行正教,或不热心闻法、行正教,如来皆不起欢喜或忧愁,而失其平静心。又佛、法、僧、戒、施、天等念,称为六念或六念处。((参见:四念住)1708)p301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念住】
梵语 catva^ri smr!ty-upastha^na^ni,巴利语 catta^ro sati-pat!t!ha^na^ni。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又作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念,含有慧观之义;住,即于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净、苦等观慧时,其念能止住于其处。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载,修习四念住之法,系以自相、共相,依次观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别之自性;如身之自性,为四大种所造之色。共相,则为诸法共通之性,即一切法皆具有非常、苦、空、非我等之性。
 四念住即:(一)身念住(梵 ka^ya-smr!ty-upastha^na,巴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又作身念处。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二)受念住(梵 vedana^-smr!ty-upastha^na,巴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又作受念处。即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由,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三)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a^na,巴 cittecitt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四)法念住(梵 dharma-smr!ty-upastha^na,巴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又作法念处。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四念住之体皆各有三种,称为三念住。即:(一)自性念住,又作性念处。以能观察身、受、心、法之闻、思、修等三慧为体。(二)相杂念住,又作共念处。以与慧同时存在之心、心所(精神作用)等为体。(三)所缘念住,又作缘念处。以慧所缘之对象,即身、受、心、法等四境为体。
 四念住之观法,可分为别相、总相二种。即:(一)别相念住,为四念住之各别观法。(二)总相念住,为总合四念住之观法。又四念住中之前三境为杂缘,第四法念住则通于杂缘与不杂缘。唯观法念住者,称为不杂缘;于身、受、心、法等,或观二境、三境之合缘,或总观四境之合缘,则称为杂缘。若修习杂缘法念住,可入四善根位。
 此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举出四念住依次趣入四谛之说,即由身念住趣入苦谛,由受念住趣入集谛,由心念住趣入灭谛,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中阿含卷二十四念处经、长阿含卷十“三聚经”、增一阿念经卷十一、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念处(智顗)卷一、卷三、大乘义章卷十六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参见:三念住)562)p1708

FROM:【佛光大辞典】



2、修习【四正勤】,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四正勤,让心念时时安住在光明的正向心念中,所以就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何谓【四正勤】?

具体来讲四正勤就是「转念」的4个步骤
1.如果有负面念头,就当下放空念头、断除负面念头
2.如果没有负面念头,就继续保持
3.如果没有正面念头,那就应该生起正面念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微笑来让自己保持开心,这也能让别人开心。
4.如果已经有了正面念头,那就应该让正念持续增广。
例如藉由微笑而感染他人,或闭眼冥想深呼吸,让开心增广到宇宙深处,并进而引发其他正念,例如:清净、光明、慈悲、平等。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时时练习以正向心念替代凡夫恶念,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随着正向心念的增强,这样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就不会因为凡夫恶念妄念而堕入到三恶道


【四正勤】
 (名数)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念处所修之行品也。法界次第中之下谓:“一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二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三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四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于正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故名四正胜,意中决定,而断行之,故名四意断。智度论十九曰:“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又曰:“四念处观时,若有懈怠心,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五种信等善根时,不善法若巳生为断故,未生为生故,勤精进信等善根未生为生故,已生为增长故,勤精进。”俱舍论二十五曰:“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渐习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3、因为禅定得神足通,令身心轻安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禅定而具足神通,以此神足通的功德效用而使修行者能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恒常能令身心轻松、安适,快乐,自在无碍

关于神通,请详见善知识的教导:


【神足通】
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足通】
又作如意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五通之一,六神通之一。即得如意自在之神通力。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载有三种神用:(一)运身神用,举身凌虚,犹如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二)胜解神用,于远作近解,依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三)意势神用,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超越无边之世界。另如大智度论卷五所述,有三种如意:(一)能到,复分:(1)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2)移远令近,不往而到。(3)此没彼出。(4)一念能至。(二)转变,即大能作小,以小作大;以一变多,以多变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之转变至极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之转变久近自在。(三)圣如意,即能观六尘之不可爱不净之物为净,观可爱清净之物为不净。此圣如意之法唯佛独有。其他经论有关如意之论颇多,然皆大同小异。(长阿含卷九增一经、俱舍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成实论卷十六“六通智品”)((参见:十八变)360、“神通”4251)p4248
FROM:【佛光大辞典】


4、修习五根,坚固信念,精勤不懈,永断烦恼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学习解说】
因为具足:
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
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三、念根,忆念正法者。
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五、慧根,思惟真理者

所以能够深信佛法,坚固道心而不退转,精进修习各种法门而不懈怠,因为时时忆念正法,就不会被一切外境现象所迷惑

安住在禅定的寂静安详中,身心都非常的调和柔顺,断除世间的种种烦恼

【五根】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然】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5、实践善行,众怨灭尽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力波罗蜜而获得的功德(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令累世的怨家全都灭尽,没有人能伤害他


