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0:0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5 10:0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佛告比丘:

‘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

‘你现今可为众生演说,此时正合适宜,发起演说令一切大众喜悦认可。令菩萨闻知后,修行此法,也能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法藏比丘对佛陀说:‘请世尊垂听审察,我将自己所发大愿,具体进行演说。

注解: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有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天人(天道和人道)寿终之后,还有三恶道(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恶道】:(名数)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无量寿经上曰:“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不是全部为真金色(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形色(形体与色相)不同有好丑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金色相】:(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参见:三十二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十二相】:(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形色】:(术语)形体与色相。法华经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形色不同。”【又】谓长短方圆等形之可见于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论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不识宿命(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下至能知百千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诸劫之事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命】:(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那由他】:(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没有获得天眼(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下至能见百千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诸佛国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没有获得天耳(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下至能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所说,不能全部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眼】: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耳】:(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那由他】:(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没有得见他心智(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下至能知百千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没有获得神足(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于一念顷,下至不能到达百千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诸佛国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他心智】:(术语)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大乘义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论二十三曰:“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足】:(术语)神足通也。又曰神境智证通。略曰神境通。五通之一。(参见: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那由他】:(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以及清净光明专辑中的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可以获知:

1.“「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不像「娑婆世界」中有「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后就不怕堕入「三恶道」受苦,也不用再轮回

2.“「极乐世界」不仅没有三恶道,也没有坏人和坏名声,「极乐世界」中全是至少往生为善人,也因此没有「三恶道」

3.“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不用肉身,都变成和佛菩萨一样的32相光明真金色身,没有娑婆世界这种肉身的痛苦和美丑的分别

4.“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获得上面五种神通,不用像「娑婆世界」中苦苦修行才能证得神通
而且,还超越任何修行所得的五种神通,因为一般修行的神通还是会因为次第证量不同,而在神通能力上有所差别
可是,往生「极乐世界」后所获得的五种神通,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佛力,所以威力不可思议

上述大愿中,没有三恶道,不用再轮回,没有肉身、形色的障碍与烦恼,能获得五种神通
最令末学向往的是,不再受轮回之苦。

关于【轮回】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轮回】相关内容

在娑婆世界中,想要不再【轮回】

需要断除贪嗔痴,断除负面心念,因为
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呢?
就是[贪欲][瞋念][愚痴]
什么是[贪][瞋][痴]呢?
就是负面的心念——[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需要明白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因为
我们只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也不明白宇宙和生命的真相
执着于表相和生死,因为恐惧嗔恨和爱欲,所以一直不断轮回——[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不能执著攀缘能见所见,因为
问题在于众生执著攀缘能见所见,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相应作用
这时候诸性诸有才变成对凡夫有意义,所以相应诸有诸性而轮回——[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12楼

不再执着种种恩怨或厌恶喜好,不再杀生或爱欲,因为
种种恩怨或厌恶喜好的执持,都会造成轮回的引力——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不论是杀生或爱欲,都是造成轮回的因果——爱物成痴的轮回问题

逐一对照检视一下,这些自己都能做到吗?
如果无法做到,那就发愿去极乐世界吧,可以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帮助我们先脱离轮回之苦
深深的感恩啊!南无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16:3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6 17:36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如果有生起想念,贪着身形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有不能住于定聚(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必能达到灭度(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聚】:(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不取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灭度】: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光明有限量,下至不能遍照百千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诸佛国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那由他】:(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劫数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那由他】:(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有能计算出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成就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于百千劫一起计算校量而能知道其数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寿命有所限量。除非是因其本愿,为修行短自在。如果众生不是寿命无限量,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哪怕闻知有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名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善】:(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没有全都咨嗟(为感叹称赞之语)称我名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咨嗟】:为感叹称赞之语。又作咨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p6297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众生,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想要往生至我国,乃至十念(念佛等之十念);如若不能往生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唯除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的和合,就是破坏僧团的和睦与团结),诽谤正法(真正之道法)者。

注解: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大乘论释卷九(大三一·二一三中):“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此盖于心忍许,无有疑虑,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更进而如其所信,欲求修证世与出世之善,称为信乐。净土法门对于信乐之意义则解之为信净土(即愿乐往生)之义。(俱舍论光记卷四、观经散善义传通信卷一)((参见:三心)532)p372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念】:(术语)念佛等之十念也。(参见:念)。【又】十遍之称名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宗如他宗之授三归五戒等,以十遍之称名授其信者,谓之授十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众生,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修习种种功德,至心发愿想要往生我国土;临寿终时,假若不与大众围绕其人示现眼前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众生,闻知我的名号,系念我的佛国,植众德本(积种种之功德),至心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想要往生我国,不能如愿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植众德本】:(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向】: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以及清净光明专辑中的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可以获知:

1.往生「极乐世界」后,根本不可能贪着肉身或任何六道轮回的色身、或意生身。

2.往生「极乐世界」后,就能安住禅定,直到成佛。

4.「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也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光明能照十方世界诸佛国。

5.往生「极乐世界」后,寿命无量,除非因为自己修菩萨道的本愿,修「普贤行」的自在行,而投生其他寿命很短的地方去普渡众生。

6.「极乐世界」不仅没有三恶道,也没有坏人和坏名声,至少往生为善人,也因此没有「三恶道」。

7.因为「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不可思议,所以,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并教导众生要念「阿弥陀佛」。

8.只要不犯「五逆罪」,不毁谤佛法,真心相信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愿意往生,这样临命终至心一念至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

9.发起成佛的心,修各种功德,至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就会临终接引。

10.听闻「阿弥陀佛」后,一心想着「极乐世界」,修行种种功德,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能成愿。

学习上述大愿,末学最深切的体会是——佛陀的慈悲之心

关于【慈悲】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慈悲】相关内容

慈悲的力量能令众生解脱而快乐
对众生保持宽容慈悲,就是对自己保持宽容慈悲
因为宽容慈悲是心念,保持好心,自己的凡心就变成好心
心好了,自然就快乐没有痛苦
所以随时保持善心好心平等对待众生,这样自己就容易解脱而快乐——法门实修帖 38#

有慈悲之心,便不会再有分别之心、对立之心、嗔恨之心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如何才能真正明白慈悲?
只有真正逐渐深入修行,才会逐渐发觉,原来自己错了!
原来自己今生从小至今或累世以来,都有很多坏习惯,
也犯了杀盗淫妄等各种罪业,更有很多毁谤正道和佛法的重罪。

如果没有如此反省,那代表修行没有深入和增上,
可能因为业障或世俗杂染和诱惑,而使修行停滞或退转,
所以不懂反省,没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也因此无法修正和进步。

经过逐渐深入的学习和认知,会随着逐渐深入而逐渐明了,
而逐渐发现累世以来种种粗重和细微的过错和罪业。

所以,越是深入学习,越没人能高傲自满的认为自己是好人,
而是会越发谦卑和仁慈,越能慈悲和体谅众生,因为大家都曾经一样糟糕。

这样深入修行,直到成佛,才会圆满智慧,
才完全明白过去种种粗重和细微的心念以及原理和现象,
才能说真正一切圆满,真正明白慈悲和感恩。

所以,只有当自己深入修行,逐渐深入菩萨道,明白法性、众生性,成为真正的法华和普贤行者
才会像「开始当父母后」的道理,才会逐渐真正明白菩萨的慈悲,也才逐渐学会真正感恩佛菩萨。——【慈悲与感恩】在自己当父母后,才发觉...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0:5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7 21:02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没有全部成就圆满三十二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人相】: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往生至我的佛国,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必定能够达到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除非是其本愿自在所化现,为众生的缘故被着弘誓铠((喻)弘誓的心坚如铁,好像战士不顾生死披铠甲上阵一般),积累德本(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度脱一切众生,

游历诸佛国,修习菩萨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经谓开导蒙昧,化恶向善为“开化”)恒河沙一般多的无量众生,

