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用时 2 小时 )
-- [经文] --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
或琉璃树,玻瓈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
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
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
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
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
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
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末学解说]▪
再有,其国土,有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诸树周遍布满整个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者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转共合成。
或者有金树,银叶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或有银树,金叶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
或者有琉璃树,玻瓈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玻瓈。或者有水精树,琉璃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琉璃。
或者有珊瑚树,玛瑙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玛瑙。或者有玛瑙树,琉璃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琉璃。
或者有砗磲树,众宝为叶,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果实也是众宝。
或者有宝树,紫金为树根,白银为树茎,琉璃为树枝,水精为枝条,珊瑚为树叶,玛瑙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砗磲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白银为树根,琉璃为树茎,水精为树枝,珊瑚为枝条,玛瑙为树叶,砗磲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紫金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琉璃为树根,水精为树茎,珊瑚为树枝,玛瑙为枝条,砗磲为树叶,紫金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白银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水精为树根,珊瑚为树茎,玛瑙为树枝,砗磲为枝条,紫金为树叶,白银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琉璃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珊瑚为树根,玛瑙为树茎,砗磲为树枝,紫金为枝条,白银为树叶,琉璃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水精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玛瑙为树根,砗磲为树茎,紫金为树枝,白银为枝条,琉璃为树叶,水精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珊瑚为果实。
或者有宝树,砗磲为树根,紫金为树茎,白银为树枝,琉璃为枝条,水精为树叶,珊瑚为华(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玛瑙为果实。
注解: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华】:梵语 pus!pa,巴利语 puppha,西藏语 me-tog。音译布瑟波、补逝波。华,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密教修法以花为重要供养物之一。大日经卷二具缘品载,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应奉洁白黄朱色之悦意华。又大日经疏卷七载,花供养应各随诸尊之性类及曼荼罗之方位,而用不同之花。诸多供养花中,最珍贵者为优钵罗华(青莲华)、钵特摩华(红莲华)、拘勿头华(白莲华)与分陀利华(大白莲华)四种,或是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与摩诃曼殊沙华等四种。前四花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四花可庄严极乐世界。后四花在法华经卷一则谓,为法华六瑞相中之第三瑞相,乃从天而降之花。除上记草木之花外,后世复有以纸花、金属制花,供养于佛前。(蕤呬耶经卷中、起世经卷二十七、毗尼母经卷五、苏悉地羯啰经卷上供养花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翻梵语卷十、翻译名义集卷八)p522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末学解说]▪
这些宝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明显曜,不可胜视。
清风时会发出五音(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注解:
【五音】: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即说极乐净土之七宝诸树,清风吹时,出五音之声。五音之中,宫为土声,其音最浊,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为金声,次浊,为平调,配于西方。角为木声,半清半浊,为双调,配于东方。征为火声,微清,为黄钟调,配于南方。羽为水声,其音最清,为盘涉调,配于北方。后世密教遂以五音配列五智、五佛、五部、五色等,宫表中央法界体性智,商表西方妙观察智,角表东方大圆镜智,征表南方平等性智,羽表北方成所作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二、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仪赞、汉书律历志第一上、通典卷一四三、隋书音乐志第九)p11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
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末学解说]▪
再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其道场(谓佛成圣道之处)的树高四百万里,其树根周围有五千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枝叶四方遍布二十万里。
这些树由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持海轮宝(摩尼珠之名)众宝之王进行庄严。
周匝条间,垂落珍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至无边无际,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显现。
注解: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场】:(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月光摩尼】:(物名)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千手经曰:“月精摩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持海轮宝】:(物名)摩尼珠之名。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之王而庄严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末学解说]▪
微风徐动,吹拂诸宝树,会演奏出无量殊妙法音(说法之音声)之声。其声流布,周遍诸佛国。
闻到其法音者,能获得甚深法忍(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住于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直至成就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耳根清彻,不遭受苦患。
同时,眼睛看到宝树,鼻子闻知其香,口里尝到其味,身体触及其光,心中相应法缘(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则都能够获得甚深法忍(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住于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直至成就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六根清彻,没有种种烦恼苦患。
注解:
【法音】:(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忍】:<一>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大乘义章卷十一(大四四·六八五中):“于法实相安住名忍。”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别。苦法忍系指于“见道位”之时,信忍欲界苦谛之理;道法忍则系信忍道谛之理。又大乘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位中信忍无生之理,称无生法忍。