【力】
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a^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罗蜜。(二)指思择力、修习力。(三)自力、他力。(四)指产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参见:二力)169、“十波罗蜜”449、“四力”1628)p321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波罗蜜】
梵语 das/a-pa^ramita^。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全称十波罗蜜多。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十到彼岸。<一>六波罗蜜加方便、愿、力、智之四波罗蜜。法相宗以此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之次第。即:(一)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二)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持戒而常自省。(三)忍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忍耐迫害。(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精励进修而不懈怠。(五)禅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摄持内意,使心安定。(六)般若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开真实之智慧,晓了诸法实相。(七)方便波罗蜜(梵 upa^ya-pa^ramita^),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八)愿波罗蜜(梵 praN!idha^na-pa^ramita^),常持愿心,并付诸实现。(九)力波罗蜜(梵 bala-pa^ramita^),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十)智波罗蜜(梵 jn~a^na-pa^ramita^),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
 十波罗蜜皆以菩提心为因。解深密经卷四载,六波罗蜜之外另施设四波罗蜜之原因,谓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
 密教以十波罗蜜配当十菩萨,而置于胎藏界曼荼罗之虚空藏院,以表示虚空藏菩萨之福智二德,即右方置施、戒、忍、精进、禅等五菩萨,属于莲华部,表示福门;左方置般若、方便、愿、力、智等五菩萨,属于金刚部,表示智门。又以十指配当十波罗蜜,即施为右小指,戒为右无名指,忍为右中指,精进为右食指,禅为右拇指,般若为左小指,方便为左无名指,愿为左中指,力为左食指,智为左拇指。每一波罗蜜之手印如下图所示。(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八离世间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
 <二>巴利文本生经佛传等所出之十波罗蜜,为:檀(施)、尸(戒)、般若、毗梨耶(精进)、羼提(忍)、舍世(否认世间及自己)、真实(不说为害真实之妄语)、决意(不动摇自己之决意)、慈(不顾己利,为一切有情住于慈心)、舍(不为苦乐喜怒等所动)。而行此十德目之位,即称波罗蜜地(梵 pa^ramita^-bhu^mi)。p449
FROM:【佛光大辞典】


6、修习七觉支,觉悟一切诸法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学习解说】
因为修行七觉支((七菩提分),即:(一)念觉支,心明不忘。(二)择法觉支,以智慧研究或辨别教法。(三)精进觉支,努力。(四)喜觉支,喜悦。(五)轻安觉支,心灵安适轻松。(六)定觉支,精神集中。(七)舍觉支,心平而不偏)的功德

恒常对世间一切物质和外境能够觉醒了悟,明了一切法皆是虚幻不实,不会堕入外境中


【觉支】
梵语 sam!bodhyan%ga,巴利语 sam!bojjhan%ga。又作觉分、菩提分。觉,指菩提、开悟;支,指成分、要素。意指构成修行道法之内容。广义而言,泛指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于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中,分别论者复加四圣种,总立四十一菩提分法。狭义言之,则仅指七觉支(七菩提分),即:(一)念觉支,心明不忘。(二)择法觉支,以智慧研究或辨别教法。(三)精进觉支,努力。(四)喜觉支,喜悦。(五)轻安觉支,心灵安适轻松。(六)定觉支,精神集中。(七)舍觉支,心平而不偏。(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6795
FROM:【佛光大辞典】

【觉悟】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载,觉悟乃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相。又六十华严经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由此可知,觉悟有自了悟与从他而觉醒之别,其觉悟之程度亦有深浅不同。(六十华严经卷六、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p679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5

主题

748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286

[忍辱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21:3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4-7-24 15:2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以上)

7、修习八正道,获解脱智慧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八正道,而获得解脱轮回的佛法智慧,并且常常能够在修行的各方面都展现出来

这里要明白什么是八正道,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如何修习八正道?
一般人如果没有学佛修行,或学的是知见不正确的外道,而以世俗一般观念或外道知见来生活过一生
这样可能一辈子甚至累生累世也不知道或不觉得自己随时正在造恶,也因此可能堕入三恶道,遭受诸多苦报,还觉得自己冤枉
因此,不论是佛弟子或一般人都应该认识并学习佛法中的「八正道」

现代人至少要弄清楚前面几项如:「正知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等,
改正心念观念和行为,选择适当正确的职业,才能避免堕入恶道,才能避免不断轮回和受苦

以下略为说明「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就是八种离邪转正、转凡愚成圣智、转凡苦为净乐的道路和方法:

1.正(知)见:就是正确的知见和观念见解。什么才是正确知见呢?什么不是正知见呢?
依照不同修行阶段的不同修行次第(层次)来说,就是能从恶(道)转善(道),由凡入圣,最后能真正解脱六道轮回的才称为「正知见」
所以,如果是外道修行和外道观念,不能究竟解脱,那就不是正知见,更不用说一般凡夫俗见和世俗见解了
当然,违反世俗人间法律的也都算是错误知见和行为,因为人属于三善道之一,违犯人间法律基本就是堕入三恶道的果报
又例如:不认为十恶业是恶的观念,或喜好十种恶业,这些也是错误的知见,都不是正知见
例如认为杀生吃肉无关紧要,这就不是正知见,或认为没有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这也不是正知见,
或认为没有佛菩萨,或认为不需要修行,或认为学佛是迷信,这些观念也都不是正知见

2.正思惟:就是正确正向的思考和方向。什么才是正思维呢?什么不是正思维呢?
一切会令众生堕入恶道或无法解脱六道轮回的思维都不是正思维,相反,就是正思维
例如:怀疑正知见,这就不是正确的思维,或者以较低次第的修行观念怀疑甚深次第佛法,这也不是正思维
又或者自己的思考堕入世俗尘染之中,无法解脱,这就不是正思维
又如之前所说,偷盗抢劫杀人或性犯罪等违反世俗法律的计划和想法也都不是正思维
又例如,违反五戒和十善的也都不是正思维
「五戒」就是:戒杀,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就是五戒除戒酒外的前四戒加上其他六项: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不邪见)
「十善(业)」的相反就是「十恶(业)」

3.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说话。什么才是正语呢?什么不是正语呢?
十恶业中的其中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就属于不是正语
「妄语」:就是说谎欺骗造假或言过其实(夸大不实,或没有实证却说自己有实证)或不实毁谤
「两舌」:就是颠倒是非和挑拨离间,制造纷争,引起事端
「恶口」:就是叫骂或粗口或中伤,或所谓的「国骂」或恶毒的话
「绮语」:就是风花雪月或男女挑逗或情色笑话,或不着边际的空论,或对生死解脱无意义的话
总之,能够按照次第转恶为善、转愚为智、转凡成圣,而能解脱六道轮回成佛的言语,就是正语。
例如:适应不同众生,演说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让众生能随各自次第而增上,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这就是正语
相反,一切愚痴颠倒、使彼此堕入轮回、使众生沉沦的话,就不是正语
又例如:教唆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使人犯十恶业,这就是恶语而非正语
或宣传错误的世俗知见和外道观念或邪见,使人迷惑或使修行人偏离正法,这样的话都是恶语而非正语

4.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业就是业力的业,就是指行为)。哪些才是正确的行为呢?哪些又不是正确的行为呢?
基本上,违反五戒和十善的都不是正确行为,相反则是正业
如前三者(正知见,正思维,正语)所说,延伸出来的正确行为就是正业,相反则不是正业


5.正命:正确活命的方式或职业(命是指活命的方式和方向,就是职业)。哪些才是佛法中的正当职业呢?正确的活命方式呢?
从佛教的观念来说,基本上,就是符合五戒和十善业的活命方式,才算是正确正当的职业
如果职业会涉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那就是邪命,就不是正确职业
另外,例如:公器私用或挪用公款,或文件帐单造假,这些都属于偷盗妄语愚痴邪见的范畴,当然都是邪命,都是不正当的职业
又例如:本身专业可能不犯及十恶业,就像会计,(如果是屠夫,宰杀业,那专业本身就是邪命,就不是正命,不是正确职业)
但是如果公司经常造假帐,又或者公司本身就是杀生行业,虽然自己的专业是会计,那还是属邪命共业,都非正命,应该另择正命公司

(本篇内容仅提供给一般人和初学修行人参考,所以不细说下面三种)

6.正精进:正确能增上修行次第的加行方式或方法
如果不能逐渐增上次第,而堕入表相和法执,无法逐渐实证不二而成佛,那也不能称为正精进,而且恐有着魔之虑
所以,许多表面上似乎很精进修行,但是可能已经或偏或邪,问题就在于知见观念没有提升,所以在错误的方式上执着,这就不称为正精进
因此,随着修行次第提升正确的知见观念和心念,才能确保正确的精进

7.正念:就是正忆念,正确的念头
随着修行次第的不同,忆念的方法和次第也是不同的,症结仍在于知见观念的提升,也就是智慧上的问题
应该随着深入修行,深入佛法的甚深法和甚深智慧,学习甚深知见,心法上正确了,这样的念头才算正确

8.正定:正确的禅定方式和方法
许多外道不能真正解脱六道轮回的修炼禅定方式,就称为邪定,就不是正定
——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只有真正的深入学习八正道,落实八正道的修习法门,就能断除种种恶业,明白佛法智慧而解脱轮回