使其立于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FROM:【佛光大辞典】

【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弘誓铠】:(喻)弘誓的心坚如铁,好像战士不顾生死披铠甲上阵一般。无量寿经说:“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德本】:1、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无量寿经说:“消除诸漏,植众德本。”2、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行】:(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化】:佛经谓开导蒙昧,化恶向善为“开化”。《法华经·序品》:“是诸八王子,妙光(佛)所开化。”《无量寿经》卷上:“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坛经·机缘品》:“(智)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后引申为开创教化和趋向文明之意。《宋书·顾觊之传》:“兴建极开化,树声贻则,典防之兴,由来尚矣。”(常正)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承借佛之神力供养诸佛,一顿饭食的时间,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诸佛国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那由他】:(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在诸佛前,显现其德本(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种种所求想要的供养之具,如若不能如意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德本】:1、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无量寿经说:“消除诸漏,植众德本。”2、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一切智】:(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不能获得金刚那罗延身(谓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也。那罗延Na%rayan!a,译言胜力,或坚牢。天上力士之名)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金刚那罗延身】:(术语)谓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也。那罗延Na%rayan!a,译言胜力,或坚牢。天上力士之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耀美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不能称量。

其种种众生,乃至得到天眼,如果有能明了分辩出其名称和数量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就算是少有功德者,不能了知见到其道场树(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道场树】:(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如若受读经法(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讽诵(扬诵经文,或偈颂谓之讽诵)持说,而不能获得辩才(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智慧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经法】:(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欢喜无量。”毗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讽诵】:(仪式)扬诵经文,或偈颂谓之讽诵。无量寿经上曰:“受读经法,讽诵持说。”【又】请讽诵文,略曰讽诵。所谓讽诵愿文等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以及清净光明专辑中的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可以获知:

1.回入众生界,行「普贤行」,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行者,如果不是之前说过的「修短自在」,就能在「极乐世界」一生达到补处菩萨的境界,直至成佛。

2.极乐世界的菩萨行者,能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行「普贤十愿」,随念到十方世界,随念变现供具,供养礼敬十方诸佛。

3.极乐世界的菩萨,依佛力故,能演说一切智、有无碍辩才智慧。

4.极乐世界的菩萨行者,能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能得到金刚不坏的智慧身。

5.极乐世界中的一切万物和天、人都不可思议的漂亮,且无量,其他众生就算得到天眼也无法说清楚名称和数量。

6.极乐世界的菩萨行者,能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都能看清楚「极乐世界」中高四百万里道场树木的无量光色。

不论是天人,或是菩萨行者,都能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在极乐世界获得诸多利益。
不禁深深的赞叹,极乐世界可真好啊!末学无限的向往!末学也想要去极乐世界!

不禁想到今日听到了这样一段话,大致内容是
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
首先,你要先相信有这样东西
如果你不相信,就不会付出真心
如果不能真心付出,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这样东西

由此,关于【信】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信】的相关内容

善知识教导
谈到信,那要看信的原因在哪?!
你会相信一个宗教或人或观念或学说,原因在哪?是表相吸引了你,还是道理原理吸引了你?
如果只是因为某人容貌好看,或亲切?如果是这样,是因为喜欢表相,那就是堕入情绪中,还算是迷信和愚信的阶段
虽然,佛菩萨也都相好圆满、亲切慈悲、普渡众生而让众生容易接受和相信
但是,这都还没到明白原理的「智信」或印证真实的「真实信」阶段,还是属于初学者的迷信和愚信阶段——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真正的深信,那应该是你能真正明白其原理与相貌,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
如果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这以前说过,这叫善根,属于愚信、迷信,就是还没开窍还迷惑不懂
如果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这叫智信)

又或者,你看到法,你会知道法的原理、法性,反之,你知道原理、法性,你也就能由原理、法性而生出法门
又或者,你看到众生相、众生的行为,你就会知道众生心(心念)、众生性(特性习惯)、众生欲(欲望),
反之,你知道众生(或某人)的众生心、众生性、众生欲,你也就能知道众生相和行为
这些,在大乘佛经中都有描述,都是实修菩萨该修学的——「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末学当要按照善知识教导,深入经藏,努力修行,发心:
能够由「愚信」、「迷信」提升到「智信」、「真实信」
即:“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7:2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9 14:30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菩萨,智慧辩才(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如若有可限量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辩才】:(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清净,能全部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就如同在明镜中看到的面像。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自地以上至在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的万物,都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共合而成,严饰奇妙超越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习佛行。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众生之类,接受我的光明触其身者,会身心柔软超过天人(天道和人道)。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我要得证佛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众生之类,闻知我的名字,不能证得菩萨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种种甚深总持(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总持】:1、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
  2、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这也就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3、总持有四种:
  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
  二、义总持,即能执持佛法的义理;
  三、咒总持,即菩萨依定起咒,解除众生的苦厄;
  四、忍总持,即能如实的把握事实的真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其有女人闻知我的名字,欢喜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又为女像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大乘论释卷九(大三一·二一三中):“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此盖于心忍许,无有疑虑,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更进而如其所信,欲求修证世与出世之善,称为信乐。净土法门对于信乐之意义则解之为信净土(即愿乐往生)之义。(俱舍论光记卷四、观经散善义传通信卷一)((参见:三心)532)p3722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我要得证佛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寿终之后,能常修习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至成就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的人民,闻知我的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习菩萨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诸天世人全都致敬。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菩萨行】:(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想要获得衣服,随念即能获得,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就能在身,若是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天人(天道和人道),所受的快乐,不如漏尽比丘(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天人】:1、天上的人。2、天道和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漏尽比丘】: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中的菩萨,随意想要见到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就能如愿,于宝树中全部照见,犹如在明镜中看见其面像。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直至得证佛果,若有诸根缺陋不具足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以及清净光明专辑中的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可以获知:

1.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看到十方一切佛国世界,包含「娑婆世界」,非常清楚,就像在眼前。

2.「极乐世界」是诸宝众香所成,非常漂亮好看好闻,超越任何天上或人间的一切,闻到「极乐世界」香味的菩萨行者,都能自然修学佛道。

3.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后,逐渐累积善根,就能逐渐累积善性和菩萨性,而得到「菩萨无生法忍」和各种「甚深总持法门」。

4.「极乐世界」外其他世界的女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如果能欢喜相信,常乐念佛,发成佛的心,厌恶女身,向往成佛的光明金身,这样命终转身后,就不会再投胎为女人。

5.「极乐世界」想穿什么衣服,随念就有,不必制造,自然就穿在身上。

6.往生极乐世界后,不仅长得和佛菩萨一样庄严好看,也非常清净快乐,超越任何修行已经无漏的出家人。

7.极乐世界的菩萨行者,能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在极乐世界就能看到十方无量净土。

8.「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如果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虽没有求生「极乐世界」,而继续在他方世界行菩萨道,转生后也能再修梵行,直到成佛。

9.「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直到成佛,过程中都不会缺手缺脚,相貌身体不会有残缺。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16:33: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19 16:37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全部获得清净解脱三昧(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与定心同)。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清净解脱三昧】: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FROM:【佛光大辞典】

【定意】:(术语)与定心同。无量寿经上曰:“不失定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寿终之后能生于尊贵之家。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欢喜踊跃,修习菩萨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具足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菩萨行】:(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全都获得普等三昧(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住于此三昧,直至成就佛道,能常见到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普等三昧】: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别译本之无量寿如来会称为平等三摩地门,无量寿庄严经称普遍菩萨三摩地,悲华经卷六称为遍至三昧,大悲分陀利经卷三称为普至三昧。p4996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国土中的菩萨,随其志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想要闻法(听闻佛的教法),自然得闻。如若不是这样,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志愿】:佛门很重视“发愿”。人的处境是由其行为 、语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语言又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愿从心起,并能产生一种主宰语言、行为的力量,故称“愿心”、“愿力”。佛教所说的发愿,是一种向上的善愿,如普度众生、志求解脱,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等。“愿”有“总愿”和“别愿”。“总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又如修习净土宗的信徒,以“信、愿、行”为三大前提,必须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志求满足,故云愿也。”“志愿”是个同义复词,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此长者子,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然(燃),无有厌足,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也泛指志向意愿 。如晋·王羲之《与谢万书》:“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闻法】:听闻佛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不能即得至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不退转】:(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末学解说]

如果我要得证佛果,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闻知我的名字,不能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者,我将不取正觉(成佛叫做正觉)。