此外,尚有种种法忍:(一)为生法二忍之一。此法忍有二:(1)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堪忍而不恼怨。(2)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安忍而不厌弃。(二)为三忍之一。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五一中):“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又称无生忍、不起忍等,意即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中。(三)为六忍之一。六忍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法忍即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了知一切法空无所有之理,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导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称法忍。((参见: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六忍”1265、“忍”2889)
<二>南北朝梁代僧。江陵人。于天皇寺出家,受具足戒后,以诵法华、维摩为常课。后至覆舟山岩居自静,所栖息之岩窟,仅能容膝。三十余年,木食麻衣,一袭破衲而已。后示寂于窟中,世寿六十七。(续高僧传卷十二)
<三>(1842~1905)清末僧。河北蔚州人。((参见:法忍本心)3351)p3351FROM:【佛光大辞典】
【不退转】:(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缘】:<一>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下):“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又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称为法缘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参见:慈悲)5805)
<二>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三>指属于同法系之兄弟子孙。意同于法眷。((参见:法眷)3388)p3422FROM:【佛光大辞典】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
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末学解说]▪
阿难,如若彼国土中的天人(天与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见到此树者,能够获得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一是、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是、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者是、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这些都是因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的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之故,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之故,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之故,明了愿(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之故,坚固愿之故,究竟愿(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之故。
注解:
【天人】:(术语)天与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无量寿经上曰:“天人归仰。”又曰:“诸天世人。”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又】(天名)天上之人,天界生类之总称,如天人之五衰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法忍】:梵语 tisrah! ks!a^ntayah!。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一>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一)音响忍(梵 ghos!a^nugama-dharma-ks!a^nti),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梵 anulomiki^-dharma-ks!a^nti),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梵 anutpattika-dharma-ks!a^nti),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又唐代僧玄一于无量寿经记卷上,以三忍配三慧:(一)闻慧,谓近从音教而有音响忍。(二)思慧,谓随分调心而有柔顺忍。(三)修慧,谓观证无生之理而有无生忍。
又日僧了惠于无量寿经钞卷五引述新罗僧义寂之解释,即:(一)音响忍,谓若闻真实之法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住,是为第一之随顺音响忍,称为音响忍。此系于十忍品中之解释。(二)菩萨随顺寂静观一切法,平等正念而不违逆诸法,以随顺深入一切诸法,以清净之直心分别诸法,修平等观而深入具足,是为第二之顺忍,称为随顺忍。(三)菩萨不见有法之生,不见有法之灭;若不生则不灭,不灭则无尽,无尽则离垢,离垢则无坏,无坏则不动,不动则寂灭,是为第三之无生法忍。(无量寿经卷上、坐禅三昧经卷下、月灯三昧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无量寿经钞卷四)
<二>见阿弥陀佛之净土而心生欢喜,得喜忍、悟忍、信忍等无生忍。此盖以观想勇猛专精,见净土庄严,心生欢喜而得无生忍时,就其喜、悟、信等三种心态而分者。然此种无生忍究系观佛而得,或由信心而得,则众说纷纭。(观经序分义)
<三>忍辱波罗蜜之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一)耐怨害忍,人以怨憎毒害加于我,而能安心忍耐无反报之心。(二)安受苦忍,疾病水火刀杖众苦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三)谛察法忍,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本、华严大疏钞卷五)((参见:忍)2889)p571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者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FROM:【佛光大辞典】
【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无量寿经卷上载,净土道场树之利益(大一二·二七一上):“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无量寿经义疏卷下(隋代慧远))((参见:五种力)1173)p5832FROM:【佛光大辞典】
【明了愿】:(术语)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愿】:(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极乐世界中的种种宝树,殊妙不可思议:
1.宝树发出的法音,能令听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
同时,眼睛见到宝树,鼻子闻知其香,口里尝到其味,身体触及其光,心中相应法缘(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者,也都能获得如此利益。
2.其国土中的天人,见此树者,能够获得三法忍:一是音响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二是柔顺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三者是无生法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3.能够获得如上利益,都是因为无量寿佛的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之故,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之故,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之故,明了愿(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之故,坚固愿之故,究竟愿(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之故。
不禁赞叹,佛法的【愿力】真是不可思议啊!
什么是佛法的【愿力】呢?
佛法讲的[发愿]是指立志做大事的心愿,这个大事就是成佛
[发愿]就是指立志以慈悲普渡众生和以智慧解脱轮回,自度度他成佛的志向
而这样的广大心就会让人有力量能持续,而且逐渐恢复佛性,显露佛性功德智慧和无上神通,这就是[愿力]——[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愿力】的力量不可思议
但前提是佛法讲的[发愿]而产生的【愿力】
试想,如果整日追求围绕的都是财色名食睡
那么这样的发愿,就和佛法的发愿是不同的
自然也不会获得相应【愿力】的力量与利益
当要知道:
*再多的财物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
*再好的珍宝都胜不过真心的价值*
(财宝买不到真心和满足,只要有一丁点的沾染和缺口,就是有污染的心,可动摇的心,有漏的心)
*再多的美色都胜不过真心的知己*
*再美的外貌都胜不过智慧的内涵或蕴含*
(美貌虽令人渴求,但是,知心难寻,而且智慧价更高)
*再多的名誉都胜不过内心的超然*
*再高的头衔都胜不过精神或信念上的价值*
(渴求名誉和真正得到众多头衔后,两者都会带来压力和负担,甚至扭曲原有的精神价值,或无法明白更高的价值
唯有内心抛开和超越这些表相头衔,才能得到其意义中真正的精神价值和解脱)
*再多的美食都胜不过心灵的饱满*
*再多的睡眠都胜不过身心的调和*
(心灵的愉悦和饱满,能超越饮食的欲求,身心的调和,才能增进身心的状态和睡眠的品质,并减少睡眠
嗜睡的状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身体过度劳累,另一是精神品质和次第太低落
避免身体过度负荷和劳累,并且提升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以及心灵修养,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和提升身心状态)——由「再多的财物都胜不过内心的满足」举一反三看一切性(原理特性)
执着于世俗中的种种,不仅无法获得解脱
反而会令自己被这些,紧紧的困住,锁住
所以,应当知道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
这才能够发起正确的愿,走上正确的道路
善知识教导:
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