(相关参考:[行菩萨道]如何修行[八正道]? ~ 大方等大集经
                    如何行大乘菩萨八正道 ~ 持世经


【八正道】
梵语 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p280
FROM:【佛光大辞典】

8、修习止观,止息烦恼,观察诸法性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学习解说】
因为深入学习佛法正见,实践各种修习法门,止息了一切想念与思虑,而使心归于专注一境的状态中

从而能够洗涤一切的烦恼和束缚,安住在身心清净的实修氛围中,就能走向真正的解脱


【结使】
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结有九种,使有十种,称为九结十使。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五八下):“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大智度论卷五、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九结)148、“五利使”1096、“五钝使”1164)p5181
FROM:【佛光大辞典】

【止】
梵语 s/amatha,巴利语 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观。为禅定之另一称谓。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天台宗以止配于空、假、中三观,而分为三止:(一)体真止,体得一切皆空之止。为对应于空观之止。(二)方便随缘止,又作系缘守境止。即菩萨以方便随应众生诸场合,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之止。为对应于假观之止。(三)息二边分别止,兼有第二与第一之义,但不偏于空有二边(两极端),系住于中道之止。为对应于中观之止。
 摩诃止观卷三上载,止有三义:(一)息之义,即令一切恶觉恶观寂然不起之相;此系就“所破”之观点而言。(二)停之义,即令心缘于谛理之中,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之状态;此系就“能止”之观点而言。(三)对不止止之义,即以非生非灭、非垢非净之“法性”而称为止;此系就“谛理”之观点而言。
 此外,一般常将“止”与“定”(即三摩地)视为同一者,然若据瑜伽论略纂卷五所说,则两者仍有其相异之处,即三摩地通于定、散,复通于染、净。奢摩他仅于定位中有,而于散心中则无;仅于净位中有,而于不净中则无;仅于“有心位”中有,而于“无心位”中则无。又通常将止、观二者并称为止观,谓摄持心念,归止一处,以防止神识飞飏散动,并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称为止;若能进一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则称为观。故知虽将二者并举为一词,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义偏向消极性、防遮性,后者(观)则具积极性、建设性之意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法界次第卷上)((参见:止观)1476)p1473
FROM:【佛光大辞典】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学习解说】
因为善于观察和落实实修,能如实的了知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即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相貌

使实修者不堕入在世间种种的迷幻中,安住在佛法的正见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修,真正提升自己的修行次第而解脱

(相关参考:[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止观次第实修]:九种[奢摩他],四种[毗钵舍那]~瑜伽师地论


【诸法】
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9、学习方便法,令众生能成就真如佛性的快乐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因为修习以方便法摄授众生,根据众生的根器,运用善巧方便的法门,让众生能够信受佛法,学习种种解脱法门,令他们能够快速的成就真如佛性的一切快乐


【无为】
 (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
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原系涅槃之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一)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二)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三)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四)指显现于第四静虑(第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五)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六)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一、卷六)((参见:有为)2445)p5112
FROM:【佛光大辞典】


二十、学习十善业,他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对龙王说:龙王,你应当知道修习这十种善业,能够令如来所具足的十种智力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

佛菩萨所具足的四种无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佛的十八种功德
(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等等这些功德都能够得以圆满成就,所以你们都应该勤于修习这十善业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力】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畏】
 (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不共法】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
FROM:【佛光大辞典】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告诉龙王:譬如世间一切的城市、乡村,它们都是凭借大地才得以安住,一切药草、树木、丛林也都是凭借大地而得以生长

这十善业道经也如大地一样,世间一切人、天人都是依靠这十善业道经而得以安立

一切声闻乘者、独觉乘者、菩萨行者以及菩萨行的种种修行方法乃至修习一切佛法都是依靠十善业这个大地、根基而获得成就的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世尊为龙王说完这部《十善业道经》,娑竭罗龙王以及与会的大众,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人、人、阿修罗等众生听完后,心中都生起大欢喜,都深信佛讲的法并且发愿要依此法好好落实修行


【娑竭罗龙王】
梵名 Sa^gara-na^gara^ja。又作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海。八大龙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龙宫居大海底,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皆以七宝严饰,无数众鸟和鸣。然诸龙皆为金翅鸟所食,仅娑竭罗龙王、难陀龙王等十六龙王幸免此难。此龙为降雨龙神,古来祈雨皆以之为本尊。又此龙为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海龙王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等诸经,皆为佛对此龙王所说之法。(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起世经卷五、法华文句卷二下、华严经疏卷五)p4078
FROM:【佛光大辞典】

(本篇经文暂时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19 10:12 , Processed in 0.0958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