注解:
【三忍】:(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忍】: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依经论所载,忍有多种分类:
 (一)二忍:(1)生忍与法忍。据大智度论卷六载,虽受众生迫害或优遇,仍不执于其违顺之境而忍,又观众生无初、中、后之别,而在众生之上体认空理,不堕于断、常二边,不陷于邪见,此即生忍(又作众生忍);体认一切事物之实相为空,心安住于此真理之上而不动,此即法忍(又作无生法忍)。然同论卷十四、卷十五所说则稍有差异,谓忍耐众生之迫害、礼遇,称为生忍;对心法(即嗔恚、忧愁等属于心者)、非心法(即寒、暑、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不属于心者)之忍耐,称为法忍。(2)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福田相品谓,初心菩萨以有漏心,依诸果报福业,对所遇世间苦乐违顺之事加以忍耐,称为世间忍,即有相、有漏之安忍;大菩萨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现各种作用,而无丝毫执著,称为出世间忍,即无相、无漏之安忍。(3)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之说,前者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为所动;后者即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而心无妄动,安然忍可。
 (二)三忍:(1)忍辱波罗蜜分为三种,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七载,三忍为:1.耐怨害忍,即受他人之怨憎恼害亦加以忍耐。2.安受苦忍,即为疾病、天灾所逼亦加以忍受。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谛察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心无妄动。其中,后者为前二者之所据。前二忍相当于大智度论所说之生忍,后者相当于法忍。据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六载,此三忍各以无嗔、精进、慧为体。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列举十八任持,以此三忍分别配于不舍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无生法忍任持。(2)三法忍,证悟法理而安心,分为三种。依无量寿经卷上、月灯三昧经卷二等,三法忍即:1.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响忍。指听闻佛说法之音声,能知诸法道理,安住于法。2.柔顺忍,又作思惟随顺忍。指藉自己思惟,而随顺诸法之真理,安住于法。3.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即离相,顿契于法之真理而安住。有关得此三法忍之菩萨究应配于何阶位,诸说纷异,法位配以仁王经五忍中之前三忍,慧远配以同经五忍之中间三忍,新罗憬兴则配以同经中之第一伏忍之三位。(3)喜、悟、信三忍。即观阿弥陀佛,或信其本愿所得利益之无生法忍之三名。善导观经疏序分义解释经中“得无生法忍”之句,举出三忍之名,主张十信位菩萨所得之忍,绝非解行以上之忍。依此,日僧良忠称于十信位中所得之忍为信忍,又作十信中忍。是时欢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证空谓领解观门为无生忍,此乃信本愿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亲鸾则作为得他力信之一念时之利益。(4)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三忍。据天台宗,通教三乘与共之十地中,第一干慧地之菩萨为伏忍,第二性地之菩萨为柔顺忍,第三八人地、第四见地之菩萨名无生忍。
 (三)四忍。据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载,四忍即:(1)无生法忍,忍可诸法之自性空寂本来无生。(2)无灭忍,忍可诸法本来不生无灭。(3)因缘忍,忍可诸法依因缘生,本来无自性。(4)无住忍,即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
 (四)五忍,依菩萨证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阶位。据仁王般若经卷上,五忍为:(1)伏忍,即已制伏烦恼,然尚未断灭。指地前之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2)信忍,即已得无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萨。(3)顺忍,即顺理而趣向无生果之四、五、六地。(4)无生忍,即悟入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之七、八、九地。(5)寂灭忍,即断诸惑而寂静安住之第十地及佛果。此外,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后一忍分为上、下,合为十四忍。
 (五)六忍,又作六忍法。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六忍为:(1)信忍,信一切法即空之忍。(2)法忍,认一切法即假之忍。(3)修忍,修中观,知一切法理事圆融之忍。(4)正忍,认确实中道之忍。(5)无垢忍,信证无烦恼染污之清净心之忍。(6)一切智忍,得一切智,忍可中道之法的最上忍。
 (六)十忍:(1)指菩萨忍受真理而得之十种安住心。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八之十忍品载,十忍即:随顺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如虚空忍。(2)指菩萨之十种忍受行。依宝云经卷一所记,十忍即: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悲心忍、誓愿忍。
 此外,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又举出三十二种安忍,即:无贪、不害、无热恼、无嗔、无恨、无念、无诤、不染欲境、能护自他、顺菩提心、无分别心、不著生死、顺业果、身清净、口意清净、坚固不退、言说自在、无遍计、自觉圣智、将护彼意、修四梵行不随禅生、于人天乐得自在、相好圆满、梵音深妙、灭除诸恶、远离悭垢、除断嫉妒、舍诸怨贼、近菩提分、离诸不善、乐处寂静、获诸佛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则列举自性忍、一切忍、难行忍、一切门忍、善士忍、一切种忍、遂求忍、此世他世乐忍、清净忍等九种忍。经论中并谓“忍”具有为十利之本、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伏诸恶、渡生死而至涅槃等功德利益。(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佛遗教经、正法念处经卷六十观天品。大般若经卷三六六巧便行品、六度集经卷五。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下、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宝积经卷四十五、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无言菩萨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卷九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参见: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五忍”1097、“六忍”1265、“四忍”1697)p2889FROM:【佛光大辞典】

【不退转】:(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以及清净光明专辑中的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可以获知:

1.「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全都能达到、得到「清净解脱三昧」境界,安住此三昧,随念就可以供养无量诸佛,而且不失去禅定正念。

2.「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如果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虽没有求生「极乐世界」,而继续在他方世界行菩萨道,也能出生在尊贵的家庭中。所以,由此可知,菩萨行者基本上,不会再堕入三恶道、或投生在悲惨或造恶的家庭。

3.「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都能欢喜修菩萨行,俱足一切功德。

4.「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全都能达到、得到「普等三昧」境界,安住此三昧直到成佛,常见无量诸佛。

5.极乐世界的菩萨,依佛力故,能闻无量法,满足「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

6.「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都能立刻不退转,直到成佛。

7.「极乐世界」外的其他世界「菩萨行者」,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后,都能立刻得到「生忍」然后「法忍」、「无生法忍」。

第1忍、第2忍、第3忍就是指「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由阿弥陀佛的大愿,比如:
女转男、不堕恶道、生富贵家、身无缺陋、能梵行菩萨行、得三昧三忍、不退转等,和自己今生相对照
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初学菩萨道」,还是「累世修行菩萨道」的「久修菩萨行者」(可参阅「维摩诘经」),
众生有众生的样子,就是佛经中讲的「众生相」、「众生性」、「众生欲」;
同样道理,菩萨行者也有菩萨行者的样子,就是佛经中讲的「菩萨相貌」、「菩萨性」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之所以众生有众生的样子,菩萨行者有菩萨行者的样子
是因为众生与菩萨对于同样的人、事、物......
生起的心念不同,则所作所行也不同,自然结果就会不同

比如:
[菩萨畏因]
菩萨行者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众生畏果]
反观一般众生(凡夫)
对于任何事情的现象(果报)都无法释怀,
分别执着或斤斤计较,或恐惧害怕,或贪婪执着,这正是不明白因果
这类佛弟子虽然嘴上说信佛,但是对于佛讲的因果并尚未真信或深信
所以对于果报无法真正发露忏悔心,一直执着或争执于[是非对错],
一口气割舍不下,时而生气抱怨,时而感叹哀怨,
物以类聚,而不知道收摄心念,断除妄念,滚雪球般的徒增罪业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由此,关于【因果】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因果】相关内容

近日,老人的老房子出租了
租客入住后发现房子里面有蟑螂,打电话要求给予处理
租客说撒药恐怕没有用,有专业的公司专门做这种业务

末学深深的忏悔,自己的贪嗔痴啊!
为了满足租客的要求便找专业公司进行了处理
从起了这个念,到完成这件事,这段时间,末学的头一直在痛

末学意识到,自己的心念错了,做法更错了
自己还学佛修行这么久,竟然还做出如此愚痴的行为

为什么又随俗流转,造作业障呢?是因为自己还有贪欲啊!
表面看是租客的要求,但为何要满足租客要求呢?
本质还不是为了能够获得租金,满足那份贪欲吗?

而且也没有必要找专业公司来处理,可以持咒光明超度它们啊
因为自己的愚痴、自己的贪欲,而造了业,这又和谁有关系呢

要知道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所以,自己应该为自己现在承担的后果负责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欲望]是因,[执着]是因,[无明]是因,[贪瞋痴]是因,[苦报]就是果
真正不想承受苦报,就要去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1.佛法教导众生应该先守戒,逐渐断除欲望,这样就不会受苦
2.再者,佛法教导众生现在承受苦报的时候
要观四相(我,人,众生,寿命)皆空,要观三轮体空
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承受苦报的时候,又因为执着于苦而陷入无明执着中
这个无明执着又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

所以,佛法的教导就是先除苦因
1.一个就是现在对于[欲望]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2.另一个就是现在对于[苦报]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所以我们要对于世间的欲望尽量减少
另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苦报要尽量看开
这就是佛法的因果道理——[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你真正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能「见性」的时候(这个「性」包含法性、佛性、众生性)
这时候,你看到因,就会知道果,又或者,你看到果,就会知道因,因为,因果道理就是如此
等你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见性」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因和果——「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末学在佛菩萨前深深的忏悔!
真心向被伤害的众生(被杀死的蟑螂)道歉:
对不起!我错了!请你们原谅我!我会虚心改过不再犯错!
愿自己所修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你们!
愿你们都能够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

做完这些后,末学的头不再疼了
末学错了!末学真的知道错了!
勇于发露过错,老实改过,这样才是正确的——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
如果「真心道歉」,那就要面对事主「说出口」:
对不起!我错了!我对您感到非常抱歉!请您能原谅我!我会虚心改过不再犯错!
如果老脸拉不下,说不出口,那算什么真心道歉和悔过呢?

真心就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就要面对事主,就要承受舆论或谴责以及自己犯错所造成的后果
能够真心面对,才能显示自己真的虚心接受和悔过
如果真的真心,那就能超越那些一般人所谓的难堪,就能超越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
如果自己真的更重视正确,真的有求真求正的精神,真的有改过向善的真心,那就会有勇气面对一切
如果自己还闪避或逃避,不能亲口道歉,那代表自己都没有真正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还谈什么道歉和悔过呢?
——真心忏悔的重要性&不能真心道歉的严重性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0 11:3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21 10:3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佛告阿难:

“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

“这时,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说此愿后,以偈颂(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举云偈颂,吴音也。梵之偈陀如此方之诗颂,字数句数有规定,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说到:

注解: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偈颂】:(杂名)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举云偈颂,吴音也。梵之偈陀如此方之诗颂,字数句数有规定,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末学解说]

我建立超世愿(指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弥陀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历经五劫,参考诸佛之愿,熟思再三,始立四十八愿。其愿超呼世间一切诸佛之愿,最为殊胜,故称之超世愿), 必定要到达无上道(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如果这愿望不能满足,我发誓不成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

注解:
【超世愿】:指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弥陀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历经五劫,参考诸佛之愿,熟思再三,始立四十八愿。其愿超呼世间一切诸佛之愿,最为殊胜,故称之超世愿。(无量寿经卷上)p5281FROM:【佛光大辞典】

【等觉】:(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末学解说]

我在无量劫(多到无可计量的劫数), 如果不能成为大施主(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普遍救济诸贫苦,我发誓不成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

注解:
【无量劫】:多到无可计量的劫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施主】:(术语)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无量寿经上曰:“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穷,誓不成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等觉】:(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究竟靡不闻, 誓不成等觉。

[末学解说]

我至成就佛道,名声超越十方世界, 如果有不能闻知者, 我发誓不成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

注解:
【等觉】:(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 为诸天人师。

[末学解说]

我要断离欲望,深立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 清净智慧,修习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志愿求取无上尊(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 成为诸天人师(为如来十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注解:
【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尊】:(术语)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无量寿经上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人师】:梵语 s/a^sta^ deva-manus!ya^N!a^m!,巴利语 sattha^ deva-manussa^nam!。音译作舍多提婆魔菟舍喃。为如来十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大智度论卷二)((参见:十号)480)p133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末学解说]

我要以神力(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演示大光明, 普遍照耀无际的国土,消除三垢(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a^ga)、嗔(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冥, 以光明救度众生的灾厄苦难。

注解:
【神力】:(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垢】:垢,梵语 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a^ga)、嗔(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一○三下):“消除三垢,济度厄难,小乘法教,化断三毒,名除三垢。”即以三毒为三垢之说。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十六之上解释毗舍浮佛无三垢之语,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称为三垢。天台家则以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垢。(大乘义章卷五本、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p57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末学解说]

我要开启众生的智慧眼, 灭除其昏、盲、暗,关闭堵塞一切恶道(乘恶行而往之道途。地狱,畜生等是也),开通到达善趣(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又称善处、善道)之门。

注解:
【恶道】:(术语)乘恶行而往之道途。地狱,畜生等是也。大乘义章八末曰:“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与恶趣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趣】:梵语 svarga-gati。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又称善处、善道。相对于恶趣(梵 dur-gati)、恶处、恶道。中阿含卷十二(大一·五○三上):“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故知生于善趣或恶趣,皆以善、恶之行业为基准。关于善恶趣之范围,大智度论卷三十谓,六道中,地狱、畜生、饿鬼等,属于恶趣;天、人、阿修罗等,属于善趣。此为通说。俱舍论卷十八则以人、天二者为善趣。(杂阿含经卷四十二、大宝积经卷三十八菩萨藏会、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中、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不退转法轮经卷一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p489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功祚成满足, 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 天光隐不现。

[末学解说]

我要在功德圆满时,威德光明照亮十方世界,超越覆盖日、月之光晖,天光隐而不现。

-- [经文] --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 说法师子吼。

[末学解说]

我要为众生开法藏(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 广施功德宝,常在大众之中, 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

注解:
【法藏】: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2、唐时高僧,本康居国(在今新疆省北部)人,武后赐号贤首,为华严宗之第三代祖。   3、(参见:法藏比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师子吼】:(喻)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

[末学解说]

我要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愿智慧能够成就圆满, 得以成为三界雄(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

注解: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界雄】: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p58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如佛无碍智, 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末学解说]

我要如同佛陀一般成就无碍智慧, 通达(通于事理而无壅也)一切,愿我的功德神力,与最胜尊(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相等。

注解:
【通达】:(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最胜尊】: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p504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末学解说]

我的大愿如若克果(谓得果也),大千世界应会感动,虚空的诸位天神,当会降下如雨一般珍贵的妙华(殊妙之华)。

注解:
【克果】:(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华】:(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语阿难:

“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

‘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末学解说]

佛陀对阿难说: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说完此偈颂后,应时普地出现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如天雨般降下妙华(殊妙之华)散落在大地上,伴随着自然音乐,空中发出赞叹之言:

‘决定必能成就无上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觉。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译无上正等正觉)。’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这些大愿,志诚真实不虚,超出世间一切,深乐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注解: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见:六震)1310)p1307 FROM:【佛光大辞典】

【妙华】:(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正觉】:(术语)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觉。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译无上正等正觉。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再次深深体会阿弥陀佛大愿的光明、慈悲、殊胜
读着、学着、念着,仿佛自己就在光明之中,仿佛自己就在佛陀身边
一时间,五味杂陈,无法形容,好像有一肚子的委屈想要和佛陀诉说
又好像迷路的孩子被找到了,想笑又想哭......

佛陀这样的慈悲,为何还不愿把自己的打开呢?为何还不愿放下世俗中的一切呢?
打开心,放下执着,就能自在,就能解脱,就能脱离苦海

只要我们随时告诉自己:世俗欲求生灭不实,告诉自己应该放下
随时观照法界和佛菩萨光明,这样就能真的减少欲求
这样的过程就是转念,这样的观照就是正观
所以可以知道~万法唯心,
也明白显示~佛法就是心法——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当世俗人为了世俗而烦恼悲苦的时候
您能明白佛法而处之泰然,这分恬静安然,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
何况这还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型态,得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所以说能学佛是莫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

只要我们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和苦难,就能迈向宇宙中真正的幸福——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凡夫都是希望先改变自己的困境,然后才考虑去想到众生
但是末学自己以及以前教导母亲或其他人,
会依照根器给予方便法,然后慢慢尽量让大家明白到
~"先发大愿,先构思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蓝图,先学习付出"
这种处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困境
因为佛菩萨会根据众生的愿力,而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不能真正发起大愿和落实菩萨道的人,只好让因果业报去磨难这些人
直到他们慢慢明白~"慈悲愿力才能改变苦报的因果业力"

所以,1[放下虚幻的人生执着],以及2[发起无上的光明愿力]
这才能真正解脱困苦,不然若是为了生活的困难,这容易迷上加迷
先是苦迷,后来改变了有钱了是乐迷,轮回不已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这样才能快速的转变旧业,从黑暗转为光明——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14:5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21 15:19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

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

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末学解说]

阿难,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在世自在王佛的处所,

诸天(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魔梵(欲界第六天之魔王与色界之梵天王)、龙神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八部大众(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睺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龙神八部”)之中,

发起这样弘大的誓愿,建此大愿后,便一向(意向于一处,无余念,无散乱之心也)专志建立庄严妙土(佛之报土殊妙者)。

注解: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天】:(界名)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魔梵】:(天名)欲界第六天之魔王与色界之梵天王也。法华嘉祥疏八曰:“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俱舍光记三曰:“魔谓他化自在天魔,梵谓梵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龙神八部】: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所以常说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部众】: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睺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龙神八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弘誓】:弘大的誓愿。无量寿经说:“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向】:(术语)意向于一处,无余念,无散乱之心也。六十华严经五曰:“一向信如来,其心不退转。”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向。”【又】一向者,全也、专也、偏也。药师经曰:“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土】:(术语)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上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赞阿弥陀佛偈曰:“妙土广大超数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末学解说]

所修佛国(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开阔广大,超然殊胜,独特美妙,建立之后恒常持久,没有衰坏也没有变化。

注解:
【佛国】:(术语)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国,如娑婆世界为释迦如来之佛国。维摩经嘉祥疏一曰:“净秽等土无非佛国,若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大乘义章十九曰:“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国,约佛辨国,故名佛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末学解说]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谓无限久远之时间。兆、载,均为极大之数目名称;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积累植种菩萨的无量德行(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即功德与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学六度是也)。

不生起欲觉(欲觉,凡夫不了五尘过患,对顺情之境,起种种贪求而生恶觉)、瞋觉(恚觉,凡夫不了五尘过患,对违情之境,起种种忿怒而生恶觉)、害觉(害觉,凡夫常起侵害他人之知觉,使嗔觉增长),

不生起欲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瞋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

注解:
【兆载永劫】:谓无限久远之时间。兆、载,均为极大之数目名称;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依据翻译名义集卷三载,兆,梵语 atilaks!a(度洛叉);载,梵语 maha^prayuta(大钵罗庾多)。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依“算经”之说,举出黄帝数法之十等分别,即:亿、兆、京、垓、壤、秭、沟、涧、正、载,而兆生京,京生垓,乃至正生载。同书并举出世俗通用之数法,即: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等。
 又兆载永劫一语亦意谓修行时间之无量无数,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大一二·二六九下):“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故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果以前,亦即尚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救济众生,发起四十八愿,为成就此誓愿,而经无量时间之修行,称为兆载永劫行,或永劫修行。(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无量寿经义疏(吉藏))p2186 FROM:【佛光大辞典】

【德行】:(术语)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即功德与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学六度是也。仁王经上曰:“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恶觉】:据宗镜录卷八十一载,修定之时,若仅修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下列三种恶觉,即:(一)欲觉,凡夫不了五尘过患,对顺情之境,起种种贪求而生恶觉。(二)恚觉,凡夫不了五尘过患,对违情之境,起种种忿怒而生恶觉。(三)害觉,凡夫常起侵害他人之知觉,使嗔觉增长。(无量寿经卷上)p625FROM:【佛光大辞典】

【三想】: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尘】:(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三昧常寂,智慧无碍。

[末学解说]

忍力(忍辱之力)成就,不计众苦(诸苦难)。

少欲知足,无染(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著,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嗔恚愚痴。

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常寂(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智慧没有障碍。

注解:
【忍力】:(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众苦】:(术语)诸苦难也。智度论十一曰:“人身无常,众苦之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染】: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著,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寂】: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末学解说]

没有虚伪(虚妄而不真实)谄曲(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之心,和颜(柔和之颜色)爱语,先意承问。

勇猛精进,志愿不懈怠,专求清白之法(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以惠利(如言施惠,惠利他人)群生(许多的众生)。

恭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奉事(奉命服侍)师长。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注解:
【虚伪】:(术语)虚妄而不真实也。楞伽经三曰:“无垢虚伪妄想习气。”无量寿经下曰:“虚伪谄曲之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谄曲】: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 FROM:【佛光大辞典】

【和颜】:(杂语)柔和之颜色也。无量寿经上曰:“和颜爱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白】: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法华经序品列为七善之一。(如幻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p4662 FROM:【佛光大辞典】

【惠利】:(术语)如言施惠,惠利他人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群生】:许多的众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奉事】:(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末学解说]

安住于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无相(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无愿(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之法,无作(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无起(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观法(于心观念真理之法也。同于观心)如化(此等化事化物,皆空而无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化物般之无实)。

注解: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愿解脱门】:(术语)又云无作解脱门。三解脱门之第二。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作】: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起】:(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观法】:(术语)于心观念真理之法也。同于观心。止观曰:“观法虽正,著心同邪。”止观大意曰:“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复因法华三昧,发陀罗尼,开拓义门,观法周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化】: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化,梵语 nirmita,又作变化、变化事、等变化。举凡神仙之通力、天龙之业力,及以禁咒、禅定等变现诸物者,皆称为化。此等化事化物,皆空而无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化物般之无实。((参见:十喻)47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

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末学解说]

远离粗言(即粗恶之言语,或指粗浅之教说)、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互相伤害,

修习善语,自我利益、利益他人、互相利益。

放弃国土与王位,断绝舍去财色(财宝与女色)。

自行六波罗蜜(菩萨之大行,谓之波罗蜜。有六种。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同时也教导他人以此修行。

注解:
【粗言】:即粗恶之言语,或指粗浅之教说。又作粗言、粗语、粗语、粗语。历来之判教有大小乘二教之说,而以小乘之教法称为粗言。又于判教之中,有劝(劝善)、诫(诫恶)二门之别,其诫门之教法,亦称粗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大一二·四八五上):“粗语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参见:投子一切佛声)2950)p4766FROM:【佛光大辞典】

【六波罗蜜】:(名数)菩萨之大行,谓之波罗蜜。有六种。(参见:波罗蜜及六度)。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财色】:(术语)财宝与女色。无量寿经上曰:“弃国捐王,绝去财色。”四十二章经曰:“财色施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净心诫观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

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末学解说]

无央数劫(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积功(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累德。随其所生之处,随心所欲,无量宝藏自然而有。

教化安立(安置建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或成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国君、转轮圣帝(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

或成为六欲天(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之主乃至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

常以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像这样的功德不能说尽。

注解:
【无央数劫】:梵语 asam!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 asan%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下):“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华经见宝塔品、灌顶经卷十二)((参见:阿僧祇)3666)p5077FROM:【佛光大辞典】

【积功】: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同义语如积累、积功累德等。法华经提婆品(大九·三五中):“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无量寿经卷下)p6274FROM:【佛光大辞典】

【安立】:(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帝利】:梵语 ks!atriya。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参见:四姓)1705)p3732 FROM:【佛光大辞典】

【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
  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
  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
  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
  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
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参考轮王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欲天】:(界名)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谓之地居天,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谓之空居天。见智度论九,俱舍论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王】:(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事】:(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末学解说]

口气香洁犹如优钵罗华(即睡莲),身上诸毛孔发出旃檀之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其手常出无尽的珍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越诸天人,于一切法能得自在(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

注解:
【优钵罗华】: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FROM:【佛光大辞典】

【得自在】:谓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通过上述佛经可以获知,法藏比丘发起大愿后是如何“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的
学习后,不难发现,阿弥陀佛的修行过程,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
所以,不要妄想着一步登天,走捷径,基础如果没打好,就走不长,更走不远,无法到达重点

善知识教导:
学佛要望高望远,培养远大的目标,但是更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低处着手

其实,从基础开始学起,等到您一阶一阶爬上去,到时候就算您第一次读大经深经也会懂
不然您在底层望向高处永远也看不清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今生能够快速成就的人(高僧大德)都是因为过去世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很快能跳到高处
(这个道理在深经里面佛陀都有说明)
如果您不是,就应该老实由基础开始,这样才会顺利,也不会有挫折而产生退心
如果您是,那也应该快速完成这些基础课程

所以

1.有空可以尽量多[阅读思维不同佛经],越符合自己程度的越好,这样可以辅助了解下面定课专修的课程


2.如果[定课课诵佛经],应该单纯专注在一两部佛经上,等完全熟悉了,大约至少1-2年至3-5年,经过1.[课诵熟练经文],2.[思维解义归纳要点],3.[实际修行运用在生活上],4.[为人演说宣扬佛法],四个阶段都完全熟悉了才更换下一次课诵的佛经,这样才算完整的实修一部佛经

上面这样的课程,如果您累世已经有实修,又或者按部就班,而且今生够努力,那就会很快速,会缩短时程

所以,从基础的地藏经开始,把地藏经弄得一清二楚,落实在生活上,也教导众生学习
这样有完整的实修过程体会,以后才能弄懂楞严经,不然那些名相就算说了您也难能体会
因为实修才有体会,没有完整的实修就无法和那些名相起关联,自然就不懂


所以我们不是不学深经,而是要由浅入深,有次第的学习,这样成效才会好
而且基础打的好,这样学习的过程和难易才会完整弄清楚,不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除了上面讲的学习佛经,其实对家人和工作也是如此
在家佛弟子学佛不是整天往外跑而忽略家人或忘失工作,不尽责任,或对工作眼高手低
应该从眼前着手,由家人着手,由本务着手,把份内的工作给做好
除了要落实基础修行功课,但是也做好基本为人的道理——[略说]学佛要望高望远,培养远大的目标,但是更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17:00: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末学解说]

阿难问佛陀:“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是已经成佛取得了灭度(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呢?还是尚未成佛呢?现今如何呢?”

佛陀告诉阿难:“法藏菩萨,现今已经成佛,现在西方,距离此处十万亿刹(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其佛世界,名为安乐。”

注解: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度】: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刹】:<一>梵语 ks!etra 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二>梵语 laks!ata^ 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p373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末学解说]

阿难又问:“这位佛成道(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已来,经过多长时间呢?”

佛陀回答:“成佛已来,经过了十劫(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

注解:
【成道】: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据传释尊历六年苦行后,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之金刚座上成道,此处即称为成道处。然大乘经论中以在树下成道为示现应身成佛之相,而谓佛陀之报身乃于色究竟天摩醯首罗智处成佛。
 释尊成道之年岁有诸多异说,十二游经、佛本行集经卷十相师占看品、岛史(巴 Di^pavam!sa,Ⅲ)、大史(巴 Maha^vam!sa, Ⅱ)等均谓三十五岁,另有三十、三十一岁等说。成道之月日则有二月八日、十六日、四月八日等说。若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佛陀成道日为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即阴历三月八日;又同书记载上座部谓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即三月十五日。我国盛行腊八(十二月八日)成道之说,而以此日所修之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特受禅宗所重视。又在日本,禅宗于释尊成道日所修之法会,称为成道忌。即从十二月一日至八日晨止,举行“腊八接心”,而于八日晨修成道忌。
 在天台宗,三乘教之菩萨,须经初、第二、第三阿僧祇劫及百大劫等四修行阶段,始可成道,称为四阶成道。然于说一切有部等小乘教则认为四修行阶段应为:(一)三阿僧祇劫,(二)百大劫,(三)菩萨于最后身断除九地中之下八地烦恼,(四)三十四心断结成道。(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道行般若经卷十、大般泥洹经卷下、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十地经论卷下、入大乘论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一○三、翻译名义集卷七)((参见:八相)289)p2932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劫】: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十劫弥陀)435)p435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

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

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

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

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末学解说]

其佛的国土,自然有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大地,

宽广空阔,旷达浩荡,无边无际,各种妙相交相辉映,光明显赫,照耀闪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这里有众宝中的精品,其珍宝犹如第六天宝(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

再有,其国土中,没有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以及金刚围(即铁围山也。铁性坚固,故云金刚)等一切诸山,

也没有大海、小海、溪流、河渠、水井、沟谷等,但依佛之神力,能够想见到即可见到;

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各种苦难之处;

也没有春秋冬夏四季,不寒、不热,恒常温度和调适宜。”

注解:
【第六天宝】: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中略)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p4764FROM:【佛光大辞典】

【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围山】:(杂名)即铁围山也。铁性坚固,故云金刚。无量寿经下曰:“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末学解说]

这时,阿难问佛陀:“世尊,如若彼国土没有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那么其四天王(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及忉利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要依何而住呢?”

佛陀反问阿难:“第三重天(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亦名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华开合,分其昼夜,此天依空而居),乃至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都是依何而住呢?”

阿难回答佛陀:“是根据行业(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又作作业)之果报,不可思议。”

佛告诉阿难:“行业(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又作作业)之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也不可思议。因为其佛土诸众生的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善力(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而住于相应的行业(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又作作业)之地,所以能够如此!”

阿难对佛陀说:“我丝毫没有怀疑此法,只是为将来众生,想帮助解除其疑惑,所以才来请问佛陀这其中的义理。

注解:
【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天王天】: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忉利天】: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究竟天】:(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亦名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华开合,分其昼夜,此天依空而居。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业】: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又作作业。p2562FROM:【佛光大辞典】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力】:(术语)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无量寿经下曰:“常力,善力。”净影疏曰:“依法正修,名为善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

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为最尊第一,诸佛光明都不能及。

或者遍照百佛世界,或者千佛世界。

总之,乃至普照东方恒河沙数之多的佛刹(刹者土之义,佛刹者佛土佛国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如此。

或者有佛光照至七尺,或者一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增长,乃至光照一整个佛刹(刹者土之义,佛刹者佛土佛国也)。

注解:
【佛刹】:(术语)Budhaks!etra,刹者土之义,佛刹者佛土佛国也。大乘义章十九曰:“刹,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慧苑音义上曰:“刹,具正云纥差怛罗,此曰土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若在三塗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末学解说]

所以无量寿佛,又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如果有众生能与这光明相应,就可以三垢(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a^ga)、嗔(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善良的心)生起。

如若在三塗(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极苦之处,见到此光明,都能获得休息,不再苦恼,寿终之后,都能够获得解脱。

注解:
【三垢】:垢,梵语 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a^ga)、嗔(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一○三下):“消除三垢,济度厄难,小乘法教,化断三毒,名除三垢。”即以三毒为三垢之说。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十六之上解释毗舍浮佛无三垢之语,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称为三垢。天台家则以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垢。(大乘义章卷五本、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p579FROM:【佛光大辞典】
【善心】:善良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途】: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

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无量寿佛的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众生没有不闻知的。

不但我现今称赞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都与我一样,共同赞叹。

-- [经文] --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

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末学解说]

如若有众生,闻知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不断,便可随意所愿,得以往生至其国土;

得到诸菩萨、声闻之众,共同赞叹美誉,称扬其功德;

至其然后证得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之时,能普为十方诸佛菩萨,赞叹其光明,就如现今一般。

注解: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其重点:

一、极乐世界美好殊胜,想要来到此处、安住此处,是由其功德、善力,自身的行业之力来决定的。

二、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想要依靠佛力“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就要与佛之光明相应才行。

由此
1.关于【自力】【他力】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自力】【他力】相关内容

2.关于【相应】【相印】的专题学习,具体可以参考:
透过《药师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应】【相印】相关内容

末法时期,娑婆世界,众生业障深重
如何才能够超越业力,解脱轮回呢?

善知识教导:
要超越业力解脱轮回,就该靠佛力而往生
可是靠佛力往生,要有条件
就是信愿行和净业三福,至少临命终一念念佛
可是临命终能否一念念佛的因素,在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决定是否业力现前干扰正念,还是阿弥陀佛现前加持
问题就是在于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也是佛陀强调净业三福的关系

试想想,如果一个人临终不念佛,又没有善业福德,临终果报现前,这样如何往生
如果这样都能往生,那应该全部众生都能往生了,佛哪还要讲那么多,娑婆世界也没人了
所以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这些条件达成就能依靠佛力往生

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少至心一念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这佛经讲的很明白,众生看的很模糊,故多争论
——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九品往生]的每一品往生都是有条件的.
这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很清楚,也讲了[净业三福]
那些条件,就是要众生自己发心自己做,这些就是[自力]

由这[自力]引发[阿弥陀佛本愿的愿力],就是[他力]
因为[自力的条件]满足了[阿弥陀佛本愿的条件],所以[自他相应]——[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3:04: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24 09:21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佛言: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末学解说]

佛陀说:

“我说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光明(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威神(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巍巍殊妙,即使昼夜用一劫的时间都无法说尽!”

注解: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光明】:(术语)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探玄记三曰:“光明亦二义:一是照闇义,二是现法义。”往生论注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神】:梵语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卷八未曾有法经、法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377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语阿难:

“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寿命长久,不可称计,你了知吗?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全都令其成就声闻、缘觉,都共同聚集于会,禅思(即禅定。寂静思惟之义)一心(专心一意),竭尽其智力(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在百千万劫共同推算,计算其寿命长远之数,也无法穷尽知道其极限。

其佛土中的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也是如此,不能以算数、譬喻(佛陀说法(或佛典中为说明教义)时,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拟喻抽象佛理,或以自然景观、世俗人事现象等,譬喻佛法中之某些事实),所能了知。

再有,极乐世界中的声闻、菩萨,其数量也是难以估量不可称说,他们神智(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注解: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思】:即禅定。寂静思惟之义。禅苑清规卷九(卍续一一一·四六三上):“非时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思,起则讽诵。”(无量寿经卷下、释门归敬仪卷中)p6475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力】:(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譬喻】:佛陀说法(或佛典中为说明教义)时,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拟喻抽象佛理,或以自然景观、世俗人事现象等,譬喻佛法中之某些事实。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神智】:(术语)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无量寿经上曰:“神智洞达。”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语阿难:

“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

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

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

“在彼佛最初的法会中,声闻众的数量不可称计,菩萨也是如此。

如同大目揵连(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这般的众生,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在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的时间,全部来计算,也不能究竟了知多少之数。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分其一毛为一百份,以其中的一分毛,沾取一滴海水。

你是如何想的?其所沾取的一滴水,对于彼大海,谁为多呢?

注解:
【目犍连】: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aha^maudgalya^yana)、 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 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舍利弗目连缘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载有此事。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末学解说]

阿难回答佛陀说:“彼所沾取的这一滴海水,比起大海,相差多少之量,不是能以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道的。”

佛陀告诉阿难:“就像目犍连等,在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算彼初会中声闻、菩萨的数量,所能知道的,犹如那一滴海水,其所不知道的,如同大海之水。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一、无量寿佛的寿命不可称计
二、极乐世界中的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其寿命也不可称计
三、往生至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其数量也难以计算不可称说

佛陀演说的这部分内容,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方面,赞叹无量寿佛,引导众生要见佛、随佛、学佛。
学习无量寿佛,发大愿,且实修,不仅自己有无量寿命,其佛土中的众生也因其佛力而有无量寿命。
这多好啊!所以如果想要和佛陀一般,众生就应发心——见佛、随佛、学佛。

一方面,帮助众生树立信心。
极乐世界里的声闻、菩萨,数量难以计算。无量寿佛的慈悲大愿。
这些都会令众生生起能够往生至极乐世界的信心。但只有信心还不够,必须要有行动。

善知识教导:
[学佛][成佛]都是要[发心]的,这[发心]就是[自力],[发心]就是[心法]

如果连[发心]都不用,如果都不用[自力发心],都不用[一念至十念]
那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吗?
就算您完全相信是靠[他力],就算您完全相信不需要靠[自力]
其实您这个完全相信阿弥陀佛的信心仍是[自力],这是[心法]——[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佛菩萨当然知道一般凡夫众生的凡夫性,知道凡夫都怕苦难和退转
知道凡夫众生无法发心在秽土中修行成佛,也因此建立一般常见的诸佛净土
而且诸大菩萨也率先往生净土,引导凡夫众生求生净土,这都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和方便摄受
为了众多不是累劫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初学者, 因为娑婆的末法太过辛苦
众生不堪受苦, 也没有实相智慧和定力, 更还没有发起真正大悲愿心
所以回入娑婆的菩萨劝我们往生极乐, 自己也发愿往生极乐, 示现带头作用
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的菩萨, 发大愿生生世世回入娑婆, 带领众生解脱轮回
另外也不用妄自菲薄, 觉得那些宏愿是菩萨才做得到, 自己程度不够, 只要念佛就好
许多人往往这样就不敢发大心, 认为自己做不到, 所以不敢发心
这实在是很错误的观念, 难道阿弥陀佛发48愿的时候已经成就极乐世界了吗, 当然没有
发心才能带领自己成就, 发心才能与诸佛建立起连结, 才能不退
如果发心去极乐世界后, 才学佛成佛, 那就是去极乐世界后才学
如果现在就发心成佛, 深入经藏和实相义谛, 并且命终往生极乐净土
这样就是今生就能深入佛智, 命终又能品位增上
自己无法发起大心的人, 可能往往认为别人也做不到
能真正发起大心的人, 可能也往往能鼓励他人发起大心
请不要看轻自己, 当我们能真正发起大心, 就能真正与佛菩萨的悲愿接轨, 真正不退转
不论娑婆或者极乐
——辨析:自力?他力?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6124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5570

[精进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5:59: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2  小时

-- [经文] --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

或琉璃树,玻瓈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

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

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

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

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

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

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末学解说]

再有,其国土,有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诸树周遍布满整个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者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转共合成。

或者有金树,银叶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或有银树,金叶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

或者有琉璃树,玻瓈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玻瓈。或者有水精树,琉璃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琉璃。

或者有珊瑚树,玛瑙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玛瑙。或者有玛瑙树,琉璃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琉璃。

或者有砗磲树,众宝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众宝。

或者有宝树,紫金为树根,白银为树茎,琉璃为树枝,水精为枝条,珊瑚为树叶,玛瑙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砗磲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白银为树根,琉璃为树茎,水精为树枝,珊瑚为枝条,玛瑙为树叶,砗磲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紫金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琉璃为树根,水精为树茎,珊瑚为树枝,玛瑙为枝条,砗磲为树叶,紫金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白银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水精为树根,珊瑚为树茎,玛瑙为树枝,砗磲为枝条,紫金为树叶,白银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琉璃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珊瑚为树根,玛瑙为树茎,砗磲为树枝,紫金为枝条,白银为树叶,琉璃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水精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玛瑙为树根,砗磲为树茎,紫金为树枝,白银为枝条,琉璃为树叶,水精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珊瑚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砗磲为树根,紫金为树茎,白银为树枝,琉璃为枝条,水精为树叶,珊瑚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玛瑙为果实。

注解: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华】:梵语 pus!pa,巴利语 puppha,西藏语 me-tog。音译布瑟波、补逝波。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密教修法以花为重要供养物之一。大日经卷二具缘品载,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应奉洁白黄朱色之悦意华。又大日经疏卷七载,花供养应各随诸尊之性类及曼荼罗之方位,而用不同之花。诸多供养花中,最珍贵者为优钵罗华(青莲华)、钵特摩华(红莲华)、拘勿头华(白莲华)与分陀利华(大白莲华)四种,或是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与摩诃曼殊沙华等四种。前四花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四花可庄严极乐世界。后四花在法华经卷一则谓,为法华六瑞相中之第三瑞相,乃从天而降之花。除上记草木之花外,后世复有以纸花、金属制花,供养于佛前。(蕤呬耶经卷中、起世经卷二十七、毗尼母经卷五、苏悉地羯啰经卷上供养花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翻梵语卷十、翻译名义集卷八)p522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末学解说]

这些宝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明显曜,不可胜视。

清风时会发出五音(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注解:
【五音】: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即说极乐净土之七宝诸树,清风吹时,出五音之声。五音之中,宫为土声,其音最浊,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为金声,次浊,为平调,配于西方。角为木声,半清半浊,为双调,配于东方。征为火声,微清,为黄钟调,配于南方。羽为水声,其音最清,为盘涉调,配于北方。后世密教遂以五音配列五智、五佛、五部、五色等,宫表中央法界体性智,商表西方妙观察智,角表东方大圆镜智,征表南方平等性智,羽表北方成所作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二、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仪赞、汉书律历志第一上、通典卷一四三、隋书音乐志第九)p11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

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末学解说]

再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其道场(谓佛成圣道之处)的树高四百万里,其树根周围有五千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枝叶四方遍布二十万里。

这些树由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持海轮宝(摩尼珠之名)众宝之王进行庄严。

周匝条间,垂落珍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至无边无际,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显现。

注解: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场】:(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月光摩尼】:(物名)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千手经曰:“月精摩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持海轮宝】:(物名)摩尼珠之名。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之王而庄严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末学解说]

微风徐动,吹拂诸宝树,会演奏出无量殊妙法音(说法之音声)之声。其声流布,周遍诸佛国。

闻到其法音者,能获得甚深法忍(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住于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直至成就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耳根清彻,不遭受苦患。

同时,眼睛看到宝树,鼻子闻知其香,口里尝到其味,身体触及其光,心中相应法缘(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则都能够获得甚深法忍(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住于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直至成就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六根清彻,没有种种烦恼苦患。

注解:
【法音】:(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忍】:<一>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大乘义章卷十一(大四四·六八五中):“于法实相安住名忍。”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别。苦法忍系指于“见道位”之时,信忍欲界苦谛之理;道法忍则系信忍道谛之理。又大乘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位中信忍无生之理,称无生法忍。
 此外,尚有种种法忍:(一)为生法二忍之一。此法忍有二:(1)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堪忍而不恼怨。(2)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安忍而不厌弃。(二)为三忍之一。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五一中):“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又称无生忍、不起忍等,意即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中。(三)为六忍之一。六忍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法忍即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了知一切法空无所有之理,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导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称法忍。((参见: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六忍”1265、“忍”2889)
 <二>南北朝梁代僧。江陵人。于天皇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以诵法华、维摩为常课。后至覆舟山岩居自静,所栖息之岩窟,仅能容膝。三十余年,木食麻衣,一袭破衲而已。后示寂于窟中,世寿六十七。(续高僧传卷十二)
 <三>(1842~1905)清末僧。河北蔚州人。((参见:法忍本心)3351)p3351FROM:【佛光大辞典】

【不退转】:(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缘】:<一>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下):“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又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称为法缘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参见:慈悲)5805)
 <二>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三>指属于同法系之兄弟子孙。意同于法眷。((参见:法眷)3388)p3422FROM:【佛光大辞典】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

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末学解说]

阿难,如若彼国土中的天人(天与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见到此树者,能够获得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一是、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是、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者是、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这些都是因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的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之故,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之故,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之故,明了愿(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之故,坚固愿之故,究竟愿(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之故。

注解:
【天人】:(术语)天与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无量寿经上曰:“天人归仰。”又曰:“诸天世人。”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又】(天名)天上之人,天界生类之总称,如天人之五衰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法忍】:梵语 tisrah! ks!a^ntayah!。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一>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一)音响忍(梵 ghos!a^nugama-dharma-ks!a^nti),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梵 anulomiki^-dharma-ks!a^nti),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梵 anutpattika-dharma-ks!a^nti),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又唐代僧玄一于无量寿经记卷上,以三忍配三慧:(一)闻慧,谓近从音教而有音响忍。(二)思慧,谓随分调心而有柔顺忍。(三)修慧,谓观证无生之理而有无生忍。
 又日僧了惠于无量寿经钞卷五引述新罗僧义寂之解释,即:(一)音响忍,谓若闻真实之法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住,是为第一之随顺音响忍,称为音响忍。此系于十忍品中之解释。(二)菩萨随顺寂静观一切法,平等正念而不违逆诸法,以随顺深入一切诸法,以清净之直心分别诸法,修平等观而深入具足,是为第二之顺忍,称为随顺忍。(三)菩萨不见有法之生,不见有法之灭;若不生则不灭,不灭则无尽,无尽则离垢,离垢则无坏,无坏则不动,不动则寂灭,是为第三之无生法忍。(无量寿经卷上、坐禅三昧经卷下、月灯三昧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无量寿经钞卷四)
 <二>见阿弥陀佛之净土而心生欢喜,得喜忍、悟忍、信忍等无生忍。此盖以观想勇猛专精,见净土庄严,心生欢喜而得无生忍时,就其喜、悟、信等三种心态而分者。然此种无生忍究系观佛而得,或由信心而得,则众说纷纭。(观经序分义)
 <三>忍辱波罗蜜之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一)耐怨害忍,人以怨憎毒害加于我,而能安心忍耐无反报之心。(二)安受苦忍,疾病水火刀杖众苦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三)谛察法忍,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本、华严大疏钞卷五)((参见:忍)2889)p571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者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FROM:【佛光大辞典】

【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无量寿经卷上载,净土道场树之利益(大一二·二七一上):“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无量寿经义疏卷下(隋代慧远))((参见:五种力)1173)p5832FROM:【佛光大辞典】

【明了愿】:(术语)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愿】:(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极乐世界中的种种宝树,殊妙不可思议:

1.宝树发出的法音,能令听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
同时,眼睛见到宝树,鼻子闻知其香,口里尝到其味,身体触及其光,心中相应法缘(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者,也都能获得如此利益。

2.其国土中的天人,见此树者,能够获得三法忍:一是音响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二是柔顺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三者是无生法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3.能够获得如上利益,都是因为无量寿佛的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之故,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之故,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之故,明了愿(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之故,坚固愿之故,究竟愿(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之故。

不禁赞叹,佛法的【愿力】真是不可思议啊!

什么是佛法的【愿力】呢?
佛法讲的[发愿]是指立志做大事的心愿,这个大事就是成佛
[发愿]就是指立志以慈悲普渡众生和以智慧解脱轮回,自度度他成佛的志向
而这样的广大心就会让人有力量能持续,而且逐渐恢复佛性,显露佛性功德智慧和无上神通,这就是[愿力]——[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愿力】的力量不可思议
但前提是佛法讲的[发愿]而产生的【愿力】
试想,如果整日追求围绕的都是财色名食睡
那么这样的发愿,就和佛法的发愿是不同的
自然也不会获得相应【愿力】的力量与利益

当要知道:
*再多的财物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
*再好的珍宝都胜不过真心的价值*
(财宝买不到真心和满足,只要有一丁点的沾染和缺口,就是有污染的心,可动摇的心,有漏的心)

*再多的美色都胜不过真心的知己*
*再美的外貌都胜不过智慧的内涵或蕴含*
(美貌虽令人渴求,但是,知心难寻,而且智慧价更高)

*再多的名誉都胜不过内心的超然*
*再高的头衔都胜不过精神或信念上的价值*
(渴求名誉和真正得到众多头衔后,两者都会带来压力和负担,甚至扭曲原有的精神价值,或无法明白更高的价值
唯有内心抛开和超越这些表相头衔,才能得到其意义中真正的精神价值和解脱)

*再多的美食都胜不过心灵的饱满*
*再多的睡眠都胜不过身心的调和*
(心灵的愉悦和饱满,能超越饮食的欲求,身心的调和,才能增进身心的状态和睡眠的品质,并减少睡眠
嗜睡的状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身体过度劳累,另一是精神品质和次第太低落
避免身体过度负荷和劳累,并且提升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以及心灵修养,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和提升身心状态)
——由「再多的财物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举一反三看一切性(原理特性)

执着于世俗中的种种,不仅无法获得解脱
反而会令自己被这些,紧紧的困住,锁住
所以,应当知道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
这才能够发起正确的愿,走上正确的道路

善知识教导:
佛弟子也应该弄清楚学佛的方向和意义
发心不真,果遭曲折——[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 [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先发大愿,先构思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蓝图,先学习付出"
这种处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困境
因为
佛菩萨会根据众生的愿力,而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发愿的菩萨就像父母一样,视众生如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顺利学佛成佛
所以自动自发,心愿和愿行力都力量非凡
这是因为心愿大,力量就大
——[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9-20 14:35 , Processed in 0.1026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